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预期学派

合集下载

货币主义学派、供给学派、理性预期学派

货币主义学派、供给学派、理性预期学派

现代货币主义学派一、学派代表人物领袖和奠基者:米尔顿.弗里德曼1912年生于纽约,其父母是俄罗斯犹太移民。

1932年大学毕业后进入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做研究生,1933年获芝加哥大学硕士学位,并受芝加哥大学聘请教授经济学理论。

1948年升任芝加哥大学大学经济学教授,直到1977年。

在这30年里他将芝加哥大学的经济系形塑成一个紧密而完整的经济学派,被称为“芝加哥学派”。

期间为国家经济研究局研究货币在商业周期的角色,这是他学术上的重大分水岭。

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曾经在1980、1988和1993年访问过中国。

他是极出色的演说家,能以最简单的语言表达最艰深的经济理论,能随时即席演说,极富说服力,“没多少人能与他说上两分钟”。

坚定信仰个人自由,深信自由市场是协调个人活动、实现共同富裕的最佳途径。

弗里德曼被誉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以他为核心的货币主义者在坚持经济自由主义的思想下,主张以控制货币数量的金融政策来消除通货膨胀,保证经济的正常发展。

二、现代货币主义的思想渊源1、传统的货币数量论思想的萌芽最早出现于古罗马时代。

核心论点:物价水平的高低和货币价值的大小是由一国的货币数量所决定的,物价水平与货币数量成正比变化,货币价值与货币数量成反比。

2、费雪的“现金交易数量说”(直接来源)MV=PT。

p为社会平均物价水平,M为货币数量,v为货币流通速度,T为社会总交易量。

货币流通速度由社会制度和习惯等因素决定,长期内相当稳定;在充分就业情况下,社会的商品和老物的总产量也是一个相当稳定的因素结论:在货币的流通速度和社会商品和劳务量不变的前提下,物价水平是随流通中的货币数量的变化而同正比例变动。

强调的是货币作为交易媒介在流通中的作用,即货币的支付职能3、20世纪30年代前后形成的早期芝加哥学派的经济理论芝加哥学派的主要特点:(1)继承货币数量说的传统,重视货币理论的研究;(2)主张经济自由主义,鼓吹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三、弗里德曼的基本理论观点1、货币数量的增长率同名义收入的增长率有着保持一致的关系。

第六章:理性预期学派(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

第六章:理性预期学派(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

第六章理性预期学派(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3个理论来源:(1)约翰.穆思:概念;(2)新古典学派:市场出清;市场调节作用;(3)货币主义学派:•代表人物:约翰.穆思;罗伯特.卢卡斯•经济分析的重点内容:预期形成。

强调预期的关键作用。

•根据理性预期理论,整个经济学的最终基础是信息论——人们通过占有大量信息来预期和制定决策,并用以指导整个经济活动。

一、基本假设(一)预期与理性预期1.静态预期•假定经济活动主体完全按照已经发生过的情况来估计和判断未来经济形势;没有考虑实际可能发生的变化带来的影响。

•P预期= P现2.非理性预期(外插性、外推型)•对未来的预期不仅应根据某种经济变量过去的情况预测未来,而且还应根据它所显示出来的变化趋势预测其将要到达的水平。

•P预期= P现+(P现-P往)X预期系数•三个特征:P1813.适应性预期•经济活动主体的预期并不是独立于其他经济变量之外的,而是以其过去的经验和客观经济活动为基础的,人们可以利用过去的预期误差修正他们现在的预期。

•优点:简单易行•弱点:仅仅只是结合过去和现在预期存在的误差来预测将来,而没有考虑现存的、对未来将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的作用,所依据的信息主要是过去值。

4.“理性预期”理论•假定经济活动当事人在形成预期时,使用了一切可获得的相关信息,并对其理智分析和整理,由此作出预期。

•三个特点:(1)尽可能有效地利用现存所有信息,与理论分析结果通常趋向一致;(2)其形成与准确性依赖于一定的经济结构体系或者经济环境;(3)不排除受不确定因素干扰而出现偏差,但一旦人们发现错误,会立即作出正确反应。

•“卢卡斯批评”:批评了凯恩斯主义提出的“政府可以完全控制经济发展”的观点,认为理性预期的存在会使人们为了利益最大化,不断随政策调整而调整预期,于是政策实施的后果可能与政府预想的不一样。

(二)市场出清假设•市场上供求相等,不存在超额供给。

劳动市场和商品市场的工资与价格具有完全的弹性,可随经济变动作出迅速调整,所有市场及时出清。

理性预期学派西方经济学流派石家庄经济学院王志伟教材

理性预期学派西方经济学流派石家庄经济学院王志伟教材

2024/10/1
2
谁革了凯恩斯主义旳命
➢也正是这一系列旳论文,卢卡斯在1995年 取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瑞典皇家科学院 旳颁奖词,至今看起来依然如此感人心 魄——“卢卡斯提出旳理性预期假说,改 造了宏观经济分析和深化了我们对经济政 策旳了解。卢卡斯已经使得直到1970年代 为止所刊登旳大多数经济理论站不住脚了。 他也是自那时以来最有影响旳经济学家之 一。”
谁革了凯恩斯主义旳命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第一代:20世纪70年代,理性预期 学派,卢卡斯、萨金特、华莱士
➢第二代:巴罗、基特兰德、普雷斯 考特、约翰泰勒
➢货币主义第二号,对凯恩斯经济学形 成最严重威胁——“一拳头”
2024/10/1
1
谁革了凯恩斯主义旳命
➢对全部从事经济研究旳人而言,卢卡 斯是一种不容忽视旳颠峰。他经过 1960年代到1970年代旳一系列论文, 直接地冲击了长久占据主流旳凯恩斯 经济学,甚至被人以为是一场颠覆性 旳革命,是一场标志着凯恩斯学派终 止和理性预期学派诞生旳革命
费者旳消费支出,也不影响资本形成
2024/10/1
24
第九章 理性预期学派
➢三、巴罗-李嘉图等价定理 ➢(一)李嘉图等价定理 ➢结论:采用何种筹措方式是无关紧要
旳 ➢(二)凯恩斯:经过政府借债而非增
长税收来扩大政府支出 ➢根据:公债哲学
2024/10/1
25
第九章 理性预期学派
➢ 三、巴罗-李嘉图等价定理 ➢ (二)巴罗-李嘉图等价定理 ➢ 1、定理 ➢ t期,政府减税使居民目前储蓄上升,t期政府发
2024/10/1
5
罗伯特·卢卡斯
➢卢卡斯早在2023年4月,加入一种有 14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取得者和10名前 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在内旳149名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构成旳临时团队, 刊登联名信,支持中国入世

14理性预期学派

14理性预期学派

14.1.1 穆斯的例子 穆斯举的是一个农产品市场的例子。这种农产品面对的是一个向下倾斜 的需求曲线。
Qd P t
另一方面,农产品的供给由于受前一期的播种面积决定,因此是刚性 的。在前一期,预期当期农产品的价格越高,前一期的播种面就越大,
今年的供给也就越多。所以,农产品的供给可以写为:
对所关心的经济变量在未来的变动状况作出尽可能准确的估计。
1) 确定条件下的理性预期 假设经济中没有不确定性。这时我们要求预期是正确的,即,
e Pt Pt Pt
e
2) 不确定性下的理性预期
在一个确定性的模型中,人们准确的预见到未来的状况,所以理
性预期成了“完美预见”(Perfect Foresight),但这并不现实,下面将在 模型中引入不确定性。
Q P t
s
e
由市场出清条件 Q Q
d
s
可以得到
e Pt Pt
14.1.2 静态预期
在(t-1)时期预测t时期的价格等于(t-1)时期实际成交的价格,这种预 期称为“静态预期”,数学表达式为:
P t P t 1
代入上式可以解出
e
Pt Pt 1
第14章 理性预期学派
14.1 理性预期
所谓“预期”就是指从事经济活动的主体(如个人、企业等)在 决定其当前的行动以前,对未来的经济形势或经济变动所作的
一种估计。例如,厂商在进行生产决策时,要对未来的商品生
产价格和市场需求进行预测,然后才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 以及如何生产;农民必须对各种农产品的未来价格进行预测来 决定当前应种植哪些农作物;居民要预测未来货币价格(即利 率)以及通货膨胀率等,以决定当期应更多的储蓄还是更多的 消费。

理性预期学派

理性预期学派

理性预期是在有效地利用一切信息的前提下,对经济变量作出的在长期中平均说来最为准确的,而又与所使用的经济理论、模型相一致的预期。

美国的一种资产阶级经济学理论。

因在经济分析中假定经济行为的主体对未来事件的“预期”是合乎理性的而得名。

又译合理预期。

理性预期的思想最初由美国经济学家J·F·穆思在《合理预期和价格变动理论》一文中提出,70年代由芝加哥大学的R.E.卢卡斯和明尼苏达大学的T·J·萨金特和N·华莱士等人作出了进一步发展,并逐渐形成理性预期学派。

理性预期:指人们在搜集尽可能多的经济信息的基础上,依据一定的经济理论或经济数学模型.对经济变量的未来变化做出估计。

具体说,理性预期包括三层含义:(1)做出经济决策的主体是有理性的。

他们的行为目标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他们总是力求对未来做出正确的预期。

(2)经济主体在做出预期时会努力利用一切有关信息,其中包括对经济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系统了解,对有关数据、资料的充分掌握。

(3)经济主体在预期时不会犯系统性错误。

穆思在分析中首次使用了理性预期概念,但在当时和后来一段时间里,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

直到1972年,美国经济学家卢卡斯将理性预期概念引入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开创了一个新的宏观经济学学派——理性预期学派。

理性预期与适应性预期:理性预期是在有效地利用一切信息的前提下对经济变量做出的在长期中平均来说最为正确的与所使用的经济理论、模型相一致的预期。

新古典经济学的很多结论和政策建议都是从理性预期推断来的,包括附加预期变量的总供给曲线的推导,总需求曲线AD由于某些因素的影响发生了移动后决定的价格水平和收入水平,以及对财政政策的分析等。

适应性预期指人们仅仅根据过去而预测未来的说法。

新古典学者认为,适应性预期是错误的说法。

理性预期学派理性预期学派是60年代末从现代货币主义学派中分离出来的一个新兴经济学流派。

理性预期学派

理性预期学派

1、理性预期学说 学说的两个依据:理性预期假说和自然 率假说 2、自然率假说 自然率 自然失业率概念(回忆) 实际通货膨胀率与预期通货膨胀率之间 的差距,导致实际失业率与自然失业率 之间的差距
三、主要经济理论




3、持续市场出清假说 比较不同学派的市场出请假设 凯恩斯主义的市场非均衡模型: 4、理性预期下的AD-AS模型分析,画图分析 附加预期的 AS 曲线:当工人预期的价格水平 为一定时,一个社会在不同的实际价格水平下 所提供的产量曲线。 比较凯恩斯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的AD-AS模型
讨论如下问题: (1)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经济周期模型为什么叫均衡 的经济周期模型? (2)两种经济周期理论的区别,尤其是实际经济周期 理论对经济周期的看法 (3)经济周期的传导机制:劳动的跨期替代效应(劳 动的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价格粘性,金融部门低 效等,不同的周期理论传导机制不同 (4)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对宏观经济学的影响 (5)中国的经济周期可否用该理论来解释? 查资料,了解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及对我国现实的分析 试对当前我国的通货膨胀问题进行分析
5、经济周期理论



(1)货币经济周期理论:认为产品和劳动的 供应者会根据相对价格或工资的变化情况,进 行立即的产品生产的替代和劳动时间与闲暇时 间的替代,因此,工资与物价的微小变化就能 引起产量与就业量的显著波动。 由卢卡斯总供给函数得到:yt=ynt+а(PtPet),其中ynt是正常产量,公式即表示社会 总产量是实际价格与预期价格相偏离的函数, 所以经济周期波动应该主要从价格的波动和货 币总量的波动去寻找原因




(一)理性预期假说把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 学连为一体,它和微观经济学中利润最大化、效 用最大化的基本假设是平行和对应的; (二)某些成果得到成功应用:效率市场 (efficient market)是理性预期假说在证券 市场行为研究上的直接应用; (三)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突破了短期分析与长 期分析的界限,把经济波动和经济增长问题纳 入统一的分析框架 (四)对政府制定政策的思路和理念的影响

理性预期学派

理性预期学派

理性预期学派理性预期学派概述理性预期学派(Rational Expectation School),即主张理性预期假说的学派,其在经济学流派中被认为是新古典派经济学(Neo Classical Economics)第二代,即,以动态分析及理性预期假说为主要特征而与第一代分流,被称为新古典派经济学(New Classical Economics)。

理性预期经济学是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一个经济学流派。

它是从货币主义学派中分化出来的。

穆斯在《理性预期与价格变动理论》一文中首次提出。

他假定:人们在进行预测时,总是以自己尽可能收集到的信息作为依据。

这一假定被一些青年学者接受并传播其理论。

穆斯的理性预期假说理论在当时曾被用于金融市场动态行为的分析,但从未被作为宏观经济动态分析的前提,所以对一般经济思想并未产生广泛影响。

直至70年代,经济学家卢卡斯发表了《预期与货币中性》一文,首先将穆斯的理性期假说同货币主义模型结合起来分析。

之后,卢卡斯又和明尼苏达大学经济学家萨金特(Sargent)、华莱士(Wallace)等人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对理性预期假说作了进一步阐发,同时把理性预期引入宏观经济、模型,并且用于理性预期整个理论体系的分析,以卢卡斯为首的理性预期学派最终形成。

理性预期是相对”适应性预期”而言的,所谓适应性预期就是运用某经济变量的过去记录去预测未来,反复检验和修订,采取错了再试的方式,使预期逐渐符合客观的过程。

而理性预期与这种适应性预期根本不同,它是指人们预先充分掌握了一切可以利用的信息做出的预期。

这种预期之所以称为”理性的”,因为它是人们参照过去历史提供的所有知识,对这种知识加以最有效利用,并经过周密的思考之后,才做出的一种预期。

正因为如此,这种预期能与有关的经济理论的预期相一致。

主要代表人物1. 小罗伯特·卢卡斯(Robert E.Lucas Jr.)2. 罗伯特·巴罗(Robert J.Barro)3. 托马斯·萨金特(Thomas J.Sargent)理性预期学派的基本观点与主要分析方法理性预期学派的基本观点是:人们在经济活动中,根据过去价格变化的资料,在进入市场之前就对价格做出预期,这样,他们的决策是有根据的。

经济学流派第8讲 理性预期学派

经济学流派第8讲 理性预期学派

理性预期学派: 从理性而不是适应性预期出发,曲线无论是短期 还是长期均不存在。

25
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短期菲利普斯曲线:预期通货膨胀率保持不变时,通货膨胀 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
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方程 π= πe -ε(u-u*)
14

“关于结果要在许多天后才能见分晓的积极行动, 我们的大多数决策很可能起源于动物精神 (animal spirits)——一种自发的而不是无所 事事的冲动”(《通论》,第165页)。
在这里,“动物精神”表达的是一种人的本能、 一种信心。当经济处于高涨时期,“动物精神” 会正向发挥作用,人们会相信这种状态将持续下 去,相信扩大产能和利润不断涌入,甚至会变得 过于“盲目”和“轻信”,进而演化成泡沫诞生 的心理学动力。当经济处于衰退之时,“动物精 神”又会走向反面。因此,“人类本性的特点也 会造成不稳定性”(《通论》,第165页)。
2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理论构成
理性预期 假设
持续市场 出清
总供给
新古典宏 观经济学Ⅰ型
3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理论构成
卢卡斯批判
实际经济 周期理论
巴罗-李嘉图 等价
时间不 一致性和规则
新古典宏 观经济学Ⅱ型
4

理性预期的学说是“芝加哥学派”的一个分支。总体而言, 芝加哥学派是对凯恩斯经济学的一次革命,他们认为政府 调控是无效的,因而信奉自由的市场经济。 以卢卡斯为代表的“理性预期革命”则是继弗里德曼“货 币主义革命”后进一步革命。理性预期是指当事人针对某 个经济现象(例如市场价格)进行预期的时候,如果人们 是理性的,那么他们会最大限度的充分利用所得到的信息 来作出行动而不会犯系统性的错误,因此,平均地来说, 人们的预期应该是准确的。 市场参与者对政府政策的预期将导致“政府失灵”。理性 预期的概念现在不仅是宏观分析中的基本方法,在股票、 债券及外汇市场中也被广泛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考资料――经济学流派――正文4说明:正文中带下划线的内容表示有相关链接内容,链接的内容附在文后。

“经济学说史”部分已有的人物、学派用下划线表示,如凯恩斯。

四、理性预期学派理性预期学派是20世纪70年代初在美国形成的重要经济学流派。

由于其在经济分析中假定:经济行为的主体对未来事件的“预期”是合乎理性的,故名。

理性预期学派以自己独有的理性预期理论反对长期居于正统地位的凯恩斯经济学,并使西方宏观经济学在理论结构、分析方法上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代表人物是卢卡斯、萨金特、华莱士等。

(一)理性预期学派的产生(二)理性预期学派的理论根据(三)理性预期学派的基本理论(四)理性预期学派的政策主张(一)理性预期学派的产生理性预期学派是对新古典综合派的理论和政策提出挑战而兴起的。

1961年,约翰·穆思在一篇题为《理性预期和价格变动理论》的文章中,最初提出了“理性预期”的概念,这可以看作是该学派的缘起。

之后,卢卡斯、萨金特、华莱士等人循着理性预期的思路,阐发了诸如工资、就业、失业、货币、通货膨胀、经济周期、政府行为和经济政策的作用等一系列理论问题,并猛烈批评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和政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理性预期学派的兴起,在西方经济学界颇为引人注目。

理性预期理论及其在经济学中的应用,被看成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宏观经济学领域最重要的突破性成果之一。

卢卡斯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1995年)。

(二)理性预期学派的理论根据西方的新古典经济学是建立在两个前提上,—个是个体是寻求最优化的。

换句话说,经济行为主体在他们的收入和技术的限度内力求取得最大的预期利润或最大的预期效用;另一个是市场趋向于供求平衡,就是说在每个市场上,除非有法律的限制,情报的脱节,或政府政策的阻碍,在某一特定价格水平上卖方愿意供应的数量恰好等于买方愿意买进的数量。

在这两个前提下,市场上每种产品均衡的含义,就是在一定的价格水平上,企业预备出售的数量恰好等于消费者愿意买进的数量。

同样,在劳工市场上,按照现行的工资率,工人提供的劳动时数正是他愿意提供的劳动量,雇主雇用的工人也正是他愿意雇用的人数。

30年代,凯恩斯所否定的正是这种关于个人行为和市场行为的新古典经济学的前提。

然而,合理预期学派所假定的前提又正是被凯恩斯主义者所否定的新古典经济学假定的前提,并使“古典经济学前提更加连贯更加复杂。

”理性预期学派一是假定人们能够进行合理的选择,也就是说,人们能根据可能得到的最好的信息进行决策,他们的预期是在利用可能得到的最新的数据和可能得到的最好的经济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政府不能“愚弄”人们了。

二是假定价格变动得非常迅速,因此市场上总是处于均衡状态,所有市场总是处于供求相等的境地。

事实上,合理预期学派所假定的前提,正是新古典经济学所假定的前提的继续和发展,理性预期学派也正是把新古典经济学的一些原理运用于所有的经济问题,特别是宏观经济政策,这也正是理性预期学派又被称为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原因。

虽然理性预期学派反对凯恩斯主义,特别是在反对政府干预,反对通货膨胀等政策主张上与货币主义十分相近,但它又不同意把货币政策放在第一位和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认为货币政策无效。

它的理论特点就是强调预期的作用,主张理性的经济人在决定他们未来的行动时,要计算自己的行动对将来市场的影响,以选择效果最有利的行动,从而使政府的任何调节经济的政策和措施都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三)理性预期学派的基本理论1.理性预期假说理性预期论者的理论体系实际上是建立在凯恩斯以前的传统经济学一般均衡模型所假定的两个基本前提之上。

一个假定前提是,每个经济行为主体对未来事件的预期是合乎理性的。

这个作为理论前提的“理性预期假说”包含两个方面:其一,假定消费者花费其收入的行动准则是换得最大效用,而生产者则把利润极大化作为行动准则;其二,所谓“完全预期”假设,即假设任何经济行为主体进行当前决策时所预料的未来会有的情况,总是完全准确无误地符合于未来实际发生的情况。

这里可以看出,“理性预期假说”与新古典综合派和货币主义所采用的“适应性预期假说”是相对立的。

因为后者假定,经济行为主体对未来情况的预期,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为适应已有情况而调整的。

但对任一给定时期来说,他们对任一经济变量的未来情况的预期值则完全取决于过去和当前已有数值的加权平均数。

理性预期论者的第二个假定前提是,只要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即各种产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会随供求状况而相应变化,那么,在每一种产品和每一种生产要素的市场上终究会各有一个价格使它们各自的供求处于均衡状态,其中也包括劳动力的供求总是处于均衡的充分就业状态,而实际上还存在的失业,仅限于摩擦性失业或结构性失业以及所谓自愿的失业。

预期是指从事经济活动的行为主体在做出决定之前,对将来的经济形势或经济变量作出的估计。

西方经济理论看重预期行为由来已久。

但凯恩斯所讲的预期是盲目的、变化不定的预期,以致成为经济不稳定、甚至周期波动的原因。

作为凯恩斯反对派的现代货币主义代表人物弗里德曼所讲的预期是适应性预期,是指人们在进行预期的时候,事先没有掌握足够的信息,没有经过很严密的思考,也没有做很仔细的判断。

理性预期学派提出的理性预期概念,与货币学派提出的适应性预期互相对立。

而正是这种变更,被西方经济学界认为是宏观预期理论的微观基础的变革,宏观预期理论本身的一次“革命”。

所谓“理性预期”是指人们对未来事件的预期总是完全准确无误地符合将来实际发生的情况,或者说各个经济行为主体的主观概率分布的期望值将与客观概率分布的期望值相一致,可以通俗地理解为当人们的预测符合于实际上将会发生的事实,也叫做合理预期。

这种预期是人们根据有关信息形成的。

这种信息不单指统计资料,而且也包括对于经济变量的因果关系的知识。

在进行合理预期时,经济行为主体是主动的,事先掌握了充分的信息,经过周密的思考和判断。

也就是说,在形成预期时,私人经济机构利用了可以获得的所有有关信息,并做了明智的处理。

理性预期理论提出,参加市场活动的人在进入市场以前,已经了解以往的市场变化情况.人们在思想上是有准备的。

进入市场之后,人们就把过去的信息和现在的信息结合在一起,根据它们做出判断。

这样。

人们就不会因市场上的价格变化而受到欺骗。

他们的决策是有根据的,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因而就不会轻易加以改变。

由于人们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做了周密的思考,又有足够的思想准备,他们就会事先采取预防性措施。

这样,政府预定的政策效果就会被理性预期的作用所抵销,致使国家干预的预定目标落空。

由于人们能和国家利用同样的信息,而且决策灵活、及时,比政府快,所以政府在同人们打交道时,总是被动的,并常常被迫放弃原来的打算,政府决策人只能在很短的时期内运用出入意外、不可预料的手段来欺骗人们,暂时地达到某种政策目标。

但是人们是不会长久受骗的。

他们对于政策措施,最初也许无法预料,但很快就会警觉起来,产生合理的预期,从而抵销国家干预的预期效果。

2.货币与利息率之间的关系对于货币与利息率二者之间的关系,新古典综合派的看法是假定其他条件不变,货币数量的增加,将会使利息率下降;反之,货币数量减少,将会使利息率上升。

货币主义提出了相反的看法。

他们认为,货币数量的增加在短期内会使利息率下降,长期内将使利息率上升;反之,则相反。

他们指出市场(或名义)的利息率是由实际利息率和预期通货膨胀率组成的。

当货币增长率突然提高时,人们就会把手中过多的货币余额用于购买各种东西,其中包括债券,从而引起债券价格上升,这意味着债券的实际收益下降,即利息率的下降。

这就是增加货币数量的最初效果。

但随着物价水平的提高,贷款人会要求提高利息率,以补偿其在本金方面所预期的贬值,因而最终将导致利息率上升。

货币主义上述理论的假定前提是中央银行突然地、出乎意料地提高货币增长率。

理性预期学派认为这种假定是不符合实际决定的货币政策的。

他们指出,实际上中央银行总是按照某种连续一致的一种准则来决定货币政策的。

由于这种连续一致性,不管中央银行采取哪种准则,人们都会很快掌握它,并依此形成对通货膨胀的预期。

这种预期是理性的,当银行按其连续一致的准则提高货币增长率时,立刻形成人们的价格预期,结果是名义利息率立刻随着价格上升,但实际利息率并没有受到影响。

理性预期学派由此得出结论:人们的合理预期,使中央银行货币增长率的变动对利息率的影响失去效力,即货币当局只能影响名义变量而不能影响实际变量。

由此可见,理性预期学派比货币学派的主张更进一步。

他们不仅认为货币量不可能骤然增加,也认为即使暂时的利息率下降也是不存在的。

3.货币与货币政策的作用凯恩斯的某些早期追随者认为货币不重要。

新古典综合派不同意这种观点,认为“货币很重要”,货币政策能起重要作用,指出中央银行应该“逆对经济风向行事”,就是在经济衰退时,扩大货币数量和降低利息率,在经济过热时,减少货币数量和提高利息率。

同时,他们认为财政政策也很重要,也应“逆对经济风向行事”,就是在经济衰退时,扩大政府开支和降低税率,在经济过热时,减少政府开支和提高税率。

并主张用收入政策来限制工资和控制物价,以便应付因“工资推动的”或“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

弗里德曼认为“货币最重要”,货币数量是决定物价水平和名义国民生产总值的惟一因素,货币政策是最有效的政策。

但他反对“逆对经济风向行事”,反对政府对经济进行微调。

他认为这样做非但不能稳定经济,反而会加剧经济的不稳定。

弗里德曼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按固定的货币增长率来扩大货币的数量。

此外,可以由市场和价格机制充分发挥作用,让利息率、失业率、价格水平自由变动来达到经济的稳定。

弗里德曼还反对财政政策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主张在低水平的财政收支的基础上平衡预算。

对于目前的通货膨胀主张用降低货币增长率的办法来应付,并认为由此而提高失业率是必要的代价。

他还极力反对用收入政策来控制通货膨胀,认为这样做,不仅不能解决通货膨胀,并且会扼杀价格机制的作用,对合理组织生产和有效地利用资源起破坏作用。

理性预期学派既不赞同新古典综合派所说的,好的货币政策能够影响实际生产量,也反对货币主义所说的,坏的货币政策能够造成严重恶果的理论。

理性预期学派认为货币是个中性的东西,因而对于经济中的实际变量并没有什么有规则的影响。

货币惟一有规则的影响是名义变量,也就是价格。

只有在没有预期到的货币数量发生变动时,才能对失业率、生产量和实际收入等实际变量产生短期的影响。

他们以此为依据,提出了自己的反通货膨胀的政策。

4.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关系1958年,在伦敦经济学院任教的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教授根据近100年英国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统计资料,提出了一条用以表示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交替关系的曲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