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预期学派

合集下载

宏观经济学理性预期学派

宏观经济学理性预期学派
理性预期假定,只要经济主体的预期是理性的,t-1时期预测t 时期的经济变量值Xet 将与 t-1时期Xt 的条件期望值E ( Xt | It-1 ) 一致。
2
2. 自然率假说
自然率假说原本是货币学派的理论 基础之一,理性预期学派将其含义加以 引申,并将它发展成为自己的理论基础。
3. 李嘉图等价定理
(2)反对凯恩斯主性预期学派的的基本理论
1. 理性预期假说
(1)理性预期是长期中最准确的预期。 (2)理性预期是有效利用一切信息而进行的的预期。 (3)理性预期是与预期者使用的经济理论和模型相一致的预期。
Xet = E ( Xt / It-1 )
式中:X是经济变量, Xet 是t-1 时期对t 时期经济变量的主观预测值, It-1 是t-1 时期经济过程所反映的信息集合, E ( Xt | It-1 ) 是t 时期经济变量X在t-1期信息集合条件下的期望值。
4
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中提出了政府债券与税收等价的命题, 巴罗对这一思想重新作了阐述,使其成 为理性预期学派的一个重要理论。
3
三、理性预期学派的基本观点
1. 用附加预期变量补充传统的总供给曲 线。
2. 用理性预期来解释价格水平与产量水 平的均衡。
四、理性预期学派的政策主张
1. 宏观经济政策无效论 2. 政策目标单一论。 3. 信誉重于规则。
理性预期学派
罗伯特·卢卡斯
Robert Lucas (1937-) 199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一、概述
1. 代表人物:
卢卡斯(199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 主)、萨金特、华莱士、巴罗、泰勒和 普雷斯科特(200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 主)等。
2. 理论特征:

货币主义学派、供给学派、理性预期学派

货币主义学派、供给学派、理性预期学派

现代货币主义学派一、学派代表人物领袖和奠基者:米尔顿.弗里德曼1912年生于纽约,其父母是俄罗斯犹太移民。

1932年大学毕业后进入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做研究生,1933年获芝加哥大学硕士学位,并受芝加哥大学聘请教授经济学理论。

1948年升任芝加哥大学大学经济学教授,直到1977年。

在这30年里他将芝加哥大学的经济系形塑成一个紧密而完整的经济学派,被称为“芝加哥学派”。

期间为国家经济研究局研究货币在商业周期的角色,这是他学术上的重大分水岭。

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曾经在1980、1988和1993年访问过中国。

他是极出色的演说家,能以最简单的语言表达最艰深的经济理论,能随时即席演说,极富说服力,“没多少人能与他说上两分钟”。

坚定信仰个人自由,深信自由市场是协调个人活动、实现共同富裕的最佳途径。

弗里德曼被誉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以他为核心的货币主义者在坚持经济自由主义的思想下,主张以控制货币数量的金融政策来消除通货膨胀,保证经济的正常发展。

二、现代货币主义的思想渊源1、传统的货币数量论思想的萌芽最早出现于古罗马时代。

核心论点:物价水平的高低和货币价值的大小是由一国的货币数量所决定的,物价水平与货币数量成正比变化,货币价值与货币数量成反比。

2、费雪的“现金交易数量说”(直接来源)MV=PT。

p为社会平均物价水平,M为货币数量,v为货币流通速度,T为社会总交易量。

货币流通速度由社会制度和习惯等因素决定,长期内相当稳定;在充分就业情况下,社会的商品和老物的总产量也是一个相当稳定的因素结论:在货币的流通速度和社会商品和劳务量不变的前提下,物价水平是随流通中的货币数量的变化而同正比例变动。

强调的是货币作为交易媒介在流通中的作用,即货币的支付职能3、20世纪30年代前后形成的早期芝加哥学派的经济理论芝加哥学派的主要特点:(1)继承货币数量说的传统,重视货币理论的研究;(2)主张经济自由主义,鼓吹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三、弗里德曼的基本理论观点1、货币数量的增长率同名义收入的增长率有着保持一致的关系。

第六章:理性预期学派(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

第六章:理性预期学派(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

第六章理性预期学派(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3个理论来源:(1)约翰.穆思:概念;(2)新古典学派:市场出清;市场调节作用;(3)货币主义学派:•代表人物:约翰.穆思;罗伯特.卢卡斯•经济分析的重点内容:预期形成。

强调预期的关键作用。

•根据理性预期理论,整个经济学的最终基础是信息论——人们通过占有大量信息来预期和制定决策,并用以指导整个经济活动。

一、基本假设(一)预期与理性预期1.静态预期•假定经济活动主体完全按照已经发生过的情况来估计和判断未来经济形势;没有考虑实际可能发生的变化带来的影响。

•P预期= P现2.非理性预期(外插性、外推型)•对未来的预期不仅应根据某种经济变量过去的情况预测未来,而且还应根据它所显示出来的变化趋势预测其将要到达的水平。

•P预期= P现+(P现-P往)X预期系数•三个特征:P1813.适应性预期•经济活动主体的预期并不是独立于其他经济变量之外的,而是以其过去的经验和客观经济活动为基础的,人们可以利用过去的预期误差修正他们现在的预期。

•优点:简单易行•弱点:仅仅只是结合过去和现在预期存在的误差来预测将来,而没有考虑现存的、对未来将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的作用,所依据的信息主要是过去值。

4.“理性预期”理论•假定经济活动当事人在形成预期时,使用了一切可获得的相关信息,并对其理智分析和整理,由此作出预期。

•三个特点:(1)尽可能有效地利用现存所有信息,与理论分析结果通常趋向一致;(2)其形成与准确性依赖于一定的经济结构体系或者经济环境;(3)不排除受不确定因素干扰而出现偏差,但一旦人们发现错误,会立即作出正确反应。

•“卢卡斯批评”:批评了凯恩斯主义提出的“政府可以完全控制经济发展”的观点,认为理性预期的存在会使人们为了利益最大化,不断随政策调整而调整预期,于是政策实施的后果可能与政府预想的不一样。

(二)市场出清假设•市场上供求相等,不存在超额供给。

劳动市场和商品市场的工资与价格具有完全的弹性,可随经济变动作出迅速调整,所有市场及时出清。

理性预期学派

理性预期学派

理性预期是在有效地利用一切信息的前提下,对经济变量作出的在长期中平均说来最为准确的,而又与所使用的经济理论、模型相一致的预期。

美国的一种资产阶级经济学理论。

因在经济分析中假定经济行为的主体对未来事件的“预期”是合乎理性的而得名。

又译合理预期。

理性预期的思想最初由美国经济学家J·F·穆思在《合理预期和价格变动理论》一文中提出,70年代由芝加哥大学的R.E.卢卡斯和明尼苏达大学的T·J·萨金特和N·华莱士等人作出了进一步发展,并逐渐形成理性预期学派。

理性预期:指人们在搜集尽可能多的经济信息的基础上,依据一定的经济理论或经济数学模型.对经济变量的未来变化做出估计。

具体说,理性预期包括三层含义:(1)做出经济决策的主体是有理性的。

他们的行为目标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他们总是力求对未来做出正确的预期。

(2)经济主体在做出预期时会努力利用一切有关信息,其中包括对经济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系统了解,对有关数据、资料的充分掌握。

(3)经济主体在预期时不会犯系统性错误。

穆思在分析中首次使用了理性预期概念,但在当时和后来一段时间里,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

直到1972年,美国经济学家卢卡斯将理性预期概念引入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开创了一个新的宏观经济学学派——理性预期学派。

理性预期与适应性预期:理性预期是在有效地利用一切信息的前提下对经济变量做出的在长期中平均来说最为正确的与所使用的经济理论、模型相一致的预期。

新古典经济学的很多结论和政策建议都是从理性预期推断来的,包括附加预期变量的总供给曲线的推导,总需求曲线AD由于某些因素的影响发生了移动后决定的价格水平和收入水平,以及对财政政策的分析等。

适应性预期指人们仅仅根据过去而预测未来的说法。

新古典学者认为,适应性预期是错误的说法。

理性预期学派理性预期学派是60年代末从现代货币主义学派中分离出来的一个新兴经济学流派。

理性预期学派

理性预期学派

1、理性预期学说 学说的两个依据:理性预期假说和自然 率假说 2、自然率假说 自然率 自然失业率概念(回忆) 实际通货膨胀率与预期通货膨胀率之间 的差距,导致实际失业率与自然失业率 之间的差距
三、主要经济理论




3、持续市场出清假说 比较不同学派的市场出请假设 凯恩斯主义的市场非均衡模型: 4、理性预期下的AD-AS模型分析,画图分析 附加预期的 AS 曲线:当工人预期的价格水平 为一定时,一个社会在不同的实际价格水平下 所提供的产量曲线。 比较凯恩斯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的AD-AS模型
讨论如下问题: (1)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经济周期模型为什么叫均衡 的经济周期模型? (2)两种经济周期理论的区别,尤其是实际经济周期 理论对经济周期的看法 (3)经济周期的传导机制:劳动的跨期替代效应(劳 动的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价格粘性,金融部门低 效等,不同的周期理论传导机制不同 (4)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对宏观经济学的影响 (5)中国的经济周期可否用该理论来解释? 查资料,了解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及对我国现实的分析 试对当前我国的通货膨胀问题进行分析
5、经济周期理论



(1)货币经济周期理论:认为产品和劳动的 供应者会根据相对价格或工资的变化情况,进 行立即的产品生产的替代和劳动时间与闲暇时 间的替代,因此,工资与物价的微小变化就能 引起产量与就业量的显著波动。 由卢卡斯总供给函数得到:yt=ynt+а(PtPet),其中ynt是正常产量,公式即表示社会 总产量是实际价格与预期价格相偏离的函数, 所以经济周期波动应该主要从价格的波动和货 币总量的波动去寻找原因




(一)理性预期假说把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 学连为一体,它和微观经济学中利润最大化、效 用最大化的基本假设是平行和对应的; (二)某些成果得到成功应用:效率市场 (efficient market)是理性预期假说在证券 市场行为研究上的直接应用; (三)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突破了短期分析与长 期分析的界限,把经济波动和经济增长问题纳 入统一的分析框架 (四)对政府制定政策的思路和理念的影响

第九章_理性预期学派

第九章_理性预期学派

(四)理性预期
理性预期:是假定单个经济单位在形成预期时使用了一 切有关的、可以获得的信息,并且对这些信息进行理智的整 理。由此,经济主体对经济变化的预期是有充分根据的和明 智的,它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实现的,并不会轻易为经济主 体所改变。 尽管这种假说不排除经济生活的不确定性、以及预期可 能出现偏差,但它强调理性人的主动性,强调人不会犯系统 性错误,会使自己的预期不断趋近实际。 因为经济人从自身利益出发,能尽量收集信息、避免犯 错误,以使预期与实际一致。 他还强调,由于经常预期错误的企业将被市场淘汰,在
第二讲 经济学中的预期理 论
一、预期
预期是指经济主体在从事经济活动前对未来经济走势的 估计。预期概念在经济学中由来已久,但穆思以前没有人规 范过它。穆思认为经济学中的预期共有四种类型:
(一)静态预期
静态预期:是指经济主体完全依据以前情况来判断未 来的经济走势。穆思认为蛛网理论中的预期就属于静态预 期,即预期未来的价格与前一期价格一致。
竞争中生存下来的企业都是理性预期者。
“鸟儿不懂空气动力学却能飞翔”
• 那么,人们对经济政策和经济进程为什么能 作出“理性的”预期呢?对此理性预期学者 的说法不一。有的认为这是由于现代经济学 发达,经济知识丰富,经济信息和情报十分 完备,每个当事人都可以享用;有的则更强 调人们可以从经验中获得智慧和才干,认为 即使没有学过经济学的人也能作出正确的分 析判断。现实生活中常看到成功的、精明的 公司经理并不是优秀的经济学家。实际上这 种相信人们能够作出“理性的”判断和预期 的观点,最终还是源于亚当· 斯密的经济人理 论。
基于上述特点,卢卡斯认为,既然价格波动和货币总量
的波动发生在产量波动之前,经济周期波动就应主要从价格 的波动和货币量的波动方面去寻找原因。而价格波动又可分 为两种类型:一般物价水平的变动和相对价格的变化。

第五组_理性预期学派

第五组_理性预期学派

(二)基本理论
1、AS-AD模型 2、经济周期理论
1、AS-AD模型
(1)理性预期与社会总需求 (2)理性预期与社会总供给 (3)“AS-AD曲线”分析
(1)理性预期与社会总需求 *社会总需求:在既定价格、收入和其他变量条件下 ,消费者、厂商和政府的支出总量
理性预期学派关于社会总需求在收入、储蓄、消费、 投资之间的函数关系的分析同凯恩斯宏观经济学关于 社会总需求的分析是一致的。但有两点重要的区别: ·理性预期学派更重视社会总需求的微观基础的分析 ; ·理性预期学派重视理性预期在需求决定中的分析。
2、理论渊源
(1)自由市场理论 在自由竞争经济体制中,市场机 萨伊市场定律 马歇尔均衡价格理论 制是唯一有效的经济工具 (2)“适应性预期”理论 ·卡甘 ·各个主体根据他们以前的预期的误差程度来修正每 一时期的预期 * * · P P ( P P t t 1 t 1 t 1 )
·三个相互联系的主要内容: ①关于经济结构的假定 ②私人经济活动当事者有效地收集和应用信息 ③对信息的有效性和有用性的特殊说明
4、代表人物和主要著作 *罗伯特· 卢卡斯(Robert Lucas, 1937— ) ———经济学天才,理性预期 的重量级代表 ·生平 ·主要理论贡献 ·主要著作
• 1937年出生于华盛顿亚马基市 • 1955年,卢卡斯从西雅图的罗斯福公立学校高中 毕业 • 1964年,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经济学) • 1970—1974年任卡内基· 梅隆大学经济学教授 • 1974年后任芝加哥大学教授至今 • 1978年后担任《政治经济学》杂志编辑至今
• 理性预期学派认为,总供给曲线在受到外生变量如 总需求变动的影响时,内生变量如工资、成本、价 格等都会发生变化,从而总供给、总供给曲线也会 发生变动。可以根据时间长短来区分总供给曲线的 不同变动情况和形状。 P AS P PO AS

理性预期学派

理性预期学派

理性预期学派理性预期学派概述理性预期学派(Rational Expectation School),即主张理性预期假说的学派,其在经济学流派中被认为是新古典派经济学(Neo Classical Economics)第二代,即,以动态分析及理性预期假说为主要特征而与第一代分流,被称为新古典派经济学(New Classical Economics)。

理性预期经济学是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一个经济学流派。

它是从货币主义学派中分化出来的。

穆斯在《理性预期与价格变动理论》一文中首次提出。

他假定:人们在进行预测时,总是以自己尽可能收集到的信息作为依据。

这一假定被一些青年学者接受并传播其理论。

穆斯的理性预期假说理论在当时曾被用于金融市场动态行为的分析,但从未被作为宏观经济动态分析的前提,所以对一般经济思想并未产生广泛影响。

直至70年代,经济学家卢卡斯发表了《预期与货币中性》一文,首先将穆斯的理性期假说同货币主义模型结合起来分析。

之后,卢卡斯又和明尼苏达大学经济学家萨金特(Sargent)、华莱士(Wallace)等人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对理性预期假说作了进一步阐发,同时把理性预期引入宏观经济、模型,并且用于理性预期整个理论体系的分析,以卢卡斯为首的理性预期学派最终形成。

理性预期是相对”适应性预期”而言的,所谓适应性预期就是运用某经济变量的过去记录去预测未来,反复检验和修订,采取错了再试的方式,使预期逐渐符合客观的过程。

而理性预期与这种适应性预期根本不同,它是指人们预先充分掌握了一切可以利用的信息做出的预期。

这种预期之所以称为”理性的”,因为它是人们参照过去历史提供的所有知识,对这种知识加以最有效利用,并经过周密的思考之后,才做出的一种预期。

正因为如此,这种预期能与有关的经济理论的预期相一致。

主要代表人物1. 小罗伯特·卢卡斯(Robert E.Lucas Jr.)2. 罗伯特·巴罗(Robert J.Barro)3. 托马斯·萨金特(Thomas J.Sargent)理性预期学派的基本观点与主要分析方法理性预期学派的基本观点是:人们在经济活动中,根据过去价格变化的资料,在进入市场之前就对价格做出预期,这样,他们的决策是有根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性预期学派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西方世界滞胀现象的加剧,作为西方经济学正统的新古典综合派的思想门益受到来自不同派别的攻击、非难与挑战。

对于新古典综合派的正统地位而言,来自理性预期学派的威胁最为严重。

目前,出于理性预期学派还没有形成为一个有系统性的理论,由于该派尚提不出对付滞胀问题的有效政策,所以新古典综合派依然能勉强维持它的正统地位。

但是,仅就目前的情况而论,理性预期已经对西方经济学的研究肋方向施加了重大的影响。

理性预期的思想在20世纪60年代初已经出现,但由于新古典综合派的统治在当时比较巩固,所以直到20世纪70年代以后,理性预期才逐渐形成为一个不同的派别。

赞同理性预期观点的西方学者也逐渐增多。

该派的代表人物一般被认为是卢卡斯、萨京特和华莱士。

理性预期学派的中心思想相当简单,然而,有关该学派的西方文献经常以数学模型和计量经济学的验证的形式出现,这种形式往往使一般读者难于理解。

有鉴于此,为了理解的方便,本文首先在第一到第四节中对理性预期学派以比较通俗的方式加以论述。

通过通俗的论述方式当读者已经掌握理性预期的基本说法以后,我们再在本章的剩余部份对该派的思想作出近一步的介绍和分析。

§1.自然率的假说要想知道理性预期学说的内容,必须首先理解西方经济学渝“自然率29假说”。

在第八章阐述货币主义时,我们必须对自然率的假说加以论述,理性预期学派的理论基础之一侄忍自然率假说,由此也可以看到,理性预期学派是货币主义的一个发展。

按照自然率的假说,资本主义的市场基本上处于完全竞争的状态,在每一种商品(如食品、衣着、劳动、资本等)的市场上,竞争的力量都使得这种商品的供求处于均衡状态或趋向于均衡状态。

所谓“处于均衡状态”就是:在一定的价格下,买者愿意购买(需求)的数量正好等于卖者愿意提供(供给)的数量。

例如,在香烟每盒1元的价格下,一切愿意以此价格来购买香烟的盒数正好等于一切愿意以此价格来出售香烟的盒数。

此时的市场被认为是处于“供求相抵消”的情况。

然而,“供求相抵消”并不意味着所有的香烟都已卖掉,或所有吸烟的人都买到了香烟,因为,一部分的香烟商人可能嫌价格太低而宁可把香烟存放起来,一部分的瘾君子可能嫌价格太高而宁可忍受无烟的痛苦,不愿购头或不愿购买足够的数量,这时,虽然香烟有存货和积压,但它们仅仅是由于在1元的价格下香烟商不愿出售的原因,决不意味着市场容纳不下。

这种存货和积压被认为是具有“自愿的”性质。

上述香烟市场的情况,按照“自然率假说”,也存在于包括劳动在内的一切市场。

由于竞争的力且可以使每一种商品市场处于均衡或趋向于均衡状态,所以每一种商品市场都处于或趋向于“洪求相抵消”的情况,即:在每一种商品市场,供给都和需求相等。

二者不但相等,而且还会相等于最大的产量。

其原因在于人类的无限的需求欲望总是可以容纳商品的任何供给量。

这就是说。

竞争的力量能够保证资本主义制度处于或倾向于充分就业状态。

这时、既然劳动市场上的供给必然和需求相等,那末,一切愿意校照市场价格出卖劳动的人都能就业。

如果仓人找不到工作,据说那不是由于没有工作机会,而是由于拔不到工作的人嫌现行市场上的工资太低,不愿意根据现行工资来出卖劳动.正和上述的香烟商嫌香烟市场价格太低,不肯把手中的香烟卖稗一样。

按照这种逻辑,自然率假说把均衡时的充分就业状态下酌失业者称为自愿失业者。

自愿失业者在整个劳动大军中所占的比例被称为自然失业率或自然率。

很显然,自然率假说不过是传统经济学形式的萨伊定律,企图用早巳被马克思批判过的萨伊定律来否定资本主义的失业问题。

按照他们的说法,在供求相等时,既然工资(劳动的边际产品)等于劳动的边际负效用,那末,在自出竞争的情况T,一切愿意为现行的工资而劳动的劳动者都应该已经就业。

如果还有失业的人口,这些人之所以失业,原因在于他们嫌工资太低,低到不能补偿这些人的边际负效用。

根据这种所谓理由,这些人被认为是“自愿失业者”。

既然一切愿意为现行工资而工作的人都已就业,那末,社会就算是处于“充分就业”状态。

由于包括劳动市场在内的资本主义市场上,。

供求总是趋于相等,所以上述状态趋于实现,从而资本主义趋于充分就业,没有生产过剩的危机。

不容臵疑,在这里,自然率假说不过是传统经济学形式的萨伊定律。

然而,自然率假说的内容尚不限于此。

按照这一假说,资本主义很难把就业量维持在大于或小于充分就业的水平,其原因在于下列两点:第一,就业量大于或小于自然率的幅度取决于次际通货膨胀率和预期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差距。

如果前者大于后者,就业将大于自然率;如果前者小于后者,就业将小于自然率;如果二者相等。

就业量等于自然率,即处于萨伊定律所说的供求相等的均扬水平。

例如,在某一时期,假设经济制度处于均衔,即处于就加员等于自然率的状态。

这时,假设由刁;某种原因,一切价格普遍上胀4%。

在短时期内,每一种商品的经营行都只看到他自己经营的商品价格上浓丁d%,币?没有时间或机会去了解其他商品价格的上涨情况。

在这种误解之下,每一个经营者都会把价格的上涨当作为对自己商品的需求量增加的信息,从而增加生产,而劳动者只看到自己的货币丁资的增长,便以为自己的实际工资也在增长,从而提供更多的劳动员。

由于每一个经营考都增加生产,梭个社会的就业量必然增加,增加到高于自然率的水平。

然而,上述状况仅熊在短期内存在。

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即在长时期中,经营者会发现,山于悼一种商品都涨了价,他自己商品的实际价格并没有上升。

他过去把价格上涨当作为需求量增加的信息的看法实际上是一种误解。

劳劝者也看到,货币工资是和通货膨胀同比例上升的,所以实际:[资并没有改变。

一旦误解放觉察列,商品经营杆便会扣生产恢复到原来的数量,劳动的供给量也会恢复到原来的数量。

于是,就业显回转到自然率的水平。

这时,一切虽已复旧,但是,往过去一段时间里,整个社会的物价却以4%的速度上件。

物价在过头一段时间里既然以4%的速度上升,经营考目前的预期通货膨胀卒也必然为4%。

如果宏观政策的执行者达时还要使就业量像过去那样大于自然率,那末,他必须设法使实际通货膨胀率达到8%。

因为,如果他仅仅位通货膨胀率再度处于4%的水平,那末,由于人们已经作了4鹃的预期,丙度处于4%的水平的实际通货膨胀率正好等于预切迈货膨胀率。

既然实际的和预期的膨胀宰相等,经营者和劳动者都不会具有自己商品价格单独上涨的幻觉,从而不会增加产量,所以就业量仍然会处于自然率的水平。

由此可见,只有使实际通货膨胀率达到8K,即实际和预期的差额象过去那样的为4%,就业量也才能象过去那样的大于自然率。

按照和上面相同的说法,就业量大于自然率的状态只能在短期内存亿在长期中,内于经营者和劳动者发现了物价—亡沈所造成的幻觉,一切又将恢复原状。

这时,就业量仍然等于自然率,但通货膨胀率已为8%。

这种说法,不仅适用于实际的通货膨胀率大于预期通货膨胀率的情况,也适用于二者关系相反的情况。

所不同者仅在于其后果为就业率小于自然率以及持续下跌的价格水平而已。

第二,既然就业量的变动(即大于或小于自然率)取决于实际和预期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差额,那末,旨在于改变就业量的宏观经济政策,不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都必须通过他们对两个膨胀率之间的差银的影响才能发生作用.而影响差额的目的又在于造成经营者的幻觉,使他们锑误地把价格的变动看成是对自己商品的需求改变的信息。

根据这种说法,有效的政策必须通过它对两个膨胀率的差额的影响来造成幻觉,使人们具有错误的看法,否则,经营者产量和劳动供给量不会改变,从而就业量也不会改变。

因此,宏观经济政策要想有放必须具有“欺骗的”性质。

综上所述,所谓自然率假说不过是对传统经济学的萨伊定律的再度肯定,并且据此而把资本主义经济波动(以就业量的波动为代表)的原因说成是偶然性的外界因素通过预期和实际通货膨胀率所造成的影响,企图证明凯恩斯主义的政策很难长期有效。

换言之,萨伊定律是正确的,人为地破坏这一定律的作用很难长朗获得成功。

§2.全盘否定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在自然率假说的基础上,理性预期学派又多定了一步。

该派的人物认为,人们会充分利用一切焰息来改正他们对事物的话误认以,从而,他们虽然可以偶然犯有认识上的铅议,然而,在长时期中,却不会系统地和持续地如此。

既然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取决于它是否能侵人们在认识上犯有错误,即造成预期和实际遇货膨胀率之间的差距,那么,由于人们不会系统地和持续地犯有认识上的错没所以宏观经济政策是无效的。

西方经济学者费雪写道“通过提供一个一般性理论的研究预期的方法,理性预期的说法从这种思想(即自然率假说——引老)上向前定了一个决定性的步伐。

分析的结果表明:货币和财政政策未必能造成系统的预期的错误,而这一结果意味着政府改善经济制度的宏观方而的成就的能力比我们从白然率假说那甩所领会到的……能力还要微小。

具体说,理性预期的说法表明:制订能够有效地把整个社会的产量和就业量稳定在自然率以上或以下的货币和财政政策未必是可能的。

”可以看到,理性预期学派根据人们逐渐能使预期和实际相一致的办法来否定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

按照理性预期学派的说法,人们所预期的将来情况和将来的实际情况不会具有系统性的和持续性的差距或错误。

这就是说,人们对将来的预期是相当准确的或逐渐接近于准确的。

对于这一点,好多西方经济学者提出疑问:为什么在预期上普通的人能做到甚至计量经济学的复杂的预测模型还难以做到的事情?理性预期学派的典型答案是:鸟没有学过复杂的空气动力学却能飞得很好。

他们说:人们全利国一切信息来逐渐改善她们的预测,因为,人们会从吃亏上当中吸取教训。

关于这一点,理性预期学派经常引用的西方俗语:“你在一段时期内所以欺骗所有的人,在长时期中欺骗一部分人,但决不能在长时期中欺骗—切人。

”总之,按照理性预期学派的说法,由于有效的宏观经济政策必须带有期骗性而人们又不会在长时期中吃亏上当受骗,所以宏观经济政策是无效的。

对于新古典综合而言,理性预期学派对它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否定固然构成一个打击,然而,这种打击还不是严重的。

因为,在这里,理性预期学派所否定的仅仅是宏观经济政策的效果,而不是该政策赖以成立的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理论体系。

然而,我们将在下面看到,该学报不但否定了宏观经济政策的效果,而且还动摇了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理论体系本身,使它难以成立。

为了说明理性预期学据给予凯思期主义的理论体系的严重打击,首先必须解释西方经济学的所谓“宏观经济理论的微观基础”§3.宏观经济理论的微观基础西方学者把凯恩斯主义理论体系归之于宏观经济学的范围,因为,这一理论体系所研究的是宏观数量和宏观数量之间的关系。

例如,消费、投资、国民收入等部是宏观数量,消费函数、储蓄与投资的相等表示宏观数量之间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