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隋及初唐2

合集下载

隋唐五代文学

隋唐五代文学

思考题及练习重点: 1.名词解释:元白 新乐府 讽喻 诗 张王乐府 2.何谓“新乐府运动”? 3.以具体作品为例简述白居易诗歌 的艺术特色。
第八章 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
第一节 古文运动 1.古文是在贞元、元和时期提出的一个概念。 产生的原因有社会政治原因,中唐以前古文家鼓 吹文体改革的影响及韩柳的作用。 2.古文运动的成就及影响:打破了骈体文的一 统局面,扩大了古文的应用范围,终于形成散体 文对骈文的优势。 3.韩、柳是的古文运动的领袖。其理论主要是: 主张“文以载道”、“文以明道”;强调作家的 修养;反对因袭,主张独创。
第六章 韩孟诗派与刘禹锡、柳宗元 等诗人
第一节 韩孟诗派 1.韩孟诗派兴起的文学背景。 2.韩孟诗派的诗歌主张与艺术独创性。 3.韩孟诗派以韩愈、孟郊、贾岛等为代 表。诗风险怪,追求奇特的意象和尖 新古怪的立意。
第二节 刘禹锡、柳宗元 1.刘禹锡有政治寓言诗、怀古 诗、赠答诗、竹枝词等,其诗雄 直劲健,有“诗豪”之称。 2. 柳宗元有寓言诗、赠答诗、山 水诗等。其诗明净简洁,风格清 峭。
1.陈子昂的生平。 2. 陈子昂的诗歌理论及 创作实践。
本章阅读书目: 1.马茂元选,《唐诗选》 2.余冠英等选,《唐诗选》 3.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编,《唐诗选》 4.(清)蒋清翊注,《王子安 集注》 5.苏雪林著,《唐诗概论》
6.闻一多著,《唐诗杂论》 7.骆祥发著,《初唐四杰研究》 8.杜晓勤著,《初盛唐诗歌的文化阐 释》 9.尚定著,《走向盛唐》, 10.葛晓音著,《诗国高潮与盛唐文化》 11.(美)宇文所安著,贾晋华译, 《初唐诗》 12.葛晓音著,《唐诗宋词十五讲》
本章阅读书目及材料: 1.高步瀛选,《唐宋文举要》,上海 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2.孙望、郁贤皓主编,《唐文选》, 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3.吴小林选注,《韩愈选集》,人民 文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4.高文、屈光选注,《柳宗元选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2 年版。

隋和初唐前期文学创作的主要群体相对集中于什么文人

隋和初唐前期文学创作的主要群体相对集中于什么文人

隋和初唐前期文学创作的主要群体相对集中于什么文人“隋和初唐前期,文学创作的主要群体相对集中于宫廷文人。

公元589年,隋灭陈,结束了南北朝三百多年的分裂局面。

隋代虽然仅统一30年,却为唐代的全面繁荣做了重要的铺垫。

隋代宫廷文学隋与初唐时期的知名文人都聚集在宫廷,隋文帝杨坚本为北周权臣,所以在他的倡导下,隋代前期文学继承了北朝刚健的风格,代表作家为薛道衡和杨素。

《人日思归》乃作者开皇五年任聘陈主使(驻陈国的外交大臣)时所作,文字朴实而构思精巧。

杨素的《出塞》作于开皇末年作者率军征讨突厥时,全诗刚健有力,气魄雄伟,一洗梁陈时期诗歌普遍的脂粉气。

相较于隋文帝的北国风气,曾担任十年扬州总管的隋炀帝却对南方文化心驰神往。

他仿照南朝都城建康修建了东都洛阳,还开凿了贯穿南北的运河,旨在以南方文化来统领改造全国各地的文化。

隋炀帝本人的作品也稍能融合南北文化之长,刚健与清丽并重,初唐宫廷文学是在对炀帝时期文化的继承和反思中发展起来的。

贞观八年,李世民对虞世南、魏征说:“秦始皇平六国,隋炀帝富有四海,既骄且逸,一朝而败,吾亦何得自骄也?”——《贞观政要》。

贞观之治后,社会稳定发展,承平日久,奢侈之风渐起,从唐高宗时期开始,宫廷文人开始注重诗歌语言的雕琢和格律形式的全面探索,同时开始在诗歌内容上强调歌功颂德。

初唐四杰指高宗、武后时期,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代表的,是与宫廷诗人相对立的下层文士创作群体。

他们针对宫廷诗文风格单调,欠缺力度的缺陷,大力提倡诗文的刚健和骨气,积极开拓新的创作题材,将初唐的诗歌题材从宫廷扩展到市井和塞外荒原,扩大了诗歌的表现领域。

骆宾王的《帝京篇》和卢照邻的《长安古意》为代表作。

《帝京篇》以唐太宗同名作品为拟,叙写帝京之壮丽后,末尾寄予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批判和怀才不遇的愤慨。

《长安古意》同样铺陈描绘长安的生活场景,既有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又有对权贵阶层骄奢淫逸及内部倾轧的讽喻,同时抒发了下层文士的怀才不遇之情,揭示世事无常,荣华难久的生活哲理。

隋唐文学史PPT课件

隋唐文学史PPT课件
2
第一章 隋唐五代文学概说
❖ 一、隋、唐、五代的社会概况 ❖ (一)隋的短暂统一(581_618) ❖ 隋朝结束了南北朝分裂割据的局面,
完成了国家的统一。 ❖ 但只有短短37年历史的隋王朝随即
被唐取代,迎来了我国封建社会的 鼎盛时期。
3
(二)唐代的社会状况
❖ 1.唐代历史的分期 ❖ 2.唐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 ❖ 3.唐代的社会矛盾
16
晚唐诗歌
❖ 晚唐诗歌是唐代诗歌的衰落时期。 ❖ 晚唐大致从文宗开成元年到唐灭亡(836-907年)。 ❖ 晚唐诗歌影响较大的诗人是李商隐和杜牧,二人有
“小李杜”之称。 ❖ 陆龟蒙、皮日休继承了新乐府运动的传统,但多具
闲适淡泊的情调。 ❖ 此外,温庭筠、杜荀鹤、韦庄等都有一定的成就。
172、唐代散文概况Fra bibliotek隋唐五代文学史多媒体课件
1
目录
❖ 第一章 隋唐五代文学概说 ❖ 第二章 隋及初唐的诗歌 ❖ 第三章 盛唐山水田园诗派和边塞诗派 ❖ 第四章 李 白 ❖ 第五章 杜 甫 ❖ 第六章 中唐诗歌 ❖ 第七章 新乐府运动和白居易 ❖ 第八章 古文运动和韩愈、柳宗元的散文 ❖ 第九章 晚唐诗文 ❖ 第十章 唐代传奇 ❖ 第十一章 唐五代词
13
1.1.2初唐后期诗歌
❖ 初唐后期诗歌虽没有完全摆脱齐梁诗风的影响, 但出现了新的转机。“初唐四杰”的创作开创 了不同于宫廷诗人的新诗风,在内容题材、审 美追求和风格上都发生了关键性的转变。“文 章四友”、“沈宋”虽也都是宫廷诗人,但对 律诗的定型和成熟作出了贡献。陈子昂在理论 上和实践上都是转变唐代诗风的重要人物,他 力反齐梁诗风,主张恢复汉魏风骨和风雅的兴 寄传统,并且实践了这个主张。总而言之,初 唐诗歌显示了过渡和创新的特点

隋及初唐文学

隋及初唐文学

隋及初唐文学概说主要讲述唐代文学繁荣的原因第一章隋代初唐诗歌第一节隋代诗歌一、文化环境与作者群素质二、隋诗风貌1.北朝入隋的作家群,重情思。

如薛道衡、卢思道、杨素。

2.杨广周围的文人,主要是从梁陈入隋的。

如王胄、诸葛颖、虞世基、徐仪等。

重彩藻,沿齐梁之旧。

杨广诗复杂,《春江花月夜》二首清新明快。

第二节贞观诗坛一、太宗朝的诗人李世民、魏征、虞世南、许警敬宗等。

由“浮艳”的宫体诗转向“雅正”的宫廷诗。

初唐的宫廷诗与梁陈及隋的宫廷诗有所不同。

二、王绩创造淡泊疏野的诗歌境界。

第三节上官仪(高宗龙朔诗风的代表)“上官体”绮错婉媚的特点。

“六对”“八对!之说。

第四节四杰(永徽调露间的诗坛)一、卢照邻1.生平2.诗歌。

《长安古意》把宫体诗由宫廷带来市井。

二、络宾王1.生平2.诗歌。

《帝京篇》写法近似于赋。

五律风骨凝炼。

三、王勃1.生平2.诗歌擅五律五绝。

开始转向朴素和个性化。

骈文《滕王阁序》。

四、杨炯1.生平2.诗歌。

五律。

第五节沈宋和律诗一、沈宋诗歌的内容和艺术二、沈宋对律诗发展的贡献第六节陈子昂一、生平二、思想与政治主张1.思想复杂(1)纵横家(2)道有气质,可说是其家风(3)佛家2.以政治主张以“安人”为核心的政治主张三、诗歌主张四、诗歌1.提倡兴寄、复归正始之音的具体实践――《感遇》38首2.“风骨”来归,表现出昂扬壮大的感情基调。

《登幽州台歌》和《蓟丘览古》7首。

五、陈子昂在唐诗发展史上的地位第七节诗歌意境创造的进展一、刘希夷及《代悲白头翁》二、张若虚及《春江花月夜》通过《春江花月夜》探讨铺陈作为叙事与抒情结合的一种模式。

第二章盛唐诗坛第一节张九龄及盛唐前期诗人一、张说二、张九龄1.生平2.诗歌。

《感遇》12首。

《望月怀远》三、贺知章四、张旭五、王翰六、王湾第二节王之涣、崔颢、李颀、王昌龄一、王之涣。

《凉州词》二首。

二、崔颢。

《黄鹤楼》三、李欣1.生平2.诗歌。

①赠答诗,善于描写鲜明形象性格。

②边塞诗。

唐代文学概述

唐代文学概述

唐代文学概述第一章隋和初唐文学1. 隋代的代表作家有薛道衡,卢思道,隋唐之际独树一帜的诗人当属王绩。

2宫廷文人:魏征,上官仪,沈佺期,宋之问。

沈宋的成就主要是使律诗进一步定型规范化。

3.“文章四友”是指李峤、苏味道、崔融、杜审言。

其中以杜审言的成就最高,杜审言最善长五律,《诗薮》称他为初盛唐五律之冠。

4.。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他们在思想性格、生活遭遇、文学主张,以至于创作实践上都有许多共同倾向,故合称“初唐四杰”。

代表作品有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滕王阁诗》、《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杨炯《从军行》,卢照邻《行路难》,骆宾王《从军行》,《在狱咏蝉》,《代李敬业讨武氏檄》。

初唐四杰总体创作特征(文学史地位):一、自觉的批判齐梁文风。

因为四杰主张上都反对华而不实的绮靡文风,抒发真情实感。

二、内容上都有较大开阔。

三、为结束齐梁文风,开启盛唐之音作出功不可没的贡献。

5. 陈子昂比四杰更明确地批判了齐梁之风,为唐代文学的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

他在明确批判了六朝以来“采丽竞繁”,“逶迤颓靡”的不良文风,而且大力提倡汉魏与正始之音,并准确地概括出他们最主要特色:“风骨”与“兴寄”。

陈子昂的《感遇》三十八首是模仿阮籍《咏怀》八十二首的。

第二章盛唐山水田园诗派1.王维成就最高的是山水田园诗,诗风多样,基调自然优美,清雅冲淡。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代表作品有:《山居秋暝》、《汉江临泛》、《鹿柴》、《辛夷坞》、《观猎》、《相思》、《送元二使安西》等(书P170-173识记篇名和重点句子)2. 孟浩然作品主要有《归故园作》、《过故人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春晓》等(与王维分辨开)第三章盛唐边塞诗派1.著名的边塞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崔颢、李颀、王翰等。

2. 王昌龄代表作有《从军行》、《出塞》、《闺怨》、《芙蓉楼送辛渐》等。

被称为“七绝圣手”王之涣代表作有《凉州词》、《登鹳雀楼》等。

2.隋及初唐诗坛

2.隋及初唐诗坛

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第一章隋及初唐诗坛(主题法·提纲)此章涉及十五位作家的生平、创作,课时有限,也为了突出重点,培养同学们善于提炼教材中心内容,运用教材所提供的材料表达见解的能力,我改变生平、创作,地位、贡献等常规性讲法,采用“主题法”讲授这章内容,即将全章内容归纳为一个中心主题——隋及初唐诗坛的基本特征及其在文学史中的地位和贡献,运用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所提供的材料说明之,而不是一般地将隋及初唐诗坛的基本特征归纳为几个条条,与具体内容脱节。

隋及初唐诗坛的基本特征是:一个问题贯穿始终,两种创作倾向互有消长,交错并存;最终以三个方面的成就端正了诗歌发展的方向,是为特征;为唐诗的繁荣鼎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唐诗繁荣的准备期),是为影响。

所谓一个问题贯穿始终,就是如何将重性情与重声色完美地结合起来,为诗歌发展开辟一条健康的道路。

第一节隋及初唐诗坛两种创作倾向的并存与消长一般文学史将隋及初唐文学分为三个阶段:1.隋(581-618);2.初唐前五十年(618-668);3.初唐后五十年(669—713)。

一、隋文帝时代,由于杨坚努力扭转南朝文风,由北入隋的北朝诗人有兴趣借鉴南朝文风,所以北、南两种诗风并存;隋炀帝时期,杨广虽然代表着南北文风交融的方向,但是,其身边聚集了一批由南入北的南朝文士,所以重文采的南朝诗风最终占据了隋代诗坛的主导地位。

二、初唐前五十年,虽然出现了代表清新诗风的王绩、作诗流露真性情的骆宾王、卢照邻,但是,由模仿和拾掇六朝声律辞采的普遍兴趣,而导致的贞观诗风转向南朝诗风的新变,和贞观、龙朔年间以“绮错婉媚为本”的“上官体”的出现,都表明南朝诗风对初唐宫廷文学的影响力(一)早年质朴刚健的贞观诗风,因研习诗歌技巧成为政治家或文学侍从写作应制、应诏之诗的当务之急而新变;独拔流俗的王绩难成气候。

(二)贞观、龙朔年间(太宗、高宗年间)离权力中心较远的诗人代表骆宾王、卢照邻不足以取代居诗坛主导地位的以“上官体”为代表的宫体诗1.上官体2.卢照邻、骆宾王三、初唐后五十年,特别是高宗后十五年及武后时期逐渐结束了两种创作倾向的徘徊,实现了南北文风的融合这一时期的诗人也分为两类,一类是以“文章四友”之一杜审言、李峤(645?—714?)、沈宋和乔知之(?—690)为代表的诗人。

1、《隋至初唐诗歌发展与作品解读》

1、《隋至初唐诗歌发展与作品解读》

另一方面,革新精神也反映在作家们对于独 特的审美理想、鲜明的创作个性的自觉追求上。 这个时期不仅出现了创作个性十分鲜明而且极不相 同的众多作家,而且出现了不同的文学流派。
(六)晚唐、五代文学思想
晚唐士人心态:
晚唐前期士人也关心朝政,也有抱负,但被 现实的失望压抑着,内心充满矛盾;晚唐后期则 大多已失去对朝廷的任何希望,或者采取了一种 愤慨抨击的态度,或者避世以自全。
这种更倾向于理想、更倾向于抒情的文学思 想,正是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盛唐社会的产物。
(三)转折时期(玄宗天宝后期至代宗大历中) 文学思想(上)
唐代社会开始了它由盛而衰的转折时期,文 学思想也开始了由盛唐的更倾向于理想、更倾向 于抒情,向着中唐的更倾向于功利、更倾向于写 实转变,开始了这一转变过程中间的一个转折期。
隋唐五代文学思想概说
一、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文学自觉的时代。
文学思想发展的主要脉络,是由抒情而 玄思,又由玄思而抒情,到抒情与形式的美 的探求并重,之后,一支继续朝抒情发展, 一支则由形式的美的追求转向消闲。
二、隋代文学思想
文学创作上的特点是: 1、出现了一点刚健的气势,而占主要地位的 仍是齐、梁文风;
2、南北文学并未融合为一个统一的文学进 程,虽互相影响,互相吸收,而仍然南北错 落并存 。
在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上则无所建树 , 提出了反对齐、梁文风的主张,而又完全否 定文学的艺术特点,以一种偏颇去反对另一 种偏颇。
三、唐代文学思想
(一)初唐文学思想
文学思想的转变,是从唐朝建立开始的。初唐 的九十年左右时间,是我国文学思想史上一个重要 转变的开始,是唐文学发展的一个思想奠基期,是 盛唐文学到来前夕的思想理论准备时期。

马春晖讲课稿:隋及初唐诗歌教学重点点拨(二)

马春晖讲课稿:隋及初唐诗歌教学重点点拨(二)

马春晖讲课稿:隋及初唐诗歌教学重点点拨(二)(中国古典文献硕士研究生籍贯:张家川)概说:唐朝建国后,经济上实行均田制、租庸调法等措施,解放了农业生产力;再加上兴修水利、鼓励垦荒,因而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并得到发展。

手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也因农业的发展而发展,手工产品丰富多彩,商业都市繁荣兴旺,交通运输四通八达,形成了从贞观到开元一百多年间的“太平盛世”,成为唐代经济繁荣的顶峰。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忆昔》)便是这繁荣情形的写照。

但天宝十四年爆发的安史之乱,严重破坏了唐代经济。

进入中唐,均田制名存实亡,租庸调法也改为两税法。

农业生产力遭到破坏,农民负担加重,生活日益贫困,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加速了唐帝国的衰亡。

在政治上,唐代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在唐初便大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又废除九品中正制,限制豪门世族的势力,并照顾中小地主阶级的利益,使他们有机会参政、议政,因而扩大并巩固了唐代政权的基础;同时,完善科举制度,使许多中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登上政治舞台,为新政权效力。

上述政治上的一系列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唐帝国的兴盛。

安史之乱这一政治军事动乱,大大削弱了唐帝国的统治。

到中、晚唐时期,藩镇跋扈,宦官专权,边患频仍,导致政局日趋黑暗,社会日益动荡不安,终于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导致了唐帝国的最后覆灭。

唐代的文化思想空前活跃。

儒、释、道各家思想都得到自由传播与发展。

由于唐代政局统一与政治比较开放,因而出现了南北文化与中外文化的频繁交流,它们相互影响,相互融汇,促使唐代文化呈现多姿多彩,达到空前繁荣。

由于文化繁荣,促使唐代文学特别是唐代诗歌达到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高峰。

仅据《全唐诗》及《全唐诗外编》所录,唐代有诗人二千多家,诗歌五万一千多首,并出现了众多诗歌流派和一大批优秀的诗人。

唐诗题材广泛,体裁多样,风格各异:它们争奇斗艳,蔚为壮观。

此外,散文、小说、词等各种文学样式也在统一文化背景下得到了发展。

初唐诗歌

初唐诗歌
2016/11/9 17
1、“四杰”对诗歌创作题材领域的开拓 从宫廷——市井”;从台阁——江山与塞漠。 2、壮美:“四杰”对诗歌美学的追求 杨炯:《王勃集序》 尝以龙朔初载,文场变体,争构纤微,竞为雕刻。 糅之金玉龙凤,乱之朱紫青黄。影带以徇其功, 假对以称其美。骨气都尽,刚健不闻;思革其弊, 用光志业……以兹伟鉴,取其雄伯,壮而不虚, 刚而能润,雕而不碎,按而弥坚。
2016/11/9
16
1、“四杰”对诗歌创作题材领域的开拓 从宫廷——市井”;从台阁——江山与塞漠。 2、“四杰”对诗歌美学的追求 杨炯:《王勃集序》 尝以龙朔初载,文场变体,争构纤微,竞为雕刻。 糅之金玉龙凤,乱之朱紫青黄。影带以徇其功, 假对以称其美。骨气都尽,刚健不闻;思革其弊, 用光志业……以兹伟鉴,取其雄伯,壮而不虚, 刚而能润,雕而不碎,按而弥坚。 3 、“四杰”恢复了对文学抒情功能的重视
2016/11/9 30
蔡东藩:《中国历朝通俗演义》 之《唐史演义》曾记前人留一笑 谈云:“汉经学,晋清谈,唐乌 龟,宋鼻涕,清邋遢。”
2016/11/9
31
二、兼容并蓄的博大胸怀
英国学者威尔斯《世界史纲》:
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迷而 处于蒙昧黑暗之中,中国人的思想 却是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求的。
23
四、陈子昂与诗歌革新
陈子昂是初唐成就最高的诗人。他继“四杰” 之后,在倡导复古的旗帜下进行诗歌内容的 革新。反对“彩丽竞繁”、“兴寄都绝”的 齐梁诗风,标举“风雅兴寄”和“汉魏风骨” 的优良传统,高倡恢复建安文人的慷慨意气 和人生理想,反映了时代的要求,架起了建 安风骨与盛唐气象之间的桥梁。
2016/11/9
2016/11/9 25
韩愈《荐士》: 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

隋和初唐前期,文学创作的主要群体是什么

隋和初唐前期,文学创作的主要群体是什么

隋和初唐前期,文学创作的主要群体是什么隋与初唐时期的知名文人大多都聚集在宫廷。

隋代前期文学继承了北
朝刚健的风格,代表作家为薛道衡和杨素。

隋炀帝继位后,围绕在他周围,形成了宫廷文学集团。

到了唐太宗朝,尚不能完全摆脱隋朝宫廷文学的影响,到了唐高宗年间,形成了以上官仪(上官婉儿的祖父)为代表的宫廷诗风,所作诗歌多
为奉和、应制、咏物之作,只重视形式技巧,追求修辞之美,歌功颂德,
内容空泛。

宫廷文人写不出啥有真情实感的好诗来。

由于隋朝时间较短,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不大。

虽然有提出浮靡文风的
要求,但是后继中断,古文运动需要到唐朝中叶才成功的发展起来。

当时有专门研究音律学的著作,也有不错的散文与诗歌。

在南北朝时,南朝文学讲究声律和彩色,北朝文学讲究质朴且实用。

由于南朝艳丽的文
学征服了北朝,使得隋朝文学大多承袭梁陈学风,没有新的突破。

而隋朝南北著名文士,总数居然不过十余人。

杜正藏所著的《文章体式》,有助于学习南朝文学,号为“文轨”。

甚至连高句丽、百济也学习
杜书,称为《杜家新书》。

这使得南朝文学流行到外国,影响较大。

584年,隋文帝下令要求朴实文学。

李谔建议不能依文藻华丽而录取人才。

然而隋炀帝又提倡华丽的南朝
文学,他醉心于南朝的豪华,“三幸江都”,“好为吴语”,“贵于清绮”、“宜于咏歌”的南朝文学,正合他的口味。

隋炀帝也是一个文学家,最有名的是《江都宫乐歌》。

每作诗文,都要南朝名士庾自直评议才发表
出来,可见他是南朝文学有力的提倡者。

隋唐文化简介

隋唐文化简介

隋唐文化隋唐文化灿烂辉煌,它不仅达到了中国古代封建文化史上的高峰,而且处在世界发展的领先。

在经济、政治、文化、科技、艺术、音乐等都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如果把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比作一个抛物线,唐朝无疑实在最高点,以后再也没有那个时期可以达到或超过。

一隋唐文化发达的原因和特点1 原因①国家强盛经济繁荣隋朝的统一,使全国的社会秩序安定下来,南北的经济文化得到交流,唐朝从太宗的“贞观之治”到玄宗的“开元盛世”,封建经济高度发展,政治相对稳定的时间也较长,这就为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②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在经济高度发达的基础上,隋唐政府,尤其是唐朝统治者,倡导科举考试,大力兴办学校突破了选拔人才对门第出身的种种限制,并且不断增加考试科目,拓展考核范围。

在思想文化上,不管是外来的佛教文化还是中国的道教文化,统治者大都能兼收并蓄。

这种对文化事业的重视和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既培养了大批文化人才,又为文化的繁荣创造了有利的氛围。

③文化交流频繁隋朝运河的开通和唐朝交通的畅达,使唐朝同边疆各少数民族政权保持着密切的关系,从而促进了双方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

西域等地的少数民族文化大大丰富了中原文化的内容,使中华文化具有浓烈的多民族色彩。

由于封建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唐朝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望,而且对外交通发达,使唐和亚、欧、非之间的往来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在中外文化互相吸收、互相促进的过程中,隋唐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④继承传统文化。

秦汉以来我国的封建文化就在不断地发展,在许多领域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发展和江南的开发,又为科学技术及文学艺术的更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此基础上,隋唐文化出现了全面繁荣的局面。

2 特点①全面繁荣隋唐文化在科技、宗教和哲学、史学、教育、文学、艺术方面全面繁荣。

②兼收并蓄统治阶级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创造了有利于文化的发展氛围。

内外交通发达、国内各族交往密切,在文化上互相交流、融合,为中华文化增强了刚劲、豪爽、热烈、活泼的多民族色彩。

隋朝历史资料

隋朝历史资料

隋朝历史资料隋朝(公元581年618年),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朝代之一,也是全世界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

隋文帝杨坚之父杨忠,曾被北周封为随国公。

杨坚袭此封爵,夺位后立国号为随,但其认为随有走的意思,恐不祥遂改为隋。

下面由店铺带领大家简单了解一下。

大隋共传位三代天子:大隋高祖文皇帝杨坚、大隋世祖明皇帝杨广、大隋世宗恭皇帝杨侑、大隋之盛世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空前绝后,此时的中华帝国国泰民安、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社会安定,户口锐长,垦田速增,积蓄充盈,甲兵强锐,威动殊俗,幅员万里。

大隋疆域之辽阔宏大超过了以往的所有朝代,据《资治通鉴》记载:是时天下凡有郡一百九十,县一千二百五十五,户八百九十万有奇。

东西九千三百里,南北一万四千八百一十五里。

历代之盛,极于此矣。

这个时期是中华文化、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达到登峰造极的全盛黄金期,当时中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当时的东亚邻国包括新罗、渤海国和日本的政治体制、文化等方面亦受其很大影响,这个朝代也是日本对中国称臣朝贡的朝代之一。

581年,大隋高祖文皇帝于581年二月甲子日接受北周禅让,建立了大隋皇朝,先以长安为都,后来又新建大兴城为京师、以洛阳为陪都,实行东西两京制:西京长安、东京洛阳。

589年,挥戈南下,灭亡了长期割据南方的南朝最后一个朝代陈朝。

统一中国。

传说故事《隋书高祖本纪》载:高祖以大统七年六月癸丑夜生于冯翊般若寺,紫气充庭神光满室。

有尼来自河东,谓皇妣曰:此儿所从来甚异,不可于俗间处之。

尼将高祖舍于别馆,躬自抚养。

为人龙颔,额上有五柱入顶,目光外射,有文在手曰王。

周太祖见而叹曰:此儿风骨,不似代间人。

明帝即位,授右小宫伯,进封大兴郡公。

帝尝遣善相者赵昭视之,昭诡对曰:不过作柱国耳。

既而阴谓高祖曰:公当为天下君,必大诛杀而后定。

善记鄙言。

武帝即位,迁左小宫伯。

出隋州刺史,进位大。

后征还,遇皇妣寝疾三年,昼夜不离左右,代称纯孝。

宇文护执政,尤忌高祖,屡将害焉,大侯伏、侯寿等匡护得免。

隋唐五代文学

隋唐五代文学

唐诗创造了诗歌史上的辉煌,成为一代文学的代表 样式。唐代文学的特色:诗唐。“一般人爱说唐诗, 我却要讲‘诗唐’,诗唐者,诗的唐朝也,懂得了 诗的唐朝,才能欣赏唐诗,才能欣赏唐朝的诗。” “唐人的生活是诗的生活,他们的诗是生活化了 的。”唐人思维的诗美取向和唐代文化的诗学性格。 闻一多先生认为:“唐代文化即进士文化(政治与 文学)。诗的教育,教育即学诗(宗教、癖狂)。 诗才的最大限度之发展。”“诗化的人格与选举制 度的会合——以诗取士。”闻一多认为,“唐代文 化即进士文化”。
• (二)唐诗发展的轨迹(唐文学分期): • 从唐高祖李渊代隋(618),至哀帝李柷被逼让 位朱金忠(907),共换了二十一个皇帝,历时 289年。 唐诗分期研究概况: • 有二分、三分、四分一直到八分法,最常见的是 四分法。四分法的建立有一个过程:四分法大略 反映出唐诗从端正方向,到繁荣、发展、消歇的 过程,反映各阶段唐诗发展的不同风貌,且与整 个唐代社会变化相随。
3、民族关系方面: • (1) 隋朝的统一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隋 炀帝曾三次派人去流求(今台湾),还派人去西 域,使我国内地与西域各族关系有了新的发展。 • (2) 唐朝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阶 段。唐朝统治者实行较开明的民族政策,通过战 争、和亲、册封、设管理机构等方式加强了与周 边各族的关系,各民族进一步融合,民族间经济 文化交流进一步加强,各族人民共同为祖国的发 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4、对外关系方面: 唐朝时,我国经济和文化处于世界先进地 位,对外交通比过去发达,政府采取比较开放 的对外政策,唐朝同亚洲、欧洲各国间的往来 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一方面增进了中国人 民与世界人民的友谊,推动了唐朝社会经济文 化的繁荣发展;另一方面唐朝高度的文明对人 类文明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出了杰出的贡 献。

中国书法字体演变顺序

中国书法字体演变顺序

中国书法字体演变顺序书法,是世界上少数几种文字所有的艺术形式。

其中,“中国书法”是汉字特有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被誉为:无言的诗,无形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

中国书法字体演变顺序是怎样的?一起看看。

下面小编带给大家的是中国书法字体,希望你们喜欢。

中国书法字体欣赏中国书法字体演变顺序书法,是世界上少数几种文字所有的艺术形式。

其中,“中国书法”是汉字特有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被誉为:无言的诗,无形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

一、书法的涵义从广义讲,书法是指语言符号的书写法则。

换言之,书法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涵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写字,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

生活中,书法一词另具备以下含义。

第一,某幅书写作品的代称,或者所有书写作品的统称;第二,一种艺术类别,一般指书写汉字的艺术。

二、书法的起源中国的书法艺术来开始于汉字的产生阶段,“声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于是乎文字生。

文字者,所以为意与声之迹。

”因此,产生了文字。

书法艺术的第一批作品不是文字,而是一些刻画符号--象形文字或图画文字。

汉字的刻画符号,首先出现在陶器上。

最初的刻画符号只表示一个大概的混沌的概念,没有确切的含义。

距今八千多年前,黄河流域出现了磁山、斐李岗文化,在斐李岗出土的手制陶瓷上,有较多的类文字符号,这种符号,是先民们的交际功能、记事功能与图案装饰功能的混沌结合,这些虽非现人能识别的汉字,但确是汉字的雏形。

紧接着距今约六千年前的仰绍文化的半坡遗址,出土了有一些类似文字的简单刻画的彩陶。

这些符号已区别于花纹图案,把汉文字的发展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这可以说是中国文字的起源。

接着有二里头文化和二里岗文化。

二里头文化考古发掘中发现有刻画记号的陶片,其记号共有二十四种,有的类似殷墟甲骨文字,都是单个独立的字。

二里岗文化已发现有文字制度。

这里曾发现过三个有字的骨头,两件各一个字,一件十个字,似为练习刻字而刻。

这使得文明向前又迈进了一大步。

中国古代文学隋唐五代文学名词解释、论述题汇总

中国古代文学隋唐五代文学名词解释、论述题汇总

第一章隋及初唐诗歌一、名词解释1、上官体:指高宗龙朔年间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风,题材以奉和、应制、咏物为主,内容空泛,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

《旧唐书》本传:“工五言,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仪既贵显,故当时颇有学其体者,时人谓之上官体。

”2、文章四友:武后时期的宫廷诗人李峤、杜审言、苏味道、崔融的并称。

内容不外歌功颂德、宫苑游宴,但在他们的其他一些作品中,却有时透露了诗歌变革的消息,有的还对诗歌体制的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四人中,以杜审言成就最高。

3、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并称,四人都出生于太宗时,才高位下,高宗时以文词齐名天下。

四人从理论和实践上与“上官体”对立,体现出诗风的转变。

并扩大了诗歌的题材,推动了律诗的发展。

4、吴中四士:指包融、贺知章、张若虚、张旭。

四人为吴、越之士,文词俊秀,名扬于长安,号称“吴中四士”。

5、沈、宋:沈佺期、宋之问的并称,二人皆为初唐宫廷诗人,同以五言律诗见长。

他们在总结前人和当代人应用声律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完成了“回忌声病,约句准篇”(《新唐书•宋之问传》)的工作,为律诗在平仄粘对、句数用韵方面的定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使以后作诗的人有明确的规格可以遵循。

律诗形式的定型,在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二、论述题1、为什么诗歌在唐代取得了高度的成就?参考答案:第一,一批庶族寒士登上了历史舞台,成为政治生活中最活跃的新生力量。

使文学风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第二,“以诗赋取士”,有力地刺激了地主阶级的文化教育,使整个社会的文化得到普及;第三,科举制度造成的漫游之风,开阔了文人的视野,也有利于文学修养和文学技巧的提高;第四,唐代儒、释、道三教并重与合流,使文人的思想大为活跃,深刻影响了他们的创作思想、创作方法和审美情趣;第五,中外文化艺术的交流和融合,对外来文化精华的广泛吸收,各种艺术门类的互相渗透,促进了各种艺术门类的发展。

浓厚的文化艺术氛围,大大提高了唐代文人的文学修养。

第二章 隋与初唐文学

第二章 隋与初唐文学

《春江花月夜》 的艺术成就:
1、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情韵流畅,是诗情、 画意、理趣完美融合的典范 2、语言鲜活生动,极富韵律节奏美 3、唐诗的精品,古典诗歌中不可多得的杰作
明钟惺《唐诗归》卷六:“浅浅说去,节节相 生,使人伤感,未免有情,自不能读,读不能厌。 将“春江花月夜”五字,炼成一片奇光,分合不得, 真化工手。”
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 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 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 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 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 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 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
名为复古,实为创新。标志着唐代诗风的 革新与转变。
2、诗歌创作:
(1)揭露时弊:
(2)表达志向:
《送魏大从军》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3)抒发愤慨:《登幽州台歌》
《感遇》三十八首(其二)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四)刘希夷和张若虚
擅长歌行体,有功于唐诗意境的创造. 1、刘希夷(651-?),汝州(河南临汝)人。 宋之问之侄。 代表作:《代悲白头翁》《代悲白头翁》

《中国古代文学史2》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史2》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史2》复习资料第一章隋与初唐诗歌第一节隋至初唐与南北文学的交融隋唐结束了近四百年的分裂动乱,终于实现了南北的统一。

国家的统一,在统一基础上的广泛国际交往,对文学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过去由于南北对立,文化发展殊途。

“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

但自隋代统一,双方就开始互相吸收。

唐初文人更明确地提出南北文学应“各去所短,合其所长”(《隋书·文学传叙》)的要求。

这种愿望终于在统一局面下实现了。

隋朝至初唐文学,主要是以南朝文风作为基础和底色,开始融入北朝文学新风。

一方面,来自南朝的诗人江总、虞世基、虞世南等,带着很深的积习,并且北朝文人之趋慕南朝文风,也是长期形成的风气。

另一方面,南北文化融合的大背景下,两种气质、性格和文化,也在互相吸引、并悄悄地走向融合与统一。

北朝的诗人如卢思道、杨素、薛道衡等,写了一些较好的边塞诗,但其风格开始出现“词气宏拔,风韵秀上”的特色。

第二节初唐宫廷文学与沈宋初唐文学是以宫廷文学为轴心,这实际上南朝文学格局的延续,虽然所反映的时代气息不同。

从开国时期的秦府十八学士,到武后朝的珠英学士、中宗朝的景龙学士,前后承续,成为这个时期的核心文学力量。

宫廷享乐、颂美成为这类诗千篇一律的主题(当然,太宗朝出现过一些箴规性诗作)。

宫廷诗人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上官仪(608?-644),他笔法精细而秀逸浑成的诗作,把五言诗的体物写景技巧向前推进了一步,成为人们模仿取法的一种新的诗体。

《旧唐书》本传说:上官仪“工五言,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仪既贵显,故当时颇有学其体者,时人谓之上官体。

”武后、中宗朝,宫廷文学开始发生分化,其中在文学史上值得重视的是沈佺期、宋之问、杜审言。

沈佺期、宋之问合称“沈宋”,杜审言与李峤、苏味道、崔融合称“文章四友”。

沈、宋、杜都曾经是依附于武后的宫廷文学家,后来远贬南徼,他们的诗有了更深刻的情感内容。

另外,他们在诗律上精心锤炼,在互相酬唱中,逐渐使诗律规则规范化、定型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己。陈子昂道出了千百年来有志的文士们 共同的内心痛苦。这种孑立于天地间的历 史孤独感,这种空有芳华只能任其被时间 摇落殆尽的伤感与无助,久久得萦绕于文 人心头,也一再得呈现在诗赋篇章,终成 古典诗歌常咏不衰的一大主题。
三、文学理论--兴寄风骨说的提出
“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 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 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 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思 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做, 以耿耿也。一昨于解三处,见明 公《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 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 遂用洗心饰视,发挥幽郁。不图 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 作者相视而笑 。” --《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
在狱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
以比兴寄托充实了梁陈盛行的咏物诗。
以“饮高秋之坠露”的清高的蝉自喻,抒 发自己冤情难申,幽愤难平的悲慨情绪。
边塞—情调慷慨激越,映大唐时代精神; 风格悲壮苍劲,开边塞诗派先河。 别情乡恋—神情爽朗,直面人生悲欢离合; 境界开阔,不复缠绵儿女之情。 叹世事、发幽愤—遭遇坎坷,; 假物言志叹失路之悲。
六曰双拟对,春树秋池是也
诗有八对,
一曰的名对『送酒东南去,迎琴西北来』是也; 二曰异类对『风织池间树,虫穿草上文』是也; 三曰双声对『秋露香佳菊,春风馥丽兰』是也; 四曰叠韵对『放荡千般意,迁延一介心』是也; 五曰联绵对『残河若带,初月如眉』是也; 六曰双拟对『议月眉欺月,论花颊胜花』是也; 七曰回文对『情新因意得,意得逐情新』是也; 八曰隔句对『相思复相忆,夜夜泪沾衣;空叹复 空泣,朝朝君未归』是也。
(一)感慨时事,讽刺揭露现实
1.谴责穷兵黩武,同情生灵涂炭
“塞垣无名将,亭堠空崔嵬。咄嗟吾何叹,边人涂草莱。”
( 《感遇 朝入云中郡》)
“亭堠何摧兀,暴骨无全躯。”“但见沙场死,谁怜塞下孤。”
(《感遇 苍苍丁零塞》)
“徇贪夫之议,谋动干戈,将诛无罪之戎,而遗全蜀之患。”
(《谏雅州讨生羌书》)
2.借古讽今,揭露统治者奢侈享乐,滥杀无辜
文学传序》)
龙朔年间 上官仪
“仪工诗,其词绮错婉媚。及贵显,人 多效之,谓为‘上官体’”。(《新唐书》)
脉脉广川流,驱马历长洲。 鹊飞山月曙,蝉噪野风秋。 --《入朝洛堤步月》
诗有六对,
一曰正名对,天地日月是也;
二曰同类对,花叶草芽是也;
三曰连珠对,萧萧赫赫是也;
四曰双声对,黄槐绿柳是也;
五曰叠韵对,旁徨放旷是也;
风骨--
《文心雕龙》首倡 “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不求纤 密之巧”“唯取昭晰之能”(《明诗》) 要求诗歌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具有劲 健爽朗、气势飞动的动人风貌。
兴寄--对文章内容的基本要求:有 感而作,作而有所寄托。 风骨--对诗歌创作提出美学方面的要 求:有劲健刚直的思想力量和浓烈昂扬 的情感力量。
3.叹世事、发幽愤
四杰的七言歌行,合七古与 骈赋之长,极铺叙之能,又包含 讽喻寄托,极具慷慨悲凉的感人 力量。 “……一朝憔悴无人问,万古摧 残君讵知。人生贵贱无终始,倏 忽须臾难久恃。……”
(卢照邻《行路难》)

《长安古意》
全诗分五部分来叙写。首段大力铺排,状长安景致之 豪华。次段写富贵人家,钦慕爱恋。三段转入市井,荡子、 少年、侠客、禁卫,均聚于娼所,极尽声色之娱。四段言 宫廷与市井之间,尚有权倾天子的将相豪贵,互不相让。 末段将一切繁华归于须臾,发世事无常之感慨。表现初唐 文人对兴亡盛衰的思索和警觉,寄托作者寂寥愤慨的情绪 及追求不朽声名的人生观。 此诗将梁、陈以抒写艳情为长的宫体诗和阮籍、左思 善用对比的咏怀诗相结合,使宫体诗具有寄托讽喻的意义。 运用叠字、顶针、复沓等句式,全诗音调抑扬起伏,气势 充沛,力量雄厚。
成就与影响
陈子昂在创作上以其关注现实的胸襟、 丰富的人生经验,在诗歌中注入开阔的视 野、深沉的情感。在理论上,高呼恢复汉 魏诗歌传统,标举兴寄与风骨,成为唐代 文学革新的首倡者。他的创作与理论观点, 为随后而来的辉煌盛唐提供了最为直接的 养料与桥梁。
※王勃(650~676)诗书世家,天才少年。六岁能文,九岁
作《指瑕》,十四岁写下《滕王阁序》。二十岁因戏文见 逐,二十五岁因官奴获罪,二十七岁探亲渡海,溺水而亡。
※杨炯(650~693?)九岁应神童举,二十六岁拜校书郎,
入崇文馆。后因弟事出为梓州司法参军,卒于盈川令任上。 心高气傲,“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旧唐书 文 苑传》)
薛道衡 540~609
历仕三朝(北齐、北周、隋)少有文名 曾随杨广、高颖伐陈,其间颇有政见。文帝时 倍受信任,后见忌于炀帝,被逼自尽。
“江东雅好篇什,陈主犹爱雕虫。道衡每 有所作,南人无不吟诵焉。” (《隋书》) 善于描写人物深细的心理和复杂的情感。 “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昔昔盐》)
杨广 (569~618)
2.别情乡恋
对于传统的送别乡恋题材,四 杰不再用依依不舍泪眼婆娑来叙写, 代之以积极的态度,昂扬的情志。 极大地开拓了此类诗作的表现面, 对盛唐影响匪浅。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于易水送人》“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边塞—情调慷慨激越,映大唐时代精神; 风格悲壮苍劲,开边塞诗派先河。 别情乡恋—神情爽朗,直面人生悲欢离合; 境界开阔,不复缠绵儿女之情。
字伯玉,梓州射洪人 (659—700) 出身豪族,任侠尚义;儒学笃厚,黄老兼修;才高智远,命运多舛。
二、创作实践
卓立千古,横制颓波,天下翕然,质文一变。
(卢藏用《陈子昂文集序》)
代表作:《感遇》三十八首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 《登幽州台歌》 (一)感慨时事,讽刺揭露现实 (二)感叹身世,抒怀言志,宣泄愤懑
边塞—情调慷慨激越,映大唐时代精神; 风格悲壮苍劲,开边塞诗派先河。 别情乡恋—神情爽朗,直面人生悲欢离合; 境界开阔,不复缠绵儿女之情。 叹世事、发幽愤—遭遇坎坷,带来胸中无限感慨; 命运多舛,造就诗文几多愤懑。
4.咏史咏物
滕王阁诗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安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由内而外,以世间景物的永恒,反衬 人事变化的迅速。饱含历史沧桑之感。
(《感遇 本为贵公子》)
2.理想落空、怀才不遇的孤独与愤懑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感遇 兰若生春夏》)
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 霸图怅已矣,驱马复归来。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之燕昭王 )
远登高台,茫然四顾,竟无一人是知
“兴”之义:
1.启发 “诗可以兴” (《论语 阳货》) 2.于具体物象中寄托深意的手法
“托事于物”(《周礼》郑玄注)
“有感之辞也”(挚虞《文章流别论》)
“婉而成章,称名也小,取类也大”
(《文心雕龙 比兴》)
“文已尽而意有余”
(钟嵘《诗品序》)
兴寄--对文章内容的基本要求: 有感而作,作而有所寄托。
第二讲 初唐诗坛
一、宫廷诗人
贞观年间--唐太宗及台阁重臣 龙朔年间--上官仪 武后时期--沈佺期、宋之问
贞观年间,唐太宗及台阁重臣们(魏征、 虞世南、令狐德棻)提出文质彬彬的文学创 作理想,但创作偏于宫体诗风,出现理论与 创作的不平衡。
江左宫商发越,贵乎清绮;河朔词义贞 刚,重乎气质。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 过其意。理深者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咏 歌。此其南北词人得失之大较也。若能掇 彼清音,简兹累句,各去所短,合其两长, 则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矣。(魏征《隋书〃
第一讲
隋代文学
(公元581年-618年)
卢思道(535~586)
隋代前期代表作家 曾师从邢邵 其诗多宫体风貌,选词考究,用语婉丽。 有《从军行》沉痛苍凉
“落花流宝珥,微风动香缨。”
(《棹歌行》)
“擎荷爱圆水,折藕弄长丝”
(《采莲曲》)
“从军行,军行万里出龙庭。 单于渭桥今已拜,将军何处觅功名!”
(《从军行》)
圣人不利己,忧济在元元。黄屋非尧意,瑶台安可论。 吾闻西方化,清净道弥敦。奈何穷金玉,雕刻以为尊。 云构山林尽,瑶图珠翠烦。鬼工尚未可,人力安能存。 夸愚适增累,矜智道逾昏。
(《感遇 圣人不利己》)
乐羊为魏将,食子殉军功。骨肉且相薄,他人安得忠? 吾闻中山相,乃属放麂翁。孤兽犹不忍,况以奉君终。
(《感遇 乐羊为魏将》)
初唐四杰“年少而才高,官小而 名大。行为都相当浪漫,遭遇尤其悲 惨。”(闻一多《四杰》)
(二)诗歌内容
“正如宫体诗在卢骆手里是从宫廷走到 市井,五律到王杨时代是从台阁移至江山 与塞漠。”(闻一多《唐诗杂论》) 边塞 别情乡恋 叹世事、发幽愤 咏史咏物
1. 边 塞
虽有对边塞风物、从军辛苦的常规描写,但主 旋律已是杀敌报国,建功立业,这是边塞题材诗作 的创新之处,也是蓬勃兴盛着的大唐帝国时代精神 的反映。
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
天长地阔岭头分,去国离家见白云。
洛浦风光何所似,崇山瘴疠不堪闻。
南浮涨海人何处,北望衡阳雁几群。 两地山河万馀里,何时重谒圣明君。
二、民间诗人
初唐四杰 陈子昂 张若虚与刘希夷
初唐四杰
(一)生平
“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 名,海内称王、杨、卢、骆,亦号为四 杰。”(《旧唐书 杨炯传》)
陈子昂
“本为贵公子”(《感遇》), 世为豪族,祖、父辈均以豪侠闻,亦 好黄老。子昂为人“轻财好施,笃朋 友。”(《新唐书 陈子昂传》)二十六 岁中进士。才华出众,得武后赏识, 拜麟台正字。大周立,升右拾遗。政 治见解卓越,“驾马周而颉颃姚崇” (王夫之《读通鉴论》),但屡次进言 碰壁。两度从军,垂拱二年(686), 随军征西北;万岁通天元年(696), 随武攸宜征东北。数次进谏请战,武 均不纳,反降为军曹。回军后辞官, 被谋害致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