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因的群体动力论

合集下载

卢因的群体动力论案例

卢因的群体动力论案例

卢因的群体动力论案例(群体动力学理论)团体动力学理论所研究的团体指非正式组织。

卢因认为,同正式组织一样,团体有三个要素:一是活动,二是相互影响,三是情绪。

在这三项要素中,活动是指人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的一切行为;相互影响是指人在组织中相互发生作用的行为;情绪是人们内在的、看不见的生理活动,如态度、情感、意见、信息等,但可以从人的“活动”和“相互影响”中推知。

活动、相互影响和情绪不是各自孤立的,而是密切相关的,其中一项变动,会使其他要素发生改变。

团体中各个成员的活动、相互影响和情绪的综合就构成团体行为。

所谓团体力学理论,就是要论述团体中的各个要素对个体的作用和影响。

团体是处于均衡状态的各种力的“力场”,叫做“生活场所”,这些力场涉及团体在其中活动的环境,还涉及团体成员的个性、感情及其相互间的看法。

一个团体永远不会处于“稳固的”均衡状态,而是处于不断地相互适应的过程。

团体行为就是各种相互影响的力的一种错综复杂的结合,这些力不仅影响团体结构,也修正个人的行为。

卢因认为,人的心理和行为决定于内在需要和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

当人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会产生内部力场的张力,而周围环境因素起着导火线的作用。

人的行为方向取决于内部力场与情景力场(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而以内部张力为主。

卢因提出,除了正式组织的目标外,团体(非正式组织)还必须有它自己的目标的维护团体的存在,使团体持续地发挥作用。

连续地过度地追求正式组织的工作目标有损于团体行为的内聚力,所以,团体领导人必须为促进一定程度的团体和谐而提供相当的时间和手段。

在团体内把感情上的压力发泄出来,有利于正式组织工作目标的实现。

团体成员之间推心置腹的交谈和行为,有助于各个成员发挥创造性,使情绪更加稳定,并增强自制力。

相互依赖水平高的团体,在意见和感情的交流上比较好,团体成员的满意度、激励和内聚力都较高。

对团体有三种不同的领导方式:专制的领导方式、民主的领导方式、自由放任的领导方式。

群体动力论的名词解释_存在和作用_意义_局限性

群体动力论的名词解释_存在和作用_意义_局限性

群体动力论的名词解释_存在和作用_意义_局限性群体动力论的名词解释美籍德国人库尔特·勒温(Kurt Lewin)提出了“群体动力理论”。

该理论认为,一个人的行为(B),是个体内在需要(P)和环境外力(E)相互作用的结果,可以用函数式B=f(P,E)来表示。

所谓群体动力理论,就是要论述群体中的各种力量对个体的作用和影响。

群体动力论的存在和作用卢因及其后继者通过实验研究,发现了以下群体动力的存在和作用:1、群体领导方式动力。

群体的领导方式不同,表现为专制型、民主型、自由放任型,其成员的行为表现也不同。

对若干名10所左右的男孩所做的试验表明:在专制型群体中,成员的攻击性言行、引人注目的出风头行为,使用“我”而不“我们”的频率、推卸责任、做给领导看的行为、对群体活动缺乏满足感,都显得很突出;在民主型群体中的表现则相反,而且同一个成员一但从专制型群体调入民主型群体,其行为就立即起变化。

2、群体组织形式动力。

卢因及其追随者发现,在欧洲战场上被德国俘虏的美国士兵,反抗情绪和逃跑率都很高;而在朝鲜战场被中国俘虏的美国士兵,反抗情绪和逃跑率都很低。

心理学家薛恩(E.Schein)于1956年对此进行研究,认为这种行为反差是由群体组织形式造成的。

在中国战俘营中,看守人员与战俘的伙食、医疗条件平等,战俘经常调动而组成新的战俘群,有意识的让被俘士兵管理被俘军官,战俘被提审后不再回原来的战俘群。

在纳粹德国的战俘营中,组织管理方法与中国的恰好相反。

因此导致了战俘行为的不同。

这一现象在管理领域也有借鉴意义。

3、群体结构性质动力。

威尔逊等人将36名大学生分成两组进行试验,甲组成员都是以安全需要为优势需要,而自尊需要较低的学生。

乙组则是注重自尊需要、而安全需要较低的人。

结果表明,甲组在平等型群体中的生产率低,而在层次型群体中的生产率高;乙组的生产率的高低则正好相反。

可见,成员行为取决于个人需要类型和群体领导方式如何搭配。

卢因的群体动力论

卢因的群体动力论

(一)群体风气


概念:是群体在工作生活中逐步形成的、 约定俗成的的行为习惯和精神风貌,是 一种非正式的、非强制性的行为标准。 对成员行为的影响:1,成员置身于群体 中,会受群体潜移默化的影响,长期耳 濡目染就会形成与群体一致的行为方式, 对个体行为有规范作用。2,人在不同风 气的群体中会产生不同的行为。
(二)群体的领导方式


一般分为专制型领导方式和民主型领导 方式。 专制型领导方式特点:1,所有方案有领 导者一人决定2,工作方法和程序有领导 者一步一步做指示,成员无法知道下一 步骤及整个目标3,个人工作的分配及分 组时的人选均有领导者指定4,领导者对 成员的表扬和批评不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全凭其个人主观好恶来决定。




卢因“场”理论最初只用于研究个体行 为。 1933年,“场”理论用于研究群体行为, 提出了,“群体动力”的概念。P230 公式B=f(P,E)也适于描述群体行为。不过, B是群体行为的方向和强度,P是群体的 内部特征,E是群体所处的环境。 群体和个体关系:总体不是部分的总和, 因为各部分相互作用的结果,可能大于 或小于总和。

民主型领导方式特点:1,所有方针均有 全体成员讨论决定,领导者只是在旁鼓 励和支持2,成员工作的程序和目标在讨 论时可以获得了解3,在技术需要上领导 者都提出两个以上方案,有成员自己决 定4,领导者以客观事实根据来表扬和批 评成员5,领导者尽量不替代成员工作, 而努力在精神上成为他们之中的一员。
公式:
B=f(P,E)



式中:B表示个人行为的方向和强度,P 是个人的内部动力、内部特征,E是个体 所处的群体环境。 含义:群体中个人行为的方向和强度取 决于个人现存需要的紧张程度和情景力 场的相互作用关系。 研究对象:是研究群体中支配行为的各 种力量对个体的作用与影响。

传播学大神之库尔特·卢因(KurtLewin1890---1947)

传播学大神之库尔特·卢因(KurtLewin1890---1947)

传播学⼤神之库尔特·卢因(KurtLewin1890---1947)库尔特·卢因库尔特·卢因⼜译为勒温,美籍德国社会⼼理学家,是传播学研究中守门理论的创⽴者,⼼理学中'场论'和'群体动⼒论'的最先提出者,其群体动⼒论为传播学研究提供了⼀个新的层⾯和⽅法,被视为传播学四⼤奠基⼈之⼀。

1933年移居美国,先后在斯坦福⼤学、康奈尔⼤学、⾐阿华洲⽴⼤学任教,担任社会⼼理学教授。

1944年,到⿇省理⼯学院创⽴了群体动⼒研究中⼼,并担任主任,直到逝世。

主要研究理论把关⼈理论1,概念:把关⼈是⼤众传播媒介内部的⼯作⼈员。

因为⼤众传播的⼀切信息,都要经过这些⼯作⼈员的过滤或筛选,才能同公众见⾯,所以他们便是信息传播的“把关⼈”。

2,研究的过程:“把关⼈” 理论是由美国社会⼼理学家、传播学四⼤先驱之⼀的卢因率先提出的。

他在《群体⽣活的渠道》(1947年)⼀⽂中,⾸先提出“把关”(gatekeeping)⼀词。

他指出:“信息总是沿着含有门区的某些渠道流动,在那⾥,或是根据公正⽆私的规定,或是根据‘守门⼈’的个⼈意见,对信息或商品是否被允许进⼊渠道或继续在渠道⾥流动做出决定。

”“把关⼈”既可以指个⼈,如信源、记者、编辑等,也可以指媒介组织。

把关⼈这⼀概念,现在已得到⼤众传播学者的普遍承认,把⼈的作⽤、性质也随之成为⼤众传播学的重要课题。

3,在传播学中的应⽤:在传播学中,“把关⼈”是⼀种普遍存在的现象。

在传播者与受众之间,“把关⼈”起着决定继续或中⽌信息传递的作⽤。

把关⼈可以是个⼈,也可以是集体。

从整个社会的⾓度来看,传播媒介是全社会信息流通的把关⼈;从传媒内部来看,不同的媒介具有不同的把关⼈,从报纸、⼴播、电视等传统⼤众媒介来看,在新闻信息的提供、采集、写作、编辑和报道的全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把关⼈,其中,编辑对新闻信息的取舍是最重要的。

把关⼈的把关⾏为可以分为疏导与抑制。

2023年10月00152组织行为学真题及答案

2023年10月00152组织行为学真题及答案

2023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组织行为学试题课程代码:00152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1分,共25分。

1.基于人际关系学说的人性假设是A.经济人假设B. 社会人假设C. 自我实现人假设D. 复杂人假设2. 卢因的群体动力理论可用公式 B=f(P·E)表示,其中E表示A. 个体行为B. 个体所处的群体环境C. 个体的内部驱动力D. 个体的心理状态3. 产生于有机体组织需要状态的内驱力是A. 原始性内驱力B. 继发性内驱力C. 目的性内驱力D. 情境性内驱力4. 归因三要素是共同性、一贯性和A. 一致性B. 目的性C. 决定性D. 特殊性5. 态度的 ABC模型中,A 指的是A. 态度情感成分B. 态度行为意向成分C. 态度行为成分D. 态度认知成分6. 在知觉过程中,人们往往根据过去的经验对当前的知觉对象进行解释并作出最为合理的说明,使其具有一定的意义,这样的特性是知觉的A. 整体性B.恒常性C. 选择性D.理解性7. 直接对某主管负责,向某主管报告工作的下属同其主管之间构成的群体是A. 利益型群体B. 任务型群体C. 命令型群体D. 友谊型群体8. 凝聚力表现在成员的心理感受方面,即为认同感、力量感与A. 归属感B. 参与感C. 幸福感D. 获得感9. 沟通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是A. 传递B. 编码C. 译码D. 反馈10. 若要在组织中营造一种高昂的士气氛围来鼓舞员工实现组织的最终目标,最行之有效的沟通网络方式是A. 轮式B. 环式C. 全通道式D. Y式11. 群体成员之间心理上的相互理解、容纳和协调的社会心理现象是A. 从众效应B. 协同效应C. 共生效应D. 心理相容12. 团队工作的主旨是委托与A. 命令B. 协调C. 授权D. 赋能13. 破坏性冲突的典型特征是A. 关心胜负B. 关心目标C. 对事不对人D. 促进沟通14. 按照组织的社会功能分类,政府部门属于A. 以经济生产为导向的组织B. 以政治为导向的组织C. 整合组织D. 模型维持组织15. 下列不属于组织结构设计古典原则的是A. 分工原则B. 统一指挥原则C. 制约性原则D. 控制幅度原则16. 良好的组织文化能够激发组织成员的士气,并使组织成员产生对本职工作的自豪感、使命感和归属感,从而产生强大的向心力,这体现的是组织文化的A. 导向功能B. 约束功能C. 凝聚功能D. 激励功能17.企业家的基本精神是A. 创新B. 学习C. 进取D. 坚韧18. 学习型组织中的领导者能够形成组织机构、组织政策和策略以及组织发展的理念。

第六章群体动力与激励理论

第六章群体动力与激励理论

第六章群体动⼒与激励理论第六章群体动⼒与激励理论本章框架:●卢因的群体动⼒理论●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弗隆的期望理论●亚当斯的公平理论●斯⾦纳的强化理论●麦克利兰的需要理论●波特和劳勒的激励模式●激励的⼀般原则和⽅法本章内容:第⼀节卢因的群体动⼒理论本节框架:●群体动⼒论公式●群体⽓氛对群体成员的影响●群体中成员相互作⽤的关系本节内容:⼀、群体动⼒论公式●群体动⼒理论的创始⼈是德国社会⼼理学家卢因(库尔特·勒温)●群体动⼒学(group dynamics)亦称“团体动⼒学”,特别关注群体规范对个体⾏为的制约和影响,⼆战中他将这⼀理论应⽤于对军队⼠⽓问题的研究,同时还进⾏了劝诱⼈们改变饮⾷习惯的研究。

●群体动⼒学就是在群体中,只要有别⼈在场,⼀个⼈的思想⾏为就同他单独⼀个⼈时有所不同,会受到其它⼈的影响。

1.⼈的⾏为动向取决于内部⼒场与情景⼒场的相互作⽤B=f(P, E)2.群体的⾏为动向取决于内部场⼒与情景⼒场的相互作⽤B=f(P, E)3.群体的⾏为不等于群体中各个成员个⼈⾏为简单的算术和,它包含着集体智慧,因⽽可能会产⽣新的⾏为形态(总体可能⼤于或⼩于个体之和)⼆、群体⽓氛对群体成员的影响卢因的群体动⼒学告诉我们,要使员⼯形成有利于组织⽬标的⾏为,达到激励的⽬的,⼀⽅⾯要选拔合适的员⼯,另⼀⽅⾯要营造好的群体⽓氛。

群体⽓氛包含:1.群体的风⽓●近朱者⾚近墨者⿊●不同风⽓的群体会产⽣不同的⾏为【合作—友好;恶性—争⽃】2.领导⽅式●民主【⽑泽东】●专治【蒋介⽯】要形成好的群体⽓氛,领导⽅式应该具备如下特点:●沟通●⽀持下属●尊重下属●公正⽆偏●⾏为⼀贯●展⽰能⼒3.群体中成员间相互作⽤的关系1)群体成员对个⼈的⾏为●正的⼈际关型⾏为【团结、谅解】●负的⼈际关系型⾏为【分歧、对抗】2)群体成员对⼯作任务的⾏为●正的⼯作任务型⾏为【帮助、真诚】●负的⼯作任务型⾏为【保密、批评】案例讨论:马林是联合化学公司流程设计中⼼的主任,⼿下有8名⼯程师,均系男性。

【全国】2023年4月自学考试00152组织行为学真题及参考答案

【全国】2023年4月自学考试00152组织行为学真题及参考答案

全国2023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组织行为学】【课程代码】00152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卢因的群体动力理论可用公式表达为B=f(P·E),其中B指的是(B)A、个体的内部驱动力B、个体行为C、群体环境D、目标2、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C)A、记忆过程B、思维过程C、意志过程D、学习过程3、态度的心理结构由三种成分构成:知觉成分、情感成分和(A)A、行为意向成分B、思维成分C、意志成分D、记忆成分4、心理学家把为实现目标而采取的行为分为目标行为和(C)A、动机行为B、需要行为C、目标导向行为D、个性行为5、人们在知觉过程中,常从局部印象出发,进而扩展到全部整体印象,这种现象称为(B)A、首因效应B、晕轮效应C、刻板效应D、投射效应6、为了寻求友谊、感情,得到社交上的满足,群体成员以亲密的感情为基础而形成的非正式群体是(B)A、利益型群体B、情感型群体C、爱好型群体D、信仰型群体7、界定每个角色行为期待的是(D)A、角色认同B、角色直觉C、群体规范D、心理契约8、处于不同层级且没有隶属关系的人员之间的沟通是(D)A、上行沟通B、下行沟通C、水平沟通D、斜向沟通9、当组织规模很大并且需要进行分层授权管理时,最好的沟通网络形式是(D)A、倒Y式B、轮式C、环式D、链式10、每个团队的建立都要经历三个发展阶段:组建期、激荡期和(C)A、信任期B、磨合期C、规范期D、衰亡期11、被称为“团队之魂”的是(A)A、共同的目标与价值观B、充分的授权C、平等的交流D、团队成员之间的信任12、托马斯的冲突管理二维模式中的二维是:合作性与(D)A、关心员工B、关心工作C、相互依赖性D、坚持己见性13、管理者应当接纳冲突,适当控制和利用冲突,倡导这种理念的是(B)A、传统观念B、人际关系观念C、组织发展观念D、相互作用观念14、最早也是最简单的组织形式是(A)A、直线制B、职能制C、直线-职能制D、事业部制15、在运用合法权威的同时,实行经济和物质奖励的组织属于(A)A、功利性组织B、规范性组织C、强制性组织D、混合性组织16、组织文化制度创新的动力和源泉是(D)A、组织环境B、组织领导者C、组织制度规范D、组织文化创新17、在组织文化创建程序中,既是解决文化问题阶段,也是确定新文化阶段的是(C)A、调查分析阶段B、论证实验阶段C、传播执行阶段D、评估调整阶段18、学习型组织中的领导者能够自觉接受愿景的召唤,这体现的是(C)A、设计师角色B、协调者角色C、仆人角色D、教师角色19、组织全面分析未来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境中的机会和威胁,根据抓住机会、避开威胁所需掌握的知识进行学习的学习类型是(D)A、适应型学习B、经验型学习C、自主型学习D、预见型学习20、领导者能够协调员工之间的关系,解决组织内部存在的矛盾,这体现的是领导的(B)A、指挥作用B、协调作用C、激励作用D、控制作用21、在传统领导权力观看来,有效领导的关键因素,也是唯一因素是(C)A、领导者的素质B、领导方式C、领导者的职权D、被领导者的能力22、由外酬引发的、与工作任务本身无直接关系的激励属于(B)A、内激励B、外激励C、正激励D、负激励23、在公平理论中,奖酬和满足需要之间存在的中间变量是(A)A、报酬的公平性B、报酬的数量C、报酬的类型D、报酬的频率24、被誉为“组织管理之父”的是(B)A、梅奥B、马克斯·韦伯C、亨利·法约尔D、泰勒25、标志着管理学正式成为独立科学的著作是(A)A、《科学管理原理》B、《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C、《社会与经济组织理论》D、《经理人员的职能》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卢因的群体动力论

卢因的群体动力论
的变化。
群体动力论的发展历程
卢因是群体动力论的创始人,他通过对群体行 为的深入研究,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观点。
随着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发展,群体动力 论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成为研究群体行为的 重要理论之一。
当前,群体动力论在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社 会治理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为解决实际问 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研究意义
卢因的群体动力论为后来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成为社会心理学领域的一个重要 分支。该理论对于理解群体行为、群体决策、群体冲突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组织管理、 市场营销、教育等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02
群体动力论概述
群体动力论的定义
群体动力论是一种研究群体行为的理 论,它探讨了群体内部成员之间的相 互作用、群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以及 群体行为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06
结论
研究总结
该理论指出群体中存在三种基本力量:群体规 范、群体压力和群体凝聚力,这些力量对个体
行为和决策产生重要影响。
群体动力论在心理学、社会学和管理学等领域产生了 广泛影响,为后续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和启示

卢因的群体动力论对群体行为和社会动态进行 了深入探讨,强调了群体中个体之间的相互作 用和影响。
群体动力结构
领导关系
群体中的领导者和被领导者之间 的关系,以及领导方式对群体动
力和绩效的影响。
信息交流
群体内部的信息传递和沟通方式, 包括正式和非正式的渠道。信息交 流的效率和有效性影响群体的判断 和决策。
权力结构
群体中权力的分布和影响力,以及 如何通过权力关系影响群体的动态。
04
群体动力论的应用
对组织管理的启示

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第五章

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第五章
• 最优管理者:高权力需要,低归属需要。 22
成就激励理论的启示
• 高成就需要者喜欢独立负责,希望获得信息反 馈和中度风险的工作环境。独当一面可以被高 度激励,在经营自己的企业、管理组织一个独 立部门以及处理销售业务等方面颇有建树 。
• 对较大规模组织,高成就需要者不一定是优秀 管理者。大型组织的优秀管理者,也未必就是 高成就需要者。
27
第六节 亚当斯的公平理论
• 公平理论是由美国学者亚当斯( J.S.Adams) 于60年代提出的,又称社会比较理论,它是研 究报酬对人们工作积极性的影响的理论。
• 基本观点:一个人做出成绩取得报酬以后,不 仅关心报酬的绝对量,而且关心报酬相对量。 进行比较确定自己所获报酬是否合理,比较结 果将直接影响今后工作的积极性。
• 主观评价和相互比较的方法来进行考察 个人对自己所得感觉 /对自己投入的感觉==个 人对他人所得感觉/ 个人对他人投入的感觉
28
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
• 横向比较:将获得“报偿”(包括金钱、工作 安排以及获得的赏识等)与“投入”(包括教 育、努力及耗用在职务上的时间等)的比值与 组织内其他人作社会比较。相等时认为公平。
• 通过培训可以激发员工的成就需要。管理者可 以直接选拔找到高成就需要者,可以通过培训 对自己原有的下属进行培养。
23
第五节 佛隆的期望理论
• 期望理论是佛隆(Victor H. Vroom)1964年在 他的《工作与激励》一书中提出的。其内容是:
–某一活动对某人的激发力量取决于他所能得到结果 的全部预期价值乘以他认为达成该结果的期望概率。
• 纵向比较:把自己目前投入的努力与所获报偿 的比值,同自己过去投入的努力与所获报偿的 比值进行比较。相等时认为公平。

2021年10月全国自学考试00152组织行为学试题答案

2021年10月全国自学考试00152组织行为学试题答案

2021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组织行为学试题课程代码:00152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卢因的群体动力理论可用公式表达为B:=f(P・E),其中P表示(D)A、个体行为B、外部驱动力C、群体环境D、内部驱动力2、内驱力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B)A、托尔曼B、赫尔C、华生D、斯金纳3、个体受到某种刺激后所产生的一种身心激动的状态是(C)A、动机B、态度C、情绪D、价值观4、使人们对主观刺激的知觉更迅速、更具方向性的效应是(D)A、首因效应B、投射效应C、晕轮效应D、心理定势5、一个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而在主观方面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是(D)A、个性B、气质C、性格D、能力6、间断一平衡模型适用的群体是(A)A、临时性工作群体B、长期性工作群体D、所有群体7、界定每个角色行为期待的是(B)A、角色认同B、心理契约C、角色直觉D、角色冲突8、组织中最为重要和最为强大的沟通流程是(C)A、上行沟通B、水平沟通C、下行沟通D、斜向沟通9、非正式沟通中传播效应最高的沟通网络是(C)A、单串型B、饶舌型C、集合型D、随机型10、团队规范是(A)A、以任务为核心的B、以人际关系为核心的C、以情绪认同为核心的D、以心理相容为核心的11、团队建立和工作的心理机制,首先是使团队成员(A)A、“属于”这个团队B、“分享”这个团队C、“表现”这个团队D、“贡献”这个团队12、认为管理者应当接纳冲突,适当控制和利用冲突,这是冲突的(B)A、传统观念B、人际关系观念C、相互作用观念.D、结构因素观念13、在托马斯冲突管理二维模式中,第一维度是合作性,第二维度是(D)C、正视性D、坚持己见性14、将组织视为一种协作系统的观点属于(A)A、社会系统学派B、理性系统学派C、权变系统理论D、社会技术系统学派15、适用于跨国公司的组织形式是(B)A、产品事业部B、区域事业部C、模拟分权制D、矩阵制16、迪尔和肯尼迪的组织文化因素理论认为,着眼于如何做,基本没有工作反馈,员工难以衡量他们工作的文化属于(D)A、硬汉型文化B、努力工作尽情享受型文化C、赌注型文化D、过程型文化17、组织文化创建的中心环节是(C)A、调查分析阶段B、论证实验阶段C、传播执行阶段D、评估调整阶段18、个体和组织从经验和反思中进行学习的类型是(A)A、适应型学习B、经验型学习.C、自主型学习D、行动型学习19、组织学习的基础是(B)A、系统思考B、团队学习20、领导者为员工排忧解难,激发和鼓励他们的斗志,发掘和加强他们积极进取的动力,这体现的是领导的①)A、指挥作用B、协调作用C、控制作用D、激励作用21、领导者不注意关心、爱护下属,与下属感情不太融治,也不注意严格执行规章制度,该领导者属于(C)A、高关怀低定规的领导者B、低关怀高定规的领导者C、低关怀低定规的领导者D、高关怀高定规的领导者22、在期望理论看来,如果目标效价很大,期望值很小,人被激发的力量将会(B)A、很大B、很小C、中等D、一般23、构成个体行为动力的是外界推动力和(D)A、制度约束力B、奖励的推动力C、条件的支持力D、内部吸引力24、在心理测验中,用来表明测验结果可靠性的指标是(C)A、对比度B、相关系数C、信度D、效度25、适用于对很多人的行为和心理倾向进行研究的方法是(A)A、问卷法B、观察法C、访谈法D、实验法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群体动力与激励理论

群体动力与激励理论
24
组织行为学
员工强化激励方法及其效果分析
25
25 25
组织行为学
强化理论对管理的启示
不能以同样的方式奖励所有的人,绩效大 小不同,奖励也应不同 无反应本身具有强化的效果。 一定要告诉员工,他们怎么做才能得到奖 励。 告诉员工他们正在做的哪些事是错误的。 惩罚员工时不要当着其同事的面。 使结果和行为相一致。
(1)保健因素 这属于和工作环境或条件相关的因素。
(2)激励因素 这属于和工作本身相关的因素,包括
的:工作成就感、工作挑战性、工作中得到的认可与赞美、 工作的发展前途、个人成才与晋升的机会等。当人们得到 这些方面的满足时,会对工作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很大 的工作积极性。
11
‹#›
组织行为学
对管理实践的启示
成长需要:是指个人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需要,
与需要层次论中的部分“尊重”需要和全部“自我
实现”需要相对应。
8
组织行为学
◙主要观点:
在同一层次上,少量需要满足后会产生更 强烈的需要; 较低层次的需要满足得越充分,对较高层 次的需要越强烈; 较高层次的需要满足得越小,低层次的需 要则更强烈。
9
组织行为学
①ERG理论假设激励行为是遵循一定的等级
层次,且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相对应;
② ERG理论认为人可能同时受到多种需要的
激励。
10
组织行为学
三、双因素理论
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来的。 如公司的政策和管理、人际关系、工作环境的条件、工作 的安全性、工资和福利等,当人们得到这些方面满足时, 只是消除了不满,却不会调动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l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麦克利兰于20世纪50年

组织行为学 第6章 群体动力与激励理论

组织行为学 第6章 群体动力与激励理论

第五节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 一、强化理论的内容
创始人: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 观点:为达到某种目的采取一定的行为作用于环境,当结果有利时,行为 会重复,当结果不利时,行为减弱或消失。 正强化:奖励组织需要的行为,加强行为 负强化:惩罚与组织不相容的行为,削弱行为 连续强化和间隙强化
• 二、强化理论的启示
第一节 卢因的群体动力论
• 二、群体气氛对群体成员的影响
(二)群体的领导方式 形成群体气氛,领导者应当具有以下特点: 1. 坦诚沟通 2. 支持下属 3. 尊重下属 4. 公正无偏 5. 行为一贯 6. 展示能力 (三)群体成员间的相互关系 1. 正的人际关系型行为:团结、帮助、鼓励、和谐、自然、轻松、谅解、 真诚、赞同、遵从、耐心、宽容 2. 负的人际关系型行为:分歧、拒绝、紧张、别扭、对抗、烦躁、不容忍 3. 正的工作任务型行为:积极的信息交流、接受建议、利用所有人的智慧、 意见进行决策、细致耐心地交流和讨论 4. 负的工作任务型行为:封闭信息、指责、争吵、缺乏耐心、草率
第二节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 二、双因素理论的评价
(一)局限 1. 调查缺乏代表性 2. 问卷方法和题目有缺陷 3. 满意与生产率提高联系绝对化 4. 将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截然分开不妥 (二)贡献 1. 指出激励未必能带来满意和生产率提高 2. 满足各种需要所引起的激励深度和效果是不一样的 3. 要合理利用激励措施
第八节 激励的一般原则和方法
• 一、人员激励的原则
(一)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组合原则 (二)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原则 (三)外激和内激相结合的原则 (四)正激与负激想结合的原则 (五)按需激励原则 (六)民主公正原则
• 二、精神激励的方法
(一)目标激励 (二)内在激励 (三)形象激励 (四)荣誉激励 (五)兴趣激励 (六)参与激励 (七)感情激励 (八)榜样激励

群体动力学理论

群体动力学理论

群体动力学理论[美]库尔特·卢因(群体动力学理论)团体动力学理论所研究的团体指非正式组织。

卢因认为,同正式组织一样,团体有三个要素:一是活动,二是相互影响,三是情绪。

在这三项要素中,活动是指人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的一切行为;相互影响是指人在组织中相互发生作用的行为;情绪是人们内在的、看不见的生理活动,如态度、情感、意见、信息等,但可以从人的“活动”和“相互影响”中推知。

活动、相互影响和情绪不是各自孤立的,而是密切相关的,其中一项变动,会使其他要素发生改变。

团体中各个成员的活动、相互影响和情绪的综合就构成团体行为。

所谓团体力学理论,就是要论述团体中的各个要素对个体的作用和影响。

团体是处于均衡状态的各种力的“力场”,叫做“生活场所”,这些力场涉及团体在其中活动的环境,还涉及团体成员的个性、感情及其相互间的看法。

一个团体永远不会处于“稳固的”均衡状态,而是处于不断地相互适应的过程。

团体行为就是各种相互影响的力的一种错综复杂的结合,这些力不仅影响团体结构,也修正个人的行为。

卢因认为,人的心理和行为决定于内在需要和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

当人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会产生内部力场的张力,而周围环境因素起着导火线的作用。

人的行为方向取决于内部力场与情景力场(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而以内部张力为主。

卢因提出,除了正式组织的目标外,团体(非正式组织)还必须有它自己的目标的维护团体的存在,使团体持续地发挥作用。

连续地过度地追求正式组织的工作目标有损于团体行为的内聚力,所以,团体领导人必须为促进一定程度的团体和谐而提供相当的时间和手段。

在团体内把感情上的压力发泄出来,有利于正式组织工作目标的实现。

团体成员之间推心置腹的交谈和行为,有助于各个成员发挥创造性,使情绪更加稳定,并增强自制力。

相互依赖水平高的团体,在意见和感情的交流上比较好,团体成员的满意度、激励和内聚力都较高。

对团体有三种不同的领导方式:专制的领导方式、民主的领导方式、自由放任的领导方式。

组织行为学第四章

组织行为学第四章





成果之一:
在1938年提出的把人的行为看成是其自身的特点及其所处的环境 的函数,即: 行为=f(个性,环境) B=f(P,E) 人的心理和行为决定于内在需要和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当人的 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 会产生内部力场的张力 而周围环境因素起着导火线的作用。




这个公式实际上提出了在进行激励时要处理好三方面的关系,也 就是调动人们工作积极性的三个条件。 1、努力与绩效的关系 人们总是希望通过一定的努力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 如果达到预期目标的概率较高,就会有信心。从而激发出很强的 工作力量。如果他认为目标太高,即使通过努力也不会有很好的 绩效时,就会失去内在的动力,导致工作的消极。 2、绩效与奖励的关系
OCL O PP I PP I CL

当两式不相等时,也出现两种情况 1、 2、
OCL O PP I PP I CL
有不公平的感觉,可能导致工作积极性的下降。
OCL O PP I PP I CL
不会产生不公平的感觉,可能会使当事人主动多干事。


二、对公平理论的分析
公平理论所提出来的基本观点是客观存在的,但公平本身却是一个相当 复杂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它与个人的主观判断有关。 无论是投入还是报偿都是人的一种主观上的感觉,并非实 际值。 第二,它与个人所持的公平标准有关。


专制型领导方式:权力定位于领导者
民主型领导方式:权力定位于群体 放任型领导方式:权力定位于每位职工。
专制型 民主型
放任型

为了分析不同的领导方式对群体成员所产生的影,卢因等人于1939年 进行了这方面的实验研究。

第六章 群体动力与激励理论修改后

第六章 群体动力与激励理论修改后
4
一、群体动力理论
(4)所谓“群体动力”就是指群体活动的方向,而 研究群体动力就是要研究影响群体活动方向的各种 因素,因为群体活动的方向同样决定于内部力场和 情境力场的相互作用。 (5) “士气”原是一种军事术语,用以表示作战 时的团体精神。心理学家史密斯(G. R. Smith)和维 斯顿(R. J. Western)认为“士气”就是人们对某一群 体或组织感到满足,愿意成为该群体的一员,并协 助实现该群体的目标的态度。因此“士气”不仅代 表个人需求满足的状态,而且还包括认为这个满足 得之于群体,因而愿意为实现群体目标而努力的情 绪。 5
10
在实际管理中常用的激励模式
外在的激励模式:福利、晋升、授衔、 表扬、嘉奖、认可等
内在的激励模式:学习新知识、增加责 任感、胜任感、成就感等。
11
5 激励的效果实验
1963年,美国的奥格登做了一个警觉性的实验。实 验分成四个小组,试验方法是用一个光源,调节其 发光强度,记录试验者辨别光强度变化的感觉,从 A 而测定人们的警觉性。A组是控制组,不施加任何 激励,只是一般地告诉他们试验的要求与方法;B组 是挑选组,告诉该组的成员说:“你们这个组的成 员是经过挑选出来的,我们认为你们的觉察能力是 很强的,我们要试验谁的觉察能力最强。”C组是 竞赛组,告诉他们说:“你们这一组要同另一组进 行比赛,看哪个人的成绩好。”D组是奖惩组,对 正确、错误要进行奖罚,每看对一次奖五分钱,看 错一次罚一角钱。
第六章 群体动力与激励理论
1
一、群体动力理论
(1)德裔美国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Kurt Lewin)所创立的,又称“场”的理论,他被 称为当代实验社会心理学之父。
2
一、群体动力理论
(2)内容:卢因借用物理学中磁场的概念, 认为人的心理、行为决定于内部需要和环境的 相互作用。要测定人的心理与行为就必须了解 完成这一行为的内在的心理力场和外在的心理 力场的情境因素。当人的需求未能满足时,就 会产生内部力场的张力,环境起着导火线的作 用。人的行为动向取决于内部力场和情境力场 的相互作用,而内部力场的张力是最主要的决 定因素。 群体成员在向目标运动时,可以看成 是力图从某种紧张状态解脱出来。群体的活动 方向也取决于内部力场与情景力场的相互作用。 正是“力场”的各种力的平衡,使得群体处于 一种均衡状态。

群体动力与激励

群体动力与激励
• 一些管理者认为随身听会干扰员工的注意力和互相交流, 因此禁止员工工作时听随身听。但是其他管理者却认为这 是有益的。第一银行的一位主管研究了人们工作方式的发 展周期,并认为随身听能够提高员工的注意力和工作质量。 一项对一家医学设备生产工人的装配线工人进行的研究发 现,耳机对工作绩效没有影响,人们带耳机工作会带来更 高的工作满意度。
(二)群体的行为习惯
(三)群体的领导作风
(四)群体的人际关系
精品课件
第二节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邱ㄨㄨ曾是一家软件企业经理,他深知“民 以食为天”的道理,不断提高员工待遇,如 工作环境质量改善、工资、福利水平提高, 等等。但是他还是发现员工并没有他预期的 满意水平。这是为什么?
精品课件
双因素理论由美国学者赫茨伯格(Herzberg)提出。 他运用问卷法调查了1844个案例,分析职工最满意和最不满
工作条件:对个人来说主要是外 部的 工作环境 非人标准
物质的 社交的 身份地位 方向、安全 经济的
马氏理论
自我 实现 自尊
社交
安全
生理
赫氏理论
工作的挑战性 成长
晋升 地位
人际关系 管理
上司的素质 工作安全
成就 责任 激励 褒奖 因素
公司政策 公司的素质
工作环境 保健 因素
薪金
个人生活
赫兹伯格双因素理论与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关系
精品课件
• 其他人则对工作中在聊天室浪费时间,参加其他没有工作 关系的网络活动以及玩电脑游戏产生了厌倦。在一家核电 厂,员工们迷上了多人联网游戏“世界末日“。信息技术 管理者声称安全问题并未直接受到影响,但“世界末日” 文件太大,减缓微机网络的运行速度。
• 有些员工在工作中做这些事情,有些在吃午饭时,还有些 在打电话时。PG&E公司相信它的员工在工作时访问的网址 中有60%-70%与公司业务无关。一些公司对此采取惩罚 措施。卡夫视频公司安装了一个系统来防止员工访问与他 们的工作无关的国际互联网网址。公司信息部门主管说: “我们到这里是为了工作,而不是个人娱乐。”与此同时, 各地的员工们正在寻找各种手段来避免管理者的监督和控 制。老板不要(Don’s Boss)网页提供了一些诸如“秘密 冲浪:关于如何一边在网上遨游,一边让旁人看起来却是 在忙于工作的秘诀和技巧”的文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分析
• 群体动力论不仅运用于社会学、心理学研究上 ,还广泛运用于管理学、行为科学和教育学科 研究上。根据群体动力论,如果教师在管理类 课程上传授基本管理理论与知识的同时,还注 重塑造班级群体环境,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相 互教育的互动模式,创造一种开放、真诚和团 结合作的群体氛围,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 效果。
• 公示表明,个体行为的方向和强度取决于 个体所属的群体环境影响两个变量的变化。 也就是说,群体中个体的行为,既与个体 自身的素质有关,又与群体氛围有关。同 时,群体的每一个成员都受环境的影响, 又构成环境的一部分,影响其成员。群体 与其成员之间的这种相互作用和影响,就 构成了行为动力
二、群体气氛对群体成员的影响 群体气氛主要包括群体的风气、群体的领 导方式、群体中成员间相互作用关系等方面。
3、群体中成员间相互作用关系
群体中成员间相互作用关系主要体现于两种 类型的行为:一类是群体成员对工作任务的行为, 称为工作任务型;另一类是群体成员对个人的行 为,称为人际关系型。这些行为有时会起正的、 积极促进作用,而有时则起负的、消极的作用。
• 群体与其成员之间的这种相互作用和影响, 就构成了行为动力
(1)沟通。 向群体成员解释有关决策和政策,使他们 知晓;及时提供反馈;坦率承认自己的缺点和 不足。 (2)支持下属。 对群体成员和蔼可亲,平易近人,鼓励和 支持他们的意见与建议。
(3)尊重下属。 真正授权给群体成员,认真倾听他们的想 法。 (4)公正无偏。 恪守信用,在绩效评估时能做到客观公正, 应予以表扬的尽量表扬。 (5)行为一贯。 处理目常事务应有一贯性,明确承诺并能 及时兑现。 (6)展示能力。 通过展示自己的工作技术、办事能力和良 好的职业意识,培养下属对自己的钦佩与尊敬。
1.群体的风气 群体的风气是群体在工作生活中逐步形成 的、约定俗成的行为习惯和精神风貌,是一种 非正式的、非强制性的行为标准。不同的群体 有不同的风气。
2.群体的领导方式
群体中领导者行使权力与发挥领导作用的方式(如 民主或独裁)也是群体气氛的重要方面,会对成员的行 为产生重要影响。 要形成良好的群体气氛,领导的行为应该具有以下一 些特点:
把每一个授课的班级看作为一个群体,每一 个学生即构成了这个群体的成员,群体成员 的行为出了受到个体的内部条件的影响之外, 还受到群体气氛的影响。在实施案例教学法 的过程中,教师不要把教育对象看作是单一 的个体,而要把接受教育的班级组织当做一 个群体进行整体塑造。让学生在群体的网络 中认识自我、认识他人,并在群体的网络中 互相影响、共同进步。
(一)扮演好教师和学生的角色, 增强群体凝聚力,提高学生积极性 • 在案例讨论中更多地主动权和时间 交由学生,让学生搞活群体讨论气 氛,教师在整个过程中主要引导和 控制群体气氛。这样可以增强教师 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吸引力,增强群 体凝聚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和参与度。

(二)自由组合分组,搞好群体成员之间的 人际关系,培养团队精神
• 一般教育学理论认为,在教育过程中,教 师是教育者,学生是受教育者,这一教育 关系恒定不变。但是,在案例教学过程中, 这种区分容易是教师与学生关系的形成。 所以,教师应将自己看成是整个群体中的 一员,与学生平等相处。这样既有利于教 师对知识的传授,又有利于在案例讨论教 师与学生的互动,而不是教师授课的单向 互动模式。
卢因的群体动力论
一、群体动力论公式 B = f(P,E) B是个人行为的方向和强度,P是个人的内部 动力、内部特征,E是个体所处的群体环境。也 就是说,群体中个人行为的方向和强度决定于 个人现存需要的紧张程度和情景力场的相互作 用关系。群体动力论研究群体的行为就是研究 群体中支配行为的各种力量对个体的作用与影 响。
(四)加强多重互动,提高群体动力,实现 教学目标 人们的社会行为受群体情境的影响。在案 例教学过程中,希望产生群体互动的情境 ,也就是师生互动,自我互动以及他我互 动三种模式相互交融,创造出开放、真诚 和关爱的群体氛围,从而为发展学生进一 步自我教育和相互教育创造有利条件 团队精神
我们的团队
整理资料 讲课
分组时主要以自由组合为主,组织调整为辅, 这样利于团队成员形成相互尊重、团结合作、 情谊深厚的人际关系,可以减少团队成员之 间的分歧,有利于畅所欲言,有利于形成良 好的小群体气氛。同时,每个成员在各自的 小组即团队中有自己的位置和角色,可以调 动他们的积极性。
(三)引入竞争机制,活跃群体气氛
• 虽然不恰当的竞争,可能导致学生之间的冲突, 学生之间容易相互妒忌;但是恰当的竞争往往有 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甚至激发学生的学习 潜能,班级成员竞争会导致对学习的不同情感反 应。一方面,竞争的失败可能引发负焦虑和正焦 虑。前者可能使学生放弃学习的努力,形成恶性 循环;后者,可能使学习者加倍努力,最终超越 别人。另一方面,竞争的成功也可能激发学生学 习的积极性,是学习形成良性循环。因此,教师 在教学中引入竞争机制的同时,也要注意引导学 生的焦虑情绪。
幻灯片制作
搜集资料
谢谢观赏!
具体到案例教学中,一方面,教师应尽量创造轻松、和 谐的课堂环境,启发学生动脑、动嘴、动手积极参与课堂 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愿望和学习潜力。另一方面,在案 例讨论时,教师可以设定若干评分指标对各个小组进行评 分,并且对讨论的表现和得分按照一定的比例计入最终的 考核总分,从而形成一个比较有效的竞争机制。所以教师 不必给出所谓的“标准答案”,而是引导各个小组使他们 积极展开讨论,也可以随机地加入讨论中学生一些错误的 观点,教师不应一味地加以指责或一发现错误立刻纠错, 而应鼓励和提示学生自己发现错误,自我纠正,必要时再 辅以教师纠错。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学习 的注意力,又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