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鸣鼎食之家的多余人_解读纳兰性德悲剧人生

合集下载

从人格结构理论分析纳兰性德的悲情心路历程

从人格结构理论分析纳兰性德的悲情心路历程

从人格结构理论分析纳兰性德的悲情心路历程®潘■叔务<学教育2。

190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悶内容摘要:生于钟鸣鼎食之家的纳兰性德,被誉为“满清第一词人”,荣华富贵、功名冠冕无所不有。

这样的 纳兰本应豪放洒脱,春风得意。

但阅其《纳兰词》,我们却发现始终充满了悲情的基调,入目皆是凄凉哀婉、悲戚 伤感的字眼,与他锦衣玉食的贵族生活大相径庭。

笔者从弗洛依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探究原因何在,并分析纳兰 性德悲戚的心路历程,将纳兰心事一一还原,呈现其真实的内心世界。

关键词:心路历程悲戚情感人格结构纳兰性德,字容若,号榜伽山 人,少年英才,文武全才。

十八岁 中举人,二十二岁中进士,且为八 旗子弟,善于骑射,是皇帝身边的 一等侍卫,深受康熙皇帝赏识。

父 亲是权倾朝野的武英殿大学士明 珠,母亲是爱新觉罗家的和硕格 格,如此显赫的家世令世人瞠目。

然而,天妒英才,如此才华横溢,文才武略举世惊人的纳兰年仅三 十岁便溘然离逝。

纳兰性德的词 以“真”取胜,词风“清丽婉约,哀 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

学术界从词作风格、个人生 活、情感成因等诸多角度对纳兰 性德进行了较为深人的分析。

但 纵观前人的研究成果,尚缺乏从 心理学的角度还原“纳兰心事”,从弗洛依德人格结构理论对纳兰 性德痛苦的心路历程加以剖析。

还原“本我”弗洛伊德认为完整的人格结 构由三大部分组成,即本我、自我 和超我。

所谓本我,就是本能的我,完 全处于潜意识之中。

本我遵循“快 乐原则”,它完全不懂什么是价 值,什么是善恶和什么是道德,只 知道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不惜付 出一切代价。

1.报仇雪恨、重振部族纳兰性德原部族在叶赫河岸,号“叶赫国”。

后建州女真族的 努尔哈赤为扩展其势力与叶赫部 发生战争,纳兰曾祖金台什战死。

努尔哈赤为避免叶赫部遗民揭竿而起,纳金台什之妹为妃,并生下皇太极立为皇子。

沧海遗珠之纳兰容若

沧海遗珠之纳兰容若

沧海遗珠之纳兰容若“一生最爱纳兰词,爱他清新脱俗,缠绵雅致,真真个公子心怀。

一生最恨纳兰词,恨他痴迷多情,轻柔刻骨,倒好似风流墨客。

”寥寥数字道破了几百年来追逐容若的骚客文人的共同心境。

纳兰容若一个生于钟鸣鼎食之家,行走于金阶玉堂的贵公子,他前途无量,华贵无比。

在任何人眼里他该多么潇洒幸福啊!只可惜,这一切的一切却与他那天生超逸脱俗的性情相悖,构成了异常沉重的压抑和矛盾。

舞一段《霓裳羽衣曲》,思一个凝脂粉黛佳人,品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见”,吟一曲“今宵酒醒何处”,恨不了绵绵无绝期。

寂寞之人追求遗世独立的清冷,孤芳自赏的人却又恨无知己。

他们近乎神经质般,或许自怜,或许自卑,或许伤感。

纳兰总是伤感惆怅的。

在他的笔端凄凉悲情总离不开。

他和他那留下的名句总是那么耐人寻味。

譬如“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是需要岁月来体会的;譬如“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是需要心有灵犀的精妙绝伦来共赏;譬如“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

”是需要犹如纳兰般的惆怅才能体会。

公子不爱功名,或许这是因为他出身富贵,坐享钟鸣鼎食却已厌倦,人生几何?他的父亲是大学士明珠,他的俊彦的性格更无官场树敌之说,就连奴婢都喜欢他,但他还是累了,倦了。

就像天空虽然广阔绝美,但不为鱼儿所羡。

大海虽然广袤深邃,但不会被飞鸟所喜。

尤其是容若这等天才,自然不会困顿于高墙之间。

他需要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得不到就用笔来书写。

他是一个天生的隐士,天生的词人。

他的人生充满无奈和苍凉。

无奈,如梨花的凋落。

苍凉,涤荡着整个轮回。

“无穷山色,无边往事,一例冷清清,试倩玉箫声,唤千古,英雄梦醒。

”纳兰纵使再伤春悲秋,到底是七尺男儿。

他那豪迈胸怀只一眼便看出。

正如能够感怀“不思量,自相忘”的苏东坡也有“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的一面。

他亦有着丝毫不亚于辛稼轩的胸怀。

无限惆怅的纳兰也是铁铮铮的八旗子弟。

身上流着蒙古族和那拉氏的血液。

有着阳而壮怀的心情。

作文纳兰性德

作文纳兰性德

作文纳兰性德纳兰性德,这个名字仿佛带着一种神秘而迷人的魅力,每当提及,心中总会涌起一股别样的情愫。

在清朝的历史长河中,纳兰性德宛如一颗璀璨的星辰,短暂却耀眼。

他出生于钟鸣鼎食之家,父亲是权倾朝野的纳兰明珠。

按理说,这样的出身,他应尽享荣华,在官场春风得意。

可他却偏偏有着一颗极为敏感细腻的心,一颗不被世俗权势所束缚的心。

记得有一次,我偶然在图书馆的角落里翻到了一本关于纳兰性德的传记。

那泛黄的书页,仿佛带着岁月的沉淀,一下子就把我吸引住了。

我坐在那个安静的角落,沉浸在纳兰的世界里。

书中描述着他的生活点滴,他的诗词创作,还有他那复杂而真挚的情感。

他年少成名,才华横溢,却始终在追寻着内心真正的渴望。

他渴望真挚的友情,渴望刻骨铭心的爱情,渴望自由自在的生活。

然而,现实却总是与他的渴望背道而驰。

他的诗词,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一种深深的哀愁和无奈。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这几句词,初读时只觉得很美,再读时,却能感受到他内心深处的痛苦和失落。

仿佛能看到他在寂静的夜晚,对着烛光,一笔一划地写下这些文字,眼中满是忧伤。

我想象着他在庭院中漫步的情景,月光洒在他的身上,映出他修长的身影。

他身着一袭白衣,衣袂飘飘,神情落寞。

周围的花草树木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也在为他的忧愁而叹息。

他时而停下脚步,凝视着某一朵绽放的花朵,思绪却早已飘向远方;时而缓缓踱步,口中喃喃自语,吟诵着那些动人的诗句。

纳兰性德的爱情故事同样令人动容。

他与妻子卢氏伉俪情深,然而好景不长,卢氏早早离世,给他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这首便是他对亡妻深深的怀念。

曾经那些平凡而温馨的瞬间,如今想来却是如此珍贵,可当时却只当作寻常之事。

那种失去后的追悔和痛苦,透过文字,直抵人心。

他在官场上的经历也是充满了坎坷。

他看不惯官场的尔虞我诈,不愿意随波逐流,却又无法摆脱家族的束缚。

纳兰性德的性格是怎样的

纳兰性德的性格是怎样的

纳兰性德的性格是怎样的很多人都喜欢纳兰性德的诗,那么你知道纳兰性德的性格吗,下面跟着店铺一起来了解吧。

纳兰性德的性格是怎样的诗人落拓无羁的性格,以及天生超逸脱俗的秉赋,加之才华出众,功名轻取的潇洒,与他出身豪门,钟鸣鼎食,入值宫禁,金阶玉堂,平步宦海的前程,构成一种常人难以体察的矛盾感受和无形的心理压抑。

加之爱妻早亡,后续难圆旧时梦,以及文学挚友的聚散,使他无法摆脱内心深处的困惑与悲观。

对职业的厌倦,对富贵的轻看,对仕途的不屑,使他对凡能轻取的身外之物无心一顾,但对求之却不能长久的爱情,对心与境合的.自然合谐状态,他却流连向往。

他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暮春,抱病与好友一聚,一醉,一咏三叹,然后便一病不起,七日后于五月三十日(7月1日)溘然而逝。

纳兰性德虽然只有短短三十一年生命,但他却是清代享有盛名的大词人之一。

在当时词坛中兴的局面下,他与阳羡派代表陈维崧、浙西派掌门朱彝尊鼎足而立,并称“清词三大家”。

然而与之区别的,纳兰性德是入关不久的满族显贵,能够对汉族文化掌握并运用得如此精深,是不得不令人大为称奇的。

纳兰性德词作现存348首(一说342首),内容涉及爱情友谊、边塞江南、咏物咏史及杂感等方面,写景状物关于水、荷尤多,尽管以作者的身份经历,他的词作数量不多,眼界也并不算开阔,但是由于诗缘情而旖旎,而纳兰性德是极为性中的人,因而他的词作尽出佳品,况周颐在《蕙风词话》中誉其为“国初第一词手”。

纳兰性德24岁将自己的词作结集为《侧帽》后更名为《饮水》,后人多称纳兰词。

《纳兰词》在当时社会上就享有盛誉,为文人、学士等高度评价,成为那个时代词坛的杰出代表。

他的词不但在清代词坛享有很高的声誉,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也以“纳兰词”为词坛一说而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之地。

纵观纳兰性德词风,清新隽秀、哀感顽艳,颇近南唐后主。

而他本人也十分欣赏李煜,他曾说:“花间之词如古玉器,贵重而不适用;宋词适用而少贵重,李后主兼而有其美,更饶烟水迷离之致。

千古伤心人r——试析纳兰性德的悲情人生

千古伤心人r——试析纳兰性德的悲情人生

千古伤心人r——试析纳兰性德的悲情人生
崔安琪
【期刊名称】《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8(038)005
【摘要】享有"清代词人之冠"美誉的纳兰性德的一生充满了痛苦和矛盾.他一生为情所困,注定了他的不快乐;与朋友的聚散离合,使他内心悲观;理想与现实的错位,让
其苦苦挣扎.纳兰的爱情之困、友情之伤和仕途之倦揭示其短暂、绚烂而又悲情的
人生.
【总页数】4页(P96-99)
【作者】崔安琪
【作者单位】重庆邮电大学传媒艺术学院,重庆 40006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712
【相关文献】
1.伤心人之伤心词——晏几道和纳兰性德爱情词之比较 [J], 陈骁;俞静;
2.“一曲昭君怨,千古伤心人”——从《咏怀古迹五首其三》谈教师的文本研读 [J], 陈启武
3.伤心人之伤心词--晏几道和纳兰性德爱情词之比较 [J], 陈骁;俞静
4.纳兰性德悲情人格的文化成因 [J], 贺利
5.道千古悲情解百味人生——观赏新编越剧《晋文复国》兼谈越剧题材 [J], 向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纳兰性德人生悲剧形成原因

论纳兰性德人生悲剧形成原因

一句,表现出侍萍怜惜自己命运多舛,其内心悲凉与痛处,侍萍不能说出的无词的语言,是不可表达的表达,既是侍萍语言张力中痛苦的再现,又是作者阐释语言张力—无以言表又实有所表时的有效手段。

潜台词的针对性、包蕴性构成了《雷雨》特有的戏剧语言艺术潜质,也表现出了戏剧语言自身蕴涵的张力,展示了文字的内在意义。

对其探微,有利于了解人物语言,把握戏剧人物形象,提高我们的艺术鉴赏力。

【参考文献】[1]高尔基.论文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2]张慧珠.曹禺剧评[M].北京:十月文学出版社,2008.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一二【参考文献】纳兰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字容若,为避太子允・讳遂改名性德。

纳兰生于一个钟鸣鼎食的显宦之家,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文化教养,加之他天资聪颖,十八岁中举人,二十二岁中进士,再加上他出身显贵,才华超绝,在当时就享有很高的声誉。

然而,在他三十一岁的而立之年,在一个男人最应得意的光辉年华一切都嘎然而止,一场“寒疾”轻易夺去了纳兰德生命。

寒疾并非大病,只要治疗得当绝不会致人于死。

所以,纳兰的早逝寒疾是导火索,而不是根源,更多的是他自己内心的郁结难抒,在内外因的夹击下,最终放弃生的希望。

作者认为纳兰悲剧的外因主要有以下数端:1、十年侍卫生涯在纳兰二十二岁时,康熙帝的一纸诰命,轻易改变了他的一生。

那一年,殿试奏捷并出任侍卫,“按照纳兰的才能、考试成绩、年纪和他自己的兴趣爱好,本应选为庶吉士,在翰林院继续深造,为积累祖国传统文化、发展多民族国家的文化事业作出贡献,或在政治上施展才华,为祖国的统一大业和民族团结大展宏图。

”但康熙帝没有摆脱封建帝王的习性,全然不顾“人各有志,不可相强”的个性特点,仅凭自己兴致,让纳兰在之后的全部人生都禁锢在这个天子侍卫的头衔中。

侍卫,说白了就是皇帝的奴仆,毫无人身自由、个人价值,与纳兰所规划的仕途相去甚远。

个人的理想不能达到,在皇帝面前感到受压抑,近十年的侍卫生活消磨的纳兰所有的壮志和激情,剩下的只是一腔不能遣释的怨愁与无奈。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


守望
我一直以为,汉字是世界上最美的文字;我一直以为,诗词是世 界上最美的文体;我一直以为琵琶箫笛比提琴弦管更动人心弦;我一 直以为茯苓白术比阿莫西林更能救人于疾苦。在多元的当今社会,这 份古典情怀,更值得我们守望。 细想来,对于古典文化的喜爱还是源于一本《纳兰词》,那是个百无 聊赖的午后,只随手翻起一本书,便被那诗意的文字所吸引,被那真 挚的情感所感动。“辛苦最怜天上月,一夕如环,夕夕都成玦”“赌 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那样才华横溢,那样情真意切。我 仿佛透过三百年的光阴,看到容若在如水的月光下黯然神伤。 抬头仰望,碧空上的这轮明月依旧明朗湛然,做着阴晴圆缺的往复, 安宁的俯视着尘世间的林林总总。只是时过境迁,回首古今,多少刻 骨铭心,多少兴衰成败,在这历经千古的明月面前,只不过沧海一粟。 早晚会随时光流逝而远去。而只有古诗词里寄予的那份或喜或悲的情 感,才能穿越时空的阻隔,历经千年,每每沉吟,感动如初。 那平平仄仄的诗行宛若一叶轻舟,载我驰骋于浩如烟海的古典世界, 引我去追寻、求索。
纳兰性德
(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年仅三十一岁。
原名成德,满洲正黄旗人 ,清朝政治人物、词人、学者。纳喇氏① ,字容若,号楞伽山 人,生于腊月,小时称冬郎。是清代最为著名的词人之一。 母爱新觉罗氏,为阿济格之女,父亲纳兰明珠历任内务府总管、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 纳兰性德十七岁进太学,十八岁中举,十九岁会试中试,因患寒疾,没有参加殿试。 二十二岁即康熙十五年(1676年)补殿试[3],中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康熙 爱其才,又因他是八旗子弟,所以被康熙留在身边,授予三等侍卫的官职,后晋升 为一等侍卫,多次随康熙出巡。他的一生注定是富贵荣华,繁花著锦的。也许是造 化弄人,纳兰性德偏偏是“虽履盛处丰,抑然不自多。于世无所芬华,若戚戚于富 贵而以贫贱为可安者。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 ①其家族纳喇氏为清初满族最显赫的八大姓之一,即后世所称的“叶赫那拉氏”。纳兰性 德的曾祖父名金台吉,为叶赫部贝勒,其妹孟古。

浅论纳兰词中所呈现的人生之苦

浅论纳兰词中所呈现的人生之苦
腹 经 纶 , 不 得 康 熙重 用 , 不 得 理 想 的职 位 却 求
倒, 不至 七 日 , 溘 然 而 逝 , 他 的 家人 甚 至 康 便 让
熙皇 帝本人都始料不及 , 他悲伤 不已,梭龙战 “ 报至行在 , 康熙帝遣官使 拊几筵, 哭告之” 。嗟 叹 命 运 不 公 , 化 弄人 。 造 佛教有云 :人生八苦 , 老、 、 、 “ 生、 病 死 爱别 离 、 憎 会 、 不 得 、 阴炽 盛 。” 兰 容 若 九 怨 求 五 纳 年短 暂的仕途 , 深陷其 中, 感知甚 深的人 生之 苦 , 是 这 “ 不 得 ” “ 古 山 河无 定数 , 角 就 求 。 今 画 声 中 。 马 频 来 去 。 ” 样 的 慷 慨 激 昂 的 豪 言 牧 这 壮 语 。 若 “ 不 得 ” 而 如 “ 近 小 阑干 , 容 求 。 休 夕阳 无 限山。” 样浩然 的“ 这 出世 ” 界 , 于 容 若 境 介 的 富贵 身份 , 也 “ 不得 ” 也 “ 不 得 。” 他 求 , 要 “ 出入” 都不得 , 终其 一生 , 容若在 矛盾 的 煎 熬 里郁 郁 而终 , 谓 一腔 热血 , 志 未 酬 。 可 壮 身具性灵词性 , 未得圆满。不得 不说是他如流 星一般的人 生中一大的憾 事 了。 二、 论瞬息浮生、 薄命如斯的爱别离之苦 如果说“ 求不得之 苦” 于未曾得到 , 么 在 那
的《 长相 思 》 。
那么就苦得更悲 , 更为痛彻 骨髓 , 骨铭心。 刻
若 王 国 维 评 纳 兰 词 真 :北 宋 以 来 , 人 而 “ 一 已” 。那 么笔者认为 , 的痴情却是 自千古以 他 来, 一人而 已。论及 容若情 爱的开始 , 是幸 他 运 的 。康 熙 十 二 年 , 仅 十 九 岁的 容 若就 遇 到 年 了他一 生的至爱 , 卢氏。她 “ 贞气天情 , 恭容礼 典” “ 而婉 娈 。 本 端 庄 ” 着 实让 年 轻 的 容 ,生 性 。 若倾 心 不 已 。 怪 卢 氏 死后 , 无 容若 写 下“ 生 若 人 之 如 初 见 ” 句 让世 人 感 怀 不 已的 名 句 , 明 这 说 容若在 第一眼看到卢氏的时候 . 爱上 了她。 就 容若与卢 氏三年的夫妻 生活,举案齐眉 , 恩 爱非常。 容若的一首悼词《 沁园春 代悼亡》 回忆道 , 最忆相看 , “ 娇讹 道字 , 手剪银 灯 自泼 茶 。” 卢氏总是手持银 灯 , 出好茶等待 丈夫 烧 行役的归来的画面深深刻在 了容若的眼里。 也仅仅是三年 , 这样 “ 书 消得 泼 茶 香 ” 赌 的 恩爱 生活 , 也只能叹 一句“ 只道 当时是寻常。 。 ” 根据 史载, 卢氏 因难 产匆匆离世 , 留容 若一 独 人 在 世 间饱 受 “ 别 离 ” 苦 。 这 种 别 离之 苦 爱 之 令容若的哀伤入 骨, 唯有一首 又一首血泪写成 的悼 词 来排 遣 内心 的 悲伤 容 若 此 后 的 九 年人 生, 无时无刻不在思念 自己的亡妻卢 氏。 的 他 凄凉 悲怨 , 因景伤情, 睹物伤神 , 更有孤 身一人 于世的寥落悲寂之 感。有《 画堂春》 词云 : , 生一代 一双人 , 争教 两处销魂?相 思 相望 不相 亲 , 天为谁春 !浆 向蓝桥 易乞。 药成

促就纳兰性德悲情命运的三大原因

促就纳兰性德悲情命运的三大原因

促就纳兰性德悲情命运的三大原因文/赤道蚂蚁于古典诗词而言,我尤其喜欢纳兰的词,这个曾将所有往事都化为红尘一笑的清代词人,一直都是我心中最孤傲的美男子。

“人生若只如初见”,我想,纳兰定然不会是滚滚红尘中的那个倦客,撇开驻留在他身上的所有悲情,倘若只是留下初见时的一切美好,倘若能够忘却旧时的背叛、无奈和伤心,纳兰的人生境界将会何等的灿烂美妙?然而,在纳兰短暂的一生里,当繁华过后,终是逃脱不了曲终人散的厄运。

他的一生都只活在澄澈碧洗而又冷冽清扬的诗词中,恰似三月的梨花,在春光最茂盛的时期中哗然凋谢,清丽背后一直都隐藏着浓浓的伤感,这个毕生都在追求完美的男子,终究摆脱不开孤寂和落寞,在时间的流水里,那些飘零的树叶漂浮成了他疼痛的一生。

纳兰的人生停止于烂漫的年华,短暂三十载,却唯美得容不下半点瑕疵。

因为《纳兰词》,初识纳兰,欣赏;再识纳兰,便是怜惜。

那么,到底是什么促就了这个才情男子的悲情命运呢?我想,横亘于纳兰生命中的悲情符号不过有三:一是烙印在他青葱年华中的那份可望不可及的爱恋;一是穿插进他坎坷仕途上灰色之痕;再就是飘荡在他夏花般唯美诗行里的短暂履历。

从纳兰的诸多词作里看,他一生最钟爱的女子,除了终不能死守的表妹之外,就是原配卢氏。

这个有幸成为纳兰笔下倾诉者的女人,究竟是一位怎样的女子呢?纳兰的浪漫主义情怀,让他从小就对可爱淘气的丫环类型有所偏好,而后来遇到的卢氏正是如此,她虽然生于官宦之家,但是由于生就性情羞涩,又略带忧郁,没有严肃大小姐派头的她,很快就走进了纳兰的内心。

大约于康熙十二年,纳兰与卢氏成婚。

不久,也就是康熙十六年三四月,卢氏死于那个“葬花天气”。

昙花一现般的短暂婚姻生活,让一向多愁善感的纳兰因为有卢氏的陪伴,逐渐快乐了起来;同时,也因为卢氏的逝去,又让纳兰陷入无尽的悲伤。

从他之后的伤逝悼亡词里足以可见。

尽管后来纳兰又娶了一官氏之妻,但他一直都消沉于卢氏死去的阴影里,那位不幸的女子,到最后依然无法走进纳兰的心里。

清初第一词人纳兰性德的传奇人生.doc

清初第一词人纳兰性德的传奇人生.doc

清初第一词人纳兰性德的传奇人生-核心提示:有人说他是《红楼梦》中贾宝玉的原型,他被誉为清初第一词人,他的词以美传世以真动人。

他写尽世间的惆怅,留下倾倒无数后人的传奇。

纳兰性德的传奇身世解说1:纳兰性德,清初最著名的词人,他是相国的公子、帝王的宠臣,他拥有惊世的才华,他所有的声名和杰作都在三十岁前成就,然后英年早逝。

这样的身世,这样的才情,怎么看怎么想,都该是一段传奇,于是真有人把他和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小说之一《红楼梦》联系到了一起。

记者:有一种说法,说曹雪芹写《红楼梦》,可能是以明珠、纳兰性德他们家族的故事作为蓝本的,听说乾隆皇帝看了这个《红楼梦》以后,也说不过是写明珠家事而已嘛。

有关系吗?张宝章:我觉得会有一些关系,但是绝不是他家庭的写照。

曹雪芹对纳兰的家事是非常地清楚,因为曹寅跟纳兰(性德)的家的关系是非常清楚的,非常密切的。

所以曹雪芹一定会从他的上辈那里了解到纳兰家的情况。

我觉得贾宝玉是有某些纳兰性德的影子,而且我觉得他在塑造这个大观园的时候,他肯定是了解了当时最著名的一个私家园林,自怡园的园况,他会从这里边得到借鉴。

字幕:北京市海淀区上庄明府花园旧址现场:记者:您说纳兰家过去的大宅子就是这一片吗?黄兆桐:对,这个地方,这个地方来讲,咱们脚底下站这个位置是它南门的位置。

记者:是它的南门位置?黄兆桐:明府花园南门。

咱们的南门这往前一丈多远就是大影壁,南门的大影壁。

记者:大影壁?大影壁在前面那个地方是吧?黄兆桐:对,所以说咱们往西、往东这块地来讲是它的南墙的位置,记者:这整个是南墙?黄兆桐:南墙记者:也就是这条路过去是南墙的位置?黄兆桐:对,都是南墙的位置。

记者:有多长他们家?宅子当时大概占多少亩地?黄兆桐:五十多亩地。

记者:50多亩地的宅子?黄兆桐:50多亩地记者:那大宅子这是。

黄兆桐:对解说2:明府花园就是自怡园,建于康熙年间,是京西私人园林中的一座名园。

纳兰性德的父亲纳兰明珠是康熙王朝的一代显臣,他在声名与权势最显赫的时候修建了自怡园这座大宅,传说园中山水兼备,既有富贵景象,又不失典雅风韵。

满清第一才子纳兰性德生死之谜

满清第一才子纳兰性德生死之谜

满清第一才子纳兰性德生死之谜纳兰性德怎么死的纳兰性德是诗词史上一颗闪亮的明珠,素有“满清第一才子”之称。

或许天妒英才吧,纳兰性德年仅30岁就已离开人世,留给世人无限的悲伤与叹惋。

说到这儿不禁有人好奇,纳兰性德怎么死的呢?如果要探讨“纳兰性德怎么死的”这一话题,需要从纳兰性德的经历和性格开始说起。

首先历史提及,纳兰性德因病去世。

那纳兰性德得了什么病呢?有人说,纳兰性德死于寒疾,有人说纳兰性德郁郁而终。

其实,这两种说法都有很高的信服力。

在中医里面,寒疾是指因为感受寒邪而导致的疾病,经常便随畏寒、头痛、身通等症状。

也有书籍记载,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性德患有严重的寒疾,最终因病去世。

那么,纳兰性德又何来郁郁而终这一说法呢?纳兰性德出生在一个显赫的家庭,父亲纳兰明珠将希望寄托于纳兰性德身上,但是纳兰性德根本不喜欢朝廷斗争,他早已看清楚朝廷官员之间的暗流涌动。

纳兰性德不想成为政治斗争的产物,但是没法忤逆父亲的意思,于是走进了朝廷担任一等侍卫一职。

纳兰性德在官场中活的非常压抑,他把淡泊名利的志向都寄托在诗词和山水之间。

公元1674年,时年20岁的纳兰性德娶了卢氏为妻,而卢氏也成为纳兰性德一生中最重要的女人。

三年后,卢氏因难产去世,这无疑给了纳兰性德致命一击。

后来,纳兰性德郁郁寡欢,整日沉迷于哀伤词曲中。

加上,纳兰性德选择不了自己想要的生活,内心愁苦,让他的身心更加疲惫不堪。

公元1685年,年仅30岁的纳兰性德离开了人世。

纳兰性德名句提起纳兰性德,就会联想到纳兰词。

纳兰性德一生共作三百多首诗词作品,很多诗词作品引起了世人共鸣。

那今天就来总结一下那些脍炙人口的纳兰性德名句。

提起纳兰性德名句,首当一提的便是这句:“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纳兰性德名句这句名句出自于纳兰性德所写《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一词,纳兰性德站在女性立场上描绘出“人心易变,人走茶凉”的悲伤画面。

词人娓娓道来女方遭到情变,无情地被男方抛弃,用“人生只若初见”写出了俩人刚相爱时美好的回忆。

纳兰性德与李煜悲剧人生之比较

纳兰性德与李煜悲剧人生之比较

纳兰性德与李煜悲剧人生之比较作者:谢华平文平来源:《求知导刊》2016年第24期摘要: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的天才才子,著名词人。

李煜(937—978),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在位15年,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年)继位,史称李后主。

笔者通过纳兰性德与李煜的悲剧人生的解读,比较两词人的悲剧人生异同。

关键词:纳兰性德;李煜;悲剧人生;比较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6-04-25一、钟鸣鼎食之家的多余人——纳兰性德纳兰性德的家族——纳兰氏,隶属正黄旗,为清初满族最显著的八大姓之一,即后世所称的“叶赫那拉氏”,这样的人生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

但纳兰性德过得并不快乐,有人曾经做过这样一个数字统计:在纳兰性德现存的三百多首词里,“愁”字出现了九十多次,“泪”字用了六十多次,“恨”字使用了三十多次,其他如“伤心”“断肠”“惆怅” “凄凉” “憔悴”等字句,更是比比皆是。

先看他的仕途方面。

他本来是希望能为国建功立业,如他的一首《金缕曲》中写道:“竟需将,银河争抢,普天一洗。

”还有《水龙吟·再送荪友南还》中都表现出了他的宏伟志向,但事与愿违。

再从他的感情方面来看。

首先,他的爱情生活是十分不幸的,他少时曾“眷一女”,但此女被选为宫女,两人无缘。

二十二岁娶妻卢氏,夫妻恩爱,伉俪情深,但婚后仅三年,爱妻去世。

二、风流才子误作人主:解读李煜悲情人生严格地说,李煜应该是一个纯粹的文人。

可笑的是,他却更多地以帝王的身份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

自幼“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李煜是位博学多闻的文艺天才,以他的性格和气质来说,更适合做一个放荡诗酒的文人墨客、寄情山水的隐者逸士。

而他一心向往的是“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

花满渚,酒满瓯,万倾波中得自由”的生活。

如果不是历史的误会,他本可以如愿地“被父兄之荫育,乐日月之优游”。

然而,世事多变,命运弄人。

登上君位的他,精神生活是二元的:一面享受着荣华富贵,另一面却又经历着世事忧患。

中国历史故事-“满清第一词人”纳兰性德简介 纳兰性德是怎么死的?

中国历史故事-“满清第一词人”纳兰性德简介 纳兰性德是怎么死的?

中国历史故事-“满清第一词人”纳兰性德简介纳兰性德是怎么死的?纳兰性德此人,想来大家都不陌生。

纳兰性德的词,偏婉约清丽,不同于大多数男词人的报国壮志,他最擅长的是替闺怨的女子,道出心中的哀叹。

那句“人生若只如初相见,何事秋风悲画扇”,想来大家应该都听过。

此句词,想来不知惹了多少女儿家的热泪。

纳兰性德,是满族中少有的才子。

他生于公元1655年,也就是清顺治十一年,父亲是是康熙朝武英殿大学士、一代权臣纳兰明珠,母亲爱新觉罗氏是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一品诰命夫人。

他的曾祖父,是女真叶赫部首领金石台。

金石台的妹妹孟古,嫁努尔哈赤为妃,生皇子皇太极。

出生显赫,而他所在的纳兰家族,为清初满族最显的八大姓之一,隶属正黄旗。

说到纳兰氏,可能大家都不太了解,但若说到这姓氏的另一种说法,大家应该就有一个概念了。

纳兰氏,其实就是后世所称的“叶赫那拉氏”。

纳兰性德,原名成德,后改名为性德,字容若,号饮水、楞伽山人,因此后世人也叫他为纳兰容若。

纳兰性德虽然出生显贵,但是真正让后世人记住他的还是他的词。

他是清代最为著名的词人之一,与朱彝尊、陈维崧并称“清词三大家”,后世人也称其为“满清第一词人”。

纳兰性德自幼聪颖,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习,饱读诗书。

不仅仅是侧重于文学方面,在武艺方面,纳兰性德也没有松懈,因此实际上纳兰性德是文武兼修。

所谓是金子总会要发光的,纳兰性德十七岁时进入国子监学习,被国子监祭酒徐文元赏识,推荐给当时有名的学者,内阁学士徐乾。

此后纳兰性德,便跟随徐乾学习。

在跟随徐乾学习的时候,在自己老师的指导下,主持编撰了一部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深受皇帝赏识,为今后发展奠定基础。

他还把自己熟读经史的见闻感悟整理成文,编成四卷《渌水亭杂识》,当中包含历史、地理、天文、历算、佛学、音乐、文学、考证等等知识,表现出相当广博的学识和爱好。

纳兰性德十八岁,参加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

第二年他又参加乡试,在乡试中中第,成为贡士。

从人格结构理论分析纳兰性德的悲情心路历程

从人格结构理论分析纳兰性德的悲情心路历程

从人格结构理论分析纳兰性德的悲情心路历程作者:潘淑芳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9年第05期内容摘要:生于钟鸣鼎食之家的纳兰性德,被誉为“满清第一词人”,荣华富贵、功名冠冕无所不有。

这样的纳兰本应豪放洒脱,春风得意。

但阅其《纳兰词》,我们却发现始终充满了悲情的基调,入目皆是凄凉哀婉、悲戚伤感的字眼,与他锦衣玉食的贵族生活大相径庭。

笔者从弗洛依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探究原因何在,并分析纳兰性德悲戚的心路历程,将纳兰心事一一还原,呈现其真实的内心世界。

关键词:心路历程悲戚情感人格结构纳兰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少年英才,文武全才。

十八岁中举人,二十二岁中进士,且为八旗子弟,善于骑射,是皇帝身边的一等侍卫,深受康熙皇帝赏识。

父亲是权倾朝野的武英殿大学士明珠,母亲是爱新觉罗家的和硕格格,如此显赫的家世令世人瞠目。

然而,天妒英才,如此才华横溢,文才武略举世惊人的纳兰年仅三十岁便溘然离逝。

纳兰性德的词以“真”取胜,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

学术界从词作风格、个人生活、情感成因等诸多角度对纳兰性德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

但纵观前人的研究成果,尚缺乏从心理学的角度还原“纳兰心事”,从弗洛依德人格结构理论对纳兰性德痛苦的心路历程加以剖析。

一.还原“本我”弗洛伊德认为完整的人格结构由三大部分组成,即本我、自我和超我。

所谓本我,就是本能的我,完全处于潜意识之中。

本我遵循“快乐原则”,它完全不懂什么是价值,什么是善恶和什么是道德,只知道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不惜付出一切代价。

1.报仇雪恨、重振部族纳兰性德原部族在叶赫河岸,号“叶赫国”。

后建州女真族的努尔哈赤为扩展其势力与叶赫部发生战争,纳兰曾祖金台什战死。

努尔哈赤为避免叶赫部遗民揭竿而起,纳金台什之妹为妃,并生下皇太极立为皇子。

纳兰性德早已熟知部族的这段血泪史,成为他心中的隐痛,成为了纳兰家族与生俱来的心理隐恨。

以至后来纳兰写下那首悲凉伤感悼念先祖的《满庭芳》:堠雪翻鸦,河冰跃马,惊风吹度龙堆。

解析情感词人纳兰

解析情感词人纳兰

解析情感词人纳兰纳兰性德在清代文学史上具有特出的重要地位,他出身满洲贵族家庭,却一生致力于汉文化,在他三十年的短暂生命中,曾为丰富中华民族的文化,作出过卓越的贡献。

可以说,没有他,就难有清初词的中兴,没有他,满族作家在中华民族文化的探索和成就上就会缺失最有力的一笔。

纳兰性德生于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公历1655年1月19日),为清初宰辅明珠长子,初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

康熙十四年(1675),皇二子保成被立为太子,成德为避东宫嫌名改称性德,然不久后保成更名胤礽,是故成德、性德二名皆行于世,但容若生平自署俱为成德。

纳兰性德的词作最为世人推崇,周之琦评他是“南唐李重光后身也”,况周颐《蕙风词话》曰:“纳兰容若为国初第一词手。

”彊村先生朱祖谋也曾云:“容若小词,直逼北宋,八百年来,无此作者。

”王国维在著名的《人间词话》中说:“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纵观性德一生,倾注心血最多,成就也最大的自然是词,他自己在弥留之际也对其师徐乾学坦言自己“性喜作诗作,禁之难止”①但纳兰性德同时也是一位兴趣广泛、兼备众长的作家,他在诗赋上有相当深厚的造诣,而且通过《通志堂集》及他的手简资料,足可见出他在书画、篆刻、音乐等方面的素养,甚至对天文、地理、历算、西方科学等都有所涉猎,梁启超推之为“清初学人第一”。

纳兰性德的诗词文札不仅有极高的文学艺术价值,而且对研究他的生平与思想也有重大意义,本文试从他的诗词文札分析他的思想和情感。

仕与隐纳兰性德身处华阀而独被悲凉之雾,他的思想轨迹与所处的环境有鲜明的反差,仕与隐构成了纳兰性德人生中的一大思想矛盾。

需要指出的是:性德并非生而淡泊功名,追求超脱,作为一位才兼文武的有识青年,他曾有饱满的政治热情和社会责任感,在国家政事、功业上曾有过一番宏大的抱负。

康熙十一年(1672)八月,性德参加乡试中举,主考官是后来与他建立了深厚情谊的经学家兼史学家徐乾学,性德“谈经史源委及文体正变,老师宿儒有所不及”②,徐氏大为惊叹,青眼相向。

矛盾纠结的悲剧人生_浅析纳兰性德何以多愁善感

矛盾纠结的悲剧人生_浅析纳兰性德何以多愁善感

第22卷第2期 安康学院学报 Vol122№2 2010年4月 Journal of Ankang University Ap r12010矛盾纠结的悲剧人生———浅析纳兰性德何以多愁善感吴 竣(宿迁广播电视大学,江苏宿迁223800)摘 要:纳兰性德生于贵族之家,父明珠为康熙初显赫一时的权相,他本人也是康熙身边的一等侍卫。

然而其词作却“声泪俱随,令人不能卒读。

”词集中的“愁”、“泪”、“凄凉”等语触目皆是。

纳兰性德何以如此多愁善感,本文拟从其生平、思想等方面入手,挖掘其中种种矛盾,以证明纳兰性德的一生是多种矛盾纠结的悲剧人生。

关键词:纳兰性德;生平;思想;矛盾中图分类号:I20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4X(2010)02-0059-03 纳兰性德(1655-1685)为清初著名词人,况周颐推之为“国初第一词人”〔1〕。

纳兰生于贵族之家,父明珠为康熙初显赫一时的权相。

纳兰十九岁中进士,后选授宫廷三等侍卫,晋一等,三十一岁时因患寒疾而早逝。

纵观纳兰一生,虽是英年早逝,却也可以说是春风得意。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富贵尊荣的贵介公子,词集中的“愁”、“泪”、“凄凉”等悲凉酸楚之语触目皆是。

“哀怨骚屑,类憔悴失职者之所为”〔2〕。

纳兰为何如此多愁善感呢?笔者认为纳兰的一生是生活在多种矛盾纠结之中的:他既遵从儒家驾御,渴望入仕做一番大事业,但又对政治生活充满畏惧;他既“性至孝”,尊重父亲明珠,又为他的纳贿和结党而不满;他“结遍兰襟”,却又为被当做实现某种政治工具而苦恼;他既对侍卫生活厌倦非常,却又不得不尽忠职守;他对佛道极尽向往,却又摆脱不了儒家思想的制约。

凡此种种矛盾,始终纠集于心,使之多愁善感,哀怨非常。

一、从纳兰对政治生活的态度分析一方面,他具备较高的政治才能,渴望有所建树,但另一方面他对于官海的残酷狡诈又心存畏惧与排斥。

纳兰之师徐乾学在《纳兰性德墓志铭》中,记载了他对纳兰的印象:“容若数岁即善骑射,自在环卫,益便习,发无不中。

略论纳兰性德词论文

略论纳兰性德词论文

毕业论文(设计)题目:略论纳兰性德词毕业论文(设计)略论纳兰性德词论文摘要:纳兰性德作为满族第一词人,生长在裘马清肥、钟鼎鸣食之家,自小锦衣玉食,甚至连家破人亡也是在他辞世以后才发生,他的一生有显赫高贵的家世、惊人的才气、刻骨铭心的初恋情人、美丽聪慧的红颜知己、贤惠大度的妻子,婉转温存的妾室,他留下了大量的诗、文、赋、词、杂识等作品,表现出多方面的文学才能。

其中,词作尤为出色。

其《纳兰词》共收词作342首。

他的词作从写作题材的角度有“爱情篇”“友情篇”“杂感篇”等类别。

本文从生平经历、爱情史、词作艺术风格等分别系统研究这几类词作。

关键词:纳兰性德爱情篇友情篇杂感篇塞上篇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

他的词作品数量多,风格独特(凄美动人)其父明珠曾是清廷大员,其家族为清朝贵族,故纳兰性德有着良好的学习条件和生活条件,纳兰性德从小学习骑马射箭、和武术;同时也由名师指导学习汉族文化,并对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

他生活于满汉融合时期,其贵族家庭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

虽侍从帝王,却向往经历平淡。

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之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

晚清著名词人陈廷焯言,“词兴于唐,盛于宋,衰于元,亡于明,而再振于我国初”。

纳兰性德在清初词坛上与阳羡派代表陈维崧、浙西派代表朱彝尊鼎足而立,并称为“清词三大家”。

王国维誉其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况周颐认为“纳兰容若为国初第一词人”。

纳兰性德有词集《饮水词》,作词主情致,现存三百多首词中多凄婉之作,被陈维崧评为“哀感顽艳”。

他生前其刻本就出现过“家家争唱的轰动效应”,身后更是被誉为“满清第一词人”、“第一学人”。

词作大致分为爱情篇、友情篇、杂感篇,另外还根据他一生中最重要、影响最大的经历——随驾出行专门分出了“塞上作品”这一类别。

纳兰性德与李煜悲剧人生之比较

纳兰性德与李煜悲剧人生之比较

纳兰性德与李煜悲剧人生之比较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的天才才子,著名词人。

李煜(937—978),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在位15年,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年)继位,史称李后主。

笔者通过纳兰性德与李煜的悲剧人生的解读,比较两词人的悲剧人生异同。

标签:纳兰性德;李煜;悲剧人生;比较一、钟鸣鼎食之家的多余人——纳兰性德纳兰性德的家族——纳兰氏,隶属正黄旗,为清初满族最显著的八大姓之一,即后世所称的“叶赫那拉氏”,这样的人生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

但纳兰性德过得并不快乐,有人曾经做过这样一个数字统计:在纳兰性德现存的三百多首词里,“愁”字出现了九十多次,“泪”字用了六十多次,“恨”字使用了三十多次,其他如“伤心”“断肠”“惆怅” “凄凉” “憔悴”等字句,更是比比皆是。

先看他的仕途方面。

他本来是希望能为国建功立业,如他的一首《金缕曲》中写道:“竟需将,银河争抢,普天一洗。

”还有《水龙吟·再送荪友南还》中都表现出了他的宏伟志向,但事与愿违。

再从他的感情方面来看。

首先,他的爱情生活是十分不幸的,他少时曾“眷一女”,但此女被选为宫女,两人无缘。

二十二岁娶妻卢氏,夫妻恩愛,伉俪情深,但婚后仅三年,爱妻去世。

二、风流才子误作人主:解读李煜悲情人生严格地说,李煜应该是一个纯粹的文人。

可笑的是,他却更多地以帝王的身份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

自幼“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李煜是位博学多闻的文艺天才,以他的性格和气质来说,更适合做一个放荡诗酒的文人墨客、寄情山水的隐者逸士。

而他一心向往的是“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

花满渚,酒满瓯,万倾波中得自由”的生活。

如果不是历史的误会,他本可以如愿地”被父兄之荫育,乐日月之优游”。

然而,世事多变,命运弄人。

登上君位的他,精神生活是二元的:一面享受着荣华富贵,另一面却又经历着世事忧患。

在开宝八年(公元975年)十一月,李后主彻底体会到了亡国的痛苦滋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候醒着,在别人麻木的时候痛着,在翡翠丛中、鹅黄
冷雨秋槐,鬓丝憔悴。 又领略、愁中送客滋味。 密约重逢

队中苦无知音, 在名利场中不屑于弄权。 忠于自己内
知甚日,看取春衫和泪。 ”(剪湘云·送友)“泪咽却无声。

心,却也造就了他的寂寞。 王座之下,他的背影始终孤
只向从前悔薄情。 凭仗丹青重省识,盈盈。 一片伤心画
推荐其兄内阁士、礼部侍郎徐乾学。 18 岁参加乡试中
一种没有自由、没有自我的奴仆生涯。 因此在他的大量
举人,19 岁准备参加会试,因病没能参加殿试。 数年中
作品中,都反映出了他内心苦闷和壮志难酬的悲愤。
他 发 奋 研 读 ,两 年 中 ,主 持 编 纂 了 一 部 1792 卷 编 的 儒
其次, 显赫的家世与他鄙视权贵的性格是格格不
情、濯濯风采、高洁品行。 家族的力量让他仕途无限风
生逢盛世,又身出豪门,本人仕途通豁,按理这种处境
光,但他却只恋山水;官场的生涯让他疲倦,诗人的情
发之于词应该是富贵平和之音、雍容典雅之调,但他却
感却让他对一花一木都充满了感情。 他在别人沉醉的
偏偏多愁善感,其词“幽怨凄黯”、“哀感顽艳”, 如“正是
···
谢华平
帝授他三等侍卫官职,后升为二等,再升为一等。 纳兰性德生于官宦世家,父亲是权倾朝野的宰相,
母亲则拥有高贵的皇族血统, 他一出生就被命运安排
到一个天皇贵胄的家庭里,他的一生注定是荣华富贵、
摘 要:通过纳兰性德生平及作品分析,展示清朝
繁花著锦。 然而纳兰性德偏偏是“虽履盛处丰,抑然不
贵胄纳兰性德“多余人”形象。
再从他的感情方面来看。 首先,他的爱情生活是十 分 不 幸 的 ,他 少 时 曾 “ 眷 一 女 ”, 但 此 女 被 选 为 宫 女 , 两 人无缘。 二十二岁娶妻卢氏,夫妻恩爱、伉俪深情,但婚 后仅三年,爱妻去世。 正当韶华恩爱之时,却经历生离 死别,使得纳兰性德留下了大量悼亡之作。 后来,纳兰 性德又爱上了江南才女沈宛, 却因满汉不能通婚而受 到很大压力。
三、 结束语 纳兰性德, 正如他的朋友顾贞观所言:“所欲建之 业,百无一副;所欲遂之愿,百无一酬;所欲言之情,百 无一吐”(顾贞观《碑文》)。 现实生活的冷酷,如牢笼一 般禁锢着纳兰性德的思想和情感, 满腔的怨恨和牢骚 只能倾注于笔端,因而,他的词作,无论是爱情悼亡词、 离愁别恨还是行役劳顿,都充满了哀感顽艳的情调。 在中国多彩的词苑中,纳兰性德一颗耀眼的明珠, 用那不朽的词篇和独特动人的人格魅力, 如暖风下的 清池之水,至今仍在人们心中依洄。 纳兰性德词风上承 后主李煜,但也有了新的发展,他在继承李后主的真切 哀伤的同时也融入了自己的灵魂,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 风格,成为词坛上一道与众不同的风景线。
(作者单位: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
198
/ 2011.1 下半月
是纳兰性德。 纳兰明珠,官至大学士、太傅,是康熙初期
廷侍卫。

的四权相之一。
首先,宫廷侍卫看似职位高贵,实则让纳兰性德一

他少年得志。 他自幼天资聪颖,过目不忘,少时即
展宏图的理想化为泡影。 侍卫从本质上讲只是皇帝的
习骑射,17 岁入太学读书, 被国子监祭酒徐 文元赏识,
仆从,其生存、生活的空间和时间都受严格限制,实为

纳 兰 性 德 (1655-1685),清 代 的 天 才 才 子 ,著 名 词
写恨、故作多情来解释吧? 究其原因,除了先天性格因

·
人。 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
素之外还有爱情生活、仕途等方面的重要原因。

他出身显赫。 其曾祖父金台石石叶赫贝勒。 死时立
先看他的仕途方面,从《纳兰性德行年录》可知,纳
二、 满洲贵族公子背离社会主流的不和谐交友 “德也狂生耳。 偶然间、缁尘京国,乌衣门第。 有酒 惟浇赵州土,谁会成生此意? 不信道、遂成知己。 青眼高 歌俱未老,向尊前、拭尽英雄泪。 君不见,月如水。 共君
此夜须沉醉,且由他、蛾眉谣诼,古今同忌。 身世悠悠何 足问,冷笑置之而已。 寻思起、从头翻悔。 一日心期千劫 在,后身缘、恐结他生里。 然诺重,君须记! ”一首《金缕 曲·赠顾梁汾》 无异于纳兰性德的交友宣言, 作为一个 满洲贵族公子,按常规,他的朋友圈子应该建立在京城 贵族青年群体,但根据他人评价和其诗词来看,他几乎 没有真正同等级的朋友,在交友上,纳兰性德最突出的 特 点 是 其 所 交 “皆 一 时 俊 异 ,于 世 所 称 落 落 难 者 ”,这 些 不肯落俗之人,多为江南汉族布衣文人,如顾贞观、严 绳孙、朱彝尊、陈维崧、姜宸英等等。 纳兰性德对朋友极 为真诚,不仅仗义疏财,而且敬重他们的品格和才华, 就象平原君食客三千一样, 当时许多的名士才子都围 绕在他身边,使得其住所渌水亭(现宋庆龄故居内恩波 亭)因文人骚客雅聚而著名,客观上也促进了康乾盛世 的文化繁荣。 究其原因,纳兰性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和 汉族知识分子学到他所倾慕的汉文化知识, 而更重要 的是他自身有着不同于一般满清贵族纨绔子弟的远大 理想和高尚人格, 这就显然使得他的举动背离了社会 主流,从而成为后世的一个研究焦点。
自多。 于世无所芳华, 若戚戚于富贵而以贫贱为可安
关键词:纳兰性德;词;悲剧人生
者,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 ”他逝世时年仅
三十一岁,但他以其意切流畅、华丽凄婉且略带悲壮的
“多余人 ”一 词 源 于 19 世 纪 的 俄 罗 斯 文 坛 ,是 对 当
艺术风格辉耀清初词坛,流芳中华民族文化史册,被王
爱妻的早亡, 后续难圆旧时梦, 及文学挚友的聚 散,让他无法摆脱心灵深处的困惑与悲观。 对职业的厌 倦、富贵的轻看、仕途的不屑,使他对凡能轻取的身外 之物无心一顾,对求之但不能长久的爱情、心与境合的 自然合谐状态,却向往流连。 爱书、重情、重友的纳兰性 德拥有的欢乐非常短暂。 他一生的经历与贾宝玉颇为 相似,他的悼亡词就如同贾宝玉的《芙蓉女儿诔》。 其人 生观是一种悲剧的人生观, 他眼里的世界也是个悲剧 的世界。 纳兰性德在感情上是矛盾的,在事业上同样也 是矛盾的。 他看轻功名,领了“康熙侍卫”这一肥缺却 “惴惴有临履之忧”。 结果,他将自己沉溺于友情、爱情 之中,仔细体味其中的欢乐、悲伤。 他的痛苦已不再只 是他个人的失落、苦闷,而上升为关于人生终极价值、 终极关怀、终极归宿的痛苦,是种即使得到金钱、地位、 物质享受、 家庭温暖等等却仍弥漫心头的苦痛, 是种 “剪不断、理还乱”、说不清、道不明的痛苦。 也正是这种 苦闷, 使纳兰性德总沉浸在一逝而不复返的少年时光 中, 这迫使他无断的探究人生的真谛、 探求生活的意 义。 实际上,他永不可能得到彻底解脱,相反,他不断把 自己投入到更大的痛苦中去。但是, 正是在这种痛苦及 超越痛苦的努力中,他体会到了创造的喜悦、自我力量 扩张的喜悦、彻悟的喜悦。
独, 他就是一个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但内心伤痕累累的
不成。 ”( 南乡子-为忘妇题照)
宋 词
清 代 词 人 — — — 纳 兰 性 德 。
(三)纳兰性德盛世和谐音符之因
一、 盛世不和谐音符 (一) 贵族公子、天才词人的纳兰性德
纳兰这种作品与生活相悖的现象, 在文学史上是
明 清
很奇特的,怕是不能以内感饱食终日、无所事事、抒愁
时一种文学典型的命名。 他们属于贵族知识分子,既不
国维誉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满足于自己的上流社会, 但也不能跳出这种生活的圈
(二)贵族公子悲苦的词风
子,与人民结合,所以在他人眼中就成了社会上“多余”
人长得帅,剑术、骑术、武艺都很高超,诗词文章也
的人。 “多余人”一般有如下特征:他们多数出身于没落
参考文献: [1](清 )王 国 维 . 人 间 词 话 (上 )[M]. 上 海 古 籍 出 版 社 ,1998。 [2]王 成 纲 .中 国 古 典 诗 词 [M]九 州 出 版 社 ,2005。 [3]张 草 纫.纳 兰 词 笺 注[M].上 海 :上 海 古 籍 出 版 社 , 2003。 [4] 赵 秀 亭 . 纳 兰 性 德 年 谱 [J]. 承 德 民 族 师 专 学 报 , 1997(04)。 [5]宋 培 德.纳 兰 词 与 李 煜 词 之 比 较 [J]. 承 德 民 族 师 专 学 报 ,1986(12) 。
堪称一流。 这样的人生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但纳兰性
的名门望族,有文化教养,不为官职钱财所利诱;能看
德过得并不快乐,有人曾经做过这样一个数字统计:在
出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弊病、缺陷,在反动专制和农奴制
纳兰性德现存的三百多首词里,“愁” 字出现了九十多
下深感窒息。 他们虽然有变革现实的抱负, 却缺少实
次,“泪”字用了六十多次,“恨”字使用了三十多次,其
下誓言:但凡叶赫还剩下一个女子,也要叫爱新觉罗灭
兰性德走的是中国古代文人“学而优则仕”的道路,他

亡。 而 30 年后,金台石的孙子 明 珠 娶 勒 努 尔 哈 赤 的 孙
十八岁中顺天乡试举人, 二十二岁应殿试, 赐进士出

女、英亲王阿济格之女爱新觉罗氏为妻,生下的长子就
身,授三等侍卫,此后直至去世,一直担任康熙帝的宫
“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 ”(《采桑子.塞上咏雪 花》);“身世悠悠何足问, 冷笑置之而已。 ”《金缕曲.赠 梁汾》。 词人落拓无羁的性格,天生脱俗超逸的秉赋、出 众的才华,轻取功名的潇洒,与他出身豪门、钟鸣鼎食, 入值宫禁、金阶玉堂、平步宦海的前程,构成了一种常 人难以体察的矛盾感受及无形的心理压抑。 因而他的 地位、家世实际上是造就他悲剧性格的主要原因。
学汇编—《通志堂经解》,深受皇上赏识。 他又将搜读经
入的。 他在《金缕曲.赠梁汾》中有这样的句子“德也狂生
2011.1 下半月 \
197
古 典 文 学 漫 步
gu dian wen xue man bu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