D二聚体检测及凝血因子一览
凝血五项活化部分凝血活酶 凝血酶原时间 d-二聚体
凝血五项包括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以及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
1.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正常值是31-43秒,超过10秒以上有临床意义。
反映的是内源性凝血途径指标。
2.凝血酶时间,正常值为16-18秒,超过正常值三秒以上有临床意义。
反映
的是纤维蛋白原的浓度是否正常。
3.纤维蛋白原,正常成年人纤维蛋白的浓度为2-4g/L,高于或者是低于正常
范围都属于异常情况。
4.D-二聚体,正常值为阴性,如果检验结果是阳性,表明体内存在凝血的情
况。
它反映的是机体是否存在凝血过程。
5.凝血酶原时间,正常值为11-13秒,超过三秒以上表示异常。
它反映的是
外源性凝血途径指标。
血液凝固功能检查项目参考表
血液凝固功能检查项目参考表1. 异常出血病因检查1.1 凝血因子测定- 凝血酶原时间(PT):检测凝血因子Ⅰ、Ⅱ、Ⅴ、Ⅶ、Ⅹ、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功能状态。
- 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评估凝血因子Ⅷ、Ⅸ、Ⅺ、Ⅻ和高分子量血液凝块前凝血酶原的功能。
- 血小板凝集功能检查:用于检测血小板功能异常或血液中存在的自动免疫性疾病。
1.2 凝血酶溶解功能检查-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评估纤维蛋白降解的程度,反映凝血酶溶解功能的活性。
- D-二聚体(D-Dimer):用于评估血栓形成和纤维蛋白溶解活性。
2. 先天性凝血功能障碍检查2.1 凝血因子测定- 凝血因子Ⅷ活性测定(VIII: C):评估凝血因子Ⅷ功能,用于先天性血友病的诊断。
- 凝血因子Ⅸ活性测定(IX: C):评估凝血因子Ⅸ功能,用于先天性血友病的诊断。
2.2 血小板功能检查- 平均血小板体积(MPV):用于评估血小板活性和平均体积是否正常。
- 血小板聚集率(PAR):用于检测血小板在正常凝血或异常出血状态下的聚集情况。
3. 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检查3.1 抗凝血酶物质检测- 洛伐他汀抗凝血酶物质检测:用于监测抗凝治疗中洛伐他汀的浓度。
- 肝素抗凝血酶物质检测:评估肝素的抗凝效果。
3.2 纤维蛋白原测定- 生物活性纤维蛋白原测定:评估纤维蛋白原的合成和功能,用于评估凝血功能状态。
4. 血栓性疾病相关检查4.1 凝血物质检测- 抗磷脂抗体检查:用于检测神经系统血栓性疾病、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等血栓性疾病。
- 全血黏度测定:评估血液黏稠度和血流动力学状态。
4.2 抗凝系统检查- 蛋白C活性测定:评估蛋白C功能,用于判断遗传性和获得性蛋白C缺乏症。
- 蛋白S活性测定:评估蛋白S功能,用于判断遗传性和获得性蛋白S缺乏症。
以上为血液凝固功能检查的参考项目表,提供基本的检查项目及其用途。
根据具体的病情和医生的建议,可能会有其他补充检查项目。
为了获得准确的检查结果,请在检查前遵循医生的要求进行检测前准备和操作。
d二聚体标准对照表
d二聚体标准对照表
d二聚体,即D-二聚体。
其标准对照表的正常值是0~0.256mg/L。
D-二聚体(D-dimer,DD)是交联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之一,为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亢进特有的代谢产物。
D-二聚体水平升高说明体内存在高凝状态和继发性的纤维蛋白溶解亢进。
DD对血栓性疾病的诊断、疗效评估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D-二聚体可用于鉴别原发性与继发性纤溶亢进症。
D-二聚体在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症时正常,继发性纤溶亢进时则显著升高。
可见于深静脉血栓、肺栓塞、先兆子痫、冠心病、慢性肾病等。
此外,D-二聚体可作为溶栓治疗是否有效的观察指标。
另外,重症肝炎、肝硬化和慢性活动性肝炎时,D-二聚体也会升高,且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相关。
检验结果的临床意义必须由临床专业医师结合病史、症状、体征以及其他辅助检查结果,全面综合分析判断。
因此当此项检查结果异常时,建议及时就诊,在医生的帮助下明确病因,并进行针对性处理或治疗。
凝血五项检验项目指标释义
凝血五项检验项目指标释义HAPPY NEW YEAR很多患者在医院做检查需要做凝血五项检查,但是很多患者对凝血五项检查的项目并不了解,也不清楚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五项检查,所以我们要了解凝血五项检查的主要意义,对检查才更清楚。
ICU护理之家一、【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正常参考值:12-16秒。
临床应用:凝血酶原时间是检查外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Ⅴ、Ⅶ、Ⅹ的缺陷或抑制物的存在,同时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
还可作为肝脏合成蛋白质功能的检测。
据报道,在口服抗凝剂的过程中,维持PT在正常对照的1-2倍最为适宜。
1.延长:>3秒①广泛而严重的肝脏实质性损伤,如急性重症肝炎及肝硬化②先天性外源凝血因子Ⅱ、V、Ⅶ、Ⅹ减少及纤维蛋白原的缺乏。
③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急性DIC消耗性低凝期、原发性纤溶亢进、阻塞性黄疸、维生素K缺乏。
④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存在:如服用口服抗凝剂、肝素、FDP和香豆素等抗凝剂。
2.缩短:①DIC早期呈高凝状态②血栓栓塞性疾病和其它血栓前状态(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活性增高及血管损伤等)③口服避孕药④先天性凝血因子V增多监控—抗凝治疗监控:口服抗凝剂“华发令”,预期值约为参考植的2倍。
PT活动度参考值为75%-120%,降低到<40%可能有出血倾向(PIR参考值:1+0.15,PI延长至正常对照2倍时,PTR约增至2;INR正常参考值范围为0.8-1.5用药维持范围2.0-4.0。
)二、【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正常参考值:0.8-1.5。
临床应用:INR是病人凝血酶原时间与正常对照凝血酶原时间之比的ISI次方(ISI:国际敏感度指数,试剂出厂时由厂家表定的)。
同一份在不同的实验室,用不同的ISI试剂检测,PT值结果差异很大,但测的INR 值相同,这样,使测得结果具有可比性。
了解D-二聚体,这一篇就够了
了解D-二聚体,这一篇就够了现代人对待血栓及肿瘤的重视不可小嘘。
尤其长期服用抗凝药的老年人会定时到医院抽血化验凝血指标,通常医生会开具「凝血四项」的化验单,查看服药后的凝血功能,而在急诊对于急性的脑卒中患者,或有疑似血栓形成的患者,医生都会开具「凝血四项+ D-二聚体」化验单。
凝血四项大致从字面上可以理解,而具体的内容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但是对于D-二聚体多数人都是一头雾水,那到底是监测什么指标的呢?身为临床护士你又了解多少?1、D-二聚体(D-Dimer):最简单的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其质量浓度的增加反映体内高凝状态和继发性纤溶亢进:2、D-二聚体的临床检测:主要应用在静脉血栓栓塞(VTE)、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栓塞(PE)的诊断:3、定量:小于 0.5 mg/l,增高见于以下疾病:4、除了临床上我们常见的血栓症状可引起D-二聚体增高外,原来恶性肿瘤、脓毒症、肝病也可以引起D-二聚体增高,那么原因是什么?◆肿瘤患者中高凝血状态是和组织因子依赖的外源性途径和非组织因子相关的肿瘤促凝作用有关,据大量文献表示D-二聚体浓度,并且可以作为肿瘤分期、预后等判断标准。
◆在肝脏疾病中,血浆D-二聚体的含量明显增高,且与肝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原因是抗纤溶酶及AT—Ⅲ等由肝脏合成,肝病时其合成减少,造成纤溶亢进,在纤溶酶激活下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原降解,其降解产物 D-二聚体等明显升高,D-二聚体的浓度可以作为一个判断肝脏受损程度的标志。
◆脓毒症是指由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和免疫功能紊乱综合征, 从本质上讲脓毒症是机体对感染性因素的一系列的病理生理反应, 其中凝血系统异常是表现之一, 在脓毒症患者中, 炎症细胞激活, 通过各种途径激活机体内凝血系统, 随后人体产生抗凝物质启动纤溶系统, 不同感染类型脓毒症患者血液 D-二聚体的水平不相同,D-二聚体水平可以用来评价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 并对治疗效果的评价也可能存在作用。
D二聚体
在止血与血栓过程中,凝血酶水解血浆纤维蛋白原形成纤维蛋白单体,后者联接为纤维蛋白; 同时凝血酶活化因子,使纤维蛋白交联; 最后在纤溶酶的作用下,纤维蛋白降解成各种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FDP) ,其中最小的片段为 D 二聚体,分子量约62 ku,在体内半衰期约 3 h,主要经肾脏排泄与网状内皮系统破坏。
D 二聚体是纤维蛋白原在凝血酶的生成,因子的活化与纤溶酶共同作用的产物,是反映血栓形成与溶栓活性最重要的实验室指标。
常用的 D 二聚体检测方法有酶联免疫吸附法、乳胶颗粒凝集法与胶体金免疫过滤检测法。
正常人血浆D 二聚体水平为<500 μg / L。
近20 年来,D 二聚体已成为血栓性疾病与多种疾病的诊断与临床监测的必需指标。
本文介绍近年来D-二聚体检测的价值与发展。
1 D-二聚体在深静脉血栓与肺栓塞诊断中的意义深静脉血栓( DVT) 易并发肺栓塞( PE) ,合称为静脉血栓栓塞( VTE) 。
VTE 患者的血浆 D 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
Bakh- shi 等报告,所有DVT 患者的血浆D 二聚体浓度都超过1 000 μg / L,平均值为2 160 μg / L。
Vossen 等亦证实,PE 的D二聚体浓度大于 1 000 μg/L。
但机体很多疾病或病理过程( 如心血管疾病、手术、肿瘤、感染与组织坏死等) 都对止血有一定的影响,导致 D 二聚体升高。
因此,D 二聚体有很高的敏感性( 97% ) ,特异性仅为50% ~70% ,单独依据 D 二聚体不能诊断VTE。
我国台湾Ho对 1 035 例各科患者的 D 二聚体检测中,有21 例超过正常值100 倍( >50 mg/L) ,其中9 例确诊为血栓栓塞性疾病,1 例可疑,其余为DIC、心肺复苏术后与妇科HLPPS 综合征,因此即使 D 二聚体显著增高也不能做为VTE的特异指标。
D 二聚体检测的实际意义是阴性结果可排除VTE 诊断。
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阴性 D 二聚体排除DVT的准确性可达98% ~100%。
D-二聚体检测与临床应用全
○
概 述
D-二聚体的特点 1 敏感性高: 92%-100% 当血浆D-二聚体低于某一临界值时(通常为0.5mg/L),可基本除外急性PTE(肺血栓栓塞症 ),其阴性预测值大于90%。 2 D-Dimer特异性低:老年、孕妇、外周血管疾病、肿瘤和感染性疾病等可增高。
各类疾病D-D升高的阳性率
D-二聚体局限性
既往血栓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低于新近发生血栓的患者水平 小血栓的D-二聚体水平低于大血栓。因此,有一些时间较长的小血栓会出现亚临床表现或阴性的D-D结果 D-D对远端血栓的敏感性低,如果患者的临床症状不明显,D-D也可能出现假阴性 高滴度的类风湿因子、雌激素治疗、卵巢癌肿瘤标志物CA125等可引起D-二聚体水平假性升高
2、DIC 早期诊断和动态监测
DIC 是一种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和严重的获得性、全身性血栓-出血综合征。其特点是体内凝血和抗凝机制失衡导致血小板聚集,病理性凝血酶生成,纤维蛋白在微血管沉积,形成广泛性微血栓和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亢进。
DIC 早期诊断和动态监测
探 讨
一、不同试剂检测结果不可比性 1.单克隆抗体不同 2.报告结果缺乏统一的标准单位(FEU、DDU) 3.参考区间不同 4.校准品不同 二、参考区间与cutoff值 1.CLSI建议,在报告检测结果时,如果只用于排查DVT和PE,只报cutoff值,如果用于其他疾病的诊断和监测,就报参考区间; 2.应对“特殊人群”重新建立参考区间和cutoff值
谢谢!
4、妊高症、先兆子痫的监测
妊娠期间血液系统中的凝血因子活性和浓度会发生改变,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表明孕妇的纤维蛋白溶解活性增强,机体正处于一定程度的高凝状态。 有研究表明,正常孕产妇的孕早期D-二聚体含量略高于非孕成年人的疾病界定值。随着孕期的增长,其含量也会有明显的上升,孕晚的含量为孕早期的1.53—5.7倍。在产后第一天浓度会急剧上升到达一个峰值,三天之内恢复至较低水平。
血浆d一二聚体测定参考范围
血浆d一二聚体测定参考范围血浆D-二聚体是一种血液中的蛋白质,它在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
测定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和监测一些疾病,如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和血管炎等。
正常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通常较低,参考范围因不同实验室和测定方法而略有差异。
一般来说,国际上常用的正常参考范围是0至500 ng/mL。
但这个范围并不适用于所有人群,例如妊娠妇女和老年人可能会有稍高的参考范围。
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升高可能与以下几种情况有关:1.深静脉血栓形成(DVT):DVT是一种血液凝块形成在身体的深部静脉中的疾病。
D-二聚体水平的升高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和监测DVT的存在和程度。
2.肺栓塞:肺栓塞是肺动脉或其分支中的一块血栓导致的肺循环阻塞。
高D-二聚体水平与肺栓塞的存在有密切相关。
3.血管炎:血管炎是一组疾病,它们会导致血管壁的炎症和损伤。
许多血管炎患者会显示出较高的D-二聚体水平。
4.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子宫内膜在子宫以外的区域生长。
该疾病往往伴随着盆腔炎症和疼痛,其中一些患者显示出高的D-二聚体水平。
5.怀孕:在怀孕期间,孕妇的D-二聚体水平可能略高于非孕妇。
这是因为怀孕时身体会产生更多的凝血因子。
需要注意的是,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升高并不总是特异性的指示某种疾病存在。
有些其他因素也可能导致D-二聚体水平的升高,例如手术、创伤、感染和其他炎症性疾病等。
因此,在解读D-二聚体检测结果时,医生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测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总的来说,血浆D-二聚体测定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检测工具,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和监测某些疾病,尤其是与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相关的疾病。
但需要注意的是,参考范围会因实验室和人群而有所差异,而且水平的升高并不总是某种特定疾病存在的确定指标。
最终,医生需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和其他检测结果进行综合判断,以做出正确的诊断。
凝血7项的常规检查与解读
凝血 7项的常规检查与解读伴随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生活方式及饮食结构的变化,使各类疾病发生概率增加,特别为出血性疾病、血栓性疾病患病率呈上升趋势。
我国医疗水平提升,凝血由四项转变至七项检测,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可靠的信息,对凝血抗凝纤溶全过程观察及了解,有效预防临床出血性以及血栓疾病预防。
下面带大家详细了解凝血检测指标,分析其在临床结果实际意义。
1.凝血7项常规检查内容针对凝血检查而言,由传统四项检查转变为7项,其主要包含的项目为: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imer)、抗凝血酶III(AT-III),临床凝血指标推荐上述七个指标,核心不仅涵盖三大系统,即血液凝固系统、抗凝系统、纤溶系统,为临床提供患者血栓与止血功能的基础信息,而且可实现自动化快速检测,成本价格低廉,便于普及。
将七项指标联合应用检测,主要可实现三个目标,将患者凝血、抗凝、纤溶状况掌握,不仅可达到筛查的全面性,而且相互间具有较强的关联性,互相应正。
一般临床上PT、APTT、AT、TT均呈上升趋势,Fg、FDP、D-Dimer均升高,表明处于高凝状态;Fg处于下降,其他指标均呈上升趋势,表明为低凝状态。
1.凝血7项常规检查内容解读2.1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通常在临床上正常参考值为10-14秒,凝血酶原时间主要为一类筛查试验,核心为检查外源性凝血因子,主要验证先天性或凝血酶原、凝血因子V、VII、X 缺陷的存在,同时运用于对口服抗凝药物使用剂量的监测,为监测口服抗凝剂首选指标。
该项指标时间延长超过3秒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①广泛而严重的肝脏实质性损伤,如急性严重肝硬化;②纤维蛋白原缺乏;③先天性外源凝血因子II、V、X减少;④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原发性纤溶亢进;⑤血循环中存在抗凝物质,如肝素。
该项指标时间缩短主要表明,血栓栓塞疾病前状态、DIC初期呈高凝状态。
反映凝血因子的指标
反映凝血因子的指标凝血因子是人体内参与血液凝固的重要蛋白质,它们通过复杂的生化反应过程参与血液凝固。
凝血因子的活性和浓度对人体的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以下是反映凝血因子活性和浓度的指标。
1. 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时间(APTT)PT和APTT是检测血液凝固系统功能的常规检查。
PT主要检测凝血因子Ⅶ、Ⅹ、Ⅴ、Ⅱ和纤维蛋白原的活性,而APTT则主要检测凝血因子Ⅻ、Ⅺ、Ⅸ、Ⅷ、Ⅹ和纤维蛋白原的活性。
这两个指标对于评价凝血因子活性的变化非常敏感,常用于检测凝血因子缺乏、抗凝药物治疗和肝脏疾病等情况。
2. 凝血酶时间(TT)TT主要检测凝血因子Ⅱ、Ⅰ和纤维蛋白原的活性。
它是评价凝血功能的重要指标,对于检测凝血因子缺乏、血液疾病和凝血功能异常等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3. D-二聚体(D-Dimer)D-Dimer是一种特殊的蛋白质片段,它是血液凝固过程中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
D-Dimer的检测可以帮助诊断血栓病和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凝血异常疾病。
当发生血栓形成时,D-Dimer的浓度会升高。
4. 血小板计数和活化状态血小板是人体内参与血液凝固的重要细胞,它们在血管受损时会聚集在受损处形成血栓。
血小板计数和活化状态的检测可以帮助评价血小板在凝血过程中的作用。
当血小板计数过低或者活化状态异常时,会导致凝血功能减弱。
总结凝血因子是人体内参与血液凝固的重要蛋白质,它们通过复杂的生化反应过程参与血液凝固。
上述四个指标都是反映凝血因子活性和浓度的重要指标,可以帮助评价血液凝固功能和检测凝血异常疾病。
在临床应用中,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指标进行检测,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的有效性。
d2聚体正常值参考范围
d2聚体正常值参考范围
d2聚体又称抗坏血酸聚合物,是由人血清白蛋白和一种葡聚糖组成的复杂聚集物。
d2聚体是与血小板聚合物形成血栓的关键组件,参与血小板凝集现象,有效防止轻度的出血症状。
正常人的d2聚体体积含量(反映血小板的聚集活性)是0.32-0.44 ml/l,高于此范围暗示血小板功能异常,低于此范围暗示可能出现出血症状。
多种疾病会引发d2聚体增高的现象,如尿毒症、心脏病、肝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慢性炎症疾病也可以使d2聚体增高,应及时检查。
d-二聚体(金标斑点法)的正常值范围
d-二聚体(金标斑点法)的正常值范围d-二聚体(金标斑点法)的正常值范围一、什么是d-二聚体(金标斑点法)?在开始讨论d-二聚体(金标斑点法)的正常值范围之前,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d-二聚体(金标斑点法)是什么。
d-二聚体是一种血浆内的特殊蛋白质,它在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溶解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金标斑点法是一种用于检测血液中d-二聚体浓度的常见方法,通过观察血液样本中的金标斑点来确定d-二聚体的水平。
d-二聚体(金标斑点法)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体内的凝血状态和血栓风险。
二、 d-二聚体(金标斑点法)的正常值范围对于d-二聚体(金标斑点法)的正常值范围,不同的研究和实验室可能会有些许差异。
一般来说,正常情况下,d-二聚体(金标斑点法)的浓度应该在250-500微克/升之间。
这个范围代表了正常的凝血状态,表明患者的血液没有异常凝结或纤维蛋白溶解的问题。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d-二聚体(金标斑点法)的正常值范围并非一成不变,它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芳龄、性别、妇女的怀孕状态以及一些疾病的存在。
在评估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时,医生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不仅仅是依赖于一个绝对的数值范围。
三、 d-二聚体(金标斑点法)的临床意义正常值范围内的d-二聚体水平意味着患者的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溶解处于良好的状态。
但当d-二聚体(金标斑点法)的数值超出正常范围时,这可能意味着患者存在着一些潜在的健康问题,特别是与血栓形成和凝血功能异常有关的疾病。
在临床上,高于正常范围的d-二聚体水平可能提示着一些疾病的存在,如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心脏病事件、炎症性疾病、恶性肿瘤等。
通过监测d-二聚体(金标斑点法)的水平,医生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以预防更严重的并发症。
四、个人观点和总结在我看来,d-二聚体(金标斑点法)的正常值范围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凝血状态和血栓风险。
通过了解正常范围内的d-二聚体水平和其临床意义,我们能够更好地关注自己的健康状况,并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
2024《D-二聚体实验室检测与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重点内容
2024《D-二聚体实验室检测与临床应用中国营家共识》重点内容D-二聚体(D-dimer)是凝血和纤溶系统激活的重要标志物之一,在多种疾病的诊断及治疗中广泛应用。
为规范D-二聚体的实验室检测与临床应用,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血栓与止血专业委员会制定了《D-二聚体实验室检测与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下面总结共识中的关键知识点。
一、D-二聚体简介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
纤维蛋白原在凝血酶的作用下, 形成纤维蛋白单体(fibrin monomer ,FM ) , FM以半交错、重叠的方式自发地聚合,形成不稳定的可溶性纤维蛋白多聚体,进而在FX I∏a催化下共价交联,形成交联纤维蛋白多聚体,即不可溶的纤维蛋白。
交联纤维蛋白多聚体在纤溶酶的作用下降解生成大量复杂的长片段X-寡聚体(X-oligomer),这些长片段继续分解生成含有由两个共价结合的D-结构域(D = D ,相当于D-二聚体)的大小不一的片段组合,其最终末产物为D = D∕E o纤溶酶作用于纤维蛋白原或者未交联的纤维蛋白不会产生D-二聚体, 所以无交联纤维蛋白形成情况下发生的原发性纤溶亢进也不会产生D-二聚体。
由于D-二聚体只在交联纤维蛋白降解时产生,因此D-Z 聚体可作为机体凝血活化和继发纤溶激活的标志物。
D-二聚体在体内的半衰期约为8 h ,主要通过肾脏和网状内皮系统从循环中清除。
一、D-二聚体检测的影响因素D-二聚体检测受众多因素影响,遇到可疑或与患者临床表现不相符的结果时,应综合考虑检验前、中、后的潜在影响因素。
01样本采集:可使用血浆或全血样本进行D-二聚体检测。
目前CLSI和WHO推荐采用含3.2% (105~109 mmol/L )柠檬酸钠的抗凝血浆进行D-二聚体检测,血液与抗凝剂比例为9: 1o采样量偏低可能导致D-二聚体结果偏低,样本中有血凝块则可导致D-二聚体结果偏高。
实验室在分析前及审核显著异常结果时应检查样本质量, 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慢性肾脏疾病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和D-二聚体检测结果分析
慢性肾脏疾病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和D-二聚体检测结果分析在我国,肾脏疾病特别是慢性肾脏疾病(CKD)的发生率仍较高。
慢性肾脏疾病在其发病初期由于症状不明显,常不容易被发现,因而常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大多数慢性肾脏疾病常要通过实验室检查才能得出正确的诊断,凝血功能和D-二聚体是比较常用且重要的实验室检查。
本文对109例CKD患者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血浆D-二聚体(D-DI)及血小板各项指标进行测定,分析其对CKD患者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
1 资料和方法1.1 标本来源1.1.1 CKD组109例患者均系我院初诊的住院病人,其中男61例,女48例,年龄37~68岁,平均年龄53.3岁。
CKD诊断标准[1]:(1)肾脏损害(肾脏的结构与功能异常)伴有或不伴有肾小球滤过率(GFR)的下降≥3个月。
肾脏损害是指下列两种情况之一:①异常的病理改变;②出现肾脏损害的标志,包括血液或液成分的异常,以及影像学检查异常。
(2)GFR<60ml/min×1.73m2,持续时间≥3个月,伴有或不伴有肾脏的损害。
凡符合上述两项标准之一者,不论病因如何均可诊断为CKD。
1.1.2 对照组同期来我院体检的健康者(无糖尿病,无心脑血管疾病和肝肾脏损伤等)97例,其中男52例,女45例,年龄34~65岁,平均年龄52.4岁。
1.2 标本采集和处理两组均于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1.8ml于枸橼酸钠抗凝真空管中,分离血浆,检测PT、APTT、FIB、D-DI水平;另抽1.8ml静脉血于EDTA-K2管中检测血小板各项指标。
1.3 仪器与试剂PT、APTT、FIB用Sysmex ca-500全自动血凝仪检测,试剂由上海长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D-DI试剂由宁波瑞源公司生产,于贝克曼-库尔特DXC-800生化仪上检测,血小板指标采用贝克曼-库尔特-HmX5分类血细胞分析仪检测。
凝血五项d2聚体偏高
凝血五项d2聚体偏高
凝血五项d2聚体偏高可能是由于炎症、外科手术或创伤、血栓形成、血液疾病、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原因引起的。
凝血五项中的D 二聚体是一种指标,用于评估出凝血功能失调或血栓形成的风险。
1、炎症:某些炎症疾病或感染可能导致D-二聚体水平升高,因为某些炎症疾病会刺激机体释放更多的这种蛋白质。
遵医嘱使用布洛芬、阿司匹林等药物进行治疗。
2、外科手术或创伤:外科手术或大面积创伤后,机体可能会产生过多的凝血因子,导致D二聚体升高。
需早医生的指导下治疗。
3、血栓形成:当血液凝块形成时,血小板和血浆中的纤维蛋白聚合生成凝块,同时也会释放出D二聚体。
当存在血栓时,D二聚体水平会升高。
遵医嘱使用华法林、达比加特兰等药物进行治疗。
4、血液疾病:某些血液疾病,如血小板功能异常、血友病等,可能导致凝血过度,从而导致D二聚体水平的升高。
遵医嘱使用肝素、氯吡格雷等药物进行治疗。
5、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如果有外伤、肿瘤等情况,可能会患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此病容易导致有异常出血、血栓栓塞等症状,此类症状会导致有血液异常情况,从而有D-二聚体升高的表现。
应及时就医,根据医生建议使用氯霉素注射液、盐酸消旋山莨菪碱注射液等药物治疗。
日常生活中避免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如油炸食品、动物内脏等。
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以降低血液黏稠度,要控制盐的摄
入量,以免加重水肿症状。
适当进行散步、慢跑等运动,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降低D-二聚体的水平,但要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加重病情,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如果出现相关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检查治疗。
凝血功能d二聚体
凝血功能d二聚体凝血功能d二聚体(FibrinogenDimer)又被称为抗凝血分子,是用来测量血液凝血的一种重要的生物分子。
它是由两个不同的凝血因子d分子组成的二聚体。
这些分子可以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效的抗凝血功能,以阻止血小板间的聚集。
凝血功能d二聚体的功能是检测血液凝血活性,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凝血性血症,这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其特征是血小板凝聚时间和淀粉原凝结时间延长。
凝血功能d二聚体很容易受到炎症以及不同类型的凝血紊乱,如淀粉样变性病,静脉血栓栓塞症和血小板凝集紊乱症的影响。
此外,它对于诊断和治疗这些凝血紊乱的其他生物标志物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如凝血活酶、凝血酶和抗凝血酶原活性测定,也可以帮助确定血液凝血的状况。
凝血功能d二聚体的测定一般是通过一种叫做ELIS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来完成的。
ELISA是一种通过使用特殊的抗体对感兴趣的分子进行检测的技术。
它包括使用特定抗原(在本文中为凝血功能d 二聚体)和特定的抗体(抗凝血分子d二聚体),以及其它可以检测结合的试剂,如酶。
检测的结果可以用不同的染料表示,以便观察和测量。
凝血功能d二聚体的检测也可以通过其它不同的技术来进行,比如RP-HPLC(反相高效液相色谱)、蛋白质印迹法和磁共振波谱等。
RP-HPLC是一种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可以用来精确测定凝血功能d二聚体,其原理是采用反相HPLC技术,即利用亲水性溶剂将蛋白质从质谱仪中分离出来,然后用不同的染料对凝血功能d二聚体进行检测。
蛋白质印迹法是利用常温,去离子水环境下的凝血功能d二聚体,在水溶液中根据其分子量不同形成特定的检测图案,从而进行分析。
磁共振波谱是一种量子物理学技术,它可以检测凝血功能d二聚体的构象变化,这种技术可以有效地检测凝血功能d二聚体的结构特征,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价值。
凝血功能d二聚体的检测在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用于帮助诊断凝血紊乱,特别是凝血性血症。
它也可以用来监测凝血紊乱的治疗情况,有助于预防血栓的发生。
血浆d二聚体的标准值
血浆d二聚体的标准值
血浆D-二聚体的正常值通常为0~/L(ELISA法)。
此外,也有资料表明其正常值一般是小于/L。
血浆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溶解的产物,是重要的凝血因子指标,常被用来
诊断有无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等疾病。
当D二聚体阳性或者D二聚体大于
/L时表明人体产生了纤维蛋白血凝块,同时激活人体的纤溶酶原激活系统,出现D二聚体浓度升高的现象,体内处于高凝状态,容易造成血栓的形成。
血浆D二聚体数值变化的检测,可以用来判断溶栓治疗效果。
如有必要,
可定期复查血浆D二聚体,必要时完善肺部动脉CTA检查,明确是否伴有
肺部动脉血管栓塞,预防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
如出现血浆D-二聚体的数值异常,建议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针对性
治疗。
凝血功能和d二聚体
介绍
凝血功能是指血液凝固功能,涉及从多个细胞组件(包括细胞和他们分泌的蛋白质)中调节血液凝固的生物学过程,其中最重要的是d二聚体。
d二聚体是一种由维生素K分泌的蛋白质,它在凝血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
它的主要功能是它可以直接参与血小板凝集反应,该反应将血小板聚集在一起,形成血栓,从而阻止外部创伤引起的血液外渗。
d二聚体还可以抑制凝血因子,这可以阻止血液系统出现过度凝结或不足凝结的情况。
d二聚体可以与另一种叫做凝血因子3A(FGA)的蛋白质结合,从而形成一种叫做凝血因子3去髓鞘酶抑制物(TFPI)的结构。
TFPI可以抑制凝血因子,从而降低凝血活动,使凝血时间更长。
最后,它可以通过与血小板的结合,抑制血小板凝集,从而抑制血栓的发生。
因此,可以说d二聚体是凝血功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和其他凝血因子一起,协调整个血管系统的正常功能,将源源不断的血液在血管内流动,从而可以为生活提供必要的支撑。
它的缺陷则可能会导致凝血功能的改变,甚至导致严重的出血症状。
因此,要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就必须注意坚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并保证及时就医,以维持血液的正常循环,保护人体健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D-二聚体
1.概述
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因子XIII交联后,再经纤溶酶水解所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是一个特异性的纤溶过程标记物。
D-二聚体来源于纤溶酶溶解的交联纤维蛋白凝块。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和D-二聚体最大的区别之一是,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可以以纤维蛋白原为底物,而D-二聚体是以纤维蛋白为作用底物,因此,在原发性纤溶时D -二聚体水平并不增高,而FDP水平增高。
在其它一些病理情况下,诸如DIC时,两种的变化基本平行。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fibrinolysis system)是人体最重要的抗凝系统,由4种主要部分组成:纤溶酶原(plasmingen)、纤溶酶原激活剂(plasmingen activator,如t-PA,u-PA)、纤溶酶(plasmin)、纤溶酶抑制物(plasmin activator inhibitor,PAI-1,antiplasmin)。
当纤维蛋白凝结块(fibrin clot)形成时,在tPA的存在下,纤溶酶原激活转化为纤溶酶,纤维蛋白溶解过程开始,纤溶酶降解纤维蛋白凝结块形成各种可溶片段,形成纤维蛋白产物(FDP),FDP由下列物质:X-寡聚体(X-oligomer)、D-二聚体(D-Dimer)、中间片段(Intermediate fragments)、片段E(Fragment E)组成。
其中,X-寡聚体和D-聚体均含D-二聚体单位。
D-Dimers: 多种类型
人体纤溶系统,对保持血管壁的正常通透性,维持血液的流动状态和组织修复起着重要作用。
D-二聚体血浆中水平增高说明存在继发性纤溶过程,而先生成凝血酶,后又有纤溶系统活化;并且也反映在血栓形成的局部纤溶酶活性或浓度超过血浆2‰─抗纤溶酶活性或浓度。
溶栓治疗是指用药物来活化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一般为投入一种纤溶酶原活化物如尿液酶、链激酶或组织型纤溶酶原活化物(tpA),使大量纤溶酶生成,从而加速已形成血栓的溶解。
FDP或D-二聚体生成,则表明达到溶栓效果。
纤溶蛋白降解产物中,唯D-二聚体交联碎片可反映血栓形成后的溶栓活性。
因此,理论上,D-二聚体的定量检测可定量反映药物的溶栓效果、及可用于诊断、筛选新形成的血栓。
但是,到目前为止,D-二聚体检测手段尚存在一定局限性。
胶乳法的半定量,误差较大, D-二聚体含量高时,不能正确反映。
现在D-二聚体的定量测定被广泛应用,快速测定、灵敏度高、重复性良好。
2.D-D的检测方法
D-D的检测方法有多种,主要有胶乳凝集法、ELISA法、免疫比浊法、免疫荧光法测定。
胶乳法灵敏度较低,而ELISA法操作费时,都不适合急诊使用。
免疫比浊法是多数全自动血凝仪最长用的检测方法。
3.D—D检测的临床意义
D-D的生成反映机体凝血和纤溶系统的激活,在各种血栓形成性疾病以及牛理性高凝状态时均有升高。
特别是对静脉血栓形成(VTE)高度敏感,在VTE的排除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另外,D-D在心血管疾病、DIC、恶性肿瘤等疾病叫,也有明显变化,足反映疾病的严重程度、发展变化、以及疗效和顶后的有用指标。
D-D升高的疾病有:
1.深静脉血栓形成(DVT)
2.肺栓塞(PE)
3.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4.心血管疾病: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硬化、高血压等5.恶性肿瘤:乳腺癌、卵巢癌、急性臼血病等
6.手术、创伤后
7.溶栓治疗后
8.脑血管疾病
9.严重感染、脓毒血症、坏疽等
10.绝经后激素替代治疗、先兆子痫、妊娠
11.其他甲减、慢性肝病等
二、凝血因子
凝血是一个促凝与抗凝之间的平衡,凝血因子是参与血液凝固过程的各种蛋白质组分。
它的生理作用是,在血管出血时被激活,和血小板粘连在一起并且补塞血管上的漏口。
这个过程被称为凝血。
它们部分由肝生成。
可以为香豆素所抑制。
为统一命名,世界卫生组织按其被发现的先后次序用罗马数字编号,有凝血因子Ⅰ,Ⅱ,Ⅲ,Ⅳ,Ⅴ,Ⅶ,Ⅷ,Ⅸ,Ⅹ,Ⅺ,Ⅻ,Ⅻi等,因子XIII以后被发现的凝血因子,经过多年验证,认为对于凝血功能,无决定性的影响,不再列入凝血因子的编号。
因子 VI 事实上是活化的第五因子,已经取消因子VI的命名。
编号同义名
维生素K 依赖参与凝血途径Ⅰ纤维蛋白原否共同Ⅱ凝血酶原是共同Ⅲ组织凝血致活素否外源Ⅳ钙(Ca2+) 因子否共同Ⅴ促凝血球蛋白原,易变因子否共同Ⅶ
转变加速因子前体,促凝血酶原激酶原,辅助促凝血酶原激酶是外源Ⅷ抗血友病球蛋白A (AHG A), 抗血友病因子A否内源Ⅸ抗血友病球蛋白B (AHG B),抗血友病因子B (AHF B)是内源ⅩStuart-Prower因子是共同Ⅺ血浆凝血致活素前质(PTA)否内源Ⅻ接触因子Hageman因子否内源ⅩⅢ纤维蛋白稳定因子否共同备注:辅助凝血因子:FITZGERALD因子、FLETCHER因子 (激肽释放酶原) 、
von-Willebrand-因子这些因子共同作用,导致凝血。
凝血因子缺乏性疾病
因血浆中某一凝血因子缺乏造成凝血障碍并引起出血的病证。
分为两大类:①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性疾病。
其特点是常自幼发生出血症状,有遗传家族史,除血友病甲和乙为性染色体隐性遗传外,一般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男女均可患病,常有近亲结婚史。
该组疾病均为单个凝血因子缺乏,其中以Ⅷ因子缺乏(血友病甲)最常见,其他所有因子除Ⅲ和Ⅳ外均可缺乏。
②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性疾病。
均为多因子缺乏和有原发病,常见的如维生素K缺乏症为因子Ⅱ、Ⅶ、Ⅸ、Ⅹ缺乏,还有严重肝病等。
诊断靠检查凝血象和纠正试验。
用新鲜血或新鲜血浆治疗有效,对获得性者应以治疗原发病为主。
自测题
1.DIC时以下哪项检测值不升高()
A.PT
B.APTT
C.TT
D.FIB
E.D-D
2.关于D-二聚体的表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 在继发性纤溶亢进时,血中D-二聚体增高
B. 在原发性纤溶亢进时,血中FDP增高,D-二聚体并不增高
C. D-二聚体是纤溶酶分解纤维蛋白的产物
D. D-二聚体是纤溶酶分解纤维蛋白原的产物√
E. D-二聚体是DIC诊断的重要指标
3.血友病A缺乏的凝血因子是()
血友病B缺乏的凝血因子是()
血友病C缺乏的凝血因子是()
A. FⅦ
B. FⅧ
C. FⅨ
D. FⅩ
E. FⅪ
4.不依赖维生素K的凝血因子是()
A.FⅡ
B.FⅦ
C.FⅧ
D.FⅨ
E.FⅩ
5. 急性DIC过程中,各种凝血因子均可减少,其中减少量最为突出的是:()
A. 纤维蛋白原√
B. 凝血酶原
C. Ca2+
D. FⅩ
E. FⅫ
21. 导致DIC发生的关键环节是
A. FⅫ的激活
B.FⅢ的大量入血
C.凝血酶大量生成√
D.纤溶酶原激活物的生成
E.FⅤ的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