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二期末复习提纲(完整版)

合集下载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总复习提纲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总复习提纲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总复习提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一、农业的起源1、起源: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2、地域差异:黄河、长江流域-------南稻北粟的生产格局3、基础:生产工具的出现4、家畜饲养:“六畜”、农畜并存发展二、生产工具的变革:1、远古和商周:主要使用耒和耜2、春秋战国:铁器和牛耕开始出现3、汉代:犁壁、牛耕得到广泛的推广4、唐代:曲辕犁5、灌溉工具:三国翻车、唐代筒车三、水利设施的完善:1、春秋战国:都江堰、郑国渠2、汉代:漕渠、白渠、坎儿井、治理黄河四、生产方式的变化1、千耦其耘:(1)特点:大规模简单协作(2)原因:生产力水平低下2、自耕农经济:(1)原因:私有土地出现,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进步(2)产生:春秋时期(3) 特点: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自己自足,规模小,难扩大再生产五、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1、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为辅2、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3、“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一、井田制1、形成:商周时期2、特点:有公田、私田之分,集体耕种,收获物全部缴纳给贵族3、实质: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4、瓦解原因:铁制农具的使用,私田增多;战争的频繁;各国的税制改革(齐国的相地而衰征、鲁国的初税亩)5、表现:大量公田抛荒,部分“私田”逐渐私有二、土地私有制1、确立时间:战国时期2、标志:商鞅变法从法律上确认土地私有3、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土地兼并是其最主要的来源)自耕农土地私有制4、演变:(1)宋初:不抑兼并(2)明清:土地买卖日益普遍5、土地兼并不能抑制的原因:土地私有制的存在6、均田制:(1)内容:国家按性别、年龄把土地分配给农民(2)原因:土地兼并的结果三、租佃制1、确立及演变:(1)战国:产生(2) 汉代:较普遍(3)宋代:仅次于自耕农的经营方式(4)明清:普及全国,成为农村经济的主要形式2、趋势:(1)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2)租佃关系在农村中的比重逐渐增大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一、四大经济区1、司马迁的划分:山东、山西、江南和龙门碣石以北2、特色:(1)山东、山西:自然条件优越,开发较早,人烟稠密,传统的农业区,宋以前全国的经济重心。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共8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高中历史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复习提纲(金沙县第五中学万飞制)夯实基础构建体系知识迁移注重实战本书叙述中外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变迁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展示历史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分析我国的基本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复习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进行知识梳理和体系构建。

【核心内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三要素: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劳动者;生产关系三要素: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方式。

本单元掌握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土地制度的发展历程,中国农业的区域分布特点和经济重心的南移等内容,教材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复习指导】理清两条主线:A、西方的工业文明进程和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世界由孤立走向整体;B、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传统经济和社会生活造成的冲击,中国近代化的起步和发展。

【核心内容】西方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14世纪),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促成新航路的开辟和西方的殖民掠夺与扩张,西方国家资本主义制度的普遍建立和两次工业革命的发生壮大了西方国家的实力,闭关锁国的中国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有识之士开始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因此导致了洋务运动以及民族工业的发展,社会生活以及交通通讯也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发生着重大的变化.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复习指导】理清两条主线:A、社会主义国家(苏俄/苏联)经济体制的建立与改革;B、资本主义国家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后对生产关系的调整。

【核心内容】苏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尼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相关内容;罗斯福新政、战后各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调整(国家干预经济、人民资本主义、经营者革命)等相关内容。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提纲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提纲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提纲历史是高中文综中相当重要的一门课,好比是理科中的物理,有的文科同学为怎样学好历史而头疼。

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提纲,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提纲(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1、原始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火耕”2、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3、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牛耕在春秋末年兴起是我国农业技术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目前发现最早的铁犁具是战国时期的。

汉代已在全国范围普遍推广牛耕(二牛抬杠→一牛挽犁),而且耕犁基本定型。

(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消费。

2、奴隶社会(夏商周):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

发展过程: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废除(战国)。

瓦解原因: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发展)3、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形成:战国时期,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三)小农经济的含义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它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一直延续到中国近代。

它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民占有少量的生产资料,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四)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在没有天灾、战乱和苛政干扰的情况下,“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

3、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基础上取得的。

4、但是,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已经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五)官营手工业(“工官”制度)1、“工官”制度始于夏商周,直到明朝前期为止,一直占据着古代手工业主导地位。

历史必修ⅱ岳麓版全一册复习纲要.

历史必修ⅱ岳麓版全一册复习纲要.

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一: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1、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北粟南稻。

2、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3、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代替石制、骨制农具。

4、唐代曲辕犁(江东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5、古代灌溉工具主要有翻车、筒车等。

6、水利设施:春秋战国时期芍陂、都江堰、郑国渠;西汉的漕渠、白渠;汉朝王景治理黄河;西域地区的坎儿井。

7、对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的评价p5。

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1、战国时商鞅变法,废井田,对土地私有制给与全面肯定。

2、战国以来的土地私有制形式: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主要形式)和自耕农私有土地。

3、土地兼并严重影响国家赋税,引起社会动荡不安。

北魏实行均田令限制土地兼并。

4、东汉出现田庄经济,田庄的劳动者与田庄主形成了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

5、宋代租佃经济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明清时期租佃制普及全国,佃农对地主的依附关系减弱。

三: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1、汉代司马迁将全国划分为四大经济区:山东、山西、江南和龙门碣石以北。

全国经济区域呈现出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的特点。

2、人口迁移:第一次高潮:两晋之际;第二次高潮:安史之乱以后;第三次高潮:靖康之乱引起。

3、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重心由北方黄河流域移至南方长江中下游地区。

南宋时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南方正式成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

经济重心的南移也带来文化重心的南移。

四:农耕时代的手工业1、春秋时期发明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世界冶铁史上的奇迹。

南北朝时候发明了灌钢法;铁器的广泛使用,特别是刚应用到农具和手工业工具制作上,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2、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使用煤的国家——汉代,北宋时用煤冶铁非常普遍;南宋末年我国开始用焦炭冶铁,明朝流行开来。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知识提纲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知识提纲

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1、原始农业经历了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的发展,大约一万年前,农耕经济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出现,原始农业的格局是南稻北粟。

2、我国古代家畜饲养业通常说的六畜是:猪、马、牛、羊、鸡、狗。

3、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进入文明时代,耒耜仍然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春秋时期掌握了冶铁技术,战国时铁农具推广,生产力提高,大约春秋后期,牛耕开始出现,战国中后期,铁力用于牛耕,西汉中期,人们发明了犁壁,唐代出现了曲辕犁(江东犁),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古代灌溉工具:东汉时期,曹魏马钧改进的翻车,唐代的筒车。

古代修建了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灌溉工程:西域地区的坎儿井是其中的代表。

4、自耕农出现于春秋,小农经济的特点:男耕女织、自给自足、落后性、封闭性、分散性、脆弱性。

5、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1)产业结构:种植业和家畜饲养业相结合(2)耕作方式:精耕细作(3)经营方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6、商周时期井田制出现,春秋时期井田制开始走向崩溃,战国时期废除,我国古代农业税始于春秋时期,废除在2006年。

7、战国以来,土地私有制主要有三种形式: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自耕农私有土地。

封建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是土地兼并,根源是封建土地私有制。

在中国古代,地主和自耕农都是国家的编户齐民,是国家赋税的直接提供者。

战国时期,租佃方式产生,宋代,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

8、司马迁根据汉代经济分布的特点,将全国划分为四大经济区:山东、山西、江南、龙门碣石以北,从战国到东汉,全国经济区已呈现出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的特点。

9、古代人口南迁的三次高潮:两晋之际、唐安史之乱以后、两宋之际,南迁原因:战乱,南迁影响:(1)促进南北文化融合(2)推动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10、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1)中原人口南迁为南方补充了大量劳动力,带来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2)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政治重心南移,统治者重视(3)江南自然条件优越,蕴含着发展农耕的巨大潜力经济重心南移过程:(1)孙吴、东晋、南朝(三国两晋南北朝)南北方经济趋于平衡(2)中唐以后南方经济逐渐超过北方(3)南宋时古代经济重心南移过程完成经济重心南移影响:(1)经济重心南移也带来了文化重心的南移(2)促进了江南经济发展11、我国的青铜时代:从二里头文化到春秋末期历时约15个世纪早在汉代人们就开始用煤做燃料,并用来冶铁,北宋时,用煤冶铁相当普遍。

高中历史必修二岳麓版复习提纲啊讲解

高中历史必修二岳麓版复习提纲啊讲解

历史必修2 经济成长历程知识提纲经济决定政治,文化是政治和经济的反映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一、农业的起源原始农业开始的标志【种植经济】采集经济 种植经济(主要)——原始农业 狩猎 家畜饲养业(辅助)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中国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是以对土地高度利用为基础,通过不断改进农业生产技术、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和提高农作物生产能力而形成的农业耕作方式。

二、生产工具的演变石、木、骨制农具 铁农具(春秋战国)曲辕犁(唐代)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灌溉工具的进步(翻车、筒车)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四、耕作方式的进步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商周) 自耕农经济【个体小农经济】(春秋)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特点之一:“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勉强自给自足,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进步性)容易破产封闭落后,很难扩大再生产,近代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局限性)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一、土地所有制的变化土地公有制 生产力低下土地私有制(春秋开始,战国确立)【君主】【地主】【自耕农】私有土地周王室强大(前提) 实行分封制 井田制 周王室衰落 分封制崩溃 井田制崩溃二、税制改革与变法春秋:税制改革 客观上承认土地私有权,加速井田制瓦解战国:变法 法律上废井田制,肯定土地私有制三、土地私有制的发展1、主要途径:土地买卖、兼并(宋初、明清)2、危害a 。

影响政府的财政收入 b 。

农民失去土地,日益贫困 c 。

农民成为流民,影响社会的稳定3、限制兼并(北魏、隋代、唐初:均田令【制】)4、无法根除(封建土地私有制的长期大量存在)三、租佃关系的出现和发展1、战国(产生)2、汉代(普遍)3、宋代(仅次于自耕农形式)4、明清(进一步发展)芍陂、都江堰、郑国渠、漕渠、白渠等工程建成 西域地区的坎儿井 大规模治理黄河 评价自耕农经济 井田制(商周)私田(村社成员的份田) 公田(贵族占有)人身依附关系强烈 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 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第4课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一、金属冶炼业青铜时代(二里头文化时期到春秋末期)金属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铁和钢(春秋时期)煤(汉代开始)煤(北宋普遍)焦炭(南宋开始)焦炭(明朝流行)二、纺织技术1、养蚕缫丝(上古时代)2、丝织技术迅猛发展(西周)3、远销欧洲,成为“丝国”(汉代)4、缂丝技术(唐朝)5、棉纺织技术推广(元代)6、棉布成为主要衣料(明代)【江苏松江“衣被天下”】三、陶瓷技术1、陶器发明(新石器时代)2、青瓷(东汉)3、白瓷(南北朝)4、制瓷业成为独立生产部门(唐代)5、瓷都景德镇(宋代)6、进入彩瓷生产时期(元代)四、官营手工业、专业的私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1、家庭手工业(评价)进步性:资金雄厚、规模经营,分工细密,有利于手工业技艺的提高,代表最高水平,主导地代前期)局限性:不计成本,不入市场,缺乏竞争,残酷剥削和压迫引起工匠激烈反抗商品经济和私营手工业的发展 调整内部生产关系(征役制--雇募制)3、私营手工业兴起(春秋战国) 主导(明中叶)手工作坊或工场增多,出现雇佣劳动关系(明中期后)生产力的进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大大提高。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复习提纲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复习提纲

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一、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1)刀耕火种(原始农业) (2)石器锄耕(耒耜)(3)铁犁牛耕:春秋出现,汉代后,铁犁牛耕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二、农业的精耕细作生产工具:春秋战国—铁犁;西汉—耦犁、耧车(播种工具);隋唐—曲辕犁耕作方法:春秋战国—垄作法(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法);西汉—代田法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漕渠、白渠、龙首渠(汉)灌溉工具:翻车(三国)、筒车(唐朝)、高转筒车(宋朝)、风力水车(明清)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时间:春秋战国原因: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普及,提高了生产力。

(根本原因)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特点: ①以家庭为生产单位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地位:小农经济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评价:积极 ①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②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贡献消极 ①小农经济比较脆弱,容易破产 ②是我国封建社会繁荣的原因,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第2课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一、手工业的发展形态官营手工业、 民营手工业 、家庭手工业二、手工业的发展青铜:商周—鼎盛(青铜时代) 代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 冶铁:西周晚期出现铁器 ,东汉杜诗发明水排(水利鼓风冶铁工具)炼钢:南北朝—灌钢法(水排和灌钢法使中国的冶炼技术在16世纪前一直领先于世界) 商朝—原始瓷器;东汉—青瓷;北朝—白瓷唐朝;唐朝—南青北白;宋朝—五大名窑 明朝—青花瓷、彩瓷;景德镇成为瓷都(明代有些瓷器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 清朝—珐琅彩 商朝— 出现丝织品;西周—斜花提纹织物;唐代—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宋朝—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明清—丝织业鼎盛时期(苏州和杭州成为全国丝织业中心)三、资本主义萌芽时间:明朝中后期 地区:江南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含义:一些手工业部分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雇佣与被雇佣)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这种带有雇佣与被雇佣关系的手工工场的出现。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考答题的点已标出)..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考答题的点已标出)..

(打★的可能有大题)单元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知道古代中国农业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的主要耕作方式进步;了解铁农具的应用、牛耕的发展,了解都江堰的史实,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中国原始农业的创始人:神农氏“制耒耜,教民耕作”2.早期农作物:北方(黄河流域):粟;南方(长江流域)稻3.生产工具的改进与耕作方式的进步①原始社会:石、木、骨器;“刀耕火种”②商周:金石并用,耒耜仍是主要工具;大规模简单协作③春秋战国:铁犁牛耕;个体的精耕细作,形成小农经济▲春秋战国时期农用动力方面的革命:牛耕的出现④汉代的发展:汉代牛耕普遍使用二牛抬杠法,⑤曲辕犁(耕犁基本定型)⑥灌溉工具:有翻车(三国、人力)、筒车(唐、水力)等3、水利的兴修:战国时秦国蜀守李冰,修建了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了“天府之国”。

现在都江堰还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郑国渠4、土地制度:商周时期:井田制。

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春秋时期:(1)井田制崩溃:公田抛荒,私田私有(2)税制改革:客观上承认土地私有(3)商鞅变法: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对土地私有全面肯定5、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其一:生产规模——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其二:所有制结构——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体其三: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其四:生产模式——精耕细作★(二)列举汉、唐丝织,商、春秋、汉冶金,唐、宋、明、清时期陶瓷等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1、丝织业:①汉代:丝织品经丝绸之路远销欧洲、中国被称为“丝国”(素纱禅衣图片)②宋元:棉花迅速传播,黄道婆改进技术③明代:松江成为棉织中心,棉布成为主要衣料2、冶金业①商周时期:是青铜时代的繁荣时期②春秋时期:铁器时代的到来(春秋冶铁技术的进步:冶炼生铁技术、铸铁柔化处理技术,炼钢技术。

意义:促进了铁器的普及,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③南北朝:灌钢法④燃料:汉代开始用煤,北宋用煤冶铁非常普遍,我国是最早用煤的国家;南宋用焦炭冶铁,明朝流行。

高中历史必修二岳麓版复习提纲

高中历史必修二岳麓版复习提纲

历史必修2经济决定政治,文化是政治和经济的反映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经济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一、农业的起源原始农业开始的标志【种植经济】采集经济 种植经济(主要)——原始农业 狩猎 家畜饲养业(辅助)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中国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是以对土地高度利用为基础,通过不断改进农业生产技术、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和提高农作物生产能力而形成的农业耕作方式。

二、生产工具的演变石、木、骨制农具 铁农具(春秋战国)曲辕犁(唐代)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灌溉工具的进步(翻车、筒车)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

)四、耕作方式的进步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商周) 自耕农经济【个体小农经济】(春秋)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特点之一:“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勉强自给自足,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进步性)容易破产封闭落后,很难扩大再生产,近代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局限性)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一、土地所有制的变化土地公有制 生产力低下土地私有制(春秋开始,战国确立)【君主】【地主】【自耕农】私有土地周王室强大(前提) 实行分封制 井田制 周王室衰落 分封制崩溃 井田制崩溃二、税制改革与变法春秋:税制改革 客观上承认土地私有权,加速井田制瓦解战国:变法 法律上废井田制,肯定土地私有制三、土地私有制的发展1、主要途径:土地买卖、兼并(宋初、明清)2、危害a 。

影响政府的财政收入 b 。

农民失去土地,日益贫困 c 。

农民成为流民,影响社会的稳定3、限制兼并(北魏、隋代、唐初:均田令【制】)4、无法根除(封建土地私有制的长期大量存在)三、租佃关系的出现和发展1、战国(产生)2、汉代(普遍)3、宋代(仅次于自耕农形式)4、明清(进一步发展)人身依附关系强烈 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 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1、四大经济区的名称、地域、产业、地位、成因2、特点: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芍陂、都江堰、郑国渠、漕渠、白渠等工程建成 水利建设的著述 西域地区的坎儿井 大规模治理黄河 评价自耕农经济 井田制(商周)私田(村社成员的份田) 公田(贵族占有)二、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1、原因2、高潮3、影响:生产工具、技术、劳动力、风俗习惯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外因:北人南迁带来劳动力、工具、技术1、原因内因:环境安定、巨大潜力孙吴、东晋、南朝:农业得到发展,带动手工业、商业和城市的发展2、过程 中唐以后:继续发展,逐渐超过北方两宋:北宋时期,依靠东南财富;南宋时期,南方成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四、文化重心的南移中国农耕经济的一大特点:多样性和经济重心南移第4课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一、金属冶炼业青铜时代(二里头文化时期到春秋末期)金属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铁和钢(春秋时期)煤(汉代开始)煤(北宋普遍)焦炭(南宋开始)焦炭(明朝流行)二、纺织技术1、养蚕缫丝(上古时代)2、丝织技术迅猛发展(西周)3、远销欧洲,成为“丝国”(汉代)4、缂丝技术(唐朝)5、棉纺织技术推广(元代)6、棉布成为主要衣料(明代)【江苏松江“衣被天下”】三、陶瓷技术1、陶器发明(新石器时代)2、青瓷(东汉)3、白瓷(南北朝)4、制瓷业成为独立生产部门(唐代)5、瓷都景德镇(宋代)6、进入彩瓷生产时期(元代)四、官营手工业、专业的私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1、家庭手工业(评价)进步性:资金雄厚、规模经营,分工细密,有利于手工业技艺的提高,代表最高水平,主导地代前期)局限性:不计成本,不入市场,缺乏竞争,残酷剥削和压迫引起工匠激烈反抗商品经济和私营手工业的发展 调整内部生产关系(征役制--雇募制)3、私营手工业兴起(春秋战国) 主导(明中叶)手工作坊或工场增多,出现雇佣劳动关系(明中期后)生产力的进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大大提高。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特别全 细致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特别全   细致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经济发展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考纲课标解读: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耕作方式演变过程: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土地制度: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商周贵族土地国有制(井田制)战国以来土地私有制(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和自耕农私有土地)、国有土地(屯田制、均田制等)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种植业形成南稻北粟的农业种植结构);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各地区各民族农业发展不平衡。

2、手工业的发展: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①历史悠久,素称发达。

②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③部门不断增加,分工越来越细。

④手工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手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⑤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生产布局成相应变化。

3、商业的发展: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古代商业发展的特征:①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相辅相成②受重农抑商政策制约,发展艰难而曲折③阶段性特征明显,各个时期发展极不平衡④货币问题始终掺杂其间。

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不仅阻碍工商业的发展,而且强化了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

海禁、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与世隔绝,落后于世界潮流。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受封建制度的束缚,如“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

一、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一)农业的起源:1、原始农业的产生: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2、南稻北粟: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在发展初期就已显露出地域的差别,即北方以旱地的粟麦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田稻作生产为代表,并在各自的扩展、传播中相互交融。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较详)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较详)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一、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精.1 起源: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农业南稻北粟的生产格局-------地域差异:黄河、长江流域基础:生产工具的出现、农畜并存发展“六畜”家畜饲养:;犁壁、牛耕得到广泛的推;铁器和牛耕(春秋、战国)生产工具:耒耜(远古、商周)2. (唐代)筒车(三国)翻车、;灌溉工具:曲辕犁(唐);广(汉);漕渠、白渠、坎儿井、治理黄河(汉)、郑国渠(春秋、战国)都江堰水利设施:3. :①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为辅;②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③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4. “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②但很难扩①在没有天灾人祸的情况下,评价中国古代自耕农经济:5. 大再生产,阻碍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③具有封闭性。

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公田和私田1. ①君主土地私有制度②地主土地私有制(土地兼并是其最主要的来源)封建土地所有制2. ③自耕农土地私有制租佃关系:产生(战国)完善(宋)进一步发展(明清)3. 三、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山东、山西、江南和龙门碣石以北:汉四大经济区(司马迁的划分)1. 历史上北方人口的三次南迁①两晋之际安②史之乱之后③两宋之际 2.:①北方战乱,南方相对稳定②北人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和大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3④统治者的重视量劳动力③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四、农耕时代的手工业;普遍用;开始用煤冶铁(汉);灌钢法(南北朝)金属冶炼:生铁冶炼、块炼钢(春秋)1. ;使用焦炭冶铁(南宋)煤冶铁(北宋);缂丝技术(唐);丝绸之路(汉)纺织业:丝织:起源(上古时期)2. ) 松江(黄道婆)棉纺织中心(元棉织:推广“擀弹纺织” 。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陶瓷业:3 江::瓷器成为日常生活用品(唐代):白瓷(南北朝)青瓷(东汉晚期)(元代)青花和釉里红:(宋代)”瓷都“西景德镇成为:(明代)斗彩和五彩瓷:粉彩和珐琅彩(清代)以私营手工业为主后以官营手工业为主,明中期以前、明中期以4 五、农耕时期的商业和城市商朝: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1 “工商食官”的政策周朝:春秋战国:私商成为主体隋唐:出现长安、洛阳、扬州等大都市,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繁荣(原因:政治上的大一统和大运河的开凿)宋代:最早的纸币,集镇、夜市兴盛元代:纸币流通;市镇明清:货币经济占主体:农产品商品化;区域性商人形成;兴起:①坊市分开②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和军事重镇隋唐)-(周古代城市的兴盛:2. :①打破了坊市界限、时间限制;②出现了夜市、早市、草市;(宋)③城市经济功能增强:有较强的专业特色;工商业市镇兴起(明清)重农抑商中国封建社会基本的经济政策:3. 产生原因:①商业的不稳定性及商人的流动性②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作用、影响)评价: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六.资本主义萌芽的概念,阻碍它的因素1. 近代前夜危机出现的原因2.七、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开辟的过程、原因、条件、影响八.欧洲的殖民扩张与掠夺1. 西、葡、荷兰殖民活动的特点英国确立殖民霸权的过程2. 三角贸易的航程3.九.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两次工业革命出现的时间、标志、及相关的发明1. 两次工业革命的不同点2.3. 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建立的方式、影响十.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的表现1. 洋务运动的目的、内容、作用、影响2.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十一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四个阶段、原因 1. 中国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特点、原因 2. 日侵华对中国经济破环的表现 3.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十二服饰:晚清:鸦片战争前后,西式服装传入中国,民间开始效仿,后来晚清政府对1. 官定服饰进行改革民国:民国政府颁布男女礼服形制,新服饰走向下层民众洋装流行与传统服饰并行,并促成服饰改良中西合璧的产物——中山装和旗袍“断发”和不缠足运动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2. 年,清政府颁布了准许臣民自由剪发的法令1910 ,结辫陋习至此革除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发出《剪辫通令》 3. 年代,通商口岸出现西餐馆40世纪19 饮食:年代前后上海陆续开办了一批西菜馆60世纪19 世纪七八十年代,西餐由通商城市流入市镇,由沿海进入内地19 近代日常食品发生嬗变,张裕葡萄酿酒公司首开制造葡萄酒和白兰地酒之先河建筑:4. 西式建筑最早出现在租界地区近代民居最普遍和最典型的是——分布在北方的居住大院和南方城市及天津的里弄住宅大城市出现高级公寓和别墅式住房,尤其是独院式花园洋房1872太平天国时期民众开始有新闻观念②世纪中国出现近代报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范文
2020年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二期末复习提纲(完整
1/ 7
版)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一、农耕技术的进步(一)耕作方式: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取代刀耕火种,成为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

(二)农具的更新: 1、汉代:曲柄锄、大镰、耧车。

2、东汉:二牛抬杠到一牛挽犁。

3、唐代:曲辕犁。

(三)水利设施 1、水利工程:战国时期——李冰,都江堰;郑国,郑国渠。

2、灌溉工具:略。

二、土地及赋税制度(一)土地制度 1、商周时期:井田制——土地名义上归国家公有,实际归国王所有。

2、战国以后:土地私有制。

(1)土地私有的三种形式:封建国家所有(均田制)、封建地主所有(主要)、自耕农所有。

(2)土地私有带来的社会问题:土地兼并;自耕农破产,影响国家税收及社会稳定。

(二)赋税制度征收赋税是封建国家剥削农业生产者的主要方式,为政府的财
政支出提供物质保障的手段。

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三、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特点小农经济为主,精耕细作;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式;男耕女织的方式;具有分散性、封闭性、脆弱性。

(尤其注意前三个)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一、古代手工业的主要形态家庭手工业生产目的满足小家庭的生活需要私(民)营手工业官营手工业满足市场流通的需要满足皇室和政府的需要二、古代手工业的主要成就产品流向自产自销,少量产品流入市场产品面向市场产品不在市场流通特点自给自足,汉代田庄是其特殊形式民间私人组织生产政府组织生产,技艺高超,但具有封闭性,管理严苛。

(一)纺织业 1、汉代:丝织品沿丝绸之路远销欧洲,中国被称为“丝国”。

“素纱禅衣”是典型代表。

2、元代:黄道婆改进纺织工艺;棉布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

3、明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二)冶金业
3/ 7
1、汉代:杜诗创造出水力鼓风装置——水排。

2、南北朝:灌钢法。

3、北宋:用煤做燃料冶铁的明确记载。

(三)陶瓷业 1、东汉:墓葬中出土青瓷器。

2、唐代:南青背白。

3、宋代:五大名窑;海上丝绸之路。

4、清代:粉彩瓷。

请老师们提示学生:成就类容易在选择题中出现,一定将朝代和成就对应。

三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一、“市”的发展 1、秦汉:对商品交易的场所有严格的管理,实行“市坊分离”制度。

2、南北朝:出现民间集市——草市。

3、唐代:草市发展为地方商业中心,“夜市”繁盛。

4、宋代:“市”突破了时间空间上的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政府的直接监管;出现纸币——交子。

从原因上看,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共同促进商业经济的进步;从发展的特点上看,“市”的功能逐渐增多,分布逐渐向南方倾斜,政府对商业的管理逐渐放松。

四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一、“重农抑商” 1、重视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的发展,限制私营手工业、商业及商人的发展。

2、目的:维护小农经济、保障国家安全、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君主地位。

3、表现:(1)重农:轻徭薄赋、兴修水利、限制人口流动······ (2)抑商:歧视商人、发展官营商业、重税·······
4、影响:(1)积极性:明清之前,有利于保证农业的发展,稳定封建社会的统治基础。

(2)消极性:抑制了经济的活力,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二、“海禁”政策 1、含义:明清时期,政府禁止中国人私自赴海外经商,限制外国人到中国贸易的政策。

注:(1)并不是绝对禁止海外贸易;(2)禁止的是民间的对外贸易;(3)允许官方的小范围的对外贸易,如朝贡贸易、广东十三行。

2、影响:使中国丧失了通过海外贸易推动经济发展机会,使中国落后于同时期的世界潮流,导致中国在十九世纪时以极端保守和落后的面貌走向近代化的世界。

三、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1、产生时间、地区、行业: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丝织业。

5/ 7
2、发展:到清代,手工业工场的经营更加成熟,行业也有所拓展。

3、发展状态:缓慢。

4、缓慢原因:(注意政治、经济等方面分析的方法)(1)政策因素:封建政府重农抑商,征收重税等(2)经济因素:小农经济、自给自足(3)市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使国内市场狭小;闭关锁国的政策是海外市场丧失(4)资金因素:地主、商人多把钱用于买田置地,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5)观念因素:传统的重农观念的影响。

专题二、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注意时间)一、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一)鸦片战争前,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二)鸦片战争后传统经济结构的变动:自然经济缓慢解体,新经济成分出现。

二、新经济成分的出现:外资企业、洋务企业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一)外资企业:鸦片战争后外商企业陆续在通商口岸兴起,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机器与技术,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从而为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起了诱导作用。

(二)洋务企业:(参阅课本 31 页知识链接) 1、背景:面临内忧外患。

目的: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2、时期:19 世纪 60—90 年代。

口号:“师夷长技以自强”。

3、活动:(1)前期兴办军事工业(“自强”)(2)后期兴办民用工业(“求富”)
4、洋务运动创办的工业:(1)军用工业:安庆内械所(第一家官办)江南制造总局(国内规模最大)(2)民用工业:开平煤矿(第一个使用机械采煤矿)、轮船招商局
5、影响:(1)顺应了近代化的历史趋势,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开始起步。

(2)引进了西方机器和先进技术,培养了科技人员;(3)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扩张;(4)加速了封建经济的解体,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6、失败根本原因:没有触及腐朽的封建制度;★ 三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曲折发展历程:) 1、兴起产生:(1)时间:19 世纪 60、70 年代前后;(2)地点:广州、天津、上海等东部沿海地区生产;(3)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小农经济开始解体;外商企业
7/ 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