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味剂综述
食品添加剂甜味剂知识的介绍
食品添加剂甜味剂知识的介绍随着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为了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食品需求,食品添加剂成为了食品生产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其中,甜味剂是非常重要的一类食品添加剂,它们可以给食品带来甜味,增加消费者的食欲和口感体验。
根据其来源和特点,甜味剂可以分为天然甜味剂和人工合成甜味剂两种。
天然甜味剂是指从天然物质中提取得到的甜味物质,如蔗糖、葡萄糖等。
这种甜味剂相对于人工合成的甜味剂更为安全,因为其产生的甜味物质均为天然产物,不会对人体产生副作用。
而人工合成甜味剂是化学合成得到的,如阿斯巴甜等,这种甜味剂可以做到甜度更高,但是由于其合成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副产物,因此存在安全隐患。
甜味剂在食品生产中的使用范围和目的也是多种多样的。
比如,在饮料和糖果中,甜味剂往往用来替代蔗糖,以达到减少热量、增加甜度的效果。
而在某些健康食品中,则会采用天然甜味剂来取代人工合成甜味剂,以更好地体现健康营养的理念。
常见的食品添加剂甜味剂1. 天然甜味剂蔗糖、葡萄糖等天然甜味剂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最为熟悉的甜味剂之一。
在食品加工中,这些甜味剂可以带来非常好的甜度和口感,尤其在制作蛋糕、糕点和果酱等食品时,更是必不可少的一种原料。
由于这些甜味剂来源于天然物质,因此其安全性更为可靠,可以放心使用。
2. 人工合成甜味剂阿斯巴甜、糖精钠等人工合成甜味剂是食品工业中使用较为广泛的甜味剂之一。
这些甜味剂通常可以做到很高的甜度,而且能量值很低,可以适用于各种低热量、健康、减肥等食品的生产。
但是,这些人工合成甜味剂在制造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副产物,如果使用不当或者过量,可能对人体造成伤害。
3. 高球糖型甜味剂麦芽糊精、异麦芽糖等高球糖型甜味剂是一种新型的甜味剂,其甜度和天然甜味剂相当,比人工合成甜味剂更为安全。
这种甜味剂的优点在于它可以提高食品的质感和稳定性,提升食品的滋味,而且能够进一步减少糖的使用量,符合健康营养的理念。
甜味剂的特点和应用1. 天然甜味剂的特点和应用天然甜味剂是指从天然物质中提取得到的甜味物质,如蔗糖、葡萄糖等。
常用甜味剂种类介绍
常用甜味剂比较1)安赛蜜(AK糖)具有良好口感和稳定性,与甜蜜素 1: 5配合,有明显增效作用。
调味料不得使用。
2)甜蜜素(环己基氨基磺酸钠)对光热稳定,耐酸碱,不潮解,甜味纯正,加入量超过 0.4%时有苦味,常与糖精9: 1混合使用,使味感提高。
3)木糖(D-木糖)在人体内不能消化,与木糖醇比较,无清凉口感,参与美拉德反应,适用于调味料。
4)甜菊糖(甜叶菊苷)耐高温,不发酵,受热不焦化,碱性条件下分解,有吸湿性,有清凉甜味。
浓度高时带有轻微的类似薄荷醇苦涩味,但与蔗糖配合使用( 7:3)可减少或消失。
与柠檬酸钠并用,可改进味感。
5)甘草甜素(甘草酸三钾盐)甜味释放得较慢,后味微苦,稳定性高,不发酵,具有增香效果,但不习惯者会感不快。
多用于调味料、凉果及保健食品,也可用于啤酒、面制品增泡。
在调味料生产,常按甘草甜素:糖精=3~4:1比例,再加适量蔗糖可使甜味效果好,并缓解盐的咸味、增香;用于糖果,多与蔗糖、糖精和柠檬酸合用,风味独特、甜味更佳;在咸腌制品中,可避免出现发酵、变色及硬化现象。
6)葡萄糖是机体能量的重要来源,其热量与蔗糖相近,在低甜度食品中可与蔗糖配合使用。
也属于填充性甜味剂。
7)糖精(糖精钠)甜味强,耐热及耐碱性弱,酸性条件下加热甜味渐渐消失,溶液大于 0. 026%则味苦,婴幼儿食品、调味料不得使用。
8)阿斯巴甜人体摄入后在体内转化成天门冬氨酸和苯丙氨酸,口感接近蔗糖,无不愉快后味,不耐热。
苯丙酮尿症患者忌用。
9)乳糖•在保存挥发性香味和口味方面能力较强,对产品色素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加热可产生焦化,用于烘培食品可使外观呈金棕色。
•具有吸湿性,可保持面制品和甜食中的水份并使其柔软。
•可帮助发泡稳定。
10)三氯蔗糖用蔗糖作原料生产,口感最接近蔗糖,耐热,在酸性至中性环境下十分稳定。
11)果葡糖浆甜味纯正,越冷越甜,甜味较其他消失快。
用于饮料有清凉感,不掩盖果汁原色原香;用于果脯果酱生产,有利于抑菌,吸湿保水;对面包、糕点可使其松软;用于冰激凌生产可防止冰晶。
食品中的甜味剂解析
食品中的甜味剂解析食品中的甜味剂是现代食品工业中常见的添加剂之一。
它们可以为食品赋予甜味,提升口感,增加消费者的满意度。
然而,甜味剂也引起了一些争议和担忧。
本文将对食品中常见的甜味剂进行解析,包括它们的类型、用途、安全性以及对健康的影响。
一、糖类甜味剂糖类甜味剂是最常见的甜味剂之一,通常由简单糖分子构成,例如葡萄糖、果糖和蔗糖。
这些甜味剂可以为食品提供天然的甜味,同时也提供能量。
由于其天然来源,糖类甜味剂被广泛接受,并被认为是较为安全的甜味剂。
然而,由于其高热量和对血糖的影响,过度摄入仍然会带来健康问题,如肥胖和糖尿病。
二、人工甜味剂人工甜味剂是一类不提供能量或提供极低能量的甜味剂,被广泛用于低糖或无糖的食品中。
它们通常比糖类甜味剂更甜,需要较少的量来达到相同的甜味。
常见的人工甜味剂包括阿斯巴甜、安赛蜜、甜菊糖、己糖醇等。
人工甜味剂的使用可以减少食品中的热量摄入,对减肥和控制血糖有一定的益处。
然而,人工甜味剂的长期食用仍存在一些争议,一些研究表明它们可能与代谢综合征、心血管疾病和癌症发生风险升高有关。
三、天然甜味剂天然甜味剂是从植物或其他天然来源中提取的甜味物质,例如甘草酸、甜菊糖苷和淀粉酶。
与人工甜味剂相比,天然甜味剂被认为是较为安全,因为它们经过较少的加工。
然而,天然甜味剂的使用量往往较大,可能会导致对部分人群(如对某些酵素缺乏的人)产生不良反应。
此外,天然甜味剂的甜味特性与糖不同,食品制造商在使用时需要考虑甜味的平衡和整体口感。
四、多功能甜味剂多功能甜味剂是一类结合了甜味和其他功能的甜味剂,例如低聚果糖醇和异麦芽酮糖醇等。
这些甜味剂除了提供甜味外,还具有润滑、保湿、防腐等功能。
多功能甜味剂在食品工业中广泛应用,能够改善产品的质感和口感。
在适量的使用下,多功能甜味剂被认为是相对安全的。
总的来说,甜味剂在食品中广泛使用,为人们提供了多样的食品选择。
然而,对于消费者来说,了解各种甜味剂的类型、用途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食品添加剂甜味剂分析
•食品添加剂甜味剂概述•食品添加剂甜味剂的种类和特性•食品添加剂甜味剂的安全性评价•食品添加剂甜味剂的使用和监管•食品添加剂甜味剂的研究进展和未来趋势目录甜味剂的定义和分类根据来源和化学结构,甜味剂可分为人工合成甜味剂和天然甜味剂两大类。
人工合成甜味剂包括糖精、安赛蜜、阿斯巴甜等;天然甜味剂则包括赤藓糖醇、木糖醇、甜菊糖等。
甜味剂是指赋予食品以甜味的食品添加剂,主要有糖醇类、非糖类甜味剂等。
甜味剂的用途和作用甜味剂在食品工业中广泛应用于饮料、糖果、糕点、蜜饯等各类食品的制造过程。
除了增加食品的甜度,提高食品的口感和品质外,甜味剂还具有一些特殊的作用,如改善食品的结构和质地,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等。
一些甜味剂如赤藓糖醇、木糖醇等还具有抗龋齿、抗氧化等保健功能。
随着消费者对健康饮食的关注度不断提高,无糖、低糖食品逐渐受到消费者的青睐,甜味剂市场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变化,甜味剂市场将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1. 天然化和功能性:随着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和健康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天然、低热量、抗龋齿等具有保健功能的甜味剂将更受欢迎。
2. 定制化:随着个性化消费的兴起,针对不同消费群体和消费需求的定制化甜味剂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
3. 联合使用:为了提高食品的口感和品质,同时满足消费者的健康需求,多种甜味剂的联合使用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
甜味剂的市场现状和发展趋势化学名甜度特点应用糖精阿斯巴甜化学名甜度天门冬酰苯丙氨酸甲酯(Aspartame)特点应用低热量、高甜度,无毒无害饮料、口香糖、糕点等食品加工安赛蜜化学名甜度特点应用纽甜化学名N-[N-(3,3-Dimethylbutyl)-L-α-aspartyl]-L-phenylalanine 1-methyl ester甜度约7000倍于蔗糖特点高甜度,低热量,无毒无害应用饮料、口香糖等食品加工安全性评价原则毒理学评价内容甜味剂的毒理学评价安全限量标准标准制定流程甜味剂的安全限量及标准制定风险评估对甜味剂的生产、使用、监管等环节进行风险评估,以发现可能出现的问题和隐患,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甜味剂
该方法可同时测定糖精钠、咖啡因、阿斯巴甜.
计算公式:
X=ρ×1000/(m×1000×v/v′)
ρ——标准曲线上查得的进样液中乙酰磺胺酸钾 的含量,mg/ml; m——样品质量,g; v——样品稀释液总体积,ml; v′——HPLC测定时进样的体积,ml; X——乙酰磺胺酸钾含量,g/kg或g/L.
(2)被测溶液的PH值对测定和色谱柱使用寿命均有 影响, PH>8或PH<2时会影响被测组分的保留时间, 对仪器有腐蚀作用,以中性为宜。
2. 薄层色谱法
原理
样品经处理除去蛋白质、果胶、CO2、酒精等杂质后,在酸 性条件下,用乙醚提取食品样品中的糖精钠,经薄层层析分离 后用溴甲酚绿一溴甲酚蓝混合指示剂显色后,与标准样品的斑 点进行比较定性。在经薄层色谱分离、显色后与标准比较,进 行半定量测定。
X=10m′/(m×v)
m——样品质量,g; v——进样体积,ml; m′——测定用试样中环己基氨基磺酸钠的含 量,μg; 10——正己烷加入量,ml; X——环己基氨基磺酸钠的含量,g/kg.
2. 乙酰磺胺酸钾(安塞蜜、AK糖)的测定
采用液相色谱法(GB/T 5009.140-2003) 样品处理条件同糖精钠.
甜味剂的测定
组员:杨从高 田新录 宫磊 钟登君 费诚
日期:2012-5-15
概述 定义:甜味剂是指能够赋予食品甜味的食品添加剂。 按其来源可分为天然甜味剂和人工合成甜味剂,按 其营养价值可分为营养型与非营养型甜味剂,通常 所讲的甜味剂系指人工合成的非营养型甜味剂,如 糖精钠、环己氨基磺酸钠(甜蜜素)、乙酰磺胺酸钾 (安塞蜜)、天冬酰苯丙氨甲酯(甜味素、阿斯巴甜)等。
注意事项 (1) 测定溶液中凡能引起浑浊的物质,可用酒石 酸钾钠掩蔽。 (2)样品经消化后,及时进行测定 (3)样品酸化处理,目的是将糖精钠转化为糖精, 以便用乙醚提取 (4)对富含脂肪的样品,可先在碱性条件下用乙醚 萃取脂肪,然后酸化,再用乙醚提取糖精
中国甜味剂概述范文
中国甜味剂概述范文
中国甜味剂是中国最古老的调味品之一,被认为是比香草更古老的一种香料和调味品。
据说中国甜味剂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
虽然它最初是用来调味肉类、海产品和糕点的,但是现在它也可以用来调味汤、米饭和蔬菜等。
中国甜味剂是由一种名为“鸡调料”的调味品制成,鸡调料是中国最古老的香料之一,大部分的鸡调料都是由芝麻、花椒、五香粉、盐、糖和陈醋组成的。
除了这些常用的原料外,在不同地区,还可以添加其他的调料,比如姜,蒜,大葱,泡椒,花生,芹菜等。
总而言之,中国甜味剂是一种极具特色和多样性的香料和调味品。
甜味剂简介
甜味剂(Sweeteners)甜味剂是指赋予食品以甜味的食品添加剂。
目前世界上使用的甜味剂很多,有几种不同的分类方法;按其来源可分为天然甜味剂和人工合成甜味剂,以其营养价值来分可分为营养性和非营养性甜味剂,若按其化学结构和性质分类又可分为糖类和非糖类甜味剂等。
糖类甜味剂如蔗糖、葡萄糖、果糖、果葡糖浆等在我国通常称为糖,并视为食品,仅糖醇类和非糖甜味剂才作为食品添加剂管理。
新近人们研究开发出一类低聚糖如低聚果糖、低聚麦芽糖等,它们除具有一定甜度外,还具有一定生理活性,但尚未作食品添加剂管理。
糖醇类甜味剂多由人工合成,其甜度与蔗糖差不多,或因其热值较低,或因其与葡萄糖有不同的代谢过程,尚可有某些特殊的用途。
非糖类甜味剂的甜度很高,用量极少,热值很小,多不参与代谢过程,常称为非营养性或低热值甜味剂,亦称高甜度甜味剂,是甜味剂的重要品种。
理想的甜味剂应具有以下五个特点:①安全性高;②味觉良好;③稳定性高;④水溶性好;⑤价格低廉。
不同的甜味剂各有其特点,但尚不十分理想,因而各国对新甜味剂的研究一直非常活跃,相信将来还当有新的甜味剂得到应用。
(一)糖精钠Sodium Saccharin (Soluble Saccharin)别名水溶性糖精分子式C7H4O3NSNa•2H2O性状无色结晶或稍带白色的结晶性粉末,无臭或稍有香气,味浓甜带苦,在空气中缓慢风化,失去约一半结晶水而成为白色粉末。
甜度为蔗糖的200~500倍,一般为300倍,甜味阈值约为0.00048%。
易溶于水,其溶解度为:99.8%(20℃)、186.8%(50℃)、253.5%(75℃)、328.3%(95℃)。
;略溶于乙醇,在25℃、92.5%乙醇中的溶解度为2.6%。
水溶液呈微碱性。
其在水溶液中的热稳定性优于糖精,于100℃加热2h无变化。
将水溶液长时间放置,甜味慢慢降低。
用途甜味剂使用方法1. 婴幼儿食品中不得使用。
2. FEMA规定:最高参考用量(软饮料,72mg/kg;冷饮,150mg/kg;糖果,2100~2600mg/kg;焙烤食品,12mg/kg)。
中国甜味剂概述范文
中国甜味剂概述范文甜味剂是一种能够赋予食品甜味的化学物质。
在中国,甜味剂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既是由于人们对甜味的驱求,也是由于甜味剂在食品工业中的诸多优点。
本文将概述中国甜味剂的种类、应用以及发展趋势。
中国甜味剂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天然甜味剂,一类是人工合成甜味剂。
天然甜味剂主要来自于植物和动物,常见的包括蔗糖、蜂蜜、甜菊糖等。
这类甜味剂具有独特的风味,且一般认为是相对安全的。
人工合成甜味剂则是通过化学合成得到的化合物,常见的有糖精、阿斯巴甜、安赛蜜等。
这些甜味剂具有高强度甜味,仅需很少的用量就能达到与蔗糖相同的甜度。
甜味剂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广泛。
首先,甜味剂可以用于糖尿病患者的食品替代品。
由于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分泌有障碍,他们需要控制摄入的糖分量。
而甜味剂可以在不增加糖分的情况下给予食品甜味,满足糖尿病患者的需求。
其次,甜味剂还可以用于低热值食品的制造。
蔗糖是一种高热量的碳水化合物,摄入过多容易导致肥胖等健康问题。
而甜味剂具有低热量或不含热量的特点,可以制造出低热值食品,满足人们对美食的追求同时又不增加热量。
此外,甜味剂在食品加工过程中还具有其他一些优点。
首先,甜味剂可以提高食品的甜味稳定性。
相比于蔗糖等天然甜味剂,甜味剂在加工过程中不易分解,能够在食品中保持相对稳定的甜味。
其次,甜味剂具有较长的保存期限。
由于甜味剂不易受到微生物等因素的影响,不易腐坏。
因此,使用甜味剂可以延长食品的保质期。
然而,甜味剂也不是完全没有缺点的。
首先,部分甜味剂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糖精是一种常用的甜味剂,但长期大量摄入糖精可能会导致癌症等健康问题。
其次,甜味剂不能提供其他营养成分。
相比于天然甜味剂,甜味剂不能提供人体所需的维生素、矿物质等。
因此,在使用甜味剂的同时,我们仍然需要摄取其他的营养物质。
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需求增加,甜味剂市场也越来越大。
未来,中国甜味剂市场有望进一步发展。
首先,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对甜味剂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蔗糖素甜味剂简介
蔗糖素甜味剂简介蔗糖素甜味剂是一种新型的、高质量、高浓度的甜味剂,它适用于从碳酸饮料到焙烤食品等多种产品。
蔗糖素甜味剂以糖为原料制成,比糖大约甜600倍,其口味特性与糖十分相似。
蔗糖素甜味剂性能非常稳定,在诸如巴氏杀菌、灭菌、超高温加工和焙拷等高温食品加工过程中仍然保持其甜度不变。
此外,蔗糖素甜味剂即使在长保质期产品中、甚至在pH值较低的货架期食品中也能保持其甜度的稳定性。
而且蔗糖素甜味剂不含热量,不会引起龋齿。
蔗糖素则是甜味剂常用的成分标注名。
20年来,蔗糖素甜味剂经受了严格而又广泛的安全性评估。
100多份科学研究报告得出的安全数据表明,食用蔗糖素甜味剂是安全可靠的。
环境学研究报告进一步证实了蔗糖素甜味剂对鱼类和水生生物均无害处,并可生物降解。
在一些国家,许多使用蔗糖素甜味剂增甜的产品迄今已达十年之久。
蔗糖素甜味剂以晶粉状或25%水溶液供应。
干粉在水中极易溶解,在低温也是如此,使它可以在溶合于大多数食品中。
蔗糖素甜味剂溶液易于处理,在泵送或搅拌时也不会产生过量泡沫。
蔗糖素甜味剂一向按照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的《精良加工细则(GMP)》生产,符合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委员会的要求,遵守食品化学法典的具体规定。
蔗糖素甜味剂性能卓越,甜度质量高,是一种用途广泛的甜味剂,可应用于各类饮食产品中,其中包括:碳酸饮料无汽材料酒类饮料水果和蔬菜罐头早餐谷类食品腌渍食品和调味品果酱焙烤食品冰淇淋乳制品糖果点心口香糖感官特性增甜强度蔗糖素甜味剂是一种具有类似食糖味道的高质量甜味剂,甜度比蔗糖高出约600倍。
与其它高强度甜味剂一样,蔗糖素甜味剂与蔗糖的相对甜度随浓度不同而有所变化。
蔗糖素甜味剂在水中的增甜系数比食糖高出约750至500倍不等(见图1)。
增甜强度还会受到其它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pH值、温度以及食品中使用的添加剂,例如凝胶剂、淀粉及脂肪等。
表1所示为蔗糖素甜味剂在各种不同的食品中所测定的增甜系数。
甜味剂及其应用
糖精钠应用
GB2760-2014规定,糖精钠可用于冷冻饮品(食用冰除外)、腌渍的蔬菜、面包、糕 点、饼干、复合调味料、饮料类(包装饮用水类除外)、配制酒,最大使用量为 0.15g/kg用于果酱,最大使用量为0.2g/kg;用于蜜饯凉果、新型豆制品(大豆蛋白膨 化食品、大豆素肉等)、熟制豆类(五香豆、炒豆)、脱壳熟制坚果与籽类,最大使 用量为1.0g/kg;用于带壳熟制坚果与籽类,最大使用量为1.2g/kg;用于忙果干、无 花果干、凉果类、话化类(甘草制品)果丹(饼)类,最大使用量为5.0g/kg 糖精钠与规定的其他甜味剂混合使用,在食品中一般用量为:饮料约72mg/kg、冰 淇淋约150mg/kg,糖果为2100~2600mg/kg、焙烤食品为12mg/kg浓缩果汁按浓缩 倍数的 80%加入。使用时,要注意混匀。 糖精钠在食品加工中不会引起食品染色和发酵,是我国目前大量工业化生产的入 工合成甜味剂。糖精钠质量标准可参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糖精钠》 (GB1886.18-2015)。 3)安全性 JECFA规定糖精的ADI值为每千克体重0~5mg 2.环已基氨基磺酸钠(甜蜜素)(CNS号19.002 INS号952 1)特性 环己基氨基磺酸钠为白色结品或结品性粉末,甜度约为蔗糖的30倍。易溶于水,
谢谢亲观看!
异麦芽酮糖 (帕拉金糖、异构蔗 糖)(CNS号19.003 INS号-)
异麦芽酮糖特性
异麦芽酮糖为白色晶粒,性质与蔗糖相似,但吸 湿性小,对水的溶解度亦比蔗糖低,20℃为 38.4%,40℃为78.2%,60℃为 133.7%。水溶液 的黏度亦比同等浓度的蔗糖略低。耐酸性比蔗糖 强,热稳定性比蔗糖差,甜味纯正,极似蔗糖, 但甜度较低,约为蔗糖的42%。
PART 04
输入标题
甜味剂范文范文
甜味剂范文范文
甜味剂
涵盖文中所提及的话题点
甜味剂
甜味剂是人们常用的食物添加剂,把吃起来稍微淡而无趣的食物变得
更加美味可口。
它们可以用来改变食物的口味、增强食物的香味、增加食
物的营养价值,以及调节食物的口感和稠度等,使食物变得更加美味。
甜味剂的分类
甜味剂可以分为天然甜味剂和人造甜味剂两大类。
天然甜味剂是从天
然的植物或动物中提取出来的,比如蜂蜜、糖蜜、果糖、乳糖、滑石粉等。
人造甜味剂是由化学反应合成的,比如非果糖甜味剂、磷酸甜味剂、朊酸
甜味剂、双氧甜味剂等。
甜味剂的作用
甜味剂的基本作用是改善食物口感,使其更美味,提高食物的营养价
值和营养价值,改变食物的颜色,增强食物的芳香,以及改变食物的口感
和稠度等。
甜味剂的风险
甜味剂有毒,过量摄入会对人体的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在市场上的甜
味剂都是模拟食品的甜味,其中的人造甜味剂中的有毒成分较多,比如磷
酸甜味剂、朊酸甜味剂等,摄入过量会导致腹泻,身体不适等症状,有的
还会对内分泌系统产生影响,引发一些疾病。
甜味剂的安全消费。
关于甜味剂的调研报告
关于甜味剂的调研报告甜味剂是一种用于增加食品或饮料甜味的化学物质。
它们常常用作替代糖的替代品,以减少糖分的摄入量。
甜味剂有许多不同的类型,包括人工甜味剂和天然甜味剂。
本文将对甜味剂进行调研,并讨论其优缺点。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人工甜味剂。
人工甜味剂是在实验室中合成的化学物质,如阿斯巴甜(aspartame)、糖精(saccharin)和三氯蔗糖(sucralose)。
这些甜味剂一般具有非常高的甜度,可以用很少的量来代替糖。
它们通常没有热量,对于那些要减肥或控制血糖的人来说是一种理想的替代品。
然而,人工甜味剂也有一些潜在的问题。
有些人可能对某些人工甜味剂过敏,导致过敏反应。
此外,有研究表明,过度摄入人工甜味剂可能会导致对甜味的依赖,并可能增加对高糖食物的渴望。
与人工甜味剂相比,天然甜味剂通常被认为更健康。
天然甜味剂包括蜂蜜、枫糖浆和果糖等。
这些天然甜味剂被认为具有更自然的味道,并且一般较低的血糖指数,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但是,天然甜味剂也有一些局限性。
首先,它们通常比糖更昂贵,并且一般比人工甜味剂的甜度低。
此外,一些天然甜味剂,如果糖,摄入过多可能会导致肥胖和其他健康问题。
除了这些常见的甜味剂,还有一些新兴的替代品在市场上出现,如甜菊糖和烟莓糖(steviol glycosides)。
这些甜味剂是从植物中提取的天然化合物,具有高甜度和较低的热量。
它们被广泛用于饮料和零食中,以提供甜味而不会增加卡路里摄入量。
然而,这些新型甜味剂的安全性和潜在的副作用还需要更多的研究。
总之,甜味剂是一种在现代食品中广泛使用的添加剂。
人工甜味剂和天然甜味剂都有其优缺点。
人工甜味剂提供了零热量的替代品,但可能对某些人造成不良反应,并增加对高糖食物的渴望。
天然甜味剂更健康,但常常价格昂贵且甜度较低。
新兴的甜味剂也显示出一定的潜力,但需要进一步研究来评估其安全性和效果。
在选择甜味剂时,消费者应根据其个人需求和健康状况做出明智的决策。
新型甜味剂 三氯蔗糖综述
三氯蔗糖近年来,世界上已开发出质量更好、安全性更高的非营养性甜味剂,三氯蔗糖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品种。
以蔗糖等为原料经脱氧、氯化衍生而得到的半天然半合成产品三氯蔗糖,因其甜度高,味质好,储存期长,无热量和安全性高等优点而被认为代表了目前强力甜味剂的最高水平和发展方向。
一三氯蔗糖简介三氯蔗糖(TGS),由英国泰莱公司(T ate&Lyie)与伦敦大学共同研制并于1976年申请专利的一种新型甜味剂,原始商标名称为Splenda。
又名蔗糖素(Sucralose),是一种新型蔗糖氯化衍生物产品,也是唯一用蔗糖制作的无热量的高倍甜味剂,其化学名4,1’,6’-三氯-4,1’,6’-三脱氧半乳型蔗糖(TGS)。
其本身是一种白色粉末状产品, 具有无臭、无吸湿性、低热值、甜味品质及热稳定性好等特点。
极易溶于水、乙醇和甲醇,室温(20℃)下在水中的溶解度为28.2 g,微溶于乙酸乙酯;对光、热和pH值的变化均很稳定;表面张力为71.8mN/m(20℃0.1 g/100 mL)。
其化学结构式如右图所示。
三氯蔗糖甜度为蔗糖的600到800倍,甜味特性较接近蔗糖、无后苦味、是一种不致龋齿的强力甜味剂。
水溶液澄清透明,其水溶液以pH=5时稳定性最好(软饮料pH值范围为3~5),化学性质非常稳定,可以贮藏1 a以上而不发生任何变化。
结晶物贮存4 a 未发现变化。
甚至在高温下甜味也不会变化,并且与食物中的蛋白质、果胶等成分不起化学反应,在烘烤工艺中甜度更稳定,是所有的强力甜味剂中性质最为稳定的一种。
三氯庶糖无任何异味,无毒副作用,在人体内几乎不被吸收,热量值为零,是糖尿病人理想的甜味代用品。
二三氯蔗糖的合成三氯蔗糖是将蔗糖分子中位于4、1’和6’3个位置上的羟基用氯取代而得。
按反应机理又可分为:全基团保护法和单基团保护法。
(1)全基团保护法全基团保护法是对蔗糖8个羟基全部进行保护,然后特定游离出4,1',6'三个位置的羟基进行氯化,再脱乙酰基制得三氯蔗糖。
甜味剂
异麦芽酮糖白色结晶,无臭、味甜、甜度约为蔗糖的42%,甜味纯正,与蔗糖基本相同,无不良后味,耐酸,耐热,不易水解(20%溶液在pH2.0时100℃加热60min仍不分解,蔗糖在同样条件下可全部水解)热稳定性比蔗糖低,有还原法,易溶于水,在水中的溶解度比蔗糖低20℃时为38.4%,40℃时为78.2%,60℃为133.7%,其水溶液的黏度亦比同等浓度的蔗糖略低。
本品在肠道内可被酶解,由机体吸收利用。
对血糖值影响不大,不致龋齿。
用途甜味剂。
1.优秀口感异麦芽酮糖口感非常类似于蔗糖,较为温和和细致。
食用期间与之后都没有不良口感,它的甜度大约为蔗糖的42%。
2.湿度稳定性异麦芽酮糖只有极低的吸湿性3.粘度异麦芽酮糖的粘度几乎与蔗糖相同4.溶解度在低温时异麦芽酮糖的溶解度只有蔗糖的一半左右,当温度上升则接近于蔗糖。
5.酸稳定性使用异麦芽酮糖,即使添加1.5%~15%的柠檬酸混合,保温储藏。
22d没有转化糖产生。
这些特性表明对于含有机酸或维生素C的食品来说,用异麦芽酮糖作甜味剂比用蔗糖更为稳定。
赤藓糖醇白色结晶,微甜,相对甜度0.65,有清凉感,发热量低,约为蔗糖发热量的十分之一。
溶于水(37%,25℃)。
因溶解度较低(与蔗糖相比),易结晶。
用于有机合成和生化研究。
由小麦、玉米等淀粉经安全、适当的食用级嗜高渗酵母如丛梗孢酵母(Moniliella pllinis)、脂假丝酵母(Candida lipolytica)或类丝孢酵母(Tricho sporonoides megachilensis)在高浓度下(>450g/L)进行酶解发酵后,发酵醪液经加热杀菌并过滤然后经离子交换树脂、活性炭和超滤纯化,结晶、洗涤并干燥而得。
一般得率约50%。
低热量甜味剂;高甜度甜味剂的稀释剂。
可用于巧克力、焙烤制品、糖果、餐桌糖、软饮料等,最大使用量3%。
木糖醇木糖醇,木糖醇为白色晶体或结晶性粉末,极易溶于水,微溶于乙醇与甲醇,熔点92~96℃,沸点216℃。
甜味剂综述
.甜味剂王虎(应用化学092班)摘要:简述了甜味剂的发展概况,介绍了目前国内外常用的甜味剂、新型的甜味剂的特点和应用情况,并展望了甜味剂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甜味剂;食品添加剂;甜味剂的发展一、甜味剂的简介1.根据《食品添加剂手册》描述:甜味剂(Sweeteners)是指赋予食品或饲料以甜味的食物添加剂。
目前甜味剂种类较多,可分为:按其来源可分为天然甜味剂和人工合成甜味剂;按其营养价值分为营养性甜味剂和非营养性甜味剂;按其化学结构和性质分为糖类和非糖类甜味剂。
甜味剂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史前蜂蜜的发现。
科学研究已经表明,人类对甜味剂的需求是先天的,而不是后天对环境要求的一种客观反应。
2.五、六十年代以前的近一个世纪,食品工业中所用的甜味剂多半是蔗糖和来自石油化工产品的糖精。
五、六十年代以后,在美国、欧洲及日本等国相继出现了甜蜜素、二肽甜味剂甜蛋白、乙酰磺胺酸钾以及阿力甜等甜味剂。
由于人们对低热量减肥食品的需求日益高涨,使得高甜度甜味剂继续深入研究 (例如毒性、生产方法及应用研究等) ,人们已经开始对能产生甜味的分子结构进行研究,以期发现新的超高甜度甜味剂。
3.葡萄糖、果糖、蔗糖、麦芽糖、淀粉糖和乳糖等糖类物质,虽然也是天然甜味剂,但因长期被人食用,且是重要的营养素,通常视为食品原料,在我国不作为食品添加剂。
4.甜味剂按其来源可以分为天然甜味剂和人工合成甜味剂。
其中天然甜味剂还可以进一步分为糖质甜味剂与非糖质甜味剂。
糖质甜味剂可以根据其化学性质的不同分为糖类和糖醇类,糖醇是糖经加氢 (还原)后制得的。
非糖质甜味剂也可分为配糖体和蛋白质两类。
甜味剂的分类情况如下所示:二、甜味剂的分类1.糖醇类甜味剂多由人工合成,糖醇类的甜度比蔗糖低,但有的和蔗糖相当。
主要品种有:山梨糖醇、甘露糖醇、麦芽糖醇、木糖醇等。
目前应用较多的是木糖醇、山梨糖醇和麦芽糖醇。
因为糖醇类甜味剂热值较低,而且和葡萄糖有不同的代谢过程,因而有某些特殊的用途。
甜味剂简介介绍
甜味剂在特殊食品中的应用
特殊食品
特殊食品包括婴幼儿食品、糖尿病患 者食品、肥胖患者食品等。这些食品 需要特定的甜味剂来满足消费者的需 求。
应用领域
甜味剂在特殊食品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如无糖饮料、低糖糕点等。这些食 品使用甜味剂替代了部分或全部糖分 ,满足了特定消费群体的需求。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甜味剂的安全性评估
毒理学评估
甜味剂在毒理学上通常被认为是安全的,经过严格的安全性评估 和审查。
长期影响评估
长期使用甜味剂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仍需进一步研究和评估。
孕妇和儿童的安全性
孕妇和儿童等特殊人群在使用甜味剂时应特别注意安全性和适量原 则。
国际组织对甜味剂的规定与建议
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
甜味剂简介介绍
汇报人: 2024-01-05
目录
• 甜味剂的定义与分类 • 甜味剂的特性与用途 • 常见甜味剂介绍 • 甜味剂的争议与安全性 • 甜味剂的发展趋势与未来展望
01
甜味剂的定义与分类
天然甜味剂
天然甜味剂是指从天然食材中提取出 来的甜味物质,如蜂蜜、枫糖、蔗糖 等。这些甜味剂的甜度较低,但含有 一定的营养价值。
新型甜味剂
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型甜味剂被研发出来,如甜菊糖、罗汉果糖等天然甜味 剂,以及三氯蔗糖、阿斯巴甜等人造甜味剂。这些新型甜味剂具有更高的甜度和更低的
热量,为食品工业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应用领域
新型甜味剂在饮料、糖果、糕点等食品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满足了消费者对健康和口感 的需求。
天然甜味剂的发掘与利用
天然甜味剂
天然甜味剂是指来源于天然食材的甜味 物质,如蜂蜜、枫糖、枣糖等。这些天 然甜味剂含有多种营养成分,对人体具 有一定的保健作用。
甜味剂简介
第20卷第2期2000年6月无锡教育学院学报Jou rna l of W u x i Educa tion Co llegeV o l. 20 N o. 2J une 2000甜味剂简介鲍明伟(无锡教育学院江苏无锡214063)摘要:简述了甜味剂的发展概况,介绍了目前国内外常用的甜味剂、新型的甜味剂的特点和应用情况,并展望了甜味剂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甜味剂;食品添加剂;进展综述甜味剂是指能赋于食品甜味的调味剂。
甜味剂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史前蜂蜜的发现。
科学研究已经表明,人类对甜味剂的需求是先天的,而不是后天对环境要求的一种客观反应。
[2 ]五、六十年代以前的近一个世纪,食品工业中所用的甜味剂多半是蔗糖和来自石油化工产品的糖精。
五、六十年代以后,在美国、欧洲及日本等国相继出现了甜蜜素、二肽甜味剂甜蛋白、乙酰磺胺酸钾以及阿力甜等甜味剂。
由于人们对低热量减肥食品的需求日益高涨,使得高甜度甜味剂继续深入研究(例如毒性、生产方法及应用研究等) ,人们已经开始对能产生甜味的分子结构进行研究,以期发现新的超高甜度甜味剂。
从某种程度上讲,一个国家的人均年消耗糖量可表现其国力或发展状况。
据统计,发达国家人均年消耗糖量约为50~57Kg,发展中国家的人均年消耗糖量为9~19Kg,而我国人均年消耗糖量仅有6Kg。
可以推断,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糖的需求量将有大幅度增加。
在国际范围内,甜味剂的增长实际上是低卡甜味剂的增长。
从美国近年来甜味剂人均年消耗量变化和1981~1990年糖的市场销售量的比例变化可以看出,甜味剂总销售量的增加实际上是低卡甜味剂销售的增加,而热卡甜味剂的销量基本持平。
1981~1990的10年间,低卡甜味剂销量从7%上升到12%。
低卡甜味剂销量的增加,表明人们对甜味剂需求的变化。
甜味剂的种类很多,本文就一些常用和新型的甜味剂的特点和应用情况以及甜味剂的发展趋势作一概述。
[4 ]甜味剂按其来源可以分为天然甜味剂和人工合成甜味剂。
甜味剂综述资料讲解
甜味是五种基本味觉之一,在日常的膳食消费也占有很大的比重,但由于食糖热量大、后味发酸,可致龋齿、肥胖、血糖高、少儿近视,因而食糖摄入量过多被当代人认为是一个重要的不健康因子。
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其提出的“国民健康指南”中,无一例外地劝告国民限制对蔗糖的摄人。
1996年世界爱牙日的主题被定为“少食含糖的食品,有益健康”。
而那些对食品中食糖含量甚为敏感但又向往甜味刺激的人们,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低能量、抗龋齿、适用范围广的甜味剂。
甜味剂是—类本身具有甜味,只需少量即可赋予食品甜味,但几乎不产生热能并且营养价值又很低的一类物质。
甜类剂按其性质与特点可分为功能性甜味剂、人工合成高甜度甜味剂与天然甜味剂。
目前,全世界食品添加剂年贸易额约200亿美元,其中甜味剂占15亿美元,甜味剂工业已成为食品添加剂工业中产量比重最大的工业根据性质甜味剂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化学合成甜味剂,顾名思义该类甜味剂完全由化学方法合成。
糖精是最早使用的化学合成甜味剂。
第二类为天然甜味剂,如甜菊糖、甘草、罗汉果甜甙等。
第三类为功能性甜味剂,如木糖醇。
本文就几种重要的甜味剂的历史背景、性质、合成工艺、应用及发展趋势作一综述,以期指导甜味剂的研发生产,使之有更广阔的利用天地。
1.化学合成甜味剂1.1 糖精Saccharin糖精于1878年由美国人C.Fahlberg和I.Remsen发明并申请美国发明专利USP319082,它的化学名为邻磺酰苯甲酰亚胺,分子式C7H5O3NS,熔程228~230℃,呈无色结晶或白色粉末,其甜度为蔗糖的500倍,又称不溶性糖精或糖精酸。
通常人们普遍称谓的糖精实际上是糖精钠,它是糖精的钠盐。
其工业合成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邻二苯甲酸法,邻苯二甲酸酐为起始原料,经酰氨化、酯PC、重氮、置换、氨化、酸析、中和等工序,最后在水溶液中结晶而成。
另一种是甲本法( 1) 氯磺化反应( 2) 氨化反应( 3) 氧化, 酸化反应目前甲苯法应用最为广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甜味是五种基本味觉之一,在日常的膳食消费也占有很大的比重,但由于食糖热量大、后味发酸,可致龋齿、肥胖、血糖高、少儿近视,因而食糖摄入量过多被当代人认为是一个重要的不健康因子。
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其提出的“国民健康指南”中,无一例外地劝告国民限制对蔗糖的摄人。
1996年世界爱牙日的主题被定为“少食含糖的食品,有益健康”。
而那些对食品中食糖含量甚为敏感但又向往甜味刺激的人们,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低能量、抗龋齿、适用范围广的甜味剂。
甜味剂是—类本身具有甜味,只需少量即可赋予食品甜味,但几乎不产生热能并且营养价值又很低的一类物质。
甜类剂按其性质与特点可分为功能性甜味剂、人工合成高甜度甜味剂与天然甜味剂。
目前,全世界食品添加剂年贸易额约200亿美元,其中甜味剂占15亿美元,甜味剂工业已成为食品添加剂工业中产量比重最大的工业根据性质甜味剂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化学合成甜味剂,顾名思义该类甜味剂完全由化学方法合成。
糖精是最早使用的化学合成甜味剂。
第二类为天然甜味剂,如甜菊糖、甘草、罗汉果甜甙等。
第三类为功能性甜味剂,如木糖醇。
本文就几种重要的甜味剂的历史背景、性质、合成工艺、应用及发展趋势作一综述,以期指导甜味剂的研发生产,使之有更广阔的利用天地。
1.化学合成甜味剂1.1 糖精Saccharin糖精于1878年由美国人C.Fahlberg和I.Remsen发明并申请美国发明专利USP319082,它的化学名为邻磺酰苯甲酰亚胺,分子式C7H5O3NS,熔程228~230℃,呈无色结晶或白色粉末,其甜度为蔗糖的500倍,又称不溶性糖精或糖精酸。
通常人们普遍称谓的糖精实际上是糖精钠,它是糖精的钠盐。
其工业合成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邻二苯甲酸法,邻苯二甲酸酐为起始原料,经酰氨化、酯PC、重氮、置换、氨化、酸析、中和等工序,最后在水溶液中结晶而成。
另一种是甲本法( 1) 氯磺化反应( 2) 氨化反应( 3) 氧化, 酸化反应目前甲苯法应用最为广泛。
糖精钠易溶于水,又称可溶性糖精,呈无色至白色斜方晶系板状结晶,纯度不小于99%,无臭或微有芳香气味,在人体内不能被代谢,发热值为O, LD50=17.59ɡ/kg(大鼠,经口),其水溶液有苦后味,食品中最大添加量为万分之一点五。
安全性一直存在争议。
997 年加拿大的一项实验发现大剂量的糖精钠可导致雄性大鼠膀胧癌;1 993年JECFA(FAO/WHO联合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会)认为现有的流行病学资料认为糖精钠的摄入与人膀眺癌无关;2001年5月美国国家环境健康研究所的报告显示“糖精钠导致老鼠致癌的情况不适用于人类”。
但是美国等国家规定,食物中若添加了糖精钠,必须在标签上标明“糖精能引起动物肿瘤”的警示。
我国也采取了严格限制糖精使用的政策,并规定婴儿食品中不得使用糖精钠。
1.2 甜蜜素Cyclamate甜蜜素于1937年由美国人Michale sveda发明并申请到美国发明专利USP2275125,它的化学名为环己基氨基磺酸,呈白色结晶状粉末,分子式C6H13NO3S,熔程169-170℃,LD50=15.25ɡ/㎏(大鼠,经口),发热值为0,其甜度为蔗糖的150倍。
市售商品是其钠盐或钙盐。
由环己胺制得其纯度不小于98%,呈白色或片状结晶。
甜蜜素具有耐酸、耐碱、耐热、不吸潮、无糖精苦味等优良特性,通常以10份甜蜜素1份糖精钠混合成复配甜味剂使用,增强甜度并减少糖精后苦味。
1969年美国医药研究人员用大鼠对甜蜜素进行独立实验时,大鼠出现睾丸萎缩,睾丸重量减少等中毒现象。
原因可能是甜蜜素经肠道微生物作用后分解形成有毒物质环己胺。
结果导致美国、英国禁用甜蜜素作为食品添加剂,但目前仍有50多个国家允许使用。
我国1987年开始应用甜蜜素,它是目前我国食品行业中应用最多的一种甜味剂。
1.3 安赛蜜Acesulfame-K (AK糖)安赛蜜于1967年由K.clauss和H.Jensen发明。
化学名为6-甲基-3,4-二氢-1,2,3-恶噻嗪-4-酮-2,2-二氧化物钾盐或乙酰磺胺酸钾。
分子式C4H4SKNO4纯品呈白色斜晶型结晶状粉末,纯度不小于99%,熔点123℃,225℃以上开始分解,发热量为0,甜度为蔗糖的150倍,无不良后味,LD50=2.2ɡ/㎏(大鼠,经口).安赛蜜的合成路线可归纳为四种:a. 氨基磺酰氟-双乙烯酮法;b.乙酰乙酰胺-氟硫酰氟法;c.乙酰乙酰胺-三氧化硫法;d.双乙烯酮-三氧化硫法。
氟化物腐蚀性强,且环境污染严重,综合考虑原料、工艺条件的可行性及经济效益,以双乙烯酮和三氧化硫为原料合成安赛蜜较好。
其工艺流程:反应中环化反应的加料方式为三氧化硫溶液滴入环化剂溶液中;三氧化硫用量为氨基磺酸物质的量的5倍,环化反应温度控制在-25~-30℃之间、环化时间选用0.5h;水解反应温度为-15℃,、水解时间为1.5h.。
选用上述优化条件,安赛蜜收率可达81.6%.安赛蜜对光、热(耐225℃高温)稳定,PH值使用范围广(3-7),是目前世界上稳定性最好的甜味剂之一。
其在人体内不代谢、不吸收、不蓄积,24h内可完全排出体外。
并与其它甜味剂有良好协同作用,很有开发前途。
1.4 阿斯巴甜Aspartame(甜味素)阿斯巴甜属二肽类甜味剂,于1965年由美国人Schlatter发明,学名α-L-天冬酰胺-L-苯丙氨酸甲酯,分子式C14H18N2O5,呈白色结晶性粉末,双熔点约190℃和245℃。
其甜度是蔗糖180倍,发热值为16.72kj/g,与蔗糖等甜度时发热值为蔗糖发热值的1/180。
其合成工艺有日本Ajinomoto 公司的内酐法工艺与美国NutraSweet 公司的一锅法工艺。
缩合工艺一锅法工艺此工艺用甲酸作为酰化剂,对天冬氨酸进行保护,并用乙酸作为此步缩合反应的溶剂,可避免苯丙氨酸自闭环反应并提高目的产品α-异构体的收率。
阿斯巴甜具有清爽,类似蔗糖一样的甜感,没有后苦味或金属涩味,在潮湿环境中不稳定,长时间加热或高温可致破坏,以水解环化成非甜味物质而失去甜味,其水溶液在低温且PH3-5时较稳定。
阿斯巴甜在人体内可被代谢分解为甲醇、苯丙氨酸、天冬氨酸,由于甲醇对人的眼睛有害,苯丙酮酸尿症患者代谢苯丙氨酸能力有限而需要控制苯丙氨酸的摄入量。
因此,一些国家要求含有阿斯巴甜的饮料和食品需标明阿斯巴甜的使用量,我国规定添加甜味素的食品应标明“苯酮尿症患者不宜使用”。
1.5 阿利甜Alitame阿利甜属二肽甜味剂,化学名称:N-(2,2,4,4,-四甲基-3-硫杂环丁基)-L-天冬酰胺-D-丙氨酰胺。
分子式C 14H 25N 3O4S ·2.5H 2O ,呈白色结晶性粉末,无臭。
由L-天冬氨酸、D-丙甘酸等合成而得。
阿利甜于1979年由美国Pfizer 公司发明,1983年申请美国发明专利USP4411925。
合成工艺路线:阿利甜甜度约为蔗糖的2000倍,口味与蔗糖接近,无后苦味或金属涩味,易溶于水,在PH5-8环境中非常稳定。
在PH2-4酸性环境中的半衰期是阿斯巴甜的2倍,在焙烤条件下阿利甜稳定性高于阿斯巴甜。
阿利甜在保留阿斯巴甜优点的同时克服其缺点。
目前,已在中国、美国等6个国家批准使用。
1.6 三氯蔗糖Sucarlose三氯蔗糖属蔗糖衍生物,于1976年由英国人Leslie Hough 等人发明,分子式C 12H 19O 8Cl 3呈白色结晶性粉末,熔点125℃,发热值为0,甜度为蔗糖的600倍。
其化学名为:4,1`,6`-三氯-4,1`,6`-三脱氧半乳型蔗糖。
三氯蔗糖是将蔗糖分子中位于4,1`,6`三个位置上的羟基用氯原子取代而得。
目前三氯蔗糖的合成工艺主要有三种:化学合成法、化学-酶合成法、单酯法。
上述合成三氯蔗糖的工艺, 化学合成法步骤较多, 工艺流程复杂。
化学一酶法步骤也较多, 其中发酵这一步代价较高, 且提纯中间产物较为困难,不能采用结晶分离方法, 而只能采用层析方法, 显然工业生产时成本太高。
单酯法只需要三步反应,投资小, 收率高, 成本低, 中间产物易于分离提纯, 可采取萃取和结晶的方法, 最适宜于工业生产, 这是目前合成三氯蔗糖的最理想的工艺。
它是以蔗糖为原料, 用化学方法, 使蔗糖位上的经基生成单酯,即蔗糖一6一酯, 再用适当的氯化剂进行选择性氯化而生成三氯蔗糖一6一酯, 最后脱去酯基, 经结晶提纯即得到三氯蔗糖。
反应原理:三氯蔗糖热稳定性好,在焙烤工艺中比阿力甜更稳定,pH适应性广,适用于酸性至中性食品,对涩、苦等不愉快味道有掩盖效果,易溶于水,溶解时不容易产生起泡现象,适用于碳酸饮料的高速灌装生产线。
甜味持续时间、后味等都非常接近蔗糖,是一种综合性能非常理想的甜味剂。
我国1999年7月批准使用,但三氯蔗糖的价格较昂贵,如何降低其生产成本,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1.7 纽甜Neotame,NTM化学名称N-[N-(3,3-二甲基丁基)-L-α-天门冬氨酸]-L-苯丙氨酸-1-甲酯,该甜味剂由美国纽特公司(NutraSweet)开发,并于1993 年获取美国专利,2002年通过美国FDA食品添加物审核,其甜度是蔗糖的7000-13000倍。
虽然该甜味剂是阿斯巴甜(aspartame, APM)的衍生物,但其诸多性能皆优于阿斯巴甜,因此被认为是阿斯巴甜的理想替代物。
作为新一代强力甜味剂,它完全具备了非营养型甜味剂获得商业成功的5 个基本要求,即甜度高、溶解性强、稳定性好、安全性高和甜度成本低(为相对成本,即对单位质量的食品产生相同增甜效果的生产成本),因此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
但目前中国尚无生产纽甜厂家,产品依赖进口。
纽甜合成方法包括a.阿斯巴甜为原料合成;b.L-天冬氨酸酸为原料合成;c.氨基酸态化法合成;d.化学酶法合成。
a.1 APM直接氢化烷基化a.2 APM无水条件生成咪唑环酮中间体,然后再用催化氢化的开环得到纽甜,收率高。
2天然甜味剂2.1甘草(Glycyrrhiza)及甘草酸胺、甘草酸钾、甘草酸三钾甘草由产于我国北方的都可多年生植物甘草的根和茎经清洗、干燥而成,主要成分为甘草甜素6%-14%,蔗糖2.4%-6.5%,葡萄糖约3.8%,甘露糖醇和天冬氨酸2%~4%。
甘草又称甘草酸,甘草酸是五环三萜皂苷, 在甘草中的含量随产地不同而不同。
W(甘草酸)=4%-14%之间, 分子式C42H62O16。
其提取工艺流程:甘草酸熔点220℃(分解),呈白色结晶性粉末,半数致死量LD50=0.89g/kg(小鼠,腹腔),发热值为0,其甜度为蔗糖的200倍,有苦后味。
市售商品为其铵盐或钾盐。
我国批准将甘草、甘草酸胺(甘草酸一铵)、甘草酸一钾、甘草酸三钾作为甜味剂用于食品行业。
因其具有良好的医疗特性和抗龋齿性,值得人们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