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巴金笔下的日和月--短文两篇分析 (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背景】

巴金先生的散文诗《日》和《月》,朴实无华,充满诗意,富含哲理,给人很深的教诲与启迪,被选入人教版课标教材八年级下册的第二单元。该单元所选的五篇课文,都是散文诗。散文诗是一种内心倾向、主观色彩极明显的文体,具有真诚的自我表现色彩。

无论是教参,还是课外提供的一些资料,都将赏析的重点放在对《日》的主题与飞蛾、夸父形象的分析上,而对《月》的意向以及姮娥形象的分析,则多含糊其词。有的资料,将奔月的姮娥说成是作者理想的化身,而对月的象征意义,要么

避而不谈,要么仅肯定其正面、美好的象征义。

我在教授这篇课文时却发现,学生在认真研读教材后,对月的意象与姮娥形象的分析,产生了不同的见解。现将教学过程呈现如下。

【课例呈现】

《短文两篇》教学实录

一、课文导入

师:同学们,对于“夸父追日”、“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我们耳熟能详。当代著名作家巴金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曾写过散文诗《日》和《月》,里面也写到了夸父和嫦娥。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这两篇短文,去感受巴金笔下的“他们”,与古老的神话与传说中的“他们”,有什么不同,特定的时代、特定的作者,赋予了“他们”哪些别样的深意。

二、通读课文,提出问题

(师引领学生通读全文,并让学生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

生:文末“或者她在那一面明镜中看见了什么人的面影吧”,那个人是谁?

三、从学生问题切入,研读课文,初步感知形象

师:刚才有同学提出了:在那一面明镜中看见的是什么人的面影?这个人是谁很重要吗?

生1:当然。这个人应该说是作者推测的姮娥奔月的原因。大家仔细阅读最后一节:“但是为什么还有姮娥奔月的传说呢?难道那个服了不死之药的美女便可以使这已死的星球再生吗?或者她在那一面明镜中看见了什么人的面影吧。”

这个“或者”,不就是作者对姮娥奔月原因的推测吗?

师:大家同意这样的推测吗?

生(众):好像有点道理。

师:好。我们要想也去推测这个人是谁,还是让我们先来看一看,作为这个人出现的背景“月”,给人的感觉是什么?

生2:这个还是比较明显的。可以用两个字概括:“冷”、“寒”。

师:结合例句来说明。

生3:第3节,“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对凉月……”第4节,“我望着明月,总觉得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第5节,“月光冷得很。”

师:作者解释了月光寒冷的原因吗?

生4:第5节,“我知道死了的星球是不会发出热力的。月的光是死的光。”作者认为,月球的光是死光,没有热力。

师:而前文《日》中的光,又是怎样的光?与月光最本质的区别是什么?

生5:就是有热力。飞蛾将身子扑向灯光,是那种燃烧油的灯;上古的夸父追赶的是供给人类所有热量的太阳。这两种光都是热光。

师:《日》中的飞蛾、夸父,《月》中的姮娥,他们出现在两文中,你们认为他们代表什么形象?

生5:同为追求者。

师:有区别吗?

生6:他们本身对理想的追求没有区别,而是他们追求的对象有了区别。

师:那么,对象的不同,导致的结局怎样?

生6:飞蛾和夸父,一个“死在灯下,或者浸在油里”,一个“渴死在旸谷”;而姮娥,在《月》中虽没有明说,但在《日》中,有这么一句:“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加上自古以来的传说,我们知道她得到的是永生,但是,是寂寞的永生。

师:你们刚才找到的这句话,正好引出了我的另一个问题,那就是作者对这两种结局的看法。

生7:关于姮娥,我就不重复了,一句话,就是———生不如死!而对为追求热光而献身的飞蛾和夸父,不仅赞美他们,“飞蛾是值得赞美的;我怀念上古

的夸父”,肯定他们,“为了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而且在《日》文末写道:“倘使有一双翅膀,我甘愿做人间的飞蛾。我要飞向火热的日球,让我在眼前一阵光、身内一阵热的当儿,失去知觉,而化作一阵烟,一撮灰。”一句话:死而无憾!

师:一样的追求,不一样的结局。毫无疑问,飞蛾、夸父的人生是作者肯定的理想人生,那么,姮娥的人生呢?

生8:有点遗憾吧。因为她很孤独,而且,也不能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

四、品评关键语句,深入研讨日、月形象的别样深意

师:很多资料上,都说姮娥是为了改变这个星球而去的。虽然理想不能实现,但她追求理想的勇气,仍然是值得肯定的。例如,教参上是这样表述的:“虽然风格不同,但作者的思想感情却是一以贯之的,无论是扑向灯火的飞蛾,还是渴死在旸谷的夸父,还是希望可以用一己之力改变现状的姮娥,他们都代表着一种力,一种向上的、不屈不挠的力,是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还有,“因为姮娥也是为了某种理想,为了可以改变月光的冰冷,为了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而奔月的。虽然作者用疑问的语气,但是在姮娥的身上,作者也寄托了自己的人格理想。”你们同意这样的看法吗?

生1:仅凭“难道那个服了不死之药的美女便可以使这已死的星球再生吗?”这个问句,就断定姮娥是“为了改变这个星球而去的”,很难有说服力。况且,问句后面的那一句,显然是作者推测的原因。

师:终于又回到我们起先探求的问题上了。我们再去仔细阅读课文,看看前面,有没有提到月中人影的地方。

生2:在《月》的开头一节有,“每次对着长空的一轮皓月,我会想:在

这时候某某人也在凭栏望月吗?”第2节,“圆月有如一面明镜,高悬在蓝空。我们的面影都该留在镜里罢,这镜里一定有某某人的影子。”

师:在这里,人的形象,一是望月,一是影子留在了月中。这时,月的形象代表什么呢?

生3:月,也许代表思念,因为在古典诗歌里,月,就是思念的代名词。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生4:或者是一种向往。“月”自古也是人们向往追求的事物。比如传说中的

姮娥,一面是为了追求长生不老,一面也是因为对月宫的神是作者肯定的理想人生,那么,姮娥的人生呢?

生5:而且,这种向往还不在少数。作者用的是“我们的面影都该留在镜子里罢,这镜里一定有某某人的影子”,这里的“我们”、“都”、“一定”都加强了作者的意思。

生6:我想,作者为什么要选择姮娥?刚才那位同学提到了姮娥奔月的动机,这会不会与作者要表达的意思之间有某种联系?

师:能这样联系去思考,很有些意思。谈谈你认为的“联系”吧。

生6:姮娥奔月,注解中引《淮南子》原文:“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之,奔月宫。”目的很明显,为了自己的长生不老。她的理想与飞蛾与夸父不同。前者的理想很直接,就是有热量的光明,为之献出生命也在所不惜。而姮娥的理想,似乎在光明之外,月亮不过是承载她理想的一个寄托。在这样的心境之下,月的美好,就成了她幻想的世界。于是出现了想象中的别样的人影,我觉得也是很正常的。

师:也就是说,你认为“什么人的面影”,其实就是幻影。

生6:对。师:理想也好,幻影也罢,这都促使我们对“日”、“月”两个形象进

行分析。作为能有魅力让人们追求的对象,它们之间意象的不同,又在哪里?

生7:表面看,一个有热,一个无热。而真正的光,应该是有热量的,那样,发出的光,才是自己的。大家知道,月球本身并没有热和光,它是靠反射太阳的光发光的。文中也说它是“死了的星球”、“月的光是死的光”。所以,我认为,对于追求真正光明的人来说,月光具有欺骗性。也就是说,这个理想本身,是虚幻的,不值得追求的。

师:请联系文章谈理由。

生8:对于被欺骗者,让她一生在“寒冷、寂寞中”度过。对于月本身,即使骗来几个追随者,也不能使“这已死的星球再生”。我们即使将姮娥看成自愿去改造月的现状的奉献者,她也只是于事无补的徒劳者。

师:顺着你们的思路去理解,巴金先生在那个年代,又那么年轻,写了这样一篇文章,他的用意是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