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认识劳动价值论的综述与探索(一)
论析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一)
论析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一)【论文关键词】劳动;劳动价值论;知识;知识经济;价值;商品价值;商品效用【论文摘要】通过认识劳动和劳动价值关系,认识劳动的内涵和外延,认识知识与商品价值的关系,认识知识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认识知识经济的作用,认识商品价值与商品效用的关系来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0引言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石。
它首当其冲面临知识经济的挑战。
因此,我们利用马克思这一理论基石需要联系当代的实际,加以深化和发展,与时俱进,才能继续保持和发挥它的理论生命力。
才能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
1正确认识劳动的内涵和外延劳动价值理论的核心问题是创造商品价值的源泉问题。
马克思一再明确指出,劳动(指抽象劳动)是创造商品价值的源泉和实体。
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认识这个“劳动”。
按照传统的政治经济学观点,只有物质生产部门的体力为主的劳动才是创造价值的劳动。
然而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一个以知识创新为特征的新经济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以信息技术和知识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营管理成了除资本、劳动力和土地之外的另两项重要的生产要素,而且在生产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显而易见,现代社会劳动的形式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劳动支出由体力为主变成了脑力为主。
脑力劳动又可分为理论研究型、知识应用型、技术创新型和经营管理型等。
在新世纪里,现代劳动的知识含量空前增大,劳动的创造性日益提高,脑力劳动的主导作用日益增强。
我们对当代社会劳动形式这一新特点,在分析、研究劳动创造价值时必须给予充分的考虑。
总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造价值的劳动作为一个整体,其内涵主要由科学技术劳动、经营管理劳动和熟练操作劳动三部分复杂劳动构成。
不同层次的复杂劳动,在创造价值中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在外延上,随着科技发展和生产分工的细化,间接生产劳动将会越来越多地从直接生产劳动中分离出来,它在生产劳动整体中的比重会越来越大。
关于深化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新视角122 经济理论研究关于深化劳动价值论的认识朱广斌(渤海大学,辽宁锦州121000)摘要:科学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石,我们要在坚持这一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当代新的历史条件,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在现代社会,尽管处于信息时代,但是我们必须承认商品生产过程中耗费的活劳动是创造价值或形成新价值的唯一源泉,并且还要搞清楚价值创造与收入分配的区别。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价值创造;收入分配一、劳动价值论的由来和演进发展历程人们对劳动价值论的研究认识接近有350年的历史。
自从1662年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在其《赋税论》中提出劳动价值论以来,经过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和马克思这几位杰出的理论家和思想家的研究和发展,形成了现在的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即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1.配第的劳动价值论在政治经济史上,配第第一个讨论了商品价值问题,第一次有意识地把商品价值的源泉归于劳动,从而提出了劳动价值理论基础。
他揭示了劳动生产力和价值量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商品价值量与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成产率成反比这个事实。
认识到劳动分工会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此外,他不仅认识到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劳动,也认识到货币的价值量也是由劳动决定的。
但是,配第混同了价值与交换价值这两个不同的范畴。
价值和价格也含糊不清。
他不能把创造价值的抽象劳动和创造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弄清楚,使用价值和价值混为一体。
2.亚当・斯密的劳动价值论斯密明确提出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重要成分,区分了使用价值和价值。
但是斯密的劳动价值论也有不彻底性,他认为:(1)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所耗费的劳动决定的。
(2)商品的价值是由交换时所购买到的物品中所包含的劳动量决定的。
(3)商品的价值是由“多种收入”,即工资、利润和地租决定的。
斯密的第三种价值决定论被后人称为“斯密教条”。
3.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李嘉图对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有了更正确的认识,实际上是把使用价值看作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摘要】引言部分首先介绍了劳动价值论的基本概念,即劳动是价值的源泉;接着说明了劳动价值论的历史背景,指出其在古代、近代以及现代的演变过程。
正文部分从马克思主义视角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探讨了劳动价值论在当代经济学中的地位,分析了劳动价值论的相关研究成果,讨论了劳动价值论与市场经济的关系,以及劳动价值论与价值创造的现实意义。
结论部分总结了劳动价值论的当代启示,强调了劳动价值论的现实应用,展望了劳动价值论的未来发展方向。
整篇文章从理论到实践,从历史到现实,全面探讨了劳动价值论的重要性及其对现代经济的启示意义,为读者提供了深入思考和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市场经济,价值创造,现实意义,当代启示,现实应用,未来发展1. 引言1.1 劳动价值论的基本概念劳动价值论是经济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这些商品所需要的劳动量来决定的。
劳动价值论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斯多亚哲学,但在近代经济学中得到了更为系统和深入的发展。
劳动价值论的基本概念包括以下几个要点:劳动价值论认为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来源。
在劳动价值论的框架下,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这些商品所需的劳动时间所决定的。
这意味着劳动是一种创造价值的劳动,只有经过劳动的加工和生产,商品才能获得价值。
劳动价值论强调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概念。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指的是生产某种商品所需的平均劳动时间,它决定了这种商品的价值。
如果生产某种商品的劳动时间超过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那么这种商品的价值就会高于其实际价值;反之则会低于其实际价值。
劳动价值论强调劳动的创造性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重要性,这些概念对于理解商品价值的形成和经济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劳动价值论的基本概念为我们理解经济学的一些基本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1.2 劳动价值论的历史背景劳动价值论的历史背景可追溯至古代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人对劳动价值理论的探讨。
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马克思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在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和运动规律。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重新分析马克思价值论在和谐社会条件下的新发展,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促进和谐社会的全面构建,能提供更先进的理论支持和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揭示了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特点和基本矛盾,因而成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矛盾及其规律、理解资本主义经济运行及其基本特点的重要思想武器,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它不仅要运用于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研究,而且还要运用于现实的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研究。
就我国现实情况而言,我们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当时所面对和研究的情况有很大不同,我们应该结合新的实际,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
马克思当时创立劳动价值论是专注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研究,而现在劳动价值论不仅要运用于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研究,还要运用于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研究。
于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不仅成为分析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石和有效方法,也是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石和有效方法。
因为,劳动创造价值和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只要存在商品生产,不管在什么社会制度下,劳动价值论和价值规律都将起作用。
当然,就劳动价值论与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的时代关系而言,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主要产生于150年前欧洲资主义国家当时的商品经济或自由市场经济的实践,而今我们已是150年后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的实践。
浅谈知识经济中对劳动价值论的深化
简介知识经济是指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以知识为核心和驱动力的经济形态。
知识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对劳动价值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本文将浅谈知识经济中对劳动价值论的深化,并对其影响进行探讨。
一、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劳动价值论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认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该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根据劳动价值论,劳动是商品价值的源泉,劳动越多,商品的价值就越高。
劳动价值论最早由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并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中得到了深入的发展。
在传统的农业与工业时代,劳动价值论在解释物质生产的价值和分配方式方面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二、知识经济对劳动价值论的挑战知识经济的兴起使生产资料的性质发生了变革,劳动力和知识成为了生产力的主要因素。
而传统的劳动价值论没有对知识经济的特点进行充分的考虑,难以解释知识经济时代中的价值生成和分配问题。
1.劳动力的特殊性:在知识经济时代,劳动力不再是简单的手工劳动,而是蕴含着更多的知识和技术。
这些知识和技术的创造和应用对于价值的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传统的劳动价值论很难解释这种知识创造对价值形成的影响。
2.知识产权的问题:知识经济中,知识产权的保护和运用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知识的使用和交易涉及到知识产权的合法权益和价值。
然而,传统的劳动价值论没有考虑到知识产权的问题,无法准确地解释知识的价值和贡献。
3.技术创新的重要性:知识经济时代,技术创新成为了推动经济增长和变革的重要因素。
传统的劳动价值论没有充分考虑到技术创新对价值生成的影响,无法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需求。
三、知识经济对劳动价值论的深化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劳动价值论提出了新的挑战,也为其深化提供了契机。
在深化劳动价值论的过程中,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知识的价值化:知识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生产过程和产品价值的贡献不可忽视。
深化劳动价值论需要从知识经济的角度重新审视知识的价值和贡献,将其纳入到价值形成的分析框架中。
知识经济与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一)
知识经济与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一)内容提要]本文认为知识经济的出现是社会生产力超越工业经济向更高阶段的飞跃,它对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在内涵和外延,商品价值、效用等内容都提出了挑战。
关键词]知识经济;劳动价值论;效用世纪之交,随着科学技术知识和信息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在工业经济中孕育成长的知识经济已经初见端倪。
知识经济的出现是社会生产力超越工业经济向更高阶段的飞跃,它必将对在工业经济时代创立和成长起来的所有理论提出挑战,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也不例外。
劳动价值理论就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石。
它首当其冲面临知识经济的挑战。
有人认为,知识经济时代将会抛弃马克思这一理论基石。
果真如此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但在否定的同时又必须看到,马克思这一理论基石需要联系当代的实际,加以深化和发展,与时俱进,才能继续保持和发挥它的理论生命力。
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现在,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当时所面对和研究的情况有很大不同。
我们应该结合新的实际,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
”在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方面,当前应着重抓住以下三个问题。
一、正确认识劳动的内涵和外延劳动价值理论的核心问题是创造商品价值的源泉问题。
马克思一再明确指出,劳动(指抽象劳动)是创造商品价值的源泉和实体。
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认识这个“劳动”。
按照传统的政治经济学观点,只有物质生产部门的体力为主的劳动才是创造价值的劳动。
然而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一个以知识创新为特征的新经济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以信息技术和知识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营管理成了除资本、劳动力和土地之外的另两项重要的生产要素,而且在生产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显而易见,现代社会劳动的形式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劳动支出由体力为主变成了脑力为主。
再论深化对劳动与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再论深化对劳动与劳动价值论的认识一、为什么要深化对劳动与劳动价值论的认识我们所说的劳动价值论,是指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和劳动创造价值的系统学说。
在马克思之前,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三大代表人物——配第、斯密和李加图先后阐述了劳动价值理论,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要科学成份的优秀成果。
马克思在批判继承这些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完整体系。
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根据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学习和讨论,形成了一套相对明确和稳定的基本认识。
然而,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现代经济运行方式的变化,原来建立在传统生产方式基础上的劳动价值论面临着能否适应新时代新情况的问题,面临着对现实经济是否具有解释力和适应性的挑战。
这种挑战既包括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传统认识的挑战,也包括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本身的挑战。
关于深化对劳动价值论认识的讨论,就是在这种条件下提出和展开的。
(一)现代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化要求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在马克思的时代,工业和农业是国民经济的主要部门,服务业的比重较低,在整个经济运行和发展中处于从属地位。
因此,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建立在工农业生产的基础之上,并围绕着物质产品生产过程而展开的,与物质产品生产没有直接的服务业部门基本上被排除在价值创造的考察范围之外。
比如,将货运与客运区分开来,把前者列入价值创造的链条,而把后者列为不创造价值的部门,就是以物质产品生产为中心的劳动价值论的一个典型例子。
但是,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产生的历史条件相比,现代经济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现代产业结构中,服务业的比重不断上升,发达国家出现了经济服务化趋势,服务业的生产和就业在整个经济和社会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20世纪90年代以来,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全世界的平均数超过了60%,一些高收入国家超过了70%;服务业占全社会就业的比重,也大体上相当于这个水平。
相应地,工农业生产所创造的价值比重和就业比重从全世界范围看已下降到较低水平。
对我国近五年劳动价值论深化认识的研究综述
价值 可 以由物化劳动所 创造 ……总之 , 价值是 由社 会 的活劳动 创造 的 。 ” _ b 唐 国僧 则不 赞 同钱 伯海 的 观点 , 他提 出 , “ 在商 品 二 因素 中 , 商 品 的使用 价 值
是 由生产力 所创造 的 , 而价值 则不然 ……人类 的活
于劳动 和劳动价值 理论 的研究 情况作一 综述 , 仅供 参考。
第1 5卷
第 3期
北华 大 学 学 报 ( 社 会科 学 版 ) J O U R N A L O F B E I H U A U N I V E R S I T Y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
V0 1 .1 5 No . 3
2 0 1 4年 6月
党 的十五届三 中全会提 出 , 要在改革 开放 和社 会 主义现代 化建设 的新 的历史 条件下 , 加 强对劳 动
值 的劳动不 仅包括 人类 直 接创 造 的物质 和精 神 商
品, 还包括凝 结在这些 商 品中的生产 以及 再生产 的 人类 劳动 。 ”
和劳动价值 论 的深 化认识 。 自此 , 学术 界 围绕 劳动 价 值论 的问题 展 开 了激 烈 的大讨 论 , 特 别 是 近 五 年, 不 同地 方陆续 开 展 了不 同形 式 的研讨 会 , 不仅
一
、
深 化 认 识劳 动 价值 论 的指 导 思想
劳 动与物化 劳动具 有 本质 的 、 根 本上 的区别 , 价 值 由社 会活 劳动所创造 的 , 则是 将二者 的概念混 为一
谈了。 ”
胡培兆 认为 , “ 唯有 深化认 识 劳 动价 值方 可 以
真正解决社 会 问题 , 而只停 留在表面上认 识劳 动价 值 论 对 于 社 会 中 出 现 的 种 种 问 题 是 无 济 于 事
关于劳动价值论的认识与探索
关于劳动价值论的认识与探索认识18世纪中后期以后,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与阶级结构作为当时最能推动的生产力发展的制度,急需理论上的支持。
于是历史孕育了许多经济学家,他们的学说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做着贡献。
对于劳动价值论,最具代表性的几个人物莫过于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和马克思。
分析劳动价值论,自然要从商品出发。
马克思这样写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
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
”斯密:斯密的劳动价值理论是以人类互通有无的商品交换为出发点的,他首次提出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在他看来,价值分为“获得它的辛苦和麻烦”和“使他能购买或支配的劳动量” 即我们现在所说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他对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做了很好的区分,使用价值很大的东西可以有很小的交换价值,交换价值很大的东西可以很小的使用价值,即商品的交换价值并非由使用价值决定,使用价值是“特定物品的效用”。
然而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并非毫无关系,马克思后来在《资本论》中提到阐明了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可能有交换价值。
而这点是斯密没有意识到的。
李嘉图:李嘉图的劳动价值理论可以概括为三点。
1•“一种商品如果没有用就不会具有交换价值。
”这也就是否定了斯密没有使用价值也可以有交换价值的观点。
2•“效用不能成为交换价值的尺度”,这点与斯密一样,承认了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区别。
3•“耗费在一件商品上的劳动商品价值的尺度,交换价值是由价值来调节的,因而是有耗费的劳动量来调节的。
”李嘉图首次提出了劳动决定价值的理论,意识到了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区别。
并且,该劳动,既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劳动,也包括在一切器具或机器上的劳动。
商品的价值并非由“极为有利条件下进行生产时用的较小量劳动”决定,而是由“不享有该便利的人进行生产时所必需投入的较大量劳动”决定,即发现了商品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而不是个别劳动时间决定。
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1)
(二)、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认识的目 的 意义
1、用深化了的认识指导实现分配的科学化 2、用深化了的认识,弄清楚为什么不能简 单地把有没有财产,有多少财产当作判断人们 政治上先进与落后的标准 3、用深化了的认识,协调人们之间的关系, 实现改革的顺利进行,社会的稳定、发展
(三)、深化认识的必要性
创新劳动与常规劳动的划分依据: 是依据劳 动成果(包括物质成果和精神财富成果)
以前是否已经存在划分的。
什么是创新劳动:就是指能够创新的劳动。在劳动之前,其 要取得的劳动成果没有任何人生产出来。如:开发或生产一 新产品;发明或采用一种新技术;开辟或利用一种新市场; 获得一种新的供货渠道;建立一种新的生产组织。
2、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究竟是不是商品? 3、不是股东的企业职工是不是企业主人? 4、究竟什么是剥削? 5、究竟什么是剩余价值?什么是资本主义剩余价值?什么
是社会主义剩余价值? 6、为什么说不能简单地把有没有资产,有多少资产当作判
断人们政治上先进与落后的标准?
一、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认 识的提出、目的意义、必要性
6、 活劳动 物化劳动
(二)对当今社会创造商品价值的劳动的深化认识
7、 一般性劳动
8、 常规劳动
科技性劳动
创新劳动
7、 一般性劳动:熟练工人的劳动、管理的劳动
科技性劳动:技术工人劳动、科技劳动、经营管理劳动
科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性劳动与一般性劳动的区别:
a:从科技含量上看:二者的区别在于科技含量的多少、 高低不同,一般性劳动是科技含量较低的劳动;科技性 劳动是科技含量较高的劳动或很高的劳动。
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
一、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认识的提出、 目的意义、必要性
浅论深化对创造价值劳动的认识(一)
浅论深化对创造价值劳动的认识(一)论文关键词: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创造价值劳动论文摘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发展着的科学理论,当代世界,马克思创立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客观历史条件已经发生巨大变化,因此,我们必须以发展的眼光,与时俱进地对待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尤其要深化对创造价值劳动的认识。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在批判继承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创立的完整的科学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发展着的科学理论,当代世界,马克思创立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客观历史条件已经发生巨大变化,因此,我们必须以发展的眼光,与时俱进地对待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尤其要深化对创造价值劳动的认识。
一、马克思创立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客观历史条件1876年,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诞生即《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当时社会经济正值欧洲大陆工业革命方兴未艾的时代,社会存在决定人们意识,分析马克思的劳动和劳动价值论不能离开马克思那个时代的客观历史条件。
第一,马克思所处的时代,从整个社会劳动生产情况看,创造价值的劳动主要集中在生产物质的部门或领域,非物质生产占总体劳动中比例较小,影响不大,马克思在谈到服务交易时说:“资本主义生产在这个领域中的所有这些表现,同整个生产比起来是微不足道的,因此,可以完全置之不理”。
第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知识、科学、技术不是非常发达,脑力劳动比例偏小,马克思当时还不可能把科学技术创造价值的独立因素加以系统论述,因而,创造价值的劳动主要是指从简单体力劳动为特征的直接生产过程的劳动。
第三,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由生产社会化、科学化程度不是很高,管理劳动在总体劳动中比例不是很大,另一方面,当时管理还是资本家的职能,而资本家管理职能更多的是与剥削结合在一起,绝大部分的劳动者是处于被管理、被剥削的地位,尽管马克思非常重视管理的作用,但马克思还不可能把管理作为创造价值的独立的劳动形态。
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
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劳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活动,是创造财富的源泉,也是实现个体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
劳动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对于深入理解和分析劳动的内涵和意义,对于把握不同劳动形式的特征和本质,对于认识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探索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分配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劳动和劳动价值的关系、劳动价值论的历史演变以及劳动和劳动价值的本质进行详细探讨,以期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
首先,劳动是产生价值的基础。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类创造财富的基本活动。
劳动者通过投入劳动来改变客观世界,创造出有用价值的商品。
商品的价值由其所包含的劳动价值决定。
劳动价值论主要从劳动时间的角度分析了商品的价值形成过程。
劳动时间是衡量劳动价值大小的基本尺度,在商品交换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
马克思提出了劳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区别,指出劳动价值是商品内在的、与商品的使用价值分离的价值形态,而交换价值则是用价值表示的劳动价值。
其次,劳动价值论的历史演变。
劳动价值论的理论观点在古代经济思想中就有所涉及。
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劳动价值论”以及古代中国经济学家王安石的“劳动唐贱论”,都反映了劳动价值论的一定内涵。
然而,这些早期劳动价值理论存在许多局限性和不足,对于商品的价值形成和劳动的本质并没有给予深入的分析。
劳动价值论在马克思手中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成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理论构成。
马克思通过劳动的概念、劳动价值的内涵以及价值构成要素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和交换的根本原理,为后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公有制经济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最后,劳动和劳动价值的本质。
劳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活动,也是社会存在和进步的基本条件。
而劳动价值则是劳动的特殊形式,是劳动创造的商品的内在属性。
劳动价值不仅是商品的属性,也是劳动者自我价值的体现。
通过劳动创造的价值,劳动者实现了自身价值的体现和满足。
如何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1如何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新时代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提出的新挑战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它随着客观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自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问世以来,世界上的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进入了新时代。
(一)科技革命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劳动形态和财富构成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要保持稳定的经济增长需要着重依靠现代劳动群体,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科技革命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劳动的形态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现代的科技劳动、管理劳动和服务劳动。
其中,科技不仅作用于生产,而且涌现出大量的高科技产业;管理不仅有企业的微观经济管理,国家的宏观经济管理,而且有介于两者之间的行业管理或中介组织管理;服务不仅有为生活提供的服务,而且越来越为生产提供服务。
劳动形态的变化导致财富的构成也发生重大转移:价值构成的主体已经不是工业经济时代的体力劳动创造的价值,而是知识经济时代一大批智能型劳动者创造的价值;管理劳动不仅创造价值,而且在价值形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服务劳动不仅构成了财富的主要来源,而且积聚了大量的劳动人口。
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服务业创造的价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60%-70%,服务业的劳动人口占就业人口的70%以上。
劳动形态和财富构成的重大变化,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提出了新的挑战:劳动的内涵是什么?活劳动作为价值创造的惟一源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是否有了新的变化?劳动的形态和财富的构成发生了哪些变化?哪一种劳动创造的价值最大?如何增加国家的财富?目前,中国财富的主要来源仍然是传统的农业和工业,创造财富的劳动力仍然积聚在工业和农业两大部门。
深化对马克思价值论的认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确认科技劳动、管理劳动和服务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地位和作用,依靠现代劳动群体,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于推动生产力发展,保持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二)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入WTO以后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要求必须深化认识马克思国际价值和国际市场价格理论随着20世纪80年代以来直接投资的迅猛增加和90年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速度越来越快,经济一体化的程度越来越高。
谈谈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1
谈谈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作者:萧灼基编辑:杜梅萍日期:2003-03-31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和劳动价值的理论,揭示了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特点和基本矛盾。
现在,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当时所面对和研究的情况有很大不同。
我们应该结合新的实际,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
”这段论述,十分深刻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与当前面临的新情况密切结合的必要性,十分精辟地论述了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认识的重大意义。
一、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当前我国正在从事伟大而艰巨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我们所处的时代,无论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经济制度和面临的革命任务,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面临的情况都有很大不同。
因此为了坚持马克思主义,发挥马克思主义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指导作用,就必须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
第一,马克思建立劳动价值理论的时代,是工业化初期的蒸汽机时代。
当时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主要指以体力劳动为特征的直接生产过程的劳动。
现在已经是后工业化社会、信息社会,生产劳动的领域已大大扩展,生产社会化程度已大大提高,科学技术工作和经营管理工作的作用已大大增强。
因此,有必要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
第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其目的是为了划清劳动与剥削的界限,为了揭露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实质,为了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特点和基本矛盾,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提供理论依据。
现在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
社会主义也存在生产商品的劳动。
劳动价值理论既要应用于资本主义,也要应用于实行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要用马克思的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指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探索优化资源配置的途径,进行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和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等等,因此,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必须深化认识。
用辩证思维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心得
用辩证思维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心得1.引言1.1 概述概述劳动价值论作为经济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从马克思时代就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
它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然而,对于劳动价值论的理解和应用一直以来都存在着一定的争议和困惑。
为了更深入地理解劳动价值论,本文将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对劳动价值论进行深化研究和探讨。
辩证思维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强调从多个角度和全面的透视问题,以获取更准确的认识或解决方案。
通过运用辩证思维,我们可以更好地剖析和理解劳动价值论的内涵和意义。
本文将从辩证思维的基本概念开始,逐步展开对劳动价值论的初步认识。
然后,通过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我们将进一步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理解。
最后,我们将总结辩证思维对于劳动价值论的作用,并展望辩证思维在其他领域中的应用前景。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辩证思维与劳动价值论相结合的研究观点,并为进一步思考劳动价值论的意义和发展提供一定的启示。
通过对劳动价值论的深化认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经济运行的规律和社会分配的合理性,为构建更公正、更可持续的社会经济秩序提供有益的思考。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引言、正文和结论。
每个部分的内容如下:1. 引言:本部分将从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三个方面介绍文章的主题和写作目标。
1.1 概述:首先对劳动价值论的概念进行简要的阐述,指出它在社会和经济学领域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同时还可以提及劳动价值论与辩证思维之间的关联,为后续内容的展开做铺垫。
1.2 文章结构:在这一部分,将详细陈述文章的整体结构,说明每个部分和子部分的内容安排。
通过明确的结构安排,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逻辑框架。
1.3 目的:明确文章撰写的目的和意义,即通过运用辩证思维来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可以阐述辩证思维在扩展观点、解决矛盾、提出新观点等方面的作用,以此来激发读者的兴趣。
2. 正文:本部分主要包括三个子部分,分别是辩证思维的基本概念、对劳动价值论的初步认识和辩证思维对劳动价值论的深化理解。
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1)
(二)、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认识的目 的 意义
1、用深化了的认识指导实现分配的科学化 2、用深化了的认识,弄清楚为什么不能简 单地把有没有财产,有多少财产当作判断人们 政治上先进与落后的标准 3、用深化了的认识,协调人们之间的关系, 实现改革的顺利进行,社会的稳定、发展
(三)、深化认识的必要性
社会公理:任何企业组织商品生产,都必须 由两个主体进行人力、物力两个投资,所有 的社会发展阶段都是这样
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社会现实来看,正逐步有越来越多 的劳动者参与剩余价值的分配
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是这样,我国社会主义国家也是这样 20世纪50年代以来,企业发展的社会条件发生了三大变 化: 1、产业由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 2、创造商品的劳动由一般性劳动向科技性劳动转变 3、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也认为:知识经济时代人力的作用更大
2、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究竟是不是商品? 3、不是股东的企业职工是不是企业主人? 4、究竟什么是剥削? 5、究竟什么是剩余价值?什么是资本主义剩余价值?什么
是社会主义剩余价值? 6、为什么说不能简单地把有没有资产,有多少资产当作判
断人们政治上先进与落后的标准?
一、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认 识的提出、目的意义、必要性
三个社会历史条件: 1、资本主义制度为资本家利益的实现起了一定的作用 2、生产现实中,资本的作用大,物力的作用大;人力的作用小 (1)、20世纪40年代末以前,资本主义进入大工业时期,其
产业是资本密集型产业。 (2)、劳动者付出的是科技含量较低的一般性劳动
3、雇佣工人的供应大于需求
创造商品价值的劳动应该不应该参与剩余价值的分配?
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1)
论析深化劳动价值论的客观根源和现实目的(一)
论析深化劳动价值论的客观根源和现实目的(一)论文关键词]现代生产方式特点;深化劳动价值论;客观根源;现实目的论文摘要]现代社会生产方式的新变化是引发劳动价值论深化和创新的深刻的经济根源。
基于当代社会生产方式变化的特点和目前的社会各阶层状况,鉴于“财富创造”与“价值创造”之间的区别,当前深化或创新对劳动和劳动价值沦的认识,是为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整合不同社会阶层的关系,调动各阶层成员的积极性,使其在各自的劳动岗位上,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贡献。
江泽民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和劳动价值的理论,揭示了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特点和基本矛盾。
现在,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当时所面对和研究的情况有很大的不同。
我们应该结合新的实际,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和认识。
”在中央党校的“5·31”讲话中,江泽民又一再强调“要使党和国家的事业不停顿,首先理论上不能停顿。
否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丢掉老祖宗,是错误的、有害的;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也是错误的、有害的。
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根据江泽民两次讲话精神,具体联系劳动价值理论,可以看到这个理论巫待深化之必要。
因为尽管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石,也是政治经济学最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
但是,与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时代相比,今天的世界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劳动越来越呈现复杂的形式和状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更对劳动价值论提出了许多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因此,了解和掌握这些问题提出的现时代的生产方式变化这个客观很源(“新的实际”的主要内容),以及深化劳动价值论的现实目的是十分必要的。
一、深化劳动价值论的客观根源任何理论问题的提出就其客观很源而言,都首先是时代经济发展的产物,都首先在当时的生产方式中找到根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化认识劳动价值论的综述与探索(一)
摘要:本文对两种深化劳动价值论的思路——从价值源泉入手提出物化劳动创造价值和用扩大生产劳动范畴的内涵来深化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提出质疑,并对深化认识劳动价值论提出新的思路,深化了的劳动价值论应该包括对立统一的两个理论体系:商品生产的劳动价值论和为商品生产服务的劳动价值论。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物化劳动生产劳动自党中央提出深化对劳动价值论认识以来,各大报刊杂志发表了许多深化认识劳动价值论的文章。
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观点:一个是从价值源泉入手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提出了物化劳动(或生产要素)参与价值创造;一个是坚持价值源泉一元论,从扩大生产劳动内涵上拓宽劳动价值论的新境界。
本文针对这两种观点谈点自己不同的看法并提出一种深化认识的思路。
一在深化对劳动价值论认识方面,学术界有学者提出物化劳动(或生产要素)也创造价值,甚至提出如果不承认物化劳动创造价值,就“障碍人们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深化认识。
”这种观点认为“物化劳动具体表现为机器设备、厂房建筑、原材料、另配件及燃动力和各种辅助材料。
”“如果物化劳动真的不创造价值,也就是先进的设备、材料和工艺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剩余产品、剩余价值,那么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第一生产力这个大命题就不能成立”〔1〕笔者认为这种深化认识思路是值得商榷的。
这是因为,持这种深化认识的观点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第一,这种观点的物化劳动创造价值与生产要素参与价值创造的观点是一致的。
物化劳动创造价值是生产要素参与价值创造的另一种比较晦涩的提法。
其意图是为了回避马克思已经批判了的“三位一体论”。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这种观点在试图说明物化劳动创造价值时,还得借助物化劳动的载体—生产要素(机器等)来说明。
第二,此观点作为已破产的经济学观点从经济学说史上可以查证。
麦克库洛赫就是一个代表。
在面对理论和现实的差距时,李嘉图的追随者—麦克洛赫一方面坚持劳动创造价值,但另一方面认为劳动包括直接劳动和积蓄的劳动即资本等生产要素。
这样,他表面上是维护劳动价值论,实际上是否定了李嘉图认为只有活劳动才创造价值这一科学的内核。
我们可以明确的看出“物化劳动创造价值”是“积蓄劳动创造价值”的翻版。
第三,物化劳动是已经物化为价值的人类劳动,它不创造价值只能转移价值。
马克思对此已有明确表述:“唯一与物化劳动相对立的是非物化劳动,活劳动。
前者是存在于空间中的劳动,后者是存在于时间中的劳动;前者是过去的劳动,后者现在的劳动;前者体现在使用价值中,后者作为人的活动进行着,因而还只处在物化过程中,前者是价值,后者创造价值。
”〔2〕
第四,这种观点混淆了使用价值的创造和价值的创造。
马克思认为“土地是财富之父,劳动是财富之母”。
即活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是创造物质财富或使用价值的,但不创造价值,使用价值和价值不是同一个概念。
邓小平同志讲“同样数量的劳动力,在同样的劳动时间里,可以生产出比过去多几十倍几百倍的产品,社会生产力有这样的巨大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力量。
”小平同志讲这段话是说明科学技术在财富的创造或使用价值的创造中的越来越大的作用,并没有讲价值的创造,这是很严谨的。
我们不能断章取义,以此证明物化劳动创造价值。
第五,物化劳动是人类劳动在商品中的凝结,是抽象的人类劳动的概念符号。
这种概念化的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人类劳动是根本不可能创造价值的。
从质上看,它根本不具有创造价值主体的性质。
从量上看,已物化的劳动本身不仅不能创造价值,其自身的价值量时时刻刻也在贬值。
例如,物化在机器中的劳动量,随着技术的发明和应用,原来物化在机器的劳动量相对于技术革新后的劳动量是要打折扣的。
这也就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述的固定资本的贬值。
另外,作为价值范畴,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多次进行了说明和界定。
“一切劳动,从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作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的价值。
”〔3〕(p60)看来只有人类活劳动才能创造价值,离开了人类劳动的价值论就不能称之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因此,坚持劳动创造价值的一元论是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研究的前提。
二目前,理论界在深化对劳动价值论认识方面,在坚持价值一元论的前提下,对扩大生产劳动内涵似乎已达成共识。
谷书堂先生认为,解决“价值之谜”的办法之一就是扩大创造价值的劳动的内涵。
他把社会正常劳动分为四类:物质部门的劳动、精神部门的劳动、各种直接为生产服务的劳动、在社会主义时期为满足社会公益事业和公共管理所需要的劳动(包括党务部门、军警政法部门、基础科研和社会义务教育等事业部门)。
谷先生认为,前三类是创造价值的劳动部门。
卫兴华先生认为生产劳动应把科技劳动和管理劳动也加入进来。
胡代光先生认为,包括交通运输、公用事业的服务,商业、金融、保险等流通方面的服务,教育和新闻、广播、电视等信息方面的服务等,从总体上说来,这些部门的大部分劳动也需视为生产劳动。
〔4〕针对这一认识思路我们同样不愿苟同。
这是因为:
第一,这种深化认识观点在判断何为生产劳动的标准上是不相同的。
根据谷先生的观点教育是不属于生产劳动的,而根据胡代光先生的观点教育可以视为生产劳动。
没有同一的判断何为生产劳动的标准,不仅不能解决“劳动价值之迷”还会使劳动价值论之争更加混乱。
会导致人们试图把一切人类劳动和商品生产劳动相等同的趋势。
第二,用扩大了的劳动范畴内涵的价值论发展马克思的价值论是不符和科学理论的发展规律的。
众所周知,劳动价值论是从分析两种异类商品交换的内在规定性开始的。
例如,1把斧子=2只羊。
马克思认为决定商品这种交换比例的东西不可能是商品的几何的、物理的、化学的或其他的天然属性,只能是人类的抽象劳动。
该等式内在的规定性是1把斧子人类抽象劳动的消耗和2只羊的人类劳动的消耗是相当的。
如果我们扩大了创造价值劳动的范围,那么两种不同质的抽象人类劳动如何量化?岂不是更加复杂?这是违背科学理论发展规律的。
科学理论的发展是沿着假设条件越少,基础条件越简单越明晰方向发展的。
新的科学理论不仅能解释说明新的现象,而且还把旧的理论的科学内容包括在内。
例如,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不仅包括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吧哈的唯物论的科学内核,还使唯物论和辩证法建立在了科学基础之上。
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不仅解决了微观粒子运动问题,而且还包容了解决宏观物体运动的理论。
第三,用扩大了的劳动范畴内涵的价值论发展马克思的价值论有损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体系的科学性。
我们知道,任何一门科学,随着研究对象的不同,其各方面的性质都会随之而变。
这里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
物理学中讲,一人提一重物体,把物体相对地面平行运动时,该人对物体所做的功为零。
也即该人对物体没做功。
但我们不能抽象地说该人没做功。
实际上,假如我们以人作为研究对象,该人从一处移动到另一处则克服摩擦力做功了。
这个简单的例子给了我们一种启示:即对科学界定了研究对象范围不能随便扩大和缩小,否则其原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就会受到破坏(比如,牛顿力学理论运用微观粒子运动时,则是错误的)。
因此,对马克思科学界定了生产商品的劳动范围不能随便扩大。
第四,马克思对生产劳动的范畴也多次进行了界定。
马克思认为:“从单纯的一般劳动过程的观点出发,实现在产品中的劳动,更确切地说实现在商品中的劳动对我们表现为生产劳动,但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观点出发,则要加上更加切近的规定,生产劳动是直接增殖资本的劳动或直接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
”〔5〕(P99)非物质生产劳动“它采取实物的形式,不作为物而离开服务者独立存在,不作为价值组成部分加入某一商品”〔6〕(PI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