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牛图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明禅师牧牛图颂
注解:耕耘导师赏析:何劲松所谓‘牧牛’,乃明心见性后之‘保任’工夫。
此‘牛’亦即六祖之‘我有一物……。
’为宗门‘知有’之来源。
或问,既已见性,斯即成佛亦,更牧牛则甚?须知‘理虽顿悟,悟乘并销;事须渐除,因次第尽。
’所谓‘隐隐犹怀旧时嫌’。
无始习气,何能顿尽?况曰:‘十月怀胎,三年温养’,自牧之功岂可轻忽?虽然如斯,若是过量的大人,‘知得是般事便休’,更无许多络索也。
未牧第一
狰狞头角恣咆哮,奔走溪山路转遥;
一片黑云横谷口,谁知步步犯佳苗。
注解
参禅参到‘山穷水尽疑无路’时,不可退心,须知凡事到极处,就会有个‘反’出现。
不但‘物极必反’,须知理极也一样会必反,而绽现出一个‘柳暗花明又一村’来。
事实上,如果不能穷溯到一切理事和生命的源头而亲证大宇宙的实相,又如何断得了惑而澈了?然而惑虽断而乏保任之功,则习染依旧,十九自陷于‘豁达空’,流于狂禅。
岂不大可畏哉!是悟后起修,必不可忽。
【赏析】《易经》云:“君子卑以自牧。
”人的心性未经琢磨时,就如同未受调驯的野牛,扬头横角,恣意咆哮,狰狞可畏。
未能制御的野牛终日奔走在溪山之间,越走越远,不知回家;禅人不知调御心性,也会有违“明心见性”的宗旨,远离真心的家园,无悟道之可能。
色、受、想、行、识这样的五阴恶念就象乌云一般到处弥漫,遮住了光明本性,以至迷失了归途。
只可惜,那难得的善根所生长的佳苗,被狂奔的野牛践踏殆尽。
初调第二
我有芒绳蓦鼻穿,一回奔竞痛加鞭;
从来劣性难调制,犹得山童尽力牵。
注解
牧牛之道,须‘允执厥中’,无过不及,恰到好处。
急不得,急则成执,忘不得,忘则走失。
总之必须坚持秒秒盯牢,步步中道,牛方易于调伏。
否则一存姑息,牛乃难制矣。
【赏析】牛喻心性,牧童则喻心的主人。
好比是勇敢的山童,猛然间用芒绳穿贯牛鼻;放荡不羁的心性终于被主人强行管束,受到调制。
然而,心猿意马,甚难控制,所以还会“一回奔竞”,为此牧童仍须痛加鞭策。
人的心性由于长时间被无明烦恼薰习污染,一下子很难荡涤干净,就象牛儿不甘芒绳穿鼻,奔走驰竞,不遵约束。
因此,主人丝毫不能懈怠,尚需时加惕磨,尽力护持,务使其循善去恶,改过自新,方能免其恣纵。
受制第三
渐调渐伏息奔驰,渡水穿云步步随;
手把芒绳无少缓,牧童终日自忘疲。
注解
调伏既力,牛渐上路,稍稍管带,即中规矩矣。
从此但莫放纵,可保无失。
【赏析】俗话说:放下屠刀,回头是岸。
牛既受制已久,调驯功深,便开始回心转意。
当然,回心转意也经历了由勉强转头到自然回首的过程。
人性亦同。
人有劣性,自知忏改,即是回首。
换句话说,心由勉强向善而进至于自然向善。
然而,此时心主——山童仍然不能完全相信相许,放松警惕,因为颠狂之心虽已调和柔顺,可是长时间的习染不可能一下子荡除干净,时时都有逾越的危险,因此克制的功夫、防闲的工具断不可去,还需把清规戒律这条芒绳系在牛的鼻子上。
回首第四
日久功深始转头,颠狂心力渐调柔;
山童未肯全相许,犹把芒绳且系留。
注解
回首者,时时思忆来时路,迥非昔日旧行履之谓也。
若不回首,如何出尘?其悟后迷者,盖缘浑忘本来,昧却初因之过耳。
【赏析】俗话说:放下屠刀,回头是岸。
牛既受制已久,调驯功深,便开始回心转意。
当然,回心转意也经历了由勉强转头到自然回首的过程。
人性亦同。
人有劣性,自知忏改,即是回首。
换句话说,心由勉强向善而进至于自然向善。
然而,此时心主——山童仍然不能完全相信相许,放松警惕,因为颠狂之心虽已调和柔顺,可是长时间的习染不可能一下子荡除干净,时时都有逾越的危险,因此克制的功夫、防闲的工具断不可去,还需把清规戒律这条芒绳系在牛的鼻子上。
驯伏第五
绿杨阴下古溪边,放去收来得自然;
日暮碧云芳草地,牧童归去不须牵。
注解
此则保任功深,生处渐熟,熟处渐生,旧习渐消,性功斯显。
已见变化气质之明效矣。
【赏析】“绿阳阴下”和“古溪边”在普明禅师那里别有喻意。
前者喻“色界”,后者喻“空界”。
就是说,只要牛儿野性全消,那么无论是在绿杨阴下,抑或是在古溪岸边,都会放收自如。
同样,人的劣性全消,善性纯乎精粹,则动辄亦会合乎天理良知,不待修持克制,不假勉强作为。
此时牛已驯伏于牧童,不劳牵调,在薄暮浓云的芳草地上,步步自随主人之后。
无碍第六
露地安眠意自如,不劳鞭策永无拘。
山童稳坐青松下,一曲升平乐有馀。
注解
调伏既久,旧习殆尽,自在优游,咸契中道。
从此‘发而皆中节’,
劳心力,‘自然合他古辙’,洵可庆也。
【赏析】黑牛变成白牛,喻心性由劣性臻于善境,不仅绳索既除,而且厩枥亦废,露地安眠,丝毫不加防范,因此才“不劳鞭策永无拘”。
正因为恶念尽消之后,所作所为皆出自然,合乎天性,无拘无碍,所以心主牧童便可安闲自在,稳坐青松之下,短笛横吹,奏出升平的乐调,一片快乐详和的景象。
只是“牛”的一念尚存,还需在开悟之后经过“保任”之期。
任运第七
柳岸春波夕照中,淡烟芳草绿葺葺;
饥餐渴饮随时过,石上山童睡正浓。
注解
前者‘一回入草去,蓦鼻牵将来。
’而今仰首低头,举足下足,无不合道矣。
初初时虑走失,而今趁亦不去,殆臻不退转者欤?
【赏析】牛的纯白喻心的纯善,此时心已达到完全解脱自由的境界。
如果说此前“无碍”阶段尚需心主牧童照料看守的话,至此“任运”阶段则一切外力均属多余。
因为一切行为,如日月之行天,出于天性自然,毫无勉强。
于是,牛在“柳岸春波夕照中”,在“绿葺葺”的“淡烟芳草”里,饥餐渴饮,随时任运,自然合道;牧童也可以安眠石上,高枕无忧,一任牛儿东奔西驰。
此所谓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相忘第八
白牛常在白云中,人自无心牛亦同;
月透白云云影白,白云明月任西东。
注解
牛牧我?我牧牛?牛即我,我即牛。
彼此相忘泯行迹,‘云在青天水在瓶’。
相契既深,心心相印,因相融而相忘矣。
【赏析】白牛白云,纯乎一色,至此不仅心性纯乎善、合乎道,而且主客之间的差别也已泯灭,从而达到性无善恶、形元尔我的境地。
对于心主牧童来讲,已不存在牛的念头,更不会起心作念去调伏;对于牛来讲,再也不需要牧童的牵拽而能自然合道。
牛与牧童的相忘,是谓“人自无心牛亦同”。
这里的“明月”代表自性,为体;“白云”比喻现象,为用。
明月
与白云同色,意指色空一如,体用
二,人牛相忘,主客不分。
在明月与白云的交相辉映下,任东任西,无不自在。
独照第九
牛儿无处牧童闲,一片孤云碧嶂间;
拍手高歌明月下,归来犹有一重关。
注解
无人无我亦无牛,无心无事有何求?从此不相绳头弄,自在遨游乐无愁。
至此真个‘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矣。
【赏析】客体的牛已不复存在,“一片孤云”如同性分中一点灵光,彻上彻下,纵横舒卷,无挂无碍。
用这颗无差别的
心去观照世间一切现象,则无不光明正大,些无渣滓。
至此地步,调摄心性,已臻至境,只是主体的“我”还在明月下拍手高歌,尚未能摄归大全,因而必须突破最后一关,方可走向圆满。
双泯第十
人牛不见杳无踪,明月光含万象空;
若问其中端的意,野花芳草自丛丛。
注解
人牛双泯,理事不存,一真法界,法界一真。
此是大圆满,亦名大涅槃——真常、真乐、真我、真净。
【赏析】牛已不见,人亦不见,无尔无我,人我两忘,唯馀象征大圆镜智的一轮明月,光含万象,将人牛等俱摄于宇宙大全之自性。
至此主客双泯之极地,道行圆成,一切复归于自
然。
就一个参禅者的过程而言,一般在未悟道之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悟道有个入处以后,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经过“保任”、“休歇”之后,见山仍是山,见水仍是水。
这里的“野花芳草自丛丛”即此开悟后的境界。
附:
在宝顶大佛湾南崖西端,有一龛长达27米的巨幅组雕。
画面上山径崎岖,林泉幽静;十牧人或挥鞭驯牛,牵牛徐行,或
并肩耳语,横笛独奏。
或袒胸露怀,憨然憩睡;十条牛或舔蹄
饮水,或跪地而息;人景交融,风趣盎然,如诗似画。
这龛造像,便是大足石窟中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牧牛图"。
"牧牛图"首,刻有两行大字:"朝奉郎知润州赐紫金鱼袋杨
创作的。
杨次公,名杰,儒须人,自号无为子,举进士,元丰中,
官太常者数任,元佑时为礼部员外郎,出知润州提点刑狱。
杨
杰对佛学颇有研究,曾遍历禅林,寻师访友,参寻知识,著有
"牧牛图"是借用牧人驯牛的经过,以牛比心,以牧人喻修
行者,来表现佛门弟子"调伏心意"的禅观修证过程,以及佛教
禅宗"以心为主"、"见性成佛"的基本思想。
禅宗认为,"心生则
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本性是佛,离性别无佛"。
意即一切客观存在及其变化,都是由主观意识的"心"--这个万物之
主所决定的。
佛教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次,风吹幡动,两个和尚见后
各执己见,一个说是风动,另一个则说是幡动。
六祖惠能见其
争论,便说:"不是风动,也非幡动,是人之心动。
"这实际是
认为要求解脱,只要自己修心炼性,自悟净心即可,不必到心
外求佛。
"牧牛图"所要表述的正是这样一种见解。
在佛典中,以牛作喻者甚多。
如唐宗意禅师著有《牧牛十诗》,宋师远大师著有《十牛图颂》,《阿含经》中有牧牛十二法,《放牛经》中有比反十一事,《五灯会元》中有福州大安禅师拜见百丈怀海禅师时以牛比佛性的问答、但尽管这样的记载不少,
而在石窟艺术中表现此类题材的作品却十分少见,类似"牧牛图"这样的石雕造像则可谓首出。
"牧牛图"从左至右共分为十组,每组均刻有一则颂词,大
部分漶灭不清。
1"未牧"。
一头壮牛因未受牧人放牧,心性蠢犟,正昂头怒吼,欲向山上奔去。
牧童见状,忙双手紧曳缰绳,横目以对,与牛抗争。
2"初调"。
牧童身背斗笠,左手强拉缰绳,右手扬鞭。
牛虽回首,但仍倔犟,与牧童相持不下。
3"受制"。
牛昂首翘尾,似从山中奔出。
牧童头扎发结,身穿圆领对襟汗衫;左手扬鞭,右手牵绳,立于牛首,作放牧状。
有颂词云:"芳草绵绵信自由,不牵终是不回头。
,虽然牛是知
人意,万去低昂不易收。
"
4"回首"。
牧人头戴斗笠,身披蓑衣,腰捆鸟笼,轻挽缰绳,悠闲自若。
此时山中似风雨大作,狼嚎虎啸,一只猛虎张牙舞爪,正向牛扑噬而来。
但牛视而不见,毫无惊恐之状,躲避之意。
5"驯伏"。
一个牧童与第6组中的牧童坐于山之石上,并肩依偎。
两人好似刚刚说完悄悄话,正在会心发笑。
站在右侧的
牛瞪眼竖耳,正在偷听主人娓娓动听的谈话。
6"无碍"。
经收入调伏,牛曲腿跪地,伸颈饮溪水。
意即牛的犟性虽有收敛,但贪欲未断。
牧童与第5组的牧童坐在一起。
7"任运"。
小溪边,一头牛悠闲站立,正欲饮水。
牧人面呈微笑,眼视前方,左手挽绳,右手指牛。
颂词云:"牛鼻牵顺鼻无绳,水草□□性自任,涧下山荫无定止,朝昏不免□□寻。
" 8"相忘"。
一头牛低头伸舌舔蹄。
牧人头微左侧,双手交于腹前,赤足坐在峭石上,恰然忘情,凝神倾听着第9组中老牧人吹奏
的牧歌。
颂词云:"万象忘机无所坐J,生身全白□出没,□顾千顷花□□,□出□只谁□明。
"
9"独照"。
一头牛站在岩壁下,引颈向上,痛饮山泉。
一位颌下长髯的老牧人倚岩而坐,独奏横笛。
那悠扬的笛声,本仅吸
引了第8组中放牧的同伴,而且连在天空中飞翔的仙鹤听见后
也为之却步,喧立于老牧人的身旁。
10"双忘"。
牛经不断调服,已由放荡不羁变得温顺服贴。
它
四腿跪伏,卧地而息。
牧人袒胸裸腹,在树荫下仰身憩睡;头
顶上方的小猴倒吊树上,用手去抓他的衣服,他竟毫无感觉。
意即牧人的"心"经过不断修证,已由"心猿意马"变得"物我双忘"。
颂词云:"高卧烟霞绝诸□,牧童闲坐□无□,欲寻古□□祥□,去住人间得自由。
"
经过"牧牛图"的十组修证,虽已使修行者有所觉悟,但毕
竟还未证得佛果,所以还需继续修证。
于是,在"牧牛图"后,
又雕刻了以"问法"为主题的"圆觉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