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利与习俗_契约论的挑战_大卫_休谟政治哲学析论

功利与习俗_契约论的挑战_大卫_休谟政治哲学析论
功利与习俗_契约论的挑战_大卫_休谟政治哲学析论

功利与习俗:契约论的挑战

)))大卫#休谟政治哲学析论

林奇富

(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摘要:大卫#休谟是继洛克后英国影响较大的政治哲学家之一。他继承了洛克认识论上的经验主义路向,但在政治哲学领域,并没有沿着洛克的方向往前走,而是对包括洛克在内的自然法学说和社会契约理论传统及其信奉者提出了质疑。他一反理性法则规范政治现象的传统立场,主张立足于情感、利益需要和经验习俗来解释社会政治生活,这对后来英国的功利主义政治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休谟政治哲学的出现,形成了对社会契约理论传统的全面挑战,预示着古典自然法学说的衰落。

关键词:大卫#休谟;社会契约论;功利主义;政治哲学

中图分类号:D5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681(2005)03-0014-04

作者简介:林奇富(1975-),男,广东韶关人,吉林大学行政学院讲师、政治学理论专业博士研究生。

大卫#休谟(David Hume,1711)1776)的政治哲学是奠定在他对人性研究的基础之上的,在他看来,/关于人的科学是其他科学的唯一牢固的基础0[1](p8)。政治学是/研究结合在社会里并且互相依存的人类0[1](p7),是一门尤其与人性有着密切关系的学科。因此,如果我们对人性的研究取得成功后,我们在其他各方面就有希望轻而易举地取得胜利。通过对人性的研究,休谟为近代政治哲学中开辟出新的视野,他一举摧毁了启蒙时期的契约理论的理性传统,让/启蒙运动的武器转而对准了自己0,并用/合理的分析击败了理性的要求0[2](p1001)。他摒弃以理性法则规范政治现象的传统立场,主张立足于人们利益需要和社会传统习俗来解释政治生活,这对后继的功利主义政治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休谟政治哲学的出现,形成了对启蒙时期传统契约理论的全面挑战,预示着古典自然法学说的衰落。

一、以情感挑战理性

休谟政治哲学首先是在方法论上开始了对古典社会契约理论和自然法学说的挑战。近代以来的自然法和社会契约理论传统认为,人在本质上是理性的动物,合理的行为或者是明智的行为应该是使我情绪和情感服从于理性的行为。因此,只有当人用理性支配自己的生活和思想的情况下,他才完全实现了他的真正本性,或充分表现了他的本质。在人还没有达到这个理想的情况下,他还不是特点分明的人,而只是作为生物界的一部分而存在。人类由群体组成社会,是理性所致;人类选择达致契约进而服从主权者的意志,亦是理性所致。一个有道德的人应该是根据知识和持之有据的信念来指导自己行为的人,也就是一个理性人。笛卡尔曾明确地表示,/除非运用我们的理智,我们不能作任何判断,因为没有任何理由设想我们能判断我们一点也不理解的事情;但是,如果我们要同意我们以某种方式察觉的事情,意志是绝对必要的。0[3](p17)

在这里,理性被置于人类行为的最高位置,并被视为启蒙时期的自然法和社会契约理论的基石,成为人们评判事物和实践行为的标准。实际上,这种理论的精髓是要在人类社会政治活动中推开上帝,确立人的主体独立性,反对君权神授。而它所推演的一切人类政治义务的根源都是以单子式/理性人0假定为前提的,它假定每一个组成社会的成员个体都是具有理性能力的个体,正是借助理性的指导,人类才有可能走出动物界生存的/丛林法则0,社会才得以可能,文明和进步才得以可能。一言以蔽之,就是要用理性主义代替神秘主义和愚民政策。他们深信,人们诉诸其独特的理性能力是可以过上优良生活的。因为,所谓优良的生活,就是理性的生活,就是符合自然法则的生活。自然法是人类最高的理性命令,是绝对真理,是人类/理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收稿日期:2005-2-17

性所发现的诫条或一般法则0[4](p97)。但自然法在人类的自然状态中是无法实现的,因为在自然状态中缺乏使自然法为人们遵守的权力保障,即便有多种自然法则存在,如果没有权威促使人们去遵守,自然法也不过是形同虚设,人与人之间仍然处于冲突状态之中,和平与安全得不到保障。这时是人的理性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人们正是在理性的启迪下,按照自然法则,订立社会契约,放弃部分或全部自己管理自己的权利,把它交给某个人或某个集体,从而运用集体的力量来管理社会,进入文明的政治社会状态。

休谟质疑理性在人的思想和行为中的巨大作用,正是在这一点上对自然法学说和社会契约理论提出挑战。休谟首先剖析了自然法学说和社会契约理论传统中的理性概念,他认为在那里理性的概念在三种含义上被混淆在一起使用:一是指观念之间的必然联系;二是指事物的因果联系;三是人类行为,如自然法宣称的诸如权利、公正或自由的理性原则。休谟承认第一种含义是理性所具有的本来意义,但是其必然真理仅存在于数学和逻辑领域,即严格意义上的逻辑推理。对于因果联系,在休谟看来是不存在的,因为因果联系不存在客观必然性,它只是人们头脑中形成的重复出现的一个现象紧跟着另一个现象的恒常观念。至于第三种意义上,根本就不是理性在起作用,而只能是人类的某种愿望或意向性的/癖好0,因为理性本身并不指导人们的行为,人类理性也许可以为人类的道德行为提出一种或几种达到这一目的的方法或途径,其作用也仅限于此。因此,休谟认为,在现实生活中并非像启蒙思想家说的那样:人类可以剔除感性的成份而以理性的探求,发现适合于人类生活的普遍的道德准则;或者说人类的情感应该受理性的支配,同时也唯有诉诸理性才能为人类行为指明唯一正确的道德行为规范。实际上,理性的功能极为有限,理性可以解释某种事物之间,及其存在的若干逻辑关系,但是理性不能证明它的存在,也不能确定任何/价值0。道德价值,恰恰不是人的理性的结论而仅能经由人的感觉与情感来确定。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对人的思想和行为起作用的是情感,而不是理性。休谟明确指出,/理性是、并且也应该是情感的奴隶,除了服务和服从情感之外,再不能有任何其他的职务。0[1](p453)这种革命性观点完全颠倒启蒙时期人性的传统理念,给自然法和社会契约理论以致命的打击。因为,如果是情感而非理性对人的行为起关键的作用,契约就变得纯属虚构和妄想,而所谓自然法则在人类中的作用更是枉然。休谟通过分析理性的内在属性及其限制动摇了自然法和社会契约理论,从某种意义上也就动摇了任何对于政治生活中导源于不证自明的前提和确定性的预设。按照休谟的说法,人们进入政治的生活方式,绝不是出于某种先验的理论假定,相反,人们对公共权力的遵从却是来源于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功利欲求。

二、以功利挑战权利

如果说休谟以情感挑战理性力图反驳的是古典社会契约理论和自然法学说方法论上的错误的话,那么,以利益需要挑战天赋权利则是从理论源头上对其进行批判。

我们知道,对正义的理解向来是任何一种政治哲学都无法回避的难题,因为人们对政治生活的理解是以它为基础的。古典社会契约理论和自然法学说的正义观是以假想的天赋权利说为其理论依据的,他们认为政治生活的道德基础也就在于此:人们缔结契约进入政治社会目的就是为了保障人的天赋权利,这包括个人天赋不可剥夺的生命权、财产权和人身自由权,这是政治权力不可逾越的道德底线,违反了它就不是合法的政府,就丧失了其合法性,人民就可以选择政治不服从,甚至可以采取革命的行为来推翻政权。休谟认为,这种理论具有典型的/人为设计0的痕迹,因为/天赋人权人生而有之0的命题长期以来一直未被人发现,启蒙思想家把它提出来,充其量是思想家的一种/理论预设0而已。

之所以认为天赋人权观念是毫无根据的思想家们虚构的产物,是因为在休谟知识论中道德的善与理性无涉。因为理性所要解决的是一个事实问题,而道德面临的却是/应该0与否的问题,从/事实0中是推导不出/应该0的。因此,天赋人权即便是有的话,它也是个事实的存在,并不足以说明人类应该遵循它,道德问题涉及的是人类的情感,作为道德问题的正义观,是人类理性无权问津的。既然人类理性不能提供对正义的正确解释,那么对正义本身的理解也就不能简单地从天赋人权中推演,而只能从人类自身的功利诉求中得到理解。

在休谟看来,包括正义在内,所有社会规则都起源于人类的便利和需要,正义/把人类的便利和需要作为他们建立每项规则的最终理由。0[5](p182)为了得到这一结论,休谟反思了三种极其特殊的境况,并得出在这三种情形下,正义将被人们弃置不用。首先,在物质极大丰富的情况下,正义毫无意义,只是无用的礼节,它决不能在道德的名目中占有一席地位。其次,在人类道德修养极其高尚的情况下,即使物质匮乏,正义也将不为人们所需。他说,假如人类今后虽然仍如现在一样贫困,但人们胸襟开阔、满怀友好和慷慨之情,致使人人都极为互相关怀体贴,关心别人的利益胜过关心自己的利益。显然,在这种情况下,正义将搁置不用,而被那种广博的善心所取代,人们也不会考虑产权和义务的区分与限制了。最后一种境况是,人类社会处于极其/悲惨的境地0时,正义也将失去其应有的效用。假如某个社会陷入共同的贫困,缺乏所有的日用必需品,即使极为节约和勤劳亦不能使大多数人免于饿死,不能使整个社会摆脱极端悲惨的境地,在这种紧迫的情况下,人们马上会将正义的严格法则搁置一旁,而让位给更强有力的需要和维持自我的动机。因为,正义的道德效用是为了保持社会秩序以获得幸福与安全;当社会本身由于极端危急、濒于灭亡之际,暴力和不公正就不再是最可怕的罪恶了,人人都可以采用经过慎重考虑和人道允许的一切手段。

实际上,/社会的通常情形是处于所有这些极端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0[6](p17),大自然不会慷慨地给我们很多享受,但人们通过自己的辛苦劳动和技艺是可以过上适合的生活的。问题就出现在人类自身的不可克服的集体生活的弱点之中,我们生来易于偏袒自己和自己的友好。这种只关心自己和自己亲友的/偏爱0情感的存在,使得人容易为了个人的或亲友的需要和欲望而随意侵犯他人的财物和利益,以致引发/纠纷与争执0,为人与人之间的普遍交往设置了障碍,在排除这些不便的过程中, /调节社会风气的、方便公众的正义法则0在人们

的日常生活方式中不可违抗地确立起来,这些正义法则包括/稳定的财物占有的法则,根据同意转移所有物的法则,履行许诺的法则0。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逐渐地认识到按照正义规则行事的好处,也就是说,是正义本身所具有的功利效用引导着人们的社会行为,/公正对于公众变得有益,这是它的价值和道义约束产生的唯一根源0[5](p176)。休谟明确表示,正义作为人类行为的规则,其存在/完全决定于人们所处的特定状况和环境,严格正常地遵守这些规则对公众所产生的实际效益是它们能够产生和存在的根源0[5](p176),功利是正义法则的应有涵义。

在古典社会契约理论和自然法学说的正义观念中,思想家把天赋权利概括为任何人/不得侵害他人的生命、健康0以及生命所需要的/自由0和/财产0。与古典社会契约理论和自然法学说所重点强调/自由0和/生命0的价值相比,休谟更注重正义的功利内涵,这是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的。古典社会契约理论和自然法学说力倡天赋人权,其宗旨是为了反抗封建专制压迫和争取资产阶级的自由和平等,借以确立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而休谟所处的时代距英国/光荣革命0已有半个世纪,这时资产阶级政权已稳固,人们关注更多的是如何适应工业革命的浪潮、为发展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提供理论支持,强调功利的道德内涵、强调重诺与守信、强调财产权利很自然地成为时代的要求。正如一位思想家评析的那样,/在学术方面,自然法体系也已不适宜,它已不能为打算进行的社会研究提供充分的合理工具,它那教条式地求助于不证自明的主张比空口自夸好不了多少0[7](p670)。

在休谟看来,/建立政治社团,这是为了实施正义0[5](p23),政府的作用在于运用权力保障社会正义的实现,这就进一步明确政府的功利价值,/如果政府没有一点用处,那么它就不会有任何地位。对政府履行忠诚义务的唯一根据是,它通过维持人类的和平和秩序而促进社会的利益0[6](p32)。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休谟政治哲学中强烈的功利主义倾向,他强调政治的功利价值,主张以社会利益和社会幸福作衡量政治的标准,在这一点上,对后世的功利主义政治哲学思想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三、以习俗挑战契约

休谟政治哲学对古典社会契约理论和自然法学说的挑战之三是直指其社会契约理论本身的。在社会契约理论中,人们习惯性地把契约或多数人的同意看成是政治社会的起源。启蒙思想家们从自然状态中的种种不便中得出,人类要过上和平、安定和幸福的生活必须进入政治社会,诉诸政治权力来保障社会正义的实现(自然法的实现),其途径就是每个加入社会的个体向整个社会(也即政府)让渡其部分或全部权利,使这些权利由个人权利转化为国家权力,通过国家权力来确保公民权利的实现,政府和国家也就产生了。因此,政府起源于人们对其自然权利让渡的同意,或称之为社会契约。

休谟在这个问题上也提出了质疑,他认为这是个不合乎历史事实的假定,因为/几乎所有现存的政府,或所有在历史上留有一些记录的政府开始总是通过篡夺或征伐建立起来的,或者二者同时并用,它们并不自称是经过公平的同意或人民的自愿服从。0[5](p122)人类事务的发展决不会容许出现这种同意,实际上,/始建的政府是由暴力建立的,民众服从它乃是出于无奈;续继的政府亦由武力支撑,人民之所以默忍不是出于选择,而是遵守义务。0[5](p126)征服或篡夺,直率地说,即用武力摧毁旧的政府几乎是世上从古到今一切新建政府的起源。即使在少数情况下似乎有人民的同意但通常是很不正规的,不是带有欺诈就是夹杂着暴力,因而这种认可并不具有多大权威。因此,社会契约本身难于让人信服,也无法证明政府的起源,无法得出人们政治服从的合法性。一定意义上,人们选择政治的生活方式并不来源于社会契约,政治服从的缘由也不可能从契约中得到。

另外,休谟在批判性地指出,政治服从与信守契约是不同的,遵守契约的义务并不能导出政治服从的义务。政治服从是要维护秩序、保障和平与安全,而遵守契约则主要是建立私人信任,两者并不是一回事,一种义务不可能出自另一种义务;即使可能出自另一种义务,也没有哪一种义务显然要比另一种义务具有更大的约束力。人们对政府的服从往往是出于其效忠政府的感情,而不是理性契约,世界上赤裸裸的专制政府往往比自由的政府更为常见,其臣民对专制政府的权利也很少提出疑问。政治服从与信守契约之间的相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来自稳定社会、维护秩序、保护财产和贸易的基本要求,而这些要求部分出于自利的动机,部分是由于长期教育形成的效忠的习惯,也即来自人的本性和心理习惯。由此,休谟认定人类政治社会的出现,绝不是基于某种抽象的理论,而是基于以下三大基本的现实因素:必要性、自然趋向和习俗。其中习俗是决定性的,因为正是由于人类的习俗使人们养成了服从的习惯,培养了对统治者的忠顺。通过分析,休谟提出了对于人类进入政治生活方式的独特理解:

首先,处于个体分散状态的人类的生存从根本上依赖于社会,这使得人类进入政治社会成为必需的选择。因为人类自然的欲望和需要与单个个体的能力和智慧等方面的缺陷之间有明显的矛盾或不一致。/自然赋予人类以无数的欲望和需要,而对于缓和这些需要,却给了他以薄弱的手段0[1](p525),其它动物在这方面一般是互补的,欲望大者强悍如狮虎,食欲小者软弱如牛羊。比较而言,人在这一方面软弱和需要的不自然结合达到了最高的程度:不但人类所需要维持生活的食物不易寻觅,甚至是要他花了劳动才能生产出来,而且人类还必须具备有衣服和房屋,以免为风雨所侵袭;就其身体而言,他既没有雄壮的肢体,也没有猛力。单个个体生存方式的缺陷,如力量过于单薄,不能完成任何重大的工作;单个个体劳动用于满足他的各种不同的需要,所以在任何特殊技艺方面都不可能达到出色的成就;由于他的力量和成功并不是一切时候都是相等的,所以不论哪一方面遭到挫折都不可避免地要招来毁灭和苦难。休谟认为,这些缺陷只有在社会的生存方式下才能得到弥补,/人只有依赖社会,才能弥补他的缺陷,才可以和其他动物势均力敌,甚至对其他动物取得优势0[1](p525)。在社会状态中,人们欲望虽然在增长,但其才能也更加增长,/借着协作,我们的能力提高了;借着分工,我们的才能增长了;借着互助,我们就较少遭到意外和偶然事件的袭击。社会就借着这种附加的力量、能力和安全,才对人类成为有利的。0[1](p526)

其次,人类进入政治社会是合乎自然的趋向,

并借着传统和习俗强化了人们的服从意识。休谟清楚地意识到,/人诞生于家庭,但须结成社会,这是由于环境必需,由于天性所致,也是习惯使然。人类这种生物,在其进一步发展时,又从事于建立政治社团,这是为了实施正义。没有这种执行机构,人类社会中不可能有和平,不可能有安全,也不可能进行相互交流。0[5](p23)因为,人类天性脆弱或邪恶,禁不住当前利益的诱惑进而看不到长远利益,要人们始终忠实、无误地走在正义之路是不可能的事。可能会发生一些特殊的情况,有些人会从而发现欺骗和劫掠更能增进他们个人的利益,而其不义行为造成的社会损害对他们本人却无多大影响。更经常发生的是:人们会由于目前的诱惑(常常不过是非常微不足道的诱惑)而偏离自己巨大而重要的、然而又是长远的利益。这是人性中难于医治的弱点。因而,必需创设/服从0这样一种新的责任,用以保障正义的张扬和实现,而公正的维系必须要由对社会忠顺加以巩固。休谟从人类历史发展的演变中寻找依据,他认为历史上政府的起源是较为偶然而又不大完善的。很可能一人君临于大众之上的情况最初始于战争状态。在战争中,超人的勇敢和才智最易显现出来。在战争中最需要一致和协同,最易感受到混乱的恶果。持续的战争状态(这在野蛮部落中是常有的事)促使人们惯于顺从酋长。如果酋长既勇敢、谨慎而又公平,那么他就会成为所有争端的仲裁者,甚至在和平时期也是如此。他从而有可能逐步依靠自己的力量和人民的同意建立一己的权威。人民感受到他的权威带来的好处就会珍惜这种权威,至少他们之中安分守己的人和脾性好的人会如此。如果他的儿子也具有同样的好品质,政府就会较快趋于成熟和完善,但仍处于软弱状态,直至进一步的发展使得首脑有固定收入,因而能够给其政府的各个部门以酬偿并给违拗不服者以惩罚。在此之前,他的权势每次发挥作用都只能是特定的,只能以特殊情况为基础的。而在此以后,服从法令在社会大多数人中就不再是可以选择的事,而由最高首领的权威强制执行。也就是说,最初的时候,首领每次应用权威必然是个别实施的,是当时紧急情况所必需。由于他的干预所产生的可以感觉到的好处,使得这种权威的运用日益频繁:这种频繁在人民之中逐步产生一种习惯性的、甚至是自愿的(如果你喜欢这样说的话)、因而也是不稳定的默认。正是借着传统和习俗强化,人类自然本性中进入政治生活方式的趋向得以实现,产生了实际的政治服从。

休谟认为人从根本上寻求社会,是社会本身所附着的功利引导着人们的集体合作的行为,因为/政府是完全建基在公众信念之上的0[5](p19),而利益包涵在公众信念之中,一旦公众意识到可以普遍从政府获得好处,并相信现在建立的这个政府和其他任何易于稳定的政府一样优越,有利于众,服从就会得到普遍遵循。/显然,如果政府确实完全无用,它就决不会产生;政府能给社会带来好处,保持人类社会的安定和秩序,这是人们对政府尽效忠义务的唯一基础0[5](p190),其功利主义政治倾向清晰可见。在研究近代功利主义政治哲学中,大卫#休谟始终是不可逾越的重要人物,尽管其理论带有些许契约理论的残留痕迹和不完善性(如其批判社会契约同时乃要借助契约形式本身),但他明确揭示出功利的政治价值,揭示出传统习俗在人类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作用,这些无疑对功利主义政治哲学的出现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边沁说在读到休谟5人性论6第三卷中关于功利的论述时,/顿时感到眼睛被擦亮了0[8](p149)。毫无疑问的是,休谟的功利学说带有些许多的不彻底性也是不可忽视的,作为功利主义者的他曾经尖锐地批评过当时流行的功利主义,即把人的一切动机都归结为趋利避害,因为在休谟看来,这种理论片面地曲解了人类行为的动机,人性并不简单到只有追求快乐和避免痛苦这一种,它还包括人类天生所具有的仁爱之心以及人所具有的/原始冲动0,这些都不是出自人类简单的利己心理。西方学者曾深刻地注意到这一点,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应该把休谟的功利思想与正统的功利主义理论区分开来,即便在功利主义阵营内部看来/休谟的功利主义,,与约翰#斯图尔特#米尔的共同点要多于同边沁的共同点0[7](p675)。

参考文献

[1]休谟1人性论[M]1关文运译1商务印书馆,19801

[2]S1S1Wolin,Hu me and Conservatism,American Political Sc-i ence Review,XLVIII,19541

[3]巴里#斯特德1休谟[M]1周晓亮等译1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1

[4]霍布斯1利维坦[M]1黎思复等译1商务印书馆, 19851

[5]休谟1休谟政治论文选[M]1张若衡译1商务印书馆,19931

[6]休谟1道德原理探究[M]1王淑芹译1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1

[7]乔治#霍兰#萨拜因1政治学说史[M]1刘山译1商务印书馆,19861

[8]边沁1政府片论[M]1沈叔平译1商务印书馆,19951

[9]霍布斯1利维坦[M]1黎思复等译1商务印书馆, 19851

[10]休谟1休谟政治论文选[C]1张若衡译1商务印书馆,19931

[11]休谟1道德原理探究[M]1王淑芹译1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1

[12]乔治#霍兰#萨拜因1政治学说史[M]1刘山译1商务印书馆,19861

[13]边沁1政府片论[M]1沈叔平译1商务印书馆, 19951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5功利与习俗:契约论的困境6(批准号:04CZZ005)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刘强)

读书报告——休谟的《人性论》

“启蒙哲学”第二次作业 书目:《人性论》 作者:(英)休谟,关文运译 出处:北大图书馆 休谟将人性分为三个部分来论述:知性、情感和道德学 知觉是知性的一个概念,包括印象和观念。这两个概念贯穿于整个人性论始终,认为人的一切知识源于知觉,并且人性中的其它概念都基于此。印象:初次出现于灵魂中我们的一切感觉、情感和情绪;观念:我们的感觉、情感和情绪在思维和推理中的微弱的意向。印象与观念又可以分为简单和复合。在印象中,又可以分为感觉印象和反省印象,前者由我们所不知的原因开始产生于心中,后者大部分由我们的观念得来,即由我们反思而得来,是我们对外界可感知的性质。观念则可分为记忆观念和想象观念,前者复现于一个印象和一个观念之间,后者复现时完全失去活泼性,成为一个纯粹的观念。 论述情感的过程中,仍然首先关注到印象,将感觉印象解释为原始印象,由苦、乐等感官印象组成;将反省印象解释为次生印象,由情感和类似情感的情绪组成。情感的对象是自我,例如骄傲对于自我便产生优越的情感,谦卑便产生不够优越的情感。休谟在谈论情感的时候很注重“同情”的作用,并且通过想象而产生我们的其他情感和情感间的推移。 休谟在这本著作中致力于为情感申辩,而将理性对于道德的作用最小化。理性的作用在于发现真伪,真、伪在于对观念的实在关系或实际存在和事实的符合或不符合,而情感、意志和行为是原始的事实或实在,本身圆满自足,并不参照其他的情感、意志或行为,因此是无法断定真、伪的。在休谟的道德学里,正义与非义是最为重要的部分。他认为我们的道德感可以分为人为的和自然的两类,正义便是前一种的,对所有物的占有情况成为正义与非义观念发生的条件。休谟推断出,道德的区别是由道德感得来的,因而与理性无关,而道德的性质在于内心(动机),以外界行为作为标志。

现代货币数量论

现代货币数量论 现代货币数量论(modern quantity theory of money) [编辑] 现代货币数量论的概述 50年代,以美国的弗里德曼为核心的货币主义流派倡导现代货币数量论,认为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既影响物价总水平的变动,也影响总产量或国民收入的变动。主要著作有:弗里德曼的《货币数量论——一个重新表述》(1956)货币稳定方案(1959),《价格理论》(1962)等。 1956年,弗里德曼在《货币数量论——一个重新表述》一文中发展了货币需求理论。弗里德曼探讨人们持有货币的原因采取了与凯恩斯不同的方法,他不再具体研究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而将货币作为构成财富资产的一种,通过影响人们选择资产的种类来保存财富的因素来研究货币需求的,实际上是资产需求理论在货币需求理论上的应用。 [编辑] 现代货币数量论的理论内容 在弗里德曼看来,货币是债券,股票,商品的替代品,货币需求是个人拥有的财富及其他资产相对于货币预期回报率的函数。据此,弗里德曼将他的货币需求公式定义如下: 其中, 表示对真实货币余额的需求; Y p表示永久性收入,即理论上的所有未来预期收入的折现值,也可成为长期平均收入; 表示货币预期回报率; r e表示债券预期回报率; η表示股票预期回报率;

πe表示预期通货膨胀率。 在弗里德曼看来,货币需求主要取决于总财富,但总财富实际上是无法衡量的,只能用永久性收入而不是用不稳定的现期收入来代替。 对于Y p而言,它是永久性收入,一般而言,随着收入的增加即财富的增加,货币需求增加。弗里德曼认为,人们永久性收入是稳定的,它是人们长期收入的平均预期值,在商业周期扩张阶段,人们的暂时性收入大于永久性收入。收入变动幅度平均来说是比较稳定的,趋于永久性收入,即永久性收入是稳定的。弗里德曼的永久性收入是由非人力财富和人力财富组成的。 永久性收入在弗里德曼的货币函数中起主导作用,在凯恩斯的消费函数中,消费是现期收入的函数,并用消费支出增量和现期收入增量的关系——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说明消费不足和短期经济波动。而根据永久性收入假说,即使现期收入增加,消费是按永久性收入而稳定变化的,与现期收入关系不大。同时,永久性收入假说的一个必然逻辑是既然收入与货币需求正相关,那么永久性收入的稳定性必然要求货币需求的稳定性,这就是弗里德曼的“单一规则”的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 对而言,凯恩斯认为货币预期回报率是常量,而弗里德曼认为不是常量。当经济中利率上升时,银行可以从贷款中获得更多的利润,从而用更高的利率吸收存款,所以以银行存款形式持有货币回报率随着债券和贷款利率的上升而上升。银行存款竞争一直到没有超额利润为止,这一过程使rb-rm保持相当稳定。弗里德曼这种观点意味着利率变动对货币需求影响极小,那么利率的变动在长期中对产量和就业的影响就小,这也使弗里德曼反对将变动利率作为政府调控经济的理论渊源。 取决于持有的商品价格上涨时预期通货膨胀率πe,它的值是稳定的。弗里德曼不同于凯恩斯之处之一是弗里德曼将货币和商品视为替代品,商品和货币互为替代品的假设表明,货币数量的变动可能对总产出产生影响。 所以弗里德曼的永久性收入是决定货币需求主要因素,货币需求对利率不敏感,永久性收入的稳定导致了货币需求的稳定。 [编辑] 现代货币数量论与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问题是包括中国在内的每一个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迫切需要解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在向现代市场经济过渡过程中,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又突出反映于经济的货币化过程。因而,各发展中国家寻求适合于其本国情况的货币理论以指导其经济发展,就成为了突出重要的问题。

高二上学期第一阶段测试政治试题

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海湖中学高二政治月考卷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1卷(选择题,共60分) 一、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每小题2分,共60分) 关于哲学的起源问题,曾经有许多有趣的故事。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 当你听说放鞭炮可以驱邪的时候,你为什么不惊讶?只要你惊讶,你就会产生联想,你也许会问:鞭炮是什么?是怎样生产制造的?其原料是什么?“邪”,是什么?“邪”,是哪里来的?“邪”,被鞭炮驱走后,又到哪里去了?到外国去了吗?还是到月球去了?如果第二天“邪”又回来了,要不要再放鞭炮?“邪”到底是什么,多长、多高、多宽、多重……正如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曾在《泰阿泰德篇》中所说:“惊讶,这是哲学家尤其具备的一种情绪。”这一材料说明( ) A. 哲学是惊讶等情感因素的集合 B. 哲学就是惊讶、恐怖等一些情绪化的东西 C. 哲学产生于人类的生活与实践 D. 哲学产生于有些人对一些无聊问题 的思考 2. 无独有偶,英国哲学家罗素5岁的时候,家人带他去海边玩,他发现自己无法把礁石上的海蜞弄下来,非常生气。于是他问姑姑:“海蜞会思考吗?”姑姑回答:“我不知道。”“那你就应该学习”,罗素说。是啊,人会思考,动物会思考吗?什么叫思考?为什么说动物不会思考?这些起初不显眼的问题,一旦认真起来,大有文章可做,有一门“精神哲学”专门讨论这些问题。这说明( ) A. 每个人都是天生的哲学家 B. 儿童的哲学停留在经验和无意识的 层次 C. 人们创造哲学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D. 惊讶和困惑是一切哲学活动的引线 或动因 【答案】1. C 2. D 【解析】

休谟

休谟 休谟 概述 休谟,18世纪英国哲学家,历史学家,经济学家。休谟的哲学是近代欧洲哲学史上第一个不可知论的哲学体系。 基本信息栏 中文名: 休谟 外文名: David Hume 国籍: 英国 出生地: 苏格兰爱丁堡 出生日期: 1711年4月26日 逝世日期: 1776年8月25日 职业: 哲学家,历史学家,经济学家 主要成就: 首倡近代不可知论 提出著名的―休谟机制‖ 最先讨论到了伦理学 目录[隐藏] 简历 哲学思想 学术思想 著作 历史地位和影响 大卫·休谟 David Hume 休谟(David Hume 、1711年4月26日-1776年8月25日)

18世纪英国哲学家,历史学家,经济学家。他被视为是苏格兰启蒙运动以及西方哲学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虽然现代对于休谟的著作研究聚焦于其哲学思想上,他最先是以历史学家的身份成名。他所著的《英格兰史》一书在当时成为英格兰历史学界的基础著作长达60至70年。 历史学家们一般将休谟的哲学归类为彻底的怀疑主义,但一些人主张自然主义也是休谟的中心思想之一。研究休谟的学者经常分为那些强调怀疑成分的(例如逻辑实证主义)、以及那些强调自然主义成分的人。 休谟的哲学受到经验主义者约翰?洛克和乔治?贝克莱的深刻影响,也受到一些法国作家的影响,他也吸收了各种英格兰知识分子如艾萨克?牛顿、弗朗西斯?哈奇森、亚当?斯密等人的理论。 [编辑本段] 简历 1711年4月26日生于苏格兰爱丁堡,卒于1776年8月25日。12岁进爱丁堡大学。1729年起专攻哲学。1732年刚满21岁就开始撰写他的主要哲学著作《人性论》,1734年去法国自修,继续哲学著述。1748年出使维也纳和都灵。1749年回家乡,潜心著述。1751年移居爱丁堡市。1763年任驻法使馆秘书;1765年升任使馆代办。1767~1768年任副国务大臣。1769年8月退休返爱丁堡。 [编辑本段] 哲学思想 虽然休谟属于18世纪的哲学家,他的著作中讨论到的题材大多与现代哲学界的主要争论有密切关系,这与其它同时代的哲学家相较是相当罕见的。一些休谟最具影响力的哲学思想可以归类为以下几点: 因果问题 休谟主张大多数人都相信只要一件事物伴随着另一件事物而来,两件事物之间必然存在着一种关联,使得后者伴随前者出现休谟在《人性论》以及后来的《人类理解论》一书中反驳了这个理论,他指出虽然我们能观察到一件事物随着另一件事物而来,我们并不能观察到任何两件事物之间的关联。而依据他怀疑论的知识论,我们只能够相信那些依据我们观察所得到的知识。休谟主张我们对于因果的概念只不过是我们期待一件事物伴随另一件事物而来的想法罢了。―我们无从得知因果之间的关系,只能得知某些事物总是会连结在一起,而这些事物在过去的经验里又是从不曾分开过的。我们并不能看透连结这些事物背后的理性为何,我们只能观察到这些事物的本身,并且发现这些事物总是透过一种经常的连结而被我们在想象中归类。‖也因此我们不能说一件事物造就了另一件事物,我们所知道的只是一件事物跟另一件事物可能有所关连。休谟在这里提出了―经常连结‖(constant conjunction)这个词,经常连结代表当我们看到某件事物总是―造成‖另一事物时,我们所看到的其实是一件事物总是与另一件事物―经常连结‖。因此,我们并没有理由相信一件事物的确造成另一件事物,两件

休谟《人性论》读后感

休谟《人性论》读后感 在大概的看了下《西方哲学史》的情况下,我知道了休谟这位伟大的哲学家,他的《人性论》让我很好奇,看书名,就让我觉得比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要有趣,当然哲学类的书籍都是非常枯燥难懂的,但只要懂了,那么在思想境界上就得到改造和提升。 休谟这位伟大的哲学家,我在上课时听老师介绍后,甚是震惊。12岁的休谟已经是爱登堡大学的学生了。出于“一种对于学习哲学和知识以外所有事物的极度厌烦感”和在哲学研究上的突破,休谟决定“抛弃其他所有快乐和事业,完全奉献在这个领域(哲学)上。”,这时的他才18岁。我现在已经19岁了,还在拿“谁的青春不迷茫”这句话来作为自己迷迷糊糊的生活的托词,实在惭愧。 《人性论》这本著作是休谟在他26岁时初步完成的,并在之后不断地增加内容。这本伟大的著作在当时却得不到重视,给辛苦研究的休谟带来很重的挫折。 休谟认为一切科学都与人性有关,数学、自然科学和自然宗教,也都是在某种程度上依靠于人的哲学,科学是在人的认识范围之内,并且根据人的能力和官能而被判断的。因此休谟提出一个建立一个科学体系,即有关于人性的“人的科学”。在此之前,我认为科学是本身存在的,是不变的真理,它就在这个世界上,只能被同一地发现而不会有不同的认知。站在人的角度看,但是这世界在不同的人眼中是不一样的,否则就不会存在问题的辩论了,其中关于克隆的问题就是一

个例子。所以归根到底,“人的科学是其他科学的唯一牢固的基础”。 关于人性,休谟分成了三种:知性,情感和道德学。我仅对第一卷的《论知性》第一章《论观念的起源、组合、抽象、联系等》中的部分谈谈我的个人的体会,至于整个《人性论》的内容概括我还无法体会和概括。 《人性论》的第一卷,休谟认为人心灵的一切知觉可分为“印象”和“观念”这两种不同的类型。印象:初次进入人的灵魂中的最强烈的的知觉;观念:我们的感觉、情感和情绪在思维和推理中的微弱的意象。这两者是一般很容易区别,但是在少数的特殊例子上,两者可能很相近,以至于难以区分两者,所以需要一个东西作为区别,于是休谟就把印象和观念分为简单的和复合的这两类,这样就巧妙地消除了特殊例子对理论体系造成不严密性的漏洞威胁。 关于简单的印象和观念,书中所说“我们的全部简单观念最初出现时都是来自简单印象,这种简单印象和简单观念相应,而且为简单观念所精确地复现。”,这里边就存在着一个次序关系。次序的关系,休谟用的正面证明例子是儿童对于颜色和味道的观念,和官能出现事故类似天生就是盲人或聋子的人对于某些印象和观念的的缺失。但是休谟又提出来一个矛盾的例子,就是在渐变连续的色调中的中间一个空白点,人是可以凭想象来补充这一缺陷的。当看到这里时,我在想:这矛盾似乎彻底的摧毁了关于印象和观念的次序上的理论。但是休谟对这种例子作出了关于次生观念的说明,观念可以从新观念中产生自己的意象,通过这个说明休谟完整严密地证明出了一切简单观念或是

休谟的宗教思想

收稿日期:2007-03-12 作者简介:刘厚田(1970-),男,重庆永川人,2005级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现代西方法哲学研究;阳渊源(1980-),男,重庆人,2005级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现代西方法哲学研究。 休谟的宗教思想 刘厚田,阳渊源 (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重庆北碚400715) 摘要:休谟用他的经验主义和怀疑主义对西方的宗教尤其是基督教的本体论证明及神迹说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通过对人性的考察来考察宗教的起源,褪其神圣之光环开宗教现代性的先河。 关键词:设计论证明;神迹说;崇拜;宗教与人性 中图分类号:B561.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365(2007)08-0032-03 大卫?休谟(David Hume,1711-1776),英国著名哲学家。 “休谟生活在启蒙时代,在那个时代中思想的杂乱以及社会的动 力使18世纪成为现代事物中重要的部分。”〔1〕 (3)当时英国的宗教领域是新旧杂存、教派林立,宗教教义遭遇各方面的质疑,在这样的宗教氛围之中,注定了对宗教的研究具有强烈的批判特质。休谟对当时处于支配地位的宗教思想大加批判,甚至断然宣称:“我们如果在手里拿起一本书,例如神学书或经院哲学书,那我们就可以问,其中包含着数和量方面的任何抽象推论么?没有。其中包含着关于实在事实和存在的任何经验的推论么?没有。那么我们就可以把他投在烈火里,因为它所包含的没有分别的, 只有诡辩和幻想。”〔2〕 (145)休谟宗教思想的现代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剥落了传统宗教的神圣光环;第二,开启了宗教的现代性先河,以至于有人这样评价他:“以后所有的哲学神 学,都不得不考虑休莫的研究。” 〔3〕 (101)休谟一开始哲学研究就把宗教问题联系进来,他对宗教问题的兴趣是贯穿在他的整个哲学生涯中的。他的目的不是证明宗教教义的权威性和正确性,而是要考察宗教原则和神学证明的哲学根据。他关于宗教的论述有较多的不协调和不一致之处,他不是无神论者,也不一概地反对宗教,他在批判各种宗教理论,抨击宗教迷信的危害的同时,仍承认上帝的存在。休谟关于宗教的理论著作主要有《人类理智研究》(An Enquiry Concerning Hu 2man Understanding,1748)的第十章“论奇迹”,第十一章“论特殊的天意和来世”,《宗教的自然史》(The Natural H istory of Reli 2 gion,1757),《自然宗教对话录》 (D ialogues Concerning Natural Re 2ligion,1779),以及若干篇短论。一、关于本体论证明及“神迹说”(一)对上帝存在的设计论证明的批判 毫无疑问,在西方的宗教理论中,证明上帝的存在一直以来都是最为重要的题目之一,是具有核心和主导性地位的问题。数 百年来无数的哲学家、神学家、宗教人士都不遗余力地证明着,安瑟伦、笛卡耳、托马斯?阿奎那……其中,托马斯?阿奎那提出的关于上帝存在的五个证明影响十分广泛,而休谟的批判就是针对其中的第五个证明“从自然界事物的合目的性,推出一个有理智的神圣设计者”来的,即所谓设计论的证明(the argument from design )。设计论的证明从自然现象的合目的性和与人工制品的类比推出上帝的存在,此为上帝存在的理性证明,是自然神学中的一个流行理论。休谟从经验论出发,认为“这种教条所根据的圣经和传说,我们如果只当他们是外部的证据看,而且我们如果不曾借圣灵的直接感动来心领神会它们,那它们的明验便没有感官的明验那样强烈,因此,那种教条是和我们的感官相冲突 的”〔2〕 (97)。一个聪明人,“即在最终他确定了自己的判断以后, 那种明验也超不出我们所谓可然性(p robability )”〔2〕 (98)。休谟对设计论证明的批判可以归纳出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从人工作品有设计者并不能推出自然作品必然也有设计者。“假如我们看见一所房子,我们就可以极有把握的推断,他有过一个建筑师或营造者;因为我们所经验到的果与果所从出的恰是属于一类的。但你却决不能肯定宇宙与房子有这样的类似,使我们同样可靠地推出一个相似的因,或者说这样的类比是完全而又完善的。两者之间的差别如此显著,所以你在这里所推出的充其量也不过是关于一个相似因的一种猜想、一种揣 测、一种假设。”〔4〕 (17-18)。拿房子、家具、机器等与整个宇宙比较其实就是在用部分和全体作比,两者差别太大了,没有可比性,这就如同我们不可能从一根头发的生长推断出人全身的生长,无法从一片叶子的生长推出一棵大树的生长一样。在部分和全体相差很大的前提之下,“我不但决不承认自然的一部分能供给我们关于自然全体起源的正确结论,我并且不容许自然的一部 分作为另一部分的法则”〔4〕 (21)。 第二,归纳法并不适用于由自然作品到最高造物主神的推 2 3 第8期 NO.8 宜宾学院学报 Journal of Yibin University August .2007

人性论-休谟

人性论 休谟 副标题:在精神学中采用实验推理方法的一个尝试 从知性、情感、道德三个方面讨论人性的原理 知性:印象和观念,印象包括单线的生动活泼的感觉和反应,是最初呈现于人心中的意识。这种原始印象是一切思想、一切观念的来源,观念则是这些印象的黯淡的复本。印象先于观念,一切的观念都来于印象,这是他的任性科学的“第一原则”。 人的知识不仅源于经验(感觉印象和反省印象),而且限于经验。我们不仅不能知道在我们之外的事物是什么样子的,而且根本就无法知道我们之外是否存在任何事物。怀疑论 观念并不是完全松散而无联系的,有一种联系的纽带,可使一个观念自然引起另一个观念,这就是观念的联系或联想。这种联想的原则有三种:类似、时空接近和因果关系(自然关系)。休谟认为,观念之间还有由人心所进行比较而非由联想产生的关系:类似关系、同一关系、时空关系、数量比例、性质程度、相反关系、时空关系和因果关系(哲学关系)。另外,将(类似、相反、数量比例和性质程度)&(同一关系、时空关系、因果关系)按是否需要经验验证区分两类。 人的科学,是其他科学的唯一牢固的基础,又必须建立在经验和观察之上 第一卷论知性 第一章论观念、它们的起源、组合、抽象、联系等 第一节论人类观念的起源 怎么说呢,观念和印象一定相辅相成的,每一个简单观念都有和它类似的简单印象,每一个简单印象都有一个和它相应的观念。我们在暗中所形成的那个“红”的观念和在日光之下刺激我们眼睛的那个印象,只有程度上的差别,没有性质上的区别。 命题:我们的全部简单观念在初出现时都是来自简单印象,这种简单印象和简单观念相应,而且为简单观念所精确地复现。 由恒常的经验发现,简单印象总是先于它的相应的观念出现,而从来不曾以相反的次序出现。我们教孩子红黄蓝绿或者酸甜苦辣这些观念的时候,必须先给他以相对应的印象。另外科学研究的概念,也可以用来证明印象和观念出现的先后顺序。另外的证明:盲人等。 第二节题目的划分 印象分为感觉印象和反省印象,你想哦,冬天的雪花,寒冷刺骨,讨厌寒冷,希望温暖。这个过程就表现出感觉印象和反省印象的概念。感觉印象:冬天的雪花导致的感觉,观念:冷,反省印象:讨厌、希望 新的观念。 第三节论记忆观念和想象观念 记忆观念是很生动强烈,想象观念已经抽象为纯粹的观念(社会、国家、量子、光子等)。当我们回忆起过去的任何事件时,那个事件的观念以一种强烈的方式进入心中;而在

现代货币数量论

现代货币数量论 现代货币数量论的概述 50年代,以美国的弗里德曼为核心的货币主义流派倡导现代货币数量论,认为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既影响物价总水平的变动,也影响总产量或国民收入的变动。主要著作有:弗里德曼的《货币数量论——一个重新表述》(1956)货币稳定方案(1959),《价格理论》(1962)等。 1956年,弗里德曼在《货币数量论——一个重新表述》一文中发展了货币需求理论。弗里德曼探讨人们持有货币的原因采取了与凯恩斯不同的方法,他不再具体研究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而将货币作为构成财富资产的一种,通过影响人们选择资产的种类来保存财富的因素来研究货币需求的,实际上是资产需求理论在货币需求理论上的应用。 现代货币数量论的理论内容 在弗里德曼看来,货币是债券,股票,商品的替代品,货币需求是个人拥有的财富及其他资产相对于货币预期回报率的函数。据此,弗里德曼将他的货币需求公式定义如下: 其中, 表示对真实货币余额的需求; Yp表示永久性收入,即理论上的所有未来预期收入的折现值,也可成为长期平均收入; 表示货币预期回报率; re表示债券预期回报率; η表示股票预期回报率;

π表示预期通货膨胀率。 在弗里德曼看来,货币需求主要取决于总财富,但总财富实际上是无法衡量的,只能用永久性收入而不是用不稳定的现期收入来代替。 对于Yp而言,它是永久性收入,一般而言,随着收入的增加即财富的增加,货币需求增加。弗里德曼认为,人们永久性收入是稳定的,它是人们长期收入的平均 预期值,在商业周期扩张阶段,人们的暂时性收入大于永久性收入。收入变动幅度平 均来说是比较稳定的,趋于永久性收入,即永久性收入是稳定的。弗里德曼的永久性 收入是由非人力财富和人力财富组成的。 永久性收入在弗里德曼的货币函数中起主导作用,在凯恩斯的消费函数中, 消费是现期收入的函数,并用消费支出增量和现期收入增量的关系——边际消费倾向 递减规律说明消费不足和短期经济波动。而根据永久性收入假说,即使现期收入增加,消费是按永久性收入而稳定变化的,与现期收入关系不大。同时,永久性收入假说的 一个必然逻辑是既然收入与货币需求正相关,那么永久性收入的稳定性必然要求货币 需求的稳定性,这就是弗里德曼的“单一规则”的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 对而言,凯恩斯认为货币预期回报率是常量,而弗里德曼认为不是常量。当 经济中利率上升时,银行可以从贷款中获得更多的利润,从而用更高的利率吸收存款,所以以银行存款形式持有货币回报率随着债券和贷款利率的上升而上升。银行存款竞 争一直到没有超额利润为止,这一过程使rb-rm保持相当稳定。弗里德曼这种观点意味着利率变动对货币需求影响极小,那么利率的变动在长期中对产量和就业的影响就小,这也使弗里德曼反对将变动利率作为政府调控经济的理论渊源。 取决于持有的商品价格上涨时预期通货膨胀率πe,它的值是稳定的。弗里德 曼不同于凯恩斯之处之一是弗里德曼将货币和商品视为替代品,商品和货币互为替代 品的假设表明,货币数量的变动可能对总产出产生影响。 所以弗里德曼的永久性收入是决定货币需求主要因素,货币需求对利率不敏感,永久性收入的稳定导致了货币需求的稳定。 现代货币数量论与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问题是包括中国在内的每一个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迫切需要解决的 理论和实践问题。在向现代市场经济过渡过程中,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又突出反

英国近代道德起源理论的演进逻辑——从霍布斯、哈奇森到休谟

英国近代道德起源理论的演进逻辑 —— —从霍布斯、哈奇森到休谟 ■刘水静邓扬麒 英国近代三位道德哲学家霍布斯、哈奇森和休谟,均从人的自然本性出发,寻求和追问道德的基础,并以 此来构建自己的道德学体系。霍布斯认为道德起源于人的自爱或自保本性,这种理论却被哈奇森称为“自私 的道德体系”。哈奇森主张从人的仁爱本性出发来解释道德的基础,但哈奇森本人的道德体系因全面否定霍 布斯的理论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休谟在批判吸收霍布斯、哈奇森道德哲学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人性中的“有 限同情心”的理论预设,并最终超越霍布斯和哈奇森而构建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仁爱的道德体系”。 [关键词]霍布斯;哈奇森;休谟;自私;仁爱 [中图分类号]B82-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18X(2011)10-0053-04 刘水静(1984—),男,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方伦理学史;邓扬麒(1983—),女,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和西方法制史。(湖北武汉430072) 与中世纪主流伦理学思想相比,英国近代道德哲学在考察道德起源时的理论视角实现了从神到人的转变:道德的基础根源于人或人性,而不再是根源于上帝或神启。于是,人们道德行为的动机和目的,不再与神有关,而是直接与人相关。所以,考察近代伦理学家的道德起源理论,我们几乎都要从他们对人的本性的预设开始谈起。 一、霍布斯:道德起源于人的自保本性 霍布斯关于道德和道德起源的理论,集中体现在他的政治哲学思想中。在考察人类社会和国家的起源等政治学问题时,霍布斯从人的“自然状态”谈起。他从处于“自然状态”下的人的激情中追寻人的“自然权利”,并基于“自然权利”和人的理性推导出“自然法”。只是在霍布斯看来,在人的激情冲动面前,理性是软弱的。作为理性的命令即“自然法”本身也是软弱无力的。因此,在国家权力产生之前,理性法则根本无法约束人们的感性冲动。在“自然状态”中,虽然存在“自然法”,但人与人之间仍然处于战争状态。也就是说,“自然法”仍然无力确保人的安全和生存。霍布斯进而认为,为了解决这种困境,人们唯有相互订立契约,让渡自己的部分权利给某个或某些人,从而组建一个强力国家,以此捍卫“自然法”的权威和效力。 这就是国家主权—— —“利维坦”—— —的诞生逻辑。然而,从《利维坦》一书的章节排列中,我们发现霍布斯并没有用任何一个与“道德”一词直接有关的标题来命名某个章节,以对道德问题展开专门的讨论。这并不是因为霍布斯在探讨自然法和国家起源时不重视道德,而是因为他把自然的理性法则本身看做了道德法则。在《利维坦》第十五章中讨论自然法时,霍布斯说:“我在前面所说的正义、感恩、谦谨、公道、仁慈以及其他自然法也是善;换句话说,它们都是美德,而其反面的恶行则是恶。”[1](P122)所以霍布斯宣称:“研究这些自然法的科学 是 53

休谟的怀疑主义及其意义

休谟的怀疑主义及其意义 作为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发展的逻辑结果,休谟的怀疑主义是把经验论原则贯彻到底的最后阶段,是最完全最纯粹的唯心主义经验认识论哲学体系。在哲学里,怀疑主义指以下的一些见解,它提出: 1. 知识的有限程度。 2. 一种以系统化怀疑和不断考验,以达到求知的方法。 3. 武断、相对或主观的道德价值观。 4. 知识反冒进及暂缓的判断 5. 对人类行为的正面动机、或对人类经营过后而得出正面结果欠缺信心。亦即犬儒主义或悲观主义。 在宗教里,怀疑主义指"对宗教的基本原则(如永生,天命和启示等)作出质疑" 休谟生活在英国资产阶级“光荣革命”结束到产业革命开始的社会变革的时代。这时,英国资产阶级已经成为统治阶级的一部分,它继续维持同贵族的联盟以加强对劳动人民的统治,与此同时,迅速成长壮大起来的工商业资产阶级要求对这个联盟内部的关系作有利于本阶级的调整,并继续反对封建复辟势力。这时,资产阶级的进步性和保守性交织在一起。作为这个阶级思想的代表人物的休谟,贯彻经验论观点,提出了以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怀疑论为特色的哲学体系。 休谟从经验论的基本原则出发,把所有知识都归结为心灵的知觉,认

为知觉是构成心灵的原子元素。全部知觉表现为印象和观念两种,印象是观念的来源,观念是印象的精确复现,两者的差别只在于刺激心灵的强烈和生动的程度的不同。每一个简单印象都对应于一个简单观念,各种观念之间是相互区分,各自独立的,它们之间相联结的方式仅仅表现为类似关系、接近关系、因果关系三种性质,心灵通过联想顺利地从一个观念推移到另一个观念。休谟的观念理论把思维锁定在纯粹的感觉经验领域内,这无异于在心灵与外部世界之间竖起一道隔墙、屏障,为感觉之外的存在及其所具有的普通性、必然性埋下了不可知论的伏笔。 事实上,我们对外界物体的存在是不假思索地给予肯定的。休谟则认为,对外界物体存在的肯定是我们不可抗拒的一种“自然本能”,我们关于物体存在的信念毫无疑问是真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促使我们相信物体的存在? 但是如果问,毕竟有无物体? 那却是徒然的。那是我们在自己一切推理中的必然假设的一点。”他把关于存在的本体论问题转换成了关于信念原因的认识心理学问题,其怀疑指向为信念辩护和支撑所依赖的证据,纵然信念本身是一种自然的“心灵倾向”。休谟把对物体存在的信念划分为物体继续存在的信念和物体独立存在的信念,认为两者是相互关联,相互支持的,证明了其中一个,也就证明了另一个。休谟主要论证:为什么当我们没有关于物体的感觉呈现时仍然相信物体的继续存在? 他把对继续存在信念的说明作为解决外界物体存在信念问题的突破口。 总之,不管是对心灵实体和外界物体的怀疑,还是对事物普遍性及

浅析弗里德曼现代货币数量理论与凯恩斯理论的异同

货币金融学学生论文 题目:浅析弗里德曼现代货币数 量理论与凯恩斯理论的异同 姓名:任瑞 学号:124080217 院、系:数学学院 专业: 数学与应用数学 指导教师: 李兴平 职称(学历): 教授

浅析弗里德曼现代货币数量理论与凯恩斯理论的异同 摘要:货币需求理论是货币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经济学家对货币需求理论的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各种货币需求理论可谓不胜枚举。其中弗里德曼和凯恩斯理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二者之间又存在一定的异同。 关键词:弗里德曼;凯恩斯;现代货币数量理论;异同 一.弗里德曼现代货币数量理论与凯恩斯理论的不同点 1、背景和前提假设方面的不同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性经济危机时期,所以他的理论侧重于解决那个时期的主要问题――社会的有效需求不足,而弗里德曼德的货币需求理论旨在解决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的“滞涨”,所以他的理论前提就不再是社会的有效需求不足。 在凯恩斯的理论中,他做的是短期分析,这意味着价格P是不变的,即在时间长度可观的短期内需求上升是不会导致价格上升的。相反,弗里德曼长期理论认为,价格不是固定不变的常数,而是一个变动的量,是对国民收入有影响的。在通货膨胀的条件下,价格或多或少地会影响实际国民收入;在“滞涨”的条件下,价格P影响名义国民收入。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中把货币定义在M1层次上,即此时的货币时没有任何收益的。而弗里德曼却扩大了货币涵盖的内容,将货币定义在广义货币的层次上,即M2层次。他认为货币定义应以严格的计量经济学方法来测定。所以根据货币总量与国民收入的相关系数最大以及货币总量与国民收入的相关系数要分别大于总量中各个组成部分与国民收入的相关系数这两个标准,他把货币定义为M2。 2、需求函数的建立方面不同 弗氏: 1)弗里德曼的理论特色有:采纳了凯恩斯视货币为一种资产的核心思想,利用这一思想把货币数量说改造成货币需求函数;基本上可定了货币数量说的长期结论,即长期中,货币量变化只影响物价、名义利率、名义收入等,不能影响就业、实际收入、实际利率等。 2)弗里德曼用“消费者选择理论”对货币需求进行了逻辑推理,消费者在诸多商品之间进行选择时,一般会考虑以下几个因素:效用、收入、机会成本。而商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所以弗里德曼认为,人们持有货币的数量主要受持有货币的成本跟持有货币的收益(这与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有些相似)影响。 3)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函数可以表示为:Md=f(P,Y,Rb,Re,Rm,gP,w,u) 其中:Md表示名义货币需求,P表示价格指数,Y表示恒久收入,Rb表示债券的预期名义收益率,Re表示股票的预期名义收益率,Rm表示货币的预期名义收益率,gP 预期价格变动率,w人力财富在总财富中的比例,u表示其它随机因素。此理论函数可以简化为:Md=k.Yr.P(类似与剑桥派的货币数量方程式) 或Md.V=P.Yr (类似于费雪方程式) 。不过弗里德曼的“新货币数量论”的持币率k或货币流通速

驳不可知论

驳不可知论 不可知论者对于一切超验的事物(例如上帝)的存在性持怀疑的态度,而使他们拥有如此观点的原因是他们认为我们的一切认识均来自对客体的表象的感觉,并以由这种感觉形成的经验为基础进而形成我们现在拥有的全部知识学基础。既便在康德那里先验范畴脱离了我们所有的经验,且也不作为一种概念形式的存在仅是一种脱离了一切外部的杂多纯然地在逻辑上先于经验且使我们的感觉经验转化为观念成为可能的东西存在着,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康德的先验范畴虽然自身脱离经验而独立存在,而事实上却仍在以感觉经验作为它的目的性,它并不能脱离经验而独自对任何一个客体对象形成认识即康德所说的“一切知识都开始于经验”,这为超验的物自体世界的存在提供了空间,由此可见对于任何一个彻底或不彻底的不可知论者而言,感觉经验都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超验的事物本身难以视为任何本体的表象,也难以作为对象而被感知进而形成经验,因此对于一切超出感觉与想象之外的事物的存在性均不能肯定。诚然,不可知论有其合理之处,例如它认为我们的一切认知都不能脱离开我们的经验,这使我们摆脱了关于纯粹的神的冥思,但这并不意味着有某种事物超出认识之外。基于此我们就要对以下几个问题进行一些必要的考察。首先我要承认在认识论上不可知论确实显得无懈可击,而如果把不可知论置于本体论的考察下,那么结果就将有所不同了。我们的第一个问题是感觉是否作为一种本原而独立存在着?如果我们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那么这就意味着一切事物都将是人主体感觉的受造物,它们在某种程度上受感觉所决定,而感觉本身不再由任何其他的东西产生或决定,不存在这样一种事物即它可以脱离我们的感觉而存在,如果是这样的话,问题就在于既然一切都作为感觉的受造物而存在,那么为什么还有一个超越了感觉本身的超验事物存在呢?这就意味着该事物与作为本原的感觉之间不存在包括创造与受造在内的一切关系。如果说感觉并不作为一种本原,其自身亦是由一种更伟大的存在产生并决定的,感觉只不过是诸多受造物中的一个,如果我们秉持了这样的观点,那么也就意味着我们的感觉可以与本体发生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既然我们可以与本体发生联系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通过本体而了解其他所有的受造物呢?换言之与第一个问题相比此处只是多了一个更伟大的存在作为中介,我们仍可以凭借这个中介了解一切。而对于一些否认本原的不可知论者而言,他们也并没有逃出本体论对他们的束缚,因为如果事实真如他们所言,一切事物统一于一个无限的存在序列中并没有一个确切的开端,那么在这个无限序列中的每一个存在都应由它之前的存在产生,因为一个非永恒性的存在要成为可能就必须凭借着那些已存在的东西(由于根据此种观点而言永恒的存在本身就是不存在的,所以此时也可以认为一切存在都应如此)。既如此我们就与其它的存在之间发生了关系,因此我们仍然可以对一切事物加以认识。至此我们已经对不可知论发出了种种诘难,但事实上二元论才是不可知论真正的根基,因此最后一个答案也是较难驳回的一个答案是感觉是否作为一种本原而存在着并不重要,关键在于超验事物与感觉并不来自同一个本原,因此不论感觉是否是一个本体,它都无法认识来自于一个独立于它的另一个本体或其受造物。这样的解释秉持了二元论的观点,康德的物自体世界即是最好的例证。但与此同时问题也接踵而来即如果说超验的事物来自或自身即是独立于感觉的另一个本体,那么这就意味着我们在感觉上丝毫不能认识它,而根据不可知论的观点,如果我们没有关于一个事物的任

米什金《货币金融学》(第11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6篇 货币理论【圣才出品】

第6篇货币理论 第19章货币数量论、通货膨胀与货币需求 19.1 复习笔记 1.货币数量论 货币数量论揭示了在总收入规模既定情况下所持有的货币数量。该货币需求理论最重要的特点是它认为利率对货币需求没有影响。 (1)货币流通速度和交易方程式 ①货币流通速度 费雪考察货币总量M(货币供给)与经济体所生产出来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支出总量P×Y(总支出P×Y也称为经济体的名义总收入或名义GDP)之间的联系,其中P代表价格水平,Y代表总产出(收入)。M和P×Y之间的关系可以用货币流通速度表示,即货币周转率,也就是1年当中,1单位货币用来购买经济体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的平均次数。流通速度V可以更精确地定义为总支出P×Y除以货币数量M:V=(P×Y)/M。 ②交易方程式 上述公式两边同时乘以M,就可以得到交易方程式:M×V=P×Y。 该公式表明:货币数量乘以在给定年份中货币被使用的次数必定等于名义收入。但是交易方程式仅仅是一个恒等式,它没有说明当货币供给M变动时,名义收入(P×Y)是否会同向变动:M的增加可能由V的下降所抵消。 费雪认为,货币流通速度是由经济中影响个体交易方式的制度决定的。假如人们使用赊

购账户和信用卡来进行交易,那么在购买时通常较少地使用货币,则流通速度上升。相反,如果购买时用现金或支票支付更加方便(两者都是货币),则流通速度会下降。费雪认为,由于经济体中的制度和技术特征只有在较长时间里才会对流通速度产生影响,所以正常情况下,短期内货币流通速度相当稳定。 ③货币需求 货币需求是指人们愿意持有的货币数量。货币数量论说明了在名义总支出数量既定前提下所持有的货币数量,实际上是一种货币需求理论。交易方程式被改写成:M=PY/V。 当货币市场均衡时,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M d)。此外,由于货币数量论假定流通速度为常量,我们用常数k代表1/V,将1/V和M分别替换为k和M d,可以将方程式改写成:M d=kPY。公式说明:因为k为常量,所以由既定水平的名义收入PY所支持的交易规模决定了人们的货币需求量M d。因此,费雪的货币数量论表明:货币需求仅仅是收入的函数,利率对货币需求没有影响。 (2)从交易方程式到货币数量论 费雪认为货币流通速度在短期内相当稳定,因此V=V_,从而将交易方程式转化为货币数量论,该理论认为,名义收入(支出)仅仅取决于货币数量M的变动:P×Y=M×V_。 上面的货币数量论公式说明,当货币数量M翻番时,M×V_也翻番,从而名义收入的价值P×Y也一定翻番。 (3)数量论与物价水平 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工资和价格具有完全弹性,所以在正常年份整个经济体生产出来的总产出Y总是维持在充分就业水平上,故在短期内也可以认为交易方程式中的Y相当稳定。可以用一个固定值Y_来代替。因此,货币数量论表明,由于V_和Y_都是常量,所以在短期内如果M翻番,P也必须翻番。古典经济学家借助货币数量论来解释物价水平的变动:货币数

休谟

休谟 一、人物简介和著作 大卫休谟是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怀疑论者,是西方哲学史上作出重要贡献的思想家之一。他继承和发展了洛克、贝克莱等人的思想,将英国经验哲学发展到完成形态。他总结了自笛卡尔以来近代西方哲学的成果,为康德批判哲学的形成做了准备。他的思想对后来包括实证主义、实用主义、分析哲学、现象学、科学哲学等在内的各种科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有深刻的影响。 《人性论》是休谟主要的哲学著作,该书分三卷,分别是“论知性”“伦情感”“伦道德”,其中第一卷是关于认识论的,分为四章:前两章主要讨论了观念的起源、性质、分类问题,第三章讨论或然性即因果关系问题,第四章对怀疑进行了论证。 二、印象、观念和知识 休谟的人性哲学首先讨论的是人的知识是从哪里来的即知识的起源问题,围绕这个问题,当时的理性主义者和经验主义者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当时人们将心中出现的一切东西都称为“观念”,因此,知识的起源问题也被称为观念的起源问题。 1、普遍命题的提出 ①休谟将心灵中出现的一切东西都称作“知觉” 印象:是强烈的生动的 知觉对两者的区分是休谟论知识起源的第一步观念:不那么强烈和生动 ②印象与观念的关系 A、所有简单印象和简单观念都是一一对应的。(如红色简单印象和红色简单观念) B、简单印象与相应的简单观念总是“恒常会合”在一起出现的。 C、简单印象总是出现在与相应的简单观念之前。 由此得出:简单观念一定是有简单印象引起的,即简单印象是原因,简单观念是结果。 于是,休谟提出了“普遍命题”:“我们的全部简单观念在初出现时都来自简单印象,这种简单印象和简单观念相应,而且为简单观念所精确复现”(他也称简单观念是简单印象的“摹本”,就像我们用复印机复印一样,复印件与原件精确相似,但又不是同一个东西。) 最后得出“第一原则”:人心中的一切知识都是从简单印象发源的,这个简单印象是感觉。 ③结论:据上所述,休谟得出了和洛克一样的结论,一切知识起源于感觉经验。 2、意义理论 ①语言在表达思想时往往是不准确的,不能确切表达说话者的真正意思,有的语言表达甚至是完全没有意义的,因此,在理解一个思想之前,首先确定表达这个思想时所用的词、概念、乃至整个句子的意义成为关键。 ②由此形成意义理论:即确定意义的标准,确定语言表达中,什么样的词、概念和句子是有意义的。 ③接着,他提出了以感觉经验为依据的意义标准:一切词或概念都与一定的观念相联系,一切观念都来自于感觉印象,而且感觉印象是清楚明白不容争议的,因此,感觉印象可以作为一个词或概念是否有意义的终极标准。 ④对于没有意义的语言表达该如何处理 一种办法是拒斥,另一种办法是给他们以与其功能相适应的地位,比如将他们看做情感的表达,用于与情感活动相关的价值判断领域。休谟主要关心的是知识的可靠性和有效性问题,所以他强调的是第一种办法。

休谟思想

休谟 休谟沿着贝克莱的主观唯心经验论的路线继续发展经验论,在批判经院哲学、唯物论、笛卡尔主义和贝克莱的客观唯心主义的过程中,创立了西欧近代哲学史上的第一个不可知论的哲学体系。 大卫〃休谟(1711—1776)出生于苏格兰爱丁堡的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十二岁入爱丁堡大学攻读法学,后来转而研究哲学。1734—1737年,它在旅居发过期间写成了第一部、也是奠定它的哲学基础的重要著作《人性论》。该书于1740年在英国出版,但未立即引起人们的重视。后来,它当过家庭教师和辛克莱将军的秘书,出使过荷兰、奥地利、意大利等国。在这期间,它将《人性论》的第一卷和第三卷分别改写为《人类理解研究》和《道德原理研究》,先后于1748年和1751年发表,引起了较大的反响。1752—1757年,在爱丁堡市图书馆馆长的职务期间,他博览群书,认真研究,撰写了巨著《英国史》。1763年,他又去巴黎,任英国使馆的秘书,并曾代理公使职务。在此期间,他和当时发过的许多知名人士交往,结识了卢梭、狄德罗。霍尔巴赫、杜尔阁、达朗贝等人。休谟同卢梭过从甚密,当卢梭受到法国政府的迫害而无处安身的时候,1767年他邀请卢梭到英国居住。他万年在法国享有很高的声誉,当他最后一次去巴黎时,受到当时文化界和学术界的盛大欢迎。1769年辞去英国副国务大臣的职务,1776年卒于爱丁堡。 休谟生活在英国产业革命的时代,资本主义经济兴旺发达的景象使他兴高采烈。因此,他十分注重对经济问题的研究。他于1732年

出版的《经济论文集》一书,反对重商主义,主张贸易自由。他还提出过著名的?货币数量论?,成为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先驱。他是当时著名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老师和朋友。他的遗著《我的一生》就是由斯密整理出版的。由于休谟提出的哲学、经济学和社会政治学说有利于资产阶级的统治和资本主义的发展,他晚年很享受英国政府的器重。休谟后期还写了专门论述宗教问题的著作,除1757年发表的《宗教的自然史》外,晚年还写了《自然宗教对话录》,死后才出版。 在政治上,休谟拥护在英国已经确立的资本主义制度和政治统治,认为1688年后建立的君主立宪制度是最好的政治制度。休谟反对任何形式的民主,认为民众的激动,无论出于什么动机都是可怕的。 在哲学上,休谟从贝克莱出发,在主观唯心主义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证了认识开始于经验的经验主义的基本原则,深入发挥了经验主义的因果性学说,做出了不可知主义的结论。列宁说休谟是?和贝克莱走着不同道路的十八世纪的大哲学家?。 (一)除了知觉,一切都是不可知的 休谟经验论的根本特点,就在于坚持感觉经验不仅是认识的唯一源泉,而且是唯一的存在,除此之外,物质实体或精神实体存在与否,都是不可知的。这就是所谓的不可知论。 休谟发对天赋观念论,他从经验论的基本原则出发,坚持认识开始于经验。他写道: 思想中的一切材料都是有外部的或内部的感觉来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