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15种表情背后的心理分析 (1)
幼儿表情分析15种
儿童15种表情背后的心理分析孩子有很多表情:哭;撒娇;害羞等,每个表情后面都有和大人不太一样的原因,让我们解开所有的密码。
表情一打人、咬人孩子总喜欢打人、咬人是有一定的原因的!原因1:可能孩子对小朋友的安全感建立得不好。
所以一有小朋友到身边去,他就会觉得受到威胁,然后主动进攻。
办法:妈妈应多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多帮孩子交些好朋友。
那段时间我一直在反思,然后就开始行动了。
如做了冰淇淋、煮了毛豆、花生,有了水果等都分成几份,带着孩子送到小朋友家,有好吃的也叫到家里一起吃,或拿到别人家吃。
礼尚往来,别人也会有好吃的想着我们。
这样关系越走越近,孩子的感觉也越来越好。
变化:不打人了,每次出去,都要去敲人家的门,想见见小朋友。
有好吃的分享,还说:他是我的好朋友。
原因2:打是排除的意思。
有时他想按自己的想法做事,可小朋友们总是做些他不喜欢的事情,他想把这个事实排除掉。
如:他拿个小碗,用土来做饭。
小朋友过来就往他的碗里放土,但他不想这样,因为破坏了他原有的计划和目标。
他对小朋友嚷,但人家不听,他嚷了几次,发现不管用,就会动手打人了。
他的想法本没有错误,只是不想被打扰。
但他的举动是不好的。
有时想吃冰棒或做其它一些事情,家长不让做,他也会用打的方式来解决,只是想把家长不让他做事的这个事实排除掉。
所以我觉得更多时候,孩子打人是排除的意思。
包括大人也一样,乐爸总不听我的,我也会打他。
说不过就打吧。
反思一下,其实大人和孩子都差不多。
办法:加强用语言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他用语言来和别人表达思想。
如人家往他碗里放土打人这件事,妈妈可以告诉他:“如果你不喜欢人家这么做,你可以直接教他对别人说…不喜欢你往碗里放土,我正在做饭!‟”然后告诉他,打人无法解决问题,打人是不好的行为。
他就明白了。
当然要达到完全用语言表达还需要一个过程,妈妈要耐心等待他心智成长到这个程度。
原因3:家人可能有打人(或以轻打屁股来逗着孩子玩)的行为。
孩子会把所以的待遇反加到别人身上。
幼儿心理学课程
幼儿心理学课程一、教材分析幼儿心理学是一门超级有趣的课程呢。
它主要研究幼儿期(一般指3 - 6岁)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
这个阶段的孩子就像一个个小谜团,他们的思维、情感、认知等各方面都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
教材往往会涵盖幼儿的感知觉发展,像他们怎么看这个世界、听各种声音;还有他们的语言发展,从简单的单词到短句的神奇转变;以及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如何和小伙伴玩耍、分享、合作等等内容。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同学们了解幼儿心理发展的基本阶段和主要特征。
例如知道幼儿在不同年龄段对颜色、形状的认知是不一样的,3岁的孩子可能只能识别简单的几种颜色,到了5岁就可以区分更多的颜色混合了。
理解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因素,像是遗传、环境、教育等。
就像有的孩子天生可能比较外向,但是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也会让他更加善于与人交往。
2. 能力目标培养同学们观察幼儿心理现象的能力。
当看到一个幼儿在游戏中突然发脾气,能够分析出可能是因为他没有达到自己的游戏目的,还是有其他小朋友抢了他的玩具等原因。
提高同学们运用幼儿心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果在幼儿园实习,遇到小朋友不愿意午睡的情况,能够想到是因为上午活动量不够,还是午睡环境太吵等原因并加以解决。
3. 情感目标增强同学们对幼儿的喜爱和尊重。
幼儿虽然小,但是他们的内心世界很丰富,要让同学们懂得尊重每个幼儿的个性差异。
激发同学们对幼儿教育事业的热情。
让同学们感受到幼儿教育是非常有意义的,能够影响幼儿的一生。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这是整个幼儿心理学的核心内容,因为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心理差异很大,比如2 - 3岁是幼儿口语发展的关键期,这个时期如果给予正确的引导,幼儿的语言能力会有很大的提升。
幼儿认知发展的过程。
从简单的感知觉到复杂的思维能力的发展,像幼儿是如何从认识一个苹果的形状、颜色,到理解苹果是可以吃的,是从树上长出来的这个过程。
青春期的孩子心理问题为什么这么多
青春期的孩子心理问题为什么这么多全国妇联、教育部等七部委联合印发的《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指出:13—15岁的儿童正处于告别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即青春期。
青春期的儿童面临着生理和心理上的“巨变”。
有的专家称这一时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危险的时期、是最容易产生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的时期。
一、青春期心理问题有哪些表现?一是厌学。
厌学是目前中学生诸多学习心理障碍中最普遍,最具危害性的问题。
学习的困难使他们在教室如坐针毯,感到是一种煎熬,由此诱发出诸如上课精力分散、作业完不成、旷课、逃学、上网等很多问题;二是逆反心理。
他们有意做出一些与家长意愿相违背的举动,说出一些让家长伤心的话语,以表示自己已经长大、已经有自己独立的思维。
他们对父母的管理有强烈的抵触情绪;三是焦虑、抑郁、孤独、封闭的心理障碍,特别是一些独生子女一切由父母包办形成的脆弱心理、一旦遇事惊慌失措甚至精神崩溃;四是农村留守孩子长期远离父母,亲情缺失、性格缺陷、学习懈怠、思念家长等心理问题;五是人际关系不协调,不善于与人相处。
学习好的,经常听到的都是赞扬声,自我中心意识强,但不能经受挫折,只能听表扬,不能受一点挫折;学习差的经常受到批评,得不得温暖,结交不爱学习的伙伴,在同伴中寻找呵护或发泄内心不快的场所,有的甚至早恋,如此等等。
二、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其一、孩子自身的主观或客观原因:孩子进入初中有三多:书多、课多、老师多;有三大变化:课程的难度变化大、教师讲课的方法变化大、孩子的心理心灵变化大;三个不适应:孩子对新的环境不适应,对中学的学习方法不适应、对老师的讲课方法不适应。
在这些突然变化的情况下,孩子和家长都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没有做好小学与中学的衔接工作,家长的沟通、辅导远不如小学,孩子的学习方法远不能适应初中的学习要求,致使部分孩子的学习成绩逐渐下滑。
应试教育下繁忙的作业和激烈的竞争、升学考试的压力,使孩子产生厌学等诸多心理问题。
孩子身体迅速发育,身高增长很快,第二性征开始出现,独立性、自尊心增强,觉得自己是个大人了。
小班表情教案(通用)
通过游戏、故事、情境模拟等 方式,引导幼儿体验愤怒情绪 ,鼓励幼儿用语言和表情表达 愤怒情感。
情感引导、互动游戏、角色扮 演等。
关注幼儿的情绪变化和需求, 及时给予引导和支持,促进幼 儿情绪健康发展。同时,也要 注意引导幼儿学会控制情绪, 避免过度表达愤怒情感对他人 造成伤害。
04
表情教学注意事项与建 议
。
教学过程
通过游戏、故事、音乐等多种 形式,引导幼儿体验快乐情绪 ,鼓励幼儿用语言和表情表达 快乐情感。
教学方法
情景模拟、互动游戏、角色扮 演等。
教学反思
根据幼儿的表现和反馈,及时 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确保教
学效果。
悲伤表情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帮助幼儿理解悲伤情绪,学会表达悲伤情 感,培养同理心和关爱他人的品质。
角色扮演法
总结词
通过扮演角色,让幼儿亲身体验不同情绪并表达出来。
详细描述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幼儿的兴趣选择合适的角色,让幼儿扮演不同的角色,亲身 体验并表达不同情绪。例如,在“小熊请客”的故事中,让幼儿扮演小熊、客人 等角色,通过角色的情感体验,引导幼儿表达高兴、生气等情绪。
故事讲述法
总结词
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引导幼儿理解和表达各种情绪。
。
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孩子关注 他人的情感和需要,培养他们的
同理心和关爱他人的意识。
通过表情教学,帮助孩子建立自 信心和自我认知,促进他们情绪 的稳定和自我调节能力的发展。
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拓展延伸
将表情教学与日常生活相结合,通过实际情境的模拟和演练,加深孩子对表情意义 的理解。
利用故事、歌曲、游戏等形式,将表情教学渗透到各个领域中,丰富孩子的学习体 验。
《儿童精神分析》第一章 儿童分析的心理学基础
第一章儿童分析的心理学基础1精神分析学将儿童心理分析拓展至新的领域。
对儿童的精神分析观察帮助我们了解到,即便在儿童早年,也会经历性冲动与焦虑,并可能遭受严重的心理挫伤。
儿童并非是“无性”(asexuality)的,而所谓“无忧无虑的童年”其实也并不存在。
这是我们通过对成人的心理分析与对儿童的直接观察所获得的结论,而对幼童的心理分析实践也证实与补充了这一点。
就让我从我的小病人开始吧。
我将通过早期的心理分析,勾勒该病人的心理面貌,并辅之以案例说明。
这个病人叫做瑞塔,开始治疗时只有两岁零九个月。
她对母亲的偏好结束于一岁末。
随后,她显示出非常明显的对父亲的偏爱,以及对母亲的强烈嫉妒。
例如,她十五个月大的时候,就常常一再表达与父亲同处一室的愿望,并喜欢坐在父亲膝上与他一同翻书看。
到十八个月的时候,她的偏好再次转变,母亲重新成为她的最爱。
与此同时,她开始出现夜惊与害怕动物的症状。
她变得越来越黏着母亲,憎恶父亲。
两岁伊始,她的行为变得更加矛盾、难以管教,最终在两岁九个月的时候,被带到我这里治疗。
那时,她有显著的强迫性神经官能症,存在强迫性的仪式动作,她无法控制的淘气行为与带着悔意的乖巧表现交替出现。
她喜怒无常的情绪发作符合忧郁型抑郁症的所有表现。
除此之外,她还有严重焦虑,对自己的玩乐有着压抑的行为,她也无法忍受任何挫折,还存在过度悲伤的现象。
如此种种,使得此孩童几乎完全无法管教。
21该章为作者论文《早期心理分析的原则》(1926)的扩展版本。
引自《克莱茵作品集》第一册。
2瑞塔与父母同室而眠直至近两岁。
分析显示出她见过那些原始场景(父母性交)的结果。
两周岁时弟弟出生,这一事件最终导致她神经症的全面爆发。
她的治疗总共持续了83期,最后由于她父母移居国外而被迫中断。
通过治疗,她各方面的情况都大为改观:焦虑减少,强迫性仪式动作消失,抑郁症状和无法容忍挫折的状况都大大缓解。
与此同时,治疗降低了她对母亲的矛盾心理,也改善了她和父亲与弟弟的关系,最终为她成长为正常儿童扫除了一些障碍。
儿童15种表情背后的心理分析(家长要好好看看)
变化:不打人了,每次出去,都要去敲人家的门,想见见小朋友。有好吃的分享,还说:他
是我的好朋友。
原因2:打是排除的意思。
有时他想按自己的想法做事,可小朋友们总是做些他不喜欢的事情,他想把这个事实排除掉。
如:他拿个小碗,用土来做饭。小朋友过来就往他的碗里放土,但他不想这样,因为破坏了
我也会打他。说不过就打吧。反思一下,其实大人和孩子都差不多。
办法:加强用语言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教他用语言来和别人表达思想。如人家往他碗里放土
打人这件事,妈妈可以告诉他:"如果你不喜欢人家这么做,你可以直接教他对别人说'不喜
欢你往碗里放土,我正在做饭!'"然后告诉他,打人无法解决问题,打人是不好的行为。他
到威胁,然后主动进攻。
办法:妈妈应多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多帮孩子交些好朋友。那段时间我一直在反思,然后
就开始行动了。如做了冰淇淋、煮了毛豆、花生,有了水果等都分成几份,带着孩子送到小
朋友家,有好吃的也叫到家里一起吃,或拿到别人家吃。礼尚往来,别人也会有好吃的想着
我们。
这样关系越走越近,孩子的感觉也越来越好。
一个特征。
妈妈的高招:
儿童"说谎话"的种类繁多,想像谎话、愿望谎话、无知谎话、游戏谎话、辩解谎话、方便谎
话、友情谎话、吸引注意力谎话、复仇谎话、以及欺骗谎话,等等。
幼儿的大部分谎言来自想象、愿望、游戏和无知,偶尔有出自辩解或引人注目的目的。无论
哪一种都不属于真正的谎言,更不至于发展成性质恶劣的小偷行为。
爸妈妈带孩子上街玩,看到了别的孩子在其父母和别人讲话时插在中间吵个不休而受到批
评,就可以问自己的孩子:"刚才那个孩子做得对不对?为什么?你喜欢他吗?"让孩子从中受
幼儿教育题库g七、案例分析及答案
七、案例分析1、《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中有这样一段话:“儿童时代应该是欢乐、和平、游戏、学习和生长的时代。
他们的未来应该在和谐和合作之中形成。
”这段话可以作为我们衡量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的价值标准。
结合你的工作实例分析合理安排幼儿一日生活应该从哪些方面做起?2、基尼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个小女孩。
她母亲双目失明,丧失了哺育孩子的基本能力;父亲讨厌她,虐待她。
基尼自婴儿期起就几乎没听到过说话,更不用说有人教她说话了。
除了哥哥匆匆地、沉默地给她送些食物外,可以说,基尼生活在一间被完全隔离的小房里。
她严重营养不良,胳臂和腿都不能伸直,不知道如何咀嚼,安静得令人害怕,没有明显的喜怒表情。
基尼3岁被发现后,被送到了医院。
最初几个月,基尼的智商得分只相当于1岁正常儿童。
多方面的重视使她受到了特殊的精心照顾。
尽管如此,直到13岁,都没有学会人类语言的语法规则,不能进行最基本的语言交流。
据调查分析,基尼的缺陷不是天生的。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小基尼的缺陷说明了什么?(2)小基尼在精心教育下,仍不能学会人类语言的语法规则,这说明了什么影响的作用?3、萱萱今天是公共汽车的小司机,她见自己车上没有乘客,于是就大声嚷道:“快来乘车,我要开到动物园去了。
”此时,娃娃家的妈妈推着娃娃来乘车,刚想上车,砚砚走来对娃娃家妈妈说:“这辆车不能乘,没有消过毒。
”小司机听到了,连忙从座位上站起来,跑到积木箱前拿出一块绿色圆形积木,告诉他们:“我这辆车已经消过毒了,这是消过毒的标记。
”经她这么一说,砚砚和娃娃家的妈妈都乘上了这辆公共汽车,小司机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结合上面的材料说明游戏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意义。
4、区域活动时,小朋友都在全神贯注的玩着,只听见“哇”的一声,随着哭声,只见点点倒在地上哭泣。
老师问是谁干的,旁边的小朋友七嘴八舌的说:“是阳阳!”老师生气地问:“阳阳,你为什么要欺负点点?”阳阳红着脸,很委屈的说:“我想玩她的小汽车,可点点就是不让我玩,也不给我汽车,我才推她的。
婴幼儿的情绪识别从生气到快乐
婴幼儿的情绪识别从生气到快乐情绪识别是人类交流和社交的关键部分。
对于婴幼儿来说,学会识别自己和他人的情绪是他们人际关系和情感发展的重要一步。
从生气到快乐,婴幼儿的情绪识别正在经历着一系列的发展过程。
首先,婴幼儿在情绪识别方面具有天生的能力。
就在出生后的几周内,他们就能够分辨出一些基本的情绪,例如生气和快乐。
通过观察他们的面部表情、声音和身体语言,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对不同情绪的反应。
这种天生的情绪识别能力是婴幼儿发展其他社交技能的基础。
然而,婴幼儿的情绪识别需要经过时间和经验的培养。
在他们的整个成长过程中,与父母、家庭成员和其他人的互动是关键因素。
通过与他人的交流,他们逐渐学会将自己的感受和情绪与他人的情绪联系起来。
例如,当一个婴幼儿看到妈妈生气的时候,他们可以根据妈妈的面部表情和声音来判断她的情绪,并作出适当的反应。
在幼儿园或托儿所等集体环境中,婴幼儿的情绪识别也得到了更多的锻炼机会。
通过与同龄人的互动,他们能够观察和模仿其他孩子的情绪表达。
这种观察和模仿的过程有助于婴幼儿理解不同情绪的表达方式,并学会适当地回应。
随着年龄的增长,婴幼儿的情绪识别能力也在不断发展。
他们逐渐学会分辨更为复杂的情绪,如悲伤、焦虑和激动等。
同时,他们也能够更准确地理解他人的情绪,并根据情境做出相应的反应。
这种情绪识别能力的发展与儿童大脑的认知和情感发展密切相关。
总结来说,婴幼儿的情绪识别从生气到快乐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
虽然他们天生具备一定的情绪识别能力,但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经验的积累,他们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情绪识别技能。
这对于他们的社交和情感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关注婴幼儿的情绪发展,并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引导,帮助他们成长为情感智慧的人。
儿童15种常见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
儿童15种常见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儿童的行为受到多种心理因素的影响,通过了解这些背后的心理原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引导他们的行为。
以下是儿童15种常见行为的心理原因。
1.目中无人:当儿童表现出目中无人的行为,可能是因为他们缺乏尊重他人的意识,或者是想通过这种方式获取他人的注意和尊重。
2.无法控制情绪:儿童通常在情绪控制方面比成年人更薄弱,当他们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时,可能是因为他们缺乏情绪管理的技能和经验。
3.孤独感:有时候儿童表现出过度依赖他人或者过度独立的行为,这可能是因为他们感到孤独。
他们需要与他人建立关系和获得支持。
4.挑战权威:儿童常常试图挑战权威,这可能是因为他们想表达自己的独立性和个人主义,或者是对权威的不满。
5.欲望得到认可:儿童渴望得到重视和认可,当他们表现出炫耀或者夸大自己的行为时,可能是因为他们希望引起他人的注意和赞赏。
6.超额活动:一些儿童表现出过度活跃、好动的行为,可能是因为他们拥有过剩的精力,或者是缺乏适当的外在刺激。
7.拖延症:儿童有时会出现拖延症状,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害怕失败,或者是抵制被迫执行任务的压力。
8.冲动行为:儿童常常表现出冲动的行为,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后果和风险的判断能力不足,或者是自控力不强。
9.藏秘密:当儿童表现出隐瞒、撒谎或者隐藏行为时,可能是因为他们希望保护自己的隐私、避免被责备或者获得特权。
10.打断对话:儿童有时会打断别人的对话,可能是因为他们渴望参与和被听取,或者是他们缺乏等待的耐心。
11.不关心危险:儿童有时会表现出对危险的不关心,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危险的认知和判断能力尚未成熟,或者是他们对自己的能力过于自信。
12.不喜欢分享:儿童不喜欢分享可能是因为他们担心失去自己的东西,或者是缺乏对他人需求的意识。
13.恶作剧:儿童有时会恶作剧,这可能是因为他们想引起他人的注意,或者是通过戏弄他人来减轻自己的焦虑和压力。
14.负面自我评价:当儿童表现出自卑、自责或者消极的自我评价时,可能是因为他们缺乏自信心和自尊心,或者是受到他人的负面评价的影响。
发展心理学第六章 婴儿期的社会性和人格发展
• 婴儿可能不仅和母亲,也和其他很多人发展出依恋关系
– 婴儿似乎在5个月时就能区分出快乐和悲伤的声音(Soken & Pick, 1999;
Montague & Walker-Andrews, 2002)
– 4个月后,婴儿可能已经开始理解隐藏在面部表情和声音背后的情 绪意义 • 喜悦和悲伤的面部表情+喜悦和悲伤的声音 • 当表情和声音匹配时,婴儿会更多地注意
– 儿童和其依恋的个体在一起会感到愉快 – 依恋基于生物学决定的因素
• 动物的印刻(Lorenz, 1965) • 弗洛伊德认为依恋源于母亲满足儿童口唇需要的能力 – Harlow认为依恋来源于舒适感 • 幼猴大部分时间攀附在用布做出的猴子身上,尽管他们偶尔会到
铁丝做成的猴子身上取食(Harlow & Zimmerman, 1959) – 鲍尔比(Bowlby)认为依恋主要是建立在婴儿安全需求的基础
– 记忆的发展 – 预期事件 • 个体差异 – 有和陌生人大量接触经验的婴儿表现出较少的陌生人焦虑 – 面对女性和儿童时,表现出较少的焦虑
5
婴儿期的情绪
• 陌生人焦虑和分离焦虑
– 分离焦虑 • 分离焦虑(separation anxiety):当熟悉的照料者离开时,婴儿所表现 出来的紧张情绪 • 文化普遍性:7,8月开始,14个月达到顶峰 • 分离焦虑和陌生人焦虑代表了重大的社会性进步
– 面部表情的普遍性 – 母亲的报告:兴趣和喜悦、愤怒、惊讶、恐惧、悲伤 – 采用伊扎德(Carroll Izard)的“最大可识别面部编码系统” 发现
儿童常见的面部表情
儿童常见的面部表情儿童的面部表情是他们情感和心理状态的真实反映,对于父母和教育者来说,了解儿童的面部表情及其含义是与孩子建立良好关系、与他们有效沟通的重要一环。
本文将介绍儿童常见的面部表情及其意义,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与儿童交流。
1. 笑容笑容是儿童最常见的面部表情之一,它代表着快乐、满足和愉悦的情绪。
当孩子面带微笑时,表示他们感到开心、愉快或对某件事情感兴趣。
儿童的笑容是他们与周围环境互动的标志,家长和教育者应积极鼓励孩子笑得更多,创造和谐的成长环境。
2. 哭泣哭泣是儿童在面对痛苦、不满和无助时表现出的情绪表达。
婴幼儿哭泣往往是因为饥饿、疼痛或不适,表示他们需要家长的关注和照顾。
而幼儿哭泣则可能是因为失望、挫折或意外,家长需要耐心倾听孩子的需求,提供安全感与安慰。
3. 惊讶惊讶是面部表情中的一种特殊情绪,常常伴随着眼睛睁大、嘴巴张大等动作。
当儿童面对新鲜、突然或意外的事情时,他们可能会出现惊讶的表情。
惊讶是儿童探索世界的一种方式,家长和教育者可以通过引导和解释,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所面对的事物。
4. 愤怒愤怒代表着儿童对于不满和不公平的负面情绪。
当孩子感到被冒犯、被侵犯或处于不利情境时,他们可能会展现出愤怒的面部表情。
在面对孩子的愤怒时,父母和教育者应该耐心倾听和理解孩子的感受,同时教导孩子正确的情绪表达和解决冲突的方式。
5. 高兴高兴是儿童常见的积极情绪之一,它表现为眉毛上扬、眼睛放松以及嘴角上扬等面部表情。
当儿童面对喜欢的事情或达成目标时,会流露出高兴的表情。
积极鼓励和赞赏孩子的努力和成就,可以增加他们的自信心,并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情感态度。
6. 害怕害怕是儿童面对危险、陌生和恐怖情境时表现出的情绪表达。
当孩子感到害怕时,他们的面部表情往往会显现出紧张、担心的特征,如皱眉、眼神恐惧等。
在面对孩子的恐惧时,家长和教育者应提供安全的环境和支持,引导孩子面对恐惧并克服它。
7. 亲昵亲昵是儿童之间及与成人之间互动时展现的一种面部表情。
喜怒哀乐表情
喜怒哀乐表情简介:表情是人类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不同的表情可以传递出不同的情绪和信息。
喜怒哀乐是人类常见的四种情绪,而表情则是人们用以表达这些情绪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将从喜怒哀乐四个方面展开,探讨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表情。
一、喜喜乐的表情往往与笑容有关。
笑容是人类面部肌肉放松、表情愉悦的一种体现。
喜乐的表情包括微笑、大笑、眉开眼笑等。
微笑是最简单也是最常见的喜乐表情,通过嘴角上扬、眼眶皱纹的变化,传递出愉悦和轻松的情绪。
大笑则是一种更为开放和热烈的表达方式,常常伴随着声音的欢笑,给人带来快乐和愉悦。
二、怒愤怒的表情常常伴随着面部肌肉的紧张和眼神的狠厉。
抿嘴、眼睛瞪大和眉毛紧皱是愤怒表情的常见特征。
当人们感到被冒犯、不满或失望时,愤怒的表情就会浮现出来。
人们用愤怒表情来表达自己的反抗和不满情绪,以期引起他人的重视和改变。
三、哀哀伤的表情往往与眼泪和面部肌肉的下垂有关。
眉毛皱起、眼睛潮湿和嘴角下垂是哀伤表情的常见特征。
当人们经历失望、悲伤或心碎的时候,哀伤的表情会出现。
哀伤的表情可以帮助人们表达内心的痛苦和悲伤,引起他人的同情和安慰。
四、乐快乐的表情常常与放松和愉悦有关。
眉毛上扬、眯眼和嘴角上翘是快乐表情的常见特征。
当人们感到开心、满足或幸福时,快乐的表情就会显现出来。
快乐的表情可以传递人们内心的喜悦和幸福,给周围的人带来积极的影响和愉悦的感受。
总结:喜怒哀乐是人类情感丰富多样的四种表达方式,而表情则是人们常用的一种情绪表达方式。
通过喜怒哀乐的表情,人们可以传递出不同的情绪和信息,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使用不同的表情来表达自己的情绪状态,这些表情通过面部肌肉的变化和眼神的交流,成功地传递出了人们的内心情感和意图。
因此,喜怒哀乐表情的理解和运用对于个人的情感表达和社交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
希望本文能够为读者揭示喜怒哀乐表情的奥秘,让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不同的表情,有效地进行情感沟通和交流。
多动症儿童的教育个案分析[1]
多动症个案分析一、研究对象:王财财,今年10岁,曾经在幼儿园间断性地就读两年,因为上课坐不住,经常大喊大叫影响其他学生,被多家幼儿园婉拒。
到医院诊断确诊为多动症,曾用药物进行治疗过半年的时间,取得较好的效果,后来因家庭经济原因停药。
去年9月份到我校就读。
他认字能力强,记忆力好,但对数字有抗拒心理,三个数以上就数不清。
能认识较多的汉字,掌握的词汇也比较多,但不理解字词意思,不能正确说一个句子。
在行为方面,存在较大问题。
刚到班级的时候,把教室里的桌子推到一边。
上课时,他在教室跑来跑去,还不时去拿同学的书本、文具等,经常是整节课因为他的存在而无法进行。
当他不开心的时候,他时常会大喊大叫,大声骂人。
二、问题原因:在他进入学校后,我们对他的情况进行了了解,分析造成他不良行为的主要原因有家庭原因和学校原因。
1、家庭原因平时父母上班,无暇教育孩子,孩子自小跟奶奶一起。
从小被奶奶宠爱着,如果他的行为太过分了,他奶奶就会告诉他的爸爸,他爸爸的教育方法就是打和骂,他妈妈如果在家,就随口骂两句。
家里人见他发脾气的时候,就会骂他,或吓唬他,编造一些东西吓得他不敢吵。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他的自控能力受到了更大的限制,导致他在学校经常骂人,虽然他不知道骂的意思,但还是经常说一些莫名其妙的话,说一些古怪的事。
同学都不跟他一起玩,他就更是到处跑,不断发脾气。
2、学校原因王财财刚来到学校时,对学校纪律非常不适应,上课的时候,同学们都坐在自己座位上,他就拉这个扯那个,或者去拿别人的书,又去玩教室的扫把,拿凳子拖着走,老师制止他,他就躺地上,一边打滚,一边喊:救命啊,救命!很多学生都来看热闹,经过一段时间观察,他的这种行为不但没改变,还变本加厉了,很多老师一上课就头疼,不知道怎么对付他,对他产生一种惹不起躲得了的意识。
因此只要他能在教室不怎么捣蛋就算了,随便他怎么走。
但即使这样,他还是不愿意,经常在上课的时候,跑到讲台上,要求老师陪他做什么事,遭到拒绝就在讲台上打滚,闹得一节课不得安宁。
儿发心第5章 儿童认知-皮亚杰(韩宏莉201208)
1、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
他认为:儿童心理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
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主体的动作。
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环境的适应;适应的本
质在于主体与环境的平衡。
认识起源于动作,认识来自于主体与客体相互作
适应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方式实现的。
用。
发生认识论
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的过程是主体自我选择、 自我调节的主动建构过程。
向儿童呈现(Ⅰ) 向儿童呈现(Ⅱ)
A “B更大” (不守恒)
B
问儿童:两张图上的表面积是一样大,还是不一样大?
“一样大” (守恒)
重量守恒(9~10岁)
基本原理:不管形状如何改变,客体的重量保持不 变 向儿童呈现(Ⅰ) 向儿童呈现(Ⅱ)
A 两块叠在一起
B 两块分放两边
问儿童:两堆东西是一样重,还是不一样重?
“三座山”实验 ---自我中心
“三座山”实验---自我中心思维
指儿童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看待整个世界,不
知道可以变换角度或者意识到他人有不同的 观点。
实验者从A、B、C、D 四个角度拍摄照片。孩 子站在上述四位置之一。 A 给他看拍摄照片,要求 其挑选出对面位置上的 人所看到的是哪张照片。
B
C D
第二个成就:“客体永久性”概念确立:当物体从 婴儿的视野中消失时,他知道这并非是客体不存在了, 而是被藏在了某个地方。 在六个月以前,婴儿对物体的的认知是,看不见的 东西是不存在的。球滚入床下,因目不能见,他就认 为球不存在了。接近二岁的幼儿就会知道球仍在床下, 只是眼睛看不见而已。
18-24个月:已能充分理解客体永久性
通过可逆性体现:守恒实验 通过互反性体现:A>B意味着B<A
儿童爱哭撒娇害羞等15种行为背后的心理分析
儿童爱哭撒娇害羞等15种行为背后的心理分析儿童的行为反应是其个体心理发展的一种表现,孩子们可能会表现出各种各样的行为,包括哭泣、撒娇、害羞等。
这些行为背后都有着具体的心理原因和动机。
下面将从心理学的角度对这些行为进行分析。
1.哭泣:哭泣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行为反应,其主要原因是表达需求和情绪。
婴儿哭泣可能是因为饥饿、疼痛、疲劳、不适、孤独等身体上的原因。
同时,婴儿哭泣也可能是为了引起照顾者的注意和关注,满足社交需求。
2.撒娇:撒娇是儿童表达亲近和依赖关系的一种方式。
当孩子需要照顾者的关注和保护时,他们可能会采取撒娇的方式引起照顾者的关注。
撒娇不仅是表达亲近的方式,也是孩子试图从照顾者那里获取安全感和满足感的一种行为。
3.害羞:害羞是孩子面对新环境和陌生人时的一种常见反应。
孩子害羞的原因可能是缺乏自信、社交经验不足、对陌生环境或陌生人感到不安等。
通过害羞这种表现,孩子试图保护自己、适应新的环境。
4.发脾气:儿童发脾气往往是因为情绪无法得到有效调节。
儿童表达不满、愤怒或挫折感时,可能会选择发脾气的方式来表达自己。
这种行为可能是因为孩子对于自己无法控制的事情感到沮丧,或者因为自己无法得到满足。
5.搞破坏:儿童搞破坏行为往往是为了引起他人的关注和反应。
孩子可能会通过搞破坏的方式来吸引他人的注意力,满足自己的需求。
这种行为可能是孩子寻求关注和反应的一种方式。
6.追求控制:儿童追求控制的行为可能是因为他们试图掌控自己的环境,并体验到自主性和权力感。
孩子希望能够掌控和决定自己的事务,通过追求控制的行为来表达这种需求。
7.表演欲:儿童表演欲的表现可能是因为他们渴望被认可和赞美。
孩子们希望成为关注和表扬的焦点,通过表演欲的行为来吸引他人的注意力。
8.追求自立:儿童追求自立的行为可能是因为他们希望能够独立完成一些事情,展示自己的能力。
通过追求自立的行为,孩子们试图证明自己的成长和发展。
9.挑战权威:儿童挑战权威的行为可能是因为他们试图建立自己的个体性和自主性。
案例分析
不受欢迎的斌斌●案例描述:斌斌,男孩,5岁8个月,属于乖巧听话类型的孩子。
由于爸爸妈妈工作变动的关系,斌斌随父母从北方某个城市迁入到南方某个城市,并在一个附近的一个幼儿园上大班。
刚开始的几个月,斌斌的表现都很好。
但是,幼儿园老师最近总是向斌斌的妈妈反映说,斌斌在幼儿园人缘关系不好,他很喜欢打其他小朋友,以致于其他小朋友都不喜欢他。
斌斌妈妈感到很诧异,自己的孩子以前不是这样的呀,现在怎么变成这样一个人了呢?周末的时候,妈妈带着斌斌拜访了一位儿童教育专家。
通过与斌斌的交流之后,终于发现了斌斌打人背后的动因。
●案例分析:由于南北方语言的差异,斌斌对同伴的“脏话”非常敏感和反感。
只要小朋友向他说“脏话”,他就会警告小朋友不许再说。
但是,这个阶段的幼儿同时具有好奇和叛逆(不让说,偏要说)的心理,他们非但没有停止说“脏话”,反而说得更厉害,以致斌斌不得不采用武力的方式来制止他们。
最后的结果,当然是在老师和小朋友的眼中落得个坏名声。
由此可见,环境对于学前儿童的心理与行为发展来讲,具有重要的影响。
【对点案例】●案例描述:琳琳(化名)是幼儿园中班的孩子。
一天,她拿纸和笔画画。
在画之前,她自言自语地说,“我想画小猫咪”。
她先画了猫头、猫耳朵,再画猫眼睛。
然后花了线条,说这是草地,并在上面画了绿色小花,接着又画了只兔子,边画边说,“哎呀,不像不像,像什么呀,像小火车”。
这时,她又突然想起来,“小猫还没嘴呢!也没有画胡子”。
于是,又画了起来。
案例分析:琳琳小朋友画小猫的行为,充分展示了该年龄段的孩子在注意、想象、思维等方面的发展水平与特点。
该年龄段儿童的无意注意、无意想象和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因而时常会偏离当前活动的主题。
本案例中,对于琳琳一会儿想着画这样动物、一会儿又想着画另外一样动物的情况,我们不能随意地加以批评,而要根据他们的心理年龄特征,为他们的活动创设充分而适宜的条件和空间。
●【案例分析】老师带孩子们去动物园,一边看猴子、老虎、大象等,一边告诉他们这些都是动物。
解读0~1岁宝宝的情绪符号(二)
解读0~1岁宝宝的情绪符号(二)解读二:哭声里的心情宝宝们在他们不会说话的这段时间内,用笑和哭来向爸爸妈妈倾诉自己的欢快和苦恼。
照看宝宝的妈妈就知道孩子的哭声是有花样的!她们一听宝宝的哭声,很快就知道孩子是饿了、渴了、睏了、尿湿了还是生病了。
宝宝的啼哭往往是由于饥饿、口渴、睏倦、恐惊、着急、发怒等所引起,这种啼哭有不同的模式,哭声中就包含了产生不舒适心情的缘由,敏感的妈妈一听就能分析它们分别代表什么样的含义,实行护理的措施,所以宝宝的哭声有信号的作用。
生气,也是幼儿常见的心情。
宝宝生气的反应,往往是由猛烈到缓和,由直接到间接,随着年龄增长而变化。
婴儿时期的生气不发则已,一发总是来势汹汹,不能抑制。
全部身心受到感动,两手摇动,两脚乱踢,满面涨红,大声哭叫。
这时候的生气的缘由基本都是生理缘由,例如,生病、疲乏、饥饿、睡眠不足等,儿童不快乐和恐惊都会导致生气。
在0~1岁的阶段,妈妈可以通过观看了解孩子生气的缘由,准时满足他的需要,再用身体的安抚来安静孩子的生气,抱着孩子,摩挲他的皮肤,用温存的言语劝慰他,都可以起到好的效果,不要由于烦躁而对孩子置之不理。
解读三:恐惊宝宝们一般生活在很少会引起恐惊刺激的环境中,他们大多都受到爱惜,但宝宝照旧学会了可怕某些东西。
惧怕大约在诞生后的第6个月发生。
这是由于突然遇到强的刺激,心理失去平衡所发生的心情反应。
父母要留意,孩子有的惧怕是习得的,如听到了放鞭炮的声音,孩子会有似乎是惊怕的反应,父母无需紧急地用夸张的言语和动作去爱惜孩子,只需要轻轻地抱住孩子,用言语给他解释那是什么声音,就可以了。
另外,可怕生疏人正是这时期惧怕心情的突出表现,随着成长,慢慢会有所转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15种表情背后的心理分析有很多表情:哭;撒娇;害羞等,每个表情后面都有和大人不太一样的原因,让我们解开所有的密码。
表情一打人、咬人孩子总喜欢打人、咬人是有一定的原因的!原因1:可能孩子对小朋友的安全感建立得不好。
所以一有小朋友到身边去,他就会觉得受到威胁,然后主动进攻。
办法:妈妈应多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多帮孩子交些好朋友。
那段时间我一直在反思,然后就开始行动了。
如做了冰淇淋、煮了毛豆、花生,有了水果等都分成几份,带着孩子送到小朋友家,有好吃的也叫到家里一起吃,或拿到别人家吃。
礼尚往来,别人也会有好吃的想着我们。
这样关系越走越近,孩子的感觉也越来越好。
变化:不打人了,每次出去,都要去敲人家的门,想见见小朋友。
有好吃的分享,还说:他是我的好朋友。
原因2:打是排除的意思。
有时他想按自己的想法做事,可小朋友们总是做些他不喜欢的事情,他想把这个事实排除掉。
如:他拿个小碗,用土来做饭。
小朋友过来就往他的碗里放土,但他不想这样,因为破坏了他原有的计划和目标。
他对小朋友嚷,但人家不听,他嚷了几次,发现不管用,就会动手打人了。
他的想法本没有错误,只是不想被打扰。
但他的举动是不好的。
有时想吃冰棒或做其它一些事情,家长不让做,他也会用打的方式来解决,只是想把家长不让他做事的这个事实排除掉。
所以我觉得更多时候,孩子打人是排除的意思。
包括大人也一样,乐爸总不听我的,我也会打他。
说不过就打吧。
反思一下,其实大人和孩子都差不多。
办法:加强用语言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他用语言来和别人表达思想。
如人家往他碗里放土打人这件事,妈妈可以告诉他:“如果你不喜欢人家这么做,你可以直接教他对别人说…不喜欢你往碗里放土,我正在做饭!‟”然后告诉他,打人无法解决问题,打人是不好的行为。
他就明白了。
当然要达到完全用语言表达还需要一个过程,妈妈要耐心等待他心智成长到这个程度。
原因3:家人可能有打人(或以轻打屁股来逗着孩子玩)的行为。
孩子会把所以的待遇反加到别人身上。
办法:家长要反思自己是否有这种形为,如有应即时改正。
感想:其实孩子打人,根本也不会打怎么样,如果别人打自己的孩子倒没什么。
如果他打了别人,当父母的总会说自己的孩子不对。
我的想法是:当他打了人后,要及时根据当时的情况来分析原因,然后告诉他如何用语言来解决。
再告诉他打人是野蛮的行为(幼儿园总这么说,所以我也要家园一致)。
然后告诉他妈妈爱他(以免他有种做错事不被爱的担忧)。
这样,他既知道自己打人不对,也知道下次该怎么解决,还知道妈妈无论何时都是爱他的。
孩子感觉被爱包围着,他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无论怎样,妈妈都应把握一个原则,就是一定让孩子知道妈妈是爱他的,他永远都是好孩子,对事不对人,一时行为不对,不能说孩子就坏呀。
有时候孩子不顺心,可能会拿妈妈撒气,我倒觉得挺正常的。
因为妈妈是他最亲近的人,和最亲近的人发泄内心的压力是很正常的事呀,发泄完了,孩子会更好地调整自己的状态,也会更加爱妈妈。
乐有时就这样,我就会说:给我捶背呢!给他一个积极的暗示就够了。
多理解孩子,他毕竟还很小,心智还没有成长到可以自己解决一切问题的程度呀。
然后每天大声对他说:妈妈爱他!或在耳边轻声地说:“妈妈告诉你一个秘密,就是…我喜欢你!‟”孩子的心情会马上阳光灿烂、晴空万里。
有时他做些坏事,如把脚放到饭桌上,你越说不行,他越边坏笑着去做,有时我急了就会问他:你是不是觉得我爱你不够呀?他说是。
我就说:那从现在起,我多爱你一点。
他马上就规矩了。
所以有时我觉得对孩子大吼生气都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最佳的办法就是:让他知道妈妈爱他。
表情二插话孩子打断别人的谈话,这是由他们的年龄特征引起的,大体在以下几种情况出现:1、孩子对讲话中的部分内容感到好奇,迫不及待地想解决心中的“疑问”。
2、别人谈的或讨论的内容,孩子曾经听说过或有点似懂非懂,产生“共鸣”、激动,急于想“表现”自己,讲一讲自己的“看法”。
3、孩子独自玩耍或独自尝试着做某件事遇到了困难,这时他急于求得帮助,可能会不顾场合打断别人的谈话。
对孩子的这种行为既不能放任不管,又要注意处理方式。
家长应注意以下几点:1、“因事制宜”。
即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应适当的方式和方法加以引导。
当孩子对大人谈话内容提出疑问,或遇到困难求助时,千万不要因一时恼火而当别人的面训斥孩子,否则就伤害了孩子的“好奇心”和“自尊心”。
家长可以跟孩子讲明,谈话结束后再解答,还可以再夸奖他一句:“你真爱动脑筋!”这样孩子是会谅解的。
但事后一定要实行诺言,并教育孩子在别人谈话时不要随便地打断,告诉他这样做是不礼貌的。
如果大人在闲聊时所谈及的内容使孩子产生“共鸣”,孩子因急于想表达自己的意见打断别人的谈话,家长不妨给孩子一个“表现”的机会,先征求与你交谈的对方的意见,然后让孩子参与进来。
不过,谈完话后应很委婉地指出孩子刚才随便插话是不对的。
这样孩子是比较容易接受你的批评的,因为孩子的“表现欲”得到了满足。
2、“相机诱导”。
即家长要利用一切可以用来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机会,对孩子加以启发和诱导,特别要注意运用发生在孩子身边的事情来教育孩子,使孩子受到启迪和提高。
例如,爸爸妈妈带孩子上街玩,看到了别的孩子在其父母和别人讲话时插在中间吵个不休而受到批评,就可以问自己的孩子:“刚才那个孩子做得对不对?为什么?你喜欢他吗?”让孩子从中受到教育。
3、“言传身教”。
即做家长的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特别是“行”,这给孩子的影响是很重要的。
孩子的模仿性较强,且又缺乏一定的辨别能力,因此父母应树立起一个礼貌地与人交往的榜样。
表情三撒谎“你听我说,我们家有三个电视机。
”“哎呀,太棒了!”“一个是爸爸的,一个是哥哥的,还有一个是我的。
”“那你每天晚上都可以看动画片啦。
”“当然啦。
一吃完饭,就可以一直看到上床。
”“你多美呀!”当这个孩子的谎话被揭穿时,他受到了母亲的斥责。
妈妈责备他“撒谎就是当小偷儿的开始。
”儿童的心理分析:儿童根本不懂撒谎和小偷儿究竟有什么必然联系。
对孩子来说,与其说不懂,还不如说这两者之间根本没有任何联系。
“有三个电视机”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呢?话不能单从表面意思去理解,更重要的是正确理解它的真正含意。
讲这句话的孩子当时的心情就是希望“如果我家能有三个电视机该有多好呀!”“如果有了三个电视机,爸爸就不会因为要看夜间棒球比赛而霸占电视机了;哥哥也不会因喜欢足球赛节目而独占电视机了;当然我也就可以独自看我所喜欢看的动画片了!”他把这个愿望和空想联系在一起了,因此,采取了“有三个电视机”的语言表达形式。
幼儿的心理结构,往往是主观与客观融为一体,这种现象称为“主客观未分化心理”,是幼儿心理的一个特征。
妈妈的高招:儿童“说谎话”的种类繁多,想像谎话、愿望谎话、无知谎话、游戏谎话、辩解谎话、方便谎话、友情谎话、吸引注意力谎话、复仇谎话、以及欺骗谎话,等等。
幼儿的大部分谎言来自想象、愿望、游戏和无知,偶尔有出自辩解或引人注目的目的。
无论哪一种都不属于真正的谎言,更不至于发展成性质恶劣的小偷行为。
如果不能充分理解这一点,就谈不上正确的处理办法。
我们应该认清隐藏在谎话背后的儿童心理,采取与其心理状态相符的办法解决。
例如,当你听到孩子说“我家里有三个电视机”的时候,你就应该接着说:“哦,是吗!那太棒啦!”表示理解孩子的愿望和心情,然后再说:“真的,如果能有三个电视机,那该有多好啊!”表情四嫉妒孩子的嫉妒,是对小伙伴中在智能、名誉、地位、成就及其他条件比自己强或比自己优越的孩子怀有的一种不安、痛苦或怨恨的情感。
孩子嫉妒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1、不许爸爸妈妈亲近或爱别的孩子。
2、别的孩子取得了成功,学习上有了进步,或受到教师的表扬时,认为自己不比他差,不服气,对别的孩子中伤、讽刺、排斥等。
3、别的孩子比自己穿得好,或玩具啵 蛐』锇槎啵 痛蚧鳌⒊芭 ⑹柙叮 踔猎购蕖?br />4、别的孩子没有满足自己的欲望,就产生对立情绪,或怨恨,或采用另外的形式补偿和替代,如别的孩子不借水彩笔给他,他就向别的孩子炫耀自己的玩具,且不借给那个孩子玩,以借此压倒对方。
一般来说,对孩子的嫉妒只要很好地教育引导,便可以变压力为动力,激发孩子发奋上进,养成健康的性格和良好的品德。
相反,如果不能很好地引导,就会影响健康成长。
对于好嫉妒的孩子,家长应采取心理疏通并辅之以思想教育来消除。
1、对孩子严格要求。
鼓励孩子勤奋踏实、积极进取、乐于助人;对于浮躁、损人利己的不足的行为要予以处罚、教育,以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品质。
2、对孩子的赞许、表扬要恰当。
既要实事求是,又要使孩子承认自己的成功之中,有周围伙伴的贡献和帮助,而不可趾高气扬,好图虚荣;同时,要孩子看到自己的不足,以防止孩子骄傲自满,过高估计自己,藐视别的孩子。
3、激发孩子把嫉妒转化为竞争意识。
使孩子在赶、超先进中调整自己的行为,增强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从而使压力转变为动力,超越嫉妒。
4、教育孩子诚实待人。
要教育孩子心胸豁达,不斤斤计较;学会设身处地,将心比心,理解小伙伴,交流和沟通感情,增强与小伙伴团结共进的气氛。
表情五哭“哇……哇……”“好啦,好啦,别哭了。
”“哇……哇……”“叫你别哭了,有什么可哭的,你说呀!亏你还是个男孩子呢。
”“哇……哇……”母亲拚命想办法不让孩子哭,可是孩子却越哭越起劲。
母亲认为,首先应该使孩子停止哭,一切问题要等停止了哭以后再说。
可越这样孩子越委屈,哭哭啼啼就是停止不了。
儿童心理分析:哭的行为是一种结果,是某些问题表面化的结果。
既然有哭的行为表现出来,内心里一定有某种“感情”在活动。
把着眼点放在这一方面,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比如,有时是悲伤的感情在起作用,有时因为寂寞的心情,或者感觉到痛或热而哭泣。
特别是爱哭的孩子,哭,基本上是由于想让父母安慰自己、同情自己等依赖心理所致。
此外,爱哭的孩子都是胆怯的孩子,当受到小朋友的欺负,不和他玩,不适应朋友关系或集体生活时,就会哭起来。
总之,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不要忘记爱哭的孩子,多半是为了希望父母理解自己的心情才哭的。
因此,仅仅劝他停止哭泣的行为,而不解决他内心的感情问题,是止不住哭的。
妈妈的高招:当孩子哭的时候,不要只说:“别哭了。
”而首先应该关心的是了解他为什么哭,哭的原因和心情。
然后,对孩子的悲伤心情或气愤心情,总之是对孩子当时的感情,表示同情、理解,并把这个信息传达给孩子,也就是说,把孩子的感情反馈过去。
切记莫用大道理去批评,而无视孩子的感情。
你接受了孩子的感情,孩子的心情感到舒畅了,其结果,不仅停止了哭泣,而且爱哭的毛病也会逐渐得到克服。
表情六重复我发现我五岁的孩子最近有一个奇怪的特点:在看动画片、图画书时,特别喜欢重复。
即对看过的动画片和图画书不厌其烦地看了一遍又一遍,而对新的、未看过的反而不太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