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银行案例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失灵 案例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失灵案例【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失灵的案例分析】一、引言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来影响经济活动的过程。
然而,并非所有的货币政策都能够如期发挥作用,有时会出现传导机制失灵的情况。
本文将通过分析案例,探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失灵现象,并探讨其原因和影响。
二、美国次贷危机2008年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失灵的典型案例。
在此次危机中,美国联邦储备系统通过大幅度降低利率和大规模的货币供应来刺激经济增长。
然而,这一系列政策措施并没有带来预期的效果,反而导致了次贷危机的爆发。
具体来说,这是因为金融机构在低利率环境下进行了过度放贷,推动了房地产市场的泡沫,最终导致了次贷危机和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
三、日本失去二十年另一个关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失灵的案例是日本失去二十年。
自1990年代初以来,日本一直试图通过宽松的货币政策来应对经济衰退和通货紧缩。
然而,尽管日本央行多次降低利率并进行量化宽松政策,经济依然陷入停滞状态,通货紧缩问题也得不到有效改善。
这表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在日本的情况出现了失灵,甚至因为长期的失效,导致了“失去二十年”的现象。
四、原因分析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失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依赖于市场的预期和信心,当市场预期与中央银行政策的预期不一致时,就会导致传导机制的失灵。
金融市场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也容易导致传导机制的失灵,特别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货币政策的传导通道更加错综复杂。
政府政策和法律法规的不配套也会影响传导机制的有效性。
五、影响分析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失灵会带来严重的宏观经济影响。
失灵的货币政策将无法有效地调控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容易导致经济波动和通货紧缩。
失灵的货币政策还会导致金融市场的不稳定,可能引发金融危机。
另外,货币政策失灵还会削弱中央银行的政策信誉和市场预期,影响货币政策的长期可持续性。
六、结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失灵是一种严重的宏观经济问题,需要引起政府、中央银行和市场的高度重视。
货币银行学案例:中国人民银行的发展历程
中国人民银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1931年11月7日,在江西瑞金召开的“全国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上,通过决议成立了“中共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简称苏维埃国家银行),并发行货币。
从土地革命到抗日战争时期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前夕,人民政权被分割成彼此不能连接的区域。
各根据地建立了相对独立、分散管理的根据地银行,并各自发行在本根据地内流通的货币。
l948年12月1日,以华北银行为基础,合并北海银行、西北农民银行,在河北省石家庄市组建了中国人民银行,并发行人民币,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中央银行和法定本位币。
中国人民银行成立至今的五十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体制、职能、地位、作用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革。
1.中国人民银行的创建与国家银行体系的建立(1948~1952年)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宣布成立。
华北人民政府当天发出布告,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人民币在华北、华东、西北三区统一流通,所有公私款项收付及一切交易,均以人民币为本位货币。
1949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由石家庄市迁入北平。
l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把中国人民银行纳入政务院的直属单位系列,接受财政经济委员会指导,与财政部保持密切联系,赋予其国家银行职能,承担发行国家货币、经理国家金库、管理国家金融、稳定金融市场、支持经济恢复和国家重建的任务。
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中国人民银行在中央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着手建立统一的国家银行体系:一是建立独立统一的货币体系,使人民币成为境内流通的本位币,与各经济部门协同治理通货膨胀;二是迅速普建分支机构,形成国家银行体系,接管官僚资本银行,整顿私营金融业;三是实行金融管理,疏导游资,打击金银外币黑市,取消在华外商银行的特权,禁止外国货币流通,统一管理外汇;四是开展存款、放款、汇兑和外汇业务,促进城乡物资交流,为迎接经济建设做准备。
第六章中央银行支付清算服务讲述案例
支付时隔降至最低(甚至为零)
RTGS系统处理所有支付清算均是不可
变更和无条件的终局性的清算
39
RTGS系统设计4种支付信息发送和资金
清算流程,对支付时隔的长度及支付 风险控制有不同的影响:
40
1、V型结构 付款行先将完整的支付信息传送给中 央银行,央行完成资金汇划清算后, 再将完整的支付信息发送收款行。如
同业间清算(包括联行清算)是金 融机构之间为实现客户委办业务和
自身需要所进行的债权债务清偿和
资金划转。
28
第二节 中央银行的支付清算运作
一、中央银行在一国支付清算体系 中的地位
作为支付体系的使用者 作为支付体系的成员 作为支付服务的提供者 作为公共利益的保护人
29
中清 央算 银中 行的 支地 付位
58
纽约清算所同业银行支付系统 (CHIPS)
CHIPS是世界上最大的私营支付清算系统,属
于纽约清算所协会所有并经营。
CHIPS 是一个著名的国际大额美元支付清算系
统。1970年纽约清算所建立了中央计算机转换 系统CHIPS,并于同年4月投入运行,为同业银 行提供自动化资金转移服务。经过几十年的运 行,CHIPS已经成为跨国美元交易的主要清算 中心。目前95%的国际美元交易通过其进行支 付清算。
中央银行拥有并经营 私营清算机构拥有并经营
按支付系统 服务对象
大额支付系统 小额支付系统 (零售支付系统 )
按支付系统 服务地区
境内支付系统 国际性支付系统
(三)中央银行支付清算服务 中央银行支付清算服务即指中央银行
作为一国支付清算体系的参与者和管理者,
通过一定的方式、途径,使金融机构之间
的债权和债务清偿及资金转移顺利完成并
西方经济学中中央银行的职能案例分析题
西方经济学中中央银行的职能案例分析题例分析题:西方经济学中中央银行的职能背景:在西方经济学中,中央银行被视为国家的货币政策和金融稳定的核心机构。
中央银行的职能包括货币发行、利率调控、外汇管理和金融监管等,对于国家经济的稳定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们将通过一个案例来分析中央银行的职能和其对经济的影响。
案例:假设某国经济遭遇通货膨胀和经济衰退的双重困境。
政府决定采取措施来稳定经济并恢复发展。
中央银行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分析:货币发行: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来影响市场的流动性。
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中央银行可以采取紧缩货币政策,减少货币供应,提高利率,抑制通胀预期。
而在经济衰退的情况下,中央银行可以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应,降低利率,刺激经济增长。
利率调控: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调整基准利率来影响市场利率,从而对经济活动产生影响。
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中央银行可以提高利率,促使人们增加储蓄和减少消费,从而抑制通胀。
而在经济衰退的情况下,中央银行可以降低利率,鼓励人们增加消费和投资,刺激经济增长。
外汇管理:中央银行负责管理国家的外汇储备,以维护国家的汇率稳定。
在经济衰退时,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干预外汇市场来稳定汇率,防止本国货币贬值过快,保护出口产业。
而在通货膨胀时,中央银行可以采取措施来抑制本国货币升值过快,保护国内产业竞争力。
金融监管:中央银行负责监管银行和金融机构,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在经济衰退时,中央银行可以采取措施来防止金融机构的倒闭,保护金融体系的稳定。
而在通货膨胀时,中央银行可以采取措施来控制信贷扩张,防止金融风险的积聚。
结论:中央银行在经济困境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通过货币政策和金融稳定的措施,可以对经济进行调控和管理。
在通货膨胀和经济衰退的情况下,中央银行可以采取相应的政策来恢复经济稳定和促进经济增长。
央行案例
中央银行概论案例集金融学院案例目录1.案例分析一几乎是世界末日的一天 (1)2.案例分析二 1930~1933年的银行恐慌—为何联储坐视恐慌的发生............................... . (3)3.案例分析三贴现用于防止金融恐慌:1987年的黑色星期一股市风潮............................. (4)4.案例分析四英国、加拿大、德国、瑞士及日本五个国家的货币政策运用............................... (5)5.案例分析五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衰败与瓦解 (7)6.案例分析六银行经营风险与破产案;美国储贷协会的破产..127.案例分析七英国巴林银行倒闭 (16)8.案例分析八日本大和银行事件 (23)9.案例分析九炒作金融衍生商品巨额亏损案:美国奥兰治县破产................................ (26)10.案例分析十货币政策对美国经济的繁荣和破坏作用 (30)11.案例分析十一各工业化国家中央银行的独立与通货膨胀..31【案例分析一】几乎是世界末日的一天成立于1994年的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CM)是一家名望卓著的投资基金机构,其合伙人包括两位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
1988年9月23日,LTCM 濒临破产,一个由各大金融机构临时组成的财团接管了该公司的业务。
当人们从金融报刊中得知这一消息时,无不感到震惊不已。
这次LTCM危机的爆发以及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对接管行动的组织都显示了这样一个事实:不受管制的非银行性金融机构可能会使整个国际金融体系变得更加脆弱,甚至有崩溃的危险。
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业务主要针对那些由于流动性或风险特征不同而在收益上稍有差异的相似证券。
在一个典型的交易中,LTCM通过承诺支付新发行的30年期美国财政债券来获得资金,然后用这笔钱来购买以前发行的30年期财政债券,这些前期债券的市场比新发行的债券小,出售相对较困难(流动性较性),因此必须提供稍高的回报率。
世界抢劫银行的成功案例
世界抢劫银行的成功案例1、德意志银行抢劫案德意志银行抢劫案,被称是世界上金额最大的一次银行大劫案!涉案金额高达30亿美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德国最大的银行发生了一起抢劫案。
抢的不是现金而是储备,放在当今国家债券的三倍。
2、伊拉克中央银行这起抢劫案有点不像抢劫,萨达姆·侯赛只是派他的儿子库赛,率领一小群人前往中央银行,强行收回10亿美元现金,之后几乎一半的被盗资金被美军追回,是震惊世界的银行大劫案之一。
3、达累斯萨拉姆银行时间在2007年7月12日,发生在伊拉克巴格达。
这可能是最有趣的银行大劫案,因为劫匪是银行的三个警卫,他们把保险库里的2.82亿美元带回家了。
4、布尔加里中央银行这起案件发生在巴西布里加里,中央银行被一群劫匪强行闯入。
或许很多人会疑惑,戒备严的银行怎么闯入的呢?聪明的劫匪在银行附近租房子,挖地道直通银行的金库。
绕过了银行的高科技安全设备,盗走了50个银行票据,估值为9500万美元,这件事还被改拍成电影。
5、骑士桥保证金银行1987年7月12日,大盗瓦莱罗•维切抢劫了意大利的骑士桥保证金银行。
银行抢劫案惯用手法,先假扮顾客进入银行,之后控制警卫和保安人员,从银行的金库盗走6600万美元。
6、塞科利达银行大劫案2006年的英国,抢劫犯进入银行,绑架了银行经理,之后进入银行的金库,带走5300万英镑,之后被被捕,是震惊世界的银行大劫案之一。
7、北方银行抢劫案几年前,在爱尔兰的北部银行,有两个抢劫犯,通过周密的计划抢劫5000万美元,被称是数额最大的抢劫案之一。
8、加州联合银行1972年,在美国加州联合银行,遭到7个抢劫犯的袭击。
从银行的保险箱里取走了3000万美元,现在的估值只有1亿美元,是震惊世界的银行大劫案之一。
案例 十二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与宏观经济
案例12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与宏观经济
各国中央银行的组织形式差异很大,美国的中央银行是最为独特的,它是由12家地区联邦储备银行组成的联邦储备体系。
其他国家的中央银行大多由于原来的一家商业银行演变而来。
因为组织形式的差异和各国政治制度的差异,各国中央银行相对于政府的独立性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虽然大多数国家的中央银行行长或总裁是由政府任命的(加拿大是个例外,它的中央银行行长由该行的管理委员会任命),但在美国,美联储总裁任期长达14年。
在有的国家,行长或总裁由政府任命后往往不对政府负责,而是对国会或独立承担政策负责,保持着类似美国那样的独立性。
在部分国家,中央银行似乎完全被政府控制,独立性较差。
在一些国家,如日本、法国,以政府角色出现的财政部拥有向中央银行的建议权。
除此之外,许多国家中央银行有向政府提供透支、方便政府借款的义务。
表1 代表性国家中央银行独立性与通货膨胀比较
注:表中,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从1(最不独立)到4(最独立)排列
在发达国家,以德国、瑞士、加拿大、荷兰和美国的中央银行独立性最强;独立性最差的卢森堡、希腊和西班牙。
新成立的欧洲中央银行也被设计得高度独立。
中央银行的独立与一国宏观经济间的关系值得研究。
中央银行的鼓吹者认为,提高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可以改善宏观经济的运行。
因为这样,中央银行可以独立地制定货币政策,把货币稳定作为政策的唯一目标。
独立性差的中央银行可能为顾及其他目标而牺牲货币稳定目标。
表1的内容较为有力地支持了这一观点。
1、你认为中国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如何?
2、你认为中国有没有成立银监会的必要?。
教学案例——中央银行宏观调控案
教学案例—பைடு நூலகம்中央银行宏观调 控案
h
1
一、《121号文件》、央行的 宏观调控职能及其实施机制
h
4
中央银行宏观调控案
学界对于房地产业是否过热的争论也因此更加 激烈。8月31日,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房地 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提出房地产业 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要促进房地产 市场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对于该文是否构成 对121号文件的否定,观点不一。
在本案例中,房地产是否过热是个核心问题, 但是本文的焦点并不在此,而在于中央银行的 职责实施如何保护?
h
2
中央银行宏观调控案
2003年6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 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 知》(121号)。中国人民银行称,出台 该政策是由于2002年下半年以来,部分 地区出现房地产投资增幅过高、商品房 空置面积增加、房价上涨过快以及低价 位住房供不应求和高档住宅空置较多等 结构性问题。
h
3
中央银行宏观调控案
部分地区的商业银行为了抢占市场份额,违反 有关规定,放松信贷条件,一定程度上助长了 部分地区房地产投资的过热倾向。121号文件 要求各商业银行对房地产信贷进行更加严格的 管理,对房地产开发商的开发贷款、土地贮备 贷款、个人住房贷款等七项贷款全面提高门槛。 业界对此反映强烈,一些人认为121号文件切 断了房地产业的资金来源,将带来房地产业的 寒冬。
h
5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案例分析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案例分析一、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国际案例案例一:巴林银行。
1995 年2 月英国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宣布了一条消息:巴林银行不得继续从事交易活动并将申请资产清理。
10 天后,以1 英镑的象征性价格被荷兰国际集团收购。
巴林银行总损失为13 亿美元;资本损失100%;从违规到灾难发生的时间为三年;违规内容是未经授权及隐匿的期权和期货交易、隐匿亏损;违规者为新加坡附属机构交易员;操作风险发生的原因在组织因素上,治理、管理、文化多元、沟通失败;在政策因素上,违反政策、不合规、职责不清;在人员因素上,雇员不当、雇主判断失误.具体分析巴林银行倒闭的原因,首先,巴林银行没有将交易与清算业务分开,允许里森既作为首席交易员,又负责其交易的清算工作。
在大多数银行,这两项业务是分立的.因为让一个交易员清算自己的交易会使其很容易隐瞒交易风险或亏掉的金钱.这是一种制度上的缺陷。
其次,巴林银行的内部审计极其松散,在损失达到5,000 万英镑时,巴林银行总部曾派人调查里森的账目,资产负债表也明显记录了这些亏损,但巴林银行高层对资产负债表反映出的问题视而不见,轻信了里森的谎言。
里森假造花旗银行有5,000 万英镑存款,也没有人去核实一下花旗银行的账目。
监管不力不仅导致了巴林银行的倒闭,也使其3 名高级管理人员受到法律惩处。
案例二:日本大和银行。
1995 年总部设在大阪的日本大和银行行长藤田彬宣布,由于驻纽约分行雇员井口俊英从1984 年开始在账外买卖美国债券,使该行蒙受了1,100 亿日元(约合11 亿美元)的巨额损失.二战结束时,日本通过了《证券和交易法》,其中第65 条严令禁止日本的银行参与国内证券业,旨在保证存款人利益不受证券市场大幅度波动的影响。
然而,日本银行业的利润来源因此大受限制,在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业务竞争中也显然处于不利地位.于是,日本银行业纷纷积极拓展国际证券业务,通过国际渠道进行国内证券投资,以此增加利润、积累经验,等待国内金融管制的放松。
中央银行的案例
中央银行的案例
以下是几个中央银行的案例:
1. 美联储(Federal Reserve System):美联储是美国的中央银行,成立于1913年。
它的目标是维持美国的经济稳定,其中包括控制通货膨胀、促进就业和稳定金融体系。
美联储通过调整利率、实施货币政策和监管金融机构来实现这些目标。
2. 欧洲央行(European Central Bank,简称ECB):欧洲央行是欧元区的中央银行,成立于1998年。
它的任务是维持欧洲区域的价格稳定和货币政策一致性。
欧洲央行通过设定利率、开展开市操作和监管银行等方式来实现这些目标。
3. 中国人民银行:中国人民银行是中国的中央银行,成立于1948年。
它的主要任务是制定和执行中国的货币政策、维护人民币的稳定和保持金融体系的安全稳定。
中国人民银行通过调整存贷款利率、进行逆回购等工具来实现这些目标。
这些中央银行的案例都是为了维护各自的国家经济和金融体系的稳定,通过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来达到这一目标。
金融监管-案例分析
一、高山案——106特大金融诈骗案“1.06”特大金融诈骗案--中国银行哈尔滨河松支行行长高山案内外勾结❖1、案件始末❖2、高山其人❖3、10亿资金人间蒸发过程❖违规背书转让,转移资金❖伪造存款证明及对账单,维持资金仍在账假象❖假冒业务人员,偷梁换柱❖借道地下钱庄,向境外转移资金❖4、案件意义:高管人员素质何其重要❖高级管理人员素质❖银行的高级管理人员的素质直接关系到该银行的经营管理和风险状况,所以银行业监督管理当局在审批商业银行时必须要考察其高级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包括品质、能力、经验、信誉。
❖高山案发暴露出的漏洞及原因❖内控严重缺失:“人治”高于制度,业务人员唯行长指令是听,违规操作。
❖账户管理混乱:多个账户无任何开户资料,开户审查制度形同虚设。
❖印鉴卡管理不严:为偷换印鉴卡提供机会。
❖重要空白凭证管理不善:为虚假账户转移资金和盗用客户资金提供可能。
❖没有执行上门服务的内控制度。
❖对账制度存在明显缺陷。
❖外部监督不到位,案件长期未被发现。
❖资金异常流动未引起足够警觉。
❖高山案引发的启示思考及相应对策❖建立人事管理制度❖人事管理制度是对金融从业人员的选择、使用和培养的方法和措施。
具体包括人员使用、职工培训、职工考核与轮换等方面。
❖ 1.打破“官本位”,建立起多元化的职位体系,拓宽各类人才的职业发展通道。
❖ 2.打破“终身制”,建立竞争性的聘用制度和人员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
❖ 3.打破“大锅饭”,以岗位价值为核心,建立起市场化的薪酬体系与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 4.改变传统的“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考核方法,建立以价值创造为导向的绩效管理体系。
❖加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 1.内部审计❖内部审计部门不仅要对全行的业务管理制度、操作流程、制约机制以及岗位职责的执行情况进行全面有效的监督,而且要对这些制度、流程、机制职责本身的科学性、有效性进行审核。
❖ 2.外部监管❖外部监管部门应对商业银行的管理制度、体系和流程进行定期评估,严格监管,对操作风险监管的主要力量、精力重点放在提高操作风险管理制度、控制体系、防范机制等方面的合理性、完整性、有效性上。
中央银行案例分析
第八章中央银行案例分析金融海啸与央行货币政策在美国大规模金融救援方案通过之后,金融海啸不仅没有停止,全球股市下跌反而一浪高过一浪。
全球金融市场进一步恶化,不仅给金融市场本身增加了更大的风险与危机,也给各国经济带来巨大威胁和不确定性。
面对这些危机形势,先是澳大利亚率先下调基准利率1%,香港金融当局8日宣布,将从10月9日起实际减息1%。
尔后,昨日世界各主要国家央行同时协调降息。
美联储、欧洲央行及英国、加拿大、瑞典央行都宣布降息0.5%,它们的利率分别降至1.5%、3.5%、4.5%、2.5%、4.25%。
中国人民银行同日决定,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下调各期限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各0.27%。
与此同时,国务院决定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
可以说,这次世界几大央行协调一致,统一降息,是史无前例的事件。
它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一是在全球金融市场恶化、风险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各国央行达成了基本共识。
协调降息将对稳定全球金融起到一定的作用,这也是全球金融市场新秩序建立的开始。
二是尽管这次降息的幅度不大,但由于各国央行在统一时间内行动,这说明了各国央行不仅有稳定全球金融决心,也有稳定全球金融市场工具与能力。
当前全球金融市场的恶化局面会在短期内有所改善。
三是这次中国也参与全球各国央行的统一行动,也是中国金融体系真正面向世界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在这场重大的金融危机面前,以西方为代表的世界各主要经济体已经把中国视作为其不可或缺的成员之一。
中国央行能够在欧美金融市场面临巨大困难之际,与世界各国央行统一行动,将有利于未来我们与各国金融监管当局的进一步交往与协作,也是中国迈向金融大国的真正体现。
不过,这次行动的真实效果如何还有待观察。
现在,所有的人希望并且相信,只要各国政府形成共识,放弃各自以往的成见和小算盘,一同努力,一定会度过这次世界金融市场危机,从而避免1929年那样的全球经济大动荡和大衰退。
中央银行案例
中央银行案例中央银行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最高货币管理机构,其职责包括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管理外汇储备、监管金融机构等。
中央银行在国家经济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政策和行动对整个经济体系都有着深远影响。
本文将通过分析一个中央银行的案例,探讨中央银行在货币政策、金融监管等方面的作用和影响。
首先,中央银行在货币政策制定和执行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调整利率、公开市场操作、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等手段,中央银行可以影响货币供应量和信贷条件,进而影响经济的总需求和通货膨胀水平。
例如,当经济增长过快导致通货膨胀压力上升时,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加息等手段收紧货币政策,抑制过热经济;相反,当经济增长放缓时,中央银行可以通过降息等手段放松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增长。
因此,中央银行在维护货币稳定和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其次,中央银行在金融监管方面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中央银行通过监管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风险管理、合规运营等方面,保障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例如,中央银行可以制定并执行监管规定,要求商业银行定期进行风险评估和压力测试,确保其在面对金融市场波动时能够稳健运营。
此外,中央银行还可以对金融机构进行监管审查,发现并纠正潜在的金融风险,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
因此,中央银行在保障金融体系稳定和防范金融风险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总之,中央银行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最高货币管理机构,在货币政策制定和执行、金融监管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政策和行动直接影响着整个经济体系的运行和发展。
因此,中央银行需要保持独立性和专业性,制定和执行符合国家经济发展需要的货币政策,加强金融监管,为经济稳定和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中央银行案例分析
第八章中央银行案例分析金融海啸与央行货币政策在美国大规模金融救援方案通过之后,金融海啸不仅没有停止,全球股市下跌反而一浪高过一浪。
全球金融市场进一步恶化,不仅给金融市场本身增加了更大的风险与危机,也给各国经济带来巨大威胁和不确定性。
面对这些危机形势,先是澳大利亚率先下调基准利率1%,香港金融当局8日宣布,将从10月9日起实际减息1%。
尔后,昨日世界各主要国家央行同时协调降息。
美联储、欧洲央行及英国、加拿大、瑞典央行都宣布降息0.5%,它们的利率分别降至1.5%、3.5%、4.5%、2.5%、4.25%。
中国人民银行同日决定,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下调各期限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各0.27%。
与此同时,国务院决定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
可以说,这次世界几大央行协调一致,统一降息,是史无前例的事件。
它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一是在全球金融市场恶化、风险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各国央行达成了基本共识。
协调降息将对稳定全球金融起到一定的作用,这也是全球金融市场新秩序建立的开始。
二是尽管这次降息的幅度不大,但由于各国央行在统一时间内行动,这说明了各国央行不仅有稳定全球金融决心,也有稳定全球金融市场工具与能力。
当前全球金融市场的恶化局面会在短期内有所改善。
三是这次中国也参与全球各国央行的统一行动,也是中国金融体系真正面向世界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在这场重大的金融危机面前,以西方为代表的世界各主要经济体已经把中国视作为其不可或缺的成员之一。
中国央行能够在欧美金融市场面临巨大困难之际,与世界各国央行统一行动,将有利于未来我们与各国金融监管当局的进一步交往与协作,也是中国迈向金融大国的真正体现。
不过,这次行动的真实效果如何还有待观察。
现在,所有的人希望并且相信,只要各国政府形成共识,放弃各自以往的成见和小算盘,一同努力,一定会度过这次世界金融市场危机,从而避免1929年那样的全球经济大动荡和大衰退。
第二十章 货币政策案例[全文]
第二十章货币政策案例[全文]第二十章货币政策案例案例一:中央银行票据发行对货币政策的影响近年来,公开市场操作成为最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
1998年、1999年两年,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损失增加基础货币2600多亿元,占两年基础货币增加总额的85%。
2002年更是公开市场操作取得突破性的一年。
2003年以来,央行不仅将公开市场交易次数由每周一次增加到两次,增加了交易成员,扩大了交易范围,还建立了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流动性日报制度。
与此同时,自2003年2月10日以来,为保持基础货币的平衡增长和货币市场利率相对稳定,央行在公开市场连续进行了20次的正回购操作,回笼基础货币量总额达到2140亿元。
但随着操作次数的频繁,央行到2002年底手持的大约2863亿元国债面值,除去20欠正回购占用部分,目前国债余额只为原来的四分之一,继续进行正回购操作的空间已经不大,回购的力度不断减弱。
而2003年3月末M2余额高达191></a>.4万亿元,同比增长18.5%;国家外汇储备余额4200亿元,货币供应量充足有余,资金回笼的任务仍然艰巨。
为确保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继续回笼基础货币,对冲快速增长的外汇占款,央行在2003年4月22日试点的基础上,开始正式发行央行票据,通过央行票据实施正回购的功能。
央行第一次引入中央银行票据是2002年9月24日,央行宣布从当日起将2002年6月25日至9月24日进行的公开市场操作91天、182天、364天三个正回购品种中的未到期部分置换为中央银行票据(1937.5亿元)/2003年4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首次在公开市场上直接发行了金额50亿元、期限6个月的中央银行票据。
截止2003年7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已贴现发行了24期央行票据,中央银行票据累计发行已达到2750亿元。
从这些央行票据发行情况来看,央行根据近期正回购和央行票据到期及外汇公开市场操作投放基础货币的情况,加大了货币回笼的力度。
金融学案例与分析第十章:中央银行
第十章中央银行案例10—1英格兰银行——从商业银行发展成中央银行一、基本原理中央银行是一国金融体制中居于核心地位,依法制定和执行国家货币金融政策,实施金融调控与监管的特殊金融机关。
在现代社会中,一般具有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金融调控与监管的银行等重要职能。
中央银行的产生与发展中央银行是商品经济和货币信用发展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商品经济和货币信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由于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产生的问题和创造的条件导致中央银行的产生,并得到迅速发展。
导致中央银行产生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政府对货币财富和银行控制的需要当时资本主义政府为了开辟市场,需要积累一定的财富作后盾。
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由于当时的历史环境和资本主义工业稚嫩,无力与力量强大的高利贷势力抗衡,政府为了适应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付私人高利贷银行的不断扩大,有必要建立适应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大银行。
这类银行不仅要为国家财政服务,而且要成为国家控制整个银行业的工具。
2.统一货币发行权在银行发展早期,几乎每家银行都有银行券的发行权,只要这些银行能保证所发行的银行券随时兑换,就可以在经营存、贷、兑换等普通银行业务的同时,发行银行券。
但随着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类市场的扩大以及银行机构的增多,各家银行都能发行银行券的这种分散发行的局面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
一是在竞争加剧、经济危机频繁、银行林立的情况下,一些银行尤其是小银行由于本身的信用能力有限、经营不善或同业挤兑等原因,无法保证自己所发行的银行券能兑现,从而无法保证银行的正常流通,造成社会混乱;二是一些银行由于资金实力和信用等问题,所发行的银行券流通有严格的地域限制,也为银行券全面流通和全面兑换带来极大不便,因此,客观上要求有一个资力雄厚并在全国范围内享有权威的银行来统一发行银行券。
3.中信用的需要在众多的商业银行中,由于有些银行因为经营资金不足、头寸调度不灵,周转困难而面临流动性风险,从客观上要求有一家大银行它既能集中众多银行存款的准备金,又能为周转暂时困难的其他商业银行提供必要的周转金,为这类商业银行充当最后的贷款人,中央银行的出现就是适应这一要求的需要。
案例:中央银行的新使命——反洗钱
中央银行的新使命:反洗钱
——海南省9家废品收购企业骗取出口退税洗钱案金融系统往往成为犯罪分子转移和藏匿非法资金的首选渠道。
因此,金融领域是反洗钱的前线,是打击洗钱犯罪的重点领域。
目前,我国银行业包括现金管理、账户管理、大额和可疑资金交易报告以及外汇管理在内的反洗钱制度已经初步建立。
中国反洗钱监测分析中心(FIU)----收集、分析和提供反洗钱情报的专门机构。
2004年3月—4月,中国人民银行反洗钱局收到可疑交易报告,涉及海南省9家废品收购企业在短期内大量支取现金,交易行为可疑。
经查,9家企业共涉嫌虚开发票金额29354万元、税额3055万元,骗取出口退税近3000万元。
目前已抓获犯罪嫌疑人6名,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3000多万元。
案例问题:试分析该案例说明了央行的什么职能,你是如何理解的?
案例分析:
说明了央行是政府的银行这一职能,即央行是政府管理国家金融的专门机构。
(洗钱是指将毒品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恐怖活动犯罪、走私犯罪或者其他犯罪的违法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通过各种手段掩饰、隐瞒其来源和性质,使其在形式上合法化的行为)洗钱这往往通过在商业银行开设的帐户,对非法资金进行掩饰和转移。
这将很大程度的损害社会的金融安全和经济的稳定。
而身为政府的银行的中央银行——人民银行正肩负着稳定一国金融、经济的使命,对该不法行为进行监督、查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 1 :美联储简介
20 世纪以前美国政治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对中央集权的恐惧。
这不仅仅体现在宪法的制约与平衡上,也体现在对各州权利的保护上。
对中央集权的恐惧,是造成美国人对建立中央银行抱有敌意态度的原因之一。
除此以外,传统的美国人对于金融业一向持怀疑态度,而中央银行又正好是金融业的最突出代表,美国公众对中央银行的公开敌视,使得早先旨在建立一个中央银行以管辖银行体系的尝试,先后两次归于失败:1811 年,美国第一银行被解散,1832 年美国第二银行延长经营许可证期限的要求遭到否决。
随后,因其许可证期满在1836 年停业。
1836 年美国第二银行停业后,由于不存在能够向银行体系提供准备金并使之避免银行业恐慌的最后贷款人,这便给美国金融市场带来了麻烦,19 世纪和20 世纪早期,全国性的银行恐慌已成为有规律的事情。
1837 年、1857 年、1873 年、1884 年、1893 年和1907 年,都曾爆发过银行恐慌,1907 年银行恐慌造成的如此广泛
的银行倒闭和存款人的大量损失,终于使美国公众相信需要有一个中央银行来防止再度发生恐慌了。
不过,美国公众基于对银行和中央银行的敌视态度,对建立类似英格兰银行的单一制中央银行,还是大力反对的。
他们一方面担心华尔街的金融业(包括最大的公司和银行)可能操纵这样一个机构从而对整个经济加以控制;另一方面,也担心联邦政府利用中央银行过多干预私人银行的事务。
所以,在中央银行应该是一家私人银行还是一个政府机构的问题上,存在着严重的分歧。
由于争论激烈,只能妥协。
依据美国传统,国会便把一整套精心设计的带有制约和平衡特点的制度,写入了1913 年的联
邦储备法,从而创立了拥有12 家地区联邦储备银行的联邦储备体系。
当初建立联邦储备系统,首先是为了防止银行恐慌并促进商业繁荣;其次才是充当政府的银行。
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取代英国,成为金融世界的中心,联邦储备系统已成为一个能够影响世界货币结构的独立的巨大力量。
20 世纪20 年代是联邦储备系统取得重大成功的时代。
当经济出现摇摆的迹象时,就提高货币的增长率,当经济开始以较快的速度扩张时,就降低货币的增长率。
它并没有使经济免于波动,但它的确缓和了波动。
不仅如此,它是不偏不倚的,因而避免了通货膨胀。
货币增长率和经济形势的稳定,使经济获得了迅速发展。
案例 2 :欧洲中央银行
欧洲中央银行是一个典型的跨国中央银行。
它是欧洲一体化进程逐步深入的产物。
二战之后,处于苏联和美国两个超级大国夹缝之间的欧洲各国走上了互相联合以谋求共同发展的道路。
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六国于1951 年签订的欧洲煤钢联营条约标志着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开始。
1957 年,上述六国又在
罗马签订了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和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合称《罗马条约》)。
在这些条约的基础上,经过多年的建设,形成了一个迄今为止一体化程度最高、影响最大的地区经济集团——欧洲共同体(European Communities ), 也就是今天的欧洲联盟(European Union )
欧共体成员国于1991 年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中正式提出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EMU )的计划,该计划的核心是在共同体内实现只有一个中央银行、一种单一货币的欧洲货币联盟。
1994 年1 月1 日,欧洲中央银行的前身——欧洲货币局在德国法兰克福建立,它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未来欧洲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运作框架的设计工作。
在1988 年5 月 2 日至 3 日的欧盟特别首脑会议上,根据《马约》规定的入盟条件,欧盟15 个成员国中的11 个率先取得了加入欧洲货币联盟的资格,荷兰中央银行前任行长威廉·杜伊森贝赫被推选为欧洲中央银行行长。
根据欧盟制定的时间表,从1999 年 1 月 1 日起,未来的单一货币---- 欧元将以支票、信用卡、电子钱包、股票和债务方式流通,欧洲中央银行将开始正式运作,实施独立的货币政策。
从2002 年开始,欧元钞票和硬币将进入流通,取代所有货币联盟参加国的货币。
欧洲央行行址设在法兰克福。
其基本职责是制定和实施欧洲货币联盟内统一的货币政策。
从制度架构上讲,欧洲中央银行将由两个层次组成:一是欧洲中央银行本身,二是欧洲中央银行体系。
后者除欧洲中央银行外,还包括所有参加欧元区成员国的中央银行,类似联席会议。
前者具有法人身份,而后者没有。
欧洲中央银行与各成员国中央银行之间的关系可以粗略理解为决策者和执行者的关系,也就是说,欧洲中央银行将为欧元区内所有国家制定统一的货币政策,然后交由各成员国中央银行去实施。
各国中央银行将失去其独立性,从而事实上成为欧洲中央银行的分行。
所有欧元区成员国都必须按其人口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大小向欧洲央行认购股本。
欧洲中央银行的日常管理机构是执行委员会,决策机构则是理事会。
前者由 4 至6 名成员组成,其中包括行长和副行长各一名,他们由欧盟首脑会议直接任命;后者除执行委员会成员外,还包括欧元区各成员国中央银行行长。
理事会每年至少要举行10 次会议,以作出有关欧元利率、汇率和货币投放量等方面的重大决策。
1991 年的《马约》,为欧洲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提供了法律上的保障。
条约第107 条及附件第7 条明确指出:“欧洲中央银行、欧洲货币联盟内所有成员国中央银行及其决策机构的成员不得向任何欧共体机构、组织、成员国政府以及其他机构寻求或接受指令。
”条约还禁止欧洲中央银行和成员国中央银行为成员国政府的财政赤字提供资金融通。
欧洲中央银行的成立标志着欧盟国家的一体化迈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
各国为实现欧洲合众国的梦想.不惜以放弃本国货币政策独立性为代价来支持欧洲建设。
这是
一次伟大的尝试。
但是和人类所有的伟大实验一样欧洲中央银行未来的道路也将充满各种难以预料的困难和不确定性。
案例 2 :美国联邦储备系统的结构
美国联邦储备系统的结构属于二元式的单一中央银行制。
它是由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构成的,即联邦级的联邦储备理事会(Board Of Governors Of 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 )、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ederal Open Market Commitee ,FOMC )和地方级的12 家联邦储备银行及其分支结构。
联邦储备理事会是联邦储备系统的最高机构,它由7 名理事组成(他们大多是职业经济学家),由总统征得参议院同意后任命,每一理事任期14 年,届满后不再连任,并且
任期互相错开。
因此,在正常情况下,每两年有一位理事任期届满;但是有不少理事因年龄或其他方面的原因提前离任。
理事会主席由总统在理事会成员中遴选任命,任期只有4 年,但是可以连任。
联邦储备理事会是美国货币政策的制定者,它控制贴现率,并可以在规定范围内改变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它和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的其他成员一道,控制着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公开市场业务。
由于公开市场业务在联邦储备系统实施其货币政策过程中的重要性,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也就成为联邦储备系统内一个重要的决策中心。
该委员会由12 名委员组成,其中包括7 名联邦储备理事会理事, 5 名联邦储备银行行长(其中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行长为委员会的必然成员,其余11 家联邦储备银行的行长则轮流占据其余的 4 个席位)。
联邦储备理事会主席同时兼任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主席。
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每年约召开8 次会议,讨论决定联邦储备系统的公开市场业务.即在公开市场上买
卖证券的活动。
那些不是该委员会现任委员的联邦储备银行行长通常也出席会议并参加讨论,但是没有表决权。
在联邦储备系统内部还有一些机构,如联邦顾问委员会等,但是它们远不如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重要。
按12 个联邦储备区设立的12 家联邦储备银行分别位于纽约、波士顿、费城、克利夫兰、里士满、亚特兰大,芝加哥、圣路易斯、明尼阿波利斯、堪萨斯城、达拉斯和旧金山。
这些银行的股份分别为它们各自的会员银行所拥有。
这12 家联邦储备银行又在其他25 个大城市中设立了分支机构。
纽约、芝加哥和旧金山 3 家联邦储备银行的规模最大,它们持有一半以上的联邦储备资产。
而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又是“冠中之冠”,持有联邦储备总资产的30 %。
每家联邦储备银行都由9 名兼职董事组成的董事会来管理。
这些董事被分为 A 、 B 、 C 三类,每类各 3 名。
A 类董事由会员银行推选产生,他们本人也是银行家。
B 类董事可以不是银行的官员或职员,他们也可以由会员银行推选产生,但通常是由联邦储备银行行长向会员银行推荐的。
c 类董事不由会员银行推选,而是由联邦储备理事会任命,其中的两名将分别担任董事会的主席和副主席。
董事会的重要职责之一是选举产生各联邦储备银行的行长,但行长的正式任命必须经过联邦储备理事会的同意。
除了负责检查会员银行、审批某些银行
合并的申请、支票清算,收回被损坏的旧钞、发行新钞等日常的职能外,各联邦储备银行还具有一定的政策职能。
例如它可以管理自己的贴现窗口,决定是否向辖区内的某一商业银行或其他存款机构提供贷款;它还可以在征得联邦储备理事会批准的情况下设定自己的贴现利率。
更重要的还在于,各联邦储备银行占据着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12 个席位中的 5 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