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章空气物质的构成2.1空气的成分导学案无答案粤教版
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上册:2.1 空气的成分 教案设计
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上册:2.1 空气的成分教案设计
空气的成分
【教学目标】
1.知识: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并对空气的污染和防治有所认识。
2.能力: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
3.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了解空气的组成及空气污染与防治。
【教学方法】
实验探讨法、课堂讨论启发式讲解法。
【教学准备】
仪器:钟罩、水槽、燃烧匙、单孔橡皮塞、集气瓶、烧杯、乳胶管、导管、双孔橡皮塞、弹簧夹、酒精灯。
药品:红磷、水。
其它:火柴。
【教学过程】
一、引入:人类和一切动植物的生命支柱是什么气体?
空气是一种“看不到摸不着”的天然物质,它跟我们的生活最密切,它是由一种物质组成还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呢?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有关空气的知识。
二、讨论:
1.空气就在你周围,你能描述它有哪些物理性质吗?
2.空气是一种单的一物质吗?它主要由哪些成分组成呢?
三、演示实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四、思考并回答问题。
回忆什么是物理性质,思考回答问题。
激发学生学兴趣,引入课题。
五、复习绪言中物理性质概念,使学生产生求知欲。
引入空气组成的讨论。
1 / 1。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2章 空气、物质的构成 2.1 空气的成分(第3课时)教案 (新版)粤教版
通过对空气污染情况的调查,知道污染空气的途径及其污染的危害,学会一些简单的防治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严重危害。
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重点
空气污染物及危害
难点
空气污染物及危害
教法学法
指导
自主学习,讲授法
教具
准备
教学过程提要
环节
学生要解决的问
题或完成的任务
师生活动
空气污染物
主要来源
突出的危害
含硫燃料的燃烧
引发呼吸道疾病、严重者死 亡;造成酸雨,破坏地面设施
氮氧化物
汽车、飞机等尾气
引发眼睛、呼吸系统炎症;造成酸雨;破坏高空臭氧层等
一氧化碳
汽车尾气、含碳燃料不完全燃烧
破坏人体血液输氧功能,使人死亡等
氟氯烃
空调机
破坏高空臭氧层
可吸入颗粒物(粉尘、铅、碳颗粒等 )
汽车尾气、建筑、生 活等城市垃圾扩散
——————————新学期新成绩新目标新方向——————————空气的Fra bibliotek分教学设计
课标
要求
认识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
教
材
及
学
情
分
析
学生对空气污染有切身的体会,通过实例和学生的自学,学生对空气污染物的分类,使学生对空气污染的认识会更进一步,从而达到增强学生环保意识。
课
时
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
了解造成空气污染的物质及污染物质的来源和危害。
引发咳嗽、喉病、“尘肺”;导致云雾增多,使能见度降低
2、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定为、、等。空气质量级别划分为级。
2、对学生 的所作内容进行评价,分析
粤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2.1 空气的成分》参考教学设计
《2.1 空气的成分》教学设计教材教法分析:本课题包括三个部分,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
这三部分内容密切联系,并逐步深入。
本节教学内容主要以科学探究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实验是学习化学的基础。
通过实验探究有可能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体验实验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
在此过程中不仅得出了空气的成分,而且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内容和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内容为第二章课题1空气的第一课时。
要求学生通过对空气成分的探究,了解空气的组成。
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2)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的实验操作,观察、分析、了解空气的组成。
(2)通过对空气,氧气等几种常见物质的比较,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养成探究问题的良好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知识点(重点、难点):重点: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难点:从通过实验探究空气的组成。
教学方法:实本课题主要采用问题探究来设计教学,始终贯穿“设置主题――分析思考――实验探究――总结交流”的教学流程,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学和探究学习,努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
实验准备: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装置(详见教材P23)、500mL量筒、100mL量筒、10mL量筒、500mL 烧杯、红磷、水、火柴。
……学习过程:3、多识一点(76页)1775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通过实验,第一次明确提出空气是由和组成的。
1892年,英国物理学家雷利与英国化学家拉姆赛合作,经过两年多精确的实验研究和推理分析,发现在空气中还存在一种性质极不活泼的气体。
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信息链接】A 铜+氧气→氧化铜(黑色固体)B 碳+氧气→二氧化碳(无色气体)C 镁+氧气→氧化镁(白色固体)D 镁+氮气→氮化镁(淡黄色固体)E 磷+氧气→五氧化二磷(白色固体)你认为选择药品比较合适,并说出你选择的理由?【实验活动探究一】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观察统计数据阅读课本76页知识,完成下列问题,与同学们交流使学生知道物质溶解时是否会伴随能量变化?利用化学史进行严肃认真,敢于创新的优良品质的教育(如图乙)向集气瓶内装入少量水,并作上记号d。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章空气物质的构成2.1空气的成分第1课时空气的成分教案新版粤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章认识空气、保护空气2.1空气的成分第1课时空气的成分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用实验的方法“捕捉”空气,采集空气样品2)了解空气的组成3)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4)了解空气中各成分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2、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实验设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教学重点1空气的组成的测定;2混合物、纯净物的区别。
教学难点混合物、纯净物的区别中考热点测定空气的成分实验教学工具化学仪器教学方法实验法、讲解法课前预习:空气的组成教学情景导入我们每时每刻都生活在空气的“海洋”里,离开了空气,生命就难以存在。
目前你知道空气有些什么?每种气体都有什么作用呢?教学过程设计【问题情景】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你能“捕捉”到它吗?学生举例:如用注满水的集气瓶、塑料袋、注射器等。
怎样将你捕捉到的空气弄到另外一个集气瓶中?师生互动:【演示实验】“捕捉”空气的实验,并用实验的方法证明“捕捉”到的空气【分析讨论】空气中各组成气体的含量是不同的,下面我们通过实验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探究】教师介绍所用仪器并演示空气中氧气体积含量的测定,然后引导学生讨论下列问题:1.实验开始时,你看到了什么现象?2.红磷在集气瓶中燃烧,消耗了什么气体?3.红磷为什么要过量?若红磷的量不足,实验结果会怎样?4.打开止水夹后,你又看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5.通过这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你还能设计什么样的装置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鼓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提出可能的实验方案)【内容讲解】引导学生学习空气的成分,并强调:在通常情况下,空气中各种成分的比值保持相对稳定。
【引入概念】现在请你描述一下空气。
学生:空气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形成概念】我们把象空气这样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的物质称为混合物。
(以空气为例,引入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
并让学生举例)。
【拓展视野】学生阅读空气成分的发现史,从中你有什么启示?【问题设置】空气“大家族”中含量最多的氮气,早期一直是“默默无闻”的,其原因是什么?【学生阅读】因为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空气的成分导学案九年级化学科粤版上册
2.1(1课时)当堂检测题
姓名班级得分
1、在测量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盛放红磷的仪器名称是。
2、小白鼠在装有空气的密闭容器中可存活一段时间,说明空气中有;
3、石灰水长期露置在空气中表面会出现白膜,说明空气中有;
4、夏天盛放冰棒的杯子外壁上面附有一层水珠,说明空气中有;
8、成年人每分钟需要氧气约为8L,则实际需要的空气的量约为 ( )
A、5L B、8L C、20L D、38L
9、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
A、汽油燃烧 B、呼吸作用 C、钢铁生锈 D、汽油挥发
10、某固态物质受热后变为气态,这种变化是: ( )
A、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 B、只有物理变化
学生看书P31总结空气的成分及含量,完成下列表格
空气成分
氮气
氧气
稀有气体
二氧化碳
其他
体积分数
[讨论](1)该实验能否使用木炭代替红磷?为什么?
。
(2)、实验结束后集气瓶内剩余的气体主要是___,它能燃烧吗?它能支持燃烧吗?它能溶于水吗?
记忆空气成分的顺口溜:空气本是混合气,体积分数要牢记;氮七八,氧二一,是稀气;还有两个零点三,二氧化碳和杂气。
导学案
课题
第二章 空气、物质的构成
2.1空气的成分【第一课时】
课型
新授课
主备定签字
导学案预用时间
学习目标
1、认识空气的成分,能说出空气中各成分的含量。
2、学会观察实验的整个过程,尤其对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
学习重点
空气的主要成分及其体积分数。
【新课】
2.1空气的成分【第一课时:空气里氧气含量的测定】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2章 空气、物质的构成 2.1 空气的成分(第1课时)教案 (新版)粤教版
空气的说出空气的成分
教
材
及
学
情
分
析
学生在小学自然常识中有空气的一些常识,通知对已有知 识的回顾和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进一步的观察中,体会化学实验在学习中的作用。
课
时
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
1.能说出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组成。
作
业
设
计
教
学
反
思
教法学 法
指导
实验法,自主探究法
教具
准备
教学过程提要
环节
学生要解决的问
题或完成的任务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
入
新
课
1、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
尽可能多的让学生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并分析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
1、介绍仪器和药品的名称
教师边演示,边讲述实验过程,动作要慢
1、熟记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并推测同此得到的结论。
教
学
过
程
2、通过阅读P33页的图,体会物质性质与用途的联系
2、学生阅读,看图、分析这几种气体的性质和用途之间的联系
2、能叙述出氮气、几种稀有气体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小
结
3、通过所学内容,简单小结本节内容
板
书
设
计
2、1空气的成分
氮气占78%
氧气占21%
空气的成分稀有气体占0.94%
二氧化碳占0.03%
其它成分占0.03%
2.通过学习能说出氧气、氮气、稀 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
3.能初步辩别纯净物、混合物。
过程与方法:
2.1空气的成分-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2.1 空气的成分-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空气的成分及其含量。
2.掌握基本气体常识。
3.学会简单气体的制备方法和气体的收集方法。
二、教学重点1.空气成分的组成。
2.气体的制备方法。
3.气体的收集方法。
三、教学内容1. 空气的成分空气是地球表面周围的气体大气层的气体组成,是人们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的。
在自然空气中,氧气占20.95%,氮气占78.09%,还有一些稀有气体、水蒸气和微小的尘埃等成分。
2. 气体的制备方法气体的制备方法有多种,这里简单介绍两种制备氧气和氢气的方法。
制备氧气将高锰酸钾放入烧杯中,加入适量稀硫酸,然后用助燃棒点燃锅,漏斗口水接点,直到氧气充满实验室,即可制备氧气。
制备氢气将锌砖切成小块,放入烧杯中,加入稀的盐酸,用助燃棒点燃后可以得到氢气。
在气体生成器中进行,将产生的氢气通入气包中收集氢气。
3. 气体的收集方法气体的收集方法也有多种,这里简单介绍两种气体的收集方法——水位平衡法和排除法。
水位平衡法将气体收集瓶倒立放入水槽内,缓慢倾斜,使瓶口与水平面相平。
气体进入收集瓶后,由于压强的增加,水会向下移动,气体会上升,直到两侧液面相平。
根据体积的比率,计算出所收集气体的体积。
排除法将反应瓶底部镶上活塞,瓶口与气体收集瓶相连,加入一定量的反应物,当反应完成时,气体会排除瓶中,进入气体收集瓶。
测量气体收集瓶体积并计算出气体体积。
四、教学方法1.给学生提供实验材料和仪器,让学生自己进行实验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意识。
2.使用多媒体教学法,通过图片和视频等方式,生动直观的展现气体制备和收集过程,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3.运用讨论法和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和分析实验结果,从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判断力。
4.进行组间和小组合作学习,利用集体智慧和团队合作精神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五、教学评价1.以实际的实验操作为主要评价依据,着重考察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数据处理能力。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2章 空气、物质的构成复习导学案(无
空气构成物质的微粒课题第二章空气构成物质的微粒课型复习课课时1 2.3构成物质的微粒一、概述微观的粒子有:、、、、等,它们都是微观概念,既表示种类又可表示个数。
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
A、金属、非金属固体和稀有气体由直接构成;B、多数物质是由分子构成。
如:氧气、氮气、二氧化碳、水等;C、既有金属元素又有非金属元素组成的物质是由离子构成。
如:氯化钠、氯化锌等二、分子:分子是保持物质的最小粒子。
分子由构成。
例: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A、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常见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水、氢气、氧气、氮气、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变化中,分子本身不发生改变;在变化中,分子本身发生改变,生成新的分子。
】B、分子的微观特性:;;。
三、原子:1、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另一种微粒。
原子构成分子,原子也可直接构成物质,如金属汞、稀有气体等。
2、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本身发生变化,而原子本身没有变化,只是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构成新的物质,所以,原子是中的最小粒子。
(注意:原子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
)※、分子与原子的比较分子原子定义性质体积小、质量小;不断运动;有间隙联系分子是由构成的。
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区别化学变化中,可分,不可分。
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只是分子间的发生变化,而分子本身变化;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被破坏,分子本身变化。
化学反应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裂为,原子成新的分子。
四、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碳-12)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数值,是该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是个,单位为)相对原子质量≈数+数五、原子的构成原子的的构成:原子由核外带负电的和带正电的构成,原子核由带正电的和不带电的构成。
在不显电性的粒子里:数=数=数注意:原子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只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普通氢原子核中只有质子无中子,氢原子的原子核就是一个质子。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章空气物质的构成2.1空气的成分教案新版粤教版
2.1 空气的成分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了解空气的成分;2.理解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学会辨别纯净物、混合物。
教学重点1.测定空气里的氧气含量的实验。
2.混合物、纯净物的概念。
教学难点混合物、纯净物的概念。
新课引入没有空气就没有生命!人类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空气。
空气对我们,可以说如影随形,无处不在。
我们本节就是要通过实验证明空气的存在,探究空气的组成。
教学过程提问: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察觉,但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列举实例来说明空气确实存在吗?探究活动一:把一个空的集气瓶放入盛满水的水槽中,用力向下压。
学生讨论:集气瓶内的水为什么不能升到顶端?得出结论:说明集气瓶内确实存在空气。
提问:同学们回忆一下,小学自然课上是怎样研究空气的组成的?空气是由哪些成分组成的?学生答:是用燃烧的方法研究的,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
探究活动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分析归纳实验现象。
归纳:实验现象为①红磷燃烧;②放出大量的热;③生成大量白烟;④到燃烧停止,温度下降以后,瓶内水上升约1/5体积,同时白烟消失。
在实验时要注意以下问题:①红磷要足量,以确保瓶内的氧气完全消耗;②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后,动作要迅速,即要立即将其伸入瓶内,并把塞子塞紧,不能漏气;③要等到集气瓶冷却到室温后才能打开止水夹;④实验开始时,导管应注满水,以防止实验后引起误差。
提问:瓶内约4/5体积的空间还有没有气体?若有,它能支持燃烧吗?讲解:还有气体,因为液面没有上升到顶部。
但是这部分气体不能支持燃烧,否则燃烧不会停止。
提问:该实验有时测得氧气的体积远小于1/5(或大于1/5),出现误差的可能原因在哪里?解答:小于五分之一可能的原因:①红磷不足,使瓶内的氧气未反应完;②装置的气密性不好。
即装置漏气,有一部分外界空气进入瓶内;③集气瓶未冷却到室温就打开止水夹,使进入瓶内水的体积减少;④实验开始时,导管中未注满水,产生误差。
大于五分之一可能的原因:没有安装止水夹或止水夹夹得不紧,燃着的红磷送入集气瓶内动作过慢。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章空气物质的构成学案无答案打包4套 粤教版
[问题探究] 氨水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用大烧杯罩住的烧杯 A 中的酚酞溶液与烧杯 B 中的 浓氨水没有混合,为什么浓氨水也会变红呢? [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提升] 氨水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烧杯 A 中的无色酚酞溶液变红,是由于烧杯 B 中的浓氨水扩散出了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氨分子)进入到烧杯 A 中,使烧杯 A 中的无色酚 酞溶液变红了,该实验说明分子总是在不断地运动着。 [课堂速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情景展示 3 3] (视频情景详见光盘内容) [问题探究] 为什么水与酒精混合后总体积会减小?为什么密闭注射器中的空气容易压 缩,而水却很难压缩呢? [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提升] 水与酒精混合后总体积会减小,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不同的物质分子之 间的间隔不同;密闭注射器中的空气容易压缩,而水却很难压缩,说明气体物质分子之间的 间隔较大,液体物质分子之间的间隔较小。 [课堂速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点三 从分子角度认识物质的变化 [情景展示] (视频情景详见光盘内容) [问题探究] 物质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中,构成物质的分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提升]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不变,仍然保持该物质的 化学性质,改变的只是分子之间的间隔;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本身发生改变,变成了其他物 质的分子。所以,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对于由分子构成的物质而言,分子 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课堂速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反思点] 1.学生是否理解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2.在通过实验探究分子的性质时,是否还有更好的设计或完善的实验? 3.学生是否学会了用分子的观点来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以及混合物与纯净物的区别? 4.学生是否理解了分子保持的是物质的化学性质,而不是物理性质?
粤教版九上教案第二章空气、物质的构成
第二章空气、物质的构成2.1空气的成分教学目的:1.知道用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来测量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2.认识空气成分及其大致含量,知道空气各成分的主要用途。
3.了解混合物及纯净物的概念。
4.认识空气污染物及防治空气污染的意义。
教学重点:1.空气的主要成分及其体积分数。
2.混合物及纯净物的概念。
教学难点:1.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实验原理、装置及产生误差的原因。
2.分辨混合物与纯净物。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2.1空气的成分(第1课时)同学们,我们能感受到我们周围有什么吗?空气就存在于我们四周,无处不在。
同学们看得到摸得到空气吗?空气它到底是什么东西呢,空气被污染了我们会怎样呢?这节课我们将解答这些问题。
一、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上一章我们学习了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和铜在空气中加热的反映,我们已经知道空气中含有一种成分——氧气。
那么,氧气在空气中的含量是多少呢?下面我们用实验来测定。
[观察活动][实验2-1]1.实验装置及仪器:①燃烧匙②导管③止水夹④集气瓶⑤烧杯药品:红磷(紫红色)2.实验仪器的连接:先左后右。
3.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空气热胀冷缩法。
打开止水夹,用热毛巾捂住集气瓶身,看烧杯中导管口是否有气泡冒出,若有,则表示该装置气密性良好。
4.实验演示(1)操作:用药匙取用足量红磷放在燃烧匙上,在酒精灯上点燃红磷并迅速把燃烧匙放入集气瓶中,拧紧胶塞。
等集气瓶内气温降到室温,松开止水夹。
(2)现象及解释:红磷燃烧冒出白烟(注意白烟和白雾的区别,烟是固体小颗粒,雾是小液滴),烧杯中水倒流入集气瓶中,并约占集气瓶容积的1/5。
红磷在燃烧时消耗了集气瓶中的气体约占1/5。
(3)结论:证明瓶中的空气约有1/5体积的气体支持燃烧,4/5体积的气体不支持燃烧。
支持燃烧的气体是氧气,不支持燃烧的气体中其主要成分是氮气,此外还有少量其他气体,稀有气体、二氧化碳、水蒸气等。
5.空气的组成氮气:78% 氧气:21% 稀有气体:0.94% 二氧化碳:0.03% 其他:0.03%注意:强调体积分数,不是质量分数。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2章空气、物质的构成2.1空气的成分(第2课时)教案粤教版(2021年整理)
湖南省益阳市资阳区迎丰桥镇九年级化学上册第2章空气、物质的构成2.1 空气的成分(第2课时)教案(新版)粤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湖南省益阳市资阳区迎丰桥镇九年级化学上册第2章空气、物质的构成2.1 空气的成分(第2课时)教案(新版)粤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湖南省益阳市资阳区迎丰桥镇九年级化学上册第2章空气、物质的构成2.1 空气的成分(第2课时)教案(新版)粤教版的全部内容。
空气的成分教学设计课标要求能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教材及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自然常识中有空气的一些常识,通知对已有知识的回顾和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进一步的观察中,体会化学实验在学习中的作用.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学习能说出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2.能初步辩别纯净物、混合物。
过程与方法:1.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学习或理解有关概念。
2.通过空气成分的实验、分析实验过程等方法,能自主得出实验结果,能更深刻地理解有关学习内容。
为自主式、探究式学习打基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空气污染与保护的学习,认识到空气对人类的重要性。
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认识到保护环境要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重点重点:1.空气的作用。
2.纯净物与混合物的概念难点难点:1.氮气和稀有气体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教法学法指导实验法,自主探究法教具准备教学过程提要环节学生要解决的问题或完成的任务师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新课1、通过练习的强化,学会区分1、通过对概念的分析,出示具体的物质让学生来区分2、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有A、洁净的空气B、冰水混合物C、食盐水D、矿泉水1、熟练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教学过程2、进行知识小结2、通过回忆和练习,帮助学生进行小结2、知道空气的组成熟练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小结3、通过所学内容,简单小结本节内容板书设计混合物和纯净物混合物物质纯净物作业设计教学反思。
春九年级化学上册2.1空气的成份第2课时导学案无答案新版粤教版
空气的成份【学习目标】1.通过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认识空气的组成。
2.熟悉空气的成份,说出各成份的大致含量,明白空气各成份的主要用途。
3.在分析空气组成基础上,初步熟悉混合物、纯净物的概念。
4.体会呼出和吸入的气体成份含量的探讨进程和方式。
5.通过空气中各成份用途的学习,熟悉到空气资源的宝贵。
【教学重难点】1.设计实验方案,测定空气的成份和探讨咱们的呼吸作用。
2.让学生熟悉空气对人类和自然界的动植物的重要意义。
明白空气是自然资源。
【学习流程】(第一课时)自主学习一、猜谜语: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见来摸不着,无孔不入转变多,动物植物都需要。
二、试探:一、若是咱们生活的那个世界没有空气,那咱们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2、空气就在你的周围,你能描述它有哪些物理性质吗?3、空气是一种单一的物质吗?它主要有哪些成份组成呢?各成份的含量呢三、想一想:空气无色无味,不易觉察,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列举实例来讲明空气确实存在吗?。
四、读一读:阅读讲义P32—33和P36—38内容。
一、氮气:由于,常常利用作保护气;,制造硝酸和氮肥的重要原料;利用液氮的低温作手术的冷冻镇痛剂,或超导材料的制冷剂。
二、稀有气体:化学性质极,所以也能够做,焊接金属、充填灯泡;通电发光作电光源。
氦气密度小做氢气球。
4、保护大气质量:人人都应关心和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
为检测空气质量,我国成立了空气质量日报制度,空气质量日报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空气质量级别分______级,级别越高,污染。
为了避免空气污染,可采取的___【观一、固体反映二、③3、4、①按②红③在④实达标完成(第自主一、1如:二、混合物是由,如:二、实验2——2预习:咱们的呼吸作用一、二氧化碳和氧气别离可用什么来辨别?二、如何搜集一瓶空气?3、空气中有哪些气体?哪些气体的含量较高?三、资料一、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产生的沉淀越多,二氧化碳的含量越高。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章 空气、物质的构成》教案 粤教版
单元题目
本章教学地位
本章是从学生熟悉的空气开始,学习初步的化学知识。本章从学生熟悉的空气开始,学习初步的化学知识。教材介绍了空气的组成,引出混合物及纯净物的概念,在学生探究空气成分的活动中,接触一些化学现象。通过探究空气中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材介绍了分子、原子和离子等物质结构初步知识,使学生及时地从微观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确认自然界所有物质都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并能从本质上认识物质发生的化学变化,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教材安排了空气污染的危害及防治,使学生树立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教材还编入了“空气组成的发现史”、“氮气和稀有气体的用途”、“分子有多大”、“原子-分子论是怎样提出来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大气污染的危害”等内容,供学生学习,了解一些化学发展史,扩大知识面,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5.元素及元素符号
6.单质、化合物、氧化物
教学
难点及其原因
1.用分子观点解释某些现象。学生微观想象能力尚未形成,语言表达能力不强
2.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及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离子与原子的区分。
3.元素与原子关系。易混
教学方法交流讨论源自、讲授法、实验法等知识结构
空气的成分――空气污染
分子――原子――原子构成――核外电子运动――相对原子质量――离子
教学
目标
1.说出空气的成分2.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
3.了解空气污染4.知道什么是分子,分子的特性
5.知道什么是原子,懂得相对原子质量的表示
6.知道离子是怎么形成的7.认识元素是什么
8.区分单质和化合物9.认识氧化物
教学
重点及其原因
1.分子的特性
2.原子的定义及原子构成
初中化学科粤版课件及导学案2.1空气的成分
点燃 五氧化二磷
P2O5
3、实验现象:
1)、产生大量白烟; 2)、生成白色固体物质; 3)、放热; 4)、等到燃烧停止,冷却后,瓶内水面上升了约1/5体积
4、实验结论:
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1.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瓶内剩余气体具有怎样的性质?
答: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不能溶于水
2、红磷燃烧后生成的“大量白烟”可以说“大量白 雾”吗?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瓶内压强变 小,水倒吸
水
红磷燃 烧消耗 氧气,生 成固体 五氧 化 二磷
1、实验原理:
红磷在封闭的容器内充分燃烧,消耗了空气中的 氧气,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容器内压强减小,水 面上升约1/5,从而确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2、实验原理:(即反应文字表达式)
磷 + 氧气
P O2
想一想 :空气无色无味,不易觉察,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实 验或列举实例来说明空气确实存在吗?
1)空集气瓶在盛满水的水槽中向下压 ——集气瓶内的水无法上升到顶部。
2)空集气瓶在盛满水的水槽中侧立 ——有气泡冒出。
3)扁的密实袋开袋后抖动,然后封好 ——双手挤压,有压力
4)扇子朝脸扇、树叶在动 ——有风
5)给车胎打气 ———涨起来
交通污染源 生活污染源
人类的活动往往会造成空气的污染,成为空气的各 种污染源,如工业污染源、交通污染源和生活污染 源等。
三、空气污染的危害
1、损害人体的健康; 2、影响植物生长; 3、损坏地面设施,破坏文物古迹; 4、产生“温室效应”,导致地球的生态平衡失调等。
酸雨 温室效应 臭氧空洞
二氧化硫
二氧化碳 氟利昂等
6、实验成功的关键:
(1)装置不能漏气; (2)集气瓶中加少量水(防止高温熔融物使瓶底炸裂) (3)红磷应过量 (4)点燃红磷后要立即伸入集气瓶中,并塞紧塞子 (5)待红磷冷却后,打开弹簧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空气的成分课题空气的成分
目标导学1、认识空气的主要成分,了解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
2、学会设计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阅读
自主学习1、如何“捕捉”1集气瓶教室里的空气?
2、最早通过实验测出空气组成的科学家是
3、空气中各组分气体的分数大约是:氮气(N2),
氧气(O2),稀有气体,二氧化碳
(CO2),其他气体和杂质。
独学完成
课前展示
在黑板上
问题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1. 实验原理:
利用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原理是利用红磷燃烧消耗密闭容
器中的氧气,使密闭容器内压强减小,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水被
压入密闭容器中,进入容器内水的体积即为减少的氧气的体积。
2. 反应原理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
3. 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4. 实验步骤:
(1)连接装置,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讨论怎么检
查?)
(2)向集气瓶中装入适量水,然后将集气瓶的剩余容积分成五等份,
并标记好。
(装水的目的是什么?)
(3)先往导管中充满水,关闭止水夹,然后在燃烧匙中装入足量的红
磷。
(4)用酒精灯点燃红磷,将燃着的红磷迅速伸入集气瓶中,并立即塞
紧橡胶塞。
(为什么要迅速放入集气瓶?)
(5)待红磷燃烧停止后,集气瓶冷却至室温时,打开止水夹。
(6)记录集气瓶中液面变化。
(7)拆除装置,清洗仪器,整理器材。
5. 实验现象:(1)红磷燃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装置冷却后,打开止水夹,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中的体积约占集
气瓶剩余容积的___。
6. 实验结论: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_ __。
7. 误差分析:
小组合作
学习讨论
原因误差
红磷不足,氧气不能耗尽
测量结果______
装置漏气会使装置外的空气进入
过早打开止水夹会使装置内气体温度偏高,压强
偏大,导致进入瓶中的水的体积偏小
止水夹不夹紧,红磷燃烧时集气瓶内受热气体顺
着导管逸出
测量结果______
伸入过慢会使装置内的气体受热逸出,导致进入
瓶中的水的体积偏大
反馈
提升
1、红磷的替代品应满足的条件:
(1)能够在空气中燃烧。
故不能选用铁丝。
(2)只能与氧气反应,不能与空气中气体反应。
故不能选用镁。
(3)生成固体或生成的气体易被溶液吸收。
如用木炭代替红磷时,集
气瓶中应盛放NaOH浓溶液。
2、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时,常用其他装置:
3、如何理解说空气的成分是固定的也是不固定的?
由组长领
导全组学
习理解
达
标
应
用
1、等集气瓶冷却至室温,打开止水夹,烧杯中的水能进入集气瓶中,
其原因是_______ ____________,如果实验中观察到进入集气
瓶中的水很少,不到集气瓶中原体积的五分之一,其可能的原因有
__________ _________
2、实验前集气瓶中常加少量水,其目的是什么?
3、本实验还可以得出哪些结论?(至少2条)
在规定时
间内独立
完成
小组交换
用红笔批
改并评分
总结与
反思
【知识梳理】
【收获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