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新人教版必修二学案 6.2 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
6.2《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教案人教版必修二

第六章万有引力与航天6.2 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太阳与行星间存在引力2.根据开普勒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推导出太阳与行星之间的引力表达式(二)过程与方法3.通过推导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公式,体会逻辑推理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4.感受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关系,从而体会大自然的奥秘★教学重点1.根据开普勒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推导出太阳与行星之间的引力表达式★教学难点1.根据开普勒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推导出太阳与行星之间的引力表达式★教学过程一、引入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开普勒定律,知道开普勒定律只涉及运动学、几何学方面的内容,不涉及力学原因。
所以今天我们从动力学角度考虑行星运动的原因:就是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师:当年自开普勒定律发现之后,人们开始更深入地思考:什么原因使行星绕太阳运动呢?很多科学家都提出过自己的解释。
1、伽利略认为:一切物体都有合并的趋势,这种趋势导致物体做圆周运动。
2、开普勒认为:行星的运动是由于受到了来自太阳的类似于磁力的作用。
3、笛卡儿认为:在行星的周围有旋转的物质(以太)作用在行星上,使得行星绕太阳运动。
师:到了牛顿这个时代,科学家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更进了一步。
4、胡克、哈雷等认为:行星受到了太阳对它的引力,并且证明了如果行星运动的轨道是圆形的,其所受的引力大小跟行星到太阳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
但无法证明椭圆轨道也成立。
由于关于运动的清晰概念是在他们以后由牛顿建立的,当时没有这些概念,所以他们无法深入研究。
5、牛顿认为:使行星沿圆或椭圆运动,需要指向圆心或椭圆焦点的力,这个力就是太阳对它的引力,并且证明了如果太阳和行星之间的引力与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则行星的轨道是椭圆。
不仅如此,牛顿还认为这种引力存在于所有物体之间,从而阐述了普遍意义下的万有引力定律。
师:这一节和下一节,我们将追寻牛顿的足迹,用自己的手和脑,重新“发现”万有引力定律。
为了简化问题,我们把行星的轨道当作圆来处理(事实上牛顿当年是用椭圆来计算的)。
高一物理6.2 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导学案

必修二 科目◆物理
编制人:
复核号:
态度决定高度,落实产生差距
3
态度决定高度,落实产生差距 1
必修二 科目◆物理
编制人:
复核人:
授课时间:
月
号
编号:
二、科学探究 太阳对行星的引力提供向心力,那这个力大小有什么样定量关系? 探究 1: 太阳对行星的引力 F 太阳对行星的引力跟受力 的质量成 ,与行星、太阳距离 的二次方成 . 探究 2: 行星对太阳的引力 F′ 行星对太阳的引力 F′跟 的质量成正比, 与行星、 太阳 成 反比. 探究 3: 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 F F= 方向:沿着太阳与行星间的 。 G 为比例系数,与太阳、行星 。
课堂探究
1 课堂导学: 行星为什么绕太阳如此和谐而又有规律地做椭圆运动?
一、科学足迹 1、伽利略:一切物体都有 的趋势。 2、开普勒:行星的运动是受到了来自 的类似于磁力的作用 ,与 距离成 。 3、笛卡尔:在行星的周围有 (以太)作用在行星上,使得行星 绕太阳运动。 4、胡克:行星的运动是 的缘故,并且力的大小与到太阳距 离的 成反比。 5、牛顿:当年牛顿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也经过类似这样的思考,并凭借其超凡的 数学能力和坚定的信念,深入研究,最终发现了 。
A.1 B. C. D.
3.下面关于行星绕太阳旋转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离太阳越近的行星周期越大 B.离太阳越远的行星周期越大 C.离太阳越近的行星的向心加速度越大 D.离太阳越近的行星受到太阳的引力越大 4.一群小行星在同一轨道上绕太阳旋转,这些小行星具有( ) A.相同的速率 B.相同的加速度 C.相同的运转周期 D.相同的角速度 5、 某一人造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 其轨道半径为月球绕地球轨道半径的 1/3 , 则此卫星运行的周期大约是( ) A.1-4 天之间 B.4-8 天之间 C.8-16 天之间 D.16-20 天之间
物理:6.2《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doc

6.2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一、教学目标1、了解行星绕太阳运动的原因,知道太阳与行星间存在着引力作用。
2、掌握行星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来源。
3、掌握太阳与行星间引力的方向和表达式,牛顿定律在推导太阳与行星间引力时的作用。
二、重点难点重点:对太阳与行星间引力的理解。
难点: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公式的推导过程。
三、巩固练习1、行星之所以绕太阳运动,是因为( )A、行星运动时的惯性作用B、太阳是宇宙的控制中心,所以星体都绕太阳旋转C、太阳对行星有约束运动的引力作用D、行星对太阳有排斥力作用,所以不会落向太阳2、太阳对行星的引力与行星对太阳的引力大小相等,其依据是( )A、牛顿第一定律B、牛顿第二定律C、牛顿第三定律D、开普勒第三定律3、下面关于太阳对行星的引力说法中的正确的是( )A、太阳对行星的引力等于行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B、太阳对行星的引力大小与行星的质量成正比,与行星和太阳间的距离成反比C、太阳对行星的引力规律是由实验得出的D、太阳对行星引力规律是由开普勒定律和行星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的规律推导出来的4、关于太阳与行星间引力F = GMm/r2 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公式中的G 是比例系数,是人为规定的B、这一规律可适用于任何两物体间的引力C、太阳与行星的引力是一对平衡力D、检验这一规律是否适用于其它天体的方法是比较观测结果与推理结果的吻合性5、陨石落向地球是因为( )A、陨石对地球的引力远小于地球对陨石的引力B、陨石对地球的引力和地球对陨石的引力大小相等,但陨石的质量小,加速度大,所以改变运动方向落向地球C、太阳不再吸引陨石,所以陨石落向地球D、陨石是在受到其它星球斥力作用后落向地球的6、2005 年7 月4 日,美国宇航局的“深度撞击”计划在距离地球1.3 亿千米处实施,上演一幕“炮打彗星”的景象,目标是“坦普尔一号”彗星。
假设“坦普尔一号”彗星绕太阳远行的轨道是一个椭圆,其轨道周期为 5.74 年,则关于“坦普尔一号”彗星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绕太阳运动的角速度不变B、近日点处线速度大于远日点处线速度C、近日点处线速度等于远日点处线速度D、其椭圆轨道半长轴的三次方与周期的二次方之比是一个与太阳质量有关的常数7、太阳系八大行星公转轨道可近似看作圆轨道,地球与太阳之间平均距离约为1.5 亿千米,结合下表可知,木星与太阳之间的平均距离约为( )A、6.0亿千米B、7.8C、9.3亿千米D、12.4亿千米8、几十亿年来,月球只是以同一面对着地球,人们只能看到月貌的56%,由于在地球上看不到月球的背面,所以月球的背面被蒙上了一层十分神秘的面纱。
高一物理必修二第六章第2课时 6.2 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 学案

6.2 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_学号:_________【学习目标】1.知道行星绕太阳运动的原因,知道太阳与行星间存在着引力作用;2. 知道历史上几位科学家对太阳与行星间引力的研究做出的贡献;3. 会利用所学知识推导太阳与行星间引力的关系。
【本节重难点】重点:1. 太阳与行星间引力的理论推导;2. 引力表达式的理解和运用;难点:太阳与行星间引力的理论推导。
【自主学习探究规律】问题1:行星绕太阳做什么运动?问题2:猜想是什么原因使行星绕太阳运动?活动1:追寻历史的足迹,总结历史上科学家在研究太阳与行星间作用力时提出的观点。
活动2:追寻牛顿的足迹,理论探究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①太阳对行星的引力理论推导:结论:②行星对太阳的引力③ 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巩固练习】1.关于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神圣和永恒的天体的匀速圆周运动无需要原因,因为圆周运动是最美的B .行星绕太阳旋转的向心力来自太阳对行星的引力C .牛顿认为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是受到力的作用。
行星围绕太阳运动,一定受到了力的作用D .牛顿把地面上的动力学关系应用到天体间的相互作用,推导出了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关系2.下面关于行星对太阳的引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行星对太阳的引力与太阳对行星的引力是同一性质的力B.行星对太阳的引力与太阳的质量成正比,与行星的质量无关C.太阳对行星的引力大于行星对太阳的引力D.行星对太阳的引力大小与太阳的质量成正比,与行星距太阳的距离成反比3. 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大小为F=G 2r Mm ,其中G 为比例系数,由此关系式可知G 的单位是 ( )A.N·m 2/kg 2B.N·kg 2/m 2C.m 3/kg·s 2D.kg·m/s 24.两个行星的质量分别是m 1和m 2,绕太阳运行的轨道半径分别是r 1和r 2,如果它们只受到太阳引力的作用,那么,这两个行星的向心加速度之比为?【课堂小结与反思】。
高一物理精品同步导学案 6.2 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 (新人教版必修2)

导学案§6。
2 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学习目标】1、了解关于行星绕太阳运动的不同观点和引力思想形成的历程。
2、在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匀速圆周运动知识和牛顿运动定律的基础上,推导得到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促进学生对此规律有初步理解。
【重点难点】1.据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推导出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公式,记住推导出的引力公式。
2.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公式的推导过程。
【知识梳理】一.太阳对行星的引力1.设行星的质量为m,速度为v,行星到太阳的距离为r,则行星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写出行星需要的向心力表达式,并说明式中符号的物理意义.2.行星运动的线速度v与周期T的关系式如何?天文观测难以直接得到行星的速度v,但可以得到行星的公转周期T,写出用T 表示向心力的表达式。
3.如何应用开普勒第三定律消去周期T?写出消去周期T后向心力的表达式。
引导:这是行星需要的向心力,我们要求的是太阳对行星的引力,这两个力有关系吗?4.写出太阳对行星的引力F与距离r的比例式,说明比例式的意义。
结论:太阳对不同行星的引力,与行星的成正比,与行星和太阳间的成反比。
二.行星对太阳的引力行星对太阳的引力与太阳的质量M以及行星到太阳的距离r之间又有何关系?根据什么得出的?三.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概括起来有什么关系式?则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大小表达式为。
方向。
【典型例题】1.两颗行星都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它们的质量之比m1:m2=p,轨道半径之比r1:r2=q,则它们的公转周期之比T1:T2= ,它们受到太阳的引力之比F1:F2= .2.火星绕太阳的运动可看作匀速圆周运动,火星与太阳间的引力提供火星运动的向心力。
已知火星运行的轨道半径为r,运行的周期为T,引力常量为G,试写出太阳质量M的表达式。
3.关于太阳对行星的引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太阳对行星的引力提供行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因此有rv mF 2=引,由此可知,太阳对行星的引力F 引与太阳到行星的距离r 成反比B 。
高中物理配套导学案:6.2《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2(人教版必修2)

D.太阳、行星彼此受到的引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2.把行星运动近似看做匀速圆周运动以后,开普勒第三定律可写为T2=kr3,则可推得( )
A.行星受太阳的引力为
B.行星受太阳的引力为
C.距离太阳越近的行星受太阳的引力一定越大
D.质量越大的行星受太阳的引力一定越大
2高中物理 6.2《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学案2 新人教版必修2
1.理解太阳与行星间存在引力。
2.能根据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推导出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表达式。
重点:根据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推导出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公式。
难点: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公式的推导。
学习过程
C.在探究太阳对行星的引力规律时,我们引用了公式这个关系式是开普勒第三定律,是可以在实验室中得到验证的
D.在探究太阳对行星的引力规律时,使用的三个公式,都是可以在实验室中得到验证的
主题二: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
1.利用太阳对行星的作用力和行星对太阳的作用力的关系,试探究太阳与行星间的作用力与M、m、r的关系。
表达式为:__________ 。
【判一判】
(1)行星对太阳的引力与太阳对行星的引力大小相等。( )
(2)太阳对行星的引力公式是由实验得出的。( )
(3)公式 中的G是人为规定的。( )
二.课堂导学,小组合作探究
主题一:太阳对行星的引力和行星对太阳的引力
1.根据开普勒行星运动第一、第二定律, 行星以太阳为圆心做匀速圆周运动,其运动是由什么力提供的向心力?
(二)、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
1.太阳对行星的引力:太阳对不同行星的引力,与___________成正比,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成反比。
高一物理(人教版)必修2导学案:6-2太阳和行星间引力 无答案

想象力和科学的推测是探究自然规律的重要途径 编者语编号:gswhwlbx2-0602 文华高中高一物理必修二§6、2【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导学案班级: 学生姓名: 组:【学习目标】1.知道行星绕太阳运动的原因.2.知道太阳与行星间存在着引力作用.3.知道行星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来源.4.知道太阳与行星间引力的方向和表达式.【重点】1、 对天体向心力来源的考查。
2、 对引力公式的考查。
【难点解析】建立理想化的物理模型是解决天体运动的重要方法。
【知识链接】1.太阳对行星的引力(1)行星绕太阳做近似匀速圆周运动时,需要的向心力是由 提供的,设行星的质量为m ,速度为v ,行星到太阳的距离为r ,则行星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需要的向心力F= .(2)天文观测可得到行星公转的周期T ,行星运行的速度v 和周期T 之间的关系为 .(3)将v=Tr π2代入F=r mr 2得F=224T mr ,再由开普勒第三定律T 2=k r 3消去T 得 .因而可以说F 与2r m 成正比.即太阳对不同行星的引力与行星的 成正比,与行星和太阳间距离的 成反比.2.行星对太阳的引力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可知太阳吸引行星的同时,行星也吸引太阳,由此可得行星对太阳的引力F ′应该与太阳质量M 成 ,与行星和太阳间距离的 成反比.3.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综上可以得到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表达式 ,式中G 是比例系数,与 、 都没有关系.【当堂检测】1.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大小为F=G2r Mm ,其中G 为比例系数,由此关系式可知G 的单位是( ) A.N ·m 2/kg 2B.N ·kg 2/m 2C.m 3/kg ·s 2D.kg ·m/s 22.下面关于行星对太阳的引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行星对太阳的引力与太阳对行星的引力是同一性质的力B.行星对太阳的引力与太阳的质量成正比,与行星的质量无关C.太阳对行星的引力大于行星对太阳的引力D.行星对太阳的引力大小与太阳的质量成正比,与行星距太阳的距离成反比3.由F=G 2rMm 可知,太阳与行星之间的引力与 成正比,与 成反比,G 是与 均无关的常数.4.两个行星的质量分别是m 1和m 2,绕太阳运行的轨道半径分别是r 1和r 2,如果它们只受到太阳引力的作用,那么,这两个行星的向心加速度之比为 .5.(测试易忽略点) 已知地球半径为R ,质量为M ,自转周期为T.一个质量为m 的物体放在赤道处的海平面上,则物体受到的万有引力F= ,重力G= .6.把太阳系各行星的运动近似看作匀速圆周运动,则离太阳越远的行星 ( )A.周期越小B.线速度越小C.角速度越小D.加速度越小7.一行星沿椭圆轨道绕太阳运动,在由近日点运动到远日点的过程中,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A.行星的加速度逐渐减小B.行星的动能逐渐减小C.行星与太阳间的引力势能逐渐减小D.行星与太阳间的引力势能跟动能的和保持不变【拓展阅读】哈雷彗星哈雷利用万有引力定律解释了1531年、1607年和1682年三次回归地球的彗星,实际上是同一颗彗星的三次回归,它出现的周期为75或76年.由此,他预言这颗彗星于1759年会再次出现.1759年,虽然哈雷已去世17年,但全世界的天文台都在等待着这颗彗星.果然,1759年3月13日,这颗明亮的彗星拖着长长的尾巴,出现在星空,后来人们根据哈雷的计算,预测这颗彗星将于1835年、1910年、1986年回归地球,结果它都如期而归.这就是人人皆知的“哈雷彗星”人们预计它在2061年还将回归地球,让我们等待着它的出现吧.【节节过关】1 陨石落向地球是因为()A 陨石对地球的吸引力远小于地球对陨石的吸引力B 陨石对地球的吸引力和地球对陨石的吸引力大小相等,但陨石质量小、加速度大,所以改变运动方向落向地球C 太阳不再吸引陨石,所以陨石在地球吸引下落向地球D 陨石原在空中静止,在地球吸引下向地球自由下落2 苹果落向地球,而不是地球向上运动碰到苹果,下列论述中正确的是()A 由于苹果质量小,对地球的吸引力较小,而地球质量大,对苹果的吸引力大造成的B 由于地球对苹果有吸引力,而苹果对地球没有引力造成的C 苹果对地球的作用力和地球对苹果的作用力是相等的,由于地球质量大,不可能产生明显的加速度D 都不对3 要使两物体的质量间的引力减小到原来的1/4,下列办法不可采用的是( )A 使两物体的质量各减小一半,距离不变B 使其中一个物体的质量减小到原来的1/4,距离不变C 使两物体间的距离增为原来的2倍,质量不变D 质量和距离都减小为原来的1/44 如下图所示,两球的半径分别是r 1和r 2,均远远小于r ,大小分别为m 1、m 2,则两球间的万有引力大小为( ) A G 2221r m m B G 2121r m mC G22121)(r r m m + D G 22121)(r r r m m ++ 5 组成星球的物质是靠引力吸引在一起的,这样的星球有一个最大的自转速率。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2第六章万有引力与航天:6.2 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 教案设计

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教学目标】1.探究太阳对行星引力大小;2.探究行星对太阳引力大小;3.探究行星与太阳之间的引力大小;【教学难点】如何通过师生互动帮助学生用已有知识自主探究出三种引力的大小,让学生心服口服地接受得出的结论,感受到结论的得出是一种思维的必然,而不是偶然;让学生充分体会逻辑推理的重要作用,享受逻辑推理之美。
二是在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如何在适当的时候适当介绍前人(当然主要是牛顿)在当时的观点和思维过程,让学生充分体会科学研究的方法,感受伟人们深邃的洞察力,超前的意识,学习大家的研究风范。
【教学过程】采用复习开普勒定律后提问的方法:是什么原因导致行星绕太阳做如此和谐且有规律的运动呢?这是一种被广泛采用的引入新课的方法,他符合人们的思维习惯,知其然而问其所以然是人类一种本能,因此建议采用此法引入新课。
另外为了增加感性认识,也可以播放行星椭圆运动的动画。
关于确定引力存在环节的教学建议教师让学生猜想是什么原因,并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初步说出理由。
由于天体之间存在引力基本上已经成为一种大众化的常识,因此学生基本上都可以回答出是引力,甚至说出是万有引力,因此重点不在这个结果上,而在学生能否说出他的根据,而且是有严密逻辑顺序的根据。
经过若干个学生的发言、补充后,教师组织学生理出逻辑顺序:椭圆运动(至少速度变方向)→变速运动→加速度(由牛顿第二定律)→合外力→引力(这个逻辑顺序可以由投影出示)教师评价:大家之所以能顺利地确定引力存在是由于我们所处的时代,是由于上一章我们学过的圆周运动的知识,你知道几百年前科学刚刚萌芽发展的时代科学家们(不是一般民众)怎样回答的这个问题吗?教师简单介绍开普勒、笛卡儿、胡克、哈雷、牛顿等人的观点,其中开普勒认为是太阳发出的磁力;笛卡儿认为是流质涡旋带动;胡克、哈雷认为是太阳引力,甚至证明了如果行星轨道是圆形的,引力大小跟轨道半径的平方成反比(但对于椭圆轨道他们无法证明);牛顿支持胡克、哈雷的观点,而且对椭圆轨道也做了严格的证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2 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 学案(人教版必修2)
1.牛顿在物理学上的重大贡献之一就是建立了关于运动的清晰的概念,他在前人对于惯
性研究的基础上,首先思考的问题是“物体怎样才会不沿直线运动”,他的回答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推出:使行星沿圆 或椭圆运动,需要指向__________________的力,这个力应该就是_____.于是,牛顿利用他的____________把行星的向心加速度与____________________联系起来了.不仅如此,牛顿还认为这种引力存在于________________.
2.行星绕太阳做近似匀速圆周运动,需要的向心力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提供的, 由向心力的公式结合开普勒第三定律得到向心力F =____________.
由此我们可以推得太阳对不同行星的引力,与行星的质量m 成______,与行星和太阳间
距离的二次方成______,即F ∝m r 2. 3.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可知太阳吸引行星的同时,行星也必然吸引太阳,行星对太阳的
引力与太阳的质量M 成________,与行星和太阳间距离的二次方成________,即F ′∝M r 2. 4.太阳与行星间引力的大小与太阳的质量、行星的质量成正比,与两者距离的二次方成 反比,即F =________,式中G 为比例系数,其大小与太阳和行星的质量________,太 阳与行星引力的方向沿二者的____________.
5.下面关于行星对太阳的引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行星对太阳的引力和太阳对行星的引力是同一性质的力
B .行星对太阳的引力与太阳的质量成正比,与行星的质量无关
C .太阳对行星的引力大于行星对太阳的引力
D .行星对太阳的引力大小与太阳的质量成正比,与行星距太阳的距离成反比
6.太阳对行星的引力F 与行星对太阳的引力F ′大小相等,其依据是( )
A .牛顿第一定律
B .牛顿第二定律
C .牛顿第三定律
D .开普勒第三定律
7.下面关于太阳对行星的引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太阳对行星的引力等于行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
B .太阳对行星的引力大小与行星的质量成正比,与行星和太阳间的距离成反比
C .太阳对行星的引力规律是由实验得出的
D .太阳对行星的引力规律是由开普勒定律、牛顿运动定律和行星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 动的规律推导出来的
【概念规律练】
知识点一 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
1.陨石落向地球是因为( )
A .陨石对地球的吸引力远小于地球对陨石的吸引力,所以陨石才落向地球
B .陨石对地球的吸引力和地球对陨石的吸引力大小相等,但陨石的质量小,加速度大, 所以改变运动方向落向地球
C .太阳不再吸引陨石,所以陨石落向地球
D .陨石是在受到其他星球斥力作用下落向地球的
2.关于太阳对行星的引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太阳对行星的引力提供行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因此有F 引=m v 2r
,由此可知,
太阳对行星的引力F 引与太阳到行星的距离r 成反比
B .太阳对行星的引力提供行星绕太阳运动的向心力,因此有F 引=m v 2r
,由此可知,太 阳对行星的引力F 引与行星运行速度的二次方成正比
C .太阳对不同行星的引力,与行星的质量成正比,与行星和太阳间的距离的二次方成 反比
D .以上说法均不对
3.关于太阳与行星间引力F =GMm r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公式中的G 是引力常量,是人为规定的
B .这一规律可适用于任何两物体间的引力
C .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是一对平衡力
D .检验这一规律是否适用于其他天体的方法是比较观测结果与推理结果的吻合性 知识点二 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与行星运动的关系
4.关于行星绕太阳运动的原因,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由于行星做匀速圆周运动,故行星不受任何力的作用
B .由于行星周围存在旋转的物质
C .由于受到太阳的引力
D .除了受到太阳的吸引力,还必须受到其他力的作用
5.把行星的运动近似看作匀速圆周运动以后,开普勒第三定律可写为T 2=r 3k
,m 为行星 质量,则可推得( )
A .行星所受太阳的引力为F =k m r 2
B .行星所受太阳的引力都相同
C .行星所受太阳的引力为F =k 4π2m r 2
D .质量越大的行星所受太阳的引力一定越大
【方法技巧练】
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的求解方法
6.一颗小行星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的轨道半径是地球公转半径的4倍,则这颗小行星 的运行速率是地球运行速率的( )
A .4倍
B .2倍
C .0.5倍
D .16倍
7.已知木星质量大约是地球质量的320倍,木星绕日运行轨道的半径大约是地球绕日运 行轨道半径的5.2倍,试求太阳对木星和对地球引力大小之比.
参考答案
课前预习练
1.以任何方式改变速度(包括改变速度的方向)都需要力 圆心或椭圆焦点 太阳对它的引力 运动定律 太阳对它的引力 所有物体之间
2.太阳对行星的引力 4π2k m r 2 正比 反比 3.正比 反比
4.G Mm r 2 无关 连线方向
5.A [行星对太阳的引力与太阳对行星的引力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两者性质相同、大小相等、反向,所以A 正确,C 错误;行星与太阳间引力的大小与太阳的质量、行星的质量成正比,与两者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所以B 、D 错误.]
6.C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所以依据是牛顿第三定律.]
7.AD [行星围绕太阳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是太阳对行星的引力,它的大小与行星和太阳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行星和太阳间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所以A 对,B 错.太阳对行星的引力规律是由开普勒第三定律、牛顿运动定律和行星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的规律推导出来的,所以C 错,D 对.]
课堂探究练
1.B
2.C [由向心力表达式F =mv 2/r 和v 与T 的关系式v =2πr /T 得F =4π2mr /T 2
①
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r 3/T 2=k 变形得
T 2=r 3/k ②
联立①②有F =4π2k ·m /r 2
故太阳对不同行星的引力,与行星的质量成正比,与行星和太阳间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
3.BD [G 值是由物体间存在的万有引力的性质决定的,而不是人为规定的,故A 错误;万有引力公式适用于任意两物体间的引力作用,故B 正确;太阳与行星之间的引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而不是一对平衡力,故C 错误;理论推理的结果是否正确,要看根据理论推出的结果是否与观察的结果相吻合,故D 正确.]
4.C [行星绕太阳运动的原因就是太阳对行星的吸引力提供了行星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
5.C [行星所受太阳的引力提供行星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由公式F =m v 2r ,又v =2πr T ,结合T 2=r 3k 可得F =k 4π2m r 2,故C 正确,A 错误;不同行星所受太阳的引力由太阳、行星的质量和行星与太阳间的距离决定,故B 、D 错误.]
6.C [小行星、地球绕太阳运行的向心力分别为F 1、F 2,对应的速度分别为v 1、v 2,由
向心力公式得,F 1=m 1v 21r 1,由太阳与行星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可知,F 1∝m 1r 21
,由上述两式可得,v 1∝1r 1,同理可得,v 2∝1r 2,故v 1v 2=r 2r 1,因r 1=4r 2,故v 1v 2=12
,故正确答案是C.] 方法总结 要明确小行星、地球绕太阳运行的向心力的来源.在计算比值一类的问题时,可将所计算的物理量进行化简至不同的对象间具有相同的物理量为止,这样便于解题,请结合本题认真体会.
7.11.8∶1
解析 设地球质量为m ,则木星质量为320m ,设地球绕日运行轨道半径为r ,则木星绕日运行轨道半径为5.2r ,则有:
太阳对地球的引力:F 1=GMm r
2
太阳对木星的引力:F 2=GM 320m (5.2r )2
因此引力大小之比为F 2F 1=3205.22≈11.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