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论宗教与科学
从心理学的视角来看弗洛伊德的宗教观
r l in b i c mp e e so n i u so b u ei in ei o y h s o r h n i n a d d s s in a o t r l o . g c g
S m e t u ht a e b e p o c d. o ho g s h v e n r du e
a i rpe tv fps c o nay i h tt e ii rg - n unquepe s ci e o y h a lsst a her lgon o ii
的根本动力基础 ; 而意识则只是心理活动很 小的一部分 , 是 人清醒知觉 的思想或情操 , 是随时可 以观察 的心理现象 ; 前
摘 要 弗 洛 伊德 作 为 精 神 分 析 学 说 的 创 始 人 . 对 宗 教 的 形 成 有 独 到 的 见解 弗洛 伊 德 从 精 神 分 析 的角 度 . 为 宗教 认 起 源 于 图腾 崇 拜 . 而这 些又 是 人 类 潜 意 识 中 俄 狄 浦 斯 情 “ 结” 的产 物 。 本 文 主 要从 他 对 宗 教 的理 解 、 述 来 分 析 他 的 论 宗教 观 . 引 发 了一 些 思 考 并 关 键 词 弗洛 伊 德 宗教 精 神 分 析
宗教与心理学
宗教与心理学有人说,心理学研究到一定程度,就会滑向宗教;许多著名心理专家最后都去研究宗教了。
对于这种现象,我深感担忧。
从某种意义上讲,宗教是否定人性的。
基督教有一段不光彩的历史,在西方制造了一千年的“黑暗时期”。
文艺复兴就是对基督教的反动,弗洛伊德的学说也是如此。
弗洛伊德的病人生活在维多利亚时代,遭受着严重的性压抑,只能用癔症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佛教也否定人性,比基督教有过之而无不及。
基督教还鼓励结婚,佛教则把婚姻也否定了。
基督教把性限制在生育的范围内,佛教则全面禁欲。
如果心理学与宗教合谋,必定会对人性产生更严重的压制。
压制人性,不但不能消除心理障碍,使人更加幸福,反而会制造心理障碍,使人痛苦,因为心理障碍的根源是压抑和二元对立。
宗教讲善恶,主张止恶扬善,就是制造二元对立,排斥异己。
心理学是一门科学,它的根基是哲学,而不应该是宗教。
我们可以把宗教理解为哲学的一种,类似于唯理论、唯心主义、神秘主义(许多宗教人员认为宗教高于哲学,不愿意被人与哲学相提并论),但它绝对不是唯一的哲学。
除了唯理论、唯心主义、神秘主义之外,还有经验论、唯物主义、享乐主义。
与唯心主义相比,唯物主义更尊重人性,因为身体是物质的,只有尊重身体,才会尊重人性。
作为一种哲学,宗教有权为心理学提供基石,指引方向。
但是,宗教不是唯一的基石和方向。
心理学更需要非宗教的、世俗的、唯物的、科学的基石和方向。
精神分析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渊源极深。
有人把马克思、弗洛伊德和爱因斯坦誉为对现代社会最有影响的三个犹太人。
精神分析大师弗洛姆曾致力于把精神分析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创建了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也称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
他认为,心理障碍是二元对立和压抑造成的,而阶级社会的特点就是阶级对立和阶级压迫。
所以,在阶级社会里,心理障碍是无法根除的。
他尤其强迫,资本主义制度非常不利于心理健康。
弗洛伊德想通过精神分析消除心理障碍,那是徒劳无益的。
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阶级对立和阶级压迫消除,人民得到解放,才有个性解放。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科学大师小弗雷德里希弗洛伊德,1856年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是开创现代心理学的拓荒者和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他综合了医学、宗教、哲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一套全新的精神分析,史称“弗洛伊德学说”。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思想主要来自于天性,而人的思想往往掩盖了他们的深层内心,即“无意识”,因此,他主张通过挖掘无意识,激发无意识对人的行为和思想的影响,从而驱散病态的精神化,进而治愈精神疾病。
据弗洛伊德所说,性情构成了人类思想活动的主要动力,他认为,性情是由驱动性、抑制性、协调性三种因素构成的,他把这三个因素称为“Id”(本能)、“Ego”(自我)和“Superego”(超自我),他的这套思想后来被称为“弗洛伊德三部曲”。
弗洛伊德学说还提出了大量关于精神分析的分析方法及理论,如影射,动机研究,口述研究,自传分析,心理测试,特种心理诊断,精神护理等,自20世纪开始,它成为了精神分析的支柱,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
随着越来越多的研究趋势,弗洛伊德学说也得以发展。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它受到拉丁美洲精神分析学者的重视,弗洛伊德的相关理论受到积极的研究,它也得到了拉丁美洲国家的认可,甚至在美国也受到了普遍重视。
今天,弗洛伊德学说仍旧是人们了解心理疾病、探索心理问题及治疗心理病症的重要参考指南,在精神分析和心理健康方面,它仍指导着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心理医生和精神护理师。
它给了他们一个理论框架,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治疗精神疾病,并推动人们对自己内心深处的认识,从而更有效的解决自己的思想困境。
总之,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深度认识自己的思维机制,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一条自我解放的路径,一个集智慧和爱的技术路径,它永远引领着人们探索未知的心理世界,并实现人们追求心灵自由和和谐的幸福梦想。
关于弗洛伊德的一些认识
名人对于弗洛伊德的评价
社会学家和弗洛伊德研究学者菲力普· 里夫1959年说, “这个人的伟大之处不容置疑,这使他的思想更加伟大”, 而他的写作“也许是20世纪汇成著作的、最重要的思想体 系”。可是,几年之后,一位著名的学者和人文学教授艾 里克· 海勒却在《时报》文艺副刊中说,弗洛伊德是我们这 个时代吹捧太过的人物之一;诺贝尔桂冠的彼德· 梅达沃爵 土称心理分析理论为“本世纪最惊人的知识欺诈”。政治 科学家保尔· 娄森认为,弗洛伊德“毫无疑问是历史上最伟 大的心理学家之一”,而且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神 学家保尔· 蒂利希认为他是“所有深层心理学家当中最有深 度的一位”。可一位英国学者索顿却收集了一些证据,这 些证据,按她自己的意见,是可以证明“(弗洛伊德的)重 要的假说,即‘深层意识’不存在,他的理论毫无根据而 且荒唐可笑”,说他是在可卡因的影响下编制出这些理论 的,说他是“一个虚伪而且没有信仰的预言家”。
性学三论
• 《性学三论》主要研究人类性欲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这是弗洛伊德 继《梦的解析》之后对人性探讨中最富创见和最永恒的贡献之一。弗 洛伊德的《性学三论》于1905年发表,该论文分三个阶段,分别解释 人类幼儿性行为、性本能、性变态,论证“性”心理的某一特定因素 不协调、膨胀造成精神性疾病,“性”心理因素逃脱意识的控制而宣 泄的结果,也是未经正常意识心理加工改造的最原始性动力暴露,并 通过精神分析和强制治疗中获得各种“性变态”症状。他阐述各种心 理病的推动力量都以“性”本能为根基,强调这是他二十多年逐日累 积出的歇斯底里症和其他心理症的经验,就是他最佳的佐证。对于 “同性恋”的论断在3~5岁男女童各自羡慕对方的“性”器官,由于 “性”状态差异,则产生有不同的心理效果,男性产生“阉割情结”, 而女性产生“阳具嫉妒”! • 从这里可以看出他理论重要内容存在明显的片面性,尤其他夸大“性” 心理在整个人类心理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从而把“性”问题看作一 切心理问题决定性根源的极端,完全忽略人类其它活动对人类心理的 影响。
弗洛伊德
感转移到其生殖器,这一阶段起主要 作用的是男性生殖器官。男孩为自己 的性器官而感到骄傲,女孩则为自己 没有男性性器官而感到自卑。 这一阶段婴幼儿开始了由自恋向他恋 的发展,男孩出现“俄狄浦斯情结” (即恋母情结),女孩出现恋父情结。
潜伏期(6~11岁),其特点是儿童因受道德伦理
<二>梦的显意与隐意及梦的心理机制
把隐梦变为显梦的过程称为梦的工作,有五种基本
方式: 凝缩:“意即显梦的内容比隐念简单,好像是隐念 的一种缩写体似的”; 移置:即梦的检查; 视象:即将思想变为视象; 润饰:使梦前后连贯,富有逻辑; 象征:即把无意识的情绪由一物体转移到另一物体。
从人的心理深层结构和内在心理动力方面去
探讨人的奥秘; 强调性,把人的心理动力和能量都归结为性 的问题,并且把性的作用提高到整个社会文 明基础和动力的地位; 既有科学实证成份,又带有神秘色彩
一、无意识世界
弗洛伊德把人的精神活动分为三个不同的 层次:
意识
现实原则: 是一切感觉、知觉和理性
思维的主体,是自觉活动的激发者。
口腔阶段:从出生到1岁半,性感
带主要集中于嘴唇、舌头和口腔 黏膜上,是“为吸吮而吸吮的享乐” 与满足。这种吸吮的第一个性目标 是母亲胸乳,随后是自己身体的一 部分如手指。
肛门阶段:从1岁半到3岁。婴儿
的性感带转移到肛门周围。婴儿 通过排便以消除排泄物给肛门带 来的紧张感,并从中得到排便后 轻松的快感。
弗 洛 伊 德
精神分析之父------西格蒙德· 弗洛 伊德 (Freud,Sigmund 1856~1939)
弗洛伊德的生平
弗洛伊德的著作
弗洛伊德生平及主要著作
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西格蒙德(Freud Sigmund,1856-1939)奥地利精神科、神经科医生、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
1856年5月6日出生于摩拉维亚一犹太商人之家,是其父母八个子女中的长子。
他4 岁时随家人迁居维也纳。
17岁考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1881年获医学博士学位。
后开业行医,担任临床神经专科医生,终生从事精神病的临床治疗工作。
在探寻精神病病源方面,弗洛伊德抛弃了当时占主流的生理病因说,逐步走向了心理病因说,创立了心理分析学说(Psychoanalysis,又译精神分析),认为精神病起源于心理内部动机的冲突。
他思考敏锐、分析精细、推断循回递进、构思步步趋入,探讨问题中,往往引述文学、历史、医学、哲学、宗教等材料,揭示出人们心灵的底层。
主要著作有:《梦的解析》(1900年)、《性学三论》(1905年)、《心理分析导论》(1910年)、《文明及其缺陷》(1929年)。
1886年与马莎·伯莱斯结婚,育有三男三女,女儿A·弗洛伊德后来也成为著名的心理学家。
大事迹弗洛伊德·西格蒙德(Freud Sigmund)1856年5月6日出生在奥地利的一个犹太人家庭,1873年入维也纳大学学医,成绩优异。
1883至1885年,对脑髓进行了重要的研究,任神经病理学讲师;还发现了可卡因的麻醉作用。
在J·夏尔科的影响下,他的兴趣由临床神经病学转到了临床精神病理学。
1895年与布罗伊尔合著《癔病研究》,开创了精神分析法。
认为被意识所压抑的心理过程转换为躯体的症状而表现出来,则成为癔病,可用精神分析的方法治疗。
在技术上,他抛弃了古老的催眠术,代之以自由联想,也就是让患者想起什么就说什么,由此发现隐藏的病因。
他分析许多病例后确信,性的问题对神经症的发生起重要作用。
发现不但父母常有乱伦冲动,这种冲动更多地表现在儿童,甚至在婴儿期,即所谓的俄迪普斯情结。
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1.潜意识基础论:俗称”人为万物之灵”,这灵就意味着人有语言,会思维,能自觉行动而区别于万物,成为万物之首。
如果把潜意识理解为人们为精神生活的一种值得的补充形式与方面,那是无可厚非的。
但像弗洛伊德那样把潜意识抬得过高弗洛伊德竟理解为人们精神生活的一种基础与核心,而贬斥了意识对人的精神生活和行为活动的调节指导作用作出一种合乎实际的理论概括2.泛性论:弗洛伊德把从对精神症病患的研究德出的有关性的情结与结论,扩大应用在婴幼儿的摄食、排便等生理活动中,甚至推广应用到人文学科领域中,违反了具体对象应作具体分析的实事求是的一般科学原则。
弗洛伊德对于无论是生理现象、心理现象还是社会现象都应用同一规律,同一思维模式,也即他的泛性论去加以分析说明,虽引起过一般人不同与不同学科专家的重视与争论,因而使弗洛伊德及其精神分析产生了较大影响,但它在理论上局限与错误始终是明显存在的3.本能论:弗洛伊德认为本能是最不清楚的,但他重视本能,强调本能,并对本能加以归类确极其明确。
但是夸大了本能的作用,以它为主宰人的整个佸动的决定者,那就故过份强调本能儿将人混同于动物,降低为动物,突现了人的自然属性,从理论上是把本能绝对化,把人本能化、生物化,无视于人的社会性的实质。
弗洛伊德的本能论也在实践中产生的消极影响。
因为按照他的理论,既然人有死之本能,表现为破坏与侵犯的天性,那么犯罪与战争也就是不可避免的。
这样,客观上不啻为现实社会中的破坏和侵犯行为进行辨护,提供的理论依据。
以上三方面的剖析来看弗洛伊德理论的不足与局限,可归结为弗洛伊德在人性问题上的错误。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在其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上受到心理学界的批评:在研究对象与主题方面受到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最严厉的批评,在研究方法与外部效度方面则受到实验心理学家一再责难。
1.研究主题与对象的局限:研究不健康的人必然会产生畸形心理学这样的推论是否妥当,是可以商榷的。
但马斯洛在此表明了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研究健康人的心理或健康人格,则是无可厚非的。
宗教学复习资料
宗教学复习资料宗教学概论复习题一、填空1、宗教学的分支学科包括(宗教心理学、宗教社会学、宗教人类学等)根据崇拜对象的数量:多神教、独尊一神教、二元神教、一神教等根据宗教的形成方式分为:自发(自然)宗教与人为宗教2被称为西方宗教学之父的是(麦克斯。
缪勒)3宗教观念主要包括了(灵魂观念)、(神灵观念)、(神性观念)三个方面。
4英国学者泰勒在其名著()中提出并论证了宗教起源的万物有灵论观点。
5恩格斯把原始社会中的宗教又称为()。
6宗教节庆:佛诞节(农历4月8日)、涅槃节(农历2月15日)、基督教复活节、穆罕默德升天遨游朝觐耶路撒冷的(登霄节)、易卜拉欣受安拉启示宰羊代子献祭的(古尔邦节)、释迦牟尼菩提树下悟道的成道节(农历12月8日)、8以色列人的民族宗教是()。
9主教制(天主教、新教安立甘宗);长老制(加尔文宗);公理制(公理会、浸礼会)10基督教神学的基本内容包括(上帝论)、(基督论)、(教会论)等。
11伊斯兰教的基本信仰包括信安拉、(信使者)、(信经典)等。
12印度教的三大纲领是(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
二、判断题1在原始宗教中,(自然属性)是宗教的主要方面。
2在古典宗教中,(社会属性)是宗教的主要方面。
3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4这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
5在原始社会中,祖先崇拜一般是在鬼魂崇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6在宗教团体的组织形式上,佛教、伊斯兰教实行的寺院制。
7基督教《圣经》包括《旧约》和《新约》两部分。
8“上帝已死神学”是一种唯物主义学说。
9宗教与科学的冲突是不可调和的。
10列维·布留尔认为原始神话的思维方式是“原逻辑”的。
11“缘起”学说构成了整个佛教哲学的理论基础。
12艺术与宗教都是在作为共同根源的社会基础上生长出来的两种不同的文化活动。
13宗教信仰率与人口集约化程度之间存在反比的函数关系。
康德与弗洛伊德对宗教与信仰的解读近现代哲学中的宗教与存在观念
康德与弗洛伊德对宗教与信仰的解读近现代哲学中的宗教与存在观念近现代哲学中,宗教与存在观念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而康德与弗洛伊德作为两位重要的哲学家,对宗教与信仰也有着独特的解读和见解。
本文将从康德与弗洛伊德的角度来探讨宗教与信仰的含义以及其在人类生活中的意义。
一、康德对宗教与信仰的解读作为启蒙运动时期的代表人物,康德对宗教与信仰的解读凸显了理性与自由的价值。
他认为,宗教是个人对无限存在和终极真理的认识和追求,而信仰则是人类努力追求那些超越经验界限的东西的行为。
康德主张,人应该通过自己的理性来判断宗教与信仰,而不是迷信盲从。
他认为,宗教是个人自由与理性的基石,通过宗教与信仰,人们可以超越感性的束缚,追求真理、善意与美好。
在康德看来,宗教与信仰不仅仅是一种个人的信念,更重要的是它对人类社会和道德行为的影响。
他认为,宗教与信仰可以激发人们追求道德和行善的动力,通过宗教的道德规范和原则,人们可以获得道德行为的指引,从而构建一个更美好的社会。
然而,康德对宗教与信仰并不是完全肯定和盲目崇拜的。
他批判了一些虚无的宗教信仰,如奉行形式主义的仪式化宗教,他认为这只是一种形式的崇拜,没有真正的信仰内涵。
康德主张的宗教与信仰是建立在纯粹理性之上的,它强调理性与信仰的统一,只有通过思辨和判断才能达到真正的信仰。
二、弗洛伊德对宗教与信仰的解读相较于康德,弗洛伊德对宗教与信仰有着较为独特的见解。
他将宗教与信仰视为一种心理现象,并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其进行解读。
弗洛伊德认为,宗教信仰是人类面对无意识中强大力量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是一种逃避现实的方式。
在弗洛伊德看来,宗教与信仰的根源是人类对父权威的崇拜。
他认为,宗教信仰中的神就像是一个父亲般的存在,给人以安全感和保护。
宗教信仰的起源与儿童时期的幻想有关,儿童在面对不确定的现实时会构建一种理想化的父母形象来满足内心的需求,而这种理想化的父母形象在宗教信仰中得到了延伸。
弗洛伊德还指出,宗教信仰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人的心理需求,例如对死亡的恐惧、人生意义的追寻等。
弗洛伊德
一、意识与无意识艺术创造是人类审美活动的特殊形式,它是社会生活的艺术家头脑中的反映,并受着经济基础的制约,因此恩格斯指出:“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
”①然而,艺术创造更是一种人类自我认识和探索的手段,它是极富形象化和个性化的精神思维活动,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在艺术创造中都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
在十九世纪的浪漫主义时代,人们甚至把艺术创造完全看作一种心理活动并企图用天才、气质等先天因素来解释艺术心理中的个性化机制。
尽管柯勒律治反复强调诗歌是心灵的产物,但他把意识看成这种心灵运动的决定力量,他在《论诗或艺术》中指出:“在每一件艺术品中都有着外部与内部的调和;有意识的东西对无意识的东西有那么深刻的影响,以致它显现在无意识的东西之中。
”②与此相袭相悖,弗洛伊德不仅认为艺术创造纯粹是心理活动,而且认为最终是心理需要决定了这种心理活动,最关键的是他认为艺术创造是由人的无意识所支配制约。
他的这些观点是以一整套较为系统的“深层心理学”理论作为科学依据的。
弗洛伊德的“深层心理学”最初是建立在意识和无意识这两块基石上的,他把种人格机制的二元结构看成是人的精神活动的主体;无意识是广阔有力、决定意识的部分,而人的能动意识过程却仅仅是心灵分离出的小部分或某些外在动作。
这即是说,人的精神活动若是座冰山,只有很小的部分浮于意识领域,而绝大部分都淹没有意识水平面之下,处于无意识状态。
这一发现无疑导致了人们对自我心理深度决定力量的重新认识,这是人类自我探索历史中一次重大的转折。
1923年,弗洛伊德注意到了维持个体生存及绵延种族的各种性能量,这种蓄储着大量原始冲动的“生活本能(eros)”是用笼统的无意识理论无法细分和概括的。
因此,在《自我和伊特》一书中,他引入了“伊特”和“超我”这两个概念,修改了意识和无意识的简单划分,最后确定了自己的心理机制结构理论,对人的心理机制和级差提出了更基本的、更严格的标准,文艺创造中的心理机制也正是在这种普遍心理机制的基础之上形成的。
弗洛伊德的“三我”结构和宗教理论
弗洛伊德的“三我”结构和宗教理论作者:杨晖唐艳玲来源:《现代交际》2011年第01期[摘要]宗教理论是弗氏整个理论体系的一块试金石,透过它我们将发现精神分析理论的优势和不足之处。
本文从弗洛伊德“本我—自我—超我”这一人格“三我”结构出发,探讨这一结构在其解释宗教起源与发生中的适用性问题。
[关键词]宗教人格三我弗洛伊德[中图分类号]B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1-0038-02弗洛伊德写了《精神分析导论》《日常生活的精神病理学分析》《释梦》等一系列杰出论文,而他的影响则远远超出了那一学科内部,波及文学、艺术、文化等领域。
就我国而言,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普通读者,对弗洛伊德的了解主要集中在他的梦理论、人格结构、意识学说以及他分析陀思妥耶夫斯基、歌德、达·芬奇那几篇惊世骇俗的论文,而对他的宗教理论则相对了解较少。
这一方面是因为宗教研究在国内学术界长期处于一种边缘状态,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宗教理论在弗洛伊德的整个理论架构中是较为薄弱的一块,它远未获得一种成熟的系统性和严格的经验研究支撑。
但是,宗教理论或许是弗氏整个理论体系的一块试金石,透过它我们将发现精神分析理论的优势和不足之处。
本文从弗洛伊德“本我—自我—超我”这一人格“三我”结构出发,探讨这一结构在其解释宗教起源与发生中的适用性问题。
弗洛伊德的宗教研究贯穿了几十年,早在1913年,他就发表了《图腾与禁忌》这本小册子,尝试把精神分析学说运用于原始文化研究。
之后在他晚年,他又发表了《一种幻想的未来》(1927)《文明及其不满》(1930)和《摩西与一神教》(1939)等论文,将早年的研究继续推进下去。
事实上,从《一种幻想的未来》开始,弗洛伊德的研究重心就发生了“一个重大转变”:“我的兴趣在自然科学、医学和心理治疗学等领域里经过了长期的迂回曲折,之后它回到了很久以前就吸引我的文化问题上来。
”①弗洛伊德至少有一个关于宗教的主要观点是为人熟知的——他说宗教是人类集体的“强迫性神经症”。
弗洛伊德论宗教与科学
维普资讯
第8 卷第 6 期 20 0 6年 1 2月
武 汉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 )
J f h nU i f c. T c . Sca S ineE io ) .o a n.o i& eh ( oi ce c dt n Wu S l i
Vo . No 6 1 8, . D c2 o e. o 6
弗洛 伊 德 论 宗 教 与 科 学
黄 忠 晶
( 江南大学 法政学 院 , 江苏 无锡 2 4 2 ) 1 12
摘要 : 弗洛伊 德在 将 自己的研 究转向人类社会领 域时 , 着重探 讨 了 宗教 与科 学 问题 , 深入探 讨 了宗教 的起源 、
13 ) 99 将研 究转 向人文社会科 学领域时 , 教 宗
问题是他着力探讨的一个主题。弗洛伊德首先探 讨了宗教的起源 。在人类进入文明之初 , 他们的
生 活状况并 不好 , 至 可 以说是 难 以忍 受 的 。 自 甚
然以非人力所能抗拒 的地震、 洪水泛滥、 暴风骤雨 等伤害人类 。人类 的身体会逐渐衰 老, 死亡对于 原始人类来说 , 是一个重大的痛苦之谜 , 他们感到 自己的命运是残酷 的, 而且无法把握 。文 明社会 给人类带来贫困差距 , 各种禁律和社会 制度 的不 完善, 也使人类遭受一定程度的痛苦 。总而言之 。 人们仍然处 于孱弱无助的状态 。这种孱弱无助的 状态 , 使他们寻求神的帮助, 这就是宗教的起源。 最初人类是通过将 自然人性化 , 自然的力 把 量变成了神 。这时的神具有三重作用 : 它们必须 驱除自然的恐惧 ; 必须使人和残酷 的命运协调一 致, 特别是像死亡 中所表明的那样 ; 必须补偿文明
论弗洛伊德的文化观-精品文档
论弗洛伊徳的文化观自大学时代起,弗洛伊德就对哲学和人文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当垂暮之年回忆起自己的生命历程时,他把自己晚年对人文科学的兴趣称为一种“回归”,是经历从“医生时光走过自然科学、医学,以及心理治疗的迂回道路”,最终又回到了“那些曾经在年少时代使他迷恋的文化议题”。
弗洛伊德用他的精神分析理论,去分析人类各种文化现象,对文化的定义、构成、起源、发展做出了具有浓厚的精神分析理论特色的阐释和说明。
、对文化的定义弗洛伊德的文化观主要集中在《一个幻觉的未来》和《文明及其缺憾》两本著作之中。
在前一本书中,他对文化作了如下定义:所谓人类文明,对此我的意思是说,人类生命从其动物状态提升而来,而且不同于野兽生命的所有那些方面我不屑于对文化和文明加以区分一一如我们所知,人类文明常常向观察者展示两个方面。
一方面,它包括人类为了控制自然的力量和汲取它的宝藏以满足人类需要而获得的所有知识和能力;另一方面,它还包括人类为了调节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特别是调节那些可资利用的财富分配所必须的各种规章制度。
在《文明及其缺憾》中,他再一次强调了自己对文明的看法:文明这个词描述了人类全部的成就和规则,这些成就和规则把我们的生活同我们动物祖先的生活分开来,并且服务于两个目的一一即保护人类免受自然之害和调节他们的相互关系。
由以上定义可知,弗洛伊德对文化的理解强调了三个方面: 第一,文化和文明是两个相同的概念。
将“文化”与“文明”两者对立起来,是德国学术界的一种传统,弗洛伊德将“文明”和“文化”等同起来,既体现了他的文化观在一定程度上沿袭了人类学的传统,也体现了他对德国传统哲学的反叛精神。
第二,文化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标志。
通过把“文明”和“文化”这两个概念界限的消除,弗洛伊德准确地抓住了文化最为本质的特征,即文化是人类的专属所有物。
第三,文化包含两方面的基本内容:一是人类通过控制自然而获得的财富、知识和能力,二是用以分配财富和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各种规章制度。
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弗洛伊德.西格蒙德 (Frend Sigmund 1856―1939),奥地利医生、心理学家,他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
生平简历1856年5月6日出生于摩拉维亚,4岁时举家迁居维也纳。
他在中学时代就显示出非凡的智力,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7岁考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1876年到1881年在著名生理学家艾内斯特布吕克的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
1881年开始私人开业,担任临床神经专科医生,1886年与马莎.伯莱斯结婚,育有三男三女,女儿A弗洛伊德后来也成为著名的心理学家,1938年因遭纳粹迫害迁居伦敦,于1939年12月23日因口腔癌在伦敦逝世。
弗洛伊德对精神分析的兴趣是在1884年与J布洛伊尔合作期间产生的,他们合作治疗一名叫安娜.欧的21岁癔症患者,他先从布洛伊尔那里学了宣泄疗法,后又师从J沙可学习催眠术,继而他提出了自由联想疗法,1897年创立了自我分析法。
他一生中对心理学的最重大贡献是对人类无意识过程的揭示,提出了人格结构理论,人类的性本能理论以及心理防御机制理论。
早年从事神经学的研究,随后在J.M.夏尔科、A.A.利博尔特和J.布罗伊尔的影响下,应用催眠治疗精神疾病。
1893年与布罗伊尔合作发表《癔病的研究》,提出一个假设,认为病人把曾经有的情绪经验排除到意识之外,由此阻碍了许多心理能力;通过催眠回忆后,情绪发泄了,病就痊愈了。
由此逐渐发展了精神分析技术。
由于对病人及对自己的梦的观察和分析,弗洛依德发现和确认了无意识心理现象。
提出梦是愿望的满足,形成了梦的分析技术。
1900年出版《梦的解析》一书。
这是用前所未有的思路,别出心裁的开创一种研究心灵和精神病理现象的新领域。
1905年弗洛依德出版《性学三论》一书,他把生物发生原则用于研究心理性欲的发展,对这一问题做了种系发生的和个体发展的观察与概括。
1914年弗洛依德发现自恋的心理现象,并以先天的内部驱力,即爱力来解释人的行为,认为生命由此得以支持。
永远的弗洛伊德——由《弗洛伊德主义新论》引发的感想
心理研究Psychological Research2023,16(2):189-192由车文博先生与郭本禹教授联袂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新近发行的三大卷本皇皇巨著《弗洛伊德主义新论》(以下简称新论)分置案几床头已有月余。
按车先生在其《西方心理学史》一书中所倡导的读书四法的第一要诀“整体把握法”,认认真真地对导论、三大卷分卷主编撰写的前言及结束语一字一句读了不下三遍,对自己授课时或藏书中没有关涉到的人物、章节也断断续续地看了两遍。
翻阅品味间感慨万千、浮想联翩,但掩卷提笔、细说点评又不知从何写起,踌躇多日竟毫无进展,最后还得仰仗弗洛伊德“出手相助”定下写作思路:采用变通的自由联想法,信马由缰、收放随性、不拘格式、繁简由己。
1引子2006年指导过一篇硕士学位论文《心理学的公众与专家形象探究》。
为了与心理学专家相匹配,所调研的公众特意选定为受过高等教育的从业人员,有一千二百余人完成了公众版问卷,对其中几道题项的作答发人深省。
(1)您认为心理学工作者主要是从事什么工作的?多数人回答是穿白大褂给人治病的。
(2)请您写出所知道的心理学家的名字。
绝大多数被试言明一无所知,但有80余位写定弗洛伊德这一鼎鼎大名,使其稳居榜首,而在心理学界如雷贯耳的冯特、华生、斯金纳、马斯洛、班杜拉等巨擘则无人知晓。
更令人汗颜的是,国内学者竟无一人被提及。
(3)请列出您读过的经典的心理学著作的名称。
与上一题的作答高度一致,绝大多数被试明言一本心理学著作也没仔细读过,但有54人明确写到曾拜读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尽管读不太懂),依然无出其右者。
可以预见,时至今日再问同样的问题,也不会有多大改观,或许心灵鸡汤类、励志类或幸福类的冒牌心理学作品会被提及一二。
不禁感叹三声:弗洛伊德,永远的弗洛伊德,心理学界无人比肩的弗洛伊德!无独有偶,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为了扭转教师授课时只空讲理论而不(或难)顾及实际操作或具体实务的窘境,切实提升教师们的心理辅导与咨询水平,与台湾彰化师范大学辅导与咨商学系达成深度合作意向。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
一、人物简介
• 1889年,弗洛伊德又到法国的南锡向伯恩海 姆( H. Bernheim, 1840-1919)学习催眠 疗法,这对弗洛伊德今后发展他的精神分析法 也很有启发。从南锡回来后,弗洛伊德继续与 布洛伊尔合作。在临床实践中,他发现布洛伊 尔在治疗过程中使用的“谈疗法”需花大量时 间与病人谈话,而沙科的催眠疗法疗效不巩固 ,且有相当一部分病人不能接受催眠,因此, 他决定让患者在觉醒状态下,身心放松地在卧 榻上把想到的话尽量说出来。弗洛伊德把这种
确切地讲,梦是一种受压抑的愿望经过改装之后的达成。弗 洛伊德把梦的改装称为“梦的工作”。梦的工作的任务就是 把隐意变作显意的过程。相反,释梦就是由显意回溯到隐意 的过程。如果说,梦的隐意是真实的愿望,那么,梦实际上 成了一种画谜,只有把握了各种符号意义的人才能真正了解 它的意义。
梦中的愿望可以分为四种来源
游离不定的和不可摧毁的
在常态心理中,它可以发泄在正当的性欲活动中,但在性 生活失常的情况下,它可以泛滥依附在别的活动上。
有许多的人类活动表面上与性欲毫无关系,而实际上是性欲 的表现 eg:婴儿的吸吮—不仅保证得到营养,也是整个性生活的出 发点,是后来各种性的满足雏形
成人正常的性生活或倒错的性生活,都起源于婴儿的性欲。
(1 )也许在白天受到某种刺激,但由于外在的理由无法得到满足 , 因而把一个被承认但却未被满足的意愿留给了晚上。 ( 2 ) 也许是来源于白天所思 , 但遭到排斥 , 因此留给夜间一个不 满足而且被压抑的愿望。
( 3 ) 也许与白天无关 , 它是一些先前受压抑只有到晚上才活动的 愿望。 (4)晚间随时产生的愿望冲动,如口渴或性的需求。
• 弗洛伊德的著作内容从记忆错乱到神经症 再到 文明 的 性 质, 整个 学 说 的发 展完成了从
宗教心理学视阈下弗洛伊德的宗教经验观——兼论弗洛伊德理论的X模型
、
宗教 神 秘 经 验是 一种 潜 意识
弗 精 神分 父 。他 心理结
说 l l
洛 伊 德 ( imu d F e d 1 5 Sg n ru , 8 6—1 3 是 9 9) 析 心 理 学 的 创 始 人 , 誉 为 精 神 分 析 之 被 的 精 神 分 析 学 说 由 三 大 部 分 构 成 : 是 一 构 说 ; 是 人 格 结 构 说 ; 是 心 理 动 力 二 三
基 金 项 目 : 疆 维 吾 尔 自治 区 大 学 生思 想 政 治教 育科 研 规 划 项 目( 8 ZY 2 ) 果 新 0 SJ 0 9 成
作者简介 : 周普元( 9 9一) 男, 17 , 新疆师范大学法经 学院宗教 与 民族研 究所讲 师, 学硕 士, 哲 主要从 事 宗 教心理学研 究。彭无情 (9 0一) 男, 18 , 新疆师范大学法经学院讲 师, 哲学硕士 , 主要从 事宗教 学研 究。
理 学层 面 阐释 了宗教 中的神 秘 经 验 问题 , 建 立 了弗 洛伊 德 理 论 的 x模 型 , 示 了“ 神 合 一 ” 宗教 神 并 揭 人 等 秘 经验 , 实质 是 人 的 一 种 潜 意识 状 态 。这 预 示 了 心 理 学 是 宗教 神 学 的 “ 险 伙 伴 ” 弗洛 伊 德 理 论 的 其 危 。 x模 型 的建 立 , 以使 人 们 更 加 深 刻地 认 识 和 对 待 心 理 学 潜 意 识 理 论 , 起 步 中 的 宗教 心 理 学 学 科 建 设 可 对
有所裨益。
关 键 词 :宗教 心理 学 ; 弗洛 伊 德模 型 ; 宗教 神 秘 经 验
中图 分 类 号 : 11 B 5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0 8— 35 2 1 )4— 0 6— 5 10 2 9 (0 0 0 0 0 0 收 稿 日期 :00—0 21 4—1 1
对弗洛伊德理论的评价
对弗洛伊德理论的评价THINKING读书有感20世纪以来,凡是与人类精神生活有关的科学文化活动以及探讨人的本质的形形色色的理论学说,或多或少都烙上了弗洛伊德的印记。
现代心理学(处于主流地位的学院式心理学)对心理的研究往往缺乏“人”的维度,也就是说不是从人自身出发,不是人把握自身的心理,而是似乎某个客观的、外在于人的“第三者”在看心理。
这样,学院心理学本身主要关心的是对于人的微不足道的问题,而爱、死亡、不幸和人的命运等这些普遍关系到人的问题,却处于主流心理学的视野之外。
这也就是精神分析为什么会生生不息的原因所在。
忽然记起了lol游戏解说冷小莫的一句话:“倘若对手过于强大,那我们就该避其锋芒,剑走偏锋!”学院心理学派别盛行的那个时代,弗洛伊德并没有选择在认知、行为等领域里和其他心理学一教高下,比一比谁的研究更加深入。
就算他赢了,也不过是心理学长河里的一颗卒子,溅不起多少浪花。
所以,他剑走偏锋,走的很偏很偏,甚至成了备受争议的一个人,不少人都在反感他的理论学说。
剑走偏锋的确很容易走入一个极端,但却不一定只会博得旁人的厌恶和白眼,或许也能像弗洛伊德那般,赢得一个时代的青睐。
弗洛伊德开创的精神分析运动已经走过了百年历程,他以其对人类精神和行为所做出的惊世骇俗的发现,不仅使当代人对自我和世界的认识,以及日常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而且波及到诸多科学领域。
但是,弗洛伊德同样是20世纪最受争议的思想家之一。
对待他,我们应该客观评价。
弗洛伊德的1 开辟了潜意识心理学研究的先河这是弗洛伊德最重要的贡献。
尽管有人质疑”弗洛伊德发现了潜意识“这一说法,因为近代不少人都对前意识进行过研究,比如说莱布尼茨,赫尔巴特,费希纳等人,但是,精神分析对潜意识的探讨内涵丰富,观点独到,意义远大,因此这一说法并无夸大的意思。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霍尔曾说:“从心理学的历史发展来看,现代心理学创始人冯特所忽视的潜意识问题,正是弗洛伊德所重视的问题。
埃里克森与弗洛伊德的比较
埃里克森与弗洛伊德的比较埃里克森与弗洛伊德差异的主要方面列举如下:发展弗洛伊德把他的研究集中于六岁前就形成的心理性欲发展阶段,因为他感到人格发展的大部分最重要的东西那时就已形成。
而埃里克森研究的是贯穿整个人生的人格发展。
尽管荣格也相信重要的发展在整个人生中都会出现,但是,埃里克森对发展过程的阐述比荣格更为详尽。
自我心理学埃里克森把注意从本我转到自我的研究上来。
他把社会看成是潜在的力量源泉,而不是把个人当作与社会作斗争的战士。
柯西尼(Consini)对这一点作了以下解释,埃里克森并非把个人当作社会力量的玩物,而是向人们呈现了一个正在生成的个体的概念,由于受到人生危机的挑战,从而使他以胜利者和强者的形象出现。
这就意味着埃里克森把个人当作自身的主宰,当作命运之船的船长,而不是那种不得不服从别人支使的船员。
埃里克森具有一种乐观而富于创造性的人格观。
潜意识心理虽然埃里克森的理论强调意识的自我,但他并不完全忽视潜意识的机制。
事实上,尽管自我从某些社会经验获得力量,但是这些经验本身却大部分是潜意识的。
精神治疗我们已经看到,埃里克森把成功地通过人生八个发展阶段从而获得希望,意志,目的,能力,忠诚,爱,关心和智慧等美德的人看成是健康的人。
如果没有获得这些美德,那他们的自我就会比健康人的自我更脆弱,帮助提供形成这些美德的各种条件正是治疗者的职责。
这与弗洛伊德把使用诸如梦的分析和自由联想法的治疗作为有助于了解潜意识的信条截然不同。
宗教弗洛伊德对宗教的看法是模糊不清的,他认为宗教仅仅是建立在幼年恐惧和愿望之上的集体神经病症。
埃里克森完全反对这个观点。
他认为,宗教是许多人真正需要的东西。
多少世纪来,人类一直运用宗教来更好地表达人生的各种事件,从而减少对人类的威胁。
根据埃里克森的观点,如果没有宗教,成千上万人的人生中将会充满着不确定性。
在这方面,埃里克森与荣格和阿德勒的观点是相吻合的。
我们知道,虽然埃里克森自称为弗洛伊德的信徒,但他的理论与弗洛伊德的理论很少有共同之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8卷第6期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 .8,No .62006年12月J.of W uhan Uni .of Sci .&Tech .(Social Science Editi on )Dec 12006 收稿日期:2006-07-20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编号:04SS D8400004). 作者简介:黄忠晶(1949-),男,江苏沛县人,江南大学法政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社会学、哲学、社会思想史研究.弗洛伊德论宗教与科学黄忠晶(江南大学法政学院,江苏无锡214122)摘要:弗洛伊德在将自己的研究转向人类社会领域时,着重探讨了宗教与科学问题,深入探讨了宗教的起源、作用和可靠性。
他认为,宗教的性质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幻觉,其中有些观点类似于妄想;宗教有它存在的理由;当人类度过童年期后,必然会脱离宗教而进入科学阶段;科学不是幻觉,它有可能使人们获得真正的幸福。
关键词:弗洛伊德;宗教;科学;幻觉中图分类号:B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3699(2006)06-0008-04Freud on Reli g i on and Sc i enceHUAN G Zhong 2jing(School of La w and Politics,Southern Yangtze University,W uxi 214122,China )Abstract:A s Freud turned his study int o the field of human s ociety,he put e mphasis on the issues of religi on and science .He p r obed int o the origin,functi on and reliability of religi ons .He believed that religi on that ex 2ists f or a certain reas on is a s ort of illusi on in essence,and s ome of religi ous ideas are like fantasy .W hen mankind has moved beyond its infancy,he will inevitably break a way fr om religi on and e mbrace science which is not a illusi on and thus can bring t o man real happ iness .Key words:Freud;religi on;science;illusi on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 mund Freud,1865-1939)将研究转向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时,宗教问题是他着力探讨的一个主题。
弗洛伊德首先探讨了宗教的起源。
在人类进入文明之初,他们的生活状况并不好,甚至可以说是难以忍受的。
自然以非人力所能抗拒的地震、洪水泛滥、暴风骤雨等伤害人类。
人类的身体会逐渐衰老,死亡对于原始人类来说,是一个重大的痛苦之谜,他们感到自己的命运是残酷的,而且无法把握。
文明社会给人类带来贫困差距,各种禁律和社会制度的不完善,也使人类遭受一定程度的痛苦。
总而言之,人们仍然处于孱弱无助的状态。
这种孱弱无助的状态,使他们寻求神的帮助,这就是宗教的起源。
最初人类是通过将自然人性化,把自然的力量变成了神。
这时的神具有三重作用:它们必须驱除自然的恐惧;必须使人和残酷的命运协调一致,特别是像死亡中所表明的那样;必须补偿文明的生活所强加于它们的痛苦和贫困[1](p169)。
随着时间的流逝,神的前两项功能和作用有逐渐减弱之势。
人们在观察中发现,自然现象是根据其内部需要自动发生的,神只是在偶然的、所谓奇迹的情况下,才会介入到自然的发展过程中来。
在命运问题上,人们也感到,如果是众神创造了人的命运,那么他们的意见就注定是不可测知的,不可能指望他们来改变人的不幸的命运。
这样,人们期待于神的作用越来越集中于第三个方面,也就是铲除文明社会存在的不足和邪恶,注意人们在生活中相互造成的苦难,关注文明禁律的付诸实施。
文明的禁律本身具有一个神圣的起源;它们超越了人类社会,而且拓展到自然和宇宙。
于是,这个世界上所发生的一切被看作是一个乐善好施的上帝的表现意图,他注视着我们每个人的行动;他看似严厉,却不会使我们遭受痛苦,不会让我们成为过分强大而又冷酷无情的自然力量的玩物;死亡2006年第6期黄忠晶:弗洛伊德论宗教与科学本身并不是物种的灭绝,不是返回无生命状态,而是开始一种新的存在,它位于通往更高层次的发展过程中。
一切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样,生活中的一切恐怖、痛苦和艰难都注定会被除去。
死亡后的生活可以使我们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
弗洛伊德指出:“这些最广泛意义上的宗教观点被珍视为文明的最宝贵财富,珍视为文明必须向文明社会的人所提供的最宝贵的东西。
把宗教和人类从地球上获得的财富,与向人类提供的食物和防止人类患病等相比,人们会更加珍视宗教。
如果不把人们希冀获得的价值放到这些观念中,人们就会觉得,生活是难以忍受的。
”[1](p171)与人们强调宗教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他们无法确认宗教教义的可靠性。
对于人们凭什么相信这些宗教教义的问题,传统的说法大致有三种答案:①我们的原始祖先已经相信了它们;②我们的证据也是从原始祖先那里传下来的;③根本就不能提出想证实这些教义的问题。
第三种回答一定会引起人们最强烈的怀疑,而且表明社会已经意识到其宗教教义的不可靠性,否则它一定会提出一些必要的材料,让任何一个想获得这种宗教信念的人,都可以随意支配这些材料。
另两个回答显然都不能证明宗教教义的可靠性:因为我们的祖先比我们无知得多,他们相信的是那些我们今天决不可能相信的东西;祖先留给我们的所谓证据是写在书上,但这些书胡编乱造、矛盾百出,本身就不值得信任。
毫无疑问,留给我们这份遗产的祖先也肯定感觉到了这一点。
他们当中有许多人可能抱着和我们一样的疑问。
但是,给他们造成的压力太大了,致使他们不敢说出来。
有些敢于质疑的人,被宗教裁判当作异端分子而惨遭杀害。
弗洛伊德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尽管宗教观念明显地缺乏可靠性,却对人类产生了最强烈的影响。
它的内在力量究竟何在?经过深入研讨,他得出结论,这些作为教义公之于众的宗教观念,既不是人类生活经验的积淀物,也不是他们思维的最后结果。
“这是一些幻觉,是一些人类最古老、最强烈和最迫切愿望的满足,其威力的奥秘就存在于这些愿望的力量之中。
”[1](p181)这里,弗洛伊德并没有简单地将宗教观念说成是错误。
他分析说,幻觉和一般的错误是有区别的。
首先,幻觉不一定必然是错误的,也就是说,有些幻觉不是不可实现的,也不是与现实相矛盾的。
例如,一个中产阶级的少女可能会有这样的幻觉,有一个王子即将前来娶她为妻。
这种情况是可能发生的,的确有少数诸如此类的情况发生。
其次,即使属于错误的幻觉,它也是产生于人类的愿望;而一般的错误并不是建立在愿望之上的。
弗洛伊德举例说,哥伦布曾认为,他发现了通往印度的新航路,这当然是错误的。
但它本质上是一个幻觉,因为在这个错误中,他的愿望所起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就错误的幻觉而言,它接近于精神病的妄想,妄想与现实是矛盾的,它们都是建立在人的愿望之上。
弗洛伊德还举了一个例子:宗教教义说,弥赛亚即将降临人世,建立一个黄金时代。
这是纯属不可能的,一个人是把这种信念分析为一种可能实现的幻觉,还是分析为一种类似于妄想的东西,这就要取决于他个人的态度了。
弗洛伊德得出结论说,所有这些宗教教义统统都是幻觉,都是无法证明的;其中有些观点简直是不可能的,它们和我们辛辛苦苦发现的关于现实世界的一切,简直毫无共同之处,因此,我们可以把这些宗教教义比作妄想[1](p182-183)。
即使宗教是一种幻觉,如果它能成功地使大多数人获得幸福,使他们得到安慰,使他们和生活协调一致,并且使他们成为传播文明的工具,那么,就没有人试图改变数千年来宗教统治人类社会的现状了。
但是,实际情况正好相反。
即使在宗教统治占绝对支配地位的时代,人们也不是变得更道德一些,他们生活得并不幸福,他们对文明感到不满,但又无法改变它,也不能发泄自己的敌意。
弗洛伊德认为,宗教在人类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是有一定的必然性的。
在人类社会初期,由于知识贫乏、文化落后、人们愚昧无知,对人类的共同生存来说,不可或缺的本能克制,只有借助纯感情的力量才能取得。
人类社会的这一过程,类似于一个个体在他的童年期的经历。
与一个人在童年必然会产生一种强迫神经症一样,人类社会在它的初期也会有一种人类普遍的强迫性神经症,这就是宗教,它是人类幼年期孱弱无助状态的必然产物。
与宗教在人类历史上存在的理由相联系的是,人类必然会脱离宗教。
这正如一个个体终会度过童年期而走向成年,他会克服自己的强迫神经症,而获得健全的精神。
弗洛伊德认为,我们现在正处于这一发展阶段。
弗洛伊德并不认为,现在可以马上废除宗教或用强制力量来废除宗教。
首先,虔诚的信徒不会因为强制的力量就放弃自己的信仰。
其次,即使这样做有一定效果,那也太残酷了。
他打了个比方:“一个人已经吃了十年安眠药,如果不让他再吃安眠药,那么,他当然无法入睡。
宗教的安慰作用非常酷似麻醉剂的作用。
”[1](p200)对于那些长9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期受宗教熏陶的虔诚信徒来说,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宗教的保护。
但这并不意味着弗洛伊德同意下述观点:人类倘若没有宗教幻觉的慰藉,就会精神完全崩溃;倘若没有宗教,他们就无法忍受生活的艰辛和现实的残酷。
他反驳这种观点说,这只是对一部分人来说是千真万确的,即那些从童年起就被灌输宗教这剂苦涩2甜蜜的毒药的人。
而对于那些受到正规科学教育的人来说,他们不需要这种精神麻醉剂。
他们也会发现自己处在进退维谷的困境之中,他们也承认自己是完全孱弱无助的,而且在整个宇宙中是无足轻重的,但他们不需要乐善好施的上帝细心照顾,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应该面对现实,去过“充满敌意的生活”。
这里弗洛伊德开始涉及到宗教与科学的关系。
由于在人类社会中科学精神的增长,可以得到知识宝藏的人数越多,对宗教信仰的分崩离析就越广泛———最初只是放弃那些过时的、遭到人们反对的宗教观点,而后来则连它的基本原理也放弃了[1](p190)。
弗洛伊德概述了人类历史上科学对于包括宗教在内的人的自恋或幻觉的三次重大打击。
哥白尼的重大发现得到普遍承认时,人类的自恋遭到第一次打击———天体论的打击。
达尔文的科学研究结束了人的傲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