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与工程”领域内容解读和教学建议
“技术与工程领域”内容标准的解读
“技术与工程领域”内容标准的解读“技术与工程领域”内容标准的解读(一)工程和技术领域学习内容的教育价值各位老师,大家好!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进行一系列的关于“技术工程领域内容”的专题讲座。
今天是第一讲,讲《工程技术领域学习内容的教育价值》。
我们生活在一个现代的技术社会当中,不断变化的新技术正以一种史无前例的速度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如何让学生适应这个技术社会的生活,并且能够积极地参与这技术社会,已经成为基础教育的一个高度重视的焦点问题,所以这次《课程标准》在修订过程当中就增加了“工程和技术”教育领域的内容。
因为没有现代技术教育的基础教育,不能称之为现代教育。
以前我们也有一些技术教育的,这个技术教育就是指我们有一种课叫劳技课,现在仍然是我们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内容,但是那样的劳技课不能称之为技术教育,它不能培养孩子们真正意义上的技术与设计思维,只能产生一堆垃圾,将财富变成垃圾往垃圾桶里面去扔。
大家想一想,在劳技课上面所做的那些所谓的贴画、纸花之类的东西,它的本质不就是将学校里花钱买来的那些东西变成了一堆垃圾吗?潜意识当中这是一种负的教育。
近年来国际科学教育当中,技术领域的教育也是日益受到重视,尤其是美国,显著标志之一就是技术和工程领域在中小学逐渐被引入。
这一次《课程标准》修订当中,我是负责工程和技术领域内容的执笔,这块内容是一个新增的内容。
在我们新课程标准的方案中,作为一个基础的学习领域被增加列入小学科学课的必修内容,这应该是一个历史性的标志,也是本次小学科学课程课标制定的亮点之一。
在我们国家,真正意义上的技术教育在小学刚刚起步,尤其是工程这一个概念,许多科学老师对工程教育几乎是一无所知,或者说知之甚少,当务之急就是加强对工程和技术教育的宣传,尤其是进一步要提高对工程教育的认识。
在我们小学科学课程当中,为什么要设立工程和技术领域的内容?技术内容的学习有什么独特的价值?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回答,有助于大家认识课程标准当中技术教育内容的性质和价值,对推行工程和技术课程的实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技术与工程”领域内容解读和教学建议
“技术与工程”领域内容解读和教学建议添加日期:2017/6/2 15:08:40 点击率:323 来源:钱金明录入人:海风“技术与工程”领域内容解读和教学建议嘉兴海宁市教师进修学校钱金明一、技术与工程领域解读新颁布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将“技术与工程”列为与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并列为一个专门的领域,这是我国首次将“技术与工程”纳入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科学教育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具有科学素养、适应社会发展的未来公民,使其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为达到这一目标,国际科学教育界日益关注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的交叉融合,提出以整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术,并能进行灵活迁移应用,解决现实问题。
为此,新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从目标上明确设置了“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目标,包括总目标和学段目标,到课程内容的技术与工程领域3个主要概念,即16.工程技术人员依据科学原理设计和制造物品、解决技术应用的难题,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人工世界;17.工具延伸和增强了人类的能力;人们利用工具生产产品、改造环境,以满足自身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18.工程技术的核心是设计,创新是设计的灵魂,每一项设计都需要不断完善。
并进一步分解细化为9个学习内容,并分段设计和呈现相应的课程目标与内容,这为课程教材编写提供了清晰的目标和明确的依据,也方便我们一线教师理解课标,更好解读教材,把握目标设计学习方案。
在原《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虽没有单独设置“技术与工程领域”,但我们认真分析,此理念、要求也早就隐含在其中,分散在各个部分里,如在其科学探究内容标准框图及具体内容标准中,把“观察、实验、制作”作为一个部分进行了阐述,它包含了对简单工具使用方面的要求。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容标准框图及具体内容标准中,把“对待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包括用科学改善生活、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和科学对社会的双重作用等内容。
在物质世界内容标准框图及具体内容标准中,“运动与力”中包含了简单机械。
小学低年级技术与工程活动开展技巧
小学低年级技术与工程活动开展技巧作者:李彤来源:《湖北教育·科学课》2017年第05期现代社会当中,不断涌现的新技术、新工程正日益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学习和生活。
如何看待这个变化的社会,并能积极地应用新技术、新工程改善生活质量,是每一个公民必备的技能和素养。
基于此,《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适时增加了“技术与工程”领域的教学内容。
对低年级学生而言,他们刚跨进学校不久,对神秘的科学世界充满好奇,但注意力不稳定,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鉴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在低年级科学课堂上进行技术与工程领域的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具体的工程管理和技术制作中理解和巩固知识,提升分析、比较等思维能力,使他们的科学素养得到有效发展。
本文从科学实验室建设、技术工程类活动的开展、课内外资源的应用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合理分区,充实器材技术与工程领域的教学主要是在实验室进行的(有的学校场地、资金充裕,专门设置了技术类教室,如木工教室、创客实践室等),这类教室往往具有多种功能——既是教师指导和学生操作的教学场地,也是图书阅读中心、器材存放仓库,往往还兼做作品展示窗口。
所以,实验室需要精心设计,合理分布,可以把场地划分成教学区、器材区、阅读区、展示区等几个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的区域,使科学实验室变成具有多维空间、多重功能的综合性场所。
教学区是师生互动的区域。
低年级学生的主动性和动手能力还处于初级阶段,教师的主导地位需要突显。
黑板、多媒体平台、演示实验台等设施的型号和位置都应方便教师的操作;低年级学生的组织能力、合作技能较弱,一个小组以4人左右为宜,围坐在一张桌子周边,桌子大小要适于学生轻声交流和共同操作。
器材区应该在教学区的旁边,用透明的柜子或塑料箱把各种实验材料、加工工具和药品耗材分门别类地整齐摆放。
低年级学生不知道各种器材的作用、取放要点,器材可以由教师来拿,但要让学生看得见,用眼睛看、用心感受,慢慢地认识它们,知道它们的位置和作用。
工程技术类通识课程的教学设计
工程技术类通识课程的教学设计一、课程背景和目标工程技术类通识课程旨在为非专业的学生提供工程技术领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够了解工程技术领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和安排1. 工程技术概述:简介工程技术的定义、范畴和发展趋势,介绍工程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科学与工程:探讨科学与工程之间的关系,介绍科学方法在工程技术中的应用。
3. 工程设计:介绍工程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步骤,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创新思维。
4. 材料科学与工程:介绍常见材料的性质和应用,讲解材料的制备和处理技术。
5. 结构力学:介绍结构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培养学生的结构设计和分析能力。
6. 电气与电子工程:讲解电气与电子工程的基础知识和应用,介绍常见的电气电子设备。
7. 控制工程:介绍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讲解控制系统的设计和调试技术。
8.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介绍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的基础知识和技术,讲解常见的计算机软硬件设备。
9. 可持续发展与环境工程:讲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介绍环境工程的基本知识和技术。
10. 项目管理与实施:介绍项目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培养学生的项目管理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1. 探究式学习:通过案例分析和问题解决,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问题解决能力。
2. 实践教学:组织实验和实地考察,让学生能够实际操作和体验工程技术的过程。
3. 讨论和交流:组织小组讨论和学生报告,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4.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图表、实验视频等,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四、评价和考核方法1. 个人报告:学生根据课程内容和实践经验,撰写个人报告,评价自己在课程中的学习收获和问题。
2. 小组项目:学生组成小组,选择一个工程项目进行研究和设计,并进行报告和展示。
3. 课堂测验:通过课堂测验测试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理解能力。
技术与工程领域教材分析及教学思路初探
技术与工程领域教材分析及教学思路初探作者:李星灿来源:《湖北教育·科学课》2017年第05期人类观察自然,研究各种现象产生和变化的原因而产生科学,科学的核心是发现;对科学加以巧妙运用以适应环境、改善生活而产生技术,技术的核心是发明。
人类为实现自己的需要,对已有的物质材料和生活环境加以系统性地开发、生产、加工、建造等,这便是工程,工程的核心是建造。
技术与工程板块是新课程标准的一大特色,也是青岛版《科学》教材最大的创新点。
教材把这一板块独立出来,加以灵活处理,让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选择执教的时机,突出了这一内容的重要地位,给予教师充分的自由度,又关照了学生的学习体验,可谓一举多得。
与传统板块相比,这一板块以学生动手发明创造为出发点,课程内容更接近于课内活动课,更加强调操作,趣味性强,学生喜闻乐见。
一、教材分析一年级上、下册共有两个技术与工程板块:上册为《工具是个好帮手》,包含《放大镜》《我的削笔刀》两课;下册为《我们的产品》,包含《番茄与番茄酱》《做个小挂钩》两课。
《放大镜》一课从简单的科学仪器入手,让学生体验科学仪器在科学发现过程中的作用。
“问题与探究”中提出“怎样才能看清楚”,激发学生的兴趣,教材呈现女孩用肉眼观察自己的指纹、男孩用肉眼观察绿萝叶的情景,让学生认识到借助放大镜既可以观察世界,也可以观察自身。
“探究与实践”首先介绍放大镜的构造,展示学生摸放大镜的图片,充分考虑一年级学生运用感官探究的特点。
第二个环节介绍放大镜的使用方法,语言力求通俗明白。
最后引出问题——用放大镜观察和用肉眼观察有什么不同?让学生发散思维。
教材此时呈现用放大镜观察邮票和观察指纹的图片,引导学生直观地说出自己的感受——放大镜让小的东西看起来变大了,从而形成认知。
“拓展与创新”呈现了昆虫观察盒与用放大镜看词典词条的图片,让学生探索科学仪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这堂课以学生的体验为主线,将放大镜的外观、使用方法、用途等贯穿起来。
【新教材】2019年教科版小学科学新修订教材 技术与工程领域总体介绍
视角 纵向 纵向 横纵结合 工程师
学段目标
课题
展开线索
工具和技术
16.2-1●知道重大的发明和技术会给 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和变化。 1.紧密联系的工具和技术
17.3-1 ● 知 道 完 成 某 些 任 务 需 要 特 定 的工具。 17.3-2 ● 知 道 杠 杆 、 滑 轮 、 轮 轴 、 斜
特点
倡导跨学科学习 方式
积极吸收了STEM教育和项目化学习(PBL)的 精髓
多样化的 实施类项
不同学段、内容采用了不同类型的呈现方式
4
教学建议
04 教学建议
介绍相关的科技史,针对某一内容选取重要节点,兼顾历史与逻辑的顺序组织, 引导学生重演人类的理论分析与推理过程,使学生以主人公的身份带着问题进 行探究与实践。
平的最近发展区 技术
与工程
方法;
便利、快捷; 品、解决技术应用的难题、创造丰富
知道设计包括一系列步骤,完成
利用身边可制作加工
多彩的人工世界的一系列活动;
一项工程设计需要分工与合作,需
的材料和简单工具动手完
了解科学技术推动着人类社会的
要考虑很多因素,任何设计都受到
成简单的任务。
发展和文明进程。
2.用水计量时间 3.我们的水钟 4.机械摆钟 5.摆的快慢 6.制作钟摆
使用效果。
7.计量时间和我们的生活
人类对精确、方便 和经济计时的追求
3 编写策略 专题—实践型
五下
计量时间 船的研究 工具与技术 小小工程师
切入点 人工世界(具体问题) 人工世界(具体问题)
技术(宏观) 工程(宏观)
研究对象 计时工具(钟表) 交通、运输工具(船)
“技术与工程”领域内...
“技术与工程”领域内容解读和教学建议嘉兴海宁市教师进修学校钱金明(省特级教师)一、技术与工程领域解读新颁布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将“技术与工程”列为与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并列为一个专门的领域,这是我国首次将“技术与工程”纳入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科学教育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具有科学素养、适应社会发展的未来公民,使其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为达到这一目标,国际科学教育界日益关注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的交叉融合,提出以整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术,并能进行灵活迁移应用,解决现实问题。
为此,新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从目标上明确设置了“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目标,包括总目标和学段目标,到课程内容的技术与工程领域3个主要概念,即16.工程技术人员依据科学原理设计和制造物品、解决技术应用的难题,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人工世界;17.工具延伸和增强了人类的能力;人们利用工具生产产品、改造环境,以满足自身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18.工程技术的核心是设计,创新是设计的灵魂,每一项设计都需要不断完善。
并进一步分解细化为9个学习内容,并分段设计和呈现相应的课程目标与内容,这为课程教材编写提供了清晰的目标和明确的依据,也方便我们一线教师理解课标,更好解读教材,把握目标设计学习方案。
在原《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虽没有单独设置“技术与工程领域”,但我们认真分析,此理念、要求也早就隐含在其中,分散在各个部分里,如在其科学探究内容标准框图及具体内容标准中,把“观察、实验、制作”作为一个部分进行了阐述,它包含了对简单工具使用方面的要求。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容标准框图及具体内容标准中,把“对待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包括用科学改善生活、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和科学对社会的双重作用等内容。
在物质世界内容标准框图及具体内容标准中,“运动与力”中包含了简单机械。
两者相比最显著的不同有:一是原课标没有自成领域,也没有以3个主概念及细化成9个学习内容这样清晰的呈现;二是新的课标中增加了2个主核心概念的内容,“工程技术人员依据科学原理设计和制造物品、解决技术应用的难题,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人工世界”和“工程技术的核心是设计,创新是设计的灵魂,每一项设计都需要不断完善”,和6个学习内容。
“技术与工程”领域教学探索
“技术与工程”领域教学探索作者:姚伟国来源:《湖北教育·科学课》2018年第03期新版《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技术与工程”领域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有机会综合所学的各方面知识,体验科学技术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体会到“做”的成功和乐趣,并养成通过“动手做”解决问题的习惯。
在培养学生创造力方面,“技术与工程”所发挥的作用是其他任何科目无法替代的,正如人们常说的,“科学是用脑和手认识自然世界,技术是用脑和手改造世界”。
现在使用的《科学》教材中既安排了常用工具、简单机械等教学内容,又专门设置了设计和制作的内容,如制作笔筒、指南针,设计制作太阳能热水器、保温杯,造纸,建桥梁等,旨在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下面结合具体的教学活动,对“技术与工程”领域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如何开展“技术与工程”领域的教学。
“技术与工程”领域教学中的问题在“技术与工程”领域的教学中,许多老师习惯于对教学目标紧抓不放,忽视动手实践项目,以为这些内容进不了作业本,上不了考试卷,是可教可不教的“软任务”。
1.目标模糊,认识不够设计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一种生产实践活动,工程可以利用自然界的物质和能源的特性,通过各种结构、机器、产品、系统和过程,以最短的时间和最少的人力、物力,做出高效、可靠且对人类有用的东西。
“技术与工程”作为一个新领域,很多老师对此缺乏目标意识,把动手实践的教学内容当成是知识教学的附带品,大大削弱了“技术与工程”教育的初衷。
2.过程单一,指导不够“技术与工程”类课看似简单,实际上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且要求将知识转化为作品,其难度可想而知。
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或将这些内容轻易合并压缩,或以讲代做,“蜻蜓点水”式一带而过,对设计和制作的操作难点缺乏有针对性的指导。
3.评价缺失,激励不够由于应试教育的强势影响,许多学校过于重视知识考核,轻视对实践作品的评价,对需要课内外支持联动的科学制作活动未能建立健全的评价激励机制,即使学生凭兴趣自主参与了制作,也得不到应有的激励性评价,影响了他们参与的热情。
高中生物新课标解读12---生物技术与工程
2017版《高中生物》新课标解读(十二)-------关于“生物技术与工程”模块的变化与教学建议说明:这里所指2017版新《课标》是2018年1月第一版,2018年9月第2次印刷(以下简称新《课标》),属于最新版本。
笔者在认真钻研新《课标》的基础上,融入了30多年的高中生物教学与研究的经验,对新《课标》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和解读,以希望对即将使用新《课标》地区的高中生物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以帮助。
这次解读花了笔者半年时间的准备,从“修改背景”、“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修订内容和主要变化”、“性质和理念”、“核心素养和课程目标”、“课程结构”、“大概念”、“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调节”、“生物与环境”、“生物技术与工程”、“选修课程”、“学业质量与评价”、“行为动词”、“名词与术语”共16个专题进行解读,与其他专家的解读有较大的不同,参考价值更大。
一.生物技术与工程内容生物技术与工程内容主要整合了实验版《生物技术实践》和《现代生物科技专题》两个模块的内容。
其中《生物技术实践》仅保留了“获得纯净的微生物培养物,是发酵工程的基础”、“发酵工程为人类提供多样的生物产品”,在表述上这部分内容,新《课标》称为发酵工程。
去掉了实验版“酶的应用”、“动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其中DNA粗提取和PCR扩增技术整合到基因工程)。
《现代生物科技专题》内容整合了实验版的大部分内容如“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实验版克隆技术和胚胎工程的整合)、“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去掉“生态工程”(这部分内容已经整合到选择性必修模块2《生物与环境》);增加了“蛋白质工程”。
本模块具体内容基本稳定,教学要求的活动内容基本稳定。
对比2017版《高中生物》新课标和2003版实验课标,本模块的内容包括发酵工程、细胞工程、基因工程和生物技术安全与伦理等。
生物学知识是生物工程的设计基础,而生物工程则应在法律和伦理的约束下,以人类需求为目标进行产品的开发,进而推动生物学的不断进步,提高人类生活质量。
三年级科学课件年教科版新修订教材技术与工程领域总体介绍教科版
2
课标分析
进阶分析
领域
1〜2年级
科学知识学段目标 3〜4年级
5〜6年级
前一等级水平是后一等级水平的前 ➢ 知道人工世界是设计和制造出来
➢ 认识身边的人工世界;
➢ 了解技术是人们改造周围环境的方
的;
概念,后一等级水平是前一等级水 ➢ 了解常见的工具,知
法,是人类能力的延伸;
➢ 意识到使用工具可以更加精确、
三年级科学课件-2019年教科版新修订 教材: 技术与 工程领 域总体 介绍( 共32张P PT)教 科版
2
课标分析
进阶分析
三年级科学课件-2019年教科版新修订 教材: 技术与 工程领 域总体 介绍( 共32张P PT)教 科版
三年级科学课件-2019年教科版新修订 教材: 技术与 工程领 域总体 介绍( 共32张P PT)教 科版
三年级科学课件-2019年教科版新修订 教材: 技术与 工程领 域总体 介绍( 共32张P PT)教 科版
2
课标分析
进阶分析
围绕核心概念由宏观到微观,具体到抽象,简 单到复杂,低水平到高水平,逐级发展,螺旋 上升,并且前后相互呼应,相互联系,有助于 学生形成连贯的知识体系并迁移运用。
三年级科学课件-2019年教科版新修订 教材: 技术与 工程领 域总体 介绍( 共32张P PT)教 科版
18.工程技术的关键是设计,工程 是运用科学和技术进 行设计、解 决实际问题和制造产品的活动。
三年级科学课件-2019年教科版新修订 教材: 技术与 工程领 域总体 介绍( 共32张P PT)教 科版
三年级科学课件-2019年教科版新修订 教材: 技术与 工程领 域总体 介绍( 共32张P PT)和工程的比较
技术与工程领域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
王宁
01 关于质量监测 LITERACY
一、国家质量监测
01 针对四年级和八年级两个年级,试卷+问卷形式。 02 监测周期为三年,每年监测两个学科领域。具体安
排是:第一年度监测数学和体育,第二年度监测语 文和艺术,第三年度监测科学和德育。
03 四大领域知识的了解、理解和运用,学习兴趣、学
满分:依次为:是,是,是,否。
五、对教学的启示
• 第一,跨学科,对跨学科问题解决能力评 价重点是学生解决问题过程和解决方法的 正确性
• 第二,现实情景,情境可能是在无学科领 域,也可能是在多学科的交叉领域
• 第三,复杂性,评价强调复杂任务、动态 过程及推理任务,强调知识的综合运用
02 技术与工程领域
小学阶段“技术与工程”重在能力培养,不是增加知识,而是突出运用知识。不同 于劳动技术课,设计是在一定的科学知识背景之下展开的,教学中找准科学知识应用于 生活,并转化为科学技术的教育契机。技术是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提升的,创新精神和 实践能力是在模仿和改进中逐步发展的,在多次的导、仿中打实基础。多元评价的目的, 是让“制作”向“创作”方向发展。
的任务。
18.3工程设计需要 考虑可利用的条件 和制约因素,并不 断改进和完善。
•利用提供的材料和工具, 通过 口述、图示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设计 与想法,并完成任务。 •对自己和他人的作品提出改进建 议。
•对自己或他人设计的想法、草 图、 模型等提出改进建议,并 说明理由。 •在制作过程中及 完成后进行相应的测试和调整 。
二、备课策略的异同
真实的工程或技术设计需求 真实情境下提出问题或现象
01
真实 需求
选择 概念
学校应如何教授技术与工程教育
学校应如何教授技术与工程教育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技术和工程教育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对学生的重要要求。
作为一种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技术与工程教育的教学方法和内容应该如何设计,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成为了教育界和学校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探讨学校应如何教授技术与工程教育,以期提供一些建议和思路。
一、提供实践机会技术与工程教育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学校应该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给学生创造学以致用的环境。
学校可以建立实验室、工程训练基地等设施,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和项目实践。
此外,学校还可以与企业、科研机构等合作,为学生提供参与实际工程项目的机会,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技术和工程实践。
二、培养创新思维技术与工程教育要求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校应该通过讲座、研讨会等形式,引导学生了解前沿的技术和工程发展动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此外,学校还应鼓励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竞赛和项目实践,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跨学科融合技术与工程教育需要涉及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学校应该将技术与工程教育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
例如,在数学课程中引入实际问题的解决思路和方法,在艺术课程中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等。
通过跨学科的融合,可以加深学生对技术与工程的理解,提高综合素养。
四、注重实用性技术与工程教育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因此学校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应该注重其实用性。
教师应该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技术和工程知识,并能够将其应用到实际工作和生活中。
同时,学校还应鼓励学生参与实践项目,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推动教育改革技术与工程教育的教学方法和内容需要与时俱进,因此学校应该积极推动教育改革,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
学校可以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来进行专题讲座和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同时,学校还应鼓励教师进行科研和教育研究,推动技术与工程教育的创新发展。
六、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技术与工程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更新换代较快,学生应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技术与工程学科的教学技巧
技术与工程学科的教学技巧技术与工程学科的教学技巧技术与工程学科作为应用性强的学科,其教学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一些特定的教学技巧来有效地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培养他们的能力。
本文将介绍一些适用于技术与工程学科的教学技巧,以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质量。
一、启发式学习法启发式学习法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
在技术与工程学科中,学生需要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和探索,从而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授电路设计的课程中,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实际的电路设计问题,并引导他们通过分析、推理和实践,逐步解决问题。
这种启发式学习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案例分析教学法案例分析教学法是一种通过分析实际案例来进行教学的方法。
在技术与工程学科中,通过分析成功或失败的案例,学生可以对技术和工程实践有更深入的理解,从而提高其实践能力。
例如,在教授软件开发的课程中,可以选取一些成功的软件项目案例来进行分析。
学生通过研究这些案例,了解软件开发的关键环节、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从而在实际项目中能够更好地应用所学知识。
三、团队合作学习技术与工程学科的实践性强,通常需要多人协作完成。
因此,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能力,对于他们的发展至关重要。
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小组项目或者实验,来促进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教授机械设计的课程中,可以要求学生组成小组,共同设计并制作一个简单的机械装置。
通过这个项目,学生需要在团队中分工合作,共同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四、实践操作与实验技术与工程学科的学习需要大量的实践操作和实验。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合适的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际操作,来加深他们对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例如,在教授材料科学的课程中,可以安排学生进行材料的物理性能测试实验。
学生在实验中可以亲自操作测试仪器,观察和分析实验数据,从而更好地理解材料的性质和特点。
输送“技术与【机械工程】”领域内容解读和教学建议
“技术与工程”领域内容解读和教学建议添加日期:2017/6/2 15:08:40 点击率:323 来源:钱金明录入人:海风“技术与工程”领域内容解读和教学建议嘉兴海宁市教师进修学校钱金明一、技术与工程领域解读新颁布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将“技术与工程”列为与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并列为一个专门的领域,这是我国首次将“技术与工程”纳入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科学教育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具有科学素养、适应社会发展的未来公民,使其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为达到这一目标,国际科学教育界日益关注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的交叉融合,提出以整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术,并能进行灵活迁移应用,解决现实问题。
为此,新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从目标上明确设置了“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目标,包括总目标和学段目标,到课程内容的技术与工程领域3个主要概念,即16.工程技术人员依据科学原理设计和制造物品、解决技术应用的难题,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人工世界;17.工具延伸和增强了人类的能力;人们利用工具生产产品、改造环境,以满足自身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18.工程技术的核心是设计,创新是设计的灵魂,每一项设计都需要不断完善。
并进一步分解细化为9个学习内容,并分段设计和呈现相应的课程目标与内容,这为课程教材编写提供了清晰的目标和明确的依据,也方便我们一线教师理解课标,更好解读教材,把握目标设计学习方案。
在原《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虽没有单独设置“技术与工程领域”,但我们认真分析,此理念、要求也早就隐含在其中,分散在各个部分里,如在其科学探究内容标准框图及具体内容标准中,把“观察、实验、制作”作为一个部分进行了阐述,它包含了对简单工具使用方面的要求。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容标准框图及具体内容标准中,把“对待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包括用科学改善生活、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和科学对社会的双重作用等内容。
在物质世界内容标准框图及具体内容标准中,“运动与力”中包含了简单机械。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技术与工程领域的具体观念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技术与工程领域的具体观念摘要:一、引言二、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技术与工程领域的重要观念1.了解科学和技术的基本概念2.掌握工程设计的基本方法3.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三、具体观念内容1.生命科学1.生物的分类和特征2.生物的生存环境与适应性2.物质科学1.物质的性质和变化2.力和运动3.地球和空间科学1.地球的结构和地貌2.天文现象和宇宙探索4.技术与工程1.技术的发明与应用2.工程设计的过程和方法四、教学策略与方法1.启发式教学2.探究式学习3.实践操作和实验五、结论正文:一、引言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技术与工程领域的教材,旨在帮助学生了解科学和技术的基本概念,掌握工程设计的基本方法,以及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通过本册教材的学习,学生将更好地认识自然现象,理解科学原理,运用技术手段,以及进行工程设计。
二、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技术与工程领域的重要观念1.了解科学和技术的基本概念本册教材通过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和空间科学以及技术与工程等领域的内容,让学生了解科学和技术的基本概念,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2.掌握工程设计的基本方法教材中设置了技术与工程领域的内容,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和实验,了解工程设计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科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册教材通过启发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三、具体观念内容1.生命科学生命科学领域包括生物的分类和特征,以及生物的生存环境与适应性等内容。
学生通过学习,可以了解不同生物的特点和生存方式,增强对生态系统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2.物质科学物质科学领域包括物质的性质和变化,以及力和运动等内容。
学生通过学习,可以掌握物质的基本性质和变化规律,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培养运用科学原理分析问题的能力。
3.地球和空间科学地球和空间科学领域包括地球的结构和地貌,以及天文现象和宇宙探索等内容。
技术学科教学计划
技术学科教学计划近年来,技术学科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技术学科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学习内容和实践机会。
然而,当前技术学科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存在一些问题,还有一些改进的空间。
接下来我们将探讨技术学科教学计划的内容和结构,并提出一些建议以提高技术学科的教育质量。
一、学科内容和教学目标技术学科的内容包括手工技术、信息技术、工程与设计等方面。
其中,手工技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信息素养,工程与设计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应对未来社会的挑战。
二、内容的组织和衔接技术学科的内容应该有机地组织和衔接,使得学生能够渐进地理解和掌握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
例如,在手工技术方面,可以从简单的手工制作开始,逐步引导学生进行复杂的手工设计和制作;在信息技术方面,可以从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开始,逐步引导学生学习编程和应用开发;在工程与设计方面,可以从简单的机械原理讲解开始,逐步引导学生进行工程设计和制作。
三、教学方式和评价方法技术学科的教学方式应该注重实践和探究,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实际项目来学习和应用技术知识。
教师可以采用探究式学习、项目式学习和合作学习等方式组织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技术。
评价方法也应该灵活多样,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估,而不仅仅是对知识掌握的考核。
四、教师的角色和能力培养技术学科的教师应该是学科知识和实践能力的专家,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和解决问题,并能够组织和管理实践活动。
因此,教师的培训和能力提升是至关重要的。
学校和相关机构应该加强对技术学科教师的培养和支持,提供专业的培训课程和资源,使教师能够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五、实践机会和资源保障技术学科需要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和资源支持,让学生能够在实际项目中应用所学知识。
科技与工程教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科技与工程教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简介科技与工程教育是一种以实践为基础的学习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分析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探讨科技与工程教育课程的设计和实施,重点包括教学目标、课程内容、学习活动和评估方法。
教学目标科技与工程教育课程的设计应该确保学生具备以下核心能力: 1. 创新思维:激发学生对于科技和工程问题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培养他们提出独特解决方案的能力。
2. 多学科知识:促使学生掌握数学、物理、化学等多个领域的基础知识,并将其运用到实践中。
3. 团队合作:通过合作项目和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在团队中有效沟通、协调合作和分工合作的能力。
课程内容科技与工程教育课程应融入现代科技和工程领域的知识,并结合实际问题进行探索。
以下是一些可能包含在课程中的内容: 1. 基础知识:学生应该掌握科学原理、数学和物理基础,以便能够理解和解决工程问题。
2. 设计思维:培养学生进行系统性思考、创新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包括设计流程、原型制作和测试验证。
3. 科技应用:将科技应用于实际情景,例如电路设计、机械构造和软件编程等。
通过项目实践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技与工程原理的运用。
学习活动为了帮助学生获得对科技与工程教育的深入理解,以下是一些适合的学习活动:1. 小组项目:将学生分成小组,在指导下完成一个有挑战性的科技或工程项目,例如设计一个机器人或建造一个桥梁模型。
2. 实验室实践:提供实验室设备和材料,让学生亲自进行设计、制造和测试。
培养他们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的经验。
3. 研究报告:要求学生研究并撰写关于现代科技或工程领域的报告。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采访专家等方式,培养他们的信息收集和分析能力。
评估方法为了评估学生在科技与工程教育课程中的学习成果,以下是一些可能使用的评估方法: 1. 项目展示:学生可以展示他们完成的项目,并解释该项目的目标、设计过程和结果。
2. 报告和演讲:要求学生就特定领域的研究内容进行撰写报告或进行演讲,以展示他们对知识理解和应用的能力。
工程技术类通识课程的教学设计
工程技术类通识课程的教学设计工程技术类通识课程是为了让学生全面了解工程技术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和综合能力而设置的一门综合课程。
而教学设计则是为了让学生在通识课程中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知识和技能,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下面将对工程技术类通识课程的教学设计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工程技术类通识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工程技术领域的基本知识,包括工程设计、工程材料、工程施工和工程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并能够掌握相关的基本技能,如绘图、计算和分析等。
2. 思维与创新目标: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能够在实际工程问题中分析和解决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具有跨学科思维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工程技术的兴趣和热爱,树立正确的工程职业道德和价值观,培养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态度。
4. 职业素养与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技术素养和综合能力,包括沟通协作能力、领导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等。
二、教学内容1. 工程概论:介绍工程技术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相关的学科知识,让学生了解工程技术的广泛领域和重大意义。
2. 工程设计:介绍工程设计的基本原理、方法与流程,让学生了解工程设计的基本要素和关键技术,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创新意识。
3. 工程材料:介绍常见的工程材料的特性、性能和应用,让学生了解不同材料的工程应用和选择原则,培养学生的材料选择和分析能力。
5. 工程管理:介绍工程管理的理论与实践,让学生了解工程项目的组织管理和决策方法,培养学生的项目管理和领导能力。
三、教学方法1. 教师讲授:通过课堂教学、实验室实践等方式,由教师对工程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进行系统地讲解和阐述,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2. 实践操作:通过实验、实训等方式,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和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技术与工程领域课程及教学策略
技术与工程领域课程及教学策略教育部《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里,小学科学教学内容除了原有的物质科学领域、生命科学领域、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的课程内容外,还增加了技术与工程领域。
纵观国际科学教育,越来越注重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交叉融合(STEM教育),提倡以整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灵活迁移应用,解决现实问题。
新课程标准中增加技术与工程领域内容,是我国小学科学教育的重大变化之一。
目前,技术与工程领域内容已成为小学科学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理论与实践联系密切的课程,综合应用性较强,在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中起着重要作用。
新课程标准中,对技术与工程领域的教学内容也作了重要阐述,研读课标是熟悉技术与工程领域课程并实施有效教学的重要步骤。
一、新课程标准中技术与工程领域的定义与要求1.新课程标准中技术与工程领域的定义《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关于技术与工程是这样定义的:人类观察自然、研究各种现象产生和变化的原因,而产生科学,科学的核心是发现;对科学加以巧妙运用以适应环境、改善生活而产生技术,技术的核心是发明;人类为实现自己的需要,对已有的物质材料和生活环境加以系统性的开发、生产、加工、建造等,这便是工程,工程的核心是建造。
运用科学、技术和工程,人类创造了丰富的人工世界。
技术与工程领域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有机会综合所学的各方面知识,体验科学技术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技术与工程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体会到“做”的成功和乐趣,并养成通过“动手做”解决问题的习惯。
2.新课程标准中技术与工程领域的要求新课程标准中要求,科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形成以下主要概念:16.人们为了使生产更加便利、快捷、舒适,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人工世界。
17.技术的核心是发明,是人们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
18.工程的关键是设计,工程是运用科学和技术进行设计、解决实际问题和制造产品的活动。
学生在小学不同阶段构建这3个概念时,有不同的学习目标和要求,因而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有所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技术与工程”领域内容解读和教学建议添加日期:2017/6/2 15:08:40 点击率:323 来源:钱金明录入人:海风“技术与工程”领域内容解读和教学建议嘉兴海宁市教师进修学校钱金明一、技术与工程领域解读新颁布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将“技术与工程”列为与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并列为一个专门的领域,这是我国首次将“技术与工程”纳入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科学教育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具有科学素养、适应社会发展的未来公民,使其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为达到这一目标,国际科学教育界日益关注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的交叉融合,提出以整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术,并能进行灵活迁移应用,解决现实问题。
为此,新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从目标上明确设置了“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目标,包括总目标和学段目标,到课程内容的技术与工程领域3个主要概念,即16.工程技术人员依据科学原理设计和制造物品、解决技术应用的难题,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人工世界;17.工具延伸和增强了人类的能力;人们利用工具生产产品、改造环境,以满足自身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18.工程技术的核心是设计,创新是设计的灵魂,每一项设计都需要不断完善。
并进一步分解细化为9个学习内容,并分段设计和呈现相应的课程目标与内容,这为课程教材编写提供了清晰的目标和明确的依据,也方便我们一线教师理解课标,更好解读教材,把握目标设计学习方案。
在原《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虽没有单独设置“技术与工程领域”,但我们认真分析,此理念、要求也早就隐含在其中,分散在各个部分里,如在其科学探究内容标准框图及具体内容标准中,把“观察、实验、制作”作为一个部分进行了阐述,它包含了对简单工具使用方面的要求。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容标准框图及具体内容标准中,把“对待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包括用科学改善生活、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和科学对社会的双重作用等内容。
在物质世界内容标准框图及具体内容标准中,“运动与力”中包含了简单机械。
两者相比最显著的不同有:一是原课标没有自成领域,也没有以3个主概念及细化成9个学习内容这样清晰的呈现;二是新的课标中增加了2个主核心概念的内容,“工程技术人员依据科学原理设计和制造物品、解决技术应用的难题,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人工世界”和“工程技术的核心是设计,创新是设计的灵魂,每一项设计都需要不断完善”,和6个学习内容。
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工程师职业特点,认识科学家是探索世界以发现科学原理,而工程师是根据科学原理设计实际应用的产品,这些产品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和舒适;同时指导学生通过亲身设计和制作作品或产品,来了解设计作品、完成项目的基本过程。
意识到科技产品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和舒适,意识到创意设计能够改善生活质量,同时也要意识到技术进步会带来某些不良的影响,如环境污染问题等。
我们原使用的教科版教材是将这些涉及技术与工程的相关内容有机地镶嵌在各单元的学习内容之中,包括一些常用工具的使用,如放大镜、酒精灯、温度计等。
对于这方面的学习内容原教材中也占有一定的课文量,如学习“形状与结构”单元,让学生《用纸造一座“桥”》,学习“热”单元,让学生《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学习“时间的测量”单元中,让学生《制作水钟》、《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学习“光”单元,让学生《做个太阳能热水器》,学习“运动和力”单元,让学生《设计制作小赛车》等等。
都结合具体的科学概念学习后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样有利于学生学科学用科学,动手动脑,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我认为根据新课程标准编写的科学教材,也一定会有机、有层次将技术与工程学习镶嵌在具体的领域内容里而呈现的。
小学科学课里的技术与工程领域,如果离开了具体的科学知识或概念为基点,那不是科学课而是劳技课,因为科学课是让学生动手动脑“做”科学的课。
二、技术与工程领域教学建议技术与工程领域的教学内容是以一定的科学概念为基点,通过技术设计、技术制作从而在教学活动中进一步发展学生运用科学概念为目标的教学活动。
此类课旨在通过对已学习内容的融会贯通,设置情景,鼓励孩子们小组合作、动手制作,并且能够根据科学原理的设计制作,形成一定的“产品”。
“技术与工程”不是对某一或某些技巧的专门性训练,它不同于劳动技术课,设计是在一定的科学知识背景之下展开的,教学中找准科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并转化为科学技术的教育契机。
技术是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提升的,教师不能拘泥于课堂,应努力突破课内外界限,给予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在模仿和改进中逐步发展的,在多次的导、仿中打实基础,开展有目的的创造实践活动,由制作向创作方向发展。
1.创设“自助餐”式的材料区,培养创新能力技术与工程方面的内容教学,材料是一个关键因素,它与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的教学一样,都需要准备有结构典型材料。
对技术与工程内容来说,材料的要求还需要多样性,以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因为多样性的材料,既给予学生选择的余地,又为学生的设计打开了思路,可诱发学生有更多的思路,制作出不同的有新意的作品。
其次在材料设置上可设置“自助餐”式材料区,学生可根据自己设计的模型去选择适宜的材料,从而培养学生的元认知。
所以,在进行这一内容的教学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准备丰富、本土、生活中可寻找到的材料,同时要求学生也准备相关材料,并可在实验室里设置材料区。
在思考材料的同时,我们还必需准备相关的工具,合适的工具有利于学生去制作出高质量的作品,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同时也需要教师具有这方面的素质及教师如何引导与指导的能力。
2.以基于模型的科学教学,提升思维品质(1)锚定现象。
上课伊始,要提出制作作品的具体技术功能指标,这是开展设计的方向和目标。
如原教科版小学科学《设计和制作小赛车》一课,设计一辆怎样的小赛车(具有什么功能)是教师要明确的问题。
在充分考虑教学的科学性和现实性的基础上,课堂教学一开始,教师应组织学生思考“运用橡皮筋或气球作动力,怎样设计一辆尽量跑得远的小赛车”。
在师生的讨论交流中,学生明确了“用什么做材料?”“怎么增强动力?”“哪些地方需要增大摩擦力,哪些地方需要减少摩擦力?”这三个结构性的问题,组成了学生设计小赛车的基本框架。
在这样的大思路下,学生的后续设计、制作就会变得有章可循。
知道如何构思、如何选择材料、如何调整方案,还能依据一定的标准,对自己的作品和他人作品进行评价和反思。
目标引领。
条件限制是科学技术走向现实生活必然面临的问题。
因此,在技术和工程领域的学习中,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评价量规,提出明确的限制条件,这是理解真正的科学技术设计的开始。
如在《设计和制作小赛车》一课中,教师在材料的准备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动力材料为气球或橡皮筋,车身的长度不超过25厘米,同时给学生提供可选择的车身材料——KT板、轮子、奶茶吸管和透明胶、线,要求利用相应材料制作小车,并以行驶距离的长短作为评价的核心标准之一。
同时还要考虑设计的美观和创意、时间限制作为评价的量规,让学生在制作前了解优、良、及格等标准,赋予活动以更大的教育意义。
(2)构建模型。
在构建模型时要激活科学概念。
明确任务后,教师要想办法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对解决任务所需概念的理解。
如设计小赛车,要激活学生前面所学的力学知识和材料知识,如:物体的运动、常见的力、摩擦力大小、材料的轻重等。
这是学生学习了一定的科学概念后的迁移和运用。
在优化设计时,各小组根据任务和相关的科学概念,在构思和初步设计的基础上,经过“小组讨论——选择——确定方案——画出草图”,这就是建模。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思考哪个方案最可行,哪个方案最实用,哪个方案最节约等问题。
这个环节是学生设计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案的过程,也是一个对多种方案进行选优的过程。
但这一过程目前我们往往比较弱化,导致学生没有按模型来制作,想到哪做到哪,随意性大,这对验证模型这一环节的教学是极为不利的。
(3)验证模型。
这个环节是技术和工程类教学的核心环节,学生将根据构建的模型将它制作出来,成为作品。
在实际教学中,很容易受到材料或其他小组的影响,轻易否定或更改原先的设计方案,甚至将方案丢在一边,想到哪做到哪。
因此,在实践的第一阶段,教师要有意识地鼓励学生先做验证,看看自己原来的构思行不行,问题出在哪里,在小组研讨或听取别人意见后慎重修改,再在多项可能的选择中进行优化。
如果在实践中有新的创意,最好立即在方案中加以体现,调整和完善原先的设计方案。
在学生的实践操作中,还存在着一个眼高手低的问题,想得很好,却很难做出来。
比如制作小赛车时,细节问题会在制作中充分暴露出来,比如轮子会左右晃动、车子跑不直、轮子打滑、气球喷嘴口过大或过小等。
发现问题时,教师要给学生一个自我解决问题的空间,减少过多的干扰,以发展学生技术设计的实践能力。
(4)评价模型。
在展示与交流的过程中,一要介绍作品的科学原理,二要介绍作品的特色,并对照作品评价量规进行现场检验,是否达到了预设目标,尤其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
如《设计和制作小赛车》,把跑得最远和最近的两组小赛车挑选出来,在对比中就不难发现原因的所在,为修正模型奠定基础。
(5)修正模型。
让学生在比较中学会反思,寻找原因,在反思中促进新的观念的形成。
这比作品本身的优劣更值得关注,是学习的隐性成果之一。
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学生作品的精致化程度不会很高,我们不妨将这些作品看成是“模型”或“样机”,给反思改进留下了很大空间。
我们既要让学生反思设计中所运用知识的合理性,更要反思制作中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否合理,引导学生从较多的问题中寻找关键的问题,思考如何着手下一步的解决方案,使模型更完美。
(6)解释模型。
模型毕竟是模型,要将模型与生活中实际联系起来,并根据这一模型去解释生活中事物和现象。
如《设计和制作小赛车》就要让学生设计制作的小赛车去解释生活中赛车或汽车,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3.将元认知融入教学之中,在反思中提升元认知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学习者能根据学习活动的要求,选择适当的认知策略,监控认知活动进行过程,不断取得信息和反馈信息,评价每种认知策略的有效性,坚持或更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及时调节自己的认知过程。
元认知策略一般指学习者用以计划、管理、监控和评估学习策略,因而它可以协调各种学习策略。
元认知策略主要分为三类:元认知计划策略、元认知监控策略和元认知调节策略。
这三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学习者一般先认识自己的当前任务、预计学习时间、选择有效的计划来学习或解决问题,然后监控自己的进度情况,并根据监控的结果采取补救措施,使用一些标准来评价自己的理解。
技术与工程教学过程融入元认知,可以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