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南望余雪翻译、创作背景、赏析

合集下载

《终南望余雪》全诗赏析及翻译

《终南望余雪》全诗赏析及翻译

《终南望余雪》全诗赏析及翻译终南望余雪祖咏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诗文解释】终南山北岭的景色秀丽,积雪好像浮在云端上。

初晴的阳光照在树林末梢,傍晚的长安城中增添了寒意。

译文1:终南山北岭的景色秀丽,积雪好像浮在云端下。

初晴的阳光照在树林末梢,傍晚的长安城中增添了寒意。

译文2:终南山的北坡,山色格外秀美;远远望去,高峻的岭顶上,那些未化的厚厚积雪,似乎是流动着的白云,飘浮在天边。

雪后初晴的阳光,微微地洒在积雪上,银白色的雪光映照得树林表面一片明亮;暮色降临,晚冬的阵阵寒气,向城中袭来,城里的人也觉得傍晚确实有一些寒意了。

【词语解释】林表:林外。

祖咏(699~746),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后迁居汝水以北。

唐代诗人。

开元年间考中进士,但却未获官职,遂归隐汝坟别业,以渔樵自终。

祖咏与王维交谊颇深,多有酬唱,又与卢象、储光羲、王翰、丘为等人为诗友。

诗以山水写景为主,多隐逸趣尚。

【赏析】祖咏年轻时去长安应考,文题是“终南望余雪“,必须写出一首六韵十二句的无言长律。

祖咏看完后思付了一下,立刻写完了四句,他感到这四句已经表达完整,按照考官要求,写成六韵十二句的`五言体,有画蛇添足的感觉。

当考官让他重写时,他又坚持了自己的看法,考官很不高兴。

结果祖咏未被录取。

但这首诗一直流传至今,被清代诗人王渔称为咏雪最佳作。

诗人描写了终南山的余雪,远望积雪,长安城也增添了寒意。

这诗精练含蓄,别有新意。

题意是望终南馀雪。

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所见的自然是它的“阴岭”(山北叫“阴”);而且,惟其“阴”,才有“馀雪”。

“阴”字下得很确切。

“秀”是望中所得的印象,既赞颂了终南山,又引出下句。

“积雪浮云端”,就是“终南阴岭秀”的具体内容。

这个“浮”字下得多生动!自然,积雪不可能浮在云端。

这是说:终南山的阴岭高出云端,积雪未化。

云,总是流动的;而高出云端的积雪又在阳光照耀下寒光闪闪,不正给人以“浮”的感觉吗?读者也许要说:“这里并没有提到阳光呀!”是的,这里是没有提,但下句却作了补充。

终南望余雪这首诗的大概意思

终南望余雪这首诗的大概意思

终南望余雪这首诗的大概意思如下:
终南望余雪这首诗的大概意思是诗中描述了作者登上终南山,远眺山顶上尚未融化的残雪景象。

诗人描绘了雪峰高耸入云、白雪皑皑的壮丽景色。

他对这残存的雪感到惊叹,认为它们可以与群山相比美。

然而,作者也意识到雪的存在是不稳定的,随着阳光的照射和天气的变化,这些雪将会融化消失。

通过描绘终南山上的残雪景象,诗人意图表达生命的短暂和无常。

他通过比喻雪的消融,暗示人的生命也如同雪一样脆弱,注定要遭受岁月的摧残。

诗人的感慨和忧虑深深地融入到对雪景的描写之中,使诗歌更具有思考和哲理性。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描绘终南山上的雪景,反映了生命的脆弱和短暂,以及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忧虑。

同时,诗歌还展现了作者对大自然景色的美妙和生命无常的深刻思考。

文学_终南望余雪翻译赏析

文学_终南望余雪翻译赏析

终南望余雪翻译赏析《终南望余雪》终南山的北面,山色多么秀美;峰顶上的积雪,似乎浮在云端。

雨雪晴后,树林表面一片明亮;暮色渐生,城中觉得更冷更寒。

《终南望余雪》译文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三十一。

下面是中国古典文学专家、陕西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霍松林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据《唐诗纪事》卷二十记载,这首诗是祖咏在长安应试时作的。

按照规定,应该作成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排律,但他只写了这四句就交卷。

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意思已经完满了。

”这真是无话即短,不必画蛇添足。

题意是望终南余雪。

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所见的自然是它的“阴岭”(山北叫做“阴”);而且,惟其“阴”,才有“馀雪”。

“阴”字下得很确切。

“秀”是望中所得的印象,既赞颂了终南山,又引出下句。

“积雪浮云端”,就是“终南阴岭秀”的具体内容。

这个“浮”字下得十分生动。

自然,积雪不可能浮在云端。

这是说:终南山的阴岭高出云端,积雪未化。

云,总是流动的;而高出云端的积雪又在阳光照耀下寒光闪闪,正给人以“浮”的感觉。

或许有的读者要说:“这里并没有提到阳光呀!”这里是没有提,但下句却作了补充。

“林表明霁色”中的“霁色”,指的就是雨雪初晴时的阳光给“林表”涂上的色彩。

同时,“积雪浮云端”一句写出了终南山高耸入云,表达了作者的凌云壮志。

“明”字当然下得好,但“霁”字更重要。

作者写的.是从长安遥望终南余雪的情景。

终南山距长安城南约六十华里,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阴天固然看不清,就是在大晴天,一般看到的也是笼罩终南山的蒙蒙雾霭;只有在雨雪初晴之时,才能看清它的真面目。

贾岛的《望山》诗里是这样写终南山的:“日日雨不断,愁杀望山人。

天事不可长,劲风来如奔。

阴霾一似扫,浩翠泻国门。

长安百万家,家家张屏新。

”久雨新晴,终南山翠色欲流,长安百万家,家家门前张开一面新崭崭的屏风,非常好看。

唐时如此,现在仍如此,久住西安的人,都有这样的经验。

所以,如果写从长安城中望终南馀雪而不用一个“霁”字,却说望见终南阴岭的馀雪如何如何,那就不是客观真实了。

唐代-祖咏《终南望余雪》原文、译文及注释

唐代-祖咏《终南望余雪》原文、译文及注释

唐代-祖咏《终南望余雪》原文、译文及注释
题记:
这是一首应试诗。

《唐诗纪事》记载,祖咏年轻时去长安应考,文题是“终南望余雪”,必须写出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长律。

祖咏看完后思考了一下,写出了四句就搁笔了。

他感到这四句已经表达完整,当考官让他重写时,他还是坚持了自己的看法,考官很不高兴。

结果祖咏未被录取。

原文:
终南望余雪
唐代-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翻译: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遥望终南,北山秀丽,皑皑白雪,若浮云间。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雪后初晴,林梢之间闪烁着夕阳余晖,晚时分,长安城内又添了几分积寒。

注释:
⑴终南:山名,在唐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南面六十里处。

余雪:指未融化之雪。

《全唐诗》此诗题下有小字注:“有司试此题,咏赋四句即纳,或诘之,曰‘意尽’。


⑵阴岭:北面的山岭,背向太阳,故曰阴。

⑶林表:林外,林梢。

霁(jì):雨、雪后天气转晴。

祖咏《终南望余雪》全诗翻译及赏析

祖咏《终南望余雪》全诗翻译及赏析

祖咏《终南望余雪》全诗翻译及赏析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

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祖咏《终南望余雪》全诗翻译及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终南望余雪》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作者简介祖咏,唐代诗人。

洛阳(今属河南)人。

生卒年不详。

少有文名,擅长诗歌创作。

与王维友善。

王维在济州赠诗云:“结交二十载,不得一日展。

贫病子既深,契阔余不浅。

”(《赠祖三咏》)其流落不遇的情况可知。

开元十二年(724),进士及第,长期未授官。

后入仕,又遭迁谪,仕途落拓,后归隐汝水一带。

注解1、终南:山名,在陕西省西安市南面。

2、阴岭:背向太阳的山岭3、林表:林梢。

4、霁色:雨后的阳光。

韵译终南山的北面,山色多么秀美;峰顶上的积雪,似乎浮在云端。

雨雪晴后,树林表面一片明亮;暮色渐生,城中觉得更冷更寒。

诗文赏析祖咏年轻时去长安应考,文题是“终南望余雪”,必须写出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长律。

祖咏看完后思付了一下,立刻写完了四句,他感到这四句已经表达完整,按照考官要求,写成六韵十二句的五言体,有画蛇添足的感觉。

当考官让他重写时,他又坚持了自己的看法,考官很不高兴。

结果祖咏未被录取。

但这首诗一直流传至今,被清代诗人王渔称为咏雪最佳作。

诗人描写了终南山的余雪,远望积雪,长安城也增添了寒意。

这诗精练含蓄,别有新意。

通过山与阳光的向背表现了各处不同的景象,又联想到山头的积雪消融后,丛林明亮,低处的城中反会增寒,使诗达到全新的境界。

据《唐诗纪事》卷二十记载,这首诗是祖咏在长安应试时作的。

按照规定,应该作成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排律,但他只写了这四句就交卷。

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意思已经完满了。

”这真是无话即短,不必画蛇添足。

题意是望终南余雪。

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所见的自然是它的“阴岭”(山北叫做“阴”);而且,惟其“阴”,才有“馀雪”.“阴”字下得很确切。

古诗终南望余雪翻译赏析

古诗终南望余雪翻译赏析

古诗终南望余雪翻译赏析《终南望余雪》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祖咏。

其古诗全文如下: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前言】《终南望余雪》是唐代诗人祖咏创作的咏雪诗。

此诗主要描写终南山的余雪,通过山峰与阳光的向背表现了各处不同的景象,又联想到山头的积雪消融后,丛林明亮,低处的城中反会增寒,景色虽好,不知有多少寒士受冻。

全诗咏物寄情,意在言外,精练含蓄,朴实俏丽,意境清幽,给人以清新之美。

【注释】①终南望余雪:《全唐诗》此诗题下有小字注:“有司试此题,咏赋四句即纳,或诘之,曰‘意尽’。

”终南,山名,在唐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南面六十里处。

余雪,指未融化之雪。

②阴岭:北面的山岭,背向太阳,故曰阴。

③林表:林外,林梢。

表,外表。

④霁色:雨雪后的阳光。

霁,指雨雪后初晴。

【翻译】终南山的北面山色秀美;山上的积雪好像与天上的白云相连。

雨雪后初晴的阳光照耀着树林表面;城中也增加了一丝寒意。

【赏析】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三十一。

下面是中国古典文学专家、陕西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霍松林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据《唐诗纪事》卷二十记载,这首诗是祖咏在长安应试时作的。

按照规定,应该作成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排律,但他只写了这四句就交卷。

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意思已经完满了。

”这真是无话即短,不必画蛇添足。

题意是望终南余雪。

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所见的自然是它的“阴岭”(山北叫做“阴”);而且,惟其“阴”,才有“馀雪”。

“阴”字下得很确切。

“秀”是望中所得的印象,既赞颂了终南山,又引出下句。

“积雪浮云端”,就是“终南阴岭秀”的具体内容。

这个“浮”字下得十分生动。

自然,积雪不可能浮在云端。

这是说:终南山的阴岭高出云端,积雪未化。

云,总是流动的;而高出云端的积雪又在阳光照耀下寒光闪闪,正给人以“浮”的感觉。

或许有的读者要说:“这里并没有提到阳光呀!”这里是没有提,但下句却作了补充。

“林表明霁色”中的“霁色”,指的就是雨雪初晴时的阳光给“林表”涂上的色彩。

终南望余雪(祖咏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终南望余雪(祖咏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终南望余雪唐代:祖咏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标签写景、唐诗三百首、写雪、冬天译文遥望终南,北山秀丽,皑皑白雪,若浮云间。

雪后初晴,林梢之间闪烁着夕阳余晖,晚时分,长安城内又添了几分积寒。

注释终南:山名,在唐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南面六十里处。

余雪:指未融化之雪。

阴岭:北面的山岭,背向太阳,故曰阴。

林表:林外,林梢。

霁:雨、雪后天气转晴。

赏析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三十一。

下面是中国古典文学专家、陕西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霍松林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据《唐诗纪事》卷二十记载,这首诗是祖咏在长安应试时作的。

按照规定,应该作成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排律,但他只写了这四句就交卷。

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意思已经完满了。

”这真是无话即短,不必画蛇添足。

题意是望终南余雪。

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所见的自然是它的“阴岭”(山北叫做“阴”);而且,惟其“阴”,才有“馀雪”。

“阴”字下得很确切。

“秀”是望中所得的印象,既赞颂了终南山,又引出下句。

“积雪浮云端”,就是“终南阴岭秀”的具体内容。

这个“浮”字下得十分生动。

自然,积雪不可能浮在云端。

这是说:终南山的阴岭高出云端,积雪未化。

云,总是流动的;而高出云端的积雪又在阳光照耀下寒光闪闪,正给人以“浮”的感觉。

或许有的读者要说:“这里并没有提到阳光呀!”这里是没有提,但下句却作了补充。

“林表明霁色”中的“霁色”,指的就是雨雪初晴时的阳光给“林表”涂上的色彩。

同时,“积雪浮云端”一句写出了终南山高耸入云,表达了作者的凌云壮志。

“明”字当然下得好,但“霁”字更重要。

作者写的是从长安遥望终南余雪的情景。

终南山距长安城南约六十华里,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阴天固然看不清,就是在大晴天,一般看到的也是笼罩终南山的蒙蒙雾霭;只有在雨雪初晴之时,才能看清它的真面目。

贾岛的《望山》诗里是这样写终南山的:“日日雨不断,愁杀望山人。

天事不可长,劲风来如奔。

阴霾一似扫,浩翠泻国门。

《终南望余雪》原文、翻译及赏析

《终南望余雪》原文、翻译及赏析

《终南望余雪》原文、翻译及赏析唐代:祖咏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译文及注释译文遥望终南,北山秀丽,皑皑白雪,若浮云间。

雪后初晴,林梢之间闪烁着夕阳余晖,晚时分,长安城内又添了几分积寒。

注释⑴终南:山名,在唐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南面六十里处。

余雪:指未融化之雪。

《全唐诗》此诗题下有小字注:“有司试此题,咏赋四句即纳,或诘之,曰‘意尽’。

”⑵阴岭:北面的山岭,背向太阳,故曰阴。

⑶林表:林外,林梢。

霁(jì):雨、雪后天气转晴。

...译文及注释佚名译文遥望终南,北山秀丽,皑皑白雪,若浮云间。

雪后初晴,林梢之间闪烁着夕阳余晖,晚时分,长安城内又添了几分积寒。

注释⑴终南:山名,在唐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南面六十里处。

余雪:指未融化之雪。

《全唐诗》此诗题下有小字注:“有司试此题,咏赋四句即纳,或诘之,曰‘意尽’。

”⑵阴岭:北面的山岭,背向太阳,故曰阴。

⑶林表:林外,林梢。

霁(jì):雨、雪后天气转晴。

▲1、彭定求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062、于海娣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583、张国举等.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95-96赏析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三十一。

下面是中国古典文学专家、陕西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霍松林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据《唐诗纪事》卷二十记载,这首诗是祖咏在长安应试时作的。

按照规定,应该作成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排律,但他只写了这四句就交卷。

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意思已经完满了。

”这真是无话即短,不必画蛇添足。

题意是望终南余雪。

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所见的自然是它的“阴岭”(山北叫做“阴”);而且,惟其“阴...赏析佚名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三十一。

下面是中国古典文学专家、陕西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霍松林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据《唐诗纪事》卷二十记载,这首诗是祖咏在长安应试时作的。

祖咏《终南望余雪》赏析:寄寓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热爱以及对寒士的关怀

祖咏《终南望余雪》赏析:寄寓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热爱以及对寒士的关怀

祖咏《终南望余雪》赏析:寄寓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热爱以及对寒士的关怀祖咏的《终南望余雪》是一首五言绝句,以清新明快的笔触描绘了终南山的余雪美景,并寄寓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热爱以及对寒士的关怀。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赏析:一、作品赏析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终南山的北面山色秀美,山上的皑皑白雪好似与天上的浮云相连。

雪后初晴,林梢之间闪烁着夕阳余晖,傍晚时分,城中又添了几分积寒。

2、注释终南:山名,在唐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南面六十里处。

余雪:指未融化之雪。

《全唐诗》此诗题下有小字注:“有司试此题,咏赋四句即纳,或诘之,曰‘意尽’。

”阴岭:北面的山岭,背向太阳,故曰阴。

林表:林外,林梢。

霁(jì):雨、雪后天气转晴。

三、创作背景这是一首应试诗。

《唐诗纪事》记载,祖咏年轻时去长安应考,文题是“终南望馀雪”,必须写出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长律。

祖咏看完后思考了一下,写出了四句就搁笔了。

他感到这四句已经表达完整,若按照考官要求写成六韵十二句的五言体,则有画蛇添足的感觉。

当考官让他重写时,他还是坚持了自己的看法,考官很不高兴。

结果祖咏未被录取。

四、作品赏析1、文学赏析题意是望终南山之余雪。

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所见的自然是它的“阴岭”;而且,惟其“阴”,才有“馀雪”。

“阴”字下得很确切。

“秀”是望中所得的印象,既赞颂了终南山,又引出下句。

“积雪浮云端”,就是“终南阴岭秀”的具体内容。

这个“浮”字下得十分生动。

自然,积雪不可能浮在云端。

这是说:终南山的阴岭高出云端,积雪未化。

云,总是流动的;而高出云端的积雪又在阳光照耀下寒光闪闪,正给人以“浮”的感觉。

或许有的读者要说:“这里并没有提到阳光呀!”这里是没有提,但下句却作了补充。

“林表明霁色”中的“霁色”,指的就是雨雪初晴时的阳光给“林表”涂上的色彩。

同时,“积雪浮云端”一句写出了终南山高耸入云,表达了作者的凌云壮志。

终南望余雪古诗的意思翻译

终南望余雪古诗的意思翻译

终南望余雪古诗的意思翻译
《终南望余雪》是唐代诗人祖咏创作的一首诗。

《终南望余雪》的原文: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野人久离居,车马接如班。

寒辞去路边,悲风吹我衫。

翻译:
终南山上的雪还没有融化,轻盈的白色遥遥可见。

遥望高峰,仿佛云雾缭绕,冬天的寒气仍然存在。

终南山峻峭高耸入云,被积雪覆盖的山峰层层叠叠,
宛如梦幻般的美景。

这些雪花似乎永不消融。

山川河流无声流淌,宇宙中宁静的宏伟景象。

我站在这里,默默地凝视着,心中涌起无尽的思绪。

这首诗通过描绘终南山上的残留雪景,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岁月流转的感慨。

终南山的雪被视为时间的象征,虽然春天已经来临,但雪仍未完全融化。

这一景象唤起了诗人对自然的思考,以及对生命短暂和人事变迁的感叹。

整首诗意境深远,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壮丽景色的赞美和对人生无常的思考。

王维唐诗《终南望余雪》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王维唐诗《终南望余雪》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王维唐诗《终南望余雪》注释|翻译|赏析|讲解【作品介绍】《归嵩山作》是唐代诗人王维所写的一首五言律诗。

此诗通过描写作者辞官归隐嵩山途中所见的景色,抒发了作者恬静淡泊的闲适心情。

【原文】归嵩山作1清川带长薄2,车马去闲闲3。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4。

荒城临古渡5,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6,归来且闭关7。

【注释】嵩山:五岳之一,称中岳,地处河南省登封市西北面。

清川:清清的流水,当指伊水及其支流。

清:一作“晴”。

川:河川。

带:围绕,映带。

薄:草木丛生之地,草木交错曰薄。

去:行走。

闲闲:从容自得的样子。

暮禽:傍晚的鸟儿。

禽:一作“云”。

相与:相互作伴。

荒城:按嵩山附近如登封等县,屡有兴废,荒城当为废县。

临:当着,靠着。

古渡:指古时的渡口遗址。

迢递:遥远的样子。

递:形容遥远。

嵩高:嵩山别称嵩高山。

且:将要。

闭关:佛家闭门静修。

这里有闭户不与人来往之意。

闭:一作“掩”。

【白话译文】清澈的川水环绕一片草木,驾车马徐徐而去从容悠闲。

流水好像对我充满了情意,傍晚的鸟儿随我一同回还。

荒凉的城池靠着古老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金色秋山。

在遥远又高峻的嵩山脚下,闭上门谢绝世俗度过晚年。

【创作背景】开元(唐玄宗年号,公元713—741年)中,唐玄宗常住东都洛阳,所以王维从济州(今山东省济宁市)贬所返回后,在洛阳附近的嵩山也有隐居之所。

此诗就是王维从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回嵩山时所作的。

【赏析】此诗描写了诗人辞官归隐途中所见的景色和安详闲适的心情。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首联描写诗人归隐嵩山的情景。

清澈的水流环绕着绵延不绝、草木丛生的林地,诗人的车马悠闲地行进,描绘出一派从容自在的景象。

诗人浮宦一生,终于可以辞官归隐,得以享受山林之趣,心情自然是安详闲适的。

“闲闲”一词既刻画出车马徐徐前行的从容,又很好地表现了诗人闲适自得的心情。

颔联紧承“清川带长薄”一句而来,进一步描摹途中景色。

河中水流潺潺,仿佛也似人一般有情意,跟随在诗人左右;林中暮鸟归栖,也好像在和诗人一起结伴而还。

祖咏《终南望余雪》“终南阴岭秀 积雪浮云端 ”全诗赏析及翻译

祖咏《终南望余雪》“终南阴岭秀 积雪浮云端 ”全诗赏析及翻译

祖咏《终南望余雪》“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全诗赏析及翻译祖咏的诗《终南望余雪》古诗赏析及翻译注释终南望余雪祖咏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诗文解释】终南山北岭的景色秀丽,积雪好像浮在云端上。

初晴的阳光照在树林末梢,傍晚的长安城中增添了寒意。

译文1:终南山北岭的景色秀丽,积雪好像浮在云端下。

初晴的阳光照在树林末梢,傍晚的长安城中增添了寒意。

译文2:终南山的北坡,山色格外秀美;远远望去,高峻的岭顶上,那些未化的厚厚积雪,似乎是流动着的白云,飘浮在天边。

雪后初晴的阳光,微微地洒在积雪上,银白色的雪光映照得树林表面一片明亮;暮色降临,晚冬的阵阵寒气,向城中袭来,城里的人也觉得傍晚确实有一些寒意了。

【词语解释】林表:林外。

祖咏(699~746),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后迁居汝水以北。

唐代诗人。

开元年间考中进士,但却未获官职,遂归隐汝坟别业,以渔樵自终。

祖咏与王维交谊颇深,多有酬唱,又与卢象、储光羲、王翰、丘为等人为诗友。

诗以山水写景为主,多隐逸趣尚。

【赏析】祖咏年轻时去长安应考,文题是“终南望余雪“,必须写出一首六韵十二句的无言长律。

祖咏看完后思付了一下,立刻写完了四句,他感到这四句已经表达完整,按照考官要求,写成六韵十二句的五言体,有画蛇添足的感觉。

当考官让他重写时,他又坚持了自己的看法,考官很不高兴。

结果祖咏未被录取。

但这首诗一直流传至今,被清代诗人王渔称为咏雪最佳作。

诗人描写了终南山的余雪,远望积雪,长安城也增添了寒意。

这诗精练含蓄,别有新意。

题意是望终南馀雪。

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所见的自然是它的“阴岭”(山北叫“阴”);而且,惟其“阴”,才有“馀雪”。

“阴”字下得很确切。

“秀”是望中所得的印象,既赞颂了终南山,又引出下句。

“积雪浮云端”,就是“终南阴岭秀”的具体内容。

这个“浮”字下得多生动!自然,积雪不可能浮在云端。

这是说:终南山的阴岭高出云端,积雪未化。

云,总是流动的;而高出云端的积雪又在阳光照耀下寒光闪闪,不正给人以“浮”的感觉吗?读者也许要说:“这里并没有提到阳光呀!”是的,这里是没有提,但下句却作了补充。

终南望余雪古诗翻译

终南望余雪古诗翻译

终南望余雪
古诗翻译:从长安望终南山北景色秀美,远看岭上积雪似乎浮在
云端。

雪后初晴,林梢之间闪烁着夕阳余晖,傍晚时分,城中又添
了几分积寒。

原文: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主旨:《终南望余雪》是唐代诗人祖咏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首诗句句咏雪,句句从“望”字着眼,描写终南山的雪景和雪后增
寒的感受。

起句写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的整体印象。

次句写终南
山的余雪,由于阴岭高出云端,远远望去,其上的皑皑积叶仿佛浮
在空中。

第三句转笔写雪霁初晴时始见终南山的真实面门,“霁”
字真实而传神地写出了夕阳的余光平射在山上,染红了林表的美丽
画面。

末句承上句的夕阳,写因望见终南山余雪而更感冬天的寒冷。

这首诗咏物寄情,意在言外,清新明朗,朴实自然。

《终南望余雪》鉴赏

《终南望余雪》鉴赏

《终南望余雪》鉴赏《终南望余雪》鉴赏一、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祖咏(699一约746),洛阳(今属河南)人。

开元十二年(724)登进士第。

后仕途失意,移居汝坟。

曾南游江南,北上蓟门。

与王维、储光羲、卢象、丘为等友善。

《全唐诗》编诗一卷。

《终》是祖咏的一首传世名作,也是一首应试诗。

当时,年轻的诗人满怀建功报国的凌云壮志,从东都洛阳来到了帝京长安参加科举考试。

诗人早闻长安城南的终南山以其独特的风姿横亘关中,广绵广余里,又恰逢终南山刚刚降过雪,于是读书之余,欣然沿北坡而上,饱览了雪后终南山的秀丽山色。

当在科举中看到终南望余雪试题时,诗人便用一颗赤城的爱国之心抒写了一首忧国忧民的小诗。

二、基本解读:在长安眺望终南山,看到它的北面山形秀美,积雪高高覆盖在上面,如同漂浮在云端。

雪后初晴,林梢的日光和积雪的反光相辉映,一片明亮。

夜幕降临,长安城中却倍觉寒冷。

三、思考讨论1、积雪是不可能浮在云端的,诗人这样写是不是违反了常理呢?没有。

诗人这样写是写初终南山顶高耸入云,突出于云端之上;且云在山腰缭绕飘动,而高出云端的积雪又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望去才好似漂浮在云端之上的特点。

2、古人讲究炼字,请你谈谈霁明二字的妙处。

霁,指雨雪初停后的阳光。

明,此处用为动词,染亮诗说林表之上有阳光,而不说林中、林下,也不说山脚、山腰,是因为只有在终南山高处才有阳光,表明已是西山衔日,林表上的日光正是落日的余辉,既染亮了林表,当然也照亮了浮在云端的积雪,于是便带出了结句中的暮字。

3、城中增暮寒暗含着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本诗描绘了从长安城里看到的终南山阴岭的秀色,但最后一句才露出作者本意,抒写了关心人民疾苦的忧虑。

《终南望余雪》原文及鉴赏

《终南望余雪》原文及鉴赏

《终南望余雪》原文及鉴赏《终南望余雪》原文及鉴赏终南望余雪祖咏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祖咏诗鉴赏据《唐诗纪事》卷二十记载,这首诗是祖咏在长安应试时所作。

唐代应试诗限定写五言六言句的排律,共十二句,但祖咏作了四句就交了,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做完,他回答说“意尽”。

终南山在长安之南,从长安城遥望终南山,只见到它的山北,所以诗人用了“阴岭”二字,表明所处的位置和所见到的山的部位。

“阴”字用得很准确、精炼。

因为是山阴,气温更低,阳光的热力不足以融化积雪,所以才有残雪。

“秀”字,点染终南山雪景的秀丽。

接下去,第二句就具体描绘山上的积雪。

“浮云端”三个字,表现了山的高峻、峭拔,也说明积雪很厚。

正因为山高雪厚,远远望过去白皑皑的积雪仿佛浮在云端。

“浮”字,用得生动传神,化静为动,使画面增添了生气。

这两句,将题目的意思相当完满地写出来了。

后二句,形象地表现了雪后的典型特征。

“暮”字说明这是傍晚。

“林表明霁色”一句,描绘雪后初晴,落日的余晖洒在林梢。

“明”字,令人仿佛看到积雪在夕阳的照射下闪闪发亮。

林表的“表”字,也用得妙。

因为是夕阳,所以只有山顶上树林的末梢才能浴着日光。

这一句集中表现了雪晴日出,山上积雪明亮、夺目的特征。

雪后在城里,地面上和房顶上的积雪在阳光照耀下消融,吸收了大量的热,以致比下雪时天气更冷。

诗人抓住了雪后寒冷的特点,传达出了自己的、也是人们普遍体验得到的.生活实感。

这两句,一写山林,一写城中,仍紧扣着题目的这个“望”字;一写所见,一写所感,将雪后的特点全盘托出。

然而,这首诗是不是“意尽”于言内了呢?咀嚼这首诗,确实写足写尽了题意,却含不尽之意在言外。

诗人为什么采用对比的手法,将终南山与长安相比,以山上积雪浮荡云端、林表霁色明亮的美景,与城中暮色昏暗、寒气凛冽的景象作鲜明的对照?这难道不是有意无意地透露自己厌恶混浊的官场和冷漠的世情,从而倾心向往高洁明丽的大自然吗?。

祖咏《终南望余雪》“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全诗赏析及翻译

祖咏《终南望余雪》“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全诗赏析及翻译

祖咏《终南望余雪》“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全诗赏析及翻译终南望余雪祖咏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诗文解释】终南山北岭的景色秀丽,积雪好像浮在云端上。

初晴的阳光照在树林末梢,傍晚的长安城中增添了寒意。

译文1:终南山北岭的景色秀丽,积雪好像浮在云端下。

初晴的阳光照在树林末梢,傍晚的长安城中增添了寒意。

译文2:终南山的北坡,山色格外秀美;远远望去,高峻的岭顶上,那些未化的厚厚积雪,似乎是流动着的白云,飘浮在天边。

雪后初晴的阳光,微微地洒在积雪上,银白色的雪光映照得树林表面一片明亮;暮色降临,晚冬的阵阵寒气,向城中袭来,城里的人也觉得傍晚确实有一些寒意了。

【词语解释】林表:林外。

祖咏(699~746),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后迁居汝水以北。

唐代诗人。

开元年间考中进士,但却未获官职,遂归隐汝坟别业,以渔樵自终。

祖咏与王维交谊颇深,多有酬唱,又与卢象、储光羲、王翰、丘为等人为诗友。

诗以山水写景为主,多隐逸趣尚。

【赏析】祖咏年轻时去长安应考,文题是“终南望余雪“,必须写出一首六韵十二句的无言长律。

祖咏看完后思付了一下,立刻写完了四句,他感到这四句已经表达完整,按照考官要求,写成六韵十二句的五言体,有画蛇添足的感觉。

当考官让他重写时,他又坚持了自己的看法,考官很不高兴。

结果祖咏未被录取。

但这首诗一直流传至今,被清代诗人王渔称为咏雪最佳作。

诗人描写了终南山的余雪,远望积雪,长安城也增添了寒意。

这诗精练含蓄,别有新意。

题意是望终南馀雪。

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所见的自然是它的“阴岭”(山北叫“阴”);而且,惟其“阴”,才有“馀雪”。

“阴”字下得很确切。

“秀”是望中所得的印象,既赞颂了终南山,又引出下句。

“积雪浮云端”,就是“终南阴岭秀”的具体内容。

这个“浮”字下得多生动!自然,积雪不可能浮在云端。

这是说:终南山的阴岭高出云端,积雪未化。

云,总是流动的;而高出云端的积雪又在阳光照耀下寒光闪闪,不正给人以“浮”的感觉吗?读者也许要说:“这里并没有提到阳光呀!”是的,这里是没有提,但下句却作了补充。

《终南望余雪》古诗全诗赏析

《终南望余雪》古诗全诗赏析

《终南望余雪》古诗全诗赏析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注解】:1、终南:山名,在陕西省西安市南面。

2、林表:林梢。

3、霁色:雨后的阳光。

【韵译】:终南山的北面,山色多么秀美;峰顶上的积雪,似乎浮在云端。

雨雪晴后,树林表面一片明亮;暮色渐生,城中觉得更冷更寒。

【评析】:据《唐诗纪事》卷二十记载,这是作者在长安的应试诗。

诗写遥望积雪,顿觉雪霁之后,暮寒骤增;景色虽好,不知多少寒士受冻。

咏物寄情,意在言外;清新明朗,朴实俏丽。

【简析】:通过山与阳光的向背表现了各处不同的景象,又联想到山头的积雪消融后,丛林明亮,低处的城中反会增寒,使诗达到全新的境界。

据《唐诗纪事》卷二十记载,这首诗是祖咏在长安应试时作的。

按照规定,应该作成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排律,但他只写了这四句就交卷。

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意思已经完满了。

”这真是无话即短,不必画蛇添足。

题意是望终南馀雪。

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所见的自然是它的“阴岭”(山北叫“阴”);而且,惟其“阴”,才有“馀雪”。

“阴”字下得很确切。

“秀”是望中所得的印象,既赞颂了终南山,又引出下句。

“积雪浮云端”,就是“终南阴岭秀”的具体内容。

这个“浮”字下得多生动!自然,积雪不可能浮在云端。

这是说:终南山的阴岭高出云端,积雪未化。

云,总是流动的;而高出云端的积雪又在阳光照耀下寒光闪闪,不正给人以“浮”的感觉吗?读者也许要说:“这里并没有提到阳光呀!”是的,这里是没有提,但下句却作了补充。

“林表明霁色”中的“霁色”,指的就是雨雪初晴时的阳光给“林表”涂上的色彩。

“明”字当然下得好,但“霁”字更重要。

作者写的是从长安遥望终南馀雪的`情景。

终南山距长安城南约六十华里,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阴天固然看不清,就是在大晴天,一般看到的也是笼罩终南山的蒙蒙雾霭;只有在雨雪初晴之时,才能看清它的真面目。

贾岛的《望(终南)山》诗里是这样写的:“日日雨不断,愁杀望山人。

天事不可长,劲风来如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终南望余雪/ 终南望残雪翻译、创作背景、赏析
终南望余雪/ 终南望残雪
唐代: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译文
终南山的北面山色秀美,山上的皑皑白雪好似与天上的浮云相连。

雪后初晴,林梢之间闪烁着夕阳余晖,傍晚时分,城中又添了几分积寒。

注释
终南:山名,在唐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南面六十里处。

余雪:指未融化之雪。

《全唐诗》此诗题下有小字注:“有司试此题,咏赋四句即纳,或诘之,曰‘意尽’。


阴岭:北面的山岭,背向太阳,故曰阴。

林表:林外,林梢。

霁(jì):雨、雪后天气转晴。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应试诗。

《唐诗纪事》记载,祖咏年轻时去长安应考,文题是“终南望余雪”,必须写出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长律。

祖咏看完后思考了一下,写出了四句就搁笔了。

他感到这四句已经表达完整,考官让其重写,他拒绝了。

最后未被录取。

赏析
这首诗的题意是望终南余雪。

诗的内容不算很难懂,说的是诗人的观察和思考。

写诗人从北面看终南山,冬天雪后的山峰显得十分秀美,山上的积雪深厚,更增加了山的高峻。

当傍晚时分,雪后天晴,林木反射着夕阳的光辉。

由于有了厚厚的积雪,小城的人感觉寒冷增加许多。

十分简练的四行文字,描写了一副完美的冬雪的自然景色。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中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所见的自然是它的“阴岭”(山北叫做“阴”);而且,惟其“阴”,才有“馀雪”。

“阴”字下得很确切。

“秀”是望中所得的印象,既赞颂了终南山,又引出下句。

“积雪浮云端”,就是“终南阴岭秀”的具体内容。

这个“浮”字下得十分生动。

自然,积雪不可能浮在云端。

这是说:终南山的阴岭高出云端,积雪未化。

云,总是流动的;而高出云端的积雪又在阳光照耀下寒光闪闪,正给人以“浮”的感觉。

或许有的读者要说:“这里并没有提到阳光呀!”这里是没有提,但下句却作了补充。

“林表明霁色”中的“霁色”,指的就是雨雪初晴时的阳光给“林表”涂上的色彩。

同时,“积雪浮云端”一句写出了终南山高耸入云,表达了作者的凌云壮志。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中“明”字当然下得好,但“霁”字更重要。

作者写的是从长安遥望终南余雪的情景。

终南山距长安城南约六十华里,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阴天固然看不清,就是在大晴天,一般看到的也是笼罩终南山的蒙蒙雾霭;只有在雨雪初晴之时,才能看清它的真面目。

祖咏不仅用了“霁”,而且选择的是夕阳西下之时的“霁”。

他说“林表明霁色”,而不说山脚、山腰或林下“明霁色”,这是很费推敲的。

“林表”承“终南阴岭”而来,自然在终南高处。

只有终南高处的林表才明霁色,表明西山已衔半边日,落日的余光平射过来,染红了林表,不用说也照亮了浮在云端的积雪。

而结句的“暮”字,也已经呼之欲出了。

前三句,写“望”中所见;末一句,写“望”中所感。

俗谚有云:“下雪不冷消雪冷。

”又云:“日暮天寒。

”一场雪后,只有终南阴岭尚余积雪,其他地方的雪正在消融,吸收了大量的热,自然要寒一些;日暮之时,又比白天寒;望终南余雪,寒光闪耀,就令人更增寒意。

做望终南余雪的题目,写到因望余雪而增加了寒冷的感觉,意思的确完满了,就不必死守清规戎律,再凑几句了。

王士禛在《渔洋诗话》卷上里,把这首诗和陶潜的“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王维的“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宽”等并列,称为咏雪的“最佳”之作。

诗中的霁色、阴岭等词烘托出了诗题中余字的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