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雅轩太极拳精论辑
谈对太极拳前辈李雅轩的评价——张义敬(中)
谈对太极拳前辈李雅轩的评价——张义敬(中)最近读到永年《太极》杂志几篇牵涉到雅轩老师的文章,有的态度比较温和。
有个严翰秀先生,出语惊人,以正统自居,令人侧目。
我不敢说代老师发言,只觉得实事求是和维护公正是任何人都该具有的品德,为老师辩诬,是我辈后死者的责任。
二、关于十分之二三太极拳是一种以开发智慧为主的拳。
老师不过是教会了学生应有的基本功,也就是规矩。
要靠学生在长期刻苦实践中,去体会其巧妙。
这就是师父引进门,修行在各人。
这话可能是从古哲所说“大匠能予人规矩,不能使人巧”变来。
大匠是指专家、工程师之类。
拳进入高级境界,属于艺术,没有止境。
当老师的,也在不断探索前进中。
说学生没有学到老师的全部功夫,从这一角度理解,是对的。
毕竟老师走在前头。
前人明明说到懂劲后愈练愈精,渐至从心所欲。
这就说明学拳主要还是要靠悟性、智慧。
凡是认真学拳的人,跟师的时间都相当长久,老师真想保守,恐怕很难。
至少太极拳是如此。
因为太极拳重的是听劲,不是手法。
严先生说老师保守,可以理解。
这说明他对太极拳还没有理解。
主张太极拳老师还是应该保守的人,既是在说外行话,也是想开倒车,与时代的前进南辕北辙,严先生距作家的思想还相当遥远。
说自己的功夫只有老师十分之二三,这话也对,也不对。
这数字不可座实,功夫是个模糊概念,没有计量单位,不能准确计算,也许是只有老师的十分之四五,或六七,总之应理解为不如老师。
例如:学生与老师年纪相差20岁,学生从20学到40,老师已到了60岁,正是拳艺成熟的时候,这时说只有老师的十分之二三,就有一定的正确性;如再过20年,自己到了60岁,功夫成熟了,老师或已年高体弱,或已辞世,倘再说只有老师十分之二三,大多属于谦词:一是对老师尊重,二是自己谦虚,三是如果老师已去世,自己只记得早年与老师推手时的差距。
而自己晚年功夫到了什么程度,只以平常心对待,觉得本该如此。
我自己就是这样。
此时就该轮到自己的儿子或学生来说只有老头子功夫的十分之二三了。
李雅轩杨式太极拳法精解(摘要)
李雅轩杨式太极拳法精解(摘要)练法之一太极拳的练法,其最重要的是:身势放松,稳静心性,修养脑力,清醒智慧,深长呼吸,气沉丹田。
气沉丹田怎样做到呢?那就必须先松心,后松身,心身俱松之后,其意气便可自然地沉到丹田了,而不是使硬力将气意压到丹田去的。
如是用硬力将气意压下去,那就会弄得周身不舒服,甚至身体发生疾病,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学者应当多加注意。
此外,尚须平时注意精神上修养,心作功夫的辅助则更好。
在练时,先将全身放松,尤其是两臂,要松得如绳子拴在肩上一样,不可稍有拘束之力。
如此当稍待,心俟身心稳静下来而后出动。
出动时,仍用一点点思想的的意思松松的将两臂掤挑起来,以腰脊之力牵动两臂,稳静地出动,将一趟拳演变出来,非四肢之自动也。
其健身方面,全凭呼吸深长,气血畅通,头脑安闲,心神稳静。
在练功时,要以神走,以气化,以腰领,以意去,内外一体,心神合一,神气贯穿,上下一致,久而久之,便会养出非常的灵觉来。
练体以固精,练精以化气,练气以化神,练神以还虚,这是太极拳的四步功夫。
周身松开,上下完整,是太极拳必需之条件。
只要周身松开了,气自会沉下去,日久则内劲自生,脚下也会沉稳,如动作不整,整而不松,或只两肩松而腰腹胯背不知如何为松,或练后掌心无鼓胀之意,则内劲永远不会有,愈练愈离太极拳远矣。
虚灵顶劲者,是身势端正,稳静舒适之后,虚灵之气自然上升之谓,非头部犟力上顶之谓耳。
如犟力上顶,则有挺硬性而无虚灵性。
乃为太极功夫之最忌者。
功夫不外神、气、体三者之修练,然以练神为主,练气次之,练体为初步。
所谓神者,周身虚灵之气势,莫测之动作,轻快变化之谓也。
非咬牙瞪眼,努力使气之说。
所谓气者,呼吸沉着之气,非青筋暴露,鼓包起块,强行呼吸之谓。
所谓体者,稳静安舒,动作轻灵之谓。
非打桩,打沙包,排打周身,以及碰胳膊,撮手指,捶肚皮一般麻木神经之谓。
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这是练功夫最重要的规则。
练法之二杨澄甫说,古人练拳分四步功夫1、练体以固精。
李雅轩太极拳精论[3]
李雅轩太极拳精论[3]李雅轩书信摘录练功夫第一要紧是要听话。
如凭自己的想法,练不好。
所以成千上万的练太极拳功夫的人,大多走错了路也。
(摘自1975年正月初七日信)我们要知道,某家的功夫,还是有形的东西,筋骨肌肉上的力气也。
杨家拳是无形的东西,是神气意识上的功夫,也是玲珑透体的功夫,这才是最上乘。
不过一般人无此智慧,学不到手。
我以为大松大软,神明感应、莫测变化、妙用无穷。
我不认为大松大软了,就不能对付对方之来手。
(摘自1965年3月16日信) 吾弟功夫锻炼上,当本老谱,大松大软,以神领、以气化、以意走,决不会走错了路。
以俟将来见面时,略加指点,就会贯通了。
关于这一点,可不必犹疑。
(摘自1965年9月7日信)太极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内中是真有奥妙。
要有悟性、有恒心、不怕苦,才能悟出道理来,不然是得不着的。
我自1964年动了手术,到1967年体力才增加了。
推手的功夫超过了以前,在拳的巧妙上,我觉得比以前还好些。
可见太极拳功夫不比其他拳术,人老了体力虽差,但在智慧悟性上,并不比青年壮年时差也。
他们说我是一代宗师、拳王,功夫已到化境云云,这还不敢当。
不过我觉着我的功夫,是已入了门了。
但恨我人已老了。
但愿老天多借我一些岁月,我再深刻地下一番功夫,或可以找到一些奥妙,未可知也。
但是年已到古稀,肾脏又少了一个,还能有多大的寿数吗?太极拳是拳,也是功。
只练拳,不懂功,练不精细;只练功,不讲拳,不知使用,不知动的方向用意。
否则神经虽灵感了,机敏了,感觉对方来手了,要知如何制敌,如何进,如何退,才能我顺人背粘着人。
这种我顺人背粘着人,就是法,就是拳也。
不过要想用这种法,非养出灵机来不可。
养灵机,这就是功。
所以说,太极拳与其他拳只有拳着数,不讲功之不同也。
操拳是外形的操着,功是内里的悟觉。
所以说太极拳是动静相配的,身心兼修的。
而不是只讲身不讲心,心者是修内的,身者是练外的。
修心须要静,修身须要动,动静参半,身心兼修,这比和尚道士只是静坐要好得多,这比其他硬拳只知操练筋骨肌肉要好得多,此太极拳所以贵重也。
名师论道李雅轩(椿年)论太极拳(7)
名师论道李雅轩(椿年)论太极拳(7)李椿年(1894-1976年,享年82岁),字雅轩,河北交河县人。
杨澄甫门下“三轩”之一,所谓“三轩”即牛镜轩、田绍轩、李雅轩,都随杨健侯学过太极拳后遵命拜在杨澄甫门下。
从此,李雅轩先生穷毕生精力,致力于太极拳功夫的研究。
李雅轩当年练功非常刻苦,每个动作都要潜心琢磨,做到形神兼备,经过千锤百炼,直到杨老师满意为止,所以得到杨老师的赞赏和器重。
太极推手精粹在未曾接触以前,先持以虚无的气势,然后轻轻地与对方沾手。
沾手之后,不可自动,只是提高本身的清醒灵觉性足矣,以俟对方稍有动意,便以我的灵觉智慧,虚无的气势,以神走,以气化,跟之随之,以做到沾连粘随,不丢不顶。
在这种情形之下,彼之缺点必暴露,机会就会自然地送到手上来。
如我稍用智巧,便可使其捕风捉影,东倒西歪,英雄无用武之地。
盖我之身躯柔软百折若无骨,无论对方如何攻来,都可以逆来顺受,随屈就伸,化之于无形,然又可以撒去全身皆是手,使对方无法逃避。
以上这些情形,全凭平时锻炼的好身手,能够有无微不至的轻妙跟随。
在沾上手之后,我以虚灵的手法跟之随之,在几跟几随之中,我之身势就早已吃进彼身。
在此时我以神经一动,丹田气鼓,就会如触电样将其打出。
盖虚则无所不容,灵则无所不觉,机会送上手来,神经气势就会自动地发出迅雷不及掩耳之劲来,将其打出。
所以,在推手时,不必勉强找机会去打,在机会成熟时,它自会送上手来,万一没有机会送上手来时,那时对方的功力尚没有破绽可找,此时我也不必用劲去抵它或勉强去找它,只是时刻保持我手上的灵觉就可以了。
若始终没有出现缺点,则是他的功夫与我相等或在我之上。
我应当虚心向其学习,以增长学识。
若勉强争胜,则对功夫是无益的。
平时要不断的思悟如何避实击虚,才打得远,打得干脆;如何去劲能入里透内,达其脏腑;如何去劲如穿透纸人一般;如何去劲使其无法逃脱,无法抵抗;如何对方如触电样惊吓跳出,使其惊心动魄,有如万丈悬崖失脚之感;又如何来之无形,去之不觉,打人于不知不觉之中。
松沉稳静练太极--李雅轩谈杨式太极
健康强壮是每个凡俗之人常常会有的愿望。
我因体质欠佳,又为名利所惑,做事常感心有余,力不足,便对健康更多了一份珍惜与渴望。
昔贤曰:“松有千年之固,雪天一时之坚。
若植松与腐壤,不期而必蠹;藏雪与阴山,历夏而不消。
”可见养生在人不在天,亦不是可有可无之事。
于是,学中医的我笃信养生。
养生之道亦为天资不敏的我所钟爱。
我相信,靠自己的努力,坚持不懈,必能与强健结缘。
俗话说:“生命在于运动。
”打球、跑步、登山、游泳这些项目固然能活动筋骨,抖擞精神,但因形式剧烈,消耗体能,不易坚持长久。
东汉华佗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
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终不朽也。
”生非活泼好动之体,性格柔静,便喜太极之静中有动,动中御静,于徐徐缓缓的运动中畅达呼吸,调和气血。
初学竞赛套路二十四式入门儿,尝到些许滋味,但练得久了,又常有意不能深入之惑。
二零零四年春,偶然的机缘,在京城结识当代太极名家陈龙骧先生的传人——金扬眉老师。
见其打拳动作舒展,气势怡人,仰慕之情油然而生。
后得知金老师每日清晨在元大都公园练拳。
经中武培训中心教练陈明柱老师的介绍,遂有幸得以与金扬眉老师学拳。
金老师所练为传统杨氏套路,是先师李雅轩先生的风格,计一百一十五式,练一套下来要四十分钟左右。
学拳之初,因为不熟悉动作,便站在老师后面看,然后慢慢跟,小心摹仿,然而这拳,即便是看,也不是简单地看外形、看动作,必得心静,才看得进去,看出韵味,看出兴致来。
渐渐地,金老师便在练过一遍之后,即兴为我们讲一些主要动作的要领和功防含义。
例如,“揽雀尾”、“搂膝拗步掌”、“单鞭掌”、“倒辇猴”……以及这套拳的步法、手法、身法特点等。
金老师平易近人,为人坦诚,谦和,有礼,拳打得好,却没有一点儿拳师的架子。
他打拳时,浓浓的拳韵,夺人的气势浑然天成,常常引得路人驻足、凝视。
但他一点儿都不保守,愿意将自己对拳意的体悟与我们分享。
他说:“太极不是舞蹈,不是体操,学会动作的样式就可以,重要的是感悟其中的意境。
李雅轩先生太极拳随笔精论(一)
李雅轩先生太极拳随笔精论(一)太极拳的功夫,不外乎是动静开合而已。
它虽是静,但静中藏动机;虽是动,但动中存静意。
一动一静,互为其根。
其特点是静中之动,虽动尤静。
动,所以活气血,静,所以养脑力。
动静结合,身心皆练,内外一体,刚柔相济。
每一动,其身势、腰腿、气息、神识,无不配合恰当。
其运用不尚拙力而用技巧,以柔克刚,逆来顺受,故可以变化自如,此皆由于沾、粘、绵、随,不丢不顶,故可以随心所欲。
功至极深,能使对方来力荡空,如捕风捉影,无用武之地。
[评赏]此乃太极拳总纲。
太极拳的运动特点、效用、练功方法、攻防技巧,乃至最高境界,皆叙述完备。
太极拳之特点,雅翁高度概括为“动、静”二字,若真正悟出动静之关系者,即入太极拳之门也。
静藏动,动存静,动静互根。
老论曰:“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
”静即是动,动亦是静,和谐了这似乎矛盾的对立概念,即入道也。
太极拳的练法,其最重要的是身势放松,稳静心性,修养脑力,清醒智慧,深长呼吸,气沉丹田等。
假如练时动作散漫,气意上浮,那就对身体无甚补益,所以太极拳的功夫,对气沉丹田这一规则是很重要的。
然而太极之气沉丹田怎样可以做到呢?那就必须先松心,后松身,心身俱松以后,其意气则自然可以达到丹田了,而不是使硬力将气意压到丹田去的。
如果用硬力将气意压下去,那就会弄得周身不舒服,甚至身体发生疾病,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学者应当多加注意。
此外,尚须平时注意精神上的修养,以作功夫的辅助则更好。
[评赏]何为丹田?中国曾经是最大右派的章乃器先生在他著的《科学的内功拳》一书里,专门把一般人视为神秘的“丹田”作了说明。
“在道学和内功拳里面,丹田是认为很重要的。
关于丹田的位置问题,有种种不同的说法。
”——有说在两目之间,其余的有说在脐下二寸,有说在脐下一寸——他认为,“其实所谓丹田,不过是一个注意点或者内部的紧张点”,他并认为,“古书里“运气丹田”四个字,是极端有害的。
本人愚鲁,至今也未理解何为气沉丹田。
长者论道--李雅轩讲太极拳的真东西(六)
长者论道--李雅轩讲太极拳的真东西(六)练刚柔不如练柔劲,练柔劲不如练松软,练松软不如练轻灵,练轻灵又不如虚无。
虚无的气势,才是太极拳最上层的功夫。
其主要的练法,是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以意贯指,日积月累,内劲自通,拳意主能上手。
四肢是外梢,不可自动,胯为底盘,务须中正,以思想命令于腰脊,以腰脊领动于四肢,尚须以神气相配,上下相随,完整一气,否则非太极拳功夫。
松软沉稳的形势,如载重之船,沉沉稳稳地荡于江河之中,既有沉重而又有软弹之力。
凡是一举一动,是以意为主使,以气来牵引,无论伸缩开合,或收放来去,吞吐含化,皆是由意气的牵引为主动,由腰脊来领动,此是太极拳与他种拳不同之处。
如一势之开,不但四肢开,而心意胸脊必先为之开;如一势之合,不但四肢合,而心意胸部必先为之合,凡一切动作必须由内达外,所以称为内功。
找上下相随,是初步之练法。
找轻灵绵软,是中乘之功夫。
找虚无所有,才是最后的研究。
盖轻灵仍有物也,如到虚无则无物也,则一切无不从心所欲,以达通玄通妙之境界。
太极拳之虚无气势,在技击方面,其变化作用,其妙无穷。
如遇刚劲来犯,可以使其捕风捉影;遇柔劲来犯,可以化之于无形,使对方找不着实地,摸不着重心,英雄无用武之地。
太极拳在前清咸丰时代,有些人称它为神拳。
余以为这个名称很有道理。
称神拳者,并非指神怪之神,而是神经之神,神气之神。
一者是因在练功时不是用力,而是用意,用神用气;二者是在对手时,其动不是专靠肌肉的伸缩为主,而是以神经之动为主,其变化运用巧妙神奇,有令人不可测度之处,故称之为神拳。
每练功夫,要细细的体会功夫中的精微奥妙。
这种精微奥妙,是在思想之内心而不在手势之外面,所以太极拳的功夫,只靠操练还不行,需要用悟。
用悟就必须缓慢,必须稳静,如不缓慢稳静,就悟不出去,悟不进去,就找不着太极拳的味道。
学者须特别注意。
澄甫先师每作推手发劲时,只见其眼神一看,对方便觉惊心动魄,有顷刻生死之感,此乃体态与精神合一,能在极短之时,将全身之力量集中而发,能起在突然之间,迅雷不及掩耳,令人不可抵御,亦无从抵御故耳。
李雅轩太极拳精论摘要
李雅轩太极拳精论摘要
李雅轩先生是杨氏太极拳宗师杨澄甫先生的得意门生,根据其练拳传拳经验,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现摘录其中的经典部分,以便大家在学习中体会这些重要的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太极拳水平。
四找:一找大松大软,二找神明的感应,三找莫测的变化,四找虚无的气势。
推手时,要轻轻的、软软的、虚虚的、灵灵的去找。
人以刚来,我以柔化;人以硬力,我以松软;人以快速,我以精细;人斗力,我斗智;人以刚性的推撞力,我以柔性的弹性劲。
出手就变,变中有变,机智百出,神鬼难见。
静则无所不应,虚则无所不容,灵则无所不觉。
人身之灵机最为宝贵。
灵机是出于神经,神经的灵敏是人身的至宝,所以太极拳练法在未出势之前预备式中就先要松身心、静思想,以养神经上的虚灵为第一要着。
练刚柔不如练柔劲,练柔劲不如练松软,练松软不如练轻灵,练轻灵不如练虚无。
虚无的气势,才是太极拳最高的功夫。
要用内劲,不用外劲,要用暗劲,不用明劲;要用松软沉重之弹劲,不用刚硬之缰劲。
要丝毫的不自动、不零断动、不局部动、不多动、不少动、不妄动。
练体以固精,练精以化气,练气以化神,练神以还虚。
心脑为司令,胸腰如大本营,肩胯如师旅,腿臂如团营,手足为连排,皮肤如哨兵,神经如电话。
李雅轩老师阐述太极拳推手要领,推手不是打架,也不等于对打,切忌摔扭和用力推手。
李雅轩老师阐述太极拳推手要领,推手不是打架,也不等于对打,切忌摔扭和用力推手。
练太极拳为什么必须练推手呢?因为太极拳一百多个动作的实用价值都得从推手中体验出来。
但我们得认识推手不是打架,也不等于对打,切忌摔扭和用力推手。
推手的方式大体可分为四种类型:一为单手定步;二为双手定步;三为活步(九宫步);四为大捋。
单手定步的推法现在练习的很少,对初学人门的人来说,单推手是必要的练法。
这简单的两人都限单手一粘一走,然对于初步听劲增强腰腿功夫是很有帮助的。
现在流行的定步双推法都属于增长功夫的基本练习,必须在这种方法上打下坚实的基础。
初学入门但求上下一致进退精通圆活,动作不妨稍快,进一步研究掤捋挤按,你粘我走,我粘你走,但不能太快了,太快则粘走都不踏实,每一动作都容易忽略过去,听劲的意义不符合了。
这里最重要的诀窍有四点:一要慢:不论是粘是走都得寸寸节节找劲听劲,不轻易放过一分;二要圆:双手最忌走直角,处处须保持弧形状态;三要定:定步推手只许换步不许走动。
因推手的寸的是要在腰腿上打下坚实的基础,对方来逼只能用坐腿腰的方法去消对方的来势,习之久之腰腿自有功夫;四要近:凡找劲听劲锻炼腰腿功夫,都须逼近才能切实。
活步推手:进两步退两步,彼此不变方向,我按进一步,挤进一步,彼捋退一步,掤退一步,彼此周而复始,借此练习进退轻捷,推须不变方向,才能逼出腰腿功夫。
大捋:进四步退四步,彼此向四隅进退,我按进一步,肘进一步,挤进一步,靠进一步,掤退一步,捋退一步,採挒退一步切肘,向我方后让一步,这一步包括採挒切三个动作,因捋是退三步,故名大捋,无论练习哪种推手法,最忌不按规则和用力冲击,绝不能有胜负观念。
我们只需认一个条文钻究,这一条钻通了,其它的条文就同时通了,这就是用心之久,豁然贯通的道理。
譬如一间房子有几个门可以出入,要进房的人只需走一个门,不过这个门却是必要的,得不到这个门是永远无法进入这间房子的,我们要知道这几个从东边来的人走东门,从西边来的走西门,从各人所接近的走。
读李雅轩太极拳遗著汇编有感 (1)
读李雅轩太极拳遗著汇编《杨氏太极拳诠真》有感河南新乡学院邓一琳我最近从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邮购了李雅轩太极拳遗著汇编《杨氏太极拳诠真》一书,系李雅轩的女婿陈龙骧和其女儿李敏弟整理.该书第二章"太极拳的锻炼方法及主要说明"和第五章"杨氏太极拳练习谈”中所谈,对太极拳习练者和教练者都会有所帮助.现摘录整理若干,以嗣读者(大部分文字系书中原文,但笔者对某些文字和顺序作了调整归纳,并未改变原意).一.李雅轩太极拳练习谈小结(一)锻炼方法(约分两步)1.掌握一般规则●学习动作: 初学时,要逐步掌握以下一般必不可少的规则: 如立身中正,安舒松静,气沉丹田,松肩垂肘,含胸拔背,松腰敛臀,呼吸自然,动作和顺,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随,内外相合,迈步如猫行,运动如抽丝,分清虚实,连绵不断,运行和缓等。
要一招一式,细心模仿体会。
(其实我认为,这不仅是初学阶段应逐步掌握的规则,也应贯穿习练太极拳架的各个阶段。
)●纠正动作:对于重心,进退转换,拳掌肘腕肩腰胯膝脚,头顶脊背的规矩,须仔细加以纠正。
2.狠抓重要三点当一般规则已能全面掌握时,要突出抓住以下三个重要环节:●松静柔软: 太极拳的练法,最重要的是身势放松,周身关节和肌肉,无一处不放松,松到”柔曲百折若无骨”; 稳静心性,修养脑力,清醒智慧, 深长呼吸,气沉丹田等.气沉丹田这一规则很重要.怎样做到呢? 必须先松心,后松身.心身松之后,其意气便可自然地沉到丹田了. 全身放松,尤其是两臂,要松得如同绳子拴在肩上一样.出动时,用一点点思想上的意思将两臂棚挑起来,以腰脊之力牵动两臂,稳静地出动, 将一套拳演练出来,非四肢之自动也.一定要在大松大软上去练,两臂如同掉下来一样,沉甸甸,重砣砣.●行气用意: 凡一举一动,以意为主使,以气来牵引. 无论伸缩开合,或收放来去,吞吐含化,皆是由意气的牵动为主动,由腰脊来领动。
是以心引气,以气运身,以意贯指,以意气灌注到每个手势的动作上为准则。
李雅轩先生晚年拳学思想摘录
李雅轩先生晚年拳学思想摘录编者按:六十年来,李雅轩先生随时将自己的心证体悟和教拳语句记录下来,集腋成裘,蔚为大观,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拳学遗产。
从他的拳学思想中,我们不难看出,坚持杨氏太极拳“专气致柔”的正宗传统和纯正风格,始终是他的一贯主张和追求方向。
李雅轩先生晚年的拳学思想内容丰富,见解独特,对太极拳方向和方法的认识,对太极拳本质的研究,对太极拳功夫的体验和检验,都具有无可比拟的价值。
“觉今是而昨非”是学习太极拳的特质之一。
太极拳不是平面循环的重复训练,而是永无止境的不断深入。
因此,大师先贤,对太极拳的认识,在不同年龄阶段,对太极拳有着不同的理解。
西哲要求“站在巨人肩上”,古贤也有“取法乎上,仅得其中”的感慨。
作为“非有夙慧不能悟也”的太极拳,亦步亦趋的知识积累或墨守成规的传统路径,都不是好的学习方法。
我以为,直追先贤晚年悟道的最高境界,使之成为后学者的方向和方法,可能事半而功倍。
太极拳的心得体会众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体会,孰是孰非,很难辨明。
杨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一代宗师李雅轩先生晚年的体会心得,可能会更接近太极拳的真谛。
目前还没有李雅轩先生系统的太极拳著作问世,他数十年间的练拳感悟,陈龙骧、李敏弟、陈骊珠合编的《李雅轩珍贵遗著—太极拳学论》(台湾版)是目前最全面的文字记录。
这数十万字的只言片语和思想片段,如散金碎玉般无比珍贵,但正如陈龙骧先生所述“这些资料比较杂乱,很多是他偶有所思,偶有所得随手记之,不成系统。
所用纸张也是随手拈来,五花八门。
有记在报纸上的,有记在女儿李敏弟废弃的作业本背面的,字迹潦草,难以辨认”。
特别是有些感悟没有准确的时间标识,很难显现李雅轩先生最终的拳学思想。
于是,我只摘取该书中李雅轩先生人生的最后五年,即上世纪七十代后的拳学思想进行学习、研究和比较,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就在这最后的五年,李雅轩先生对太极拳的认识更是逐渐深入,甚至于有了质的变化。
从中我们将感悟出李雅轩先生晚年的拳学思想,既一以贯之,又不断深入,最后直探本源而终归至简。
李雅轩太极拳精论[4]
李雅轩太极拳精论[4]“宁循理以求精,莫越理以争胜。
”太极拳本不过是通过放松的训练,来研究省力而又取得最佳效果的学问。
拳架的作用,仅在于将身体练好和将全身完整练松柔而已。
太极拳以练思想为主,旧称意为主帅。
意到气到,劲亦随之,只要在身体上任何一部分与对方接触,都可以化劲、发劲。
其攻防之方法仍为全身之柔化与软弹力而已。
不过这种软弹力一般人没有,它不是从某一局部产生,而是全身完整一气,协调动作产生的。
这是太极拳的精妙所在。
太极拳研究的主要就是粘劲。
如何才能使粘劲达到高水平,乃是我们终生奋斗的目标。
粘劲是太极拳的一大法宝。
松的好才能粘,能粘才能充分发挥触觉的灵敏度。
灵敏度从松、静中来。
不轻也决不能松,都是从拳架中练出来的功夫。
不丢不顶就成了通向成就的独木桥。
重在谈松柔、说轻灵、讲完整,只有这样,才可能训练出灵敏的高质量的粘劲来。
推手的原则,是在粘连中引进落空,舍己从人,不丢不顶。
推手要全面研究的正是粘的灵活运用的妙法。
说来只一个“粘”字,它实是一整套太极拳拳理正确贯彻的结果,与松柔、完整关系尤为密切。
因而想在技术上探索的人,就非得走松柔的道路不可,这是太极拳以柔克刚的正路。
从外形上看,发劲的方法多种多样,但实质上只有长劲和短劲两种。
发劲是运用从拳架中培养出来的软弹力。
发长劲,这是全身完整的合力,发粘劲,只要身势一沉,既可产生强大的爆发力。
如果出手比对方松柔,就容易听对方的劲,只有松柔才能神经反应灵敏。
听劲真正灵敏的时候,常常是在无意之间,在注意力集中到腰胯一带的时候,手上灵敏地探知了对方的弱点,在若干分之一秒内,身势一沉,顺势发出完整而冷脆的劲来。
可以说会不会腰胯是分别太极拳真假的一条重要标准。
粘劲、化劲、拿劲、发劲四个过程,是隐藏在八法中的实战内容,是太极拳的精髓。
殊不知,对于太极拳来说,松柔就是功夫,轻灵就是功夫,圆匀、完整就是功夫。
能贯穿,才能完整,能完整才是高手。
拳是外形的操着,功是内里的悟觉。
李雅轩太极拳精论
(二)太极拳练习经验谈1、在初学拳时,就要对老师讲的每个势子的动作和神气融会贯通,而且要仔细的体会自己身上的感觉,为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不要贪多求快。
这种方法,看起来慢,实际上却是快的,这一点学者必须注意。
2、在一套拳学完之后,要反复的联系,细细体会,周身贯穿、上下相随、内外相合,心神意气成为一个整体,练的时候,身心愉快,这才算是学会了,但这也只是大体上会了。
学无止境,不能就此满足。
3、有了以上的基础之后,就可以进一步学习行功运气的功夫。
这种功夫,就是在练拳时以心行气,以气运身,用心意来牵动深长的呼吸,鼓荡身体来做拳势的动作。
一切开合的动作,如长江大河之水滔滔不绝,抽丝挂线,行云流水,绵绵不断,迈步如猫行,举动轻灵,圆满无缺。
4、练功需要细心的做到“稳静”,这一点最重要,其次要用心意去想如何做到稳静,如何才能做到清醒,如何才能使智慧澄清,如何才有虚无的气势。
5、先师杨澄甫曾说古人练拳要分四步功夫:(1)练体以固精。
就是练架子的功夫。
增强筋肉的弹力,关节的灵活性和骨骼的坚实性。
(2)练精以化气。
就是行功养气的功夫,使饱满的精髓充实身体的元气。
(3)练气以化神。
就是养气藏神的功夫,在练得精满气足之后,再朝夕锻炼下去,就会发现神明的灵智。
有了这种灵智,无论用在何处,都会发挥功效,不仅仅是打拳。
(4)练神以返虚。
就是在静极默笃之后养虚灵的功夫。
在练出神明灵智之后,又将它藏在内心的骨骼之中,含而不露。
从表面看来,似乎什么也没有,然而在实际上却是包罗万象的,无所不有,无所不为,无所不然的。
如同绢裹明珠,光泽内藏,能普照一切。
6、练功主要在蓄气养神上下功夫。
心存静养,养出智慧,养实中气,才能慢慢体悟出道理。
在技击上,必须养出神明的灵智,然后才能无往不利,有了灵智,在技击时只要意念一动,气势精神无不俱到。
7、练功最重要的是将内心放松,身势就自然放松了,一切都顺遂自然,这样才能在技击和养生上有效果。
8、练功时全身放松,上下一致,然后才能以心行气,以气运身,用腰脊带动四肢,做出如江河的水势动荡的样子。
李雅轩先生论太极拳
李雅轩先生论太极拳练太极拳应以澄心定性为主要功夫,但澄定之功夫,须在稳静上着以俟静极默笃之后,才能澄得下来,定得下来,良知始现,而后随良知之觉察悟之。
此觉察才是准确之觉察。
其所以澄,所以定者,是想恢复心想思想,身无作为,无为之身心也。
无为之后,心性始能光明,光明之后,自然之中发出来的知觉,便是儒家所谓良知。
良知是在静极默笃之后发现,非在穷思极想之中得来。
心硬想等于壁上无门,出入硬要碰壁而过,又如荆棘坎坷之地本无路可走,而硬要通过。
如此练法,必致太极拳功夫愈远,学者不可不知。
养虚灵,生智慧,以悟拳道;用于防身,则能自卫御侮;用于处事,则是非分明;用于养身,则延年益寿。
功夫不外神、气、体三者之修练,然以练神为主,练气次之,练体为初步。
所谓神者,周身虚灵之气势,莫测之动作,轻快变化之谓也。
非咬牙瞪眼,努力使气之说。
所谓气者,呼吸沉着之气,非青筋暴露,鼓包起块,强行呼吸之谓。
所谓体者,稳静安舒,动作轻灵之谓。
非打桩,打沙包,排打周身,以及碰胳膊,撮手指,捶肚皮一般麻木神经之谓。
练神者,不离气,不离体,不过以神为主。
练气者,亦有神,亦有体,不过神的成分较少。
练体者,亦有气,不过不知神之妙用耳。
如练时拳意不上手,是身势不松,上下不随,内外不合,呼吸不舒故耳。
一心想松,久之身势自能松,动以心气为主,四肢跟随自然劲整,呼吸纯任自然,内外自能合一,而后拳意自能上手。
默识揣摩,可达随心所欲境界,一切总在稳静上找,如粗心浮气,杂念繁兴,必致愈练愈离挚意愈远,一生也不能上手。
有恒心,有天才,有真传三者俱备,尚须勤修武德,尊师重道,三二年可成。
但在将成未成之际,如离师太早,毛病最易发现,而自己并不知觉。
避免之法,常常体会身心之合,静静思悟老师以前所说的道理,老师练拳时的气势,慢慢形容之,则毛病不致太深,否则一变无边,如脱缰之马,不可收拾矣。
毛病有明者,有暗者,明者易改,暗者难除。
手足高低不称,方向不正,腰胯不端,脊背不舒,为之明病易改。
李雅轩先生谈太极拳
李雅轩先生谈太极拳李雅轩先生谈太极拳(文:陈龙骧李敏弟整理)太极拳运动的特点,是静中之动,虽动犹静。
动可以活气血,静可以养脑力。
动静结合,身心皆练,内外一体,刚柔相济,同时能充分发挥医疗体育的作用。
太极拳的创造,原为一种武术体育,它包括技击作用,每一动都f 技击的用意,就算是一抬头、一举目,也有一定的意义。
所以当动则动,不当动则不动。
凡练习精熟之后,每一动,其身势腰腿气息神识无不配合恰当。
如应用在推手上,对方来力进攻时,便可以顺势借力,化之于无形。
其运用不尚拙力,而用智巧,以柔克刚,逆来顺.受,故可以变化自如。
功至极深,能使对方来力落空,如捕风捉影,无用武之地。
到了这个境界,可以说对懂劲已有相当认识了。
当然这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达到的。
但是只要坚持勤学苦练,不断的用功,必能豁然贯通,贯通之后,不仅技击精妙,还可祛病延年。
—、锻炼方法太极拳之锻炼方法,约分两步:(一)掌握一般规则1、学习动作:初学时,以学动作入手,在老师的指导下,以其示范为榜样,细心摹仿,一式一式地学会。
此时对一般的必不可少的规则,如立身中正、安舒松静、虚灵馆劲、气沉丹田、松肩垂时、含胸拔背、松腰敛臀、呼吸自然、动作和顺、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随、内外相合、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分清虚实、连绵不断、举动轻灵、运行和缓等,必须逐渐的掌握。
2、纠正姿势:四肢的部位距离,身势的重心、方向,进退转换,拳掌肘腕,肩腰胯膝脚,头顶脊背的规矩,倶要要求正确。
凡有不对的地方,必须仔细加以纠正,以打下良好基础。
(二)狠抓重要核心一般规则已能全面掌握,功夫也到了一定程度时,必须突出的抓住下面几个重要核心。
1、松静柔软:在练习的时候,周身关节和肌肉务必放松,由手腕肘臂肩胸腰胯膝以至全身,无一处不放松,不可留有丝毫的拘滞之力以自缚其身,须全身松软到“柔曲百折若无骨”才对。
2、行气用意:练时,须手手贯以意识,虽松而不懈。
每一动都要做到均匀合度,以意气贯注到每手每势的动作上为准则。
李雅轩太极拳精论1
李雅轩太极拳精论1我一直歇着。
我喜欢看到大家动起来。
大家一边练,我一边讲,才有意思。
光我一个人讲,其他人坐着听,身上一点不受益,没什么意思,我也不是故事大王。
今天开始,我贴了一段李雅轩前辈的太极拳精论,请大家发表看法。
精论第一段:未随出势,先将脑筋静下来,摒除杂念,身心放松,去掉拘束,如这样子才能恢复人在未被事物缠绕之前的自然稳静及天生具有的灵感。
稳静之后而后出动,并要在动时仍保持其稳静,不可因动将身心的稳静分散了,这是需要注意的。
我提了一个问题:这段话里,大家看出几个重点?大家纷纷留言,都说得很好!其实,看出一个重点,两个重点,甚至三个重点,都对,没有标准答案。
我也分享一下我看到的,同样不是标准答案。
第一个,未出势,先稳静下来。
不要七想八想。
啊呀,还有十分钟上班,我还是抓紧时间打一段吧;小区里那个阿姨怎么老是往我这边瞟,是不是她有女儿啊,不知道长得怎麽样;那边几个打竞赛套路的,那也叫太极拳?太极操吧,我才不跟他们一起玩呢。
是不是脑子里开跑马场了?好了,先停一停,不要去管周边一切,先稳静下来。
这就是起势前要做到的。
第二个,在动时,仍保持其稳静。
第一个就不容易,第二个更难。
动起来以后,每一动,保持淡定,既不要心情很紧张地抓紧时间练,也不要为慢而慢,故意停顿。
做人大气点,天塌不下来。
时时刻刻检查自己,头是不是正直了?肩是不是放下了?肘有没有抬?有没有挺胸?有没有背竖直?腰是不是放松了?屁股有没有翘起来?胯有没有落下去?大腿肌肉有没有多余的紧张?小腿呢?脚踝呢?好了,光听我说是没用的。
立刻站起来,不管练的哪家太极拳,都把第一段打一遍。
看看,在动中,能不能安安静静地把拳演示出来。
李雅轩名家发劲的神态
李雅轩:名家发劲的神态
摘自陈龙骧先生<杨式太极拳精论>
近代太极拳名家发劲的神态
1 。
班侯发劲时是怒容。
2 。
健侯发劲时是笑容可掬的乐相。
3 。
少侯发劲时是诡诈的脸容。
4 。
杨教师发劲时是像怒的样子。
5 。
李香远发劲时是笑嘻嘻的样子。
6 。
崔立志发劲时是悉相。
7 。
李雅轩发劲时算是近于怒相。
太极拳发劲时,各有不同的表情,如喜、怒、哀、乐。
这是有功夫、找着劲的表现,如无这些表现,是功夫还未上手。
1 。
禄禅发劲,是虚无所有的打法,被子打者挨上后,还不知是如何挨的打,算得上神妙致极。
2 。
班侯发劲,如晴空之霹雷,啪的一声,已把人摔出丈外,很多人已被打坏了。
3 。
健侯之发劲,是以轻妙之手法摸之,手法虽轻,能够使其跑不了,而后如放箭一样,将人射出,真可称为神沾圣手了。
4 。
少侯之发劲,是松灵致极,冷快非常,他鬼鬼崇崇的令人不行琢磨,不行防范,人已被他打痛了。
李雅轩太极拳精论
在练功时,要以神走,以气化,以腰领,以意去,内外一体,心神合一,神气贯串,上下一致,久而久之,便会养出非常的灵觉来,以这种灵觉用之于推手,体会对方之来劲,是百无一疾的,既已知道对方之来劲,便可顺其来势,随其方向,而作跟随沾粘之动作,他身上之缺点,便会自然的发现出来,我趁势击之,则自无不中之理也。练体以固精,练精以化气,练气以化神,练神以还虚,这是太极拳的四步功夫。学者宜本此方向细细体会,才能练到妙处。 人身之灵机,最为宝贵。凡一切处事接物,皆全赖于此,不独打拳推手也。但灵机是出于大脑神经,所乙太极拳的功夫,首要在稳静的基础上练功,以养其大脑中枢神经。但所谓稳静者,是心神泰然之后,自然之中出来的真稳静,而不是强制着不动作出来的表面上的稳静,这种强制着身体不动,表面上是稳静,而心性方面仍是不静的。如果这样,就不是真静,不是真静,就不能养大脑中枢神经,也就出不来特殊的灵感,此理又不可不知。
此外,尚须平时注意精神上的修养,以作功夫的辅助则更好。 在练时,先将全身放松,尤其是两臂,要松得如绳拴在肩上的一样,不可稍有拘束之力。如此当稍待,以俟身心稳静下来而后出动。出动时,仍用一点点思想上的意思松松的将两臂棚挑起来,以腰脊之力牵动两臂,稳静地出动,将一趟拳演变出来,非四肢之自动也。每见练者,不知本此意思用功,混身扭扭娜娜,零零断断,浮浮漂漂的局部乱动,以为这是太极拳。这是大错,以致长时间练不出一点太极拳味来,未免可惜。练拳时当细细体会,找它的要领。找着要领之后,经常练习,不数月便用两臂有松沉的感觉,两肩有些酸痛的情形,这到是很自然的,以后拳意就会达到手上来了。如再有明师指点,对太极拳的道理也就会一点一点的领悟,身上的灵觉也将会慢慢地充实,如此则不但在修身方面有显著的功效,即在应用方面也会有巧妙的动作,这全是由于在松软的基础上着手练功作出来的。如果只是散漫飘浮的练法是不行的。
《太极求真录》(13)太极拳的发劲
《太极求真录》(13)太极拳的发劲《太极求真录》(13)太极拳的发劲作者:何轶群[第十三篇]太极拳的发劲太极拳名家李雅轩从杨澄甫学拳十八年有余,晚年深研拳理,能言人之所未曾言,发人深省,得成一代名师。
他在致弟子的信中,述及太极拳发劲,曰:“太极拳的发劲机会,应是在打手中赶现成的,送到手上来的,这样子打的才干脆,而不是把发劲的机会硬作出来的;否则打不出人去,就算是凭自己的力大,勉强把人打出,也必拖泥带水。
”(摘自1963年10月10日信)“老论云:‘发劲须沉着松净’,是说在发劲时,必须要松、要沉,并且还要松得纯粹,松得干净,不留有丝毫拙力在筋骨肌肉之间束缚着,如这样子,才算松净。
否则就未松静,就发不出松沉软弹的灵脆劲去。
”“如身体各部未能松得净,那意识神气就指挥不出灵脆的动作来,就打不出迅雷不及腌耳、惊心动魄的劲来。
只是凭着肌肉、筋骨的伸缩动作,那是绝对不够快的。
”“太极拳是提纲挈领抓大体,不找零体。
”“按太极拳之发劲有几十种之说,我以为不对。
我以为只有一个懂劲和不懂劲的问题。
如不懂劲,会一百个发劲,也等于零。
如懂了劲,虽变一百个、一千个也是一个道理。
千变万化,想如何打,就可以如何打,又岂止是几十个哉?”(摘自1964年11月20日信)“太极“发劲的功夫,等于水到渠成,不宜单单地求这一技能。
”(摘自1968年2月17日信)“练功夫要能轻,轻到空无所有;要能重,重如山岳。
进之则令人难觉,退时则使其莫知。
能打人于不知不觉之中,变化神奇,鬼神难测,这才算高手,否则就不可能斗大力士、蛮干汉也。
”(摘自1968年12月1日信)“关于练功,脚下要稳,是松沉下去了,自然的稳,不是用固劲的稳。
腰部要活,是要因有力来触,自然的活,而不是无故自己转动几下的话。
手上的灵,是在松软稳静着长期练功,养出来的灵,不是故意动几下的灵。
”(摘自1973年9月5日信)“要想功夫成熟,还是在大松大软的舒适稳静中练功夫,久之方可。
”(摘自1975年正月初七的信)脚稳、腰活、眼明、手灵;大松大软,周身一家,久之即可懂劲、发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雅轩太极拳精论辑
一、太极拳的练法,其最重要的是身势放松,稳静心性,修养脑力,清醒智慧,深长呼吸,气沉丹田等。
二、太极之气沉丹田怎样可以作到呢?那就必须先松心,后松身,心身俱松之后,其意气便可自然的沉到丹田了,而不是使硬力将气意压到丹田去的。
三、在练时,先将全身放松,尤其是两臂,要松得如绳拴在肩上一样,不可稍有拘束之力。
所以太极拳练法在未出势之前,预备式中就先要松身心、静思想,以养神经上的虚灵为第一要着。
练太极拳的功夫,在预备势时,就一定要使身心稳静下来,真稳静下来之后再行出动。
尤须注意的,是在动的时候,更要保持其稳静,不要将稳静的情形分散了,这更是最重要的一回事。
切记切记。
四、在练时,稳静安舒,心神泰然,反听观内以审身心之合,这才是练太极拳功夫的态度,否则虽表面似太极拳,
实则非太极拳功夫也。
五、怎样才能作到静?一要身桩中正,二要呼吸舒适,三要心性放稳,四要一身松净,松匀。
如能长久持此思想,就能一点一点的作到真的稳静了。
六、在动时,要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以腰脊率领,牵动四肢,绵绵软软,松松沉沉,势如行云流水,抽丝挂线,绵绵不断,又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的。
七、在呼吸方面,务须深长,使呼吸趁着缓和的动作鼓荡,又要使缓和的动作,趁着呼吸的鼓荡开合,并须要作得自然而顺随,这才是正确的练法。
八、初学时 ,其呼吸是要舒适自然,不必注重配合动作,只是身放松软,心放稳静 ,呼吸任其自然足矣。
以俟架子找顺打熟,其呼吸自然就会自己找配合了去,如以水泼在地上,水自然的就会低处流去也。
斯时若不自然的呼吸配合动作开合,就不舒适不自然,不顺劲,故不要去注意。
如一势之开,不但四肢开,而心意胸脊必先为之开;如一势之合,不但四肢合,而心意胸部必先为之合,凡一切动
作必须由内达外,所以称为内功。
九、极拳的功夫,只靠操练还不行,需要用悟。
用悟就必须缓慢,必须稳静,如不缓慢稳静,就悟不出去,悟不进去,就找不着太极拳的味道。
学者须特别注意。
十、我过去练功夫的经验,只要周身松开了,气自会沉下去,日久则内劲自生,脚下也会沉稳。
十一、所谓神者,周身虚灵之气势,莫测之动作,轻快变化之谓也。
非咬牙瞪眼,努力使气之说。
所谓气者,呼吸沉着之气,非青筋暴露,鼓包起块,强行呼吸之谓。
所谓体者,稳静安舒,动作轻灵之谓。
非打桩,打沙包,排打周身,以及碰胳膊,撮手指,捶肚皮一般麻木神经之谓。
十二、如练时拳意不上手,是身势不松,上下不随,内外不合,呼吸不舒故耳。
拳意如何找?在松软稳静上去找,放清醒,放灵感,放舒适去找,稳稳的,静静的,日子久了,拳意自会到了手上,如满身带劲的去硬找,必致愈找离拳意愈远,这句话很要紧,要好好相信,如不相信这句话 ,那就练不好拳了。
十三、动须趁着呼吸,以呼吸来促使开合,所以谓之以气运身也。
十四、拳术是个人徒手战术,心脑为司令,胸腰如大本营,肩胯如师旅,腿臂如团营,手足为连排,皮肤如哨兵,神经如电话,一但与敌人接触,神经立可传达消息于心脑,由心脑因事制宜指挥身腰,领动四肢手脚,予以适当之应付。
十五、在初练功时,一定要按规矩,每练必须顶起头来,拔起背来,蹋下肩去,垂下肘去,周身布满意思,五指贯上意思,气势充满布匀,日子久了,就可打下基础。
十六、无论练拳或推手,总要以脚下松沈稳固踏实为第一,否则一切全谈不到。
千要紧,万要紧,是身势松软,脚下有根为最要紧。
十七、对太极拳的体会:松腰塌胯、虚实分明,一吐随起,一纳即伏,手领神到,意气布满,一动全身随,真气内鼓盈,身如轻舟走,脚与地面通等等皆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