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防控现状及研究进展
农村地区慢性病流行现状及控制管理对策分析
农村地区慢性病流行现状及控制管理对策分析慢性病是指发病缓慢,病程较长,常常难以痊愈或不易治愈,容易反复发作的疾病。
包括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呼吸道疾病、恶性肿瘤等。
由于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医疗资源匮乏,加上农民的生活、饮食和工作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使得慢性病在农村地区呈现出一定的流行趋势。
为了更好地了解农村地区慢性病的流行现状并提出相应的控制管理对策,本文将进行详细分析。
首先来看农村地区慢性病的流行现状。
农村地区人口密集,生活和环境条件相对较差,农民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生活压力大,饮食结构单一,膳食热量过剩,营养不良,劳动密集型的农作业环境往往也会给农民带来一定的职业健康风险。
农村地区慢性病的发病率相对较高。
统计数据显示,农村地区慢性病患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发病率更是居高不下。
由于医疗资源的相对匮乏,农村地区慢性病常常被忽视或得不到及时的诊治,导致病情加重,对农民的身体健康和社会稳定都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针对农村地区慢性病流行现状,我们有必要提出相应的控制管理对策。
加强农村地区慢性病的宣传教育工作。
通过开展相关健康知识宣传活动,提高农民对慢性病的认识和自我防护意识,引导农民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从源头上控制慢性病的发生。
完善农村地区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立健全的慢性病防治机制。
加大对农村地区医疗资源的投入力度,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水平和能力,确保农民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医疗保障,及时发现和治疗慢性病。
推行健康扶贫政策,帮助贫困农民解决治病就医难的问题。
通过建立健康档案、定期进行健康体检等措施,对患有慢性病的农民给予免费治疗或补贴,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农村地区慢性病的流行现状相对较为严峻,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
只有通过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实施健康扶贫政策等综合手段,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农村地区慢性病的流行,为农民健康和农村社会稳定作出积极贡献。
我国慢病防控策略研究及实践进展
我国慢病防控策略研究及实践进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慢性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成为我国人民健康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针对这一问题,我国积极推进慢病防控,进行了一系列的策略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首先,我国加强了慢病防控的科学研究。
相关部门和机构联合开展了大规模的调查研究,全面掌握了我国慢病的流行状况和相关危险因素。
在此基础上,制定了一系列的慢病防控策略和指南,明确了预防、早期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具体举措。
其次,我国推进了慢病防控的基础建设。
大力发展了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加强了慢病防控的基层工作能力。
在城乡社区建立了慢病管理机制,组建了多学科的慢病管理团队,提供全方位的慢病管理服务。
同时,加强了慢病监测和信息系统建设,实现了对慢病患者的动态管理和追踪,提高了慢病防控工作的精准性和效益性。
第三,我国强化了慢病防控的宣传教育工作。
加大了对慢病防控知识的普及力度,提高了公众对慢病的认识和自我防护意识。
通过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制作宣传材料、开展媒体宣传等方式,增强了公众对慢病的风险认知,促进了人们主动采取积极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减少慢病的发生。
第四,我国开展了一系列的慢病防控项目和活动。
通过组织慢病筛查工作,及早发现潜在的慢病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干预和治疗。
同时,推进了慢病管理服务,对已经确诊的慢病患者进行个体化的康复方案制定和管理。
另外,加强了慢病防控与社区、学校、企事业单位等场所的合作,通过制定慢病防控行动计划,共同推动慢病预防和治疗的工作。
最后,我国还加强了慢病防控的国际合作。
与国际组织和国外专家开展合作交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技术,提高我国慢病防控的水平。
同时,积极参与国际慢病防控项目和活动,共同推进全球慢病防控工作。
总体来说,我国慢病防控策略研究及实践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然而,慢病防控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慢病防控宣传力度不够、防控措施的落实不到位等。
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大慢病防控工作的力度,不断完善相关政策和措施,提高慢病防控的科学性和针对性,最终实现我国人民健康水平的全面提升。
2024年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总结(2篇)
2024年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总结,____字2024年是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的关键一年。
在这一年,我们致力于通过策略性的干预措施和全民参与的活动,全面加强慢性病的预防与控制。
以下是2024年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的总结。
一、政府引导和政策支持政府在2024年开展了各项慢性病的综合防控工作,并制定了一系列的支持政策。
政府鼓励和引导各级卫生部门加强慢性病的基础研究和疾病监测,提高教育和宣传的力度,推广健康生活方式。
二、加强健康教育和宣传健康教育和宣传是预防慢性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2024年,我们加强了健康教育和宣传工作,在各大媒体平台上推广健康生活方式、饮食健康和经常运动的重要性。
我们在学校、社区和企事业单位开展了丰富多样的宣传活动,提升了公众对慢性病的认知和预防意识。
三、建立完善的慢性病监测体系慢性病的监测是及时掌握慢性病发生和传播情况的重要手段。
在2024年,我们建立了完善的慢性病监测体系,通过定期的病例报告和数据统计,掌握了慢性病的发病趋势和高发区域。
同时,我们还建立了慢性病的早期预警系统,及时发现潜在的慢性病风险。
四、加强社区和家庭的健康管理社区和家庭是慢性病防控的重要基础。
在2024年,我们加强了社区健康管理服务,通过健康档案管理、健康咨询和定期健康体检等手段,促进了居民的健康意识和健康素养的提升。
同时,我们还组织了一系列的家庭健康活动,引导家庭成员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共同预防慢性病的发生。
五、推广慢性病管理模式和技术手段慢性病管理模式和技术手段是提高慢性病防控水平的关键。
在2024年,我们推广了慢性病管理模式和技术手段,如远程健康管理系统、慢性病管理台账和慢性病数据库等,提供了更加便捷和精准的慢性病管理服务。
同时,我们还加强了慢性病管理人员的培训,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服务能力。
六、加强跨部门合作和国际交流慢性病综合防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个部门的合作和国际间的交流。
在2024年,我们加强了跨部门的合作,建立了卫生、教育、体育、农业等相关部门的联动机制,共同开展慢性病的综合防控工作。
慢性病临床研究现状
慢性病临床研究现状慢性病是指发病缓慢、发展较长时间,常常进展缓慢、难以治愈的一类疾病。
与传染病不同,慢性病不易治愈,但可以通过合理的治疗和控制,减轻症状、延缓病情进展,提高生活质量。
近年来,世界范围内慢性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不断上升,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针对慢性病的临床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将探讨慢性病临床研究的现状。
一、慢性病的流行趋势慢性病的流行趋势是当前医学研究的重点之一。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慢性病已经成为全球的首要健康挑战。
诸如心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等慢性病在全球范围内都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
这一流行趋势对临床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更加深入地了解慢性病的发病机制和应对策略。
二、慢性病的研究方法慢性病研究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流行病学调查、观察性研究和随机对照试验等。
流行病学调查是了解慢性病分布和危险因素的重要手段,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的人群数据,可以揭示慢性病的相关因素和发生规律。
观察性研究是通过长期的跟踪观察,了解慢性病的自然历史和预后情况,同时可以寻找慢性病的风险因素和保护因素。
随机对照试验是比较两种或更多治疗方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可以为慢性病的治疗提供科学的依据。
三、慢性病的新发现慢性病的临床研究不断有新的发现,为慢性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的线索。
例如,在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研究中,发现血液中的C-反应蛋白与冠心病的发生和预后密切相关,为冠心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标志物。
在糖尿病的临床研究中,发现胰岛素抵抗是糖尿病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为糖尿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
这些新的发现为慢性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四、慢性病的个体化治疗个体化治疗是慢性病临床研究的热点之一。
慢性病的发展和病情进展与个体的遗传背景、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因此,在临床研究中,要充分考虑个体的特点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例如,在乳腺癌的个体化治疗中,根据患者的分子分型、肿瘤的生物学特征和患者的一般情况,选择手术、放疗、化疗和靶向治疗等综合疗法,以减少治疗的毒副作用,提高治疗的效果。
传染病与慢病管理的现状与挑战
传染病与慢病管理的现状与挑战一直以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传染病与慢病管理工作。
在“十三五”期间,我国加大对传染病与慢病防治的投入,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加强疾病防控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老龄化,传染病与慢病管理仍面临诸多挑战。
一、传染病管理现状与挑战1. 现状近年来,我国传染病防控能力不断提升,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国家建立了覆盖全国的传染病监测网络,实时掌握疫情动态。
同时,我国积极参与全球传染病防控合作,共享疫情信息,为全球传染病防治作出贡献。
2. 挑战(1)新型传染病威胁日益突出。
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型传染病不断出现,如寨卡病毒、埃博拉病毒等。
这些疾病传播速度快、危害大,给我国传染病防控带来极大压力。
(2)传染病疫情全球化。
世界各国的交流日益密切,传染病疫情易于跨国传播。
这使得我国在防控输入性传染病方面面临严峻挑战。
(3)疫苗安全与免疫规划。
我国疫苗覆盖率不断提高,但疫苗安全事件偶有发生。
免疫规划工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疫苗可及性、接种率等。
二、慢病管理现状与挑战1. 现状我国慢病管理取得了积极进展,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慢病防治政策,明确了慢病防治目标。
同时,医疗机构加强了对慢病患者的管理,慢病防治服务体系逐步完善。
2. 挑战(1)慢病发病率逐年上升。
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增大,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等慢病发病率不断攀升,已成为影响我国居民健康的主要因素。
(2)慢病管理体系不健全。
我国慢病管理尚处于起步阶段,管理体系、政策法规、服务能力等方面存在不足。
(3)患者自我管理能力不足。
慢病患者需长期服药、调整生活方式,但许多患者缺乏自我管理意识,导致病情恶化。
三、应对策略与建议1. 加强传染病与慢病防控体系建设。
提高疾控中心的能力,完善疫情监测与预警体系,提升防控水平。
2. 加大政策法规制定与实施力度。
完善传染病与慢病防治政策,确保疫苗安全,提高疫苗接种率。
3. 强化国际合作与交流。
我国慢性病管理现状、问题及发展建议
我国慢性病管理现状、问题及发展建议一、本文概述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慢性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已成为影响国民健康的主要疾病。
慢性病管理作为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凸显。
本文旨在全面梳理我国慢性病管理的现状,深入分析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针对性的发展建议,以期为我国慢性病管理工作的改进和发展提供参考。
文章将围绕慢性病管理的政策环境、服务体系、技术手段、人才培养等方面展开论述,力求展现我国慢性病管理的全景图,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和发展路径。
二、我国慢性病管理现状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生活方式改变以及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提高,慢性病发病率和患病人数持续上升,已成为影响我国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负担。
当前,我国慢性病管理面临诸多挑战,同时也取得了一定成效。
在政策支持方面,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慢性病管理工作,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文件,如《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等,为慢性病防治工作提供了指导和支持。
我国还加大了对慢性病防治工作的投入,提高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为慢性病患者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
在服务体系方面,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覆盖城乡的慢性病防治服务网络。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慢性病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开展健康教育、慢性病筛查、患者随访等工作,为慢性病患者提供了全程、连续的健康管理服务。
同时,我国还加强了对慢性病患者的健康管理,推广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模式,提高了患者对慢性病管理的认知度和参与度。
在技术应用方面,我国积极推动慢性病管理信息化建设,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了慢性病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例如,通过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开展远程医疗服务等方式,为慢性病患者提供了更加便捷、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服务。
尽管我国慢性病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仍有待提高,慢性病防治知识普及率不够高,患者对慢性病管理的认知度和参与度有待提升等。
慢性疾病的调研报告范文
慢性疾病的调研报告范文慢性疾病的调研报告慢性疾病是指病程长、进展缓慢的一类疾病。
与急性疾病相比,慢性疾病发病率较高、病程较长、治疗较难,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工作能力。
近年来,慢性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已经成为全球公共卫生的重要问题。
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慢性疾病的现状和影响因素,以期为相关部门制定合理的防控策略提供参考。
一、慢性疾病的流行状况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截至2021年,全球慢性疾病的患病率已经超过60%,约有1.3亿人死于慢性疾病。
在我国,慢性疾病已经成为人口健康领域的主要挑战。
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数据显示,重点监测的10种慢性疾病(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癌症等)占全部疾病负担的45.5%,其中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患病率最高,分别达到27.9%和11.6%。
此外,城乡差距显著,城市居民慢性病患病率明显高于农村居民。
二、慢性疾病的影响因素1. 生活方式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慢性疾病的主要风险因素之一。
不良的饮食习惯、缺乏运动、吸烟、过度饮酒等行为都会增加患慢性疾病的风险。
因此,改善生活方式对预防和控制慢性疾病非常重要。
2. 遗传和家族史慢性疾病在一定程度上与遗传因素有关。
一些慢性疾病,如心脏病和癌症,可能在家族中具有聚集性。
因此,了解家族史对有效预防和早期诊断至关重要。
3. 环境污染环境污染对慢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也起着重要影响。
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都可能导致某些慢性疾病的发生,如呼吸系统疾病、癌症等。
三、慢性疾病的防控策略1. 健康教育加强慢性疾病的健康教育宣传,提高公众对慢性疾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通过开展广泛的健康知识普及活动,帮助人们认识到健康饮食、合理运动、戒烟限酒等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性。
2. 建立健康档案建立全面、真实、准确的个人健康档案,记录个人患病史、家族病史等相关信息。
通过健康档案的建立,可以及时了解群众的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慢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
慢性病年底工作总结(3篇)
第1篇一、前言2023年,在我国慢性病防控工作的大背景下,我们积极响应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号召,紧密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全面贯彻落实慢性病防治工作的各项要求。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紧紧围绕慢性病防控这一核心任务,深入开展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现将2023年慢性病防控工作总结如下:二、工作回顾(一)组织领导与政策保障1. 成立专门领导小组:为加强对慢性病防控工作的组织领导,我们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副局长为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慢性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慢性病防控工作,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2. 制定工作计划:根据国家慢性病防治规划,结合地方实际情况,我们制定了详细的慢性病防控工作计划,明确了工作目标、任务和措施,确保工作有序推进。
(二)宣传教育与普及1. 健康教育宣传:我们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渠道,如广播、电视、网络、报纸等,广泛开展慢性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慢性病的认知水平。
2. 开展健康讲座:组织专家团队深入社区、农村、企事业单位等,开展慢性病防治知识讲座,普及慢性病防治知识,提高公众的健康素养。
3. 制作宣传资料:制作了一系列慢性病防治宣传资料,如海报、折页、手册等,免费发放给公众,方便他们随时查阅。
(三)筛查与早期发现1. 定期健康体检:组织开展了针对35岁以上人群的定期健康体检,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进行筛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2. 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在各社区健康服务中心设立慢性病筛查点,方便居民就近接受筛查服务。
(四)管理与干预1. 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管理:对确诊的慢性病患者,实施规范化管理,定期进行随访,指导患者合理用药、调整生活方式。
2. 中医药干预:结合中医药特色,开展中医药干预,提高慢性病患者的治疗效果。
(五)国际合作与交流1. 引进国外先进经验:积极参加国际慢性病防控研讨会,引进国外先进的慢性病防控技术和经验。
2. 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国外相关机构开展合作,共同开展慢性病防控研究。
慢性病共病患病现状及研究进展 PPT课件
据估计,MCC患者消耗了大约66%的国家医疗花费。
65岁及以上加拿大老年人MCC患病率
男、女分别为77%和85% 来自加拿大萨格奈地区21个家庭医疗诊所调查显示,18-
44岁:69% 45-65岁:93% 65岁以上:98%
一项来自沈阳的调查结果 国内外研究现状 推荐的管理原则
2
我国慢性病的总体防控形势依然 严峻
慢性病导致的死亡
占总死亡的 86.6%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
3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定义
• 是对一类起病隐匿、病程 长且病情迁延不愈、缺乏 明确的传染性生物病因证 据、病因复杂或病因尚未 完全确认的疾病的概括性 总称。是指病情持续时间 长、发展缓慢的疾病。
24
MCC分类
疾病风险特征相关的疾病(concordant conditions)
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冠心病、脑血管病、周围 血管病等。
疾病风险特征不相关的疾病(discordant conditions)
慢性腰背痛、骨关节疾病、炎症性肠病、哮喘、前列腺 癌、抑郁、焦虑等。
25
病例摘要
IV. CLINICAL FEASIBILITY DOMAIN
• Consider treatment complexity and feasibility when making clinical management decisions for older adults with multimorbidity.
II. INTERPRETING THE EVIDENCE DOMAIN
• Recognizing the limitations of the evidence base, interpret and apply the medical literature specifically to older adults with multimorbidity.
农村地区慢性病流行现状及控制管理对策分析
农村地区慢性病流行现状及控制管理对策分析随着中国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我国农村地区慢性病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慢性病不仅使患者生活质量下降,而且对家庭和社会造成巨大负担。
本文将就农村地区慢性病流行现状及其控制管理对策进行分析。
1.慢性病高发: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肥胖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慢性病成为农村地区最为严重的社会卫生问题,其中高发的为冠心病、糖尿病和高血压。
2.疫情蔓延:农村地区慢性病的流行呈现蔓延趋势,患病率呈增长态势。
而农民由于缺少健康知识,饮食和生活习惯等方面更容易患上慢性病。
3.就医程度低:农村地区慢性病患者的治疗就医程度低,其中很大一部分农民选择自我调理或采取传统偏方治疗,导致症状加重。
二、对慢性病的控制管理对策1.加大健康宣传:农村地区应加大对慢性病预防的宣传,进行常识普及和健康教育,提高农民健康意识和培养健康生活习惯,引导农民正确饮食、定期体检等。
2.推广普及保健知识:为农村居民普遍提供基本的保健知识和服务,如开展健康体检、健康讲座、为贫困农村居民提供抗病毒药物、绿色通道等。
3.建立家庭医生制度:通过建立家庭医生制度,督促农民定期体检、线上咨询等,及时发现和引导农民进行早期治疗。
4.加强卫生治理:加强环境卫生治理,改善农村居民生活环境,较大程度上防止疾病的产生和传播。
三、慢性病防控方案改进策略1.制定专门的防控策略:建立完善、立体化的城乡一体化卫生体系,重点突出针对慢性病的预防、治疗和管理工作。
强化对农民的健康教育和普及保健知识,以便及时发现和防控疫情的扩散及零星病例的治疗。
2.加强监控和应急预案:加强对农村地区慢性病的实时监控,建立应急预案。
在出现疾病疫情或有感情病人的情况下,及时采取有效的保护和治疗措施。
四、结论农村地区慢性病是影响老百姓健康的因素之一。
在预防和控制农村地区慢性病的过程中,培训健康教育知识和制定规范合理的生活方式和膳食结构都非常重要。
农村地区慢性病的管理和控制需要多方面的参与,政府、医疗应急机构、社区卫生中心、医生和病人都必须共同努力,落实控制方案保障老百姓健康。
慢性疾病的研究和诊断技术的发展
慢性疾病的研究和诊断技术的发展世界卫生组织指出,慢性疾病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健康威胁之一。
慢性疾病包括心脏病、癌症、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这些疾病的发展呈现多样化的表现,如何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成为当前公共卫生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
一、慢性疾病研究的背景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加之人口老龄化和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加剧,慢性疾病的发病率逐渐提高。
据全国疾控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人口中患有至少一种慢性病的人数已经超过2亿,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说明了慢性病已经成为了影响人类健康的重大问题。
针对慢性疾病,全球范围内的医学界、科研机构等广泛展开研究,旨在发现其发病机制,研究有效的治疗和预防方法。
二、慢性疾病的诊断技术1.影像学技术影像学技术主要包括X线、CT、MRI等技术,随着这些技术的发展,已经成为了慢性疾病诊断的重要手段。
例如,CT技术可以有效的检测肿瘤的形态和分布情况,MRI技术则可以精确的反映人体的各项功能。
2.生化检测技术生化检测技术可以通过检验人体内的生物化学指标来判断是否患上了某种病症,例如血糖、血脂、血清酸碱度等。
目前,生化检测技术在慢性疾病的诊断中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
3.免疫学检测技术免疫学检测技术主要是指利用人体免疫系统产生的免疫反应来判断人体是否患病。
免疫学检测包括血清学和免疫组化技术,可以用于诊断许多慢性疾病,如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三、慢性疾病的研究进展1.基因技术在慢性疾病研究中的应用随着基因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更加深入地研究慢性疾病的发病机制。
利用基因技术,可以有效判断和发现患者的遗传倾向,为治疗和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2.人工智能在慢性疾病研究中的应用人工智能已成为当前科技领域的热点话题,其在慢性疾病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人工智能技术可以通过分析患者的生物信息、病史等数据,为医生提供更加精准的诊断和方案。
3.干细胞技术在治疗慢性疾病中的应用干细胞技术在治疗慢性疾病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慢性疾病管理的现状及优化措施研究
慢性疾病管理的现状及优化措施研究慢性疾病是指病程较长,发展缓慢的疾病,例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肺疾病等。
这些疾病在全球范围内都是主要的健康挑战之一。
据统计,全球现有慢性病患者达4.3亿,这个数量在未来还会不断增长。
慢性病的管理和预防对于人类健康和医疗系统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慢性疾病管理的现状、优化措施、技术创新和政府角色等四个方面探讨慢性疾病管理的现状及优化措施研究。
一、慢性疾病管理的现状1. 慢性疾病的高发性和低优先级慢性病的高发性和长期管理给医保系统带来了很大的负担。
据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数据显示,中国目前有超过2亿人患有慢性病,这个数字将会不断增长。
另外,慢性病管理的优先级相对较低,人们常常只关注急性突发疾病的治疗和控制,而忽略了长期慢性病的管理。
2. 长期管理和医疗资源的不足慢性疾病需要长期的管理和治疗,而医疗资源有限,导致医疗资源的竞争加剧。
另外,医生的经验不足和慢性病患者的医疗知识水平不高也是慢性病管理中的困难。
3. 慢性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较低慢性病患者需要长期的自我管理和治疗,但是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普遍较低,缺乏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和意识。
二、慢性疾病管理的优化措施为了优化慢性疾病管理,政府和医疗机构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患者教育、多学科协作、家庭病床医疗、信息化管理、社区卫生服务以及预防和控制等措施。
1. 患者教育患者教育是慢性病管理的关键。
通过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有效减轻医疗卫生资源的压力。
通过防控知识的普及,让患者充分了解慢性病的防控知识和技能,能够有效地控制病情的进展。
2. 多学科协作在慢性病的治疗和管理过程中,需要不同学科的医生共同参与,并协调医疗资源,因此建立多学科医疗专家团队,进行全面、系统、协同的治疗和管理非常重要。
3. 家庭病床医疗将医疗服务下沉到家庭,实现家庭医师的健康管理,增强了服务的接近性和可及性。
家庭病床医疗利用信息技术为慢性病患者提供远程监测、诊断和治疗等服务,降低医疗卫生资源的浪费。
农村地区慢性病流行现状及控制管理对策分析
农村地区慢性病流行现状及控制管理对策分析慢性病是一类在长期影响下逐渐发展而成的疾病,通常持续时间长,且发病率高,死亡率也相对较高。
常见的慢性病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癌症等。
据统计,全球每年因慢性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75%以上。
而农村地区由于其特殊的自然环境、生活方式和医疗条件,慢性病的流行情况往往比城市地区更加严重。
本文将对农村地区慢性病流行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控制管理对策。
一、农村地区慢性病流行现状1. 高发病率:近年来,随着农村地区经济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水平的改善,农村地区慢性病的发病率逐渐上升。
尤其是高血压和糖尿病等慢性病在农村地区的发病率居高不下。
据统计,我国农村地区慢性病发病率已接近城市地区水平,且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
2. 缺乏健康知识:农村地区居民普遍缺乏健康知识,对慢性病的认识不足,很多人对慢性病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常常出现忽视和轻视慢性病的现象。
这导致很多患者在早期患病时并未引起重视,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
3. 医疗条件落后:相比城市地区,农村地区的医疗条件普遍较差,医疗设施稀少,医疗资源匮乏。
而且,农村地区的医院和诊所普遍缺乏专业的慢性病医疗服务,导致慢性病患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和管理。
4. 生活方式不健康:农村地区的生活方式普遍偏向于重体力劳动和单一的饮食结构,缺少运动和多样化的饮食。
这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很容易导致慢性病的发生和恶化。
二、农村地区慢性病控制管理对策1. 提高健康知识普及率:加强对农村地区居民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提高慢性病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引导农村居民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2. 建立健康档案:对农村地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及时掌握慢性病的发病情况,实施早期干预和治疗。
3. 健康教育活动:开展多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如举办健康讲座、培训医生和村医参与健康宣传工作等,提高农村居民的健康管理能力。
4. 加强基层医疗服务建设:加大对农村地区基层医院和健康服务中心的投入,提高基层医疗服务的质量和能力,增加慢性病管理的力度。
2024年开头全球慢性病的预防和治疗进展
国际合作在慢性病防控中的 重要性
慢性病是全球公共卫生安全 的重要威胁
国际合作可以促进慢性病防 控技术的研发和推广
国际合作可以加强慢性病防 控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Part Five
政府投入:增加对慢性病预防和治疗的财政投入,提高医疗保障水平
健康教育: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慢性病危害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自我管理意识的提升:了解 慢性病的危害,提高预防意 识
健康生活方式的培养:合理 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 心理平衡
定期体检和疾病监测:早期 发现疾病,及时治疗
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遵医 嘱用药,进行适当的康复训 练
社会支持和互助:与家人、 朋友、同事分享经验和支持, 加入慢性病患者互助组织
提高健康素养:学习慢性病 预防和治疗知识,提高自我 管理能力
智能随访:通过 远程医疗和AI技 术进行患者随访 和康复指导
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9在慢性病治疗中的应用 免疫疗法:CAR-T细胞疗法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 人工智能:AI辅助诊断和治疗慢性病 3D打印:3D打印技术在个性化医疗中的应用 纳米技术:纳米药物在慢性病治疗中的应用 生物疗法:干细胞疗法在慢性病治疗中的应用
Part Six
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制定政策、提 供资金支持、开展宣传教育
社区组织:组织健康活动、提供心 理支持、促进社区参与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企业:研发新药、提供医疗服务、 推广健康生活方式
媒体:传播健康知识、提高公众意 识、引导社会舆论
社区:提供健康教育、健康促进、疾病预防等服务 家庭: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支持和照顾,共同承担疾病预防和治疗责任 社区和家庭的合作:共同开展健康促进活动,提高居民健康意识 社区和家庭的互动:通过交流和沟通,共同解决慢性病管理中的问题和挑战
探讨基层慢性病防控工作的现状及问题的应对措施
探讨基层慢性病防控工作的现状及问题的应对措施前言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不断加剧,慢性病也在不断增加。
基层慢性病防控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当前基层慢性病防控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引起了我们的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基层慢性病防控工作的现状及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现状分析慢病防控意识不足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慢性病在早年时也许并不为人所知,但现在主流媒体关于慢性病以及慢病防控的宣传、教育已经广泛存在。
然而,由于一些老百姓没有意识到慢性病危害的严重性以及基层慢病防控的重要性,导致了防控工作的被动性。
基层医疗机构技术和人员匮乏随着中国快速的城市化, 许多医疗资源都集中在了大型医院中,导致了很多基层医疗机构医疗技术和人员的匮乏。
另外, 基层防控工作对于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也较高,员工的素质水平直接影响到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控能力。
基层医疗机构的人员流动性大基层医疗机构的人员流动性大,导致医疗机构的防控工作不能连续开展,同时基层医疗机构的不断人员变动也导致了缺乏比较优良的防控理念和经验传承的问题。
防控体系不够完善当前我国基层慢病防控工作体系仍然不够完善,如防控体系层级不足、监管不力、防控信息化程度不够高等问题都有待解决。
应对措施采取政策措施提高慢病防控意识相关部门对于老百姓在媒体、新闻等多种渠道进行更深入的全面慢性病防控意识普及,提高老百姓的防控观念。
计划编制完善,保障基层医药服务能力对于公共卫生防控工作来说,计划编制与实施阶段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
因此,需要为基层医疗机构制定完善的计划,提高其医疗技术和防控能力,增强基层防控能力和规模。
加强对技术和医疗人员的培训和引进在对基层防控机构招聘人员和推广医疗技术等方面,需要采取更加合理的措施:包括改善工作条件、提供明确的职业规划、提高福利待遇等等。
加强对防控体系建设的推进积极推进基层慢性病防控体系建设,加强对防控体系的规范、统一监管及肯定。
综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互联网+基层慢病防控的模式,提高防控体系的信息化水平。
农村地区慢性病流行现状及控制管理对策分析
农村地区慢性病流行现状及控制管理对策分析随着农村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慢性病在农村地区的流行程度逐渐增高。
慢性病是指病程较长、进展缓慢、治疗困难且易反复发作的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
本文将分析农村地区慢性病流行现状及控制管理对策。
农村地区慢性病流行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高发病率:由于农村居民生活条件较差、缺乏健康教育等原因,导致慢性病的高发病率。
农村居民的高盐饮食习惯和不良的饮食结构,使得高血压和冠心病等慢性病的发病率明显增高。
2. 检测和诊断的滞后:由于农村地区医疗基础设施的相对欠缺,医疗资源的不足以及居民对于健康的关注程度不高,往往存在慢性病的检测和诊断滞后的情况。
3. 缺乏健康知识:农村地区的居民普遍缺乏健康知识,对于慢性病的预防和治疗认识不足,往往以治疗为主,忽视了慢性病的长期管理和控制。
1. 加强健康教育:通过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农村居民对慢性病的认识和了解,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如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
2. 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建设:加大对农村地区基层医疗机构的支持力度,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增加人力资源投入,完善慢性病的筛查和诊断工作。
3. 建立慢性病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农村地区慢性病管理制度,包括慢性病登记管理、定期随访和用药管理等,通过对慢性病患者的管理和监控,提高慢性病防控水平。
4. 加强药物供应和管理:完善农村地区慢性病药物供应机制,确保患者能够及时取得所需药物,同时加强药物的合理使用和管理,避免滥用药物或长期使用药物导致药物依赖。
农村地区慢性病流行现状严峻,在控制管理方面亟需加强。
加大健康教育力度、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建设、建立慢性病管理制度、加强药物供应和管理等对策可以有效控制农村地区慢性病的流行,提高农村居民的健康水平。
政府和社会各界也应加强对于农村地区慢性病的关注和支持,共同促进农村地区的健康发展。
大数据时代下慢性病防控新模式的研究进展
大数据时代下慢性病防控新模式的研究进展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居民生活行为/方式等的改变,以癌症、高血压等为代表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性病)的患病率逐年升高,慢性病正严重威胁着我国居民的健康[1]。
2019年,我国因慢性病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88.5%[2]。
纵观全球,慢性病已成为全球性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全球因慢性病死亡人数占全因死亡人数的60%以上[3]。
近年来,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使我国医疗卫生领域积累了种类繁多、形式多样的健康'大数据'资源[4]。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我国慢性病防控难题的解决提供了新模式、新方法。
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如何利用'大数据'制定出新的信息化慢性病防控方案,以适应居民日益增长的慢性病管理需求,改善日益严峻的慢性病防控形势,已成为当今慢性病管理领域的一大研究热点[5]。
本文通过对'大数据'在国内外慢性病防控中的应用情况进行梳理,以期为慢性病防控新模式的开发与深入研究提供参考与依据。
1 '大数据'在慢性病防控中的意义传统慢性病管理模式主要包括生物医学管理模式、认知行为干预模式和心理动力干预模式,是长久以来医学各领域通过积极探索而形成的有效模式[6]。
然而,传统慢性病管理模式仍存在一定不足:(1)人群监测范围受限,监测的危险因素种类少,监测数据的准确性、连续性和完整性难以保证;(2)预防和管理策略多具有通用性,在制定和实施时未能充分考虑个体需求的差异;(3)个体自我管理能力较弱、缺乏慢性病相关知识、依从性较差,导致健康干预效果减弱[6]。
而'大数据'的利用成为改变现状、突破'瓶颈'的关键点。
近年来,在数据爆炸式增长的背景下,'大数据'这一术语应运而生。
'大数据'的特点可用'3v'概括,即大量(volume)、高速(velocity)和多样(variety);还有一部分学者认为'大数据'具有'5v'特点,即大量(volume)、高速(velocity)、多样(variety)、价值(value)和真实性(veracity)[7,8,9]。
农村地区慢性病流行现状及控制管理对策分析
农村地区慢性病流行现状及控制管理对策分析慢性病是当前全球范围内的一大健康挑战,其对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而在我国的农村地区,慢性病的流行情况尤为突出。
根据卫生部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农村地区慢性病患者数量占总人口的比例已经达到了40%以上,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
慢性病是一类在长时间内发展成病、病情进展缓慢的疾病,常见的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癌症等。
这些疾病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日常生活都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同时也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心理负担。
农村地区慢性病流行的现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农村地区的居民生活习惯不规律,饮食单一、缺乏运动,饮食结构不合理,都是导致慢性病高发的主要原因。
农村地区的医疗资源相对匮乏,卫生知识普及率低,导致很多疾病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和管理。
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很多居民缺乏基本的医疗保障和健康管理,导致慢性病的防控工作难以落实。
针对农村地区慢性病流行的现状,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制定科学有效的控制管理对策。
加大对农村地区慢性病的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居民对慢性病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鼓励居民定期进行体检,加强慢性病的筛查和早期诊断,及时进行健康干预和管理。
加强农村地区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诊疗水平和服务能力,增加基层医疗卫生资源投入,推动健康扶贫工作,让更多贫困患者得到及时的诊疗服务。
开展慢性病管理机制的创新,建立健康档案、健康管理、信息追踪等制度,实行全程健康管理,打通医疗卫生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提高慢性病的管理和治疗水平。
加大对农村地区居民的健康知识普及力度,倡导健康饮食、规律运动、适度休息等健康生活方式,培养居民的健康生活习惯,减少慢性病的发生和发展。
加强对慢性病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加大对慢性病防控的投入,提高慢性病的防治水平,促进农村地区慢性病的有效控制和管理。
农村地区慢性病流行的现状尤为严峻,需要我们采取有力的措施进行有效的防控。
我国慢性病的流行现状及其防治对策
1996年流行病学调查,我省20岁以上人群糖尿病的标化患病率为4.63%(全国3.21%),IGT的标化患病率为5.07%,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省约有糖尿病病例200万人(50%以上为隐性病例)。
1998年的全省慢性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35岁以上居民已知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糖尿病及肿瘤的患病率分别为8.94%、2.87%、00.93%、1.01%和0.94%。
国内比较处于较高水平。
经体检35岁以上居民高血压的患病率高达31.12%(1/3),有71%的高血压患者不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压。
趋势预测:随着我国人群平均期望寿命的延长,老龄人口的增加,以及城市化、工业化等导致慢性病危险因素的增加和生活行为方式的变化预示着我国人群中慢性病患病率和死亡率在今后一段时间内还将继续呈上升趋势。
2 慢性病所致的危害严重慢性病的预后差,致残率高:慢性病通常病程长,预后差,并伴有严重并发症甚至残疾的发生。
如糖尿病患者肾功能衰竭发生率比非糖尿病者高17倍,致盲率高25倍。
我国现存的600万脑卒中患者中75%不同程度的丧失劳动能力,40%重度致残,而且不可逆转,由此造成了人们生命余年的痛苦,加重了疾病的负担。
疾病负担是近几年提出的一个新的指标,是指疾病所造成的健康期望寿命的损失情况。
健康期望寿命可以定义为在健康条件下的期望寿命,即个人在良好的状态下的平均生存年数,它把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信息有机地融合为一个整体。
在当前众多的反映健康状况的指标中,残疾调整生命年(DALY)可以作为一个反映疾病负担的新指标。
它由早逝造成的损失(寿命损失年YLL)以及残疾造成的损失(残疾生存人年YLD)两部分组成。
慢性病防治的根本任务就是降低死亡率、致残率和提高生命质量,进而预防和控制其发生。
医疗费用过快增长,带来沉重的社会负担:慢性病的患病率上升导致了城乡居民对卫生服务的利用增加。
我国城市及县级医院中慢性病住院病人占全部住院病人的比例呈上升趋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慢性病防控现状及研究进展范义兵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人口老龄化及疾病模式的转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简称慢性病)已经成为主要威胁我国城乡居民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慢性病不断上升的趋势,导致健康损失、伤残显著增加,健康不公平和社会疾病负担日益严重,遏制慢性病造成的严重危害已经成为政府高度关注的社会发展问题。
国内外专家学者都开展了大量的科学研究。
健康促进策略是控制慢性病最有效的策略。
健康促进针对两类健康决定因素采取行动:一类是个人无法立即控制的健康决定因素,包括社会、经济和环境条件;另一类是个人能够控制的健康决定因素,包括个人健康行为,这两类健康决定因素与慢性病的中间危险因素和远端的社会决定因素一一对应。
英国、美国、芬兰等国家的研究证明,运用健康促进控制慢性病的危险因素和社会决定因素,慢性病控制取得了显著成效。
我国慢性病控制也提出了全人群策略、高危人群策略、健康促进策略、社区防治策略等综合性策略,并进行了试点,取得了一些有益的经验,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慢性病防控策略实施的效果没有达到预期目的。
一是我国慢性病患病率居高不下。
我国尽管在慢性病防控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源,但仍未很好地解决慢性病死亡率和患病率持续上升的问题。
二是慢性病危险因素尚未得到有效控制。
慢性病控制危险因素流行基本处于失控状态。
三是慢性病公共政策制定缺失。
某些政策制定者,特别是非卫生部门的政策制定者,并未充分意识到,烟草使用、营养失衡、运动不足及过量饮酒等在控制慢性病行为和风险因素方面的作用。
四是慢性病支持性环境尚未建立。
五是还有许多慢性病的病因及防控关键技术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主要包括:(1)借鉴国际成功经验,将全人群策略和高危人群策略有机结合,只有整合的、控制全人群危险因素水平的综合策略才能有效控制慢性病的流行。
探索制定适合本地区的针对慢性病危险因素以及社会决定因素的综合性策略。
(2)探索整个生命过程尤其是生命早期的环境影响、膳食营养、生活方式与慢性病的关系及预防措施。
(3)微生物感染与慢性病的关系及预防措施。
(4)居民对慢性病干预措施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和对策。
(5)基于大量证据,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关于身体活动有益健康的全球倡议,但是还需要在以下领域进一步深入开展研究:A. 静态行为对疾病风险的影响。
B. 5岁以下儿童增进健康的身体活动。
C. 孕妇增进健康的身体活动。
D. 慢性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肥胖精神疾患等)患者临床治疗所需的身体活动剂量。
(6)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研究慢性病的发生发展和预防(比如端粒体、免疫状态、炎性因子等)。
(7)如何发挥中医优势,探索中国特色的慢性病防控模式?关键词: 慢性病预防控制研究进展世界卫生组织将慢性病(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NCDs) 定义为那些病程长、通常进展缓慢的疾病,主要包括心血管疾病、肿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1],慢性病还涉及关节炎、癫痫、口腔疾病、精神疾病等[2]。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工业化、城市化、老龄化,慢性病成为全世界公共卫生问题,是低中等收入国家的主要健康问题[3 -4]。
本文就慢性病流行现状及预防控制作简要综述,为慢性病干预研究提供参考。
1.国际慢性病预防控制研究现状随着工业生产的迅猛发展,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类期望寿命的显著延长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传染病的死亡率急剧下降,而导致慢性病如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高血压和中风的危险因素的流行率却显著提高[5]。
2008年超过3600万人死于慢性病,占全球死亡人口的63%。
比所有传染病(包括艾滋病、结核病和疟疾),加上孕产和围产期疾患所导致的死亡人数总和还要多一倍。
几乎80%的慢性病死亡者(2900万)发生于中低收入国家,其中心血管疾病占48%,癌症占21%,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占12%,糖尿病占3%[6-7]。
同时,WHO预测慢性病导致的死亡在未来10年内将显著增加,2010-2020年期间,慢性病死亡将增加15%,2020年全球慢性病死亡者将达到3900万[8]。
过早死亡是慢性病对人口主要危害指标之一,慢性病死亡约占全球70岁以下人口的44%,在中低收入国家该比例是48%,高收入国家为26%[7]。
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如果按照目前的状况继续发展,至2030 年每年死于非传染性疾病的人数将增加至5500 万人。
研究与实践证明,目前已被证明有效的防治措施如果能够得到有效实施,慢性病负担将会大大降低[9]。
1.1 WHO应对策略为了应对慢性病患病率和死亡率不断上升以及高昂的医疗费用给社会经济带来严重的负担,WHO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的防控策略。
1997年世界卫生组织针对慢性病死亡占全世界所有死亡人口的严峻形势,将该年度报告的主题重点放在慢性病上,提出了对于控制慢性病重点是预防,把控制吸烟、有害饮酒、饮食不合理、不适当的体力活动作为主要干预内容。
2000年,第53届世界卫生大会通过了防控非传染性疾病全球策略(WHA53.17号决议),在充分认识到心血管病、癌症、慢性阻塞性肺病和糖尿病与生活方式有关共同可预防的危险因素(烟草使用、不健康饮食和缺少体育活动)基础上,确定了控制慢性病全球策略是监测、健康促进和加强卫生保健。
2002年世界卫生报告指出,为数不多的一些常见的危险因素导致了全球相当比例的疾病负担,通过有选择性地分析26个主要的危险因素,最终确定了最重要的10个全球危险因素,包括儿童和母亲低体重、不安全的性行为、高血压、吸烟、饮酒、不安全的饮用水和卫生问题、高胆固醇、固体燃料引起的室内烟气污染、铁缺乏、肥胖。
为落实全球战略,从2000年至2007年,制定了针对慢性病各种危险因素的战略、框架和行动计划,2003年卫生大会通过(WHA56.1号决议)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2004年卫生大会通过(WHA57.17号决议)《饮食、身体活动与健康全球策略》以及2010年63届世界卫生大会通过的《减少有害使用酒精全球战略》,为实施控制慢性病提供了具体的、可操作性工具。
2007年第60届世界卫生大会通过了题为《预防和控制非传染病:实施全球战略》的(WHA60.23号决议),针对这一要求,拟订了一项行动计划草案,即2008年-2013年中期战略目标、行动计划和绩效指标,以指导国家、地区和全球各层级的非传染病预防和控制工作,该行动计划由世卫组织和会员国制定,力求将2000年的《预防和控制非传染性疾病全球战略》转化为实际行动。
2011年9月,第66届联合国大会召开预防和控制非传染性疾病高级别会议,这是联大召开艾滋病防控会议后,联合国历史上第二次就健康问题举行的高级别会议。
会议通过的《政治宣言》提出预防工作必须是全球防治慢性病对策的基石,亟需降低个人和群体受慢性病共同的可改变风险因素(即吸烟、不健康的饮食、缺乏锻炼和酗酒及其决定因素的影响程度,同增强个人和群体的能力以做出更健康的选择和采取促进健康的生活方式,减少风险因素并创造促进健康的环境。
大会还通过《全球非传染性疾病预防和控制综合监测框架(含指标)和自愿性目标(2013 ~2025)》,以监测非传染性疾病的国家战略和计划的执行情况,并评估其进展。
监测框架指标包括 3 个方面25 项指标:①死亡率和发病率:30 ~70 岁人群心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无条件)概率,每10 万人口癌症发病率(按癌症类别);②危险因素暴露:有害酒精使用、蔬菜和水果摄入、身体活动、盐/ 钠摄入、饱和脂肪酸摄入、血糖升高/ 糖尿病、血压升高、体重超重和肥胖、总胆固醇升高和烟草使用等指标;③国家系统的应对:心血管疾病药物预防和咨询、慢性病基本药物和技术、宫颈癌筛查、接种人类乳头状瘤病毒疫苗(HPV)和乙肝疫苗、姑息治疗、制定政策在食品供应中不使用部分氢化植物油(PHVO)、制定政策减少对儿童的食品营销等指标。
9 项自愿性目标为:①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或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总死亡率相对降低25% ;②有害酒精使用比例相对减少至少10% ;③身体活动不足流行率相对减少10% ;④人群平均食盐摄入量/ 钠摄入量相对减少30% ;⑤15 岁以上人群目前烟草使用流行率相对减少30% ;⑥血压升高患病率相对减少25% ;⑦遏制糖尿病和肥胖的上升趋势;⑧至少50% 的符合条件人群接受心脏病和脑卒中的药物治疗及咨询(包括控制血糖);⑨80% 的公立和私营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廉价有效慢性病诊治基本设备和药物。
心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或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总死亡率相对降低25% 是监测框架的主要指标,这一目标主要是通过降低30 ~70 岁人群慢性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来实现[10]。
作为联合国慢性病防控高级别会议的后续行动,世界卫生组织编制了《预防控制非传染性疾病全球行动计划(2013 ~2020)》,并在2013 年5 月召开的第六十六届世界卫生大会上通过,其目标是落实联合国大会关于预防和控制非传染性疾病问题高级别会议的《政治宣言》中的承诺[11]。
1.2西方发达国家应对慢性病策略以美国等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曾经一度希望依靠发达的经济、高昂的医疗卫生投入及高精尖的医学科学技术来解决慢性病的问题[12],但结果却是医疗费用急速上涨而收效甚微。
从20 世纪70 年代开始,西方国家开始重新调整预防与控制慢性病的策略和措施,陆续推行了预防与控制非传染病的“全球战略”,以降低危险因素、改善生活方式为重点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策略,全人群干预和高危人群干预相结合的综合防治策略等,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西方国家陆续在不同人群中开展了以降低危险因素、改善生活方式为目标的慢性病综合干预项目。
第一个以社区为基础,以降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为目标的研究是1972 年开始的芬兰北卡项目。
当时在欧洲七国开展的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是促使建立北卡项目的背景。
北卡项目开展后, 在欧洲地区开展了一系列的类似项目。
其他一些国家也开展了一些类似的工作, 例如20 世纪70 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开展的斯坦福三社区研究。
紧接着美国国立卫生院资助了三个项目, 斯坦福五城市项目, 明尼苏达州心脏健康项目和波他基特心脏健康项目。
此外其他国家也开展了一些小规模的项目包括以色列和南非。
在此之后设计不同的项目陆续开展起来,如德国的心脏病预防项目, 瑞典的慢性病控制项目, 以及和世界卫生组织有关的一些项目, WHO 欧洲区的CINDI 项目,W HO美洲区的CA M R O项目[13]。
慢性病策略致力于减少四种慢性病;心血管疾病、癌症、慢阻肺和糖尿病。
集中于四种生活方式:烟草、饮食、体力活动和酒精。
反之, 可以通过改变四种生物危险因素:超重、高血压、高血脂、糖代谢异常,可以提高个体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