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药用真菌的现状和种质资源

合集下载

我国药用植物资源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我国药用植物资源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我国药用植物资源现状的调查与分析摘要:我国药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主要包括藻类、菌类、地衣类、蕨类和种子植物等类群。

本文简述我国药用植物资源利用的大概现状,我国药用植物资源的八大区域主要的一些药用植物,以及总结我国热带药用植物开发的现状。

关键词:药用植物;植物资源;现状;热带药用植物中国现有药用植物资源383科2309属11146种,占中药资源种类的87%。

在药用低等植物资源中,菌类种数最多,以真菌为主,常用药材有冬虫夏草、灵芝,等。

药用藻类以海洋藻类种数最多,有120种以上,用作药材的主要有海带、昆布等。

药用地衣较多的有梅衣科、松萝科、石蕊科等,约占药用地衣种数的77%,常用种有破茎松萝、长松萝,等。

苔藓类主要药用种类有地钱、石地钱、蛇苔(蛇地钱)等。

蕨类属为孢子植物之首,较重要的是石松亚门和真蕨亚门,占药用种数的98%,常用种有贯众狗脊、骨碎补等[1]。

在药用高等植物资源中[2],种子植物占90%以上是我国药用植物资源的主体,其中裸子植物药用种类有10科27属126种,最重要的是松科,有10属113种29变种,柏科有8属29种7变种,常用药材为侧柏和松花粉,等。

三尖杉科中许多都含有抗癌活性物质,近年来颇受关注,我国有1属10种,均可药用。

红豆杉科中常用药材有东北红豆杉、南方红豆杉和云南红豆杉,含有抗肿瘤活性物质紫杉醇。

麻黄科有11种3变种1变型,其中草麻黄、中麻黄、木贼麻黄为药典收载种。

苏铁科药用资源主要有苏铁、华南苏铁,等。

买麻藤科主要有买麻藤和垂子买麻藤。

银杏科仅银杏1种。

被子植物的药用种数十分庞大,有213科1957属10027种。

菊科是第一大科,含药用植物778种,常用药材有白术、苍术、云木香,等。

豆科是我国4个含1000种以上的植物大科之一,供药用的有490种,重要的药用资源有甘草、黄芪、鸡血藤,等。

毛茛科药用植物有420种,占全科种数的58%,其中乌头属可药用的有103种,是被子植物中最大的一个药用属,常用药有川乌、草乌等。

中国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的综述

中国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的综述

中国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的综述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姓名:李宗霖摘要:本文综述了我国药用植物资源的概况,概述了我国从古到今的药用植物资源的利用情况,本文综述了三明野生药用植物资源概况、开发利用情况。

阐述了资源的保护、培育与利用;探索了实现可持续利用的若干途径,并附之于自我对我国药用植物资源利用情况的看法。

关键字:药用植物开发利用可持续中国参考文献:张康健王蓝,药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学,中国林业出版社陈士林等. 中国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体系构建[J ]. 中国中药, 2005, (15).刘麦娥, 高海琪1 加强中药野生资源保护刻不容缓[J ]. 中国药业, 2004, (08).中国药材公司. 中国中药区划[M ].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5.李西林等. 中药濒危药用动植物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J ].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6 Utilization of Chinese Medicinal Plant ResoureesLi Zonglin前言:我国是应用天然药物最为广泛、最为久远的国家。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在大量的实践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逐渐形成了我国特有的医学文化与理论,即中医药文化理论。

进入21世纪后,传统草药和近代东西方发展起来的植物药被认为是将来健康产业中最具有生命力的组成部分。

然而,由于长期采挖以及滥用资源致使植被破坏、生态恶化,许多野生药用植物蕴藏量大大减少。

为了解决这些药用植物--特别是那些药效明显、生境特殊、引种困难的药用植物的资源日渐匮乏的问题,科研人员、相关企业和一些政府部门作了大量工作,在保护我国的药用植物资源和资源的有效利用上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为植物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我国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药用植物物种资源,现有有记载的药用植物11146种。

目前我国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已经逐步形成多层次,多方位和多学科研究的特点。

由于中医药产业的迅速发展导致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过度,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有相当一部分珍惜药用植物资源濒临灭绝。

铜仁市食药用菌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铜仁市食药用菌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铜仁市食药用菌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冯立健,顾昌华,何荣健,韦春某(铜仁职业技术学院,贵州铜仁 554300)摘 要:食药用菌是一类有机、营养、保健、药用的绿色食品,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发展食药用菌产业也完全契合“大食物观”的相关要求。

文章概述了贵州省铜仁市食药用菌产业发展历史,总结了特点,分析了现状,提出了该产业发展的一系列对策。

关键词:食药用菌;产业发展;现状;对策Analysis of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tatus of the Edible and Medicinal Mushroom Industry in Tongren CityFENG Lijian, GU Changhua, HE Rongjian, WEI Chunmou(Tongren V 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Tongren 554300, China)Abstract: Edible and medicinal mushrooms are a type of organic, nutritious, healthy, and medicinal green food, is a sunrise industry in the 21st centur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dible and medicinal mushroom industry also fully meets the relevant requirements of the “all-encompassing approach to food” proposed by the country. The article outline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edible and medicinal mushroom industry in Tongren city, Guizhou province, summarizes its characteristics,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poses a series of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industry.Keywords: edible and medicinal mushrooms; industrial development; current situation; countermeasure铜仁市地处云贵高原向湘西丘陵、四川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山峦起伏,地形复杂,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温度18 ℃,空气清新,森林郁闭度大,昼夜温差大,夏季气候凉爽,适宜多种珍稀食用菌的反季节生产,产出的食药用菌生态健康、营养与保健价值高,市场竞争优势明显,为产业建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

中国抗真菌药品应用现状及目录优化思考

中国抗真菌药品应用现状及目录优化思考

中国抗真菌药品应用现状及目录优化思考
王家鹏;杨文杰
【期刊名称】《中国研究型医院》
【年(卷),期】2024(11)2
【摘要】我国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患病率逐年增加。

然而,依据相关政策规定,医院采购抗真菌药品存在品种限制,临床目前用药品种的药理作用又相似度较高,可能导致对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治疗延迟。

笔者总结了我国抗真菌药的适应证与临床应用现状,通过药品可及性分析,了解常见抗真菌药的药理特点及部分不可替代使用药品的局限性。

基于此,认为相关部门应适当放宽抗真菌药品品种限制政策;医疗机构应定期(1~2年)调整、优化其供应目录与品种结构;同时,由于近年来国内外深部真菌病相关指南和专家共识中对伊曲康唑的推荐地位低,但在皮肤和黏膜等浅表真菌感染指南共识推荐地位较高,建议根据医疗机构真菌病病种的分布特征选择是否列入抗菌药品目录。

【总页数】5页(P65-69)
【作者】王家鹏;杨文杰
【作者单位】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感染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
【相关文献】
1.手机QR码在馆藏目录检索中的应用现状及思考
2.中国药品价格管制现状及对策思考
3.中国药品营销的现状及思考
4.中国元素的优化应用研究——以本土膏药品牌的电视广告为例
5.中国标签柔印应用现状及未来思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08药用真菌云芝的研究概况

2008药用真菌云芝的研究概况

摘要: 本文对野生云芝的自然分布、形态特征、化学成分、多糖、药理活性、菌丝培养特性、人工栽培等方 面进行了概述, 提出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云芝; 化学成分; 多糖; 药理活性 中图分类号: S432. 4+ 4 文献标识码: A
云 芝 ( Coriolus versicolor ( L. ex F r. ) Quel. Enchir, Fung. )又称杂色 云芝、彩 绒革盖菌、杂色 云芝、云芝蘑、千层蘑、树鸡等。隶属真菌门 (Eu m ycota), 担 子菌 亚 门 ( Basid iomycotina )、层 菌 纲 (Hym enomy cetes)、非褶 菌目 (A phy llophorales )、多 孔菌科 ( P olyporaceae )、栓 菌属 ( T eam etes ) [ 1 ] 。该 菌具有去湿、化痰、疗肺疾等功效, 可以治疗慢性 支气管炎、迁延性肝炎、白血病、小儿痉支炎等疾 病; 该菌也可作为肝癌免疫治疗的药物, 云芝菌丝 体提取的多糖和从发酵液中提取的多糖均具有强 烈的抑癌性; 其对小白鼠肉瘤 S- 180和艾氏癌的 抑制率分别为 80% 和 100% [ 2] ; 可侵害近 80种阔 叶林树木木质部形成白色腐朽, 导致枕木、电杆、 楞木、桥梁等木用建材腐朽。
表1
云芝干品中各种氨基酸的含量
单位: %
名称
含量
名称
含量
赖氨酸 ( Ly s) 亮氨酸 ( L eu)
0. 53 0. 90
异亮氨酸 ( I le) 蛋氨酸 (M e t)
0. 76 0. 31
苯丙氨酸 ( Phe)
0. 67
苏氨酸 ( T hr)
0. 56
缬氨酸 ( V al)

中国药用真菌的现状和种质资源

中国药用真菌的现状和种质资源

中国药用真菌的现状和种质资源中国药用真菌的现状与种质资源:1、生态状况:近十几年来,中国药用真菌的研究由麻烦期向繁荣期发展。

从调查资料结果看,从1993年到2013年,中国共发表有关药用真菌的论文3121篇,每年发表约250篇;其中1类174篇,2类1446篇,3类1273篇,4类128篇,5类36篇,以及标本介绍等128篇,其中学术论文2174篇,论著947篇。

研究内容也有逐步完善的迹象,从原材料的探索、抗菌活性的研究、抗病毒活性的研究、代谢产物的分离分析以及鉴定、抗氧化活性的研究、体外多指标的研究、定量分析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进展。

目前,已培育出多种经真菌及其菌落微生物多样性强、具药用效价、健康指标优质的药用真菌。

2、种质资源:随着研究深入,中国药用真菌的种质资源也不断发展。

目前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分布建立起了11个真菌种质资源库,其中包括云南省西双版纳热带实验站、广东省湛江应用技术研究所、浙江省药用真菌采集中心、四川省药用真菌研究所、河北省抗菌药物研制中心、陕西省药用真菌研究所等,种质资源总数超过12000株,其中1类有175株,2类有1200株,3类有2700株以及其他各种菌类种质资源。

从有关药用真菌资源的调研和发掘情况来看,中国大陆的药用真菌的种质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绝对是数量多和质量高的,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一系列新型药用真菌产品正成为国内保健类产品的引领者。

3、保护状况:中国药用真菌的保护状况也在不断改善。

根据中国药典2015版对药用真菌的规定,现已列举了全国共100种药用真菌,并明确规定了各项药用真菌鉴定和采集标准,极大地为药用真菌的保护及其科学研究方面提供了依据。

此外,相关研究机构还积极加大了对药用真菌保护的力度,并将药用真菌置于中国国家重要生物多样性资源保护与利用目录中,严格执行保护管理制度。

综上所述,中国药用真菌的生态状况不断改善,种质资源也在不断发展,中国药用真菌的保护也在加强,发展前景乐观。

灵芝产区种质资源调查及杂交育种研究

灵芝产区种质资源调查及杂交育种研究

左洪波,夏伯阳,王希亮等:灵芝产区种质资源调查及杂交育种研究灵芝具有着极高的药用价值以及观赏价值,造就其有着极大的市场开发前景。

而从我国发展情况来看,我国在发展过程中对于中药的重视程度较高,而灵芝更是在我国中药领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而伴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媒体的盛行,灵芝被更加广泛的宣传,民众对其的认识程度也在不断提升。

在这种环境下,我国灵芝市场不断发展,给我国灵芝种植业以更大的挑战。

而从我国灵芝种植情况来看,我国早期灵芝种植多是依靠从外国引进菌种,而这些菌种经过多年的连续性种植,已经产生一定的退化情况,造成灵芝整体质量降低。

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也更加重视灵芝的选育工作,提升我国灵芝整体生产质量,让灵芝能够为我国医疗行业提供更大的价值,也能够在我国发展过程中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

1灵芝产区种质资源调查灵芝作为一种中药材,在我国有着极高的声誉。

其最早被收录于《中国药典》中,《本草纲目》中记载,灵芝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具有明目,补肝气;祛心腹五邪,益脾气;主治咳逆上气,益肺气,通利口鼻。

而在我国最早的医学古籍《黄帝内经》中记载,灵芝入五经,补益五脏之气,调六脏之阴阳,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而从现阶段我国的研究情况来看,灵芝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能够在癌症,脑溢血,心脏病等疾病治疗中有着较为显著的治疗效果[1]。

而灵芝也由于自身的药效,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而伴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不断的进步,灵芝养殖也成为可能。

可以预期,灵芝在未来的发展中能够更多的被应用于普通民众生活中,也能发挥其更大的效益。

从世界范围角度来看,现已经被发现的灵芝种类高达250多种。

而多数的灵芝集中在欧洲北部,南部,非洲中部,南美,以及亚洲东部。

从我国灵芝分布情况来看,灵芝分布于我国29个省市,主要集中在海南,贵州,四川,安徽,吉林,云南等地。

国外关于灵芝的栽培养育研究主要集中在日本以及韩国,而现阶段我国所人工养殖的灵芝栽菌株,也基本是从韩国与日本引进。

药用真菌

药用真菌

中国药用真菌真菌(fungi)在自然界现存的大约有2O~25万种,我国的真菌资源非常丰富,传统药用及试验具有药效的真菌已超过400种,主要集中在担菌亚门和子囊菌亚门⋯。

药用真菌是指能治疗疾病、具有药用价值的一类真菌,即在菌丝体、子实体、菌核或孢子中能产生氨基酸、维生素、多糖、甙类、生物碱、甾醇类、黄酮类及抗生素等多种物质,对人体有保健,对疾病有预防、抑制或治疗作用的真菌。

我国的真菌资源非常丰富,真菌是寻找新的抗生素和抗菌素等药物的宝贵资源库。

真菌等微生物在长期的生物进化过程中,为抗拒外来物侵袭以及适应外界环境产生了大量的化学防御物质和生长调节物质。

现有的研究结果表明,已知对肉瘤和艾氏癌抑制率达60%~100%的真菌有近300种,且大多数真菌抗肿瘤活性是具有特定结构的多糖和蛋白结合多糖体,把传统中医药和民间用药积累的宝贵经验与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紧密结合,从丰富的真菌资源中寻找新的物质资源,更好的发挥它在中医药中的作用。

1.1担子菌亚门1.1.1 银耳目、银耳科1.银耳TermeUafuciformis Berk.2.焰耳Phlogiotis helveUoides(DC.ex Fr)Martin.3.金耳Termella aurantialba Bandoni&Zang.Sp.nov.1.1.2 木耳目、木耳科4.黑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L.ex Hook.)Under.5.毛木耳Auricularia polytricha(Mont.)Sacc.6.皱木耳Auricularia delicata(Fr.)Henn.7.肠膜状木耳Auricularia messenterica(Dicks.)Bers.8.皱极木耳Auricularia rugosissima (Lev)Bres.9.胶角菌Calocera cornea(Batsch)Fr.1.1.3 非褶茵目、牛舌茵科10.牛舌菌Fistulina hepatica(Schaef)Fr.1.1.4 非褶茵目、多孔茵科11.茯苓Poria C0C05(Fr.)Wolf.12.灰树花Gr lafrondosa(Fr.)S.F.Gray13.猪苓Gr la umbellate(Pers.:Fr)Pilat14.平盖灵芝Ganoderma applanatum(Pers.)Pat.15.云芝Coriolus versicolor(L.:Fr.)Qu61.16.薄盖灵芝Ganoderma capeiK~e(Lloyd)Teng.17.灵芝Ganoderma lucifum(Leyss.ex Fr.)Karst18.匙状灵芝Ganoderma cochlear(B1.Et Ness)Bres19.层迭灵芝Ganoderma lobatum(Schw)Atk.20.松杉灵芝Ganoderma tsugae Murr.21.中华灵芝Ganderma sinense Zhap,Xu et Zhang22.虎乳灵芝Polyporus rhinoceros Cooke23.竹苓(雷丸)Omphalia lapidescens Schroeter.24.桑黄Phellinus baumii Pilat.25.隐孔菌Cryptoporus volvatus(Peck.)Hubb.26.红密孔菌Pycnoporus cinna barinus(Jacq.Fr.)Kaest.27.桦褐孔菌Fuscoporus obliqus(Pers.:Fr.)Aoshi.1.1.5 非褶茵目、猴头茵科28.猴头菌Hericium erinaceus(Bul1)Pers.1.1.6 非褶茵目、革茵科29.莲座革菌Thelephora vialis Schw.1.1.7 非褶茵目、枝瑚茵科30.黄枝瑚菌Ramariaflava(Schaef ex Fr.)Quel31.红顶枝瑚菌Ramaria botrytoides(Peck.)orner32.枝瑚菌Ramaria stricta(Pers.ex Fr.)Quel33.葡萄状枝瑚菌Ramaria botyrtis(Pers.)Ricken34.杯冠瑚菌Clavicorona phxidata(Pers.ex Fr.)Daty35.灰色锁瑚菌Clavulina cinerea(Bul1.ex Fr.)1.1.8 非褶茵目、鸡油茵科36.鸡油菌Cantharellus cibarius Fr.1.1.9 非褶茵目、齿茵科37.卷缘齿菌Hydnum repandum L.er Fx.1.1.10 硬皮马勃目、马勃茵科38.网纹马勃Lycoperdon perlatum Pers.39.多形马勃Lycoperdon Polymorphum Vitt.40.小马勃Lycoperdon pusllum Batsch ex Pers.41.红枣硬皮马勃Lycoperdon aurantium(Vail].).42.黄硬皮马勃Lycoperdonflavidum El1.et Ev.43.多根硬皮马勃Lycoperdon poleroderma Pers.44.灰疣硬皮马勃Lycoperdon verrucosum(Vail1.)Pers.1.1.11 伞茵目、牛肝茵科45.卷边牛肝菌Boletus albidus Roq.46.铜色牛肝菌Boletus aereus Fr.ex Bul1.47.血红牛肝菌Boletus rubellus Krombh48.厚环乳牛肝菌Suillus grevillei(K1)Sing49.点柄乳牛肝菌Suillus granulatus(L.ex Fr.)O.Kuntze 50.褐环乳牛肝菌Suillus luteus(L.ex Fr.)Gray51.肝色牛排菌Fistulina hepatica(Schaef.)Fr.1.1.12 伞茵目、红菇科52.全缘红菇Russula integra(L_)Fr.53.革质红菇Russula alutacea(Pers.)Fr.54.臭红菇(臭黄菇)Russula zoeteus Pers.ex F55.变绿红菇(绿菇,青头菌) Russula Viresceu(Schaef.)Fr.1.1.13 伞茵目、侧耳科56.虎奶菇Pleurotus tuberregium(Fr.)Sing.57.金顶侧耳Pleurotus citrinopileatus Sing58.糙皮侧耳Pleurotus ostreatus(Jacq.ex Fr.)Quel59.美味侧耳Pleurotus sapidus(Schulz.Apud.Kal—chbr.)Sace 60.阿魏侧耳Pleurotus ferulae Lenzi1.1.14 伞茵目、蘑菇科61.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Lange)Sing.62.野蘑菇Agaricus arven~is St:haef.Fr.63.姬松茸Agaricus blazei Murrill1.1.15 伞茵目、白蘑科64.松口蘑Tricholoma matsutake(Ito.et Imai)Sing.65.香杏口蘑Tricholoma gambosum(Fr.)Gil1.66.丛生口蘑Tricholoma conglobatum Vitt.67.苦口蘑Tricholoma album(Schaef.)Fr.68.蒙古口蘑Tricholoma mongolicum Imai.69.蜜环菌Armillaria meUea(Vah1.ex Fr.)Qu 1.70.棱柄蜜环菌Armillariella ventricosa Peck.71.黏液蜜环菌Armillariella mucida(Schrad.)Fr.72.发光假蜜环菌Armillariella tabesceus(Scop.ExFr.Sing.73.长根菇Collybia radicata(Relh.ex Fr.)Qu 1.74.长根菇鳞腿变种Collybia radicata(Relh.ex Fr.)Qu l val-.furfuracea PK.75.安络小皮伞Marasmius androsaceu.s(L ex Fr.)Fr.76.白蚁伞Tormitomyces albuminosus(Berk.)Helm.1.1.16 伞茵目、丝膜茵科77.毛柄金钱菌Flammulina velutipes(Curt.ex Fr.)Sing.78.蜜环丝膜菌Cortinarius armillatus(Fr.)Fr1.1.17 伞菌目、鹅膏科79.橙盖鹅膏Amarnita caesarea(Scop.ex Fr.)Pets.ex Schw.8O.橙盖鹅膏白色变种Amarnita caesorea(Scop.exFr.、Pers.ex Schw.var.alba Gil1.81.松塔鹅膏Amarnita strobiliformis(Pau1.et Fr.)Bert.82.灰鹅膏Amanita vaginata(Bul1.ex Fr.)Vitt83.草菇Volvariella volvacea(bul1.ex Fr.)Sing1.1.18 伞菌目、球盖菇科84.黄伞Pholiota adiposa(Fr.)Qu 1.85.翘鳞环锈伞Pholiot squarrosa(Pers.ex Fr.)Qu l_86.毛腿环锈伞Pholiot mutabilis(Schaef.ex Fr.)Qu 1.1.1.19 伞菌目、鬼伞科87.粪菌Coprinus sterquilinus Fr.88.褐盖鬼伞Coprinus f~cesceus(Schaef.)Fr.89.墨汁鬼伞Coprinus atramentariu.s(Bul1.)Fr.90.毛头鬼伞Coprinus comatu~(Mfll1.ex Fr.)Gray.91.卵状鬼伞Coprinus ovatu~(Schaef.)Fr.92.长裙竹荪Dictyophora indusiata(Vent.:Pers.)Fisch.93.棘托竹荪Dictyophora echino—volvata Zane.Zheng etHu1.1.20 伞菌目、裂褶菌科94.裂褶菌Schizphylhls commne Fr1.2 子囊菌亚门1.2.1 盘菌目、羊肚菌科95.羊肚菌Morchella esculenta(L.)Pets.1.2.2 麦角菌目、麦角菌科96.冬虫夏草Cordyceps sinen~is(Berk.)Sacc.97.蛹虫草Cordyceps militaris(L:Fr.)Link98.麦角Claviceps purpurea(Fr.)Tu1.99.蝉花菌Cordyceps sobalifera(Hil1) Berk.Et Broome。

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现状与对策建议

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现状与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利用;辽宁农业种质资源主要包括作物、畜禽、水产、农业微生物等种质资源。

农业种质资源是新品种选育和农业科技原始创新的基础,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性资源。

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意见》首次明确了农业种质资源的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长期性定位,确立了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基本原则、责任主体和核心任务[1]。

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良种在农业增产中贡献率达45%以上。

因此,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对促进农业科技创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辽宁省地处东北地区南部,地形地貌种类多,水系丰富,海域广阔,自然生态、气候条件差异较大。

辽宁省农业种质资源种类繁多、类型丰富,涉及粮食、经济、蔬菜、果树、牧草等栽培作物以及农业食用菌、柞蚕、水产种质资源,但受气候、环境、自然灾害等变化的影响,地方种质资源逐年减少,部分资源正濒临灭绝,亟须抢救保护。

因此,本文通过分析辽宁省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政府制定相关决策提供参考。

1辽宁省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现状主要情况新中国成立以来,辽宁省政府在农业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创新利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成效显著。

1.1作物种质资源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的品种资源收集工作,搜集到27种大田作物12506份材料[2]。

90年代,辽宁省科技厅组建了第一家省级品种资源研究所———辽宁省农业科学院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建设了中期种质资源基因库。

2009年,为加强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辽宁省科技厅投资建设辽宁省种质资源库,分为保存区和前处理区,总库容25万份,其中长期库10万份、中期库10万份、短期库5万份。

目前,辽宁省种质资源库保存资源3万余份,其中“十二五”期间收集、保存和评价农作物种质资源2万余份,主要包括玉米、水稻、大豆、花生、高粱、小麦等。

斑玉蕈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斑玉蕈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斑玉蕈的研究现状及展望张婷1,3,王伟霞1,2,仝乐涛1,4,李成甫4,李福后1,2*(1江苏海洋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连云港222005;2江苏省海洋资源开发研究院;3连云港市质量技术综合检验检测中心;4连云港友和食用菌有限公司)斑玉蕈是一种工厂化栽培广泛的食用菌。

综述了斑玉蕈种质资源、生物学特性、活性物质及功能、工厂化栽培技术等进展,展望了斑玉蕈基础研究和工厂化栽培模式的发展趋势。

斑玉蕈,种质资源;研究现状;展望不同来源斑玉蕈子实体进行同源性鉴定,发现样品之间仅存在3个碱基差异,表明它们来自同一个品种的不同亚种或不同菌株,且拥有独立知识产权。

2生物学特性2.1营养需求斑玉蕈属于木腐菌类,其生长需要碳源、氮源、无机盐以及微量元素等。

研究表明,部分外源添加物或保护剂对斑玉蕈菌丝生长及子实体发育具有重要作用[10-13]。

毕旺华等[10]发现0.001mg/mL 壳寡糖对斑玉蕈菌丝生长速度、菌丝体生物量以及纤维素酶活性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张津京等[11]发现芳香族化合物有助于增强斑玉蕈对木质纤维素的利用效率,添加0.1mmol/L 愈创木酚能够提高菌丝生长速度和菌丝生物量。

杨焕玲等[12]发现添加海藻糖的培养基能够提高斑玉蕈菌丝生长速度和菌丝生物量。

陈辉等[13]认为皂苷能够显著抑制斑玉蕈菌丝生长,却促进子实体原基发生,外源添加皂苷可以缩短菌丝培养周期25d 。

2.2光照需求光作为环境因子之一,对食用菌菌丝体生长、原基形成及子实体形态构建具有明显影响[14]。

宋寒冰等[15]研究了不同光质照射下斑玉蕈生长发育与光受体的响应表达,结果显示,菌丝在黑暗和红光下生长较快,在蓝光下形成的原基数量最多;黑暗下菇体菌柄长度及直径最大,在蓝光和红绿蓝复合光下菇体菌盖直径最大。

刘文科等[16]发现不同光质条件对斑玉蕈子实体产量差异显著,白光和蓝光条件下子实体生物量最高,达到每瓶75~80g 。

2.3漆酶特性研究发现,漆酶活性与食用菌栽培周期具有明显相关性,提高漆酶活性有可能缩短斑玉蕈栽培周期,提高培养基利用效率。

中药真菌毒素质量控制概况、限量标准制定及有关问题的思考 引用

中药真菌毒素质量控制概况、限量标准制定及有关问题的思考 引用

中药真菌毒素质量控制概况:近年来,中药的安全性问题受到广泛关注,其中真菌毒素污染是中药安全性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

中药在种植、加工、储存过程中,容易受到真菌感染,产生真菌毒素。

这些毒素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因此中药真菌毒素的质量控制至关重要。

目前,中药真菌毒素的质量控制主要通过限量标准来实现。

中国药典对多种中药材的真菌毒素限量进行了规定,包括黄曲霉素、赭曲霉素、伏马菌素等。

这些限量标准是根据中药材的种类、种植或加工方式、储存条件等因素制定的,旨在保证中药材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同时,一些研究机构和企业在中药材种植、加工、储存过程中也积极探索新的技术和方法,以降低中药材的真菌感染和毒素积累。

例如,采用生物防治技术、改进加工工艺、改善储存条件等,以提高中药材的质量和安全性。

总之,中药真菌毒素的质量控制对于保证中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完善限量标准,推广新的技术和方法,以更好地控制中药真菌毒素的污染。

中药材真菌及真菌毒素污染研究现状

中药材真菌及真菌毒素污染研究现状

3、免疫毒理学研究:研究者们通过研究新兴真菌毒素对免疫系统的影响,进 一步揭示了其毒性机制。这些研究对于开发新的预防和治疗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4、风险评估:对于新兴真菌毒素的污染问题,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都在开展 风险评估研究。这些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和控制这些毒素的传播。
四、结论
粮食中新兴真菌毒素的污染问题是一个需要全球的问题。虽然我们已经取得了 一些进展,但仍需要更多的努力来预防和控制这些毒素的传播。毒理学研究在 这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我们提供了关于这些毒素毒性机制的深入理解。未 来,我们需要继续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以保护人类和动物的健康。
中药材真菌及真菌毒素污染研 究现状
基本内容
中药材作为一种重要的天然药物资源,在医疗和保健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然 而,近年来中药材的真菌及真菌毒素污染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本次演示将综 述中药材真菌及真菌毒素污染的研究背景、现状和问题,以及探讨未来的研究 方向和展望。
中药材真菌及真菌毒素污染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随着科学技术的 不断发展,人们对中药材中真菌及真菌毒素污染的问题越来越重视。这些污染 物不仅影响中药材的质量和疗效,还可能对患者的健康造成潜在威胁。因此, 中药材真菌及真菌毒素污染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法,确保上市中药材的安全性。此外,开展深入的研究,发掘中药材中具有抗 真菌活性的天然产物,为防治中药材真菌及真菌毒素污染提供新的策略。
中药材真菌及真菌毒素污染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诸多问题和 挑战。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期待在研究深度和广度上取得更大的 突破。例如,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发现更多具有抗真菌活性的天然产物,
针对中药材真菌及真菌毒素污染的问题,目前已经研发出多种检测方法。例如, 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质谱法、免疫分析法等。这些方法具有较高的 灵敏度和准确性,可以有效地检测出中药材中真菌及真菌毒素的含量。然而,

抗肿瘤药用真菌研究现状

抗肿瘤药用真菌研究现状

抗肿瘤药用真菌研究现状【摘要】目的:了解目前抗肿瘤药用真菌研究的基本情况。

方法:分析各类中医药科技期刊和各类网上相关信息。

结论:总结了我国在抗肿瘤药用真菌方面研究的主要真菌种类、研究方向、研究进展及今后的主要发展趋势和方向。

【关键词】抗肿瘤真菌、真菌种类、研究方向、研究进展、发展趋势1、抗肿瘤药用真菌种类全世界真菌种类约150万种,其中大型真菌约20万种,我国目前已发现约8000多种。

药用真菌是指在这8000多种大型真菌中有药用价值的一大类真菌,简称药用真菌。

目前约有2000多种。

在这2000多种药用真菌中,经科学家证明抗肿瘤的真菌大约在240种以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抗肿瘤药用真菌的数量和种类还会不断增加和扩大。

1.1侧耳科真菌侧耳科目前的种属达50多种,其中抗肿瘤真菌就达11种,该科真菌目前人类应用较多。

比如,金顶侧耳、侧耳、亚侧耳、香菇、草耳等。

1.2裂褶菌科真菌雷者均可目前只发现了1个种属。

目前这个种属的药用真菌,不仅可以治疗普通疾病,更是抗肿瘤的良药。

1.3鹅膏菌科真菌鹅膏菌科真菌目前发现了大约80多种,其中抗肿瘤的真菌有3种。

该菌是真菌中毒菌最多的科,毒菌数约43种以上。

据美国等国家的研究表明,毒菌类是最有应用前途的抗肿瘤药物。

所以,在今后的临床中,应加大毒菌抗肿瘤的研究。

为什么目前毒菌抗肿瘤的品种较少?主要是因为毒菌的标本采集较为困难,实验室的科学家没有更多的条件去广泛采集,或对毒菌的毒性认识不足等各种因素造成的。

我个人经验认为,毒菌在未来将成为抗肿瘤药物新的资源宝库。

1.4光柄菇科真菌光柄菇科真菌目前发现了大约20种以上,该科药用真菌的种类相对较少,毒菌类也少。

但其中暂时只有一种被发现具有抗肿瘤的作用。

1.5白蘑科真菌白蘑科真菌目前发现了大约242种,可用于肿瘤治疗的真菌约52种以上,是抗肿瘤真菌中品种较多的科。

其中有名的品种如长根奥德蘑、金针菇、苦口蘑、松口蘑、蒙古口蘑、雷丸、斑玉蕈、柄伞、硬柄小皮伞、蜜环菌等品种,多为抗肿瘤的品种。

中国食药用真菌研究发展的新趋势 以《菌物学报》发表论文分析

中国食药用真菌研究发展的新趋势  以《菌物学报》发表论文分析
1、研究内容前沿:高被引论文通常聚焦于当前热点问题,能够及时反映学 科的最新进展。
2、研究方法创新:高被引论文在研究方法上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和独特性, 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借鉴。
3、学术价值高:高被引论文通常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对推动学科发展和 完善具有重要作用。
感谢观看
通过对《菌物学报》发表论文的分析,可以发现食药用真菌研究的新趋势和 热点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菌种选育与改良:随着基因组学和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食药用真菌的 菌种选育与改良已经从传统的杂交育种向分子育种、基因编辑等方向拓展。这些 新技术为食药用真菌的品种选育提供了更高效、精准的手段,为提高产量、优化 品质奠定了基础。
2、活性成分与药理作用机制研究:食药用真菌的活性成分和药理作用机制 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越来越多的研究涉及到食药用真菌的多重药理作用和机 制,如免疫调节、抗肿瘤、抗氧化等。通过深入研究活性成分和药理作用机制, 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食药用真菌的治疗原理,为新药研发提供理论支持。
3、发酵工艺优化:发酵工艺是实现食药用真菌工业化生产的关键环节。论 文中涉及到的发酵工艺优化主要集中在工艺参数优化、营养成分优化等方面。通 过优化发酵工艺,可以提高食药用真菌的产量和品质,为实现产业化发展提供技 术支持。Fra bibliotek发展趋势
随着研究的深入,药用植物内生真菌的未来研究将涉及更多领域。首先,新 的药用植物内生真菌资源的发现与利用将成为一个热点。其次,对药用植物内生 真菌的生物活性物质研究也将更加深入,这些物质可能包括新的抗生素、抗肿瘤 药物和其他生物活性分子。
此外,对药用植物内生真菌与植物共生机制的研究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它们 的生态功能。同时,通过基因工程手段改良药用植物内生真菌,提高其产量和生 物活性物质的研究也将受到。

食药用菌种质资源

食药用菌种质资源

食药用菌种质资源
食药用菌种质资源是指可以用于食品和药物生产的具有重要经济和科学价值的
真菌资源。

这些菌种不仅可以用于生产食品添加剂、药物原料,还可以作为生物农药、生物制剂等方面的重要原料。

食药用菌种质资源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营养丰富:食药用菌种质资源中的菌种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
物质,对人体健康有益。

2. 药用价值:许多食药用菌种质资源具有药用价值,可以用于治疗各种疾病,
如灵芝、麦角菌等。

3. 抗菌作用:部分食药用菌种质资源具有抗菌、抗病毒等作用,可以用于制备
抗菌药物。

4. 生物活性物质:食药用菌种质资源中含有丰富的生物活性物质,可以用于抗
氧化、抗肿瘤等方面的研究。

5. 生物制剂:食药用菌种质资源可以用于生产生物农药、生物制剂,对环境友好,不会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食药用菌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于提高食品和药品的质量,促进生物制药的发展,推动农业生产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我们可以通过采集、保存、筛选、研究食药用菌种质资源,加强其在食品、药物、生物农药等领域的应用,实现食药用菌种质资源的最大价值。

总的来说,食药用菌种质资源是一种重要的生物资源,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
药用价值,对于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应该加强对食药用菌种质资源的研究和开发利用,促进其在食品、药物、生物制剂等方面的应用,为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浙江省药用植物种质资源保护现状和对策研究

浙江省药用植物种质资源保护现状和对策研究
至减 少 到濒 临绝 灭 的 临界 状 态 ,如铁 皮 石 斛 、盾 叶
国药典》 收载 的药材有近一半来 自野生 ,因此对 中 药资 源 的可持 续 利 用 提 出 了更 高 的要 求 ,资源 保 护
已成 为我 国中药 产业 乃 至 全 世 界 植 物药 产 业 顺 利 发
展 的关 键 问题 之 一 ,因此 系 统 开展 药 用 植 物 种 质 资
市化 ,如 杭州 的 “ 桥 十八 味 ” 已绝 迹 。五 是环 境 笕
浙 江省 共 有 中药 材 资 源 235种 ,其 中植 物 药 8 175 ,动物 药 12种 ,蕴 藏量 约 1 8 种 6 0多亿公 斤 。 已
查 明的地 产 经 营 药 材 6 7种 ,海 洋 面 积 广 阔 ,蕴 藏 8 着大 量丰 富 的 中药 资 源 。全 国统 一 普查 的 3 3个 重 6
21 0 0年 3月 第 1 2卷
第 3期
中国现代 中药 M dm hns eii oe C i eM dc e e n
M r2 0 a 01

Vo.1 No 3 1 2 .
浙 江 省 药 用 植 物 种 质 资 源 保 护 现 状 和 对 策 研 究
王志安 ,姜建 民,江建铭 ,沈晓 霞,俞旭平
源 的保 护 和合理 利用 已刻 不容缓 。 1 浙 江省 药用 植物 种质 资源保 护现 状
薯 蓣等 。三是 随 着 经 济 的发 展 ,一 些 传 统 种 植 道地 药材 的地 区 ,由于 种 植 药 材 的 比较效 益 不 高 ,使一
些道地中药材行将 退出历史舞 台,如 20 00年前后 , 温郁 金 的种植 面 积 已从 几 百公 顷 降 到几 十公 顷 ,最 近几 年 随着 种植 区 域 的调 整 ,面 积逐 渐 增 加 。 四是 城市 化进 程 的加 快 ,一 些 城 郊 的 中药 材种 植 区被 城

药用菌

药用菌

药用菌我国利用真菌作为药物治病至少已有2500年历史。

我国最早的药物书《神农本草经》及历代本草书中记载有:灵芝、茯苓、猪苓、冬虫夏草等药用真菌。

福建省药用真菌资源丰富,已查明的有100多种。

福建省对药用真菌系统的研究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

早期的工作着重于人工栽培研究,如茯苓、猴头、灵芝等人工栽培研究。

70年代以来,对药用真菌的开发利用已从早期的使用子实体配伍入药发展到工业深层发酵,物理、化学方法提取有效成分,改造结构成分,给药途径除了口服外,还发展了针剂。

同时,在药理、药化、临床实验、制药工艺等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

福建省目前由制药厂家定型生产的真菌药物有“天麻蜜环菌片”、“银蜜片”、“冠脉乐”、“猴菇菌片”、“香菇多糖”等品种。

另外还开发了“金菇露”、“银耳益智精”等一批真菌保健食品和饮料。

图1-2-15 灵芝灵芝Ganoderma lucidum (LeyssexFr.) Karst.别名赤芝、红芝、木灵芝、万年蕈、灵芝草。

药物名:灵芝菌盖木栓质,肾脏形,红褐或红紫色,具一层漆状光泽,有环状棱纹及辐射状皱纹,直径可达20厘米或更大,厚2~3厘米。

下面有无数小孔,管口呈白色或淡褐色,管孔圆形,内壁为子实层。

孢子卵圆形,8~11×5~7微米。

菌柄侧生,极少偏生,紫褐色至黑色,有一层漆状光泽。

灵芝是传统的名贵中药。

近年来的临床试验表明,灵芝对老年慢性支气管炎、肝炎、肾炎、鼻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神经衰弱、高血压及冠心病都有不同程度的疗效。

野生灵芝产量有限,本省从60年代开始人工栽培,目前的栽培方式有瓶栽、床栽、段木栽培等。

使用方法除了配伍入药外,还发展了灵芝酒、灵芝饮料、灵芝胶囊、灵芝蜂王浆等多个品种。

灵芝除了药用之外,也可以制成盆景,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除了灵芝(Ganoderma luidum)外,灵芝属(Ganoderma)中其他一些种,如紫芝(Ganoderma sinense)、树舌灵芝(Ganoderma applanatum)等也可入药,它们的成分和疗效与灵芝相近。

我国食用菌种质资源以及生产现状的研究

我国食用菌种质资源以及生产现状的研究
赵 继 鼎 1 8 年 编 著 的 中 国 灵 芝 新 编 》 记 述 中 国 的 99 灵 芝 科 有 8 种 , 占世 界 灵 芝 种 数 的 7 % 上 [ ; 彭 金腾 、 6 6以 阳
真菌) ),该 书列举 了17 药用真菌 ,其 中主要包 括担子 1种 菌 、部分子囊菌和个别鞭毛菌 [。应建浙 、卯晓岚 于1 8 d ] 97 年 出版 了 中国药用真菌 图鉴》,该 书记载药 用真 菌2 2 7
等 7 7  ̄ ; 1 9 年 出版 了 中 国经 济 真 菌 》 , 记 述 1 4 3 ̄[ 98 31 种 , 其 中包 括 食 用 菌8 6 , 分 属 于 1 1 ,2 科 [ ;2 0 7种 6属 6 00

我国食用菌种质 资源
1 、我 国食用菌种质资源的考察和记述
据 调查估计 世界 上有食 用菌2 0 多种 ,最 多达5 0 00 00
历 史 悠久 , 而 且研 究和 开发 技术 先进 , 尤 其 是 近 年 来 , 我 国食 用菌 产 业 发 展 迅 猛 , 已成 为 世界 食 用 菌 生 产 和 出 口大 国 ,食 用 菌产 品成 为我 国农 副产 品 出 口S 主 要 商 品 之 J J S E的

余种 [。 刘正南 等1 8 年 出版 了 东北 木材腐 朽菌 类 图 7 ] 92 志) 8 王云章 等编 著的 《 )[ 。 ] 西藏 真菌) ),记述 各类 真菌
6 2 亿美元,可见食 用菌产 业不 仅成 为了我国农业生产 中 .2 的一个重要产 业,也是出 口创; 的重要产业 E E 。同时,我 国的食 用菌资源也较丰富,其收集 、保藏和保护利 用等研 究工作也 取得 了一 定的进展 。

食 用菌4 5 】,他在1 8 至1 9 年 问多次赴香港考察 , 1 种l 99 92 于1 9 年和张树庭 共同撰 写了 香港茵蕈》一 书, 其中记 95 述 了食 用菌等3 8 [ 8种 】 。此后卯晓岚于1 9 年在秦岭进行 97 了大型真菌考察,并编著 了 《 岭真菌 ,报道有食 用菌 秦

真菌和食用真菌的价值及其发展方向

真菌和食用真菌的价值及其发展方向

真菌和食用真菌的价值及其发展方向摘要:在中国,真菌食用的历史有6000~7000年,真菌药用的历史有4000多年。

药用真菌在中国传统医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中草药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丰富营养、味道鲜美且兼有保健和药用价值的真菌的开发具有很好的前景。

关键字:食用真菌价值发展方向参考文献及资料:百度百科—真菌;徐松波,张学莉,等编著. 食品营养与健康指南,中国医药出版社,1992黄年来.中国食用菌百科.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3竹内容雄.日本发酵与工业。

1976商业部昆明食用菌研究所.昆明:中国食用菌,1995~2001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上海:食用菌,1995~2001郑建仙.功能性食品.中国轻工出版社,1995荣福雄,等.8254山西金黄银耳医疗保健作用的研究.全国食用菌新成果、新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1994, 6荣福雄,等. 8254金黄银耳多糖抗辐射损伤的研究. 香港首届国际食用笛会议论文集l993潘继红,等. 灵芝、酵母“双菌”,发酵饮料的研制.食品科学.1997,(8)22-24潘继红,等.猴头功能饮料生产工艺初探.食用菌,1995,增刊,42-43可食用真菌更是价值非凡。

在中国,真菌食用的历史有6000~7000年,真菌药用的历史有4000多年。

药用真菌在中国传统医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中草药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在东汉末年的《神农本草经》中就记载了10余种药用真菌。

明代《本草纲目》中记载了40多种药用真菌。

当前,灵芝、虫草等传统药用真菌仍在被广泛使用。

这些传统药用真菌作为中医药的代表之一,在向世界弘扬中华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现代疾病对人类的威胁正在改变着疾病谱,要求医疗模式由单纯的疾病治疗向预防、保健、治疗、康复相结合的模式转变,各种替代医学和传统医学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在这种背景下形成的“回归自然”的世界潮流正推动着国际社会对天然药物和营养药物需求的日益增长。

因此,具有丰富营养、味道鲜美且兼有保健和药用价值的真菌的开发具有很好的前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1 卷
第*期中国食用菌源自PQ9FRP !ST$9 U! CH9TV
.(
!"#$#! 香杏口蘑(口蘑、虎皮香菇) ! " #$%&’( (!"# ) $%&&# ’,’(),*)’’,+,(+*,(*-.+,产于 )*% 内蒙古(布特哈旗) 、黑龙江(五营) ,生 于 草 原 上,形成蘑菇圈,应深入研究其药用价值,已能人 工栽培。 !"#$%! 丛生口蘑(块根蘑、灰离褶伞) ! " +’,( #-’&$.*% /%00 - # (’,, **), +*-(, .,(), ++)1), +’1*(,.*1(1, .*)*’, .2+(,, (*-,+, ()’1),产 于 吉林(蛟 河) 、黑 龙 江(苇 河) 、云 南(丽 江、维 西、巍山、鹤 庆、剑 川,漾 濞、嵩 明、昆 明、禄 丰、南华,生于针叶林和松、栎、栲、青岗、杜鸣 等针、阔混交林地上,滇西北产区,资源丰富,品 质兼优,应深入开发其食、药价值。 !"#$$ 苦 口 蘑 ( 苦 白 蘑、 白 口 蘑 ) ! " $-&*% ( 3456788# ) !"# 毒! ), *(, )), +.+), ++1,,, 、黑龙江(南桦) ,生于 +’2*1,产于吉林(吉安) 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地上,可以采用浸泡和煮沸 方法,去毒素后,调制使用。 !"#$&! 蒙 古 口 蘑 ( 白 蘑 ) ! " %’,#’-/+*% 9:6% +2*(+,.2-1(,产 于 内 蒙 古(呼 伦 贝 尔 盟、海 拉 尔) ,生于草原上,已能人工栽培,是口蘑中品质 最好的珍品,应深入开发其食、药价值。 !"#$’! 长 根 金 钱 菌(长 根 菇) 0’--1&/$ 2$3/+$.$ (;7&5# 7< !"# ) =>?&# )+ # +1*, +(2,, +,(1, .)1*, .))’,++1’., ++.-,, .2’’1, (2-+), *)++. 产 于 吉 林(和龙、靖宇) 、甘肃(庆阳) 、黑龙江(南桦) 、 四川(西 昌) 、云 南(昆 明、嵩 明、巍 山、安 宁、 禄丰)生于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中地上,有时也 生于竹林地上,子实体菌柄基部着生在地下腐木、 腐竹和腐根上,能批量人工栽培,为重要的食、药 兼用菌之一。 !"#$( 长 根 菇 鳞 腿 变 种(鳞 柄 长 根 金 钱 菌) 0 " 2$3/+$.$ ( ;7&5# 7< !"# ) =>?& @6"# 4*24*2$+5$ AB# ,生于针、阔混交林中地 ++*,+,产于云南(鹤庆) 上,习性,药效同长根金钱菌。 !"#$) ! 毛 柄 金 钱 菌 ( 冬 菇、 构 菌, 金 针 菇 ) !"#$$%"&’# ()"%*&+), ( C>"0# 7< !"# ) 3%DE# (.,(+(, +(’-, .2+(, ),*., +2+*1, .+1’1, .+.,(, (+(+2, 、吉 林(舒 兰) 、 (*12,,*2((,,产 于 辽 宁(辉 山) 黑龙江(寒月) 、内蒙古(昭乌达盟) 、四 川(雅 安) 、云南(丽江、嵩明、昆明) ,生于多种阔叶树 的枯朽枝干部,倒木和伐桩上,能大批量人工栽 培,是重要的食、药兼用菌之一。 !"#$*! 鸡 (鸡菌、鸡肉丝菇) !’2%/.’%1+5) $-( &*%/,’)*) ( F7"G# ) H7%:# *(,,, *()1, +()+., .()**,.(’(+, .,-(-, .,,*., .’,**,遍 布 云 南 全 省,滇中各林区产量较高、生于混交林地,荒山坟 地,田野玉米地和山坡地的白蚁巢上,与白蚁共 生,是鸡 万方数据 独特的生理特性,应深入研究其食、药
价值和工业化深层发酵生产工艺。 !"#&+! 雀嘴菇(小鸡 ,鸡 花) !’2%/.’%1+5) IJ# +*,,1, +,-+(, +’*2,, .1+.(, 产 于 四 川 ( 西 昌) 、云南(昆明、安宁、曲靖) ,生于林地、荒山 坡,田野和空旷荒地草丛中,丛生于白蚁巢穴上, 药效与鸡 类似。 !"#&! 橙盖鹅膏(橙盖伞、黄罗伞、鸡蛋菌) 6( %$2,/.$ +$5)$25$ ( 34KJ# 7< !"# ) A7"I# 7< 345L# -, (,+, ,*,., )+(’, 21**。 +(*’(, +)-*(, .+’*), 、吉林(安图) 、 .*(’.,.-’+,,产于黑龙江(尚志) 四川(凉 山) 、云 南(丽 江、维 西、禄 丰、嵩 明、 昆明) ,生于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中地上。 !"#&# 橙盖鹅膏白色变种(白橙盖伞、白橙盖鹅 膏) 6 " +$5)’25$ ( 34KJ# 7< !"# ) A7"I# 7< 345L# @6"# $-&$ $%&&, *+, )), *1(’, .+1(*, 产 于 云 南 (昭通、通海) ,罕 见,注 意 与 白 毒 伞 的 区 别,慎 采,慎用。 !"#&% 松 塔 鹅 膏 6 " ).2’&/-/4’2%/) ( A6>&# 70 !"# ) F7"0# 产于广东省,生于混交林中地上,食、药兼 用,引用文献。 !"#&$ 白托柄菇(雪白鹅膏) 6 " ,/7$-/) $"7@# 产 于黑龙江(尚志) ,生于混交林中地上,与极毒的 白毒伞相似,慎采,慎用。 !"#&& 平缘托柄菇(白托柄菇) 6%$,/.’8)/) 7’-7$.$ 3644# ),, +*-1(, +)*(1, 毒! 产 于 云 南 ( 临 沧、 兰坪) ,生于混交林中地上,因子实体有毒,不能 单独入药,用量不能超过总药量的 1M(N ,慎用。 !"#&’ 灰 鹅 膏 ( 灰 托 柄 菇 ) 6%$,/.’8)/) 7$#/,$.$ ( F>&&# ) ;KO7 +*+, +*-2,, 产 于 云 南 ( 漾 濞、 大 姚) ,生于松林和针、阔混交林中地上。罕见,有 毒!有人认为可食,慎采,慎用。 !"#&(! 美 味 苞 脚 菇(草 菇、稻 草 菇、兰 花 菇) 9’-7$2/5--$ 7’-7$+5$ ( F>&&# 7< !"# ) 3%DE# .1-), 、 ++()1,+.-1-, +(1)’, (.1*1,产 于 四 川 ( 万 县) 云南(西双版纳) ,原产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雨 季多生长在草堆上,能够批量人工栽培,是重要的 食、药兼用菌之一。 ! # #&) 多脂鳞伞(黄伞、黄环锈伞、柳蘑) :;’( -/’.$ $3/8’)$ ( !"# ) =>?&# +1+-(, +.,-), +(,2*, 、黑 龙 江 +)’*+,.-,.,, .’2*’,产 于 吉 林(蛟 河) (尚志) 、辽 宁(沈 阳) 、陕 西(西 安) 、云 南(通 海) ,生于多种阔叶林的弱立木和倒腐木干上,偶尔 也生长在针叶树的倒腐木干上,能够批量人工栽培。 翘 鳞 环 锈 伞 ( 翘 鳞 伞 ) : " )<*$22’)$ ! # #&* ( A7"I# 7< !"# ) =>?&# .(, *1, ,,+, +-,*, +(.1’, 、黑龙江(带岭) 、 +)+*’,+2*+(,产于吉林(长白) 云南(丽江、武定)生于针、阔混交林中地上或腐 糟木、腐殖质上。也生于江,河沿岸,杨柳树弱立 木和枯立木干基部。
!!!!!!!!!!!!!!!!!!!!!!!!!!!!!!!!!!!!!!!!
! 4 "#$ 毛 腿 环 锈 伞 ( 毛 柄 鳞 伞 ) ; 0 5",’8$&$/ ( 56+78994 8: ;<4 ) =>?@4 33, %%"#, %(#"!, (!%3%, 、云南(丽江、维 ("!%-,(.*3$,产于吉林(安图) 西、峨山) 。 ! 4 "#! 光帽鳞伞(光帽黄伞、滑菇) ; 0 1’5(<* ( ABC4 ) ABC4 8B A&7D %.!", %%(*!, %!3%(, %!$--, 、云 南 %.%*!,(%-.", (*#!$, 产 于 四 川 ( 西 昌 ) (丽江、巍山、大理、楚雄、玉溪、昆明) ,生于阔 叶树倒腐木干上,能够批量人工栽培。 ! 4 "#" 粪鬼伞(粪菌、鬼伞) 9*)#$1"/ /,(#="$&$1"/ ;<4 %%#"%, %!*#3, %3#%*, %$!"(, %$!%-, %-3"-, 、辽 宁(昌 图、法 库、 (%(-",产于黑龙江(带 岭) 沈阳) 、四川(凉山、西昌) 、云南(楚雄、大姚、 安宁、嵩明、昆明) 。 褐 盖 鬼 伞 ( 头 盖 鬼 伞 ) 9 0 6"/%(/%("/ ! 4 "#% (56+78994 ) ;<4 %!,"*,*.(,%%#"*, %$-!-, %."!", 产于 辽 宁(沈 阳) 、陕 西(武 功) 、甘 肃(天 水) 、 四川(西昌) 、云南(呈贡) ,生于林地、村镇、庭 院和河流沿岸的杨、柳等阔叶树干基部、地际及其 周围地上,有时生于林地腐木桩上和空旷草地上。 ! 4 "#& 墨汁鬼伞(杨树菌、柳树菌) 9 0 ’,#’5(1> ,’#$"/ ( E>@@4 ) ;<4 %-($, (%$., (%!#", (-*-*, 万方数据 ,%3*!",%$$%.,产于辽宁(沈阳、辽 %*%#*,%*(%阳、新民、法库) 、吉林(双辽) 、黑龙江(带岭) 、 青海(西宁) 、陕西(武功) ,生于河岸、庭院、田 野、村镇、公园和防护林区的杨、柳树地际和附近 草地上。 ! 4 "#’ 毛 头 鬼 伞(鸡 腿 菇) 9 0 %*5’,"/ ( /F@@4 8: ;<4 ) G<7H,%*,!.,%.(-,%#%"3,%#%!#,%*(--, (!"#*,(-.*%,产地、生境、药效同墨汁鬼伞,多 生长在有机肥料和腐殖质丰富的肥沃田园、林地和 空旷地上,能大批量人工栽培。 卵 状 鬼 伞 ( 小 孢 毛 鬼 伞 ) 9 0 *:’,"/ ! 4 "## ( 56+78994 ) ;<4 %*-*, %*-$, %*--, %**%$, %$3#*, 、陕 西(武 功) 、 (!(--,!$""!,产 于 辽 宁(新 金) 四川(云阳) 、云南(昆明、楚雄、富明、宜良) , 生于村镇、田园或林地沃土地上,较少见,能够人 工栽培。 ! 4 "#(" 双孢蘑菇(蘑菇,白蘑菇,洋蘑菇) !> ?’#$%"/ 8$/)*#"/ ( I7JK8 ) 5DJK4 %(*, %"%*, %$$!, (."-,(%-%(, (."*!, (..-$, *!3#%, *.#(#, !"3*$, !-%-*,野生种罕见,世界各国、各地普遍实行大 批量人工栽培,是世界上最著名、栽培面积最大、 产量最高的世界第一大菇,也是世界上重要的食、 药兼用菌之一,能治疗多种常见病和疑难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