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治疗个案
认知行为疗法治疗案例
认知行为疗法治疗案例期共同探讨,互相提高。
1、个案情况来访者为女性,25岁,供职于某大型台资企业IT部门,为软件开发人员。
主要困扰是明明知道自己的同居男朋友对自己很好,但还是怎么看男朋友都不顺眼,总想着和自己的男朋友分手,但是又觉得分手是很不理智的想法,因此在分手与不分手这两种想法中反反复复,对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产生了影响,让自己感觉很痛苦。
来访者是二次寻求治疗,因为在一年前因为自己提出分手,男朋友做出开煤气自杀的过激行为而找一咨询机构陪男朋友去治疗,结果治疗师说问题并不在男朋友的身上,而是在她的身上,并和她进行了初步的同感和探索,但是因为300元/小时的费用,首次咨询后没有在继续。
结果这次咨询后男朋友因为听咨疗师说问题不在自己身上,问题马上就好了,从此象没事的人一样了。
而自己因为分手的想法一直盘绕在脑海,但另一方面又感觉自己有这样的想法是不对的,因而十分焦虑和痛苦,以至于感觉生活和工作都没有什么意思,做什么都没精神,十分痛苦。
来访者再次求助希望通过治疗能消除自己莫名其妙的想和男朋友分手的想法,减少由此带来的烦恼与痛苦,快乐的投入到生活和工作中去。
初次谈话中来访者显的有些焦虑,但整体情绪反应正常。
来访者自述其莫名想和男朋友分手的想法从他们恋爱开始不久就有,持续快四年了,随着年龄的增加和谈婚论嫁问题的日益紧迫,最近两年这种想分手的想法更加频繁和强烈。
依据DSM一IV,把来访者的情况诊断为“因未完成事件而焦虑”,严重水平为中度。
来访者感觉最后无明显的起因。
从小做事认真,并且因为自己父母是学校老师,小学和初中的时候成就一直很优秀,因此常受到长辈的表扬,在研究和举动中都是伙伴中的带领者。
初中卒业后以优秀的成就从一个小镇考入一个地级城市的重点中学研究,到了地级城市的这所重点高中当前很快就发现自己曾经引以为傲的资本全没了,而且因为自己来自农村,生活惯和言谈举止都比四周的同学差了良多,因此她感觉十分自卑,无法融入同学当中去,感觉十分孤单。
CBT案例——1例适应障碍认知行为治疗的个案概念化报告
【个案研究】1例适应障碍认知行为治疗的个案概念化报告本文探讨如何对适应障碍的来访者做出认知行为治疗 ( CBT) 取向的个案概念化及其对咨询过程的重要指导意义。
4 个月前,来访者因工作变动、职位上升、支持系统改变等应激源,逐渐出现情绪低落、怀疑自身能力、失眠、工作效率下降等症状; 针对其认知的、情绪的和行为的问题开展咨询实践,采用贝克抑郁问卷( BDI) 、贝克焦虑量表( BAI) 和主观困扰程度( SUDs) 评估咨询前后及过程中情绪的变化。
结果显示,来访者的症状及总体功能均有明显改善,达到了预期的咨询目标。
本研究提示,针对适应障碍进行认知行为取向的个案概念化能有效指导咨询的实践。
适应障碍( adjustment disorder,AD) 是一种对应激源的适应不良的反应。
常见的应激源包括如生病、家庭/婚姻问题、工作、经济问题等生活事件或其他重大的生活改变。
根据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Fifth Edition,DSM-5) ,情绪的反应和行为的变化需在应激源出现的3 个月内发生,且即使考虑到外在环境和文化因素,个体显著的痛苦和应激源的严重程度或强度也是不成比例的; 或( 并) 导致了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方面的明显损害。
以往的研究表明,对适应障碍而言,心理干预尤其是认知行为治疗(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CBT) 是最主要的方法,CBT 的干预策略( 如认知重建) 可以非常有效地帮助来访者改变关于压力源影响的非理性信念,从而缓解抑郁、焦虑和睡眠等问题。
此外,在沟通和情感需要方面给予支持也是非常强有力的干预措施。
但是,到目前为止,国内核心期刊上几乎检索不到针对适应障碍进行 CBT 个案概念化指导下的咨询或治疗的研究报告,缺少细致深入的个案分析,仅有的几篇是关于CBT 对社交焦虑、广泛性焦虑、精神分裂症和强迫症个案的咨询或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个案概念化案例
认知行为疗法个案概念化案例
问题概述:
小明一直都是个安静并好学的孩子,但最近他开始出现了焦虑和抑郁的症状。
他对于很多事情都感到无助和无望,且无法集中注意力。
这给他的学习和家庭关系带来了影响。
认知疗法分析:
小明内在的负面自我评价和思维习惯是引起焦虑和抑郁的关键因素。
他的想法包括:“我总是失败”,“我做不了好事”,“我没有朋友”,“我无法改变我的处境”,“我是个无用的人”。
这些思想导致了他的消极情绪和有害的行为。
目标:
通过认知行为疗法来解决小明的问题及达成以下目标:
1. 帮助小明了解负面自我评价和思维习惯对他的健康和人际关系的负面影响;
2. 培养小明更积极的思维和行为习惯;
3. 提高小明的自尊心和信心。
干预策略:
1.认知习惯改变:帮助小明记录和分析缺陷思考,并给予积极的替代想法;
例如:当他觉得自己失败时,可以说“我尽了最大的努力,没有什么好后悔的了”;
2.心理教育:通过阐述压力的成因和管理方法,增加小明对于问题的理解和处理
策略;
3.行为疗法:帮助小明减少消极行为和增加积极行为,例如参加体育课程、和同龄人交流、参加社交活动。
预计结果:
通过对小明的认知行为干预,他会变得更积极、自信和乐观。
他将意识到自己的进步并培养新技能,从而更专注于学习和与家人和朋友间的交往。
个案工作的主要模式:行为治疗模式
个案工作的主要模式:行为治疗模式
行为治疗模式
(1)行为治疗模式以三种学习理论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①经典条件作用理论;②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③社会学习理论。
(2)行为治疗模式的五种治疗技术:①放松练习。
要求服务对象通过身体的放松舒缓生理和心理的紧急。
②系统脱敏。
按服务对象的担忧和可怕程度,由低到高依次让服务对象做放松练习,直到消退全部的担忧和可怕。
③满灌疗法(又称快速脱敏法)。
是从服务对象最可怕的开头,迫使服务对象直接面对最担忧的境况,经过不断重复,让服务对象对可怕的境况变得习以为常。
④厌恶疗法。
让服务对象的不适应行为与某种厌恶性反应建立联系,迫使服务对象体会到不开心的阅历并渐渐放弃不适应的行为。
⑤仿照。
首先由社会工或者其他工作人员示范需要学习的行为让服务对象观看,然后让服务对象练习需要学习的行为。
(3)行为治疗模式的特点:①注意服务对象行为评估。
②关注服务对象行为修正。
③侧重修正行为效果的评估。
修正行为效果的评估对于了解行为治疗模式的服务效果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 1—。
个案工作——认知行为治疗模式
个案工作——认知行为治疗模式CBT的核心理论是认为个体的情绪和行为是由其认知(思维)模式决定的。
人们根据自己的观察和解释来评估和处理外界刺激。
如果这种评估存在错误或扭曲,就会产生不良的情绪和行为反应。
CBT的目标是通过调整个体的思维模式和改变不良的行为习惯,以帮助个体更客观、合理地看待事物,并采取适当的行动来应对问题。
CBT的主要干预手段包括认知重构、行为实验和行为矫正。
认知重构是指通过帮助个体识别并更换错误和扭曲的思维模式来改善情绪和行为。
例如,一个人可能有着"我无法做到"的消极自我评价,这种评价可能会导致焦虑和自卑。
CBT的治疗师会指导个体识别这种错误的自我评价并代之以更合理和积极的看法,如"我可以尝试并在尽力的情况下做到最好",以此来改善情绪和行为。
行为实验是CBT中的另一种常用技术,它通过实际操作和体验来测试和纠正个体的错误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
例如,一个人可能有着对其中一种社交场合的恐惧,以至于不愿意参加。
治疗师可能会建议个体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下进行社交实践,通过实际体验来证实自己的想法是否准确,并帮助他通过逐渐增加的方式克服社交恐惧。
行为矫正是CBT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通过行为技巧和训练来改变不良的习惯和行为模式。
例如,一个人可能有着长期的拖延习惯,无法有效地完成任务。
治疗师会帮助他制定明确的目标和任务,并采用分解任务、设定奖励和惩罚机制等方法来帮助他建立积极的行为模式,逐渐摆脱拖延。
总之,CBT是一种基于认知心理学和行为学的心理治疗模式,它通过改变个体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帮助个体解决心理问题和提升心理健康。
在个案工作中,治疗师可以根据客户的具体问题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CBT治疗计划,并采用认知重构、行为实验和行为矫正等干预手段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通过CBT的实践,个体可以逐步改善心理状况,提升生活质量。
儿童问题行为矫正个案研究报告10篇汇编
儿童问题行为矫正个案研究报告10篇汇编儿童问题行为矫正个案研究报告(一)案例介绍某男孩,独生子,6周岁,非常好动,上课时根本不注意听,要么离开座位搞小动作,要么逗周围的小朋友说话,只有在教师斥责时才稍稍收敛一下,很快又会再犯。
根据老师的回忆,之前有其他大学心理系同学到班上做团体心理辅导,在辅导中,这个男孩表现得比较霸道,常常跟其他其他同学抢玩具,难以协调他跟别的其他同学合作, 玩建构游戏的时候,其他同学都很认真的用积木塑料构建房子、桥等各种建筑,他跑到另一个小朋友那桌面前,看了一下,迅速地从他们搭好的房子中拿走两块拱形的积木。
这时,另一个小朋友喊了起来:“快放下,是我们的。
”可他没理会,就往自己的桌子走去。
这时,另一个小朋友一把抓住他的衣服,他一转身拿起积木就向另一个小朋友的头上砸去,嘴里还喊着:“打死你!”这时别桌的小朋友纷纷退开,好像知道他要打人的样子。
像这样的问题他发生过许多次。
一些小朋友因为他经常打人,不喜欢跟他玩。
根据老师的反映,这个男孩在平时表现还好,但是一旦碰到有竞争的游戏或者没法平均分配的东西时,就会表现得很有倾略性,以打、踢、推、咬等方式攻击其他其他同学来占得优势或者抢夺玩具。
我和这名男孩接触的时候'他表现得比较高兴'愿意拿东西和我分享,也缠着我和他一起玩,但是还是表现了比较强的好动性和控制性,要求我按照他的方式玩,一旦我没达到他的要求或者和他意见向左的时候,就会出言顶撞甚至言语威胁,让我比较惊讶。
在家庭访谈中得知,这名男孩的父亲长期在外工作,半个月回家一次,所以管教的任务主要落在他妈妈身上。
男孩的妈妈说,因为是年纪很大了才得到这个孩子,所以在孩子四岁前对其很纵容,不管合理不合理总是尽量满足他的要求,使得这位男孩从小就非常霸道,无法无天,常以自我为中心,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就发脾气摔东西。
后来男孩的妈妈听说别人的小孩小时候呗这么娇惯,后来在外面偷钱被人抓住打残废了,心里很慌张,怕自己的小孩以后也会变坏,于是管教变得非常严厉,对他提出的要求合理还是会尽量满足,但是对于他的不合理要求,就会置之不理,对他的一些过激行为,会加以严厉责骂甚至体罚。
cbt认知行为疗法案例逐字稿
【概述】1. 本文将介绍一位患者接受CBT认知行为疗法的个案,通过对患者的治疗过程进行逐字记录和分析,以了解CBT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和作用。
【患者个案介绍】2. 患者尊称:李小姐3. 芳龄:32岁4. 主要症状:抑郁和焦虑5. 就诊原因:患者因工作压力大、人际关系紧张和家庭问题导致情绪低落、经常焦虑不安,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治疗过程记录】6. 2019年10月1日患者首次接受CBT认知行为疗法治疗。
治疗师首先对患者的情绪进行了初步评估,了解患者的主要症状和诉求。
患者表达了她长期以来的焦虑和抑郁感,以及在工作和家庭中遇到的困扰。
7. 2019年10月15日患者进行了第二次治疗,治疗师和患者共同制定了具体的治疗目标和计划。
治疗师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指导患者学习一些放松和缓解焦虑的方法,并帮助患者建立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
8. 2019年11月1日患者进行了第三次治疗,治疗师和患者讨论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进展和困难。
在治疗师的指导下,患者学会了一些认知行为疗法的技巧,如积极思考、自我放松等。
9. 2019年11月15日患者进行了第四次治疗,治疗师和患者一起总结了治疗的效果和未来的计划。
患者表示在治疗过程中逐渐学会了更好地应对焦虑和抑郁,找到了一些自我调节的方法,并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治疗效果分析】10. 经过3个月的CBT认知行为疗法治疗,患者的抑郁和焦虑症状有显著改善。
患者学会了一些有效的应对策略和自我调节方法,提高了情绪管理能力和心理韧性。
11.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对治疗师的指导和支持感到满意,明显减少了负面情绪和症状的出现频率。
患者在工作和家庭中也表现出更积极的态度,与他人的关系有所改善。
【总结与展望】12. 本文通过患者接受CBT认知行为疗法的个案介绍,展示了CBT在治疗抑郁和焦虑症状中的有效性和作用。
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获得了实质性的帮助和改善,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13. 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表明,CBT认知行为疗法在心理治疗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能够帮助更多的患者有效地应对负面情绪和压力,重建健康的心理状态和生活态度。
行为疗法治疗严重心理问题个案一例
行为疗法沼疗严 重心理问 题十 素一例
福建师 范大学教 育学院(5 0 7 3 00 ) 江莉 莎
本文通过收集来访者的资料 , 排除精神病及神经症 , 进一 步与一般心理问题和性心理 障碍 、恋物癖进行鉴别诊 断 , 最 终确诊 为严重心理 问题 。咨询 师通过对来访者采用认 知疗法 和厌恶疗法等治疗方法 , 成功地帮助来访 者解除 了焦虑 的情 绪, 并对其不 良行 为进 行了矫正 , 使来访者摆脱 困境 , 恢复社
积极交往 。
体尤为适合 。大学 生许 多心理 问题多是由于其不合理 信念 造
成的, 大学生可塑性强 , 对事物 的理解 与领悟能力也 比较强 ,
合理情绪疗法 能有 效地使他们转 变不 合理信念 , 从而解决他
们的一般心理问题 。
( 稿 日期 :0 1 0 — 9 收 2 1- 5 0 )
咨询结束 3 个月后 , 对来访者进行电话回访 , 来访者表示 现在 已基本适应学校环境 , 认为成功是个人 的不断进步 , 是超 越 自我 , 而不是与他人作 无意义的 比较 。来访 者现在 已能 安 心学 习, 并积极参加各项活动。 通过 此案例 ,作者发现合理情绪疗 法对 于大学生这一群
第一 眼见 到来访者 的时候 , 他穿戴整 洁 , 一脸稚气 , 初 起 显得有些 紧张 。经过交谈 , 发现来访者的思维清晰 , 逻辑性很 强, 而且 口语表达流畅简洁 , 自己的情况 自知力好 。在谈到 对 他的问题 时 , 来访者流露出些许担心 , 他对 自己的行为是否会 对 自己的身体 造成危害而感到焦虑。
余生 活都没有什 么兴趣 , 除了上课 外就经常待在 宿舍 。宿舍 没有 人的时候来访 者就会不 自主地一直想 着女生的脚 , 想象 着 以前 的情形 , 这让他感到异常兴奋。 近 3个月 ,来访者在路上看到女生穿着运 动鞋 时露 出的 脚踝 , 就有上前抱住女生 的脚亲吻的冲动。从 书本上 , 了解 他
CBT案例——1例适应障碍认知行为治疗的个案概念化报告
【个案研究】1例适应障碍认知行为治疗的个案概念化报告本文探讨如何对适应障碍的来访者做出认知行为治疗 ( CBT) 取向的个案概念化及其对咨询过程的重要指导意义。
4 个月前,来访者因工作变动、职位上升、支持系统改变等应激源,逐渐出现情绪低落、怀疑自身能力、失眠、工作效率下降等症状; 针对其认知的、情绪的和行为的问题开展咨询实践,采用贝克抑郁问卷( BDI) 、贝克焦虑量表( BAI) 和主观困扰程度( SUDs) 评估咨询前后及过程中情绪的变化。
结果显示,来访者的症状及总体功能均有明显改善,达到了预期的咨询目标。
本研究提示,针对适应障碍进行认知行为取向的个案概念化能有效指导咨询的实践。
适应障碍( adjustment disorder,AD) 是一种对应激源的适应不良的反应。
常见的应激源包括如生病、家庭/婚姻问题、工作、经济问题等生活事件或其他重大的生活改变。
根据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Fifth Edition,DSM-5) ,情绪的反应和行为的变化需在应激源出现的3 个月内发生,且即使考虑到外在环境和文化因素,个体显著的痛苦和应激源的严重程度或强度也是不成比例的; 或( 并) 导致了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方面的明显损害。
以往的研究表明,对适应障碍而言,心理干预尤其是认知行为治疗(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CBT) 是最主要的方法,CBT 的干预策略( 如认知重建) 可以非常有效地帮助来访者改变关于压力源影响的非理性信念,从而缓解抑郁、焦虑和睡眠等问题。
此外,在沟通和情感需要方面给予支持也是非常强有力的干预措施。
但是,到目前为止,国内核心期刊上几乎检索不到针对适应障碍进行 CBT 个案概念化指导下的咨询或治疗的研究报告,缺少细致深入的个案分析,仅有的几篇是关于CBT 对社交焦虑、广泛性焦虑、精神分裂症和强迫症个案的咨询或治疗。
幼儿行为矫正案例4篇
幼儿行为矫正案例4篇篇一:一例多动症儿童行为矫正案例国家职业资格全国统一鉴定文章类型:案例报告文章题目:一例多动症儿童行为矫正案例分析报告姓名:身份证号:所在省市:所在单位:心理咨询师文章(国家职业资格二级)一例多动症儿童行为矫正案例分析报告摘要:来访者因孩子的多动及注意力不集中问题,影响了自己和周围同伴的学习和生活,前来咨询,诊断为儿童行为异常问题——儿童多动症。
采用行为疗法和家庭疗法,消除孩子与母亲及同伴的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在集体活动中不断提高自信心,树立正确的行为习惯。
经过治疗,较好的实现了治疗的具体目标和近期目标,并致力于促使孩子人格健全和心理健康。
关键词:多动症行为疗法家庭疗法一、一般资料小罗,男,11岁,小学四年级,身体发育正常。
他平时不太喜欢讲话,和同学及邻居小友接触较少,在学校听课不认真,注意力不集中,不能静坐,总习惯性的摆弄东西,如老师批评,可以安静几分钟,之后又摆弄起来。
他还特别容易受外界因素影响而分散注意力,只要教师外面有动静,他总是立刻就转向声音的方向。
课间常揪女孩辫子,搞“恶作剧”,做作业时边做边玩,学习成绩中下,并经常扰乱别的同学听课学习。
家长反映,他常常一件事尚未做完,又做其他事情,有始无终.还时常情绪不稳,心神不定,不按他人指示做事情,冲动任性,做事不顾后果,不听劝告,难以管教。
二、个人成长史小罗3岁的时候父母离婚,他一直和母亲一起生活。
母亲在生活方面对他非常溺爱,但在小罗的学习成绩以及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上,要求极为严格。
小罗从小性格有些内向,在母亲高压政策下,逐渐出现“反抗”行为,并将这样的行为延伸至学校的同学,出现冲动好斗。
他的父亲一般不参与对他的教育,只在经济方面有些支持。
三、主诉和个人陈述主诉:小罗,在同龄孩子中智力正常,但注意力涣散,活动过多。
在学校生活中,难以与同学相处,老师对他的行为也较为苦恼。
成为家长和老师心中的“问题孩子”。
个人陈述:在班级里,我是调皮、好动,总爱惹事,但本来我不是故意的。
认知行为疗法的个案概念化流程
认知⾏为疗法的个案概念化流程
⼀、来访者问题的评估与诊断
来访者的问题是什么,需要在收集信息,了解症状,对应相应诊断标准中明确。
⼆、来访者问题是怎样形成的
1、当下造成其情绪困扰的想法,以及这些想法导致的问题⾏为;
2、⾸次发作的诱因;
3、关键发展性事件以及解释模式。
三、来访者症状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认知模式和会谈信息解释来访者症状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四、消除或缓解痛苦情绪的⽅法
1、与患者分享并确认概念化;
2、帮助患者⽤认知模式看待⾃⼰的经历;
3、帮助患者学会识别与⾃⼰痛苦情绪有关想法,对其进⾏评价并让这些想法形成更加适应性反应。
心理健康实践成果案例
心理健康实践成果案例
案例一:认知行为疗法(CBT)帮助抑郁症患者
背景:一名30岁的女性,因为工作压力和个人生活问题,出现了持续的低落情绪、失眠、食欲减退等抑郁症状。
实践过程:经过评估,心理治疗师为患者制定了一套认知行为疗法(CBT)的计划。
在治疗过程中,治疗师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消极的思维模式,教授应对压力的技巧,并鼓励患者参加有益的活动。
成果:经过12周的CBT治疗,患者的抑郁症状明显减轻,情绪得到改善,睡眠质量提高,生活质量得到提升。
案例二:心理干预帮助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患者
背景:一名退伍军人,因为在战场上经历过一次严重的创伤事件,导致他长期受到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困扰,表现为闪回、噩梦、易怒等症状。
实践过程:心理治疗师为患者提供了一种名为“暴露疗法”的心理干预方法。
通过让患者在安全的环境中回忆和面对创伤经历,帮助他们逐渐减轻对创伤的恐惧和回避。
成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暴露疗法,患者的PTSD症状得到了显著改善,他们能够更好地面对和处理创伤经历,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案例三:心理干预帮助焦虑症患者
背景:一名大学生,因为面临毕业和就业的压力,出现了持续的紧张、担忧、恐慌等焦虑症状。
实践过程:心理治疗师为患者提供了一种名为“放松训练”的心理干预方法。
通过教授患者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松弛等技巧,帮助他们在面对压力时保持冷静和放松。
成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放松训练,患者的焦虑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他们能够更好地应对压力,学习和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一例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认知行为治疗的个案概念化报告
一例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认知行为治疗的个案概念化报告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呈现一例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的认知行为治疗(CBT)个案概念化报告。
广泛性焦虑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表现为持续且过度的担忧和紧张感,往往伴随着一系列生理和心理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认知行为治疗作为一种广泛认可的心理治疗方法,对于缓解焦虑症状具有显著效果。
在本报告中,我们将详细阐述个案的概念化过程,包括患者的基本情况、问题的识别与评估、治疗目标的设定以及治疗计划的制定。
我们将关注患者的认知过程、情绪反应和行为模式,通过收集患者的自我报告、临床观察和标准化评估工具的数据,全面了解患者的焦虑症状和相关的心理社会因素。
通过个案概念化,我们期望能够帮助治疗师更深入地理解患者的焦虑障碍,为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我们也希望通过分享这一治疗过程,为其他治疗师在处理类似案例时提供参考和借鉴。
最终,我们的目标是帮助患者建立积极健康的认知模式,有效应对焦虑情绪,提高生活质量。
二、患者背景患者李华(化名),男,43岁,已婚,育有一子,目前在一家大型企业担任中层管理职务。
李华自幼学习成绩优异,人际关系良好,性格开朗,但近年来工作压力逐渐增大,家庭关系也面临一些挑战。
他自诉常常感到紧张不安,担心工作失误、家庭不和等问题,甚至出现失眠、食欲下降等躯体症状。
这些症状严重影响了他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效率,使他感到十分痛苦和无助。
在过去的一年里,李华的症状逐渐加重,他尝试过多种方法来缓解焦虑,如运动、听音乐、与朋友聊天等,但效果均不明显。
在朋友的建议下,他来到我院寻求心理方面的帮助。
经过初步评估和诊断,李华被确诊为广泛性焦虑障碍(GAD)。
为了更好地了解李华的心理状况,我们进行了详细的病史采集和心理评估。
评估结果显示,李华存在明显的焦虑情绪,对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事情过度担心,同时伴有一定的抑郁情绪和自卑感。
他自我评价较低,缺乏自信,对未来感到迷茫和不安。
个案分析与认知行为治疗方案制定
个案分析与认知行为治疗方案制定个案分析:个案是一个20岁的大学生,主要问题是社交焦虑和抑郁状态。
他对于参与社交活动感到非常的紧张,害怕被人评价和批判,经常回避聚会和交流机会。
同时,他对于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感到怀疑,常常对自己抱有消极的评价,并因此陷入情绪低落的状态。
CBT方案制定:1.建立安全的治疗关系:首先,治疗师需要与个案建立一个亲近和安全的治疗关系,让个案感到被理解和接受。
这可以通过倾听和非评判性的回应来实现。
2.教育关于社交焦虑和抑郁的认知:治疗师应该向个案解释社交焦虑和抑郁的概念,帮助他了解这些问题的特点和原因。
同时,也要向个案讲解认知行为治疗的理论和方法,让他了解该治疗方法的有效性。
3.探索负性认知和自我评价:治疗师与个案一起探索他的负性认知和消极自我评价,帮助他认识自己内心的负面声音和思维模式。
通过列举和分析一些具体的例子,个案可以对自己的负性自评认知有更深入的了解。
4.指导自我观察和记录:治疗师教授个案自我观察和记录的技巧,让他能够时刻关注自己的思维和情绪的变化。
个案可以使用日志来记录自己的想法、情绪、以及相关的事件,从而更好地识别和理解自己的问题模式。
5.挑战负性认知:治疗师与个案一起挑战他的负性认知,通过找出证据和替代性观点,来修正他的负性思维。
个案可以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治疗师的引导来发现一些证据,以验证他的负性观点是否合理。
6.制定可行的目标和行动计划:根据个案的情况和治疗的目标,制定具体的可行目标和行动计划。
例如,个案可以设定一个每周参与一次社交活动的目标,并通过逐步曝露的方式慢慢增加自己的社交经验。
7.实施和评估:治疗师和个案共同实施治疗计划,并定期评估效果。
治疗师鼓励个案保持积极的态度和努力,同时灵活调整治疗计划,以适应个案的需求和反应。
通过个案分析和认知行为治疗方案的制定,个案将有机会深入了解自己的问题和面对困难的方式,同时通过改变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模式,逐步改善社交焦虑和抑郁的状态。
特殊儿童行为干预个案报告
特殊儿童行为干预个案报告
很多家长都担心自己的孩子面临像行为问题这样的挑战,所以他们期望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治疗和干预。
本案例报告描述了一名特殊儿童接受行为干预的经历,以帮助他提高其社交能力和行为表现。
个案简介:
T,一名9岁男性,有严重的自闭症,双亲对充分理解自闭症如何影响T的身体及社会行为有需求。
行为干预:
一、双亲培训:
1.介绍自闭症的特点及其影响的知识
2. 对感官抚摸的培训,使T学会如何增强兴趣
3. 对聊天、因应及表达情感的培训
二、行为观察:
1. 对T的日常行为进行观察,以了解家庭及学校的影响
2. 每天纪录并记录T在不同状况下的行为
三、行为计划:
1. 针对T的行为挑战制定实用的计划,以帮助他们了解自身和他人的需求
2. 运用增强效果,改进行为
四、行为干预:
1. 通过模仿、实况解析,帮助T理解人际关系
2. 用游戏、歌曲及故事有趣地介绍行为准则
3. 实施一些实用的行为技巧,主动改善社会互动
五、包括:
1. 视障儿童社会技能培训:如主动沟通技能、交往技能、压力管理能力等
2. 情绪管理培训:如实用的心理技巧、专注力培训等
3. 催眠治疗:如放松技巧、练习定向注意等
最终结果:
由于上述干预措施,T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他的社交能力和行为表现,学会了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他变得更加自信,家庭也感觉更加稳定。
同时,家长也有了针对T的新的理解和抚摸方式,更好地支持T 的社交发展目标。
行为治疗模式个案谈话记录
谈话记录初次接触社工:王女士女士,您好!请坐!(让座)听说你遇到点儿问题,能具体谈谈吗?案主母亲:阿潇在校爱发脾气,在学校不开心。
而且有时有动手行为,因此同学关系开始紧张,相比从前,较少参加团体性活动,显得不合群。
与现在的班主任很疏远,见到老师不会主动打招呼,并且对老师的批评感到反感,会在课堂上与老师争执,回到家中,和我们话很少,并且爱发脾气。
因为经常怄气,所以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对不喜欢的老师,就不听课。
作业不会,也不会问老师和我们。
也不愿意我们管他功课。
成绩下降。
社工:我已经大致了解了情况,有时间最好让您女儿亲自来一下。
阿潇妈妈:好吧。
您什么时间有空?社工:我周六有空,让她来吧。
徐妈妈:好的,谢谢您!我家孩子,就拜托您了社工:不用客气,这是我们应该做的,下次再见!第一次咨询时间:2012-11-7目标:1 了解孩子基本情况2 建立良好咨询关系。
3 确定主要问题4 探寻改变意愿5 进行咨询分析方法:会谈、模仿法、过程:上次和阿潇母亲了解了情况,此次与孩子交谈,或的临床资料,探寻孩子心理矛盾及改变意愿。
之后反应给父母,让父母知道孩子这样的原因。
第一期谈话记录社工:你好,是阿潇同学吧!(让座,)请坐,小姑娘很漂亮啊。
案主:没说话,沉默的面无表情。
社工:阿潇,听说你最近心情不好,与老师同学关系不够融洽,影响了学习,是么?案主:嗯,是啊。
社工:你可以和我们说说为什么会这样么?案主:因为我和同学闹矛盾,老师批评我,我就不开心了,他为什么说我,又不是我的错?社工:阿潇,这样做,你父母会很担心你,你知道么?案主:他们只会叫我忍耐,忍耐就会被欺负吗,我不想被欺负,和同学吵架回家他们还批评我,我讨厌他们。
社工:可是,他们是你的父母,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你们应该多沟通,互相理解,你看,平时的日常生活,你爸爸妈妈对你照顾的无微不至,你和他们生气,他们会很伤心的。
案主:他们都不理解我,不关心我在学校被欺负,回家还和我吵架。
个案工作认知行为治疗模式
个案工作认知行为治疗模式个案工作认知行为治疗模式,听起来好像是个高深莫测的东西,其实它就像你生活中的一个小助手,让你能更好地面对各种烦心事儿。
想象一下,咱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个小剧场,里面上演着各种各样的戏剧,有开心的、难过的、甚至还有些让人哭笑不得的情节。
认知行为治疗,就是在这个小剧场里找导演,把那些不合适的剧本换成更有意思的,甚至能让人笑出声的那种。
咱们得说说“认知”这个词。
简单点儿说,就是咱们怎么想的,怎么理解这个世界。
你可能会觉得,“我就是我,想法也就是我”,其实不然。
有时候我们的想法就像那破旧的老电台,杂音不断,根本听不清楚。
所以,认知行为治疗就像是一个调音师,帮你把那些嘈杂的声音理顺,把你的思维变得清晰。
你想想,老是觉得“我做不好”,其实可能是因为你脑海里那个“小声音”在不停地嘲笑你,给你施加压力。
而调音师就是来告诉你:“嘿,别担心,其实你能行!”接下来是“行为”,这个大家应该都比较熟悉。
行为就是你做的事,像吃饭、睡觉、上班,还有那无聊的刷手机。
这里有个问题,咱们的行为和我们的想法是息息相关的。
比如说,当你心情不好时,可能就会选择吃冰淇淋来安慰自己,或者一头扎进电视剧里,逃避现实。
可这样下去,久而久之,就容易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想法不变,行为也不会有太大改善。
认知行为治疗的妙处在于,它能帮助你意识到这种循环,把你的行为变得更加积极。
想象一下,原本一到心情不好就吃冰淇淋,后来你发现其实跑步、画画也能让自己心情好起来,这可是种多么美好的转变啊。
说到这里,咱们可以聊聊个案工作。
个案工作就像是一个私人定制的服务,给你量身打造属于你自己的治疗方案。
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咱们可不能一刀切。
比如小明可能因为工作压力大,导致失眠,而小红则因为感情问题,陷入了情绪低谷。
认知行为治疗会帮助他们各自找到合适的方法,让他们的生活逐渐回归正轨。
这里头有个“深入”的过程,治疗师会和你一起探讨、反思,甚至是“挖掘”出那些潜藏在心里的想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案工作——智障儿童自闭症治疗报告日期:2011-11-11 来源:广东社工网作者::baobao此篇内容为个人实习期间个案工作服务报告,考虑到保密性原则,部分内容未能全部显示,借此与大家分享.个案工作——智障儿童自闭症治疗报告摘要:本案例报告中的案主是一个中度智力障碍少年,并且有比较明显的自闭症倾向。
因工作人员实习期间实习内容安排,在督导的安排和指导下接案并开展对本案主的个案服务。
在对案主进行诊断过程中,工作员通过不同方式收集和整理资料,运用一系列个案工作的专业方法和技巧,对案主情况进行了详细完整的评估,对案主的行为、心理进行分析,并最终确定治疗方案。
通过分析,案主的问题在于认知上产生了偏差,进行了错误的行为归因,这是导致案主自卑的主要原因。
为了帮助案主纠正认知偏差,树立正确的认知观念,这里工作员采用的是心理社会治疗法、人本治疗法、现实治疗法三者结合的方式,运用心理社会治疗法中的人在情境中理论和其强调的个案工作原则,消除或者减弱案主自我防御机制,同时从人本治疗法中关于人的假设出发,对案主主动性和偏差行为进行了现实性分析,帮助案主主动发挥自身潜在能力,从而达到提高主动性和矫正偏差行为的目的。
正文:一、基本资料案主姓名:小X(化名)性别:男年龄:23 执行社工:包存成二、接案1:接案来源:工作者在服务机构中通过对比评估后跟进接案原因:工作者在评估实习单位和服务对象整体情况时,发现案主有严重的偏差行为,在通过与长期对其服务的工作人员交谈后得知,案主在中度智力障碍的基础上有比较明显的自闭症倾向,偏差行为可能与环境和自身疾病的影响有关。
案主易情绪化,缺乏主动性和能动性。
沟通方面,案主有基本沟通能力,但无法正常表达自身需求,综合来看,案主或因智力障碍和自闭症倾向导致不能正常表达其需求,最终引起主动性和能动性的缺乏。
在征得机构同意后,工作人员与责任督导一起,将此潜在案主作为本次实习过程中个案任务的对象,通过开展个案服务,对案主进行深层次的了解,从而改善案主偏差行为,提高其主动性和能动性。
2:个案背景案主的生理情况:根据现有资料显示,案主在出生10多天时曾高烧41度,案主智力障碍与此有重要关系。
后来通过脑部检查发现有癫痫征兆,但一直没有出现过癫痫症状。
案主在医学上智障程度为中度,症状主要表现为智力水平较正常水平略低,反应比较慢;残疾类型是智力残疾,程度较轻。
案主的生活自理能力较好,但是手脚不够灵活,能够自我照顾,在饮食上没有特别的禁忌,但因牙不好,硬一点的菜都咬不动,同时吃饭时间较长(吃的很慢),会穿衣服(分不清前后)、会穿鞋子(不会穿袜子)、会上厕所大小便,会自己洗澡但喜欢玩水和玩冲凉液、洗头水等。
另外案主不能单独在家,否则会开门离家出走;身体情况良好,没有特别的身体疾病(如癫痫、心脏病、精神病)。
语言能力和理解能力尚可,但是表达能力欠缺。
案主儿童时期的生活环境比较优越,但是其父亲不幸过世之后,对案主的打击比较大,加上案主固有的智力障碍,案主存在比较严重的自闭症倾向。
由于案主的家人没有做好前期的智力教育,案主的智力水平较低,看不懂手表时间,对自身行为的认知能力较低。
案主的社会心理状况:因智力障碍和家庭环境,案主从小到大都是按照父母的安排生活,因而缺乏社会生存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较差。
对自身行为缺乏正确的认知,一旦没有父母的支持,案主不能独立表达和做出决定。
因父亲过世等环境原因,案主在自闭症倾向的前提下,对周围事物有恐惧感,有逃避自我意识中危险环境的心理。
案主的情绪化现象严重,在受到表扬和批评时,有比较明显的情绪化表现,如大声地不顾时间、地点地呜叫、捏抓自己的手部等,不能经受环境带来的较大浮动。
但是,案主对待周围环境比较谨慎,很少去破坏环境,这是比较特殊的现象。
当发生偏差行为或者情绪化时,选择将发泄目标转移到自己身上,尽量不去破坏周围环境。
或许这也是其偏差行为产生的重要原因。
案主的家庭情况:案主的家庭关系有些复杂,父亲以前是做生意的,妈妈一直没有工作,08年父亲车祸去世,家庭经济条件开始变坏,周围资源开始减少。
案主从小诊断出小呆症后,父母考虑到多方面原因,放弃了对其进行基础教育,父母对案主疼爱有加。
案主无兄弟姐妹,父亲去世后,案主和妈妈、外婆、外公等同住在外婆家,基本不与父亲方面的亲戚来往,案主家庭有一套房子出租(爸爸去世后自住的房子用于出租),以应付日常的生活开销,案主的学费现由小姨、外公等人帮忙支付。
妈妈、外公、外婆等都很疼爱他,每次回家后都会带他出去逛公园、购物、走亲戚等。
三、资料收集1:查阅案主原始资料,包括机构对其进行的家访记录,工作人格分析,个人整体评估表等,案主申请资料等,掌握案主基本资料,生活环境。
2:与案主建立稳定的联系,保持相互之间的持续沟通,防止诊断过程中断。
认真记下每一次的聊天记录,从案主的言词中分析案主的心理特点,以便更好的了解案主现在的状况。
3:通过与实习机构个案管理员和责任督导及时了解案主现在的情况,以及他们对案主的认识,案主发展情况,从多方面收集资料,保证能够对案主的现状有更全面的认识。
4:通过家访,与案主居住家庭负责人(家庭爸爸)取得单线联系,将案主在机构和家庭中的表现进行对比和环境分析,随时掌握案主发展情况。
四、评估和诊断1:案主的问题与需求:从案主的家庭关系看,案主的家庭为病态家庭,即单亲,然而由于案主的问题涉及到家庭结构的调整,而专业关系的建立尚不足以起到关系调整的作用,因此工作者把案主的问题定位于案主偏差行为的矫正和主动性、能动性的提高。
初步分析,案主偏差行为的产生与其病态家庭有直接联系,从环境上来讲,其父亲怕案主因智力障碍在家庭之外的环境中受到歧视等心理和生理上的伤害,将案主“软禁”在家,导致案主没有受到良好的基础教育,这种过分的爱导致案主与周围环境的适应能力不足,可能是案主自闭症产生的重要原因。
案主对家庭的依赖感很强烈,家庭是案主可以信任和互动的场所,对其他环境的排斥让案主不能自拔,案主在进入新的环境中,个人需求不能得到满足,自我管理能力又低,只能以情绪发泄和偏差行为引起关注,从而引起环境与他的互动。
从这一点上来看,案主是有互动的意识的。
只是没有掌握与环境互动的方式方法,觉得与周围环境的交流中自己的角色应该是被关注的,是单向的。
所以,案主的主要问题在于与环境互动中自身角色的定位和由此产生的情绪发泄的目标的转移(偏差行为的矫正),这就从基本上要求案主要有主动表达需求的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能够控制自身行为,将自己融入到环境中,产生互动。
在评估阶段,案主的需求主要为被关注,案主总是在偷偷地观察周围环境对自己的关注度,但是自己又不能很好地表达这种关注的需求。
因为案主的表达能力欠佳,这种需求只能由工作者去分析和总结,然后以对质等技巧去获得案主的认同。
2:案主的改变意愿:从主观上来讲,案主的改变意愿较强(通过工作人员观察总结后得到案主的认同)。
在机构中,案主希望能掌握手工制作等技能,能够养自己的母亲,不管案主是否有意识地表达这种想法,案主是有改变的意愿的,这是可以肯定的。
具体来说,案主在建立关系阶段,对工作人员的排斥比较小,对工作人员的身份有很好地认同,案主希望在老师(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完成自己的意愿。
并且案主能够在建立关系阶段按照工作人员的指示或者指令完成一些动作,改变原有习惯,表明了案主强烈的改变意愿。
3:可利用资源:相对于其他环境,案主对展能中心的依赖比较强烈(除家庭之外),所以在本次个案服务中,可利用资源大部分为展能中心的环境资源,例如个案场所,工具等,另外,机构工作人员的无条件的配合也是比较重要的资源。
对于案主的改变,可利用资源相对较少,环境资源比较单一,物质资源方面,因为本次服务没有那么强烈的物质要求,因而也显得比较单一。
值得一提的是,案主的家庭生活环境(社区家庭)将作为本次服务的重要资源,在个案服务中起到承接的作用,案主的改变将在这个环境中去体现,所以,家庭是比较重要的潜在资源。
4:案主的优势:(1)案主改变的意愿强烈。
(2)案主比较能接受外界环境的直面影响。
(3)案主信任社工,愿意一起探讨达到目标的路径,并积极采取行动。
(4)案主身体尚健康,能够进行正常的运动和调节活动。
(5)案主对家庭的依赖已经有所转移,对于其他环境的依赖感有所提升。
5:案主的劣势:(1)案主情绪控制能力比较差,对自身行为的认知较低。
(2)案主普通话理解能力偏低。
(3)案主精神受环境影响比较恍惚,不能专注。
五、目标制定和服务计划在遵循个案工作目标制定原则的基础上制定目标计划。
首先,目标应与案主的问题有直接关系;其次,目标是可行的;再次,目标与工作员的能力和技巧相当;再次,避免将自己的价值判断强加给案主,以下为本次个案服务中的目标和计划:1:工作目标(详见附件1)2:工作计划(附件1)六、持续服务与治疗1:理论基础与治疗模式个案理论模式:心理社会治疗法人本治疗法现实治疗法心理社会治疗法认为,个人的心理发展备受其社会环境和生理状态所塑造,有“人在情境中”这个独特的概念,认为人不能被看为一个完全独立自存的个体,研究一个人,一定要同时了解他所身处的环境,即他的家庭、学校、朋辈、工作场所等社会组别因互动所产生的状态。
其次,个人在过去所经历的事物,所持的观念,所学习得到的技巧、知识和态度都会有意无意地影响着个人今时今日的一切。
因此了解早年经历对了个人的现在和将来有很大的帮助。
最后,每个人都有价值和发展潜质,只要遵守个别化、接纳、当事人自决、不批判的态度、表里一致、保密、受控制的情绪反应的工作原则,就能帮助案主健康的发展和充分地使用其潜质。
人本治疗法认为,人有自我实现的需求。
当人们满足了吃饭、穿衣、安全等根本需求后便会有诸如爱情、尊重与自我实现的高级需求。
当实现低层次需求后而高层次的需求无法获得满足时,人们就会产生一些不良的情绪并感到痛苦从而形成心理障碍。
自我实现的趋势是一个引导人们努力认识、实践、自治、自我决定、完善的过程。
治疗并不需要对患者进行指导与控制,只要对患者提供足够的信任与尊重,他们便会有能力去解决自身的心理问题。
现实治疗法认为,人的一生都有自我认同的心理需求,人具有一种成长的力量激发个体努力争取成功的认同,案主的处境是由案主的生理因素,心理因素,以及案主所处的环境造成的。
在个案辅导过程中应关注个案辅导关系,社工应促进案主发现和认同自己优势和劣势。
重视个案过程,认为人的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在个案中社工尤其重视案主在个案过程中积极的行为和思想。
2:治疗的基本过程(附件2:个案工作全程点滴记录)七、结案与评估1:结案(1)目标达成:通过查阅对案主的服务记录,案主情况已经有很大的改观。
改善偏差行为方面,通过心理疏导和目标的转移,案主对其偏差行为有比较正确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