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背景下的关系网络与社会资本特点比较

合集下载

[中西文化差异及其影响]中西文化差异表现及其原因

[中西文化差异及其影响]中西文化差异表现及其原因

[中西文化差异及其影响]中西文化差异表现及其原因篇一: 中西文化差异表现及其原因一、中西文化差异表现1、思维模式的异同中国人喜欢站在生命的更高处思考问题,跳出现实,重视对生命的思考,在对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界之间,人的精神和肉体之间的关系都有深刻的思考。

西方人偏重于逻辑思维或者理性思维;中国人属于抽象思维或者感性思维。

而西方人更注重于从物质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证问题的本源。

2、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异同中国人更看重集体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国家利益,主张控制自己的欲望,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往往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富于爱国和献身精神。

而西方人更重视个体利益,追求人权,崇尚自由,认为如果连个体利益都无法保障,更谈何集体利益,正是这样的思想认识,最终推动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3、民主观念的异同中国人注重精神的自由,把自由、民主看成是君主权贵的赏赐。

所以我们的人民总在渴望青天,希望能有好官的出现为民谋利。

而西方的民主政治认为,政出于民,一切的政权只是人民授予,让政府来行使的一种公权力。

4、科学观的异同中国人更相信先人的经验和权威,相信古人甚至超过相信今人,迷信权威,缺乏创新和探索精神。

而西方人重视实践和理论,富于探险精神,倡导理性思维。

通过正规的学院式教育对科学成果进行普及和推广,极大的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也最终建立了完整的科学体系;5、中西方的道德观是迥然不同的西方强调个体本位,而中国人提倡群体本位。

中西方道德观的不同,使中西方的伦理体系和道德规范具有了不同的特点:西方重契约,中国重人伦;西方重理智,中国重人情;西方伦理重于竞争,中国则偏重于中庸、和谐;西方的伦理道德是以人性恶为出发点,强调个体的道德教育,中国儒家是从人性善的观点出发,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

6、法制观念的异同中国人主张用礼、道德来约束,通过先贤的教诲和学习提高自己的修养,讲究克己复礼,导致了人格的缺陷,丧失了独立的人格;而西方人认为人的原欲是不应该被压制的,对于社会和个人的规范,主张用“法制”,通过制度,如三权分立的组织、政治机构来约束制约,道德则处于从属的地位。

浅谈企业组织中的社会资本与社会网络(一)

浅谈企业组织中的社会资本与社会网络(一)

浅谈企业组织中的社会资本与社会网络(一)论文关键词:社会资本社会网络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论文摘要:社会资本是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它可以使企业在内外部的社会关系网络中获得竞争优势。

社会资本植根于社会网络与社会关系之中。

社会网络分析强调了人际关系、关系内涵及社会网络结构对社会现象的解释。

本文对社会资本和社会网络的概念、理论及在组织中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探讨。

一、社会资本与社会网络社会资本是存在于社会结构中的、与经济资本相区别的非实物形态的资源,是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它可以使企业在内外部的社会关系网络中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

纳皮尔和高秀认为企业的社会资本应该是“企业(包括其内部成员)占有的关系网络中、通过关系网络可获得的、来自于关系网络的实际或潜在资源的总和”。

这里的“资源”是指反映关系网络的关系特征、结构特征和位置特征的一些变量,如信任、规范、共同愿景、位置中心性等。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可以发现企业之间以及企业内部成员之间运行良好的社会关系网络,对企业的发展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

罗纳德‘伯特指出,在当今时代,企业社会资本是企业竞争成功的最后决定者。

社会资本植根于社会网络与社会关系之中。

Erickson主张人们不会独立于社会网络之外产生及发展个人行为,其行为之形成与改变乃是来自于社会互动。

而过去社会科学中却往往预设了孤立的个人,少了结构这一块。

社会网络理论则是以个体间的关系为核心,并从结构的观点来分析其对个人态度及行为的影响。

鉴于网络分析方法的特殊性以及理论的日益成熟,Tichy强烈建议组织行为研究应该采用网络分析的观点,同时考虑社会结构与个人心理动机对个人行为与态度的影响。

社会网络理论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图像来看待我们的社会,它视社会为一个网络图,图中有许多节点,节点与节点中有相连的线段,即社会连带,个人可藉此网络维持某种社会认同并建立社会接触,进而取得相关资源。

一个社会网络至少包含两个基本要素:第一是行动者(actors)。

中西经济文化比较研究

中西经济文化比较研究

中西经济文化比较研究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迅速崛起,人们开始关注中西经济文化的异同,并对其进行比较研究。

经济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与生产活动中形成的,其反映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与相似之处。

中西方面临的历史、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无疑会在经济上造成影响,我们有必要进行深入的研究。

一、历史与文化对经济的影响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一个国家的历史发展和文化传承。

西方国家在文化上走向了个人主义,而中国则强调团结和社会稳定等方面。

这种文化传承的差异影响了中西方在处理经济上的重点。

如此看来,中国文化对福利经济的发展支持不足,但对经济增长和反腐倡廉、资源分配等方面的有积极的作用。

另外,历史上的差异也导致了中西方在科技和科学上的发展的差异,中国的科学理念强调的是“实用主义”,而西方科学则对基础理论的研究更为重视。

二、政治制度的区别共产主义与民主主义制度的区别对两种经济模式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与民主立宪制度相关。

经济是市场自由竞争的结果,实现变现可以相对自由地选择。

在社会发展的同时,制衡政策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市场越来越被规范化。

在中国,共产党掌握了大权,他们的经济政策也占据了独特的地位。

国家为了推动经济发展,也采用了“优先发展生产力”的方针,这导致了经济发展中道德风险、环境问题、资源分配等中长期问题的缺失。

三、价值观的不同中西方的价值观差异显然也会在经济上造成影响。

在西方国家,强调的是个人的“自由与平等”,尤其是在企业管理方面,强调的是对员工的保护,注重人性化。

在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国社会里,注重的是道德、上帝等传统价值,尤其强调的是传承、稳定、自省。

这引起了西方人的一些误解,认为中国社会对共同利益的关注少了许多,但事实上,中国一直采用保护少数生产者的方法推动发展,这是一个长期的积累。

四、市场化进程的差异中国和西方的市场化进程有很大的差别,西方国家的经济体系是高度规范化的,而中国则处在市场调节的逐步地加强的阶段。

论关系文化与关系社会资本

论关系文化与关系社会资本
/ 、
. 善 2 0 1 3 年 第1 期
策, 而关 系主义视角 明确提 出, 只有通过组织 间的关 系 网络才 可以获悉这些重要 的外部信息 。资源依赖
理 论强 调企 业在 获取 环境 资源 时所拥 有 的相对 权 力, 而关 系主义视角则 把企业 的相 对权力 重新定 义
中国关 系文化条 件下 的社会资本 , 以区别于 西方研 究 文献中已经使用的“ 一般社 会资本 ” 。简单地说 ,
实现 。从这个角度说 , 关 系 主义视 角强调 了企业 作
① S c o t t , w. ,“ I n s t i t u t i o n a l T h e o r y :C o n t r i b u t i n g t o a T h e o r e t i — c a l Re s e a r c h P r o g r a m, ”I n K .S m i t h & M. Hi t t( E d s . ) ,G r e a t
② G r a n o v e t t e r ,M. ,“ E c o n o mi c A c t i o n A n d S o c i a l S t r u 角
在西方 , 关系 主义视 角是 1 9 7 0年 代提 出的, 此
前 的理论 主流是非 关系 主义视角 的权变 理论 、 交 易
获得多样 化的信 息 、 资源和支配其它企业 的权 力 , 从 而可 以有更高的绩效 。二是关 系紧密 的结 构 , 最为 极端的状态是成员之间都 发生直接联 系的网络闭合 结构 : 由于成员 之间提供 了排 它性 的 、 及 时的商业信 息和营利机会 , 所以网络内部 的企业 可以提 升绩效 。
主义理论则强调 , 企业 赖 以生 存和发 展环 境 中包 含

中西文化的异同:社会结构与组织方式的对比

中西文化的异同:社会结构与组织方式的对比

中西文化的异同:社会结构与组织方式的
对比
概述
中西方文化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文化之一,两者有着明显的异同。

本文将重点比较中西方社会结构和组织方式的差异。

1. 社会结构
中西方社会结构在许多方面存在差异。

中华传统社会更加注重家族和宗族,强调个人与集体的平衡。

家庭是中国社会最基本的组织单位,家族关系对个人决策和社会地位有很大影响。

西方社会则更加强调个人独立和个体权利,组织方式更注重个人的自由和个体成就。

2. 组织方式
中西方社会的组织方式也存在诸多差异。

中国传统社会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强调社会等级和秩序。

政府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传统组织形式多是以等级关系为基础的。

相比之下,西方社会注重法治和民主原则,重视公正、平等和个人自由。

西方社会的组织方式更加弹性和灵活,重视个人能力和市场竞争。

3. 教育体系
中西方教育体系也具有明显的差异。

在中国,教育被视为家族和国家荣誉的象征,重视传统价值观和道德教育。

中国教育体系强调知识的灌输和记忆,注重细节和纪律。

而在西方,教育更注重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自我表达。

结论
中西方社会结构和组织方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家族与个体、社会等级与平等、传统与创新等方面。

了解和比较这些差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其他文化,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

参考文献:
- Smith, J. (2010). 中西文化比较研究. 外国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浅析中西方文化的特点及差异

浅析中西方文化的特点及差异

浅析中西方文化的特点及差异如果说,一个民族的共同文化就是这个民族不同阶级的人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国家关系、家庭关系、宗教关系等问题处理方式的总和。

那么,这些处理方式之中,一以贯之的东西就是该民族的共同心理。

共同心理一方面是共同的要求、理想,即价值观念;一方面是共同的认识、观念,主要表现为共同的思维方式。

这一切,可以总称为文化模式。

文化模式是一个包括思维方式、知识结构、价值取向、审美趣味的综合体。

中西民族文化的基本差异是文化模式的差异:中华文化重和谐与统一,西方文化重分别和对抗。

中西文化各有优长,长短互见,对比简述如下。

一、相互完全独立的两种文明中国文明和西方文明是全球仅存的、相互完全独立的两种文明。

二、两种自然环境欧洲文明的源头是古希腊、古罗马的文明,是海岸地理环境孕育的产地理环境是开放的。

中国古老文明起源——黄帝、尧舜、夏商周的地理环境,为黄河、长江灌溉的平原流域,幅员辽阔、腹地纵深。

地理环境是半封闭性的。

三、商业文明与农耕文明中西民族截然不同的生存环境,产生了不同的生产形式、经济结构和生活方式。

这些不同的因素又分别构成了两种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的基础。

古希腊罗马的商业文明:地域有限而多山的地理条件,使古希腊的农业难以满足不断繁衍的人口的生存需求,人们不得不转向大海和山林,发展渔业贸易、畜牧业,特别是向海外的迁移和殖民征服。

华夏农耕文明:中国远古传说、神话里的大人物,没有古希腊宙斯式的神力,也少有勇士的化身,而是始作八卦、发明网罟、教民渔猎的伏羲氏,教民农作、“尝百草”发明中药的神农氏,教民养蚕的嫘祖,治水的大禹等。

足见在华夏先民的心目中,农业乃是国计民生的命脉。

四、城邦民主和集权法治以地缘政治为基础的希腊城市国家:希腊历史的关键是城邦。

城邦是一种规模有限、独立自主,并得到公民高度忠诚的共同体。

这个政治体制是希腊半岛特殊的地理条件和商业文明决定的,然而它的影响却远远超出希腊半岛,成为古代罗马共和国与近代欧洲民主制度的楷模。

中西文化视角下的组织行为学

中西文化视角下的组织行为学

中西文化视角下的组织行为学著名学者杜维明认为,从全球范围来看,即便是最杰出的思想家,其认定为不言自明“普世性”的真理,其实是区域性的,是一种局部知识形式。

管理学知识也不例外,Hofstede(1993)认为,管理不仅在实践上,而且在理论上会受到国家和民族因素的约束,美国文化体现在美国管理理论中,美国管理理论至少有三方面的文化假设是无法被所有国家认同的,包括坚持市场机制、重视个人甚于群体、重视主管甚于员工。

作为管理理论核心内容之一的组织行为学是力图了解、解释、预测及改变发生于组织情境下的人的行为(Wagner & Hollenbec,1995)。

按照台湾学者郑伯埙的理解,文化差异将导致组织行为的歧异,进而影响到组织绩效。

当东西方文化或中国与美国文化差异很大时,彼此所展现的组织行为不但有所不同,而且类似的组织行为所获致的组织绩效也相差甚远。

因此,在从西方导入某种组织行为概念或理论模型时,必须考虑文化差异所造成的影响,否则所移植的理论或概念将“橘腧淮而为枳”。

在多年来从事组织行为学的教学和研究过程中,我也深深地体会到,倘若想直接利用发端于西方(尤其是美国)的组织行为理论模型和概念,来解释和预测中国文化背景下组织中人的行为,难免会产生“隔靴搔痒”甚至于“南辕北辙”之感。

细想之,一切的缘由皆是因为,组织行为学是不同于制造“坚船利炮”的技术或器物层面的知识,而是根植于特定土壤之中的关于“人”的学问,文化因素在其中无疑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差序格局与关系观念差序格局最早是由费孝通从比较社会学的观点所提出的概念,他认为中国人的人际网络,较西方团体更具亲疏与远近等差序性,并将人际关系现象形容为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

而在这社会关系中,最重要的就是依据生育和婚姻关系所形成的同心圆关系网络。

中生代的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本

中生代的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本

中生代的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本社会网络是现代社会中人际关系的结构化形式,通过社交媒体和在线平台的出现和普及,中生代的社会网络日益发展壮大。

社会资本指的是个体通过社会网络所获得的资源,包括信息、信任、支持等。

本文将探讨中生代的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本的关系,并分析其在个体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中生代的社会网络中生代是指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的人群,他们成长于信息时代和互联网的发展阶段,对社交网络的接触和使用较为熟练。

中生代的社会网络主要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如微信、微博、Facebook等建立和维系。

1.1 社交媒体的影响中生代对社交媒体的运用相对广泛,他们通过这些平台与朋友、家人、同学、同事等建立联系,分享生活点滴、获得信息和互动交流。

社交媒体的便利性和高度互动性,使中生代的社会网络拓展到全球范围,不受时空限制。

1.2 共同兴趣和群体中生代在社交媒体上可以迅速找到和自己拥有相同兴趣和爱好的人群体,并在这个群体中建立深厚的社会联系。

例如,电影、音乐、游戏、旅行等领域的粉丝群体,通过社交媒体平台进行交流和互动,创建了自己的社会网络。

二、中生代的社会资本2.1 信息资源中生代的社交网络使他们可以更加方便地获取各种信息资源。

在社交媒体平台上,他们可以浏览新闻、学习技能、获取工作机会等。

同时,他们也能够通过社交媒体上的互动和分享,获得其他人的经验和知识,拓宽自己的眼界。

2.2 人际关系资源中生代的社交网络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人际关系资源。

他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与朋友、家人和同事保持联系,分享彼此的生活动态和成就。

同时,社交媒体上的关注和点赞机制也增强了人际关系资源的价值,从而促进了更多的社会互动。

三、中生代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本的作用3.1 个体层面中生代通过社交媒体建立的社会网络,为个体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他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寻求工作机会、发展个人品牌,还可以获得他人的帮助和支持。

同时,社交媒体上的社会互动和反馈也对个体形成了一定的影响,促进了个体的自我认知和成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文化背景下的关系网络与社会资本特点比较不同文化影响行为人形成不同的关系网络和社会资本,本文通过对中西文化的比较,系统探讨了中西文化背景下人际互动形成的关系网络和社会资本的不同特点,得出中国个人关系网络具有规模小、关联紧密特点,内嵌的社会资本具有网络成员间信任度高、相互可达的资源同质性高、数量少的特点。

西方的个人关系网络具有规模较大、关联松散特点,内嵌的社会资本具有网络成员间信任度低、相互可达的资源异质性高、数量相对多的特点。

关键词:中西文化关系网络社会资本福山(Francis Fukuyama)认为,社会资本是经由宗教、传统、历史、习惯等文化机制建立起来的,强调不同的文化背景影响国家层面上的社会资本,并认为正是因为中国文化背景下狭窄的亲缘型强信任限制了中国企业的扩张发展。

成良斌认为,社会资本的核心是精神层面的文化即价值观念,文化传统将影响社会资本。

国外学者在对我国背景下的社会资本(或社会网络)进行研究时,也将中国文化特点作为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国外文献对中国关系一词的翻译用音译“guanxi”或“kuanxi”,就是因为注意到了关系一词与表达关系的英文词(relationship,personal network,connection,contact,tie )无法从词义外延上对应一致。

中华传统文化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规范、社交活动,决定了中国人建立的社会网络有着不同于西方人的特质。

从现有文献看,基于中国文化背景下的社会资本研究较少,多是从文化的某一方面的特质对社会资本的影响做零散的分析,缺乏系统的研究。

本文对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作了比较,并在此基础上系统地探讨了不同文化下形成的社会资本的特点。

中西方文化的不同特点中国文化不同于西方的文化,这一点已成为中西理论界共识,但对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区别历来都存在争议,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

综合来看,主流观点认可,中国文化是特殊主义、西方文化是普遍主义,中国文化是集体主义、西方文化是个人主义,中国文化是情感主义、西方文化是理性主义,中国文化是耻感文化、西方文化是罪感文化。

基于中国文化建立起来的行为价值取向为:家族取向、关系取向、权威取向、他人取向。

中国人际关系是基于家族主义、儒家伦理建立起来的“差序格局”,西方人际关系是基于个人主义、契约思想建立起来的“团体格局”。

中国人际关系内涵不同于西方的人情、面子、报、缘等四个重要元素。

中西文化背景下的关系网络与社会资本的特点文化反映了人们的价值观,制约着人们的行为规范,不同文化将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际互动模式产生影响,从而形成不同特点的人际关系网络,不同关系网络结构决定了嵌入其中的不同社会资本性质。

(一)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普遍主义是一种相信某些知识、世界观和价值观具有普适性的立场,强调制度面前人人平等。

中国的特殊主义(Particularistic)文化传统,使中国人无法用抽象、正式的理性思维来处理人际关系,不善于建立大型科层制组织。

中国的特殊主义文化可用8个字来形容:尊卑有序、内外有别,即特殊主义文化传统的特殊之处就在于人人都特殊,即每个人都有特殊情况,需区别对待。

西方普遍主义文化决定了西方的社会资本是普遍主义信任,即具有较大范围的弱信任。

中国特殊主义文化决定了中国的社会资本是特殊主义信任,即具有较小范围的强信任。

西方学者韦伯认为(Weber),中国的信任是建立亲戚关系或亲戚式的纯粹个人关系上的,是一种以血缘关系和宗族关系为纽带而形成的特殊信任,对于家族以外其他人即“外人”,普遍不信任。

福山(Fukuyama)也认为,华人本身强烈地倾向于只信任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而不信任家庭或亲属以外的人。

西方普遍主义信任是基于契约的理性主义信任,通过身份建立起来的信任度要高于通过制度建立起来的信任,这决定了中国人的信任强度要大于西方人,而信任半径则小于西方。

信任半径的大小决定了关系网络的规模,信任强度决定了网络的紧密度和稳定度。

因此普遍主义文化下的关系网络规模较大,网络紧密度和稳定度较低,特殊主义文化下的关系网络规模较小,但网络紧密度和稳定度较高。

(二)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西方文化强调个人主义,个人自由至高无上,强调尊重个人的价值;中国的集体主义特点是社会成员重情讲义,在集体主义社会里,信用不是一种手段而是一种生存方式。

西方个人主义文化决定了个人间的人际交往行为是基于理性主义的、重利轻义的个人合作,而中国集体主义文化决定了个人间的合作是以集体为本位的、重义轻利、情感主义的个人合作,其特点是人际关系的亲密和稳固。

中国文化是否为集体主义,文化理论界一直看法不一,本文认为中国文化具有集体主义性质,但并不是广泛性的集体主义,而是小范围型的集体主义,比如中国人的“窝里斗”(in-group conflict)现象,其实中国人的“窝里斗”现象并不是坚持中国文化是个人主义文化解释的那样,即纯个人利益的争斗,而是小群体间“拉帮结派”的派系争斗。

中国的小集体主义文化(介于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之间的文化)决定了中国人的关系网络规模较小,网络紧密度较高的网络特点。

由于经济依存性伙伴关系要比情感依存性伙伴关系易建立,因此西方基于理性上的平等合作决定了其关系网络规模较大,成员异质度较高。

(三)理性主义与情感主义西方文化是理性主义文化,这种文化旨在自我意识中构建一种抽象的理念世界,以抽象的主观规律来作为世界的本质,进而达到对世界的理性异化。

而中国传统的情感主义文化常用来形容过分依赖或强调情感价值的倾向。

西方理性主义文化决定了西方人际行为强调正式制度(契约)的建立,人们之间的信任是以计算性信任为基础的互惠行为。

中国情感主义文化强调的是以家庭为中心的或近家庭化的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系,人们之间的信任是以认同性信任为基础的互惠行为,这种以身份建立的信任导致对个人的信任(身份信任)要高于对组织的信任(契约信任),体现为员工对个人权威的信任要强于对组织的信任。

互惠对等性和程度越高,形成的关系网络规模越大,紧密度越高,西方基于计算性信任的互惠对等性高、程度低,决定了其社会网络规模较大,成员异质度较高,紧密度低。

中国以认同性信任为基础的互惠则由于认同过程较长,认同身份较难建立,但一旦建立则关系比较稳固,因而中国的关系网络规模较小,异质度较低,紧密度较高。

由于正式制度越健全、越公正、越公平,其关系网络规模越大、异质度和稳定度越高,西方社会建立的较完善的各种经济契约有利于人们之间的行为预期,因而有利于建立大规模的、高异质度、高稳定性的关系网络。

(四)罪感文化与耻感文化西方罪感文化指个体对自己的行为能不能对自己的良心交代,罪恶感来自于个体对内标准的参照,这决定了西方个人行为取决于内心设定标准,西方人的行为表现为个人主义特征。

中国耻感文化指个体行为能不能合乎社会标准,羞耻感来自于个体对外标准的参照,行为的他人取向,这决定了中国人的行为注重面子,对方给自己面子而产生人情,人情产生回报的行为过程,这构成了中国人际关系中人情、面子、报恩的独特元素,在中国人情关系中报大于施,报恩的不平衡性造成互惠行为的持续性,持续性的互惠行为产生了较为稳定性的关系网络。

在人情与面子的互动中,趋同性的人更会给予对方面子,这形成了人以群分的同质交往圈,导致中国人的关系网络具有同质性、稳定性。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中国文化下形成的个人关系网络具有规模小、关联紧密、稳定性高、成员同质性高的特点,内嵌的社会资本具有网络成员间信任度高、相互可达的资源同质性高、数量少的特点。

西方文化下形成的个人关系网络具有规模较大、关联松散、稳定性差、成员间异质高的特点,内嵌的社会资本具有网络成员间信任度低、相互可达的资源异质性高、数量相对多的特点。

结论西方文化决定了西方关系网络较大的规模、较高的异质性,其较为松散的关系网络有利于探索式学习(追求不具有的新知识),进行知识根本性的创新,但不利于开发性学习(提炼和深化企业现存知识),进行渐进式知识创新。

中国文化决定了中国关系网络较小的规模,较低的异质性,较高的稳定性,这种网络结构有利于组织开发式学习,进行渐进式知识创新,但由于紧密网络的“信息锁定效应”,不利于吸收新知识,限制了其探索式学习能力,阻止了知识根本性创新。

因此两种文化下形成的关系网络各有利弊,但也不是绝对的,两种非正式网络的缺点可以通过正式组织结构弥补其不足,如西方关系网络通过建立鼓励团队作用的组织机制弥补其非正式网络的松散性,中国关系网络可以通过鼓励员工参与跨企业培训,组织企业联盟间人员交流,鼓励跨部门员工活动等正式组织机制弥补其网络较小、人员同质的不足。

在提倡技术创新的今天,可以看到中华文化背景下社会资本对技术创新的利和弊,中华文化影响自发形成的个人社会资本具有有利于开发性学习的一面,这利于对现有知识的挖潜进行应用性研究的技术创新的一面,但也应看到其不利于探索式学习进行基础性研究科技创新的一面。

基于此,我国企业应主动通过自觉行为在各组织内通过建立有利于改造关系网络规模较小、成员异质性低的激励性制度,比如鼓励组织成员多与组织外部成员交流、开展同类组织或不同类组织间知识联盟合作,帮助组织成员通过积极的外部互动桥架起异质性社会资本,促进自发形成的关系网络不至于过于封闭,同时鼓励组织成员内部互动交流,在组织内部形成相对稳定关联紧密的团队网络,从而形成有利于两种学习方式的关系网络。

参考文献:1. Fukuyama Francis. Trust: the social virtue and the creation of prosperity. London: Hamish.19952.成良斌.文化传统、社会资本与技术创新[J].中国软科学,2006,11:120-1253.董雅丽,杨魁.关系文化与关系营销[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4.翟学伟.中国人行动的逻辑[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纪延光(1965-),男,江苏连云港人,研究员,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博士后,研究方向:管理科学与工程。

聂锐(1958-),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企业战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