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变态心理学第一~四节

合集下载

第四章 变态心理学1-4 zal

第四章 变态心理学1-4 zal

• 无明显外因,人的个性相对稳定性出现问
题,应怀疑其心理活动出现异常。
2015/10/25
36
第三节 常见心理异常的症状
第一单元 第二单元 第三单元 认知障碍 情感障碍 意志行为障碍
2015/10/25
37
• 常见心理异常的主要症状,是精神科医生
和心理咨询师必备的基础知识。
– 精神科医生运用这些知识,是为了诊断精神障 碍和治疗。
上服从正态分布。 • 一个人的心理正常或异常,可根据其偏离 平均值的程度来决定。 • 以统计数据为依据确定正常与异常的界限, 通常以心理测验为工具。(SCL-90)
2015/10/25
27
统计学标准由于操作简便易行,便于比较, 受到很多人欢迎。但这种标准也存在一些缺 陷: • 智力超常的人在人群中是极少数,但一般不 会认为是病态。 • 有些心理特征和行为不一定服从正态分布。 (应激) • 心理测量的内容会受社会文化的制约。
• 感觉障碍包括感觉过敏、感觉减退和内感
性不适。
2015/10/25
42
⒈感觉过敏
• 是对外界低强度刺激的过强反应。
– 即对外界一般强度的刺激,如声、光的刺激以及 躯体上的某些轻微不适感的感受性增高。
• 多见于神经症、感染后的虚弱状态患者。
2015/10/25
43
⒉感觉减退
• 对外界刺激的感受迟钝。
2015/10/25
28
内省经验标准
内省经验涵盖两个方面: • 病人的内省经验,比如病人自己觉得有焦 虑、抑郁或不明原因的不舒适感,觉得不 能控制自己的行为等。 • 观察者的内省经验,比如观察者把被观察 者的行为与以往的经验相比较,从而对被 观察者的心理正常与否做出判断。 这种判断带有很大的主观性。

变态心理学杰夫精神分裂症

变态心理学杰夫精神分裂症

变态心理学杰夫精神分裂症第四章精神分裂症第一节概述精神分裂症又称妄想障碍,是一组病因未明的常见精神疾病,多起病于青壮年,常有感知、思维、情感、行为等方面的障碍和精神活动的不协调,病程多迁延。

第二节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症状和诊断一、精神分裂症的主要症状特征(一)思维障碍1、思维形式障碍。

思维形式障碍又称言语紊乱,是指患者思维与语言的组织出现了问题,以至于使人难以理解。

(1)思维散漫。

指联想范围过于松散,缺乏固定指向,思维内容虽然有些关联,但缺乏必然的逻辑联系,显得整篇谈话结构不紧密,内容散漫。

(2)思维破裂。

指联想破裂,思维内容缺乏内在联系,其每句话的语法结构虽然正确,意义也可以理解,但整段话的句与句之间无任何联系,往往是一些语句的堆集,缺乏主心思想。

例如,问患者:“你叫什么名字?”患者回答:“今天天气很好,新闻说拉登被抓了,太阳系有八大行星,早上吃的油条太老了……”(3)语词新作。

指患者将同源的现象,近似的词汇归集在一起,对其中一些词赋予新的含义。

(4)象征性思维。

指患者把一些很普通的概念、词句、动作、物品,赋予某种特殊的意义,把抽象概念具体形象化。

(5)言语贫乏。

语量显著减少,当言语内容贫乏时,即是说话很流利,但所要表要领的数量本质上明显减少。

精神分裂患者的思维障碍,特点是交替性,健康与异常思维是并存的。

2、思维内容障碍。

思维内容障碍只要为妄想。

妄想有三个特征:①妄想是一种坚信,它不接受事实和理性的纠正,可以说是不可动摇和不可纠正的。

②妄想是自我卷入的。

③妄想是个人独特的。

常见的妄想有:(1)被害妄想。

患者觉得周围发生的事情不仅与他有关,而且矛头是指向他的,认为别人在侮辱、贬低、伤害甚至毁灭他。

(2)关系妄想,又称牵连观念。

患者认为他周围出现和经历的事情,都是为了他的缘故,不断思考这对他将意味着什么。

患者将周围与他无关的事情,都当成是与他有关的。

(3)嫉妒妄想。

患者毫无依据地认为自己的配偶不忠。

(4)影响妄想。

变态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知识(第四章1-3节)

变态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知识(第四章1-3节)

二、心理咨询师:了解这些知识为了鉴别精神障碍和
非精神障碍,以便将精神障碍转诊给精神科医生,留下 非精神障碍,作为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对象。 精神病患者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只是辅助性 的。
第一单元
一、感知障碍 (一)感觉障
认知障碍
1、感觉过敏:由于病理性或功能性感觉阈限降
低而对外界低强度刺激的过强反应。
确定心理正常与异常的三条原则依据:
(一)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 精神科把有无“自知力”作为判断精神病的 指标。
(二)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
(三)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第三节 常见异常心理的症状
心理异常的主要症状,是精神科医生和心理 咨询师的基础知识。 一、精神科医生:是为了诊断精神障碍和进行治疗。
生存环境对异常心理发生、发展的影响等。
精神病学的对象:着重异常心理诊断、治疗、转归
和预后,以及精神病预防与康复等。
第二单元 学科简史
一、对心理异常现象的早期关注
西方 中国 现代
二、对心理异常现象的现代说明
(一)精神分析的理论解释
1、弗洛伊德关于异常心理现象的两个基本命 题
(1)潜意识:情感、思想、欲望等作用。
( 5 )夸大妄想: 患者夸大自己的财富、地位、能力等。
( 6 )自罪妄想: 患者毫无根据地认为自己犯了严重错
误和罪行,主要见于情感性精神障碍抑郁发作。
(7)疑病妄想:患者毫无根据地坚信自己患了某种严重
躯体疾病后不治之症。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8)嫉妒妄想:患者坚信配偶对其不忠,另有外遇。多
见于精神分裂症、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更年期精神障碍 等。
9 、思维云集: 又称强制性思维,是指一种不受患者意

心理咨询师考试复习宝典-04变态心理学

心理咨询师考试复习宝典-04变态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第一节变态心理学概述变态心理学:以心理和行为异常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侧重研究和说明异常心理的基本性质与特点;研究个体心理差异以及生存环境对心理异常发生、发展的影响。

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也是精神病学的对象。

精神病学:着重异常心理的诊断、治疗,转归和康复。

学科简史公元前400年,希波克里特:人之所以疯狂,是因为有害的体液流入大脑。

自然学科的出现,再一次把心理的异常现象和大脑的功能联系起来。

17世纪前,精神病学比变态心理学活跃。

17世纪中叶,用唯物的思维对待心理异常的问题。

现代理论一、精神分析异常心理原因:固着、焦虑、压抑1、两个命题: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

性的冲动是神经病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

2、以两个命题为基础作出判断:(1)人类的生物本能是心理活动的动力(力比多)。

(2)力比多在幼年期驱动人的性心理发展。

(3)人的心理存在于潜意识、前意识、意识中。

(4)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与超我的冲突。

(5)人具有防止焦虑的能力,叫做“防御机制”。

二、行为主义(1)巴普洛夫高级神经活动学说。

(2)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来说明异常心理现象。

(3)通过动物实验,对临床病人观察,然后类比法解释人。

(4)神经症与精神病区别是神经活动障碍的复杂性上或精细特征性上的区别。

(5)神经症与精神病的产生是兴奋和抑制的冲突造成的。

(6)技术路线:动物实验、演绎推论人、以人为对象研究其行为并与动物实验比较。

三、人本主义(1)潜能趋于完善的特征受到阻碍,自我无法实现的结果。

(2)马斯洛认为心理异常最基本表现是“存在焦虑”,就是存在和责任的冲突。

第二节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一、正常心理活动的三大功能:(1)能够适应环境,健康的生存发展。

(2)正常的人际交往,承担社会责任。

(3)正确的反映,认识客观世界。

二、标准化的区分(李心天)(1)医学标准:精神障碍是躯体疾病。

(2)统计学标准:根据偏离平均值的程度来决定,以心理测验为工具。

变态心理学讲义一PPT课件

变态心理学讲义一PPT课件

.
30
第二单元 情感障碍(领会、应用)
一、以程度变化为主的情感障碍 (一)情感高涨(elation) (二)情感低落(depression) (三)焦虑(anxiety) (四)恐怖(phobia)
.
31
二、以性质改变为主的情感障碍 (一)情感迟钝(emotional blunting) (二)情感淡漠(apathy) (三)情感倒错(parathymia)
7、思维中断
(无意识障碍,无外界干扰,思维过程突然中断。)
.
22
8、思维插入和思维被夺 9、思维云集 10、病理性赘述 11、病理性象征性思维 12、语词新作 13、逻辑倒错性思维
.
23
(二)思维内容障碍
1. 妄想 2. A、按主要内容归类:
❖ 关系妄想(把与己无关的事与己联系) ❖ 被害妄想(坚信自己受到危险威胁) ❖ 特殊意义妄想(将别人的行为赋予象征意义) ❖ 物理影响妄想(认为自己思维、情感、意志、行为受到外在某种力量的操纵,
境无关,也非起源于其他精神异常的一种信念。
继发性妄想:以错觉、幻觉、逻辑推理障碍、情感高涨、
低落等精神异常为基础所产生的妄想。
.
25
(二)思维内容障碍
2、强迫观念 注意与强制思维以及和强迫行为的区分 3、超价观念 是一种在意识中占主导地位的错误观念
.
26
三、注意、记忆与智能障碍
1、注意障碍 ❖ 注意减弱
.
18
(三)感知综合障碍(识记、应用)
视物变形症 非真实感
(见于抑郁症、神经症和精神分裂症)
窥镜症
(见于精神分裂症和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
19
二、思维障碍
思维形式障碍(识记) 思维内容障碍(识记)

变态心理学(心理障碍的基本症状)

变态心理学(心理障碍的基本症状)

(8)特殊意义妄想:患者认为周围人的言行,日 常的举动与他有一种特殊的含义。
(9)嫉妒妄想:患者坚信配偶对其不忠,另有外 遇。多见于精神分裂症、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 更年期精神障碍等。
(10)钟情妄想:患者坚信某异性对自己产生了 爱情。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根据妄想内容的不同可分为:
被窃妄想、变兽妄想、非血统妄想等。
(三)感知综合障碍
视物变形症:患者感知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如 大小、长短、远近时产生变形。 该症状分为“视物显大症”、“视物显小症”。
空间知觉障碍、时间知觉障碍、周围幻觉改变 1、 “非真实感”:患者觉得周围事物像布景、 “水中月”、“镜中花”,人物像是油画中的肖 像,没有生机。
2、“窥镜症”:患者认为自己面孔或体形改变了 形状,自己的模样发生了变化,因而在一日之内 多次窥镜。 精神分裂症
6、思维云集:又称强制性思维,是指一种不受患 者意愿支配的思潮,强制性地大量涌现在脑内, 内容往往杂乱多变,毫无意义,毫无系统,与 周围环境也无任何联系。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也可见于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7、强迫观念:强迫性思维。脑中反复不由自主地 出现同一内容的思维。 强迫性神经症
1、病理性象征性思维:指患者主动地以一些普通的 概念、词句或动作来表示某些特殊的、不经患者 解释别人无法理解的含意。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正常人可以有象征性思维。 2、语词新作:患者自己创造一些文字、图形成符 号,并赋予其特殊的含意。多见于精神分裂。
(三)焦虑:患者在缺乏事实根据和客观因素的情 况下,对其自身健康或其他问题感到忧虑不安, 紧张恐惧,顾虑重重,犹如大祸临头,惶惶不可 终日,既便多方面解劝也不能消除其焦虑。
焦虑症:又称为焦虑性神经症,是神经症中
常见的一种。

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考点整理

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考点整理

第四章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第一节变态心理学概述第一单元变态心理学的对象变态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是一门以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变态心理学主要研究如何定义心理异常,心理异常的发生、种类、性质和特点、具体表现形式以及心理异常造成的痛苦体验、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的损伤,等等。

精神病学着重异常心理的诊断、治疗、转归、预防与康复。

第二单元学科简史关于异常心理的现代解释始于20世纪,而解释异常心理现象的理论和方式,不同的学者各有侧重。

(一)精神分析的理论解释1、精神分析理论解释异常心理现象时的两个基本命题:(1)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2)性的冲动,广义的和狭义的,都是神经病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

2、以上述两个命题为基础,弗洛伊德推演出如下的判断:(1)人类的生物本能是心理活动的动力,这一动力冠名为“力必多”(2)“力必多”在幼年期驱动人的性心理发展,自出生起到发展结束,有三个发展阶段:口欲期、肛欲期和生殖器期。

(3)人的心理活动存在于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与此相对应的人格则由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

(4)“本我”是按“快乐原则”活动,“自我”是按“现实原则”活动,“超我”是按“道德原则”活动。

(5)人具有防止焦虑的能力,叫做“防御机制”,防御机制是自我的功能。

3、精神分析理论对心理异常现象的说明:(1)固着:接受的过多或过少刺激会造成“性心理”固着,产生异常。

合理的度过“性心理”发展的每个阶段,是未来心理健康的充分和必要条件。

(二)行为主义的解释巴甫洛夫认为,神经症和精神病的产生是由兴奋和抑制这两个基本神经过程的冲突造成的,神经衰弱和癔病有不同的神经机制。

神经衰弱——兴奋过程的优势,抑制过程的薄弱。

癔病——抑制过程的优势,兴奋过程的薄弱。

(三)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解释认为心理异常是“潜能”趋于完善的特征受阻或“自我”无法实现的结果。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马斯洛认为,心理异常最基本的表现是“存在焦虑”,也就是“存在”和“责任”的冲突。

变态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
二、妄想性障碍(偏执性精神障碍) 系统妄想:30岁左右,女性多,妄想系统化,内容有一 定现实性,幻觉短暂而不突出(比偏执型精分轻) 病程慢,人格可完整,有一定的工作及社会适应能力
三、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 1、两周内急性起病 2、精神病性症状为主 3、起病前有相应的心因 4、2-3个月内痊愈(病程不超过一个月的精神分裂样障碍)
第一单元 认知障碍
10、病理性赘述:罗嗦而不自知,也见于脑器质性障碍
11、病理性象征性思维:别人无法理解的逻辑,见于精分
12、语词新做:别人无法理解,见于精分 13、逻辑倒错性思维:推理荒谬,但坚持己见,见于精分
第一单元 认知障碍
(二)思维内容障碍
1、妄想:无根据且坚信 关系、被害、特殊意义、物理影响、夸大、自罪、疑 病、嫉妒、钟情、内心被揭露感、被窃、变兽、非血统等 等,多见于精分) 按照起源:原发性妄想(突发性妄想、妄想知觉、妄想 心境)、继发性妄想(临床意义较小) 2、强迫观念,即强迫性思维(多有自卑) 与强制性思维不同(精分) 3、超价观念(疑病观念) 迷信、宗教。多见于人格障碍或心因性精神障碍者
许又新的评定方法
1分 病程 精神痛苦程度 小于3个月 可以主动摆 脱 轻微妨碍 2分 3个月-1年 靠别人帮助或处境 的改变才能摆脱 工作交往显著下降 3分 1年以上 几乎无法摆 脱 不能工作学 习 完全回避社 交
社会功能
如果总分为3,可以认为还不够诊断为神经症。如果总分 不小于6,神经症的诊断是可以成立的。4~5分为可疑 病例,需进一步观察确诊。
第一单元 认知障碍
三、注意、记忆与智能障碍
(一)注意障碍 1、意识障碍时总伴有注意障碍 2、注意减弱:主动或被动的兴奋性减弱 注意容易疲劳,注意力不容易集中,见于神经衰 弱,脑器质性障碍、意识障碍 3、注意狭窄:注意范围缩小、主动注意减弱,见于 意识障碍,也可见于激情状态、专注状态、智能 障碍者

心理咨询师课程之变态心理学

心理咨询师课程之变态心理学
• 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格心理特征,这种人格特征一 旦形成,便有相对的稳定性。
– 如果在没有明显外部原因的情况下,一个人的个性发生 了改变,要怀疑此人的心理活动出现了异常。
第三节 常见异常心理的症状
概述
定义:异常的精神活动通过言语、书写、表情、 动作、行为所表现出来的异常现象就是精神症 状。 特点 :不易意志控制,难以自行消失,与周围 环境不相称,影响社会功能。 判断方法: 纵向比较, 横向比较 , 心理背境和现 实处境分析。
十一. 意识障碍
嗜睡状态 昏睡状态 昏迷状态 朦胧状态 谵妄状态
十二.精神症状综合征
1、幻觉妄想综合征: 原发幻觉,继发妄想。 2、精神自动症综合征: 在意识清晰的基础 上,出现假性幻觉,强制性思维,异己体验, 被控制感,被洞悉感,系统性影响妄想和被害妄 想。 3、情感综合征: 三高,三低。 4、遗忘综合征: 近事遗忘,时间定向障碍, 虚构。 5、紧张综合征: 紧张性兴奋,紧张性木僵 (蜡曲, 违拗, 刻板, 模仿, 缄默)。
第二节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及其区分
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
一、常识性的区分 (一)离奇怪异的言谈、思想和行为 (二)过度的情绪体验和表现 (三)自身社会功能不完整 (四)影响他人的正常生活
标准化的区分/李心天(1991)
• 医学标准
– 这种标准将心理障碍当作躯体疾病一样看待。 – 可找到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的变化,或者分子水平上的
童样痴 呆 抑郁性假性痴呆
六.情感障碍
1.以程度改变为主:(病理性优势情感) 情绪高涨 情绪低落 焦虑 恐惧
抑郁—焦虑—心境恶劣 鉴别要点:
抑郁
心境 恶劣
焦虑
心表

第四章变态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

第四章变态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

第四章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主讲:李凤霞第一节变态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 正常心理活动和异常心理活动之间,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

?变态心理学侧重研究和说明异常心理的基本性质与特点,研究个体心理差异以及生存环境对异常心理发生、发展的影响。

?精神病学侧重研究:异常心理诊断、治疗、转归和预防,以及精神病的预防与康复。

第二单元科学简史第一单元变态心理学的对象? 是以心理和行为异常表现为研究对象? 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同时也是精神病学的对象。

一、对心理异常现象的早期关注? 西方人最早关注和解释异常心理现象的时代——公元前400年。

? 公元前400年,古希腊——希波克拉特认为:人之所以“疯狂”,是因为有害的体液流入大脑所造成的。

公元5世纪到17世纪: 魔鬼附身? 17世纪中叶开始,神经科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二、对心理异常现象的现代说明(一)精神分析理论:解释异常心理现象,是从两个命题出发:1、潜意识2、性的冲动依据两个命题,推出以下的判断:1、人的生物本能,是心理活动的动力——力比多2、力比多发展有3个阶段:(1)口腔欲阶段(2)肛门欲阶段(3)生殖器欲阶段潜意识3、人的心理结构由:前意意识本我——快乐原则4、人格结构:自我——现实原则超我——道德原则5、人们为了防止冲突引起焦虑,具有防止焦虑的能力——防御机制精神分析理论对心理异常现象的说明:1、合理的渡过“性心理”发展的每个阶段,是未来心理健康的充分和必要条件。

2、“自我”必须随时随地的学习外部世界,以便理性的处理“本我”与“超我”的矛盾冲突,所以我们体验着焦虑。

3、为防止、抵御和消除焦虑,我们必须克制、压抑非理性冲动。

(二)行为主义理论? 巴甫洛夫用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直接说明人的异常心理现象,并且通过“试验神经症”的模型说明“心理冲突”的神经机制。

? 对于神经症和精神病的原因,他认为:是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的冲突造成的环境中的不良因素学习过程不良行为不良行为倾向是破坏心理健康的根本原因不良反应方式(三)存在—人本主义:“潜能”的发展受到了阻碍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概念? 心理的正面——正常心理活动功能:1、能保障人顺利地适应环境,健康的生存发展2、能保障人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正常地肩负责任,使人赖以生存的社会组织正常运行。

变态心理学-神经症

变态心理学-神经症
强迫思维
强迫性穷思竭虑
强迫怀疑 强迫联想
强迫回忆
强迫意向
强迫及其障碍
临床表现: 强迫动作和行为
强迫检查
强迫洗涤
强迫性仪式动作 强迫询问
强迫及其障碍
临床表现: 强迫情绪—一种不必要的担心 回避行为 其它
焦虑和抑郁 病态的人际关系
躯体症状
第四章 神经症性障碍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焦虑及其障碍 第三节 恐惧及其障碍 第四节 强迫及其障碍 第五节 躯体形式障碍 第六节 神经衰弱
躯体形式障碍
躯体化障碍
未分化躯体形式障碍 疑病障碍
躯体形式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躯体形式的疼痛障碍 其它躯体形式障碍
躯体形式障碍
躯体形式障碍概述 以持久地担心或相信各种躯体症状的优势观念 反复就医,各种医学检查阴性和医生的解释,均不能打 消其疑虑 即使有时存在某种躯体障碍也不能解释所诉症状的性质、 程度,或其痛与优势观念 经常伴有焦虑或抑郁情绪 病人常否认心理因素的存在
病人主诉的症状不是通过植物神经系统中介,且局限
于身体的特定部位。
第四章 神经症性障碍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焦虑及其障碍 第三节 恐惧及其障碍 第四节 强迫及其障碍 第五节 躯体形式障碍 第六节 神经衰弱
神经衰弱
精神易兴奋和脑、躯体功能疲乏。
以精神易兴奋却又易疲劳为特征,表现为紧张、烦恼、
变态心理学
2014.3.19
第四章 神经症性障碍
第四章 神经症性障碍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焦虑及其障碍 第三节 恐惧及其障碍 第四节 强迫及其障碍 第五节 躯体形式障碍 第六节 神经衰弱
目的要求:

二级心理咨询师分章练习第四章变态心理学

二级心理咨询师分章练习第四章变态心理学

二级心理咨询师分章练习第四章变态心理学您的姓名: [填空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一节:关于变态心理学1. 下列说法中符合弗洛伊德关于“力比多”的看法的是()。

[单选题] *A、是人格结构的核心B、自出生起到发展结束有不确定的发展阶段C、是心理活动的动力(正确答案)D、不一定是人类的生物本能2. 精神分析理论关于变态心理的解释,下列基本命题中不正确的是()。

[单选题] *A、性的冲动是神经病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B、潜意识在心理异常中具有重要意义C、意识与潜意识同样重要(正确答案)D、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3. 精神分析对症状的解释遭到严格科学质疑的主要事实是()。

[单选题] *A、人本主义的出现B、认知神经心理学的出现(正确答案)C、哲学理论的运用D、宗教理论的作用4. 按照精神分析理论对心理异常现象的解释,下列表述中与其内涵不符的是()。

A、心理健康的充分和必要条件是个体要合理地度过“性心理”发展的每个阶段 [单选题] *B、在性心理发展的每个阶段上,无论接受怎样的刺激,都不会导致其遭受挫折(正确答案)C、性心理发展受挫,就会造成性心理的“退化”或发展“固著”D、性心理的“退化”或”固著”,会造成未来人格的变态和心理异常5. 下列描述中不符合人本主义理论的特征的是()。

[单选题] *A、首先提出某种假设B、从这种“固有特性”推论成“学说”C、吸收了以往心理学各种理论的合理内核(正确答案)D、赋予这种假设某种“固有特性”6. 弗洛伊德主义诞生后,遭到了严重的抨击和打压,这种力量主要来自()。

[单选题] *A、心理学界B、精神病学界C、哲学界D、宗教界(正确答案)7. 下列描述中不符合巴甫洛夫对人类的异常心理现象的解释的是()。

[单选题] *A、通过对临床病人的观察B、通过动物试验C、通过演绎式的方法(正确答案)D、通过高级神经系统功能的病理生理机制8. 关于社会人群的心理活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变态心理学笔记

变态心理学笔记

第四章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心理健康与不健康:谱系观点从健康到不健康是个连续谱系:当前的诊断系统以症状学-量别取向为主,病因学为辅,故在精神疾病中总有一些疾病因为症状类似、同时或交叉存在不同症状,或症状的严重程度不能达到诊断标准的要求而导致诊断的分歧。

使最早是Lewis在1934年提出连续谱系观点受到重视.谱系观点是用普遍联系、发展的观点看待心理障碍,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是移行的.健康与不健康是动态的、可变的.复杂的情况:症状是交叉的、重叠的.第一节关于变态心理学【知识点】1、社会人群中的心理活动分为正常心理活动和异常心理活动两个方面。

2、有精神障碍的群体占人群总体较少或较少。

3、有精神障碍的人,他们的心理活动也并不全是异常的。

(如人格有异常并伴有思维障碍,但感知觉可能正常)4、经过系统治疗,心理异常的部分能得到改善或完全被矫正。

5、正常心理活动和异常心理活动之间,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

变态心理学或异常心理学(abnormal psychology) ≠病理心理学(psychopathology):因为有些缺乏器质性损害证据,只能暂称为脑的功能性障碍第一单元变态心理学的对象【知识点】1、变态心理学是以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2、变态心理学研究:(1)异常心理的基本性质与特点;(2)个体心理差异;(3)生存环境对异常心理发生、发展的影响。

3、精神病学作为临床医学的分支,着重异常心理的诊断、治疗、转归和预后,以及精神病的预防与康复。

第二单元学科简史一、对心理异常现象的早期关注【知识点】1、变态心理学发端于公元前400年。

2、古希腊的医生希波克拉底提出了体液说。

包含了“心理是脑的功能”这一判断的雏形。

3、自然科学诞生后,人们对变态心理的新见解是:(1)心理异常与大脑功能有联系;(2)用唯物的思维对待心理异常的问题。

二、对心理异常现象的现代说明(一)精神分析的理论解释1、精神分析理论对心理异常的解释(1)心理过程是潜意识的;(2)潜意识比意识重要;(3)性的冲动是神经病和精神病的起因。

第四章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

第四章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

第四章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第一节关于变态心理学1、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关系:在我们生存的社会人群中,正常的心理活动和异常的心理活动,总是具体表现在不同个体身上,于是,便形成了心理正常的群体和有精神障碍的心理异常群体。

有精神障碍的群体占人群总体的比例为13。

47%。

正常心理活动和异常心理活动之间,有互相转化的可能性。

这一可能性,就是正常心理活动和异常心理活动在人群中永远并存的根据2、精神分析理论对变态心理的解释:1,精神分析理论解释异常心理现象,是从两个基本命题出发,用弗洛伊德的话说: a、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b、性冲动是神经病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2,依据以上两个命题,弗洛伊德又推延出以下几种判断:a、人类的生物本能—力比多,是心理活动的动力b、力比多在幼年期驱动人的性心理发展:口腔欲阶段、肛门欲阶段、生殖欲阶段c、人的心理结构有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构成;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d、本我:快乐原则;自我:现实原则;超我:道德原则e、防止焦虑能力:防御机制(压抑或克制能力)3根据以上假定,造成心理异常现象原因是:a、合理度过:“性心理”发展的每个阶段,是未来心理健康的充分和必要条件。

如果发展过程中接受刺激太多或太少,会造成性心理的“退化”或“固著”。

b、自我学习外部世界以便理性处理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和矛盾c、为防止、抵御和消除焦虑,必须克制、压抑非理性冲动。

3、人本主义对异常心理的解释:人本主义心理学首先提出“潜能”观念,并同时赋予它一种性质,即“潜能”不论就生理方面或心理方面,都具有趋向完善的性质和特点。

之后,便断定心理问题和心理异常就是由于“潜能”趋于完善的特征受到了阻碍,是“自我”无法实现的结果。

第二节心理正常与异常及区别1、正常与异常的医学标准、统计标准、内省标准及社会适应标准:一:医学标准:这种标准是将心理障碍当作躯体疾病一样看待.如果一个人的某种心理行为被怀疑有病,就必须找到它的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变化的根据,在此基础上认定此人有精神疾病或者心理障碍.其产生原因归结为脑功能失调.病理上的变化才是区分正常与异常的可靠依据.医学标准将心理障碍纳入了医学范畴.统计学标准:在普通人群中,人们的心理特征,在统计学上显示常态分布.在常态曲线上,居中的大多数人属于心理正常范围,而远离中间的两端被视为异常.因此,一个人的正常或者异常就以其偏离平均值来决定.统计学的标准提供了心理特征的数量资料,比较客观,操作也比较容易,但是心理测量的内容受社会文化的制约,但是智力超常和有非凡创造力的人在人群中是极少数.所以,统计学标准的普遍性也是相对的.内省经验标准.这里的内省经验涵盖两个方面,一是指病人的内省经验,如病人自己觉得焦虑,抑郁或者说不出明显原因的不舒适感,自己觉得自己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等等.其二就是观察者的内省经验,如观察者把被观察的行为与自己以往经验相比较,从而对被观察者作出心理正常或者异常的判断.社会适应标准:在正常情况下,人能够维持生理和心理活动的稳定状态,能依照社会生活的需要,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因此,正常人的行为符合社会的准则,能根据社会要求和道德规范行事,这时我们说他的行为是一种社会适应性行为.如果由于器质或功能的缺陷,使得某个人的社会行为能力受损,不能按照社会认可的方式行事,那么我们就认为此人有心理障碍.这一判断,是将此人的行为与社会行为常模相比较之后得出的.2、心理学区分异常心理的三原则:根据心理学对心理活动的定义,即“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是脑的机能”,确定心理正常与异常的依据,以下的三原则:一、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二、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三、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第三节常见异常心理的症状1、感知觉障碍的种类及其特点::一、感觉障碍1、感觉过敏。

变态心理学第4章 心理障碍的评估与诊断

变态心理学第4章 心理障碍的评估与诊断
诊断更为困难。 诊断标准亦常因诊断环境与条件的变化而出现偏离,使诊断丧失其客观性。

一、心理评估与心理诊断
第一节 心理障碍的评估
4
二、心理评估的三要素
第一节 心理障碍的评估
5
三、心理评估的内容
第一节 心理障碍的评估
(1)个体的心理活动,特别是疾病发展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包括自我 概念、认知、情绪、情感等方面现在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内在的心理 活动是人脑对客 观现实的反映过程,包括认知、情感、意志等。
流信息提供了可能。 资料归集:诊断标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收集临床信息的基本框架。 制定治疗策略:诊断是确定障碍的性质、确定治疗方向、帮助分析成因、
研发治疗方法、确定预后所必需的。
8
现代心理障碍诊断系统
第二节 心理障碍的诊断
ICD系统(《国际疾病分类》 )
ICD-10描述了近百种疾病与障碍,每种疾病与障碍都列出了诊断指标和鉴别 诊断要点,此外,ICD-10还列举了与心理卫生问题相关的一些问题。
三个阶段: (1)对需观察的行为下操作性定义。(2)确定问题行为的先前事件,以及问题 行为的后继事件。(3)确定问题行为的获益情况。
(三)身体检查
在心理诊断过程中,需要排除躯体疾病的影响。
(四)心理测量
依据一定的心理学理论,以心理测验作为工具对人的行为进行评估的过程。 常用的测验包括投射测验、人格测验、智力测验以及神经心理测验等。
(2)个体的个性心理特征,尤其是性格。可以使评估者对被评估对象 的心理 特征形成印象。对个体的心理评估应该涵盖上述心理活动与心 理特征,即人的自 我概念、认知水平、情绪、情感状态、能力、气质 以及性格。
(3)个体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包括个体对周围环境的评价,如朋 友、家 人、工作环境等方面;个体一般的交往方式;个体与他人发生矛盾 时的处理方 式、理解方式、应对方式等。

变态心理学宋金娥

变态心理学宋金娥

第一节 变态心理学概述
· 本节知识结构·
� 第一单元变态心理学的对象 � 第二单元 学科简史
变态心理学的对象 变态心理学是以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为 研究对象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变态心理学是将心理科学应用于心理障碍 , 碍,
包括对其产生的原因及如何治疗进行研究 的一个心理学的分支学科 科. 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同时也是精神病学 的对象。
� 第六节 心理不健康状态的分类 � 第七节 关于健康心理学 � 第八节 压力与健康
注意事项
• 此课件由辛店二中鲁俊岭老师对原宋金娥老师留下 的PDF格式文件进行PPT转换,仅供新郑市第二期 心理咨询师培训的学员使用。 • 知识无价。根据宋老师的本意,不要外泄,请不要 随意上传至网络。谢谢各位老师配合。
早关注和解释异常心理现象的时代,大概始 于公元前400年。
� 公元前400年,古希腊的医生希波克拉底提出
的体液学说。
� 早在公元前前400多年,古希腊医生希波克里特便以朴
素唯物主义观点来解释心理异常的现象,认为心理 障碍并不是什么神秘的现象,而是由于体内各种体 液起了变化进入脑内,破坏了脑的活动而引起的。 他认为“我们之所以会疯狂,胡言乱语,深夜或黎明 时被郁苦和恐惧所笼罩,是由于脑的存在”。希波克 里特把心理异常现象分为狂病、郁病和昏病三大类。 后来,约于公元前前100年,希腊的另一名医生阿克列 比亚德首先使用了“心理障碍”和“心理缺损”等术语。 这说明,古希腊的学者对心理、行为异常已有初步 认识,已提出了心理异常与人脑关系的问题。
2.内容障碍
按内容归类
关系妄想 特殊意义妄想 夸大妄想 疑病妄想 钟情妄想 被窃妄想 非血统妄想 被害妄想 物理影响妄想 自罪妄想 嫉妒妄想 内心被揭露感 变兽妄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神运动性抑制:可分为十个方面 1木僵(紧张性木僵、抑郁性木僵、心因性木僵器质性木僵) 2违拗(主动性违拗、被动性违拗) 3蜡样屈曲 4缄默 5被动性服从 6刻板动作 7模仿动作 8意向倒错 9作态 10强迫动作
第四节
常见精神障碍
第四节 常见精神障碍
第一单元 精神分裂症及其他妄想性障碍
精神分裂症
第五单元 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的种类和特点:P322 偏执性人格障碍 分裂样人格障碍 反社会性人格障碍 冲动性人格障碍 表演性人格障碍 强迫性人格障碍 焦虑性人格障碍(夸大日常生活中的潜在危险) 依赖性人格障碍
第六单元 心理生理障碍
与心理因素有关,以生理活动异常为表现形式 可分为: 进食障碍,包括神经性厌食、神经性贪食、神经性呕吐 睡眠障碍,包括梦游、失眠症、嗜睡症和某些发作性睡眠异常 情况(梦游、夜惊、梦靥等)
第七单元 癔症
又称:歇斯底里,没器质性病变,多以人格倾向为基 础,自知力基本完整,病程反复迁延。 可分为: •分离性障碍
•转换性障碍(运动障碍和感觉障碍)
•癔症的特殊表现形式:流行性癔症
第一单元 认知障碍4
记忆增强 记忆减退
记忆障碍
遗忘(顺行性遗忘、逆行性遗忘、心因性遗忘)
错构 虚构:患者常以一段虚构的事实来弥补他所遗 忘的那一段经历。 柯萨可夫综合症:同时患有记忆减退、错构、 虚构、定向力发生障碍
第一单元 认知障碍5
智能包括注意力、记忆力、分析综合能力、理
智能障碍
• •

3. 人本主义心理学 马斯洛认为:
(1)潜能趋于完善的特性受到阻碍导致心 理异常 (2)心理异常最基本的表现是存在焦虑: “责任” 阻碍“存在”,两者相冲突。

第二节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及区分
第二节 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
第一单元 正常心理活动的功能
正常心理活动:具有三大功能 • • • 能保障人作为生物体顺利地适应环境,健康地生存发展 能保障人作为社会实体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 能使人类正常地、正确地反映、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性
第二单元 学科简史
变态心理学的开端:
•公元前400年,希波克里特: 体液学说——包含了“心理是脑的功能”这一判断的雏形。
心理异常现象的现代说明三大理论: 1.精神分析理论
两大基本命题:潜意识决定论,心理动力理论(性的冲动) •心理结构理论:意识、前意识、潜意识 •心理动力理论:“力比多”是性心理发展的充要条件,有三个发展 阶段:口欲期、肛欲期、生殖器期 •人格结构理论:自我、本我、超我 •自我防御机制理论:人具有防止焦虑的能力。 •精神分析理论对心理异常现象的解释:固着、焦虑、压抑
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 理学知识
杭州师范大学心理系 马伟娜教授 E-mail:mwn505@
章节安排:
共八节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第八节
目录
变态心理学概述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及区分 常见异常心理的症状 常见精神障碍 健康心理学 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 心理不健康状态的分类 压力与健康
第一节
变态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 变态心理学概述
概念的定位:
•变态即异常 •变态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研究正常和异常之间的差距。
•人的心理活动有正常和异常之分,形成心理正常群体和有精神障碍的
群体(心理异常)。 •正常和异常心理活动可以相互转化。
课程性质和结构框架:
• 变态心理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 • 目的在于明确心理咨询的目标 • 深度理解,避免临床诊断失误 • 与其他培训课程的关系
异常心理:丧失了正常心理活动的三大功能。
第二单元 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区分
一、标准化的区分(李心天) 医学标准:精神障碍是躯体疾病 统计学标准:量化指标,简单易行可比较,但存在一些缺陷。 内省经验标准:病人自己和观察者 社会适应标准:维持生理和心理活动的稳定状态;行为符合
社会的准则;根据社会要求和道德规范行事。
第一单元 变态心理学的对象
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各类形式的变态心理; •如何发生、不同种类的性质和特点、具体表现形式; •给人造成怎样的痛苦; •对人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影响 心理与行为的异常表现
变态心理学与精神病学的异同:对象相同但侧重点不同
• 前者侧重研究和说明异常心理的基本性质与特点; 个体心理差异 及生存环境对异常心理发生、发展的影响 •后者是临床医学的一个分支;侧重异常心理诊断、治疗、转归和预 后;精神疾病的预防与康复
冰山图
第二单元 学科简史
2.行为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有关变态心理解释的最早记载:巴甫洛夫,高级 神经活动学(精神症和神经病是由兴奋和抑制这两个基本 神经过程冲突造成的) •巴甫洛夫:动物试验——病理生理机制——临床法观察病 人——类比方法解释人的异常心理现象 •各种行为理论: 经典条件反射 操作性条件反射 社会观察学习 •行为主义的一般技术路线:动物实验——演绎和推论人的 心理——以人为实验对象——比较动物实验和人类实验结果
第二单元 情绪障碍1
情绪高涨
以程度变化为 主的情绪障碍
情绪低落 焦虑 恐怖
弗洛伊德将焦虑分为三类: A.Lewis焦虑五个特点P313可归纳为三个方面: ① 客体性焦虑(恐惧) 漂浮焦虑 ② 精神性焦虑 精神运动性不安 ③ 道德性焦虑 伴有身体不适感的植物神经功能障碍。
第二单元 情绪障碍2
3、社会功能。能正常学习工作及人际交往1分,学习工作机 人际交往效率显著下降,不得不减少或改变工作,避免某些 社交场合2分,不能学习工作,完全回避社交3分。
4、总分为≦3,不能诊断为神经症;总分4~5,可疑病例; 总分≧6,可诊断为神经症。
第四单元 应激相关障碍
急性应激障碍 急剧、严重的打击;数分钟数小时内发病;病程数小时至数天 创伤后应激障碍(又称延迟性心因性反应) 潜伏期可从数周至数月不等 适应障碍 在易感基础上,1月内起病,不超过6个月
情绪迟钝 不仅正常反应量减少,人类特有的精细情绪
(如劳动感、荣誉感、责任感、义务感等)逐
以性质改变为 主的情绪障碍
渐受损,但并未完全丧失。多见精神分裂症早 期和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情绪淡漠 缺乏应对的情绪,对周围事情漠不关心,表情 呆板,内心体验缺乏。 情绪倒错 情绪反应与现实刺激的性质不相称,情绪反应 与思维内容不协调。多见精神分裂症。
第二单元 情绪障碍3
情绪脆弱
脑器质性损害 的情绪障碍
易激惹 强制性哭笑 欣快
第三单元 意志行为障碍
意志增强 意 志 行 为 障 碍
意志缺乏:缺乏应有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行为被动,生活极端懒散
意志减退:可分为两种情况,抑郁状态和意志减退,两者区别在于内心 情绪体验不同。
精神运动性兴奋
自知力障碍
自知力完全丧失,丧失对精神病态的认识和判断,
否认自己的病情,拒绝治疗 随着病情好转、显著好转或痊愈,患者的自知力
也逐渐恢复,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部分恢复到完全恢复。
自知力是判断患者是否有精神疾病、精神障碍的 严重程度疗效的重要指征之一 。
第二单元 情绪障碍
以程度变化为主的情绪障碍 情绪障碍 以性质改变为主的情绪障碍 脑器质性损害的情感障碍
妄想性障碍(又称偏执性精神障碍)
出现单一或者一整套相关的妄想; 人格有时可以保持完整。 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 两周内起病;以精神病性为主;起病前有相应的心因; 2~3个月内可完全恢复。
第二单元 心境障碍
又称情感性精神障碍,以明显而持久的心境高涨或心境低落为主 的的一组精神障碍。 可分为: 躁狂发作,特点:情绪高涨、思维奔逸、精神运动性兴奋。 抑郁发作,特点:情绪低落、思维缓慢、语言动作减少和迟缓。 双向障碍 持续性心境障碍,特点:持续性并常有起伏的心境障碍;发作时
★二、心理学的区分原则(郭念锋) ① 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 ② 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 ③ 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第三节
常见异常心理的症状
第三节 常见心理异常症状
区 别 精神科医生诊断和治疗 心理咨询师鉴别精神障碍和非精神障碍
对精神障碍患者进行心理咨询的条件: •经过系统临床治疗,病理性症状缓解或基本消失;
解力、判断力、一般知识的保持和计算力等等。 精神发育迟滞 痴呆:一种综合症,是意识清楚情况下后天获 得的记忆、智能的明显受损。绝大多数是脑器质 性的。可以分为真性痴呆和假性痴呆。
第一单元 认知障碍6
自知力障碍又称领悟力或内省力 神经症通常能认识到自己的不适,主动述说自己 的病情,要求治疗。
•主要目标是帮助患者恢复社会功能及预防复发;
•配合精神科医生。
第一单元 认知障碍
认知障碍
第一单元 认知障碍1
第一单元 认知障碍2
第一单元 认知障碍3
注意不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它是一切心理 活动共有的属性。
注意障碍
注意对判断是否有意识障碍有重要作用,意识 障碍总是伴有注意障碍。
可分为注意减弱、注意狭窄、注意增强、注意 涣散、注意减退。
极少严重到轻躁狂或轻度抑郁;持续多年。
第三单元 神经症
心理冲突:常形和变形
心理冲突类型
特点
常形
1.与现实处境直接联系; 2.有明显的道德性质; 3.大家都有的经验
变形
1.与现实处境没有什么关系; 2.不带明显的道德色彩 3.神经症性的
★许又新神经症评定法(至少考虑近三个月的情况)
1、病程。不到3个月1分,3个月到1年2分,1年以上3分。 2、精神痛苦程度。能主动设法摆脱1分,需借助他人帮助才 能摆脱2分,无法摆脱3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