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时代”之身体的对话
沟通中的互动与共情
沟通中的互动与共情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交流思想和情感的过程,而互动和共情在沟通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互动指的是相互之间的交流和信息传递,而共情则表示双方对对方情感的理解和共鸣。
本文将探讨沟通中的互动与共情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提高互动和共情能力。
一、互动的重要性互动是沟通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它能够促进信息的传递和理解。
当双方能够积极参与互动时,可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需求,并理解对方的意图和感受。
互动还能够帮助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合作和团队精神。
为了提高互动效果,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点:1.倾听并理解对方的意见和观点。
在沟通中,要尊重对方的意见,认真倾听并积极思考。
理解对方的角度有助于建立共同的语境和共享的价值观。
2.回应对方的信息。
及时回复对方的问题和提出自己的看法,表明自己对对话内容的关注和认同。
这样可以激发双方的兴趣,保持对话的活跃性。
3.采用非语言互动方式。
除了语言交流外,我们还可以通过眼神交流、肢体语言和微笑来增加默契和亲近感。
这些非语言互动方式能够更准确地传递情感和意图。
二、共情的重要性共情是在沟通过程中产生的情感共鸣和理解。
当我们能够感同身受对方的喜怒哀乐时,可以更好地与对方建立起情感联系,并加强沟通的效果。
共情有助于增进双方的信任和亲近感,提升沟通的质量。
以下是几种促进共情的方法:1.维持良好的情绪状态。
在沟通中,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不被负面情绪所左右。
当我们能够保持冷静和理性时,更容易与对方达成共识和共鸣。
2.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
试着站在对方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并尝试理解对方的感受和立场。
这种换位思考的方式有助于增加共情能力。
3.表达共情的态度。
在沟通中,我们可以通过表达理解和关心来展示自己的共情态度。
比如使用肯定的词语,适时给予鼓励和支持。
总结:互动和共情是沟通中的重要环节,它们能够增强信息传递的效果,促进良好的人际关系。
要提高互动和共情能力,我们需要倾听、回应对方的信息,采用非语言互动方式,并以积极乐观的心态进行沟通。
共情与人际沟通
共情与人际沟通共情是指通过内心感受和体验他人情感的能力,也被称为情感共鸣。
在人际沟通中,共情能够极大地提升沟通效果,促进关系的建立和发展。
本文将探讨共情对人际沟通的重要性,并介绍如何培养和运用共情能力。
一、共情在人际沟通中的作用1. 提高理解和倾听能力共情使得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情感和立场。
当我们能够真正体会他人的感受时,便能够准确地抓住他人的需求和意图。
这种理解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回应他人的需求,还能够增强对方的信任感,从而促进有效的沟通。
2. 建立共鸣和情感连接共情能够为人际关系搭建起情感的桥梁。
当我们能够与他人产生共鸣时,他们会感觉到被理解和关心,从而更加乐意与我们交流和沟通。
共情能够让对方感受到自己被认同和尊重,从而加深彼此之间的情感连接。
3. 解决冲突和矛盾共情有助于化解冲突和矛盾。
当我们能够理解他人的情感和立场时,就能够更好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过共情,我们可以更加客观地看待问题,找到双方的共同点,从而达成理性而和谐的解决方案。
二、培养共情能力的方法1. 倾听他人的故事倾听是培养共情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
当他人与我们分享自己的故事时,我们不仅要进行表面的听取,更要深入地体会他们的情感。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面部表情、姿势和语气来感知他们的情感状态,从而更好地理解他们的内心体验。
2. 练习换位思考换位思考是一种培养共情能力的重要方法。
当我们与他人产生较大的分歧或冲突时,可以试着从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设身处地地感受他们的情感和立场。
通过这种体验,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需要和诉求,从而更好地开展沟通和协商。
3. 深入了解他人的背景和情感了解他人的背景和情感经历是培养共情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我们可以通过与他人交流、观察和阅读相关资料来加深对他人的了解。
通过了解他人的背景,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们的情感触发点和价值观,从而更好地进行沟通和协调。
三、共情的实践技巧1. 使用非语言沟通非语言沟通是共情的重要方式之一。
共情式沟通的例子
共情式沟通的例子共情式沟通是指在沟通过程中,能够理解他人的感受和立场,并通过表达共鸣来建立联系和促进沟通的一种方式。
共情式沟通常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沟通技巧,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增强合作和解决冲突。
以下是十个共情式沟通的例子:1. 对于一位失业的朋友,你可以说:“我能理解你现在的困境和焦虑。
找工作可能会让人感到无助和沮丧。
如果需要,我可以帮你找找一些就业机会。
”2. 当你的朋友正在为考试而担心时,你可以说:“我明白你的压力和紧张感。
考试确实是一项挑战,但你已经做好了准备,一定能够应对。
”3. 当你的同事面临了一些困难时,你可以说:“我知道你在这个项目上付出了很多努力,现在遇到了一些困难。
我愿意帮助你,一起找到解决办法。
”4. 当你的朋友失去了一位亲人时,你可以说:“我知道失去亲人是一种巨大的痛苦。
如果你需要有人陪伴,我会一直在你身边。
”5. 当你的同事因为工作压力而感到疲惫时,你可以说:“我能感受到你目前的工作压力很大。
如果你需要休息一下,我可以帮你分担一些工作。
”6. 当你的朋友分享了自己的梦想和目标时,你可以说:“我很欣赏你追逐自己的梦想。
我相信你一定能够实现它们,我会一直支持你。
”7. 当你的同事感到沮丧和失望时,你可以说:“我了解你现在的心情。
有时候事情并不会按照我们期望的那样发展。
但是请记住,失败并不代表你的价值。
”8. 当你的朋友在处理家庭问题时,你可以说:“我了解家庭问题可能给你带来的压力和困扰。
如果你需要倾诉或者帮助,我会一直在你身边。
”9. 当你的同事感到沮丧和无助时,你可以说:“我知道你现在遇到了一些困难,但是请相信自己的能力。
我会支持你,一起找到解决办法。
”10. 当你的朋友遇到挫折时,你可以说:“我了解失败会给人带来的打击。
但是请记住,每一次挫折都是成长的机会。
我相信你一定能够从中学到很多。
”以上是十个共情式沟通的例子,通过表达理解和共鸣,可以建立信任和支持,促进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有效的沟通。
共情沟通的五个层次
共情沟通的五个层次共情沟通是指在交流中能够理解和分享对方的情感和感受,从而建立起更深层次的连接和沟通。
在共情沟通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五个层次来更好地实现共情。
本文将从不同的层次来介绍共情沟通,并探讨其在人际关系和职场沟通中的重要性。
第一层次是表层共情。
表层共情是指通过观察和理解对方的非语言表达,如面部表情、姿势和肢体语言,来感知对方的情感状态。
在交流中,我们可以通过对方的身体语言来感知其情感状态,从而更好地理解对方的感受和意图。
通过表层共情,我们可以更准确地把握对方的情感,从而更好地进行交流和沟通。
第二层次是言语共情。
言语共情是指通过倾听和理解对方的语言表达,如语调、语速和词汇选择,来感知对方的情感和意图。
在交流中,我们可以通过对方的语言表达来理解其情感和需求,从而更好地回应对方的期望和需求。
通过言语共情,我们可以更好地与他人进行沟通,建立起更深层次的联系。
第三层次是心理共情。
心理共情是指通过理解和分享对方的情感和感受,来建立起更深层次的情感连接。
在交流中,我们可以通过共鸣和理解对方的情感体验,来与对方建立起更深层次的情感联系。
通过心理共情,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对方的感受和需求,从而更好地满足对方的期望和需求。
第四层次是情感共情。
情感共情是指通过与对方产生共鸣和情感连接,来建立起更深层次的情感联系。
在交流中,我们可以通过分享和理解对方的情感体验,来与对方建立起更深层次的情感联系。
通过情感共情,我们可以更好地与他人建立起情感共鸣和情感联系,从而增强彼此之间的情感纽带。
第五层次是思维共情。
思维共情是指通过理解和分享对方的思维方式和思考过程,来建立起更深层次的思维联系。
在交流中,我们可以通过理解对方的思维方式和思考过程,来更好地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
通过思维共情,我们可以更好地与他人进行思维交流和思维合作,从而达到更好的共同理解和共同目标。
共情沟通在人际关系和职场沟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人际关系中,共情沟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对方的感受和需求,建立起更深层次的情感联系。
共情五个水平题目
共情五个水平题目共情是指一个人能够理解和感受他人的情感状态,并能够对其产生共鸣和同理。
共情能够促进人际关系的发展,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亲近感和理解。
在心理学中,共情被认为是人类与人类之间建立联系和沟通的关键因素之一。
共情能够分为五个不同的水平,分别是情感共鸣、身体共鸣、心理共鸣、情绪共鸣和认知共鸣。
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五个共情水平的特点和作用。
情感共鸣是指通过观察他人的情感表达,能够理解并共享他们的情感体验。
当我们看到别人的喜悦、悲伤或愤怒时,我们能够感同身受,并体会到他们的情感状态。
情感共鸣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情感需求,增进人际关系的和谐与亲密。
身体共鸣是指通过观察他人的身体语言和动作,能够感受到他们的身体感受。
当我们看到别人的肢体动作、姿态或面部表情时,我们能够感受到他们的紧张、放松、疲惫或活力。
身体共鸣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身体状态,以及他们在某个特定情境下的感受和需求。
心理共鸣是指通过观察他人的思维方式和心理过程,能够理解他们的想法、观点和信念。
当我们与他人进行交流和思考时,我们能够感受到他们的思维方式、逻辑思维和情感体验。
心理共鸣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思维方式,以及他们对某个问题的态度和观点。
情绪共鸣是指通过观察他人的情绪变化和表达,能够感受到他们的情绪状态。
当我们与他人进行情感交流和互动时,我们能够感受到他们的喜怒哀乐、焦虑或恐惧。
情绪共鸣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情绪需求,以及他们在情绪上的困扰和挑战。
认知共鸣是指通过观察他人的认知和思考方式,能够理解他们的思维和认知过程。
当我们与他人进行智力交流和思考时,我们能够感受到他们的思考方式、逻辑推理和信息处理能力。
认知共鸣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认知需求,以及他们在认知上的困惑和挑战。
共情的五个水平相互交织,共同作用,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内心世界和感受。
通过共情,我们能够与他人建立起更加紧密和亲密的联系,促进彼此之间的理解和支持。
怎么共情沟通交流话术
怎么共情沟通交流话术
共情沟通交流话术是指在与他人交流时,以一种能够理解和共
鸣对方感受的方式进行沟通。
共情沟通交流话术的目的是建立互信、促进理解和加强人际关系。
下面就来分享一些共情沟通交流的话术
技巧:
1. 倾听并理解对方的感受,当与他人交流时,首先要倾听对方
的发言,理解对方的感受和立场。
可以使用一些开放式问题,如
“你觉得……是什么感觉?”或者“你对这件事情有什么想法?”
来引导对方表达自己的感受。
2. 表达理解和共鸣,在对方表达完自己的感受后,可以使用一
些表达理解和共鸣的话语,如“我能理解你的感受”、“我明白你
为什么会这样感觉”等,让对方感受到自己的关注和理解。
3. 提供支持和安慰,当对方表达负面情绪或困难时,可以使用
一些支持和安慰的话语,如“我会一直支持你”、“你不是一个人
在面对这个问题”等,让对方感受到自己的支持和关心。
4. 避免批评和指责,在共情沟通交流中,要避免使用批评和指
责的话语,而是要用鼓励和支持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看法,让对方感受到自己的尊重和理解。
5. 提供建议和解决方案,在对方表达完自己的感受后,可以适当地提供一些建议和解决方案,帮助对方应对问题和困难,让对方感受到自己的关心和帮助。
通过以上的共情沟通交流话术,我们可以更好地与他人建立起互信、理解和共鸣的关系,促进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合作。
希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运用这些话术,与他人进行更加有效的交流和沟通。
三维话语分析模型下访谈节目主持人的共情策略
三维话语分析模型下访谈节目主持人的共情策略作者:黄俊来源:《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23年第24期【摘要】人作为大自然中的高等生物,情感是与其他动物相比更具复杂性的存在,不仅自身拥有复杂的情绪,还可以与他人产生情绪的交织与羁绊,这正是作为人的魅力。
作为访谈节目主持人,共情力是不可或缺的能力之一,有了共情可以让节目更有深度和张力,也是一档节目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本文從生物学角度研究共情发生的神经基础,同时依据三维话语分析模型解读访谈节目主持人如何在访谈中正确引发共情,助力自己的表达。
【关键词】话语分析;访谈节目主持人;共情策略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3.24.0451. 共情理论和费氏三维话语分析理论概述1.1 共情的心理基础:镜像神经元近些年来,大多数学者对于主持人共情能力的探析多集中在具体运用共情的方式。
而共情从何而来,为什么我们听到感人的话题会热泪盈眶;看到振奋的画面会情不自禁?这不禁引人深思。
而在20世纪90年代,意大利帕尔马大学的贾科莫·里佐拉蒂(Giacomo Rizzolatti)在猴子额叶的腹侧前运动皮层的F5区域发现了一种特殊的运动神经元。
当猴子在执行动作以及观察其他猴子或人在执行相同动作时,猴脑F5区中的这组神经元都相似地被激活。
实验表明,这类神经元具有跨感觉和运动的属性,能够将运动的视觉、听觉信息投射到自身运动系统中,从而即时产生对相同动作的运动编码[1]。
由于主体在观察目标客体的动作或状态时,大脑会自动生成一套神经元进行信息编码,并反射到触发相应动作的神经系统中。
它发生时就像镜子一样投射和刻录,所以神经科学家把这种神经元称为“镜像神经元”。
依据镜像神经元的投射与模仿原理,个体也会从他人的言语、表情、行为中来理解对方的情绪。
从大脑功能神经联结性上来说,镜像神经元系统是与大脑处理情感的边缘系统相连的,可以产生共情,即情感共鸣[1]。
共情的方法
共情的方法如何去学习表达共情呢?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亚瑟﹒乔拉米卡利,在他的《共情的力量》这本书中总结了7个关键步骤。
通过每一个步骤的学习,我们可以掌握表达共情的方法。
01使用开放式的提问当我们提出一些限定性的问题,对方只需要回答是或者否,或者这个提问本身已经隐含了答案时,这个对话就很难进行下去。
共情是把自己放在对方的位置,想想对方愿意表达什么,会提出什么样的需要,并且对对方充满了好奇,这样才可能打开话题。
比如在一次咨询中,如果来访者说自己很容易生气,咨询师可以引导他说,你能详细说说你生气的原因吗?什么情况下你容易生气?是什么触动了你,让你这么生气?这样就可以帮助来访者理解他的愤怒,究竟是什么引发了愤怒?他是如何做出自动化反应的?这些愤怒的体验是否跟早年成长经历中某些场景相关联?这就会促成来访者的思考与反思。
开放式的提问,是把控制权交给对方,让对方讲他愿意讲的内容。
02放缓节奏你是否注意到,当特别激动时,我们的语速会加快,我们的声调会提高。
这时,我们会处在一个完全自我的状态,会无意识地屏蔽外面的信息,那么沟通就很难进行下去了。
把节奏放缓,能让我们的想法跟得上情绪,就像往产生情绪的情境中加入一些镇静剂。
情绪被触发时,我们的意识就会变窄,这会让我们失去思考的能力。
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师的语速通常较慢,这本身就会导致来访者放慢语速。
当来访者兴奋地讲述一系列最近发生的故事时,咨询师需要敏锐地抓住某一点,展开讨论。
或许,在某一个瞬间,来访者会豁然开朗。
吵架的时候,怎样才能放慢节奏?当我们觉得自己的愤怒指数开始飙升的时候,可以立刻按下暂停键,让自己离开争论的现场,等温度下降后再回来继续讨论。
或者深呼吸放松紧绷的肌肉,然后告诉对方我收回刚才说的话,尽量用更温和或者更有建设性的方式表达。
一般来说,愤怒背后的原因是我们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当我们能够放慢对话的速度时,理智将战胜情感。
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尝试用结构化的方式,把自己的需求准确地表达出来。
正确表达共情的七个步骤
1.使用开放式问题问开放式问题是在表达共情,因为这样能传达出对每个人独有的反应和回复的尊重。
这相当于你先交出控制权,允许他人把你引领到他想要或者希望你去的地方,而不是你努力把谈话带到一个指定的方向上。
封闭式问题就像是把他人关在门外。
它会带来一场权力游戏,回答问题的人得去琢磨要不要反驳这个问题里面自带的答案。
2.放缓节奏“一般认为,在生理唤醒水平很高的情况下,会伴随有感知焦点的收窄。
”我们其实就是因为情绪而“失明”了,变得只关注于战斗还是逃跑。
3.不要匆忙做出评判共情是想要为行为提供一个更深层的理解方式。
共情能把想法和感受关联到特定的事件上。
共情会提醒我们:真正的生活是流动的,人们一直都在适应环境,当环境发生改变时,人们都是能让步和弯腰的。
4.关注你的身体感受我们的身体可以收听到他人身体的信息。
有心理学研究者把共情定义为“一种易于激发别人产生类似反应的自主神经系统状态”。
生理同步提醒我们,我们的头脑(情绪)和身体(躯体反应)之间是紧密关联、相互依存的。
心情能被身体的生理反应所改变。
共情就是一种整合的头脑——躯体反应,想法和感受之间就是通过共情神经系统的反应进行相互作用的。
5.向过去学习我们需要去知道并理解过去发生了什么,我们要明白旧有模式、评判、理论和理想化是如何影响着当下所发生的事情的。
当我们学会把过去和现在分开来看时,我们才能客观地看待事情。
“当一个充满自我怨恨的人猛烈抨击你的时候,想想真正的原因。
愤怒经常源自长期的屈辱或恐惧,而那段历史跟你毫不相干。
你只是恰好在一个不对的时间出现在一个不对的地方。
不管对方怎么指责你,都不要为别人的不安全感买单。
”想清楚真正的原因意味着:除了尊重他人的过去,也要注意我们自己的过去。
过去尚未解决的任何冲突都会被带到当下的互动中。
了解自己并发展对过去冲突的觉察是培养对他人共情能力的必经之路。
6.让故事充分展开每个人都有他特有的故事可讲,每个故事也都以它自己的速度发展。
表达共情的七个关键步骤
表达共情的七个关键步骤以表达共情的七个关键步骤为标题,写一篇文章。
共情,又被称为情感共鸣,是指通过感受和理解他人情绪和经历来与他人建立起连接和关系的能力。
共情是人类的一种基本情感能力,能够增进人际交往、理解和支持他人。
下面将介绍共情的七个关键步骤,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共情。
第一步:倾听共情的第一步是倾听。
当他人向我们诉说自己的问题、经历或情感时,我们应该用心聆听,给予对方充分的关注和尊重。
倾听不仅包括听对方说话,还要通过肢体语言和眼神交流来传达我们的关注和理解。
第二步:观察观察是理解他人情感的重要步骤。
我们可以通过对对方的表情、姿态和语气的观察来了解他们的情绪状态。
观察不仅包括对方的外在表现,还要通过细致的观察来感知他们可能隐藏的情感。
第三步:感同身受共情的关键是能够感同身受。
当我们听到他人的困扰和痛苦时,我们应该设身处地地想象自己处于同样的情境中,体验他们可能感受到的情绪和压力。
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对方,从而更好地表达共情。
第四步:确认确认是共情的重要环节。
当我们理解了他人的情感后,我们应该用自己的话语来确认对方的感受。
通过确认,我们向对方传递了“我了解你的感受”的信息,让对方感到被理解和支持。
第五步:表达表达是共情沟通的关键步骤。
在表达共情时,我们可以使用类似于“我理解你的感受”、“我知道你为什么会这样感受”等的话语来传达我们的共情。
同时,我们也可以分享自己类似的经历或情感,以加深与对方的共鸣。
第六步:支持共情不仅是理解他人的情感,还要给予对方支持。
当我们表达共情时,我们可以通过鼓励、安慰和提供建议等方式来支持对方。
支持的方式应该基于对对方的了解和尊重,帮助对方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第七步:维持联系共情不仅是一次性的行为,更是一种持续的关系建立。
在共情之后,我们应该保持与对方的联系,关心他们的进展和需求,并在需要时给予帮助和支持。
通过维持联系,我们可以建立起更深层次的亲密关系。
总结起来,共情是一种基本的人际交往能力,通过倾听、观察、感同身受、确认、表达、支持和维持联系等七个关键步骤,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支持他人。
高级共情话术
高级共情话术
1. "我能理解你现在的感受,我也曾经经历过类似的情况。
"
2. "我可以想象你现在的心情,我会陪在你身边,支持你度过这个难关。
"
3. "我能感受到你的痛苦和困惑,我愿意倾听你的故事,帮助你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
4. "我明白你的立场,我会尽我所能去理解你的观点,并与你共同寻找一个满意的解决方案。
"
5. "我知道这对你来说是一个挑战,但我相信你有足够的能力和智慧去应对它。
我会一直支持你。
"
6. "我能体会到你的失望和不满,我会和你一起努力,看看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来改善这种情况。
"
7. "我可以感受到你对这个决定的犹豫和担忧,让我们一起分析利弊,以便你能做出最适合你的选择。
"
8. "我理解你对这件事情的重视,我会认真对待你的需求,并尽力提供帮助和支持。
"
9. "我明白你的期望,我会努力达到你的要求,并与你保持沟通,确保我们的目标一致。
"
10. "我能体会到你的快乐和满足,我为你感到高兴,并希望你能一直保持这份幸福。
"。
发言中的同理心:打造共情的沟通
发言中的同理心:打造共情的沟通尊敬的主持人、各位嘉宾、亲爱的听众们:大家好!非常荣幸能在这个重要的场合与大家分享有关“发言中的同理心:打造共情的沟通”的主题。
共情,即在沟通中能够理解、感知他人感受和意图,并能够积极回应和表达自己的情感。
在当今社会,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使得信息传播的速度迅猛,然而,我们也面临着沟通交流中的障碍。
因此,拥有同理心,打造共情的沟通方式,对于建立和谐、友善的社会关系和解决社会矛盾非常重要。
首先,同理心是一种认知和情感的能力,能让我们更好地与他人沟通。
在发言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关注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更要主动去理解并关心他人的观点和感受。
只有通过共情,才能够真正做到换位思考,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想法。
沟通并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在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的过程中,双方的情感共振。
通过同理心,我们能够更加周到地关注他人的需求,倾听对方的声音,从而在沟通中更好地解决问题。
其次,同理心还是促进有效沟通的关键。
只有当我们在发言中表现出对他人观点的尊重和理解时,才能使对方产生共鸣,增加沟通的效果。
尤其是在争议较大的话题上,同理心能够平衡不同观点之间的利益,减少冲突和误解的发生。
在发言中,我们应该从对方的角度出发,寻找共同的价值和目标,以此作为沟通的媒介,促使双方更好地交流和合作。
这样的共情沟通方式,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增进相互的信任和友好。
同时,同理心也能够提升我们的领导力和影响力。
在职场中,领导者需要能够与员工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并理解他们的情感和需求。
通过体现同理心,领导者不仅能增加员工的忠诚度和工作积极性,还能够更好地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和主动性。
同理心不仅可以提升我们在职场的影响力,也可以帮助我们在家庭、社区等环境中与他人更好地相处,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最后,共情的沟通方式还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困难。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问题和冲突。
有时候,问题的本质并不是表面上看到的那样简单。
共情发展历程
共情发展历程
共情发展历程是指人类在个体和群体层面上逐渐培养和加强共情能力的过程。
共情是指理解他人情感、感受和意图的能力,能够使我们更好地与他人沟通、建立亲密关系以及懂得如何在社会中与他人合作。
以下是共情发展的三个阶段:
1. 早期共情:早期共情通常发生在孩童时期,当婴儿看到其他人哭泣、笑或者表达其他情感时,他们会开始模仿这些行为。
这是婴儿开始培养共情能力的第一步,通过观察和模仿来理解他人的情感,并且通过亲密互动来建立情感连接。
2. 理性共情: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的共情能力逐渐向着理性发展。
他们开始使用语言和思考来理解他人的感受和想法,并且能够在情感交流中更有效地表达自己。
在这个阶段,孩子会学会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表情和言语来推断他们的情感状态,进而作出适当的反应。
3. 完善共情:个体通过成长、教育和社会经验逐渐完善其共情能力。
成年人在情感识别、情感表达和情感调节方面的能力更加发达。
他们能够将自己放入他人的角度,体验并理解他人的情感,亲身感受他人的喜怒哀乐,并作出积极的回应。
此外,成年人还能够区分自己的情绪和他人的情绪,从而更好地与他人进行情感互动和心理支持。
总的来说,共情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基本的模仿,到理性推断,再到全面的情感体验和分享。
通过发展共情能力,人
们能够更好地与他人建立联系,加强互动和合作,从而促进个体和社会的整体发展。
心理疏导技术之共情的五个阶段
心理疏导技术之共情的五个阶段心理疏导技术是一种帮助他人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而共情则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共情是指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理解并分享他人的感受和情绪。
在心理疏导中,共情可以帮助心理咨询师更好地理解患者的处境,并提供更有效的帮助。
下面我将介绍心理疏导技术中共情的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情感共鸣。
在这个阶段,心理咨询师努力理解患者的情感状态,试图从内心感同身受。
通过倾听和观察,咨询师可以尝试体验患者的情感,这有助于建立起情感上的联系。
第二阶段,透视他人的情感。
在这个阶段,心理咨询师努力理解患者的情感背后的原因。
咨询师需要通过观察、提问和倾听,了解患者的情绪背后的触发因素,从而更全面地理解患者的情感状态。
第三阶段,表达理解和支持。
在这个阶段,心理咨询师需要向患者表达自己对患者情感的理解和支持。
通过言语和非言语的方式,咨询师可以传达自己对患者情感的理解和支持,让患者感受到被理解和被关心。
第四阶段,建立情感连接。
在这个阶段,心理咨询师需要与患者建立起情感上的联系。
通过共情,咨询师可以与患者建立起情感上的联系,让患者感受到自己不是孤独的,有人理解和支持自己。
第五阶段,情感转化。
在这个阶段,心理咨询师帮助患者转化情感。
通过共情,咨询师可以帮助患者理解自己的情感,找到情感背后的原因,并逐渐转化负面情感,使之变得更加积极和健康。
总之,共情是心理疏导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共情,心理咨询师可以更好地理解患者的情感状态,建立情感上的联系,并帮助患者转化情感,达到更好的心理疏导效果。
“共情时代”之身体的对话
“2015-01-05贪婪已经过去,共情正变得越来越重要。
人性自私吗?当我们从生物性的角度评判社会问题,我们往往基于人类自私的属性,但我们不该忘记,人类天性中同时有另一些特质,将人与人紧紧凝聚在一起,调整彼此的步调,关怀弱者,帮助他人。
因此,人对另一个人的感情能够感同身受,这种能力植根于漫漫历史长河。
本书记载了一个世界著名的灵长类动物学家对人类道德起源问题引人入胜、浅显易懂的考察,它挑战了一直以来人类对该问题最基本的假设。
多年前的一天早上,高中校长的声音从大喇叭里传出来,向我们报告了一个噩耗:大伙儿最喜欢的法语老师刚刚死在了讲台上。
所有人都说不出话来了。
校长继续在那里解释老师是怎么心脏病突发,可是我竟莫名其妙地大笑不止。
直到今天,我还为自己干的这件蠢事悔恨莫及。
人究竟为什么会不合时宜地大笑,想停也停不住?要知道这可能带来极糟的后果:笑过头可能行为失控,泪流满面、气喘吁吁、腿脚不稳,甚至满地打滚、尿裤子!人类这个物种明明发明了博大精深的语言,干什么还非得靠傻里傻气的“哈哈哈”来表达感情?冷静有礼地说一句:“很有意思。
”多酷啊。
这其实是老掉牙的问题。
幽默是人类最伟大的成就之一,然而我们却要用动物性的粗鲁行为来对幽默做出回应,哲学家们研究不出原因,为此非常懊恼。
毫无疑问,笑是与生俱来的能力,它为人所共有,甚至同我们的近亲猿猴也是共通的。
荷兰灵长类行为学家杰夫·范·胡夫(Jan van Hooff)发现,当猿猴心情愉快,便会声音嘶哑地发出“呼呼”的闷笑。
他进一步发现猴子通常用“笑”来表达惊奇和意外的情绪,比如,族群中的小家伙有时会追打领头的雄性,原本威严的首领就“吓”得满地乱跑,边跑边笑得上气不接下气。
笑同“惊奇”之间的联系在人身上也有所体现,小孩子在躲猫猫游戏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还有人们讲笑话,总喜欢把惊喜的转折憋到最后,正如相声最后还要“抖个包袱”。
人类的笑是一种夸张的表演,要咧着大嘴露出牙齿,还要使劲呼气(因此才会笑得“上气不接下气”);相视一笑便传递了倾心和幸福的感觉;一起笑好比宣称大家同甘共苦、休戚与共。
身心整合心理学——与身体去对话
身心整合心理学——与身体去对话身体是这样一个部分,它允许你的心灵去体验在这一星球上作为人的你,并在这个历险中成长。
换句话说;在你生命的开始时,为了能在尘世生活你被“放”入一个躯体;当你在人生的结束时又必须交出这一躯体。
你的身体是一个完美的机器,可以自我调节,自我康复,只要你相应仔细地爱护它,给予它营养。
身体支配着非常宝贵的器官,如眼睛、耳朵、语言器官、理解力、手臂、双手、双腿等,从而能够履行大量的任务。
同时,身体本身是一个高度敏感的触觉和感觉器官,通过它你能够学会对自己内心以及外部的生活加以感受、感觉、领悟,并进行体验-前提是你身体健康,相当纯洁,有良好的消化。
因为你身体的每个障碍影响到你的感受、灵敏和活力,所以你的身体状况决定了你怎样经历生活,你从自己以及外界世界领悟了多少。
如果你内心受到严重污染,你就一点也不会察觉到哪些食物对你的身体不好;如果你的身体极不具开放性,你就很少会感觉到外部世界有什么走近自己,你的感觉也会变得更少。
同时,你的感觉和思想受你的身体状况的影响;要是你的身体内部受到严重污染,你想得也就更不纯洁,你更倾向于考虑、感觉“否定”的东西。
要是你给身体许多甜食,你会感到沉重和压抑,你会感到要活跃起来是很难的。
要是你的大肠总是很满-就因为你不停地吃,吃得很多,或者消化不良-那么你要变得积极是很困难的。
要是你的胃由于同样的原因也总是很满,你会感到要有活力,要快乐是很难的,因为你常常会感到“有负担”。
你的身体除了维持自己的任务外,还有许多重要的功能。
首先它有助于你的意识形成,它是你的一面镜子。
如果你朝这面镜子里望去,它就会很清楚地向你指出,你是如何对待它的,你对它以及作为人的自己的看法如何,你此刻(或者历来)对生活采取哪些感情及精神上的态度。
这些态度部分地涉及到你的过去,然而很有可能会一直影响你当前的生活。
从你的外表你可以看出你是如何对待自己的身体-短期的以及长期的。
当你观察自己时,你就可以看到你是否给自己足够的睡眠,是否使自己劳累过度。
如何在沟通中展示共情和理解
如何在沟通中展示共情和理解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交流信息、表达观点和传递情感的重要方式。
在沟通中,展示共情和理解是建立良好关系、改善沟通效果的关键。
本文将从非语言沟通、积极倾听和尊重对方的角度,介绍如何在沟通中展示共情和理解。
一、非语言沟通的重要性在沟通中,非语言沟通比语言沟通更具有表达力。
面部表情、姿势、眼神等非语言信号可以传达出人们真实的情感和意图。
因此,我们要注意自己的非语言信号,并从对方的非语言信号中获取信息,以更好地理解对方。
1. 肢体语言肢体语言是人们通过身体的动作来传达信息和表达情感。
例如,微笑可以传达友善和喜悦,眉毛皱起可以表达疑惑和担忧。
因此,我们在沟通中要关注对方的肢体语言,从中获取更多的信息。
2. 眼神接触眼神接触是沟通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眼神接触,我们可以传达出关注和尊重对方的态度。
同时,眼神接触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对方的意图和情感。
在沟通中,保持适度的眼神接触是展示共情和理解的重要方式之一。
3. 声音语调声音语调可以传达出人们的情感和意图。
例如,温柔的声音可以传达出关心和体贴,激动的声音可以表达出激情和兴奋。
因此,在沟通中,我们要注重自己的声音语调,并通过对方的声音语调来理解对方的情感和意图。
二、积极倾听的重要性积极倾听是展示共情和理解的重要手段之一。
积极倾听不仅可以让对方感受到被尊重和理解,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对方的想法和情感。
以下是几个积极倾听的技巧:1. 给予专注在沟通中,给予对方专注的关注是展示共情和理解的重要表现之一。
我们要保持眼神接触,保持身体姿势开放,面带微笑,以示友好和关心。
同时,我们要避免干扰,例如使用手机或者分神思考其他事情。
2. 提问和回应积极倾听包括提问和回应。
通过提问,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
在提问时,我们要用开放性问题,鼓励对方提供详细和深入的回答。
同时,在回应时,我们要给予对方积极的反馈,例如肯定对方的观点、提出建设性的意见等。
共情沟通的三个层面
共情沟通的三个层面
:
跨文化共情沟通,是基于对他人在文化、年龄等方面的尊重,建立友好和互动关系。
共情
沟通除了感同身受之外,在基本原则上应强调“共情不等于认同”,不放弃我们自己的价值
观等立场。
跨文化共情沟通可以分为三个层面:
第一是“共情理解”。
跨文化共情沟通需要人们认同他人的文化、社会角色和情绪、价值观,从而进行跨文化共情沟通。
第二是“解决问题的共情”,基本的共情能力是有助于解决问题的共情沟通,它能够帮助发
起人和听众了解他们的文化、情绪、价值观和行为,以及明白双方的想法和立场。
最后,是“合作的共情”,通过合作的共情沟通,能将双方的观点以及态度融为一体,形成
合理性或共识,当双方在遇到折中、共识或解决问题时,都应充分考虑双方的文化、价值观和行为。
因此,跨文化共情沟通可以强调理解、协商和尊重,以及共享彼此情感、信仰和价值观。
解决复杂的沟通问题,应当穿越历史与文化,仅仅把双方的多元文化理解,都是不够的,
必须建立合作的网络,充分尊重双方的价值观。
跨文化共情沟通是有助提升人际关系的有
效手段,在共识、互动和和谐的过程中,可以更加完美地实现交流。
与身体对话语录
与身体对话语录
你们的肉当然健康,你们吞噬着人的血肉,用你们那张人的嘴,咬嚼着人的肌肉,人的白骨,人的眼珠,你们用人的手撕裂着人的身体,捧着人的手臂与大腿,快乐的咬嚼着。
吃点萝卜喝绿茶,寒冬养生好办法;葱蒜不离口,百病绕道走;多吃番茄营养好,美容抗癌疾病少;青菜豆腐保平安,水果海藻身体健;一天一苹果,医生远离我。
药补不如食补。
吃洋参,不如睡五更。
能吃能睡,长命百岁。
要想身体强,烟酒不要尝。
酒吃头杯,茶吃二盏。
吃生萝卜喝热茶。
睡前洗脚,胜吃补药。
寒从脚下起,病从口中入。
冬不蒙头,春不露背。
白天多动,夜里少梦。
我觉得很幸福,因为我们没有擦身而过,因为我们没有再见陌路,因为我们没有有缘无分,因为你的平安,因为你的健康,因为你的快乐,因为我有你。
亲爱的,关爱自己的身体,因为我爱你。
共情的发展历程
共情的发展历程
共情是人类情绪和情感沟通的一种方式,它是一种能够理解和体验他人情感的能力。
共情的发展历程在个体成长和社交交互中逐渐形成。
在婴儿阶段,共情的表现主要是通过观察和模仿。
婴儿会注意到他人的面部表情、肢体语言和声音,尝试模仿并理解这些表达方式。
例如,当一个婴儿看到别人哭泣时,他可能会开始模仿对方的哭声或表情,表达出对对方的情感共鸣。
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开始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情感状态,并制定适当的反应。
他们能够识别他人脸上的微妙表情和体会到他人的情感,如快乐、悲伤或愤怒。
他们开始表现出一定的情感共鸣,试图以类似的表情或行为对他人的情感做出回应。
到了青少年阶段,共情能力进一步发展。
青少年开始理解和感知他人更复杂的情感状态,也能够更准确地评估他人可能的需要和欲望。
他们会更有意识地尝试与他人建立情感连接,并给予适当的情感支持和关怀。
他们也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观点和感受,从而更有效地进行交流和沟通。
成年人时期,共情的发展已经比较成熟。
成年人能够通过语言和非语言的方式更加准确地识别和理解他人的情感状态,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对他人的情感做出回应。
他们也能够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以更积极的态度去理解他人的情感体验。
总而言之,共情是一个与年龄和经验紧密相关的过程。
从婴儿
到成人,人们逐步发展出了对他人情感的理解和感知能力,并懂得如何与他人建立情感连接。
这个过程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需要在社交互动中不断实践和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共情时代”之身体的对话2015-01-05贪婪已经过去,共情正变得越来越重要。
人性自私吗?当我们从生物性的角度评判社会问题,我们往往基于人类自私的属性,但我们不该忘记,人类天性中同时有另一些特质,将人与人紧紧凝聚在一起,调整彼此的步调,关怀弱者,帮助他人。
因此,人对另一个人的感情能够感同身受,这种能力植根于漫漫历史长河。
本书记载了一个世界著名的灵长类动物学家对人类道德起源问题引人入胜、浅显易懂的考察,它挑战了一直以来人类对该问题最基本的假设。
多年前的一天早上,高中校长的声音从大喇叭里传出来,向我们报告了一个噩耗:大伙儿最喜欢的法语老师刚刚死在了讲台上。
所有人都说不出话来了。
校长继续在那里解释老师是怎么心脏病突发,可是我竟莫名其妙地大笑不止。
直到今天,我还为自己干的这件蠢事悔恨莫及。
人究竟为什么会不合时宜地大笑,想停也停不住?要知道这可能带来极糟的后果:笑过头可能行为失控,泪流满面、气喘吁吁、腿脚不稳,甚至满地打滚、尿裤子!人类这个物种明明发明了博大精深的语言,干什么还非得靠傻里傻气的“哈哈哈”来表达感情?冷静有礼地说一句:“很有意思。
”多酷啊。
这其实是老掉牙的问题。
幽默是人类最伟大的成就之一,然而我们却要用动物性的粗鲁行为来对幽默做出回应,哲学家们研究不出原因,为此非常懊恼。
毫无疑问,笑是与生俱来的能力,它为人所共有,甚至同我们的近亲猿猴也是共通的。
荷兰灵长类行为学家杰夫·范·胡夫(Jan van Hooff)发现,当猿猴心情愉快,便会声音嘶哑地发出“呼呼”的闷笑。
他进一步发现猴子通常用“笑”来表达惊奇和意外的情绪,比如,族群中的小家伙有时会追打领头的雄性,原本威严的首领就“吓”得满地乱跑,边跑边笑得上气不接下气。
笑同“惊奇”之间的联系在人身上也有所体现,小孩子在躲猫猫游戏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还有人们讲笑话,总喜欢把惊喜的转折憋到最后,正如相声最后还要“抖个包袱”。
人类的笑是一种夸张的表演,要咧着大嘴露出牙齿,还要使劲呼气(因此才会笑得“上气不接下气”);相视一笑便传递了倾心和幸福的感觉;一起笑好比宣称大家同甘共苦、休戚与共。
不过,由于人类间建立相互联系有时是为了一致对外,所以笑里可能还包含敌意的成分,最极端的情况是开种族玩笑。
所以有一种理论认为,笑源自蔑视和嘲讽。
这种说法最不令人信服,人出生伊始,把第一声轻笑给予母亲,你肯定难以想象他的小脑子里会有丝毫敌意。
猿猴也如是,当妈妈用硕大的手指捅婴儿的小肚腩,它们便第一次露出“笑容”(当然是不同于人的笑容)。
随之而来的问题笑的“传染”让人叹为观止。
如果身边的人都在笑,你很难正襟危坐、保持肃穆。
甚至有一种难以控制的流行病,症状就是狂笑不止,这种病甚至可以致死。
笑具有治疗疾病的作用,因此“大笑教堂”和“大笑疗法”应运而生。
1996年,市面上还出现了一款瘙痒娃娃,如果你连续捏她三下,她就笑得前仰后合,跟要背过气去似的。
这些现象说明,人太喜欢笑了,以至于难以抑制地要加入身边大笑的行列。
所以,电视上的喜剧节目会特意把观众笑的声音录进去,剧场则雇人安插在观众席间,遇到所有笑话都笑,好带动其他观众的情绪。
笑的传染性还可以跨越物种界限。
在耶斯基灵长类动物中心,我时常能从办公室里听到窗户下边黑猩猩嬉笑打闹的声音,每当这时候,我都忍不住笑出来。
那声音简直太让人高兴了。
互相瘙痒摔跤是猿猴的嬉笑之源,这恐怕也是人类笑最初的起源。
别人瘙痒就抑制不住地想笑,自己瘙痒则不管用,以此可以推断瘙痒是具有社会意义的行为。
就像人的笑会传染一样,每当黑猩猩幼崽的脸上漾起笑容,它的小伙伴们也会露出笑脸。
灵长动物对他人感受是很敏感的,笑的感染力只是其中一例。
人类绝不是蹲在各自孤岛上鲁滨逊,我们之间不管在肉体上还是精神上都存在不可分割的联系。
在强调个人自由的西方世界,这种说法或许令人难以置信,但我们智人的情绪非常容易跟着同伴左右摇摆,这已是毋庸置疑的事实。
于是,在此基础上,怜悯之情和感同身受的体验就自然而然地出现了。
它们不是离奇的臆想,也不需要你在脑子里先假装自己遇到当事人的情况。
远远比这些简单,你的身体会自动和他人步调一致,他笑你笑、他哭你哭,他打哈欠,你也跟着打哈欠。
经过生活中那么多次面对面的感情交流体验,大多数人的“跟风反应”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甚至只要开始聊“打哈欠”三个字,你就忍不住了(你看你现在没忍住吧~)。
打哈欠和笑一样,也跨物种传染。
几乎所有动物都会打哈欠,什么是哈欠,学术点儿的定义就是“突然开始的一个深呼吸循环,一般持续5-10秒钟”。
我参加过一个非自主性伸体呵欠的讲座(“伸体呵欠”就是伸懒腰打哈欠的文绉绉的说法),主讲人的幻灯片上都是打哈欠的马、狮子和猴儿,不一会儿,整个讲堂里哈欠连天。
打哈欠特别容易引起连锁反应,因此它是研究情绪传递的一个好的切入口,而情绪传递,正是感同身受的关键部分。
不光人,黑猩猩看到别人打哈欠也会跟着打,格外有趣。
京都大学是最先研究“黑猩猩哈欠传染问题”的,研究人员给实验室的黑猩猩看野生黑猩猩打哈欠录像。
只消片刻工夫,实验室黑猩猩就哈欠打得昏天黑地。
我们也做了相似的实验,不过更深入一步。
我们的黑猩猩看的不是真动物打哈欠,而是三维动画,图像中就是个和黑猩猩头长得差不多的脑袋。
黑猩猩用货真价实的哈欠回应哈欠动画,它们的嘴张得大大的,挤着眼睛,头都仰到后边去了,和一般的哈欠没有两样。
制作三维动画的技术员迪文(Devyn)·卡特说他自己都从来没有在工作期间打过这么多哈欠。
作为对照,黑猩猩们也观看了另一组动画,画面中是一样的头,不过不是打哈欠,而是把嘴一张一合地反复几次,黑猩猩看了就没有打哈欠反应。
哈欠传染反映出动物间无意识的同步效应有多强大,这种效应深深植根于动物和我们自己体内。
同步效应可以是小幅度动作,比如打哈欠,但也包括更大规模的反应。
这对动物生存的益处不难想象。
如果你是一只鸟,本来和你的一大帮同伙一起悠然散步,突然一只同伴起飞了,你还来不及反应到底发生了什么,就得赶紧一起飞,要是慢慢琢磨,恐怕你弄明白之前已经变成别人的午餐了。
同样道理,如果你所在群体的步调整个儿慢下来,昏昏入睡,你也会一起进入休息状态。
情绪的传递可以帮助动物协调彼此行动,这对于需要整体迁徙的动物来说至关重要(比如大多数灵长类动物就属于这种)。
如果大伙儿都在吃东西,你最好也赶紧填饱肚子,不然大部队上路,后悔也晚了。
在集群行动中,不和大家保持行动一致的个体早晚得掉队,就像我们跟着旅游团出去玩,停车的时候别人去洗手间你不去,回头就要吃苦头。
羊群行为有时能引发奇事。
有个动物园,里边的狒狒们有一次集体待在大石头顶端,目不斜视地盯着一个方向,一动不动,整整一个星期不吃东西,忘了交配,也不互相理毛。
没人猜得出这帮家伙到底在看什么。
当地把狒狒群蹲在石头上的照片登在报纸上,说它们恐怕是被外星人吓到了。
这解释倒挺吸引眼球,既有灵长类动物行为学,又有时髦的外星人故事。
最后狒狒之谜不了了之,人们到头来也没搞明白真正原因,唯一知道的是这帮狒狒可真够齐心的。
了解了动物的同步效应,人可以利用它反过来为动物造福。
有一次荷兰发大水,一群马被困在一片孤立的草场上,已经先后淹死了20多只,人们千方百计想把剩下的救出来。
最夸张的点子包括派军队过去修一座浮桥,幸好付诸实施前当地骑马俱乐部出动了。
他们派去四个英姿飒爽的女骑手,骑在各自马上,混在被困的马匹中间,然后找准一片浅滩开辟出一条生路。
途中偶尔还需要马儿游几下。
依靠对动物习性的了解,女英雄终于率领一百多匹马成功抵达陆地,集体安然脱险。
一致的行动不仅是个体间联系的反映,而且能反过来加强个体间的联系。
例如,每天并肩拉车的马会变得非常亲近。
开始它们脾气不对付,你撞我一下,我拉你一下,步调不协调;不出几年就心有灵犀,能够以惊险的速度拉车飞奔,在越野马拉松中毫无畏惧地跨越水上障碍物,互相照应、互为补充,想把它们分开都不可能,好似合而为一。
雪橇犬也是,最有名的故事要数爱斯基摩长毛犬伊泽贝尔,她在生命中途不幸失明,可就凭着嗅觉、听觉,还有自己对身边同伴的感觉,竟能像从前一样奔跑,行使自己的拉撬使命。
有时甚至能和另一只伙伴一起当领头犬。
在荷兰街头,你能经常见到骑车带人的情景。
为了不掉下去,后边的人得把前边的抓紧了——所以男孩总喜欢邀请女孩坐在后座。
要拐弯的时候,不仅车把转向,整个车子也会倾斜,后座上的人得学着和骑车的人一起移动重心。
如果乘客直挺挺地不动窝,那俩人都会别扭。
骑摩托车速度更快,转向时倾斜更厉害,如果前后座不配合,后果惨不忍睹。
乘客是真正的搭档,得协调驾车者的每个动作。
有时个头小的幼年黑猩猩从一棵树跳不到另一棵树,落在后边呜呜直哭,妈妈会返回去救它。
她先揪着树枝荡到小猩猩被困的树枝上,然后四肢分别攀住两棵树,拿身体当桥。
这种行为不光涉及动作配合,还关系到问题的解决。
雌性不仅情绪非常投入(听到小黑猩猩哭她也会跟着抽泣),还开动脑筋解决别的个体的困难。
妈妈们随时关照孩子的需要,因此“搭桥行为”在猩猩行进过程中屡见不鲜。
在一些更复杂的情况下,一个个体还会插手关照另外两只的配合。
著名动物行为学家珍妮·古道尔曾记述了发生在三只野生黑猩猩间的一幕,其中妈妈名叫菲菲(Fifi),两个儿子叫弗洛伊德(Freud)和弗罗多(Frodo)。
弗洛伊德的脚受了重伤,几乎走不动路了。
妈妈菲菲得常常停下来等它;不过也有粗心大意之时,有时候弗洛伊德还没准备好拖着伤腿继续上路,妈妈就又开拔了。
这时弟弟弗罗多就表现得特别敏感:这种情况发生后,弗罗多三次都停下脚步,看看弗洛伊德再看看妈妈,然后再看哥哥,发出呜咽。
它就这样一直哭,直到妈妈再次停下。
这时弗罗多就跑到哥哥身边,一边为它理毛,一边盯着它受伤的脚,直到哥哥可以动了,三只黑猩猩再一同上路。
我不禁想起自己的情况。
我妈妈有六个儿子,和她相比都人高马大,她连我们的肩膀也不及。
但身高并不说明问题,她终究还是我们的头儿。
后来她到了耄耋之年,愈加衰老虚弱,可我们还没习惯这个事实。
每次大家下车,也会简单地帮她下来,但随后就顾自大步流星地向餐馆或其他目的地走去,边说边聊。
每次都是妻子们把我们喝住,提醒我们要等妈妈。
妈妈不再能跟得上我们的步子,需要搀扶依靠了。
我们必须适应这种状态。
上述有些例子已经超出了相互配合的问题,还需要动作发出者对他人的想法做出猜测,见机行事。
古道尔和我描述的例子更进一步,一个个体还得提醒另一个个体注意第三方的状况。
但所有例子的共同线索便是“配合”。
这是所有群居动物的共同任务。
同步是配合的关键,是保证自己同他人协调的最古老的方式。
反过来,要想做到同步,身体就需要对他人进行模仿,把他人的行动变成自己的行动,这便是笑和哈欠传染的奥妙。
通过哈欠传染现象,我们能体会出人和人之间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