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物学---细胞学部分案例
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2(1)
3.酶的观察 (1)唾液淀粉酶:唾液淀粉酶存在于人或高等动物的
唾液中,能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淀粉遇碘显蓝 色反应,而麦芽糖遇碘不显色。此法可证明唾液 中淀粉酶的存在。 用刀片刮取煮熟的马铃薯少量,分别置于载玻片两 端,一端加唾液一滴(可不稀释),另一端加水 一滴。15—20分钟后,再分别加碘液一滴,观察 两端的颜色反应有何不同?
(2)过氧化氢酶
过氧化氢酶能使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放出氧气, 对机体起到保护作用。
做马铃薯块茎(生)徒手切片,取一薄片置于载玻 片上,滴加新配制的2%过氧化氢溶液,可见组 织周围立即放出大量气泡(肉眼观察即可),提 示植物组织中有过氧化氢酶存在。
4.核酸显示的观察:
甲基绿—派洛宁(methyl green-pyronin)为碱性染料,它 分别能与细胞内的DNA、RNA结合呈现不同颜色。当甲 基绿与派洛宁作为混合染料时,甲基绿与染色质中DNA 选择性结合显示绿色或蓝色;派洛宁与核仁、细胞质中的 RNA选择性结合显示红色。
甲基绿(Methyl Green) 分子式:C27H35Cl4N3Zn 分子量:608.78
派洛宁Y (PyroninY) 分子式: C17H19ClN2O 分子量: 的显示:
撕取洋葱内表皮一小片,置于载玻片上,滴一滴甲 基绿—派洛宁染液,染色时间10分钟左右,立即 用水冲洗。盖上盖玻片,镜检观察结果:细胞质 和核仁呈淡红色或红色,表示含RNA,而核质呈 蓝紫色,表示含有DNA。
实验结果: 分别绘制所观察细胞的结构图并注明基本结构、经
细胞生物学实验课-76页PPT资料
加入完全培养基5mL,用吸管反复吹打 计数板计数 分瓶培养
细胞的消化传代方法
生长细胞形态
四、作业与思考
1.简述细胞传代培养的操作程序及注意事项。 2.细胞培养获得成功的关键要素是什么? 3.简述体外培养细胞的形态特征及其生长阶段。 4.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图。 5.绘制细胞分裂指数图。
4、金属器材的清洗处理方法 金属器材的清洗处理方法 纸擦去表面的油脂
洗衣粉煮沸或用1%碳酸氢钠化传代方法
吸除或倒掉旧培养液
加入2mL,无钙、镁PBS,漂洗一次后倒掉 加入1mL消化液(0.25%胰蛋白酶或0.02%EDTA或混合液)
肉眼可观察到“薄膜”现象时,倒掉消化液 继续作用2~3分钟
分别在5min、15min、20min观察细胞融合
细胞融合
2、PCC诱导和观察
90分钟后离心弃上清 加入0.075mol/lKCl8ml
混匀37℃25分钟 加入1ml固定液混匀离心弃上清
加7ml固定液固定20min 离心弃上清加0.5ml固定液 滴片(冰、高、烤)Giemsa染色12min
水冲、晾干、镜检
细胞工程实验
新乡医学院生命科学实验教学中心
课程组成员:杨慈清 、李虎、王红霞、许重洁
办公电话:3029114
目录
实验一 动物细胞的培养 实验二 细胞融合技术与染色体提前凝集标本制 备实验三 小鼠MEF饲养层的制备 实验四 MS培养基的配制和愈伤组织诱导 实验五 原生质体的分离、纯化和活力鉴定
实验一 动物细胞的培养
显微镜下的培养细胞
三、实验方法
方法
1、玻璃器材的清洗处理方法 2、塑料器材的清洗处理方法 3、橡皮器材的清洗处理方法 4、金属器材的清洗处理方法 5、细胞的消化传代方法
医学细胞生物学(1~6章复习大纲)电子书
原核细胞:无丝分裂
真核细胞: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细胞增殖具有明显的周期性。
第五章 细胞膜的分子结构和特性
(重点:细胞膜的组成、单位膜模型、液态镶嵌模型、细胞膜的特性
了解脂筏模型,)
第一节 膜的化学组成
一 膜 脂
(一). 磷脂(Phospholipid):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比较
①形态结构差异:(书上表格)
真核细胞的核被膜把胞质和核质分开,形成完整的细胞核,使遗传物质DNA能稳定地贮存在
特定的环境中。
②生命活动差异:
原核细胞:DNA复制、RNA转录与蛋白质的合成可以同时连续进行
真核细胞:DNA复制、RNA转录在细胞核内进行,蛋白质合成在细胞质中进行。
第二节 细胞表面的特化结构
一、微绒毛
? 存在于动物细胞的游离面,细胞表面的细长指状突起
? 微绒毛中心为纵行排列的微丝
? 质膜下有微丝网称为终网
二、细胞内褶
? 由细胞表面向内凹陷形成,此区域物质运输活跃;
? 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基底面;眼睫状体上皮细胞基底面;唾液腺导管末端的细胞基底面
黏着带处细胞膜内侧有平行排列的微丝
2)粘着斑基本结构组成:
a)细胞内附着蛋白:将细胞骨架与连接蛋白相连 ;
b)跨膜连接糖蛋白:其胞内端与附着蛋白相连, 胞外端与相邻细胞的连接糖蛋白或胞外基质
相连
黏着斑
是细胞与细胞外基质之间的连接方式
黏着斑常见于成纤维
较长的饱和脂肪酸链,分子间的作用力较强,所以这些区域结构致密,介于无序液体与液晶之
间,称为有序液体(Liquid-ordered)。
医学细胞生物学-15 细胞衰老与细胞死亡-2017(1)
第十六章细胞衰老与细胞死亡第一节细胞衰老第十六章 细胞衰老与细胞死亡第十六章 细胞衰老与细胞死亡第十六章 细胞衰老与细胞死亡细胞来源人胚肺成纤维细胞中年人成纤维细胞老年人成纤维细胞可增殖代数60-80 40 30不同年龄来源的人成纤维细胞的增殖代数细胞来源龟鸡小鼠可增殖代数90-120 15-35 14-28不同物种来源的成纤维细胞的增殖代数植物细胞未发现有最高分裂次数。
第十六章细胞衰老与细胞死亡第十六章细胞衰老与细胞死亡第十六章细胞衰老与细胞死亡第十六章细胞衰老与细胞死亡第十六章细胞衰老与细胞死亡第十六章细胞衰老与细胞死亡第十六章细胞衰老与细胞死亡第十六章细胞衰老与细胞死亡目前人们根据端粒与端粒酶在细胞衰老上的研究成果,将细胞衰老区分为两大类:与端粒、端粒酶直接相关的复制性衰老;氧化应激诱导的非端粒依赖性衰老,也被称为早熟性衰老(premature senescence)。
第十六章细胞衰老与细胞死亡第十六章细胞衰老与细胞死亡第二节 细胞死亡第十六章细胞衰老与细胞死亡第十六章 细胞衰老与细胞死亡第十六章细胞衰老与细胞死亡第十六章细胞衰老与细胞死亡第十六章细胞衰老与细胞死亡第三节细胞凋亡第十六章细胞衰老与细胞死亡细胞凋亡信号途径LigandPlasma MembraneNucleusAPOPTOSISEffector CaspasesDeath receptor AdapterInitiator Caspase-8BidCa ++Cyto cInitiator caspase-9Apaf-1AIFEndo GCa ++IP3RAPOPTOSISER Stress(misfolded proteins)UV, radiation, chemo,hypoxiaInitiator Caspase-12APOPTOSISTRAF2Procaspase-12Bcl-2/ Bcl-x L Effector CaspasesINTRINSIC PATHWA YEXTRINSIC PATHWA YBcl-2/ Bcl-x LDeath domainMitochondriaEndoplasmic reticulum第十六章 细胞衰老与细胞死亡第十六章细胞衰老与细胞死亡第十六章细胞衰老与细胞死亡凋亡小体的形成有三种方式:发芽脱落机制;分隔机制;自噬体形成机制。
医学细胞生物学
癌症的预防
避免致癌因素,如戒烟、避免过 度阳光照射等。
癌症的治疗
手术切除、放疗、化疗、靶向治疗 等。
遗传性疾病的细胞基础
1
遗传性疾病的种类: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 传病等。
2
遗传性疾病的细胞基础:基因突变、染色体异 常等。
3
遗传性疾病的诊断与预防:基因检测、遗传咨 询等。
病原微生物对细胞的侵袭与防御
案例二:艾滋病病毒对免疫细胞的侵袭机制
总结词
艾滋病病毒是一种逆转录病毒,它能够特异性地侵袭 人体的CD4+ T淋巴细胞,导致免疫系统功能严重缺陷 ,从而引发各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艾滋病病毒的侵 袭机制主要包括病毒吸附、膜融合、病毒基因组整合 和转录翻译等步骤
详细描述
艾滋病病毒是一种逆转录病毒,它能够特异性地侵袭 人体的CD4+ T淋巴细胞,导致免疫系统功能严重缺陷 ,从而引发各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艾滋病病毒的侵 袭机制主要包括病毒吸附、膜融合、病毒基因组整合 和转录翻译等步骤
细胞通讯
通过信号分子如神经递质、激素等传递信息,调节细胞的生理活动。
03
医学细胞的增殖与分化
细胞增殖的过程与调控
细胞周期
细胞增殖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由多个阶段组成,包括DNA复制阶段、分裂前期、分裂期和分裂后期。细胞周期的调控涉及 多个因子,如CDK(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KI(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抑制剂)等。
干细胞与再生医学
干细胞特性
干细胞是一种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力的细胞。例如,胚胎干细胞可以 分化成任何类型的细胞,而成体干细胞则具有局限性分化能力。
再生医学应用
干细胞在再生医学中有广泛的应用,如组织工程、器官移植等。此外,干细胞还 可以用于治疗某些疾病,如糖尿病、帕金森病等。
细胞生物学发展史上的故事
细胞生物学发展史上的故事细胞是微小的,细胞生物学所面对的第一个实际问题是如何才能看见细胞。
在17世纪,显微镜的发明第一次是细胞成为可见的物体。
以后几百年内关于细胞的一切知识都是用这种简单装置发现的。
光学显微镜的发展依赖玻璃透镜制造技术的改进。
1665年Robert Hooke 向伦敦皇家学会报告他曾经观察一片软木,发现它由大量小腔室组成,他称这些腔室为“cells”。
“cell”这个名词沿用至今。
细胞的发现得益于光学显微镜的研制和发展。
第一台显微镜是荷兰眼镜商詹森(Hans Janssen)在1604年发明的。
■ 1665年,英国的物理学家胡克用自己设计并制造的显微镜观察栎树软木塞切片时发现其中有许多小室,状如蜂窝,称为"cella",这是人类第一次发现细胞,不过,胡克发现的只是死的细胞壁(图1-1)。
胡克的发现对细胞学的建立和发展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其后,生物学家就用"cell"一词来描述生物体的基本结构。
■ 1674年,荷兰布商列文虎克(Anton van Leeuwenhoek)为了检查布的质量,亲自磨制透镜,装配了高倍显微镜(300倍左右),并观察到了血细胞、池塘水滴中的原生动物、人类和哺乳类动物的精子,这是人类第一次观察到完整的活细胞。
列文虎克把他的观察结果写信报告给了英国皇家学会,得到英国皇家学会的充分肯定,并很快成为世界知名人士。
谁首先发现了细胞,罗伯特·虎克还是列文虎克?约有200年,直到19世纪,光学显微镜才开始广泛用来考察活细胞。
细胞生物学明确作为一门学科出现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许多人为此做出了贡献。
最早认识到活细胞各结构作用的是Rudolf Brown。
他研究兰科和萝摩科植物细胞,发现了细胞核。
Rudolf Brown于1833年指出,细胞核是植物细胞的重要调节部分。
德国植物学家Matthias Schleiden于1838年发表了著名论文“论植物的发生”,指出细胞是一切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医学生物学》-第六章线粒体、细胞骨架-2010
琥珀酸脱氢酶和细胞色素氧化酶是内膜的标志酶。
3. 基质腔:有三羧酸循环酶系(琥珀酸脱氢酶除外)、脂 肪酸氧化酶系以及蛋白质和核酸合成酶系等。 苹果酸脱氢酶为其标志酶。 4. 膜间隙:含少数几种酶,如腺苷酸激酶、二磷酸核苷激 酶等。 腺苷酸激酶为其标志酶。
三、Mi的功能
葡萄糖
细胞氧化的概念
光镜下显示细胞骨架:
红色显示微丝,绿色显示微管
15nm 24-26nm
一.微管(microtuble)的形态结构与化学组成 中空的圆柱状结构。 微管的形态结构: 横断面上看: 它是由13根原纤维纵向围绕而成。 微管的化学组成: 微 管 蛋 白 微管蛋白
(55KD 450aa)
5-9nm
Mi
在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的 活的成纤维细胞中的Mi
精子细胞中的Mi
(二) Mi 的超微结构
外膜 内膜
膜间隙
基质腔
核糖体
DNA
嵴
ATP合成 酶颗粒
1. 外膜 (Outer membrane)
外膜
膜厚约6nm,平整,光 滑。磷钨酸负染时,外膜 有排列整齐贯穿磷脂双分 子层的桶状体,中央有小 孔,孔 径2~3nm,称为孔 蛋白(Porin)。
Twisting model
[Equivalent steps]
Alternate-sides model [Non-equivalent steps]
This electron micrograph shows microtubules in cross section with the MAP bridge. The arrows point to bridges between microtubules. The star points to a MAP bridge to the vesicle. In summary, MAPs accelerate polymerization, serve as "motors" for vesicles and granules, and essentially control cell compartmentation.
生物技术在医学研究中的应用案例分析
生物技术在医学研究中的应用案例分析生物技术是一门涉及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在医学领域,生物技术的应用能够极大地推动医学研究的进展和创新,为人类带来更好的健康和福祉。
本文将通过几个生物技术在医学研究中的应用案例,以分析其应用价值和意义。
1. 基因编辑技术在遗传病治疗中的应用案例基因编辑技术是生物技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通过改变细胞中的基因序列来修正异常基因。
该技术在遗传病治疗中表现出了巨大的潜力。
例如,近年来,科学家们利用CRISPR-Cas9技术成功治疗了一些单基因遗传病,如囊性纤维化和镰状细胞贫血。
通过精准定位和修复异常基因,基因编辑技术为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项,使得治愈遗传疾病成为可能。
2. 生物传感器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案例生物传感器是一种能够检测和测量生物分子的装置,常用于疾病的早期诊断。
生物技术的发展使得生物传感器的制备和应用更加精确和高效。
以癌症为例,研究人员使用纳米颗粒和生物传感技术开发出一种新型肿瘤标记物检测方法,该方法能够快速而准确地检测出癌细胞的相关指标,提高了癌症的早期诊断率,为病人的治疗提供了更早的干预机会。
3. 3D打印技术在人体组织再生中的应用案例3D打印技术是一种能够构建三维物体的新兴技术。
在医学研究中,科学家们可以利用3D打印技术创建特定形状和结构的人体组织,用于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
例如,使用患者自身的细胞和生物材料,研究人员可以打印出人工骨骼和皮肤,用于修复骨损伤和烧伤。
3D打印技术的应用为各种人体组织再生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为病人的康复提供了更好的机会。
4. 基因芯片技术在疾病预测中的应用案例基因芯片技术是一种能够检测和识别大量基因信息的方法。
通过基因芯片,科学家们能够在疾病早期预测和诊断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例如,基因芯片可以快速检测出某些遗传性疾病的易感基因,以便早期采取预防措施。
此外,基因芯片还可用于肿瘤个体化医疗,根据肿瘤基因信息预测病情发展和药物敏感性,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指导。
医学细胞生物学细胞质和细胞器第五讲-赵崴
02
膜流(membrane flow)
内膜系统的定义
内质网的分类及功能
信号假说
高尔基复合体的结构及功能
溶酶体的形成、类型及功能
蛋白质的分选及运输方式
膜流
本章节重点
初级溶酶体: 是高尔基体成熟面上形成的新生溶酶体,含水解酶不含底物。 次级溶酶体: 初级溶酶体与底物融合形成的,含水解酶和底物。 三级溶酶体: 残余体
残余小体:由于酶活性下降,未消化的残余物质保留在溶酶体内,形成电子密度高、色调较深的残余小体。 类型:脂褐质、含铁小体、多泡体、髓样结构
20世纪40年代末应用大鼠肝组织匀浆研究糖代谢有关的酶时发现了含有酸性磷酸酶活性的颗粒。1955 de Duve等人在对鼠肝细胞进行细胞化学鉴定和电镜观察,明确这种颗粒为细胞器,并命名为溶酶体。
溶酶体(lysosome)是由一层单位膜包围而成,内含多种酸性水解酶的囊泡状结构。能分解各种内源性和外源性物质,是细胞内的消化器官。
溶酶体的形成由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共同参与,集胞内物质合成、加工、包装、运输及结构转化为一体的复杂而有序的过程
酶蛋白的糖基化与磷酸化
酶蛋白的分选
内体性溶酶体的形成
溶酶体的成熟
03
02
05
01
04
三.溶酶体的形成与成熟
溶酶体形成
ATP ADP H+
溶酶体水解酶前体
来自内质网
6-磷酸甘露糖(M6P)
高尔基体
Asn
Asn
Asn
Asn
Asn
N-乙酰葡萄糖胺
甘露糖
葡萄糖
岩藻糖
半乳糖
唾液酸
粗面内质网
高尔基体
寡糖链经一系列酶的加工切除和添加特定的单糖(半乳糖、唾液酸),形成成熟糖蛋白并在结构上呈现多样化差异。
医学基础 细胞生物学
细胞的计量单位
decimeter dm centimeter cm millimeter mm micrometer μm nanometer nm picometer pm
分米 厘米 毫米 微米 纳米 皮米
10-1m 10-2m 10-3m 10-6m 10-9m 10-12m
在光镜下所见物体的结构称为显微结构 在电镜下所见物体的结构称为超微结构
营养贮备多糖 ——淀粉、糖元
结构多糖——纤维素、几丁质
脂类
甘油三酯
磷脂
磷脂酰胆碱 (Phosphatidylcholine)
磷脂酰乙醇胺
磷脂酰丝氨酸
磷脂酰胆碱
鞘磷脂
半乳糖脑苷脂 (中性糖脂)
神经节苷脂
唾液酸 (N-乙酰神经氨酸)
草 履 虫
眼
虫
钟形虫
植 物 气 孔 细 胞
植 物 薄 壁 细 胞
小肠绒,一些粘贴在小肠上的饭渣
第一章细胞的基本概念
一、细胞的发现
Robert Hooke
Large Student Microscope made by Charles Chevalier 1840
•
1932年,德国人M.Knoll和E.A.F.Ruska发明电镜,1940
年,美、德制造出分辨力为0.2nm的商品电镜。
三、细胞的基本特性
细胞的形态
每种类型的细胞具有
基本固定的形态 细胞的形态与之功能 相适应 环境会影响细胞的形 态
细胞的大小
细胞的大小因种类不同而相差较大 最小的细胞是支原体 最大的细胞是鸵鸟的卵细胞 动物细胞的直径一般为10~100μm 细胞的大小与它的功能相适应
医学-细胞生物学习题课
1、试论证“一切活细胞都是从一个共同的祖先细胞进化而 来的”。
关于一个共同祖先的假说有多方面的证据。(1)对 活细胞的分析显示所有的细胞都有相同的结构、组成和代 谢特征:在一切活细胞中组成核酸和蛋白质的化合物是一 样的;各种细胞的许多新陈代谢途径是保守的;在原核与 真核细胞中发现的一些重要蛋白质有很相似的精细结构; 生物膜结构的相似性。一切细胞内都有合成蛋白质的结 构——核糖体。 (2)细胞高度复杂有序,能自体装配, 要求和利用能量。 (3)所有细胞都能增殖。甚至在体外 组织培养也能生长和繁殖。增殖以一分为二的方式进行分 裂。 (4)细胞能通过受体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多种不 同类型的细胞是在进化中加以精细调整去配合特定细胞的 特定需要。
突变体1 突变体2
野生型
CDK的激活需要Thr161的磷酸化和Thr14和Tyr15的 去磷酸化。
突变体1是 cdc25-,Cdc25可以促进Thr14和Tyr15的 去磷酸化(去除Cdc2 (CDK)上抑制性的磷酸基团)使 CDK被激活,当发生突变时不能产生有功能的磷酸酯酶, 细胞长大但不能正常进入分裂,使G2期延长;突变体2是 weel-, weel基因编码一种激酶,将抑制性的磷酸基团添 加到Cdc2上,促进Thr14和Tyr15的磷酸化,抑制CDK的 活性,当发生突变时,抑制作用解除,细胞在未成熟时即 提前分裂,使G2期缩短。
20.当加入衔接蛋白、网格蛋白和发动蛋白-GTP时,在真核细 胞质膜上可见到网格蛋白衣被的出芽。(1)如果分别不 加入衔接蛋白、网格蛋白和发动蛋白,将会观察到什么现 象?(2)如果质膜片段来自原核细胞,又会出现什么现 象?
医学实验教案细胞免疫实验与技术
环保处理
02
03
减少废弃物产生
废弃物需交由专业机构进行无害 化处理,确保不对环境和人体健 康造成影响。
合理规划实验步骤和试剂用量, 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和废弃物产生 。
个人防护措施及应急处理
个人防护
实验人员需定期进行健康检查,了解自身健康状况,并采 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如接种疫苗、避免接触有害物质等。
应急处理
02
应用细胞免疫技术开发特异性高、灵敏度好的免疫检测试剂盒
,用于临床诊断和科研。
细胞免疫治疗技术转化
03
将细胞免疫治疗技术转化为临床应用,推动生物医药产业的发
展。
05
细胞免疫实验注意事 项及安全规范
实验室安全操作规范
01
02
03
04
实验前准备
熟悉实验流程,检查实验器材 和试剂的完整性和有效性,确 保实验环境符合安全标准。
实验步骤与操作规范
细胞培养
将所需的免疫细胞在适宜条件 下进行培养,保持细胞状态良 好。
细胞处理
在特定时间点收集细胞,进行 相应的处理,如, 如培养基、抗体、细胞株、显 微镜、离心机等。
免疫刺激
向培养体系中加入特定的抗原 或抗体,模拟免疫应答过程。
结果观察
02
细胞免疫实验技术与 方法
细胞培养技术
细胞培养基本概念
细胞培养是指将细胞从机体中取 出,在人工模拟体内环境的条件 下,使其生长、繁殖并维持主要
结构和功能的技术。
细胞培养类型
包括原代细胞培养、传代细胞培养 、细胞株与细胞系培养等。
培养条件与方法
包括培养基的选择与配制、培养环 境的控制(温度、湿度、pH值等) 、细胞传代与冻存等。
《医学细胞生物学》PPT课件
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
绿蓝 色色 为为 微细 管胞
核
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用激光作扫描光源,由于激光束的波长较短, 光束很细,所以共焦激光扫描显微镜有较高的分辨力,大约是普通光 学显微镜的3倍。
调焦深度不一样时,就可以获得样品不同深度层次的图像,这些 图像信息都储于计算机内,通过计算机分析和模拟,就能显示细胞样 品的立体结构。
1932年Ruska发明了以电子束为光源,用 电磁场作透镜的电子显微镜 。 电子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最高可达近百万倍 透射电子显微镜 扫描电子显微镜
透射电子显微镜
RER的形态
显 与分子生物学技术
细胞化学技术
组织化学或细胞化学染色:是利用染色剂可同细胞的某种成分发生反应而着色 的原理,对某种成分进行定性或定位研究的技术。
分子杂交技术
具有互补核苷酸序列的两条单链核苷酸分子片段,在适当条件下,通过氢键 结合,形成DNA-DNA,DNA-RNA或RNA-RNA杂交的双链分子。 这种技术可用来测定单链分子核苷酸序列间是否具有互补关系。
人类染色体 端粒DNA的 荧光原位杂交
最初是使用带放射性的DNA探针,通过放射自显影 来显示位置。后来又发明了免疫探针法,将探针核 苷酸的侧链加以改造,探针杂交后,其侧链可被带 有荧光标记的抗体所识别,从而显示出位置。
显微光谱分析技术
细胞中有一些成分具有特定的吸收光谱,核酸、蛋白质、细胞色素、维生素 等都有自己特征性的吸收曲线。例如,核酸的吸收波长为260nm,而蛋白质 的则为280nm。根据细胞成分所具有的这种特性,可利用显微分光光度计对 某些成分进行定位、定性,甚至定量测定
放射自显影术
用于研究标记化合物在机体、组织和细胞中的分布、定位、排出以及合成、 更新、作用机理、作用部位等等。 原理是将放射性同位素(如14C和3H)标记的化合物导入生物体内,将标本 制成切片或涂片,涂上卤化银乳胶,组织中的放射性即可使乳胶感光。显 示还原的黑色银颗粒,即可得知标本中标记物的准确位置和数量。
06章 医学细胞生物学--细胞核
三、核被膜的功能
作为细胞质与细胞核之间的界膜,将细 胞分成核与质两大结构与功能区域,从
而使转录与翻译这两个基因表达的基本
过程在时空上分开
作为核内外物质交换的调节通道
22
核被膜
23
24
(一)外核膜
靠细胞质侧的单位膜叫外核膜,较内层核膜厚,多在4— 10nm之间,胞质面附有核糖体。 外核膜有些部分向细胞质方向突起,有些部分与粗面内质网 相连,使核周池与内质网腔相通。 由于核膜在结构上与粗面内质网相似,而且在某些地方还和
每个核孔周围形成8对排列规则、相互对应的颗粒,环绕在核孔周围称 环孔颗粒,核孔中央有一大颗粒,叫做中央颗粒,中央颗粒与环孔颗 粒之间有细丝相连。这些颗粒和细丝化学组成可能有微丝蛋白,核糖 体等。在颗粒之间及其外周充满一层无定形物质构成的隔膜 。 30
抽提后核孔胞 质面的结构
抽提后核孔核 质面的结构
3
实验三
将变形虫切成两部分,一部分有核,一部分无核。无核 的一半虽然仍能消化已吞食的食物,但不能摄取食物; 对外界刺激不再反应。有核的一半照样摄食,对刺激有 反应,能生长分裂。如果用显微勾针将有核一半的细胞 核钩出,这一半的行为就像无核的一半一样。如果及时 植入同种变形虫的另一个核,各种生命活动又会恢复。
12
红细胞 没有细胞 核,只能 存活120
14
间期的细胞核的形态结构
15
16
核膜与其他膜的区别: 1. 核膜上有核孔 2. 能够让某些大分子物质(蛋白质和核酸)进出细胞核 17
N 为常染色质, n 为核仁
18
第二节 核被膜与核孔复合体
19
一、核被膜的化学组成
一是通过遗传物质的复制和细胞分裂保持细胞世代 间的连续性(遗传) 二是通过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控制细胞的活动
医学细胞生物学-第六章核糖体
GDP
Pi
步骤一:肽链合成的起始
步骤二:肽链的延长
步骤三:肽链延长的终止
U A G 5' 3' COO-
第四节 核糖体的解离及自我组装
10mmol/L<
Mg2+对核糖体组装的影响 <1mmol/L
二、核糖体的解离与自我组装
尿素
尿素
核糖体的整体组装
小亚基
16S rRNA
+
21种蛋白质
S3、S10、S14
在核糖体组装中起重要作用
是多肽链的起始部位
缺失时翻译错误增加
与mRNA结合
与链霉素结合
与tRNA结合
密码阅读位点
L17、L19
位于出口域
其它L
位于翻译域
PART 02
第三节 核糖体的功能
核糖体的功能
携带遗传密码、指导蛋白质合成 阅读遗传密码,携带氨基酸进行蛋白质合成
小亚基的功能
第六章 核糖体(ribosome)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尽量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
STEP3
STEP2
STEP1
1897年,首次观察到核糖体,当时被称为核外染色质。
1955年,Palade用电镜观察到腺细胞的核糖体,当时被称为“Palade颗粒”。
1958年,Roberts提出用“ribosome”来命名核糖体,ribosome是核糖核蛋白体的意思,中文简称核糖体。
核糖体的在体组装
游离核糖体的解聚与附着核糖体的脱落均可被视为蛋白质合成降低或终止的一个形态指标;
01
随红细胞的成熟,多聚核糖体会逐渐解聚,直至消失;
02
细胞在有丝分裂阶段,多聚核糖体解聚,蛋白质合成下降。
(医学课件)医学细胞生物学-细胞的运动
医学细胞生物学-细胞的运动xx年xx月xx日•细胞运动的基本概念•细胞的运动系统•细胞的运动机制•细胞运动的调控目•细胞运动异常与疾病的关系•研究细胞运动的方法录01细胞运动的基本概念•细胞运动是指细胞在体内或体外环境中,通过胞质或胞器的物理运动、细胞器的运动以及细胞骨架系统的协同运动等方式,实现细胞或细胞器在空间中的位置改变和物质运输等生物学功能的过程。
细胞运动的定义细胞在没有明显刺激的情况下,进行无规则、不断变化的运动。
细胞运动的基本类型随机运动细胞在某种刺激或信号引导下,沿着一定的方向或轨迹进行运动。
定向运动细胞沿着化学物质浓度梯度进行运动。
趋化性运动细胞运动的意义细胞运动与疾病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如肿瘤细胞的转移、炎症反应等。
细胞运动是药物作用的重要靶点:许多药物通过影响细胞运动来发挥作用,如抗癌药物、抗炎药物等。
细胞运动是生命活动的基础:细胞运动在胚胎发育、组织再生、免疫应答等生物学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02细胞的运动系统微丝蛋白主要参与细胞的运动和细胞器的位移,能够依靠自身分子间作用力提供细胞位移的驱动力。
微管蛋白主要参与细胞内部结构维持,能够依靠自身重力和分子间作用力维持细胞内部结构的稳定。
中间纤维蛋白主要参与细胞的抗拉伸和抗压缩能力,能够依靠自身分子间作用力维持细胞的稳定性。
细胞骨架具有跨膜能力的蛋白,参与细胞信号转导、物质运输等功能。
跨膜蛋白膜转运蛋白细胞连接蛋白包括离子通道、载体和膜泡蛋白等,能够将物质从细胞外转运到细胞内或从细胞内转运到细胞外。
参与细胞间的连接,包括锚定点连接和通讯连接等,能够保证细胞间的正常通讯和联系。
030201合成蛋白质的场所,包括附着核糖体和游离核糖体等,能够将遗传信息转变成蛋白质并加以表达。
核糖体参与蛋白质的加工和分泌,能够将蛋白质进行加工修饰并形成分泌小泡,将蛋白质分泌到细胞外。
高尔基体细胞的能量工厂,能够利用三羧酸循环产生ATP,为细胞的各种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生物学---细胞学部分案例1.家族型高胆固醇血症(familial hypercholesterolemia,FH)又称家族性高β脂蛋白血症。
临床特点是高胆固醇血症、特征性黄色瘤、早发心血管疾病和阳性家族史。
FH是儿童期最常见的遗传性高脂血症,也是脂质代谢疾病中最严重的一种,可导致各种危及生命的心血管疾病并发症出现,是冠脉疾病的一种重要危险因素。
该病的发病机制是细胞膜表面低密度脂蛋白受体 (LDLR)基因突变,导致LDLR缺如或异常,体内低密度脂蛋白代谢障碍,血浆总胆固醇(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升高。
过量的LDL-C沉积于巨噬细胞和其它细胞,形成黄色瘤和粥样斑块,最终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细胞膜LDL受体缺陷;或因受体对LDL连接部位缺失;或因受体有被小窝的缺失,三者都影响LDL受体与LDL在细胞膜表面有被小窝处结合,使细胞对LDL摄取障碍,结果导致血液中胆固醇含量比正常人高1倍,患者出现持续高胆固醇血症,未成年便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多死于冠心病。
2.胱氨酸尿症(Sulfocysteinuria)胱氨酸尿症(Sulfocysteinuria)又称亚硫酸盐氧化酶缺乏(Sulfite oxidase deficiency),为由于亚硫酸盐氧化酶(sulphite oxidase)缺乏,造成体内黄嘌呤(xanthine)代谢成尿酸(uric acid)、亚硫酸(Sulfite)转变成硫酸盐(Sulfate)以及其它的代谢过程受阻。
一种肾小管的遗传性缺陷,由于肾小管重吸收胱氨酸减少,尿中含量增加而引起,尿路中常有胱氨酸结石形成。
胱氨酸尿症系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杂合子者尿中胱氨酸分泌也可增加,但很少形成结石。
胱氨酸尿症患者的尿液中含有大量的胱氨酸。
当尿液的pH值下降时,胱氨酸沉淀形成结石。
这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其病因是细胞膜上相应的载体蛋白缺陷,造成转运功能降低所致。
3.囊性纤维化(CF)囊性纤维化(CF)是白人中最常见的致寿命缩短的遗传性疾病,美国的发病率约为1/3300白人婴儿,1/15300黑人婴儿,1/32000亚裔美国人;30%的患者是成人。
囊性纤维化是发生于儿童和青年人的全身性遗传性疾病。
主要病变为外分泌腺的功能紊乱,粘液腺增生,分泌液粘稠,不同器官病变程度不一。
主要见于肺、胰及肠道,可发生慢性阻塞性肺病、胰功能不全及肝硬化。
CF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白人中基因携带者占3%.相关基因位于染色体7q(长臂)基因组DNA的250000对碱基对上,它编码膜相关蛋白,该蛋白称为囊性纤维化跨膜调节离子(CFTR).最常见的基因突变,F508导致CFTR蛋白508位置上的苯丙氨酸残基缺失,并且发生在约70%的等位基因中;另有30%有600种以上较少见的基因突变。
CFTR的功能尚未明确,但显然是cAMP调节的氯离子通道的一部分,并且调节着氯,钠跨细胞膜的转运,杂合子无异常的临床症状,但存在上皮细胞膜转运的轻度异常。
4. Ⅱ型糖原累积病(typeⅡglycogenosis)Ⅱ型糖原累积病的总发病率约为1/4万,各亚型的发病率可因地域而有很大差异:婴儿型在非裔美国人和中国人中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国家;而成人型在荷兰人中的发病率较高。
国内自1994~2005年共报道了109例糖原累积病患者,其中Ⅱ型(肌病表现为主)患者26例,I型(肝脏损害为主)患者58例,其余各型25例。
本病本病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本病编码酸性麦芽糖酶的基因定位于17号染色体长臂23区(17q23)。
Ⅱ型糖原贮积症是由于常染色体上的一个隐性基因突变,造成了溶酶体α-1,4-葡糖苷酶(酸性麦芽糖酶)缺乏所致,该酶是一溶酶体酶,能使低聚糖和糖原分解出葡萄糖,酶缺乏时大量糖原累积在溶酶体内,溶酶体膨胀造成细胞受损。
体内各种组织均受累,病理检查可见肝、肌肉、心、脑干运动核和脊髓前角细胞中有大量糖原累积。
5.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的以全身关节炎症改变为主的疼痛性疾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发病时间可以几天、几周或几个月,并带有不同程度的活动性,往往累及终生,形成长期病痛,也有仅因关节组织的肿胀和扩展,只有关节运动时才发生局部疼痛。
类风湿关节炎发病早期往往有全身症状,如发热、疲劳、饮食不振、周身不适等,严重者可同时伴有贫血。
主要临床表现为关节病变,关节病常为对称性,累及小关节,以手的近端指间关节、腕关节、足的庶趾关节最为常见,严重波及肘、肩踝、膝等大关节和脊关节。
晚期病人主要为关节脱位、半脱位、畸形改变、活动严重障碍,病人生活不能自理。
目前对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还不清楚,但此病所表现出来的关节骨膜组织的炎症变化以及关节软骨细胞的腐蚀,被认为是细胞内的溶酶体的局部释放所致。
其原因可能是由于某种类风湿因子,如抗IgG,被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等吞噬,促使溶酶体酶外逸。
而其中的一些酶,如胶原酶,能腐蚀软骨,产生关节的局部损害,而软骨消化的代谢产物,如硫酸软骨素,又能促使激肽的产生而参与关节的炎症反应。
6.硅肺(silicosis)是由于长期过量吸入含结晶型游离二氧化硅的岩尘所引起的尘肺病。
矽肺是工业上的一种职业病。
临床表现是肺泡的弹性降低,肺功能损害。
在生产环境中长期吸入含石英粉尘后发生的职业病,是尘肺中发展快、病情严重、预后较差的一种类型。
旧称矽肺。
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的职业病发病中仍占前列。
硅肺发病较多的工种在矿山为凿岩风钻工、爆破工、运输工、支柱工,在工厂为粉碎工、筛粉工、包装工、拌料工、喷砂工等。
硅肺发病一般比较缓慢,多在接触硅尘后5~10年,有的长达20年以上才发病,也有1~2年(甚至数月)即发病。
硅肺形成后,调离硅尘作业,可以减慢发展。
有些硅尘作业工人,在从事硅尘作业期间未发现硅肺,脱离作业后,仍有发生硅肺的可能,这种硅肺称为晚发性硅肺。
硅肺早期无任何症状和异常体征,往往是在作硅肺X射线照片检查时发现,病变到了Ⅱ、Ⅲ期一般都有一些自觉症状;最常见的是气短、胸闷、胸痛,咳嗽、咯痰随感染加重而增加。
较晚可出现肺气肿体征。
合并心力衰竭时,可见到一系列右心衰竭征象。
硅肺常并发肺结核及继发性肺原性心脏病、肺气肿、肺大泡及自发性气胸等。
一般均可在X射线胸片上见到相应的表现。
)吸入肺中,被巨噬细胞吞噬出现在溶发病机理与溶酶体有关。
当二氧化矽粉末(SiO2酶体中,由于矽酸与溶酶体膜之间的氢键反应,破坏了膜的稳定性,使膜破裂,溶酶体颗粒从死亡的细胞再度释出,重新被另酶流入细胞质而引起自溶,导致细胞死亡。
SiO2外的巨噬细胞吞噬,如此反复进行。
这样使巨噬细胞相继死亡,最后刺激成纤维细胞胶原纤维结沉积,结果肺泡的弹性降低,肺功能受损害。
7.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eberˊs hereditary optic neuropathy)简称Leber病,由Theoder Leber于1871年首先报道。
是一种比较少见的遗传性视神经病。
有明显家族史。
患者多为男性,男女之比种族不同而有差异,我国同日本相似,男:女约等于6:4。
该病的临床表现如下:(1)发病年龄与性别:多在青春期(10-20岁)或15-35岁间发病,男性患者占80%- 90%。
(2)视功能障碍特点:①双眼中心视力大多先后急性或亚急性下降,间隔时间为数日至数月。
②视力下降时一般不伴有眼球疼痛。
③视力下降在数日或数月内持续进展,很少有波动或反复,甚至在治疗过程中视力进一步下降。
④视力大多稳定在0.1以下,虽有全盲者但罕见。
⑤个别患者有自发性视力恢复,⑥视野以中心或偏中心暗点居多,通常暗点较大并可向周边扩展,更易向上方延伸或连接包绕生理盲点。
⑦色觉障碍出现,普遍有红、绿色盲或色弱。
(3)眼底特征:急性期或早期眼底以球内视神经病变或视盘炎为主,可有以视盘为中心的微血管异常,即特征性的三联征:①环绕视盘的微血管扩张弯曲。
②视盘充血或/和水肿,可有周围神经纤维层水肿混浊。
③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无荧光素渗漏。
但在不同分期造影可见盘周静脉充盈迅速。
动静脉分流,部分血管壁荧光滞留及循环时间延长等。
本病为线粒体遗传病,遗传方式与孟德尔定律不符,颇为特殊。
即多数患者为男性,但仅通过女性传递。
女性患者(或基因携带者,以下简称携带者)将此病传给子代,成为患者或携带者。
女性携带者的女儿中,几乎百分之百受遗传,而仅有小部分发病,其余则为携带者。
女性携带者的儿子中有50%~60%发病,无携带者。
所以遗传不会来自父系。
自20世纪80 年代以来,在细胞质遗传的基础上,经各国学者的不断深入研究,提出了线粒体(mitochodrionm)遗传说。
认为本病由mtDNA精子在进入卵子时,其线粒体退化,所以人类mtDNA基因通过母系传递。
目前已知有三个不同的mtDNA原发性突变,分别发生在核苷酸(nuclestide)的11778、3460和14484三个位点。
此外还发现有11个继发突变位点(4917、4216、13708、7444、15257、15812、5244、4160、4136、13730、11084)。
不同位点的突变,对视功能损害能否逆转有显著差异。
其中14484位点预后相对的较好,3460次之,11778最差。
8.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阿尔兹海默病所谓的老年痴呆症,是由于神经退行性变、脑血管病变、感染、外伤、肿瘤、营养代谢障碍等多种原因引起的一组症候群,是病人在意识清醒的状态下出现的持久的全面的智能减退,表现为记忆力、计算力、判断力、注意力、抽象思维能力、语言功能减退,情感和行为障碍,独立生活和工作能力丧失。
有研究显示患者脑神经元中出现大量异常微管和中间纤维,提示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
9. 不动纤毛综合征(Immotile cilia syndrome,ICS)是由纤毛结构缺陷引起多发性的遗传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包括异常Kartagener 综合征及其他单基因病,发病率约1∶30000~1∶60000。
临床特征在有纤毛分布的部位均可发生某些相应疾患的表现,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呼吸道疾患。
由于衬在呼吸道内的纤毛轴丝异常,使其丧失了正常有节奏摆动的能力,最初人们认为该综合征患者的呼吸道纤毛完全不能运动,后来的研究发现这些纡毛并非完全不能运动,只是这种运动表现为异常、无效的运动,即不能将呼吸道中的粘液向外排送,因而抵抗外来有害因素入侵的能力丧失,故易发生感染。
病人多在幼年时期就开始出现呼吸道感染的表现,慢性咳嗽,多痰,肺炎及肺不张非常多见,发展到童年时期会出现支气管扩张等,肺功能受损严重,咳痰增多,反复发烧、咯血。
气道粘液清除试验清除力丧失是该综合征的一个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