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米开朗基罗艺术的理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米开朗琪罗艺术的理解

姓名:贺健学号:71113432

他是一位“无所不能的通才”,他是“人类的艺术楷模”,他的艺术作品都是世上的“典范”。米开朗琪罗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三杰”,之一,他生于1475年。因为在米开朗琪罗家乡有许许多多的石山,那里有许多的石匠。所以米开朗琪罗在以后曾经很开玩笑地说,我为什么那么喜欢凿石头呢?因为在我奶娘的奶水里边就有锤子和凿子。

14岁时,他被送去学习绘画。在那个时代,学绘画是低贱的。人生有许多偶然机遇。米开朗琪罗人生的转折点,就这样悄悄地来到了。银行家美第奇热爱艺术,他想成立一所美术学校,由出类拔萃的画家与雕刻家组成。于是,就招募优秀的学徒到他这里来。这样,米开朗琪罗在这所学校中,如鱼得水,很快成长起来。

大卫

美第奇去世之后,因为得不到后继者的赏识,就返回到父亲家里。为了提高技艺,他在一座修道院里,解剖尸体,苦练基本功。创作了一些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是《巴克斯》。在这个作品中,他把酒神塑造成一个青年,身材魁伟,体态匀称,极富装饰的美感,洋溢着旺盛的青春活力。

25岁的时候,米开朗琪罗真正的传世杰作出现了--那就是《哀悼基督》。这一杰作问世后,轰动了罗马城。人们不相信那是冰冷的、僵硬的、静止的石头,那分明是活着的人!人们也不相信这个杰作出自一个25岁青年之手,于是米开朗琪罗半夜潜进教堂在这个作品上

刻上了自己的名字。从此,米开朗琪罗名声大震,他的艺术创作也进入了一个黄金时代。

摩西

米开朗琪罗的作品最大特点,是表现一个英雄的一个男人,表现巨人的力量。米开朗琪罗最为著名的,也是最有代表性的雕像作品--《大卫》。米开朗琪罗的《大卫》,塑造了巨人形象,表现了大卫即将投入战斗的一刹那的紧张神情。同时,他在作品中也倾注了自己满腔的爱国热情。佛罗伦萨的人民把米开朗琪罗的《大卫》看作是保卫祖国的象征。

1505年,教皇尤利乌斯二世命令米开朗琪罗为他修建“世上最伟大”的陵墓。米开朗琪罗信心十足,正当他大展身手,努力工作时,意外的事情发生了。教皇听信了谗言,停建了陵墓。虽然工程未完,但是为陵墓所雕刻的雕像仍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艺术家把多年的抑郁、愤懑和屈辱,都渗透进雕像之中。其中最著名的是《垂死的奴隶》

和《被缚的奴隶》。

这时,一些与米开朗琪罗作对的人认为他只能搞雕塑,不能搞绘画。于是,他们在教皇面前建议,让米开朗琪罗去画西斯廷教堂的天顶画。于是,米开朗琪罗自己一个人,开始了巨大的工程。这是米开朗琪罗一生最黑暗、也是最光明的岁月。他用了四年时间,完成了艺术史上名垂千古的不朽名作,攀上了他一生事业的顶峰。同时,因为他也忍受了前所未有的、难以想象的、刻骨铭心的痛苦。

《西斯廷天顶画》画长40米,宽14米。绘画面积有600平方米。距离地面近20米。画的内容是上帝创造世界的故事。有《大洪水》、《创造亚当》、《失乐园》、等等。一共有343个人物,其中有100多个人物比真人还要大。

《摩西》的创作大约从1505年米开朗琪罗为教皇修陵墓时就开始了,摩西是圣经中的一个人物。他是古代犹太人的英雄,也是古代犹太人的立法者。他制定了十项法律,名叫《摩西十戒》。当有人触

犯摩西十戒,摩西闻听大怒。这尊雕像就是他听到有人触犯戒条时的愤怒表情。

米开朗琪罗创作盛期的最后一个作品便是美第奇陵墓雕像。在两位公爵前,有四座雕像,分别叫《晨》、《暮》、《昼》、《夜》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晨》,这是一座女性雕像。她睁开了眼睛,刚刚从忧患不安的噩梦中醒来,正在准备走下台座,到世界上去实现自己的理想。《暮》这是一座男性雕像。是苦闷的,因为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昼》,这是一个肌肉发达、身材魁伟的巨人,他似乎是一个未作完的雕像,大胡子遮住了他的半个脸。《夜》,这是一座女性雕像,也是四尊雕像中最富有诗意的一尊,脚下的猫头鹰象征着黑暗,在她的身边有一个可怕的面具,象征着噩梦缠身。

米开朗琪罗的作品,举世无双。他的为人,使人敬仰。他敢于藐视一切,甚至可以跟教皇发脾气。但是,这只是艺术家生活的表面,如果

深入去了解他的内心世界,的确充满了痛苦。他没有舒适的生活,也没有幸福的爱情和家庭。然而,米开朗琪罗的痛苦观,却像一颗橄榄,愈品便愈有味道。在他看来,痛苦就是快乐,从而支撑了他的一生和艺术创作。而这一点也更值得我们回味与思考。

文艺复兴时期,由于新的时代精神为不断发现的往昔遗产所激励,艺术便经历了一个从观念形态走向摹仿自然的转换期,客观的自然,作为范本也作为源泉,给予艺术家和艺术创造以全新的价值、尺度和灵感,而其所导致的辉煌成就是人所共知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艺术创造从此舍弃中世纪那种理念性精神旨趣及与之相应的主题选择;对往古遗迹例如希罗雕像等给予高度估价的同时,也赋予古代思想例如柏拉图学说以新的光辉(佛罗伦萨的学园即为例证)。但是毕竟,以理性为据和以自然为师总是这几个伟大世纪的主旋律,于是以达·芬奇为代表,包括米开朗基罗在内的一大批热衷实验的大师们,远远走在时代之前,靠卓越的天才和不懈的探索把造型艺术纳入了科学发展的康庄大道。不过应该看到,文艺复兴的艺术观念,经验的和超验的,作为摹仿自然的和作为理念语言的,却自始至终此起彼伏地存在着也发展着,彼此之间甚至还不可避免地产生某种紧张态势,而这种时候,艺术家的内心就成了双方交锋的战场。

对米开朗基罗来说,作为艺术家,生机盎然的对象世界无疑具有巨大的魅力;而作为柏拉图主义者,先天存在的理念世界更是无限丰富激动人心的。在装满了圣经、信仰等超验意识形态的大师之创造头脑里,经常进行着两种艺术观念的斗争完全有可能。自然性和理想性,

究竟应该怎样结合?是否得各占一定比例?然而之于大师(特别在他进入晚年以后),艺术创作与其说依据客观原则而塑造合乎自然律的形象,毋宁说按照主观原则赋予信仰提供的主题以理念可视化的形体。对于雕刻,米开朗基罗信奉一种纯粹柏拉图主义的观念,即雕像的产生意味着从顽石中得到解放。那么就此而言,石头对于他就不啻拘押形体的物质或掩遮物——或者也可以抽象地称之为决定形象的法则。这个法则来自天意,为其所束缚,形体是不会自由的,就是说,那要被创造的形象的不自由,也是神意的安排;作为自然的本性,无论它反抗之还是屈从之,其不自由的状态是无法改变的,要改变它只有依靠雕塑家手中的锤子。设若按照摹仿自然的要求,真的把形体从材料的束裹中解放出来,那么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违反了神的意志或者也可以说是犯罪,因为雕刻家难以保证毫无损害地使那个按照神的意志而造就并被关押的形象的理念现实化。德国人艾因姆在探讨米开朗基罗何以留下那么多未完成的作品时提出了这种假设,即:正是类似的担心或不安使大师在创作的过程中屡屡放下了锤子。这无疑是些最为痛苦的时刻,因为一方面要为实现艺术的目标而苦斗,一方面又不得不放弃之。这痛苦足以让人陷入绝望,事实上,米氏艺术之过度悲郁的特征固然与其好自讨苦吃的性格颇多联系,但也同他出自柏拉图哲学甚或基督教神学观念的思想意识密切相关。

米开朗基罗似乎比任何人都更为深刻地感受了宗教悲观主义那苦涩而又醉人的味道,同时创作出艺术史上或许最富于深刻象征意义的伟大作品;他的深邃就像他的痛苦来自于信仰,来自于对未知领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