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资料-人性经济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性经济学

1、为什么要研究人性经济学。

在现有的所有的经济学著作中,普遍存在着“测不准”现象。从过去到现在,在经济学中的各个分支学说中,普遍存在测不准现象,这也是经济学中无法自圆其说的一个普遍现象;而绝大部分著作对此都语嫣不祥,或着解释不清。而存在这种普遍现象,皆因为一开始,经济学都把“人”定性为“理性人”的原因。而没有重视“人”在经济活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缺乏对人性在经济活动的重要性做进一步分析造成的

2、在经济学中,有一个重要的20/80的现象。

在人性经济学中,也是用同样道理来解释。在经济活动中,人性的占比应是20%的比例。既在经济学中,经济学的原理与规律占有80%的重要性,这些是用来指导人们生产和生活实践。而在经济学中另外的20%的作用,则是有参与活动的人的人性来决定的,决定经济活动的最终结果。这些都是在平稳、正常条件下,经济活动呈现的结果。但是在例外的条件下,却是因为“人性”的原因,经济活动并没有呈现出应有的规律、应有的结果。这就是在经济学领域中测不准的原因。而在这时侯,人性却具有压倒性、决定性的作用,使经济活动向另一方面发展的真正原因所在。

3、在经济活动中,重视人性在经济领域中的作用。

有助于我们去把握“例外”经济结果的发生。而注意和防止“意外”的产生,会使我们每个人都会少走弯路,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以下这些,是我对人性在经济活动中表现,做出一些总结和概括。先提出来,供大家一起思考和探讨:人性的一个能力,就是人们承受痛苦的能力,是人们享受幸福能力的十倍、百倍以上!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能忍受痛苦与灾难的能力是惊人的。这其中也包括人们对贫困的忍受能力,是有巨大的承受程度。人们对于求生的欲望支撑着每一个忍受贫困的人们!我们都

知道,这世上绝大多数的人都是贫困的;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处于极度贫困之中。但人的求生的天性,使每一个人都在尽最大可能求存在这个世界上,这其中展示了求生人们惊人的承受忍耐能力。只要还有一线希望,每个人都不会结束自己的生命、苦苦的忍受着一切的、所有的苦难!相反,很多人却享受不了幸福的生活,这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比比皆是。是什么使人们会有如此的反差呢?是人性的自我束缚的能力!

人性的2个习惯特征:A:人们普遍都具有“路经依赖”的习惯特征!在生活中,每个人的过去经历都会深刻的影响着人们现在,还有人们对事物的判断。所以,了解一个人的过去的生活经历和遭遇,能让我们对每一个人都会有更加清晰的判断。在人们的人际交往中,人们会很注意随时对自己过去生活的掩盖。人的“路经依赖”习惯,还表现在人们经济活动中。例如,如果一个人习惯了一种做生意赚钱的方式,就会尽最大可能的重复这种自己熟悉的生意方式。例如连锁经营的商业模式。B:人们普遍都有忘记恩惠、记住仇恨的习惯特征!每个人都不愿承认自己会是忘记、记住仇恨的人。但事实上,这是人的本性习惯。忘记恩惠、使我们不会每天都有心理亏负感觉;记住仇恨、会使我们记住要把自己的亏损和伤害彻底夺回来。关于这一点,我们人类的文学作品就可以找到令人信服的证据,作品复仇的比例要远远高于人们感恩的比例。

人性的3个心理特征:

A:人们都具有侥幸、占便宜和投机的心理特征!把这3个心理列入一个心理特征,是因为这三者的共性是一样的。就是人们的侥幸心理在起作用。在现实生活中,无论人们的占便宜、还是怀有投机的经济活动,人们都是心存侥幸的心理在起作用。总认为自己的行为后果所造成的结果,是例外、是会获得成功的!诸不知,在经济学中的规律中,收益永远与风险成正比。

B:人们“公共汽车”的心理特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政府总是会提供一些最基本的、

每个人都能享受到的基本服务。比如公共汽车,就是其中的一种服务功能。当要乘坐的人远远多于公共汽车时,就会产生一种挤“公共汽车”的效应。就是当每一个人都希望挤上车时,我们就会喊:再挤挤、在挤挤,在用把力---。可是当这个人挤上车的一瞬间,他的立场就会立刻反转过来,朝后面的人喊:不要挤了,等下一趟吧!人的心态在踏入车门的瞬间的反复,就是人们对公共制度的“公共汽车”的心理态度的转变。这种现象,在各个国家的公共制度中,我们都会观察到如此明显的心性的心理变化,当人们在制度之外时,我们总是持批评的心态;一旦人们在制度之内时,人们总是维护这种制度,尽可能的保护自己享受到制度的优惠的福利制度。

C:人们普遍具有的“法不责众”的心理特征!这种心理特征,在我们这个人口众多的国家是如此的普遍,又是如此的得到人们的认可。这种心理特征就是法律制裁的是个人的违法行为,却对众人的违法行为则不能进行处罚制裁。这是否就是讲,只要是众人的行为,就是可以想做任何无束缚的违法行为吗?也不是!这种公众行为也是由个人道德底线与公共道德底线所约束的。公共道德底线是人们社会生活中形成的、有历史传承下来的、得到公众绝大多数人认可的道德行为准则。而个人的道德底线是在公共道德底线左右的位置,这与个人的家庭生活、人生经历和受到教育程度所决定。正是由于个人道德底线的束缚,还有公共道德底线的束缚。所以,“法不责众”也是一种能让社会接受和容忍的社会群体行为。

人性与金钱对比的五个变化规律:

A:人们的道德水平,随着经济活动的金钱交易量的增大、而不断的下降。成反比的状态。一般情况下,没有人会主动承认自己爱财。都会自夸自己不在乎钱财的多少。但是,随着金钱交易量的增大或金钱数额的增多,人性的真面目就会暴露无疑。这一点在房地产中介行业的从业人员,应该是最有体会。在巨额的房地产交易的过程中,每个人都会撕下伪善的面孔,展示出人性对金钱的贪婪。最终就是:经济活动中金钱交易量的越大,人们的道德

水准就越低。

B:人们对物品的珍惜程度,与所花费的金钱成正比。在经济活动中,人们对物品的珍惜程度,与其所花费的金钱多寡成正比。既花费金钱越多,人们就是越珍惜爱护所能得到的物品。这样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反过来,当一个物品的所花费的金钱越少,就会越不能引起人们的爱惜。而如果是免费,则会引起人们的“过度”消费、“过度”浪费的现象的发生。特别是越贫困的人们,一旦遇到价格极低的物品、或免费的物品,就会引发过度消费、甚至是浪费的现象。这是要引起人们注意的一种人性表象。

C:人们对金钱的爱惜的程度、与赚取金钱所付出的努力成正比。一个人通过十分努力的工作,所获得的金钱的报酬,就会十分珍惜每一分金钱的花费。而一个人通过投机取巧、或者贪污受贿所获得的金钱,因为取得金钱的容易,相应的也会十分轻易的花掉这些金钱,即守不住金钱。这一点,我们观察彩票大奖的获得者就会明白,没有一个富有的人的第一桶金子是从中大奖开始的。都是自己辛苦赚来后,又向更多财富进发的。所以,对一个人讲,金钱来得越容易,人们就越容易失去金钱。

D:当人们为获得金钱,冲破个人道德底线,甚至冲破社会道德底线时,这也就是市场机制失灵的时候。在大自然,惨苦的生存环境使每一个动物都不会挑战生存法则,否则,就是死亡的陷阱,有去无回的死路一条。而在人类生存的社会,人们为了获得或保护自己的金钱,冲破个人的道德底线,甚至冲破社会道德底线的做法,却不一定有生命之忧。而这个时候,市场规律失灵,人性的本来面目主宰着经济活动。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不能用市场规律来判断经济活动,而是应该从人性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经济活动的走向,希望能引起人们的重视。

E:人性的善恶与经济的关系:人性善恶与金钱的多少成反比,即人们拥有的金钱越多,作恶的可能性就越大。人性的恶分为小恶与大恶。小恶是指:挑战与冲破个人自身的道德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