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理论对传统城市规划的影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水对古代城市规划的影响

西华大学(班级:建筑学2班学号:2010080701213 姓名:张光良)

摘要:在我国历史上,风水与古代城市规划关系密切。本文分析了风水的由来以及发展过程,和对古代城市规划产生的多种影响。

关键词:风水理论由来发展古代城市规划影响

风水祖师爷郭璞古本《葬经》说: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可见藏风得水就成了风水的关键。风水古称堪舆,风水是一门环境选择的学问,和自然息息相关。实际上就是地理学、地质学、星象学、气象学、景观学、建筑学、生态学以及人体生命信息学等多种学科综合一体的一门自然科学。其宗旨是审慎周密地考察、了解自然环境,顺应自然,有节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创造良好的居住与生存环境,赢得最佳的天时地利与人和,达到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依山傍水是风水学最基本的原则之一。山体是大地的骨架,水域是万物生机之源泉,没有水,人就不能生存。风水所具有的的独特模式与环境相互协调思想,不仅对古代村落,建筑,道路,园林等产生深远影响,而且对中国古代城市的布局和形象的影响非常巨大。中国传统城市把山水作为城市构图的要素,城市与山水相互融合,相互映衬,显然城市与山水一体的构造和城市布局和形象的选择都和风水理论密不可分。本文描绘了风水理论的由来以及发展和对传统城市规划的影响。

一、风水理论的由来及发展

(1)早期风水学—堪舆学

现代的考古成果已经证明,中国大地是古人类发源地之一。我国先民为了自己的生存需要,寻求适宜居住的环境,对大地山川、河流、日照、寒暑风霜进行细致的观察、独到的分析、堪称科学地总结,建立了宜居的指导学说—古藉称为堪舆学。

堪者为高、天之意,舆者为低、地之意,堪舆就是对天地之貌的概括。从河南考古发现的仰韶文化遗址和浙江余姚发现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可以知道,距今7000年前中国先民已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繁衍生息。他们大多选择依山伴水之地,建房筑屋成村定居。距今6000年前的西安半坡遗址村落已有500*800米之大,前河后山;距今7000-5400年间的河姆渡村遗址,发现23*7米上下两层的干栏式木建筑遗迹,已有榫卯结构,显然是为了适应多雨和潮湿环境的需要。

距今4000年前,(公元2000年前)中国大地上的原始社会到了最后阶段,中国先民对居住环境的观察已经有了相当高度的理论色彩。《太平御览》中描述过中国古代三皇五帝中的伏羲氏,居于方坛之上,仰望天象,俯察地形,参考龟甲,画出八卦。公元前2070-1620年的夏朝,已经有了世界上最早的日蚀纪录,采用干支记日法,已注意了节气的变化;已有了国家的建制,由于不断发生的战争,都城的频繁迁移促进了城市的建设,对城市、村落人居环境的观察已有了整体和局部的指导要领,形成共识。提出了阴阳的区分和变化的理论,归纳了世界万象的“金、木、水、火、土”五种形态,和相生相克的辩证关系,后世称为阴阳五行学说。中国先民当时认为“天圆地方”自己居于中心,中华、中国之名由

此而生。为观察和定位的需要,建立了东西南北中的方位概念,并用“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形象的标称东西南北方位。发现了地磁现象,从而发明了指南针,用于实际的观测和战事的布阵。根据阳光阴影的变化,发明了计时的日晷。对天象的观测不仅用北斗星座确定方位,而且制订了历法,对阳光的照射,季风变化的时序规律有了认识,从而形成坐北朝南建房的共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学说论著具有极高的理论水平,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观念对人们思想方法、建房理念、等级观念、影响深远。在城市规划、村落样式、营造法式、建筑风格诸多方面留下明确烙印。战国时期成书的《周易》不仅有完整的阴阳、五行理论,而且提出了“天人合一”的观点,其观测和思考的哲学思辨至今还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2)中期风水学

很多学者从对古籍的研究发现,风水之名始见于晋。郭璞的《葬书》。然究其所以,还需了解宗教对风水名称形成的影响。

在唐朝,经玄奘“西天取经”回来对佛経的翻译使得佛教的思想和教义,在中国广为流传,佛教受到以后多个朝代的皇家推崇。由于连年的战火,老百姓生活不得安宁,人们祈求来世会更好的心态,与佛教“重来生,讲轮回”的教义相吻合,使得佛教得以在民间也受到欢迎。佛教认为万物有地、火、风、水四种状态,或叫四种元素,对人来说也是如此,认为“身无寿为如风,身无人为如水”是说人的灵魂如风,人的肉身如水。因此,死者为无风、无水,寿命二字就是风与水而已。这些佛教的教义被当时的中国人所吸收消化,改造成为不让风动以延年益寿,留住水流以永存形体的“藏风得水说”。这一观念就是郭璞的《葬书》的理论核心:“藏风聚气,得水为上,。。。。故谓之风水。”

佛教的“重彼岸,修来世”与中国人的“祖先崇拜,敬畏神灵”相融合,形成了“葬先荫后”的功利意识,致使风水文化由重阳宅的传统向阳宅、阴宅并重过渡,均要求阳宅和阴宅后方依托高山以“藏风聚气”,前方开阔得水以“得水为上”。无论皇家与民间,都将具有哲学思辨意味的堪舆名称慢慢演变为重今世祸福和来世吉凶的,更加直白通俗的风水名称。具体操此重任的人也由先古部落首领逐渐的向下推移到巫官、士大夫、民间高人、风水先生。这时的观风水活动,已从先古少数具有最高权力和学识的人(部落首领)才能做的“国家级决策”,逐步转移至众多仅具有广泛知识的人(风水先生)进行的“国家级决策”和“平民的决策”多层次决策的日常行为。无论是政府实施的诸如大至战争,小至地方公共建设等重大决策,还是民间建房、看墓等日常决策,都能看到风水先生的身影。

由于决策看风水的普及和泛化,加之中国领域之广袤,中国的“士”阶层(知识分子)中不少人对此进行研究,著书立说,推动了风水理论的发展,形成了众多流派,最重要的有重视观察的形派和更重推理的理派。

风水文化在2000多年的发展演变中,尤其是民间由于私有制的出现,限制了人们对“最优地理位置和大环境”的追求,加之汉末至隋四百多年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生灵涂炭,民不聊生。于是巫风大畅,鬼道愈盛,佛教和道教的求仙请神,画符卦咒大行其道,必然渗入风水理论,揉进了“破煞”、“驱怪”以改善环境、趋吉避凶的内容,经千余年的发展,加上江湖术士的邪说混迹其中,(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