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与城市学案
新教材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五单元人口与环境第12讲人口分布人口合理容量学案鲁教版
第12讲人口分布人口合理容量必备知识知识体系学科素养1.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及规律。
2.中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及规律。
3.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4.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概念。
5.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1.区域认知:结合区域图及相关资料分析影响人口分布、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
2.综合思维:结合人口分布示意图、区域图及相关统计资料分析人口分布的规律及影响因素。
3.人地协调观:结合具体案例探究人口合理容量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的关系,并提出提高人口合理容量的措施。
一、人口分布1.人口分布特点(1)世界人口分布的最显著特点:不均衡性,形成明显的人口稠密区和人口稀疏区。
(2)人口分布规律分布区原因纬度分布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带气候适宜,自然条件优越海陆位置分布主要集中在距海较近地带沿海地带交通便利,自然条件优越垂直分布主要集中在海拔较低地带地形相对平坦,土壤深厚、肥沃,发展农业生产的条件优越城乡分布主要趋向于城镇地区工业化推动城镇化,人口不断向城镇聚集,形成了一些人口稠密区和稠密带(1)自然因素影响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气候主要通过气温、降水等影响人口分布地形不同地形条件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不同,进而影响着人口分布水资源稳定的淡水水源是人类生活和生产基本的物质条件,对人口分布影响很大土壤不同土壤由于自然肥力、耕作性能不同,开发利用程度也不同,进而影响到人口分布矿产资源矿产资源的开发会促使城市崛起,进而影响到人口分布(2)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和通信条件、文化教育、政府政策、地方习俗、战争和历史因素等。
3.案例:中国人口地理分界线——胡焕庸线(1)人口分布状况①以此线为界,全国约96%的人口分布在约占全国土地面积36%的东南部地区。
②约4%的人口分布在约占全国土地面积64%的西北部地区。
(2)胡焕庸线的地理意义揭示了我国人口东南多、西北少的分布格局。
二、人口合理容量1.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1)概念:某区域在既定的对外联系、经济技术水平、社会文化条件下,由本地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所决定的人口规模。
八上初中地理人口教案
八上初中地理人口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了解世界人口的增长历程,掌握世界人口的增长特点;了解我国人口的基本情况,掌握我国人口增长的特点和分布特点。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图表和统计数据,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认识到人口增长对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关注人口问题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我国人口增长的特点和分布特点。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人口增长对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以及如何引导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世界人口增长示意图,引导学生思考人口增长的原因和特点。
2. 新课导入:介绍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和现状,让学生了解世界人口的增长历程。
3. 案例分析:以我国为例,介绍我国人口增长的历史和现状,让学生掌握我国人口增长的特点和分布特点。
4. 课堂讨论:让学生结合教材和课外资料,分析人口增长对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5. 小组活动:让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解决人口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人口增长对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以及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了解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掌握我国人口增长的特点和分布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人口增长对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方法上,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小组活动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同时,还要注重个性化教学,关注学生的差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发展。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世界和我国人口增长的现状和特点,认识到人口增长对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初中一年级地理教案人口与城市初中一年级
初中一年级地理教案人口与城市初中一年级【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人口和城市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2. 掌握城市人口的增长原因和影响;3. 了解城市化进程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准备:地理课本、幻灯片、视频资料、地图、图片等教学辅助材料。
三、教学过程:【引入】1. 看图片,引导学生思考:- 图1:你认为这是一个城市还是乡村?为什么?- 图2:这个城市的人口多吗?如何判断?- 图3:这个城市的交通发展如何?【探究】2. 呈现幻灯片或视频资料,解释人口和城市的概念:- 人口:指某一地区或单位内部所居住的人的总和。
- 城市:人口较多、经济较发达、交通较便利、文化较集中的地区。
3. 讨论城市人口的增长原因:- 经济:城市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人们前往。
- 文化教育:城市的学校、博物馆、图书馆等资源多,吸引有知识渴望的人前往。
- 医疗保健:城市的医院设备齐全,医疗资源丰富。
- 社交网络:城市人口密集,社交交流机会多。
4. 观看视频资料,了解城市人口增长对城市的影响:- 住房短缺:人口增长导致房屋需求增加,住房价格上升。
- 交通拥堵:城市人口增多导致道路拥挤,交通堵塞。
- 环境污染:人口增长使得工业、交通等污染源增多,环境质量下降。
【拓展】5. 展示地图,观察中国和世界上的人口分布情况:- 中国:沿海地区人口密集,西部地区人口相对较少。
- 世界:人口多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亚洲、非洲等发展中国家。
6. 讨论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比较城市和乡村的环境差异,包括空气质量、噪音、水污染等;- 分析城市化过程中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如土地资源匮乏、生态破坏等。
【总结】7. 小结人口与城市的关系:- 人口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城市人口增长对城市带来了挑战和机遇;- 城市化进程对自然环境产生了一定影响。
【讨论与思考】8. 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你对城市的发展有什么期望和担忧?- 你认为保护环境和促进城市发展之间应该如何平衡?四、课堂延伸活动:1. 小组讨论:选择一个你熟悉的城市,分析其人口增长的原因和对城市的影响。
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备考 学案:人口问题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备考学案:人口问题前言:①从命题趋势看,命题者常以某小区域或某城市的人口数量变化为切入点,探究人口现象产生的原因。
考试重点是人口统计图表的判读。
②考核能力要求是判读人口统计图表,解读图表信息,展开人文要素之间的逻辑推理。
③因此,在复习中首先是理解人口相关概念,其次要发挥数学计算能力,从量的增减,量的变化趋势、量的变化率,到极值意义等方面思考问题。
再次是强化图表解读训练,在训练中提升解题能力。
一、人口基础概念1.人口增长模式①人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
人口的增长要同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
社会生产力水平深刻影响着人口数量的变化。
人口增长模式决定于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三者的关系。
②3种人口增长模式a原始型:出生率、死亡率均在3%右右。
自然增长率<1%b传统型:出生率3%左右,死亡率在1%以上,自然增长率在2%左右。
c现代型:出生率、死亡率均在1%左右。
自然增长率<1%,接近0,甚至负值。
④相关计算a自然增长率= 出生率- 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年内出生人数-年内死亡人数)/年平均人数×100%b人口增长率=自然增长率十迁移率(机械增长率)c机械增长率=迁入率-迁出率。
当人口增长率(自然+机械)>0,人口净增长。
d2021年中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公布,中国人口共14.1178亿人,与2010年的133972万人相比,增加了7206万人,增长5.38%;年平均增长率为0.53%。
e几个国家的人口参数美国:美国是世界第三大人口大国,美国2022总人口数为 3.349亿人,美国的人口增长率为0.59%,而且每年有将近100万人口迁入。
俄罗斯:总人口1.46亿人。
人口增长率-0.72%日本:1.257亿人,人口增长率-0.3%印度:14.07088亿人,人口增长率0.99%巴基斯坦:2.29亿人,人口增长率2%越南:9733.86万人,人口增长率0.9%韩国:5106.9万人,人口增长率0.5%巴西:2.16亿人,人囗增长率0.72%2.人口老龄化①区域人口老龄化: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10%,或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7%。
1.3中国的人口 学案 (湘教版八年级上册)2
第三节中国的人口主笔:审备: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知道我过的人口数量、分布,学会分析我过的人口增长趋势2、树立科学的人口观【学习重难点】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及人口政策。
【自主互助合作学习】一.1根据规定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我国总人口为()亿,约占世界人口总数的()%,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条件的改善,人口死亡率大幅度(),人口出生率不断(),使我国人口迅速()。
3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同时表明,各地人口增长速度并不(),自1990年以来,东部地区和特大城市人口增长()。
4中国人口的地理分布特点是:东部地区人口(),西部地区人口();沿海,沿河,沿湖地区人口(),干旱荒漠地区人口();平原,盆地人口(),山地,高原人口();经济和交通运输发达的地区人口(),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的地区人口();城镇密集,工业发达的地区人口(),偏僻的农业,牧业地区人口();汉族地区人口(),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
5由于我国(),青少年的比重高,在今后一段较长时间内,人口总量还将持续增长,人口与()()()()的矛盾依然突出。
6实行(),控制人口(),提高人口(),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二。
1.我国人口数量居世界第几位()A.一 B.二 C.三 D.四2中国人口约占世界人口总数的()A.二分之一 B.三分之一 C.四分之一 D.五分之一3.我国人口最多的省级行政单位是()A.山东省 B.河南省 C.广东省 D.四川省4.我国人口最少的省级行政单位是()A.西藏自治区B.青海省C.宁夏回族自治区D.澳门特别行政区5.2000年我国人口超过5000万的省级行政单位有()A.6个 B.7个 C.8个 D.9个6.四个直辖市中,人口最多的是( )A.北京 B.天津 C.上海 D.重庆7.我国各地人口增长速度并不均衡,自1990年以来,人口增长较快的是()A东部地区 B.西部地区 C.北方地区 D.南方地区8.我国的人口分界线是()A.秦岭——淮河B.黑河——腾冲C.漠河——腾冲D.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9.下列四省区,人口密度最大的是()A.江苏省B.西藏自治区C.湖南省D.宁夏回族自治区10.在世界各国中,城镇人口最多的是()A.美国 B.俄罗斯 C.中国 D.印度11.下列地形中人口密度较大的是()A.平原 B.山地 C.高原 D.丘陵12.自20世纪70年代初期我国大力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全国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有效抑制,大约少生了几亿人()A.2 B.3 C.4 D.5本课小结:在本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困惑?。
广东省惠州市中考地理广东人口与城市学案1(无答案)
人口与城市【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广东人口数量及其变化特点;(2)了解广东人口及城市分布特点;(3)知道广东外来人口对广东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的影响;(4)理解广东人口政策的调整。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比较分析广东人口的增长变化特点;(2)通过读图和图片材料,知道广东外来人口对广东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的影响;(3)通过读图,找出主要的大城市,描述广东人口与城市稠密和稀疏的地区,并分析原因;(4)通过图表和数据材料,知道广东的人口问题和人口政策的积极影响;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广东人口特点,树立乡土意识,培养关注广东、参与广东的主人翁精神。
【学习重难点】重点:了解广东人口数量及其变化特点.难点:知道广东外来人口的影响;理解广东人口政策的调整。
【学习过程】学生活动我的笔记观看视频《返乡·摩托车大军》分组合作:根据复习目标,阅读教材,探究交流知识点一:人口的增长与变化【例】读“广东常住人口的增长”曲线图,,关于广东人口增长变化特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人口增长速度越来越快B 。
人口数量保持持续增长C 。
2010年后人口加速增长D.2000年人口超过1亿【质疑】比较两图在数据上的不同【拓展】读图对比10年间广东人口增长特点,正确的是( )A 。
户籍人口比常住人口数量多B.户籍人口数量逐年减少C 。
户籍人口比常住人口增(万(年) (万人)(万人)(年)长速度慢D。
2010年,户籍人口数量超过1亿考点二:外来人口及其影响广东竟然是全国人口流入最多的省份!读资料图片,思考:1.广东的外来人口主要来自哪些省份?2.吸引他们过来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3.外来人口多,会给我省带来哪些影响呢?【例】广东流动人口增多,且大部分集中在珠江三角洲,这有利于A。
缩小广东省的城乡差距B.促进广东省的环境保护工作C.促进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D.促进珠江三角洲的产业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拓展】照片——春节期间,广东多个城市为什么由“堵城”变为“空城”?“空城”一般出现在春节,而“堵城确实这些城市的常态”,该如何解决呢?解决广州等“堵城”交通拥堵问题最根本措施是( )A.严格控制私家车数量增长,实行限行措施B.大力发展地铁等轨道交通C.在中心城区外围建设集生产、居住和服务功能为一体的城市新区D.限制外来人口流入数量知识点三:人口与城市的分布【例】读图,符合广东人口和城市分布特点的是()A。
地理高一第六节课人口与城市化的优质课
地理高一第六节课人口与城市化的优质课地理高一第六节课:人口与城市化的优质课在现代社会,人口与城市化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人口迁移和城市化逐渐成为全球范围内的普遍现象。
本文将以地理高一第六节课为基础,探讨人口与城市化的相关议题。
一、人口增长与城市化趋势人口增长和城市化是紧密相连的。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技术的进步,人口增长率大幅度上升。
这导致了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形成了人口密集的城市地区。
人口增长和城市化给城市带来了许多挑战和机遇。
城市人口的增加意味着更多的需求,例如就业机会、住房和基础设施建设。
城市发展需要符合人口数量和需求的规划和管理。
二、城市化的推动因素城市化的推动因素是多方面的。
首先,农业现代化和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使得农村劳动力转移至城市,寻求更好的工作机会。
其次,经济发展和工业化的进程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和人才,这也是城市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此外,新的产业形态和科技革命也是城市化的催化剂。
城市化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大规模城市化可以促进资源的集中供应,提高生产效率。
同时,城市也成为各种商业和服务业的中心,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三、城市化带来的问题然而,城市化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
首先,人口过度集中导致城市资源的紧张。
住房、交通、医疗和教育等基础设施的供给滞后于人口的增长,给城市居民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其次,城市人口过多也给环境带来了压力。
空气污染、水资源短缺和垃圾处理问题已成为城市发展不可忽视的难题。
城市化还引发了社会问题。
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扩大,贫富分化现象加剧。
同时,城市犯罪率上升,社会安全隐患增加。
四、解决城市化问题的途径为了解决城市化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善。
增加住房供应、改善交通条件、加强环境保护是必要的步骤。
其次,完善城市规划和管理制度。
通过科学的规划和管理,合理利用城市资源,提高城市的功能和效率。
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第二节 人口教学案 新人教版
《人口》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说出我国人口总数,运用统计图表描述我国人口增长趋势;说出我国的人口国策。
2.运用中国人口分布图,描述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
3.会运用地理语言描述从统计图表中判读出来的信息,提升统计图表的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我国人口增长趋势判读。
难点:运用中国人口分布图描述我国人口分布特点。
■教学策略本节知识基本上都要从统计图表中来获取,因此,教学策略的选择应着重体现在读图分析过程的设置上,包括提什么问题、问题出现的前后顺序、哪些问题适合独立分析、哪些问题适合小组讨论等等。
结合学生学情,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读图指导。
■教学准备教材补充:我国近年部分省人口密度数据及分析图、中国地形图、中国气候图、中国政区图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设计学生活动教学方法:资料分析法为主,绘图法和案例分析法为辅■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人口最多的国家教师:提到中国的人口,大家能用怎样的关键词形容它呢?学生回答预设:多。
设计意图:简单直接了解我国人口特点。
讲授新课──我国人口增长特点及国策教师:其实我国人口“多”这个特点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是这样的,任何地理现象、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要有一个过程,下面阅读教材中的曲线图,请同学们说出我国人口增长的趋势以及特点?并尝试思考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学生回答预设:我国人口增长前期平稳,从1950年后突然增长加速,1980年后增长又趋于平稳。
设计意图:落实学生读图分析的能力,并能结合自然、历史、人类活动需求等要素分析这种趋势产生的原因。
教师:1950年以前,社会发展缓慢,医疗卫生落后,死亡率相对较高,文明程度也低,这些原因使得人口增长缓慢。
1950年至1980年,也就是解放后,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医疗条件不断改善,再加上政策平稳的因素,人口增长迅速(在这里一定要强调人口自然增长率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影响)。
1980年前后,中国提出一项重要国策──计划生育,有效地控制了人口数量,提高了人口素质,所以呈现增长平稳趋势。
1.2人口迁移 学案-2021-2022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 必修二
湘教版(2019)必修二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二节人口迁移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特点与分类。
2.理解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明确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3.掌握国际和我国不同阶段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原因及产生的影响。
【重点关注】①人口迁移的属性和类型。
②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③国际人口迁移。
④中国当代人口迁移。
【知识清单】一、人口迁移及其影响因素:1.人口迁移:(1)概念: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流动行为。
(2)重要属性:①时间属性:居住地发生或长期性变化。
注意:因人口的日常通勤活动、短期旅行等而造成的居住地暂时变动,不属于人口迁移。
②空间属性:迁出原居住地一定距离,在一国范围内,一般以跨越某种界线为依据。
注意:不能把人们任何形式的空间流动都看作人口迁移。
(3)人口迁移的类型:①划分依据:人口迁移范围的不同。
②类型:国际迁移:一个国家的居民进入另一个国家定居的现象,包括 ,在本国就业的外国人、国际定居难民等。
国内迁移:一个国家内部的居民从一个行政区进入另一个行政区定居的现象。
由到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2.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推拉理论:一般认为,人口迁移是 (或排斥力)与 (或吸引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影响因素:①自然环境的变化:早期的人口迁移,主要受的影响。
②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现代的人口迁移,主要受的影响。
二、国际人口迁移:1.20 世纪以前:(1)迁移方向:由“”流向“”、由已开发地区流向人口较少的地区和尚未开发的“处女地”。
(2)移民原因:地理大发现、、资本主义的发展、殖民主义的扩张。
(3)移民类型:①15 世纪到 19 世纪:来自欧洲的“新大陆”的殖民者;来自的奴隶。
②19 世纪到 20 世纪初:推拉力的共同作用下,欧洲涌向及加拿大的移民潮。
2.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1)国际人口的迁移急剧增加。
(2)国际人口迁移的发生了很大变化。
1.3中国的人口 学案 (湘教版八年级上册)9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我国人口的数量、增长特点、分布特征、人口政策过程与方法: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引导学生发现、分析我国人口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
情感与价值观:进行我国人口国情教育,初步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一、课前探究:学习任务一:阅读教材前两框题,完成下列问题:1、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我国总人口为亿,约占世界人口总数的 %,数量居世界第。
2、读图1-8完成P11活动1、2、33、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提高和改善,人口死亡率,出生率,使我国人口迅速。
学习任务二:阅读教材三、四框,完成下列问题:1、中国人口的地理分布特点是:东部地区人口,西部地区人口,大致以为界线。
2、我国人口的突出特点:人口基数,增长。
导致人口与的矛盾十分突出。
因此,实行,控制,提高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其具体要求是:。
二、预习交流:三、互助提升:1、完成教材P11活动1、2、32、完成教材P13活动1-43、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1)C、D、E三条曲线中,增长幅度最大的是;增长幅度最小的是,造成其增长幅度小的原因是。
(2)A、B两条曲线下降幅度大的是,造成下降的原因是。
(3)对比我国与世界人均耕地,人均粮食产量,提高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在人口方面应采取的政策是,具体要求是。
四、体验成功:1、我国人口密度最小的省级行政单位:()A、藏B、港C、台D、澳2、实行计划生育以来,我国每年仍新增1200多万人,主要原因是()A、人口出生率高B、人口基数大C、人口死亡率小D、自然条件好,经济发展快3、我国人口最多和最少的省级行政区分别是()A、四川、西藏B、广东、海南C、山东、香港D、河南、澳门4、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人口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A、商业贸易活动频繁B、人口居住地的自然条件有很大的改善C、社会劳动力需求量大幅度提高D、经济文化发展,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善。
5、中国人口问题的主要矛盾是()A、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B、人口基数大,资源、环境压力大C、人口过多带来的城市化问题D、人口地区分布不平衡6、我国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的原因是()A、东部人口密度大,西部人口密度小B、农村人口多,城市人口少C、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D、人口增长快,同经济发展不相适应五、快乐心得:数量:亿增长特点:快原因中国的人口分布特点:不均匀,东西界线:黑河—腾冲一线人口突出特点:基数,增长。
初中地理教案:分析人口变化与城市化现象
初中地理教案:分析人口变化与城市化现象一、教学目标1.掌握人口变化的定义和常见指标。
2.理解城市化现象对人口变化的影响。
3.能够分析人口变化与城市化现象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准备1.教材《初中地理》课本。
2.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
3.已准备好的学生讲义和练习题。
三、教学内容及步骤第一步:导入1.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相关视频素材,引起学生对人口变化和城市化现象的兴趣。
第二步:概念解释1.讲师简要介绍人口变化和城市化现象的定义,并列举常见指标,例如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等。
可以使用数据图表进行说明。
第三步:分析人口变化与城市化现象之间的关系1.引导学生思考,提出问题:“为什么随着城市化程度的提高,人口会发生何种变化?”2.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并搜集相关数据或例子支持他们的观点。
3.每个小组派代表介绍他们的观点和支持材料,并进行班级讨论。
第四步:案例分析1.教师提供一个真实的城市化案例,例如某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进程。
通过数据和图表展示该地区人口变化的特点。
2.让学生小组合作分析这个案例,并回答以下问题:•城市化对该地区人口变化有何影响?•人口变化对该地区城市化进程有何影响?•这个案例能否反映一般规律?第五步:总结与评价1.教师对整堂课内容进行总结和概括,让学生再次强调人口变化与城市化现象之间的关系。
2.进行问答环节,测试学生对本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四、教学延伸活动1.让学生自选一个地区或国家,深入研究其人口变化和城市化现象。
撰写一篇综述文章并展示给全班同学。
2.组织班级或学校辩论赛,讨论城市化是否必然导致人口增加等相关议题。
五、教学评估1.开展小组合作讨论和班级讨论,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思维活跃程度。
2.提供练习题进行个人评估,检查学生对关键概念和案例分析的理解。
以上内容仅作为初中地理教案的一个示例,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具体班级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补充。
双成新学案地理选修二
双成新学案地理选修二双成新学案地理选修二:深入了解人口问题与城市发展人口问题与城市发展是地理学中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
在《双成新学案地理选修二》课程中,我们将深入探讨人口增长、城市化和城市规划等相关议题。
本文将从人口问题与城市发展的关系、人口增长的原因和影响以及城市化现象的背后动因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该课程的核心内容。
人口问题与城市发展密不可分。
随着世界人口的持续增长,城市人口也不断膨胀,城市化趋势愈发明显。
首先,城市作为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吸引了大量人口涌入。
人们希望在城市中获得更好的就业、教育和医疗资源,以及更高的生活水平。
其次,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进程推动了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这也是城市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此外,人口结构的变化,如生育率下降、老龄化等也对城市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口增长对城市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首先,人口增长加大了城市资源的压力。
城市的基础设施、住房、教育和医疗资源等都需与人口增长相适应,但有时会出现供应不足的情况。
其次,人口增长也导致了城市拓展和土地利用的变化。
为了容纳更多人口,城市不断扩张,使得农田、自然生态系统等受到破坏。
此外,人口增长也带来了社会问题,如失业、贫穷、犯罪等,这对城市治理和社会稳定构成了挑战。
城市化是人口问题与城市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市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快速增长。
城市化带来了许多好处,如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改善了生活条件、促进了经济发展等。
然而,城市化也面临一系列挑战。
一方面,城市化过程中的不平衡和不充分发展导致了城市贫困、社会不公和生态破坏等问题。
另一方面,城市化还带来了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资源消耗等问题。
因此,城市化需要科学规划和可持续发展。
人口问题与城市发展的深入了解对我们理解和应对当代社会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在《双成新学案地理选修二》的学习中,我们将通过学习人口问题与城市发展的理论知识,了解世界各地不同地区的实际案例,以及研究城市规划和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地理 第一单元 人口与环境 第一节 人口分布教学案 鲁教版必修第二册-鲁教版高一第二册地理教学案
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1.分布不均衡是人口分布最显著的特征,中低纬度、沿海、平原、城市人口稠密。
2.人口的分布受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其中经济因素是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
3.人口迁移受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经济因素往往起主导作用。
4.国际人口迁移和我国的人口迁移在不同时期受不同的影响因素,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5.人口迁移或人口流动对迁入地和迁出地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6.一旦人口规模超过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生态系统就会遭受破坏而失去平衡。
7.人口合理容量受自然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地区对外开放程度、消费水平的影响。
学习本单元内容后,学生能收集和呈现某区域人口分布、迁移、环境承载力等方面的地理数据、图表和地图(地理实践力)。
能够描述人口的分布及其变化,解释不同地区人口分布或迁移的影响因素(综合思维、区域认知)。
形成判断人类分布或迁移与资源环境问题关系的初步意识(人地协调观)。
与本单元知识相关的名校及专业根据教育部最先发布的第四轮社会学学科评估结果整理出的社会学—人口学专业学校排名1 大学A+2 中国人民大学A+3 某某大学 A4 清华大学A-5 复旦大学A-与本单元知识相关的名人及职业第一节人口分布课标内容核心素养目标运用资料,描述人口分布及其影响因素1.能够描述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和影响因素。
【区域认知】2.能够描述某区域人口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影响因素。
【地理实践力】3.能够运用人口分布的理论,判断某地人口分布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综合思维】4.认识到人口的分布要与当地的自然、经济等相适应,树立和谐的人地观。
【人地协调观】知识清单一人口分布特点1.最显著的特点是:不均衡性,东亚、东南亚、南亚以及西欧和北美东北部是人口稠密区。
2.世界人口分布的主要规律(1)从纬度看:集中于北半球中低纬度。
气候适宜,自然条件优越(2)从海陆位置看:集中于距海较近地带。
(3)从地形上看:集中于海拔较低地带。
(4)从城乡分布看:主要趋向于城镇地区。
小学五年级地理课程教案中国的人口与城市
小学五年级地理课程教案中国的人口与城市小学五年级地理课程教案:中国的人口与城市一、教学目标在学习本课程后,学生应能够:1. 了解中国的人口分布情况,并能够分析其影响因素;2. 了解中国的城市发展情况,并能够比较不同城市之间的差异。
3. 了解人口与城市的关系,并能够理解城市化对人口流动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 中国的人口分布- 人口分布规律-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2. 中国的城市发展- 城市化进程- 不同城市之间的差异三、教学步骤与方法1. 导入(5分钟)- 利用课件或黑板,呈现中国的地图,并引导学生观察中国的地理位置。
2. 中国的人口分布(15分钟)- 通过图片或视频介绍中国的人口分布规律,如东部沿海地区人口密集,西部地区人口稀少等。
- 引导学生思考人口分布的原因,如自然条件、经济发展等,并进行讨论。
3.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20分钟)- 使用案例分析的方式,通过图片或调查数据,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人口分布的因素,如资源状况、气候条件、地理环境等。
- 组织小组讨论,学生彼此交流各自观点,并记录讨论结果。
4. 中国的城市发展(15分钟)- 展示城市化的过程和不同城市之间的差异,通过图片或视频进行说明。
- 引导学生思考城市发展的原因和影响,并进行讨论。
5. 城市化对人口流动和生活方式的影响(15分钟)- 利用故事或案例,讲解城市化对人口流动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如城市人口增加导致农村人口减少,城市生活方式的变化等。
- 引导学生思考城市化对人口流动和生活方式的利弊,并进行讨论。
6. 总结与延伸(10分钟)- 对本课程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并提醒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 对学生进行知识延伸,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索,如阅读与城市相关的书籍或报纸。
四、教学资源1. 课件或黑板2. 图片、视频资源3. 调查数据或案例五、课堂评价1. 学生的参与度与表现:观察学生的思考和讨论,鼓励积极参与并指导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观点。
高二地理课程教案人口问题与城市规划
高二地理课程教案人口问题与城市规划高二地理课程教案:人口问题与城市规划引言:地理学是一门以研究地球和人类在地球上的各种活动为主的学科,而人口问题与城市规划是地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教案以高二地理课程为背景,将重点介绍人口问题与城市规划的相关知识和实际案例,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城市化与人口变动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人口问题对城市规划的影响人口是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人口问题与城市规划密不可分。
首先,人口总量的变动对城市规划有着重要影响。
大量人口涌入城市,会带来土地利用、交通拥堵、住房短缺等问题,需要通过城市规划来合理分配资源。
其次,不同人口结构对城市规划有着不同影响。
老龄化人口的增加需要提供更多的养老设施,而年轻人口的增加则需要更多的教育和就业机会。
因此,城市规划需要根据不同的人口结构做出相应调整。
二、人口迁移对城市规划的挑战人口迁移是指人口从一地迁移到另一地的现象。
人口迁移对城市规划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
首先,人口迁移会导致城市人口分布的不均衡。
一些大城市会因为人口过多而面临资源紧张的问题,而一些小城市则因为人口外流而面临经济发展停滞的问题。
其次,人口迁移还会引发居住区域的问题。
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会导致城市贫困区的形成,需要城市规划来改善居住条件,提供更好的社会服务。
因此,城市规划需要考虑人口迁移对城市的影响,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
三、人口问题与城市规划案例分析案例一:中国的超大城市中国是世界上超大城市最多的国家之一,如北京、上海、广州等。
这些超大城市面临着人口过多、资源有限、环境污染等问题,需要通过城市规划来解决。
例如,北京市实行了限制人口、控制企业规模、发展郊区等政策,以缓解其人口和资源压力。
案例二:新加坡的城市规划新加坡是一个小国家,但通过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成功地解决了人口过多的问题。
新加坡采取了高楼大厦建设、精细城市管理和交通规划等措施,有效利用有限资源,为人口提供了良好的居住和生活环境。
结语:人口问题与城市规划是高二地理课程的重要内容,通过深入学习和了解,可以让学生对人口增长、人口迁移等问题有更深入的认识,并帮助他们理解城市化与人口变动之间的相互关系。
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十三课时认识人口与城市的优质课
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十三课时认识人口与城市的优质课人口与城市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地理学中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人口的数量和结构对城市的发展和运行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对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十三课时的学习内容进行归纳总结,从人口与城市相互作用的角度,探讨人口与城市的关系,并分析城市的优质课。
一、人口与城市的相互作用人口与城市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首先,城市是人口集聚的地方,人口的增加会导致城市的扩大和发展。
人口大量涌入城市,会促使城市区域扩张并形成新的建筑和基础设施。
同时,人口的增加也会给城市带来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推动经济的繁荣。
其次,城市的发展和运行也对人口产生影响。
城市的规划和建设直接关系到居民的居住和工作环境,决定了人们生活的便利程度和舒适度。
城市的交通、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也会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二、人口与城市的关系人口数量和结构对城市的发展和运行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1. 人口数量人口数量的多少直接决定了城市的规模和发展程度。
人口多的城市通常规模较大,经济较发达。
同时,人口多样性也能够为城市带来更多的文化和艺术交流,促进城市的多元发展。
2. 人口结构人口结构包括年龄、性别、教育程度等方面的因素。
年龄结构的不同会对城市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年轻人口多的城市更有活力和创新力,老龄人口多的城市则需要更多的社会福利和医疗服务。
性别结构也对城市的发展产生影响,特别是在就业方面。
一些城市的男女比例失衡可能导致就业压力增加、社会安定性降低。
教育程度高的人口对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高素质的劳动力能够吸引更多的企业落户,加强城市的产业竞争力。
三、城市的优质课1. 环境优质城市的环境质量直接影响居民的生活品质。
城市中的绿地、公园和景观是居民休闲娱乐的场所,也是减少环境污染的重要手段。
优质的城市应该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增加绿化覆盖率,改善空气质量,提供更好的生态环境。
高中一年级地理人口与城市
高中一年级地理人口与城市人口是城市发展中一个重要的因素,而城市也是人口集聚的地方。
在地理学中,人口与城市之间的关系是一个热门话题。
本文将探讨高中一年级地理课程的人口与城市方面的内容,并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和讨论这个话题。
一、人口与城市的关系城市是人口集聚的地方,而人口数量和分布则会受到城市的影响。
城市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服务设施,吸引了大量的人口迁徙。
人口的增加会带来城市的发展和繁荣,但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二、人口增长与城市规模随着人口的增长,城市的规模也会扩大。
人口增长可能导致城市土地的开发和扩建,以满足居民的居住和工作需求。
城市规模的扩大往往伴随着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交通运输的发展,以提供更多的服务和便利。
三、城市化与人口流动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地区迁徙到城市地区的过程。
这种人口流动会导致农村地区的人口减少,而城市地区的人口增加。
城市化可以带来城市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住房短缺、环境污染和社会不平等等。
四、城市人口密度与资源利用城市人口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内居民的数量。
人口密度较高的城市往往面临着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压力。
城市规划需要考虑合理利用土地、能源和水资源,以确保人口的可持续发展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五、人口流动与城市发展人口流动是指人口在不同地区之间的迁徙。
人口流动可以带来人才和技术的交流,促进城市的发展和创新。
同时,也会带来文化的融合和社会的多样化。
但人口流动也可能导致城市的社会问题和资源分配的不均衡,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解决。
六、人口老龄化与城市规划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趋势加剧,城市规划需要考虑老年人口的需求。
养老设施、医疗服务和社会福利等方面需要得到更好的规划和布局,以适应老年人口的增加。
同时,也需要推动社会养老保险和老年人权益保护的制度建设。
七、人口地理分布与区域发展人口地理分布是指人口在各个地区的分布状况。
人口的地理分布会影响到不同地区的发展状况和经济结构。
高中二年级地理人口与城市发展
高中二年级地理人口与城市发展人口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基本的资源之一,同时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地理人口与城市发展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本文将从人口的分布与迁移、人口与城市规模、人口与城市功能等方面来探讨这种关系。
一、人口的分布与迁移人口的分布是指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情况。
人口分布的不均衡程度是影响城市规模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般来说,人口聚集在水资源丰富、交通便利、自然环境优美的地区。
例如,沿海地区和河流流域地区一般人口较为密集。
这是因为这些地区具备了较好的自然条件和资源,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
人口的迁移是指人口在不同地区之间的流动。
人口迁移对城市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方面,人口迁移可以改善不同地区的人口结构,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
另一方面,人口迁移也会给城市带来一系列的挑战,如城市承载力的压力、社会资源的分配不均等。
因此,在城市发展规划中要注意合理引导和管理人口迁移。
二、人口与城市规模人口是决定城市规模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般来说,人口越多的城市规模越大。
人口规模的大小直接影响到城市的设施、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
在人口规模大的城市中,需要建设更多的住房、交通设施、教育和医疗机构等城市基础设施,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城市规模的增长也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
因此,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三、人口与城市功能人口数量和结构的变化也会对城市的功能产生重要影响。
城市的功能多样,如经济中心、文化中心、政治中心等。
一般来说,人口数量的增加和结构的变化会促使城市更加多元化的发展,提升城市的功能水平。
随着城市发展,需要建设更多的商业场所、文化设施、政府机构等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同时,人口的结构变化还会对城市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提出新的要求。
这就需要城市规划者和决策者根据人口变化的特点,合理布局城市的功能,以提升城市的发展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五:人口和城市
【考点解读】
【知识链接】
1.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
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的。
不同国家和地区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各异,处于不同的人口增长阶段,人口增长模式也不同。
2.人口迁移与人口合理容量
⑴影响人口迁移的原因有很多,自然、经济、环境变迁、国家政策、战争、宗教及个人动机和需求等原因,都会引起人口的迁移。
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时间内,人口迁移的主导因素是不同的,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例如,海湾战争导致大量战争难民迁移;撒哈拉沙漠的扩张导致环境难民
迁移;我国西部大开发政策,吸引人口向西部地区迁移等。
但就全球范围看,影响大规模人口迁移的主导因素是经济原因。
国际、国内的人口迁移原因是此内容的重点,要结合图示迁移方向和历史背景分析,不可死记硬背。
⑵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①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有:自然环境因素(包括地形、气候、水资源和土壤、矿产资源等);社会经济因素(包括生产力发展水平、生
产活动方式、交通运输条件及文化状况等);政治文化因素(包括战争、宗教信仰、科技发展水平、政府的人口与发展政策、历史因素等)。
②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很多,主要有资源丰富程度、科技水平、经济发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及消费水平等。
所以,环境人口容量既具有相对的确定性,又具有可变性。
③对于环境承载力和合理人口容量两个概念,主要了解二者的区别与联系。
谋求人口合理容量,是人类可持续发展所追求的长远目标。
评价环境承载力和合理人口容量不必要追根求源。
能应用概念分析一个地区环境承载力和合理的人口容量,理解影响其发展变化的因素即可。
3.城市区位因素的分析
城市的区位因素可以分为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在这两因素中,社会经济因素相对于自然因素发展变化较大,在经济因素中资源、交通运输自古至今一直对城市区位产生重要的影响,军事、宗教等因素对城市区位影响已经明显减弱,一些新的因素如科技、旅游等成为影响一些城市的主要因素,它的变化可能会导致城市的兴衰,并影响着城市的地域形态。
自然因素中的地形、气候与河流相比,地形和气候是影响城市区位的宏观因素,河流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城市最初的位置。
河流与城市区位的关系归纳如下表。
5.城市化
⑴城市化的实质:人口向城市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
⑵城市化的标志: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衡量城市化水平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⑶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比较
【高考回放】
【例1】(09年江苏省高考试题)运用数据图表可以分析社会人口变化现象。
据图6、
图7回答1~2题。
1.图6是某地区育龄妇女平均生育子女数变化曲线图。
若图中所示变化趋势持续下去,
最可能出现的是
A.人口素质下降 B.人口老龄化 C.就业压力加大 D.劳动力成本下降
2.图7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四个不同时期的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按时间先后排序正
确的是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①②④③ D.①③②④
【解析】第1题中如果地区育龄妇女平均生育子女数逐渐减少的话,少年儿童的比例
则会下降,则老年人的比重则会上升,会出现人口的老龄化;第2题中老龄化最严重的是④,
②和③相比,②的老龄化程度更高,故答案D是正确的。
【答案】1.B 2.D
【例2】(08,江苏高考试题)下图为“2000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人口迁移示意图”。
人口净迁入区是指迁入人口数大于迁出人口数的区域;反之,为人口净迁出区。
读图回答3~
4题。
3.关于我国不同地区人口迁移情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西南地区为人口净迁出区
B.西北地区为人口净迁出区
C.东南沿海地区为人口主要迁入区
D.东北地区为人口主要迁出区
4.主要因资源开发而引起人口净迁入的省级行政区有
A. 山西
B. 江苏
C. 新疆
D. 黑龙江
【解析】由图可知,西南各省中,除了云南人口净迁入外,其他各省市均为净迁出,
迁出量远大于迁入量,因而,西南地区是我国的人口净迁出区。
看图可知,广东、福建、
浙江、上海、江苏等是人口的主要迁入地区,C答案正确。
读图易知,黑龙江为人口净迁出
地区,江苏人口净迁入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较快,经济水平较高,吸引了人口迁入。
山
西因为煤炭的开采,新疆因油气资源的开发成为人口净迁入地区。
【答案】3.AC 4.AC
【例3】(2004年江苏高考题)下图是我国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某新兴城市人口增长
示意图。
读图回答5~7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