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寻根小说2
寻根文学(2)
• 第三个阶段,93年以后,他的创作有了变 化,题材和内容都有变化。 • 《废都》 • 写西京的古都,写知名作家庄之蝶为首的 几大名人生活。 • 废都已成为专有名词,成为一种意象,表 现那种苍茫、悲凉的废都意识。 • 《废都》获1997年法国费米娜文学奖。
• 第四个阶段。98年以后,他又开始写作长 篇,写乡土小说。 • 1、《高老庄》、《怀念狼》 • 2、2005年《秦腔》 • 当代农村正在急速地走向荒凉,表达了对 根的失去的哀叹、绝唱,如同秦腔一样不 可避免地走向衰落。 • 《秦腔》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儒家思想的浸蕴,潜在的创造欲、实 现欲(有为)的升华和发展,淡泊和进取 统一在了王一生的生命形态里,棋王的诞 生。 在阿城的笔下,主人公王一生,既是 一个道者,有是一个儒士,他在这纷乱世 事间保持着内心的平静与自由,既有道家 的旷达与超脱,又有儒家的进取与执着。
• •
• •
阿城倡导既是一种远离世俗、淡 泊虚静的道家精神;也是一种创造投入, 积极进取的精神。在道禅外衣之下,隐 藏着儒的筋骨。 • 儒道合一,是中国精神的真实面目。
• 此外,创作《晚唱》、《二月杏》 等
• 第二个阶段(83年—90年代初) • 1983年以后,写了“商州系列”小说。 • 《小月前本》、《鸡窝洼人家》、《腊 月· 正月》、《远山野情》、《黑氏》等中 短篇小说和长篇《商州》、《浮躁》。
• 《腊月· 正月》获中国作协第3届全国优秀 中篇小说奖。 • 《浮躁》写一个农村青年,在改革的大潮 中,奋斗的故事,反映了乡土社会农民的 浮躁。 • 1987年获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 • 2010年获得由法国文化交流部颁发的“法 兰西共和国文学艺术荣誉奖”
中国当代文学试题及答案
中国当代文学试题及答案试卷一一、名词解释:(每小题10分,共30分)1、三个崛起2、先锋精神3、市井小说二、写出下列作品的故事梗概(任选其一,共16分)1、《陈奂生上城》2、《受戒》3、《哦,香雪》4、《北方的河》三、赏析题(共20分)请赏析舒婷的诗歌《致橡树》四、论述题(每小题17分,共34分)1、试分析残雪的小说《山上的小屋》的精神心理内涵。
2、谈谈韩少功的小说《爸爸爸》中的主人公形象的文化批判意义。
试卷二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被称为新时期文学“三只报春的燕子”的是的《曙光》、的《班主任》、的《哥德巴赫猜想》。
2、“乡土小说”代表作家是,其代表作有等。
3、“陈奂生系列小说”包括、、、、等。
4、马原在他创作的顶峰时期先后创作了、、等令人耳目一新的小说。
5、王蒙的小说创作运用了的写作技巧。
6、朦胧诗派的主要代表诗人有、、、、。
7、探索戏剧的代表作家是。
二、写出对应的作家:(每题1分,共10分)1、《一地鸡毛》 6、《我是少年酒坛子》、《山上的小屋》 7、《受戒》 23、《哦,香雪》 8、《白鹿原》4、《内陆高迥》 9、《爸爸爸》5、《你别无选择》 10、《北方的河》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5分)1、三个崛起2、女性写作3、文化寻根小说四、写出下列作品的故事梗概:(10分,任选其一)1、《妻妾成群》2、《邢老汉和狗的故事》2、《海的梦》 4、《风景》五、赏析题:(第1小题7分,第2小题8分,共15分)1( 《远和近》 2。
《弧线》顾城鸟儿在疾风中你迅速转向一会看我一会看云少年去捡拾一枚分币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葡萄藤因幻想你看云时很近而延伸的触丝海浪因退缩而耸起的背脊六、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1、先锋小说家余华声称在创作观念中追求的是“真实”,但这并不是“被日常生活围困的经验”,而是“作家眼中的真实'.试分析其内涵,并谈谈你的个人理解。
2、试分析阿城的小说《棋王》的艺术魅力。
12.寻根小说
5.寻根作家对传统的态度
寻根作家虽然把审视的目光朝向传
统,但他们对于传统的态度不尽相 同,认同和批判大体上构成了这个 创作潮流的两极,还有处于这两极 之间的矛盾的态度。
17
张承志、阿城、乌热尔图、郑万隆等基
本上持认同态度。他们在社会现代化的 过程中感受到危机的存在,那便是现代 人道德感的丧失以及精神价值的失落, 他们在返回传统中寻找“种族之根”和 “道德之气”,用以解救当代城市文化 的堕落以及现代人的精神困惑。因而他 们在追寻中极力张扬传统文化中崇高、 昂扬、向上的一面,诚挚的认同中带有 浓烈的浪漫气息。
系来看,“寻根文学”是反思文学和改革文 学的合乎逻辑的深化。“寻根”是反思的延 伸,是对久远的民族传统和深厚的文化心理 积淀的反思。文化的或者文化性主题最初就 是在反思文学中生成的。 其次,“文化寻根”的口号虽然在表面上是 为了反拨西方现代文学的影响,但实际上更 是对世界各民族文学向本民族文化传统回归 的趋势的顺应。这主要表现在对“拉丁美洲 文学爆炸”的倾倒上。
其中以韩少功的《文学的“根”》最具
代表性。他认为,“文学有根,文学之 根应该深植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里, 根不深,则叶难茂”;而我们的责任就 是“释放现代观念的热能,来重铸和镀 亮”“民族的自我”。这些文章把当时 思想文化界和学术界的“文化热”引入 了文学界,在理论批评和文学创作中得 到广泛的回应。
6
“寻根文学”的潮流由此而蔚成声势。
与“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 相比,“寻根文学”是具有自觉意识的 文学潮流,就表现在它有明确的口号和 理论主张上。
7
3.文化寻根与文化传统的关系
(1)两个向度的反拨
一是对当时具有强烈的政治化倾向的主流文学的反
拨,这使得它有意识地淡化政治批判,并用文化性 的主题来取代政治性的主题,由此表现出对“文化” 的格外关注。因而对于“寻根”派来说,“文化” 与其说是个逻辑性概念,不如说是个功能性概念, 讨论者之所以热衷于“文化”,在他们看来,委实 由于“文化”能够同文学的政治趋向清楚地区别开 来,更富于超越现实政治的意味,也由于“文化” 的宽泛和包容性,竟给作家和批评家辟出了一个无 穷的想象性空间。
寻根小说的名词解释
寻根小说的名词解释寻根小说,作为一种文学流派,源自于华人移民的独特文化体验和深刻思考。
随着世界的全球化以及移民现象的普遍存在,寻根小说在当代文学中逐渐崭露头角。
本文将对寻根小说进行透彻的名词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并欣赏这一文学形式。
起源背景寻根小说起源于华人移民的身份困惑和多元文化冲突。
随着大规模的移民潮,华人移民被迫走出自己熟悉的土地,与新环境和新文化发生碰撞。
这一过程中,移民们既面临着融入主流社会的追求,又无法割舍自身的根源和文化传统。
因此,寻根小说应运而生,成为一种对移民身份和文化归属探索的重要途径。
寻根主题寻根小说的主题围绕着对根源的追溯和文化认同的反思。
作者通常通过讲述移民家族的故事,揭示了移民们在新环境中的种种遭遇和反思。
寻根小说的主题包括对祖籍地的思念、对身份认同的矛盾和对传统文化的重塑等。
这些主题通过细腻而感人的故事情节和形象描写,深入人心。
文化冲突文化冲突是寻根小说中常见的情节元素之一。
移民们从一个文化背景转移到另一个文化背景,不可避免地会面临着文化差异、价值观冲突和传统观念的冲击。
寻根小说通过描述移民在这些冲突面前的选择和分水岭,暴露出文化的多样性和碰撞。
身份认同在寻根小说中,移民的身份认同问题常常成为核心主题。
移民们常常感到被双重身份困扰,既要适应新的环境和文化,又要保持对祖籍地的忠诚。
作者通过描写移民与他们的祖辈、家庭成员和后代之间的关系,展现了身份认同的复杂性和探索过程。
文化传承寻根小说中,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重塑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移民们虽然生活在异国他乡,但他们一直保持对自己的传统文化的执着和热爱。
作者通过描绘移民家族的传统习俗、宗教信仰和价值观念等方面,揭示了传统文化对于移民后代的影响和塑造。
文学风格寻根小说在文学风格上多样而丰富。
一些寻根小说采用回忆录的形式,以第一人称叙事方式展示主人公对自己身世的探寻过程。
这种风格使得读者能够更加亲近主人公的情感和思绪。
另一些寻根小说则运用象征手法和隐喻,通过隐晦的表达方式传达作者对寻根主题的思考。
中国当代文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1.《“锻炼锻炼”》是赵树理反映农村人民内部矛盾的()A.纪实小说B.问题小说C.伤痕小说D.改革小说2.红旗谱中的反面人物是()A.朱老忠B.朱老巩C.冯老兰D.严志和3.《绿化树》是()A.长篇小说B.中篇小说C.短篇小说D.散文4.以下不属于“山药蛋派”的是()。
A.孙犁B.赵树理C.马烽D.西戎5.《石室之死亡》的作者是()。
A.余光中B.罗门C.洛夫D.郑愁予6.短篇小说创作曾是“十七年”文学一个引人注目的区域,也出现了一批现在看来仍有艺术趣味的作品,如《山地回忆》.《红豆》.《百合花》等。
其中,《红豆》的作者是()。
A.赵树理B.宗璞C.茹志鹃D.孙犁7.《百合花》中的新媳妇和小通信员之间的关系是()A.同乡关系B.姐弟关系C.夫妻关系D.军民关系8.《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的年轻人指的是()A.刘世吾B.林震C.赵慧文D.韩常新二、多选题1.20世纪90年代整个诗坛呈现出一种较为沉寂的状态,但仍在坚守诗歌创作领地的仍然有()等。
A.顾城B.于坚C.西川D.臧棣2.阎连科以现代主义色彩书写平中见奇.实中有虚的耙耧山脉的乡村神话主要有()等。
A.《年月日》B.《日光流年》C.《刺猬歌》D.《坚硬似水》3.在新时期的文坛上,聚集着一批德高望重的老作家,其中,艺术家兼作家主要有吴冠中和()等。
A.巴金B.黄苗子C.郁风D.黄永玉4.从1989年发表开始,刘震云发表了“官场”系列小说,主要有()等。
A.《头人》B.《官场》C.《塔铺》D.《官人》5.海子深受一些西方存在主义哲学家的影响,他们是()等。
A.雅斯贝斯B.尼采C.荷尔德林D.海德格尔6.1960年前后,长篇叙事诗的创作出现了一个热潮,主要有()等。
A.李季的《杨高传》B.臧克家的《李大钊》C.田间的《赶车传》D.郭小川的《望星空》7.刘震云以乡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主要有()等。
A.《塔铺》B.《狗日的粮食》C.《头人》D.《故乡天下黄花》8.“改革文学”的主要作品有()等。
80年代小说(1)-寻根小说-简
第四节 寻根小说
(2)得益于当时学术界出现的“文化热”
(3)是文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随着思想解放运动的深入,文学家越来越不满意
文学单一的价值属性,开始寻求更为多元 1980年汪曾祺就以他的《受戒》等一系列具有
鲜明民间色彩与价值取向的文化风俗小说给小说 创作带来一股清新的气息 。
第四节 寻根小说
第四节 寻根小说
2、“杭州会议”——“寻根小说”得名 1984年12月,《上海文学》与《西湖》杂志社
在杭州召开了一次题为“新时期文学:回顾与预 测”的讨论会,其核心话题就是“文化与寻根”。
第四节 寻根小说
韩少功:《文学的“根”》,《作家》1985年 第4期
郑万隆:《我的“根”》,《上海文学》 1985 年第5期
(4)异域文化的影响 1982年,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获得诺
贝尔文学奖,这激活了中国作家参与世界文学交 流的愿望和信心,给中国作家以极大的启示和鼓 舞。 “拉丁美洲风暴 ”——魔幻现实主义
第四节 寻根小说
陈思和:“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作家……富有现代 感,同时又融会了民族文化独特性的文艺创作, 无疑为主张‘文化寻根’的中国作家提供了现成 的经验……马尔克斯的获奖,至少表明了一种古 老民族文化被现代世界的承认,表明了世界多种 文化之间的沟通、交流以及平等互渗的可能性”。
小鲍庄是个仁义之乡,但与仁义并存的是贫穷和 愚昧,它们的结合形成了小鲍庄人冷漠、封闭、 排外的行为方式。
在这个人人都为仁义名声自豪的村子里,小翠子 活泼开朗的天性很快被压抑;
拾来与二婶“伤风败俗”的恋情遭到全村甚至孩 子们的仇视和欺负;
第四节 寻根小说
鲍秉德家的因不孕而常遭丈夫毒打,甚至被流言 蜚语逼疯……
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政治抒情诗是十七年诗歌的主要诗体样式。
在这种诗体中,诗人以“阶级”或“人民”的代言人身份,表达对当代重要政治事件、思潮的评说与情感反应。
在诗体形态上,是强烈的革命情感宣泄和政论式的观念叙说的结合,即“实际上是抽象的思想、抽象的概念,但用了形象化的语言来表达。
”这种诗体,通常采用大量的排比句式加以铺陈。
代表诗人:郭小川、贺敬之。
2.“山药蛋派”/“山西作家群”/“山西派”/“‘火花’派”:赵树理等山西作家因创作上有某些共性而被称为“山药蛋派”。
马烽、西戎等的共性①地域:长期生活、工作在山西,作品写的也多为山西农村生活;②写作与农村“实际工作”的关系:主张在生活中“不作旁观者”;③“写实”的风格,作品的思想、形象,来自“当前生活的底层”;④重视故事性、语言通俗3.新生代诗歌“第三代诗人”或曰“新生代诗人”、“后新诗潮”的集体亮相是在1986年,《诗歌报》和《深圳青年报》联合以“现代主义诗歌大展”的方式集中介绍了由100多名第三代诗人分别组成的60余家自称诗派及其实验诗歌代表作品,如南京的“他们”,上海的“海上诗群”,四川的“莽汉主义”、“非非主义”、“整体主义”、“新传统主义”等等。
内容上,反英雄、反高、平民化成为后新诗潮的总体特征。
艺术上,反意象、反修辞和口语化,是后新诗潮在语言实验方面的重要特征。
以韩东、于坚为代表的原生态口语化倾向构成了对新诗潮经典性的意象语言规范的颠覆。
4.第四次文代会1979年10月30日至11月16日召开的第四次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是一个重要事件,它标志着文艺界的全面“解冻”。
邓小平代表中共中央对大会的祝辞,提出了一系列的有关文艺的新的观念原则。
《祝辞》指出:“艺术创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在艺术理论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
”对文艺的“行政命令必须废止”,作家“写什么和怎样写”,“不要横加干涉。
”这对新时期文学在恢复期里大步走向繁荣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文化寻根中阿城的名篇
文化寻根中阿城的名篇1. 引言文化寻根是一种追溯历史、挖掘传统文化内涵的活动,通过了解和研究一个地方的历史、人文特色和文化传承,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认识这个地方的精神风貌。
而阿城作为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历史悠久的县级市,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和名篇。
本文将介绍阿城的名篇,通过对这些作品的分析和解读,探索阿城独特的文化魅力。
2. 阿城简介2.1 地理位置阿城位于中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东北部,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的县级市。
它东临哈尔滨市木兰县,南界尚志市,西接依兰县和巴彦县,北靠齐齐哈尔市富裕县。
2.2 历史沿革阿城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左右。
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文化传统。
在清朝时期,阿城是一个重要的商贸集市,吸引了大量商人和移民。
这些历史事件和人文背景为阿城的文化积淀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3. 阿城名篇3.1 《阿城》《阿城》是中国作家曹文轩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
该小说以阿城为背景,通过讲述一个普通农村家庭的故事,展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变迁和人们对于生活、爱情、亲情的追求。
小说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名叫阿城的年轻人,他在家乡务农,并且在闲暇时间里写作。
通过描写阿城与家人、邻居、朋友之间的关系,以及他对于乡土文化和传统价值观的思考,作者成功地表达了对于农村社会中普通人命运和情感世界的关注。
这部小说不仅展现了阿城这个地方独特而真实的风貌,也反映了中国农村社会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它以细腻入微、真实感人的笔触,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认可。
3.2 《阿城散文选》《阿城散文选》是收录了阿城作品中的散文作品的一本书籍。
这些散文作品以阿城的亲身经历为基础,通过对于生活琐事和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思考,展现了作者对于人生、自然、社会等问题的独特见解。
在这些散文中,阿城以细腻而深入的笔触,描绘了他所处环境中的美好与痛苦。
他通过对于农村生活、家庭关系、自然景色等方面的描写,表达了对于传统文化和乡土情感的热爱和思考。
这些作品既具有地域特色,又具有普遍性,引发了广泛的共鸣。
文化寻根小说2
80年代小说
二 寻根文学概念
指二十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的具有浓郁的地 域文化色彩的小说。它通过对特定地域的 风土人情以及人民生活的描写,试图站在 时代的高度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审视, 以发现民族古老文化中带有生命力的根须 和病态的根须,目的是重铸民族精神。主 要代表作家:阿城、莫言、韩少功、王安 忆。
‚寻根文学‛是新时期首次出现的以明确的理 论主张而倡导的、理论与作品同时出现的艺 术流派。 1985年4月 韩少功《文学的‚根‛ 》 “民族文学
他的作品以白描淡彩的手法渲染民俗文化的 氛围,透露出浓厚隽永的人生逸趣,寄寓 了关于宇宙、生命、自然和人的哲学玄思, 关心人类的生存方式,表现传统文化的现 时积淀。
《棋王》、《树王》和《孩子王》合称 ‚三王‛。三个中篇小说都以文革为背 景,以知青生活经验为创作素材,所写 的都是小人物的故事,深刻地反思人在 非常时期失去的价值,以及一些小人物 在精神上的坚持与抵抗——《棋王》里 的象棋是传统文化的价值,《树王》里 的老树是自然生态的价值,《孩子王》 里的教科书和字典是教育的价值。
尽管‚文化寻根‛在动机上有反拨的一面, 而实际上又有对以上二者顺应的一面。 首先,从‚寻根文学‛同当时主流文学的关 系来看,‚寻根文学‛是反思文学和改革 文学的合乎逻辑的深化。(1)它是反思文 学的进一步深化,是对一个民族文化心理 的深层反思:‚反思文学‛着重在社会政 治层面对极‚左‛思潮展开猛烈而无情的 批判;‚寻根文学‛则从民族文化传统的 劣根性,从集体无意识的心理层次揭示历 史因袭的重负如何成为深入批‚左‛的阻 力。
市井乡土小说、寻根小说
汪曾祺的小说在文学史上具有“承先启后”的意义。一方面:他把被曾 经中断的散文化小说传统延续了下来,这个传统上可以追溯到废名、沈从 文、萧红。另一方面他又开启了寻根文学风气之先,更新了小说观念,启 动了当代作家的文体意识和语言感觉,这在阿城、何立伟等一系列小说家 那里可以看到汪曾祺的影响。
汪曾祺小说的语言特色:
追求语言的整体性和口语美。汪曾祺在《自报家门》中曾说:“语言的美不 在一个一个句子,而在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包世臣论王羲之字,看来参差不齐, 但如老翁携带幼孙,顾盼有情,痛痒相关。好的语言正当如此。语言象树,枝 干内部汗液流转,一枝摇,百枝摇。语言象水,是不能切割的,一篇作品的语 言,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好的语言应当是每一句单独拿出来都平淡无奇,但 放在整体中,在前后的文气相接中,却每一句都如嚼橄榄。
沈从文《边城》(湘西世界、翠翠、外祖父、天保、傩送)
何立伟《白色鸟》(七月、河边、白皙少年、黝黑少年、白色水鸟、 “斗争会”)
4、邓友梅与“京味市井小说”
邓友梅(1931——),原籍山东平原,生于天津。1942年参加北路军,后因 年龄太小被精简,1943年在天津做工时被强招到日本做劳工,1年后回国。1945 年重新参加八路军,当过文工团演员。1948年开始写散文。1956年写出了著名 短篇《在悬崖上》,赢得了一定的声誉。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从此沉入 生活底层,在体味人间酸甜苦辣的同时,也了解了北京民间的风土人情。新时期 重新复出后,先是创作革命斗争题材的小说,写出了《我们的军长》、《追赶队 伍的女兵们》等作品,随后就转向了描写老北京的京味市井小说,从而成了继老 舍之后又一位描写老北京的著名作家。
这篇小说采用的是复线交迭式的结构,在有限的篇幅内,融进了清朝贵族、八 旗子弟、市井子民、三教九流等四十多个人物,真正组成了一幅栩栩如生的“清 明上河图”。
新时期的小说创作市井乡土小说寻根小说
汪曾祺小说旳整体美学和文学史意义:
汪曾祺小说旳整体美学趋向于友好与唯美。这种友好既是人与自然旳相 融相洽,也是人与人之间旳真纯质朴。他旳小说文本中,没有把环境作 为异质性旳力量进行描写,写人在充斥异化旳环境里出现旳精神分裂与 心灵冲突,而要点写旳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旳内心旳 友好。
但应注意旳是,友好轻易泯灭深刻与锋利。
冯骥才旳“津门小说”钟情于津门重地,一般经 过挖掘清末民初天津卫旳闲人杂事和奇谈怪事, 再现带有浓厚“津味儿”色彩旳津门生活重新审 阅民族老式文化,或歌颂中华民族老式文化中伟 岸深厚、博大精深旳一面,或批判民族老式文化 中俗陋粗鄙旳一面。
《神鞭》经过傻二不断进取旳行为,歌颂了中华民族不 愿落后旳进取精神。(傻二、“玻璃花”)但是也有人 从中读出了抨击自古以来中国老式永远不败旳正统意识。
出目前1980年代前期,几乎与改革小说同步出现。它旳出现, 标志着小说在突破了社会政治层面旳新旳文学启蒙后来,开 始进入一种文化旳层面,并由此引出了文化寻根小说。
市井乡土小说和文化寻根小说有联络,但又有区别。前者以 风俗民情为主要体现对象,社会人生故事就在风俗民情中展 开,后者以风俗民情为窗口,主要体现风俗民情中蕴含旳文 化原因。
“好旳语言应该是每一句单独拿出来都平淡无奇,但放在 整体中,在前后旳文气相接中,却每一句都如嚼橄榄。”
如《求雨》写大旱时节孩子们敲锣打鼓求雨旳事。写到人们 因为大旱而望云霓时:“多少人仰起头来看天,一天看多少 次。然而天蓝得要命。天旳颜色把人旳眼睛都映蓝了。雨呀, 你怎么还不下呀!雨呀!雨呀!”背面一句话看似闲话,读 后却觉得有意味。
写到孩子们求雨回来后:“他们走得很累了。他们都还很小。 就着泡辣子,吃了两碗苞谷饭,就都爬到床上睡了。一睡就 睡着了。”后一句是地道旳口语,却很有味。
中国当代文学史
中国当代文学史1949年7月2日—19日,第一次文代会在北平召开,出席代表共824人。
成立了全国性的文艺组织——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三、第一次文代会的意义:1、实现了文艺界的“大会师”,标志着五四新文学的战斗传统和战争中形成的解放区文化传统的合流;2、实现了政党对文学的全面领导,确立了新生政权与文学艺术家之间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3、确定了把《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作为全国文艺工作的方向;4、确立了新中国文学的体制。
建国初期的文艺批判运动及其影响一、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对萧也牧等的创作的批判。
二、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和胡适思想的批判三、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文艺界的反右派运动;提出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口号。
对作家的思想艺术和行为选择,起到了制约和控制作用。
作家成了被打击得对象,影响他们的创作积极性。
将个体的认知、体验和表达纳入确定的轨道之中。
建国初的文艺批判运动对新中国文学的影响:将思想问题、学术问题、文艺问题上升为政治问题进行上纲上线的群众性政治批判,给当代文艺运动和文艺创作带来了深远的消极影响;对文艺的主题简单化、绝对化理解,忽视了文艺作为精神产品的复杂性;政治统帅直接干预文艺,使文艺政治化、思想阶级斗争化倾向进一步加剧。
“双百”方针是共产党关于发展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基本方针,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其基本精神是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是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在特定的历史情势下所提出的一项“具体策略”。
建国初颂歌的代表作:郭沫若《新华颂》何其芳《我们最伟大的节日》胡风《时间开始了》艾青《我想念我的祖国》石方禹《和平的最强音》……政治抒情诗特点:取材的强烈政治性、时事性,直接表现诗人对时代、对社会斗争和重大社会问题的认识和评价;艺术形式上讲究政论性和激情性的结合;有强烈的政治鼓动性和感染力,较适合朗诵。
著名政治抒情诗人有:郭小川、贺敬之、闻捷等。
寻根小说、知青小说
寻根文学的两种倾向
一、文化崇拜派
传统文化既滋养了民族的历史,也包含着 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一切,是民族走向未来的 精神指针,也是个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 力量。 如阿城的《棋王》,莫言的《红高梁家 族》,汪曾祺的《受戒》李杭育的《最后一 个渔佬》
寻根小说
(3)原始生命型。 莫言《红高粱》、 郑万隆的“异乡异 闻系列”如《老棒 子酒馆》、扎西达 娃《系在皮绳扣上 的魂》。
《女女女》中找到的是失去控制后的古怪、悭 吝、任性、蛮横的本能。 韩少功从寻优根出发,找到的却是劣根。最后 他迷失在历史文化中,发出了“我们来到这个 世界上干什么,可以干些什么”的感叹。
《爸爸爸》中的丙崽形象
丙崽形象:是个弱智、呆傻的侏儒。生下来只会说 “爸爸爸”、“X妈妈”两句话。见人不分男女老幼, 一律说“爸爸爸”,如果别人朝他瞪一眼,他就翻个白 眼,咕噜一声“X妈妈”,除此之外一律不懂。在鸡头 寨人与鸡尾寨人打仗之时,丙崽却被鸡头寨人奉为神灵, 称为丙仙,加以顶礼膜拜。鸡头寨人要杀丙崽祭谷神, 天却响起炸雷,丙崽躲过一劫。当鸡头寨人要进行民族 迁徙时,丙崽属于弱智者,要灌毒汁,但丙崽又一次大 难 不 死 。 丙崽形象的象征含义:(1)弱智,意味着愚昧与落 后。(2)人们对丙崽的敬若神明,象征迷信与落后, 表明现代精神或民族理性精神的缺失。(3)丙崽历经 劫难而不死,一方面表明民族虽然落后,却有着极其顽 强的生命力,一方面由反映出愚昧、落后的古老民族文 化的顽固性
一、有关概念
1、文化
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说,文化即人化。文化是人 的创造物,人的精神是文化的本质内涵,也 是文化产生与发展的动力。 文化包括物化的文化,和精神的层面的文化两 种形态。
2、文化意识
即以文化的视角看待事物的态度。第一,对 某种文化价值的判断,应超越单纯的政治、 经济、伦理、道德等价值判断;第二,从功 能的角度,每种文化都是一个自足的体 系,——文化是生存的策略和手段;第三, 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的长处与不足,没有高下
文学答案
文学答案一、填空题1.1977年11月,《人民文学》发表了小说(《_班主任》),小说塑造了(谢惠敏)和(宋宝琦)两个被极“左”路线伤害的人物形象。
小说的批判和忧患意识成为一个时代的标志,其作者刘心武因此被称为“伤痕文学之父”。
2.1979年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成为“改革文学”的发轫之作;1985年4月韩少功在《作家》上发表了(《文学的根》)一文,拉开了文学寻根运动的大幕。
3.写出两位“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及其代表性作品:(刘震云《一地鸡毛》)、(池莉《烦恼人生》)。
4.在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中,善于捕捉细小的感觉,从个人感触中表达对于生命体验的诗人是(顾城);而以女性独特的情绪体验辐射外部世界,呈现个人心灵对生活溶解的秘密的诗人是(舒婷);从历史的发展和民族斗争角度审视和重新体认现实,呈现出一种史诗意识的诗人是(杨炼)。
5.1987年方方的小说(《风景》)描写住在汉口河南棚子一个13平方米板壁屋子里一家的野蛮窘困的生活;池莉的小说《烦恼人生》描写工人印家厚一天忙碌平淡的生活,成为“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
6._邓友梅_____的《在悬崖上》大胆冲破题材的禁区,但最后仍回到了“浪子回头”的陈旧套路中。
7.王琦瑶是王安忆小说《长恨歌》的主人公。
8.曾引起过较大争议的小说《废都》是____贾平凹______创作的。
9.河北“三驾马车”:和申__________、_谈歌_________、关仁山__________。
10.五卷本的《随想录》的作者是__巴金____________。
11.王安忆的“三恋”指的是__《荒山之恋》_________ 、小城之恋__和___锦绣谷之恋________。
12.丙崽是小说__《爸爸爸》_________中的人物。
13.传统戏曲《十五贯》所属的剧种是___昆曲___________。
14.秦牧的随笔、文艺评论著作是_《艺海拾贝》____________。
15.《沉重的翅膀》的作者是张洁;《心灵史》的作者是张承志。
《中国现当代文学》第六编八十年代文学
□第三編1978年—1989年第十章八十年代文學思潮一理论思潮的阵歇性波动80年代的文学思潮大致以1985年为界,前期以高度政治化的“思想解放”为主,后期逐渐走向反文化性的文化热。
(一)“思想解放”与“拨乱反正”1文艺与政治关系的重新辨识和争鸣。
1980年“二为方针”(“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明确提出,对新时期文艺复苏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现实主义的争论:围绕现实主义的“真实性”诸方面问题而展开,并通过对相关作品的具体分析而逐步深入。
(二)80年代前期文学思潮特征1文学取得了和现实生活发展的同步性,文学创作以现实主义为主潮。
2文学领域内,从题材、主旨到手法、方法、风格都开始了全方位的向旧有格局的告别。
3自觉地、大规模地把西方20世纪以来各种现代文学、思潮作为革新文艺的主要参照。
4对文学中人性、人情、人道主义问题的讨论是此期规模最大、对文学产生广远影响的、最深刻的文艺思想激荡。
(三)80年代后期文学思潮思潮特征:1着眼于新格局的建立。
文学要求回到自身的呼声日渐普遍和高涨,文学在表现时代时如何进一步展现自己的独特性是作家们普遍关心和思考的问题。
表现在创作与文艺理论观念上。
2文学的本体性备受关注。
“表现生活”已完全代替了“反映生活”,艺术观念发生整体位移,文学创作的“现代性”特征愈加鲜明,文学从观念到创作开始了全方位突破。
影响较大的争鸣:1方法年是指1985年和1986年,又被称为“观念年”。
这两年间,文学批评方法的更新问题成为文学界的热门话题。
从1984年开始,经过1985年一年的发展,流行于当代西方的各种批评方法被大规模介绍进来,同时被批评家迅速运用到对新时期文学乃至过去文学的研究实践中。
有形式主义批评、结构主义、符号学、表现主义、象征主义、文化分析等,尤以“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所谓“三论”的引入和运用最为普遍,代表性论文有林兴宅的《论阿Q的性格系统》、刘再复的《论人物性格的二重组合原理》等。
文化寻根小说2
“父母生前 颇有些污点,运动一开始即被打翻死 去。家具上都有机关的铝牌编号,于是统统收 走, 倒也名正言顺。我虽孤身一人,却算不得独子, 不在留城政策之内。我野狼似 的转悠一年多,终 于还是决定要走。此去的地方按月有二十几元工 资,我便很向往 ,争了要去,居然就批准了。”
第三部分
过渡:战前的平静
民间的‚棋道‛与知识分子‚棋道‛最终的 分道扬镳 倪斌的妥协与王一生的坚守 有意味的风景描写
第四部分:王一生:民间的、道家 的文化中的‚个人‛
棋王诞生的前提:体制外的民间的比赛 棋王诞生的过程:车轮大战 第一处:“王一生坐在场当中一个靠背椅上, 把手放在两腿上,眼睛虚望这,一头一脸 都是土,像是被传讯的歹人。” “眼睛虚 望着”,展示了王一生内心没有多少把握 而显得内心有些空虚的形象。车轮大战对 他来说其实意味着一种挑战,一种因为认 真而显得没有多少把握的挑战。
一万物有灵论一万物有灵论二畏天祭神二畏天祭神三千奇百怪的三千奇百怪的迷信解释预兆禁忌和行为迷信解释预兆禁忌和行为四咒语拜物教四咒语拜物教五巫卜文化五巫卜文化六盲目的祖先崇拜和长辈权威六盲目的祖先崇拜和长辈权威七对人的兽性摧残七对人的兽性摧残八好勇斗狠集团仇杀八好勇斗狠集团仇杀33整体的荒诞与象征整体的荒诞与象征作品采用隐去具体的时代环境与社会联系的作品采用隐去具体的时代环境与社会联系的抽象的方式对历史作整体的把握以写实抽象的方式对历史作整体的把握以写实和象征交替为基本手段运用直觉综合和象征交替为基本手段运用直觉综合整体把握主观表现等艺术方法使作品整体把握主观表现等艺术方法使作品获得了整体的象征意味全文弥漫着一种获得了整体的象征意味全文弥漫着一种飘忽不定的扑朔迷离的神秘感飘忽不定的扑朔迷离的神秘感贾平凹原名贾平娃陕西省丹凤县人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教程 第1讲 当代小说 第七节 寻根小说
二、寻根小说的创作形态
四是地域文化寻根小说。寻根小说作家自觉
贾平凹说:“我太爱着这个
追求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将目光转向乡土的、 世界了,太爱着这个民族了;因
民间的、未被现代文明污染的原始文化,各 为爱得太深,我神经似的敏感,
自在熟悉的地域生活中,探寻民族文化的源 容不得眼里有一粒沙子,见不得
流和精髓。
一方面,80年代中华民族在政治反思之后向更为 深沉的文化反思延续,在当代文化观念的烛照下,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消极因素予以批判,对民族文 化的精髓加以确认,寻求民族文化之“根”。
另一方面,1981年前后,美国受长篇小说《根》 的影响,出现了寻根热;拉美国家则出现了强烈 寻根倾向的作家群;写出《百年孤独》的马尔克 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更直接促成了我国的“寻 根”热潮。
深山里,家庭富不富裕——看谁家的地窖里有没有 国文联出版公司,1995。
存三年两年的甘榨老酒,看谁家的墙壁上有没有一
扇半扇盐腌火燎的熏肉。”这展示了回回自足的生
活。贾平凹笔下往往是有痼疾的父老乡亲,淳朴中
有愚昧,安分中有自私,满足中有虚荣。那里有古
朴的民情,原始旺盛的生命力,道德的原则重于物
质的打算,重大斗争的波澜往往被传统的生活方式
L/O/G/O
第七节 寻根小说
第七节 寻根小说
一 寻根小说兴起的社会文化背景 二 寻根小说的创作形态 三 作品欣赏与分析
新世纪小说
一、寻根小说兴起的社会文化背景
➢ 文化“寻根”意识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已开 始萌动,“寻根小说”则兴盛于80年代中期, 它的产生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而是国际国 内政治、经济与文化交流发展的合力共同推 动的结果。
✓ 同年,阿城发表《文化制约着人类》,郑万隆发表《我 的“根”》,李杭育发表《理一理我们的“根”》, 《文艺报》辟专栏对文学寻“根”展开讨论,在全国形 成广泛影响。
寻根小说
六.寻根小说的历史变革作用
局限: 对于“根”的理解的静止性和非历史性,导 致了一些作家一味的沉迷于古、俗、粗、野 之中,表现出贵远贱近、向虚背实的倾向。
80年代小说
寻根小说
三.文化寻根小说的发展
3.1987年左右是文化寻根思潮转型和终结的时 期。以莫言《红高粱》、张炜《古船》为标 志。
四.寻根文学的显著特点
(1)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点, 风俗意识。 (2)具有现代意识。以现代意 识关注历史,反思传统文化, 重铸民族灵魂,探寻中国文 化重建的可能性。
(3)创作手法上传统和现代相 融合。
五.文化寻根小说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3)原始生命型。
莫言《红高粱》--- 对祖辈豪爽自 由生命力的张扬。
余占鳌和戴凤莲 : 高密东北乡人高粱 1)它导致了小说由以往所关注的社会领 域向文化领域的变革,使小说由当代社会 生活的仆从成为广阔的文化与人性领域的 探索者。 (2)在小说的艺术层面上,寻根运动使小 说摆脱了一个遵照生活逻辑与客观时空逻 辑进行写作的时代,也摆脱了一个社会政 治的话语时代,而开启了超验的和“虚构” 的时代。
二.寻根文学产生的原因
(1)从社会历史原因来看,国门敞开后, 导致了中西方文化的大碰撞、大融汇,思 想艺术界再次掀起了文化大讨论的热潮。
(2)从文学自身演变发展来说,这又是一 次文学寻找自我的浪潮。 一是寻找民族文学之根 二是寻找作家的个性自我
三.文化寻根小说的发展
1.寻根文学可追溯至80年代 初期的民俗风情小说。汪曾 祺《受戒》(明海、小英 子)、邓友梅《那五》。 2.80年代中期寻根小说的主 题从边缘化的追求到一种自 觉,真正进入寻根小说的写 作。
“文化寻根”与新时期小说的“民族性”建构论文
“文化寻根”与新时期小说的“民族性”建构“文化寻根”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学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和重新认识。
在新时期小说中,“文化寻根”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创作理念,许多作家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挖掘和再现,来建构新时期小说的“民族性”。
一、“文化寻根”与新时期小说的“民族性”建构“文化寻根”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学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和重新认识。
在新时期小说中,“文化寻根”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创作理念,许多作家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挖掘和再现,来建构新时期小说的“民族性”。
在新时期小说中,“文化寻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挖掘和再现许多新时期小说作家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挖掘和再现,来建构新时期小说的“民族性”。
例如,莫言的《红高粱》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红高粱”这一形象的再现,来表现中国农民的坚韧和勇敢;贾平凹的《废都》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废都”这一形象的再现,来表现中国知识分子的困境和矛盾。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批判许多新时期小说作家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批判,来建构新时期小说的“民族性”。
例如,余华的《活着》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活着”这一观念的反思和批判,来表现中国人民的苦难和悲惨;苏童的《妻妾成群》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妻妾成群”这一观念的反思和批判,来表现中国女性的压迫和束缚。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许多新时期小说作家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来建构新时期小说的“民族性”。
例如,王安忆的《长恨歌》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长恨歌”这一形象的传承和发展,来表现中国女性的美丽和优雅;韩少功的《马桥词典》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马桥词典”这一形象的传承和发展,来表现中国乡村的文化特色。
二、结论“文化寻根”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学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和重新认识。
在新时期小说中,“文化寻根”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创作理念,许多作家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挖掘和再现,来建构新时期小说的“民族性”。
再解读:“文化寻根”小说的叙事伦理及其文学史意义
再解读:“文化寻根”小说的叙事伦理及其文学史意义
吴雪丽
【期刊名称】《当代文坛》
【年(卷),期】2013(0)3
【摘要】本文以"文化寻根"小说的叙事伦理为切入点,从"文化寻根"小说对民间生存本相的展示、对世俗和日常生活的关注、对"规范"之外的边地族群的生命经验和生存境遇的书写等三个方面,探讨了"文化寻根"所显示的话语方式在何种意义上构成了新的审美风格,在叙事伦理上为新时期文学提供了怎样的文学经验。
同时,在小说美学和文学史的意义上,考察了"文化寻根"小说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
【总页数】5页(P54-58)
【关键词】文化寻根;小说;日常生活;族群书写
【作者】吴雪丽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2
【相关文献】
1.文化寻根与文化共识--"寻根派"小说的当下性意义 [J], 方明星
2.“启蒙”视野之外的叙事伦理与生命诗学——论苏童小说的生命哲学及其文学史意义 [J], 吴雪丽
3.文化博弈、生态危局和资本伦理下的审美救赎——新世纪长篇小说中的狼叙事解
读 [J], 沈杏培
4.自我的救赎与寻根的异途——论《平凡的世界》的叙事图景与文学史意义 [J], 张冀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 寻根小说的得与失
贡献:(一)它促进了当代文化与几千年传统文化
更自觉的‚续接‛,有益于将当代小说人物故事 臵于深广的传统文化背景,以利整体地,历史地 开掘民族生活意蕴。 (二)它的文学笔触探向了古代文化遗风和民族文 化尽理结构,以寻找原始生命力与现代生命方式 的关系。 (三)它的文学视野北起白山黑水,南到吴越湘楚, 注意从人与地域文化习俗,与地理人文环境的交 感中,揭示了性和伦理道德的张力,从而强化了 文学的地域人文色彩。
尽管‚文化寻根‛在动机上有反拨的一面, 而实际上又有对以上二者顺应的一面。 首先,从‚寻根文学‛同当时主流文学的关 系来看,‚寻根文学‛是反思文学和改革 文学的合乎逻辑的深化。(1)它是反思文 学的进一步深化,是对一个民族文化心理 的深层反思:‚反思文学‛着重在社会政 治层面对极‚左‛思潮展开猛烈而无情的 批判;‚寻根文学‛则从民族文化传统的 劣根性,从集体无意识的心理层次揭示历 史因袭的重负如何成为深入批‚左‛的阻 力。
三 文化寻根小说的发展
1.寻根文学可追溯至80年代初 期的民俗风情小说。汪曾祺 《受戒》、邓友梅《那五》。 2.80年代中期寻根小说的主题 从边缘化的追求到一种自觉, 真正进入寻根小说的写作。
主要作品:韩少功《爸爸 爸》《女女女》,阿城《棋 王》《树王》《孩子王》, 王安忆《小鲍庄》,张承志 《黑骏马》《北方的河》, 陆文夫《美食家》,李杭育 《最后一个渔佬儿》《沙灶 遗风》,冯骥才《神鞭》。
二 寻根文学概念
指二十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的具有浓郁的地 域文化色彩的小说。它通过对特定地域的 风土人情以及人民生活的描写,试图站在 时代的高度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审视, 以发现民族古老文化中带有生命力的根须 和病态的根须,目的是重铸民族精神。主 要代表作家:阿城、莫言、韩少功、王安 忆。
‚寻根文学‛是新时期首次出现的以明确的理 论主张而倡导的、理论与作品同时出现的艺 术流派。 1985年4月 韩少功《文学的‚根‛ 》 “民族文学
《棋王》
《棋王》写了一个生活在‚文革‛时代,在 物质极度匾乏的年代里,为求棋道而舍弃一 切的‚知青‛王一生沉醉于下棋的故事。 作品以内在精神的自由达到了对一个造成物 质贫困的痛苦时代的超越,客观上起到了对 现实的批判和否定的作用,同时高扬人的主 体精神,高度肯定了精神存在的永恒性价值。
第一部分: ‚王一生‛的出场:
80年代小说
文化寻根小说
一 “寻根文学”产生的原因
(1)从社会历史原因来看, 国门敞开后,导致了中西方 文化的大碰撞、大融汇,思 想艺术界再次掀起了文化大 讨论的热潮。
(2)从文学自身演变发展来说,这又是一次 文学寻找自我的浪潮。 一是寻找民族文学之根 二是寻找作家的个性自我 文学的主体意识不断强化、文学自身的解放 是‚寻根文学‛形成的内驱动力
个人与大时代的关系: A、送别:大时代中的小人物 我(家破人亡,冷静对待) 王一生(举世皆醉我独醒) ——边缘心态 (被时代放逐,自我放逐)
“父母生前 颇有些污点,运动一开始即被打翻死 去。家具上都有机关的铝牌编号,于是统统收 走, 倒也名正言顺。我虽孤身一人,却算不得独子, 不在留城政策之内。我野狼似 的转悠一年多,终 于还是决定要走。此去的地方按月有二十几元工 资,我便很向往 ,争了要去,居然就批准了。”
C、围棋
1)下棋与‚吃‛――生存和兴趣 2)‚何以解忧‛与‚何以解不痛快‛—— 知识分子的追求与凡人的追求 3)‚运‛和‚势‛——时代与个人
D、叙事方式:
1)我与王一生的故事相互辉映 2)风尘高人与民间文学因素的引入
第二部分:民间文化与知识分子主流文 化的对抗
A、‚吃‛的问题的回应 1)精神会餐辛酸而荒诞的意义: 2)野餐:社会体制外的生存方式 B、棋: 1)无字棋的浅层意义:来自于母亲的不理解 的宽容(对生存的紧张) 2)与倪斌的下棋:民间文化与知识分子主流 文化的对抗——民间文化的兴起与传统精 英文化的没落。
(2)‚寻根文学‛的产生也是对改革文学的 反拨和超越。改革的最大阻力是陈旧的观 念和僵化的文化心态(早已悖时的文化心 理定势)。‚寻根文学‛文学对我们民族 文化心理的沉思与探讨,实际上是为了超 越,为了更好地改造民族心理以顺应时代 发展的潮流,推动改革的发展。
其次,‚文化寻根‛的口号虽然在表面上是 为了反拨西方现代文学的影响,但实际上 更是对世界各民族文学向本民族文化传统 回归的趋势的顺应。 ‚拉丁美洲文学爆炸‛ 阿根廷的博尔赫斯、危地马拉的阿斯图里亚 斯、秘鲁的略萨、哥伦比亚的马尔克斯 除此之外,美国‚南方作家‛福克纳、日本 作家川端康成、吉尔吉斯作家艾特玛托夫 也对寻根文学的形成发生直接和间接影响。
1984年发表处女作《棋王》,被誉为‚寻根 文学‛扛鼎之作,获1983-1984年第三届 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85年他又相继发 表了《树王》、《孩子王》,合称‚三 王‛。1986年以后,阿城创作了一组以 《遍地风流》(系列短篇小说)为题的具 有散文化倾向的笔记小说,继续他在美学 领域的探求,也引起评论界的广泛关注。 90年代后,创作以随笔为主。散文集《闲 话闲说》、《威尼斯日记》、《常识和通 识》等。
第三部分
过渡:战前的平静
民间的‚棋道‛与知识分子‚棋道‛最终的 分道扬镳 倪斌的妥协与王一生的坚守 有意味的风景描写
第四部分:王一生:民间的、道家 的文化中的‚个人‛
棋王诞生的前提:体制外的民间的比赛 棋王诞生的过程:车轮大战 第一处:“王一生坐在场当中一个靠背椅上, 把手放在两腿上,眼睛虚望这,一头一脸 都是土,像是被传讯的歹人。” “眼睛虚 望着”,展示了王一生内心没有多少把握 而显得内心有些空虚的形象。车轮大战对 他来说其实意味着一种挑战,一种因为认 真而显得没有多少把握的挑战。
之根深植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下,根不深,则叶 不茂。‛
1985年7月 阿城 《文化制约着人类》 郑万隆《我的根》(《上海文学》1985年5期)
‚我的根是东方,东方有东方的文化。‛
李杭育《理一理我们的根》 郑义《跨越文化断裂带》
寻根作家对于‚根‛的理解,总的说来就是 民族的传统文化,但在各自的具体创作实 践中则各有侧重。 一批带有较浓郁的乡土背景的作家把‚根‛ 指认为一种具有地域特色的乡土或民间文 化。 如:李杭育的‚葛川江文化系列作品‛
文化寻根小说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1)文化批判型。 对传统文化持审视批 判和否定的态度。
韩少功《爸爸爸》 ---对民族落后文化形态
的理性批判。
丙崽:民族文化‚劣
根性‛的象征物。
(2)文化认同型。
对传统文化持一种理解、 认同、肯定的态度。 阿城《棋王》----中国文化 精神,内涵更接近中国传 统文化中的道家思想。
B、‚吃‛:
1)饥饿感与‚吃‛ 2)‚饥饿感‛下的吃与‚美食家‛的吃 3)‚吃‛的细节 抹――摁――拈――呷―时候。列车上给我们这几节 知青车厢送饭时,他若心思不在下棋上,就稍稍有些不安。听见 前面大家拿吃时铝盒的碰撞声,他常常闭上眼,嘴巴紧紧收着, 倒好像有些恶心。拿到饭后,马上就开始吃,吃得很快,喉节一 缩一缩的,脸上绷满了筋。常常突然停下来,很小心地将嘴边或 下巴上的饭粒儿和汤水油花儿用整个儿食指抹进嘴里。若饭粒儿 落在衣服上,就马上一按,拈进嘴里。若一个没按住,饭粒儿由 衣服上掉下地,他也立刻双脚不再移动,转了上身找。这时候他 若碰上我的目光,就放慢速度。吃完以后,他把两只筷子舔了, 拿水把饭盒冲满,先将上面一层油花吸净,然后就带着安全抵岸 的神色小口小口的呷。有一次,他在下棋,左手轻轻地叩茶几。 一粒干缩了的饭粒儿也轻轻跳着。他一下注意到了,就迅速将那 个干饭粒儿放进嘴里,腮上立刻显出筋络。我知道这种干饭粒儿 很容易嵌到槽牙里,巴在那儿,舌头是赶它不出的。果然,呆了 一会儿,他就伸手到嘴里去抠。终于嚼完和着一大股口水,‚咕‛ 地一声儿咽下去,喉节慢慢移下来,眼睛里有了泪花。他对吃是 虔诚的,而且很精细。有时你会可怜那些饭被他吃得一个渣儿都 不剩,真有点儿惨无人道。
王一生 :不随流,不合污, 矢志弥坚,操守如一,超 然于世。
( 3 )辩证分析的态度: 多关注一些半封闭地区 传统文化意识与现代意 识的撞击,揭示了传统 文化在现代思潮日甚一 日的冲击下不断扬弃更 新的运动轨迹。
李杭育《最后一个渔佬儿》 贾平凹‚商州系列‛
贾 平 凹
李 杭 育
主要作家和作品 地域文化:贾平凹的“商州系列”;李杭育的 ‚葛川江系列‛;扎西达娃的《西藏,系在 皮绳扣上的魂》等。 传统文化:阿城的《棋王》、《遍地风流》; 郑义的《远村》、《老井》;韩少功的《爸 爸爸》、《女女女》;王安忆的《小鲍庄》 等。 有时也把汪曾祺、史铁生、莫言、陆文夫、邓 友梅、冯骥才等的一些小说也划入其中。
五 寻根文学的文学史意义
首先表现在它打破了当代文学此前各种思潮所体现出 的单一的政治视野,而生成了更为开阔的文化视野。 这对打破建国后的文学长期处于政治统辖下的一体 化格局具有深远的意义,为80年代末‚众声喧哗‛ 时代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其次,‚寻根文学‛的创作实践,打破了现实主义独 尊的格局。各种不拘一格的表现手法纷纷涌现,许 多作家表现出文体家的特色,他们在语言风格、隐 喻象征、叙述方式、作品结构等方面都有所创新, 因而促成了中国当代文学的一次‚文的自觉‛。
就中国新时期文学的寻根热潮而言,是对 西方现代文明东渐的一种冷静思考,也是 古老民族在向现代化社会迈进过程中的一 种自我心理调整。‚寻根‛,在20世纪末 的中国,说到底,乃是为了更好地顺应社 会发展,顺应改革开放的时代。 ‚寻根文学‛作为一股文学潮流很快就过去 了,但‚寻根热‛在当代文坛上的影响是 深远的,诸如‚旅游文化‛、‚服饰文 化‛、‚酒文化‛、‚茶文化‛、‚食文 化‛、‚文化诗歌‛、‚文化散文‛等, 无不是在‚文化小说‛的引发下而滥殇的。
局限: ‚复古‛,对传统文化无批判的沉迷和 回归。表现出贵远贱近、向虚背实的 倾向。
作家的创作容易选择僻远、原始、蛮荒 的地域和生活形态,而忽视对现实社 会人生问题和矛盾的揭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