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政以德ppt20 课件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为政以德ppt精品课件20

【高中语文】为政以德ppt精品课件20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 何?”有若对曰:“盍 彻乎① ?”曰: “二②,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 “百姓足, 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 足?”
• (1)盍彻乎:盍,何不。彻,西周奴隶主国家 的一种田税制度。旧注曰:“什一而税谓之彻。” (2)二:抽取十分之二的税。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 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 格。”
(1)道:有两种解释:一为“引 导”;二为“治理”。前者较为妥 贴。 (2)齐:整齐、约束。 (3)免:避免、躲避。 (4)耻:羞耻之心。 (5)格:有两种解释:一为“至”; 二为“正”。
这里的对话实际上说的是儒 家政治与法家政治的区别; 儒家政治主张德治,以道德 和礼教约束民众;法家政治 主张法治,以政令、刑法驱 遣民众。德治侧重于心,法 治兼用,儒、法并行。如果 我们从实际出发,考察历史 和现实,显然还是卫文子德 主张比较行的通一些。
(4)爱人:古代“人”的含义有广义与
狭义的区别。广义的“人”,指一切 人群;狭义的“人”,仅指士大夫以 上各个阶层的人。此处的“人”与 “民”相对而言,可见其用法为狭义。 (5)使民以时:时指农时。古代百姓 以农业为主,这是说要役使百姓按照 农时耕作与收获。
• 孔子在本章中所说的话,主要是对国家的执政者 而言的,是关于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他讲了三 个方面的问题,即要求统治者严肃认真地办理国 家各方面事务,恪守信用;节约用度,爱护官吏; 役使百姓应注意不误农时等。这是治国安邦的基 本点。 • 孔子这里是为统治者治理国家、统治百姓出谋划 策。
为政以德
中国人不可不知:五句《论语》经典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德不孤,必有邻; 5.礼之用,和为贵。

论语第一课《为政以德》课件 (54张PPT)

论语第一课《为政以德》课件 (54张PPT)

总结归纳
当政者以身作则
办法5:
“羿、奡”“禹、稷”
恃德者昌,恃对力比者,亡
突出“
”的政治观点
提出问题
论点:为政以德
论据1:“刑”“德”对比,突出“德治”重要
分析问题
论据2:“庶-富-教”递进,突出“德治”重要
论据3:“食-兵-信”递进,突出“德治”重要
如何实施德政?办法1:敬事而信,节用爱人,使民以时
(4)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 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5)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 :“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 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根据上述材料,分点概括孔子的“百姓观””。
(1)以德、礼导民;(2)富而后教; (3)节用爱人,使民
民富,君(国)富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题目:
(1)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 ,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 ”曰:“教之。”
(3)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言,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
论点: 为政以德
论据1:“刑 ”德“ ”对比,突德出治“
重要
分析问题
论据2:“庶 富- 教- ”递进,突出德“治

论据3:“食 -兵 信- ”递进,突出德“治

如何实施德政?办法1:敬事而信,节用爱人,使民以时
” ”重 ”重
办法2: ①反对战争;②主张均平
解决问题
办法3: 反对聚敛和破坏礼制
办法4: 民富,君(国)富

为政以德优秀公开课课件_PPT课件

为政以德优秀公开课课件_PPT课件
2020/7/28
时代背景
材料:据史书记载,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间, 有四十三名君主被臣下或敌国杀,五十二个 诸侯国被灭,有大小战事四百八十多起,诸 侯的朝聘和盟会四百五十余次。
【政治特点】 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周天子实际上已
失去掌控诸侯的力量。诸侯们为增强自身国力, 常不惜互相征伐,导致礼崩乐坏、社会动荡不 安。各国之间互相攻伐,战争持续不断,小国 被吞并。各国内部,卿大夫势力强大,动乱时 有发生,弑君现象屡见不鲜。
“政”和“刑”:用法令规定人民不能做什么, 主要实施手段是惩罚。
“德”和“礼”:是从精神上鼓励人们应该做什 么,主要实施手段是教育熏陶。
小结:孔子通过把法、刑和德、礼治国所带来的结果进行 比较,认为法治,虽然能使人行为规范,但内心不会有羞 耻感,而德治、礼治,能使人感到羞耻,从而心悦诚服的 遵守。
2020/7/28
2、节约用度,爱护人民; 治国思想:正己
3、役使百姓应注意不误农时。
2020/7/28
• 《管子·治国》说: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
民贫则难治也。”罪,所
以比较好治理。民贫则危乡轻家,犯上作乱,所 以难于治理。
因此,善于治理国家的人总是首先想方设法 地让人民富裕起来。
这就是富民政策。
2020/7/28
文本研习( 12.9):
•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 :“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 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年饥:收成不好。 如之何:如……何,固定格式,对……怎么办。 盍彻乎:盍,何不。 孰与:宾语前置,“与孰”
文本研习(13.6):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为政以德》课件

《为政以德》课件

中庸思想
01
中庸思想概述
中庸思想是《为政以德》中的重要思想之一,它主张在处理问题时应该
采取适中的原则,避免过度或不及。
02
中庸思想的内涵
中庸思想认为在处理问题时应该采取适中的态度和方法,以达到最佳的
效果。同时,中庸思想也强调在处理问题时应遵循一定的规则和标准。ຫໍສະໝຸດ 03中庸思想的意义
中庸思想对于当今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强调平衡和稳定,有助于促
《为政以德》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儒家政治 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了道德在政治中的重要性,为 后世的道德政治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持。
《为政以德》的思想也对现代社会产生了影响,它启示我们 在治理国家和社会时,应注重道德建设,以人为本,实现社 会的公平正义和和谐发展。
02
《为政以德》的核心思想
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仁爱思想
仁爱思想概述
仁爱思想是《为政以德》中的重要思 想之一,它主张君主应以仁爱之心对 待百姓,关心百姓的疾苦和福祉。
仁爱思想的内涵
仁爱思想的意义
仁爱思想对于当今社会具有重要的意 义,它强调以人为本,关注弱势群体 的权益和福祉,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公 平与正义。
仁爱思想认为君主应以仁慈、关爱和 公正的态度对待百姓,尽可能地减轻 百姓的负担,增进百姓的福祉。
通过道德规范和准则,约束公职人员的行 为,提高政府公信力。
启示:如何借鉴《为政以德》
传统与现代融合
将传统道德观念与现代政治文明相结合, 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治理模式。
德法并重
在法治的基础上,强调道德教化在治理中 的作用,实现德法互补。
榜样力量
发挥道德模范的示范作用,引领社会风尚 ,促进公民道德素质的提升。

【高中语文】为政以德ppt精品课件

【高中语文】为政以德ppt精品课件

险却不护持。 颠而不扶:即将跌倒却不搀扶。 尔言过: 你的话是错误的。 言,话。过,错误。 聚敛:用重税等搜括(民财)。 附益: 增加,增益。
用不足:用度不足。用, 用度,费用。 其身正: 他自身端正。 即使下了命令老 虽令不从: 百姓也不服从。虽,即使。 严肃认真、 敬、忠以劝: 尽心竭力并且勤勉努力。 以,连词,而。
六、通假字
共:通 “拱”,gǒng,环抱,
环绕。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道:通 “导”,dǎo, 训导。道之以政。 道:通 “导”,dǎo, 治理。道千乘之国。 与:同 “欤”,yú,句末 语气词,表疑问或感叹。
七、古今异义
没有羞耻心。 无耻: 有战事,指采取 有事: 军事行动。事,特指战 事、祭祀等军国大事。 以为(东蒙主): 以之
1、做老师的只要有一次向学生撒谎撒漏了底,就可能使他的全部教育成果从此为之毁灭。——卢梭 2、教育人就是要形成人的性格。——欧文 3、自我教育需要有非常重要而强有力的促进因素——自尊心、自我尊重感、上进心。——苏霍姆林斯基 4、追求理想是一个人进行自我教育的最初的动力,而没有自我教育就不能想象会有完美的精神生活。我认为,教会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这是一种 最高级的技巧和艺术。——苏霍姆林斯基 5、没有时间教育儿子——就意味着没有时间做人。——(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6、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且点燃一把火。——叶芝 7、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苏霍姆林斯基 8、教育的根是苦的,但其果实是甜的。——亚里士多德 9、教育的目的,是替年轻人的终生自修作准备。——R.M.H. 10、教育的目的在于能让青年人毕生进行自我教育。——哈钦斯 11、教育的实质正是在于克服自己身上的动物本能和发展人所特有的全部本性。——(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12、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赫尔巴特 13、教育儿童通过周围世界的美,人的关系的美而看到的精神的高尚、善良和诚实,并在此基础上在自己身上确立美的品质。——苏霍姆林斯基 14、教育不在于使人知其所未知,而在于按其所未行而行。——园斯金 15、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废品,就会使国家遭受严重的损失。——马卡连柯 16、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要是儿童自己不求上进,不知自勉,任何教育者就都不能在他的身 上培养出好的品质。可是只有在集体和教师首先看到儿童优点的那些地方,儿童才会产生上进心。——苏霍姆林斯基 17、教育能开拓人的智力。——贺拉斯 18、作为一个父亲,最大的乐趣就在于:在其有生之年,能够根据自己走过的路来启发教育子女。——蒙田 19、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出一个空虚。班主任广博的爱 心就是流淌在班级之池中的水,时刻滋润着学生的心田。——夏丐尊 20、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陶行知

为政以德(公开课ppt)

为政以德(公开课ppt)

优秀公务员的德治实践
总结词:公正廉洁
详细描述:优秀公务员在履行职责时始终坚持公正廉洁的原则,不受利益诱惑和人情干扰,维护公共 利益和社会公正。他们通过自身的清正廉洁,树立起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增强公众对党和政府的信 任和支持。
优秀公务员的德治实践
总结词:服务群众
详细描述:优秀公务员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积极为群众服务,解决实际问题。他们深入基层,了解群众需求,倾听群 众呼声,积极为群众排忧解难,切实保障群众的合法权益。通过优质的服务,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满意。
社会价值观多元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越来越多元化,一些人过分追求个人 利益,忽视公共利益和社会责任,给德治建设带来挑战。
德治建设的路径选择
1 2 3
加强官员道德教育
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道德教育活动,提高官员的 道德素质和自我约束能力,树立正确的权力观、 利益观。
完善制度建设
通过完善制度设计,加强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 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防止腐败和不良风气的 滋生。
和繁荣做出贡献。
德治思想的历史发展
德治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和演变。
在不同历史时期,德治思想的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但其基本理念一直得 以传承和发展。
例如,在汉代以后,儒家学者董仲舒等人进一步发展了德治思想,提出了天人感应、 三纲五常等理念,对后世的道德观念和国家治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德治目标
社会治理的目标应符合道德要求,致力于构建和谐、公正、有序的 社会环境。
04 为政以德的挑战与对策
CHAPTER
德治面临的现实困境
道德失范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官员存在贪污腐败、权力寻租等行为,严重损 害了政府的公信力和形象,导致民众对政府的不信任感增强。

《为政以德》ppt

《为政以德》ppt
又讯最新民调结果显示,加第二大党保守党的支持率继续攀升 ,已经领先连续执政12年的自由党13个百分点。
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 世纪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传统文化爱好者胡祖尧老人根据曲阜市档案 馆提供的信息,从国家图书馆得到了一张报道诺 贝尔奖获得者集会巴黎的《堪培拉时报》(1988 年1月24日)复印件,该报一篇名为“诺贝尔奖获 得者说要汲取孔子智慧”的报道说,从事等离子 物理学研究的瑞典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汉内 斯·阿尔文在1988年1月举行的主题为“面向21 世纪”的巴黎诺贝尔奖获得者的集会上说:“人 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前,去汲取 孔子的智慧。”
13.9章:富民、教民 12.7章:富民、正己 1.5章:正己 16.1章:正己 11.17章:举贤(去恶) 12.9章:富民 13.6章:正己 12.19章:正己、教民 2.20章:正己、教民、举贤
14.5章:正己
从政思想 以德为政

以礼为政
从政手段 :
富民、教民 举贤、正己
为政以德现实意义的思考
客观地讲,无论有什么样的原因,官员说话不算话,承诺不兑现,都应视 为不讲诚信、官德缺失,偶尔一次,或是无心之过,可以原谅,但若是频频食 言,那么官员的品质就值得怀疑,就真该讨论他(她)是否该继续担任这一职
为政以德必先取信于民,取信 于民必须诚实无欺,讲究信用 。 如果有一天,人民对社会,对 政权都已经失去基本的信任, 那才是一个民族真正可悲的。
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 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包拯家训
任人唯亲 任人唯贤
黑龙江省长喝哈尔滨恢复供水后第一口水 11月27日18时,在哈尔滨市民庞玉成家中,黑龙江省省长张左己从容地

为政以德公开课PPT课件

为政以德公开课PPT课件

子适①卫,冉有仆②。子曰:“庶③矣哉!” 冉有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富 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 之。”
【注释】 • ①适:到,往。 • ②仆:驾车。 • ③庶:众多,这里指人口多。
• 《管子·治国》:“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 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民富则安乡重家, 敬上畏罪,所以比较好治理。民贫则危乡轻家, 犯上作乱,所以难于治理。因此,善于治理国家 的人总是首先想方设法地让人民富裕起来。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 有若对曰:“盍 彻乎?”曰:“二,吾犹不足, 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 君孰与不 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这一章反映了儒家学派的经济思想核心是 “富民”。有若认为,削减田税的税率,改 行“彻税”即什一税率,使百姓减轻经济负 担。只要百姓富足了,国家就不可能贫穷。 反之,如果对百姓征收过甚,这种短期行为 必将使民不聊生,国家经济也就随之衰退了。
学习与教育 十、学以致其道(论学习) 十一、诲人不倦(论教育) 十二、高山仰止(感人的师 生关系) 十三、沂水春风(感人的师 生关系) 哲学思想 十四、中庸之道(孔子社会 理想和人生理想的哲学基础 ) 十五、敬鬼神而远之(孔子 的天道观)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 众星共之。”
(1)为政以德: 以,用。此句是说统治者应以道德进行
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 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
“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
孔子
• 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中 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 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晚年修订《诗 》《书》《礼》《乐》《易》《春秋》六经。

为政以德公开课ppt课件

为政以德公开课ppt课件

• 第十二课、第十三课:感人的师生关系
• 第十四课:社会和人生理想的哲学基础 • 第十五课:天道观
14/15: 哲学 1
为政以德
2
自习要求:
• 1、标上章节号,共12章 • 2、疏通文意,掌握重点字词 (疑难字、通
假字、特殊句式) • 3、结合注解、译文,初识孔子德政思想
3
“为政以德”课文结构:
• 当子贡提出二者必居其一的两难选择 时,孔子选 择了“去兵、去食” 而“留信”。
• 这正如后世孟子那个著名的选 择一样:舍鱼而取 熊掌,舍生而取义。孔子并非不重视“足食,足 兵”。正如孟子并非不喜欢吃鱼不想活命一样, 都是“必不得已而去”。
8
思考: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 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二者有没有矛 盾?(P5课后练习一)
• “为政以德”的作用、意义:①、② • “为政以德”的内容:③ — ⑫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⑪⑫
4
①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 众星共之。” • 批语示例: • 这段话是本课的纲领,以下各章都围绕这
一中心展开。 • 孔子用北辰星和众星设喻,说明统治者只
要实行德政,就能 得到臣民的拥戴 , 强调道德对政治的决定作用,
苛政。”夫子曰:“小子识苛之,政猛于虎也
。”
13
⑧ 12.9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 何?”有若对曰:“盍彻乎 ?”曰:“二,吾犹 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 君孰与 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这一章反映了儒家学派的经济思想:有若的观点是, 减轻赋税,减轻百姓经济负担。其核心是“富民” 思想。
12
⑦ 11.17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 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为政以德ppt20

为政以德ppt20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就是“备战,备 荒,为人民。”就 是“深挖洞。广积粮,不 称霸。”从古到今,粮食、国防、信义都 是 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基本问题。
• 当子贡提出二者必居其一的两难选择 时,孔子 作出了“去食”的选择。这正如后来孟子那个著 名的选 择一样:舍鱼而取熊掌,舍生而取义。 孔子并非不重视“足食,足 兵”。正如孟子并 非不喜欢吃鱼不想活命一样,都是“必不得已而 去”。 这是我们必须注意的。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 何?”有若对曰:“盍 彻乎① ?”曰: “二②,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 “百姓足, 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 足?”
• (1)盍彻乎:盍,何不。彻,西周奴隶主国家 的一种田税制度。旧注曰:“什一而税谓之彻。” (2)二:抽取十分之二的税。
• 这一章反映了儒家学派的经济思想,其核心是 “富民”思想。鲁国所征的田税是十分之二的税 率,即使如此,国家的财政仍然是十分紧张的。 这里,有若的观点是,削减田税的税率,改行 “彻税”即什一税率,使百姓减轻经济负担。只 要百姓富足了,国家就不可能贫穷。反之,如果 对百姓征收过甚,这种短期行为必将使民不聊生, 国家经济也就随之衰退了。这种以“富民”为核 心的经济思想有其值得借鉴的价值。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①,以就 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 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②之德风,小人 之德草,草上之风③,必偃④。” • 【注释】 • ①无道:无德的坏人。下文“有道”与此 相应,指有德的好人。 • ② 君子:这里的“君子”指在上位者, 下文的“小人”与此相对,指老百姓。 • ③上:加。 • ④偃:倒伏。
• 孔子的这种理论,我们 姑且把它称作“风吹草 动”的统治术。它的核 心内容是主张德治,在 全国上下形成一种道德 风尚,移风易俗,改造 思想,而不是靠刑罚手 段来强制实施统治。正 是在这 一点上,见出 儒家政治与法家政治的 根本区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爱人:古代“人”的含义有广义与 狭义的区别。广义的“人”,指一切 人群;狭义的“人”,仅指士大夫以 上各个阶层的人。此处的“人”与 “民”相对而言,可见其用法为狭义。 (5)使民以时:时指农时。古代百姓 以农业为主,这是说要役使百姓按照 农时耕作与收获。
• 孔子在本章中所说的话,主要是对国家的执政者 而言的,是关于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他讲了三 个方面的问题,即要求统治者严肃认真地办理国 家各方面事务,恪守信用;节约用度,爱护官吏; 役使百姓应注意不误农时等。这是治国安邦的基 本点。
格。”
(1)道:有两种解释:一为“引 导”;二为“治理”。前者较为妥 贴。
(2)齐:整齐、约束。 (3)免:避免、躲避。 (4)耻:羞耻之心。 (5)格:有两种解释:一为“至”;
二为“正”。
这里的对话实际上说的是儒 家政治与法家政治的区别; 儒家政治主张德治,以道德 和礼教约束民众;法家政治 主张法治,以政令、刑法驱 遣民众。德治侧重于心,法 治兼用,儒、法并行。如果 我们从实际出发,考察历史 和现实,显然还是卫文子德 主张比较行的通一些。
为政以德
中国人不可不知:五句《论语》经典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德不孤,必有邻; 5.礼之用,和为贵。
•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 字仲尼,生于鲁国。孔子的祖先是宋国贵 族,后来逐渐衰落而迁到鲁国。孔子幼年 丧父,家境贫寒,孔子年少时作过许多卑 贱的工作:“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孔子语)。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 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1)为政以德: 以,用的意思。此句是说统治者应以道 德进行统治,即“德治”。
(2)北辰:北极星。
(3)所:处所(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 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 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 何?”有若对曰:“盍 彻乎① ?”曰: “二②,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 “百姓足, 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 足?”
• (1)盍彻乎:盍,何不。彻,西周奴隶主国家 的一种田税制度。旧注曰:“什一而税谓之彻。” (2)二:抽取十分之二的税。
• 这一章反映了儒家学派的经济思想,其核心是 “富民”思想。鲁国所征的田税是十分之二的税 率,即使如此,国家的财政仍然是十分紧张的。 这里,有若的观点是,削减田税的税率,改行 “彻税”即什一税率,使百姓减轻经济负担。只 要百姓富足了,国家就不可能贫穷。反之,如果 对百姓征收过甚,这种短期行为必将使民不聊生, 国家经济也就随之衰退了。这种以“富民”为核 心的经济思想有其值得借鉴的价值。
• 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 思想,意思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 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 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 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这是 孔子学说中较有价值的部分,表明儒 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 峻法。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
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
• 据孔子自述,他十五岁时就以学为志, 学习的内容自然非常广泛,但首先不能离 开先代的礼乐典章制度。孔子到三十岁时, 所学已颇有成就。
•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不逾矩。
“半部论语治天下”
用意:修身、齐家、治 国、平天下
• 汇聚了政治、文化、历史、 人生、哲学等问题的观点
子适①卫,冉有仆②。子曰:“庶③矣 哉!”冉有曰:“既富矣,又何加焉?” 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 焉?”曰:“教之。”
【注释】 ①适:到,往。 ②仆:驾车。 ③庶:众多,这里指人口多。
《管子·治国》说:“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民富则安乡重家,敬上畏罪,所 以比较好治理。民 贫则危乡轻家,犯上作乱, 所以难于治理。 因此,善于治理国家的人总是首先想方设法 地让人民富裕起来。这就是富民政策。 《管子》表达的思想正是孔子在这里所表达 的思想。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①,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 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 “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 去。于斯二者 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 立。”
【注释】
①兵:在《论语》、 《孟子》和“五经”中, “兵”多指兵器,只有 极少数 时候是“兵土” 的意思。所以,这里的 “兵”指军备。
• 孔子这里是为统治者治理国家、统治百姓出谋划 策。
季氏富于周公(1),而求也为之聚敛(2) 而附益(3)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 鼓而攻之(4)可也。”
「注释」 (1)季氏富于周公:季氏比周朝的公侯还要富有。 (2)聚敛:积聚和收集钱财,即搜刮。 (3)益:增加。
• 鲁国的三家曾于公元前562 年将公室,即鲁国国君直辖的 土地和附属于土地上的奴隶瓜 分,季氏分得三分之一,并用 封建的剥削方式取代了奴隶制 的剥削方式。公元前537年, 三家第二次瓜分公室,季氏分 得四分之二。由于季氏推行了 新的政治和经济措施,所以很 快富了起来。孔子的学生冉求 帮助季氏积敛钱财,搜刮人民, 所以孔子很生气,表示不承认 冉求是自己的学生,而且让其 他学生打着鼓去声讨冉求。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就是“备战,备 荒,为人民。”就 是“深挖洞。广积粮,不 称霸。”从古到今,粮食、国防、信义都 是 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基本问题。
• 当子贡提出二者必居其一的两难选择 时,孔子 作出了“去食”的选择。这正如后来孟子那个著 名的选 择一样:舍鱼而取熊掌,舍生而取义。 孔子并非不重视“足食,足 兵”。正如孟子并 非不喜欢吃鱼不想活命一样,都是“必不得已而 去”。 这是我们必须注意的。
子曰:“道①千乘之国②,敬事③而言,节 用而爱人④,使民以时⑤。
①道:一本作“导”,作动词用。这里是治理的意思。 ②千乘之国:乘,音shèng,意为辆。这里指古代军队的
基层单位。每乘拥有四匹马拉的兵车一辆,车上甲士3 人,车下步卒72人,后勤人员25人,共计100人。千乘 之国,指拥有1000辆战车的国家,即诸侯国。春秋时代 ,战争频仍,所以国家的强弱都用车辆的数目来计算。 在孔子时代,千乘之国已经不是大国。 ③敬事:敬字一般用于表示个人的态度,尤其是对待所从 事的事务要谨慎专一、兢兢业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