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残损的手掌》练习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用残损的手掌》知识检测

山西郭丽仙

一、基础积累。

1.阅读短文,完成后面问题。

抗日战争的炮火振动诗人的心灵,戴望舒走出了惆怅

..的丛林和寂廖的雨巷,想象中,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抚摩这被日本侵略者róulìn的国土。监狱的铁窗可以禁锢住他的躯体,却禁锢不住他的拳拳爱国之心。在诗人的心中,地图是祖国母亲的象征,“残损的手掌”则是诗人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对祖国炽热的爱。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惆怅

..() róulìn( )

(2) 短文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改为改为

(3)短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

2.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句是()

A.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B.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C.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

D.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3.根据提示填空。

(1)《我用残损的手掌》是我国现代诗人______的诗作,他的诗歌代表作是。

(2)《我用残损的手掌》写于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诗中表现出当时祖国半壁江山沦于敌手的句子是。

(3)这首诗以“我”用“无形的手掌”抚摸祖国地图时的联想为抒情线索。诗人借助想象和联想,一一再现了家乡、、、、岭南、以及“那辽远的一角”的景象,联系历史,“辽远一角”是指。

4.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语句,构成前后连贯合理的排比句。

饥饿的年代里,理想是温饱;温饱的年代里,;动乱的年代里,;安定的年代里,。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后面问题。

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

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

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

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

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5.朗读全诗,品味下列诗句的含义。

(1)“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一句中的“灰烬”“血”“泥”指的是什么?诗人的手抚摸到这些,是要传达他的什么情感?

(2)诗中写道“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你能用你的历史知识告诉我,诗人所说的这“完整的一角”指的是哪里?这时诗人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一句中用到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6.这首诗描写了哪些具体形象?作者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二)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金黄的稻米

金黄的稻米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塑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7.从这首诗的内容看,该诗所写的时间是诗歌中的“而你们,站在那儿”一句中“你们”所指的是。

8.诗歌中,诗人由金黄的稻米想到了、。

9.简要评析诗句“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中“皱”与“美丽”的含义。

1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以“金黄的稻米”为中心形象展开联想,通过稻田、路上、天空、远山等空间性的位移。传达一个时间性的主题——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

B.诗歌赋予“金黄的稻米”以积极、强烈的视觉印象和消极、“静默”无言的听觉感受,意在利用两者的不协调,把关注点从外在画面转向内在的生命感受。

C.“金黄的稻米”“收获日的满月”等形象都具有圆满意味,但诗歌来写收获的快慰和满足,却引人思考劳动者母亲的“疲倦”。

D.“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中的主体,应该是美丽的母亲,而不是如雕像一样站在“秋天的田里”沉思的“稻米”。

参考答案

1.(1)chóuchàng 蹂躏(2)振—震廖—寥(3)在句末加上“……的体现”

2.(1)戴望舒雨巷雨巷诗人(2)对比对解放区的深情向往,对祖国的光明未来的热切盼望(3)诗人坚贞不屈的意志

3.B

4.示例:看见蓝田高飞的白鸽看见江河巨浪的咆哮

5.(1)“灰烬”“血”“泥”是对沦陷区凄凉景象的概括。传达热切关注祖国命运,对祖国母亲深深的怜惜之情。(2)从这里开始,诗人的情绪不再低沉,变得明朗、积极。(3)比喻以“太阳”和“春”喻解放区,本体和喻体的共同特点是能给中国的大地带来光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