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翁 柳宗元 渔翁·柳宗元-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渔翁柳宗元渔翁·柳宗元|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渔翁》由柳宗元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这首山水诗,作于永州的。诗写了一个在山青水绿之处自遣自歌,独往独来的“渔翁”,借以透露作者寄情山水的思想和寓寄政治失意的孤愤。这首诗的首二句是写夜、写晨。第一句平实自然,第二句却奇峰突起,用语奇特。“汲清湘”,“燃楚竹”,可谓超凡绝俗。三、四句为怪奇,写“烟销日出”,却“不见人”了,忽然“款乃一声”人在远方“青山绿水中”。这种奇趣的造语,勾勒出了悦耳怡情的神秘境界,从而可以透视诗人宦途坎坷的孤寂心境。结尾二句,进一步渲染孤寂氛围。”回看天际”只有“无心”白云缭绕尾随,可谓余音绕梁。“款乃一声山
水绿”句,历来为诗人所玩赏称赞。“绿”虽是一字之微,然而全境俱活。
这首诗与《江雪》诗一样,都是寄托诗人自己心情意趣的,不过《江雪》写的是静态,此诗却一句一个场景,连续转换,流畅活泼,生动之至。两首诗一静一动,珠联璧合,完美无缺地把诗人所向往的那种遗世独立、回归自然、无拘无束、自由自在、自食其力、自得其乐的理想生活境界表现出来,应该可算是浪漫主义诗歌的两篇杰作了。
《渔翁》
作者: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注解】
①本篇作于永州。西岩大概就是永州的西山,可参作者《始得西山宴游记》。渔翁柳宗元
②汲:取水。
③湘:湘江之水
④楚:西山古属楚地。
⑤销:消散。
⑥欸乃:象声词,一说指桨声,一说是人长呼之声。唐时湘中棹歌有《欸乃曲》。
⑦下中流:由中流而下。
⑧无心: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云无心而出岫。”一般是表示庄子所说的那种物我两忘的心灵境界。苏轼《书柳子厚〈渔翁〉诗》云:”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熟味此诗有奇趣。渔翁柳宗元然其尾两句,虽不必亦可。”严羽《沧浪诗话》从此说,曰:”东坡删去后二句,使子厚复生,亦必心服。”然刘辰翁认为:”此诗气泽不类晚唐,下正在后两句。”此后,关于此诗后两句当去当存,一直有两种意见。
【韵译】
傍晚,渔翁把船停泊在西山下息宿;拂晓,他汲起湘江清水又燃起楚竹。
烟销云散旭日初升,不见他的人影;听得?乃一声橹响,忽见山青水绿。
回身一看,他已驾舟行至天际中流;山岩顶上,只有无心白云相互追逐。
【讲解】
在唐宪宗元和元年时,柳宗元因参与“永贞革新”而被贬永州,一腔抱负化为烟云。柳宗元在政治上遭受沉重打击,内心十分苦闷,于是,他往往寄情于异乡山水,写下了许多吟咏永州地区湖光山色的诗篇。《渔翁》就是其中的一首佳作。这首诗情趣盎然,诗人以淡逸清和的笔墨构画出一幅令人迷醉的山水晨景,并从中透露了他深沉而热烈的内心世界。
这是一首七言六句诗。“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西岩”即永州西山。“楚”即周代诸侯国,原在今湖北和湖南北部。“楚”字点明了诗人就在永州。“楚竹”即楚地的竹子。“湘”即水名,发源于广西,流入湖南,其间径流永州。“渌”即清澈。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渔翁夜晚住在西山旁边,清晨起来汲清澈的湘水,捡拾楚竹做饭。这里,一个“夜”
字和一个“晓”字,是从时间来说,诗人抓住傍晚时分和清晨两个点,是实写,从而形成了时间的跨越度,增强了诗歌时空感,给读者留下了审美想象空间。诗中的“清”字,突出地描写了湘水“至清,虽深五六丈,见底”的特点。在这里中,诗人不但注重了时空的营造,也为诗歌奠定了活跃而又清逸的基调。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渌。”“销”即“消散”的意思。“欸乃”拟声词,即摇桨的声音。“渌”即指水的清澈。这两句是说,烟销日出,不见渔翁的影子,只见山光明媚,河水清冽,忽而从空间传来一声摇橹的声响。上句“烟销日出不见人”中,一个“销”字用得很妙,云开雾散,日出光照,一下就把诗歌的境界提升起来。后一句不但以声音“欸乃”衬静,真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审美效果,而且暗示了上句留下的空白意义。特别要注意的是诗人用“欸乃”的妙处。“欸乃”本是摇船发出的声响,因为上句写“不见人”,诗人用一声“欸
乃”,不但间接表现了人的行为动作,而且运用声响吸引了诗人的视线,循声看去,写了山水之“渌”,可谓一举两得。这两句诗人描绘出日照中下“山水渌”的美景,表现出大自然之美,给人以舒心愉悦之感。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天际”即天边。这里的意思是说,回头一望,水天相接,茫茫一片,只见渔翁驾着船行到江心,山巅上正浮动着片片休闲的白云,好似前后相逐。前一句是从大的背景上作了整体描写,突出了渔翁,有上句虚写进入实写中。后一句中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云无心而出岫”的诗意。诗人以景结尾,实际上就是以景结情,不但形象生动,含蓄蕴藉,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特别是运用陶渊明的诗意,不仅表现出渔翁的自由自在的劳作生活,也表现出诗人那豁达的心境与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从而暗示了诗人对官场尔虞我诈的厌恶之
情。
【评析】
这首诗写于作者因为参加王叔文的“永贞革新”而被贬职,谪居永州期间。永州地处湖南和广西交界的地方,当时地处荒僻,了无人烟。与柳宗元同去永州的,有他67岁的老母、堂弟柳宗直、表弟卢遵。刚到永州,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后来在一位僧人的帮助下,寓居在龙兴寺。生活极端艰苦,到永州未及半载,老母卢氏便离开了人世。残酷的政治迫害加上艰苦的生活环境,使柳宗元感到悲愤、忧郁、痛苦,加之几次无情的火灾,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竟至到了“行则膝颤、坐则髀痹”的程度。
贬谪生涯的遭遇,并未能动摇柳宗元的政治理想。他在信中明确表示:“虽万受摈弃,不更乎其内。”诗中描绘了日出前后湘江上景色的神奇变化,塑造了一位悠然自得、独来独往的渔翁的形象,让人不禁想起《江雪》里那个在千鸟飞绝、人迹罕至、头戴斗笠、寒江独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