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医辨证施治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的治疗

合集下载

中医辨证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辨证分型

中医辨证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辨证分型

中医辨证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辨证分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在消化道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完好的情况下,出现持续或反复出现的消化道症状,如上腹胀闷、腹痛、恶心、呕吐、饱胀等,并伴有消化功能异常。

中医辨证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主要是通过辨别病因病机和病理变化进行中医辨证分型,然后采取相应的中药治疗和调理方法。

一、中医辨证分型:1.脾胃虚弱型:主要特点是脾胃气虚,消化功能减弱。

患者多表现为食欲减退、腹胀便溏、舌淡苔白等。

治疗时应益气健脾、健胃消食,可选用党参、黄芪、白术等温补药物。

2.气滞型:主要特点是气机不畅,消化功能受阻。

患者多表现为腹胀闷、烧心、口苦、口干等。

治疗时应理气行滞,可选用枳壳、香附、陈皮等理气药物。

3.肝胆郁结型:主要特点是肝气郁结,症状多见于精神抑郁、烦躁易怒等。

患者多表现为食欲减退、腹胀、嗳气等。

治疗时应疏肝行气、和胃消食,可选用柴胡、香附、郁金等疏肝药物。

4.阳虚型:主要特点是阳气不足,消化功能减弱。

患者多表现为肢冷、畏寒、腹痛等。

治疗时应温阳健脾、健胃消食,可选用附子、肉桂、干姜等温阳药物。

5.阴虚型:主要特点是阴液亏虚,消化功能减退。

患者多表现为口干口渴、消瘦、盗汗等。

治疗时应滋阴养胃、健脾消食,可选用熟地、枸杞子、麦冬等滋阴药物。

6.胃湿型:主要特点是湿气郁滞,消化功能减弱。

患者多表现为食欲不振、口黏腻、恶心呕吐等。

治疗时应健脾健胃、祛湿消食,可选用茯苓、半夏、草果等祛湿药物。

二、常用中药治疗:1.半夏泻心汤:适用于脾胃气虚、食滞胸口闷滞等病症,方剂主要包括半夏、黄连、干姜等。

2.保和丸:适用于气滞胃脘痞闷、饮食停滞等病症,方剂主要包括枳壳、乌梅、牡蛎等。

3.柴胡疏肝汤:适用于肝胆郁结、胃气不舒等病症,方剂主要包括柴胡、黄芩、干姜等。

4.四君子汤:适用于脾胃虚弱、气虚久泻等病症,方剂主要包括人参、白术、茯苓等。

5.六君子汤:适用于脾胃气虚、气虚久泻等病症,方剂主要包括党参、白术、陈皮等。

食积非溃疡性消化不良伤食

食积非溃疡性消化不良伤食

04
食积非溃疡性消化不良伤食的 预防与护理
饮食调理
规律进食
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以减轻 胃肠道负担。
多样化饮食
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类、低脂肪 食品,增加饮食中纤维素的含量, 以促进消化。
控制刺激性食物
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烟酒等刺激 性食物,以免刺激胃肠道。
注意饮食卫生
避免食物污染和细菌滋生,以预防 胃肠道感染。
THANKS
感谢观看
病例三:手术治疗成功案例
总结词
手术治疗在食积非溃疡性消化不良伤食的治疗中具有显 著效果。
详细描述
一男性患者,55岁,因长期饮食不规律导致腹部胀满 、嗳气频频,恶心呕吐,大便秘结,舌苔厚腻,脉象弦 滑。经过中医诊断为食积非溃疡性消化不良伤食。由于 患者病情严重,医生建议进行手术治疗。手术过程中, 医生采用微创技术,将患者肠道内的食物残渣和异常组 织清除干净,并使用中药进行术后调理。术后患者恢复 良好,症状明显改善。继续进行术后调理和饮食控制后 ,患者完全康复。
病例二:针灸治疗成功案例
要点一
总结词
针灸治疗对食积非溃疡性消化不良伤食具有显著疗效。
要点二
详细描述
一女性患者,48岁,因饮食过量导致腹部胀满、嗳气 频频,恶心呕吐,大便秘结,舌苔厚腻,脉象弦滑。经 过中医诊断为食积非溃疡性消化不良伤食。医生选用针 灸治疗,取中脘、足三里、内关等穴位,采用泻法进行 针灸。治疗一次后,患者症状有所缓解。继续治疗两次 后,患者症状完全消失,大便通畅,腹胀消失,恶心呕 吐未再发作。
食积非溃疡性消化 不良伤食
2023-11-03
目录
• 食积非溃疡性消化不良伤食概述 • 食积非溃疡性消化不良伤食的中医治疗 • 食积非溃疡性消化不良伤食的西医治疗 • 食积非溃疡性消化不良伤食的预防与护理 • 食积非溃疡性消化不良伤食的病例分析

中医辨证治疗消化不良

中医辨证治疗消化不良

中医辨证治疗消化不良介绍消化不良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疾病,可以导致腹胀、痛、恶心和食欲不振等症状。

中医辨证治疗是一种综合性的治疗方法,可以通过辨证施治来调节人体阴阳平衡,改善消化功能,从而改善消化不良症状。

常见辨证和治疗方法1. 脾胃虚弱型- 主要症状:食欲不振、乏力、腹胀便溏。

- 治疗方法:以健脾为主,可使用健脾益胃的中药方剂,如六君子汤。

饮食方面,应避免生冷和油腻食物,多食用易消化的食物。

2. 肝胆湿热型- 主要症状:口苦、口干、腹胀、大便黏稠。

- 治疗方法:以清热解毒为主,可使用清热利湿的中药方剂,如龙胆泻肝汤。

饮食方面,应避免辛辣和油腻食物,多喝些凉茶。

3. 脾胃气滞型- 主要症状:腹胀、食欲不振、大便干燥。

- 治疗方法:以疏肝理气为主,可使用疏肝理气的中药方剂,如柴胡疏肝散。

饮食方面,应避免暴饮暴食和过度劳累。

4. 胃寒型- 主要症状:脘腹冷痛、食欲不振、喜饮热食。

- 治疗方法:以温中散寒为主,可使用温中散寒的中药方剂,如理中丸。

饮食方面,应多吃些温热的食物,如姜汤和熟食。

预防方法除了针对不同辨证进行治疗外,还可以采取以下预防方法来减少消化不良的发生:- 养成良好的饮食惯,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 注意饮食搭配,尽量避免油腻、辛辣食物;- 多食用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等;- 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 远离不良的生活惯,如烟酒过量等。

结论中医辨证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消化不良的方法。

通过针对不同辨证施治,可以改善消化功能,缓解消化不良症状,并通过预防方法来减少病情复发的可能性。

中医对于消化系统疾病的辨证与治疗

中医对于消化系统疾病的辨证与治疗

中医对于消化系统疾病的辨证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是指影响胃、肠等消化器官功能的各种疾病,如胃炎、胃溃疡、肠炎、便秘等。

中医学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消化系统疾病的辨证与治疗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有效的治疗方法。

本文将从中医的角度探讨消化系统疾病的辨证与治疗。

一、中医对于消化系统疾病的辨证中医认为,消化系统疾病由于不同原因导致气滞、湿浊内积、阴阳失调等病理变化,通过辨证可以准确判断疾病的病源、病机和病理变化,为治疗提供依据。

1. 辨证方法中医辨证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

望诊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质、舌苔等,了解病人的气色、液态、精神等情况;闻诊通过闻病人的气味,了解病人的体臭是否正常;问诊通过询问病人的病史、症状等,了解病人的疾病情况;切诊通过按摩病人的穴位、脉搏等,了解病人的脉象是否正常。

2. 辨证要点中医辨证要点主要包括四诊合参、辨证求因、辨证属于和辨证病名等。

四诊合参指的是通过望、闻、问、切四诊相互印证,全面准确地判断病人的病机;辨证求因指的是确定病人的疾病原因,例如饮食不节、情志不和、劳倦过度等;辨证属于指的是将病人的辨证归属于中医学中的某种辨证类型,例如气血两虚、湿热积聚等;辨证病名指的是根据辨证结果确定病人的病名,例如“肝胃湿热”。

二、中医对于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中医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方法一般包括药物治疗、针灸疗法、中药汤剂等。

1. 药物治疗中医药物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主要通过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气血运行等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常用的中药包括黄连、半夏、厚朴等,这些药物有清热解毒、理气健胃等作用。

同时,中药制剂也是常用的治疗方法,如六味地黄丸、四君子汤等。

2.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另一种有效方法。

通过刺激人体的穴位,调整体内的气血流通和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的效果。

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关元、足三阳等。

针灸疗法可以改善胃肠的功能,缓解胃痛、腹泻等症状。

3. 中药汤剂中药汤剂是中医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重要方式之一。

消化性溃疡应用中医辨证治疗的临床观察

消化性溃疡应用中医辨证治疗的临床观察

消化性溃疡应用中医辨证治疗的临床观察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疾病,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包括上腹疼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

传统西医对于消化性溃疡的治疗主要是应用抗酸药物和抗生素进行抑制酸分泌和杀灭幽门螺杆菌,但往往容易导致疾病反复发作或者产生抗药性。

而中医辨证治疗则是通过分辨病情表现、辨别病证所属的不同中医病名、确定病机病因,采用中药、针灸、推拿等中医疗法,调整人体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本文通过临床观察,总结消化性溃疡应用中医辨证治疗的效果及临床经验,以期对临床医生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中医辨证分型根据中医辨证治疗的原则,消化性溃疡可分为气滞血瘀型、脾胃虚弱型、肝胆郁结型、热盛饮结型、肝郁气滞型等不同的辨证类型。

气滞血瘀型主要表现为上腹疼痛、胃部灼热感,胸闷腹胀等;脾胃虚弱型则表现为食欲不振、大便稀溏、体倦乏力等;肝胆郁结型的患者则表现为情绪不畅、易怒、口苦、口干、舌质偏红等;热盛饮结型则表现为口渴、舌质红绛、口干、大便秘结等;肝郁气滞型则表现为情绪不畅、纳呆、胸闷、胁痛等。

二、临床观察结果在临床实践中,我们以气滞血瘀型患者为例,应用中医辨证治疗的方法进行观察。

首先我们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方法,辨别患者的辨证类型,确定病因病机,然后选择相应的中药组方进行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同时结合针灸、推拿等疗法,调理患者的脾胃功能,达到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的目的。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观察,发现患者的上腹疼痛症状明显缓解,胃部灼热感减轻,食欲也有所恢复。

同时心情愉快,睡眠质量得到改善,面色也有所红润。

体检发现脉搏和舌质等中医辨证指标明显好转,表明疾病得到了明显的好转和调理。

根据以上观察结果,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中医辨证治疗在消化性溃疡的治疗中有明显的疗效。

选择合理的中药组方,并结合针灸、推拿等疗法进行综合治疗,可以有效调理患者的脾胃功能,改善症状,达到治疗的目的。

三、临床经验在临床实践过程中,我们还总结了一些消化性溃疡应用中医辨证治疗的临床经验,以供临床医生参考。

中医药治疗老年非溃疡消化不良

中医药治疗老年非溃疡消化不良
P r u s8 . 8 wh c shg e h n t a n t e c n r lg o p ( 9 3 ) Y g o p wa 8 8 ih wa ih rt a h ti h o to r u 5 . 8 ,whc h we inf ih s o d sg i— i
Tr a m e t o e ie No - l e s p i e t n fS n l n u c r Dy pe s a
M A i n we ,X U - i Ja — i LIme
( p rme t f TC , e ea s i l fAi o c , ejn 0 0 6 hn ) De a t n M o G nr l Ho p t rF re B iig 1 0 3 ,C ia ao
摘要 : 目的
观察健脾疏利法治 疗老年非 溃疡 消化不 良( o- l r yp pi, n nuc ses NUD 的疗 效。 方法 ed a )
6 8例 老年 NUD
随 机 分 为 2组 , 中药 治 疗 组 3 及 对 证 治 疗 组 3 6例 2例 。治 疗 组 采 用 健 脾 疏 利 的 中 医治 疗 原 则 , 用 自拟 的 畅 中汤 加 减 , 要 药 选 主 物为柴胡 、 壳 、 枳 陈皮 、 手 , 子参 、 苓 、 佛 太 茯 白术 、 苡 仁 、 水 石 、 薏 寒 甘松 、 参 。对 照 组 根据 病 情 主要 用 吗 丁 啉 、 维 素 , 丹 谷 中成 药 四 磨 汤 、 砂 养 胃丸 等 对 证 治疗 。 结果 香 组 ( < O 0 ) 结 论 P .1。 治疗 组 中 医 主要 症 候 积 分 较 对 照 组 明 显 减 少 ( O 0 ) 临 床 疗 效 明 显 优 于对 照 P< . 1 ; 健脾疏利法 , 以健 脾 为 主 , 利 为 辅 , 达 气 机 贯 穿 始 终 , 而 不 滞 , 而 不 燥 , 而 不 伤 阴 , 本 兼 清 畅 补 疏 利 标

消化系统疾病的中医辨证与治疗

消化系统疾病的中医辨证与治疗

消化系统疾病的中医辨证与治疗一、中医对消化系统疾病的辨证分析消化系统是人体内最主要的机能系统之一,负责将食物转化为营养物质并吸收,同时排泄不需要的废物。

然而,由于现代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改变,消化系统疾病日益普遍。

在中医学中,消化系统疾病被认为是脏腑功能失调或者阴阳失衡所致。

因此,在治疗方面,中医采用了辩证施治的方法。

1. 中医对胃肠道功能失调的辨证分析胃肠功能失调常见的表现有消化不良、腹胀、腹泻、便秘等。

根据中医理论,这些症状多数归属于脾胃虚弱和寒湿困滞两种情况。

(1)脾胃虚弱:常表现为食欲不佳、大便稀软、舌淡苔白等。

中医认为,胃主受纳和运输水谷精微,脾主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提供营养。

如果脾胃受损,消化功能就会受到影响。

治疗时可以采用理气健脾的方法,如服用健脾化湿的中药和进行针灸穴位刺激。

(2)寒湿困滞:常见于冬季或食物摄入不当导致胃肠受寒。

表现为腹痛、腹泻、大便稀软等。

中医认为,寒湿困滞会阻碍胃肠的正常运行,导致消化不良和排泄功能紊乱。

治疗时通常采用温阳祛寒、化湿通腑的方法,如服用温中散寒的中药和进行温针刺激。

2. 中医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辨证分析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道疾病,主要表现为腹泻、便血、里急后重等。

根据中医理论,溃疡性结肠炎主要与湿气内蕴、毒邪外袭有关。

(1)湿气内蕴:中医认为,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原因都可能导致湿气内蕴。

湿气郁于肠道,容易引发炎症反应。

治疗时可以采用清热利湿的方法,如服用清热化湿的中药和进行灸法排毒。

(2)毒邪外袭:中医认为,体内的毒邪侵袭结肠,会导致结肠黏膜损伤和炎症反应。

此时需要通过清除毒邪、消炎止血等方法来治疗。

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内服和针刺局部穴位。

二、中医对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措施1. 中药治疗:中药是中医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具体选择的中药方剂会根据不同的辨证结果而有所调整。

常见的具有健脾化湿功效的中药包括党参、白朮、茯苓等;具有温阳祛寒作用的中药包括附子、干姜、肉桂等;具有清火解毒作用的中药包括黄连、连州赤小豆等。

中医对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

中医对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

中医对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在当今社会,消化系统疾病已成为一种常见疾病。

中医作为中华民族珍贵的宝藏之一,对于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方法。

本文将从中医角度探讨中医对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方法和效果。

一、中医对消化系统疾病的认识中医将消化系统疾病归纳为脾胃病。

中医理论认为,脾胃是消化与吸收的重要器官,其功能好坏直接影响着身体的健康。

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与脾胃功能失调、湿热内蕴、痰湿阻滞等因素有关。

二、中医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方法1. 辨证施治中医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注重辨证施治,即根据不同的病情,给予相应的中药和疗法。

中医辨证施治的基本原则是辨证论治,分辨病情的特点,确定治疗的方向和方法。

通过中药的配伍使用,可以调理脾胃,消除病因,改善身体的整体状态。

2. 药膳调理中医治疗消化系统疾病还包括药膳调理。

中药膳食疗法是根据疾病的不同特点,选用具有特殊疗效的中草药搭配食材,制成可口的健康食品。

例如,对于脾胃虚弱的患者,可使用黄精、淮山参等中草药配合糯米、红枣等食材熬制成粥,具有补脾胃的作用。

3. 针灸疗法中医治疗消化系统疾病还包括针灸疗法。

针灸是中医独有的疗法,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

例如,通过针刺足三里、中脘等穴位,可以增加胃肠蠕动,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

4. 推拿按摩中医治疗消化系统疾病还可以采用推拿按摩的方法。

通过按摩脾胃相关的穴位和区域,刺激脾胃经络,促进气血循环,调理脾胃功能。

例如,腹部推拿按摩可以促进胃肠蠕动,改善腹胀、消化不良等症状。

三、中医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效果中医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效果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中医的辨证施治方法能够根据个体的病情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提高治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药膳调理、针灸疗法和推拿按摩等疗法,能够通过调理脾胃功能,减少不良反应和副作用,增加治疗的舒适度和依从性。

总结起来,中医对于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具有独特的理论和方法,包括辨证施治、药膳调理、针灸疗法和推拿按摩等。

中医调理改善消化不良

中医调理改善消化不良

中医调理改善消化不良消化不良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问题,常表现为腹胀、胃痛、反酸、食欲不振等症状。

中医学认为,消化不良是由于脾胃功能失调所致,因而可通过中医调理来改善症状。

本文将介绍中医调理消化不良的方法和技巧。

一、中医诊断消化不良的方法中医诊断消化不良注重辨证求因,常见的几种辨证包括脾胃虚弱型、胃热型、肝胃不和型等。

具体的诊断需要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由中医医师进行。

二、中医调理消化不良的方法和技巧1. 调整饮食习惯中医认为饮食是治疗消化不良的关键。

应避免过食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尽量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饮食宜定时定量,避免过饱或过饿。

此外,中医还强调咀嚼细嫩、缓慢进食,以减轻胃肠负担。

2. 合理使用中药调理中医有许多经典的中药方剂可用于调理消化不良,如六君子汤、四君子汤等。

使用中药前应咨询中医医师,并按照医师的指导进行用药,避免滥用中药。

3. 运动调理中医认为适量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提高脾胃的功能。

一些适合消化不良患者的运动方式包括散步、太极拳、瑜伽等。

患者应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并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

4. 睡眠充足中医强调睡眠对脾胃功能的恢复至关重要。

消化不良患者应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确保充足的睡眠时间。

此外,中医还推荐午睡,可以有效提高消化功能。

5. 心理调节情绪波动、压力过大等不良心理状态可能对消化系统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中医强调消化不良患者应保持积极的心态,注意心理调节。

可以通过做些喜欢的事情、听音乐、读书等方式舒缓情绪。

三、注意事项1. 尊重个体差异不同人的体质和脾胃功能存在差异,因此中医调理的效果也有所不同。

患者应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的方法,并持之以恒。

2. 寻求专业指导中医调理消化不良应当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

患者应寻找有经验的中医医师进行诊断和治疗,以确保安全和有效性。

结语:消化不良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问题,中医调理是一种有效的改善方法。

调整饮食习惯、合理使用中药、适度运动、保持充足的睡眠以及良好的心理状态等都是中医调理消化不良的重要手段。

中医对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

中医对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

中医对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之一,对于治疗各种疾病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特点。

在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方面,中医通过对身体整体状况的辨证施治和中草药的运用,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本文将就中医对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方法进行探讨。

一、中医辨证施治中医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基本理论是辩证施治。

中医强调以整体观念看待人体,认为人体各个器官和系统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时,中医将根据病人的具体症状和体质,进行辨证施治。

1. 脾胃虚弱型脾胃虚弱型是消化系统疾病中的一种常见类型。

患者表现为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泻或便秘等症状。

中医在治疗这类病症时,一般会选用以补脾胃为主的中草药,如党参、白术等,以及适当的调节饮食结构和作息时间。

2. 肝胆湿热型肝胆湿热型是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另一种常见类型。

患者表现为口苦口臭,腹胀腹泻等症状。

中医在治疗这类病症时,一般会选用以清热解毒为主的中草药,如黄连、黄芩等,以及适当的调节饮食,少食辛辣油腻的食物。

3. 脾胃湿寒型脾胃湿寒型是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另一种常见类型。

患者表现为食欲不振,胃脘疼痛,腹胀等症状。

中医在治疗这类病症时,一般会选用以温阳化寒为主的中草药,如干姜、炮姜等,以及适当的调节饮食,避免食用寒凉食物。

二、中草药的运用中草药在中医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草药具有丰富的药理活性成分,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1. 保肝草药中医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中,保肝草药被广泛应用。

如何解毒、护肝的中草药如何一贯被用于治疗肝炎、肝硬化等疾病。

常用的保肝草药有茵陈、车前子等。

2. 调理胃肠草药中医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中,调理胃肠的草药也被广泛使用。

如柴胡、黄连等可以调理肠胃功能,缓解腹胀、消化不良等症状。

3. 缓解胃肠炎症草药消化系统疾病中的胃肠炎症也是常见的病症之一。

中医通过应用黄连、黄芩等草药,可以缓解胃肠炎症,减轻病症状。

三、中医的饮食调理中医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中,饮食调理也是重要的治疗手段。

中医辨证论治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中医辨证论治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中医辨证论治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中医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中医学疗法的独特特点。

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中,中医辨证论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胃病和肠病两方面探讨中医辨证论治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一、胃病的辨证论治1. 胃寒证胃寒证是胃病的常见类型之一,临床表现为腹痛、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腹泻等。

中医认为,胃寒证多因寒湿侵袭胃脘所致,治疗时需通过温阳化寒的方法进行。

治疗方案:食疗方面,可适当选择温热性食物,如姜汤、小米粥等,以温热胃脘;药物治疗方面,常用的药物包括附子、生姜、肉桂等,可煮汤或煎剂服用;针灸治疗方面,可选取足三里、关元等穴位进行温阳调理。

2. 胃热证胃热证是胃病的另一种常见类型,临床表现为口渴、口腔溃疡、便秘等。

中医认为,胃热证多因痰热郁结、饮食不节等引起,治疗时需清热解毒。

治疗方案:食疗方面,可选择寒凉性食物,如苦瓜、黄瓜等,以清热降火;药物治疗方面,可使用黄连、黄芩、柴胡等清热解毒的药物,通常以煎剂或丸剂服用;针灸治疗方面,可选择足三里、天柱等穴位进行清热解毒。

二、肠病的辨证论治1. 脾虚湿阻证脾虚湿阻证是肠病的常见类型之一,临床表现为腹泻、腹胀、食欲不振等。

中医认为,脾虚湿阻证多因于饮食不节、情绪不畅等引起,治疗时需健脾化湿。

治疗方案:食疗方面,可选择健脾化湿的食物,如山药、扁豆等;药物治疗方面,可使用黄芪、党参、白术等健脾化湿的药物,通常以煎剂或丸剂服用;针灸治疗方面,可选择足三里、中脘等穴位进行健脾化湿。

2. 肝郁脾虚证肝郁脾虚证是肠病的另一种常见类型,临床表现为腹胀、便秘、情绪烦躁等。

中医认为,肝郁脾虚证多因情绪不畅、饮食失调等引起,治疗时需疏肝和脾。

治疗方案:食疗方面,可选择疏肝和脾的食物,如柚子、香蕉等;药物治疗方面,可使用柴胡、香附、白芍等疏肝和脾的药物,通常以煎剂或丸剂服用;针灸治疗方面,可选择足三里、太冲等穴位进行疏肝和脾。

总结:中医辨证论治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是基于中医的辨证施治理论,通过针药食三结合的方式,对胃病和肠病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辨证分型治疗非溃疡性消化不良71例疗效观察

辨证分型治疗非溃疡性消化不良71例疗效观察
字 : 2 2 3 7 ,5mg次 , 次,。 程 为2 4 。 H3 0 2 1 )2 / 2 d 疗 —月
11 诊 断 标 准 .
参 照 18 年 张 锦 坤 提 出 的 N D 99 U 诊
断标准[① 主要症状 表现有 反复发作 的上腹部 疼痛 、 2 1 : 饱胀 、 反酸 、 嗳气 、 心及 呕吐 等 , 程持续 4 以上 。 恶 病 周 实验 室 、超 、线 检查 排除 肝 、 、 等器 质性病 变 。 B x 胆 胰 1 一般 资料 . 2 14 3 例均 为本 院2 0 年 1 至20 年 05 月 09
1 临床 资料
21 对 照组 口服 吗丁啉 ( . 西安杨 森制 药有 限公 司 , 国药 准 字 : 0 10 3 ,0mg次 ,7. ; 莫 替 丁 H19 00 )1 / 3 ̄/ 法 , d ( 州 侨 光 制 药 有 限公 司 , 广 国药 准 字 : 4 00 5 ) H 4 29 5 , 2 / , ̄/: 塞 平 ( 苏 太 仓 制 药 厂 , 0mg 2 -d 多 次 . 江 国药 准
枳 实 、 茹 、 苓 各 1 o 伤 阴者 加 石 斛 1 , 冬 竹 茯 0g兼 5g麦 1 。3 寒 热 错 杂 型 : 以消 痞 和 胃 , 脾 清 热 , 0g ( ) 治 健 方
5 —0 0 6 岁者l例 ; 9 病程1 年以内者3例 ,— 年者2例 , 0 12 1 2 以上 者 l例 。 组性 别 、 龄 、 年 2 两 年 病程 等经 统计 学处 理 , 异没有统 计学 意义( 0 5 , 差 . )具有可 比性 。 0
l 月 门诊就诊 患 者 , 随机 数字 表法 随机 分 为两组 。 2 按 治疗 组7 例 , 2 例 , 3 ; 龄 1 — 0 者 1 例 , 1 男 8 女4 例 年 83岁 1

中医对消化不良的治疗方法

中医对消化不良的治疗方法

中医对消化不良的治疗方法消化不良是一种常见的症状,指的是食物在胃肠道不完全消化,导致胃胀、腹胀、恶心等不适感。

中医注重整体观念,通过平衡身体的阴阳、气血来治疗疾病。

在对待消化不良时,中医采用了多种方法,包括中药调理、针灸、推拿、饮食调理等。

本文将介绍中医对消化不良的治疗方法及其原理。

一、中药调理中医中药调理是消化不良治疗中的核心方法之一。

根据中医理论,消化不良主要与脾胃功能失调相关。

中医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配制特定的中药方剂。

常用的中药有黄精、山药、白术、半夏等。

这些中药具有健脾开胃、益气养阴的功效,可以调理脾胃,促进消化功能的恢复。

二、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治疗消化不良的有效手段。

通过在特定穴位刺激,调节脾胃功能,改善胃肠道活动。

常用的针灸穴位有足三里、中脘、关元等。

这些穴位位于腹部和腰腹部,正好与脾胃相关。

通过针灸刺激,可以促进胃肠蠕动,增加消化液分泌,改善食欲,从而缓解消化不良的症状。

三、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消化不良的方法之一。

通过按摩腹部,刺激胃肠道,改善蠕动功能,促进消化。

中医师会使用柔和的手法,在特定的穴位或胃肠道上进行按摩。

这种按摩可以舒缓胃肠的张力,促进气血流通,调理脏腑功能,缓解消化不良相关的症状。

四、饮食调理饮食调理在中医治疗消化不良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中医强调饮食与健康之间的密切关系,认为饮食不当会导致脾胃功能失调。

因此,中医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出相应的饮食建议。

例如,对于湿热型消化不良,应该避免辛辣、油腻食物,多食用蔬菜水果、粗粮等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总结起来,中医对消化不良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调理、针灸、推拿按摩和饮食调理。

这些方法通过整体调理身体的阴阳、气血平衡,改善脾胃功能,从而缓解消化不良的症状。

在接受中医治疗时,患者应该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计划,并注意饮食卫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以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如果消化不良症状严重或持续时间较长,建议及时就医,接受专业中医的指导和治疗。

中医对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方法

中医对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方法

中医对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方法消化系统是人体重要的生理系统之一,负责摄取、消化和吸收食物,同时对废物进行排泄。

然而,现代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改变,导致了消化系统疾病的增加。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的医疗体系,在处理消化系统疾病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治疗方法。

本文将介绍中医常用的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方法。

一、中医辨证施治在中医中,辨证施治是治疗疾病的核心理念之一。

中医医师通过四诊法(望、闻、问、切)来获得患者的病情,进而对病因进行辨证分析,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对于消化系统疾病,中医辨证施治可以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分类。

1. 脾胃虚弱型脾胃虚弱型是常见的一种消化系统疾病类型,其特征是消化功能减弱,导致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症状。

中医常常采用益气健脾的方法来治疗。

例如,可以使用补中益气汤、六君子汤等中药方剂,以增强脾胃功能。

2. 内热湿热型内热湿热型是以胃肠道炎症为主要表现的消化系统疾病类型,常伴有口渴、口苦、大便黏腻等症状。

中医常常采用清热解毒的方法来治疗。

例如,可以使用三黄石膏、黄连解毒片等中药方剂,以清热解毒、凉血去湿。

3. 气滞血瘀型气滞血瘀型常见于胃肠道疾病引起的疼痛或结石等情况,其特征是胃脘部或腹部疼痛,疼痛位置固定。

中医常常采用活血化瘀的方法来治疗。

例如,可以使用血府逐瘀汤、越鞠丸等中药方剂,以促进气血畅通、化解瘀血。

二、中草药治疗中草药是中医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中医医师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辨证施治结果,选择合适的中草药进行治疗。

1. 常用的中草药常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中草药包括黄连、半夏、枳壳、生姜等。

黄连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适用于胃肠道湿热症状;半夏和枳壳有理气化湿的作用,适用于脾胃虚弱型疾病;生姜具有温中散寒的作用,适用于胃寒症状。

2. 中草药的煎煮和用量中医治疗常常使用草药煎汤的方式来服用。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辨证结果,中医医师会调配适当的中草药组合,并根据需要调整草药的用量和煎煮时间。

消化性溃疡应用中医辨证治疗的临床观察

消化性溃疡应用中医辨证治疗的临床观察

消化性溃疡应用中医辨证治疗的临床观察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其主要症状包括腹部疼痛、恶心、呕吐、胃灼热等。

传统的西医治疗方法通常采用抗生素、抗酸药物以及促进胃黏膜修复的药物,但长期使用会带来一系列的副作用和依赖性。

而中医辨证治疗则强调以调整人体的整体平衡来治疗疾病,减少对药物的依赖性,因此对于消化性溃疡的治疗具有一定的优势。

下面将结合临床观察,探讨消化性溃疡应用中医辨证治疗的临床观察。

一、中医对消化性溃疡的认识中医对于消化性溃疡的认识一般认为其病机多为郁怒不和、肝郁脾虚,以及胃肠功能紊乱等。

中医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方法一般包括调理脾胃、疏肝解郁以及养生防病等。

1、调理脾胃中医认为脾主运化水谷,是人体血液的源泉。

而脾虚是引发消化性溃疡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此中医治疗常常从调理脾胃开始,以健脾益气、和胃止痛为主要治疗方法,帮助患者改善胃肠功能,提高免疫力,从而有效地缓解症状。

2、疏肝解郁中医认为情志不畅通会导致肝气郁结,而肝郁脾虚则容易引发胃肠不适,甚至导致消化性溃疡。

因此中医治疗中会注重疏肝解郁,通过调整情绪、保持心情舒畅,减少情绪对胃肠的不良影响。

3、养生防病中医强调防病于未病,预防胜于治疗。

中医治疗也注重养生防病,指导患者合理饮食、保持良好作息习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加强锻炼等方式,来提高自身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二、临床观察在临床观察过程中,我们对一些消化性溃疡患者进行了中医辨证治疗,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取得了以下的观察结果。

1、案例一患者:李某,女,45岁,主要症状为腹部灼热、反酸、食欲不振,胃镜检查证实为消化性溃疡。

治疗方法:中医辩证分析认为其为肝气郁结、脾胃失和型,采用柴胡疏肝散结汤配合陈皮半夏散治疗。

结果:经过1个疗程的治疗,患者腹部灼热感减轻,食欲明显增加,胃部不适症状明显改善。

2、案例二患者:王某,男,52岁,主要症状为腹部疼痛、恶心、呕吐,已经连续3个月未见好转。

以上两例临床观察结果表明,采用中医辨证治疗消化性溃疡能够获得一定的疗效。

消化性溃疡应用中医辨证治疗的临床观察

消化性溃疡应用中医辨证治疗的临床观察

消化性溃疡应用中医辨证治疗的临床观察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发病原因多种多样,主要与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精神压力、遗传因素等有关。

传统的西医治疗方法主要依靠药物治疗,但是药物治疗容易出现药物依赖性和药物副作用,且容易导致溃疡反复发作。

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认为溃疡的发生与体质弱、脾胃虚弱、气滞血瘀等因素密切相关。

在治疗消化性溃疡时,中医辨证治疗可以为患者提供更为全面、灵活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临床观察显示中医辨证治疗对消化性溃疡具有显著的疗效和积极的临床应用价值。

中医辨证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方法主要是通过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中医证候判断出病机,选用相应的中药治疗。

在临床实践中,中医辨证治疗消化性溃疡常常包括了调理脾胃、清热解毒、祛风散寒、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等治疗方法。

在辨证施治的过程中,需要全面了解病史、症状表现、脉象等信息,综合分析病情,确定辨证施治的方向和方法,以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在临床中,一些老中医根据多年的经验积累,总结出了一些辨证施治的经验,如“脾胃虚寒型”的治疗重点在于温中健脾,通利化滞;“肝胃虚弱型”的治疗重点在于疏利肝气,调和脾胃;“气滞血瘀型”的治疗重点在于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这些辨证施治的方法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也得到了患者的一致好评。

一般来说,在进行中医辨证治疗消化性溃疡时,首先要遵循“辩证先治”的原则,确立辨证施治的方向和方法。

中医辨证治疗还需要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细致分析病情,个体化地选择中药方剂,避免“一方对症”的现象。

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及时调整医嘱,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病情好转,可以适当减少用药剂量或间隔时间。

治疗过程中还需要结合饮食调理、起居调摄等辅助治疗措施,以增强治疗效果。

在临床实践中,中医辨证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疗效得到了积极的验证。

研究发现,辨证施治的中医治疗方法可以有效缓解溃疡患者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溃疡的复发率。

具体表现为消化功能得到改善,食欲增加,胃痛、反酸、嗳气等症状减轻,体重逐渐增加,精神状态好转等。

中医辨证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

中医辨证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

中医治疗主要采用天然药物和针 灸等非侵入性治疗方法,相较于 西医的药物治疗,副作用相对较 小,更安全可靠。
04 适应症广
中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不仅局限 于症状缓解,还注重调整患者的整 体状态,对于不同类型的消化不良 疾病都能有所改善,适应症较广。
缺点
疗效不稳定
中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因医生水平、药材质量、患者配 合度等因素而异,部分患者可能无法获得满意的疗效。
针灸治疗案例
总结词
针灸治疗是中医辨证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特色方法之一,具有疗效迅速、操作简便、安全可靠等特 点。
详细描述
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主要选取中脘、足三里、内关等穴位,采用毫针刺法或温针灸法。中脘为胃 之募穴,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的合穴,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的络穴,三穴合用具有疏肝和胃、理气止 痛的功效。针灸治疗的疗效迅速,一般治疗1-2次后即可出现明显的症状缓解。
推拿治疗案例
总结词
推拿治疗是中医辨证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非药物疗法之一,具有舒缓身心、调理脾胃、促进消化等功能。
详细描述
推拿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主要采用一指禅推法、揉法、摩法等手法,推拿部位包括腹部、背部等。腹部推拿可 以促进肠道蠕动,背部推拿可以调节脾胃功能,两者配合使用能够有效地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状。推拿治 疗一般需要每日进行1-2次,疗程视病情而定,但需注意推拿师的资质和手法轻重。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中医诊断技术也在逐步提高。未来的 中医诊断将更加精准和客观,如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望、闻 、问、切四诊进行数据挖掘和分析,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 效率。
中药新药研发
随着中药药理、药效研究的深入,针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等消 化系统疾病的中药新药研发也将会更加丰富和有效。未来, 中药新药可能会发挥更大的治疗作用,并更好地解决西药无 法解决的问题。

消化系统虚弱的中医辨证治疗

消化系统虚弱的中医辨证治疗

消化系统虚弱的中医辨证治疗前言消化系统虚弱是指由于种种原因导致消化系统功能不协调或受损,进而引发一系列消化问题的一种疾病现象。

中医辨证治疗在消化系统虚弱的治疗中具有独特优势,能够根据患者症状、体质和病因进行个体化的治疗,达到良好的疗效。

本文将介绍中医辨证治疗在消化系统虚弱中的应用。

中医辨证治疗原理中医辨证治疗是以辨证论治为核心的疾病治疗方法,包括辨证、治疗和调摄三个方面。

在消化系统虚弱的治疗中,中医辨证治疗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辨证中医辨证是通过问诊、望诊、闻诊、切诊等方法,全面了解患者的症状、体质和病因,确定患者的证候类型。

消化系统虚弱的辨证主要包括脾胃虚弱、气滞血瘀、湿热内蕴等多种类型。

治疗中医治疗消化系统虚弱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艾灸治疗等。

根据患者的辨证类型,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脾胃虚弱可采用健脾和胃的中药调理,气滞血瘀可采用活血化瘀的方法进行治疗,湿热内蕴可采用清热解毒的中药治疗。

调摄中医辨证治疗强调整体调摄,通过调节患者的生活惯、饮食结构和心理状态,促进消化系统功能的恢复和改善。

合理饮食、适当运动和心理疏导等都是消化系统虚弱患者日常调摄的重要方面。

中医辨证治疗的优势中医辨证治疗在治疗消化系统虚弱中具有以下优势:1. 个体化治疗:中医辨证治疗能够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充分考虑患者的病因、症状和体质差异,提供更加精准有效的治疗方案。

2. 综合疗效:中医辨证治疗综合运用中药治疗、针灸治疗等多种疗法,通过多个方面的调理和治疗,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复发率。

3. 保护消化功能:中医辨证治疗能够促进消化系统功能的恢复和改善,增强脾胃功能,提高食物消化吸收能力,减少消化不良、胃肠功能紊乱等问题。

4. 唯源治本:中医辨证治疗注重调理脾胃功能、调节气血循环,从根本上解决消化系统虚弱的问题,减少症状的反复出现。

结语中医辨证治疗在消化系统虚弱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个体化治疗、综合疗效、保护消化功能和唯源治本等优势,能够帮助患者恢复消化系统的正常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中医辨证治疗非溃疡性消化不良

中医辨证治疗非溃疡性消化不良

中医辨证治疗非溃疡性消化不良
王冬梅
【期刊名称】《中外医疗》
【年(卷),期】2009(28)14
【摘要】非溃疡性消化不良(NUD)系指非器质性病变引起的一种消化不良症状群,其发病率高,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笔者自2000年以来,将通降法用于本病28例患者辨证施治中,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总页数】1页(P113-113)
【作者】王冬梅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呼玛县人民医院,黑龙江呼玛,165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9.74
【相关文献】
1.非溃疡性消化不良辨证治疗32例 [J], 吴振铣
2.中医药治疗非溃疡性消化不良78例疗效观察 [J], 范圣涛
3.辨证治疗非溃疡性消化不良80例 [J], 李坤
4.老年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辩证分型治疗 [J], 王均;雷果琳
5.中医辨证论治非溃疡性消化不良临床观察 [J], 孙岭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非溃疡消化不良怎样治疗?

非溃疡消化不良怎样治疗?

非溃疡消化不良怎样治疗?*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非溃疡消化不良的治疗方法,治疗非溃疡消化不良常用的西医疗法和中医疗法。

非溃疡消化不良应该吃什么药。

*非溃疡消化不良怎么治疗?*一、西医一、治疗一般患者可在门诊治疗,严重者可收入院治疗。

解释病情,消除紧张情况情绪,必要时给经镇剂,如安定0.5mg,口服,1/日。

增强胃动力(见消化性溃疡)。

抑制胃酸,(见消化性溃疡)。

抗幽门螺矸菌(见消化性溃疡)。

胃粘膜保护(见消化性溃疡)。

非溃疡性消化不良在治疗时应根据自身的病情采取以下综合性措施:*1、心理治疗患者当得知自己患了非溃疡性消化不良时,既要把心胸放宽,不要惊恐和紧张,又要积极地配合医生坚持进行正规的治疗。

虽然非溃疡性消化不良在短时间内较难彻底治愈,但它绝对不会出现严重的不良后果,更不会发展为胃癌。

作为病情严重的该病患者还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选用调节精神的药物,如阿米替林、多虑平、马普替林(路滴美)、氟西汀、氯米帕明、安定、谷维素、芬那露和柏子养心丸等。

2、用胃肠推动药该类药物主要包括:①吗丁啉(又名多潘力酮):该药能增强胃肠的蠕动,促进胃的排空,从而可以调节或恢复患者胃肠道的正常活动,使食物能够顺利地进入十二指肠,这对于消除由非溃疡性消化不良产生的症状十分有效。

②普瑞博思(又名西沙必利):该药是新一代胃肠推动药,其作用与吗丁啉相同,但疗效比吗丁啉高3~4倍,故它已成为目前临床上非溃疡性消化不良患者最佳和首选的胃肠推动药。

③胃复安(又名灭吐灵):该药是一种老的胃肠推动药。

非溃疡性消化不良患者在没有吗丁啉和普瑞博思时亦可选用此药。

*2、对症治疗①非溃疡性消化不良患者若出现上腹痛可选用溴必利、普鲁本辛、颠茄片、阿托品或654-2等药物进行治疗;②若出现腹胀、嗳气症状可选用二甲基硅油或消胀片等药物进行治疗;③若出现恶心、呕吐症状可选用维生素B。

或吐来抗等药物进行治疗;④若出现烧心、反酸症状可选用胃舒平、雷尼替丁、法莫替丁、洛赛克或甲氰咪呱等药物进行治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医辨证施治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的治疗
发表时间:2011-02-22T11:13:37.18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35期供稿作者:胡国海[导读] 多由情志郁结、恼怒忧伤、气机不畅、胃气阻滞、升降失常。

胡国海(吉林省长岭县人民医院急诊科 131500)【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0)35-0391-02
非溃疡性消化不良亦称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以上消化道动力学异常为主要发病机制,通过多项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病变,而有持续的或反复发作的上腹部饱胀不适、疼痛、食欲不振、嗳气、反酸、烧心等症状达4周以上的上消化系统一组症候群。

属于祖国医学中“胃痛”、“痞证”、“呕吐’等范畴,其病变部位多在肝、脾胃。

病因多因情志所伤、忧思郁怒、气郁伤肝;饮食失节、损伤脾胃;感受外邪、劳倦过度。

临床表现有虚实寒热之分。

按中医辨证施治,往往能取得较满意的疗效。

1 胃阴不足型
胃阴不足系指多种原因引起的阴液耗损,遂产生以胃脘灼痛、口燥咽干等为主症的症候。

患者素体阴虚,脾虚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或热病耗伤胃阴,胃液枯槁,欲火内盛,至胃失濡养,气机不畅,烦渴思饮。

临床表现:胃脘灼痛,食少不化,食后饱胀,口燥咽干,嘈杂干呕,大便干结,舌质红少苔,裂纹,脉沉细数。

治法:滋阴养胃,生津止渴。

方药:沙参30克,麦冬15克,玉竹10克,石斛24克,白芍15克,元胡10克,竹茹15克,炒栀子10克,川楝子10克,鸡内金10克,生山楂15克,生甘草6克。

临证加减:若脾气虚加太子参;热盛烦渴者加生石膏、竹叶;大便燥结者加枳实、大黄。

按:《素问-痿论篇曰》:“脾气热,则胃干而渴。

”《素问-调经论篇》曰: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

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

遵“热者寒之、燥者濡之”之古训,采用酸甘濡润,滋阴泄热,止渴除烦。

2 脾胃阳虚型
脾胃阳虚是指脾胃阳气虚衰失于温絢,中寒内生,升降失常,运化失司,遂产生以胃脘胀痛,食少纳呆,大便溏薄,形寒肢冷为主症的症候。

本病多由过食生冷、伤及中阳或劳倦伤脾、脾胃阳气受损所致。

临床表现:胃脘胀痛,进食尤著,食少纳呆,喜温喜按,手足欠温或泛吐清水,神疲乏力,大便溏薄,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弱治法:益气健脾,温阳怯寒。

方药:党参15克,白术10克,干姜10克,云茯苓10克,陈皮10克,半夏10克,砂仁(另)6克,广木香6克,炙甘草6克。

临症加减:若痛甚者加元胡;头身重困、舌苔白腻者加苍术、藿香;反酸者加海螵蛸;黑便者干姜易炮姜、加白及、三七粉(冲服);恶心呕吐者加旋覆花(布包)、代赭石。

按:《灵枢-口问》曰:“寒气客于胃,厥逆从上下散,复出于胃,故为噫。

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

”《素问-风论篇》曰:“胃风之状,食欲不下,隔寒不通,腹善满......”均说明寒邪袭胃,以致胃痛、呕吐、呃逆的病理现象,故采用补气健脾、温运中焦法,使中土有权,升降复常,诸症可愈。

3 肝气犯胃型
肝气犯胃亦称肝胃不和,系指肝气郁滞、肝失疏泄、肝气横逆犯胃遂产生的食欲不振、胃脘胀痛、涉及俩胁为主的症候。

多由情志郁结、恼怒忧伤、气机不畅、胃气阻滞、升降失常。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降逆。

方药:柴胡12克,枳壳10克,青皮10克,陈皮10克,白芍12克,郁金10克,半夏10克,元胡10克,竹茹15克,川楝子15克,炒麦芽30克,生甘草6克。

临症加减:嗳气頻作加沉香;肝郁日久化热,痛热急迫,心烦易怒,口干苦,大便干结,脉沉滑数者加栀子、蒲公英、枳壳易枳实;反酸重者加煅瓦楞子;纳呆欲吐,肢体困倦,苔白腻脉弦细滑为气质夹湿者加苍术、白蔻仁。

按:《沈式尊生书》曰:“胃痛,邪干胃脘也,......唯肝相乘,为最甚,以木性暴,且克正也。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说:“木郁之发,......故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俩协,隔咽不通,食欲不下。

”肝郁失其疏泄,横逆犯胃,胁为肝络之分野,故胀痛攻窜于胁,采用理气舒郁,和胃降逆,木得舒则胃气行,脾气运,而诸证自除。

4 食伤脾胃型
损伤脾胃系指饮食损伤脾胃,使脾胃的运化升降功能失常,遂产生以厌恶饮食,呕吐酸腐食臭,大便失调为主证的症候。

本症候多由暴饮暴食,过食油腻之品或不洁之物,致饮食停滞于胃,使胃中气机阻滞,脾胃运化腐熟失司,则食古不化。

临床表现:脘腹饱胀,厌恶饮食,脘痛拒按,呕吐酸腐食臭,嗳气嘈杂,大便糟粕不化或泄泻,大便干结,舌苔厚腻,脉滑或数。

治法:消导行滞,和胃止痛方药:陈皮10克,半夏10克,云茯苓10克,连翘10克,枳实10克,神曲10克,川厚朴10克,元胡10克,山楂15克,槟榔15克,大腹皮12克,莱菔子15克,生甘草3克。

临症加减:若食积化热加栀子;大便秘结加大黄;舌质红苔厚腻脉沉实加黄连。

按:《素问-痹症论篇》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苔厚腻为食滞之象,脉滑为宿食停滞之征。

遵“损其脾胃,调其饮食,适其寒温”,实则泻之,故消食导滞怯陈腐之积,理气和胃则诸证除。

5 寒热错杂型
寒热错杂系指脘腹受寒,或久伤取冷,中阳被伐,脾胃升降失常,气运不调,气郁化热,阴阳不调,寒热互结遂产生脘腹胀痛,嗳腐吞酸,肠鸣便溏为主证的症候。

多由邪陷中焦,痞寒胃脘,脾胃气机逆乱,升降失常,寒热错杂,上下不能交泰之谓。

临床表现:胃脘饱胀,恶心欲吐,进食后上症尤著,吞酸嗳腐,纳少,腹胀,大便溏薄,口干苦,舌苔白或微黄,脉弦数或弦滑无力。

治法:调理脾胃,辛开苦降
方药:党参10克,半夏10,黄连10克,黄芩10,干姜10克,白蔻仁10克鸡内金10克,生甘草6克
临症加减:若反酸者加海螵蛸、煅瓦楞子;疼痛者加元胡。

按:叶天士曰:“脾胃之病,寒热虚实,宜燥宜润,固当详辨,其于升降二字,尤为紧要。

”本方用半夏泻心汤之意调理脾胃,升清降浊,黄连与干姜之比,一般用等量即可。

若热重者,重黄连、黄芩;寒重者去黄芩,重用干姜;恶呕重者,重半夏。

方中寒热并用,补泻兼施,阴阳并调,复其中焦升降,中焦得和,既消除病因,又恢复脾胃功能,体现了相反相成的配伍法度。

半夏泻心汤是张仲景先师为心下痞而设。

据有关报道,本方可明显增加胃的蠕动次数,提高胃的蠕动幅度,显著改善胃的排空作用,理气、降逆、通便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