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法上的国家——国家继承
国际法 名词解释

国际法名词解释:1、主权:主权是指对内的最高权利,对外独立自主的权利,是不受其他任何国家控制的。
2、国家承认:一般指既存国家表示对新国家产生的事实给予确认,接受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和愿意与新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政治和法律行为。
3、国际法上的继承:是指由于某种具有国际法律意义的事实或情势出现,使国际法上有关的权利和义务从一个承受者转移给另一个承受者所引起的法律关系的改变。
4、自卫权:自卫权是指当国家遭到外来的武力攻击时,有权实施单独的或集体武装自己以打击侵略者,保卫国家。
5、管辖权:指各国对行使主权,治理自己国家所涉及的事项,在国际法许可的范围内,由本国的国家机关按照本国法律进行管理或处理的权利。
6、国家豁免:泛指一国的行为和财产不受另一国立法、司法和行政方面的管辖,但通常是指一国的国家行为和财产不受另一国的司法管辖。
7、最惠国待遇:就个人待遇而言最惠国待遇是指一国给予某外国的国民待遇不低于它现在或将来给予任何第三国国民的待遇。
8、引渡:引渡是指国家根据条约或基于其他理由把在其境内而被别国指控或判定犯罪的人,应该国的请求,移交该国审判或处罚的行为。
9、庇护:国际法上的庇护一般是指对于因政治或科学研究原因,被追溯或受迫害而请求避难的外国人,准其入境、居留给予保护的行为。
10、共管:共管即国际共管,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对某一领土共同行使主权。
这被认为是有关国家对领土的主权的相互限制。
11、先占:指国家占有无主地并取得对它的领土主权12、航班飞行:国际航班飞行,非经一缔约国特准或给予其他许可并可遵守此项特准或许可的条件不得在该国领土上空飞行或飞入该国领土。
13、低潮高地:是指在海平面低潮时四面环水,但在高潮时没入水中的自然形成的陆地。
14、领海:领海是指沿海国陆地领土和内水以外邻接的,处于其主权之下的一带海域;对于群岛国而言,是指群岛水域以外邻接的,处于群岛国主权之下的一带海域。
15、正常基线:领海基线,是测算领海宽度的起始线,在早期的国际实践中,一般都以低潮线作为领海基线。
国际法(国家继承)

国家的继承国际法上的继承分为:国家继承、政府继承、国际组织的继承(一)概念、特点1、概念:指国际法上的权利和义务由一个承受者转移给另一个承受者所发生的法律关系。
2、特点:(1)主体可以是国家或政府、国际组织,但不是个人。
(2)对象是国际法上的权利和义务,而不是个人的权利和义务。
(3)原因是由于国家领土变更、政府的变更或国际组织的变更,而不是自然人的死亡。
(二)国家继承(原因有分裂、合并、分离、独立、割让)1、关于条约的继承是指继承国对被继承国有效的条约规定的权利和义务的继承。
被继承国以一个国际人格者的资格签订的纯属政治性的条约,不属继承的范围(如:和平友好条约、友好同盟条约、仲裁条约、中立条约等)。
此类“人身条约”随着缔约国的存在或消失而存在或失去对继承国的必然的约束力。
而处理与所涉领土有关事务的所谓“非人身条约”,如有关边界制度的条约,有关河流使用、水利灌溉、道路交通等方面的条约和协定,一般是继承的;有关中立化或非军事区的条约,一般也是应该继承的。
但是对于继承的条约,继承国在继承以后,有权按条约法公约的规定,提出修改或终止。
(1)转让或交换领土(部分领土变更)时的条约继承自继承之日起:被继承国的条约对国家继承所涉领土失效。
继承国的条约对国家继承所涉领土生效。
但从条约中可知或另经确定,该条约适用于该领土不符合条约的目的和宗旨,或根本改变实施条约的条件时,不在此限。
(2)合并对其中一个国家有效的条约,原则上只适用于原来适用该条约的那部分领土有效,有适用于合并后的全部领土。
原来对被继承国全部领土有效的任何条约,继续对每一继承国有效,但适用范围有限制,原仅对部分领土有效的任何条约,仍只对该领土组成的继承国有效,而不适用于合并后的全部领土。
(3)分离或解体不论被继承国是否继续存在,原来对被继承国全部领土有效的任何条约,继续对每一继承国有效。
仅对部分领土有效的任何条约,只对该领土组成的继承国有效。
当被继承国的一部分领土分离后继续存在时,原来对其有效的任何条约,继续对该国的其余领土有效。
国家承认和继承

国际法学
第四章 国际法的国家
第三节 国际法上的承认
一、承认的概念 二、承认的种类 三、承认的方式和原则 四、承认的法律效果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
国际法学
第四章 国际法的国家
第三节 国际法上的承认
三、承认的方式和原则
(一)承认的方式
明示承认和默示承认 法律上的承认和事实上的承认
(二)承认的原则
1、条约继承 、 (1)条约继承的概念 ) (2)条约继承的规则 )
一是,“人身条约”一般不继承; 二是,对“非人身性条约”一般继承;
指继承国对被继承国签署的条约中 不同领土变更情况下的具体规则: 不同领土变更情况下的具体规则: 所谓“人身条约” 所谓“人身条约”是指被继承国依据国 规定的权力和义务的继承。 规定的权力和义务的继承。 ⑴ 部分领土转移(割让): 纯属政治性的条 际法主体的资格签订的纯属政治性 际法主体的资格签订的纯属政治性的条 ⑵合并: 约。 ⑶分离: A A A B C BC AA B B A ⑷分裂: A AB 殖民地 A ⑸独立: 部分转移 CD
第四章 国际法的国家
第四节 国际法上的继承
二、国家继承
(一)国家继承概述 (二).国家继承的规则 ).国家继承的规则
1、条约继承 、 2、财产继承 、 3、债务继承 、 4、档案继承 、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
国际法学
第四章 国际法的国家
第四节 国际法上的继承
(二).国家继承的规则 ).国家继承的规则
第四节 国际法上的继承
(二).国家继承的规则 ).国家继承的规则 2、财产继承 、 一个标准: 一个标准: 两项原则 :
被转属的国家财产要与领土有关联。 被转属的国家财产要与领土有关联 。 一是,随领土转移原则。 一是,随领土转移原则。 二是,实际生存原则。 二是,实际生存原则。 国家财产一般随领土的转移而由被继承国 转移给继承国; 转移给继承国; 凡是与所涉领土的活动有关的国家动产, 凡是与所涉领土的活动有关的国家动产, 不管其位于何地,应转属继承国。 不管其位于何地,应转属继承国。
国际法上的承认与继承

默示的承认
(1)正式缔结条约
(2)建立外交关系
(3)建立领事关系
? 注意:现存国家与新国家 或新政府维持非官方的联 系,参加国际会议和作为 同一国际组织的成员的行 为,并不构成默示承认。
承认时,是将承认对象作为一种法律上的存在还是一 种事实上的存在。
法律上的承认
正式和不可撤销承认
? 上述主张后来称之为“THE STIMSON DOCTRINE OF NON-RECOGNITION”。
二战后一系列国际文件反映了不承认原则的内容。
? 例如1974 年12 月14 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关于侵 略定义》第 5 条规定,因侵略行为而取得的任何领 土或特殊利益.均不得亦不应承认为合法。
国际法上的承认与继承
一 国际法上的承认 ? (一)承认的概念与特征 ? (二)分类 ? (三)承认的法律性质 ? (四)承认的方式与效果 ? (五)承认的国际理论
? 二 国际法上的继承 ? (一)继承概念 ? (二)国家继承 ? (三)政府继承 ? (四)国际组织的继承
(recognition in international law)
——正统主义认为一个新国家 /政府,只有通过他国 的承认才能在国际上代表其国家 ;
——事实主义主张承认 仅仅是宣告 一个新国家 /政府 在事实上的存在,而不为其创设任何权利和义务
比较:两种理论对承认效果的观点是截然不同的
1.方式
明示的承认:直接的、明文表 示的承认
(1)承认国以照会或函电正 式通知被承认者
---不承认原则 (THE PRINCIPLE OF NON-RECOGNITION)
? 是指承认主体对于违反国际法基本原则造成的事实或情势不 得予以承认。
国际法(国家继承)

国家的继承国际法上的继承分为:国家继承、政府继承、国际组织的继承(一)概念、特点1、概念:指国际法上的权利和义务由一个承受者转移给另一个承受者所发生的法律关系。
2、特点:(1)主体可以是国家或政府、国际组织,但不是个人。
(2)对象是国际法上的权利和义务,而不是个人的权利和义务。
(3)原因是由于国家领土变更、政府的变更或国际组织的变更,而不是自然人的死亡。
(二)国家继承(原因有分裂、合并、分离、独立、割让)1、关于条约的继承是指继承国对被继承国有效的条约规定的权利和义务的继承。
被继承国以一个国际人格者的资格签订的纯属政治性的条约,不属继承的范围(如:和平友好条约、友好同盟条约、仲裁条约、中立条约等)。
此类“人身条约”随着缔约国的存在或消失而存在或失去对继承国的必然的约束力。
而处理与所涉领土有关事务的所谓“非人身条约”,如有关边界制度的条约,有关河流使用、水利灌溉、道路交通等方面的条约和协定,一般是继承的;有关中立化或非军事区的条约,一般也是应该继承的。
但是对于继承的条约,继承国在继承以后,有权按条约法公约的规定,提出修改或终止。
(1)转让或交换领土(部分领土变更)时的条约继承自继承之日起:被继承国的条约对国家继承所涉领土失效。
继承国的条约对国家继承所涉领土生效。
但从条约中可知或另经确定,该条约适用于该领土不符合条约的目的和宗旨,或根本改变实施条约的条件时,不在此限。
(2)合并对其中一个国家有效的条约,原则上只适用于原来适用该条约的那部分领土有效,有适用于合并后的全部领土。
原来对被继承国全部领土有效的任何条约,继续对每一继承国有效,但适用范围有限制,原仅对部分领土有效的任何条约,仍只对该领土组成的继承国有效,而不适用于合并后的全部领土。
(3)分离或解体不论被继承国是否继续存在,原来对被继承国全部领土有效的任何条约,继续对每一继承国有效。
仅对部分领土有效的任何条约,只对该领土组成的继承国有效。
当被继承国的一部分领土分离后继续存在时,原来对其有效的任何条约,继续对该国的其余领土有效。
国际法上的国家——国家继承

国际法上的国家——国家继承第三组:曹月,李春艳,李婷,穆文龙,张安娜。
一、国家继承的概念和范围国家继承是指由于自身某些变化,一国在其领土范围内所享有的国际权利和承担的国际义务被另一国家取代的情形。
1978年《关于国家在条约方面的继承的维也纳公约》(以下简称1978年《维也纳公约》)和1983年的《关于国家对国家财产、档案和债务的继承的维也纳公约》(以下简称1983年《维也纳公约》)认为国家继承(state succession)是指一国对领土的国际关系所负的责任由别国取代。
作为一种法律事实的存在,国家继承在国际实践中总是与领土的变更密切相连。
国家领土的变更可能是全部的,也可能是部分的,因此在国际法学领有将国家继承区分为全部继承和部分继承的。
1.从国际实践来看,全部继承一般发生在以下几种领土变更的情形下:第一,自愿合并。
自愿合并分两种情况:一种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合并为一个新的国家而原有的国家不复存在。
另一种是一个国家或一个以上国家并入另一个国家,成为后者的一个部分,而且后者作为一个国际人格者继续存在,前者作为国际法上的人格者已经不复存在。
1958年埃及和叙利亚合并成为阿拉伯联合共和国则属于前者。
1990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并入联邦德国就属于后者。
第二,解体。
一个国家的领土分离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原来的国家作为国际人格者不复存在。
如1992年前南斯拉夫解体为斯洛文尼亚、南联盟、克罗地亚、马其顿、波黑等国家。
1992年捷克斯洛伐克解体而产生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新的国家。
第三,吞并。
一个国家由于被武力征服,而完全被另一个国际人格者所兼并的情况。
这种情况多发生在殖民主义时代。
2.部分继承一般发生在以下几种情况:第一,分离。
一国的一部分或者几个部分从该国脱离出去成为新国家,而原来的国家作为国际人格者依然存在。
第二,割让或交换领土。
一个国家的一部分领土成为另一个国家的领土。
例如,1867年俄国将阿拉斯加卖给美国。
国际公法名词解释

国际公法名词解释1、一贯反对:是指一个国家一贯反对某项国际习惯规则对他的法律效力。
即一个国家从一项习惯法规则形成的开始或最初级阶段就表示反对,至其形成之后从不接受该规则的法律约束力。
2、恢复原状:指不法行为的责任国采取措施将其侵害的事物恢复到实施不法行为以前所存在的状态,是赔偿方式中的首选。
3、国际法的主体:也称国际法律人格者,它是指能独立从事国际交往和参加国际法律关系,直接承受国际法上的权利和义务,且能进行国际求偿以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实体。
4、争取独立的民族解放组织:指为摆脱殖民国家或其他国家的统治或奴役,争取建立独立国家而进行民族解放运动的组织。
这样的民族组织在其成为国家独立前具有类似国家性质的政治实体地位,对其控制的地区实行着有效统治并获得了人民的支持。
5、政府承认:是指一国通过某种方式表示认可另一国产生的新政府有代表其国家的地位或资格。
6、国家继承:是指一国对领土的国际关系所负的责任由别国取代。
7、国家责任:也称国家的国际责任,传统上仅指国际法要求国家对其国际不法行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或法律后果。
但由于科学技术和国际关系的发展,20世纪中叶以来,又出现了国际损害责任,即要求国家对其实施的不违反国际法的行为造成的损害承担责任。
8、国家债务:又称公共债务,是指一个国家按照国际法而对另一个国家、某一国际组织或任何其他国际法主体所负的任何财政义务。
包括两类:整个国家所负的债务,国债;地方化的国家债务,以国家名义承担。
9、国家领土:是指隶属于国家主权之下的地球的特定部分,包括陆地、水域、陆地与水域的上空和底土等部分。
10、领陆:是国家疆域以内的全部陆地,包括大陆和岛屿。
11:、领水:是国家陆地疆域以内的水域(内陆水)和与陆地疆界邻接的一带海域。
12、领空:是国家领陆和领水以上一定高度的空气空间。
13、领陆和领水的底土:是国家领陆和领水之下的部分,包括领陆的地层土、内水和领海的水床和地层土。
14、先占:也称占领,是指国家通过对无主土地的占领而取得该土地的主权的行为。
国际法期末考试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国际法:国际法是指在国际交往中形成的,用以调整国际法主体之间、主要是国家间关系的,有法律拘束力的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体。
2.国际法的主体:国际法主体是指有能力享有国际法上权利和承担国际法义务,有能力进行国际关系活动的实体。
换句话说,国际法主体是指在国际关系中具有国际法上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的实体。
3.国际法的效力:4.国际法的客体:5.国际法的渊源:国际法的渊源则是国际法规范表现的形式或者形成的过程、程序。
6.硬法、软法:软法(不规定法律义务因而没有法律拘束力,但又并非无拘束性的比较灵活的国际协议)7.强法、弱法:8.国际条约:国家间、国家与国际组织间或国际组织间相互之间所缔结的、以国际法为准的国际书面协定9.造法性条约:是指有关确立或更改一般国际法的原则、规则和制度的多边条约或国际公约。
通常有许多国家参加,专门用以确认新的或修改原有的国际法原则、规则和制度10.契约性条约:多为双边条约或只有少数国家参加的多边条约,类似国内法上的契约,规定缔约国之间具体的权利义务关系11.国际习惯:按照国际法院规约,国际习惯是指经接受为法律的一般实践,惯例或做法12.一般法律原则:一般法律原则是指各个法系、各个法律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些原则。
这意味着这些原则普遍的适用于国内法律关系和国际法律关系,普遍的适用于不同的法律文明与国际法律法律文明。
13.国际法渊源的位阶:国际法不同种类的渊源之间,以及在同一种类的不同渊源之间,是否存在优先适用的问题14.强行法:是指任何具体的法律法规,如果违反了强行法,都会成为无效的法律。
相对一般法律而言,宪法属于强行法,法律的基本原则也属于强行法。
15.国际法的编纂:指国际法的法典化,即把国际法的原则、规则和制度编制称为系统化和成文化的条文16.国际组织:国际组织是指若干国家或其政府通过缔结国际条约或经国家认可而建立活动的常设机构,亦称政府间国际组织。
17.交战团体或叛乱团体:18.国际法在欸国内适用的方式:国际法如何在国内生效的方式19.国际法的一般原则:国际法基本原则是各国公认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适用于国际法一切效力范围的并构成国际法基础的法律原则。
国际公法知识点归纳

1.国际法的渊源:✧国际条约(造法性条约+契约性条约):国际条约: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国际法主体依据国际法而缔结的规定其相互之间权利和义务的书面协议。
造法性条约:确认和创设新的国际法原则和规则,或变更现存国际法原则和规则的条约。
契约性条约:两个或多个国家为了解决某个或某些具体问题或特定事项而缔结的双边条约。
✧国际习惯:物质要素+心理因素【是最古老、最原始的法律渊源】国际习惯:在国际交往中,经国家反复多次的实践,被世界各国公认为法律而逐渐形成的不成文的行为规则。
【区分国际习惯和国际惯例】国际习惯有法律的拘束力,而国际惯例没有;并不是所有的国际惯例都会成为国际习惯法。
一般来说,国际惯例是在国家反复多次的实践中,经过较长时间才转化为国际习惯的。
2.国际法基本原则公认性:一项原则在某种情形下大致达到了被普遍接受的程度普遍性:在国际法所有领域都能运用并都能起到指导作用的全面性原则基础性:国际法基本原则是整个国际法体系形成和发展的法律基础三方面: 1 是国际法体系存在的基础2 是国际法其他规则的“母体”和源泉3 是国际法其他规则是否合法有效的重要判断标准基本原则 1.国家主权平等原则 2.不干涉内政原则 3.不适用武力或武力威胁 4.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原则 5.民族自决原则3.国际法主体——国家、国际组织、正在争取独立的民族国家的基本特征:有定居的居民、有确定的领土、有一个政府、享有主权国家的基本权利:独立权——独立处理本国内政不受他国干涉平等权——在国际社会享有平等地位的权利自保权——国家保卫自己的生存和独立地位不受侵犯的权利。
管辖权——指国家通过立法、司法、行政等各种手段对其领域内的一切人、事、物以与领域外的本国人所施行的统治权。
4.国际法上的承认承认产生的原因:一种是国家领土的改变导致了一个新国家的产生;另一种是国家领土未变,但该国内部政府发生了更替。
承认的对象:新国家——两个或几个合并成一个、一国的一部分分离而成立新国家、一国分立为数国、殖民地或其他附属领土上的独立新政府——国家领土未变,内国政府更替叛乱团体承认的方式:明示:函电、声明或照会知会被承认者默示: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建立领事关系并发给领事证书、与新国家和新政府订立有关双边条约、在国际组织中投票赞成接纳该国或该政府为成员国或具有代表其本国的资格。
国家继承名词解释

国家继承名词解释
国家继承是指一个国家在其前任政府结束时,由其继承其所有的权利、财产、债务和义务的过程。
这个概念通常在国际法和国内法中使用,以确保政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在国际法中,国家继承是指一个国家在其前任政府结束时,继承其在国际关系中的所有权利和义务。
这包括签署的条约、国际组织成员资格、领土主权和其他国际法律义务。
国际法中的国家继承原则是确保国际法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的重要原则。
在国内法中,国家继承是指一个国家在其前任政府结束时,继承其所有的权利、财产、债务和义务。
这包括政府的资产、债务、合同、法律责任和其他权利和义务。
国家继承原则在国内法中是确保政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的重要原则。
总之,国家继承是一个重要的法律原则,它确保政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并确保国际法和国内法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H.第八章 国际法上的继承

2、可继承的条约是领土性的、处置性 dispositive条约 。 所谓处置性条约是指从 条约。 条约 国家的基本权利与义务派生出来的条约, 国家的基本权利与义务派生出来的条约 , 如边界划分的条约; 河流的共同使用、 如边界划分的条约 ; 河流的共同使用 、 铁 航运、 灌溉等方面的条约; 路 、 航运 、 灌溉等方面的条约 ; 还有关于 非军事区、 中立区条约等。 非军事区 、 中立区条约等 。 处置性条约一 般都是继承的, 般都是继承的 , 但不排除继承后提出对条 约的修改。 约的修改。 3、条约继承不应影响第三方的权利。由于 、条约继承不应影响第三方的权利。 领土转移的情况不同, 领土转移的情况不同,条约继承也有不同
3、国家财产继承的方式: 、国家财产继承的方式: 财产可分为动产与不动产。 财产可分为动产与不动产 。 不动产原则上 随领土转移而转移。 随领土转移而转移 。 但如果影响另一部分 领土实际生存的, 应给予公平补偿。 领土实际生存的 , 应给予公平补偿 。 动产 不以它所在的位置决定其归属, 不以它所在的位置决定其归属 , 而应当公 平地分配给所有的国家, 平地分配给所有的国家 , 除非与某一部分 的领土生存有关而应归属有关领土。 的领土生存有关而应归属有关领土 。 在国 外的不动产, 应归一国继承, 外的不动产 , 应归一国继承 , 而由继承国 给其它国以公平补偿。 给其它国以公平补偿。
关系都具有重要意义, 为一个国家或民族 关系都具有重要意义 , 的政治、 经济、 的政治 、 经济 、 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历史证 据 。 档案的特殊性在于它不能按比例地分 分割,但档案可以复制。 配、分割,但档案可以复制。 国家档案如何继承,国际法没有统一规定, 国家档案如何继承 , 国际法没有统一规定 , 一般由有关国家之间的协议解决。 一般由有关国家之间的协议解决 。 从殖民 地独立的国家的档案继承有一定的特殊性。 地独立的国家的档案继承有一定的特殊性 。 因为一般它们都被收藏在宗主国国内。 因。 是一个严重问题 。 联合国有文件要求宗主 国把属于前殖民地的国家档案交还新独立 国家继承。 国家继承 。 双方签订条约时不得剥夺新独 立国对国家档案的继承权。 立国对国家档案的继承权。
第四节国际法上的继承

第四节国际法上的继承一、继承的概念1、含义:指国际法上的权利与义务由一个承受者转移给另一个承受者所发生的法律关系。
当一个新国家(政府、国际组织)产生后,如何处理它们以前的(国家、政府、国际组织)在国际上的权利、义务,这就发生了(国家、政府、国际组织)的继承问题。
2、国际法上的继承与国内法上的继承的区别:(特点)a、参与继承法律关系的人、(继承者与被继承者)↗国际法国家、政府、国际组织↘国内法个人b、继承的对象↗国际法上的权利、义务↘个人的权利、义务c、发生继承的原因↗国家领土变更、政府的变更或国际组织的变更↘自然人的死亡因此,国际法上的继承不能以国内法的规则来处理。
下面我们来具体来界国际法上的继承的内容。
二、国家继承1、含义指由于领土变更的事实而引起一国的权利义务转移给另一国的法律关系。
2、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国家的领土变更①分裂一国分裂为数国②合并两个货两个以上的国家合并为一个新的国家③分离国家的一部分或数部分领土从该国分离出去,成立新的国家④独立殖民地或附属领土获得独立,成立新独立国家⑤割让一国领土的一部分移交给另一国3、继承的对象国家的国际法上的权利、义务⇓指国家基本权利和义务派生出来的,并与变更的领土相关的权利义务注意:而国家的基本权利、义务是固有的,与国家共存亡的,因而不发生继承问题。
主要有两大类:条约的权利义务和条约以外事项的权利义务所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①条约和条约以外事项的权利和义务都必须符合国际法;②国家继承的权利、义务必须有所涉及领土有关联。
国家继承的规则,因继承对象的不同和领土变更的情况不同而不同,下面分别说明:(一)关于条约的继承①含义指继承国对被继承国有效的条约规定的权利和义务的继承。
②实质问题:在发生国家继承的情况下,被继承国的条约对继承国是否有效的问题。
如:a、国际法主体资格的相关条约 b、政治性的条约c 、“非人身条约” d、中立化或非军事区的条约P103(梁)③1913年8月23日《关于国家在条约方面的继承和维也纳公约》P103-104(梁)a、部分领土变更情况下的条约继承b、国家合并情况下的条约继承c、国家领土分离或解体情况下的条约继承d、新独立国家的条约继承拒绝承认⇒“白板规则”(the clean plate rule)(二)关于国家财产的继承①含义指国家继承发生时,按照被继承国国内法为该国所拥有的财产、权利和利益。
国际法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争取独立的民族解放组织:指为摆脱殖民国家或其他国家的统治或奴役;争取建立独立国家而进行民族解放运动的组织..一贯反对:是指以个国家一贯反对某项国际习惯规则对它的法律效力;即一个国家从一项习惯法规则形成的开始或最初阶段就表示反对;且其形成之后从不接受该规则的法律拘束力..国家继承:是指一国对领的国际关系所负的责任由别国取代..国家债务:国家债务又称公共债务;是指一个国家按照国际法而对另一个国家、某一国际组织或任何其他国际主体所负的任何财政义务..政府承认:政府承认是指一国通过某种方式表示认可另一国产生的新政府有代表其国家的地位或资格..边界:国家边界是确定国家领土范围的界限;是划分一国领土与他国领土;一国领土与公海或专属经济区以及一国领空与外层空间的界线..国际地役:是指一国根据条约承担的对其领土主权的特殊限制;其目的是为了满足别国的需求或者为别国的利益服务..租借:是指一国根据条约将其领土出租给另一国..登临权:是指军舰在公海上有合理根据认为外国船舶享有豁免权的除外有从事海盗行为;奴隶贩运;从事未经许可的广播且军舰的船旗国对此种广播有管辖权;没有国籍、悬挂外国旗帜、拒不展示其旗帜;而事实上却与该军舰属同一国籍的嫌疑时;可命令该船舶停船并派人登临检查的权利..大陆架:是指由海岸向海自然平缓延伸的部分;从测算领海基线量起的大陆边超过200海里;连接2500米深度各点的等深线100海里..发射国:是指发射或促使发射空间物体的国家和从其领土或设施发射空间物体的国家..恢复原状:是指不法行为的责任国采取措施将其侵害的事物恢复到实施不法行为以前所存在的状态..引渡:是指国家把当时在其境内的被别国指控为犯罪或判罪的人;应有关国家请求;移交给请求国进行审判或处罚..最惠国待遇国籍:是指在相同条件下和特定范围内;一国给予另一国民的待遇不低于它现在或将来给予任何第三国国民的待遇;包括特权、优惠、免除、不禁止或不限制等..外交保护:是指国家对其在外国的国民包括法人之合法权益遭到所在国家违反国际法的侵害而得不到救济时;采取外交或其他方法向加害国求偿的行为..条约的解释:条约生效后;往往出现当事国在履行中对条约规定之意义的不同理解而产生歧义而做出的合理解释..联合国专门机构:是根据政府间缔结的协定或联合国的决定建立的;在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卫生及其它有关领域负有广泛国际责任;并根据与联合国经社理事会缔结的协定;与联合国发生联系的专门性国际组织..区域性国际组织:是国际组织的一种类型;除具有国际组织的全部特征外;最显着地特征是它的区域性..和解:和解又称调解;是当事国将争端提交一个由若干成员组成的委员会;委员会在调查的基础上提出报告;阐明事实并提出解决争端的建议;以设法使争端当事国达成协议..斡旋:是指由第三方为争端当事国提供有利于它们接触和谈判的便利条件;转达各方的信息和意见;从而促使当事国开始谈判或者重开业已停止的谈判..战时中立:是指国家在交战国之间保持一种不偏不倚的法律地位..简答题1、简述国际习惯形成的两个要素..国际习惯是指”作为通例之证明而经接受为法律者”..国际习惯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因素:一是有一般的实践和通例存在..二是一般的实践和通例被各国接受为法律..2、简述国际法主体的概念和构成要件..国际法的主体亦称国际法律人格者;是指能独立从事国际交往和参加;直接承受国际法上权利和义务;且能进行国际求偿以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实体..构成条件:1能独立进行国际交往和参加国际法律关系..2、能直接承受国际法上的权利和义务..3、有国际求偿能力..3、简述外国人待遇原则..根据国际实践确定外国人待遇的原则一般有三项①国民待遇;即外国人享有与本国人基本相同的待遇..②最惠国待遇;即一国根据条约规定给予另一国国民不低于它现在或将来给予第三国国民的待遇..③互惠待遇一般是根据条约规定国家间相互给予对方国民的优惠待遇..4、简述外交保护的概念和条件..外交保护是指国家通过外交机关对在外国的本国国民的合法权益进行的保护..但国家行使外交保护权必须受一定条件的限制:①本国国民的合法权益遭到了所在国的非法侵害;⑦受害人白受害之日起到抗议或求偿结束应连续具有保护国国籍;③受害者应用尽所在国的救济办法..5、简述引渡的程序..1、提出引渡请求2、被请求国审查3、执行引渡6、简述南极的法律地位..1959年签订、并于1961年生效的南极条约对南极的法律地位做了规定;其主要内容有:1、和平利用南极;南极应永远专为和平的而使用;不应成为国际纷争的场所和对象;在南极地区禁止采取一切具有军事性质的措施;2、任何国家都有在南极进行科学考察的自由并为此目的开展国际合作;3、冻结各国对南极的领土要求;4、维持南极的公海制度..7、简述无害通过制度..1无害通过是各国在别国领海中享有的通过权2通过是在不损害沿海国的和平、良好秩序和安全的前提下迅速不停地进行3在通过期间不得从事非无害活动;并至少说出两个非无害活动..8、简述公海的概念和地位公海是指在沿海国的内水、或群岛水域、或领海或专属经济区之外的全部海域..它是全人类的共同资源;因此向所有国家开放;各国在公海上有航行、飞越、捕鱼、建造国际法允许的人工岛、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以及海洋科学研究的自由权..所以各国不得对公海主张主权或其他权利;并应和平利用公海和顾及其他国家的权利和义务..9、沿海国在毗连区中具有那些管制权1毗连区是毗连领海并在领海以外;由沿海国对海关、移民和卫生等特定事项行使管制权的一带海域..按照国际法;毗连区的宽度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不得超过24海里..2沿海国为防止外国船舶违反该国领土或领海中关于海关、财政、移民和卫生的法律规章行为发生而对他行使管制权;3因为惩治违反上述法律规章行为而对外国船舶行使管制权..10、简述外层空间的法律地位..确定外空法律地位的主要文件是外层空间条约>及<月球协定>..按这些法律文件规定;外空法律地位的内容包括:①外空探索和利用自由..外空包括天体是全人类的开发范围;各国均可平等地探索和利用;但应遵守国际法和为全人类谋福利和利益..②各国不得对外空主张主权或权利;也不得将其据为己有..③探索和利用外空应为和平目的..④天体及其资源属全人类的共同财产;待到可以开发资源时要建立国际制度..11、蒙特利尔公约对危害国际民用航空安全的违法行为规定了哪些管辖权1、航空登记国的管辖权2、航空器降落时被指称的人犯仍在该航空器内;则航空器降落地国有管辖权3、罪行发生地国有管辖权4、在租来时不带机组的航空器内发生犯罪或针对该航空器的犯罪;承租人的主要营业地国或永久居所地国有管辖权5、罪犯发现地国有管辖权6、不排斥本国法的其他管辖权12、简述使馆的职务..1、使馆的主要职务:即代表派遣国:保护派遣国及其国民的利益;与接受国办理交涉;调查接受国的状况和发展情况;向派遣国政府具报;促进派遣国与接受国的友好关系和发展两国间经济;文化和科学关系..2、其他职务;如领事事务等..13、简述条约的缔结程序..1、缔约双方的代表通常以谈判的方式拟定条约约文..2、谈判代表认证条约约文为其代表的国家或其他国际法主体接受该约束的标准文本..认证的方式有草签、暂签和签署等形式..3、缔约方接受条约约束..国家及其他缔约者最终表示接受条约..约束的形式有批准、加入、签署、接受或赞同等..14、简述条约无效的原因..1、违反国内法关于缔约权的规定..2、违反自由同意;包括错误、欺诈、贿赂等情形..3、违反强行法..15、简述国际组织的决策方式..决策方式实际上就是国际组织决定问题的表决程序;每个组织可根据其自身的情况采取一致表决的方式;或多数表决方式;或协商一致的方式作出决议..16、简述安理会的表决程序..安理会的表决程序是每个理事国有一个投票权..对程序事项的决定只要有9个赞成票即可作出..对程序事项之外的事项要求包括常任理事国在内的9个赞成票作出决定..这就是五大国一致原则;实际上五个常任理事国对程序以外的事项决定可以一票反对;使这类事项做不出决定;即所谓的五大国之否决权..但五大国的弃权票不构成否决..17、简述国际法院的咨询管辖权..咨询管辖权;是国际法院对联合国大会、安理会提出的任何法律问题发表的咨询意见;和大会授权的联合国机关及其专门机构对其职权范围内法律问题请求国际法院发表的咨询意见..咨询意见无法律约束力;任何联合国会员国无权请求;亦不得阻止国际法院发表咨询意见..18、简述禁止使用的作战手段和方法..1、禁止使用极度残酷的和过分伤害的武器..2、禁止使用不分皂白的作战手段和方法..3、禁止使用改变环境的作战手段和方法..4、禁止使用背信弃义的作战手段和方法论述题1、试述国家的基本权利和义务..1、国家基本权利是由国家主权引申的固有的不可剥夺的权利;包括: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和管辖权..2、国家的基本义务是尊重别国的上述基本权利;不得侵害别国的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不得干涉别国内政;用和平方法解决与别国的争端和善意履行国际义务..这是国际法基本原则和联合国宪章所要求的必须遵守的义务.. 2、试述国际法的基本原则..根据联合国宪章及其他国际文件的规定;国际法基本原则有五项:1国家主权平等原则..主权是指国家对内最高的和对外独立的权力..国家主权平等原则的基本含义是国家在国际法律关系中地位完全平等;相互无管辖和支配的地位..因此;国家处理国际关系中应尊重别国的主权、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不得破坏别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2不侵犯原则..这项原则的实质内容是禁止国家在处理国际关系中首先使用威胁或武力;特别是禁止侵略战争..因为发动侵略战争是对国家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最严重的侵害..所以;国际法将侵略定为国际罪行;国家要承担责任..此外;国家还有义务禁止对侵略战争的宣传3不干涉内政原则..内政是国家主权范围内的事务;但以不违反国际法义务为准..干涉是指一国出于私利而对别国内政的横加干预行为..不干涉内政原则的基本点就是禁一国对别国内部事务的任何干涉;不论采取什么形式的干涉均为违法的4和平解决国际争端..这项原则的基本要求就是国家间无论发生什么争端均应用和平方法解决;包括政治方法和法律方法;由国家自愿选择..采用一种方法没解决;还可以采用其他方法..但不得使用武力5善意履行国际义务原则..这项原则的基本内容就是要求各国在国际交往中诚实地严格地履行国际法律义务;不论是条约义务还是其他法律义务..只有如此;才能维护正常的国际秩序;维护各国的权益..3、试述大陆架的法律地位..依据海洋法公约的规定;沿海国的大陆架包括其领海以外依其陆地领土的全部自然延伸;扩展到大陆边缘的海底区域的海床和底土..大陆架的宽度不应超过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350海里或不超过连接2500公尺深度各点的等深线100海里1沿海国为勘探大陆架和开发其自然资源的目的对大陆架行使主权权利;且这种权利是专属的2沿海国对大陆架人工岛屿、设施和结构的建造和使用有专属管辖权3沿海国对大陆架的权利不影响上覆水域或水域上空的法律地位4沿海国对200海里以外的大陆架非生物资源的开发应向国际海底管理局交费或缴纳实物5所有国家在大陆架上都有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的权利..4、试公海上的管辖权..1、是公海上的专属管辖权;即船旗国和有关人员所属国对船舶碰撞和其他航行事故以及船长和其他服务人员的刑事责任具有管辖权..2、是公海上的普遍管辖权;即各国对于公海上发生的违反人类利益的国际罪行以及违反国际法的行为应予管辖;这些罪行包括海盗行为;贩运奴隶;未经许可的广播和贩运毒品等..3、登临权和紧追权5、试述危害国际民航安全的非法行为的管辖权..对危害国际民航安全非法行为的确定的根据是东京公约、海牙公约、蒙特利尔公约及其补充议定书..1东京公约规定了两种行为属非法行为:①各国刑法规定属于犯罪的行为;②危害或可能危害航空器或其所载人员及财产的安全;或危害航空器上的良好秩序和纪律的行为..2海牙公约规定的是任何人在飞行中的航空器内采取暴力或暴力威胁;或用其他恐吓方式;非法劫持或控制该航空器的行为属于犯罪行为当属非法行为..这种行为的未遂行为;以及实施这种行为或未遂行为的共同行为均属犯罪行为..3蒙特利尔公约规定了非法地和故意地实施以下行为属于犯罪:①对飞行中的航空器内的人采取暴力行为;从而危及该航空器的安全;②破坏使用中的航空器或使其受损;而不能飞行或危及它的飞行安全;③在使用中的航空器内放置或使他人放置某种装置或物质;可能破坏该航空器;或使其受损坏以致不能飞行或危及其飞行安全;④破坏或损害航行设备或妨碍其工作;足以危及其飞行安全;⑤故意传送虚假情报;从而危及飞行中的航空器的安全..这些犯罪的未遂行为;以及实施这些行为或未遂行为的共犯行为均属犯罪..4补充蒙特利尔公约议定书规定了危害国际民用航空机场安全的行为为非法;包括:①对国际机场内的人采取暴力;造成或足以警成重伤或死亡;危及或足以危及该机场安全的行为;②破坏或严重损坏国际机场的航空设备及停放在机场未使用的航空器或中断机场服务..这些行为的未遂行为;以及这些行为或未遂行为的共犯行为..6、试述外空活动的责任制度..1、责任主体;有发射国;包括发射和促进发射的国家;或从其领土和设备上发射的国家;国际组织比照发射国承担责任..国家共同发射的空间实体;由他们分别或共同负责..2、责任范围;给地球表面的生命财产造成损害;发射国承担绝对赔偿责任;地球表面以外的地方造成损害;只有因发射的过失才承担责任;无过失无责任:以及外空发射物体..3、求偿的提出和途径..7、试述使馆的外交特权与豁免..由于使馆是国家的外交代表机关;馆长及其他外交官代表国家行使外交职权;并且为了保证他们能正常执行职务;所以使馆及外交人员应享有一定的外交特权与豁免;使馆的其他人员也享有一些特权与豁免..我们主要应掌握使馆及外交代表的特权与豁免..一、使馆的特权与豁免的内容有:1使馆馆舍不得侵犯:①接受国官员非经使馆馆长许可;不得进入使馆馆舍..②接受国对使馆馆舍负有特殊的保护责任;应采取一切适当步骤保护使馆馆舍免受侵入和损害;并防止一切扰乱使馆安定或有损使尊严的事情..③使馆馆舍及设备以及馆舍内其它财产与交通工具免受搜查、征用、扣押和强制执行..2使馆的档案和文件不得侵犯..3使馆有通讯自由:①接受国应允许为一切公务目的的自由通讯并予保护;②使馆为了通讯的的需要可采取一切适当方法;③使馆的来往公文不得侵犯;④接受国对外交邮袋不得予以开拆与扣留;应提供便利保障迅速传递;⑤外交信使在执行职务时应受到接受国的保护;使馆人员有行动自由和旅行自由..⑥外交邮袋可托交预定在准许入境地点降落的商业飞机机长转递..4使馆免纳关税;5使馆人员有行动和旅行自由..6使用国旗和国徽二、交代表的特权与豁免的内容主要有:①人身不可侵犯;接受国应对外交代表的人格给予尊重并采取适当保护措施;不得对他进行逮捕或拘禁..②外交代表的住所、财产和文书信件接受国不得侵犯;③管辖豁免:A、包括刑事管辖豁免;外交代表触犯了接受国的刑律;接受国的司法机关不得对其进行审判和处罚;B、民事和行政的管辖豁免;外交代表卷入民事纠纷;接受国的法院不得对其实行审判和处罚..其中刑事管辖享有完全豁免;民事和行政管辖豁免有例外..④免税和免险;外交代表免除一要对人物课征的区域或他方的捐税..⑤其他特权和豁免..8、试述联合国的宗旨..1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这是首要目的..2、发展各国间的友好关系..3、组成国际合作4、构成以协调各国行动的中心;以达成上述共同目的..9、试述联合国安理会的主要职权..1、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方面..安理会有权对任何争端或可能引起国际摩擦或争端的情势进行调查;以断定他继续存在是否会危及国际和平与安全;对于危及的;安理会有权促请当事国和平解决;并提出适当的建议;同时也可以进行翰旋、调停或和解等..2、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及制止侵略方面..安理会有权断定对和平的威胁、破坏和侵略行为的存在;并可对这样的行为决定采取适当措施;包括非武力措施和武力措施..3、其他职权;如负责拟定军备管制方案;向大会推荐会员国和联合国秘书长、选举国际法院法官;向大会建议停止会员国的权利或开除会员国..10、试述国家法院的咨询管辖权..联合国大会、安理会可就任何法律问题请求国际法院发表咨询意见;经联合国大会授权的联合国机关及其专门机构只有权请求国际法院就其职权范围内法律问题发表咨询意见..任何联合国会员国无权请求;亦不得阻止国际法院发表咨询意见..11、试述国际法院的诉讼管辖权..1、是指国际法院审理争端当事国提交的诉讼案件的权利..2、诉讼当事国包括:①联合国会员国;②国际法院规约的当事国;③预先向国际法院交存声明;表明承认国际法院管辖权;保证执行国际法院的判决的国家..3、受理的案件:①当事国资源提交的一切案件;②联合国宪章规定或其他现行条约及协定中所规定提交的一切案件;③根据国际法院规约提交的案件..。
第三章 国际法上的国家

第三章国际法上的国家导读:国家是国际法上最主要的主体,也是国际关系的参与者。
国际法上的国家应当具备四个构成要件:固定的居民、确定的领土、政府和主权,其中国家主权是国家的最核心要素。
国家的基本权利是由国家主权派生出来的,包括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及豁免权。
国际法上的承认是既存国家对新成立的国家或政府的一种认可,承认具有一定政治意义和法律意义。
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承认是对新政府的承认。
国际法上的继承包括国家继承和政府的继承。
新中国的继承属于政府的继承。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港澳恢复行使主权后,对港澳回归前的条约关系和财产关系也存在继承的关系。
第一节概述一、国家的要素和类型(一)国家的构成要素国际法意义上的国家是指在一定领土上并拥有统一的政权组织的人组成的具有主权的集合体。
根据国际法理论,一个集合体要构成国家必须具备以下四个基本要素。
1、固定的居民。
居民是国家的基本要素。
只有具有一定数量的定居的居民,才能形成社会并在此基础上产生国家。
虽然国家应当具备一定数量的居民,但是对于居民人口的数量却没有要求。
有的国家拥有几亿甚至十几亿的人口,而有的国家却只有几万或几千人口。
2、确定的领土。
领土是国家赖于存在的物质基础,是居民生存和活动以及国家行使管辖权的地域范围。
国家的领土可大可小,领土边界也不一定已经明确划定,但是,国家必须要有确定部分的领土归属其所有。
3、政府。
国家是一个政治单位,必须由一个管理者依照法律进行治理。
政府代表国家对内进行统治,对外进行交往。
至于政府的形式、政府的连续性,甚至政府暂时处于国外等都不影响国家的存在。
4、主权。
主权是国家所固有的、独立自主处理其对内对外事务的最高权力。
主权是国家的根本属性,也是国家区别于其他国际法主体的重要标志。
在一个地域范围内,尽管存在政府和定居的居民,但如果没有主权,就不能视为国际法的主体。
国家与主权是不可以分离的。
通常条件下,国家必须同时具备以上四个基本要素,但有些时候某些要素可能仅维持到极弱的程度,而不致使该社会终止为一个国家。
司法三国法考点之国际法上的继承

司法三国法考点之国际法上的继承推荐文章司法三国法考点之领土的取得方式热度:司法三国法考点之领土热度:司法三国法考点之国际责任的构成热度:司法三国法考点之国际组织热度:司法三国法考点之国际法上的承认热度:国家继承是指一国由于领土变更的事实而引起的该国的国际法上的权利和义务,被别国所取代的法律关系。
取代别国的权利义务的国家称为继承国,被取代的国家称为被继承国。
下面由店铺为你介绍国际法上的继承的相关司法三国法考点知识。
司法三国法考点之国际法上的继承国际法上的继承是指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国际法上的权利义务由一个承受者转移给另一个承受者所发生的法律关系。
国际法上继承包括国家继承、政府继承和国际组织的继承,其中最重要和基本的是国家继承。
国家继承是指由于领土变更的事实,导致国际法上的权利义务在相关国家之间的转移而发生的法律关系。
领土变更是发生国家继承的前提。
从国际实践中看,国家领土变更情况主要有合并、分离、分立、独立以及部分领土转移五种,对于不同的领土变更情况,国家的继承情况也各不相同。
国家继承的对象是国家在国际法上的权利义务,涉及问题十分复杂,一般分为两大类:关于条约方面的继承和非条约事项的继承。
1.条约的继承。
条约继承的实质是在领土发生变更时,被继承国的条约对于继承国是否继续有效的问题。
一般地,与领土有关的“非人身性条约”,如有关领土边界、河流交通、水利灌溉等条约,属于继承的范围;而与国际法主体人格有关的所谓“人身性条约”以及政治性条约,如和平友好、同盟互助、共同防御等条约,一般不予继承。
但这并不排除有关国家达成协议或根据《条约法公约》的规定来决定或解决条约的继承问题。
不同的领土变更情况,条约继承的情况也不尽相同:(1)国家合并时,对于任一被合并国有效的条约,对于继承国继续有效,但原则上只适用于继承发生时其有效的那部分领土范围。
(2)分离或分立的情况下,不论被继承国是否存在,原来对被继承国全部领土有效的条约,对于所有继承国继续有效;原来对于被继承国部分领土有效的条约,仍只对与该部分领土有关的继承国的相应部分有效。
国际法上的国家

(二)国家管辖豁免的主体——国家
1991年《国家及其财产管辖豁免条款草 案》(《国家管辖豁免草案》)第2条第1款(b) 规定,国家是指: 1、国家及其政府的各个机关; 2、联邦国家的组成单位; 3、受权为行使国家主权而行为的国家政治区 分单位; 4、国家机构或部门和其他实体,只要它们受 权为行使国家主权权力行为; 5、以国家代表身份行为的国家代表。
交易号案
“ 交易号” 原为美国私人商船 ,1810 年在 公海上被拿破仑的军舰拿捕和没收,改充为军 舰 。1812 年该船因天气关系驶入美国港口, 原交易号的美国船主向法院提起对物诉讼,要 求扣押该船。美国最高法院判称:“ 与美国 处于和平状态的外国军舰,在美国政府允许其 入港的情况下,不受美国法院管辖。”
第一节
国家概述
单一制:是国际法主体
二、国家的类型
按国家 结构形 复合制 式
联邦:本身是国际法主体
国 家
பைடு நூலகம்
邦联:本身不是国际法主 体,其成员才是。 按国家 完全主权国 永久中立国 国际法主体 行使主 主权受限国 权状况 附庸国:非国际法主体 被保护国:国际法主体
永久中立国承担的永久中立义务
①不得对他国进行战争或参加其他国家之间的战争 ,但有权对外国的侵略进行自卫。 ②不得缔结与中立国地位相抵触的条约,如军事同 盟条约、共同防御条约等,也不得参加任何军事集团或 联盟。 ③不得采取任何可能使自己卷入战争的行动或承担 这方面的义务,如不得允许外国军队过境或允许外国在 其境内建立军事基地和组织军队;不得为他国提供准备 、发动和进行战争的任何条件;不得参加对他国的经济 抵制和经济封锁;不得接受附有任何政治条件以致损害 自己中立地位的援助等。
第二章 国际法上的国家
第八章 国家继承

2010-122010-12-5
第八讲 国家继承
19
新政府对于国家财产是全部继承的, 新政府对于国家财产是全部继承的,不管该 国家财产是全部继承的 财产在什么地方。对于国家在国际上的权利 权利, 财产在什么地方。对于国家在国际上的权利, 如果不损害别国的利益,也继承。 如果不损害别国的利益,也继承。
第八讲 国家继承
16
国际组织 成员资格 的继承
国家分离或分立,如 国家分离或分立, 原被继承国继续存在, 原被继承国继续存在, 则分离或分立出来的 国家要履行重新加入 手续。 手续。 成员国合并,应作为 成员国合并, 单一的国家继续保留 成员国资格。 成员国资格。 新独立国家,需要履 新独立国家, 行加入手续。 行加入手续。
2、处置性条约、关于 处置性条约、 非军事区、 非军事区、中立区条 约可继承 4、从殖民地独立的新 国家在国家继承上的 特殊原则
白板规则:新独立的国家不受原宗主国订立的任何条约的约束。 白板规则:新独立的国家不受原宗主国订立的任何条约的约束。
2010-122010-12-5
第八讲 国家继承
8
部分领土转移,自继承之日起, 部分领土转移,自继承之日起,被继承国 的条约停止对国家继承所涉领土生效, 的条约停止对国家继承所涉领土生效,继 承国的条约对该领土生效。 承国的条约对该领土生效。 领土合并, 领土合并,原则上条约对原适 用领土继续有效。 用领土继续有效。 领土分离、解体,如条约对所有部分有效, 领土分离、解体,如条约对所有部分有效, 则原则上对所有继承国继续有效。 则原则上对所有继承国继续有效。如原条约 对部分领土有效的, 对部分领土有效的,变更后仍对原来适用的 部分继续有效。 部分继续有效。
司法考试专题辅导:国际法上的继承

国际法上的继承是指国际法上的权利和义务由⼀个承受者转移给另⼀个承受者所发⽣的法律关系。
国家继承是国际法上继承的⼀种。
发⽣国家继承的前提是领⼟的变更,领⼟因五种情形⽽变更:合并、分⽴、分离、独⽴、部分领⼟转移。
国家继承的对象分为以下两⼤类。
1.条约的继承。
两个继承: (1)处理与所涉领⼟有关事务的“⾮⼈⾝条约”,如有关边界制度的条约,有关河流利⽤、⽔利灌溉、道路交通等⽅⾯的条约,⼀般继承。
(2)有关中⽴化和⾮军事区的条约,⼀般继承。
两个不继承: (1)与国际法主体资格相关联的“⼈⾝条约”,如参加某⼀国际组织的条约,⼀般不继承。
(2)政治性的条约,如同盟条约、和平友好条约、共同防御条约等,⼀般不继承。
2.对于条约以外事项的继承。
(1)国家财产的继承。
国家财产是指在国家继承发⽣时,按照被继承国的国内法为该国所拥有的财产、权利和利益。
国家财产的继承总的规则是⼀个标准、两项原则。
⼀个标准:被转属的国家财产与领⼟之间有关联。
两项原则: ①对于继承发⽣时位于所涉领⼟内的被继承国的不动产,⼀般随着领⼟的转移⽽由被继承国转属继承国。
②凡是与所涉领⼟⽣存或活动有关的国家动产,不管其位于何地(主要指位于所涉领⼟以外的动产),均应转属继承国。
(2)国家债务的继承。
国家债务是指⼀国对另⼀国、某⼀国际组织或任何其他国际法主体所负担的财政义务,不包括国家对外国企业或私⼈所承担的债务。
国家债务继承是指被继承国的国家债务转属继承国。
两个继承:①国债。
②地⽅化债务——以国家名义承担的⽽事实上是⽤于国家领⼟某⼀部分的债务即地⽅化债务。
两个不继承:①地⽅债务——由地⽅*承担并⽤于该地区的债务。
②恶债——如征服债务和战争债务,属于“恶债”。
(3)中国在政府继承⽅⾯的实践。
⾸先应明确:对中华⼈民共和国的承认,属于对新政府的承认,⽽不是对新国家的承认。
政府继承是指由于⾰命或政变⽽引起的政权更迭,旧政权的权利和义务为新政权所取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法上的国家——国家继承第三组:曹月,李春艳,李婷,穆文龙,张安娜。
一、国家继承的概念和范围国家继承是指由于自身某些变化,一国在其领土范围内所享有的国际权利和承担的国际义务被另一国家取代的情形。
1978年《关于国家在条约方面的继承的维也纳公约》(以下简称1978年《维也纳公约》)和1983年的《关于国家对国家财产、档案和债务的继承的维也纳公约》(以下简称1983年《维也纳公约》)认为国家继承(state succession)是指一国对领土的国际关系所负的责任由别国取代。
作为一种法律事实的存在,国家继承在国际实践中总是与领土的变更密切相连。
国家领土的变更可能是全部的,也可能是部分的,因此在国际法学领有将国家继承区分为全部继承和部分继承的。
1.从国际实践来看,全部继承一般发生在以下几种领土变更的情形下:第一,自愿合并。
自愿合并分两种情况:一种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合并为一个新的国家而原有的国家不复存在。
另一种是一个国家或一个以上国家并入另一个国家,成为后者的一个部分,而且后者作为一个国际人格者继续存在,前者作为国际法上的人格者已经不复存在。
1958年埃及和叙利亚合并成为阿拉伯联合共和国则属于前者。
1990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并入联邦德国就属于后者。
第二,解体。
一个国家的领土分离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原来的国家作为国际人格者不复存在。
如1992年前南斯拉夫解体为斯洛文尼亚、南联盟、克罗地亚、马其顿、波黑等国家。
1992年捷克斯洛伐克解体而产生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新的国家。
第三,吞并。
一个国家由于被武力征服,而完全被另一个国际人格者所兼并的情况。
这种情况多发生在殖民主义时代。
2.部分继承一般发生在以下几种情况:第一,分离。
一国的一部分或者几个部分从该国脱离出去成为新国家,而原来的国家作为国际人格者依然存在。
第二,割让或交换领土。
一个国家的一部分领土成为另一个国家的领土。
例如,1867年俄国将阿拉斯加卖给美国。
第三,新独立国家。
此外,从国际法的历史来看,在武力兼并、割让的情况下也会发生国家的继承,一个主权国家成为附庸国或被保护国时,也会发生部分继承。
虽然国家继承是由于领土变更所导致的与国际人格者的变化密切相关的情势,但国家继承所发生的实际范围却并不确定。
目前只有上述的1978年和1983年两个《维也纳公约》专门对国家继承进行规定,而且两个公约都没有正式生效,因此有关继承的国际法规则还主要是国际习惯法。
依据上述两个公约,国家继承的发生本身是要符合国际法的,尤其是要符合《联合国宪章》所体现的国际法原则。
两个《维也纳公约》规定了条约继承、国家财产继承、国家档案继承和国家债务继承。
二、国家继承的规则案例:坦桑尼亚政府声明1961年坦桑尼亚政府就条约的继承问题向联合国秘书处递交了一份声明。
在该声明中,坦桑尼亚政府认为:关于联合王国代表坦桑尼亚有效缔结的各项双边条约,或者有效适用于前者领土而延伸到后者领土的各项双边条约,除非早先双方同意废除或修改,否则坦桑尼亚政府愿意自独立之日起两年内在互惠的基础上在其领土范围内继续适用所有这些条约的各项规定……在两年届满时,坦桑尼亚政府将把上述条约中那些以国际习惯法规则不能以其他方式继续存在的条约视为终止……政府意识到适用于双边条约的上述声明不能等同适用于多边条约,所以,关于多边条约,坦桑尼亚政府建议对它们进行逐一审查并向保管者指出在每一种情况下它希望对各该条约是否采取确认终止、确认继承或是确认加入。
在此临时审查期间,独立前已经适用于或延伸适用于坦桑尼亚领土的多边条约的任何当事方,均可在互惠基础上根据该条约的条款向坦桑尼亚政府提出异议。
(一)条约的继承如果国家继承是权利和义务的继承,那么条约的继承就是国家继承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因为国家的这些可以继承的权利和义务主要是国家通过对外缔结的条约而确立的国家对国际条约的继承解决的问题是被继承国的条约对继承国是否继续有效。
在国际法学中,对此问题有以下不同的主张:第一,全部继承说,认为被继承国的条约权利和义务都应由继承国继承。
此学说根据国内法的继承概念来解释国际法上的继承问题,将与自然人死亡有关的继承原则运用到国家继承中。
第二,否定继承说,即否定继承国对被继承国对外签订的国际条约的继承。
这种学说从国家主权出发,认为主权国家的领土变更就是主权变更,主权变更后的领土或居民都变为无主物,继承国可以利用它(他)们建立一个新的主权。
而原来的国家主权不能移转,因为主权属一国专有。
此说完全否定了国家继承的存在。
第三,折中说,认为对于被继承国对外签订的国际条约的继承,首先必须分析具体情况,然后在分析的基础上区别对待。
这种学说是建立在国际法上的继承与国内法上的继承完全不同的基础之上的,又被称为公法继承说。
国家继承理论往往就是建立在第三种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它着重关注的是哪些条约是可以继承的。
1978年《维也纳公约》是按照将领土变更区分为部分领土的变更、独立、合并和分离等四种情况,规定了不同的条约继承规则:1.部分领土变更时的条约继承。
根据公约规定在此情形之下,被继承国的条约,自国家继承之日起,停止对国家继承所涉领土生效;继承国的条约,自国家继承日起,对国家继承所涉领土生效。
2.国家独立时的条约继承。
新独立国家是指在国家继承之日前由被继承国负责其国际关系的附属领土的继承国。
新独立国家对于任何条约,没有义务维持其效力或成为当事国。
根据公约第16条,新独立国家有权决定是否继承原宗主国订立的条约。
公约实际上承认了“白板规则”。
白板规则主张新独立的国家不受原宗主国订立的任何条约的约束。
按照公约规定,有关新独立国家的条约继承的具体规则是:(1)多边条约。
新独立国家对原宗主国参加的多边条约有继承的权利,而且行使这权利无须得到作为被继承国的原宗主国的同意。
继承国可发出继承通知,确定其成为该条约的当事国。
或者,依条约规定或因为谈判国数目有限或因条约的目的和宗旨,任何其他国家参加该条约必须认为应经全体当事国同意时,新独立国家只有在获得此种同意后才可确立其成为该条约当事国。
(2)双边条约。
对国家继承所涉领土有效的双边条约,在以下情况下被认为在新独立国家与其他当事国之间有效:其一,两国已经明示同意;其二,因两国之间的行为,可认为两国间已经同意有效。
在国家对条约继承的实践中,新独立国家出现后,联合国秘书长往往将前宗主国所签订的条约清单通知该国,由它决定是否继承。
新独立国家则一般采取与被继承国订立继承协定、发表继承宣布,或者发表暂时继承宣言的方式来表达继承的意愿,发表暂时继承宣言的方式是由赞比亚和坦桑尼亚创立的,一般是继承国单方面宣告在一定期限内暂时接受被继承国的权利和义务,待审查条约后,再作出继承与否的决定,通常又被称为尼雷尔主义或赞比亚方式。
(案例:坦桑尼亚政府声明)3.当两个或者两个以上领土组成新独立的国家。
在继承日期对其中任何一个国家有效的任何条约,对继承国继续有效。
原则上,继续有效的条约,只适用于继承发生之日条约原先适用的那部分领土,并不适用于合并后的全部领土。
4.国家分离或解体。
按公约规定,不论被继承国是否继续存在,在继承日期对被继承国全部领土有效的任何条约,对所有继承国继续有效;而只对被继承国部分领土有效的任何条约,则只对与该部分领土有关的继承国有效。
上述国家条约继承有例外情形:(1)有关国家另有协议;(2)从条约可知或另经确定,该条约对被继承国或继承国的适用不合条约的目的和宗旨或根本改变实施条约的条件。
案例:光华寮案光华寮是坐落在日本京都市左京区北白川西町的一座5层楼房,占地面积992.58平方米,建于1931年,原属日本洛东公寓公司。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京都大学受托于日本政府“大东亚省”将该寮租用,作为当时中国留学生宿舍。
日本投降后,大东亚省被撤销,此寮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
故中国留学生组织了自治委员会自行管理并取名“光华寮”。
1950年前中国国民政府驻日代表团用变卖侵华日军在中国大陆掠夺的财产的公款买下了该寮的产权,用作中国留日学生宿舍。
1961年,台湾当局驻日本使馆(当时日本政府仍与台湾当局保持外交关系)以“中华民国”名义在日本进行了产权登记。
1967年,台湾当局要收回该寥,台湾当局驻日本大使馆陈之迈以“中华民国”的名义向京都地方法院对居住在光华寮的中国留学生于炳寰等8人提起诉讼,要求他们迁出该寮。
该案诉讼期间。
中、日两国政府于1972年9月29日发表了联合声明,实现了邦交正常化。
日本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惟一合法代表,并同时撤销了它对“中华民国”的承认。
1977年9月16日,京都地方法院对光华寮案作出了判决,确认光华寮是中国国家财产;驳回原告的起诉。
原告不服,于1977年10月又以“中华民国”名义向大阪高等法院提出上诉,该法院受理了上诉,于1982年4月14日撤销原判,发回京都地方法院重审。
京都地方法院于1986年2月判决该寮属于台湾当局。
被告不服,上诉到大阪高等法院后,高等法院维持原判。
日本最高法院于2007年3月27日下午就光华寮诉讼案作出判决,认定台湾当局在光华寮问题上不具有诉权。
本案主要是关于国家财产的继承问题。
京都地方法院1977年的判决称中国有权继承台湾当局在日本的财产是完全正确的。
但是该法院1986年的复判及大高等法院1987年驳回被告上诉的判决是错误的。
2007年,日本最高法院认为,自1972年9月29日日本转变对中国这个国家的政府承认之后,对日本政府而言,中国这个国家的国名已从“中华民国”变更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国”已丧失对中国这个国家的代表权;而本案的原告应是中国这个国家,因此已无法代表中国这个国家的“中华民国”当然不能成为诉讼的当事者。
(二)国家财产的继承国家财产是指按照国家国内法的规定为该国所拥有的财产、权利和利益。
国家财产的继承就是继承国承继被继承国的国家财产。
继承国可在国家继承之日承继被继承国的国家财产,并且在一般情况下不用对被继承国进行任何补偿,无论被继承国是否继续存在。
国家财产分为动产和不动产,一般原则是国家财产随领土转移而转移。
1.新独立的国家财产继承。
继承国获得被继承国中与所涉领土相关的国家财产,不论是在所涉领土之内的财产或者在所涉领土范围外但是在附属国期间已经成为被继承国国家财产的部分。
继承国与被继承国之间可以另行协议解决,但不得违反公约规定的各国人民对其财富和自然资源享有永久主权的原则。
依据有关条约法的国际法规则和原则,任何违反国际强行法规则的条约都是无效的。
2.一个国家将其一部分领土移交给另一个国家的情形,先由继承国和被继承国通过协议的方式来解决财产继承问题。
如无协议,1983年《维也纳公约》确定了两个规则:位于继承所涉领土内的不动产应该转属继承国;与继承所涉领土的活动有关的国家动产也转属继承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