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高中教育]第2课-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高中教育]第2课-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https://img.taocdn.com/s3/m/d06f93f6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ae.png)
三公 御史
大夫
丞太 相尉
九卿
奉郎卫廷典宗治少太
常中尉尉客正粟府仆
令
内
史
三公九卿制 皇帝
御史 (牵制) 丞 直
大夫 (统率) 相
接 控
制
(统率)
九卿
太 (虚设) 尉
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减少决策失误
皇帝
御史大夫
三公 丞相
太尉
九卿 三公之间是什么关系?他们是否能把持朝政?
互不相属,互相牵制。不能。 三公与九卿之间是什么关系?
的基础。 • ③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
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历史学家斯塔1夫里•阿诺斯认为“与印度文明
的不统一和间断相比,中华文明的特点是统一
和连续。”下列制度中最有利于维护古代中国
D 政治实体统一与连续的( )
A.分封制
B.三省六部制
C.君主专制
D.中央集权制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在
• 另外,笔者认为,从“帝”一词的来历来看, 君主的权利已经被神化,使君主的权威被赋予了 神的力量,君权神授,神圣不可侵犯。
秦朝的“皇帝”与西周的“王”相比, 最本质的不同点是(D )
A、具有神化君权的特点 B、代表至高无上的地位 C、古代政治发展的产物 D、集权制度确立的表现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论语·八佾》
一、从群雄割据到大统一
西周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宗法分封 ——天下共主
春秋 礼乐征伐自诸宗侯法出分封制崩—溃—春诸秋 侯五代霸替周王
战国 礼乐征伐自大夫出
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大夫代替诸侯
(用 )第2课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问题2:秦朝建立的中央政权包括哪些内容?秦朝中
央官制主要包括哪些内容?有何特点?
问题3:秦朝推行的郡县制与西周的分封制有何异同?
二
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1 建立皇帝制度——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高无上) 2 建立中央政府制度:三公九卿制 3 建立地方政府制度:郡 县 制
二
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2、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息,以有侯 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 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为消除这一 担心,而采取的举措是:
A、制定律例 B、推行郡县制
C、强化中央机构
D、统一文字
3、秦始皇被称为“千古 一帝”。我们之所以肯定 他,最主要是因为他: A、确立了封建制度 B、建立了对后世影响极 大的中央集权制度 C、所实行的统治政策对 后世影响极大 D、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 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诸侯强大 “尊王”争霸
三家分晋 田氏代齐
魏:李悝变法 韩:申不害改革 楚:吴起变法 齐:邹忌改革 秦:商鞅变法
废号称王 夺位政变
兼并战争 七雄奠定 竞争激烈 纷纷变法
一
从群雄割据到大统一
周王室丧失天下共主地位 群雄竞起 割据称霸 秦统一中国
商鞅变法 消灭六国 统一中国
二
问题探究2:
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二
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强化统治,巩固统一
建立皇帝制度 制定选拔考核制度 建立中央政府制度 建立地方政府制度 制定严刑苛罚
知识体系
第二课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中央集权 制度确立
皇帝制度 中央三公九卿制 地方郡县制 选拔考察官吏制度 法律制度
前 提 条 件
作 用 影 响
秦大统一创造条件 小农经济客观需求 法家思想理论基础 各国改革制度基础 赢政个人雄才大略
第2课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诸卿
掌具体事务
(职能部门)
你认为三公九卿是否分别把持了国家的 最高权力?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含义: 2、内容 ①皇帝制度 皇位世袭、皇帝独尊、 内容: 皇权至上 (核心) 本质: 君主专制
②中央官制:
丞相: 百官之首 —九卿 三公九卿制 御史大夫:副丞相 太尉: (虚职) 相互配合 彼此牵制 高度集权
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 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 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内容 ①皇帝制度 ②中央官制: 三公九卿制 ③地方: 郡县制
推行:春秋战国开始、 秦始皇:全国范围 郡:郡守是最高行政长官(职能:上承中央,下督属县, 汇报丞相) 内容 县:县令或县长 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影响: 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有利于巩固国家 的统一,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诸侯 诸侯
周天子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 忍也,孰不可忍也?”
——《论语· 八佾》
按照《周礼》,只有天子才能使用“八佾” (八列舞女)的礼乐,可是,到了春秋时期 连鲁国大夫季氏也公然“八佾舞于庭”,对 此,孔子很是感叹!
“礼崩乐坏”生动地表明宗法分封制度的 原则已经遭到破坏,周王的权威地位已经不 复存在。
①颁布秦律;
②修建长城、驰道、直道; ③统一货币、度量衡、车轨;
④统一文字;
⑤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内容 ①皇帝制度
三 皇
为自己披 上了神圣的外衣
五 帝
“三皇五帝”是先夏文化时期神话传说和历史 考古资料参半的人物,比较通行的说法是:三皇为 天皇、地皇、泰皇;五帝为黄帝、颛顼、帝喾、尧、 舜。这些指上古帝王。
第二课: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千秋功过,你我评说: 千秋功过,你我评说: 明朝思想家李贽: 始皇出世,李斯相之, 明朝思想家李贽:“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 地坼,掀翻一个世界,是圣是魔,未可轻议” 地坼,掀翻一个世界,是圣是魔,未可轻议”。 功绩: 统一中国②建立一套 功绩:①统一中国②建立一套
完备的中央集权制影响中国 完备的中央集权制影响中国 中央集权制 2000多年③巩固统一的措施有 多年③ 多年 巩固统一的措施有 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中央集权制的主要内容(p7第一段) 、中央集权制的主要内容( 第一段 第一段)
点 点 点 点 点
①皇帝制度: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皇帝制度:皇权至上, 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②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地方机构:废分封, p9“解析与探究 解析与探究” ③地方机构:废分封,置郡县(p9 解析与探究”) 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 ④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 法律制度; ⑤法律制度;
C
C
6.秦朝开始使用的“皇帝” 6.秦朝开始使用的“皇帝”称号和夏商周的 秦朝开始使用的 称号相比, “王”称号相比,本质的不同是 D A.具有神化君权的特点 A.具有神化君权的特点 B.代表至高无上的权力 B.代表至高无上的权力 C.是古代政治发展的产物 C.是古代政治发展的产物 D.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建立的表现 D.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建立的表现 7.下列关于古代郡县制的评价 下列关于古代郡县制的评价, 7.下列关于古代郡县制的评价,正确的是 B 郡县制是分封制的继承和发展②废分封、 ①郡县制是分封制的继承和发展②废分封、 立郡县是秦朝二世灭亡的重要原因③ 立郡县是秦朝二世灭亡的重要原因③郡县制 代替分封制是历史的进步④废分封、 代替分封制是历史的进步④废分封、立郡县 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第2课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皇位世袭,皇帝独尊,皇权至上。
思考:秦朝的中央机构有何特点及作用?
特点:三公九卿之间既配合又牵制,
军国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一人手中。
分封制
难点突破
地方制度:郡县制
秦朝廷的一场辩论
王
绾
:“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
以填(音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
6.周初实行分封制,秦朝实行郡县制,两者( D ) A.都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 B.都阻碍社会的进步与发 展 C.都在短时间内 被废除 D.都有利于历史发展 7.郡县制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的制度,其 依据主要在于: D A郡县官吏必须对上一级负责 B郡县制是地方行政管 理机构 C郡县官吏与皇帝是臣与君的关系 D郡县完全由中央 和皇帝控制,官吏不能世袭 8.秦朝三公九卿和郡县长官产生的方式是 D A. 世代相袭 B.考试选拔 C.地方推荐 D.皇帝 任命 9.秦始皇统一度量衡是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大事, 就论证度量衡而言,下列最有力的证据( ) B A.古籍的记载 B.实物史料 C.政府的声明 D.历史 学家的阐释
学习目标:
1.了解秦朝统一的背景 2.熟记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皇帝制度的由 来、特点,三公九卿的名称、职责,郡县制的目的、 特点、影响) 3.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和影响
宏观把握
一条主线:秦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背景、内容、特点影响。
从 群 雄 割 据 到 大 统 一 ( 政 治 前 提 ) 皇帝制 度 三公九 卿制 郡县制 选 拔 考 查 官 吏 的制度
二、主要内容:
1、皇帝制度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 3、地方制度:郡县制 4、选官制度 5、法律制度
一、原因条件:
第2课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此判断,这个王朝是
A西周
B秦朝
C东汉
D明朝
09广东历史2.“封建社会”的概念是近代引入中国 的。右图所示柳宗元的文章的主题可能是
A.分封制度 B.王位继承制度 C.郡县制度 D.三公九卿制度
补充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 度。严格说来,这一制度由两部分构成即封建专制主义和 中央集权,两者是不能等同的。封建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 方式,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制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 一身,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中央集权是讲中央与地方关 系,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 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A,世代世袭 B,考试选拔 C,皇帝任命 D,地方推荐
08江苏题1、“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 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 度因素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三省六部
08上海题20.中国古代有一个统一王朝,它最先在全国
范围内推行了郡县制,建立起中央集权制的政治模式。据
❖ 经济上:明中叶以后妨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 思想文化上: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不利于民主科学 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
它在明中叶之前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积极作用占据主
导地位,到明中叶之后,消极的一面则占据主导的地位。此时
君主专制的高度强化,已极大地妨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
萌芽的成长,从此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从而埋下日后被动挨
打的祸根
思考:
秦始皇确立了一套完备的中央 集权制度,为什么秦朝还会成为二 世而亡(15年)的短命王朝?其速亡 与其政治制度之间存在何种关系?
千秋功过,你我评说:
第2课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1.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P7) 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P7)
① 皇权至上 a .确立皇帝称号 b .权力揽于一手(P7) 权力揽于一手( ② 皇位世袭制 “家天下” 家天下”
表现
2.从中央到地方官僚机构
(1)中央:三公九卿制(职责、标准、作用、关系) 中央:三公九卿制(职责、标准、作用、关系) (2)地方:废分封,置郡县(内容、影响) 地方:废分封,置郡县(内容、影响) 3.官吏选拔、考察制度 官吏选拔、 4.严苛的刑法(特点、影响) 严苛的刑法(特点、影响)
郡县制与分封制有何不同? 郡县制与分封制有何不同?
1、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 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 础的;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的, 础的;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的,是按 划分的。 地域划分的。 并拥有封地; 2、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郡县的官吏 官位概不世袭, 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官位概不世袭,官吏 只有俸禄没有封地。 只有俸禄没有封地。 3、诸侯国拥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容易发展为 割据势力;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 割据势力;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
第2课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一.秦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背景 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三.秦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影响
一.秦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割 ——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割
1 .春秋时期 政治特点: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 政治特点: 表现: 表现:① ② ③ 2 .战国时期 政治特点: 政治特点:宗法分封制崩溃 表现: 表现:① ② ③ 3 .秦的统一 原因: (1)原因:商鞅变法后实力增强 过程: (2)过程:P7 意义: (3)意义:P7
第2课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第2课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课标要求: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一、秦王朝的统一自主学习1、阅读课本,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和秦王朝的统一。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自主学习2、秦王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包括哪些主要内容?中央集权制的主要内容1、皇帝制度:“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朕为始皇帝。
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结合材料思考:皇帝制度的主要内容有哪些?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自主学习2、三公的名称、职能、相互关系。
思考:为什么三公九卿制能够加强皇权?活学活用:始皇帝幸梁山宫,从山上见丞相车骑众,弗善也。
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后损车骑。
始皇怒曰:“此中人泄吾语。
”案问莫服。
当是时,诏捕诸时在旁者,皆杀之。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①秦始皇为何如此在意丞相出行车骑的多少?②这则小故事说明了什么核心问题?3、地方机构:设置郡县自主学习3、1、了解郡县制的由来。
2、秦王朝郡县制的主要内容。
思考:郡县制的推行有哪些作用?活学活用:1.废除分封,建立郡县制以后,秦朝()A.郡县长官直接由皇帝任免B.贵族不得担任地方行政长官C.家族势力在地方绝迹D.县以下不设立基层组织2.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
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始皇为解决上述问题,“求其宁息”的措施是()A.焚书坑儒B.推行郡县制C.攻打匈奴D.修筑长城4、制定选官和考察制度;5、颁布严苛的秦律。
自主学习4、1、为什么要制定选官和考察制度?如何运作?2、秦律以什么为立法的指导思想?其实质是什么?思考:总结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各是什么?课堂延伸:为巩固集权和统一还采取了以下措施①修建长城、驰道、直道;②统一货币、度量衡、统一文字;③焚书坑儒,统一思想,实行文化专制。
二、中央集权制的重大影响思考:有人质问:“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
第二课 中央集权的确立

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变动 土地公有(井田制)→ )→土地私有 ●经 济:土地公有(井田制)→土地私有 政治格局:诸侯分封→争霸·兼并· ●政治格局:诸侯分封→争霸·兼并·县制 政治权力:宗法世禄→ ●政治权力:宗法世禄→专职官僚 社会关系:世袭→ ●社会关系:世袭→流动 文化学术:贵族→民间(百家争鸣) ●文化学术:贵族→民间(百家争鸣)
一、秦的统一
1.条件: 条件: A.春秋战国时期,法分封遭到破坏。 A.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分封遭到破坏。兼并战争使 春秋战国时期 小国逐渐被大国吞并。 小国逐渐被大国吞并。 B.战国时,新兴地主夺权,各国变法。 B.战国时,新兴地主夺权,各国变法。 战国时 C.商鞅变法成功,为秦的统一奠定基础。 C.商鞅变法成功,为秦的统一奠定基础。 商鞅变法成功 2.秦灭六国: 秦灭六国:
⑤
⑥
② ③ ①
④
一、秦的统一
1.条件: 条件: A.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分封遭到破坏。 A.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分封遭到破坏。兼并战争使 春秋战国时期 小国逐渐被大国吞并。 小国逐渐被大国吞并。 B.战国时,新兴地主夺权,各国变法。 B.战国时,新兴地主夺权,各国变法。 战国时 C.商鞅变法成功,为秦的统一奠定基础。 C.商鞅变法成功,为秦的统一奠定基础。 商鞅变法成功 2.秦灭六国: 秦灭六国: 3.意义:它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群雄割据的战乱局面, 3.意义:它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群雄割据的战乱局面, 意义 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符合各族人民的心愿, 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符合各族人民的心愿,为我 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c.地方制度:实行郡县制度(郡县制与分封制之争) c.地方制度:实行郡县制度(郡县制与分封制之争) 地方制度
第2课-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论语·季 氏》
王室衰微、大权旁落
春秋战国时代旳政治变动
政治格局:诸侯分封→争霸·兼并·县制
“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 ——《左传·哀公二年》
秦王朝政治制度旳基本特征
权力高度集中
中央集权于皇帝 地方集权于中央
秦始皇二十八年 峄山刻辞:“ 追念乱 世,分土建邦,以开 争理”,“ 乃今皇帝, 壹家天下,兵不复起”。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周和 秦旳制度以为: 周 “失在于制,不 在于政”,秦“失之于政,不在于 制”。
比较:
郡县制与分封制旳异同?
秦朝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三要素
皇帝制度确实立 地方上推行郡县制 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一套完整旳官僚体系
第2课 中央集权制度旳确立 一、从群雄割据到大统一
二、“始皇帝”与三公九卿 三、废分封,置郡县 四、中央集权制度旳历史影响
探究:
怎样认识中央集权制?
1、主动影响(明清前): (1)维护统一,安定社会,增进民族 融合。 (2)加紧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 (3)确保中外文化旳正常交流。 (4)为抵抗外敌入侵提供确保。
北抵长城一带 南到南海
第2课 中央集权制度旳确立 一、从群雄割据到大统一
二、“始皇帝”与三公九卿
1、皇帝制度旳确立
“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 臣莫敢用。”
——《史记集解》
“命为‘制’,令为‘诏’,天子 自称曰‘朕’。” “号曰‘皇帝’ 。”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史记·秦始皇本纪》
1、相同点: (1)性质:
第二课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探究一
有人说秦始 皇是千古一帝, 有人说秦始皇 是暴君,对这个 问题,你有什么 看法?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
4、内容:
1)皇帝制 2)中央官制
3)地方官制
4)制定选拔和考察
官吏的制度 5)颁布严苛的秦律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
1)、皇帝制度的确立 皇帝称号来源:三皇五帝 皇位世袭 基本特征 皇帝独尊
皇权至上 皇帝制度本质: 君主专制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
内容:
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百官之
中央集权: 一种国家结构形式,整体与部分、中 央与地方的密切关系。其特点一是中央 严格控制地方,二是中央为控制地方, 重视对地方官员的任用和监督。 专制主义: 一种君臣关系,其特点一是君主个人 专断独裁;二是大小官僚作为君权代表 对百姓实行专制统治。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概念
3、发展演变
1)、萌芽(战国) 2)、确立(秦朝) 3)、巩固(西汉) 4)、完善(隋唐) 5)、加强(北宋) 6)、发展(元朝) 7)、强化(明朝) 8)、顶峰(清朝)
1.秦国能灭掉东方六国、统一中国的主要原因是 A.广大人民饱受战乱之苦,渴望统一 B.秦国是六国中实力最强大的国家 C.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进行兼并战争 D.法家思想奠定了统一的理论基础 2、秦始皇时,“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这突出地说 明 A.秦始皇非常勤政 B.秦始皇总揽全国大权 C.秦朝地方官员失职 D.中央集权制度已过时 3、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制以后,秦朝 A 郡县长官直接由皇帝任免 B贵族不得担任地方行政长官 C贵族势力在地方上绝迹 D 县以下不设立基层组织
结束了数百年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空前统一的 统一的结果: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 大帝国;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符合各族 统一的意义:(政治、经济、民族等) 人民的愿望,促进了民族融合;
第2课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第2课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课标要求】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基础落实】背景:宗法制和分封制的破坏,周王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群雄割据: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原因秦统一六国基本特征:中皇帝制央(核心)集内容权制基本内容三公九卿制度(中央官制)的作用确立郡县制(地方制度)巩固措施积极历史影响消极【当堂巩固】1.秦朝中央集权的本质特征主要表现在()A.改称皇帝B.建立中央官制C.地方实行郡县制D.皇权至高无上2.秦《峄山刻石》中说:“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
功(攻)战日作,流血于野,自秦古始。
”秦始皇针对上述问题,“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为使“兵不复起”所采取的措施是()A.统一度量衡B.推行郡县制C.攻打匈奴,修筑长城D.颁布秦律3.秦始皇统一度量衡是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大事,就论证度量衡而言,下列最有力的证据是()A.古籍的记载B.实物史料C.政府的声明D.历史学家的阐释4.秦朝时,掌管司法和监察的最高长官是()A.丞相B.太尉C.尚书D.御史大夫5.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制以后,秦朝()A.郡县长官直接由皇帝任命B.贵族不得担任地方行政长官C.县以下不设基层组织D.家族势力在地方绝迹6.周初实行分封制,秦朝实行郡县制,两者()A.都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B.都阻碍社会的进步与发展C.都在短时间内被废除D.都有利于历史发展材料一秦灭六国之后“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逢明天子,人人自以为更生”。
————《史记〃平津侯主父传》材料二“天下苦秦久矣”“伐无道、诛暴秦”。
————《史记〃陈涉世家》材料三西汉是封建专制的王朝。
它在政治机构和政区体制上承续了秦朝的制度。
————白寿彝《中国通史〃秦汉时期》回答:⑴材料一反映了什么问题?⑵材料二与材料一比较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⑶秦二世而亡,是一个短命的王朝,汉朝为什么仍然沿用秦朝的制度?汉朝主要沿用秦朝哪些制度,试举两例说明。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周王室衰微
第2课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幽王烽火戏诸侯
周王室衰微
第2课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 也,孰不可忍也?”
——《论语·八佾》
按照《周礼》,只有天子才能使用“八佾”(八 列舞女)的礼乐,可是,到了春秋时期连鲁国大夫季 氏也公然“八佾舞于庭”,对此,孔子很是感叹! “礼崩乐坏”生动地表明宗法分封制度的原则已经遭 到破坏,周王的权威地位已经不复存在。
第2课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从群雄割据到大统一 ■“始皇帝”与三公九卿 ■废分封,置郡县 ■秦律和长城
第2课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秦 始 皇 像
秦始皇陵(西安临潼)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结束群雄割据的历史,缔造了一个空前统一的大帝国。 秦帝国建立的中央集权的各项制度和巩固统一的措施,不仅适合当时历史发展的需 要,而且对此后近两千年的中国社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 秦统一后的政治措施: ❖ 自称始皇帝; ❖ 中央设三公九卿; ❖ 地方废分封,设郡县; ❖ 制定秦律,严刑酷法; ❖ 修筑长城,巩固边防。
?
当 时 的如 社果 会你 状是 况战 发国 生时 怎期 样的 的老 变百 化姓
, 你 最 希 望
商鞅变法
第2课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你了解商鞅以及商鞅变法的内容吗?
商鞅
商鞅(约前390—前338)战国时卫 国人,后入秦,被秦孝公任左庶长,实 行变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鼓励人 民为国家立军功,并且,废除井田制和 贵族世袭特权,加强中央集权,推行县 制。商鞅虽然后来被旧贵族杀害,但是, 变法却推行下去,“商君虽死而秦法 行”,秦国从此强大起来。
第2课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统领)三 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指河套地区); 筑长城,因地形,用(控)制险塞,起临 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是时蒙恬 威振匈奴。
第2课 大一统雨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中央官制
(牵制) 牵制)
皇帝 太 尉
(掌军事) 掌军事)
特点: 特点: 分工明确 牵制配合 权力集中
御史 丞 统率) 大夫 (统率) 相
(下诏令;执掌奏 下诏令; 监察百官) 章;监察百官) (辅佐皇帝处 理全国事物) 理全国事物)
直 接 控 制
九卿
作用: 作用: 确保地主阶级的统治 标志着中央集权 中央集权制确立 标志着中央集权制确立
2、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息,以有侯 、秦始皇说: 天下共苦战斗不息, 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 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 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为消除这一 担心,而采取的举措是: 担心,而采取的举措是: A、制定律例 、 B、推行郡县制 、 C、强化中央机构 、 D、统一文字 、
皇 帝 独 尊 皇 帝 皇 位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皆 受成事,倚办于上”。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 传之无穷。”
裁
世 袭
这反映了秦朝时期皇帝制度有何特点? 这反映了秦朝时期皇帝制度有何特点? 皇帝制度有何特点
我统一天下 我统一天下 德盖三皇 功过五帝
子孙是二世,三世…直至 是二世,三世 直 万世
课堂训练: 课堂训练
• 例题 .秦始皇建立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 例题3. 基本特征是 A最高统治者称皇帝 B 中央设三公等官职 最高统治者称皇帝 • C 地方实行郡县制 D 确立皇权至高无上 • 例题 .秦朝形成了宰相制度,秦朝的丞相 例题4 秦朝形成了宰相制度, • ①“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①“掌丞天子 助理万机” 掌丞天子, • ②执掌群臣奏章,兼理国家监察事务 执掌群臣奏章, • ③在中央各官职中地位最高,但受御史大夫牵制 在中央各官职中地位最高, • ④名义上掌管兵权,实际由太尉“掌武事” 名义上掌管兵权,实际由太尉“掌武事” • A①③④ B ①②④ C①③ D①②③④ ①③④ ①③ ①②③④
第2课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D
D
7、由秦代开始形成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①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 ②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 ③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 影响④适合当时历史发展的需要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8、之所以说:“春秋无义战”主要是因为这一时 期的战争实质上是 A.为了满足贵族掠夺土地和人口财富的私欲 B.给劳动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和痛苦 C.不利于国家的统一和民族融合 D.是周王室地位衰微的表现
3、秦灭六国、实现大一统
灭燕
(前222年) (前228年)
赵国
灭齐
(前221年)
秦国
灭魏
韩国(前225年)
(前230年)
灭楚
(前223年)
成都出土的 嵌错赏功宴乐铜壶
课堂设问
4、秦朝中央政权的高度集中主要 表现在哪些方面?加强中央集权的主 要目的是什么?
首先是称“始皇帝”,使皇权至上; 其次是明确皇位世袭制; 三是设立三公九卿制。
加强中央集权的工具 5、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 1)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2) 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
皇帝与三公 九卿关系
皇帝
三公
御史 大夫
丞 内 史
九卿 少 府 太 仆
奉 常
郎 中 令
卫 尉
廷 尉
丞相——辅助皇帝处理全国 政务 中央政府 (三公九卿) 御史大夫——监察百官、掌 管律令、图籍 太尉——管军务
找寻中心词 之间的关系
中央 集权 制度
课堂设问
1、阅读教材第一小节,为何春秋时期周王 室逐渐失去了天下共主地位? 分封制遭到破坏, 诸侯国力量逐渐强大,形成群雄割据的局 面。 井田制是其经济基础
第2课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官 职
(互不相属,互相牵制) ②丞相之下有九卿,分管具体政务
作用: 互相配合、互相牵制,军国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手中
3、地方制度——郡县制
机构: 郡设郡守、郡丞、郡尉 县置县令、县丞、县尉 作用 郡县官吏皆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袭。 皇帝的命令,通过三公九卿,经郡县,过乡里, 直达百姓
互 相 配 合 互 相 牵 制
秦代的地方政权机构, 共分郡、县两级。
帝皇 中 央
郡 县
乡
秦朝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僚机构示意图
皇帝
郡县直接向中央 负责
三公九卿
中央机构
县下设乡里,可控制 到社会基层 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 吏由皇帝任免 对官员的选拔、考察及
郡
郡守、郡丞、郡尉
县
县令、县丞、县尉
乡
三老、啬夫、游徼
二、中央集权制的形成 1、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创立 皇帝制度(秦始皇首创)
(1)始皇帝的由来:嬴政自认为德高 三皇,功过五帝,创立皇帝称号, 自称始皇帝,希望永世传承。 (2)皇帝制度的特点:①皇帝独尊② 皇权至上③皇位世袭。
(3)皇帝制度的核心:皇权至上(立法、行政、司法、军权)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
俸禄制,建立起官僚
里
里典
系统
建立中央政府制度:三公九卿制
三公 丞相 左丞相
分军权 太尉 军务 (虚有其 位)
分权
御史夫 副丞相 律令图籍 监察百官
右丞相
百官之首 全国政务
(位低权重)
• 三公九卿的关系?
九 卿 奉常 郎中令 卫尉 廷尉 典客 宗正 治栗内史 少府 太仆
•
宗庙礼仪教化 宫中警卫 宫门警卫 司法 首都警卫 少数民族 皇室宗族 租税 财政 皇家财政 官府手工业 宫廷车马
第2课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②消极方面: 消极方面: 第一,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 第一,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 第二, 第二,农民赋役沉重 第三, 第三,残酷的刑法 第四,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第四,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考点训练: 考点训练:
鲁人” 楚人” 1、( 高考)“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 、(08高考 、( 高考) 齐人” 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 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 的制度因素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分封制 宗法制 C.郡县制 郡县制 D.三省六部 三省六部
第2 课 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 度的确立
考纲: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知道“ 考纲: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知道“始
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 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 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 响)
概念: 概念: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
专制主义:就皇帝和中央政权而言, 专制主义:就皇帝和中央政权而言, 皇帝个人专断独裁, 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 从决策至行使军权、政权、 身,从决策至行使军权、政权、财权都具 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中央集权: 中央集权:指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 全国军政财大权归属中央, 中,全国军政财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 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绝对服从中央。 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绝对服从中央。
魏国李悝变法 楚国吴起变法 韩国申不害改革 齐国邹忌改革 秦国商鞅变法
【材料一】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 材料一】 有军功者, 上爵;为私斗者, 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 宗室非有军功论, 小……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 宗室非有军功论 藉。 材料二】 集小( 【材料二】 集小(都)乡邑聚为 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置令、 凡三十一县。 ——摘自《史记 商君列传》 摘自《 商君列传》 摘自 史记·商君列传
第2课 大一统与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里 里典
郡县制与分封制的比较
时代 西周
分封制
郡县制
几乎盛行于整个封建社会
建立基 础
血缘关系
按地域划分
官吏权 在分封制下,受封者的爵位 利 和领地都是世袭的
与中央 的关系
作用
诸侯国相对独立于中央政府
虽拓展了周朝的疆域,但易 发展成为割据势力
郡、县长官都是由中央任免,可以随 时撤换和调动,官位概不世袭,官吏 只有俸禄,没有封地
(3)有利于大型工程和水利建设的兴修;有利于多 民族国家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千秋功过,你我评说
明朝思想家李贽:“始皇出世,李斯相之, 天崩地坼,掀翻一个世界,是圣是魔,未可轻 议”。
以此为中心写一篇不低于200字 的历史小论文,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 认识。
秦
兼
并
六
国
秦 咸阳
辽东 全长一万多华里
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赞王。成赖郡宗县庙制,天
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廷尉议是。”
——《史记·秦始皇本纪》
北至长城
西
到
东
陇 人口达2000万 到
西
东
海
南到南海
皇帝
建
立 地
中央机构
三公九卿
方 机
郡 郡守、郡丞、郡尉
构
: 置
县 县令、县丞、县尉
郡 县
乡 三老、啬夫、游徼
临洮
金 皇帝
字
塔 形
中央机构
三公九卿
郡 郡守、郡丞、郡尉
地 县 县令、县丞、县尉 方 机 乡 三老、啬夫、游徼 构
里 里典
2、中央集权:
国家结构形式,指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即中央控制地方、地方绝对服从中央。
第2课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2)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有 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和中华民族的形成。 (3)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 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 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与完善。
加强了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激 化阶级矛盾,压制思想文化的发展。
课堂总结
由秦代开始形成的中央集权的政治 体制,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 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 但一套新制度的确立非短时间能够完成, 巩固新制度还需要时间和实践。秦虽然 建立了中央集权政治制度,但承袭秦制 的汉代在地方制度的设置上又出现了反 复,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反复?我们 将在下一节课探究。
A.具有神化皇权的意图 B.立志效法古代明君 C.是君主集权的产物 D.体现了专制主义倾向
B
7.与分封制相比,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
特点是
A.皇位世代相传,以稳固“家天下”的基 础 B.推行郡县制,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皇帝掌握从中央地方的人事大权
D.为提高威权而神化皇权
B
8. 秦的三公不包括 A.尚书 B. 太尉 C.丞相 D. 御史大夫 9. 秦代的地方机构的序列是 A. 郡-乡-县-里 B. 郡-县-里-乡 C. 县-郡-乡-里 D. 郡-县-乡-里
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皇帝
中央政权 地方政权
广大劳动者
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比较:
相同: 性质: 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
方行政制度;
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王权的统治
不同点:
时代 与中央 政府的 关系 影响
分封制 奴隶社会
郡县制 封建社会
受封的诸侯具有 中央属下的地方行 极大的独立性, 政机构,郡守和县 令都由皇帝任免 封位世袭 容易形成割据 有利于中央集权 的加强,维护了 势力 国家的统一 划分 与宗法制相联 在国家大一统条件 的依据 系,以血缘关 下实行,按地域划 分 系为基础
第2课 大统一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皇帝
中央机构
三公九卿
郡 郡守、郡丞、郡尉
集 中
地方权力
县 县令、县丞、县尉 乡 三老、啬夫、游徼 里 里典
第2课 大统一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合作探究
西周的天下分封共主制与秦的中央集权制的 主要区别是什么?
西周体制的特点是“亲贵合一”的国家组织原则与宗法制 度结合在一起。周王既是宗法上的大宗,政治上也是天下诸侯 的共主和国王。国家依据宗法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确定政治 等级的尊卑高下。政治分权与财产分配相结合,中央对地方的 统治通过宗法制得以实现,没有形成官僚系统。
第2课 大统一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一、从群雄割据到大统一 3、战国七雄
公元前475年左右,中国历史进入战国时期, 主要的大国有齐、楚、燕、韩、赵、魏、秦,史 称“战国七雄”。
战国时,由于诸侯国之间的激烈竞争,各国 纷纷开始变法。
第2课 大统一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一、从群雄割据到大统一 4、秦国完成统一
乡
三老(教化)
有秩、啬夫(司法赋 税)
里
游徼(治安)
第2课 大统一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思考: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异同点
不同点
分封制
郡县制
时代 实施标准
盛行于奴隶社会 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地方权力 诸侯王位世袭,并拥有封
地
封建社会
国家大一统条件下实行的, 按地域划分
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或调 迁,听从中央命令
我统一天下 第2课 大统一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德盖三皇 功过五帝
伏羲、神农、燧人
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第2课 大统一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阅读材料,分析秦朝皇帝制度的特征有哪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教学目标
一、基本知识
1.了解中央集权制的确立,理解中内集权制、郡县制等概念。
2.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及影响。
3.阅读教材及相关史料,提高获取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4.自主学习、搜集资料、分组探究问题,培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能力。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观察历史图片感知历史表象,利用自学、上网等途径搜集资料,分组协作、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并结合思考、讨论、角色扮演等途径融入历史情境,加深对历史进程的印记。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的分裂局面,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符合历史发民的要求和人民的愿望。
2.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促进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但中央集权制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了君主专制,两者在我国延续两千多年,影响范围广、程度深、世所罕见。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及影响
难点:中央集权制、郡县制的含义
教学流程
图片导入
视频播放
材料展示
学生思考
群雄割据
春秋争霸
战国变法
大统一
学生讨论“统一的原因”
学生绘制“统一”简图、自由发言
材料展示
问题诱导
学生思考:皇帝制度
学生角色扮演:秦始皇、三公九卿
确立学生讨论: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利弊
教师陈述、学生绘制“中央集权制度”示意图
巩固学生概括、讨论对措施的感受
学生阅读、整理资料,代表陈述
影响教师:问题诱导
学生讨论:对秦始皇的评价
小结陈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