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治疗个案

行为治疗个案
行为治疗个案

个案工作——智障儿童自闭症治疗

报告

日期:2011-11-11 来源:广东社工网作者::baobao

此篇内容为个人实习期间个案工作服务报告,考虑到保密性原则,部分内容未能全部显示,借此与大

家分享.

个案工作——智障儿童自闭症治疗报告

摘要:本案例报告中的案主是一个中度智力障碍少年,并且有比较明显的自闭症倾向。因工作人员实习期间实习内容安排,在督导的安排和指导下接案并开展对本案主的个案服务。在对案主进行诊断过程中,工作员通过不同方式收集和整理资料,运用一系列个案工作的专业方法和技巧,对案主情况进行了详细完整的评估,对案主的行为、心理进行分析,并最终确定治疗方案。通过分析,案主的问题在于认知上产生了偏差,进行了错误的行为归因,这是导致案主自卑的主要原因。为了帮助案主纠正认知偏差,树立正确的认知观念,这里工作员采用的是心理社会治疗法、人本治疗法、现实治疗法三者结合的方式,运用心理社会治疗法中的人在情境中理论和其强调的个案工作原则,消除或者减弱案主自我防御机制,同时从人本治疗法中关于人的假设出发,对案主主动性和偏差行为进行了现实性分析,帮助案主主动发挥自身潜在能力,从而达到提高主动性和矫正偏差行为的目的。

正文:

一、基本资料

案主姓名:小X(化名)性别:男

年龄:23 执行社工:包存成

二、接案

1:接案来源:工作者在服务机构中通过对比评估后跟进

接案原因:工作者在评估实习单位和服务对象整体情况时,发现案主有严重的偏差行为,在通过与长期对其服务的工作人员交谈后得知,案主在中度智力障碍的基础上有比较明显的自闭症倾向,偏差行为可能与环境和自身疾病的影响有关。案主易情绪化,缺乏主动性和能动性。沟通方面,案主有基本沟通能力,但无法正常表达自身需求,综合来看,案主或因智力障碍和自闭症倾向导致不能正常表达其需求,最终引起主动性和能动性的缺乏。在征得机构同意后,工作人员与责任督导一起,将此潜在案主作为本次实习过程中个案任务的对象,通过开展个案服务,对案主进行深层次的了解,从而改善案主偏差行为,提高其主动性和能动性。

2:个案背景

案主的生理情况:根据现有资料显示,案主在出生10多天时曾高烧41度,案主智力障碍与此有重要关系。后来通过脑部检查发现有癫痫征兆,但一直没有出现过癫痫症状。案主在医学上智障程度为中度,症状主要表现为智力水平较正常水平略低,反应比较慢;残疾类型是智力残疾,程度较轻。案主的生活自理能力较好,但是手脚不够灵活,能够自我照顾,在饮食上没有特别的禁忌,但因牙不好,硬一点的菜都咬不动,同时吃饭时间较长(吃的很慢),会穿衣服(分不清前后)、会穿鞋子(不会穿袜子)、会上厕所大小便,会自己洗澡但喜欢玩水和玩冲凉液、洗头水等。另外案主不能单独在

家,否则会开门离家出走;身体情况良好,没有特别的身体疾病(如癫痫、心脏病、精神病)。语言能力和理解能力尚可,但是表达能力欠缺。案主儿童时期的生活环境比较优越,但是其父亲不幸过世之后,对案主的打击比较大,加上案主固有的智力障碍,案主存在比较严重的自闭症倾向。由于案主的家人没有做好前期的智力教育,案主的智力水平较低,看不懂手表时间,对自身行为的认知能力较低。

案主的社会心理状况:因智力障碍和家庭环境,案主从小到大都是按照父母的安排生活,因而缺乏社会生存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较差。对自身行为缺乏正确的认知,一旦没有父母的支持,案主不能独立表达和做出决定。因父亲过世等环境原因,案主在自闭症倾向的前提下,对周围事物有恐惧感,有逃避自我意识中危险环境的心理。案主的情绪化现象严重,在受到表扬和批评时,有比较明显的情绪化表现,如大声地不顾时间、地点地呜叫、捏抓自己的手部等,不能经受环境带来的较大浮动。但是,案主对待周围环境比较谨慎,很少去破坏环境,这是比较特殊的现象。当发生偏差行为或者情绪化时,选择将发泄目标转移到自己身上,尽量不去破坏周围环境。或许这也是其偏差行为产生的重要原因。

案主的家庭情况:案主的家庭关系有些复杂,父亲以前是做生意的,妈妈一直没有工作,08年父亲车祸去世,家庭经济条件开始变坏,周围资源开始减少。案主从小诊断出小呆症后,父母考虑到多方面原因,放弃了对其进行基础教育,父母对案主疼爱有加。案主无兄弟姐妹,父亲去世后,案主和妈妈、外婆、外公等同住在外婆家,基本不与父亲方面的亲戚来往,案主家庭有一套房子出租(爸爸去世后自住的房子用于出租),以应付日常的生活开销,案主的学费现由小姨、外公等人帮忙支付。妈妈、外公、外婆等都很疼爱他,每次回家后都会带他出去逛公园、购物、走亲戚等。

三、资料收

1:查阅案主原始资料,包括机构对其进行的家访记录,工作人格分析,个人整体评估表等,案主申请资料等,掌握案主基本资料,生活环境。

2:与案主建立稳定的联系,保持相互之间的持续沟通,防止诊断过程中断。认真记下每一次的聊天记录,从案主的言词中分析案主的心理特点,以便更好的了解案主现在的状况。

3:通过与实习机构个案管理员和责任督导及时了解案主现在的情况,以及他们对案主的认识,案主发展情况,从多方面收集资料,保证能够对案主的现状有更全面的认识。

4:通过家访,与案主居住家庭负责人(家庭爸爸)取得单线联系,将案主在机构和家庭中的表现进行对比和环境分析,随时掌握案主发展情况。

四、评估和诊断

1:案主的问题与需求:

从案主的家庭关系看,案主的家庭为病态家庭,即单亲,然而由于案主的问题涉及到家庭结构的调整,而专业关系的建立尚不足以起到关系调整的作用,因此工作者把案主的问题定位于案主偏差行为的矫正和主动性、能动性的提高。初步分析,案主偏差行为的产生与其病态家庭有直接联系,从环境上来讲,其父亲怕案主因智力障碍在家庭之外的环境中受到歧视等心理和生理上的伤害,将案主“软禁”在家,导致案主没有受到良好的基础教育,这种过分的爱导致案主与周围环境的适应能力不足,可能是案主自闭症产生的重要原因。案主对家庭的依赖感很强烈,家庭是案主可以信任和互动的场所,对其他环境的排斥让案主不能自拔,案主在进入新的环境中,个人需求不能得到满足,自我管理能力

又低,只能以情绪发泄和偏差行为引起关注,从而引起环境与他的互动。从这一点上来看,案主是有互动的意识的。只是没有掌握与环境互动的方式方法,觉得与周围环境的交流中自己的角色应该是被关注的,是单向的。所以,案主的主要问题在于与环境互动中自身角色的定位和由此产生的情绪发泄的目标的转移(偏差行为的矫正),这就从基本上要求案主要有主动表达需求的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能够控制自身行为,将自己融入到环境中,产生互动。在评估阶段,案主的需求主要为被关注,案主总是在偷偷地观察周围环境对自己的关注度,但是自己又不能很好地表达这种关注的需求。因为案主的表达能力欠佳,这种需求只能由工作者去分析和总结,然后以对质等技巧去获得案主的认同。

2:案主的改变意愿:从主观上来讲,案主的改变意愿较强(通过工作人员观察总结后得到案主的认同)。在机构中,案主希望能掌握手工制作等技能,能够养自己的母亲,不管案主是否有意识地表达这种想法,案主是有改变的意愿的,这是可以肯定的。具体来说,案主在建立关系阶段,对工作人员的排斥比较小,对工作人员的身份有很好地认同,案主希望在老师(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完成自己的意愿。并且案主能够在建立关系阶段按照工作人员的指示或者指令完成一些动作,改变原有习惯,表明了案主强烈的改变意愿。

3:可利用资源:相对于其他环境,案主对展能中心的依赖比较强烈(除家庭之外),所以在本次个案服务中,可利用资源大部分为展能中心的环境资源,例如个案场所,工具等,另外,机构工作人员的无条件的配合也是比较重要的资源。对于案主的改变,可利用资源相对较少,环境资源比较单一,物质资源方面,因为本次服务没有那么强烈的物质要求,因而也显得比较单一。值得一提的是,案主的家庭生活环境(社区家庭)将作为本次服务的重要资源,在个案服务中起到承接的作用,案主的改变将在这个环境中去体现,所以,家庭是比较重要的潜在资源。

4:案主的优势:

(1)案主改变的意愿强烈。

(2)案主比较能接受外界环境的直面影响。

(3)案主信任社工,愿意一起探讨达到目标的路径,并积极采取行动。

(4)案主身体尚健康,能够进行正常的运动和调节活动。

(5)案主对家庭的依赖已经有所转移,对于其他环境的依赖感有所提升。

5:案主的劣势:

(1)案主情绪控制能力比较差,对自身行为的认知较低。

(2)案主普通话理解能力偏低。

(3)案主精神受环境影响比较恍惚,不能专注。

五、目标制定和服务计划

在遵循个案工作目标制定原则的基础上制定目标计划。首先,目标应与案主的问题有直接关系;其次,目标是可行的;再次,目标与工作员的能力和技巧相当;再次,避免将自己的价值判断强加给案主,以下为本次个案服务中的目标和计划:

1:工作目标(详见附件1)

2:工作计划(附件1)

六、持续服务与治疗

1:理论基础与治疗模式

个案理论模式:心理社会治疗法人本治疗法现实治疗法

心理社会治疗法认为,个人的心理发展备受其社会环境和生理状态所塑造,有“人在情境中”这

个独特的概念,认为人不能被看为一个完全独立自存的个体,研究一个人,一定要同时了解他所身处的环境,即他的家庭、学校、朋辈、工作场所等社会组别因互动所产生的状态。其次,个人在过去所经历的事物,所持的观念,所学习得到的技巧、知识和态度都会有意无意地影响着个人今时今日的一切。因此了解早年经历对了个人的现在和将来有很大的帮助。最后,每个人都有价值和发展潜质,只要遵守个别化、接纳、当事人自决、不批判的态度、表里一致、保密、受控制的情绪反应的工作原则,就能帮助案主健康的发展和充分地使用其潜质。

人本治疗法认为,人有自我实现的需求。当人们满足了吃饭、穿衣、安全等根本需求后便会有诸如爱情、尊重与自我实现的高级需求。当实现低层次需求后而高层次的需求无法获得满足时,人们就会产生一些不良的情绪并感到痛苦从而形成心理障碍。自我实现的趋势是一个引导人们努力认识、实践、自治、自我决定、完善的过程。治疗并不需要对患者进行指导与控制,

只要对患者提供足够的信任与尊重,他们便会有能力去解决自身的心理问题。

现实治疗法认为,人的一生都有自我认同的心理需求,人具有一种成长的力量激发个体努力争取成功的认同,案主的处境是由案主的生理因素,心理因素,以及案主所处的环境造成的。在个案辅导过程中应关注个案辅导关系,社工应促进案主发现和认同自己优势和劣势。重视个案过程,认为人的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在个案中社工尤其重视案主在个案过程中积极的行为和思想。

2:治疗的基本过程(附件2:个案工作全程点滴记录)

七、结案与评估

1:结案

(1)目标达成:通过查阅对案主的服务记录,案主情况已经有很大的改观。改善偏差行为方面,通过心理疏导和目标的转移,案主对其偏差行为有比较正确的认知。同时,通过改变其偏差行为发生的环境,有效地降低了发生的频率,如果能够继续保持环境的改变,能够进一步降低或者改变案主偏差行为发生。主动性和能动性方面,在长期沟通和引导治疗中,案主心理防御机制有明显降低,能够简单表达自身需求,在意识和行动上都与语气目标一致。在日常工作中,案主有较强的参与意识,并且主动将这种意识与自我需求的表达结合起来。最重要的是案主认识到自身优势(唱歌等特长),在正确引导下不再害怕表现自己,意识到自己对于周围环境的重要性。

(2)因为工作者实习时间限制,不能对案主进行进一步的观察和治疗,但是鉴于已完成个案服务计划,所以停止干预。

(3)填写《个人辅导服务意见收集表(个案评估/完结)》

2:评估

(1)投入评估

本次个案中,因为服务地点集中在机构,而且服务过程中基本不涉及到物资等的运用,所以投入方面评估只从时间投入进行,本次个案投入时间约为20天,去掉周末时间,共为15天,其中建立关系时间为10天,开展服务时间为5天,其中包括脱离关系阶段,时间紧迫,但是能达到充分利用。

(2)成效评估:本次服务计划综合考虑到案主的心理需求及其所处的家庭、学习和社会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影响,采用了社会心理疗法、家庭疗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介入个案,除了社工与案主的直接面对面的个案访谈治疗外,加入了轻度催眠,角色扮演等方法,另外将案主的社区资源,学习环境整合到案主的治疗中,从而为他的身心康复尽可能全方位的创造出一个良好的适应环境,这有助于案

主缓解和摆脱内心的恐惧和自闭,尽早恢复和提高人际沟通能力,正常表达自身需求,参与到日常学习环境中。除此之外,本次服务计划所需要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较少,成本低,在充分准备后征得案主及案主所在机构的配合与支持,这使得该治疗方案的实施在理论和实务上具有可行性,而且会取得良好的效果。经过集中时间高频度的个案服务,案主心理防御机制相对降低,对自身偏差行为有比较正确的认知,同时,能够主动表达基本需求,

(3)自我评估:社工在整个活动中,始终以积极的、平等的态度对待案主,严格遵守社会工作者的各项基本职业道德准则;同时,合理运用个案工作技巧,包括交流技巧、解决问题技巧、改变行为技巧,利用倾听、引导、反馈、总结、打断等沟通技巧,巧妙而又灵活的处理好工作员与案主及其学习环境的关系;注重整合各种资源如案主学习环境及社区资源等积极引导案主内心压抑的正常宣泄,为案主的心理康复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氛围。在前期评估阶段和工作阶段,工作人员通过查阅大量资料进行对案主问题的评估和个案服务的指导,同时,在整个个案过程中,详细记录与案主接触情况及每次服务的内容,指导自身发展及理论在智障群体中的运用。具体服务过程中,工作者大胆尝试不同治疗方法,将个案服务放入社会工作整体中思考,运用,在积极整理的基础上思考,总结社会工作在服务智障人士实务中的方法和经验。

(4)责任督导评估

责任督导对于本次个案服务采取支持态度,在个案服务目标达成方面与工作人员保持同一看法。就工作人员在个案服务中的表现给予了很大肯定和鼓励,重点为工作人员在个案服务中理论的运用比较充分,但是工作人员在案主问题预估阶段缺少深入,导致缺少对案主的深入了解与突发情况的预计,部分突发情况不能很好处理。工作人员各项资料准备充分,记录详细,坚持社工理念,具有独特的思维。

(5)理论模式评估

针对本个案的特点,以及在对案主行为、心理分析的基础之上,对症下药,采取心理社会治疗法、人本治疗法、现实治疗法三种模式结合的方式对案主进行服务,但是由于案主情况比较特殊,这三种模式中的部分内容不能完全适合案主。比如心理社会治疗法和人本治疗法中对人的假设不符合案主当下情况,在具体服务过程中,还加入了联合家庭治疗模式少许内容。就前三种模式来说,都有缺陷。心理社会治疗法拥有众多的反映和非反映技巧,对案主的沟通能力、内省能力和完整自我的要求比较高,对智障人士在行为的改变上没有直接的帮助;人本治疗法中,工作人员的角色为一个良好气氛的提供者和协助者,这就对案主的主动能力要大于工作者,但是在本次个案中,案主的需求就是要提高主动能力;现实治疗法中,要求案主对工作者的技巧有很好地回应,对工作者各方面的技巧有很强的要求,但是本次个案中,案主与工作人员的互动比较欠缺,所以这种要求基本没有太大的作用。

八、不足与反思

1:不足:

在开展个案访谈的工程中,工作员容易受案主的情感所左右,很难与案主维持中立的专业关系及工作员自身应有的权威,致使案主对工作员产生一定的心理依赖感,这不利于案主的独立自主;工作员开展的个案工作受时间、精力等方面的限制,无法在短期内对案主及其家庭形成一个全面、完整的了解,因而可能会导致错误的问题诊断和一些不利案主恢复的疏漏;而且,由于受服务时间的限制,对案主开展的个案辅导治疗效果可能不会持续很久,缺少跟进服务,案主的问题可能还会出现反弹,这是工作员无法掌控的。

2:反思

(1)要有耐心与爱心,不能急于求成,不要对案主的改变期望过大

(2)投其所好,选择正确的辅导方式

(3)在生活的点滴中辅导,抓住机会鼓励与表扬,适时对案主进行惩罚

(4)在游戏中尤其是要有意识的安排一些群体游戏使案主参与,在此过程中加强引导,培养案主合作、谦让、合群等礼貌习性。

(5)处理好移情与反移情,始终站在专业工作者的角度上要求自己和案主。

(6)对个案工作原则的坚持要上升到坚持和升华的高度。

(7)做好个案工作过程的点滴记录是反思和评估个案服务的重要工具。

(8)善于运用重要他人和环境对案主进行引导,使案主在掌握与环境适应能力的基础上改变自身行为。

(9)处理好专业自我与个人自我的关系是个案服务中工作人员要特别注意的环节。

参考文献:

1、陈志霞:《个案社会工作》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张雄:《个案工作》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3、江光荣:《心理咨询的理论与实务》高等教育出版社

个案工作——智障青少年自闭症治疗计划

一、基本资料

(一)案主资料:

1:基本资料

2:评估资料:(附件1)

(二)执行社工:包存成

(三)责任督导:陈**

二、个案理论模式:心理社会治疗法人本治疗法现实治疗法

心理社会治疗法认为,个人的心理发展备受其社会环境和生理状态所塑造,有“人在情境中”这个独特的概念,认为人不能被看为一个完全独立自存的个体,研究一个人,一定要同时了解他所身处的环境,即他的家庭、学校、朋辈、工作场所等社会组别因互动所产生的状态。其次,个人在过去所经历的事物,所持的观念,所学习得到的技巧、知识和态度都会有意无意地影响着个人今时今日的一切。因此了解早年经历对了个人的现在和将来有很大的帮助。最后,每个人都有价值和发展潜质,只要遵守个别化、接纳、当事人自决、不批判的态度、表里一致、保密、受控制的情绪反应的工作原则,就能帮助案主健康的发展和充分地使用其潜质。

人本治疗法认为,人有自我实现的需求。当人们满足了吃饭、穿衣、安全等根本需求后便会有诸如爱情、尊重与自我实现的高级需求。当实现低层次需求后而高层次的需求无法获得满足时,人们就会产生一些不良的情绪并感到痛苦从而形成心理障碍。自我实现的趋势是一个引导人们努力认识、实践、自治、自我决定、完善的过程。治疗并不需要对患者进行指导与控制,只要对患者提供足够的信

任与尊重,他们便会有能力去解决自身的心理问题。

现实治疗法认为,人的一生都有自我认同的心理需求,人具有一种成长的力量激发个体努力争取成功的认同,案主的处境是由案主的生理因素,心理因素,以及案主所处的环境造成的。在个案辅导过程中应关注个案辅导关系,社工应促进案主发现和认同自己优势和劣势。重视个案过程,认为人的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在个案中社工尤其重视案主在个案过程中积极的行为和思想。

三、个案原则:尊重个别化接纳承认理解关怀非批判案主参与与自决保密性

四、个案技术:会谈访视记录

五、服务计划

(一)接案(2011年6月14日)

接案来源:工作者在服务机构中通过对比评估后跟进

接案原因:工作者在评估实习单位和服务对象整体情况时,发现案主有严重的偏差行为,在通过与长

期对其服务的工作人员交谈后得知,案主有较为明显的自闭症现象,而且有严重智力障碍,主动性和

能动性偏低,且有严重偏差行为。在实习机构督导的允许和引导下,工作人员希望通过个案社会工作

方法对案主进行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培养,并且通过社会工作专业治疗模式矫正案主青春期偏差行为。

(二)案主评估(2011年6月14日——2011年6月18日)

评估方法:访谈,资料查阅

评估资料与详细结果:附件1

个案预估:根据评估结果显示,此案主需要在自主性和能动性方面得到培养或提高,需要改正青春期

偏差行为,并树立生活信心。

可利用资源:广州慧灵青少年展能中心、案主家人

(三)建立专业关系(2011年6月14日——2011年6月23日)

1:基本关系建立(2011年6月14日——2011年6月18日)

(1)运用理论:人在环境中理论(人与环境是一个互动的系统,人是在特定的环境中生活成长的,人所遭遇的问题也是在人与环境的互动中产生的,只有结合人与环境的互动,才能真正理解人的行为)

案主有能论(人有内在的价值和尊严,有内在的能力和趋向于能使生活变得更完满的改变的动力,每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包括社会都有一份责任,都有属于人类的一些共同需求……)(2)专业技巧:倾听,同理心

(3)建立原则:尊重,保密,非批判,个别化,接纳

2:专业关系建立(2011年6月21日)

(4)运用理论:同上

(5)专业技巧:对质、摘要、澄清

(6)建立原则:尊重,保密,接纳,案主参与与自决,理解关怀,承认。

(四)目标与计划

1:工作目标:

2:工作计划(具体活动安排)

(1)访谈(2011年6月27日下午 2:30——4:00)

地点:展能中心电脑房

内容:运用心理心理社会治疗法和人本治疗法中的理论为指导,消除案主个人的自我防御机制,解读案主内在心理结构和自我强度,对案主偏差行为和自闭症根源进行了解,减低案主“人在情境中”系统的功能失调。

(2)角色体验游戏(2011年6月28日下午 2:30——4:00)

地点:展能中心电脑房

内容:用现实治疗法部分内容,进行角色体验游戏,总结案主进入机构依赖的表现,并通过与案主口

头承诺,对案主行为进行正面要求。并用自身行为引导案主对自己责任进行明确。

(3)心理催眠尝试治疗(2011年6月29日下午 2:30——4:00)

地点:展能中心电脑房

内容:对案主进行催眠尝试,调节案主心理防御机制,对已经明确的责任进行加深训练,使案主感受周围环境的重要性。

(4)时间观念培训(2011年6月30日下午 2:30——4:00)

地点:展能中心电脑房

内容:用可触摸的钟表模具对案主进行时间知识教育,并通过正增强技巧,使案主对认识时间和遵守时间产生兴趣。

(5)会谈(2011年7月1日下午 2:30——4:00)(结案)

地点:展能中心电脑房

内容:对服务过程进行总结,分享,强调案主责任,指令案主行为

填写《个人辅导服务意见收集表(个案评估/完结)》

(五)个案评估(2011年7月2日)

评估方法:工作者与案主的访谈;工作者观察并记录案主的改变;工作机构督导对社工的评估和总结。

六:困难预计

1:预计困难

(1)案主评估的准确性

(2)案主出现情绪化和终止服务的行为

(3)与机构常规活动时间冲突

(4)与工作人员自身活动时间冲突

2:解决

(1)加强计划进行中案主资料的进一步收集整理

(2)运用个案技巧对案主进行引导,不排除接触外部人力资源运用的可能性

(3)将个案计划与机构活动安排人员进行协商

(4)案主至上,如工作人员时间冲突严重,则考虑调适计划,并与案主和责任督导协商。

社会工作的三大工作方法

社会工作的三大基本方法 个案社会工作、小组社会工作与社区社会工作。 一、个案工作 个案工作是指运用专业的知识、方法和技巧,通过专业的工作程序,帮助有困难的单个个人或者家庭发掘和运用自身及其周围的资源,改善个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适应状况。 (一)个案工作的主要模式 为了保证个案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开展个案工作过程中需要运用个案工作中相关的服务模式。个案工作的服务模式既是用来指导社会工作者针对某个服务对象开展专业服务的理论依据,也是帮助社会工作者决定个案工作的程序和服务方法的重要依据。个案工作的服务模式有很多,而且差别很大,这里将着重介绍四种常用的个案工作的服务模式: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危机介入模式、行为治疗模式和人本治疗模式。 1.心理社会治疗模式 (1)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理论假设:①人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生理、心理和社会这三个方面的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个人的成长和发展。②服务对象的问题与服务对象感受到的压力有关。③人际沟通交流的状况是保证个人与个人之间进行有效沟通交流的基础,也是形成个人健康人格的重要条件。④认为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即使是暂时面临困扰的服务对象,也具有自身有待开发的潜能。 (2)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治疗技巧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可以运用的技巧比较多,包括直接治疗技巧和间接治疗技巧两大类。 所谓直接治疗技巧,顾名思义,是指直接对服务对象进行辅导、治疗的具体方法。可以根据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的沟通交流状况,以及反映服务对象内在想法和感受的状况分为非反思性(non-reflective )直接治疗技巧和反思性(reflective )直接治疗技巧。 间接治疗技巧是指通过辅导第三者或者改善环境间接影响服务对象的具体技巧。间接治疗技巧的运用对象很广,包括服务对象的父母、朋友、同事、亲属、邻里和社区管理人员等,把个案工作服务介入的焦点从服务对象个人扩展到服务对象周围的其他社会成员。

孤独症儿童课堂问题行为的个案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3615462634.html, 孤独症儿童课堂问题行为的个案研究 作者:高孟霞 来源:《启迪与智慧·教育版》2018年第03期 【摘要】本研究通过对个案亮亮进行追踪观察,探寻孤独症儿童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提出有效应对的策略。 【关键词】孤独症儿童;课堂问题行为;个案研究 近年来,我国特殊教育事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学校教育对象的类型也有了极大的扩展,其中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的数量在逐年增多。这些儿童身上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问题行为,当这些问题行为发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时,无疑会影响正常教学的开展。因此,对特教学校孤独症儿童问题行为的调查,探究其行为表现背后的动因,可以帮助特教学校教师选择制定恰当的干预策略,进而有效缓解其教学压力。 一、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亮亮,男,9岁,孤独症兼轻度智障,现就读于安徽某特教学校康复班。亮亮生活在一个六口之家,家中还有一个一岁多的妹妹。亮亮四岁时被医院诊断为孤独症,之后进入一家私立康复机构接受教育训练,2015年秋季进入该特教学校就读,平时由爷爷、爸爸轮 流陪读。 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界定:课堂问题行为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影响课堂常规秩序及教学有效性的行为。北京师范大学特殊教育教授朴永馨认为问题行为会阻碍儿童的社会适应以及身心的充分发展。国外最早对问题行为进行研究的是威克曼(E.K.Wakeman),他在 1928 年首次提出问题行为这一术语,并指出问题行为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指任何一种会引起麻烦的行为(干扰学生和班级集体发挥有效的作用),也可以说是这种行为所产生的麻烦(表示学生或集体丧失有效的作用)。此后,有更多的学者给予问题行为不同的解释与命名:偏态行为、异常行为、挑战性行为等。综合国内外学者的观点,问题行为应包含以下几层含义:(1)问题行为会阻碍自身的身心发展和社会适应;(2)问题行为会影响自己与他人的正常学习和生活;(3)问题行为偏离社会常态。 个案主要的问题行为有:发脾气、自我伤害、不参与等行为,其操作性定义如表1。 二、研究结果 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表现:通过对亮亮的课堂行为观察发现,该生坐在椅子上不断前后摇晃自己身体,不参与教学活动的行为出现频率最高,约占50%。其次是双脚同时起落蹦跳、用力拍桌子、推翻课桌等发脾气行为,约占40%。捶打自己下巴的自伤行为发生频率最低,约占10%。

儿童问题行为矫正案例word版本

儿童问题行为矫正案例-智障儿童攻击行为的矫正一、学生基本情况 姓名:冯某性别:男出生年月:1996年7月 健康状况:良好智障程度:中度智障原因:难产造成宫内窒息家庭及教养情况:冯某的妈妈是军人,对孩子要求较高,有时会有暴力行为。冯某的阿婆和爸爸较溺爱孩子。 受教育情况:冯某在普小随班就读到四年级,对于知识掌握少,除写字外不能独立完成作业。在学校一些同学不懂事嘲笑辱骂他,加上课程难度太深无法理解,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发展到逃学厌学的地步。现在天使国际特教学校就读。 二、主要问题行为描述 1、不喜欢集体生活,感到一切都没有兴趣,不愿参加任何集体活动和课堂活动,上课时常常一个人自言自语并做自我暗示,例如我不喜欢上课,我不愿做作业等。 2、冯某对于与其发生摩擦的同学会进行谩骂,并嘲笑其他有障碍的孩子。如果有人(包括家长和训练人员)阻碍其完成某事,他会大打出手。 3、冯某爱看奥特曼的动画片,有些沉迷其中,喜欢想象并模仿有各种能量的怪兽去破坏他不满意的东西。 4、心里承受能力差,如果遇到难题就会放弃并产生很严重的自责,如“我太笨了,我害妈妈受了一辈子的罪。”

三、确定终点行为 冯某的攻击行为在训练和课堂教学中反复的表现出来,并且严重的影响到正常的康复训练,因此,被看成是严重的行为问题,需要介入一定的干预措施。 终点行为定为:通过矫正,使冯某逐渐减少攻击行为的次数,直至停止攻击行为。 四、问题行为及原因分析 1、生理因素 冯某因难产造成宫内窒息,导致智力受到影响,自我控制能力差并且缺乏与他人沟通的能力,不能很好的表达需求。 2、教育因素 冯某一直在普小就读,但学习能力很差,由于学生较多,教师不能照顾周全。冯某不能完成学业,受到一些同学的歧视,从而造成了学生自信心低下并使冯某形成了攻击行为。 3、家庭因素 由于孩子有缺陷,其爸爸非常自责,觉得对不起孩子,从而产生了过分的爱护和溺爱,放任其不良行为。另外冯某喜欢看奥特曼打斗的碟片,家长没有及时引导,导致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模仿。 4、环境因素 冯某来到新学校,第一次离开父母过学校集体生活,比较恐惧和

个案工作的本质、主要模式

个案工作的本质、主要模式 一、单选题 (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 在社会个案工作中,专业助人关系要求社会工作者以为中心。 A.社会的发展 B.环境的发展 C.案主的发展 D.公众的发展 答案:C [解答] 社会个案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一种基本方法,个案工作把个人视为社会环境中的个人,注重人的社会方面的发展,帮助的目标是增进服务对象与周围环境或者他人之间的和谐。因此社会工作者专业助人关系要求以个人或家庭,即案主的发展为中心。 2. 最早对个案工作进行了清晰界定。 A.玛丽·里士满 B.鲍尔斯 C.廖荣利 D.罗杰斯 答案:A [解答] 最早对个案工作进行清晰界定的是美国社会工作专家玛丽·里士满,她在1922年出版的《什么是社会个案工作》一书中对个案工作进行了概括。 3. 把个案工作概括为“社会个案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一种基本方法,是以个别化方法,对感受困难、生活失调的个人或家庭(案主)提供物质帮助、精神支持等方面的服务以解决他们的问题,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的著作是。 A.《社会个案工作的性质和定义》 B.《什么是社会个案工作》

C.《社会个案工作》 D.《中国社会工作百科全书》 答案:D [解答] 不同的个案工作专家和学者对个案工作的基本要素和内容有着不同的理解,但其中有一些受到普遍的认同。题中是《中国社会工作百科全书》对社会个案工作的界定。 4. 关于个案工作,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个案工作是一门专业的工作方法 B.个案工作是一连串的工作过程 C.个案工作是只调动案主自身的资源,改善与社会环境之间的适应状况的活动 D.个案工作采用个别化的工作方式 答案:C [解答] 个案工作是帮助遇到困难的个人或者家庭调动自身及其周围的资源,改善个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适应状况的活动。个案工作非常注重发掘和运用服务对象自身及其周围环境的资源和能力,以增进服务对象个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适应。 5. 解决家庭问题时社会工作者一般采用。 A.个案工作方法 B.小组工作方法 C.社区工作方法 D.行政工作方法 答案:A [解答] 个案工作是直接从英文Social Casework翻译过来的,因此又称社会个案工作,它是指把单个个人或者家庭作为服务对象,对其所开展的各种专业的帮助活动。 6. 个案工作把个人视为社会环境中的个人,注重人的社会方面的发展,帮助的目标是增进服务对象与周围环境或者他人之间的和谐。这是个案工作区别于的重要方面。 A.心理咨询与治疗

儿童问题行为案例分析

案例介绍: 小A是一个10岁男孩,四年级。智力正常。他的不适当行为特别表现为上课随便插嘴,有时站起来离座与人讲话,严重影响课堂正常教学。对小A的这种表现,他的幼儿园老师、小学各任课老师及家长都甚感头疼,曾想过许多办法试图制止,但效果不佳。经××医院诊断,系过分活动症。 根据上述情况,尝试用行为矫正技术对小红的不良行为进行矫正。设计一个行为矫正方案。

设计方案: 一、确定目标行为:减少小A上课随意插嘴的次数,不影响课堂正常教学。 二、测定基准线:采用“事件取样”观察法。在上课4 5分钟内记录随意插嘴的次数,为求准确性,选择不同节次的数学、语文课,共观察5天,观察数学平均每节课插嘴4~6次,语文约5次。 三、选择增强物:由家庭访问得知,该生很喜爱看课外书,又与该生交谈,知道他更喜欢班内墙上的红星,因此,约定以红星作为增强物。 四、过程与方法:我事先和小A谈话,帮助他进一步认识上课随便插嘴行为的不良后果,增强他减少这一不良行为的意愿,向他说明协助他改变的办法。取得该生的同意后,订立口头契约。 第一阶段,减少数学课插嘴行为,若做到一节数学课插嘴次数比基准期少1次,可得代券1张;少2次,可得代券2张,以此类推,3张代券可换1颗墙上的红星。若超过基准线平均数1次。则罚代券l张,以此类推。时间两周,效果非常显著:处理期第一周即下降到平均每节课3—5次,第二周2—3次。 第二阶段,数学、语文课上同时控制。数学课要求保持第一阶段的平均3~5次,就可得l张代券;若少1次。可得2张代券;超过4次,罚券l张。语文课也以基准期5次为界,减1次奖1张券。超1次罚1张券。其他以此类推,时间4周。结果表明他能够达到预定要求。第三阶段,数学、语文、外语课同时控制。数学插嘴保持第二阶段的

个案工作六种理论模式总结 初步整合

个案工作六种理论模式总结 一、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 该模式主要借助精神分析理论中“本我、自我、超我”分析和“人在情境中”理论,认为人是由生理、心理和社会三方面因素组成的,并汇集了社会学的角色理论和互动理论、人类学的家庭理论以及系统理论等。理论建立在以下四个假设上: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要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求助者成长过程;求助者问题来源主要有早年经历、当前环境和不良的自我和超我功能;人际沟通包括自我功能的强度、自我防卫机制和知觉等;求助者具有价值和潜能有待发掘。基于上述理论基础,治疗方法集中在两方面:以辅导求助者本身为主的直接治疗和以改善求助者所处环境为主的间接治疗,按照研究、诊断、治疗的步骤,通过运用各种个案工作的技巧逐步解决求助者的问题,从而帮助求助者认识到自己的意义和与他者的关系,能够对生活有一个正确的知觉。但是,该模式把求助者看成“病人”“问题人”,分析方法类型化,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求助者的主观感受和独特的精神发展逻辑以及其自决权。(401字) 二、人本治疗模式 从乐观主义人性观和理想主义生活观出发,是继弗洛伊德心理分析、行为治疗模式之后的第三种心理学思想流派。理论假设认为人性本质是好的,有潜能发展自己,与人合作,能够自发评估事物及其意义;主张通过建立和谐、接纳的合作关系帮助求助者更好地理解自己;自我概念包括求助者对自己的知觉和评价、对自己和他人关系的知觉

及对环境的知觉和评价;人的自我概念和主观经验出现不一致甚至冲突时,便会出现心理适应不良和失调。该模式不过分注重工作者的技巧,而是注重倾听、释意、澄清、情感反映、自我揭示等非影响性指导技巧,通过创造和谐、接纳、真诚的和谐辅导关系,帮助求助者认识自我,激发其潜能,正确认识自我。但是个案辅导的技巧还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对顿悟力不是很强的群体。(318字) 三、行为修正模式 该模式以求助者行为作为分析的起点,探讨不良行为产生的外部条件、机制以及具体发展过程。主要理论假设为经典条件作用理论、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以行为作为理论研究的中心,以学习作为核心概念,强调外部环境在行为习得中的作用,注重可观察和可测量。治疗方法比较系统、明确,主要有放松练习、系统脱敏法、满灌疗法、自我管理、厌恶性疗法、模仿、代币管制法和果敢训练等。主要遵守如下原则: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准确的行为评估;有效的行为修正;合理的修正效果评估。但是该模式忽视了对求助者内心的探讨,把人的行为单纯理解为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过分注重外在行为症状的消除。(277字) 四、理性情绪治疗模式 该模式是认知疗法的一种重要理论分析模式,形成了包含ABC理论在内的相对系统完备的个案辅导技术。主张人生来有积极理性和消极非理性两方面,都是有价值的。关注心理失调的原因和机制,重点运用ABC理论:A代表引发事件,B代表求助者的信念系统(认知和

结合学生个案_谈谈心理问题干预的方法

结合学生个案_谈谈心理问题干预的方法结合学生个案,谈谈心理问题干预的方法 XX学校 XXX 今天,人们已逐渐达成了这样一种共识,即健康不仅包括身体健康,也包括心理健康。世界卫生组织就明确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态,而且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社会适应上健全安好的状态。”这对我们从事教育事业的教师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现在,我们面对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由于社会的不良影响和家庭的影响,学校教育的失误,导致他们中的一部分人程度不同地存在学习困难,情绪不稳,孤独胆小,惧怕挫折,缺乏毅力进而身上存在着懒惰、怯懦、自私等缺点。中学生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由发展走向成熟的阶段,在承受来自社会、学校、家庭压力的同时,常有心理行为、情绪、自我意识等方面偏离正常的现象产生。因此,对中学生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的干预是非常必要的。 很多调查结果表明,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率较高,而且不受地区、性别、年龄、智力等因素的影响。同时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学生的心理问题也体现了其特殊性。有关研究指出,男生的心理问题突出表现在抑郁、不受欢迎和违纪行为方面;女生则以躯体诉述和思维障碍为主。因此,在干预学生的心理问题时,应该依据其特殊性,对具体问题做具体分析。针对不同的干预对象制定不同的干预措施,方能获得满意的结果。 下面就结合中学生当中的一些案例谈谈心理干预的方法 案例一: 陈某平时能按时到校上课,有时能按时完成作业,上课爱搞小动作,有时也能积极发言,但对很多问题一知半解,学习成绩不稳定,特别是每到下课时,他常常管不住自己的手脚,常常和同学打架,几

乎每节课下课后都和同学发生矛盾,遭到同学们的投诉,老师经常进行说服教育,但效果不大。 根据以上情况,对其进行分阶段、有步骤的心理干预。 ,.根据其动机外化强烈的状态,只要一有机会就安排适当的工作给他,特别是体育、文艺方面的工作,使他发挥自己在能力上优秀的方面,对其内在强烈外化的动机加以了自身技巧性的调整。 ,.对他讲述中外名人故事的奋斗史,以此激励他强烈的学习兴趣,并请他回答一些适当的问题,以利让他自悟。 ,.与其家庭密切配合,采用互签字法,督促完成家庭作业,并使其家中对他发的钱有所节制,为小卢的学习动机向主动动机方面发生转化,提供契机。 4.通过班队会活动教给同学们一些正确的交往方法,让大家谈谈不正当交往的感受和危害,生动的事例给了小陈很大的启发和感受。 ,.有意识地让小陈做一些稍难的题,以此来更进一步地激发其学习的内在欲望,并发挥其天赋较好的特长。 ,.对小陈的优点给予及时表扬。而缺点,在课堂上的尽量以体态语言暗示其改之;课外则多引导他提高认识,培养其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 ,.开展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寓教于乐,使其发挥表演才能,也引导其强烈的外化向正确的内化方向发展,从中促进其学习兴趣更为深化。 ,.注意结合学生实际,适时改变教学方法,以人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而对小陈同学尤其强调启发性,使其动机能量处于了与学习对象的强烈结合态,一方面不压抑其创造性思维,另一方面又使其步入到正规化学习的境地中来,充分调动起他学习的主动性。 通过心理干预,小陈学习的态度,有了明确的学习目的,学习意

常见的几种个案社会工作模式上课讲义

常见的几种个案社会 工作模式

1、心理社会治疗模式 1930年美国史密斯学院的汉金斯(Frank Hankins)首次使用“心理社会”这个概念。1937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汉密尔顿(Gordon Hamilton)发表“个案工作的基本概念”(Basic Concept in Social Casework)一文,系统阐述了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有关理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另一位学者霍利斯(Florence Hollis)在20世纪60年代综合各种相关的理论把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加以发展,使之成为个案工作的一种重要服务模式。 (1)理论假设 ①对人的成长发展的假设。认为人与环境是一个互动的体系,人在特定的环境中生活成长,人所遭遇的问题也是人与环境互动的结果。所以只有结合人与环境的互动,即考察“人在情境中的状态”,才能真正理解人的行为。认为影响人的行为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3个方面的因素,它们相互作用,一起推动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②对服务对象问题的假设。认为导致服务出现问题主要有3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成长早期未实现的欲望或诉求压抑,对服务对象当前的生活和人际交往形成压力;其次,当前的压力,迫使早期的问题显现出来;第三,对外部环境的应对能力和自我情绪控制能力的欠缺而无法有效应对外在环境的要求。来自过去、现在以及问题处理这3个方面的压力相互影响,最终使服务对象心理出现困扰、人际交往出现冲突。 ③对人际沟通的假设。认为人际沟通是保证人与人之间进行有效沟通的基础,是形成健康人格的重要条件。 ④对人的价值的假设。认为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即使是暂时面临困扰的服务对象,他们也有自我发展的潜力。 (2)治疗技巧 ①直接治疗技巧。直接治疗技巧是指直接对服务对象进行辅导、治疗的具体方法。在直接治疗技巧中,又可以根据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的沟通状况分为非反思性(non-reflective)直接治疗技巧和反思性(reflective)直接治疗技巧。前者是指社会工作者直接向服务对象提供各种必要的服务,而服务对象只处于被动接收状态的各种辅导技巧。这种辅导技巧不关注服务对象的自身感受和想法。非反思性直接治疗技巧主要包括支持、直接影响和探索-描述-宣泄。支持是指通过社会工作者的了解、接纳和同感等方式减轻服务对象的不安,给予服务对象必要的肯定和认可;直接影响则是社会工作者通过直接表达自己的态度和意见促使服务对象发生改变;探索-描述-宣泄是指社会工作者通过让服务对象解释和描述自己困扰产生的原因和发展过程,为服务对象提供必要的情绪宣泄的机会,以减轻服务对象内心的冲突,调整服务对象的不良行为。后者是指社会工作者通过与服务对象相互沟通交流,引导服务对象正确分析和理解自己问题的各种具体技巧。这种辅导技巧比较关注反映服务对象内心的感受和想法。反思性直接治疗技巧主要包括现实情况反思、心理动力反思和人格发展反思。现实情况反思是指社会工作者帮助服务对象对自己所处的实际状况作出正确的理解和分析的技巧;心理动力反思是指社会工作者协助服务对象正确了解和分析自己内心的反应方式的技巧;人格发展反思则是社会工作者帮助服务对象重新认识和评价自己的以往经历、调整自己人格的技巧。 ②间接治疗技巧。间接治疗技巧是指通过辅导第三者或者改善环境间接影响服务对象的具体技巧。间接治疗技巧的运用对象很广,包括服务对象的家人、朋友、同事、邻里和

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理

本科课程考查(论文)专用封面 作业(论文)题目: 课堂问题行为处理 所修课程名称: 课堂管理与班级与班级建设 修课程时间: 2014 年 09 月至 2014 年 12 月 完成作业(论文)日期: 2014 年 12 月 评阅成绩: 评阅意见: 评阅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__ _ _ 教育科学学院_ ___ _学院__20 12 ___ _级_ _小学教育_ __ __ 专业 姓名__ 龙超琼_ ___ 学号_2 01 205 04 33 ___ __ __ __ __ _ _ _ … … … … … …… … … … … … ( 密 ) … … … … … … … … … … …… ( 封 )… … … … … … … … … … … … ( 线 ) … … … … … … … … … … … …

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理 摘要 从教育产生以来,课堂问题行为就一直干扰着教学的有序进行。不管是新教师还是老教师都会被课堂问题行为困扰,从而导致课堂效率不高、损坏其它学生正常上课的权利和师生关系不和谐等问题。但正因为有课堂问题,我们才需要来解决问题,从而让我们的课堂管理水平不断提高,让教育更有意义。 关键词:课堂问题行为处理 一.课堂问题行为的定义 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学生在课堂中发生的,违反课堂规则,破坏课堂纪律,妨碍及干扰课堂活动的正常秩序或影响教学效率的行为;是学生在师生交互作用中产生的影响本人或他人学习、或影响教师教学的行为。课堂问题行为通常有消极负面影响,而且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因为每个教师对课堂问题行为的判断标准不统一,每个人看待问题行为的角度并不一样,问题行为是具有一定主观性的。 美国的威克曼(E.K.Wickman,)把那些破坏课堂秩序、不守纪律和不道德等方面的行为归纳为扰乱性问题行为;把退缩、神经过敏等方面的行为归纳为心理问题行为。我国有的学者将课堂问题行为分为行为不足、行为过度和行为不适三种类型。还有心理学专家认为,根据学生行为表现的主要倾向,课堂问题行为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外向性问题行为,一类是内向性问题行为。笔者更倾向于外向和内向问题行为这种分法。 二.课堂问题行为的预防 (一)、制定课堂规则和程序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规则的课堂是不能进行的。学生在还没进入学校前缺少制度、规则等意识,因此当学生进入学校后应将尽快制定规章,但同时也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使用清晰明确的语言表达出课堂规则的要求。如果你用“课间休息要举止文明”这种表达,但我们很难用具体的指标来衡量“举止文明”,学生也就很难领会到举止文明到底应该怎么做。如果表达为“课间休息时不追逐打闹、不践踏草坪”就能让学生明确到底要怎么。 2.师生共同参与规则的制定、执行。课堂的主体是老师和学生,课堂规则的制定

社会工作者个案工作主要模式

个案工作主要模式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内容:理论假设、治疗技巧。 特征: 开放性。 理论假设的核心包括: 1对人的成长发展的假设;2对服务对象问题的假设;3对人际沟通的假设;4对人的价值的假设。 认知行为治疗模式三种学习理论: 经典条件作用理论、操做性条件作用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 都强调: 1以行为作为理论研究的中心,探讨行为习得、改变的规律;2以学习做为核心,研究行为学习的具体机制和条件;3注重外部环境在行为习得中的作用。 学习中的认知因素: 信息加工过程、信仰系统、自我表述、问题解决和处理的方式。 理性情绪治疗模式以人本主义作为自己理论的基础,认为人天生就有一种不断追求成长发展的趋向。 它对人的心理失调原因和机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提出了ABC理论: A引发事件、B服务对象的信念系统、C引发事件后各种认知、情绪和行为。 任务中心模式认为,服务介入须符合五个方面的基本要求: 介入时间有限、介入目标清晰、介入服务简要、服务效果明显、介入过程精密。

在任务中心模式看来,任务就是服务对象为解决自己的问题而需要做的工作。 它是服务介入工作的核心,是实现服务介入工作目标—解决问题的手段。 解决问题是目标,任务是实现解决问题的手段。 有效的沟通行动需具备两个要素(有系统、有反应),达到五种功能(探究、组织、意识水平的提升、鼓励、方向引导)。 内容技巧治疗技巧分为直接治疗技巧(非反思放松练习、系统脱敏、满灌疗法、厌恶性直接治疗技巧、反思性—)和间接疗法、模仿、果敢训练、代币管制。 治疗技巧非理性信念的检查技巧(反映感受、角色扮演、冒险、识别);辩论技巧(辩论、理性功课、放弃自我评价、示范、替代性选择、去灾难化、想象)特点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特点: 1注重从人际交往的场景中了解服务对象;2运用综合的诊断方式确定服务对象问题的原因;3采用多层面的服务介入方式帮助服务对象。 1认知和行为因素的结合2采用综合的方式开展个案辅导工作明确辅导要求、检查非理性信念、与非理性信念辩论、学会理性生活方式、巩固辅导效果。 清晰界定问题、明确界定服务对象、合理界定任务。 任务中心模式强调,只有把以下三个因素融合到任务中来,这样的任务才是最好的,这三个因素是: 服务对象的问题、服务对象解决这个问题的能力、服务对象的意愿。 个案工作主要模式危机介入模式危机: 一个人的正常生活受到意外危险事件的破坏而产生的身心混乱的状态。 分为两类:

幼儿行为问题干预的个案研究

幼儿行为问题干预的个案研究 ——不爱说话的孩子 南宁市福利院慈海幼儿园李顺霞 幼儿的行为问题一般是指对身心健康发展有重要障碍的行为和情绪方面的异常表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是人类构建知识、发展能力、适应社会、集体生活的重要途径,而本案例中的小七(化名)进入幼儿园7个月,却还存在着不愿意在集体中表达,不愿意跟班级中的小朋友和老师用语言交流的情况。为改善小七这个情况,教师通过观察和分析,针对具体情况采用适宜的方法,同时加强家园沟通,共同帮助小七。 一、基本情况 (一)个体情况 小七,3岁,男孩,是一对异卵双胞胎中的哥哥,来幼儿园已经7个月了。 (二)家庭情况 医生爸爸一人赚钱养家,妈妈是一位全职太太,小七还有一个6岁的哥哥和一个双胞胎弟弟,据了解,哥哥在幼儿园也不喜欢说话,不喜欢跟老师交流,已经大班了,每天跟老师交流最多的就是两句话——“老师早上好!”和“老师再见”。 二、问题概述 小七来幼儿园已经七个月了,但是一直都不太愿意说话,跟班里的两三个小朋友偶尔有打闹、很简单的语言交流,但是与班上老师几乎没有语言交流,也不能回应教师的打招呼、点名、提问等。当小七有小便的要求的时候,就会摸着裤裆,不说话、看着老师,如果老师没有发现他的意图,偶尔有其他小朋友会帮助他们告诉老师。没有小朋友帮助的时候,老师尝试耐心地询问他是不是想上厕所,小七只是一直看着老师,摸着裤子,希望老师明白之后让他去上厕所,不管老师怎么引导,他都不愿意说出来,最后老师没办法,只能带着他去上厕所,而下次,这种情况依旧继续。 三、观察与诊断 (一)教师初步诊断 孩子是不是得了选择性缄默症?“选择性缄默症”是一种精神障碍。是指已经获得了正常的语言功能儿童,因精神刺激的影响而表现在某些社交场合保持沉默不语的现象,其实质是社交功能障碍而非语言障碍。”“行为学家认为,儿童选择性缄默症是他们处理与环境之间关系的一种行为表现,沉默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最有利的自我保护工具,特别是那些还没有学会适应环境变化的孩子,当他认为自己所处的环境会给自己带来紧张感的时候,缄默几乎成为了他们最直接的本能反应。”为了验证自己的想法,老师对小七进行了细致的观察。

自我伤害行为个案干预方案

心理咨询个案干预方案 1.1行为界定 自伤行为是指无自杀意图的、直接对自我身体造成的伤害行为,包括对四肢和头部的划伤、撞伤、烧烫伤、故意撕扯头发等轻度至中度行为,具体见附表1。 留守儿童(青少年)是指父母双方至少一人外出打工时间超过半年(包含半年)以上的农村儿童或青少年。 1.2前期准备 通过问卷施测,挑选出至少出现一次自我伤害行为的留守青少年。向他们发生邀请涵,邀请他们参加心理治疗,治疗时间疗程为6次,全部治疗结束付少量报酬。 1.2农村留守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人本治疗方案 1.2.1概念化 人本治疗指出,青少年的自我概念是自伤行为中起着重要作用。农村留守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对自我的认识还不全面、不稳定,在评价自己、评价自己与父母的关系、评价自己与他人社会关系时,一方面他们的认知会产生偏差,比如有些留守青少年认为父母外出打工是自己的错,是由于自己不够好;另一方面,他们需要通过外在的标准、重要他人的看法来确立自我,这些外在标准常常与留守青少年的现实自我不一致,这就会造成青少年的心理矛盾与冲突,引发焦虑、抑郁进而导致自伤行为。人本治疗可以帮助农村青少年通过认识自已的情绪与认知、内在标准来接纳自己、认可自己,通过更有建设性的行为来发展自己,获得内心力量——自尊与自信,最终获得周围人的认可。 1.2.2长期治疗目标和策略 (1)引导农村青少年了解生命的美好,帮助他们了解成长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心理困扰。(2)培养学生珍惜生命。 (3)提高留守青少年对自我觉察的能力,学会认识自我情绪及相关信念。 (4)引导留守青少年学会自我认同,探索与追求生命的意义。 (5)帮助留守青少年学会人际交往与沟通。 (6)帮助留守青少年学会行为选择,并为所选择的行为方式负责。 1.2.3评估方法 个案干预效果评估采用前后测设计与被试主观评估两种。前后测设计具体作法是,实施干预前对被试进行前测,干预结束时进行后测,以检验干预方案的实施效果。 1.2.4评估工具 (1)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量表 采用徐云(2014)修订的“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量”。该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90,并具有较理想的区分效度、效标效度和聚合效度。 (2)情绪表达不能量表 本研究采用“多伦多情绪表达不能量表”。该量表分为因子表示描述情感的能力因子表示认识和区别情绪和躯体感受的能力因子表示缺乏幻想因子表示外向型思维缺乏透露内在

个案工作七大治疗模式详细笔记

.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四. 认知行为治疗模式三大传统治疗模式 人本治疗模式 理性情绪治疗模式个案工作服务模式个案工作任务中心模式 危机介入模式 家庭治疗模式 1、心理—社会治疗模式 (1)理论假设 ①人的成长与发展假设:人生活在特定社会环境中,生活、心理、社会三个层面相互作用,推动个人成长和发展。 ②服务对象问题的假设:强调服务对象问题与其感受到的来自过去、现在及问题处理三方面压力有关,使其出现心理困扰,人及交往出现冲突。 ③对人际沟通假设:人际沟通是保证人与人之间进行有效沟通交流的基础,是形成健康人格的重要条件。 ④对人的价值假设: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即使暂时是面临困扰的服务对象,也具有自身有待开发的潜在能力。 (2)治疗技巧 包括直接治疗技巧和间接治疗 直接治疗技巧是指直接对服务对象进行辅导的治疗的具体方法。 直接治疗技巧:分为非反思性直接治疗技巧和反思性直接治疗技巧。 非反思性直接治疗技巧是指社会工作者直接向服务对象提供各种必要的服务,而服务对象只处于被动接收状态的各种辅导技巧。这种辅导技巧不关注服务对象的自身感受和想法。主要包括:支持、直接影响和探索--描述--宣泄。 反思性直接治疗技巧是指社会工作者通过服务对象相互沟通,引导服务对象正确分析和理解自己问题的各种具体技巧。这种辅导技巧比较关注服务对象的自身感受和想法。主要包括:现实情况反思、心理动力反思和人格发展反思。 间接治疗是指通过辅导第三者或者改善环境间接影响服务对象的具体方法。 特点:把服务过程分为研究,诊断和治疗三个阶段。 . . ①注重从人际交往场景中了解服务对象; ②运用综合的诊断方式确定服务对象问题的成因; ③采用多层面的服务介入方式帮助服务对象。

最新-小学生问题行为的案例分析 精品

小学生问题行为的案例分析 一、基本情况: 这个孩子名叫马康,是一个调皮但是很聪明的男孩子,今年10岁,读四年级。 二、问题行为概述: 这个孩子在校经常打骂同学,暴躁伤人事件屡屡发生,严重违反行为规范,他的行为引起了班上同学的极大反感和很多家长的强烈不满。而且学生成绩较差,几乎很少能按时完成作业的。是宁愿做事不愿读书的这种。 三、个案生活背景: 自入学以来,经常无缘无故打同学,揪女同学的辫子,上课影响其他同学,简直是一个“小恶霸”,严重违反了学校行为规范。在家里也很不听父母的话,经常发脾气,动辄摔东西,与父母吵闹。他的爸爸坦然自身修养不高,对孩子的管教较粗暴,一不听话,就打就骂。而且工作比较忙,没时间管教和辅导孩子。而孩子的妈妈却又比较溺爱孩子。我还了解到孩子特别喜欢爱攻击性较强的漫画、电视等,这又为他提供了模仿攻击行为的条件。 四、个案现状分析: 从以上现象表明,马康的行为是一种攻击性行为。儿童具有任何一种不良行为,一般都具有一定的起因,要帮助他们改正这些不良行为,首先应找到引起这一行为的原因。 五、辅导策略及过程: (一)父母的配合 人们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经过和马康父母长时间的沟通,在如何教育马康的问题上,我们逐步达成了一致意见。我劝导马康的爸爸不可用简单粗暴的方法对待孩子,要多和儿子相处、交谈,用温情和儿子沟通。从那以后,我就很少听到马康爸爸打儿子的事了。马康特别爱看打斗火暴的场面,还时不时地拳打脚踢进行模仿。对此,我与他父母交换意见后,在家长的引导下,改看一些既有教育意义,孩子又喜欢爱的书报、片子。当孩子的坏习惯逐渐改变时,我又要求他的家长即时给予表扬。激励,并用奖励的方法给孩子买些学习用具、玩具等,从正面对孩子的行为予以肯定。多抽出时间来陪伴孩子,并做到每天都辅导孩子的学习。

儿童问题行为矫正个案研究报告

儿童问题行为矫正个案研究报告 案例介绍 某男孩,独生子,6周岁,非常好动,上课时根本不注意听,要么离开座位搞小动作,要么逗周围的小朋友说话,只有在教师斥责时才稍稍收敛一下,很快又会再犯。根据老师的回忆,之前有其他大学心理系同学到班上做团体心理辅导,在辅导中,这个男孩表现得比较霸道,常常跟其他其他同学抢玩具,难以协调他跟别的其他同学合作,玩建构游戏的时候,其他同学都很认真的用积木塑料构建房子、桥等各种建筑,他跑到另一个小朋友那桌面前,看了一下,迅速地从他们搭好的房子中拿走两块拱形的积木。这时,另一个小朋友喊了起来:“快放下,是我们的。”可他没理会,就往自己的桌子走去。这时,另一个小朋友一把抓住他的衣服,他一转身拿起积木就向另一个小朋友的头上砸去,嘴里还喊着:“打死你!”这时别桌的小朋友纷纷退开,好像知道他要打人的样子。像这样的问题他发生过许多次。一些小朋友因为他经常打人,不喜欢跟他玩。根据老师的反映,这个男孩在平时表现还好,但是一旦碰到有竞争的游戏或者没法平均分配的东西时,就会表现得很有倾略性,以打、踢、推、咬等方式攻击其他其他同学来占得优势或者抢夺玩具。 我和这名男孩接触的时候,他表现得比较高兴,愿意拿东西和我分享,也缠着我和他一起玩,但是还是表现了比较强的好动性和控制性,要求我按照他的方式玩,一旦我没达到他的要求或者和他意见向左的时候,就会出言顶撞甚至言语威胁,让我比较惊讶。在家庭访谈中得知,这名男孩的父亲长期在外工作,半个月回家一次,所以管教的任务主要落在他妈妈身上。男孩的妈妈说,因为是年纪很大了才得到这个孩子,所以在孩子四岁前对其很纵容,不管合理不合理总是尽量满足他的要求,使得这位男孩从小就非常霸道,无法无天,常以自我为中心,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就发脾气摔东西。后来男孩的妈妈听说别人的小孩小时候呗这么娇惯,后来在外面偷钱被人抓住打残废了,心里很慌张,怕自己的小孩以后也会变坏,于是管教变得非常严厉,对他提出的要求合理还是会尽量满足,但是对于他的不合理要求,就会置之不理,对他的一些过激行为,会加以严厉责骂甚至体罚。后来孩子就变得很期待爸爸回家,爸爸回家的时候就会很粘着爸爸,爸爸不管出门到哪里都要跟着,如果看到父亲对其他小孩稍微好一点就会非常不满,一旦要和爸爸分离就大哭大闹。他妈妈说,又要工作又要顾家还要管着小孩,身心疲惫精疲力尽,但是小孩现在和她不亲了,让她有种受挫感。 案例分析 第一,缺少父亲的直接抚养对幼儿心理发展有消极影响。 以上案例中的这个男孩由于不能与父亲生活在一起,虽然妈妈非常爱孩子,但这种爱毕竟代替不了父亲的爱。研究表明,父母在家庭中本身性别角色的扮演,对孩子性别角色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如果孩子处于不理想的环境中,孩子可能会产生拒绝认同或认同错误的角色等认同方面不正常的现象,如此往往造成行为上的不协调或是心理方面的不平衡。孩子可从父、母之间的互动方式中,了解两性的互动方式,并认同模仿父母的行为。由于长期远离父亲,缺乏父亲的管教,养成了孩子骄纵的性格,又由于母亲管教前后的巨大反差,使孩子的心灵变得特别敏感和脆弱,过分在意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为引起别人更多的关注,而常常做一些反社会行为。 第二,家庭教育方式的偏差是幼儿行为问题产生的重要因素。 家庭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从亲子关系的角度分析父母家庭教育方式主要分为专制型、宽容型、民主型三类。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的曾调查研究指出,父母采取民主型教育方式的儿童,在社会化程度上高分组的比例大大高于宽容型和专制型的。反之,父母采取宽容型和专制型教育方式的儿童,在社会化程度上其低分组的比例远远超过民主

个案情绪行为问题干预的途径及方法

个案情绪行为问题干预的途径及方法 汇总比较研究 四川省安居区特殊教育学校熊黑山 摘要: 对于智力障碍儿童而言,其教育的首要目标是通过各种途径,掌握基本的面向未来生活的能力和简单的职业技能。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生活和就业,并能被未来社会群体承认和接纳。但对于智障儿童来说;心理调节、情绪控制、对压力的承受以及人际关系的处理也是他们是否为社会群体承认和接纳的重要因素。所以说调整和控制不良情绪是他们学学习和生活的基础。 关键词:智障儿童情绪的调整与控制尊重、关爱与帮助 一:国学三字经有: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告诉我们的是,儿童最初的性格从各方面来说是纯洁的、一样的。其心里调节、情绪的调整与控制、对压力的承受和人际关系的处理等方面均是一片空白。而后天的学习不同形成的模式却相去甚远。对于特殊儿童来说后天的学习更需要我们对他们进行更多的特殊教育和特殊的辅导,才能让他们为未来社会认可好人接受。特殊儿童的教育主要是对智障儿童的心里调节、情绪的调整与控制,即让他们学会感受、体验情绪、表达自身的情感,学会有效控制、调节和合理排解消极情绪。下面就以我校智障儿童蒋海龙(以下简称小龙)为例,对其情绪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个案姓名:小龙性别男出生年月 健康状况:良好智障程度:中度 个案自身情况:个案有较强的自理能力,可以完成吃喝拉撒睡等粗大动作、精细动作均发展比较好,语言能力发展也好能口头清楚地表述一件事或一个问题。认知理解能力也还可以。喜欢做动作不复杂的不费脑力的体力劳动,如定期帮学校食堂送煤;出煤渣;生活车送生活物资到学校积极帮助卸货等。 家庭及教养情况: 个案父亲长期在外务工,母亲轻度智障,长期随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父亲和奶奶的管教比较严,爷爷可能由于重男轻女或个案智障的原因比较溺爱。 受教育情况: 个案以前在老家西眉读过幼儿园,并上到小学三年级,到我校已有三年时间。 二:个案的情绪行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个案在班里年纪比较大、个子高、身体好、嗓门大,上课时坐不住,喜欢关注别的人和事,因此经常在教室里游走并大声说话,不听老师的招呼。受到危险和威 胁大声尖叫,影响课堂常规。 (二)不接受老师的教导,对学校常规和班规及纪律约束要么逃避、要么抗拒。 个案可以说在整个学校是较为突出的人物,学校领导、班主任、任课教师、生活教师以及学校职工均感到头痛。学校规定进出教室、上下楼梯、就餐均要排队集合,清点人数个案从来不积极排队集合,经常躲得远远的。非要老师或同学去找并硬拉。到了队列里也不安分,摸这个惹那个或大声说话。这种行为常常引得同学不高兴、因此常常受到同学的攻击。个案一般却不在乎,甚至还很得意。 (三)被同学孤立,常常独自活动,破坏性强。 个案基于(二)的原因,被同学孤立,常常独自活动。所以经常脱离老师的监管视线,由于多动或无所事事,什么东西都要去摸一摸、碰一碰甚至暴力损坏。 (四)情绪发泄方式。

幼儿行为问题家庭成因的个案研究(一)

幼儿行为问题家庭成因的个案研究(一) 幼儿的行为问题一般是指对身心健康发展有重要障碍的行为的情绪方面的异常表现。弗洛依德的儿童精神发展理论告呼我们,0~6岁是一个人性格行为形成发展的重要阶段,如果在这个阶段,儿童身心需要都得到满足和受到父母良好的教养,儿童就会成为人格健全的人,否则,儿童可能会出现行为障碍、人格缺陷等问题。0~6岁时期,家庭是幼儿主要的生活环境,父母是幼儿接触最多的人,所以家庭因素在幼儿行为问题发生中起着最直接和最重要的作用。尽管幼儿行为问题产生的原因十分复杂,既有幼儿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特质的原因,也有幼儿园和社会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但犯罪学家在研究青少年不法行为及其增长原因时,常常都追溯到幼儿时期家庭因素的影响。因此探讨幼儿行为问题与家庭因素的关系,对于防止幼儿行为问题,形成幼儿健康人格有着重大的意义。为探讨幼儿行为问题的家庭成因,笔者深入幼儿园、家庭进行观察和调研,选择两个有明显行为问题的儿童作为研究的对象,进行系统观察记录,对研究对象的教师和家长进行访谈,获得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一、案例介绍案例一某男孩,6周岁,有严重的自闭症。在幼儿园一整天的活动中,几乎从不开口说话,课堂上,从不主动举手发言,即使老师提问他,并对问题答案给予许多明显的语言和动作提示,他也一声不吭。课间,很少离开自己的座位到外面玩,从不参与其他小朋友的游戏活动,手脚协作能力很差,跳绳从未成功跳过一下。一些小朋友悄悄对笔者说:“老师,他是‘哑巴’,

从来不说话的。”笔者试探地问其他小朋友:“你们请他一起来玩游戏,好吗?”小朋友说:“以前我们请过他一起玩游戏,但是他每次都不理人,现在我们都不喜欢跟他玩了。”笔者友好地尝试跟他接近,主动跟他一起玩,逗他说话,小男孩并没有怕生的表现,没有排斥表现,甚至有时抬头对笔者笑,但从来不与笔者说话。班里的老师说,这位小男孩有语言障碍,说话模糊不清,刚进幼儿园时,不但不说话,也不听教师的指令,不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要求和愿望,憋尿憋急了,也只是发出哼哼的响声,而不会用言语表达出来,经过长期的努力,现在小男孩可以按教师的指令行动了,有时候在教师的耐心教导下,还可以说几个单词,但很少成句。通过家访,得知小男孩的父母至今仍两地分居,父亲是个生意人,母亲当过教师,家庭经济条件相当优越。小男孩2岁前由祖父母抚养,2岁后跟在父亲身边,一直上幼儿园才由母亲带养。小男孩的母亲对心理学有一定的研究,对儿子的自闭症很着急和忧虑,曾尝试过许多矫正的办法,但收效都不大。男孩的父亲则认为,儿子的自闭症是遗传于妻子,他认为妻子也不爱说话,非常文静,有点孤僻。在教育观念上,父亲认为对孩子应该从小管教,理由是现今社会风气腐化,道德败坏,青少年犯罪越来越严重,从小严加管教可以防止孩子以后误入歧途,而母亲却认为孩子有行为障碍,应宽容地对待孩子。案例二某男孩,6周岁,非常好动,上课时根本不注意听,要么离开座位搞小动作,要么逗周围的小朋友说话,只有在教师斥责时才稍稍收敛一下,很快又会故态复萌。平时常常以打、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