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2018年秋五年级上第2课时 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

合集下载

6.2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教案)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

6.2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教案)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
师:回顾一下,刚才大家用了什么方法?
生1:我们用了数方格的方法。
生2:我们把这个脚印看成一个近似学过的图形进行计算。
2.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淘气2岁时的脚印图,并提出问题:淘气2岁时,脚印的面积约是多少?(学生先自己独立估一估,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名小组代表汇报。)3.估Fra bibliotek自己脚印的面积。
学生用附页3中图2的方格纸,同桌合作,画出对方的脚印图,估一估自己脚印的面积,并将估算方法和同桌说一说,教师指几名学生说说自己的思路和计算过程。
多媒体课件、树叶、方格纸。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学内容
一、创设情境,学习新知
1.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淘气出生时的脚印图并提出问题:淘气出生时脚印的面积是多少?
学生先独立估计,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最后小组推荐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生1:我们是用数格子的方法来进行计算的,大约是13cm2。
生2:我把脚印看成近似的长方形,长6cm,宽2cm,面积是:2×6=12(cm2)。
三、实践活动
1.在校园内找一棵树叶比较多的树,估算一片树叶的面积。
2.如果一棵树有10 000片树叶,估算这棵树所有树叶的总面积。
3.在有阳光时,大约每25cm2的树叶能在一天里释放足够一个人呼吸所需的氧气。这棵树在有阳光时,一天里释放的氧气能满足多少人呼吸的需要?
四、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发现了什么?
二、应用方法,解决问题
1.计算树叶的面积。
学生每人拿出准备好的树叶,先同桌互相估算一下它的面积。
师:能不能也用数格子的方法来求出树叶的面积呢?
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教师指名回答。
生1:可以把树叶放在格子纸上数一数。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公开课成长的脚印教案及教学反思教案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公开课成长的脚印教案及教学反思教案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公开课成长的脚印教案及教学反思教案成长的脚印(小学数学五年级)我所在的班处在农村地区,班级有40名学生。

其中优生的比例约占40%,合格的约占20%,极差的学生有5%。

班级总体感觉良好,对学习数学有比较浓厚的兴趣,思维活跃,有自主探索知识的学习习惯,成绩稳定。

但是家长的辅导不令人满意。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数方格的顺序和方法,能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一些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能正确估计不规则的图形面积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能借助方格图估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在估算面积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初步的估算意识和估算习惯,体验估算的必要性和重要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会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让学生欣赏大自然的美,使学生体会环保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利用方格图估计不规则图形面积。

教学难点:估算的习惯和方法的选择。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题,学习新知:1、创设情境,揭示课题:师:从我们牙牙学语到认识数字,从我们拿起笔到记录生活中的开心快乐,同学们每天都在不知不觉中成长。

我想:只要同学们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成功的道路上必将留下你们一串串成长的脚印。

(揭示课题:成长的脚印)2、情境入题,学习新知:师:今天,老师带来了小华出生时的脚印图片。

怎样才能知道这个脚印的面积有多少呢?(1)学生自己先独立进行估计,然后小组内进行交流。

(2)全班交流:生1:我们是用数格子的方法来进行计算的,我先数了数满格的大约是11个,其他不够一个格子的我进行了拼补,这样大约是17cm2。

生2:我们的方法也是这样的,我们把不满一格的按照一格进行计算,这样大约是18cm2。

师:大家都是用数方格的方法估计的,还有没有其他的估算法呢?生1:可以把这个脚印看成了近似的长方形,长8厘米,宽2厘米,所以面积是2_8=16cm2。

(课件演示此方法)生2:我有个不同的方法,我是看成了近似的梯形,上底约2厘米,下底约2.5厘米,高约8厘米,根据梯形的面积公式,算出(2+2.5)_8÷2=18cm2。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2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6.2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2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6.2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2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6.2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和实践,让学生认识到成长是一个不断摸索、探索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努力、学习。

2.培养学生的观察、表达和思考能力,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

3.增进学生之间的沟通和合作能力,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践认识成长的过程和面临的困难。

2.培养学生勇于尝试、敢于创新的精神。

3.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组织能力。

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和发现成长的脚印。

2.如何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

三、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环节通过图片或故事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成长”的含义,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发现成长的脚印,引发学生对于主题的思考。

2. 学习环节1.教师宣讲和示范,让学生了解探究活动的具体内容和目的,明确探索方法和要点。

2.学生小组进行分工协作,通过调查、实践和记录等方式来探究成长的脚印。

3.整体分享,让每个小组分享自己的调查和探究成果,教师与学生研究整体结果。

3. 反思环节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反思和体会,强化学生对于活动的理解和认识,并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和探讨。

四、课堂准备1.教师制作PPT和课件,准备实践教具。

2.学生准备笔记本电脑、纸笔等学习资料和工具。

五、教学评价通过考察能力、态度、知识、技能等多方面评价,帮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和培养。

根据学生课堂表现和活动成果对学生进行评价与反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

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反馈和评价的结果对接下来的教学进行调整和改进。

六、教学总结通过这次探究活动,学生不仅认识到了成长是一个不断摸索、探索的过程,也提高了观察、表达和思考能力,并增进了在学习中的互助合作、团队精神和实践操作能力。

教师也加深了对于学生的了解和掌握,为进一步的教育实践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指导。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2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6.2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课程设计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2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6.2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课程设计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2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6.2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课程设计活动背景五年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重要阶段,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开始有了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的能力,对自己的成长也开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成长轨迹,激发他们对未来的探索和期待,本次探索活动课程设计选择了“成长的脚印”作为主题,旨在通过学生自我反思和交流,让他们意识到自己从未来的道路上走过的路程与成长,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启示和支持。

活动目标1.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脚印,脚印的意义及价值;2.让学生认识到自己从小到大所经历的成长,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找到其中的成长点和成长动力;3.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并制定相应的成长计划。

活动过程第一步:了解脚印的意义和价值• 1.老师向学生介绍脚印的概念、意义和价值,并鼓励他们自己思考,讨论“你的脚印有什么价值?”• 2.老师展示一些有关脚印的图片及实物,并结合历史故事、名人事迹等进行讲解和引导。

第二步: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发现成长点和成长动力• 1.老师向学生展示一张“成长的脚印地图”,让学生自己绘制自己的成长地图。

• 2.学生针对图中的每个“成长点”,回想自己在这个方面的成长经历和成长收获,并写下关键词或简单句子。

• 3.学生在家庭讲述、互相交流的确立中,进一步发现自己的弱点和优点,找到自己的成长动力。

第三步:制定成长计划• 1.学生在回顾自己成长的基础上,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制定个人成长计划。

• 2.学生可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如制作海报、写日记、运用App等,记录、跟踪和反思自己的成长过程,着重关注正在发生的积极变化。

第四步:分享成长历程和成长计划• 1.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成长标识”和个人成长计划,介绍自己的成长动力、目标和计划。

• 2.学生通过直接交流或其他方式,向同学介绍、赞助或展示自己的成长,加强了解和交流。

• 3.老师还可通过口头或书面评论,鼓励学生坚定自信,持之以恒,勇敢前进。

五年级上第2课时探索活动之成长的脚印

五年级上第2课时探索活动之成长的脚印

五年级上第2课时探索活动之成长的脚印《五年级上第 2 课时探索活动之成长的脚印》在我们的成长道路上,每一步都留下了独特的脚印。

这些脚印,有的清晰可见,有的若隐若现,但它们都见证了我们的成长历程。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五年级上的第 2 课时探索活动,去追寻那些成长的脚印。

在这堂课上,老师带着我们开启了一场充满趣味和挑战的探索之旅。

教室不再是那个安静而单调的空间,而是变成了一个充满未知和惊喜的乐园。

老师首先展示了一些有趣的图片,有的是小朋友们第一次学会走路时摇摇晃晃的样子,有的是学生们在考试中认真答题的神情,还有的是运动员在赛场上奋力拼搏的瞬间。

这些图片一下子就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让我们开始思考成长的意义。

接着,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觉得什么是成长?”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

有的说成长是学会了新的知识和技能,有的说成长是变得更加勇敢和坚强,还有的说成长是懂得关心和帮助他人。

大家的回答虽然各不相同,但都充满了对成长的渴望和期待。

为了让我们更深刻地感受成长,老师组织了一个小组活动。

每个小组都要回忆自己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经历过的最有意义的事情,并把它分享给其他小组的同学。

我们小组的同学开始热烈地讨论起来。

小明首先说道:“我觉得我最有意义的成长经历是参加了学校的书法比赛。

虽然我一开始写得并不好,但是我每天坚持练习,最后终于获得了三等奖。

通过这次比赛,我明白了只要努力就会有收获。

”小红也迫不及待地分享:“我最难忘的是我第一次独自睡觉。

以前我总是害怕黑暗,但是那次我鼓起勇气尝试了,发现其实也没有那么可怕。

从那以后,我变得更加独立了。

”听着同学们的分享,我也陷入了回忆。

我想起了自己在一次班级活动中,原本不敢上台表演,但是在老师和同学们的鼓励下,我最终克服了恐惧,站在了舞台上。

那一刻,我感受到了自己的成长,那是一种战胜自我的喜悦。

小组讨论结束后,老师让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代表,把小组的讨论结果在全班进行汇报。

大家的汇报精彩纷呈,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个成长的故事在眼前展开。

第2课时 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教案 )- 2023-2024学年数学-五年级上册-北师大版

第2课时 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教案 )- 2023-2024学年数学-五年级上册-北师大版

第2课时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课程名称:数学年级:五年级上册教材版本: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探究,发现并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数学素养。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升学生的沟通和交流能力。

【教学重点】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成长的脚印”这一概念。

2. 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进行观察和探究。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并理解“成长的脚印”这一概念。

2. 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进行观察和探究。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教学素材,如图片、视频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等学习用品。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通过展示一些与“成长的脚印”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的兴趣。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成长的脚印”?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意义?二、探究1.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的脚印,并思考:脚印的大小、形状与什么有关?2.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测量、计算,探究脚印的大小与身高、年龄等的关系。

3.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记录,探究脚印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变化。

三、交流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探究成果。

2. 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补充。

四、总结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成长的脚印”的特点和意义。

2. 教师对学生的观察和探究成果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五、作业1. 教师布置相关的作业,如让学生回家后观察并记录自己的脚印,思考脚印与自己的成长有什么关系。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应反思以下几个方面:1. 学生对“成长的脚印”这一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进行观察和探究的能力。

3.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如沟通、交流、合作等。

以上就是对“第2课时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重点关注的细节: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进行观察和探究的能力详细补充和说明:在“第2课时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的教学设计中,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进行观察和探究的能力是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

《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教案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

《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教案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
-数据收集与整理:指导学生如何记录自己的成长数据,如身高、体重、成绩等,并整理成图表,以便分析。
2.教学难点
-理解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特别是月份的天数不固定性。
-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日期计算方法,解决如生日、节假日等与时间相关的问题。
-对成长数据进行合理分类和整理,分析成长过程中的规律和趋势。
举例解释: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年、月、日的换算关系以及日期计算方法。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实际案例和图示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成长记录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记录一个月内的阅读书目。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比如,学生们可以动手制作一个简易的日历,通过操作来理解月份天数的不同。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时间单位的基本概念、换算关系以及在记录个人成长中的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时间管理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它们来记录和规划自己的成长。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培养学生时间观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激发自我管理成长的意愿;
4.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探索问题解决方案;
5.培养学生反思与评价自身成长过程的能力,形成自我认知和自我教育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年、月、日的关系,以及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掌握日期计算方法,特别是计算某一天是星期几。

6.2《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教案)五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6.2《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教案)五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教学设计课题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单元第六单元学科数学年级五年级教材分析《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是新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第2节。

本节课是一节探索实践活动课。

教材编排分为三部分,教材通过对淘气两个年龄段脚印面积的估计,逐步让学生体会到成长期中脚印面积的大小与年龄增长有密切关系的。

第三部分是让学生运用自己探索出的方法,估计自己脚印面积的大小,在课堂上拓印脚印有点困难,因此改为估计手印面积。

学生在这一活动过程中不仅能巩固前面所学的估计不规则图形面积的方法,更有助于学生形成较为丰富的空间观。

学习目标1.学习目标描述:能用数方格的方法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会用转化成基本图形再用面积公式计算的方法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2.学习内容分析: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经历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以及组合图形的面积探索过程,并能利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规则图形的面积,这些都将成为估算不规则图形面积的基础。

以往的小学数学几何图形面积计算的内容,仅局限于计算规则图形的面积,但实际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不规则图形面积的估算问题,如何估计出这类图形的面积,是本课的学习内容。

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完全陌生的问题,难以直接运用计算组合图形的方法加以解决,需要有一种新思路、新方法。

3.学科核心素养分析:在估算面积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初步的估算意识和估算习惯,体验估算的必要性和重要作用,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重点学会估算不规则图形面积的方法。

难点利用学过图形的面积估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一、复习旧知1.数一数,下面每个图形的面积是多少?(每格代表1cm2)2.先用数方格的方法算出每个图形的面积,再用公式算一算,看你的得数是否正确。

(每个小方格的边长表示1cm。

)学生独自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通过复习旧知,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同时为后面学习新的知识奠定基础。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6.2《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说课稿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6.2《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说课稿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6.2《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是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的一节实践活动课。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了解和掌握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以及运用图形面积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以“成长的脚印”为线索,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图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教材的安排上,既有理论知识的讲解,又有实践活动的操作,使学生在学习中既掌握了知识,又提高了动手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图形认知能力和空间观念,对图形的面积计算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因为对图形的理解不深,而导致计算错误。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观察图形,理解图形的特征,从而正确计算图形的面积。

此外,学生对生活中的图形有一定的认识,但如何将生活中的图形抽象为数学图形,并运用面积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对学生来说还有一定的难度。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图形面积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运用图形面积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如何将生活中的图形抽象为数学图形,并运用面积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分析、归纳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脚印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脚印的形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让学生观察脚印的形状,引导学生发现脚印可以抽象为数学图形,如矩形、三角形等。

6.2《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教案)五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6.2《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教案)五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6.2《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探索并发现平面图形的特征及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2. 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二、教学内容1. 教学重点:探索并发现平面图形的特征及性质。

2.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出示一些平面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1.2 教师提问: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引导学生发现它们都是平面图形。

2. 探索新知2.1 教师让学生分组探索平面图形的特征及性质。

每组发一张平面图形表格,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方式填写表格。

2.2 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发现平面图形的性质,如边、角、面积等。

2.3 各小组汇报探索成果,教师总结并给出平面图形的定义及性质。

3. 巩固练习3.1 教师出示一些平面图形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

3.2 教师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讲解,巩固学生对平面图形性质的理解。

4. 实际应用4.1 教师出示一些实际问题,如计算房间的面积、设计花园的形状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平面图形知识解决。

4.2 教师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5.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6. 课后作业(略)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探索并发现了平面图形的特征及性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同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平面图形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然而,本节课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在探索新知环节,部分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平面图形的性质不够了解。

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一、教学背景本教案适用于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整数的运算”第一单元中,其中活动设计旨在通过探索活动的方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和掌握整数的加减法运算。

二、教学目标1.能够掌握整数的加减法运算方法;2.能够在实际操作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能够通过合作与交流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1.整数的加减法运算方法;2.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

四、活动设计活动名称成长的脚印活动目的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巩固和提升整数的加减法运算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活动材料•班级黑板•整数加减法小白板•问题卡片活动过程1.分组–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由3-4名学生组成。

–每个小组选出一名组长,组长负责指导组内成员完成任务。

2.知识复习–在班级黑板上绘制一个数轴,并对正数、负数、0进行标注。

–复习整数的加减法运算方法,并提供小白板供学生互相演示加减法运算过程。

3.活动任务–给出若干组问题卡片,每张卡片上标注有两个数字或两个算式,要求学生在小组内计算结果。

–在计算结果后,学生需要在数轴上标出结果所处位置,并向其他小组展示自己的计算方法。

–完成全部问题后,组长收取卡片,并对小组计算情况进行评分。

活动评价此活动旨在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1.建议评分: 明确的组长角色,能够很好地协调组员,有清晰的思路并向组员进行清晰的表达,能够合理操作小白板或其他计算工具。

2.计算准确性: 在计算过程中能够避免简单的运算错误,能够根据不同的问题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考虑合理性和有效性。

3.数学思维: 思维敏捷,能够迅速处理各种复杂的数学问题,能够根据数学知识分析或解决问题。

4.学习态度: 积极参与活动并尊重小组成员,对数学知识有高度的热情和探险精神,能够发现和探索问题,愿意与他人分享或接受他人的分享。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6.2《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说课稿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6.2《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说课稿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6.2《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成长的脚印》这一节内容是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二课时。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探索活动,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负数的意义及其应用。

学生在四年级已经学习了负数的概念,本节课将进一步深化学生对负数的认识,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负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负数的概念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负数的实际应用可能还不够清晰,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负数的意义和正数的意义区分不开,需要通过具体的情境来帮助学生区分。

三. 说教学目标1.理解负数的意义,能正确运用负数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

2.通过探索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负数的意义,能正确运用负数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

2.难点:负数的实际应用,如何用负数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探索活动来理解负数的意义。

2.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具体的实际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负数的意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来表示这个问题。

2.探索活动:学生分组进行探索活动,通过实践活动来理解负数的意义。

3.展示与交流:学生展示探索活动的成果,分享对负数意义的理解。

4.总结与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负数的意义,并进一步探讨负数的实际应用。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能够突出负数的意义,可以通过图示、列表等形式来展示。

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通过学生的探索活动、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来评价。

重点关注学生对负数意义的理解和实际应用能力。

九. 说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看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负数的意义,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问题,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改进。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6单元第2课时 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6单元第2课时 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6单元第2课时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一、活动目的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自己身高的变化趋势,探索身高变化与年龄、性别、生长环境等因素之间的关系,并学会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

二、活动准备1. 物品准备测量身高的工具(如卷尺等)、笔、纸以及计算器。

2. 学生准备鼓励学生在课前思考一些问题,如:•根据个人印象,自己从小到大身高有没有变化?有变化是怎样的?•一个人的身高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班内同学之间的身高差异大吗?会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趋于平缓?三、活动流程1. 导入活动通过提问,激活学生的思考:你的身高有变化吗?你认为是什么原因使你的身高发生变化的?2. 实施活动2.1 数据的收集给每个学生配备测量身高的工具,让他们分别测量自己的身高,并将结果记录在纸上。

2.2 数据的整理与分析将学生测量得到的身高数据整理成表格,可按照年龄、性别、生长环境等分类。

学生们可以利用自己的电脑或手机,使用Excel或其他工具将数据整理成表格,并对数据进行初步的分析。

2.3 分析数据将表格分析出的结果呈现给学生,引导他们发现身高变化与年龄、性别、生长环境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同时让学生模拟出不同年龄段的身高变化趋势,呈现给同学。

3. 活动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本次活动的收获,如:学会了如何收集数据、如何整理数据、如何使用数据分析工具,掌握了发现身高变化与年龄、性别、生长环境等因素之间的关系的方法等。

四、活动扩展让学生分组,根据自己收集到的数据,制作一张关于身高变化趋势的图表,并在班内进行展示。

同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研究一个问题,如“身高高的学生智力更强吗?”等,并给出自己的分析结论。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2探究活动:成长的脚印-北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2探究活动:成长的脚印-北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2探究活动:成长的脚印北师大版教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2探究活动:成长的脚印北师大版我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今天我要为大家分享的是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2探究活动:成长的脚印北师大版。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数据的收集与处理》中的探究活动《成长的脚印》。

该活动要求学生通过调查、收集、整理数据,了解不同学科在小学阶段的学习情况,并用统计图表进行展示,从而培养学生的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调查、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学会用统计图表展示数据。

2.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意识。

3. 通过对不同学科学习情况的调查,让学生认识到各学科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制作合适的统计图表。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数据分析意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脑、投影仪、统计图表模板、彩色笔等。

2. 学具:调查表、统计图表模板、彩色笔、学习手册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学长过程中的照片,引导学生回忆过去的学习生活,激发学生对数据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完成学习手册中的相关任务,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3. 合作探究:让学生分组进行调查,收集不同学科在小学阶段的学习情况。

调查内容包括:数学、语文、英语、体育等。

4. 数据整理:各小组将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填写统计图表模板。

5. 成果展示:各小组展示自己的统计图表,分享调查成果。

引导学生学会欣赏他人的优点,学会客观评价。

6. 课堂练习:让学生根据调查数据,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进行展示,巩固所学知识。

让学生谈谈对本节课学习的收获,引导学生认识到各学科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成长的脚印2. 板书内容:调查方法数据整理统计图表制作数据分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根据本节课的调查数据,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进行展示,并写一篇关于各学科学习情况的短文。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6单元第2课时 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6单元第2课时  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6单元第2课时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数学活动,认识和理解比例尺,能根据比例尺的意义求出图上距离。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认识比例尺2. 根据比例尺的意义求出图上距离3. 实际应用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认识和理解比例尺,能根据比例尺的意义求出图上距离。

2. 教学难点: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根据比例尺求出图上距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对比例尺的了解,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新课讲解(1)认识比例尺a. 引导学生观察地图,找出图上的比例尺。

b. 讲解比例尺的意义,让学生理解比例尺是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

c. 学生举例说明比例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根据比例尺的意义求出图上距离a. 出示例题,引导学生根据比例尺的意义求出图上距离。

b.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点评并总结方法。

c. 学生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3. 实际应用(1)让学生测量教室的长和宽,然后根据比例尺画出教室的平面图。

(2)学生展示作品,互相交流,教师点评。

4.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总结自己在比例尺方面的收获,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五、作业布置1. 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让学生回家后,观察家里的地图,找出比例尺,并试着根据比例尺求出图上距离。

六、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2. 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 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探究,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和理解比例尺,能根据比例尺的意义求出图上距离。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6单元第2课时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6单元第2课时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6单元第2课时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的第6单元,第2课时,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

一、教学内容我们将继续学习如何通过图形来表示和分析实际问题。

这一课时,我们将通过实际的例子,让学生学会如何通过图形的增长和减少来表示数量的增减。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能够:1. 理解图形增长和减少的概念。

2. 学会通过图形来表示数量的增减。

3. 能够分析实际问题,并选择合适的图形进行表示。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通过实际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图形增长和减少的概念。

难点:如何让学生能够独立地分析实际问题,并选择合适的图形进行表示。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教学卡片。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给学生展示一个实际情况,比如一个花园里的花朵数量的变化。

2. 讲解概念:我会通过具体的例子,向学生解释什么是图形的增长和减少。

3. 例题讲解:我会给学生出示一些例题,让学生通过图形来表示数量的增减。

4. 随堂练习:我会给学生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地进行图形的增长和减少的表示。

5. 小组讨论:我会让学生分组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的解题方法,并互相学习。

六、板书设计1. 图形的增长和减少的概念。

2. 实际问题的图形表示方法。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根据题目,画出数量的增减的图形表示。

答案:1. 根据题目的要求,画出相应的图形表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是否解决了学生的难点问题。

同时,我也会给学生进行拓展延伸,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应用所学的知识。

这就是我今天的教学计划,我相信通过我的努力,学生一定能够掌握图形的增长和减少的概念,并能够独立地进行图形的表示。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重要的细节是需要我们重点关注的。

它们分别是:1. 实践情景引入的策略选择。

北师大版五上数学第2课时 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五上数学第2课时 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六单元组合图形的面积第2课时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教学内容]P90—91页。

[教学目标]1.能正确估计不规则图形面积的大小。

2.能用数格子的方法,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教学重点]能用数格子的方法,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估算的习惯和方法的选择。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都是助人为乐的好孩子,今天老师想请你们帮一个忙,你们愿意帮老师吗?(愿意)出示问题图片:有阳光时,大约 2 5平方米的树叶能提供足够一个人一天呼吸所需要的氧气,如果一棵树有大约 1 0 0 0 0 片树叶,有阳光时一天能提供足够几个人呼吸的氧气?引导知道树叶的总面积就能求出,怎么求树叶的总面积呢?今天我们学完成长的脚印一课就会算一片树叶的面积了。

二、参与探索,经历新知出示小华出生时的脚印,怎么能知道脚印面积大约是多少呢?1.自己先独立进行估计,然后小组内进行交流。

2.全班交流:(1)说明估计的结果及过程(2)数方格的方法验证估计值(3)大家都是用数方格的方法估计的,还有没有其他的估算法引导学生把图形看成了近似的已学图形,根据图形的面积公式,算出面积。

3.出示小华两岁时的脚印,学生估计面积。

4.小结方法,实践新知:刚才大家对像脚印这样的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进行了估算,想想刚才大家用什么方法进行估算的?总结:(1)借助方格图数一数所占的格数。

(2)把它看成一个近似的规则图形,测量后进行计算。

三、新知实践,解决问题再次出示开始的问题,一片树叶的面积怎样估算出来呢?生印到方格纸上,再计算。

( 1 ) 学生小组合作印树叶,算一片树叶的面积,每组合作画一片树叶。

( 2 ) 交流汇报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估计的。

(3)统计五片树叶的面积值,算出平均值,再求出树叶的总面积,进而解决问题。

四、课堂回顾,总结提高:今天你们有什么收获?有什么体会?五、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活动目的:教育学生懂得“水”这一宝贵资源对于我们来说是极为珍贵的,每个人都要保护它,做到节约每一滴水,造福子孙万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