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心理学第八节

合集下载

变态心理学及健康心理学知识

变态心理学及健康心理学知识
– 17世纪中叶开始—唯物的思维 • 神经科学的进一步发展 • 法国医生布罗卡(Broca):大脑额下回萎缩后,语言运动功能丧失 • 帕斯德(pasteur):对身体疾病提出“细菌理论”
二、对心理异常现象的现代说明
心理
生物
社会
异常心理
心理学模式
精神分析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 人本-存在主义理论
➢弗洛伊德理论观点: 潜意识、性及童年决定论
• 欧文.亚龙
第二节 正常心理与异常 心理及其区分
• 第一单元 正常心理活动的功能 • 第二单元 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区分
第一单元 正常心理的功能
• 正常的心理活动,具有三大功能 – 顺利地适应环境,健康的生存发展 – 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在家庭、社会团体、机构中正常地肩负责任,使人类赖以生存的 社会组织正常运行 – 能使人类正常地、正确地反映、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性,以便创造性地改造世 界,创造出更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条件
一、标准化的区分
• 4.社会适应标准 – 是否依照社会生活的需要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 – 正常与异常主要是与行为的社会常模比较而言的 – 是否符合社会准则或社会常模(根据社会要求和道德规范行事) – 异常 • 不能按照社会认可的方式行事; • 行为后果对本人或社会产生不适应现象(由于器质或功能的缺陷或两者兼而 有之)
非理性冲动冲破防线,就会产生异常行为。如果冲不破防御,就会形成潜意识层次的痛 苦,会以梦、口误或失误行为等表达。 ---潜意识中的心理冲突
弗洛伊德理论的局限和问题:
(1)未认识到出生几年之后人格的变化 (2)强调本能而忽略社会影响 (3)对人类本性的消极描述
1、精神分析的理论解释; 两个基本命题
潜意识 性的冲动
二、心理学的区分原则

变态心理学-张婉璐

变态心理学-张婉璐

主动性违拗、被动性违拗
明知没有必要,但无法摆脱, 感到非常痛苦。多见于强迫症, 如强迫计数、强迫询问、强迫 洗涤、强迫性仪式动作、强迫 性迟滞
44
精神病性症状
精神病性障碍
幻觉、 妄想、精神病性的兴奋、抑制 (紧张症性、显著的兴奋和活动过多、并 非由于抑郁或焦虑引起的严重而持久的社 会性退缩、显著的精神运动性迟滞)
代表人物:桑代克、华生、斯金纳、班杜拉
16
理论视角
精神分析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
人本-存在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理论基本观点: 人在本质上是可信赖的 有潜能的,只要环境适宜、 关系良好,就有能力自我觉 察、自我成长即,每个人都 有自我实现的内驱力。
代表人物:罗杰斯、马斯洛
17
理论视角
精神分析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
内省经验标准:病人或观察者的内省经验。 社会适应标准:行为符合社会的准则,能根据社会要求 和道德规范行事——社会适应性行为。
22
第二单元 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区分
二、心理学的区分原则
(判断是否有精神病)p294
(一)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同一性)原则
如: 幻觉、妄想、无自知力、丧失现实检验能力
3
第一节 变态心理学概述
1 3
变态心理学的对象
2
学科简史
4
第一单元
变态心理学的对象
定义: 变态心理学(abnormalpsychology )也称为 异常心理学,是以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为研究对象 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研究内容:对心理异常的各种现象进行描述、分类 和解释,并阐明发生的原因和机制。
9
经典精神分析学派理论观点
主要观点:
1.力比多驱动性心理发展的三个阶段:口欲期、肛欲期、生殖 器期,合理地度过“性心理”发展的每个阶段,是未来心理健 康的充分和必要条件。(考题) 2.心理结构:潜意识、前意识、意识 3.人格结构:本我(快乐原则)、自我(现实原则)、超我 ( 道德、良心、理想、完美原则)

第八章 人格障碍 变态心理学讲义

第八章 人格障碍 变态心理学讲义
第8章 人格障碍
本章将回答的问题

什么是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的分类依据是什么? 各亚类人格障碍在临床上如何表现?


人格障碍的病理原因有哪些?
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为了攻克这些疾病做了哪些 努力?
目录

第一节 人格障碍概述

一、人格障碍的概念 二、人格障碍的分类 三、人格障碍的共病以及发病率
治疗
流行病学 ⑤ 易有病理性嫉妒,过分怀疑恋人有新欢或伴侣不忠,但
不是妄想;
⑥ 过分自负和自我中心的倾向,总感觉受压制、被迫害, 甚至上告、上访,不达目的不肯罢休;
⑦ 具有将其周围或外界事件解释为“阴谋”等的非现实性 优势观念,因此过分警惕和抱有敌意。
19
第二节 人格障碍的主要类型
一、偏执型人格障碍
⑿ 被拘留或被公安机关管教过。
31
第二节 人格障碍的主要类型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 符合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并至少有下列3 项:

① 严重和长期不负责任,无视社会常规、准则、义 务等,如不能维持长久的工作(或学习)经常旷工 (或旷课)多次无计划地变换工作;有违反社会规 范的行为,且这修缮行为已构成拘捕的理由(不管 拘捕与否); ② 行动无计划或有冲动性,如进行事先未计划的旅 行;
【症状标准】 个人的内心体验与行为特 征在整体上与其文化所期望和所接受的 范围明显偏离,这种偏离是广泛、稳定 和长期的,并至少有下列2项: 1、认知(感知,及解释人和事物, 由此形成对自我及他人的态度和形象 的方式)的异常偏离; 2、情感(范围、强度,及适切的情 感唤起和反应)的异常偏离; 3、控制冲动及对满足个人需要的异 常偏离; 4、人际关系的异常偏离。

心理咨询师考试之变态心理学章节知识点汇总

心理咨询师考试之变态心理学章节知识点汇总

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共有8节22个单元的内容。

第一节共有两单元,分别是变态心理学的对象,学科简史。

1.关于社会人群的心理活动,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是(A.有正常和异常心理活动两个方面)。

2.下列关于心理异常经过系统治疗后的描述不正确的是(B.异常心理无法被矫正)。

3.关于变态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是(C.以心理和行为异常表现为对象)。

4.精神病研究的侧重点是(D.异常心理的诊断、治疗、转归和预后)。

5.关于古代“变态心理学”的发端,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是(A.显现出“心理是脑的机能”这一推论的雏形)。

7.自然科学诞生后,人们对变态心理学的新见解有(A.把心理异常现象和大脑的功能联系起来)。

9.精神分析理论关于变态心理的解释,下列基本命题中不正确的是(A.意识与潜意识同样重要)。

10.下列说法中符合弗洛伊德关于“力比多”的看法是(B.是心理活动的动力)。

11.下列说法中符合弗洛伊德关于“心理结构”的看法是(C.由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构成)。

12.下列说法中不符合弗洛伊德关于“心理结构”的表述的是(D.“力比多”决定了人的心理结构)。

13.下列说法中不符合弗洛伊德关于“人格结构”的表述的是(D.人格结构是由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构成)。

14.下列说法中符合弗洛伊德关于“防御机制”的表述的是(B.是一种压抑或克制的能力)。

15.按照精神分析理论对心理异常现象的解释,下列表述中与其内涵不符的是(D.在性心理发展的每个阶段,无论接受怎样的刺激,都不会导致其遭受挫折)。

17.弗洛伊德主义诞生后,遭到严重的抨击和打压,这种力量主要来自(C.宗教界)。

19.关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依据,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D.以研究自我概念为主要内容)。

20.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演变不包括(D.彻底抛开关于潜意识的研究)。

21.精神分析对症状的解释遭到严格科学质疑的主要事实是(A.认知神经心理学的出现)。

第四章 变态心理学1-4 zal

第四章 变态心理学1-4 zal
虑”,即“存在”和“责任”的冲突。 (一些中学生的考试焦虑)
2020/5/20
21
链接:
• 蒂利希将“存在焦虑”分为三类:
一是对死亡和命运的焦虑,即威胁本体上的自我肯定。 二是对无意义感和空虚的焦虑,即威胁精神上的自我肯定。 三是对谴责和罪疚感的焦虑,即威胁道德上的自我肯定。
在这三类存在焦虑中,对死亡、无意义感和谴责的焦虑是 绝对的,而对命运、空虚及罪疚感的焦虑是相对的。
2020/5/20
10
二、对心理异常现象的现代说明
㈠ 精神分析的理论解释 ㈡ 行为主义的解释 ㈢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解释
2020/5/20
11
(一)精神分析的理论解释
⒈精神分析理论解释异常心理现象的两个基本 命题 – 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 – 性的冲动是神经症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
2020/5/20
12
09-5理论单选
• 弗洛伊德认为,神经症和精神病的重要起
因是( )
– (A)防御机制 – (B)动机冲突 – (C)性的冲动 – (D)克制能力
(C)
2020/5/20
13
⒉基于上述两个命题,弗洛伊德推演出的判断
⑴人类的生物本能是心理活动的动力,这一动力称为 “力比多”。
⑵ “力比多”在幼年期驱动人的性心理发展,有三 个发展阶段
无自知力或自知力不完整 ,是指患者对自身状态 的反映错误,是自我认知与自我现实的统一性的 丧失。
2020/5/20
34
(二)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
• 虽然人的心理活动可分为知、情、意等部分,
但它是完整的统一体,各种心理过程之间具有 协调一致的关系,保证人在反映客观世界过程 中的高度准确和有效。

变态心理学5-8节

变态心理学5-8节



案例三 一般资料:男性,30岁,工程师。 求助者自述:半年前因与妻子外出登山时,妻子失 足坠崖死亡。经公安部门鉴定已排除他杀,证明自 己清白。但女方家人依然付诸法律,自己承受巨大 压力,虽然夫妻关系一直不好,但是内心也十分痛 苦,因为要应付女方家人纠缠,更是烦恼,为此寻 求过心理咨询。目前,一切后事及纠纷已经处理完 毕,经过心理咨询,情绪基本稳定。家人为了使其 及早摆脱阴影,为其介绍了一位对象,现在对方有 意发展关系,对方也很不错,但对方离异有孩子, 自己不知道该不该选择她,很是矛盾。故来求助心 理咨询师,希望在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下做出选择。


从动态角度把“健康心理活动”定义为:
健康的心理活动是一种处于动态平衡的心理 过程。

“不健康心理活动”的定义是: 不健康心理活动是一种处于动态失衡的心理 过程。
第六节

关于健康心理学
健康心理学使用心理学的干预手段,可以帮助人们端 正生活方式,除去种种不良生活习性,如吸烟、大量 饮酒、不好的饮食习惯等等,以便保护人的身体健康, 等等。


案例一 一般资料:王某,男,46岁,大专文化,某单位会计 求助问题:半年前通过“很硬的关系“调入现在这个效益 很好的事业单位任会计。调入本单位后刚开始几个月感觉 还可以,一个月前因工作问题与领导意见不合,之后总感 到不如在原单位那么心情舒畅,与上下级搞不好关系,觉 得别人对自己总是敬而远之。情绪不稳定,心情郁闷,容 易发脾气、烦躁、不耐烦,白天工作时坐不住,注意力不 能集中,有时晚上睡不着,整夜都在想工作上的事。两周 前曾因失眠、烦躁、食欲不振等症状去医院检查,医生按 “神经衰弱”治疗,给予“安定”,感觉没什么效果前来 咨询寻求帮助。 求助者自述:一个月前我向领导提过一个改革建议,当时 领导很高兴,可后来就没见实行,也再没有下文。从那以 后,我就觉得自己的才能根本发挥不出来,想找领导谈一 谈,又觉得领导根本不通业务,说也没用。与周围的同志 交换意见时,大家都说那种想法不错,但实行起来有困难, 不太现实。为此,我觉得别人都是胆小鬼。在这种情况下, 再不愿与他人谈论有关建议的事,只觉得愿望无法实现, 从而陷入苦恼之中。

变态心理学5到8节

变态心理学5到8节

• 心理不健康的分类 • 一般心理问题:现实因素激发,持续时间短,情绪反应仍 在理智控制下,社会功能受损的程度轻,情绪未泛化 • 严重心理问题:强烈的现实因素激发,初始情绪反应强烈 ,持续时间长,内容泛化
• 神经症性心理问题(可疑神经症):神经衰弱或神经症的 早期阶段
第七节 心理不健康状态的分类
• 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的判别标准
第八节 压力与健康
从压力源到临床相的逻辑过程 1)对压力的响应阶段:察觉、与生活相关 2)中介系统的增益或消解作用 • 认知系统的作用 • 认知评估 • 调节控制:压力可控性的评估 • 人格的影响:内控型、外控型 • 社会支持系统:精神和物质 • 生物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 3)临床相阶段:及时型症状,滞后型症状
第五节 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 • 心理健康概念:
• 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将心理健康定义为:“所谓 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 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的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 • • 并认为心理健康的标志如下: • • • • 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 适应环境,人际关系良好 有幸福感 能在职业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第五节 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
• 心理健康是指人的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和行为功能 正常,且关系协调,也就是说我们能正确感知和评估自己及 外在环境的当前状态,产生适当的情绪体验并做出符合当前 情景的行为,从而使我们能更好的地适应环境。
• 以上标准为理想状态,没有人能达到绝对的适应和 心理健康
第五节 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
第五节 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
• 什么是“心理”?心理活动状态有哪些?(从临床心理学角 度划分)
心理正常 心理异常

变态心理学知识总结

变态心理学知识总结

变态心理学知识总结第一节关于变态心理学人的心理活动存在正常和异常心理活动,由此形成了正常的群体和异常的群体。

即便有精神障碍的人,他们的心理活动也并不是完全异常的。

正常心理活动和异常心理活动之间,有转化的可能。

异常心理可以部分改善。

精神病性只用于描述存在如下症状:幻觉;妄想;显著的的对象兴奋和活动过多;并非由于抑郁或焦虑引起的严重而持久的社会性退缩;显著的精神运动性迟滞;紧张症性行为。

第一单元变态心理学的对象变态心理学和精神病学有共同的研究对象。

变态心理学是以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它的研究对象是各类形式的变态心理。

变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分支学科,侧重研究和说明异常心理的基本性质与特点,研究个体心理差异以及生存环境对异常心理发生、发展的影响。

精神病学作为临床医学的分支,着重异常心理的诊断、治疗、转归和预后,以及精神病的预防与康复。

第二单元学科简史一、对心理异常现象的早期关注公元前400年,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提出了体液学说,这一推论中,已经包含了“心理是脑的功能”这一判断的雏形。

公元5世纪到17世纪,心理异常被看做魔鬼附身,各种酷刑横加在患者身上。

文艺复兴时,自然科学的出现,再一次将心理异常现象和大脑的功能联系在一起。

1861年,法国医生布罗卡发现,大脑下回萎缩后,人的语言运动功能就完全丧失,几乎与此同时,帕斯德对身体疾病提出了“细菌理论”。

二、对心理异常现象的现代说明(一)精神分析的解释1、精神分析的两个基本命题:(1)心理过程是潜意识的;(2)性冲动是神经症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

2、根据以上两个命题推演出来的判断:(1)力比多是心理活动的动力;(2)性心理发展有三个发展阶段,即口腔欲期、肛门欲期和生殖欲期;(3)人的心理结构由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构成。

与之对应的人格结构则是本我、自我和超我。

(4)“本我”按“快乐原则”活动,“自我”按“现实原则”活动,“超我”按“道德原则”活动。

变态心理学(王卫红老师)

变态心理学(王卫红老师)

变态心理学(二级)笔记王卫红老师第一节关于变态心理学第一单元变态心理学的对象一、变态心理学(abnormal psychology)的含义:又叫“异常心理学”,它是以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分支学科,它研究的主要问题对于个人和社会均具有相当大的重要性。

病例心理学—器质性;异常心理学—功能性(神经性)。

二、变态心理学的对象,同时也是精神病学的对象,但两者是有区别的。

简单的说,变态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分支,而精神病学是临床医学的分支。

第二单元学科简史一、对心理异常现象的早起关注当今所运用的治疗,预防方法并不是新的,而是经几个世纪的不断试验和错误而产生的成果。

1、公元前400年,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提出天才的理论,进一步提出“体液学说”。

这一判断也包含了现在心理学所谓的“心理是脑的功能”的雏形。

2、公元5—7世纪,中世纪宗教神秘主义占绝对优势,心理异常被看作是魔鬼附身。

3、公元17世纪开始,神经科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1861年,法国医生布鲁卡发现“布鲁卡区”;与此同时,帕斯德提出了“细菌理论”。

这些进步促使人们更倾向用围唯物的思维对待心理异常的问题。

二、对心理异常现象的现代说明(一)精神分析的理论解释(本能轮)1、基本命题(1)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

(2)性的冲动,广义和狭义的都是神经病(现在译为“神经症”)精神病的重要起因。

2、五个判断(1)力比多(libido)——人类的生物本能,是心理活动的动力。

(2)力比多在幼年期驱动人的性心理发展。

(3)认得心理结构由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构成,人格则有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

(4)“本我”是按“快乐原则”活动,“自我”是按“现实原则”活动,“超我”是按“道德原则”活动。

(5)人们为了防止冲突引起焦虑,具有防止焦虑的能力—防御机制。

3、精神分析理论对心理异常的解释(1)合理地度过“性心理”发展的每个阶段,是未来心理健康的充分和必要条件。

(2)“自我”必须随时地学习外部世界,以便理性地处理“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以我们体验着焦虑与紧张。

变态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
精神科医生是为了诊断、系统治疗、预后及康复 心理咨询师是为了鉴别精神疾病并及时转诊到精神专科
2. 系统治疗患者的辅助性心理咨询的范围?
系统临床治疗后病理症状缓解或者基本消失的患者
社会功能康复和预防复发的患者 密切配合精神科医生一起实施
第一单元 认知障碍 第二单元 情绪障碍 第三单元 意志行为障碍
感知综合障碍(视物变形/非真பைடு நூலகம்感/窥镜症)
认知障碍
感觉障碍(感觉过敏、感觉减退、内感性不适)
幻听 幻视 错觉 幻嗅 感觉器官 幻味 知觉障碍 幻触 内脏型幻觉 幻觉
命令性幻听 评论性幻听 争论性幻听
感 知 障 碍
体验来源(真性幻觉/假性幻觉)
产生条件(功能性幻觉/思维鸣响/心因性幻觉)
感知综合障碍(视物变形/非真实感/窥镜症)
体验来源(真性幻觉/假性幻觉)
感 知 障 碍
产生条件(功能性幻觉/思维鸣响/心因性幻觉)
感知综合障碍(视物变形/非真实感/窥镜症)
功能性幻觉:
a.某个器官处于功能活动同时出现的幻觉 b.多见精神分裂症患者
思维鸣响(思维回想):
a.患者能听到自己思考的内容 b.多见精神分裂症患者
心因性幻觉:
成人时表现
升华
反向
吸烟、贪吃、 渴求知识、讽刺、 说话小心、禁烟酒 接吻、贪婪、 品尝家 被动等 挖苦
肛门期 1—3岁
肮脏、杂乱
慷慨大方、喜欢 洁癖、悭吝、过分 绘画 规矩、暴躁、敌意
性器期 3—5岁
爱调情
喜欢诗歌、表演、对性持清教徒态度、 追求成功 过分羞怯
由本我控制追求快乐的人
由超我控制背负着内疚或自卑感的人
社会、文化模式
• 文化背景 • 社会生活事件 • 社会支持

变态心理学知识ppt课件

变态心理学知识ppt课件

(二)行为主义的解释
从总体上来说,巴甫洛夫先是通过动物试验,并由此判断出高 级神经系统(即大脑两半球皮质)功能的病理生理机制之后, 再通过对临床病人的观察,最后用类比的方法来解释人的异常 心理现象。
对于神经症和精神病的原因,他认为是兴奋和抑制这两个基 本神经过程的冲突造成的。他说:
“……引起机能性神经障碍的两个条件。一个是兴奋过程和抑 制过程的艰难相遇,即这两个过程的冲突;另一个是强有力的、 异乎寻常的刺激。这两个条件,也正是构成人类神经症和精神 病的原因。”
自我随时随地的学习外部世界,处理“本我”与 “超我”之间的冲突和矛盾
防止、抵御和消除焦虑,我们必须克制、压抑非 理性冲动 ,导致两种后果:压制不住就产生异常 心理和行为;压制得住会导致潜意识中冲突的变 形
4、简评
不合理之处: 当年弗洛伊德解释和判断问题时,无论如何,
在方法论上存在原则上的失误。 心理学界的批评,主要在方法论方面 :当时
3、内感性不适:躯体内部性质不明确、部位不具体 不舒适感,或难以忍受的异常感觉。多见于精神分裂 症、抑郁状态、神经症和脑外伤后综合征。
2、知觉障碍
错觉: 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正常人 偶有错觉发生,但经现实验证后,可加以 纠正。精神疾病患者的错觉不能接受现实 检验,在意识障碍的谵妄状态时,错觉常 带有恐怖性质。
第二单元 学科简史
公元前400年“心理是脑的功能”的判断已 显雏形
中世纪,禁闭、水淹、火烧 17世纪以后,打破神学统治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急剧发展,一直延
续至今(药物治疗—电痉挛治疗)
学科简史
公元前400年,古希腊的医生希波克里特 (Hippocrates) 体液学说
1861年,法国医生布罗卡(Broca) 布罗卡失语

变态心理学宋金娥

变态心理学宋金娥

第一节 变态心理学概述
· 本节知识结构·
� 第一单元变态心理学的对象 � 第二单元 学科简史
变态心理学的对象 变态心理学是以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为 研究对象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变态心理学是将心理科学应用于心理障碍 , 碍,
包括对其产生的原因及如何治疗进行研究 的一个心理学的分支学科 科. 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同时也是精神病学 的对象。
� 第六节 心理不健康状态的分类 � 第七节 关于健康心理学 � 第八节 压力与健康
注意事项
• 此课件由辛店二中鲁俊岭老师对原宋金娥老师留下 的PDF格式文件进行PPT转换,仅供新郑市第二期 心理咨询师培训的学员使用。 • 知识无价。根据宋老师的本意,不要外泄,请不要 随意上传至网络。谢谢各位老师配合。
早关注和解释异常心理现象的时代,大概始 于公元前400年。
� 公元前400年,古希腊的医生希波克拉底提出
的体液学说。
� 早在公元前前400多年,古希腊医生希波克里特便以朴
素唯物主义观点来解释心理异常的现象,认为心理 障碍并不是什么神秘的现象,而是由于体内各种体 液起了变化进入脑内,破坏了脑的活动而引起的。 他认为“我们之所以会疯狂,胡言乱语,深夜或黎明 时被郁苦和恐惧所笼罩,是由于脑的存在”。希波克 里特把心理异常现象分为狂病、郁病和昏病三大类。 后来,约于公元前前100年,希腊的另一名医生阿克列 比亚德首先使用了“心理障碍”和“心理缺损”等术语。 这说明,古希腊的学者对心理、行为异常已有初步 认识,已提出了心理异常与人脑关系的问题。
2.内容障碍
按内容归类
关系妄想 特殊意义妄想 夸大妄想 疑病妄想 钟情妄想 被窃妄想 非血统妄想 被害妄想 物理影响妄想 自罪妄想 嫉妒妄想 内心被揭露感 变兽妄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课程(基础知识)
第四章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
主讲教师史杰
变态心理学概述
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常见心理异常的症状•常见精神障碍
第一节 变态心理学概述
第二节 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
第三节 常见心理异常的症状 第四节 常见精神障碍 第五节 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
第六节 心理不健康状态的分类
第七节 关于健康心理学
第八节 压力与健康
章节内容
第八节 压力与健康
第一单元
从心理学角度看
压力
第二单元 压力的适应
第三单元 压力的临床后果
和中介系统
第一单元从心理学角度看压力
一、压力的定义
压力
是压力源和压力反应共同构成的一种认知和行为体验过程。

压力源是现实生活要求人们去适应的事件。

压力反应包括主体察觉到压力源后,出现的心理、
生理和行为反应。

二、压力源的种类
•按对主体的影响,压力源可分为: 1. 生物性压力源
2.精神性压力源
3.社会环
境性压
力源 直接影响个体生存与种族延续的事件——躯体创伤或疾病、饥饿、性剥夺、睡眠剥夺、噪音、气温变化等。

直接影响个体正常精神需求的内在和外在事件——错误的认知结构、个体不良经验、道德冲突以及长期生活经历造成的不良个性心理特点等。

一组直接影响个体社会需求的事件—— (1)纯社会性的,如重大社会变革、重要人际关系破裂(失恋、离婚)、家庭长期冲突、战争、被监禁等 (2)由自身状况(如个人心理障碍、传染病等)造成的人际适应问题(如恐人症性、社会交往不良)等
二、压力源的种类
•纯粹的单一性的压力源,在现实生活中极少,多数压力源都涵盖着两种以上因素,特别是精神压力源和社会压力源,有时是浑然一体的状态。

•由于三种压力源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所以我们在实践领域中,特别是在分析求助者心理问题的根源时,必须把三种压力源作为有机整体加以考虑。

•举例
三、压力源的测评
(一)社会再适应量表(SRRS)
该量表是为测量重大生活事件而设计的。

设计者是霍尔姆斯。

使用该量表测量后得分较高的人,比较容易患心脏病、骨质疏松、糖尿病、白血病以及感冒。

量表中的负面生活事件遭遇者,易患精神障碍、抑郁。

该量表有局限性。

单独使用量表作出诊断,有很大的危险性。

社会再适应量表(SRRS)
0~149分=
没有重大问题
150~199分=
轻微的健康风险
(1/3的可能性患病)
200~299分=
中度的健康风险
(1/2的可能性患病)
300分以上=
严重的健康风险
(80%的可能性患病)
三、压力源的测评
研究提示
(二)日常生活中小困扰的测量
被测试人的健康状况与小困扰出现的频率和强度有关,而与生活事件数目和严重性比较无关。

而振奋事件与健康无关。

这一研究提出一种见解,即“日常小压力比主要的生活改变更能预测健康”。

这正像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那样,繁多杂乱的琐碎事,更令我们烦躁不安,千头万绪“理更乱”的事更使人苦恼不已。

后来的研究者也认为,日常生活积累的困难比主要生活事件更能影响健康。

三、压力源的测评
(三)知觉压力的测评
知觉压力是个体意识到现实生活提出的并超出个人能
力的事件。

测评知觉压力,是让个体说出在自己的现实生活中,
有哪些事件是超越自己应对能力的。

知觉压力问卷(PSS)优点:使用PSS来预测早期健康问题更为有效;
实施PSS测量,还可以评估个人习惯性的或慢性的压力。

知觉压力量表(Perceived Stress Scale,PSS)
在最近一个月里,你对下列事项感到:
A. 不能控制你生活里重要的事情?
1. 从来不
2. 几乎不
3. 有时是
4. 常常是
5. 总是
B. 对于处理你个人问题之能力的信心?
1. 总是有
2. 常常有
3. 有时有
4. 几乎没有
5. 从来没有C. 事情依你的方式去做?
1. 总是会
2. 常常会
3. 有时有
4. 几乎没有
5. 从来没有
D. 事情太难,以致于你无法去克服?
1. 从来不会
2. 几乎不会
3. 有时会
4. 常常会
5. 总是会
(引自Cohen &Wiliamson)
四、压力的内省体验
压力源的存在、个体的生理状态、心理背景和社会生存环境,都是产生压力的必要条件,但是这些条件本身并不是心理形式的压力。

我们经历和体验到的压力,实际上是另一种心理历程,那就是人的内心冲突。

从这个意义上说,心理学中所说的压力,乃是人的内心冲突和与其相伴随的强烈情绪体验。

四、压力的内省体验
现实生活中有多少相互排斥的事物,接触这些事物的人,便能体验到多少种内心冲突。

依照冲突的具体内容,很难对冲突进行归类。

如果抽象掉冲突的具体内容,单就其形式进行分类,情况就简单明朗多了。

四、压力的内省体验
勒温(1931)和米勒(1964)按冲突的形式,将内心冲突分为:
双趋冲突趋避冲突
双避冲突双重趋避冲突
四、压力的内省体验
(一)双趋冲突
当两件有强烈吸引力,但两者又互不相容的事物出现在面前时,比如中国俗话所说“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情况出现时,人的内心便形成了双趋冲突的局面。

这种情况,如若夹带着情感色彩,体验到的压力就越发严重,痛苦就越大。

四、压力的内省体验
(二)趋避冲突
当一个人想达到一个有吸引力的目标,但达到该目标却有极大危险,这时,便进入了趋避冲突的境界。

比如,一个人想结婚,但结婚这件事必然承担种种责任,并且失去某些自由,所以,一个人在结婚前总有一番心理冲突。

有人想进入股市炒股,因为可以获利,但又必须冒很大风险,所以,进入股市的人经常体验着趋避冲突的压力。

四、压力的内省体验
(三)双避冲突
当一个人面临两种不利的情景,便体验到双避冲突的压力。

比如处在腹背受敌的情景时;又如,下岗,必然失去固定工作和稳定收入;人们遇到这种情景,往往长期不能决策,最后“听天由命”,陷入被动境地。

四、压力的内省体验
(四)双重趋避冲突
双重趋避冲突由两种可能的选择引起。

当两种选择都是既有利又有弊时,面对这种情况,人们就会处于双重趋避冲突中。

比如:一个工作机会工资较高,但工作性质却没有发展前途;另一个工作机会工资不太高,但工作性质却有发展前途。

一个人面临这种情况时,不论选择哪个工作,都有利有弊。

就会出现双重趋避冲突,体验到双趋避冲突的压力。

单元小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