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美容药物经皮给药的特殊方法

合集下载

促进药物经皮吸收的方法

促进药物经皮吸收的方法
第十二页,共22页
离子导入:是指在电场作用下,离子型药物通过皮肤 的过程。
离子导入给药系统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分别是电
源、药物储库系统和回流储库系统。
离子导入为促进药物经皮吸收的物理方法 优点:不仅具备经皮给药的优点,它还能程序给药,
不仅能通过恒定的给药速率消除血药浓度的峰谷现 象,而且能根据时辰药理学的需要,调节电场强度 以满足不同时间的质量要求。
第三页,共22页
理想的经皮吸收促进剂应具备的条件: 对皮肤及机体无药理作用,无毒性,无刺激性,无过
敏反应
应用后立即起作用,去除后皮肤能恢复正常的屏 障功能
不引起体内营养物质和水分通过皮肤损失
不与药物及其他附加剂产生物理化学作用。
无色无臭。
第四页,共22页
常用的经皮吸收促进剂可分如下几类: (1)有机溶剂类: (2)有机酸、脂肪醇: (3)月桂氮卓酮及其同系物 (4)表面活性剂: (5)角质保湿与软化剂: (6)萜烯类:
第八页,共22页
表面活性剂 它广泛用于各类制剂,它也是外用制剂中
的有双重作用,高浓度的表面活性剂 通常使药物透过生物膜的速率降低,低浓度时可促进药 物透过生物膜。
第九页,共22页
角质保湿剂 常用的有尿素、水杨酸、吡咯 酮等。
萜烯类 如薄荷醇 樟脑 柠檬烯等。
第二十一页,共22页
经皮渗透促进的设计
(1) 渗透促进剂的配伍设计 丙二醇属于有机溶剂,常 被用作脂溶性药物的助溶剂,可以使角蛋白溶剂化,降低 药物和组织间的作用力,其在充分水合的组织中单独使用 时促渗透效果不明显,但和其他渗透剂合用有协同效应。
(2) 渗透促进剂与其他促渗方法的联合使用 当单一的 经皮渗透方法不能满足药物的治疗需要时,可以考虑不同 渗透法之间的联合使用。

美容药物学考试重点备课讲稿

美容药物学考试重点备课讲稿

美容药物学考试重点一、美容药物:以美容为目的,用于美容治疗、保健和维护人体健美而使用的药用物质及其制剂。

能够与机体相互作用,具有体内过程。

二、透皮吸收1、外用美容药物透皮吸收:美容药物制剂涂于皮肤后,其有效药物成分经释放、透入皮肤并到达皮肤组织深部发挥药物作用的过程。

其有效药物成分尽量减少甚至避免其进入体循环,从而提高疗效,降低毒副作用。

2、透皮吸收途径:经表皮直接透入:细胞通路、细胞间通路经皮肤附属器(毛囊、皮脂腺和汗腺)透入3、透皮吸收过程:1.由基质向角质层的分配2.通过角质层的转运3.从角质层向活性表皮的分配4.通过活性表皮/真皮的转运5.体循环分布和消除4、影响外用美容药物透皮吸收的因素:(一)药物的化学结构与理化性质:1、药物的化学结构前体药物:无药物活性但具有优良的透皮吸收性,透皮吸收后经生物转化(酶反应或机体内其他反应)生成原来的活性药物。

2、药物的分子量和油/水分配系数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药物在油相和水相中的分配比例,反映了药物分子的亲脂特性。

3、药物的解离状态非解离型药物分子容易透皮吸收。

(二)美容药物的给药系统1、剂型的影响药物越容易从给药系统中释放,越有利于其透皮吸收:凝胶剂、乳剂型软膏、脂质体、微乳等。

脂质体:以磷脂和胆固醇为基材,将药物包封于类脂双分子层而形成的微型囊泡。

微乳:粒径为10~1000nm的乳滴分散在另一种液体中形成的透明或半透明胶体分散系统,由水相、油相和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按适当比例自发形成的低粘度、各向同性、热力学稳定的溶液体系。

2、基质的影响3、透皮促进剂的影响(三)皮肤的条件1、皮肤的水合作用:皮肤外层角蛋白或其降解产物具有与水结合的能力。

2、皮肤状态3、皮肤部位4、皮肤温度5、皮肤的储库作用5、促进药物透皮吸收的方法:药剂学法:透皮促进剂物理学法:超声波导入法、直流电离子导入法化学法:合成前体药6、透皮促进剂——能够促进药物制剂中的主药更快或更多地透入皮肤内或透过皮肤进入循环系统,发挥局部或全身治疗作用的物质。

经皮给药

经皮给药

经皮给药是药物通过皮肤给药方法的一种新方法,药物应用于皮肤上后,以恒定速度(或接近恒定速度)穿过角质层,扩散通过皮肤,由毛细血管吸收进入体循环, 产生全身或局部治疗作用。

通常文献上称为经皮治疗系统(transdermal therapeutic system, 简称TTS)或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 TDDS)。

经皮给药制剂可以是软膏、硬膏、贴片,还可以是膜剂、涂剂和气雾剂等。

经皮给药的新制剂一般是指皮肤贴片(patch),而广义的经皮给药系统可以包括以上这些经皮给药制剂。

下降,特别适合于婴儿、老人或不宜口服的病人。

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心血管药物、抗组织胺药、平喘药、非甾体抗炎镇痛药和激素类药物,除了已上市的药物之外,正在研究开发的有噻吗洛尔、布拉洛尔、氯苯那敏、阿扎他定、曲普立啶、普萘洛尔、沙丁胺醇、丙咪嗪和氯硝西泮等。

二、皮肤的结构特点皮肤由表皮(epidermis)、真皮(dermis)和皮下组织(subcutaneous tissue)三部分组成,此外还有汗腺、皮脂腺、毛囊等附属器。

表皮由内向外可分为五层,即基层(stratum germinativum)、棘层(stratum spinosum,prickle cell layer)、粒层(stratum granulosum,granular layer)、透明层(stratum lucidum)和角质层(stratum corneum),如图2所示,其中表皮中的角质层性质与其它各层有较大差异,是药物透皮吸收的主要屏障,而表皮的其它四层统称为活性表皮。

图2 皮肤结构模式图(一)表皮表皮由各种形态、大小不同的上皮细胞构成,这些细胞从基层发育而成,该层细胞不断地进行分裂、产生新的细胞,逐渐向外推移分化成棘层、粒层、透明层和角质层,这个过程即为角化过程。

角化过程的后一阶段,粒层细胞的细胞核趋向退化,其它结构消失,变为扁平角质细胞,最后脱离体表。

美容药物学复习答案

美容药物学复习答案

绪论一、名词解释:1.医学美容:是指通过于术、药物、理化等方法来纠正影响形体与容貌的身体缺陷或改善和塑造人体感官美的美容学分支。

简单地说,凡以医学的手段改善或改变容貌及形体、达到美容目的的方法均屑医学美容范畴。

2. 美容药物:通常是指为了达到美容的目的而应用的药物。

3. 美容药物学:是—门综合性的学科,它研究美容药物的理化性质和药理学作用,探讨药物作用的机制及可能的不良反应,为临床应用美容药物提供理论依据。

二、填空题:1. 药物美容、手术美容、物理美容。

2. 药理知识、在机体内作用规律及机体与药物之间相互作用、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和药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规律。

3. 交叉学科、桥梁学科。

4. 美容药物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及相关学科知识、正确的选择、应用美容药物。

5. 追求美的健康者、达到美化人的形体和容躺面应用的药物、皮肤增白药、防晒剂、止汗怯臭剂、延缓皮肤老化药、美发药、脱毛药、预防、治疗、诊断疾病。

6. 清洁、保护、美化、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含药化妆品”、“特殊用途化妆品”、美容药物学。

三、问答题:1.答:美容药物学研究的任务主要是:(1) 研究美容药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规律,尤其是外用药的透皮吸收及药物代谢动力学。

(2) 研究美容药物的作用及作用机制,尤其是在细胞、亚细胞、基因和分子生物学水平的研究,有助于阐明生命活动的某些规律,为生命科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3) 研究如何正确选择、应用美容药物,使美容药物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美容机体的作用,以便满足人们求美的欲望,减少不良反应。

(4) 进行美容药物的基础与临床研究,通过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开发新药与制剂、造福人类、发展经济。

第二章外用美容药物的透皮吸收及其药代动力学一、名词解释:1. 透皮吸收:是指药物制剂涂于皮肤后,其中的化学药物成分经释放,进入皮肤并到达皮肤组织深部从而发挥药物作用的过程。

2. 皮肤的水合作用:皮肤的角质层能吸收水分使皮肤水化,即皮肤的水合作用。

经皮给药方式

经皮给药方式

一、物理方法:化学促进剂可促进药物的透皮吸收,但对皮肤也具有一定的刺激性,而且应用于某些亲水性大分子作用不是很明显。

因此包括离子导入、电穿孔、超声波、激光等物理学促透方法得到了研究。

物理方法促进透皮吸收具有其优点:不会与药物之间产生化学反应,减少皮肤刺激和过敏。

1 离子导入离子导入(fontophoresis)是用生理学上可以接受的电流驱动离子型药物透过皮肤的一种方法。

在多肽和蛋白质类药物的给药系统中,药物被放置于极性与其荷电性质相同的电极内,电流在电极表面转化成离子流,使具有一定荷电性、分子大小以及离子迁移数的多肤和蛋白质药物经过皮肤进入体循环。

2 电致孔技术电致孔技术(electroporation,EP)是在适当高压短脉冲的电场处理下,细胞膜能发生可逆性电击穿,膜通透性瞬时增大,并在一定时间恢复。

电穿孔形成直径为纳米级的孔洞,在一段时间后由于类脂分子的重新排列形成有序结构,孔洞自然消失。

在透皮给药时,电致孔作用改变类脂分子的定向形成新的通路而增加渗透性。

3 生物驻极体生物驻极体是指能够长期储存电荷并保持极化状态的天然生物材料,生物驻极体的改变会引起组织、细胞或分子等电结构的改变,而且会引起分子结构的改变,这就更有利于离子型药物透皮进入肌体。

4 压力短波激光产生的压力短波(PWs)可以通过高能量的激光产生高压推动药物进入皮肤。

分子量小于40 kDa的药物更适合采用PWs促进其进入角质层。

5 超声波促透超声波促透(Sonophoresis)被定义为药物在超声波的微震荡下穿过活体皮肤进入软组织。

6 高速微粉高速微粉经皮给药技术是将微粉化的药物以无针、无痛形式高速经皮注入人体的方式。

二、药剂学方法1 TTS基质对药物透皮的影响药物透皮吸收很大程度上受药物透皮系统中的赋形剂的影响,有些物质能够有效增加药物的透过率。

压力敏感胶粘合基质在透皮给药系统中起着决定性的因素,除了起到粘合作用外,良好的生物适应性、与药物的化学相容性,就决定了透皮给药系统的性质。

人体穴位经皮给药技术详解

人体穴位经皮给药技术详解

人体穴位经皮给药技术详解人体穴位经皮给药技术详解一、人体穴位经皮给药技术的概念经皮给药技术又称为经皮治疗系统,也叫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 Therapeutic System,TTS)是通过皮肤表面给药,药物以相对恒定速度透过皮肤、经毛细血管吸收,进入体循环产生局部或全身治疗作用的一种给药系统。

人体穴位经皮给药技术也可称为人体穴位透皮给药技术,即穴位贴敷疗法是以传统中医理论为基础,以整体观和辨证论治为原则,以经络腧穴学说作为指导,结合西方最新的现代透皮给药技术,通过特殊手段把药物嫁接到特制载体并贴敷在人体相应的穴位上,从而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为目的的一种“内病外治”及“外病外治”的绿色疗法。

二、人体穴位经皮给药技术的渊源和发展中医没有“透皮(经皮)”的说法,“透皮(经皮)”的概念来自1974年美国首先提出的透皮给药系统,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完善,透皮给药系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透皮给药系统相比其他给药方法有其独特的优点,我国虽然无“透皮”之名,但中医外治法中的敷贴疗法与“透皮”疗法异曲同工,且使用历史更为悠久。

纵观中医敷贴疗法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以下4个阶段。

1.萌芽阶段:(远古——春秋战国)早在1300年前的甲骨文中,就有大量关于中医外治体会的文字记载。

在《周礼·天官》中就记载了治疗疮疡常用的外敷药物法、药物腐蚀法等,如“疡医掌肿痛,溃疡、拆疡、金疡、祝药刮杀之齐,凡疗疡以五毒攻之……”,其中“祝药”即敷药,在我国现存最早的临床医学文献《五十二病方》中,记载有“傅”、“涂”、“封安”等疮口外敷之法,记载了用白芥子泥贴敷于百会穴治疗毒蛇咬伤的方法,并且其中所记载的以酒剂外涂止痛和消毒的资料为酒剂外用的最早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在《黄帝内经》,还有用白酒和桂心涂治风中血脉等记载,被后世誉为膏药之始,开创广现代膏药之先河。

这一时期,贴敷疗法无论是基础理论还是具体方法还比较幼稚,虽然可以看到很多后期成熟外治方法的雏形,但无完整体系和专著出现。

最新美容药物学考试重点资料

最新美容药物学考试重点资料

一、美容药物:以美容为目的,用于美容治疗、保健和维护人体健美而使用的药用物质及其制剂。

能够与机体相互作用,具有体内过程。

二、透皮吸收1、外用美容药物透皮吸收:美容药物制剂涂于皮肤后,其有效药物成分经释放、透入皮肤并到达皮肤组织深部发挥药物作用的过程。

其有效药物成分尽量减少甚至避免其进入体循环,从而提高疗效,降低毒副作用。

2、透皮吸收途径:经表皮直接透入:细胞通路、细胞间通路经皮肤附属器(毛囊、皮脂腺和汗腺)透入3、透皮吸收过程:1.由基质向角质层的分配2.通过角质层的转运3.从角质层向活性表皮的分配4.通过活性表皮/真皮的转运5.体循环分布和消除4、影响外用美容药物透皮吸收的因素:(一)药物的化学结构与理化性质:1、药物的化学结构前体药物:无药物活性但具有优良的透皮吸收性,透皮吸收后经生物转化(酶反应或机体内其他反应)生成原来的活性药物。

2、药物的分子量和油/水分配系数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药物在油相和水相中的分配比例,反映了药物分子的亲脂特性。

3、药物的解离状态非解离型药物分子容易透皮吸收。

(二)美容药物的给药系统1、剂型的影响药物越容易从给药系统中释放,越有利于其透皮吸收:凝胶剂、乳剂型软膏、脂质体、微乳等。

脂质体:以磷脂和胆固醇为基材,将药物包封于类脂双分子层而形成的微型囊泡。

微乳:粒径为10~1000nm的乳滴分散在另一种液体中形成的透明或半透明胶体分散系统,由水相、油相和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按适当比例自发形成的低粘度、各向同性、热力学稳定的溶液体系。

2、基质的影响3、透皮促进剂的影响(三)皮肤的条件1、皮肤的水合作用:皮肤外层角蛋白或其降解产物具有与水结合的能力。

2、皮肤状态3、皮肤部位4、皮肤温度5、皮肤的储库作用5、促进药物透皮吸收的方法:药剂学法:透皮促进剂物理学法:超声波导入法、直流电离子导入法化学法:合成前体药6、透皮促进剂——能够促进药物制剂中的主药更快或更多地透入皮肤内或透过皮肤进入循环系统,发挥局部或全身治疗作用的物质。

经皮给药技术的原理

经皮给药技术的原理

经皮给药技术的原理
经皮给药技术是一种通过皮肤直接给药的方法,其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渗透原理:经皮给药的关键是要克服皮肤的生物屏障,使药物能够渗透进入皮肤下层达到血液循环系统。

这一过程可以通过使用渗透增强剂(如载体、表面活性剂等)来提高药物在皮肤上的溶解度和渗透能力。

2. 理化原理:经皮给药技术可以利用药物的理化性质,如脂溶性、分子大小等特点,通过改变药物的结构或溶剂环境,促使药物向皮肤层渗透。

例如,一些药物可以通过微孔组成的皮肤层,或者通过细胞间脂质层的扩散来实现经皮给药。

3. 生物转化原理:经皮给药技术也可以利用皮肤上的酶和代谢酶等生物转化系统来使药物逐步释放和代谢,从而实现长效给药的目的。

4. 屏障原理:皮肤作为人体最大的器官,具有非常强大的屏障功能,可以阻止外界有害物质和微生物的侵入。

因此,通过经皮给药技术可以在不破坏皮肤的情况下进行药物的输送,从而既避免了注射给药所带来的疼痛和感染风险,又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局部给药的皮肤用药方法

局部给药的皮肤用药方法

局部给药的皮肤用药方法大小将药液直接涂于皮肤,达到防腐、消炎、止痒、保护、透皮吸收的目的。

方法:1.用药前,先用温水与中性肥皂清洁皮肤,有皮炎则用清水清洁。

如有破损,要注意无菌操作。

2.选用不同药物制剂(1)乳膏剂:由油和水经乳化而成,分霜(水包油)和脂(油包水)两种,具有保护、消炎、润肤、止痒等作用。

主要用于亚急性、慢性皮炎或瘙痒症。

(2)搽剂:由药物溶解于乙醇制成,具有消炎、止痒、杀菌等作用。

主要用于瘙痒性急、慢性皮炎。

每日涂药数次,因乙醇对皮肤黏膜有一定刺激性,故不宜用于口腔及黏膜部位,也不用于已破损创面。

(3)透皮贴剂:近年来开拓的药剂学的新领域,皮肤给药除药物产生局部作用外,药物可以通过透人毛囊、汗腺、皮脂腺等附属器和角质层间隙两条途径吸收而产生全身作用,从而避免胃肠道对药物的破坏或肝脏首过消除。

具有使用方便,延长药物作用等优点。

如硝酸甘油口服后在胃肠道中大部分被破坏,而舌下给药作用虽然明显,但时间短暂,如为粘贴敷片,则治疗血浓度可维持24小时。

(4)溶液:是一种可溶性药物的澄清溶液,多以水为溶剂,具有清洁、消炎等作用。

主要用于急性皮炎伴大量渗液或继发感染时。

一般用湿敷法。

(5)软膏:由药物加凡士林或羊毛脂配制而成,具有润肤、软化痂皮、保护作用。

主要用于慢性皮炎、过度角化及溃疡等。

一般每日涂患处2~3次,不可过厚。

此法不宜用于急性或亚急性伴急性渗出、糜烂时。

(6)粉剂:由一定量的粉末状药物加入氧化锌、滑石粉配制而成,具有保护、收敛作用。

主要用于急性或亚急性皮炎而无渗液的创面。

使用方法是将粉剂扑撒在皮损处,每日数次。

(7)糊剂:为含有多量粉末的半固体制剂,具有保护、收敛、消炎等作用。

主要用于亚急性皮炎,有少量渗液或轻度糜烂者。

一般每日涂患处1~2次,并用纱布包扎。

经皮给药人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在面部皮肤年轻化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经皮给药人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在面部皮肤年轻化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经皮给药人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在面部皮肤年轻化治疗中的临床应用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体老化是不可避免的。

尤其是面部皮肤,由于长期反复接受紫外线照射,导致胶原纤维减少、弹性纤维变性和异常沉积,皮肤表现为粗糙、松弛、下垂、干燥、皱纹、色素沉着等,故面部年轻化成为越来越多爱美人士的追求,治疗方法也是多种多样。

微针经皮给药导入是克服皮肤角质层对药物透皮吸收屏障作用的良好方法,也是提高皮肤创面药物吸收的重要手段[1]。

我科对80例患者采用微针经皮给药人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GF)在面部年轻化治疗中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面部皮肤老化患者共80 例,,其中男性15 例,女性65例,年龄28~50岁,平均年龄38.7 岁。

所有患者均采用微针经皮给药导入人表皮细胞生长因子、敷贴胶原蛋白面膜完成4次治疗。

治疗组40 例,每次治疗后采用EGF 原液;对照组40 例,治疗后未使用EGF 原液。

排除标准:①2个月内接受过面部治疗者;②1 个月内做过相关皮肤护理影响结果判断者;③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④精神病患者、嗜酒、吸毒者;⑤有心、肝、肾损害及其他全身严重疾病者;⑥有面部急性皮肤病患者;⑦未按规定接受治疗,无法判断疗效者。

1.2 仪器和材料: 人表皮细胞生长因子(20000IU/ 支,南海朗钛制药有限公司),微针(苏州秀诺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规格为0.5mm~1mm)。

所有患者均采用微针结合人表皮细胞生长因子、胶原蛋白面膜、修复凝胶完成4次治疗。

2 治疗方法2.1 术前准备:治疗前常规签字、洁面并照相。

照相采用同一相机、相同位置、相同光源、正位及斜位(45°角)。

2.1 治疗方法:洁面后在面部涂抹利多卡因乳膏,表面覆盖保鲜膜30min,麻醉后使用苯扎氯铵、生理盐水消毒、铺巾,用棉签蘸取人表皮细胞生长因子涂抹于面部,然后用微针从额头开始滚针,依次为额头- 面颊-眼周- 下颌- 上唇- 鼻子,边滚边涂抹人表皮细胞生长因子,根据患者皮肤情况采用0.5~1mm微针在面部呈“米”型均匀滚动,直至出现面部皮肤潮红。

经皮给药技术的原理是什么

经皮给药技术的原理是什么

经皮给药技术的原理是什么
经皮给药技术是一种通过皮肤将药物逐渐释放到血液中的方法。

其原理是利用皮肤的复杂结构和功能,将药物透过皮肤的角质层、表皮层、真皮层和皮下脂肪层,逐渐渗透到血液循环中,从而达到治疗作用。

经皮给药技术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渗透增强:通过利用渗透增强剂或其他技术手段,增加药物在皮肤上的渗透性,以便药物能够更容易地穿过皮肤层。

2. 控释技术:利用控释技术,使药物在皮肤上逐渐释放,从而延长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时间,减少药物的频繁给药。

3. 皮肤局部循环:通过局部的按摩或其他刺激手段,促进血液循环和淋巴液流动,从而增加药物在皮肤上的吸收和分布。

4. 皮肤自身代谢:考虑到皮肤自身的代谢能力,从而确定药物在皮肤上的分布和代谢途径。

经皮给药技术可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减少药物的副作用,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和治疗效果。

因此,这种技术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给药方式,并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

经皮给药制剂的应用

经皮给药制剂的应用

经皮给药制剂的应用汇报人:2023-12-19•经皮给药制剂概述•经皮给药制剂的种类与剂型•经皮给药制剂的应用领域目录•经皮给药制剂的疗效与安全性评价•经皮给药制剂的研发与生产现状及趋势•经皮给药制剂的法规与监管要求概述目录01经皮给药制剂概述经皮给药制剂是一种通过皮肤给药的制剂形式,药物经过皮肤吸收进入血液循环或直接作用于皮肤局部。

经皮给药制剂具有方便、舒适、可避免胃肠道降解等优点,适用于一些需要长时间治疗的情况,如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的长期管理。

定义与特点特点定义经皮给药制剂的发展经历了从传统的硬膏剂到现代的凝胶贴剂、气雾剂等多种形式,技术不断进步,应用范围逐渐扩大。

发展历程目前,经皮给药制剂在国内外市场上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尤其在中药领域,许多传统中药通过经皮给药制剂的形式实现了现代化。

现状发展历程与现状优势经皮给药制剂具有方便、舒适、可避免胃肠道降解等优点,同时可以维持药物浓度的稳定释放,提高治疗效果。

对于一些需要长时间治疗的情况,如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的长期管理,经皮给药制剂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局限性经皮给药制剂的吸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皮肤状态、药物性质等,因此其应用受到一定限制。

同时,经皮给药制剂的价格相对较高,对于一些经济条件较差的患者可能难以承受。

优势与局限性02经皮给药制剂的种类与剂型贴片包括普通贴片、缓释贴片和脉冲贴片,通过贴敷在皮肤表面,药物经皮肤吸收进入体内。

涂剂将药物溶解或分散在适宜的介质中,制成易于涂抹的流体,通过涂抹在皮肤表面被吸收。

气雾剂将药物溶解或悬浮在适宜的介质中,灌装在带有阀门的气雾罐中,通过阀门将药物喷洒到皮肤或黏膜表面。

将药物溶解在适宜的溶剂中,制成溶液制剂,涂抹在皮肤表面。

溶液型乳剂型膏剂型将药物制成乳剂,涂抹在皮肤表面,药物可以通过皮肤表面的脂质层被吸收。

将药物制成膏状物,涂抹在皮肤表面,药物可以通过皮肤表面的角质层被吸收。

030201将药物溶解在适宜的溶剂中,制成溶液制剂,再加入适量的基质制成膏剂或乳剂。

美容药物学第二五章皮肤结构与美容药物的透皮吸收

美容药物学第二五章皮肤结构与美容药物的透皮吸收

初秋时,因夏天紫外线照射,皮肤有斑点
秋 季
产生,色素沉积加重,皮肤发干、粗糙;中 晚秋时,空气干燥,皮肤新陈代谢减退,皮
脂分泌减少,易使皮肤干涩、脱水,有皮
屑。
选用含油份充分得护肤品,补充水份,尽量多 喝水;选用淡化黑色素得产品,修复夏季晒伤 肌肤;初秋保养重点美白;中秋保养重点润肤; 晚秋保养重点营养肌肤。
毛孔粗大原因及缩小毛孔方法
类型:油脂性得毛孔粗大;衰老所致得毛孔粗大。 油脂性得毛孔因为油脂分泌旺盛,角质层堆积过厚,肌
肤无法进行正常新陈代谢,废物堆积导致毛孔变得粗 大,这种就是先天性得毛孔粗大。而因为不适当得清 洁和清洁不彻底也会导致毛孔阻塞变粗大,这种就是 后天性得。
深层洁肤、适当桑拿、热冷收缩、爽肤水、去黑头面 膜,
男性皮肤含色素较多,肤色偏暗;女性皮肤含色素 少,白中透红。
男性皮肤皮脂腺分泌旺盛,较女性出油多 40%~70%,汗腺更发达,接触污尘机会多,皮肤毛孔 皮脂腺口易致堵塞,造成细菌感染,形成粉刺;女性 皮肤形成粉刺机率相对较少。
男性在护肤时应注意洁面,去除过厚得角质层,洁 面时多以中性洁面乳和温水,定期使用磨砂膏去死 皮,润肤品用油性小得。
真皮得网状层
▪ 特点:
▪ 当皮肤划伤深及真皮时,会产生疼痛,皮肤会出 血。创伤修复过程中纤维组织大量增生,伤愈 后会留瘢痕。
(1) 真皮中细胞:成纤维细胞、肥大细胞、组织 细胞、淋巴细胞、真皮树突状细胞、噬黑素细胞、 朗格汉斯细胞等。
(2) 真皮中纤维:胶原纤维、弹力纤维、网状纤维 和无定形基质。她得成纤维细胞合成所有这些纤 维和基质。
5、皮脂腺
①皮脂腺分泌得皮脂决定皮肤得脂肪度(中性、油性、干 性)。
②皮脂与皮肤表面汗水混合乳化形成弱酸性得皮脂膜。 ③皮脂也决定着皮肤得酸碱度(pH值4、2~6、5)。 ④皮脂抑制皮肤表面上存在得一些常见菌,如化脓性菌,白

皮肤给药的原理

皮肤给药的原理

皮肤给药的原理
《皮肤给药那些事儿》
嘿,你知道吗,皮肤给药这事儿可有意思啦!就拿我上次的经历来说吧。

有一天我不小心摔了一跤,膝盖擦破了皮。

哎呀呀,那可真是疼啊!然后妈妈就拿出了一瓶红药水,准备给我涂在伤口上。

她小心翼翼地打开瓶盖,用棉签蘸了一点红药水,轻轻地在我的膝盖上涂抹着。

我就眼睁睁地看着那红红的药水一点点地覆盖在我的伤口上。

其实啊,皮肤给药的原理呢,就像是给皮肤这个“大门”开了个小缝,让药物能偷偷溜进去发挥作用。

就像我膝盖上的伤口,红药水就是通过皮肤这个通道,慢慢地渗透进去,起到消毒杀菌的作用。

皮肤就像是一个很有个性的守卫,它不是随随便便就让药物进去的哦。

药物得有合适的剂型,比如乳膏啦、贴片啦这些,才能更好地和皮肤打交道,让皮肤愿意放它们进去。

而且药物还得有一定的特性,就像有的药物很会“讨好”皮肤,能更容易地被皮肤接纳。

再看看我这膝盖,经过妈妈给涂了红药水后,慢慢地就开始愈合啦。

我每天都观察着它的变化,看着伤口一点点地变小,新的皮肤慢慢长出来。

这可不就是皮肤给药在起作用嘛,让我的膝盖慢慢恢复健康。

所以啊,皮肤给药虽然看起来简单,但里面的门道可不少呢。

就像我们生活中的很多小事情一样,看似普通,其实都有着它独特的道理和作用。

我这小小的擦破皮的经历,也让我对皮肤给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呀!下次再遇到这种情况,我就知道该怎么更好地利用皮肤给药这个神奇的方式啦!哈哈!。

第五章美容药物经皮给药的特殊方法

第五章美容药物经皮给药的特殊方法

影响因素
1超声波
(1)频率
(2)开关比
(3)超声强度 (4)导人时间
2药物
(1)药物的理化性质 (2)剂型因素
(3)化学促渗剂与超声波导人的协同作用
3皮肤
临床应用
2.超声波导入的药物: 皮肤增色药、细胞因子、酶类、维生素类、 蛋白类药、激素类、局部刺激药、拟胆碱药、 解热镇痛抗炎药、局部麻醉药、抗菌药、抗 肿瘤药、中草药
3临床应用 (1)瘢痕 (2)黄褐斑
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的机制
1.旁路途径 3.电斥作用
2.孔道形成 4.电
电水浴法
创面离子导人法 穴位导人法
2.常用药物
东莨菪碱 硝酸甘油 可乐定 雌二醇
芬太尼 尼莫地平(尼膜同) 睾酮
3.临床应用
瘢痕 脂溢性皮肤病 手足多汗症
局部麻醉 检测过敏原 肿瘤
超声波导入
1.超声波导入
在超声波的作用下,皮肤的通透性增强,促使药物透 过皮肤或黏膜的过程。这是一种经皮肤和黏膜给药的物
理促渗方法。
2.作用
1.使常规涂搽时难以通过被动转运的药物可以透皮转运;
2.能透过的药物种类较多,不限于水溶性和电离的药物。
3.导入机制
1.空化作用
2.机械作用
3.对流运输
4.热效应
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系统
直流电药物离子导人疗法的主要优点: 1.皮肤内保持较高的药物浓度,使疗效增强 2.药物作用的持续时间较长 3.不良反应少 4.蛋白多肽类药物的适宜给药方法 5.方便的、无痛苦的临床诊断和临床检验的方法
直流电药物离子导人疗法的主要缺点: 1.导人的药量少 2.只适于药物效价强度和效能均高的药物 3.进人体内的药量不易精确计算

透皮给药制剂特点和方法

透皮给药制剂特点和方法

三、药物在皮肤内的转移
四、经皮吸收制剂的分类
经皮吸收制剂大致可分为两大类:
储库型:该类经皮给药系统是药物或经皮吸收促 进剂被控释膜或其它控释材料包裹成储库,由控 释膜或控释材料的性质控制药物的释放速率。 骨架型:该类经皮给药系统是药物溶解或均匀分 散在聚合物骨架中,由骨架的组成成分控制药物 的释放。
一、TDDS 的特点
局限性:
①由于皮肤对药物的吸收率低,只有作用 剧烈的药物,即用药剂量很小就能产生药 效的药物才能选用;②不是所有的药物都 适于制备透皮传递系统,特别是对皮肤具 有强烈刺激性、致敏性的药物;③要防止 控制释放速度的薄膜破裂或损坏,否则会 引起释放速度的剧烈增加,可能导致严重 的后果。
四、经皮吸收制剂的分类
微孔骨架型:
由背衬膜、含药微孔骨架和胶粘层组成。微孔骨 架的材料可以是聚氯乙烯、聚氨酯、纤维素酯类 等,将微孔骨架浸渍在含有药物的扩散介质中, 药物均匀的分布在微孔结构中,扩散介质可以是 水、低级醇类、聚乙二醇和矿物油等。
三、经皮吸收制剂的分类
胶粘剂骨架型:
将药物分散在胶粘剂中,铺于背衬膜上,加保护 膜而成。常用的胶粘剂有聚丙烯酸酯类,聚硅氧 烷类压敏胶。
三、经皮吸收制剂的分类
多储库型:
该类系统可以有经皮吸收促进剂和药物两个储库, 二者之间用控释膜隔开,控释膜用于控制经皮吸 收促进剂的释放速度进而控制药物的经皮吸收速 度。该类系统适用于药物与促进剂长期接触会产 生相互作用或促进剂需控制释放的情况。
三、经皮吸收制剂的分类
使用者活化型:
有些药物制成经皮给药系统在存放过程中不稳定, 为 克 服 这 个 问 题 , 有 人 设 计 了 user activated transdermal system (UATS),这种系统含有无渗 透活性的药物及活化剂,二者之间由隔膜分隔开, 无渗透活性的药物在存放过程中较稳定,应用前 使用者稍施压力使隔离膜破裂,无渗透活性的药 物与活化剂混合转变成具渗透活性的药物。

药物在皮肤内的转运途径

药物在皮肤内的转运途径

药物在皮肤内的转运途径药物通过皮肤渗透进入体循环有两个途径,一是透过角质层和表皮进入真皮被毛细血管吸收进入体循环,即表皮途径,这是药物经皮吸收的主要途径。

药物通过皮肤的另一条途径是通过皮肤附属器吸收,即通过毛囊、皮脂腺和汗腺吸收(见下图所示)。

皮肤的横断面表皮扩大图皮肤组成药物从给药系统中释放皮肤表面的皮脂层角质层穿过细胞通过细胞间毛细血管吸收体循环1、药物经表皮渗透途径在这条途径中,药物可以穿过角质层细胞到达活性表皮。

也可以通过角质层细胞间隙到达活性表皮。

由于角质层细胞扩散阻力大(ssbc R R ),所以药物分子主要由细胞间扩散通过角质层角(s sbc sbc s sbc s11R R P P R R ⇒==),细胞间药物的扩散是角质层药物扩散质的限速过程。

角质层细胞间是类脂分子形成的多层脂质双分子层,类脂分子的亲水部分结合水分子形成水性区,而类脂分子的烃链部分形成疏水区。

极性药物分子经角质层细胞间的水性区渗透,而非极性药物分子经由疏水区渗透。

药物经表皮渗透的主要阻力来自角质层(s l d ,R R R ),角质层的扩散是药物的限速过程。

在很多离体透皮实验中,将皮肤角质层剥除后,药物的渗透性可几十倍甚至几百倍地增加,像阿糖腺苷这类水溶性药物的渗透可增加1300倍,即使较易通过的脂溶性物质如正戊醇也增加了23倍。

所以在受损皮肤上用药时应注意其过量吸收而产生毒副作用。

药物在角质层的扩散途径有两种:①通过细胞间隙扩散;②穿过细胞(通过细胞膜和细胞)扩散(如上诸图所示)。

虽然细胞间隙总面积较细胞膜总面积小得多,仅约占角质层面积的0.01~1%,但因结构比较疏松,其总容积则为整个角质层的30%左右。

在间隙中纤维蛋白成分占70%以上,形成基本骨架,在骨架中镶嵌着大量类脂质,形成双分子排列。

近年来的研究证明,该途径在药物的渗透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药物渗透阻力也主要是来自于这些类脂,采用有机溶剂将皮肤中的类脂质提取出来后,药物的扩散显著增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和超声波药物导入的概念和作用
难点: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和超声波药物导入的作用机制和影响因素
教学
资源
教材:《美容药物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秦红兵主编
参考资料:《实用美容药物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张景云主编
教具:多媒体
评估
反馈
提问月桂氮卓酮的药理作用及不良反应,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二、影响因素(10分钟)
(一)超声波性质(二)药物性质(三)皮肤部位
三、应用(10分钟)
(一)瘢痕的治疗(二)黄褐斑的治疗
四、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10分钟)
总结:超声波药物导入影响因素及应用,直流电离子导入机制及应用(5分钟)
教学活动及板书设计
作业
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和超声波药物导入的概念和作用
课后记
教案
第五章美容药物经皮给药的特殊方法
第一节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10分钟)
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是指在电离子导入仪器施加的电场作用下,能有效增加离子型药物的透皮吸收的一种经皮给药的物理促透方法。
一、作用机制(10分钟)
(一)电场力作用(二)电渗作用(三)孔道形成作用(四)旁路途径(五)电斥作用
教师姓名
刘颖
课程名称
美容药物学
班级
11医疗美容班
授课日期
2012年9月日第3周
授课顺序
6
章节名称
第五章美容药物经皮给药的特殊方法
教学目标
1.掌握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和超声波药物导入的概念和作用
2.熟悉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和超声波药物导入的应用和注意事项
3.了解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和超声波药物导入的作用机制和影响因素
二、影响因素(10分钟)
(一)电学因素(二)药物因素(三)生理因素(四)透皮促进剂
三、应用(10分钟)
(一)瘢痕的治疗(二)脂溢性皮炎(三)手足多汗症(四)局部麻醉
四、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5分钟)
1.皮肤灼伤2.一过性红斑3.感觉不适
第二节超声波药物导入
一、导入机制(10械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