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菘舟的诗意语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菘舟的诗意语文

第一、整体认知:儒雅语文是王崧舟语文教育思想的核心

近来,在王崧舟先生的文章中“诗意”二字出现的频率很高。由此可见,教育在线小学教育论坛里“诗意语文”作为“王崧舟教学艺术一品堂”的总标题,有它的道理的。这也很容易让人想到,王崧舟语文教育思想的核心也许就是诗意语文,但我总是喜欢思考支持着这一现象的深层背景是什么?

第一次读《沉醉后的感悟》,思维就与标题共舞。在中国历史上,醉尽管有很多误事误人的故事,但也有因醉把本人的思维与某种能力发挥到极致的典范,如王羲之醉书《兰亭集序》、杨贵妃醉酒、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等等等等,相信《沉醉后的感悟》属于后者,它凝聚了王崧舟先生二十年语文教育生涯的智慧火花。

我一直以为对王崧舟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的总结、提炼,应像袁世微之先生等方家总结斯霞老师、李吉林老师的教育经验一样进行。但在如今物欲横行的年代里,能无私扶植一个后起之秀的机遇实在可遇而不可求。因此,本人勉力为之,一则可供王崧舟诸门人弟子增删填补,二则可为有心总结王崧舟语文教育思想的专家学者提供一个粗糙的蓝本,三则与后来者共勉共成长。

在一品堂里,我有幸看到了观自在、老实人等人对诗意语文的精彩论述。此前,也浏览过江苏高万祥先生的《语文是诗意的》长篇论述,使我对诗意语文有了更深的了解。

很多人对语文的理解,或者具体一点对诗意语文的理解,大多局限于课堂或课程内容向课堂外、局核外、向社会延伸,说到底是一种以教材为中心,并作些必要的补充,再加上富有诗意的语言文字权释的逻辑模式,基本上还是囿于教材。

在这里,我个人认为诗意的东西不免脱俗,它终究不属于大众,除非把诗意的原有概念及其范畴泛化。那就是不是取名诗意语文,都无所谓了。因此,从这个意义上看,我认为王崧舟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的核心不应该仅是诗意语文。如果仅如此,那就没有必要剖析,否则就会超越“剖析而不伤害”的底线了。

11月3日,与浙江省新昌县教育局长徐禄新先生聊教师的职业境界时,他说:“以学生学习状态分,教师有三种职业境界:第一种境界是学会知识,即教师把课程教材的要求传授给学生,并努力让学生掌握并达成。第二种境界是学会学习,即教师引导学业同适合自身的方式学习。第三种境界是学会创造,即教师让学生尽快变成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听到“让学生尽快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这个说法时,心灵为之颤,自然对徐禄新先生肃然起敬。今天落笔时,也体会到了“水煮网络人物,笑侃盛世英雄”这个搞笑版中新纳粹血骷髅问孙大掌门的话:“按你这样教育能培养出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吗?”

其中的深意,都是在论教育本质问题。因此,教育的视角、立足点、目的不同,会造成“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的局面的。

纷乱的思绪流淌到这里,自然而然又想到了王崧舟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窃以为,王崧舟先生已走出了现有的教材为核心的语文教育观。虽然从文字上感受到,王崧舟先生的诗意语文触涌于诗人荷尔德林的诗:

如果人生纯属辛劳,

人就会仰天而问:

难道我所求太多以至无法生存?

是的,只要良善和纯真尚与人心为伴,

人就会欣喜地

用神性来度测自己。

神莫测而不可知?

神湛若青天?

我宁愿信奉后者。

神本是人的尺规。

人充满劳绩,但还

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上。

他以为课堂应该是让师生诗意栖居的地方。但他的目光还是延着课堂的诗意伸向远方。诗意课堂目的是为了成就诗意人生。于是,振臂高呼并挥笔写下《诗意语文挥洒诗意人生》的文章。在文章中,他从语文的角度来思考何以为人,为何人。是啊,语文是诗意的,是为诗意人生服务的,这样就语文拥有了雅味。

但光使语文拥有雅味是不够的,否则容易使语文成为阳春白雪,曲高和寡。为此,他又提出了:“语文是功利的,那是学生的立身立器;语文是科学的,那是学生的思维之剑;语文是审美的,那是学生的精神家园。语文是一面多棱镜,折射着功利、科学、审美的缤纷色彩;语文是一个万花筒,演绎着实用、真理、情性的大千气象。说到底,语文是人的。只有全面而深刻地把握好人与语文的关系,语文是人的,只有全面而深刻地把握好人与语文的关系,语文才会喷射出缤纷的色彩。激荡起大千的气象。”(《沉醉后的感悟》)。这一说法与他在杭州市拱宸桥小学推行新成功教育,奉行为学生的成功人生奠基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语文应该承袭助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反映出他深厚的儒家入世思想。语文教育只有倡导为国为民为社会,才能使语文找到现实的依托及其发展的生长点。

因此,笔者以为,王崧舟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是反映了浪漫主义情怀的诗意语文挥洒诗意人生之雅和反映了现实主义追求的语文为

成功人生奠基之儒的有机结合。可以称之谓儒雅语文。换句话说,儒雅语文是让语文教育为儒雅人生奠基的语文,一方面让学生以成功人生为共同愿景,努力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积极力量;另一方面,让学生以诗意人生为共同愿景,充分实现个性的淋漓尽致的发展。二者的有机整合,即为儒雅人生。因此,可以这样说,用儒雅语文并从教育哲学的角度来涵盖王崧舟语文教育思想是较为恰当的。

第二、语文教育目的观:为学生的成功人生、诗意人生奠基

上篇中说到“用儒雅语文并从教育哲学的角度来涵盖王崧舟语文教育思想是较为恰当的”,那是我对王崧舟看语文的第一直感。有了势必会反问自己:为何会产生这样的整体感觉?我是从王崧舟先生那些文字的灵光中捕捉而成的?我这样的概括真的比较合适吗?

为之,我查了《现代汉语词典》,儒雅有两种解释:(1)学问深湛(2)气度温文尔雅。儒指儒家,旧时也指读书人。《说文解字》对“儒”的解释是:“儒,柔也,术士之称。从人,需声。”雅则有八种解释:(1)合乎规范(2)高尚的,不粗俗的西周朝廷上的乐歌(4)敬辞,用于称对方的情意、举动(5)交情(6)平素(7)很,极(8)同“鸦”。

也google了网上的有关解释:有人认为:“对于儒家思想的核心问题,学术界意见不一。有的认为是‘礼’,因为是儒家的‘克己复礼’使中国成为了现在的礼仪之邦;有的认为是‘仁’,因为这是儒家道德规范之本。现在有人企图对传统文化进行重新梳理和解释,使之由障碍转化为动力,然而近代所谓的‘整理国故’运动和新儒家的‘创造性转换’却遭遇到了尴尬和难堪。因为人们没有注意到,理性本身就是近代西方才产生的舶来品,并非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所有;逻辑虽然原则上说是多元的,但实际上现代人所用的都只是西方所继承下来的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而中国古代的逻辑则是辩证──墨辩逻辑。各个民族的文化发展都有其特殊性,要找出所有民族文化都共有的规律不是短时间内通过研究一两个民族文化的发展就能办得到的。如此固然可以发掘、拓展出一种新的意义的源泉,但往往更加可能遮蔽、损害了既往时代活跃的生命运动和富裕的精神生命。”刘墉先生对“雅”也有别样的解释:“我们常用一个形容词——‘俗’.俗是通俗,也就是常见的,但是同一样事情在此处很俗,在彼处却可能非常雅。譬如‘肥’‘瘦’这两个字很俗,但是‘绿肥红瘦’、‘露浓花瘦’,李清照却能用得非常雅。‘破’字我们以为很俗,但是‘云破月来花弄影’、‘暂引樱桃破’,张先与李后主却能用得奇雅,所以雅俗没有绝对的分别,完全看它用在什么地方。”也有人认为:“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些东西应该浅尝,有些事物则当深取。浅尝的如果没有节制,就容易失去趣味。深取的如果不够,就容易捉襟见肘。浅尝譬如品茗,要的是那分馨雅;深取譬如摄食,要的是充足的营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