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国共合作的主线进程
两次国共合作的形成的过程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形成:1.最早提出国共合作的是孙中山。
2.1922年6月15日,中共通过发表对时局的主张。
3.中共通过革命实践和共产国际的帮助,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4.1922年8月,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苏俄特命全权大使越飞一同来华。
5.1922年8月,中共中央召开杭州西湖会议。
6.1923.5共产国际对中共发了三次指示,“建立反帝统一战线,领导权应属工人阶级政党,设法建立工农联盟。
”7.1923.6共产国际做出了关于中共和国民党的关系的决议。
8.1923.6中共在广州召开了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9.1924.1.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标志国共合作的正式成立。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初步形成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占我国东北后,中国共产党为建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
1933年1月,中国共产党发表宣言,愿意在立即停止进攻苏区红军、给予民众民主权利和武装工农3项条件下,准备同任何国民党部队订立共同抗日的协定。
1935年8月,中国共产党又发表了著名的《八一宣言》,明确表示共产党和红军愿意与中国一切愿意参加抗日救国事业的各党派、各团体,包括国民党在内的一切地方军政机关进行谈判,共同筹组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并呼吁各党派和军队首先停止内战,以便集中一切国力去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召开了著名的瓦窑堡会议。
会议从理论和政策上正式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总路线,提出“党的任务就是把红军的活动和全国的工人、农民、学生、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一切活动汇合起来,成为一个统一的民族革命战线”。
1936年5月5日,中国共产党向国民党政府发出《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将“抗日反蒋”政策转变为“逼蒋抗日”政策。
8月25日,中共中央致书国民党,再次呼吁停止内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2月12日,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爆发,中国共产党迅速确定了“和平解决”的方针,并应张学良、杨虎城的邀请,派周恩来、叶剑英等人赴西安谈判,迫使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6项条件。
两次国共合作的形成的过程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形成:1.最早提出国共合作的是孙中山。
2.1922年6月15日,中共通过发表对时局的主张。
3.中共通过革命实践和共产国际的帮助,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4.1922年8月,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苏俄特命全权大使越飞一同来华。
5.1922年8月,中共中央召开杭州西湖会议。
6.1923.5共产国际对中共发了三次指示,“建立反帝统一战线,领导权应属工人阶级政党,设法建立工农联盟。
”7.1923.6共产国际做出了关于中共和国民党的关系的决议。
8.1923.6中共在广州召开了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9.1924.1.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标志国共合作的正式成立。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初步形成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占我国东北后,中国共产党为建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
1933年1月,中国共产党发表宣言,愿意在立即停止进攻苏区红军、给予民众民主权利和武装工农3项条件下,准备同任何国民党部队订立共同抗日的协定。
1935年8月,中国共产党又发表了著名的《八一宣言》,明确表示共产党和红军愿意与中国一切愿意参加抗日救国事业的各党派、各团体,包括国民党在内的一切地方军政机关进行谈判,共同筹组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并呼吁各党派和军队首先停止内战,以便集中一切国力去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召开了著名的瓦窑堡会议。
会议从理论和政策上正式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总路线,提出“党的任务就是把红军的活动和全国的工人、农民、学生、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一切活动汇合起来,成为一个统一的民族革命战线”。
1936年5月5日,中国共产党向国民党政府发出《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将“抗日反蒋”政策转变为“逼蒋抗日”政策。
8月25日,中共中央致书国民党,再次呼吁停止内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2月12日,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爆发,中国共产党迅速确定了“和平解决”的方针,并应张学良、杨虎城的邀请,派周恩来、叶剑英等人赴西安谈判,迫使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6项条件。
两次国共合作的形成的过程
两次国共合作的形成的过程中国的国共合作是指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之间的合作关系。
这段历史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时期,对于中国共产党及其后来的领导地位和现代中国的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
国共合作的形成可以分为两次,第一次是1924年至1927年的第一次合作,第二次是1936年至1945年的第二次合作。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两次国共合作的形成过程。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过程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两党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意识到必须团结在一起来抵抗外敌。
具体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万里东征与过渡时期(1924-1926年)国共两党开始接触和合作是在1924年。
当时中国共产党受到苏联共产国际的影响,提出了“统一战线”的思想,即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势力来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军阀主义。
国民党领导人孙中山在推动重庆谈判失败之后,意识到必须发展与共产党的关系,并在苏联共产国际的调停下,成立南京国民政府。
共产党也派遣李大钊等人加入国民政府的各种机构,开始了实际上的合作。
在这一阶段,两党的合作还很脆弱,受到内外因素的影响。
国民党内部存在着保守派和进步派的斗争,同时外部的帝国主义势力也对中国进行干预。
全国革命的形势也发生了变化,1926年北伐战争的发动,使两党的合作进入了下一个阶段。
2.北伐战争与合作的发展(1926-1927年)1926年7月,北伐战争正式发动。
国共两党达成了联合抗日、反蒋(冯)的共同纲领,开始了实质性的合作。
共产党在这个阶段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提供了军费、军火和战术指导等支持,帮助国民党获得了一系列的胜利。
然而,在北伐战争即将成功的关键时刻,国共两党之间的关系开始紧张起来。
国民党内部的保守势力对共产党的影响开始加大,同时孙中山本人的逝世也让两党之间的合作关系出现了裂痕。
1927年春夏之交,国共合作最终破裂,国共两党分道扬镳,进入了第二次分裂时期。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过程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过程与第一次有着很大的不同。
两次国共合作的形成过程
两次国共合作的形成过程,背景和历史意义是什么?(2)第二次国共合作:背景:华北事变后,中共意识到中日矛盾已上升为主要矛盾;共产国际号召反法西斯;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过程:1935年底,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开会,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会后,毛泽东在党的活动分子的会议上,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他指出: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国内阶级矛盾下降到次要地位,中共的任务是把红军的活动和全国的工人、农民、学生、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一切活动会合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民族革命战线,这个统一战线必须由中共来领导。
这个报告奠定了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基础。
在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感召下,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同红军和解停战,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
在劝说无效的情况下,他们于1936年12月12日实行“兵谏”,逼蒋抗日。
中共从全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主张。
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七七事变第二天,中共发表抗日通电,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国共两党亲密合作,一致抗日。
7月17日,蒋介石发表庐山讲话,“确定了准备抗战的方针”。
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威胁南京,第二天,国民党发表自卫宣言,表示要“抵抗暴力”。
后中国改变军队为八路军和新四军。
9月22日,国名当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意义:团结了一切可团结的力量一致抗日,沉重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全民族的抗战开始。
但后来,国民党开始消极抗日,发动皖南事变,破坏了统一战线。
1.历史背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背景当时国民党是声势虽大但如一盘散沙。
孙中山革命数十年,成果被别人轻而易举占有。
屡战屡败的苦果,使孙中山在这些日子里,我对中国革命的命运想了很多,我对从前所信仰的一切几乎失望了。
浅谈两次国共合作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从两次国共合作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历史上共有两次国共合作:第一次国共合作:国民大革命时期,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建立各民主阶级的统一战线。
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
这次国共合作发展了民主革命,推进了北伐战争,后在一系列反革命政变下破裂。
第二次国共合作: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中共积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西安事变的推动下,国共合作形成。
1946年,内战爆发,第二次国共合作也宣告破裂。
第一次国共合作虽然失败了,但是它取得了丰硕的革命成果。
在国共两党的推动下,全国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运动迅速开展,动摇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基础,中华民族的觉醒更进一步。
这些事实为国共第二次合作打下了的良好的基础。
几年之后,抗日战争爆发,在民族矛盾空前尖锐的情况下,国共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救亡图存成为首要任务,为第二次国共合作提供了前提条件,并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抗战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
两党之所以能够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合作,是因为他们有着相对一致的目标——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势力对中华民族的侵蚀和剥削的历史任务。
在这个历史问题上达成共识是国共合作的关键因素。
所以国民革命或者联合抗日只是这个问题的现实反映和外化,国共两党在必要的历史时刻选择比较宽容的方式相互利用以达到共同的目的。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之时,国共两党的独立性都相当大,并且缺少共同的政治纲领,可以说是在各自为战。
但是爱国热情是相当强大的驱动力,国共两党分别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发挥着自己的力量,与日本军队顽强抗争,为民族的生死存亡而做殊死的抗争。
在抗击日本侵略军的各个战场上,中国广大爱国将士,前仆后继,义无反顾。
两个战场既有统一的战略目标,又各自独立对敌作战,相互依存和配合,不但挫败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而且使其陷入人民战争之中而无法自拔。
国共两党军队的战斗和牺牲,都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两次国共合作的过程 国共合作的战役有哪些
两次国共合作的过程国共合作的战役有哪些国共合作时间提起国共合作,很多人便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在抗日战争中的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的合作,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其实在中国的历史上面,总共有两次十分著名的国共合作,并且这两次国共合作都取得了十分耀眼的成果,都以战争的胜利而告终的。
那么,这两次国共合作的时间分别是什么时候呢?国共合作时间可以说是处于中华民族的危亡之际的,第一次国共合作,可以说是处于内忧外患的时候的,当时的国内情况是十分危急的,基本上是到了一种民族命运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的。
从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正式建立了合作的关系,而到了1927年的时候,由于北伐战争的胜利,最终国共两党的合作得以破裂,可以说这是国共第一次合作的终结标志。
而国共第二次合作则是在中华民族全民族的对外抗战中,即是抗日战争时期。
自从1937年的爆发的七七事变之后,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制定了统一对外的抗战目标,即开始了正式的国共合作。
而在抗日战争的胜利之后,与1946年的时候,国共两党的关系正式破裂,可以说是标志着第二次国共合作的终结。
国共合作时间总共有两个,每一次国共合作都是出于中华民族的危难时刻,可以说只有形成了统一对外的战线,才能够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同时也能够对于中国的发展有着非常重大的应先。
两次国共合作的过程国共的两次合作是当时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两次国共合作的过程可以说是跌宕起伏。
“二七”惨案发生以后,中国共产党才真正领悟到,要想打败强悍的敌人,就必须要联合别的武装力量共同作战。
于是,共产党选择了当时赞成革命的国民党。
而国民党内部急需改组,也需要共产党的帮助。
在这种大形势下,两党的合作变得更加迫切和必要起来。
1935年,共产党召开了全国代表大会,正式确立了和国民党进行合作的方针,建立了统一战线。
国共的第一次合作就此拉开了帷幕。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过程颇为曲折。
当时,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蠢蠢欲动,中日民族矛盾越来越尖锐化,最后终于发生了卢沟桥事变。
国共合作第二次:推进全面合作,促进发展繁荣
国共合作第二次:推进全面合作,促进发展繁荣1945年以前,中国的政治形势非常混乱。
国共两党之间的矛盾和分歧极为激烈,国共之间的争斗也不断加剧。
然而,由于抗日战争的爆发和日本投降,中国的政治形势开始发生改变。
国共两党从此开始了历时八年的第二次国共合作,共同推进全面合作,促进国家的发展和繁荣。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开始,最大的共识是开展和平谈判,结束内战,实现国家和平统一。
1945年双十协定签订后,国共两党各自保留了自己的军事力量,形成了双方合作的新形势。
接着,召开了政治协商会议,确定了建立了中国民主联盟和中国联合政府的决策方案。
这是合作的第一步,也是一个基础,为国共合作的深入推进奠定了基础。
在国共合作的基础上,双方进行了大量的政治和军事谈判,逐步推进全面合作。
1946年,两党签订了《国共双方军队停战协定》,结束了长达八年的内战。
此后,国共两党开始合作,共同应对朝鲜战争、土地改革、财税改革等一系列问题。
这些举措的取得成功,正是国共合作,在全面合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维度的合作成效。
在全面合作的基础上,国共两党也加强了对于经济、文化的合作,共同促进国家的发展繁荣。
1949年新中国成立,国共合作浓缩成历史,为中国未来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打下深厚的基础。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成功,源于两党间的政治智慧和心灵契合。
双方在全面合作过程中,大量的沟通互动、协调谈判,最后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国共两党共同在国家统一、聘用教育、财税改革、土地改革等方面取得成功,不仅加快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而且也加强了两党的合作信心。
总之,第二次国共合作是新中国发展历程中极为重要的一页,这是国共两党之间的一次历史性的合作,在二战之后的新形势下,经过八年的合作实践和经验总结,形成了“和平共存,互相尊重,合作共赢”的新格局。
可以说,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取得经验对未来的政治、经济发展起到了深远的作用。
初三历史国共合作的过程及教训
初三历史国共合作的过程及教训国共合作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在中国革命时期的一段重要历史时期,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篇章。
国共合作的过程中,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教训。
本文将就国共合作的过程以及所带来的教训展开讨论。
一、国共合作的过程1. 背景介绍国共合作的背景可以追溯到中国内战时期,对于国共两党来说,都十分重视统一中国的目标。
由于内战导致国共两党实力的下降,双方迫切需要结盟以对抗国民党的反动派。
2. 共同抗日国共合作的首个合作点在于抗日战争时期,当时日本侵略者对中国进行侵略,国共两党都认为共同抵抗日本侵略是首要任务。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两党共同组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抵御日本侵略。
3. 渡江战役国共合作的又一个重要节点是渡江战役,该战役是第二次国共内战中解放军渡过长江的决定性战役。
国共两党在这场战役中紧密合作,取得了重大胜利。
4. 《新民主主义论》1940 年代中期,毛泽东撰写了《新民主主义论》,提出了中国革命的方向和道路。
这一理论的提出,标志着国共合作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也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5. 十年抗战胜利和国共内战在十年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的合作关系逐渐恶化。
国共内战爆发,双方展开了长时间的摩擦和冲突。
二、国共合作的教训1. 意识形态的差异国共两党的合作最终破裂背后,有着明显的意识形态差异。
中国共产党主张无产阶级革命,而中国国民党则主张资产阶级革命。
这一差异导致了双方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存在很大分歧,最终导致合作的破裂。
2. 对权力的争夺国共合作的另一个教训是对权力的争夺。
在合作的过程中,双方都希望能够掌握更多的权力和影响力,这种争夺最终导致了合作的破裂。
3. 缺乏长远规划国共合作的过程中,双方缺乏长远规划,更多地将合作当作是临时同盟,缺乏共同的愿景和目标。
这种缺乏长远规划导致了双方在战后的权力争夺中的冲突和对立。
4. 对军队的控制国共合作过程中,对军队的控制成为了一个关键问题。
国共合作第二次:承前启后,续写历史
国共合作第二次:承前启后,续写历史承前启后,续写历史——国共合作第二次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广场上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历史的轮回中,中国从此走上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而这一时光的背后,是党和国家领袖在多年的艰苦卓绝奋斗中所付出的血泪和汗水,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国共合作这一金字塔般的信念。
回溯历史,国共合作可谓是中国革命的发展历程中的一个关键节点。
它在实现革命统一战线的组织和形成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新中国的创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总体来看,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都存在某些问题和不足,未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因此,在中国革命的伟大进程中,展开了一次新的国共合作。
国共合作第二次的实现,其背景是两个党的共同经历了多年的斗争,并取得了一定的胜利。
在经历了大大小小的战斗之后,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逐渐意识到革命的必然性,而中共则逐渐改变了过去过分激进的思想,开始注重争取人民群众的支持。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共两党的合作才得以再次展开。
国共合作第二次的实现,其过程是长期的、艰苦的和复杂的。
中共虽然在抗日战争中取得了巨大胜利,但是其势力范围一直被限制在一部分地区,且优势不太明显。
而国民党,则一直占据着政权和经济基础,并在国际上具有话语权。
要在这样的境况下展开合作,必须破除各种障碍,归结于一句话:在合作中求得共赢。
国共合作第二次的实现,其意义在于力图满足中国多方面的需求。
首先,它实现了全国统一,将遍布全国的各种政治力量联合于一起,各方共同为中国的繁荣富强、安定与团结而努力。
其次,它扩大了工农联盟的范围,实现了军民合一和民主集中制的制度安排。
最后,它也为中国的对外开放奠定了重要基础,提升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
国共合作第二次的实现,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大量的斗争、摩擦、较量需要进行,许多看似原则性的问题需要解决。
但实践证明,在共产党和国民党两个方面领导下的合作内核,政治层面的联系、社会经济的重组以及文化传承的整合均能够比较成功。
国共合作
第一次国共合作 时间: 时间:
从1924年1月起至1927年7月止,历时 三年半 标志: 标志: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1924年1月,在共 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在这里 主持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大会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决定联俄、联共、 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并通过接受共产党员以 个人身份参加国民党的决定。
第二次国共合作
时间:第二次国共合作是在1937年8月,从 1937~1945,历时八年。 标志:西安事变后,蒋介石表示联共抗日。 原因:日本进犯我江山,并且大肆侵略,被 迫无奈,国民党只好停止剿共,并和共产党 联合抗日。
主要成果
1 第二次国共合作,促成了全国人民空前的大团结, 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为抗日战争的胜 利,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2 同时也为中共力量的发展和壮大提供了很好的契 机。 3 显示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力量,使得外国列强刮 目相看。 4虽然抗战辛苦,可是它也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 位。
共产党人李大钊、毛泽东、林伯渠、瞿秋白等参 加了这次大会的领导工作台,并当选为中国国民 党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和候补中央执行委员。这 次大会建立了以国共合作为主要形式的革命统一 战线,推动了以广州为中心的第一次国内革命战 争高涨。
原因: 原因:推月黄埔军校的建立; 二、国大民革命的兴起; 三、1927年北伐战争的胜利; 四、1927年汉口和九江人民收回英租界; 五、工农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此条重大意 义是中国共产党掌握了一些武装和宣传了其 主张,为中国革命的继续前进奠定了基础)。
合则两利: 合则两利:
有利于民族的兴旺和崛起; 有利于民族的兴旺和崛起;
分则两伤:
对中华民族来说是战争和灾难。 对中华民族来说是战争和灾难。 为了民族利益,两党应当再次合作, 为了民族利益,两党应当再次合作,为实现 祖国统一大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祖国统一大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初三历史国共合作的过程及结果
初三历史国共合作的过程及结果国共合作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在1924年至1927年的一段历史时期内展开的一系列合作行动,旨在推翻北洋政府,争取民族独立和民主革命。
本文将详细介绍国共合作的过程以及其最终的结果。
一、背景和合作初期1. 辛亥革命后的局势辛亥革命后,中国陷入了混乱和分裂的时期。
北洋政府的建立未能实现国家统一和民主政治,各地军阀割据,社会动荡。
2. 孙中山与共产党的接触孙中山作为国民党的创始人,曾表达过推翻北洋政府、建立统一的中国的目标。
共产党则积极寻求革命合作的机会,并与国民党接触。
3. 国共合作的开始1924年,孙中山发起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旨在联合各方力量,共同推翻北洋政府。
共产党积极响应,组织军队参与北伐。
二、国共合作的发展和挫折1. 第一次国共合作国共合作的第一次高潮发生在1924年至1925年期间。
共产党积极参与北伐,与国民党合作,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战略胜利。
2. 两党矛盾的产生随着北伐的深入,国共两党之间也产生了一些矛盾。
主要原因包括政治立场和军事指挥上的分歧,以及国共两党内部的派系斗争。
3. 第二次国共合作1926年,国共两党在对内对外的形势压力下重启了合作。
这一次合作更加紧密,双方在指挥结构上进行了改革,形成了共同行动的战略安排。
4. 国共矛盾的激化尽管国共两党通过第二次合作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胜利,但矛盾与冲突逐渐激化。
其中,1927年的北伐战争失败是矛盾激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国共合作的结果1. 政治效果国共合作推动了北洋政府的瓦解,加速了国家主权的恢复。
同时也让共产党赢得了更多的社会声望,为后来的革命胜利奠定了基础。
2. 军事效果国共合作在军事上的效果也是显著的。
共产党充分发挥了自身的优势,支持国民党掌握了大量的军队,对北洋政府斩首战略起到了重要作用。
3. 国共合作的短暂破裂1927年,国共合作在北伐战争失败后短暂破裂。
国民党发动了一场针对共产党的大规模清洗,逼迫共产党转入地下斗争。
国共合作第二次:共同实现社会稳定和繁荣发展
国共合作第二次:共同实现社会稳定和繁荣发展国共合作第二次:共同实现社会稳定和繁荣发展1945年抗战胜利后,中国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和平时期。
然而,要实现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并非易事。
为此,1945年共产党和国民党进行了第一次国共合作以共同推动中国的发展。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和政治分歧,国共合作第一次最终以失败告终。
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回归使中国又进入了一个新时代,这一时期被称为“和平与发展时期”,国共合作也迎来了它的第二次。
国共合作第二次的背景在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是也存在许多挑战。
例如,人口老龄化、城乡差距、分配不公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面临着很大的压力。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需要各方共同努力,特别是国共两党的合作,才能实现中国的长期稳定和繁荣发展。
国共合作第二次的重要性国共合作第二次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共产党作为中国的执政党,需要团结全国人民,以实现更好的经济发展。
而国民党则作为中国传统政治力量的代表,需要通过参与政治生活,并为中国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因此,国共合作是解决中国社会和经济问题的重要途径,可以共同推动中国的稳定和发展。
国共合作的实践在国共合作第二次中,双方共同开展了多项实践活动,如合作抗战、经济建设、文化交流、民主政治等。
这些活动有利于解决中国的各种问题,并加速中国的发展。
一、合作抗战在国共合作第二次中,共产党和国民党再次共同抗击外敌。
当时,中国正面临日本的入侵,共产党和国民党密切合作,共同打击外敌。
这样的努力也使得中国的抗战获得了胜利。
二、经济建设共产党和国民党通过合作,积极推进中国的经济发展,实现了社会稳定和繁荣发展。
国民党在经济建设上的经验和资源进一步扩大了中国的市场,同时也使共产党更有计划地开展了有组织的工业和农业生产,实现了农业、工业的迅猛发展。
三、文化交流国共两党积极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共同推动中国的文化建设。
初中历史国共合作的过程及其历史教训
初中历史国共合作的过程及其历史教训近代中国历史中,国共合作是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它对中国的革命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国共合作的过程,并探讨其历史教训。
一、合作的背景国共合作发生在二十世纪初的中国。
当时,中国面临着列强侵略、封建统治和民族危机等严峻的局面。
在这个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共同认识到只有通过合作才能摆脱危机,并实现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
二、合作的开端国共合作的开端可以追溯到1923年,当时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就开始接触和合作。
在这一年,中国共产党派遣了一批党员加入到中国国民党,并共同致力于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斗争。
三、合作的进展国共合作的进一步发展发生在1924年至1927年的时间段。
这段时期,中国国民党领导的南方革命势力得到了迅速扩大,同时中国共产党在国共合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26年,中国国共两党共同发起了北伐运动,成功推翻了北方的军阀统治,统一了全国局势。
四、合作的分歧与破裂然而,国共合作随着时间的推移也逐渐面临了许多困难和分歧。
其中最重要的一次分歧是发生在1927年,中国国民党发动了对共产党的清党运动,导致了合作的破裂和中国共产党的遭受重大损失。
此后的多次合作尝试都以失败告终。
五、合作的历史教训国共合作的历史留下了宝贵的教训。
首先,合作的建立需要双方拥有共同的目标和利益,不能完全忽略双方的差异。
其次,合作不能仅仅依赖于个别领导人的努力,需要在制度和机制上进行有效的规范。
最重要的是,实现合作需要建立相互信任,加强沟通和合作。
六、合作的启示尽管国共合作最终分裂,但它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国共合作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农民和工人阶级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而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是中国革命的核心。
国共合作也使中国国民党意识到必须借鉴共产党的一些理念和经验,使国民党普通党员对共产党抱有敬意。
这些启示也积极推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和发展。
总之,国共合作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其过程中既有成功的合作,也有痛苦的分裂。
中国历史上的两次国共合作
主要原因:是阶级利益、政党性质的不同。
策略:中共分别采取了妥协退让和以斗争求团结的策略。 结果:第一次国共合作虽然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 治,给帝国主义以沉重打击,但国民大革命以失败而告终; 第二次国共合作直到抗日战争结束,取得了反对日本帝国 主义的全面胜利。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能坚持到抗战胜利后的根本原因是什 么?还有那些原因?毛泽东说:“以斗争求团结、则统 一战线存;以退让求团结、则统一战线亡。”请用第一 次国内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的有关史实说明之。 最主要的原因是社会的主要矛盾没有变,其他原因还跟共产党 的以斗争求团结的策略;国际、国内的政治力量的支持有关。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由于陈独秀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放弃革命的领导权,压制和解散工农运动、工农武装。导致第 一次国共合作虽然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给帝国主 义以沉重打击,但国民大革命以失败而告终。 抗日战争时期面对反共高潮,提出三个坚持、三个反对;公布 国民党发动皖南事变的事实,揭露其破坏抗战的阴谋;军事上 予以坚决回击。以斗争求团结。结果第二次国共合作直到抗日 战争结束,取得了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全面胜利。
对国共关系 的认识:
1、国共双方的斗争有其必然性,但只要从民族和 国家的利益出发,就能实现合作,推动革命的发 展和国家的统一。 2、国共合作局面的出现是由于中共倡导和推动的 结果,分裂内战局面则主要是由于国民党坚持一党 专政、独裁、内战方针和国际反动势力干涉中国内 政造成的。 3、国共关系的变化影响到今日海峡两岸的关系,合 则两利,分则两伤,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 势。
都经历了复杂的内部斗争: 都推进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第一次——40年代国共两党关系有何变化? 概括分析变化的主要原因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 响。谈谈你对国共两党关系的认识。
国共合作第二次: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
国共合作第二次: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1945年,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之后,中国国共两党开始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合作。
为了实现国共合作,两党领袖毛泽东和蒋介石在重庆进行了长时间的谈判,签署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并通过军队的统一部署和优化治理,最终形成了“进京赶考”,实现了和平解放和政权的和平移交。
但是,国共合作的第一次合作短暂而艰辛,结局令人遗憾。
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内部矛盾的加剧,国共两党逐渐失去了合作的基础,最终陷入了长时间的内战。
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惟有长远的战略眼光和高度的政治智慧,才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共赢,共同发展。
今天,国共两党同为中国的主要政治力量,拥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国共两党的合作共赢、共同发展,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前提和保证。
在面对当下压力与挑战,发挥两党的优势和特点,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成为全社会广泛共识和寄予厚望的目标。
一,国共合作的背景和必要性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国共两党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目标和主攻方向。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综合发挥各种力量的作用,构建起多元化、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格局。
国共两党作为中国的主要政治力量,其参与和协力,对于实现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国共合作的前提条件就是这一重要性,两党之间的合作既是政治上的需要,也就是现代化建设所必须的。
其次,国共合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需要在当下种种挑战的背景下有所了解。
当前,中国的现代化进程面临着多种挑战和压力,其中包括:全球贸易环境的动荡与不稳定、人口老龄化的趋势、资源压力与环境污染等。
这些问题与决策之间的关联性极为复杂,需要政党之间的合作共赢来应对。
另外,国共合作的必要性还在于两党在思想上存在的差异。
当前,两党对于很多关键问题的认识存在着一定的分歧,例如治理体系、权力监督、经济创新等。
而这些问题恰恰是中国现代化建设所必须面对的核心难题。
两次国共合作
特点——第一次国共合作,实行党内合
作,包括四个阶级(工、农、小资产阶 级、民族资产阶级),以新三民主义为 合作政治基础,主要解决国内阶级矛盾。 第二次国共合作,实行党外合作,除少 数汉奸外,都积极投入,不论阶级党派, 不论海内海外,捐弃各种恩怨,有力出 力,有钱出钱,同仇敌忾,团结协作; 没有联盟的组织形式,也没有书面的共 同纲领,一切行动围绕着打败入侵者; 两支军队、政权并存;赢得世界各国爱 好和平人民的同情和支持。
5
两次国共合作的历史留给后人哪些
启迪?
6
两次国共合作的历史启迪
两次国共合作唤醒民众的觉醒和民族危机感,才有 北伐战争的进行和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 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更需要各民族的团结。无论 是过去还是现在、将来,增强民族的凝聚力是每一 个炎黄子孙必须正视的问题以及应尽的责任。没有 民族大团结,就没有国家的统一,就没有社会的和 谐,现代化建设就无法进行。
15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1
在相持阶段国民党军队仍然坚持抗战,
但组织比较混乱,加上汪精卫投敌等原 因,国民党战场出现一些消极现象。 (2)南京国民党政府成立后,实行独裁专 制统治,长时间忙于剿共,使中国社会 状况继续恶化,给日本帝国主义以侵略 之机。9.18事变后,日本得寸进尺与国 民党政府的妥协退让有关。7.7事变后, 基本上是仓促抗战,又实行一条不发动 民众参加的片面抗战路线,在相持阶段 制造了两起反共事件(进攻八路军总部 周边县城和皖南事变)。
一、民主革命时期的两次国共合作极 大推动了中国革命进程
1.1924---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为基础 建立了国民革命联合战线
没有第一次国共合作,就没有北伐战争,就不 可能推翻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没有第一次 国共合作,就没有国民革命思想的进一步发 展。
近代史国共两次合作
04
国共合作的历史意义与启 示
合作共赢的历史意义
推动中国近代革命进程
国共两次合作,推动了中国近代革命的进程,使中国革命取得了 伟大的胜利,实现了中国的独立和民主。
实现民族团结抗日
国共合作在抗日战争时期达到了高潮,两党合作共同抵御外敌, 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促进思想解放
国共合作期间,两党之间的交流和思想碰撞,促进了中国思想的 解放和进步。
对未来合作的展望
加强两岸交流与合作
01
国共两党应该加强两岸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
展,促进祖国和平统一。
推动多边主义和全球治理
02
国共两党应该推动多边主义和全球治理,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和问题。
促进地区和平稳定
03
国共两党应该促进地区和平稳定,共同维护地区和平稳定和繁
荣发展。
感谢您的观看
第二次国共合作对于抵御日本侵略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抗日战争期间,两党携手作战,共 同为保卫国家作出了巨大贡献。
民族团结
此次合作加强了中华民族的团结意识,促进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这对于中国现代史 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历史经验
第二次国共合作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在面对外来侵略时,只有团结一致、共同 对外,才能取得胜利;而在内部矛盾和分歧方面,需要以协商和妥协的方式解决。这些经 验对于当今国际关系和国内政治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THANKS
02
军事合作
在抗日战争期间,国共两党进行了广泛的军事合作。共产党领导的八
路军、新四军等抗日武装力量积极配合国民党军队作战,共同抵御日
本侵略。
03
政治合作
除了军事合作外,两党在政治上也进行了密切的合作。国民党政府承
近代史国共关系发展史
近代史国共关系发展史近现代中国历史上,国共两党的关系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从20世纪初到1949年,国共两党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很多变化,经历了许多波折和曲折。
那么,国共关系的这段历史发展究竟是怎样的呢?让我们来一步步了解。
第一步:同盟会成立国共两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05年,当时孙中山成立了同盟会。
同盟会的宗旨是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建立民主政治。
1921年,共产党在上海正式成立,虽然与同盟会的平台存在差异,但双方都积极参与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第二步:初次合作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国共两党之间开始了初次合作。
1923年,共产党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签署了《中俄共同宣言》,决定联合起来打倒北洋政府。
但是,在实践中,由于两党理念和目的的差异,合作很快破裂了。
第三步:大革命然而,在1925年到1927年的国共合作时期,两党共同发动了中国的第一次大规模革命——北伐战争。
这场战争推翻了北洋政府的统治,打开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大门。
但是,由于国共之间的矛盾加深,国民党内部右倾逐渐加强,共产党被打算进入地下。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开始了对共产党人的大规模屠杀,国共合作最终破裂。
第四步:长征接下来的数年间,共产党陷入了很长一段艰苦卓绝的战斗。
国民党军队不断打击,共产党被剿杀得十分惨烈。
1934年,毛泽东领导了红军开始了漫长的长征,跨越了五千多公里,历经千难万险,最终到达了陕北的延安。
在这段艰苦的历程中,共产党人不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为后来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五步:抗日战争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国共两党再度结成联盟,共同抵御外敌。
在长期的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再次建立了休战的合作关系。
共产党领导的游击战争和国民党的正面战争互相配合,并在晋南、晋察冀等地建设了抗日根据地,为抗日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第六步:解放战争1945年,二战胜利后,国共两党的合作逐渐瓦解,最终爆发了激烈的内战。
近代史国共两次合作
汇报人:文小库 2024-01-09
目录
• 国共第一次合作 • 国共第二次合作 • 国共两次合作的比较与影响 • 国共两次合作的现代意义
01
国共第一次合作
合作背景
民族危机加深
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面临列强瓜分 、军阀混战的局面,民族危机空前严 重。
共产国际推动
国民党需要新鲜血液
合作结果
统一战线形成
国共第一次合作形成了广泛的统一战线,加速了中国革命的进程 。
北伐战争胜利
北伐战争的胜利,使国民党在南方建立了稳固统治基础。共产党发展壮大
通过与国民党的合作,共产党的影响力和组织规模得到了扩大。
02
国共第二次合作
国民党虽然有革命性,但缺乏新鲜血 液和新的思想。
共产国际为推动中国革命,建议国共 两党合作。
合作过程
01
02
03
达成共识
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 召开,标志着国共第一次 合作的开始。
黄埔军校建立
国共合作期间,建立了黄 埔军校,培养了大批军事 人才。
北伐战争
在国共合作推动下,北伐 战争打响了,旨在推翻北 洋军阀的统治。
初三历史国共合作的过程及失败原因
初三历史国共合作的过程及失败原因国共合作是指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在中国革命时期展开的合作与斗争的历史阶段。
国共两党在共同的敌人面前,曾经达成了一系列的合作协议,但最终由于各种原因,国共合作最终失败。
本文将对国共合作的过程及失败原因进行探讨。
一、国共合作的过程1921年,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10年后,中国国民党也于1923年成立。
然而,在中国内外压力的情况下,国共两党认识到彼此的互补性,并开始进行合作。
1.第一次国共合作(1924-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标志是1924年的国共联盟成立。
国共两党在孙中山的领导下,联合推翻北洋政府,建立一个以孙中山为元首的统一政权。
共产党积极参与国共合作,并在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军阀的反对和内外交困的压力,第一次国共合作在1927年被国民党蒋介石发动的“清党”行动所摧毁。
2.第二次国共合作(1937-1945年)第二次国共合作是由于日本侵略引发的。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两党重新开始了合作。
共产党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发起了抗日根据地的战争,国民党则在蒋介石的领导下进行统一战线的组建。
两党合作共同抗击日本侵略,共产党逐渐发展壮大,并在解放战争中取得了重要的胜利。
二、国共合作的失败原因尽管国共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最终以失败告终。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失败原因。
1. 意识形态上的冲突国共两党在意识形态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国共合作的成功取决于两个党派对意识形态的共同理解和共同目标的追求。
然而,国共两党对于共产主义和国民主义的理解存在差异,这导致了在合作中的摩擦。
2. 内外压力的影响国共两党面临着内外的巨大压力。
一方面,国共合作面临着军阀和帝国主义的压力,这使得两党很难找到持续的合作基础。
另一方面,两党内部也存在着各种利益冲突和权力斗争,这 further further the further the the the the the the further the the the the the the the.3. 地区利益的冲突国共两党在实施合作时,由于地区利益的冲突导致了合作的困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24-1927年:国共第一次合作。
①原因
A.一战后,“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B.中国共产党经过二七惨案认识到: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C.国民党当时是革命的民主派,有一定威望又在南方建立了革命根据地, 其领导人孙中山欢迎同共产党合作。
D.共产国际的促进作用
②意义: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推动了国民大革命运动的迅速开展。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给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以沉重打击,共产党的影响力扩大。
2、1927-1937年:国共十年对峙。
原因: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中山舰事件”、“整理党务案”;“四·一二”政变,“七·一五”政变)
2.第二次国共合作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同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建立的合作,即抗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后,中国共产党为建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1933年1月,中国共产党发表宣言,首次提出红军准备在三个条件下与任何武装部队订立共同对日作战的协定。这三个条件是:(一)立即停止进攻苏区;(二)立即保证民众的民主权利;(三)立即武装民众创立武装的义勇军。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又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再次明确表示只要国民党军队停止进攻苏区,实行对日作战,红军愿立刻与之携手,共同救国。宣言建议一切愿意参加抗日救国事业的党派、团体、名流学者、政治家和地方军政机关进行谈判,共同筹组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并呼吁各党派和军队首先停止内战,以便集中一切国力去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从理论和政策上正式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总路线,提出“党的任务就是把红军的活动和全国的工人、农民、学生、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一切活动汇合起来,成为一个统一的民族革命战线”。瓦窑堡会议后,共产党一方面积极促进一二九学生运动后全国人民中日益高涨的抗日救亡运动的浪潮,另一方面尽可能地向国民党上层领导人和军队将领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1936年5月5日,中国共产党向国民党政府发出《停战议和一致抗日》的通电,将“抗日反蒋”政策转变为“逼蒋抗日”政策。8月25日,中共中央公开发表《中国共产党致中国国民党书》,信中再次呼吁停止内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中国共产党迅速确定了和平解决的方针,并应张学良、杨虎城的邀请,派周恩来、叶剑英等人赴西安谈判,迫使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6项条件。为了促进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1937年2月10日中共中央又致电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提出五项要求:停止内战,一致对外;保障言论、集会、结社之自由,释放一切政治犯;召开各党各派各界各军的代表会议,集中全国人才,共同救国;迅速完成对日作战之一切准备工作;改善人民生活。同时提出四项保证:如果国民党将上述五项要求定为国策,共产党愿保证停止武力推翻国民党政府的方针;工农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特区实行彻底的民主制度;停止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1937年2月中旬至7月中旬,中国共产党代表周恩来、秦邦宪(博古)、叶剑英、林伯渠等与国民党代表蒋介石、宋子文、顾祝同等,先后在西安、杭州、庐山进行了多次关于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谈判。但因国民党方面坚持取消共产党组织上的独立性,取消红军,取消革命根据地的主张,双方没有达成协议。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向北平西南的卢沟桥发动进攻,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七七事变的第二天,中共中央发布通电号召全中国军民团结起来,抵抗日本的侵略。7月15日,中共中央将《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送交蒋介石。《宣言》提出发动全民族抗战、实行民主政治和改善人民生活等三项基本要求,重申中共为实现国共合作的四项保证。17日,中共代表周恩来等在庐山与蒋介石继续谈判。同一天,蒋介石发表了准备抗战的谈话。1937年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八一三事变),扬言3个月灭亡中国。由于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地直接受到威胁,8月14日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8月中旬,中共代表周恩来、朱德、叶剑英同蒋介石等就发表中共宣言和改编红军问题,在南京举行第五次谈判,蒋介石被迫同意将在陕北的中央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提出了争取抗战胜利的全面抗战路线。8月25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命令,中央红军改编为八路军,任命朱德、彭德怀为正、副总指挥,开赴华北抗日前线。10月间,又将在南方十三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任命叶挺为军长,项英为副军长,张云逸为参谋长,开赴华中抗日前线。在共产党的催促下,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谈话,实际上承认了共产党的合法地位。至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第二次国共合作开始。
原因:抗战胜利后,美蒋勾结发动内战,国共两党关系再次发生破裂,由合作走向全面对抗。
二.细节:
1.第一次国共合作
1924年至1927年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同中国国民党合作结成的革命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1922年6月发表《中共中央第一次对于时局的主张》,明确提出了建立各民主阶级联合战线的主张。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讨论了同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问题,正式确立了建立民主联合战线的方针。1922年8月,中共中央召开西湖特别会议,根据共产国际的指示,经过充分讨论决定,在孙中山改组国民党,使国民党成为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统一战线的条件下,共产党员可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实现两党的合作。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接受共产国际执委会《关于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关系的决议》,决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以建立各民主阶级的统一战线。孙中山接受了中共代表和共产国际代表的建议,同意国共合作,欢迎共产党员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员以个人身份参加国民党,决定联俄、联共,对国民党进行改组。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宣言重新阐释了三民主义,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这次国共合作促进了民主革命的发展,广泛地动员了工农群众,开创了民主革命的新局面,促进了北伐战争的顺利进军。1927年国民党右派发动的“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标志着国民党右翼势力彻底背叛革命和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破裂。
党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坚持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了联合国民党共同抗日,制止国民党顽固派对日妥协和反共倾向,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三大口号。在党内批判了以王明为代表的放弃统一战线领导权的投降主义路线,坚持了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的原则,同国民党顽固派进行坚决的斗争,粉碎了国民党顽固派的三次反共高潮。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得到很大发展,抗日根据地不断扩大。党在各根据地普遍建立“三三制”的统一战线政权,实行减租减息,实行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工商政策,争取团结了民族资产阶级、开明士绅和其他中间力量。党建立了同民主党派和无党派爱国人士的合作关系,获得广大的同盟者。
3、1937-1946年:国共第二次合作
原因
①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上升为主要矛盾,共产党从抗日大局出发,变“反将抗日”的政策为“拥蒋抗日”的政策。
②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国共两党由对抗走向合作的开始。全面抗战爆发后,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两党共同走向抗日战场。
4、1946-1949年:国共再对抗。
抗日战争时期,是党的统一战线政策趋于完善和成熟的时期,毛泽东的统一战线思想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实践中有很大发展。他提出了独立自主原则;又团结又斗争的政策;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方针;“有理、有利、有节”,“利用矛盾,各个击破”的斗争策略等等。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权的坚持,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这期间,毛泽东作出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是中国革命三大法宝的著名论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