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卡斯的理性预期学派

合集下载

宏观经济学理性预期学派

宏观经济学理性预期学派
理性预期假定,只要经济主体的预期是理性的,t-1时期预测t 时期的经济变量值Xet 将与 t-1时期Xt 的条件期望值E ( Xt | It-1 ) 一致。
2
2. 自然率假说
自然率假说原本是货币学派的理论 基础之一,理性预期学派将其含义加以 引申,并将它发展成为自己的理论基础。
3. 李嘉图等价定理
(2)反对凯恩斯主性预期学派的的基本理论
1. 理性预期假说
(1)理性预期是长期中最准确的预期。 (2)理性预期是有效利用一切信息而进行的的预期。 (3)理性预期是与预期者使用的经济理论和模型相一致的预期。
Xet = E ( Xt / It-1 )
式中:X是经济变量, Xet 是t-1 时期对t 时期经济变量的主观预测值, It-1 是t-1 时期经济过程所反映的信息集合, E ( Xt | It-1 ) 是t 时期经济变量X在t-1期信息集合条件下的期望值。
4
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中提出了政府债券与税收等价的命题, 巴罗对这一思想重新作了阐述,使其成 为理性预期学派的一个重要理论。
3
三、理性预期学派的基本观点
1. 用附加预期变量补充传统的总供给曲 线。
2. 用理性预期来解释价格水平与产量水 平的均衡。
四、理性预期学派的政策主张
1. 宏观经济政策无效论 2. 政策目标单一论。 3. 信誉重于规则。
理性预期学派
罗伯特·卢卡斯
Robert Lucas (1937-) 199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一、概述
1. 代表人物:
卢卡斯(199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 主)、萨金特、华莱士、巴罗、泰勒和 普雷斯科特(200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 主)等。
2. 理论特征:

经济学中的理性预期假说及其实践意义

经济学中的理性预期假说及其实践意义

经济学中的理性预期假说及其实践意义经济学中的理性预期假说是指经济主体在做出决策时会根据过去和现有信息来进行判断和预测未来的经济情况。

此假说在当代经济学中有着广泛的理论支持,也是许多实证研究的基础。

一、理性预期的基本概念及其意义理性预期假说最初的提出者是新古典经济学家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和卢卡斯(Robert Lucas),他们认为经济主体在做出决策时会根据过去和现有信息来进行判断和预测未来的经济情况。

这种假设条件下,经济主体对未来经济变化的预期与实际情况是一致的,因此不存在均衡失灵的情况。

理性预期假说的出现解释了一些奇怪的现象。

例如,如果货币政策正常执行,长期利率将会上升,而货币供应上升会导致通货膨胀。

由于人们期望货币政策会引起通货膨胀,他们不会增加消费支出或投资更多。

如果货币供应增加的预期(货币供应量变化)过多,即超过实际情况,他们决策的结果,因大消费过少或投资下降,使结果与实际变化情况相同,而不会导致通货膨胀。

二、理性预期的实证支持已有越来越多的实证研究证明了理性预期假说,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纽马克在1978年发表的一篇引起广泛关注的文章,他发现市场对货币政策和政策变化的反应是比较精确的。

正如他的实证结果所指出的,过去政策变化和以后的经济预测都有一定的准确性。

此外,他还发现市场对政府决策的信心度与长期景气变化是高度相关的,这意味着市场中参与者的预期与实际情况相比具有一定的准确性。

理性预期假说的实证结果不仅在货币政策方面有支持,而且在股市和外汇市场上也得到了实证。

根据艾因霍恩(Thomas Sargent)针对股市的研究,根据过去数据可知,投资者对未来情况的预期从宏观经济成功而来。

中国自199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外汇市场成为一个更全球化的领域,市场对外汇市场走势的预期也在不断增强。

于是理性预期假说成为这一领域中的必要假设。

三、理性预期假说在经济政策中的决策意义理性预期假说的实测意义是令政策制定者认识到经济主体是能做出对未来变化的预见的,只要他们把分配资源的与时间相关的论述解释给经济主体,合理预期的假设可以为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很大的帮助。

对理性预期学派的一点认识.doc

对理性预期学派的一点认识.doc

对理性预期学派的一点认识摘要:在凯恩斯主义理论上无法解决资本主义所面临的滞胀等问题时,理性预期学派随之崛起,它通过理性预期假设,并运用模拟经济模型的分析方法,分析各种经济现象,主张自由经营,反对政府干预经济,对此可进行辨证的舍取。

关键词:理性预期学派;预期;经济学理性预期学派导源于新古典经济学微观理论,约翰·穆斯和罗伯特·卢卡斯为理性预期学派的主要代表。

进入70 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开始普遍陷入“滞胀”局面:一方面,生产过剩,产品积压,企业破产,工人失业,经济停滞不前;另一方面,物价持续上涨,而且涨幅较大。

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的现实使凯恩斯主义进退失居:若要刺激经济增长,就要扩大财政开支和货币发行,增加社会总需求,这又必然会加剧通货膨胀;若要控制通货膨胀,就要缩减财政开支和货币发行,控制社会总需求,而这又会加深经济危机。

在这种背景下,凯恩斯主义理论上无法自圆其说,凯恩斯主义理论的危机为理性预期学派的崛起提供了契机。

一、理性预期学派的理论成果1 、理性预期假设。

穆斯认为所谓理性预期,是相对“适应性预期”而言的,适应性预期就是运用某经济变量的过去记录预测未来,反复检验和修订,采取错了再试的方式,使预期逐渐符合客观的过程。

而理性预期与这种适应性预期根本不同,它是指人们预先充分掌握了一切可以利用的信息做出的预期。

这种预期之所以称“理性的”,因为它是人们参照过去历史提供的所有知识,对这种知识加以最有效利用,并经过周密的思考之后,才做出的一种预期。

经济行为主体在进行理性预期时是主动的,在事先掌握了充分信息的基础上,经过周密的思考和判断对所获得的有关信息作了明智的处理。

因此,他们的决策是有根据的,不易于被市场中的假象所迷惑。

该假说包含三种情形:信息是稀少的,而且,一般说来经济制度没有浪费信息;预期的方式特殊地依赖有关的经济制度;公众的预测对经济制度的运行无重大的影响,公众的预测仅仅反映经济制度的运行趋势.总之,理性预期暗示人们不会重复预期错误。

理性预期学派

理性预期学派

理性预期是在有效地利用一切信息的前提下,对经济变量作出的在长期中平均说来最为准确的,而又与所使用的经济理论、模型相一致的预期。

美国的一种资产阶级经济学理论。

因在经济分析中假定经济行为的主体对未来事件的“预期”是合乎理性的而得名。

又译合理预期。

理性预期的思想最初由美国经济学家J·F·穆思在《合理预期和价格变动理论》一文中提出,70年代由芝加哥大学的R.E.卢卡斯和明尼苏达大学的T·J·萨金特和N·华莱士等人作出了进一步发展,并逐渐形成理性预期学派。

理性预期:指人们在搜集尽可能多的经济信息的基础上,依据一定的经济理论或经济数学模型.对经济变量的未来变化做出估计。

具体说,理性预期包括三层含义:(1)做出经济决策的主体是有理性的。

他们的行为目标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他们总是力求对未来做出正确的预期。

(2)经济主体在做出预期时会努力利用一切有关信息,其中包括对经济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系统了解,对有关数据、资料的充分掌握。

(3)经济主体在预期时不会犯系统性错误。

穆思在分析中首次使用了理性预期概念,但在当时和后来一段时间里,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

直到1972年,美国经济学家卢卡斯将理性预期概念引入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开创了一个新的宏观经济学学派——理性预期学派。

理性预期与适应性预期:理性预期是在有效地利用一切信息的前提下对经济变量做出的在长期中平均来说最为正确的与所使用的经济理论、模型相一致的预期。

新古典经济学的很多结论和政策建议都是从理性预期推断来的,包括附加预期变量的总供给曲线的推导,总需求曲线AD由于某些因素的影响发生了移动后决定的价格水平和收入水平,以及对财政政策的分析等。

适应性预期指人们仅仅根据过去而预测未来的说法。

新古典学者认为,适应性预期是错误的说法。

理性预期学派理性预期学派是60年代末从现代货币主义学派中分离出来的一个新兴经济学流派。

理性预期学派

理性预期学派

理性预期学派理性预期学派概述理性预期学派(Rational Expectation School),即主张理性预期假说的学派,其在经济学流派中被认为是新古典派经济学(Neo Classical Economics)第二代,即,以动态分析及理性预期假说为主要特征而与第一代分流,被称为新古典派经济学(New Classical Economics)。

理性预期经济学是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一个经济学流派。

它是从货币主义学派中分化出来的。

穆斯在《理性预期与价格变动理论》一文中首次提出。

他假定:人们在进行预测时,总是以自己尽可能收集到的信息作为依据。

这一假定被一些青年学者接受并传播其理论。

穆斯的理性预期假说理论在当时曾被用于金融市场动态行为的分析,但从未被作为宏观经济动态分析的前提,所以对一般经济思想并未产生广泛影响。

直至70年代,经济学家卢卡斯发表了《预期与货币中性》一文,首先将穆斯的理性期假说同货币主义模型结合起来分析。

之后,卢卡斯又和明尼苏达大学经济学家萨金特(Sargent)、华莱士(Wallace)等人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对理性预期假说作了进一步阐发,同时把理性预期引入宏观经济、模型,并且用于理性预期整个理论体系的分析,以卢卡斯为首的理性预期学派最终形成。

理性预期是相对”适应性预期”而言的,所谓适应性预期就是运用某经济变量的过去记录去预测未来,反复检验和修订,采取错了再试的方式,使预期逐渐符合客观的过程。

而理性预期与这种适应性预期根本不同,它是指人们预先充分掌握了一切可以利用的信息做出的预期。

这种预期之所以称为”理性的”,因为它是人们参照过去历史提供的所有知识,对这种知识加以最有效利用,并经过周密的思考之后,才做出的一种预期。

正因为如此,这种预期能与有关的经济理论的预期相一致。

主要代表人物1. 小罗伯特·卢卡斯(Robert E.Lucas Jr.)2. 罗伯特·巴罗(Robert J.Barro)3. 托马斯·萨金特(Thomas J.Sargent)理性预期学派的基本观点与主要分析方法理性预期学派的基本观点是:人们在经济活动中,根据过去价格变化的资料,在进入市场之前就对价格做出预期,这样,他们的决策是有根据的。

“卢卡斯批判”,以及批判的批判

“卢卡斯批判”,以及批判的批判

“卢卡斯批判”,以及批判的批判卢卡斯(RobertE.Lucas)及"理性预期"学派的工作,于1995年得到诺贝尔经济学奖委员会的承认.记得海耶克在接受1974年诺贝尔奖时警告人们,任何知识都只是局部有效的,诺贝尔奖带来的危险是使社会盲目崇拜某一种局部有效的知识从而助长其滥用权利(感谢后现代主义批判家们,我们现在知道了知识就是权利,"话语"的权利).我欣赏伍迪.艾仑(WoodyAllen)从不参加评选奥斯卡金像奖的态度.不过,既然有了1995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我也不妨借题发挥,借了介绍卢卡斯的工作之机,发挥一下我对经济学存在的基本问题的看法.这篇文章分成三节.第一节综述卢卡斯本人的主要工作,这些工作又分做"早期","中期",和"后期",因为从新闻中知道诺贝尔委员会奖励的是他"发展和应用理性预期假设,由此改变了宏观经济分析和深化了我们对经济政策的了解"(明报1995年10月11日),据我的理解这是卢卡斯"中期"的工作,又被称为对凯恩斯主义的"卢卡斯批判".第二节评价卢卡斯及"合理预期"学派在整个经济学中的地位.第三节讨论经济学存在着的基本问题以及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经济学未来的走向.这构成我所谓"批判的批判".一.对凯恩斯宏观经济分析的"卢卡斯批判"卢卡斯,1937年生于美国华盛顿州,1959年于芝加哥大学得到历史学学士,1964年仍于芝加哥大学得到经济学博士.1970年他在卡内基-梅隆大学得到教授职位,1974年加入芝加哥大学任教至今.在我看来,卡内基-梅隆学派的西蒙(HerbertSimon,1978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以其非正统的分析方法至少影响了曾经在他身边工作或学习过的两位目前着名的经济学家---卢卡斯,和威廉姆森(OliverWilliamson,新制度经济学主要人物).卡内基-梅隆的风格是"管理学院"的风格,一切理论都应当切合经济,社会,和人类心理的现实,因此卡内基-梅隆学派注重行为学和组织理论的研究.西蒙最早把"有限理性"假设引入经济学,同时觉得有必要深究"不确定性"给经济分析带来的变化.西蒙的两篇论文对卢卡斯早期的研究有很大影响,一篇讨论不确定性情况下动态规划,另一篇综述经济学中的决策理论(参见HerbertSimon,"thedynamicprogrammingun deruncertaintywithaquadraticcriterion function."Econometrica24(1956年):74-81页;及"theoriesofdecision-makingineconomics ."AmericanEconomicReview49(June1959年):253-283页.)卢卡斯早期的研究(六十年代中到七十年代初)集中于单个企业和单个工业的最优投资问题(参见卢卡斯,1965年,"distributedlagsandoptimalinvestme ntpolicy";1966年,"optimalinvestmentwithrationalexpe ctations",inLucasandSargent,eds.,Lond on:GeorgeAllen&Unwin,1981),这在当时(六十年代)的经济学系和管理学院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受到大经济学家诸如西蒙,阿罗(KennithArrow,以其一般均衡理论与希克斯一起获197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乔金森(DaleJorgenson,哈佛教授),莫迪格利雅尼(FrancoModigliani,1985年获得诺贝尔奖,六十年代初在卡内基-梅隆任教,后终身任职于MIT),法玛(EugeneFama),格里利希(ZviGriliches,哈佛教授,六十年代中期任教于芝加哥大学)等人工作的推动.那个领域是应用最优控制理论的活跃场所(以阿罗的研究为先导).我相信卢卡斯当时所用的那种动态规划分析方法始终伴随着他的理论表述,以致"合理预期"学派及其"新宏观经济学"必须在八十年代末推出一本专门讲授动态经济学"递推方法"的大部头着作,以消除那些在萨谬尔逊经济分析传统下长大的经济学家的陌生感(参见NancyStokyandRobertLucas,.哈佛大学出版社1989年).而我本人(以中国科学院数学硕士,最优控制理论专业,的资格),至今仍不认为那是表述动态经济学思想的必要方式.单个企业的最优投资问题成为当时宏观经济学研究的热点,因为:(1)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认为三十年代经济危机产生于"有效需求"不足,而投资正是需求方面最重要最主动的因素(凯恩斯通论的基本假设之一是"消费惯性"假设,也就是说在总收入中用于消费的部分由于习惯而变动缓慢,对比之下,资本投资的变动不居成了经济波动的主因).但是凯恩斯并没有深究投资者的动机,他凭着直觉把投资动机分成两部分.首先是"自发性投资",受到资本的"野兽冲动(animalspirit)"的驱使.其次是投资者基于对市场信号(例如利率变化,价格变化,总产值的增长等等)的观察作出的理性投资决策我们不妨称之为"理性投资".随着凯恩斯主义在战后的成功,对投资动机做深入研究,从而理解经济持续增长的原因,是战后经济学顺乎自然的选择.但是当经济学家们深入研究投资与增长的各种因素时,在英国和美国的学术思想传统之间发生了严重分歧,史称"两个剑桥"之争(一个是英国剑桥大学,凯恩斯主义大本营,认为市场体制有严重缺陷并且与收入分配不平等相关联;一个是美国剑桥,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所在地,新古典经济学大本营,在佛里德曼之前没有什么深刻的思想体系).争论的焦点是资本理论,但由于资本理论的深刻性,争论几乎涉及了社会和经济学全部领域,从五十年代延续到六十年代.读者可以洪(FrankHahn,剑桥经济教授)与马修斯(Mathews)的综述文章"经济增长理论"("thetheoryofeconomicgrowth:asurvey" .EconomicJournal(December1964年).以上的讨论造成了卢卡斯所受教育的第一个大背景.(2)投资与市场信号的关系,尤其是从古典经济学承传下来的所谓"加速度原理"(即认为投资总额正比例依赖于总收入的增长额),在战前的经济研究中已经传统地被认为是造成"生产能力过剩"型经济周期的主因.道理很简单:当总收入增长时,不论是价格信号,边际利润,利率信号(有争论),还是按照收入减去习惯消费所剩余的可供投资的基金,都相应增长,于是投资者为追求利润而增加投资.但是增加了的投资,按照凯恩斯的解释,进入总需求,产生了"乘数效应"(即初始的需求诱致初始的供给,但是供给同时产生了对投入品的需求,这第二层需求又诱致第二层供给,如此无限推引,如果所有这些需求加在一起是收敛的,那么就存在一个大于1的实数,它是每一单位增加的需求在这个无限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新的收入),也就是进一步增加了总收入.这个加速的运动会一直进行,直到整个经济膨胀遇到某种资源(或者货币供给)限制为止.一旦扩张停止,利润率下降,投资就会缩减,并且形成反向的加速运动,一直到整个经济下降被某种"底线"阻挡住(例如资本品自然消耗殆尽,又例如出现了新的市场和外来的需求增长).然后开始新的循环.在这个传统观念的主导下,投资问题就成了经济波动研究的核心问题,另一方面,波动与经济信号的不确定性给投资理论提出了新的问题.事实上,以艾兹涅尔(RobertEisner)为首的企业投资与推广了的加速度原理研究给了卢卡斯早期研究很大的影响.(3)投资问题的时间特征要求使用远比由萨谬尔逊在四十年代后期完善了的阿尔佛莱德.马歇尔的静态分析方法复杂的动态方法.试想一个简单的故事:你用第一个月节约下来的午餐钱在第一个月的第一天买了将在下个月到期的银行存款证(bankCD).你的最优决策应当是比较以下两件事,首先,你放弃了一些午餐,也就是一些"幸福",这叫做"成本",如果你不投资,你原本可以享受那些幸福的.其次,你所放弃的午餐幸福,在第二个月给你带来了一定的利息收入,也就是增加了你将来可以享受的幸福,这叫做"收益".你的决策是使收益减去成本在某种投资策略下达到最大值,你的任务是找到那种最优的投资策略.在静态分析中,这个最优策略是保证你从未来利息所得到的"边际效用"(即利息带给你的最后那一单位的幸福)等于你所放弃的午餐所带走的"边际效用"(即你放弃的最后那一单位的幸福)的那个策略.实践起来,你可以先通过你自己的价值判断实验地画出一组"无差异曲线"(问你自己当你正在享受某一定量的现在幸福和未来幸福时,你打算放弃多少眼下的幸福来换取一个单位未来的幸福,这就是你正在享受的幸福所对应的那个无差异曲线在对应于现在幸福与未来幸福量处的斜率,你将能够在现在幸福和未来幸福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一组曲线在每一个点处的斜率),然后在你目前正享有的现在与未来幸福的那一点上,问你自己,为了换取利息带来的一个单位幸福,你愿意放弃多少单位的现在幸福?把这个答案与和它相等的那个无差异曲线的斜率重合起来,你就找到了一个静态最优策略.现在我们把这个故事稍微变化一下:假设你每一天存入银行的午餐费都按照复利计算到下个月换取利息.现在你的问题复杂的多,因为较早存入银行的午餐费产生较多的利息,另一方面,较早存入银行也较早地放弃了享受午餐的幸福.所以为了比较,你应当把所有距离今天不同时间的幸福按照某种折现率贴现到今天,然后寻找投资策略使总的现值计算的收益减去成本达到最大值.从原理上说,上面讲的静态方法仍然可以用于这种情况,但非常麻烦.所以我们通常使用动态方法,它只需要用一个贴现值计算公式把每一项成本和收益结合进去,形成一个所谓"净现金流(netcashflow)".投资决策就是最大化这个现金流的现值.这是香港人(凡做过投资的)都非常熟悉的方法了.这种方法的时间特征与资本理论使用的最优控制理论是一回事.这就是卢卡斯早期工作的第三个大背景.为了说卢卡斯及合理预期分析的方法,我们不得不先说明一下最优控制理论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就象上面的故事所显示的那样,所谓决策,就是在每一个时刻,决策人必须采取一个"行动",当时间从所考虑的时期的开始时刻流向重点时刻,就要求决策人一连串的行动.我们称这一连串的行动为一个"方案"或一个"策略".决策人通常在每个时刻可以有许多选择,于是从这许多各个时刻上的选择可以组合成许多方案(假如你在两个时刻各有两个选择,那么你可以组成4个不同策略;假如你在三个时刻各有三个选择,那么你可以组成27个不同的策略,通常,策略的数量比可供选择的行动多得多).最优控制理论就是研究如何在如此众多的可能方案中找到最优的那些方案("最优"可以是净现值最大,可以是总效用最高,可以是任何对计划者有意义的"目标").读者可能会不以为然:现代计算机的能力足够从任何数目的方案中一个一个地试算出那些最优的来.其实不然.在中国政府第八个"五年计划"中有一个重点研究项目是以中国科学院和清华大学为首的几十所"重点院校"合作开发一个"系统设计软件包",其中数学家们努力的目标之一就是寻找优化算法.当中国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在八十年代试图计算未来五十年最优的人口生育率时,他们发现最先进的计算机仍远远不够用来计算以"年"为时刻点的按年龄分布的人口控制过程产生出来的如天文数字之多的可能方案.这个事实非常重要,因为早期的海耶克反对计划经济的理由之一就是这种社会计划的"空想性".我们在第三节还要看到,理性主义运动始终要与之对抗的困难之一就是如西蒙("有限理性"假设)早就说过的,没有人能够完成如此复杂的理性计算.现在可以介绍着名的"卢卡斯批判"了,这是他"中期"的工作(从七十年代初到八十年代初).这个名字来自卢卡斯自己的文章,"计量经济政策评价:一种批判"("econometricpolicyevaluation:acriti que,"in,Carnegie-RochesterConferenceS eriesonPublicPolicy.North-Holland,197 6年).在这篇论文中,他批判了凯恩斯主义企图把市场经济当做一架机器来调节的宏观经济政策.从现代博奕论角度看,卢卡斯的观点以及他在其他文章里的思想(参见Lucas,1972年,"expectationsandtheneutralityofmon ey",JournalofEconomicTheory4:103-124页;1975年,"anequilibriummodelofthebusinesscy cle",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83:1113-44页),可以分做两个部分来解释.首先,任何政策都是政府与私人部门之间的博奕.双方力图猜中对方的最优策略.因此如果政府把私人部门当成被动的"机器"来控制,其政策的基本假设已经错误了.当把政策制定过程视为政府与私人部门之间的博奕时,政府的每一个策略(例如货币政策的改变,利率调整,实行最低工资率,增加社会福利开支等等),如果已经被私人部门准确地预见到,则政策的"货币效应"将消失,顶多,政策所包含的实质性变化,即"物质性"的行动,将会产生如同一个私人部门的"物质性"行动一样的经济效应.因此,政府的货币政策将是"中性"的,不会产生任何物质力量.而政府的财政开支将以其物质力量与私人部门竞争资源,产生所谓"挤出效应(crowdingouteffect)",即以每一元政府开支从市场里挤出去一元钱的私人开支.结果政府开支仅仅是替私人花钱而已.纳税人知道,让别人替自己花自己的钱,不如自己花自己的钱来的节约.所以政府的任何政策,不论是货币的还是实物的,都不会产生有益于社会的效果.这个论证,如果经验数据证实,当然是对凯恩斯经济学的重大打击,所以称为"卢卡斯批判".其次,理论必须解释为什么在战后确实出现了持续繁荣,是否与凯恩斯政策有关系;如果有关系,理论上如何解释.于是卢卡斯批判需要引进很强的"不确定性"以便产生所谓政府政策?quot;惊讶"效应.不必使用什么随机过程分析,我只需要读者想象一个接电话的故事(我认为这是卢卡斯的"岛屿模型"的生活版):假如你在美国通过越洋电话用英语指示你在香港的股票经纪人买卖股票,并且你知道你的电话听不大清楚.假设你打算买卖两种股票,它们在股票市场上的计算机号码分别是15(跌的时候买进)和50(跌的时候卖出).这时候你听到经纪人说,代号15的股票突然跌了,你会做如下两种设想.第一,实际上经纪人说的是代号50的股票跌了.第二,他说的确实是15号跌了.你应当做的计算是,首先,估计一下到底你听错的可能性是多大.其次,如果错的可能性不大,你计算买进15号股票的数量,尽量使可能赚到的钱超过可能因为听错而亏损的钱.最后,如果你认为这电话听错的可能性相当大(接近百分之五十),你可以选择"不行动",等候你的经纪人第二次来电话.经过多次通话,你总可以认定正确信息.卢卡斯觉得,凯恩斯政策如果短期内有效,那就是因为市场中存在大量"接电话"的噪音使私人听不清信号.当大多数私人因为听不清信号而放弃行动时,政府相当于在与一个完全被动的机器博奕,所以很容易实行"最优控制"以达到预期效果.但是当人们反复听取信号,终于搞清楚了政府意图时,博奕就又回到主动的理性人之间的博奕了,也就是上述第一部分解释的情况.战后繁荣的代价就是,政府为了不断造成"惊讶"效应,必须不断使自己的政策强度升级.于是我们观察到各国财政赤字以加速度上升,终于难以为继.这是凯恩斯式经济政策的代价.卢卡斯的这些工作使他成为"理性预期"学派的主要人物.但是使这个学派的工作能够融入主流经济学的则是经济学大师佛里德曼(MiltonFriedman,获得1976年诺贝尔奖),虽然"理性预期"派的学者总是声称计量经济学家慕斯(JohnMuth,"rationalexpectationsandthe theoryofpricemovements".Econometrica2 9(6),1961年)是他们的先驱.佛里德曼在1968年的文章"货币政策的作用"("theroleofmonetarypolicy".AmericanE conomicReviewLVIII(1),1968)中已经说明了为什么凯恩斯主义的货币政策只可以产生"惊讶"效应."理性预期"在佛里德曼文章里被叫做费雪(IrvingFisher)效应.费雪是投资理论的美国祖师,他的预期学说又是承袭了北欧学派本世纪初的大家,挪.威克赛尔(KnutWicksell)的利息理论.后者提出的所谓"实质利率"就是名义利率减去预期的通胀率(在类似一般均衡状态下)所得.在对凯恩斯革命反击的运动中,只有佛里德曼的思想,分析方法,及语言才显出对正宗经济学传统的承当.卢卡斯在发表"理性预期"派的文章同时,几乎马上就开始了他"后期"(八十年代)的工作.这是因为其间理论上的密切联系.如上述,投资问题直接就是经济增长与波动的研究领域中的主要课题.于是卢卡斯在反击凯恩斯货币政策的同时,就在经济增长与波动理论方面展开了他"理性预期"的思想.随后,他的动态理论中又融入了贝克尔(GaryBecker)关于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重大作用的思想.这就是他着名的文章,"经济发展的机制"("mechanicsofeconomicdevelopment").这些工作使卢卡斯成为新经济发展理论的重要人物.我个人以为,他后期的工作是最精彩的.这些工作我已经在1995年1,2,3,4月信报财经月刊连载文章中转述过了.二.经济学中的"理性主义"运动随着卢卡斯工作在上一节的展开,我们看到经济学中一直存在着的,我称为"理性主义"的运动.我想,卢卡斯的贡献只有在这样一种视角下才看得更为深远和清晰,同时带给我们某种对未来发展的预见性.这一节将沿着这样的思路展开.阿尔佛莱德.马歇尔在为现代经济分析奠基时考虑到解释现实世界可以有两个基本的思路.其一是进化论的,靠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规律,我们不需要假设"理性人"也可以解释现存的社会现象.其二是"工具理性"的,靠了"理性人"假设,我们可以逻辑地说明现存社会现象的理由.马歇尔选择了后者.从此,经济分析开始了它的理性主义运动.这个运动在经济学而言大致可分做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马歇尔经济学原理问世起,至本世纪五十年代止(因为萨谬尔逊写了经济分析基础).第二阶段从六十年代初到八十年代末,历经三十多年.第四阶段从九十年代开始,至今还方兴未艾.马歇尔的方法是所谓局部均衡的分析方法即我们常见的供给和需求分析.他的理论集注于一个市场上的均衡及影响均衡的各种因素(着名者如马歇尔四个"诱致需求律"现在仍是劳动经济学的重要内容).为什么马歇尔从理性人假设出发,就必定导出均衡分析的框架呢?这是因为"理性"必定是选择下的理性.试问当你没有任何选择余地时(虽然这是很难想象的情况),你如何表现出你的理性呢?当你没有选择时,你就是"物",而不是"人".我赞同理性假设,因为它的前提是人的自由,选择的自由.当理性人在选择中表现其理性时,任何一门实证科学都要求观察到这种理性行为.于是你不妨问自己第二个问题,如果一个人的行为永远混乱不堪,前后矛盾,或者完全随机,你怎么能观察到他的"理性选择"呢?一个永远观察不到的事物,从实证角度看,是不能说它"存在"的.而一个人当他的行为开始一致,有序,有目的时,在哲学意义上他就开始表现出"理性".记住,凯恩斯写的出色的阿尔佛莱德.马歇尔传记告诉我们,马歇尔不仅有数学天分,而且曾经热衷于"高级哲学".当时为经济学奠基的几位剑桥教授,都有良好的哲学修养,否则他们是不可能完成把经济学从古典的"道德哲学"领域中分离出来的艰巨使命的.可观测性,或实证性,要求经济学必须而且只能研究"均衡",只有处于均衡状态的人的行为才是稳定的,才表现出"理性".不要忘记,当克莱因(L.Klein,因计量经济研究及解释凯恩斯理论而获得1980年诺贝尔奖)战后为如何估计需求曲线而发愁时(解决的办法是寻找一个所谓"工具变量"间接地获得所要观察的变量包含的信息),他所遇到的问题正是由于供给曲线随时间的移动而引起的."稳定",这是我们人类理解世界的最低要求,我们的头脑实在是太愚钝太缓慢了,对转瞬即逝的现象我们只能感到困惑和神秘.但是经马歇尔建立的均衡分析方法始终受到来自另一方面,进化论方面的挑战.对直接观察现实经济的人来说,变化才是事物最显着的特征.收入的增长,产品的多样化,社会福利的改善,人口繁衍,市场扩张,以及战争带来的反向变动.例如来自熊比特(JosephSchumpeter),海耶克(F.Hayek),奈特(F.Knight),西蒙,钱德勒(AlfredChandler),和卡尔多(NikolasKaldor)等大经济学家的批评.马歇尔的理论一直到了四十年代末,才由萨谬尔逊(在其博士论文中)加以全面整理并系统地改造成了使用方便的数学方法."使用方便",在这里至关重要,分析方法就相当于"工具",一个方便的工具要比其他工具更可能成为主要工具.在今天的教科书里(例如克莱珀斯1990年的微观经济学教程),萨谬尔逊的方法已经被写成"菜单"或计算机程序,人们可以不动脑子就得到一切分析结果.这种方法的要点是:首先把一个正在做出理性选择的人所面临的可选择的东西叫做"变量",把他面临的不可选择或一时不可改变的那些东西叫做"参量".然后用上面讲过的方法实验地找到他的效用函数,或其他的什么目标函数,在给定的参量下(这些参量往往通过某种联系约束着变量的取值范围),寻找变量的最优值.这些最优值叫做"解".下一步是验证这些解是否确实使目标函数。

理性预期学派概述

理性预期学派概述

理性预期学派概述理性预期学派概述学习了许多关于经济学的流派,凯恩斯主义以及货币主义在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中有较多接触,而当时书中有提到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假说,这让我在厂商行为理论与消费者行为理论中看到了不一样的观点。

在学习了这门课程后,对理性预期学派有了更加具体的了解,觉得过去学习的理论都是在假定消费者是理性的,却没有真正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思考消费者的行为,因此我想简述理性预期学派,以便对该学派能有一个更加清晰的了解。

一、产生背景理性预期学派也被称为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是在现代货币主义学派中分离出来的。

众所周知,凯恩斯经济学在二战后的30年里是西方经济学界的正统经济学。

但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西方国家经济普遍陷入“滞胀”困境之后,凯思斯主义经济学不能给出解释,政策失灵,因此为理性预期学派的兴起提供了机会。

20世纪70年代,卢卡斯连续发表论文将理性预期概念运用于稳定性经济政策的争论,从而在美国逐渐形成了理性预期学派。

到20世纪80年代,理性预期学派已经被西方经济学界广泛接受。

二、主要人物1、卢卡斯卢卡斯是理性预期学派的主要代表,倡导和发展了理性预期与宏观经济学研究的运用理论,深化了人们对经济政策的理解,并对经济周期理论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1970年他在卡内基-梅隆大学得到教授职位,那里有一群杰出的经济学家预期的形成有兴趣。

他的观点集中反映在1970年完成、1972年发表的《预期和货币中性》的文章中。

这篇文章是他的代表作,货币中性是他获得诺贝尔奖的演讲主题之一。

卢卡斯在为理性预期学派寻求更加紧凑而复杂的古典经济学式的前提而做的开拓性工作及以后的一系列有影响的论文中,为理性预期学派创立宏观经济理论做出了大量的贡献。

其中主要包括运用新前提对菲利普斯曲线进行分析,得出了出清劳动市场理论、是用动态一般均衡模型研究宏观经济现象、对投资理论的贡献2、罗伯特·巴罗巴罗是当今世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他在理论和经验研究方面都表现出非凡的才华,产生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其贡献是开创性的。

理性预期学派

理性预期学派

参考资料――经济学流派――正文4说明:正文中带下划线的内容表示有相关链接内容,链接的内容附在文后。

“经济学说史”部分已有的人物、学派用下划线表示,如凯恩斯。

四、理性预期学派理性预期学派是20世纪70年代初在美国形成的重要经济学流派。

由于其在经济分析中假定:经济行为的主体对未来事件的“预期”是合乎理性的,故名。

理性预期学派以自己独有的理性预期理论反对长期居于正统地位的凯恩斯经济学,并使西方宏观经济学在理论结构、分析方法上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代表人物是卢卡斯、萨金特、华莱士等。

(一)理性预期学派的产生(二)理性预期学派的理论根据(三)理性预期学派的基本理论(四)理性预期学派的政策主张(一)理性预期学派的产生理性预期学派是对新古典综合派的理论和政策提出挑战而兴起的。

1961年,约翰·穆思在一篇题为《理性预期和价格变动理论》的文章中,最初提出了“理性预期”的概念,这可以看作是该学派的缘起。

之后,卢卡斯、萨金特、华莱士等人循着理性预期的思路,阐发了诸如工资、就业、失业、货币、通货膨胀、经济周期、政府行为和经济政策的作用等一系列理论问题,并猛烈批评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和政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理性预期学派的兴起,在西方经济学界颇为引人注目。

理性预期理论及其在经济学中的应用,被看成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宏观经济学领域最重要的突破性成果之一。

卢卡斯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1995年)。

(二)理性预期学派的理论根据西方的新古典经济学是建立在两个前提上,—个是个体是寻求最优化的。

换句话说,经济行为主体在他们的收入和技术的限度内力求取得最大的预期利润或最大的预期效用;另一个是市场趋向于供求平衡,就是说在每个市场上,除非有法律的限制,情报的脱节,或政府政策的阻碍,在某一特定价格水平上卖方愿意供应的数量恰好等于买方愿意买进的数量。

在这两个前提下,市场上每种产品均衡的含义,就是在一定的价格水平上,企业预备出售的数量恰好等于消费者愿意买进的数量。

经济学名家简介罗伯特·卢卡斯(Lucas,J.R.),1937年生于美国华盛顿...

经济学名家简介罗伯特·卢卡斯(Lucas,J.R.),1937年生于美国华盛顿...

经济学名家简介罗伯特·卢卡斯(Lucas, J.R.),1937年生于美国华盛顿的亚基马市,1964年获得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1970年成为卡内基—梅隆大学的经济学教授,1974年起任芝加哥大学教授,1995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他是理性预期理论的积极拥护者,认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只能在极短期内影响实物产量和就业。

在二战后大约30年里,凯恩斯经济学成为西方经济学界的正统经济学。

但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西方国家经济普遍陷入“滞胀”困境之后,凯思斯主义的理论和政策便失灵了。

凯恩斯经济学的危机,为凯恩斯学派以外的其他经济学派的兴起提供了契机,其中包括理性预期学派,卢卡斯是其代表经济学家之一。

(相关内容见第十三章第二节)阿瑟·赛斯尔·庇古(Arthur Cecil Pigou,1877—1959)是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福利经济学的代表人物。

他是英国剑桥学派著名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马歇尔的学生,他在师承马歇尔理论体系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了福利经济学。

庇古的主要著作有《财富与福利》(1912)、《福利经济学》(1920)、《财政学研究》(1928)、《就业与均衡》(1944)等,其中《福利经济学》是其代表作。

该书“国民收入的分配和财政”自成一篇,反映了他的财政学说,后来该部分以《财政学研究》为书名单独出版,他的税收思想也就体现在这本书中。

在阐述赋税理论中,他把均等牺牲说发展成为最小牺牲说,并认为最小牺牲原则是税收的最高原则。

(相关内容见第十一章第三节)简·丁伯根(Jan Tinbergen),1903年生于海牙。

1929年,获莱顿大学物理学博士。

1929年—1945年,任中央统计局商业循环研究的统计学家。

1936年—1938年,作为专家临时在国联秘书处工作。

1945年—1955年,任荷兰政府中央计划局长。

1933年以来任荷兰经济学院教授,教各种课程,1956年以后,专任教授,讲授发展规划。

理性预期学派

理性预期学派

理性预期学派在70年代,资本主义各国都陷入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大量失业和经济停滞的困境,战后流行了多年的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和政策发生了危机,与凯恩斯主义相对立的货币学派的理论和经济政策在扭转停滞膨胀局面时并无发生神效。

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一些比较年轻的经济学家从货币学派中分离了出来,形成了一个新经济学流派——理性预期学派(亦译“合理预期学派”)。

理性预期这个概念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约翰·F·穆思在1961年美国《经济计量学》杂志上发表的《理性预期和价格变动理论》一文中提出的,穆思从工程学文献中借用了这一概念,构造了一个假定经济主体在形成他们的预期时以最优化为目标并有效率地位用信息的经济模型。

但是,这一理论当时并末引起大多数经济学家的注意。

到了70年代初,芝加哥大学教授罗伯特·E·卢卡斯连续发表论文将理性预期概念应用于稳定性经济政策的争论从而在美国逐步形成了以罗伯特·E·卢卡斯、托马斯·萨金特和尼卡·华莱士为核心的理性预期学派。

这一学派的其他著名代表人物还有普林斯顿大学的约翰·泰勒、明尼苏达大学的爱德华·普雷斯科特和罗彻斯丹大学的罗伯特·巴罗等人。

美国的明尼阿波利斯联邦储备银行是这一学派的重要据点。

理性预期理论的出沈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四方经济学界的震动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斯特拉瑟说:“在理论和经验宏观经济学中,新近发展的最具挑战性的概念之一,是合理预期论”1。

美国明尼阿波利斯联邦储备银行总裁马克·威尔斯在《“理性预期”:反凯恩斯革命的革命》一文中指出:“虽然理性预期理论仍然处于幼年时期,它已经摧毁了通行的理论,并且看来提供了一个有希望的可供选择的理论。

”2那么,什么是“理性预期”呢?理性预期学派的主要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又是什么呢?下面将分别对这些问题进行介绍和评价。

1约翰·斯特拉瑟:《合理预期是有前途的研究大纲,还是货币学派的原教旨主义理论》,载《经济学译丛》,1986年第8期,第71页(原载美国《经济问题杂志》1984年12月号)。

理性预期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

理性预期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

1.理性预期学派:约翰·穆斯、卢卡斯,从货币主义学派中分化出来,比货币学派彻底的经济自由主义。

适应性预期:所谓适应性预期就是运用某经济变量的过去记录去预测未来,反复检验和修订,采取错了再试的方式,使预期逐渐符合客观的过程。

理性预期:是指人们预先充分掌握了一切可以利用的信息做出的预期。

这种预期之所以称为”理性的”,因为它是人们参照过去历史提供的所有知识,对这种知识加以最有效利用,并经过周密的思考之后,才做出的一种预期。

正因为如此,这种预期能与有关的经济理论的预期相一致。

穆斯在《理性预期与价格变动理论》一文中,先后给出三个假定:(1)由于信息是稀缺的;经济系统一般不会浪费信息;(2)预期的形成方式主要取决于描述经济的有关体系结构;(3)公众的预期对经济体系的运行不产生重大影响(除非它以内部信息为基础)。

2.预期学派经济政策理论的价值取向(对传统经济理论和政策的批判与否定,没有提出具体、系统的经济政策主张,这是推测出来的)2.1理性预期学派以追求经济发展的自然水平政策目标.反对人为地刺激产量和就业水平的增加。

2.2崇尚自由经营,反对政府过多于预经济2.3宏观经济政策无效论理性预期学派认为,经济当事人都遵循最大化原则,工人追求效用最大化,厂商追求利润最大化,同时,理性的经济人都能收集到尽可能充分的信息,并据此作出理性预期,这种预期结果非常准确,可以与职业经济学家运用数学模型解出来的结果相媲美。

这样,人们能够迅速认识政策制定者意图,并对政府的政策和价格变动事先采取预防措施,结果抵销了政策的预期效果,导致政府政策无法发挥预期效应补:中性假说,或称货币中性假说,是指经济的总产量和就业的实际水平和自然水平间的不同的时间类型(这种时间类型形成商业周期的主要成分)同包括系统地对商业周期发展做出反应的货币和财政活动无关非中性假说认为商业周期以一种有意义的方式依赖于货币和财政活动自然率假说认定,给定经济的微观经济结构,私人经济活动的当事者,包括企业家、消费者、工人的基于对通货膨胀率的正确的预期的经济行为,会形成唯一的总产量、就业和失业的水平,亦即其"自然水平".3.理性预期学派与经济学方法论的更新3.1.模拟经济模型在说明实际经济中的新作用.3.2时间系列分析与理性预期分析的结合,使经济分析具有动态的实感3.3.全方位、多角度的经济计量模型,使经济分析在数量上更加精确化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学派发展演化而来的一个经济学流派,遵循古典经济学的传统,相信市场力量的有效性;认为如果让市场机制自发地发挥作用,就可以解决失业、衰退等一系列宏观经济问题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一般都接受以下四个命题:(1)私人经济是可以自身稳定的;(2)货币在长期是中性的;(3)货币在短期也是中性的;(4)凯恩斯主义积极干预的经济政策是有害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的政策建议⏹两点建议●建议一◆只要人们一旦预见到经济政策的目的,就会做出相应的对策,从而使经济政策劳而无功。

理性预期学派

理性预期学派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又被称为理性预期宏观经济学,或理性预期学说,其代表人物有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罗伯特·卢卡斯,托马斯·萨近特等。

与货币主义学派一样,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也反对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反对政府实施相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但是,其政策主张所依据的理论却与货币主义不同。

货币主义为了反对凯恩斯主义的政策主张,复活了萨伊定理,认为在自发条件下,价格机制会自发地使供给等于需求,但是,并没有针对凯恩斯对新古典学派的批判提出新的理论。

而理性预期学派认为,凯恩斯主义的政策实践之所以失败,原因是他们的政策的理论基础错了,对资本主义作了错误的理解。

理性预期学派认为,解决宏观经济政策疑难理论问题的钥匙,还在微观经济之中;关键的问题是:企业家或者生产者能否预知未来,能否对未来发生的事件在当前做出合理的预期。

凯恩斯反对新古典学派的均衡论的一个重要理由,是企业家不能预知未来,不能对未来做出理性的预期。

凯恩斯认为,从企业进行投资和生产,到产品被生产出来提供到市场,有一个相当长的间隔时期。

为了使当前计划的投资和生产能在未来给自己带来收益,生产者和投资者必须对未来进行预期,包括对价格的预期和对未来投资收益的预期。

前者是短期预期,后者是长期预期。

毫无疑问,如果企业家都能够准确预知未来,因而使当前的投资和生产刚好满足未来消费的需要,资本主义就不会发生危机。

但是,凯恩斯认为这很难做到,困难不在于短期,而在于长期。

他认为,企业家的短期预期主要是依据过去的经验做出的,短期内的决策错误很容易得到调整,因此,在短期内,这种主要根据过去的经验进行决策的做法是合理的,也不会产生的大的问题。

但是,就长期而言,这种做法却可能导致不利的结果。

在长期中,过去的经验变成了成规,人们往往根据成规行事。

但是,未来的市场却是变化的。

依据成规做出长期预期和长期决策,在未来被发现与事实不服合时,很难改正。

从凯恩斯关于预期的理论中人们很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由于资本主义的生产和市场安排是基于企业家个人对未来的预期的,但是未来实际上是无法预知的,因此,资本主义经济的周期现象是不可避免的。

经济学说史概述

经济学说史概述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理性预期学派代表人物——卢卡斯(1937-- RobertE.Lucas )普雷斯科特学派主要理论一、基本假设(一)自然率假设含义是在没有政府干预的情况下通过市场力量的自发作用而自然形成的不变的因素,也称不变率,如自然失业率、自然通胀率、自然增长率等。

(二)市场出清假设——在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条件下,各种商品和要素都存在一个价格使供求达到均衡状态,不存在任何的商品和要素的余留。

(三)理性预期假设指预期者在事前做出的与未来实际情况一致的预期。

二、理性预期概念理性预期假定单个经济单位在形成预期,使用了一切有关的、可以获得的信息并且对这些信息进行理智地整理。

在事前做出的与未来实际情况一致的预期。

尽管这种假说不排除因随机因素干扰使预期出现偏差,但它强调理性人的主动性,强调人不会犯系统性错误,会使自己的预期不断趋近实际。

因为经济人从自身利益出发,能尽量收集信息、避免犯错误,以使预期与实际一致。

三、政策无效性命题该命题认为,货币供给中可预期部份对就业、产量和其他实际变量均无影响,其中不能被预期的部分或货币供应量意外的不规则的变动,虽然能够对上述变量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其作用只会加剧经济的不稳定与波动。

因此,政府的经济政策,无论长期还是短期都是无效的,其结果都是引起通货膨胀。

(二)货币政策无效性与货币传导机制凯恩斯的观点MS r I Y现代货币主义观点MS P债券r (短期)MS P r (长期加入适应性预期)理性预期的观点MS P (理性预期)r (短期)四、经济周期理论——货币周期理论(卢卡斯,1975) 波动的根源是由货币供给量波动引起的价格波动。

如果一个国家以往的物价水平比较稳定,政府利用突然出人意料的通货膨胀政策可以比较容易制造经济繁荣。

但政府持续利用这种政策的时间越长,生产者对政策的反应就越小,当政策的效果被人们事先完全预期到时,政策便无效了。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基德兰德、普里斯科特,1982)波动的根源是技术冲击技术的变化是收入和投资变动的根源,从而也是经济周期波动的根源政策主张1,政策无效论:为保持经济繁荣,有效地办法就是尽量减少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

理性预期学派讲解

理性预期学派讲解
• 弗氏:这种关系短期存在,长期不存在。
• 理性预期学派:从理性而不是适应性预期出发,曲线无论 是短期还是长期均不存在。
–关于货币供应量与利率的关系
• 凯主义:在央行增加货币供应量时,利率下降,从而刺激 投资,增加就业。
• 货币主义: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在短期内有降低利率的作 用,但在长期中无效。
• 理性预期学派:批评货币主义的分析建立在适应性预期基 础上。如从理性预期出发,当央行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时, 公众马上会预期到未来的通胀,并采取防范性措施,要求 更高的名义利率。其降息效应,在短期内也不存在。
定函数,暗含着货币流通速度也是一个高度稳定的函数。
据此按照增长速度实施固定不变的货币规则可以 稳定价格总水平从而稳定名义GDP水平。
但卢氏认为,当货币政策从相机抉择转向单一规 则时,人们也会改变其行为,货币流通速度随之变化。
美国70年代末80年代初货币政策变化支持了卢氏 的观点。当美联储实施这一政策后,货币流通速度变得 相当不稳定,最终使其放弃控制货币总量的政策。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第二代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埃德 沃德·普里斯科特、F.基德兰德、罗伯特·巴罗等。#
第二节 理论的基本假设
一、理性预期
1. 经济学中的4种预期
预期指经济主体在从事经济活动前对未来经济走势 的估计。预期概念在经济学中由来已久,穆斯以前没有 人规范过它。他认为经济学中的预期共有4种类型:
– 静态预期 指经济主体完全依据以前情况来判断未来的经济走
•如果实际价格水平等于预期价格水平,
即 P P ,全体厂商愿意提供的产量就
Pt
AS 是 yn ;
Pt Pt
•如果价格意外提高,即 P > P ,实际工
资将降低,那么,厂商愿意提供的产量将

罗伯特·卢卡斯(ROBERT LUCAS)美国人,他倡导和发展了理性预期与宏观经济学研究的运用理论,成为理性预期

罗伯特·卢卡斯(ROBERT LUCAS)美国人,他倡导和发展了理性预期与宏观经济学研究的运用理论,成为理性预期

罗伯特·卢卡斯(ROBERT LUCAS)美国人,他倡导和发展了理性预期与宏观经济学研究的运用理论,成为理性预期学派的代表经济学家之一。

卢卡斯的研究深化了人们对经济政策的理解,并对经济周期理论提出了独到的见解,由此获得1995年诺贝尔经济奖。

下面是关于理性预期的理论和主张的简要评论:第一:理性预期理论把对预期形成问题的分析纳入经济学领域,是对经济学的一个重大的贡献。

它强调理性预期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突出了作为理性的经济人的经济当事人的理性预期行为,同时强调经济决策应建筑在理性预期的基础之上,这对于经济决策的科学化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并且还提出正确处理经济决策之间的关系,是保证经济正常运转的关键。

第二:理性预期与社会总需求,把理性预期纳入需求决定的分析,是经济理论上的进步,它把分析的着眼点放在人们的具体的消费行为和投资行为的决定上,从分析具体的消费行为和具体的投资行为中推导出社会总需求,就使得对总需求的分析真正立足于坚实的基础之上。

(它强调预期的理性特征,强调作为经济活动主体的经济人可以通过理性预期使其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符合经济运行趋势。

)2000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两位美国经济学家詹姆斯-J-赫克曼和丹尼尔-L-麦克法登,以奖励他们发展广泛应用在经济学以及其他社会科学中对个人和住户的行为进行统计分析的理论和方法。

尤其是,对赫克曼奖励他对分析选择性样本的理论和方法的发展,对麦克法登奖励他对分析离散抉择的理论和方法的发展。

这两位经济学家所从事的学科领域可称为微观计量经济学。

如所周知,早年计量经济学主要都用在宏观经济学上,即主要研究以国民经济为主体的经济行为。

微观经济学问题,即个人、住户和企业的经济行为问题;例如,决定个人在教育、就业、住房等方面选择的经济因素是什么,不同的劳动市场和教育计划对个人收入和就业有什么激励影响等等。

这类问题以前很少有人研究。

其原因之一是这方面的统计数据不容易找到。

理性预期学派

理性预期学派
第一节 概况
理性预期学派是70年代从货币主义中分离出来的, 其立场比货币学派更激进,因而有“比弗里德曼还要弗 里德曼”之说。在当时自由主义浪潮中,被称为两大 “新经济学”之一。
理性预期概念可追溯到约翰·穆斯的《理性预期和 价格变动》(1961)一文。
1970年代初,芝加哥大学的罗伯特·卢卡斯把这个 概念用于讨论经济政策稳定性,创立了新古典宏观经济 学(第一代),因此获诺贝尔经济学奖(1995)。其代 表者还有托马斯·萨金特和尼尔·华莱士等。
为西方经济学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和新方法
从供给方而不是需求方探寻经济波动的成因,使宏观 经济学的注意力从需求转向供给;
淡化了增长趋势与波动的区别,动摇了宏观经济学短 期分析与长期分析的二分法;
采用跨时期研究(闲暇跨时替代)方法,突出了宏观 经济学的动态特征,使完全静态的IS-LM模型受到进 一步责难;
握不完全,需从信息噪音中筛选有用信号,这是波动 的原因,但其筛选信息的能力会不断提高;因此,
都把波动视为竞争性均衡过程,随机冲击虽会使产出 和就业偏离其自然率,却不会累积,而是趋于收敛。
70年代初到80年代初货币经济周期是新古典主义的标 准理论,1982年后它受到质疑:
在理论上,奥肯、托宾等批评模型假定价格弹性充分, 而在信息不完全或存在噪音信号条件下,价格无充分 弹性;
第三节 主要理论观点
一、卢卡斯批评 1. 对凯恩斯主义的批评
战后凯主义的计量经济模型中的参数,都是根据经 验数据估计出来,要么忽视预期,要么只是适应性预期。
如AD—AS 模型可简写为:Ye = a G + b M Ye : 均衡的国民收入;G :政府支出;M :货币供应

通过给定G 和M ,便可预测出国民收入Ye,但模 型中的参数a、b却不可信。

一代宏观经济理论大师卢卡斯

一代宏观经济理论大师卢卡斯

一代宏观经济理论大师卢卡斯◎ 翁 一当地时间2023年5月15日,芝加哥大学官方对外确认该校经济学教授、著名宏观经济学家小罗伯特·卢卡斯(Robert E. Lucas, Jr)已于当天早些时候去世,享年85岁。

1995年,卢卡斯被授予诺贝尔经济学奖,以表彰他“发展和应用了理性预期假设,从而转变了宏观经济分析,加深了我们对经济政策的理解”。

事实上,由卢卡斯发起的这场理性预期革命进而导致整个宏观经济理论范式的变革可追溯至20世纪70年代早期。

罗伯特·卢卡斯于1937年9月15日出生于美国华盛顿州的亚基马。

1959年获得芝加哥大学历史学学士学位。

1964年获得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

之后,以卡内基·梅隆大学助理教授的身份开始其职业经济学家生涯。

1975年,以正教授的身份进入芝加哥大学经济学系。

1997年,担任计量经济学会主席。

2002年,担任美国经济学会主席。

卢卡斯的主要论文有:《实际工资、就业和通货膨胀》(1969年)、《预期和货币中性》(1972年)、《关于产出与通货膨胀交替的一些国际例证》(1973年)、《经济计量政策评价》(1975年)、《菲利普斯曲线和劳动力市场》(1975年)等,主要著作有:《经济周期理论研究》(1981年)、《理性预期与计量经济学实践》(与萨金特合编,1981年)等。

理性预期革命1972年,卢卡斯发表论文《预期与货币中性》,这是第一篇把理性预期融入动态一般均衡模型的文章。

自此,一场导致宏观经济理论范式变革的理性预期革命开启。

在卢卡斯的模型中,行为主体是完全理性的:基于可用的信息,形成对未来价格和数量的预期,基2023年第3期|CHINA POLICY REVIEW| 2023年第3期于这些预期,付诸行为来最大化预期终身效用。

在此,有一个前提,即每个行为主体必须准确了解现在和未来所有其他行为主体的行为,以及这些行为如何影响价格和数量。

卢卡斯在约翰·弗雷泽·穆斯的基础上,将理性预期假说同货币主义模型结合起来分析。

经济学说史第十八章理性预期学派

经济学说史第十八章理性预期学派
理性预期。
2. 市场出清
该学派主张市场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能够在没有政府干预的情况下自动达
到均衡状态。
1. 强调预期
理性预期学派认为,经济主体会根据 已有的信息对未来做出预期,这些预 期是理性的,能够反映经济活动的内 在规律。
3. 政策无效性
理性预期学派认为,由于经济主体能 够理性预期到政策的变化,政策的有 效性会受到影响。
在市场出清状态下,市场上的商 品和劳务的供给和需求相等,市 场处于均衡状态。
理性预期学派认为,由于经济主 体能够做出理性预期,市场出清 原理能够实现,即使存在外部冲 击或政策干预。
自然率假说
01 自然率假说认为,经济中存在一个自然增长率, 这个增长率是由技术进步、劳动生产率提高等因 素决定的。
02 自然率假说认为,政府政策无法改变这个自然增 长率,因为经济主体能够做出理性预期。
理性预期学派的代表人物及
03
其贡献
卢卡斯及其经济计量模型
卢卡斯是理性预期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他提出了著名的卢卡斯经济计量 模型,该模型将理性预期假说引入到宏观经济模型中,以解释和预测经 济行为。
卢卡斯的经济计量模型强调了经济主体对未来经济状况的理性预期,认 为经济主体会根据可获得的信息形成对未来的预期,并据此做出最优决 策。
对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挑战与影响
理性预期学派对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挑战主要在于对不完全信息和非理性行为的看法。新凯恩斯主 义强调政府干预和稳定经济的必要性,而理性预期学派则认为市场能够自我调节,政府干预可能引发 副作用。
理性预期学派对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挑战促使后者重新审视其理论假设和政策主张,促进经济学界 对政府和市场作用的深入探讨。同时,理性预期学派也吸收了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中的一些观点和方 法,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自身理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罗伯特·卢卡斯百科名片罗伯特·卢卡斯(Robert Lucas),美国人,1937年生于华盛顿的雅奇马。

经济学天才、理性预期学派的重量级代表,倡导和发展了理性预期与宏观经济学研究的运用理论,深化了人们对经济政策的理解,并对经济周期理论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为表彰他对“理性预期他假说的应用和发展”所作的贡献,1995年成为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目录个人简介学术研究学术成就论文著作展开个人简介学术研究学术成就论文著作展开个人简介1937年,卢卡斯生于华盛顿的雅奇马。

1955年,卢卡斯从西雅图的罗斯福公立学校高中毕业。

芝加哥给予他奖学金,但芝加哥没有工学院,从而终止了他做工程师的梦。

在那个时候,热门专业是学物理,但卢卡斯对此没有兴趣。

真正令他激动的是芝加哥学院的人文科学,如西方文明史和知识的组织、方法及原理。

这些课程中的一切对他都是新的。

他选修古代史序列,并且变成主修历史。

卢卡斯由于获得了一项伍德罗·威尔逊博士奖学金,而进入加州大学攻读历史专业研究生。

在芝加哥,卢卡斯读到了比利时历史学家亨利·皮伦尼,他记述了罗马时代的终结,并强调面对政治大破坏时,人民的经济生活的连续性。

对此,卢卡斯印像深刻。

在伯克莱,他选修了经济史课程,并旁听经济理论课。

从那时起,他开始对经济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他决定改学经济学,并因此回到了芝加哥。

1963年,卡内基工学院(现在的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工业管理研究生院提供给卢卡斯一个教职。

卢卡斯在卡内基工学院的第一年,花了不少时间学习动态系统和在时间过程中优化的数学,并设法看一看这些方法如何可以最好地用于经济问题。

那几年,卡内基——梅隆有一群杰出的经济学家对动力学和预期的形成有兴趣,卢卡斯也是其中之一。

他在那时与雷纳德·莱普英合作进行项目研究,他还与爱德华·普里斯科特合作完成了一个不完全竞争产业的动力学的理论项目。

并写了一篇《不确定下的投资》的文章。

在此期间,卢卡斯的经济动力学的全部观点逐渐成形。

以后,卢卡斯又对萨缪尔森的一个货币经济的交叉各代模型产生兴趣。

他的观点集中反映在1970年完成、1972年发表的《预期和货币中性》的文章中。

这篇文章是他的代表作,货币中性是他获得诺贝尔奖的演讲主题之一。

1995年5月,在明尼亚波列斯联邦准备银行的赞助下,还为此文专门组织了一个25周年的纪念会。

1974年卢卡斯回芝加哥教书。

1980年成为芝加哥的约翰·杜威有优异贡献教授。

1995年10月10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把该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罗伯特·卢卡斯,以表彰他对“理性预期他假说的应用和发展”所作的贡献。

他的研究,“改变了宏观经济的分析,加深了人们对经济政策的理解”,并为各国政府制订经济政策提供了崭新的思路。

卢卡斯从70年代初起,率先将理性预期假说成功地运用于宏观经济分析,开创并领导一个新的宏观经济学派——理性预期学派,或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

直到获奖前,卢卡斯在宏观经济模型构造、计量方法、动态经济分析以及国际资本流动分析等方面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理性预期,是指经济当事人为了避免损失和谋取最大利益,设法利用一切可以取得的信息,来对所关心的经济变量在未来的变动状况作出尽可能准确的预计。

罗伯特·卢卡斯的著作主要包括:《理性预期与经济计量实践》(合作,1981年)、《经济周期理论研究》(1981年)、《经济周期模式》(1987年)、《经济动态学中的递归法》(1989年)。

他的论文比较多,除了上文中提到的之外,主要还包括:《1929——1958年美国制造业中劳动力与资本的相互替代》(1964年)、《最优投资政策与灵活加速器》(1967年)、《调整费用与供应理论》(1967年)、《实际工资、就业与通货膨胀》(1969年)、《投资与不确定性》(合作,1974年)、《经济计理政策评估:一项评论》(1975年)、《论商业企业的规模分布》(1981年)、《纯粹货币经济中的均衡》(1980年)、《托宾与货币主义:评论文章》(1981年)、《优化投资与理性预期》(1981年)、《资本缺乏经济中的最优财政与货币政策》(合作,1983年)、《金融理论中的货币》(1984年)、《流动性与利息率》(1990年)、《论效率与分配》(1992年)、《有效就业保障简化模式中的效率与均等》(1995年)等。

学术研究理论基础卢卡斯早期的学术成果是创立宏观经济学的动态分析基础,但这个理论的创立过程似乎给人一种“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感觉。

当年卢卡斯与他在卡耐基·梅隆的好友、后来在宾夕法尼亚大学任教的爱德华·普雷斯科特(EdwardPrescott)试图解决不完全竞争下有关产业经济学的问题,然而后来的失败导致他们最终放弃了这个项目。

但在做这个项目的两三年中,卢卡斯深刻学习了一般均衡、泛函分析、概率论,并掌握了各种动态优化方法,结合平时与普雷斯科特的讨论内容,他发展出一套分析宏观经济学的动态方法。

搞经济学的人都知道,直到1960年代,经济学模型都基于若干静态的等式,一个表示消费,一个表示投资,一个表示生产等等,经济学家的分析局限于静态,或者只能通过将若干个不同的参数带入模型呆板地比较模型结果。

但实际的经济生活是连续的、有时间概念的,不同时间阶段的经济状态是相互影响的,今天多消费一些,明天就只能少消费一点,今天投资得越多,明天的回报就会越高,承受的风险也会随之增大。

从而每一期在当期的条件限制下做得最好并不等同于整个一段时间做得最好,因此有必要在经济分析当中引入动态规划及最优控制方法。

而这方面,卢卡斯与南希·斯托基(NancyStokey)合著的《经济动态的叠代方法》一书堪称经典。

理性预期假说在卢卡斯众多学术成果之中,影响最大的非“理性预期假说”莫属,他所属的学派也叫理性预期学派,这个学派本来是芝加哥大学一个保守学派(现代货币主义学派)的分支,但1980年代以后迅速崛起,已经发展成为颇有影响的学派。

所谓理性预期,是指各经济主体在做出经济决策之前,会根据掌握的各种信息对与当前决策有关的经济变量的未来值进行预测。

这种预期影响经济中所有参与者的行为,并对经济活动产生重大影响。

最初始的理性预期理论的假设是约翰·穆斯(John Muth)1961年在一篇题为《理性预期和价格变动理论》的文章中,最早提出了“理性预期”的概念。

卢卡斯对理性预期假说进行了深化,并把它作为工具分析了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问题,提出著名的“卢卡斯批判”——在个人和企业进行理性预期条件下,政府宏观经济政策无效。

这一观点对奉行国家干预政策的凯恩斯主义给予了沉重的打击,也被称为是理性预期革命。

在理性预期假设的基础上,卢卡斯对宏观经济学进行了全方位的颠覆和重建。

对社会总需求、社会总供给、货币、通货膨胀、经济周期等重要的宏观经济概念重新定义。

比如在货币理论方面,卢卡斯提出了货币中性理论。

按照他们的定义,一切经济活动都是根据理性预期进行的,货币数量的增加和减少,不影响实际的经济变量。

系统的货币活动,仅仅影响诸如价格水平、通货膨胀率等名义变量。

货币的中性,使得政府的货币活动和财政活动失效,实际的经济变量,只由经济中的实际因素(技术条件、人力资本等)决定。

卢卡斯的另一个重要批判是针对著名的菲利普斯曲线(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一种相互替代的关系)。

按照理性预期学派的观点,失业,作为一种实际的经济变量,是由诸如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生产的技术条件、经济技术结构等实际因素决定的,而与货币数量及价格水平没有关系。

理性投资卢卡斯对投资理论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他和普雷斯科特合作的《不确定条件下的投资》一文中。

卢卡斯和普雷斯科特构造了一个分析竞争性行业的局部均衡模型。

他们假设,行业由使利润贴现之和最大化的无差异厂商组成,生产所需的唯一投入是资本。

由于实物投资存在调整成本,因此厂商的最优决策是使其实际资本存量缓慢调整到与其意愿资本存量相等。

在该模型中,资本具有不变价格,对厂商产出的需求服从已知的马尔可夫过程。

行业产出的价格取决于需求和行业供给,行业供给取决于资本存量。

均衡实现时厂商选择的行业资本存量路线必须使由该路线确定的产品价格与厂商的预期价格相等。

因此,该模型中的均衡是一种理性预期均衡。

卢卡斯和普雷斯科特根据福利经济学定理考察计划者问题时发现,计划者问题的解所决定的行业资本存量的马尔可夫过程,收敛于一个唯一的不变概率,从而为构造相应的经济计量方程提供了依据。

这篇文章的最大贡献在于,提出了一种证明不确定条件下理性预期均衡的存在性和唯一性的方法,这一证明方法在以后被广泛采用。

经济周期卢卡斯在《预期与货币中性》一文中最先提出了一个货币经济周期模型,并在后来的一系列文章中对该模型做了一些扩展和补充。

经济周期理论是宏观经济学中分歧最大的一个领域。

形成经济周期的根源是什么?经济周期的性质即经济周期是外生的还是内生的?对这些问题,不同的学派有不同的理解。

货币经济周期学派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都认为,经济周期的根源在于需求方面,实际经济周期学派则认为供给冲击特别是生产率冲击是造成经济波动的根本原因。

关于经济周期是外生的还是内生的这个问题,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认为,经济波动是由经济的内生力量决定的,经济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

货币经济周期学派和实际经济周期学派则认为,经济本身是稳定的,产出波动是外生冲击造成的结果。

卢卡斯在《预期与货币中性》一文中最先提出了一个考察菲利普斯曲线的市场均衡分析框架。

在卢卡斯之前,弗雷德曼和菲尔普斯曾分别指出产出与通货膨胀二者之间不存在长期的替代关系,货币政策不具有长期的产出效应。

但由于他们采用的是适应性预期假定,因此他们认为二者在短期内存在替代关系。

卢卡斯发展了他们的观点,认为在理性预期条件下,二者即使在短期也不存在稳定的替代关系。

为了理解不完全信息的作用,先考虑完全信息条件下市场的均衡。

假定年轻人知道在他的隔离市场上卖者的数量即同龄人的数目,由于在每个市场上的现期名义需求相同,年轻人可以根据他所处市场上的名义价格推断出两个市场的相对价格。

假设他所在“岛屿”的产品价格相对较低,则意味着该“岛”的预期通货膨胀率相对较高,因为他在下期将购买商品的预期价格与年轻人的现期配置无关。

假定替代效应占优势,则该“岛”每个年轻人供给的劳动相对较少,从而使该“岛”的产品售价上升。

类似的分析表明,如果不存在货币供给增长的随机性,则货币量的波动也不影响实际产出。

在完全信息条件下产出与通货膨胀之间没有关系。

现在假设信息是不完全的,根据市场出清假设,每个市场上的价格取决于供给与需求的相互作用。

当供给者发现名义价格较高时,他无法确定价格高是由于卖者少(第一种随机性)还是由于货币增长率高(第二种随机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