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吴歌夏歌翻译、解析
唐诗《子夜吴歌·夏歌》原文及赏析
子夜吴歌·夏歌【原文】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注释】①子夜吴歌:六朝乐府吴声歌曲。
《唐书·乐志》:“《子夜吴歌》者,晋曲也。
晋有女子名子夜,造此声,声过哀苦。
”《乐府解题》:“后人更为四时行乐之词,谓之《子夜四时歌》。
”李白的《子夜吴歌》也是分咏四季,这是第三首《秋歌》。
并由原来的五言四句扩展为五言六句。
②镜湖:一名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县东南。
③菡(hàn)萏(dàn):荷花的别称。
古人称未开的荷花为“菡萏”,即花苞。
④若耶:若耶溪,在今浙江绍兴境内。
溪旁旧有浣纱石古迹,相传西施浣纱于此,故又名“浣纱溪”。
⑤回舟不待月:指西施离去之速,就在回舟的时候,月亮尚未出来,就被带邀而去了。
这是夸饰的修辞手法。
【赏析】这首诗以写景起端:“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广阔三百里的镜湖,在含着花苞的荷花吐发的时候,西施泛舟出现了,成为采莲人,但是她的艳丽和美名引起了轰动,“人看隘若耶”,人人争餐秀色,使宽阔的若耶溪变得狭隘了,这一“隘”字传神,那种人潮汹涌、人舟填溪满岸的热闹场面,犹如呈现在读者眼前,将王维的“艳色天下重”的虚写,变成了轰动当地的如实描绘。
这里又戛然而止,不再在西施身上着墨,而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让读者以合理的想象来补足:勾践早已确定使用美人计来对付吴国,而西施的美艳倾倒众生,轰动当地,那么越国的君臣也不用去费力探访了,有了这位不二的美女人选之后,才“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较之王维的“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语异而意同,王维的诗多了一重曲折,略去了勾践君臣实施美人计的过程;李白的诗实施了“截割”,割去了选作吴宫妃子的结果,同样地表现了“艳色天下重”的意义。
这种截割,多了一些含蓄和暗示:既然是“归向越王家”,勾践同样也能留下这个美人,但他在“报吴”、“复仇”的目标下克制住了;而西施的入吴,却成为亡吴的原因之一。
李白《子夜吴歌·夏歌》诗词鉴赏
【导语】李⽩的诗雄奇飘逸,艺术成就极⾼。
他讴歌祖国⼭河与美丽的⾃然风光,风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义精神,达到了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
李⽩的诗具有“笔落惊风⾬,诗成泣⿁神”的艺术魅⼒,这也是他的诗歌中最鲜明的艺术特⾊。
李⽩的诗富于⾃我表现的主观抒情⾊彩⼗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种排⼭倒海、⼀泻千⾥的⽓势。
李⽩诗中常将想象、夸张、⽐喻、拟⼈等⼿法综合运⽤,从⽽造成神奇异彩、瑰丽动⼈的意境,这就是李⽩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原因所在。
李⽩的诗歌对后代产⽣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下⾯是为⼤家带来的李⽩《⼦夜吴歌·夏歌》及赏析,欢迎⼤家阅读。
⼦夜吴歌·夏歌 唐代:李⽩ 镜湖三百⾥,菡萏发荷花。
五⽉西施采,⼈看隘若耶。
回⾈不待⽉,归去越王家。
译⽂ 窗外绿槐阴阴,⾼⾼的柳树随风轻动,蝉鸣声戛然⽽⽌,和风将初夏的清凉吹⼊屋内。
绿⾊的纱窗下,沉⽔⾹的淡淡芬芳随风飘散;惬意的昼眠,忽⽽被落棋之声惊醒。
⾬后的⼩荷,随清风翻转。
⽯榴花衬着湿润的绿叶,愈见得红丽如燃。
美丽⼥⼦正在清池边⽤盆舀⽔嬉耍,清澈的泉⽔溅起就像晶莹的珍珠,⼀会⼉破碎⼀会⼉⼜圆。
注释 阮郎归:词牌名。
此调名于《花草粹编》中注⽈:“⼀名‘醉桃源’、‘碧桃春’。
”双调四⼗七字,前后⽚各四平韵。
薰风:南风,和暖的风,指初夏时的东南风。
《吕⽒春秋·有始》:“东南⽈薰风。
”唐⽩居易《⾸夏南池独酌》诗:“薰风⾃南⾄,吹我池上林。
” ⽔沈:即“⽔沉”,⽊质⾹料,⼜名沉⽔⾹。
然:同“燃”,形容花红如⽕。
⽟盆:指荷叶。
纤⼿:⼥性娇⼩柔嫩的⼿。
琼珠:形容⽔的泡沫。
赏析 这⾸词写的是初夏时节的闺阁⽣活,采⽤从反⾯落笔的⼿法,⽤⼀幅幅⽆声画来展⽰⼤⾃然的⽣机。
整⾸词淡雅清新⽽⼜富于⽣活情趣。
上⽚写初夏已悄悄来到⼀个少⼥的⾝边。
“绿槐⾼柳咽新蝉”,都是具有初夏特征的景物:枝叶繁茂的槐树,⾼⼤的柳树,还有浓绿深处的新蝉鸣声乍歇,⼀⽚阴凉幽静的庭院环境。
子夜四时歌·夏歌(南北朝民歌)全文注释翻译及原著赏析
子夜四时歌·夏歌南北朝民歌全文注释翻译及原著赏析子夜四时歌·夏歌(南北朝民歌)全文注释翻译及原著赏析[南北朝]民歌田蚕事已毕,思妇犹苦身。
当暑理絺服,持寄与行人。
注释:田蚕:耕田和养蚕缫丝。
思妇犹苦身:思,句首语气词。
苦身,身体劳累。
犹,依然,还要。
全句的意思是说,别的妇女可以休息,她却不能,她还要继续辛辛苦苦地干活。
当暑理絺服:理,料理,归拢。
絺(chī),细葛布,即用葛(一种植物,纤维可以织布)织的布。
全句的意思是说,虽然是正当暑天,她仍要料理丈夫的葛布衣服,(给出门在外的丈夫寄去)。
行人:作客在外的人,这里指她的丈夫。
译文:盛夏时节,田里的农活结束了,养蚕缫丝的事也告一段落了,别的妇女开始休息了,而她还要继续继续辛辛苦苦地干活。
骄阳酷暑里,她正在整理葛布衣服,准备给出门在外的.丈夫寄去。
赏析:《子夜四时歌》是乐府《吴声歌曲》名,是南朝时流行在长江下游的民歌。
它和后世民歌里的《四季相思》很类似。
在《乐府诗集》中收录了《子夜四时歌》75首,其中,“春歌”20首,“夏歌”20首,“秋歌”18首,“冬歌”17首。
这里所选的是“夏歌”中的第七首。
这首乐府民歌写的是一个农家妇女对出门在外的丈夫的思念,也委婉地反映了女主人公的辛苦与幽怨。
“田蚕事已毕,思妇犹苦身。
”这位农家妇女辛辛苦苦地下田耕地、养蚕缫丝,结果“田蚕事已毕”,收获多少姑且不说,单是丈夫在外,她一个人在家里支撑门户,原本就很辛苦,可是“田蚕”忙过之后,依然不能像别的妇女那样得以短暂的修整和喘息。
“犹苦身”,即仍然要继续劳作,也就是说她没有时间和条件休息。
她的丈夫为什么外出?出门干什么去了?是出征疆场了,还是不得已出去谋生了呢?诗中虽未点明,但我们不难想象,这不能说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当暑理絺服,持寄与行人。
”从“思妇”归拢整理的家织粗布衣服我们不难想象,她虽然种地养蚕,但是她仍然穿不起绫罗绸缎之类的好衣服,最多也只能穿那些“絺服”——细密一点的葛布衣服,这说明她的收获除了苛捐杂税可能已经所剩无几了,她只能自己穿那些粗疏的葛布,而将稍为细密的葛布寄给出门在外的丈夫。
唐诗三百首赏析第37首《子夜吴歌》
唐诗三百首赏析第37首《子夜吴歌》1.原文1.1春歌秦地罗敷女,采桑绿水边。
素手青条上,红妆白日鲜。
蚕饥妾欲去,五马莫留连。
1.2夏歌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1.3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1.4冬歌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
2.重点词汇解析罗敷(luó fū):指秦罗敷,古代美女,以采桑闻名。
菡萏(hàn dàn):荷花的别称,特指未开的荷花。
若耶(ruò yē):若耶溪,与西施有关的地方。
玉关(yù guān):玉门关,古代边关,此处代指远方的边疆。
良人(lián grén):古时妻子对丈夫的称呼。
驿使(yì shǐ):古代传递书信和物件的使者。
临洮(lín táo):古地名,今甘肃省临潭县西南,此处泛指边地。
3.直译3.1春歌直译秦地的罗敷女,在绿水边采桑。
她的手在桑枝间采来采去,在阳光下她的红妆显得格外鲜艳。
她告诉太守,蚕儿饿了,她要赶紧回去,太守大人请不要在此逗留。
3.2夏歌直译镜湖宽广三百里,荷花处处盛开。
五月时西施来采莲,人们挤满了若耶溪观赏。
西施回家不到一个月,就被选进了宫中。
3.3秋歌直译长安城上月光皎洁,家家户户传来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的是,思妇们对远方征人的绵绵思念。
何时才能平定边疆的战事,让丈夫结束远征。
3.4冬歌直译明晨驿使即将出发,思妇们连夜为远征的丈夫赶制棉衣。
她们的手冻得连抽针都觉得冷,更不用说用冰冷的剪刀裁衣服了。
她们将裁制好的衣物寄往远方,不知何时才能到达临洮。
4.意译4.1春歌意译在秦地,有一位名叫罗敷的女子,她曾在绿水之畔采摘桑叶。
她的纤纤素手在桑枝间舞动,红妆在阳光下格外耀眼。
她婉转地拒绝了权贵的纠缠,告诉他们,蚕儿饿了,她必须回家,请不要耽误你们宝贵的时间。
李白《子夜吴歌》(《子夜四时歌》)赏析
李白《子夜吴歌》(《子夜四时歌》)赏析《子夜吴歌》李白《春歌》“秦地罗敷女,采桑绿水边。
素手青条上,红妆白日鲜。
蚕饥妾欲去,五马莫留连。
”诗名《子夜吴歌》,亦作《子夜四时歌》,属六朝乐府《清商曲·吴声歌曲》。
因属吴声曲,所以称作《子夜吴歌》;一般分四季来写,因而又称《子夜四时歌》。
关于“子夜”:【《唐书·乐志》说:“《子夜歌》者,晋曲也。
晋有女子名'子夜’,造此声,声过哀苦。
”】这样的传说,似乎过于蹊跷。
其实“子夜”就是“子时的夜晚”,深夜时分,恰是女子表述心声的时候。
我们先来读几首南北朝的《子夜四时歌》,感受一下:《春歌》(萧衍)“阶上香入怀,庭中花照眼。
春心一如此,情来不可限。
”;《夏歌》(民歌)“田蚕事已毕,思妇犹苦身。
当暑理絺chi1服,持寄与行人。
”;《秋歌》(无名氏)“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
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
”;《冬歌》(民歌)“渊冰厚三尺,素雪覆千里。
我心如松柏,君情复何似?”。
确实,这些诗大都以女子的口吻来写的,不过我们发现这南北朝的《子夜四时歌》都是四句,怎么李白的却是六句?也许是李白在作一些创新的尝试吧。
好,我们先从李白的《子夜吴歌》之《春歌》感受起:“秦地罗敷女,采桑绿水边。
”字词典故“罗敷fu1女”:【典出汉乐府诗《陌上桑》,说的是一位名叫“秦罗敷”的美丽女子在“邯郸城”南隅采桑,人们见了她都爱慕不已,正逢一个“使君”经过,问“罗敷”愿否跟他同去,罗敷断然拒绝,并将自己的丈夫夸耀了一番。
】赏析李白说,秦氏田地里的“罗敷女”,正在绿水边采摘着桑叶。
“罗敷女”典出《陌上桑》,《陌上桑》是这样开篇的:“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
”这里有个词需要特别关注:“秦氏楼”。
百度百科把李白的“秦地”解释成陕西关中一带,而《陌上桑》中的秦氏女据说是“邯郸人”,这就有出入了。
事实上,《陌上桑》一开篇就提到“秦氏楼”了,可见这位罗敷女并非普通人家的女子,她是住在秦氏楼里的富家女,采桑纯属兴趣爱好。
《子夜吴歌》
《子夜吴歌》《子夜吴歌》是六朝乐府吴声歌曲集,包括春、夏、秋、冬四部分,相传是晋代一名叫子夜的女子创作。
现在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子夜吴歌·秋歌》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仿照其“秋歌”格式所写的作品。
下边整理分享原《子夜吴歌》的诗作内容,并附李白《子夜吴歌·秋歌》原文及译文。
子夜吴歌晋·之夜第一部分春歌二十首春风动春心,流目瞩山林。
山林多奇采,阳鸟吐清音。
绿荑带长路,丹椒重紫茎。
流吹出郊外,共欢弄春英。
光风流月初,新林锦花舒。
情人戏春月,窈窕曳罗裾。
妖冶颜荡骀,景色复多媚。
温风入南牖,织妇怀春意。
碧楼冥初月,罗绮垂新风。
含春未及歌,桂酒发清容。
杜鹃竹里鸣,梅花落满道。
燕女游春月,罗裳曳芳草。
朱光照绿苑,丹华粲罗星。
那能闺中绣,独无怀春情。
鲜云媚朱景,芳风散林花。
佳人步春苑,绣带飞纷葩。
罗裳迮红袖,玉钗明月珰。
冶游步春露,艳觅同心郎。
春林花多媚,春鸟意多哀。
春风复多情,吹我罗裳开。
新燕弄初调,杜鹃竞晨鸣。
画眉忘注口,游步散春情。
梅花落已尽,柳花随风散。
叹我当春年,无人相要唤。
昔别雁集渚,今还燕巢梁。
敢辞岁月久,但使逢春阳。
春园花就黄,阳池水方渌。
酌酒初满杯,调弦始终曲。
娉婷扬袖舞,阿那曲身轻。
照灼兰光在,容冶春风生。
阿那曜姿舞,透迤唱新歌。
翠衣发华洛,回情一见过。
明月照桂林,初花锦绣色。
谁能不相思,独在机中织。
崎岖与时竞,不复自顾虑。
春风振荣林,常恐华落去。
思见春花月,含笑当道路。
逢侬多欲擿,可怜持自误。
自从别欢后,叹音不绝响。
黄檗向春生,苦心随日长。
第二部分夏歌二十首高堂不作壁,招取四面风。
吹欢罗裳开,动侬含笑容。
反覆华簟上,屏帐了不施。
郎君未可前,等我整容仪。
开春初无欢,秋冬更增凄。
共戏炎暑月,还觉两情谐。
春别犹春恋,夏还情更久。
罗帐为谁褰,双枕何时有?叠扇放床上,企想远风来。
轻袖拂华妆,窈窕登高台。
含桃已中食,郎赠合欢扇。
深感同心意,兰室期相见。
田蚕事已毕,思妇犹苦身。
李白《子夜吴歌·夏歌》诗词鉴赏
李白《子夜吴歌·夏歌》诗词鉴赏子夜吴歌·夏歌唐代:李白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译文窗外绿槐阴阴,高高的柳树随风轻动,蝉鸣声戛不过止,和风将初夏的清凉吹入屋内。
绿色的纱窗下,沉水香的淡淡芬芳随风飘散;惬意的昼眠,忽而被落棋之声惊醒。
雨后的小荷,随清风翻转。
石榴花衬着湿润的绿叶,愈见得红丽如燃。
美丽女子正在清池边用盆舀水嬉耍,清澈的泉水溅起就像晶莹的珍珠,一会儿破碎一会儿又圆。
注释阮郎归:词牌名。
此调名于《花草粹编》中注曰:“一名‘醉桃源’、‘碧桃春’。
”双调四十七字,前后片各四平韵。
薰风:南风,和暖的风,指初夏时的东南风。
《吕氏春秋·有始》:“东南曰薰风。
”唐白居易《首夏南池独酌》诗:“薰风自南至,吹我池上林。
”水沈:即“水沉”,木质香料,又名沉水香。
然:同“燃”,形容花红如火。
玉盆:指荷叶。
纤手:女性娇小柔嫩的手。
琼珠:形容水的泡沫。
赏析这首词写的是初夏时节的闺阁生活,采用从反面落笔的手法,用一幅幅无声画来展示大自然的生机。
整首词淡雅清新而又富于生活情趣。
上片写初夏已悄悄来到一个少女的身边。
“绿槐高柳咽新蝉”,都是具有初夏特征的景物:枝叶繁茂的槐树,高大的柳树,还有浓绿深处的新蝉鸣声乍歇,一片阴凉幽静的庭院环境。
“熏风初入弦”,又是初夏的气候特征。
熏风,就是暖和的南风。
古人对这种助长万物的风曾写有《南风歌》大加赞颂:“南风之熏兮,能够解吾民之愠兮。
南风之时兮,能够阜吾民之财兮。
”据《礼记·乐记》载:“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
”意即虞舜特制五弦琴为《南风》伴奏。
这里的“熏风初入弦”,是说《南风》之歌又要开始入管弦被人歌唱,以喻南风初起。
因为以上所写的景物分别诉诸于视觉(绿槐、高柳)、听觉(咽新蝉)和触觉(熏风),使初夏的到来具有一种立体感,鲜明而真切。
“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进入室内描写。
碧纱窗下的香炉中升腾著沉香(即水沉)的袅袅轻烟。
李白唐诗《子夜吴歌四首》全诗赏析
白唐诗《子夜吴歌四首》全诗赏析本文是关于白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子夜吴歌四首》是唐代诗人白创作的组诗,又题《子夜四时歌四首》。
这四首诗分以四时情景写了四件事。
下面一起来看下!子夜吴歌四首春歌地罗敷女,采桑绿水边。
素手青条上,红妆白日鲜。
蚕饥妾欲去,五马莫留连。
夏歌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冬歌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注释】子夜吴歌:《子夜歌》属乐府的吴声曲辞,又名《子夜四时歌》,分为“春歌”、“夏歌”、“秋歌”、“冬歌”。
《唐书·乐志》说:“《子夜歌》者,晋曲也。
晋有女子名子夜,造此声,声过哀苦。
”因起于吴地,所以又名《子夜吴歌》。
春歌:同以下的“夏歌”等,有些诗集无这些标题,原诗亦无;有些诗集的小标题为“春”······而无“歌”字。
“地”句:地,指今省关中地区。
罗敷女,乐府诗《陌上桑》有“日出东南隅,归我氏楼。
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的诗句。
素:白色。
“红妆”句:指女子盛妆后非常艳丽。
“蚕饥”句:梁武帝《子夜四时歌》:“君住马己疲,妾去蚕欲饥。
”此用其句意。
妾,古代女子自称的谦词。
“五马”句:意思是,贵人莫要在此留连。
五马,《汉官仪》记载:“四马载车,此常礼也,惟太守出,则增一马。
”故称五马。
这里指达官贵人。
镜湖:一名鉴湖,在今县东南。
菡萏:荷花的别称。
古人称未开的荷花为“菡萏”,即花苞。
若耶:若耶溪,在今境。
溪旁旧有浣纱石古迹,相传西施浣纱于此,故又名“浣纱溪”。
回舟不待月:指西施离去之速,就在回舟的时候,月亮尚未出来,就被带邀而去了。
这是夸饰的修辞手法。
越王:指越王勾践。
一片月:一片皎洁的月光。
李白《子夜吴歌》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
李白《子夜吴歌》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作者简介】李白(701—762,或谓699生,或谓763、764卒),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故世称“李青莲”。
排行十二。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
他的出生地,众说纷纭,当以大致划定在西域为近是。
幼年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
少年即博览群书,喜纵横术,击剑任侠,求仙学道。
二十五六岁时,出蜀东游,在安陆(今属湖北)与故相许圉师孙女结婚。
后移居任城(今山东济宁),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等隐于徂徕山,号“竹溪六逸”。
天宝元年(742),因玉真公主荐,玄宗诏入长安,供奉翰林,故世称“李供奉”、“李翰林”。
往见贺知章,贺奇其文才风骨,呼为“谪仙人”,故世称“李谪仙”。
与贺知章、李适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等称为“饮中八仙”。
后遭谗谤,不被重用。
天宝三载赐金还山,在洛阳与杜甫相识,同游梁宋、齐鲁等地。
关于李白入长安的次数,学术界有一入、二入、三入三说,迄今尚未取得一致意见。
安史之乱爆发,参加永王李璘幕府。
后李璘兵败,李白获罪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途中遇赦,得以东归。
后卒于当涂(今属安徽)县令李阳冰家。
代宗时,诏授左拾遗,时李白已卒,故世又称“李拾遗”。
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与杜甫并称为“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代表了我国古典诗歌的最高成就。
韩愈写诗赞曰:“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
”(《调张籍》)对后世影响至为深远。
他的诗现存约千首。
有《李太白集》传世。
【原文】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 [1] ,万户捣衣声 [2] 。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3] 。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4] ?【注释】[1]一片月:犹一轮月、一弯月。
[2]捣衣:朱金城云:“古时裁衣必先捣帛,裁衣多于秋风起时,为寄远人御寒之用,故六朝以来诗赋中,多假此以写闺思。
”(《李白集校注)卷六)[3]玉关:即玉门关。
[4]良人:丈夫。
《诗经•唐风•绸缪》:“今夕何夕,见此良人。
李白《子夜吴歌·夏歌》原文译文注解赏析
李白《子夜吴歌·夏歌》原文|译文注解|赏析《子夜四时歌四首》是唐代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
这四首诗分别以四时情景写了四件事。
并且四首诗连起来则是一组彩绘的春夏秋冬四扇屏美人图。
组诗构思巧妙,层次分明,结构严谨。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其中的《夏歌》吧!《子夜吴歌·夏歌》原文唐代:李白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译文及注释译文镜湖之大有三百余里,到处都开满了欲放的苛花。
西施五月曾在此采莲,引得来观看的人挤满了若耶溪。
西施回家不到一个月,便被选进了宫中。
注释子夜吴歌:六朝乐府吴声歌曲。
《唐书·乐志》:“《子夜吴歌》者,晋曲也。
晋有女子名子夜,造此声,声过哀苦。
”《乐府解题》:“后人更为四时行乐之词,谓之《子夜四时歌》。
”李白的《子夜吴歌》也是分咏四季,这是第三首《秋歌》。
并由原来的五言四句扩展为五言六句。
镜湖:一名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县东南。
菡(hàn)萏(dàn):荷花的别称。
古人称未开的荷花为“菡萏”,即花苞。
若耶:若耶溪,在今浙江绍兴境内。
溪旁旧有浣纱石古迹,相传西施浣纱于此,故又名“浣纱溪”。
回舟不待月:指西施离去之速,就在回舟的时候,月亮尚未出来,就被带邀而去了。
这是夸饰的修辞手法。
赏析这首诗以写景起端:“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广阔三百里的镜湖,在含着花苞的荷花吐发的时候,西施泛舟出现了,成为采莲人,但是她的艳丽和美名引起了轰动,“人看隘若耶”,人人争餐秀色,使宽阔的若耶溪变得狭隘了,这一“隘”字传神,那种人潮汹涌、人舟填溪满岸的热闹场面,犹如呈现在读者眼前,将王维的“艳色天下重”的虚写,变成了轰动当地的如实描绘。
这里又戛然而止,不再在西施身上着墨,而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让读者以合理的想象来补足:勾践早已确定使用美人计来对付吴国,而西施的美艳倾倒众生,轰动当地,那么越国的君臣也不用去费力探访了,有了这位不二的美女人选之后,才“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唐诗赏析-李白《子夜吴歌·夏歌》原文译文赏析
李白《子夜吴歌·夏歌》原文|译文|赏析'《子夜吴歌·夏歌》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这首诗写了西施若耶采莲的故事,整首诗构思巧妙,层次分明,结构严谨,值得我们学习哦,下面就和儿童网小编一起来欣赏这首唐诗吧。
唐代:李白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译文镜湖之大有三百余里,到处都开满了欲放的苛花。
西施五月曾在此采莲,引得来观看的人挤满了若耶溪。
西施回家不到一个月,便被选进了宫中。
注释①子夜吴歌:六朝乐府吴声歌曲。
《唐书·乐志》:“《子夜吴歌》者,晋曲也。
晋有女子名子夜,造此声,声过哀苦。
”《乐府解题》:“后人更为四时行乐之词,谓之《子夜四时歌》。
”李白的《子夜吴歌》也是分咏四季,这是第三首《秋歌》。
并由原来的五言四句扩展为五言六句。
②镜湖:一名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县东南。
③菡(hàn)萏(dàn):荷花的别称。
古人称未开的荷花为“菡萏”,即花苞。
④若耶:若耶溪,在今浙江绍兴境内。
溪旁旧有浣纱石古迹,相传西施浣纱于此,故又名“浣纱溪”。
⑤回舟不待月:指西施离去之速,就在回舟的时候,月亮尚未出来,就被带邀而去了。
这是夸饰的修辞手法。
这首诗以写景起端:“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广阔三百里的镜湖,在含着花苞的荷花吐发的时候,西施泛舟出现了,成为采莲人,但是她的艳丽和美名引起了轰动,“人看隘若耶”,人人争餐秀色,使宽阔的若耶溪变得狭隘了,这一“隘”字传神,那种人潮汹涌、人舟填溪满岸的热闹场面,犹如呈现在读者眼前,将王维的“艳色天下重”的虚写,变成了轰动当地的如实描绘。
这里又戛然而止,不再在西施身上着墨,而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让读者以合理的想象来补足:勾践早已确定使用美人计来对付吴国,而西施的美艳倾倒众生,轰动当地,那么越国的君臣也不用去费力探访了,有了这位不二的美女人选之后,才“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较之王维的“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语异而意同,王维的诗多了一重曲折,略去了勾践君臣实施美人计的过程;李白的诗实施了“截割”,割去了选作吴宫妃子的结果,同样地表现了“艳色天下重”的意义。
李白《子夜吴歌》赏析
李白《子夜吴歌》赏析
《子夜四时歌四首》是唐代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
这四首诗分别以四时情景写了四件事。
第一首写春景,秦罗敷采桑的故事;第二首写夏景,西施若耶采莲的`故事;第三首写秋景,戍妇为征人织布捣衣之事;第四首写冬景,戍妇为征夫缝制棉衣之事。
四首诗连起来则是一组彩绘的春夏秋冬四扇屏美人图。
下面我们来欣赏其中一首:
《子夜吴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诗文解释】
长安城一片月色,千家万户传来捣衣的声音。
秋风吹不尽的,总是思念玉门关的情思。
什么时候才能扫平胡虏,亲人可以停止远征。
【词语解释】
长安:今陕西西安市。
捣衣:洗衣时将衣服放在砧石上,用棒敲打。
玉门关:指对玉门关征人的思念之情。
平胡虏:平定侵扰边塞的敌人。
良人:指丈夫。
罢:结束。
【诗文赏析】
本诗描写思妇对征人的思念之情。
诗中先景语后情语,情景始终交融。
前四句里,秋月、秋声、秋风织成浑然而成的境界,见境不见人,而人物俨在。
后两句直表思妇心声,使诗歌思想内容大大深化,更加具有社会意义,表达了当时劳动人民对和平生活的善良愿望。
全诗自然清新,意味深长。
菡萏发荷花的翻译
菡萏发荷花的翻译
“菡萏发荷花”的翻译是:到处都开满了欲放的荷花。
菡萏:荷花的别称。
古人称未开的荷花为“菡萏”,即花苞。
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的其中一首《子夜吴歌·夏歌》。
原文如下:
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释义:
镜湖之大有三百余里,到处都开满了欲放的荷花。
西施五月曾在此采莲,引得来观看的人挤满了若耶溪。
西施回家不到一个月,便被选进了宫中。
《子夜吴歌·夏歌》是唐代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的其中一首。
这一首主要写夏景,诗中描写西施若耶采莲的情景。
此诗构思巧妙,层次分明,结构严谨。
《乐府子夜吴歌》(李白)诗篇全文翻译
《乐府子夜吴歌》(李白)诗篇全文翻译
乐府子夜吴歌李白系列:李白诗集(乐府) 乐府子夜吴歌
【题解】全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
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真挚情意;虽未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
情调用意,皆不脱边塞诗的风韵。
【原文】长安一片月1,万户捣衣声2。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3。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4。
【注释】1一片月:犹言一轮月,一弯月。
2捣衣:古时裁衣必先捣帛,裁衣多于秋风起时,为寄远方亲人御寒之用,故捣衣多指代闺思。
3玉关:玉门关。
4良人:丈夫。
【译文】秋月皎洁长安城一片光明,家家户户传来捣衣的声音。
砧声任凭秋风吹也吹不尽,声声总是牵系玉关的情人。
什么时候才能把胡虏平定,丈夫就可以不再当兵远征。
李白唐诗《子夜吴歌四首》全诗赏析
李白唐诗《子夜吴歌四首》全诗赏析本文是关于李白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子夜吴歌四首》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组诗,又题《子夜四时歌四首》。
这四首诗分以四时情景写了四件事。
下面一起来看下!子夜吴歌四首春歌秦地罗敷女,采桑绿水边。
素手青条上,红妆白日鲜。
蚕饥妾欲去,五马莫留连。
夏歌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冬歌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注释】子夜吴歌:《子夜歌》属乐府的吴声曲辞,又名《子夜四时歌》,分为“春歌”、“夏歌”、“秋歌”、“冬歌”。
《唐书·乐志》说:“《子夜歌》者,晋曲也。
晋有女子名子夜,造此声,声过哀苦。
”因起于吴地,所以又名《子夜吴歌》。
春歌:同以下的“夏歌”等,有些诗集无这些标题,原诗亦无;有些诗集的小标题为“春”······而无“歌”字。
“秦地”句:秦地,指今陕西省关中地区。
罗敷女,乐府诗《陌上桑》有“日出东南隅,归我秦氏楼。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的诗句。
素:白色。
“红妆”句:指女子盛妆后非常艳丽。
“蚕饥”句:梁武帝《子夜四时歌》:“君住马己疲,妾去蚕欲饥。
”此用其句意。
妾,古代女子自称的谦词。
“五马”句:意思是,贵人莫要在此留连。
五马,《汉官仪》记载:“四马载车,此常礼也,惟太守出,则增一马。
”故称五马。
这里指达官贵人。
镜湖:一名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县东南。
菡萏:荷花的别称。
古人称未开的荷花为“菡萏”,即花苞。
若耶:若耶溪,在今浙江绍兴境内。
溪旁旧有浣纱石古迹,相传西施浣纱于此,故又名“浣纱溪”。
回舟不待月:指西施离去之速,就在回舟的时候,月亮尚未出来,就被带邀而去了。
这是夸饰的修辞手法。
越王:指越王勾践。
李白《子夜吴歌 四时》诗文及译文
李白《子夜吴歌·四时》诗文及译文《子夜吴歌·四首》,也叫《子夜四时歌》,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所创作的组诗作品。
这四首诗分别以四时情景分别叙写“秦罗敷采春桑”“西施采夏莲”“戍妇秋夜织布捣衣”及“戍妇为征夫缝制棉衣”等场景。
作品构思巧妙,层次分明,结构严谨,富裕生活气息。
下边整理分享这首组诗的诗文、译文及创作背景。
子夜吴歌春歌秦地罗敷女,采桑绿水边。
素手青条上,红妆白日鲜。
蚕饥妾欲去,五马莫留连。
夏歌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冬歌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
【译文】春之歌秦地有位罗敷女,曾在绿水边采桑。
素手在青条上采来采去,在阳光下其红妆显得特别鲜艳。
她宛转地拒绝了太守的纠缠,说:蚕儿已饥,我该赶快回去了,太守大人,且莫在此耽搁您宝斑的时间了。
夏之歌镜湖之大有三百余里,到处都开满了欲放的苛花。
西施五月曾在此采莲,引得来观看的人挤满了若耶溪。
西施回家不到一个月,便被选进了宫中。
秋之歌长安城上一片明月,干家万户都传来阵阵的捣衣之声。
秋风吹不尽的是,思妇们对玉门关外的绵绵的思念之情。
何日才能扫平胡虑,夫君从此不再远征。
冬歌明晨驿使就要出发,思妇们连夜为远征的丈夫赶制棉衣。
纤纤素手连抽针都冷得不行,更不说用那冰冷的剪刀来裁衣服了。
妾将裁制好的衣物寄向远方,几时才能到达边关临洮?【创作背景】六朝乐府的《清商曲·吴声歌曲》里有《子夜四时歌》,李白这组诗是沿用乐府旧题创作的新词,其创作的具体时间难以考证。
古诗词日历李白《子夜吴歌·夏歌》
古诗词日历李白《子夜吴歌·夏歌》译文、赏析 / 严勇、音频 / 张佳三百里的秀美镜湖,处处开满欲放的荷花。
五月西施在此采莲,围观人群挤满若耶溪。
采莲回家不到一个月,西施便被选入越王宫中。
子夜吴歌:六朝乐府吴声歌曲。
镜湖:一名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县东南。
菡(hàn)萏(dàn):荷花的别称。
古人称未开的荷花为“菡萏”,即花苞。
若耶:若耶溪,在今浙江绍兴境内。
回舟不待月:指西施离去之速,就在回舟的时候,月亮尚未出来,就被带邀而去了。
这是夸饰的修辞手法。
这是李白的《子夜四时歌四首》组诗之第二首。
组诗分别以四时情景写了四件小事。
第一首写春景,秦罗敷采桑的故事;第二首写夏景,西施若耶采莲的故事;第三首写秋景,戍妇为征人织布捣衣之事;第四首写冬景,戍妇为征夫缝制棉衣之事。
四首诗串起来,则是一组彩绘的“春夏秋冬”四扇屏美人图。
其最著名的是第三首《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这首《夏歌》,用西施采莲的故事,展示了绍兴镜湖之美,荷花之美,西施之美。
前两者——镜湖与荷花,已经风景如画,可是湖畔的男子们,不看湖也不赏荷,单单看西施,使得宽阔的若耶溪,变得狭窄起来,由此来突出西施之美。
这还不够,最后一句更进一步说明了西施之美,连越王都惊动了,回家还没有一个月,就被越王接进宫里去了。
这样的层层推进,去描写西施的美丽,着实是想象出奇,韵味无穷。
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个西施,李白笔下的西施,足以惊艳整个夏日的江南,真正地令人无限神往了。
遇见是缘,点亮在看。
李白《子夜吴歌夏歌》
李白《子夜吴歌夏歌》在中国古人的心中,每个季节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景,每种风景又有自己独特的精神。
桑树是春日的象征,春歌就以采桑起兴;荷花是夏天的标志,夏歌就要以采荷花起兴了。
写采荷花的好诗很多,比如王昌龄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再比如白居易的“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那么,李白又是怎样写这个主题的呢?下面我就跟大家分享李白的《子夜吴歌·夏歌》。
子夜吴歌·夏歌李白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镜湖:一名鉴湖,在今浙江绍兴东南。
菡(hàn)萏(dàn):荷花的别称。
古人称未开的荷花为“菡萏”,即花苞。
若耶(yē):若耶溪,在今浙江绍兴境内。
溪旁旧有浣纱石古迹,相传西施浣纱于此,故又名“浣纱溪”。
越王:指越王勾践。
这首诗怎么起兴呢?看前两句:“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这两句诗场面真大。
本来,写荷花嘛,像周敦颐说的,“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就好,可李白不一样,他一上来,就把荷花置身于三百里镜湖之中,说这三百里镜湖都开满了荷花。
这场面像我们熟悉的哪一首诗?有点像“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吧?但是还不一样。
不一样在哪儿呢?“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写的是状态,而“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还有动态。
这动态体现在“菡萏发荷花”的“发”字上。
其实菡萏就是荷花,但也可以特指荷花的花苞。
在这里,李白用的就是“花苞”这个含义。
所谓“菡萏发荷花”,就是荷花一下子开放了。
大家想,镜湖三百里广阔的湖面上,荷花呼啦啦一下子全开了,这简直就是化娇美为壮美呀,为什么要这么描写荷花呢?看下两句:“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五月的一天,西施来采莲,围观的人把若耶溪都挤满了。
原来,前两句的大场面,是为了烘托这后两句的大热闹。
什么热闹呢?西施采莲。
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怎样表现美人的影响力呢?还记得在《陌上桑》里,秦罗敷采桑的场面吗?“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子夜吴歌夏歌
唐代:李白
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译文
镜湖之大有三百余里,到处都开满了欲放的荷花。
西施五月曾在此采莲,引得来观看的人挤满了若耶溪。
西施回家不到一个月,便被选进了宫中。
注释
子夜吴歌:六朝乐府吴声歌曲。
《唐书·乐志》:“《子夜吴歌》者,晋曲也。
晋有女子名子夜,造此声,声过哀苦。
”《乐府解题》:“后人更为四时行乐之词,谓之《子夜四时歌》。
”李白的《子夜吴歌》也是分咏四季,这是第三首《秋歌》。
并由原来的五言四句扩展为五言六句。
镜湖:一名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县东南。
菡(hàn)萏(dàn):荷花的别称。
古人称未开的荷花为“菡萏”,即花苞。
若耶:若耶溪,在今浙江绍兴境内。
溪旁旧有浣纱石古迹,相传西施浣纱于此,故又名“浣纱溪”。
回舟不待月:指西施离去之速,就在回舟的时候,月亮尚未出来,就被带邀而去了。
这是夸饰的修辞手法。
赏析
这首诗讲的是西施若耶采莲的故事。
诗首句“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广阔三百里的镜湖,在含着花苞的荷花吐发的时候,西施泛舟出现了,成为采莲人,但是她的艳丽和美名引起了轰动。
“人看隘若耶”,人人争餐秀色,使宽阔的若耶溪变得狭隘了,著一“隘”字而传神,那种人潮汹涌、人舟填溪满岸的热闹场面,犹如呈现在读者眼前,将王维《西施咏》的“艳色天下重”的虚写,变成了轰动当地的如实描绘。
这里又戛然而止,不再在西施身上着墨,而留下了很大的空间:勾践早已确定使用美人计来对付吴国,而西施的美艳倾倒众生,轰动当地,那么越国的君臣也不用去费力探访了,有了这位不二的美女人选之后,才“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较之王维的“朝为越溪女,暮
作吴宫妃”,语异而意同,王维的诗多了一重曲折,略去了勾践君臣实施美人计的过程;李白的诗实施了“截割”,割去了选作吴宫妃子的结果,同样地表现了“艳色天下重”的意义。
这种截割,多了一些含蓄和暗示:既然是“归向越王家”,勾践同样也能留下这个美人,但他在“报吴”、“复仇”的目标下克制住了;而西施的入吴,却成为亡吴的原因之一。
西施采莲,在若耶溪里,不但有传说,而且合情理;至于泛舟三百镜湖之中,则是作者的想象了。
但这一想象却有更改事实之嫌,因为如果是借镜湖湖水的清澈来表现西施“自鉴其美”,或者是借三百里的水程来表现拜倒西施的人的众多,那么下句“人看隘若耶”就显得多余了,这可能是李白百密一疏的笔误。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
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762年病逝,享年61岁。
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