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数学百大经典例题 平面 新课标版

合集下载

2011届高考数学一轮复习百大经典例题之直线与平面的平行判定和性质(新课标)

2011届高考数学一轮复习百大经典例题之直线与平面的平行判定和性质(新课标)

典型例题一例1 简述下列问题的结论,并画图说明:(1)直线⊂a 平面α,直线A a b = ,则b 和α的位置关系如何? (2)直线α⊂a ,直线a b //,则直线b 和α的位置关系如何? 分析:(1)由图(1)可知:α⊂b 或A b =α ; (2)由图(2)可知:α//b 或α⊂b .说明:此题是考查直线与平面位置关系的例题,要注意各种位置关系的画法与表示方法.典型例题二例2 P 是平行四边形ABCD 所在平面外一点,Q 是PA 的中点,求证://PC 平面BDQ .分析:要证明平面外的一条直线和该平面平行,只要在该平面内找到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平行就可以了.证明:如图所示,连结AC ,交BD 于点O ,∵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CO AO =,连结OQ ,则OQ 在平面BDQ 内,且OQ 是APC ∆的中位线,∴OQ PC //. ∵PC 在平面BDQ 外, ∴//PC 平面BDQ .说明:应用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证明线面平行时,关键是在平面内找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怎样找这一直线呢?由于两条直线首先要保证共面,因此常常设法过已知直线作一平面与已知平面相交,如果能证明已知直线和交线平行,那么就能够马上得到结论.这一个证明线面平行的步骤可以总结为:过直线作平面,得交线,若线线平行,则线面平行.典型例题三例3 经过两条异面直线a ,b 之外的一点P ,可以作几个平面都与a ,b 平行?并证明你的结论.分析:可考虑P 点的不同位置分两种情况讨论. 解:(1)当P 点所在位置使得a ,P (或b ,P )本身确定的平面平行于b (或a )时,过P 点再作不出与a ,b 都平行的平面;(2)当P 点所在位置a ,P (或b ,P )本身确定的平面与b (或a )不平行时,可过点P 作a a '//,b b //'.由于a ,b 异面,则a ',b '不重合且相交于P .由于P b a ='' ,a ',b '确定的平面α,则由线面平行判定定理知:α//a ,α//b .可作一个平面都与a ,b 平行.故应作“0个或1个”平面.说明:本题解答容易忽视对P 点的不同位置的讨论,漏掉第(1)种情况而得出可作一个平面的错误结论.可见,考虑问题必须全面,应区别不同情形分别进行分类讨论.典型例题四例4 平面外的两条平行直线中的一条平行于这个平面,那么另一条直线也平行于这个平面.已知:直线b a //,//a 平面α,α⊄b . 求证:α//b .证明:如图所示,过a 及平面α内一点A 作平面β. 设c =βα ,∵α//a , ∴c a //. 又∵b a //, ∴c b //.∵α⊄b ,α⊂c , ∴α//b .说明:根据判定定理,只要在α内找一条直线b c //,根据条件α//a ,为了利用直线和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可以过a 作平面β与α相交,我们常把平面β称为辅助平面,它可以起到桥梁作用,把空间问题向平面问题转化.和平面几何中添置辅助线一样,在构造辅助平面时,首先要确认这个平面是存在的,例如,本例中就是以“直线及直线外一点确定一个平面”为依据来做出辅助平面的.典型例题五例5 已知四面体ABC S -的所有棱长均为a .求: (1)异面直线AB SC 、的公垂线段EF 及EF 的长; (2)异面直线EF 和SA 所成的角.分析:依异面直线的公垂线的概念求作异面直线AB SC 、的公垂线段,进而求出其距离;对于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可采取平移构造法求解.解:(1)如图,分别取AB SC 、的中点F E 、,连结CF SF 、.由已知,得SAB ∆≌CAB ∆. ∴CF SF =,E 是SC 的中点, ∴SC EF ⊥.同理可证AB EF ⊥∴EF 是AB SC 、的公垂线段.在SEF Rt ∆中,a SF 23=,a SE 21=.∴22SESFEF -=a a a 22414322=-.(2)取AC 的中点G ,连结EG ,则SA EG //.∴EF 和GE 所成的锐角或直角就是异面直线EF 和SA 所成的角. 连结FG ,在EFG Rt ∆中,a EG 21=,a GF 21=,a EF 22=.由余弦定理,得22222124142412cos 222222=⋅⋅-+=⋅⋅-+=∠aa aa a EFEG GFEFEGGEF .∴45=∠GEF .故异面直线EF 和SA 所成的角为45.说明:对于立体几何问题要注意转化为平面问题来解决,同时要将转化过程简要地写出来,然后再求值.典型例题六例6 如果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平行,那么过这个平面内的一点且与这条直线平行的直线必在这个平面内.已知:直线α//a ,α∈B ,b B ∈,a b //. 求证:α⊂b . 分析:由于过点B 与a 平行的直线是惟一存在的,因此,本题就是要证明,在平面α外,不存在过B 与a 平行的直线,这是否定性命题,所以使用反证法.证明:如图所示,设α⊄b ,过直线a 和点B 作平面β,且'b =αβ . ∵α//a ,∴α//'b .这样过B 点就有两条直线b 和'b 同时平行于直线a ,与平行公理矛盾. ∴b 必在α内.说明:(1)本例的结论可以直接作为证明问题的依据. (2)本例还可以用同一法来证明,只要改变一下叙述方式.如上图,过直线a 及点B 作平面β,设'b =αβ .∵α//a ,∴α//'b .这样,'b 与b 都是过B 点平行于a 的直线,根据平行公理,这样的直线只有一条, ∴b 与'b 重合.∵α⊂'b ,∴α⊂b .典型例题七例7 下列命题正确的个数是( ).(1)若直线l 上有无数个点不在平面α内,则α//l ; (2)若直线l 平行于平面α内的无数条直线,则α//l ;(3)若直线l 与平面α平行,则l 与平面α内的任一直线平行; (4)若直线l 在平面α外,则α//l .A .0个B .1个C .2个D .3个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空间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对三种位置关系定义的准确理解是解本题的关键.要注意直线和平面的位置关系除了按照直线和平面公共点的个数来分类,还可以按照直线是否在平面内来分类.解:(1)直线l 上有无数个点不在平面α内,并没有说明是所在点都不在平面α内,因而直线可能与平面平行亦有可能与直线相交.解题时要注意“无数”并非“所有”.(2)直线l 虽与α内无数条直线平行,但l 有可能在平面α内,所以直线l 不一定平行α.(3)这是初学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时常见错误,借助教具我们很容易看到.当α//l 时,若α⊂m 且l m //,则在平面α内,除了与m 平行的直线以外的每一条直线与l 都是异面直线.(4)直线l 在平面α外,应包括两种情况:α//l 和l 与α相交,所以l 与α不一定平行. 故选A .说明:如果题中判断两条直线与一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解题时更要注意分类要完整,考虑要全面.如直线l 、m 都平行于α,则l 与m 的位置关系可能平行,可能相交也有可能异面;再如直线m l //、α//l ,则m 与α的位置关系可能是平行,可能是m 在α内.典型例题八例8 如图,求证: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和已知平面相交,则另一条也与该平面相交. 已知:直线b a //,P a =α平面 .求证:直线b 与平面α相交.分析:利用b a //转化为平面问题来解决,由b a //可确定一辅助平面β,这样可以把题中相关元素集中使用,既创造了新的线面关系,又将三维降至二维,使得平几知识能够运用.解:∵b a //,∴a 和b 可确定平面β. ∵P a =α ,∴平面α和平面β相交于过点P 的直线l .∵在平面β内l 与两条平行直线a 、b 中一条直线a 相交,∴l 必定与直线b 也相交,不妨设Q l b = ,又因为b 不在平面α内(若b 在平面α内,则α和β都过相交直线b 和l ,因此α与β重合,a 在α内,和已知矛盾). 所以直线b 和平面α相交.说明:证明直线和平面相交的常用方法有:证明直线和平面只有一个公共点;否定直线在平面内以及直线和平面平行;用此结论:一条直线如果经过平面内一点,又经过平面外一点,则此直线必与平面相交(此结论可用反证法证明).典型例题九例9 如图,求证:经过两条异面直线中的一条,有且仅有一个平面与另一条直线平行. 已知:a 与b 是异面直线.求证:过b 且与a 平行的平面有且只有一个.分析:本题考查存在性与唯一性命题的证明方法.解题时要理解“有且只有”的含义.“有”就是要证明过直线b 存在一个平面α,且α//a ,“只有”就是要证满足这样条件的平面是唯一的.存在性常用构造法找出(或作出)平面,唯一性常借助于反证法或其它唯一性的结论.证明:(1)在直线b 上任取一点A ,由点A 和直线a 可确定平面β.在平面β内过点A 作直线'a ,使a a //',则'a 和b 为两相交直线,所以过'a 和b 可确定一平面α. ∵α⊂b ,a 与b 为异面直线, ∴α⊄a .又∵'//a a ,α⊂'a ,∴α//a .故经过b 存在一个平面α与a 平行.(2)如果平面γ也是经过b 且与a 平行的另一个平面, 由上面的推导过程可知γ也是经过相交直线b 和'a 的.由经过两相交直线有且仅有一个平面的性质可知,平面α与γ重合,即满足条件的平面是唯一的.说明:对于两异面直线a 和b ,过b 存在一平面α且与a 平行,同样过a 也存在一平面β且与b 平行.而且这两个平面也是平行的(以后可证).对于异面直线a 和b 的距离,也可转化为直线a 到平面α的距离,这也是求异面直线的距离的一种方法.典型例题十例10 如图,求证:如果一条直线和两个相交平面都平行,那么这条直线和它们的交线平行.已知:l =βα ,α//a ,β//a ,求证:l a //.分析:本题考查综合运用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的能力.利用线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可以先证明直线a 分别和两平面的某些直线平行,即线面平行可得线线平行.然后再用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来证明a 与l 平行.证明:在平面α内取点P ,使l P ∉,过P 和直线a 作平面γ交α于b . ∵α//a ,γ⊂a ,b =αγ , ∴b a //.同理过a 作平面δ交β于c . ∵β//a ,δ⊂a ,c =βδ , ∴c a //. ∴c b //.∵β⊄b ,β⊂c , ∴β//b .又∵α⊂b ,l =βα , ∴l b //. 又∵b a //, ∴l a //.另证:如图,在直线l 上取点M ,过M 点和直线a 作平面和α相交于直线1l ,和β相交于直线2l .∵α//a ,∴1//l a , ∵β//a ,∴2//l a ,但过一点只能作一条直线与另一直线平行. ∴直线1l 和2l 重合.又∵α⊂1l ,β⊂2l , ∴直线1l 、2l 都重合于直线l ,∴l a //. 说明:“线线平行”与“线面平行”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这种转化的思想在立体几何中非常重要.典型例题十一例11 正方形ABCD 与正方形ABEF 所在平面相交于AB ,在AE 、BD 上各取一点P 、Q ,且DQ AP =.求证://PQ 面BCE .分析:要证线面平行,可以根据判定定理,转化为证明线线平行.关键是在平面BCE 中如何找一直线与PQ 平行.可考察过PQ 的平面与平面BCE 的交线,这样的平面位置不同,所找的交线也不同.证明一:如图,在平面ABEF 内过P 作AB PM //交BE 于M ,在平面ABCD 内过Q 作AB QN //交BC 于N ,连结MN .∵AB PM //,∴AEPE ABPM =.又∵CD AB QN ////, ∴BD BQDCQN =,即BDBQAB QN=.∵正方形ABEF 与ABCD 有公共边AB ,∴DB AE =.∵DQ AP =,∴BQ PE =. ∴QN PM =.又∵AB PM //,AB QN //, ∴QN PM //.∴四边形PQNM 为平行四边形.∴MN PQ //. 又∵⊂MN 面BCE , ∴//PQ 面BCE .证明二:如图,连结AQ 并延长交BC 于S ,连结ES .∵AD BS //,∴QBDQ QSAQ =.又∵正方形ABEF 与正方形ABCD 有公共边AB , ∴DB AE =,∵DQ AP =,∴QB PE =.∴QSAQ QBDQ PEAP ==.∴ES PQ //, 又∵⊂ES 面BEC , ∴//PQ 面BEC .说明:从本题中我们可以看出,证线面平行的根本问题是要在平面内找一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此时常用中位线定理、成比例线段、射影法、平行移动、补形等方法,具体用何种方法要视条件而定.此题中我们可以把“两个有公共边的正方形”这一条件改为“两个全等的矩形”,那么题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典型例题十二例12 三个平面两两相交于三条交线,证明这三条交线或平行、或相交于一点. 已知:a =βα ,b =γβ ,c =αγ .求证:a 、b 、c 互相平行或相交于一点.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空间三直线的位置关系,我们可以先从熟悉的两条交线的位置关系入手,根据共面的两条直线平行或相交来推论三条交线的位置关系.证明:∵a =βα ,b =γβ , ∴β⊂b a 、.∴a 与b 平行或相交. ①若b a //,如图∵γ⊂b ,γ⊄a ,∴γ//a . 又∵c =αγ ,α⊂a ,∴c a //. ∴c b a ////.②若a 与b 相交,如图,设O b a = ,∴a O ∈,b O ∈.又∵βα =a ,γβ =b . ∴α∈O ,γ∈O又∵c =γα ,∴c O ∈.∴直线a 、b 、c 交于同一点O .说明:这一结论常用于求一个几何体的截面与各面交线问题,如正方体ABCD 中,M 、N 分别是1CC 、11B A 的中点,画出点D 、M 、N 的平面与正方体各面的交线,并说明截面多边形是几边形?典型例题十三例13 已知空间四边形ABCD ,AC AB ≠,AE 是ABC ∆的BC 边上的高,DF 是BCD ∆的BC 边上的中线,求证:AE 和DF 是异面直线.证法一:(定理法)如图由题设条件可知点E 、F 不重合,设BCD ∆所在平面α.∴⇒⎪⎪⎩⎪⎪⎨⎧∉∈∉⊂DF E E A DF αααAE 和DF 是异面直线. 证法二:(反证法)若AE 和DF 不是异面直线,则AE 和DF 共面,设过AE 、DF 的平面为β. (1)若E 、F 重合,则E 是BC 的中点,这与题设AC AB ≠相矛盾. (2)若E 、F 不重合,∵EF B ∈,EF C ∈,β⊂EF ,∴β⊂BC . ∵β∈A ,β∈D ,∴A 、B 、C 、D 四点共面,这与题设ABCD 是空间四边形相矛盾. 综上,假设不成立.故AE 和DF 是异面直线.说明:反证法不仅应用于有关数学问题的证明,在其他方面也有广泛的应用. 首先看一个有趣的实际问题:“三十六口缸,九条船来装,只准装单,不准装双,你说怎么装?” 对于这个问题,同学们可试验做一做. 也许你在试验几次后却无法成功时,觉得这种装法的可能性是不存在的.那么你怎样才能清楚地从理论上解释这种装法是不可能呢?用反证法可以轻易地解决这个问题.假设这种装法是可行的,每条船装缸数为单数,则9个单数之和仍为单数,与36这个双数矛盾.只须两句话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典型例题十四例14 已知AB 、BC 、CD 是不在同一平面内的三条线段,E 、F 、G 分别是AB 、BC 、CD 的中点,求证:平面EFG 和AC 平行,也和BD 平行.分析:欲证明AC //平面EFG ,根据直线和平面平等的判定定理只须证明AC 平行平面EFG 内的一条直线,由图可知,只须证明EF AC //.证明:如图,连结AE 、EG 、EF 、GF . 在ABC ∆中,E 、F 分别是AB 、BC 的中点. ∴EF AC //.于是AC //平面EFG . 同理可证,BD //平面EFG .说明:到目前为止,判定直线和平面平行有以下两种方法:(1)根据直线和平面平行定义;(2)根据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典型例题十五例15 已知空间四边形ABCD ,P 、Q 分别是ABC ∆和BCD ∆的重心, 求证:ACD PQ 平面//.分析:欲证线面平行,须证线线平行,即要证明PQ 与平面ACD 中的某条直线平行,根据条件,此直线为AD ,如图.证明:取BC 的中点E .∵P 是ABC ∆的重心,连结AE , 则1∶3=PE AE ∶,连结DE , ∵Q 为BCD ∆的重心, ∴1∶3=QE DE ∶, ∴在AED ∆中,AD PQ //.又ACD AD 平面⊂,ACD PQ 平面⊄, ∴ACD PQ 平面//.说明:(1)本例中构造直线AD 与PQ 平行,是充分借助于题目的条件:P 、Q 分别是ABC ∆和BCD ∆的重心,借助于比例的性质证明AD PQ //,该种方法经常使用,望注意把握.(2)“欲证线面平行,只须证线线平行”.判定定理给我们提供了一种证明线面平等的方法.根据问题具体情况要熟练运用.典型例题十六例16 正方体1111D C B A ABCD -中,E 、G 分别是BC 、11D C 的中点如下图. 求证:D D BB EG 11//平面.分析:要证明D D BB EG 11//平面,根据线面平等的判定定理,需要在平面D D BB 11内找到与EG 平行的直线,要充分借助于E 、G 为中点这一条件.证明:取BD 的中点F ,连结EF 、F D 1. ∵E 为BC 的中点,∴EF 为BCD ∆的中位线,则DC EF //,且CD EF 21=.∵G 为11D C 的中点, ∴CD G D //1且CD G D 211=,∴G D EF 1//且G D EF 1=, ∴四边形G EFD 1为平行四边形,∴EG F D //1,而111B BDD F D 平面⊂,11B BDD EG 平面⊄, ∴11//B BDD EG 平面.典型例题十七例17 如果直线α平面//a ,那么直线a 与平面α内的( ).A .一条直线不相交B .两条相交直线不相交C .无数条直线不相交D .任意一条直线都不相交解:根据直线和平面平行定义,易知排除A 、B .对于C ,无数条直线可能是一组平行线,也可能是共点线,∴C 也不正确,应排除C .与平面α内任意一条直线都不相交,才能保证直线a 与平面α平行,∴D 正确. ∴应选D .说明:本题主要考查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定义.典型例题十八例18 分别和两条异面直线平行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 ).A .一定平行B .一定相交C .一定异面D .相交或异面解:如图中的甲图,分别与异面直线a 、b 平行的两条直线c 、d 是相交关系; 如图中的乙图,分别与异面直线a 、b 平行的两条直线c 、d 是相交关系.综上,可知应选D .说明:本题主要考查有关平面、线面平行等基础知识以及空间想象能力.典型例题十九例19 a 、b 是两条异面直线,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 .过不在a 、b 上的任一点,可作一个平面与a 、b 平行B .过不在a 、b 上的任一点,可作一个直线与a 、b 相交C .过不在a 、b 上的任一点,可作一个直线与a 、b 都平行D .过a 可以并且只可以作一平面与b 平行解:A 错,若点与a 所确定的平面与b 平行时,就不能使这个平面与α平行了. B 错,若点与a 所确定的平面与b 平等时,就不能作一条直线与a ,b 相交. C 错,假如这样的直线存在,根据公理4就可有b a //,这与a ,b 异面矛盾. D 正确,在a 上任取一点A ,过A 点做直线b c //, 则c 与a 确定一个平面与b 平行,这个平面是惟一的. ∴应选D.说明:本题主要考查异面直线、线线平行、线面平行等基本概念.典型例题二十例20 (1)直线b a //,α平面//a ,则b 与平面α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_____. (2)A 是两异面直线a 、b 外的一点,过A 最多可作___________个平面同时与a 、b平行.解:(1)当直线b 在平面α外时,α//b ;当直线b 在平面α内时,α⊂b . ∴应填:α//b 或α⊂b .(2)因为过A 点分别作a ,b 的平行线只能作一条,(分别称'a ,'b )经过'a ,'b 的平面也是惟一的.所以只能作一个平面; 还有不能作的可能,当这个平面经过a 或b 时,这个平面就不满足条件了. ∴应填:1.说明:考虑问题要全面,各种可能性都要想到,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典型例题二十一例21 如图,α//a ,A 是α的另一侧的点,a D C B ∈,,,线段AB ,AC ,AD 交α于E ,F ,G ,若4=BD ,4=CF ,5=AF ,则EG =___________.解:∵α//a ,ABD EG 平面 α=. ∴EG a //,即EG BD //, ∴FCAF AF BD EGCD BC FGEF AC AFCD FG BCEF +==++===.则9204545=+⨯=+⋅=FC AF BDAF EG .∴应填:920.说明:本题是一道综合题,考查知识主要有:直线与平面平行性质定理、相似三角形、比例性质等.同时也考查了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考数学平面解析几何专项训练(100题-含答案)

高考数学平面解析几何专项训练(100题-含答案)

高考数学平面解析几何专项训练(100题-含答案)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已知点12(1,0),(1,0)F F -,点M 满足12MF MF +=记点M 的轨迹为曲线C .(1)求曲线C 的方程;(2)点T 在直线2x =上,过T 的两条直线分别交C 于,A B 两点和,P Q 两点,且||||||||TA TB TP TQ ⋅=⋅,求直线AB 的斜率与直线PQ 的斜率之和.【答案】(1)2212x y +=(2)0【解析】【分析】(1)根据122MF MF +=,利用椭圆的定义求解;(2)设()2,T m ,直线AB 的参数方程为()2cos ,sin x t y m t θθθ=+⎧⎨=+⎩为参数,与椭圆方程联立,利用参数的几何意义求解.(1)解:因为122MF MF +=,所以点M 的轨迹是以12(1,0),(1,0)F F -为焦点的椭圆,则21,1a c b ===,所以椭圆的方程是2212x y +=;(2)设()2,T m ,直线AB 的参数方程为()2cos ,sin x t y m t θθθ=+⎧⎨=+⎩为参数,与椭圆方程联立()()2222cos 2sin 4cos 4sin 420t m t m θθθθ+++++=,由参数的几何意义知:12,TA t TB t ==,则22122224242cos 2sin 2cos m m t t θθθ++⋅=-=-+-,设直线PQ 的参数方程为:()2cos ,sin x y m λαλλα=+⎧⎨=+⎩为参数,则12,TP TQ λλ==,则22122224242cos 2sin 2cos m m λλααα++⋅=-=-+-,由题意得:222242422cos 2cos m m θα++-=---,即22cos cos θα=,因为αθ≠,所以cos cos θα=-,因为0,0θπαπ<<<<,所以θαπ+=,所以直线AB 的斜率tan θ与直线PQ 的斜率tan α之和为0.2.设n S 是数列{}n a 的前n 项和,13a =,点(),N n S n n n *⎛⎫∈ ⎪⎝⎭在斜率为1的直线上.(1)求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2)求数列12n n a +⎧⎫⎨⎬⎩⎭的前n 项和n T .【答案】(1)21n a n =+(2)152522n n n T ++=-【解析】【分析】(1)根据斜率公式可得出()222n S n n n =+≥,可知13S =满足()222n S n n n =+≥,可得出22n S n n =+,再利用11,1,2n n n S n a S S n -=⎧=⎨-≥⎩可求得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2)求得1212n n n c ++=,利用错位相减法可求得n T .(1)解:由13a =,点,n S n n ⎛⎫ ⎪⎝⎭在斜率为1的直线上,知1111n S S n n -=-,即()222n S n n n =+≥.当1n =时,113S a ==也符合上式,故22n S n n =+.当2n ≥时,()()221212121n n n a S S n n n n n -⎡⎤=-=+--+-=+⎣⎦;13a =也满足上式,故21n a n =+.(2)解:112122n n n n a n c +++==.则2341357212222n n n T ++=++++ ,所以,3412135212122222n n n n n T ++-+=++++ ,上式-下式得1232211113111213214212422224212n n n n n n n T -++⎛⎫- ⎪++⎛⎫⎝⎭=++++-=+- ⎝⎭- 252542n n ++=-,因此,152522n n n T ++=-.3.椭圆2222:1(0)x y C a b a b +=>>的离心率为3,且过点(3,1).(1)求椭圆C 的方程;(2)A ,B ,P 三点在椭圆C 上,O 为原点,设直线,OA OB 的斜率分别是12,k k ,且1213k k ⋅=-,若OP OA OB λμ=+,证明:221λμ+=.【答案】(1)221124x y +=(2)证明见解析【解析】【分析】(1)由条件可得c a22911a b +=,222c b a +=,解出即可;(2)设()()()112200,,,,,A x y B x y P x y ,由条件可得012012x x x y y y λμλμ=+⎧⎨=+⎩,12123x x y y =-,然后将01212x x x y y y λμλμ=+⎧⎨=+⎩代入椭圆方程可得2222221122121221124124124x y x y x x y y λμλμ⎛⎫⎛⎫⎛⎫+++++= ⎪ ⎪⎝⎭⎝⎭⎝⎭,然后可得答案.(1)因为ca=22911a b +=,222c b a +=所以可解得2a b ⎧=⎪⎨=⎪⎩所以椭圆C 的方程221124x y +=.(2)设()()()112200,,,,,A x y B x y P x yOP OA OB λμ=+ ,012012x x x y y y λμλμ=+⎧∴⎨=+⎩()()222212120011124124x x y y x y λμλμ+++=∴+= 即2222221122121221124124124x y x y x x y y λμλμ⎛⎫⎛⎫⎛⎫+++++= ⎪ ⎪ ⎪⎝⎭⎝⎭⎝⎭2222112211124124x y x y +=+= ,,即22121221124x x y y λμλμ⎛⎫+++= ⎪⎝⎭又1212121133y y k k x x ⋅=-∴=- ,即12123x x y y =-,221λμ∴+=4.已知椭圆()2222:10x y C a b a b+=>>,A 、B 分别为椭圆C 的右顶点、上顶点,F 为椭圆C的右焦点,椭圆C 的离心率为12,ABF 的面积为32.(1)求椭圆C 的标准方程;(2)点P 为椭圆C 上的动点(不是顶点),点P 与点M ,N 分别关于原点、y 轴对称,连接MN 与x 轴交于点E ,并延长PE 交椭圆C 于点Q ,则直线MP 的斜率与直线MQ 的斜率之积是否为定值?若是,求出该定值;若不是,请说明理由.【答案】(1)22143x y +=(2)是定值,定值为32-【解析】【分析】(1)根据椭圆的离心率可得到a,b,c 的关系,再结合ABF 的面积可得到()a c b -=,由此解得a,b ,可得答案.(2)设直线方程,并联立椭圆方程,得到根与系数的关系式,结合直线MP 的斜率与直线MQ 的斜率之积,代入化简可得答案.(1)由题意得12c a =,则2a c =,b =.ABF 的面积为()1322a cb -=,则()a c b -将2a c =,b =代入上式,得1c =,则2a =,b =,故椭圆C 的标准方程为22143x y +=.(2)由题意可知直线PQ 的斜率一定存在,设直线PQ 的方程为y kx m =+,设()11,P x y ,()22,Q x y ,则()11,M x y --,()11,N x y -,()1,0E x -,联立方程22143x y y kx m ⎧+=⎪⎨⎪=+⎩,得()2223484120k x kmx m +++-=,∴122834kmx x k +=-+,∴()12122286223434km m y y k x x m k m k k ⎛⎫+=++=-+= ⎪++⎝⎭,∴21212263348434MQmy y k k km x x kk ++===-+-+,112PEPQ y k k k x ===,∵11112222MP PE y yk k k x x ====,∴33242MP MQ k k k k ⋅=-⨯=-∴MP MQ k k ⋅为定值32-.【点睛】本题考查了椭圆方程的求法以及直线和椭圆的位置关系,综合考查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计算方面的能力和综合素养,解答的关键是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5.已知圆M 过点()1,0,且与直线1x =-相切.(1)求圆心M 的轨迹C 的方程;(2)过点()2,0P 作直线l 交轨迹C 于A 、B 两点,点A 关于x 轴的对称点为A '.问A B '是否经过定点,若经过定点,求出定点坐标;若不经过,请说明理由.【答案】(1)24y x =(2)()2,0-【解析】【分析】(1)根据抛物线的定义计算可得;(2)设直线l 的方程为2x ty =+,()11,A x y 、()22,B x y ,则()11,A x y '-,联立直线与抛物线方程,消元、列出韦达定理,再表示出直线A B '的方程,将12y y +、12y y 代入整理即可得解;(1)解:由题意知动点M 的轨迹C 是以(0,0)O 为顶点,()1,0为焦点,1x =-为准线的抛物线,所以动圆圆心M 的轨迹方程为:24y x =;(2)解:设直线l 的方程为2x ty =+,()11,A x y 、()22,B x y 不妨令21y y >,则()11,A x y '-,联立直线l 与抛物线方程得224x ty y x =+⎧⎨=⎩消去x 得2480y ty --=,则124y y t +=、128y y =-,则直线A B '的方程为()()211121y y y y x x x x +--=--,即()()21212121x x y x y y y x y x -+=+-,则()()()()2121212122ty ty y ty y y y x y ty -++=+-+,()()()2121211222t y y y y y x ty y y y -=+--+,即()()21211222y y y x ty y y y =+--+,所以()42824y tx t t ⋅=-⨯--⨯,即()2y t x =+,令200x y +=⎧⎨=⎩解得20x y =-⎧⎨=⎩,所以直线A B '恒过定点()2,0-;6.已知1F ,2F 是椭圆C :()222104x yb b+=>的左、右焦点,过1F 的直线与C 交于A ,B两点,且22::3:4:5AF AB BF =.(1)求C 的离心率;(2)设M ,N 分别为C 的左、右顶点,点P 在C 上(P 不与M ,N 重合),证明:MPN MAN ∠≤∠.【答案】(2)见解析【解析】【分析】(1)由题意设223,4,5AF m AB m BF m ===,由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可得290BAF ∠=︒,再根据椭圆的定义可求出m 的值,从而可求出12,AF AF 的值,则可得点A 是椭圆短轴的一个端点,进而可求出离心率,(2)由椭圆的对称性,不妨设00(,)P x y,0y ∈,,PMN PNM αβ=∠=∠,则可得0000tan ,tan 22y y x x αβ==+-,然后求出tan tan αβ+,tan tan αβ,再利用正切的两角和公式可得02tan()y αβ+=,由正切函数可求出αβ+的最小值,从而可求出()MPN παβ∠=-+的最大值,进而可证得结论(1)由()222104x y b b+=>,得24a =,得2a =,由题意设223,4,5AF m AB m BF m ===,则22222AF AB BF +=,所以290BAF ∠=︒,因为223451248AF AB BF m m m m a ++=++===,所以23m =,所以22AF =,所以122422AF a AF =-=-=,所以12AF F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所以点A 是椭圆短轴的一个端点,所以b c =,因为222224b c b a +===,得b c =所以椭圆的离心率为2c e a ==(2)由(1)可得椭圆方程为22142x y +=,则(2,0),(2,0)M N -,因为点A是椭圆短轴的一个端点,所以不妨设A ,由椭圆的对称性,不妨设00(,)P x y,0y ∈,,PMN PNM αβ=∠=∠,则0000tan ,tan 22y y x x αβ==+-,2200142x y +=,所以2200002200001tan tan 22422y y y y x x x y αβ⋅=⋅===+--,00002200000442tan tan 2242y y y y x x x y y αβ+=+===+--,所以0tan tan 4tan()1tan tan y αβαβαβ++==-,所以当0y =tan()αβ+取得最小值由(1)可知290BAF ∠=︒,所以()0,2παβ⎛⎫+∈ ⎪⎝⎭,所以当tan()αβ+取得最小值时,αβ+取得最小值,即点P 与点A 重合时,αβ+取得最小值,此时()MPN παβ∠=-+取得最大,所以MPN MAN∠≤∠7.已知椭圆()2222:10x y C a b a b+=>>的长轴长为,且过点)P(1)求C 的方程:(2)设直线()0y kx m m =+>交y 轴于点M ,交C 于不同两点A ,B ,点N 与M 关于原点对称,BO AN ⊥,Q 为垂足.问:是否存在定点M ,使得·NQ NA 为定值?【答案】(1)221102x y +=(2)存在【解析】【分析】(1)利用待定系数法求方程;(2)联立方程组,结合韦达定理可得直线恒过定点,进而求解.(1)依题意知2a =a =所以C 的方程可化为222110x y b+=,将点)P代入C 得251110b +=,解得22b =,所以椭圆方程为221102x y +=;(2)设点()11,A x y ,()22,B x y ,联立221102x y y kx m ⎧+=⎪⎨⎪=+⎩得,()22215105100k x kmx m +++-=,()()()222104155100km k m ∆=-+->,解得22210m k <+,1221015km x x k -+=+,212251015m x x k -=+,注意到Q ,N ,A 三点共线,NQ NA NQ NA ⋅=⋅,又()NQ NA NB BQ NA NB NA ⋅=+⋅=⋅()()()()1212121222x x y m y m x x kx m kx m =+++=+++()()()()222222212122215102012441515k m k mkx xmk x x mm kk+-=++++=-+++()222221510510415k m m m k--+-=++当()2215105510m m --=-,解得1m =±,因为0m >,所以1m =,此时1NQ NA ⋅=-,满足0∆>,故存在定点()0,1M ,使得1NQ NA ⋅=-等于定值1.【点睛】解决直线与椭圆的综合问题时,要注意:(1)注意观察应用题设中的每一个条件,明确确定直线、椭圆的条件;(2)强化有关直线与椭圆联立得出一元二次方程后的运算能力,重视根与系数之间的关系、弦长、斜率、三角形的面积等问题.8.已知椭圆C :22221(0)x y a b a b +=>>,4a M b ⎛⎫ ⎪⎝⎭为焦点是22y x =的抛物线上一点,H 为直线y a =-上任一点,A ,B 分别为椭圆C 的上,下顶点,且A ,B ,H 三点的连线可以构成三角形.(1)求椭圆C 的方程;(2)直线HA ,HB 与椭圆C 的另一交点分别交于点D ,E ,求证:直线DE 过定点.【答案】(1)2214x y +=(2)证明见解析【解析】【分析】(1)由椭圆的离心率求出,a c 的关系式,再由,4a M b ⎛⎫⎪⎝⎭为抛物线22=y x 上的点,结合222a b c =+,即可求出椭圆C 的方程.(2)设点()(),20H m m -≠,求得HA ,HB 的方程,与椭圆联立求得,D E 坐标,写出直线DE 的方程,即可求出DE 恒过的定点.(1)由题意知,222224c aa b a b c⎧=⎪⎪⎪=⨯⎨⎪=+⎪⎪⎩,解得21a b c ⎧=⎪=⎨⎪=⎩,∴椭圆C 的方程为2214x y +=.(2)设点()(),20H m m -≠,易知()0,1A ,()0,1B -,∴直线HA 的方程为31y x m =-+,直线HB 的方程为11y x m=--.联立223114y x m x y ⎧=-+⎪⎪⎨⎪+=⎪⎩,得22362410x x m m ⎛⎫+-= ⎪⎝⎭,∴22436D m x m =+,223636D m y m -=+,同理可得284E m x m -=+,2244E m y m -=+,∴直线DE 的斜率为21216m k m-=,∴直线DE 的方程为222241284164m m m y x m m m --⎛⎫-=+ ⎪++⎝⎭,即2121162m y x m -=-,∴直线DE 过定点10,2⎛⎫- ⎪⎝⎭.9.已知点(1,2)M -在抛物线2:2(0)E y px p =>上.(1)求抛物线E 的方程;(2)直线12,l l 都过点12(2,0),,l l 的斜率之积为1-,且12,l l 分别与抛物线E 相交于点A ,C 和点B ,D ,设M 是AC 的中点,N 是BD 的中点,求证:直线MN 恒过定点.【答案】(1)24y x =(2)证明见解析【解析】【分析】(1)将点坐标代入求解抛物线方程;(2)设出直线方程,表达出,M N 的坐标,求出直线MN 的斜率,利用直线斜率之积为-1,求出直线MN 恒过的定点,从而证明出结论.(1)∵点(1,2)M -在抛物线2:2E y px =上,∴2(2)2p -=,∴解得:2p =,∴抛物线E 的方程为:24y x =.(2)由12,l l 分别与E 相交于点A ,C 和点B ,D ,且由条件知:两直线的斜率存在且不为零.∴设1122:2,:2l x m y l x m y =+=+由214,2y x x m y ⎧=⎨=+⎩得:21480y m y --=设()()1122,,,A x y C x y ,则1214y y m +=,∴12M y m =,又2122M x m =+,即()21122,2M m m +同理可得:()22222,2N m m +∴()()212212212212222MN m m k m m m m -==++-+,∴()211121:222MN y m x m m m -=--+即MN :()1212121y x m m m m =--⎡⎤⎣⎦+,∵12,l l 的斜率之积为1-,∴12111m m ⋅=-,即121m m =-,∴121:(4)MN y x m m =-+,即直线MN 过定点(4,0).10.已知抛物线()20x ay a =>,过点0,2a M ⎛⎫ ⎪⎝⎭作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12,l l ,设12,l l 分别与抛物线相交于,A B 及,C D 两点,当A 点的横坐标为2时,抛物线在点A 处的切线斜率为1.(1)求抛物线的方程;(2)设线段,AB CD 的中点分别为,E F ,O 为坐标原点,求证直线EF 过定点.【答案】(1)24x y =;(2)证明见解析.【解析】【分析】(1)结合导数知识,利用切线斜率构造方程可得a ,由此可得抛物线方程;(2)将直线AB 方程代入抛物线方程中,结合韦达定理可确定中点坐标,同理可得CD中点坐标,利用直线方程两点式可得直线EF 方程,化简可知其过定点()0,4.(1)由2x ay =得:21y ax =,则2y x a '=,241x y a=∴==',解得:4a =,∴抛物线方程为:24x y =;(2)由题意知:直线12,l l 的斜率都存在且都不为零,由(1)知:()0,2M ,设直线:2AB y kx =+,代入24x y =得:2480x kx --=,设()11,A x y ,()22,B x y ,则124x x k +=,128x x =-,()21212444y y k x x k ∴+=++=+,AB ∴中点()22,22E k k +;12l l ⊥ ,1:2CD y x k ∴=-+,同理可得:CD 中点222,2F k k ⎛⎫-+ ⎪⎝⎭;EF ∴的方程为:()()222222222222k k y k x k k k ⎛⎫+-+ ⎪⎝⎭-+=-+,化简整理得:14y k x k ⎛⎫=-+ ⎪⎝⎭,则当0x =时,4y =,∴直线EF 恒过定点()0,4.【点睛】思路点睛:本题考查直线与抛物线综合应用中的直线过定点问题的求解,求解此类问题的基本思路如下:①假设直线方程,与抛物线方程联立,整理为关于x 或y 的一元二次方程的形式;②利用0∆>求得变量的取值范围,得到韦达定理的形式;③利用韦达定理表示出已知中的等量关系,代入韦达定理可整理得到变量间的关系,从而化简直线方程;④根据直线过定点的求解方法可求得结果.11.在直角坐标系xOy 中,曲线:C 221x y +=经过伸缩变换x xy '='=⎧⎪⎨⎪⎩后的曲线为1C ,以x 轴正半轴为级轴,建立极坐标系.曲线2C的极坐标方程为sin 4πρθ⎛⎫+= ⎪⎝⎭(1)写出1C 的普通方程和2C 的直角坐标方程;(2)若1C 上的一点P 到2C 的距离的最大,求距离的最大值及P 点的坐标.【答案】(1)1C :2213y x +=,2C :40x y +-=;(2)max d =,1322P ⎛⎫-- ⎪⎝⎭,.【解析】【分析】()1直接利用转换关系,把参数方程,直角坐标方程和极坐标方程之间进行转换;()2利用三角函数关系式的变换和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应用求出结果.(1)解:由伸缩变换x xy '='=⎧⎪⎨⎪⎩得,代入曲线:C 221x y +=得:1C 的普通方程为2213y x +=,由极坐标方程sin 4πρθ⎛⎫+= ⎪⎝⎭sin y ρθ=,cos x ρθ=可得:2C 的直角坐标方程为40x y +-=.(2)解:直线2C 的普通方程为40x y +-=,设1C上的为点()cos P θθ,到2C 的距离为d =当且仅当()223k k Z πθπ=-+∈时,取得max d =,又因为1cos 23y 2x θθ⎧==-⎪⎪⎨⎪==-⎪⎩,即点P 的坐标为1322⎛⎫-- ⎪⎝⎭.12.已知椭圆C :2222+x y a b=1(a >b >0)经过点A (0,1),且右焦点为F (1,0).(1)求C 的标准方程;(2)过点(0,12)的直线l 与椭圆C 交于两个不同的点P .Q ,直线AP 与x 轴交于点M ,直线AQ 与x 轴交于点N .证明:以MN 为直径的圆过y 轴上的定点.【答案】(1)2212x y +=(2)证明见解析【解析】【分析】(1)由已知得,c b ,再求得a ,即得椭圆方程;(2)由题意直线l 斜率存在,可设直线1:2l y kx =+,设()()1122,,,P x y Q x y ,直线方程代入椭圆方程应用韦达定理得1212,x x x x +,由直线,AP AQ 方程求出,M N 坐标,求出以MN 为直径的圆的方程,然后代入1212,x x x x +求得圆方程的常数项,从而可得y 的定点坐标.(1)由题意可得1,1c b ==从而22a =.所以椭圆的标准方程为2212x y +=.(2)证明:由题意直线l 斜率存在,可设直线1:2l y kx =+,设()()1122,,,P x y Q x y ,将直线l 代入椭圆方程得()2242430k x kx ++-=,所以12122243,,4242k x x x x k k --+==++,直线AP 的方程为1111y y x x -=+,直线AQ 的方程为2211y y x x -=+.可得1212,0,,011x x M N y y ⎛⎫⎛⎫--⎪ ⎪--⎝⎭⎝⎭,以MN 为直径的圆方程为,21212011x x x x y y y ⎛⎫⎛⎫+++= ⎪⎪--⎝⎭⎝⎭,即()()221212121201111x x x x x y x y y y y ⎛⎫++++= ⎪----⎝⎭.①因为()()()1212122121212124111142122x x x x x x y y k x x k x x kx kx ==---++⎛⎫⎛⎫-- ⎪⎪⎝⎭⎝⎭22212612842k k k -==--+++.所以在①中令0x =,得26y =,即以MN 为直径的圆过y轴上的定点(0,,13.已知抛物线C :()220y px p =>,过点()2,0R 作x 轴的垂线交抛物线C 于G ,H 两点,且OG OH ⊥(O 为坐标原点).(1)求p ;(2)过()2,1Q 任意作一条不与x 轴垂直的直线交抛物线C 于A ,B 两点,直线AR 交抛物线C 于不同于点A 的另一点M ,直线BR 交抛物线C 于不同于点B 的另一点N .求证:直线MN 过定点.【答案】(1)1p =(2)证明见解析【解析】【分析】(1)由题意知2RG OR ==,不妨设()2,2G ,代入抛物线方程中可求出p 的值,(2)设211,2y A y ⎛⎫ ⎪⎝⎭,222,2y B y ⎛⎫ ⎪⎝⎭,233,2y M y ⎛⎫ ⎪⎝⎭,244,2y N y ⎛⎫⎪⎝⎭,则可表示出直线AB ,AM ,BN 的方程,再由直线AB 过()2,1Q 及直线AM ,BN 过()2,0R 可得()121240y y y y -++=,13244y y y y ==-,再表示出直线MN 的方程,结合前面的式子化简可得结论(1)由题意知,2RG OR ==.不妨设()2,2G ,代入抛物线C 的方程,得44p =解得1p =.(2)由(1)知,抛物线C 的方程为22y x =.设211,2y A y ⎛⎫ ⎪⎝⎭,222,2y B y ⎛⎫ ⎪⎝⎭,233,2y M y ⎛⎫ ⎪⎝⎭,244,2y N y ⎛⎫ ⎪⎝⎭,则直线AB 的斜率为12221212222AB y y k y y y y -==+-.所以直线AB 的方程为2111222y y x y y y ⎛⎫=-+ ⎪+⎝⎭,即()121220x y y y y y -++=.同理直线AM ,BN ,MN 的方程分别为()131320x y y y y y -++=,()242420x y y y y y -++=,()343420x y y y y y -++=,由直线AB 过()2,1Q 及直线AM ,BN 过()2,0R 可得()121240y y y y -++=,13244y y y y ==-.又直线MN 的方程为()343420x y y y y y -++=,即1212441620x y y y y y ⎛⎫+++= ⎪⎝⎭.所以直线MN 的方程为()1212280y y x y y y +++=.把()121240y y y y -++=代入()1212280y y x y y y +++=,得()12122480y y x y y y +++=,()122)880(y y x y y +++=,所以由20x y +=,880y +=可得2x =,1y =-.所以直线MN 过定点()2,1-.14.已知抛物线C :y 2=4x 的焦点为F ,过点F 的直线l 与抛物线C 交于P ,A 两点,且PF λFA = .(1)若λ=4,求直线l 的方程;(2)设点E (a ,0),直线PE 与抛物线C 的另一个交点为B ,且PE EB μ=.若λ=4μ,求a的值.【答案】(1)4340x y --=或4340x y +-=(2)4【解析】【分析】(1)由4PF FA =得014y y =-,设直线l :1x my =+,与抛物线C :24y x =联立,结合韦达定理,即得解;(2)由PF λFA = 得01y y λ=-,结合014y y =-,可得204y λ=,再由PE EB μ= 得02y y μ=-,设直线PB :x ny a =+,与抛物线C :24y x =联立由韦达定理可得024y y a =-,故204y aμ=,又4λμ=,代入运算即得解(1)易知焦点F (1,0),设P (0x ,0y ),A (1x ,1y )由4PF FA =得014y y =-设直线l :1x my =+,与抛物线C :24y x =联立得2440y my --=,其中216160m ∆=+>,所以014y y =-由①②可得0141y y =⎧⎨=-⎩或0141y y =-⎧⎨=⎩又014y y m +=,所以34m =或34m =-所以直线l 的方程为314x y =+或314x y =-+.化简得4340x y --=或4340x y +-=(2)由PF λFA =得01y y λ=-又014y y =-可得204y λ=设点B (2x ,2y ),由PE EB μ= 得02y y μ=-设直线PB :x ny a =+,与抛物线C :24y x =联立得2440y ny a --=.所以216()0n a ∆=+>,024y y a=-故204y aμ=又4λμ=,所以2200444y y a=⋅,考虑到点P 异于原点,所以00y ≠,解得4a =此时2216()16(4)0n a n ∆=+=+>所以a 的值为415.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双曲线22:136x y C -=的右焦点为F ,T 为直线:1l x =上一点,过F 作TF 的垂线分别交C 的左、右支于P 、Q 两点,交l 于点A .(1)证明:直线OT 平分线段PQ ;(2)若3PA QF =,求2TF 的值.【答案】(1)证明见解析(2)12+【解析】【分析】(1)设直线PQ 的方程为3x ty =+,设点()11,P x y 、()22,Q x y ,将直线PQ 的方程与双曲线的方程联立,列出韦达定理,求出线段PQ 的中点N 的坐标,计算得出ON OT k k =,证明出O 、T 、N 三点共线,即可证得结论成立;(2)由3PA QF =得3PA QF = ,可得出1238x x -+=,变形可得出()()12212184384x x x x x x ⎧++=⎪⎨+-=⎪⎩,两式相乘结合韦达定理可求得2t 的值,再利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可求得2TF 的值.(1)解:依题意,3F x ==,即()3,0F ,设()1,2T t ,则直线PQ 的方程为3x ty =+,由22326x ty x y =+⎧⎨-=⎩得()222112120t y ty -++=,设()11,P x y 、()22,Q x y ,则()222210Δ14448210t t t ⎧-≠⎪⎨=-->⎪⎩,故212t ≠,由韦达定理可得1221221t y y t +=--,1221221y y t =-,所以()121226621x x t y y t +=++=--,又直线PQ 分别交C 的左、右支于P 、Q 两点,所以()()()22121212122963339021t x x ty ty t y y t y y t +=++=+++=-<-,故212t >所以PQ 中点为2236,2121t N t t ⎛⎫-- ⎪--⎝⎭,所以2ON OT k t k ==,故O 、T 、N 三点共线,即直线OT 平分线段PQ .(2)解:依题意,由3PA QF =得3PA QF =,则()12133x x -=-,即1238x x -+=,所以()12284x x x ++=,①,()121384x x x +-=,②①×②得()()21212123166416x x x x x x +++-=,所以()22222366963166416212121t t t t+⨯-⨯-=-⨯---,解得28374t +=,或28374t -=(舍去),此时,224412t TF =+=+【点睛】方法点睛:利用韦达定理法解决直线与圆锥曲线相交问题的基本步骤如下:(1)设直线方程,设交点坐标为()11,x y 、()22,x y ;(2)联立直线与圆锥曲线的方程,得到关于x (或y )的一元二次方程,必要时计算∆;(3)列出韦达定理;(4)将所求问题或题中的关系转化为12x x +、12x x (或12y y +、12y y )的形式;(5)代入韦达定理求解.16.已知抛物线2:4E y x =,F 为其焦点,O 为原点,A ,B 是E 上位于x 轴两侧的不同两点,且5OA OB ⋅=.(1)求证:直线AB 恒过一定点;(2)在x 轴上求一定点C ,使F 到直线AC 和BC 的距离相等;(3)在(2)的条件下,当F 为ABC 的内心时,求ABC 重心的横坐标.【答案】(1)证明见解析(2)见解析(3)173【解析】【分析】(1)设直线AB 的方程为x my n =+,211(,)4y A y ,222(,)4y B y ,联立24x my n y x =+⎧⎨=⎩,消x 得:2440y my n --=,124y y m +=,124y y n =-,结合向量的数量积,转化求解直线AB 的方程,推出结果.(2)在x 轴上求一定点C ,使F 到直线AC 和BC 的距离相等即CF 平分ACB ∠,即直线AC 与直线BC 关于x 轴对称,根据斜率和为零,从而可得结果;(3)设11(,)A x y ,22(,)B x y ,直线AB 与x 轴交于N ,由题意可得32AC CF AN NF ==,坐标化,结合点在抛物线上可得点的坐标,从而得到结果.(1)设直线AB 的方程为x my n =+,211(,)4y A y ,222(,)4y B y ,联立24x my n y x=+⎧⎨=⎩,消x 得:2440y my n --=,则124y y m +=,124y y n =-,由5OA OB ⋅= 得:21212()516y y y y +=,所以:1220y y =-或124y y =(舍去),即4205n n -=-⇒=,所以直线AB 的方程为5x my =+,所以直线AB 过定点(5,0)P .(2)由(1)知,直线AB 过定点(5,0)P 可设直线AB 的方程为5x my =+,此时124y y m +=,1220y y =-,设x 轴上定点C 坐标为(,0)t ,要使F 到直线AC 和BC 的距离相等,则CF 平分ACB ∠,即直线AC 与直线BC 关于x 轴对称,故0AC BC k k +=,即21210y yx t x t+=--,∴()()21120y x t y x t -+-=,∴()()1212250my y t y y +-+=,∴()40450m m t -+-=对任意m 恒成立,∴510t -=,5t =-,故在x 轴上有一定点C (5,0)-,使F 到直线AC 和BC 的距离相等;(3)设11(,)A x y ,22(,)B x y ,直线AB 与x 轴交于N ,∵F 为ABC 的内心,∴32AC CF AN NF ==,32=,即2211126250x y x +-+=,又2114y x =,∴21122250x x -+=,同理22222250x x -+=,∴12,x x 是方程222250x x -+=的两个根,∴1222x x +=,∴三角形重心的横坐标为1251733x x +-=.17.已知椭圆C 的两个顶点分别为()2,0A -,()2,0B ,焦点在x (1)求椭圆C 的方程;(2)若直线()()10y k x k =-≠与x 轴交于点P ,与椭圆C 交于M ,N 两点,线段MN 的垂直平分线与x 轴交于Q ,求MN PQ的取值范围.【答案】(1)2214x y +=;(2)(4,【解析】【分析】(1)由顶点和离心率直接求,,a b c 即可;(2)先联立直线和椭圆方程,借助弦长公式表示出弦长MN ,再求出垂直平分线和Q 坐标,表示出PQ ,最后分离常数求取值范围即可.(1)由题意知2222,a c a a b c =⎧⎪⎪=⎨⎪=+⎪⎩可得1,2a b ==,故椭圆C 的方程为2214x y +=.(2)由()22114y k x x y ⎧=-⎪⎨+=⎪⎩,可得()2222418440k x k x k +-+-=,设()()1122,,,M x y N x y ,则22121222844,4141k k x x x x k k -+=⋅=++,()121222241k y y k x x k -+=+-=+,线段MN 的中点为2224,4141k k k k ⎛⎫- ⎪++⎝⎭,线段MN 的垂直平分线方程为22214()4141k k y x k k k --=--++,令0y =,得22341kx k =+,所以223,041k Q k ⎛⎫ ⎪+⎝⎭,又(1,0)P ,则22223114141k k PQ k k +=-=++,又12MN x x =-=所以2241141MN k k PQk +==++220,1331k k ≠∴<-<+ ,故MN PQ的取值范围为(4,.【点睛】(1)关键在于建立,,a b c 的关系式求解;(2)关键在于联立直线和椭圆方程,依次求出垂直平分线和弦长MN 、PQ ,转化成关于k 的代数式求范围即可.18.定义平面曲线的法线如下:经过平面曲线C 上一点M ,且与曲线C 在点M 处的切线垂直的直线称为曲线C 在点M 处的法线.设点()()000,0M x y y >为抛物线2:2(0)C y px p =>上一点.(1)求抛物线C 在点M 处的切线的方程(结果不含0x );(2)求抛物线C 在点M 处的法线被抛物线C 截得的弦长||AB 的最小值,并求此时点M 的坐标.【答案】(1)002y py x y =+(2);()p 【解析】【分析】(1)先化简求导确定切线斜率,再按照在点处的切线方程进行求解;(2)先联立法线和抛物线方程,借助弦长公式表示弦长,最后换元构造函数,求导确定最小值.(1)因为点()()000,0M x y y >在抛物线上方,所以由2:2(0)C y px p =>得y =py y'=,所以在点M 处的切线斜率0y y pk y y ='==,所求切线方程为000()py y x x y -=-,又202y x p=,故切线方程为2000()2y p y y x y p -=-,即002y p y x y =+.(2)点M 处的法线方程为2000()2y y y y x p p-=--,即220022y p p x y y p +=-+.联立抛物线2:2(0)C y px p =>,可得()2232000220y y p y y p y +-+=,可知0∆>,设()()1122,,,A x y B x y ,()2221212002,2p y y y y y p y +=-⋅=-+,所以322212202()y p AB y y y +⋅-=.令200t y =>,则3222()(0)t p AB t t +=>,令3222()()(0)t p f t t t +=>,1312222222223()()()(2)2()2t p t t p t p t p f t t t +⋅-++⋅-'=⨯=,所以()f t 在()20,2p 单调递减,在()22,p +∞单调递增,所以()2min ()2f t f p ==,即min AB =,此时点M的坐标为()p .【点睛】(1)关键在于化简出0y >时的抛物线方程,借助求导确定切线斜率;(2)写出法线方程,联立抛物线求弦长是通用解法,关键在于换元构造函数之后,借助导数求出最小值.19.已知点()11,0F -,()21,0F ,M 为圆22:4O x y +=上的动点,延长1F M 至N ,使得1MN MF =,1F N 的垂直平分线与2F N 交于点P ,记P 的轨迹为Γ.(1)求Γ的方程;(2)过2F 的直线l 与Γ交于,A B 两点,纵坐标不为0的点E 在直线4x =上,线段OE 分别与线段AB ,Γ交于,C D 两点,且2OD OC OE =⋅,证明:AC BC =.【答案】(1)22143x y +=;(2)证明见解析.【解析】【分析】(1)由线段垂直平分线和三角形中位线性质可证得12124PF PF F F +=>,可知P 点轨迹为椭圆,由此可得轨迹方程;(2)由已知可知24D C x x =;当l 斜率不存在时显然不成立;当l 斜率存在时,设l 方程,将其与椭圆方程联立,结合韦达定理可得AB 中点横坐标;设():0OE y k x k ''=≠,与直线l 和椭圆方程联立可求得34k k'=-,由此可整理得到C x ,与AB 中点横坐标相同,由此可得结论.(1)连接1,MO PF,PM 是1NF 的垂直平分线,1PF PN ∴=,1222PF PF PN PF NF ∴+=+=;,M O 分别为112,NF F F 中点,224NF MO ∴==,12124PF PF F F ∴+=>,P ∴点轨迹是以12,F F 为焦点,长轴长为4的椭圆,即2a =,1c =,23b ∴=,P ∴点轨迹Γ的方程为:22143x y +=;(2)2OD OC OE =⋅ ,即OD OE OC OD =,D EC Dx x x x ∴=,由题意知:0C x >,4E x =,24D C x x ∴=,①当直线l 斜率不存在时,即:1l x =,此时1C x =,2D x <,此时24D C x x =不成立;②当直线l 斜率存在时,设():1l y k x =-,()11,A x y ,()22,B x y ,由()221431x y y k x ⎧+=⎪⎨⎪=-⎩得:()22223484120k x k x k +-+-=,2122212283441234k x x k k x x k ⎧+=⎪⎪+∴⎨-⎪=⎪+⎩,AB ∴中点的横坐标为21224234x x k k +=+;设直线OE 的方程为:()0y k x k ''=≠,由()1y k x y k x ='=⎧⎨-⎩得:kx k k ='-,即C k x k k ='-;由22143y k xx y =⎧='⎪⎨+⎪⎩得:221234x k ='+,即221234D x k ='+;由24D C x x =得:212434k k k k =''+-,整理可得:34k k '=-,2122434324C x x kk x k k k+∴===++,C ∴为线段AB 的中点,AC BC ∴=.【点睛】关键点点睛:本题考查定义法求解轨迹方程、直线与椭圆综合应用问题;本题证明C 为AB 中点的关键是能够通过已知等式得到,C D 两点横坐标之间满足的等量关系,进而表示出AB 中点横坐标和C 点横坐标,证明二者相等即可.20.已知椭圆()2222:10x y E a b a b +=>>的左、右焦点分别为1F ,2F,离心率2e =,P为椭圆上一动点,12PF F △面积的最大值为2.(1)求椭圆E 的方程;(2)若C ,D 分别是椭圆E 长轴的左、右端点,动点M 满足MD CD ⊥,连结CM 交椭圆于点N ,O 为坐标原点.证明:OM ON ⋅为定值;(3)平面内到两定点距离之比是常数()1λλ≠的点的轨迹是圆.椭圆E 的短轴上端点为A ,点Q 在圆228x y +=上,求22QA QP PF +-的最小值.【答案】(1)22142x y +=;(2)见解析;4.【解析】【分析】(1)结合离心率和12PF F △面积的最大值列出关于,,a b c 的方程,解方程即可;(2)设直线CM 方程,写出点M 坐标,联立椭圆方程,求点N 坐标,通过向量数量积计算即可;(3)设点R 坐标,借助点Q 在圆228x y +=上,将2QA 转化成RA ,再借助椭圆定义将2PF 转化成14PF -,最后通过1,,R P F 三点共线求出最小值.(1)当P 为短轴端点时,12PF F △的面积最大,2bc =,222222,c a bc a b c ⎧=⎪⎪⎪=⎨⎪=+⎪⎪⎩解得2,a b c ===,故椭圆E 的方程为22142x y +=.(2)由(1)知,()2,0,(2,0)C D -,设直线():2CM y k x =+,11(,)N x y ,,(2,4)MD CD M k ⊥∴ ,联立221,42(2)x y y k x ⎧+=⎪⎨⎪=+⎩整理得()22222218840k x k x k +++-=,由21284221k x k --=+得2122421k x k -=+,1124(2)21ky k x k =+=+,222244(,)2121k k N k k -∴++,2222442442121k kOM ON k k k -⋅=⨯⨯++ ,故OM ON ⋅为定值4.(3)由题意(A ,设()(0,),,R m Q x y ,使2QA QR =,()()22222,4QR x y m QAx y +-==+,整理得222282833m m x y y --++=,又点Q 在圆228x y +=上,20,883m =∴⎨-⎪=⎪⎩解得m =,(0,R 由椭圆定义得124PF PF =-,2112(4)4QA QP PF QR QP PF QR QP PF +-=+--∴=++-,当1,,R P F三点共线时,(10,,(R F 22QA QP PF +-∴4.【点睛】(1)关键在于建立,,a b c 的方程;(2)关键在于设出直线方程,联立得出点N 坐标;(3)关键在于利用题目中给出的圆的定义将2QA 转化成RA ,再结合椭圆定义,将问题简化成共线问题.21.已知椭圆C :22221(0)x y a b a b+=>>的长轴长为4,点31,2⎛⎫ ⎪⎝⎭在椭圆C 上.(1)求椭圆C 的标准方程;(2)已知O 为坐标原点,P 为椭圆C 上的一个动点,过点E0)作OP 的平行线交椭圆C 于M ,N 两点,问:是否存在实数t (t >0),使得||,||,||EM t OP EN 构成等比数列?若存在,求出t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答案】(1)22143x y +=(2)存在,12t =【解析】【分析】(1)由题意可得2a =,再将点31,2⎛⎫ ⎪⎝⎭代入椭圆方程中可求出2b ,从而可求得椭圆的方程,(2)①当OP 的斜率存在时,设直线OP 的方程为y kx =,将直线方程代入椭圆方程中可求出22,x y ,则可得2OP ,设直线MN的方程为()()1122(,,,y k x M x y N x y =,将直线方程代入椭圆方程消去y ,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再利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表示出||,||EM EN ,再计算||||EM EN 与2OP 比较可求出t 的值,②当OP 的斜率不存在时,可得||OP =MN的方程为x ||||EM EN 的值,进而可求出t (1)由题意可得24a =,所以2a =.因为点(1,32)在椭圆C 上,所以221914a b +=,解得23b =.所以椭圆C 的标准方程为22143x y +=.(2)①当OP 的斜率存在时,设直线OP 的方程为y kx =.联立方程,得22143y kxx y =⎧⎪⎨+=⎪⎩解得221234x k =+,2221234k y k =+.解得()2222221211212||343434k k OP k k k+=+=+++,设直线MN的方程为()()1122(,,,y k x M x y N x y =-.联立方程,得(22143y k x x y ⎧=-⎪⎨⎪+=⎩化简,得()22223412120k x x k +=+-=.因为点E0)在椭圆内部,所0∆>,221213221212,3434k x x x x k k-+=⋅=++,所以1||EM x =-.同理可得2||EN x =所以()(())22121212||||113EM EN kx xk x x x x ⋅=+=+⋅++()()22222223112122413343434k k kk k k k +-=+⋅-+=+++,假设存在实数(0)t t >),使得||,||,||EM t OP EN 构成等比数列,则22||||||EM EN t OP ⋅=.所以()()22222311213434k k tk k ++=⋅++.解得214t=.四为1t >,所以12t =,②当OP 的斜率不存在时,||OP =MN 的方程为x =x =22143x y +=,得234y =.所以||||2EM EN ==,当||,||,||EM t OP EN 构成等比数列时,22||||||EM EN t OP ⋅=,即2334t =.因为0t >,所以12t =.综上所述,存在实数12t =,使得||,||,||EM t OP EN 构成等比数列.2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曲线C 的参数方程为x y αααα⎧=-⎪⎨=+⎪⎩(α为参数),以坐标原点为极点,x 轴正半轴为极轴建立极坐标系.直线l 的极坐标方程为()cos sin 3m m ρθθ++=l 与曲线C 交于A ,B 两点.(1)求曲线C 的普通方程和直线l 的直角坐标方程;(2)过A ,B 分别作l 的垂线与x 轴交于C ,D 两点,若AB =CD .【答案】(1)2212x y +=,30mx y m ++=;(2)4.【解析】【分析】(1)消参法求曲线C 的普通方程,公式法求直线l 的直角坐标方程.(2)由(1)所得普通方程,结合圆中弦长、半径、弦心距的几何关系求圆心到直线l 的距离,再利用点线距离公式列方程求参数m ,即可得直线的倾斜角大小,由AB 、CD 的关系求CD 即可.(1)由题意,消去参数α,得曲线C 的普通方程为2212x y +=.将cos x ρθ=,sin y ρθ=代入()cos sin 3m m ρθθ++得直线l的直角坐标方程为30mx y m ++=.(2)设圆心到直线l:30mx y m ++=的距离为d,则AB =3d =.3=,解得3m =-.所以直线l的方程为60x +=,则直线l 的倾斜角为30θ=︒.所以4cos30AB CD ==︒.2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已知直线340x y ++=与圆1C :222x y r +=相切,另外,椭圆2C :()222210x y a b a b +=>>的离心率为32,过左焦点1F 作x 轴的垂线交椭圆于C ,D 两点.且1CD =.(1)求圆1C 的方程与椭圆2C 的方程;(2)经过圆1C 上一点P 作椭圆2C 的两条切线,切点分别记为A ,B ,直线PA ,PB 分别与圆1C 相交于M ,N 两点(异于点P ),求△OAB 的面积的取值范围.【答案】(1)225x y +=,2214x y +=;(2)4,15⎡⎤⎢⎥⎣⎦.【解析】【分析】(1)由直线与圆的相切关系及点线距离公式求参数r ,即可得圆1C 的方程,根据椭圆离心率、22b CD a=及椭圆参数关系求出a 、b 、c ,即可得椭圆2C 的方程.(2)设()11,A x y 、()22,B x y 、()00,P x y ,讨论直线PA ,PB 斜率存在性,则直线PA 为()111y k x x y =-+、直线PB 为()222y k x x y =-+,联立椭圆方程并结合所得一元二次方程0∆=求1k 、2k ,进而得直线PA 为1114x x y y +=、直线PB 为2214x xy y +=,结合P 在直线PA ,PB 上有AB 为0014x xy y +=,联立椭圆方程,应用韦达定理、弦长公式、点线距离公式,结合三角形面积公式得0OAB S = .(1)由题设,圆1C :222x y r +=的圆心为()0,0,因为直线340x y ++=与圆1C相切,则r ==所以圆1C 的方程为225x y +=,因为椭圆2Cc e a ==c =,由221b CD a==,则22a b =,又222a b c =+,所以22324a a a =+,解得2a =,1b =,所以椭圆2C 的方程为2214x y +=.综上,圆1C 为225x y +=,椭圆2C 为2214x y +=.(2)设点()11,A x y ,()22,B x y ,()00,P x y .当直线PA ,PB 斜率存在时,设直线PA ,PB 的斜率分别为1k ,2k ,则直线PA 为()111y k x x y =-+,直线PB 为()222y k x x y =-+.由()11122440y k x x y x y ⎧=-+⎨+-=⎩,消去y 得:()()()22211111111148440k x k y k x x y k x ++-+--=.所以()()()2222111111116441444k y k x k y k x ⎡⎤∆=--+--⎣⎦.令0∆=,整理得()2221111114210x k x y k y -++-=,则11111122111444x y x y x k x y y --=-==-,所以直线PA 为()11114x y x x y y -=-+,化简得:22111144x x y y y x +=+,即1114x x y y +=.经验证,当直线PA 斜率不存在时,直线PA 为2x =或2x =-也满足1114x xy y +=.同理,可得直线PB 为2214x xy y +=.因为()00,P x y 在直线PA ,PB 上,所以101014x x y y +=,202014x xy y +=.综上,直线AB 为0014x xy y +=.由00221444x xy y x y ⎧+=⎪⎨⎪+=⎩,消去y 得:()22200035816160y x x x y +-+-=.所以01220835x x x y +=+,21220161635y x x y -=+.所以12AB x =-=)20203135y y +==+.又O 到直线AB的距离d ==所以)20200311235OABy S y +=⋅+ t =,[]1,4t ∈,则24444OAB t S t t t∆==++,又[]44,5t t+∈,所以△OAB 的面积的取值范围为4,15⎡⎤⎢⎥⎣⎦.【点睛】关键点点睛:第二问,设点及直线PA ,PB 的方程,联立椭圆结合相切关系求参数关系,进而确定PA ,PB 的方程,由P 在直线PA ,PB 上求直线AB 的方程,再联立椭圆并应用韦达定理、弦长公式、点线距离公式求三角形面积的范围.24.已知点A ,B 是抛物线x 2=2py (p 为常数且p >0)上不同于坐标原点O 的两个点,且0OA OB ⋅= .(1)求证:直线AB 过定点;(2)过点A 、B 分别作抛物线的切线,两切线相交于点M ,记 OMA 、 OAB 、 OMB 的面积分别为S 1、S 2、S 3;是否存在定值λ使得22s =λS 1S 3?若存在,求出λ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答案】(1)证明见解析(2)存在,4λ=【解析】【分析】(1)设11(,)A x y ,22(,)B x y ,设直线AB 方程为y kx t =+,代入抛物线方程中,消去y ,。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数学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数学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数学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0分)1. 下列函数中,不是周期函数的是:A. y = sin(x)B. y = cos(x)C. y = tan(x)D. y = e^x2. 已知集合A={1, 2, 3},B={2, 3, 4},求A∪B:A. {1, 2, 3, 4}B. {1, 2, 3}C. {2, 3, 4}D. {1, 4}3. 若f(x) = 2x - 1,求f(3):A. 5B. 4C. 3D. 24. 已知a > 0,b > 0,且a + b = 1,求ab的最大值:A. 1/4B. 1/2C. 1/3D. 1/65. 直线y = 2x + 3与x轴的交点坐标是:A. (-1, 0)B. (3/2, 0)C. (0, 3)D. (1, 0)6. 已知函数f(x) = x^2 - 4x + 4,求f(x)的最小值:A. 0B. -4C. -3D. 47. 根据题目所给的三角函数关系,求cos(α + β)的值:A. cosαcosβB. sinαsinβC. cosαsinβ - sinαcosβD. sinαcosβ + cosαsinβ8. 若a, b, c ∈ R,且a^2 + b^2 + c^2 = 1,求(a + b + c)^2的最大值:A. 1B. 3/2C. 2D. 9/49. 已知等差数列{an}的首项a1=2,公差d=3,求第10项a10:A. 29B. 32C. 35D. 3810. 已知函数f(x) = |x - 1| + |x - 3|,求f(2):A. 0B. 1C. 2D. 4二、填空题(每题4分,共20分)11. 已知函数f(x) = x^3 - 3x^2 + 2,求f'(x)的值。

答案:__________12. 若sinθ = 1/3,且θ为锐角,求cosθ的值。

答案:__________13. 已知等比数列{bn}的首项b1=8,公比q=1/2,求第5项b5。

2011届高考数学一轮复习百大经典例题之不等式证明(新课标)

2011届高考数学一轮复习百大经典例题之不等式证明(新课标)

典型例题一例1 若10<<x ,证明)1(log )1(log x x a a +>-(0>a 且1≠a ).分析1 用作差法来证明.需分为1>a 和10<<a 两种情况,去掉绝对值符号,然后比较法证明.解法1 (1)当1>a 时,因为 11,110>+<-<x x , 所以 )1(log )1(log x x a a +-- )1(log )1(log x x a a +---= 0)1(log 2>--=x a . (2)当10<<a 时, 因为 11,110>+<-<x x 所以 )1(log )1(log x x a a +-- )1(l o g )1(l o g x x a a ++-=0)1(l o g 2>-=x a .综合(1)(2)知)1(log )1(log x x a a +>-.分析2 直接作差,然后用对数的性质来去绝对值符号. 解法2 作差比较法.因为 )1(log )1(log x x a a +-- a x a x lg )1lg(lg )1lg(+--=[])1lg()1lg(lg 1x x a+--=[])1lg()1lg(lg 1x x a+---=0)1lg(lg 12>--=x a, 所以)1(log )1(log x x a a +>-.说明:解法一用分类相当于增设了已知条件,便于在变形中脱去绝对值符号;解法二用对数性质(换底公式)也能达到同样的目的,且不必分而治之,其解法自然简捷、明快.典型例题二例2 设0>>b a ,求证:.abba b a b a >分析:发现作差后变形、判断符号较为困难.考虑到两边都是正数,可以作商,判断比值与1的大小关系,从而证明不等式.证明:b a a b ba ab b a b a b aba b a ---=⋅=)( ∵0>>b a ,∴.0,1>->b a ba∴1)(>-b a b a . ∴a b ba ba b a .1> 又∵0>abb a , ∴.abba b a b a >.说明:本题考查不等式的证明方法——比较法(作商比较法).作商比较法证明不等式的步骤是:判断符号、作商、变形、判断与1的大小.典型例题三例3 对于任意实数a 、b ,求证444()22a b a b ++≥(当且仅当a b =时取等号) 分析 这个题若使用比较法来证明,将会很麻烦,因为,所要证明的不等式中有4()2a b +,展开后很复杂。

2021-2023年高考数学真题分类汇编:平面解析几何解答题

2021-2023年高考数学真题分类汇编:平面解析几何解答题

专题08平面解析几何(解答题)近三年高考真题1.(2023•新高考Ⅰ)在直角坐标系xOy 中,点P 到x 轴的距离等于点P 到点1(0,2的距离,记动点P 的轨迹为W .(1)求W 的方程;(2)已知矩形ABCD 有三个顶点在W 上,证明:矩形ABCD 的周长大于【解析】(1)设点P 点坐标为(,)x y ,由题意得||y ,两边平方可得:22214y x y y ,化简得:214y x,符合题意.故W 的方程为214y x.(2)解法一:不妨设A ,B ,C 三点在W 上,且AB BC .设21(,)4A a a ,21(,)4B b b ,21(,4C c c ,则22(,)AB b a b a ,22(,)BC c b c b.由题意,0AB BC,即2222()()()()0b a c b b a c b ,显然()()0b a c b ,于是1()()0b a c b .此时,||b a .||1c b .于是{||min b a ,||}1c b .不妨设||1c b ,则1a b b c,则||||||||AB BC b a c b||b a c b|||b a c b||c a1|b c b c设||x b c,则1()(f x x x 322(1)()x f x x ,又11222222222(1)(31)(1)(21)()x x x x x f x x x.显然,2x为最小值点.故()(2f x f 故矩形ABCD的周长为2(||||)2()AB BC f x .注意这里有两个取等条件,一个是||1b c,另一个是||b c ,这显然是无法同时取到的,所以等号不成立,命题得证.解法二:不妨设A ,B ,D 在抛物线W 上,C 不在抛物线W上,欲证命题为||||2AB AD .由图象的平移可知,将抛物线W 看作2y x 不影响问题的证明.设(A a ,2)(0)a a ,平移坐标系使A 为坐标原点,则新抛物线方程为22y x ax ,写为极坐标方程,即22sin cos 2cos a ,即2sin 2cos cos a.欲证明的结论为22sin()2cos()sin 2cos 3322||||cos 2cos ()2a a ,也即222sin 2cos ||||cos cos sin sin a a .不妨设22||||cos sin,将不等式左边看成关于a 的函数,根据绝对值函数的性质,其最小值当22sin 0cos cos a 即sin 2cos a时取得,因此欲证不等式为21cos ||cos sin,即21||cos sin ,根据均值不等式,有2|cos sin |由题意,等号不成立,故原命题得证.2.(2023•上海)已知抛物线2:4y x ,在 上有一点A 位于第一象限,设A 的纵坐标为(0)a a .(1)若A 到抛物线 准线的距离为3,求a 的值;(2)当4a 时,若x 轴上存在一点B ,使AB 的中点在抛物线 上,求O 到直线AB 的距离;(3)直线:3l x ,抛物线上有一异于点A 的动点P ,P 在直线l 上的投影为点H ,直线AP 与直线l 的交点为Q .若在P 的位置变化过程中,||4HQ 恒成立,求a 的取值范围.【解析】(1)抛物线2:4y x 的准线为1x ,由于A 到抛物线 准线的距离为3,则点A 的横坐标为2,则2428(0)a a ,解得a ;(2)当4a 时,点A 的横坐标为2444,则(4,4)A ,设(,0)B b ,则AB 的中点为4(,2)2b ,由题意可得24242b ,解得2b ,所以(2,0)B ,则402423AB k,由点斜式可得,直线AB 的方程为2(2)3y x ,即2340x y ,所以原点O 到直线AB13;(3)如图,设22(,),(,),(3,)(0)44t a P t A a H t t a ,则22444AP t a k t a t a,故直线AP 的方程为24()4a y a x t a,令3x ,可得24(3)4a y a t a ,即24(3,(3))4a Q a t a,则24|||(3)|4a HQ t a t a,依题意,24|(3)|44a t a t a恒成立,又24(3)2204a t a a a t a ,则最小值为24a ,即2a ,即2a ,则221244a a a ,解得02a ,又当2a 时,1624442t t,当且仅当2t 时等号成立,而a t ,即当2a 时,也符合题意.故实数a 的取值范围为(0,2].3.(2022•上海)设有椭圆方程2222:1(0)x y a b a b,直线:0l x y , 下端点为A ,M 在l 上,左、右焦点分别为1(F ,0)、2F ,0).(1)2a ,AM 中点在x 轴上,求点M 的坐标;(2)直线l 与y 轴交于B ,直线AM 经过右焦点2F ,在ABM 中有一内角余弦值为35,求b ;(3)在椭圆 上存在一点P 到l 距离为d ,使12||||6PF PF d ,随a 的变化,求d 的最小值.【解析】(1)由题意可得2,a b c ,22:1,(0,42x y A ,AM ∵的中点在x 轴上,M ,代入0x y 得M .(2)由直线方程可知B ,①若3cos 5BAM,则4tan 3BAM ,即24tan 3OAF ,234OA OF ,b.②若3cos 5BMA,则4sin 5BMA ,∵4MBA, 34cos()252510MBA AMB ,cos BAMtan 7BAM .即2tan 7OAF , 7OA , 7b ,综上b或27.(3)设(cos ,sin )P a b ,62a ,很明显椭圆在直线的左下方,则62a ,即) ,222a b ∵,) ,)22a ,|sin()|1 ,整理可得(1)(35)0a a ,即513a ,从而58626233d a .即d 的最小值为83.4.(2022•浙江)如图,已知椭圆22112x y .设A ,B 是椭圆上异于(0,1)P 的两点,且点1(0,2Q 在线段AB上,直线PA ,PB 分别交直线132y x 于C ,D 两点.(Ⅰ)求点P 到椭圆上点的距离的最大值;(Ⅱ)求||CD 的最小值.【解析】(Ⅰ)设椭圆上任意一点(,)M x y ,则222222||(1)12122111213PM x y y y y y y ,[1y ,1],而函数211213z y y 的对称轴为1[1,1]11y ,则其最大值为21114411(213111111, 1441211||1111max PM,即点P 到椭圆上点的距离的最大值为121111;(Ⅱ)设直线11221:,(,),(,)2AB y kx A x y B x y ,联立直线AB 与椭圆方程有2212112y kx x y,消去y 并整理可得,22(121)1290k x kx ,由韦达定理可得,121222129,121121k x x x x k k, 22212121222212366161||()4()121121k k x x x x x x k k k,设3(C x ,3)y ,4(D x ,4)y ,直线111:1y AP y x x ,直线221:1y BP y x x ,联立1111132y y x x y x 以及2211132y y x x y x,可得12341244,(21)1(21)1x x x x k x k x,由弦长公式可得21234124415||1()|||22(21)1(21)1x x CD x x k x k x1212212121225|5|[(21)1][(21)1](21)(21)()1x x x x k x k x k x x k x x66|231555k,当且仅当316k 时等号成立,||CD的最小值为5.5.(2022•北京)已知椭圆2222:1(0)x yE a ba b的一个顶点为(0,1)A,焦距为.(Ⅰ)求椭圆E的方程;(Ⅱ)过点(2,1)P 作斜率为k的直线与椭圆E交于不同的两点B,C,直线AB,AC分别与x轴交于点M,N.当||2MN 时,求k的值.【解析】(Ⅰ)由题意得,12bc,1b,c ,2a ,椭圆E的方程为2214x y .(Ⅱ)设过点(2,1)P 的直线为1(2)y k x,1(B x,1)y,2(C x,2)y,联立得221(2)141y k xx y,即2222(14)(168)16160k x k k x k k,∵直线与椭圆相交, △2222[(168)]4(14)(1616)0k k k k k,0k,由韦达定理得212216814k kx xk,2122161614k kx xk,111ABykx∵, 直线AB为1111yy xx,令0y ,则111xxy,11(1xMy,0),同理22(1xNy ,0),1212211212211||||||()|11(2)(2)22x x x x x xMNy y k x k x k x x212112122()11||||(2)(2)x xk x x k22|216162(168)41414k k,2|2k,1|2,4k .6.(2022•新高考Ⅱ)已知双曲线2222:1(0,0)x y C a b a b的右焦点为(2,0)F,渐近线方程为y .(1)求C 的方程;(2)过F 的直线与C 的两条渐近线分别交于A ,B 两点,点1(P x ,1)y ,2(Q x ,2)y 在C 上,且120x x ,10y .过P且斜率为Q且斜率为的直线交于点M .从下面①②③中选取两个作为条件,证明另外一个成立.①M 在AB 上;②//PQ AB ;③||||MA MB .注:若选择不同的组合分别解答,则按第一个解答计分.【解析】(1)由题意可得ba,2 ,解得1a,b ,因此C 的方程为2213y x ,(2)解法一:设直线PQ 的方程为y kx m ,(0)k ,将直线PQ 的方程代入2213y x 可得222(3)230k x kmx m ,△2212(3)0m k ,120x x ∵122203kmx x k ,2122303m x x k,230k,1222333x x k ,设点M 的坐标为(M x ,)M y,则1122))M M M M y y x x y y x x ,两式相减可得1212)M y y x x ,1212()y y k x x ∵,1212)()M x x k x x ,解得23M kmX k ,两式相加可得12122())M y y y x x ,1212()2y y k x x m ∵,12122)()2M y x x k x x m ,解得M y ,3M M y x k,其中k 为直线PQ 的斜率;若选择①②:设直线AB 的方程为(2)y k x ,并设A 的坐标为3(x ,3)y ,B 的坐标为4(x ,4)y ,则3333(2)y k x y,解得3x,3y ,同理可得4x4y 234243k x x k ,342123ky y k ,此时点M 的坐标满足(2)3M M M My k x y x k,解得234221()32M k X x x k ,34261()32M k y y y k ,M 为AB 的中点,即||||MA MB ;若选择①③:当直线AB 的斜率不存在时,点M 即为点(2,0)F ,此时不在直线3y x k上,矛盾,当直线AB 的斜率存在时,设直线AB 的方程为(2)(0)y m x m ,并设A 的坐标为3(x ,3)y ,B 的坐标为4(x ,4)y ,则3333(2)y m x y,解得3x,3y ,同理可得4x,4y 此时234212()23M m x x x m ,34216()23M my y y m,由于点M 同时在直线3y x k 上,故2362m m k,解得k m ,因此//PQ AB .若选择②③,设直线AB 的方程为(2)y k x ,并设A 的坐标为3(x ,3)y ,B 的坐标为4(x ,4)y ,则3333(2)y k x y,解得3x,3y ,同理可得4x4y 设AB 的中点(C C x ,)C y ,则234212()23C k x x x k ,34216()23C ky y y k ,由于||||MA MB ,故M 在AB 的垂直平分线上,即点M 在直线1()C C y y x x k上,将该直线3y x k 联立,解得2223M C k x x k ,263M C ky y k ,即点M 恰为AB 中点,故点M 在直线AB 上.(2)解法二:由已知得直线PQ 的斜率存在且不为零,直线AB 的斜率不为零,若选由①② ③,或选由②③ ①:由②成立可知直线AB 的斜率存在且不为0.若选①③ ②,则M 为线段AB 的中点,假设AB 的斜率不存在,则由双曲线的对称性可知M 在x 轴上,即为焦点F ,此时由对称性可知P 、Q 关于x 轴对称,从而12x x ,已知不符.综上,直线AB 的斜率存在且不为0,直线AB 的斜率为k ,直线AB 的方程为(2)y k x .则条件①M 在直线AB 上,等价于20000(2)(2)y k x ky k x ,两渐近线的方程合并为2230x y ,联立方程组,消去y 并化简得:2222(3)440k x k x k ,设3(A x ,3)y ,4(B x ,4)y ,线段中点为(N N x ,)N y ,则2342223N x x k x k .26(2)3N N ky k x k ,设0(M x ,0)y ,则条件③||||AM BM 等价于222203030404()()()()x x y y x x y y ,移项并利用平方差公式整理得:3403434034()[2()]()[(2()]0x x x x x y y y y y ,3403403434[2()][2()]0y y x x x y y y x x,00()0N N x x k y y ,3403403434[2()][2()]0y y x x x y y y x x,00()0N N x x k y y ,200283k x ky k ,由题意知直线PM的斜率为QM的斜率为,由1010)y y x x,2020)y y x x,121202)y y x x x ,直线PQ的斜率1201212122)x x x y y m x x x x,直线00:)PM y x x y,即00y y ,代入双曲线的方程为22330x y,即)3y y 中,得0000(()]3y y ,解得P的横坐标为100)]3x y ,同理,2022003()3x y y x ,012002200323x x x x x y x ,03x m y, 条件②//PQ AB 等价于003m k ky x ,综上所述:条件①M 在AB 上等价于200(2)m k ky k x ,条件②//PQ AB 等价于003ky x ,条件③||||AM BM 等价于200283k x ky k .选①② ③:由①②解得20223k x k 20002843k x ky x k , ③成立;选①③ ②:由①③解得:20223k x k ,20263k ky k ,003ky x , ②成立;选②③ ①:由②③解得:20223k x k ,20263k ky k , 02623x k , ①成立.7.(2022•上海)已知椭圆222:1(1)x y a a,A 、B 两点分别为 的左顶点、下顶点,C 、D 两点均在直线:l x a 上,且C 在第一象限.(1)设F 是椭圆 的右焦点,且6AFB,求 的标准方程;(2)若C 、D 两点纵坐标分别为2、1,请判断直线AD 与直线BC 的交点是否在椭圆 上,并说明理由;(3)设直线AD 、BC 分别交椭圆 于点P 、点Q ,若P 、Q 关于原点对称,求||CD 的最小值.【解析】(1)由题可得(0,1)B ,(,0)F c ,因为6AFB,所以1tan tan 63b AFBc c,解得c ,所以214a ,故 的标准方程为2214x y ;(2)直线AD 与直线BC 的交点在椭圆上,由题可得此时(,0)A a ,(0,1)B ,(,2)C a ,(,1)D a ,则直线3:1BC y x a ,直线11:22AD y x a ,交点为3(5a ,4)5,满足2223()45()15a a ,故直线AD 与直线BC 的交点在椭圆上;(3)(0,1)B ,(cos ,sin )P a ,则直线sin 1:1cos BP y x a ,所以sin 1(,1)cos C a,(,0)A a ,(cos ,sin )Q a ,则直线sin :()cos AQ y x a a a,所以2sin (,cos 1D a,所以222222sin cos 4sin cossin 12sin 222222||11cos cos 12222sin cos CD cos sin sin,设tan 2t ,则11||2()21CD t t,因为114a ba b ,所以114411t t t t,则||6CD ,即||CD 的最小值为6.8.(2021•北京)已知椭圆2222:1(0)x y E a b a b的一个顶点(0,2)A ,以椭圆E 的四个顶点围成的四边形面积为.(Ⅰ)求椭圆E 的方程;(Ⅱ)过点(0,3)P 作斜率为k 的直线与椭圆E 交于不同的两点B ,C ,直线AB 、AC 分别与直线3y 交于点M 、N ,当||||15PM PN 时,求k 的取值范围.【解析】(Ⅰ)因为椭圆2222:1(0)x y E a b a b过点(0,2)A ,则2b ,又因为以四个顶点围成的四边形面积为,所以1222a b,解得a ,故椭圆E 的标准方程为22154x y;(Ⅱ)由题意,设过点(0,3)P ,斜率为k 的直线为直线l ,设直线l 的方程为(3)(0)y k x ,即3y kx ,当0k 时,直线l 与椭圆E 没有交点,而直线l 交椭圆E 于不同的两点B ,C ,所以0k ,设1(B x ,1)y ,2(C x ,2)y ,联立方程组223154y kx x y,可得22(45)30250k x kx ,则△22(30)425(45)0k k ,解得||1k ,所以1212223025,4545k x x x x k k,则221212121222036(3)(3)3()945k y y kx kx k x x k x x k ,121212224(3)(3)()645y y kx kx k x x k,直线AB 的方程为11(2)(2)(0)0y y x x ,即1122y y x x ,直线AC 的方程为22(2)(2)0)0y y x x,即2222y y x x ,因为直线AB 交3y 于点M ,所以令3y ,则112M x x y ,故11(,3)2x M y ,同理可得22(,3)2x N y ,注意到12225045x x k,所以1x ,2x 同号,因为120y ,220y ,所以M x ,N x 同号,故||||||||||M N M N PM PN x x x x ,则1212211212(2)(2)|||||||22(2)(2)x x x y x y PM PN y y y y 1221121212(3)(3)2()||2()4x kx x kx x x y y y y 121212122()||2()4kx x x x y y y y 22222253024545||20364844545kk k k k k k5||k ,故||||5||PM PN k ,又||||15PM PN ,即5||15k ,即||3k ,又||1k ,所以1||3k ,故k 的取值范围为[3 ,1)(1 ,3].9.(2021•浙江)如图,已知F 是抛物线22(0)y px p 的焦点,M 是抛物线的准线与x 轴的交点,且||2MF .(Ⅰ)求抛物线的方程:(Ⅱ)设过点F 的直线交抛物线于A ,B 两点,若斜率为2的直线l 与直线MA ,MB ,AB ,x 轴依次交于点P ,Q ,R ,N ,且满足2||||||RN PN QN ,求直线l 在x轴上截距的取值范围.【解析】(Ⅰ)依题意,2p ,故抛物线的方程为24y x ;(Ⅱ)由题意得,直线AB 的斜率存在且不为零,设直线:(1)AB y k x ,将直线AB 方程代入抛物线方程可得,2222(24)0k x k x k ,则由韦达定理有,242,1A B A B x x x x k,则4A B y y ,设直线1:(1)AM y k x ,其中11A A y k x,设直线2:(1)BM y k x ,其中21B B yk x ,则12(1)(1)(1)(1)0011(1)(1)(1)(1)(1)(1)A B A B A B A B A B A B A B A B A B A B A B y y y x y y x y k x x k x k x x k x k k x x x x x x x x,2122244(1)(1)1121A B A B y y k k k x x k k,设直线:2()l y x t ,联立2()(1)y x t y k x ,可得22R k t x k ,则2||||||22R k t k kt x t t k k ,联立12()(1)y x t y k x ,可得1122P k t x k ,则111112||||||22P k t k k t x t t k k ,同理可得,222222,||||22Q Q k t k k tx x t k k,又2||||||RN PN QN ,2112212||||222k k t k k tk kt k k k ,即2222(1)()234k kt k t k k ,22222222(1)343(2)12(2)16161243333()(1)(1)(2)(2)(2)22244t k k k t t k k k k k ,224(21)3(21)t t t t ,即21410t t,解得7t或71)t t ;当直线AB 的斜率不存在时,则直线:1AB x ,(1,2)A ,(1,2)B ,(1,0)M ,直线MA 的方程为1y x ,直线MB 的方程为1y x ,设直线:2()l y x t ,则(12,22)P t t ,2122(,)33t t Q ,(1,22)R t ,(,0)N t ,又2||||||RN PN QN,故22(1)(22)t t 解得t满足(,77,1)(1,) .直线l 在x轴上截距的取值范围为(,77,1)(1,) .10.(2021•新高考Ⅰ)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已知点1(F ,0),2F ,0),点M 满足12||||2MF MF .记M 的轨迹为C .(1)求C 的方程;(2)设点T 在直线12x上,过T 的两条直线分别交C 于A ,B 两点和P ,Q 两点,且||||||||TA TB TP TQ ,求直线AB 的斜率与直线PQ 的斜率之和.【解析】(1)由双曲线的定义可知,M 的轨迹C 是双曲线的右支,设C 的方程为22221(0,0),1x y a b x a b ,根据题意22222c a c a b,解得14a b c,C 的方程为221(1)16y x x ;(2)(法一)设1(,)2T m ,直线AB 的参数方程为1cos 2sin x t y m t,将其代入C 的方程并整理可得,2222(16cos sin )(16cos 2sin )(12)0t m t m ,由参数的几何意义可知,1||TA t ,2||TB t ,则2212222121216117m m t t sin cos cos,设直线PQ 的参数方程为1cos 2sin x y m,1||TP ,2||TQ ,同理可得,212212117m cos ,依题意,22221212117117m m cos cos,则22cos cos ,又 ,故cos cos ,则cos cos 0 ,即直线AB 的斜率与直线PQ 的斜率之和为0.(法二)设1(,)2T t ,直线AB 的方程为11()2y k x t ,1(A x ,1)y ,2(B x ,2)y ,设1212x x ,将直线AB 方程代入C 的方程化简并整理可得,22222111111(16)(2)1604k x k tk x k k t t ,由韦达定理有,22211111212221111624,1616k k t t k k tx x x x k k ,又由111111(,),(,)22A x k x k t T t可得11||)2AT x ,同理可得21||)2BT x ,222111221(1)(12)11||||(1)()()2216k t AT BT k x x k,设直线PQ 的方程为233441(),(,),(,)2y k x t P x y Q x y ,设3412x x ,同理可得22222(1)(12)||||16k t PT QT k ,又||||||||AT BT PT QT ,则22122212111616k k k k ,化简可得2212k k ,又12k k ,则12k k ,即120k k ,即直线AB 的斜率与直线PQ 的斜率之和为0.11.(2021•乙卷(文))已知抛物线2:2(0)C y px p 的焦点F 到准线的距离为2.(1)求C 的方程;(2)已知O 为坐标原点,点P 在C 上,点Q 满足9PQ QF,求直线OQ 斜率的最大值.【解析】(1)由题意知,2p ,24y x .(2)由(1)知,抛物线2:4C y x ,(1,0)F ,设点Q 的坐标为(,)m n ,则(1,)QF m n,9(99,9)PQ QF m nP 点坐标为(109,10)m n ,将点P 代入C 得21004036n m ,整理得22100362594010n n m ,当0n 时,2100259n n K m n,当0n 时,2101019259325n n K m n n n,当且仅当925n n ,即35n 时,等号成立,取得最大值.故答案为:13.12.(2022•甲卷(文))设抛物线2:2(0)C y px p 的焦点为F ,点(,0)D p ,过F 的直线交C 于M ,N 两点.当直线MD 垂直于x 轴时,||3MF .(1)求C 的方程;(2)设直线MD ,ND 与C 的另一个交点分别为A ,B ,记直线MN ,AB 的倾斜角分别为 , .当 取得最大值时,求直线AB 的方程.【解析】(1)由题意可知,当x p 时,222y p,得M y,可知||MD ,||2p FD .则在Rt MFD 中,222||||||FD DM FM,得22())92p,解得2p .则C 的方程为24y x ;(2)设1(M x ,1)y ,2(N x ,2)y ,3(A x ,3)y ,4(B x ,4)y ,当MN 与x 轴垂直时,由对称性可知,AB 也与x 轴垂直,此时2,则0 ,由(1)可知(1,0)F ,(2,0)D ,则1212221212124tan 44MN y y y y k y y x x y y,又N 、D 、B 三点共线,则ND BD k k ,即24240022y y x x,242224002244y y y y,得248y y ,即428y y;同理由M 、D 、A 三点共线,得318y y .则34123434124tan 2()y y y y x x y y y y.由题意可知,直线MN 的斜率不为0,设:1MN l x my ,由241y x x my ,得2440y my ,124y y m ,124y y ,则41tan 4m m,41tan 242m m,则11tan tan 12tan()1111tan tan 122m m m m m m,∵1tan m,1tan 2m,tan 与tan 正负相同,22, 当 取得最大值时,tan() 取得最大值,当0m时,1tan()142m m;当0m 时,tan() 无最大值, 当且仅当12m m,即2m 时,等号成立,tan() 取最大值,此时AB 的直线方程为33344()y y x x y y ,即34344()0x y y y y y ,又123412128()888y y y y m y y y y∵34128816y y y y ,AB的方程为4160x,即40x .13.(2023•甲卷(文))已知直线210x y 与抛物线2:2(0)C y px p 交于A ,B两点,||AB .(1)求p ;(2)设F 为C 的焦点,M ,N 为C 上两点,且0FM FN,求MFN 面积的最小值.【解析】设1(A x ,1)y ,2(B x ,2)y ,联立22102(0)x y y px p,消去x 得:2420y py p ,124y y p ,122y y p ,△21680p p ,(21)0p p ,12p,12|||4AB y y ,216848p p ,2260p p ,(23)(2)0p p ,2p ,(2)由(1)知24y x ,所以(1,0)F ,显然直线MN 的斜率不可能为零,设直线:MN x my n ,1(M x ,1)y ,2(N x ,2)y 由24y x x my n,可得2440y m n ,所以124y y m ,124y y n ,△22161600m n m n ,因为0MF NF,所以1212(1)(1)0x x y y ,即1212(1)(1)0my n my n y y ,即221212(1)(1)()(1)0m y y m n y y n ,将124y y m ,24y n ,代入得22461m n n ,224()(1)0m n n ,所以1n ,且2610n n ,解得3n 或3n 设点F 到直线MN 的距离为d ,所以d12|||MN y y1|n ,所以MNF 的面积11||1|22S MN d n,又3n 或3n 3n 时,MNF 的面积2(212min S .14.(2023•甲卷(理))设抛物线2:2(0)C y px p ,直线210x y 与C 交于A ,B 两点,且||AB .(1)求p 的值;(2)F 为22y px 的焦点,M ,N 为抛物线上的两点,且0MF NF,求MNF 面积的最小值.【解析】设1(A x ,1)y ,2(B x ,2)y ,联立22102(0)x y y px p,消去x 得:2420y py p ,124y y p ,122y y p ,△21680p p ,(21)0p p ,12p,12|||4AB y y ,216848p p ,2260p p ,(23)(2)0p p ,2p ;(2)由(1)知24y x ,所以(1,0)F ,显然直线MN 的斜率不可能为零,设直线:MN x my n ,1(M x ,1)y ,2(N x ,2)y ,由24y x x my n,可得2440y my n ,所以124y y m ,124y y n ,△22161600m n m n ,因为0MF NF ,所以1212(1)(1)0x x y y ,即1212(1)(1)0my n my n y y ,即221212(1)(1)()(1)0m y y m n y y n ,将124y y m ,24y n ,代入得22461m n n ,224()(1)0m n n ,所以1n ,且2610n n ,解得3n 或3n 设点F 到直线MN 的距离为d ,所以d12|||MN y y1|n ,所以MNF 的面积11||1|22S MN d n ,又3n 或3n 3n 时,MNF 的面积2(212min S .15.(2023•天津)设椭圆22221(0)x y a b a b的左、右顶点分别为1A ,2A ,右焦点为F ,已知1||3A F ,2||1A F .(Ⅰ)求椭圆方程及其离心率;(Ⅱ)已知点P 是椭圆上一动点(不与顶点重合),直线2A P 交y 轴于点Q ,若△1A PQ 的面积是△2A FP 面积的二倍,求直线2A P 的方程.【解析】(Ⅰ)由题意可知,31a c a c ,解得21a c,222413b a c .则椭圆方程为22143x y ,椭圆的离心率为12c e a ;(Ⅱ)由题意可知,直线2A P 的斜率存在且不为0,当0k 时,直线方程为(2)y k x ,取0x ,得(0,2)Q k .联立22(2)143y k x x y ,得2222(43)1616120k x k x k .△2222(16)4(43)(1612)1440k k k ,221612243P k x k ,得228643P k x k ,则21243P k y k .11212322111216124(2)4()224343A PQ A A Q A A Pk k k S S S k k k .22211261()24343A FP k k S k k . 3221612124343k k k k k ,即223k ,得6(0)2k k ;同理求得当0k 时,62k . 直线2A P 的方程为6(2)2y x .16.(2022•天津)椭圆22221(0)x y a b a b的右焦点为F 、右顶点为A ,上顶点为B ,且满足||3||2BF AB .(1)求椭圆的离心率e ;(2)直线l 与椭圆有唯一公共点M ,与y 轴相交于(N N 异于)M .记O 为坐标原点,若||||OM ON ,且OMN 3【解析】(1)∵22||3||BF aAB a b 22234a a b ,223a b ,2223()a a c ,2223a c ,222633c e a ;(2)由(1)可知椭圆为222213x y a a,即2223x y a ,设直线:l y kx m ,联立2223x y a ,消去y 可得:2222(31)6(3)0k x kmx m a ,又直线l 与椭圆只有一个公共点,△2222364(31)(3)0k m k m a ,2223(31)m a k ,又2331M km x k , 22233131M M k m m y kx m m k k ,又||||OM ON , 222223(()3131km m m k k ,解得213k,3k ,又OMN的面积为2113||||||||2231M km ON x m k ,212224m ,又k 2223(31)m a k ,26a ,22b , 椭圆的标准方程为22162x y .17.(2022•新高考Ⅰ)已知点(2,1)A 在双曲线2222:1(1)1x y C a a a 上,直线l 交C 于P ,Q 两点,直线AP ,AQ 的斜率之和为0.(1)求l 的斜率;(2)若tan PAQ ,求PAQ 的面积.【解析】(1)将点A 代入双曲线方程得224111a a ,化简得42440a a ,22a ,故双曲线方程为2212x y ,由题显然直线l 的斜率存在,设:l y kx m ,设1(P x ,12)(y Q x ,2)y ,则联立双曲线得:222(21)4220k x kmx m ,故122421km x x k ,21222221m x x k ,12121212111102222AP AQ y y kx m kx m k k x x x x ,化简得:12122(12)()4(1)0kx x m k x x m ,故2222(22)4(12)(4(1)02121k m km m k m k k ,即(1)(21)0k m k ,而直线l 不过A 点,故1k ;(2)设直线AP 的倾斜角为,由tan PAQ22tan21tan 2PAQ PAQ,得tan 22PAQ 由2PAQ , 2PAQ,得tan AP k,即1112y x ,联立1112y x ,及221112x y得1110533x y ,同理22x y 故12122068,39x x x x ,而12||2|,|||2|AP x AQ x,由tan PAQsin 3PAQ,故12121||||sin 2()4|29PAQ S AP AQ PAQ x x x x .18.(2023•新高考Ⅱ)已知双曲线C中心为坐标原点,左焦点为( 0).(1)求C 的方程;(2)记C 的左、右顶点分别为1A ,2A ,过点(4,0) 的直线与C 的左支交于M ,N 两点,M 在第二象限,直线1MA 与2NA 交于P ,证明P 在定直线上.【解析】(1)双曲线C中心为原点,左焦点为( 0),则222c a b c c e a,解得24a b ,故双曲线C 的方程为221416x y ;(2)证明:过点(4,0) 的直线与C 的左支交于M ,N 两点,则可设直线MN 的方程为4x my ,1(M x ,1)y ,2(N x ,2)y ,记C 的左,右顶点分别为1A ,2A ,则1(2,0)A ,2(2,0)A ,联立224416x my x y ,化简整理可得,22(41)32480m y my ,故△222(32)448(41)2641920m m m 且2410m ,1223241m y y m ,1224841y y m ,直线1MA 的方程为11(2)2y y x x,直线2NA 方程22(2)2y y x x ,故21211212(2)(2)22(2)(6)y x y my x x y x y my 121211212()26my y y y y my y y 12212483222414148641m m y m m m y m 1212162141483641m y m m y m ,故2123x x ,解得1x ,所以1P x ,故点P 在定直线1x 上运动.19.(2021•上海)已知22:12x y ,1F ,2F 是其左、右焦点,直线l 过点(P m,0)(m ,交椭圆于A ,B 两点,且A ,B 在x 轴上方,点A 在线段BP 上.(1)若B 是上顶点,11||||BF PF ,求m 的值;(2)若1213F A F A ,且原点O 到直线l的距离为15,求直线l 的方程;(3)证明:对于任意m 12//F A F B 的直线有且仅有一条.【解析】(1)因为 的方程:2212x y ,所以22a ,21b ,所以2221c a b ,所以1(1,0)F ,2(1,0)F ,若B 为 的上顶点,则(0,1)B ,所以1||BF ,1||1PF m ,又11||||BF PF ,所以1m(2)设点A ,sin ) ,则2221211)213F A F A sin cos sin ,因为A 在线段BP 上,横坐标小于0,解得cos ,故()33A ,设直线l的方程为(0)33y kx k ,由原点O 到直线l,则15d ,化简可得231030k k ,解得3k 或13k ,故直线l的方程为13y x或3y x(舍去,无法满足m ,所以直线l的方程为139y x ;(3)联立方程组2212y kx km x y ,可得22222(12)4220k x k mx k m ,设1(A x ,1)y ,2(B x ,2)y ,则222121222422,1212k m k m x x x x k k ,因为12//F A F B ,所以2112(1)(1)x y x y ,又y kx km ,故化简为122212x x k ,又122216882||||1212k k m x x k k ,两边同时平方可得,2224210k k m ,整理可得22142k m ,当m 时,221042k m ,因为点A ,B 在x 轴上方,所以k 有且仅有一个解,故对于任意m ,使得12//F A F B 的直线有且仅有一条.20.(2021•甲卷(文))在直角坐标系xOy 中,以坐标原点为极点,x 轴正半轴为极轴建立极坐标系,曲线C的极坐标方程为 .(1)将C 的极坐标方程化为直角坐标方程;(2)设点A 的直角坐标为(1,0),M 为C 上的动点,点P满足AP ,写出P 的轨迹1C 的参数方程,并判断C 与1C 是否有公共点.【解析】(1)由极坐标方程为,得2cos ,化为直角坐标方程是22x y ,即22(2x y,表示圆心为C 0)(2)【解法1】根据题意知,点P 的轨迹是以A为缩放比例将圆1C 作位似变换得到的,因此1C的圆心为(3 0),半径差为2 ,所以圆C 内含于圆1C ,圆C 与圆1C 没有公共点.【解法2】设点P 的直角坐标为(,)x y ,1(M x ,1)y ,因为(1,0)A ,所以(1,)AP x y ,1(1AM x ,1)y ,由AP ,即1111)x x y ,解得11(1)122x x y y ,所以1)1M x)y ,代入C的方程得221)1)2x ,化简得点P的轨迹方程是22(34x y,表示圆心为1(3C ,0),半径为2的圆;化为参数方程是32cos 2sin x y, 为参数;计算1|||(332CC ,所以圆C 与圆1C 内含,没有公共点.21.(2023•北京)已知椭圆2222:1(0)x y E a b a b,A 、C 分别为E 的上、下顶点,B 、D 分别为E 的左、右顶点,||4AC .(1)求E 的方程;(2)点P 为第一象限内E 上的一个动点,直线PD 与直线BC 交于点M ,直线PA 与直线2y 交于点N .求证://MN CD .【解析】(1)由题意可得:24b,c e a,222a b c ,解得2b ,29a , 椭圆E 的方程为22194x y .(2)证明:(0,2)A ,(3,0)B ,(0,2)C ,(3,0)D ,直线BC 的方程为132x y ,化为2360x y .设直线AP 的方程为:2y kx ,(0)k ,4(N k ,2) .联立222194y kx x y ,化为:22(49)360k x kx ,解得0x 或23649k k,236(49k P k ,22818)49k k .直线PD 方程为:22218849(3)36349k k y x k k ,即22188(3)273612k y x k k ,与2360x y 联立,解得26432k x k k ,2281896k y k k.264(32k M k k,2281896k k k .2228182296464332MN k k k k k k k k,23CD k,//MN CD .22.(2021•新高考Ⅱ)已知椭圆C 的方程为22221(0)x y a b a b,右焦点为F ,0).(Ⅰ)求椭圆C 的方程;(Ⅱ)设M ,N 是椭圆C 上的两点,直线MN 与曲线222(0)x y b x 相切.证明:M ,N ,F 三点共线的充要条件是||MN .【解析】(Ⅰ)由题意可得,椭圆的离心率3c a,又c所以a 2221b a c ,故椭圆的标准方程为2213x y ;(Ⅱ)证明:先证明充分性,当||MN 时,设直线MN 的方程为x ty s ,此时圆心(0,0)O 到直线MN的距离1d ,则221s t ,联立方程组2213x ty s x y ,可得222(3)230t y tsy s ,则△22222244(3)(3)12(3)24t s t s t s ,因为2||3MN t ,所以21t ,22s ,因为直线MN 与曲线222(0)x y b x 相切,所以0s,则s ,则直线MN的方程为x ty恒过焦点F ,故M ,N ,F 三点共线,所以充分性得证.若M ,N ,F 三点共线时,设直线MN的方程为x my ,则圆心(0,0)O 到直线MN的距离为1d ,解得21m ,联立方程组2213x my x y,可得22(3)10m y ,即2410y ,所以||44MN所以必要性成立;综上所述,M,N,F三点共线的充要条件是||MN.23.(2021•天津)已知椭圆22221(0)x y a ba b的右焦点为F,上顶点为B,离心率为,且||BF.(1)求椭圆的标准方程;(2)直线l与椭圆有唯一的公共点M,与y轴的正半轴交于点N,过N与BF垂直的直线交x轴于点P.若//MP BF,求直线l的方程.【解析】(1)因为离心率5e,||BF所以222caaa b c,解得a ,2c ,1b ,所以椭圆的方程为2215x y .(2)先证明椭圆22221x ya b上过点(M x,)y的椭圆的切线方程为:00221xx yya b.由于椭圆过点0(x,0)y,则2200221x ya b①,对椭圆求导得22b xya y,即切线的斜率22b xka y,故切线的方程2002()b xy y x xa y,将①代入得00221xx yya b.则切线MN 的方程为0015x x y y ,令0x ,得01N y y,因为PN BF ,所以1PN BF k k ,所以1(12PN k ,解得2NP k ,设1(P x ,0),则01120NPy k x ,即1012x y ,因为//MP BF ,所以MP BF k k ,所以0001122y x y ,即000122y x y ,所以000122x y y,又因为220015x y ,所以22002042115520y y y ,解得06y ,因为0N y ,所以00y ,所以06y,036x ,所以6156y,即0x y .24.(2021•甲卷(文))抛物线C 的顶点为坐标原点O ,焦点在x 轴上,直线:1l x 交C 于P ,Q 两点,且OP OQ .已知点(2,0)M ,且M 与l 相切.(1)求C ,M 的方程;(2)设1A ,2A ,3A 是C 上的三个点,直线12A A ,13A A 均与M 相切.判断直线23A A 与M 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解析】(1)因为1x 与抛物线有两个不同的交点,故可设抛物线C 的方程为:22(0)y px p ,令1x ,则2y p ,根据抛物线的对称性,不妨设P 在x 轴上方,Q 在x 轴下方,故2),(1,2P p Q p ,因为OP OQ ,故112(202p p p,抛物线C 的方程为:2y x ,因为M 与l 相切,故其半径为1,故22:(2)1M x y .另(1)根据抛物线的对称性,由题意可得45POx QOx ,因此点P ,Q 的坐标为(1,1) ,由题意可设抛物线C 的方程为:22(0)y px p ,可得12p ,因此抛物线C 的方程为2y x .而圆M 的半径为圆心M 到直线l 的距离为1,可得M 的方程为22(2)1x y .(2)很明显,对于12A A 或者13A A 斜率不存在的情况以及23A A 斜率为0的情况满足题意.否则:设11(A x ,1)y ,22(A x ,2)y ,33(A x ,3)y .当1A ,2A ,3A 其中某一个为坐标原点时(假设1A 为坐标原点时),设直线12A A 方程为0kx y ,根据点(2,0)M 到直线距离为11,解得k 联立直线12A A 与抛物线方程可得3x ,此时直线23A A 与M 的位置关系为相切,当1A ,2A ,3A 都不是坐标原点时,即123x x x ,直线12A A 的方程为1212()0x y y y y y ,1 ,即22212121(1)230y y y y y ,同理,由对称性可得,22213131(1)230y y y y y ,所以2y ,3y 是方程222111(1)230y t y t y 的两根,则2112323221123,11y y y y y y y y ,依题意有,直线23A A 的方程为2323()0x y y y y y ,令M 到直线23A A 的距离为d ,则有22122223122123213(2)(2)1121()1()1y y y y d y y y y ,此时直线23A A 与M 的位置关系也为相切,综上,直线23A A 与M 相切.(2)另设2(i i A y ,)i y ,1i ,2,3,由直线的两点式可知,直线12A A 的方程为222122122()()()()y y y y y y x y ,化简可得1212()0x y y y y y ,因为直线12A A 与圆M2212121(2)1()y y y y ,整理得22212121(1)230y y y y y ,同理有22213131(1)230y y y y y ,所以2y ,3y 是关于y 的方程222111(1)230y y y y y 的两个根,则2112323221123,11y y y y y y y y ,依题意有,直线23A A 的方程为2323()0x y y y y y ,令M 到直线23A A 的距离为d ,则有22122223122123213(2)(2)1121()1()1y y y y d y y y y ,此时直线23A A 与M 的位置关系也为相切,综上,直线23A A 与M 相切.25.(2023•乙卷(文))已知椭圆2222:1(0)y x C a b a b的离心率为3,点(2,0)A 在C 上.(1)求C 的方程;(2)过点(2,3) 的直线交C 于点P ,Q 两点,直线AP ,AQ 与y 轴的交点分别为M ,N ,证明:线段MN 的中点为定点.【解析】(1)由题意,22232c a b a b c,解得32a b c . 椭圆C 的方程为22194y x ;证明:(2)如图,要使过点(2,3) 的直线交C 于点P ,Q 两点,则PQ 的斜率存在且小于0,设:3(2)PQ y k x ,即23y kx k ,0k ,1(P x ,1)y ,2(Q x ,2)y ,联立2223194y kx k y x ,得22(49)8(23)16(3)0k x k k x k k .△22[8(23)]4(49)16(3)17280k k k k k k .1228(23)49k k x x k ,12216(3)49k k x x k ,直线11:(2)2y AP y x x,取0x ,得112(0,)2y M x ;直线22:(2)2y AQ y x x,取0x ,得222(0,2y N x . 1212211212222(2)2(2)22(2)(2)y y y x y x x x x x 12211212(23)(2)(23)(2)22()4kx k x kx k x x x x x 121212122(43)()4(23)22()4kx x k x x k x x x x 222216(3)8(23)2(43)4(23)4949216(3)8(23)244949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32322322223296649648723272481082164832481636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1082636.MN 的中点为(0,3),为定点.。

高考数学百大经典例题曲线和方程(新课标)

高考数学百大经典例题曲线和方程(新课标)

典型例题一例 1 假如命题“坐标知足方程 f x, y 0 的点都在曲线 C 上”不正确,那么以下正确的命题是( A)曲线C上的点的坐标都知足方程 f x, y0 .( B)坐标知足方程 f x, y 0 的点有些在C上,有些不在 C 上.( C)坐标知足方程 f x, y 0 的点都不在曲线 C 上.( D)必定有不在曲线 C 上的点,其坐标知足方程 f x, y0 .剖析:原命题是错误的,即坐标知足方程 f x, y0 的点不必定都在曲线 C 上,易知答案为 D.典型例题二例 2 说明过点P(5 ,1) 且平行于 x 轴的直线l和方程y 1所代表的曲线之间的关系.剖析:“曲线和方程”的定义中所列的两个条件正好构成两个会合相等的充要条件,二者缺一不行.此中“曲线上的点的坐标都是方程 f ( x , y)0的解”,即纯粹性;“以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是曲线上的点” ,即齐备性.这是我们判断方程是否是指定曲线的方程,曲线是否是所给方程的曲线的准则.解:以下列图所示,过点 P 且平行于x轴的直线 l 的方程为y 1 ,因此在直线l上的点的坐标都知足y 1 ,所以直线 l 上的点都在方程y 1 表示的曲线上.可是以y 1这个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不会都在直线l 上,所以方程y 1 不是直线 l 的方程,直线 l 不过方程y 1 所表示曲线的一部分.说明:本题中曲线上的每一点都知足方程,即知足纯粹性,但以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不都在曲线上,即不知足齐备性.典型例题三例 3说明到坐标轴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与方程y x 所表示的直线之间的关系.剖析:该题应当抓住“纯粹性”和“齐备性”来进行剖析.解:方程 y x 所表示的曲线上每一个点都知足到坐标轴距离相等.可是“到坐标轴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上的点不都知足方程y x ,比如点( 3 , 3)到两坐标轴的距离均为3,但它不知足方程y x .所以不可以说方程y x 就是全部到坐标轴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方程,到坐标轴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也不可以说是方程y x 所表示的轨迹.说明:本题中“以方程的解为坐标点都在曲线上” ,即知足齐备性,而“轨迹上的点的坐标不都知足方程” ,即不知足纯粹性.只有二者全切合,方程才能叫曲线的方程,曲线才能叫方程的曲线.典型例题四例 4 曲线x2( y 1) 2 4 与直线 y k (x2)4 有两个不一样的交点,求k 的取值范围.有一个交点呢?无交点呢?剖析:直线与曲线有两个交点、一个交点、无交点,就是由直线与曲线的方程构成的方程组分别有两个解、一个解和无解,也就是由两个方程整理出的对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分别知足0、0 、0 .解:由y k( x 2) 4,x2( y1) 2 4.得 (1k 2 )x22k(3 2)x(3 2)2 4 0k k∴4k 2 (32k )24(1 k 2 )[( 3 2k)24] 4(4k 212k5)4(2k 1)(2k 5)∴当0 即( 2k1)( 2k5)0,即1k5时,直线与曲线有两个不一样的交点.22当0即 (2k1)( 2k5)0 ,即k 1或 k52时,直线与曲线有一个交点.2当0即 (2k1)( 2k5)0 ,即k 1或 k52时,直线与曲线没有公共点.2说明:在判断直线与曲线的交点个数时,因为直线与曲线的方程构成的方程组解的个数与由双方程联立所整理出的对于x (或y)的一元方程解的个数相同,所以假如上述一元方程是二次的,即可经过鉴别式来判断直线与曲线的交点个数,但假如是两个二次曲线相遇,两曲线的方程构成的方程组解的个数与由方程组所整理出的一元方程解的个数不必定相同,所以碰到此类问题时,不要盲目套用上例方法,必定要做到详细问题详细剖析.典型例题五例 5 若曲线y a x 与y x a(a 0) 有两个公共点,务实数 a 的取值范围.剖析:将“曲线有两个公共点”转变为“方程有两个不一样的解” ,从而研究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个数问题.若将两条曲线的大概形状现出来,或允许能获得一些启迪.y a x 解法一:由y 得: y a y ax a∵ y 0 ,∴y2a2 ( y a) 2,即 (a21) y22a3 y a40 .要使上述方程有两个相异的非负实根.4a64a4 (a21)02a3则有:0a21a4a210又∵ a0∴解之得: a 1 .∴所务实数 a 的范围是 (1,) .解法二:y a x 的曲线是对于y 轴对称且极点在原点的折线,而y x a 表示斜率为 1 且过点(0 , a)的直线,由下列图可知,当a 1时,折线的右支与直线不订交.所以两曲线只有一个交点,当 a 1 时,直线与折线的两支都订交,所以两条直线有两个相异的交点.说明:这种题较好的解法是解法二,即利用数形联合的方法来探究.若题设条件中“ a 0”改为 a R 呢,请自己探究.典型例题六例 6 已知AOB ,此中A(6 , 0),O(0 , 0),B(0 , 3),则角 AOB均分线的方程是y x (以下列图),对吗?剖析:本题主要观察曲线方程看法掌握和理解的程度,重点是理解三角形内角均分线是一条线段.解:不对,因为AOB 内角均分线是一条线段OC ,而方程y x 的图形是一条直线.如点 P(8,8)坐标合适方程y x ,但点P 不在AOB 内角AOB 的均分线上.综合上述内角AOB 均分线为:y x(0x2) .说明:判断曲线的方程或方程的曲线,重要扣定义,两个条件缺一不行,重点是要搞清楚曲线的范围.典型例题七例 7判断方程y x22x 1 所表示的曲线.剖析:依据方程的表面形式,很难判断方程的曲线的形状,所以必需先将方程进行等价变形.解:由原方程22 1 可得:y x xy x 1 ,即 yx 1 ( x1), x 1 ( x1),∴方程 y x22x1的曲线是两条射线,以下图:说明:判断方程表示的曲线,在化简变形方程时要注意等价变形.如方程 x 1y 2等价于 ( x 1)2y 2 且x 1,即 y ( x 1)22( x 1) ,原方程的曲线是抛物线一部分.典型例题八例 8 以下图,已知 A 、 B 是两个定点,且 AB 2 ,动点 M 到定点 A 的距离是4,线段 MB 的垂直均分线 l交线段 MA 于点 P ,求动点 P 的轨迹方程.剖析:本题第一要成立合适直角坐标系,动点P知足的条件(等量关系)题设中没有明显给出,要从题意中剖析找出等量关系.连接PB,则 PM PB ,由此PA PB PA PM AM 4 ,即动点 P 到两定点 A , B 距离之和为常数.解:过 A , B 两点的直线为x 轴,A,B两点的中点O为坐标原点,成立直角坐标系∵ AB 2,∴ A, B 两点坐标分别为( 1, 0), (1, 0).连接 PB .∵ l 垂直均分线段BM ,∴PM PB,PA PB PA PM AM 4.设点 P( x , y) ,由两点距离公式得(x 1) 2y2( x 1)2y2 4 ,化简方程,移项两边平方得(移项 )2 ( x 1) 2y2 4 x .两边再平方移项得:x2y21 ,即为所求点P 轨迹方程.43说明:经过剖析题意利用几何图形的相关性质,找出P 点与两定点 A , B 距离之和为常数 4 ,是解本题的重点.方程化简过程也是很重要的,且化简过程也保证了等价性.典型例题九例9 过P2,4点作两条相互垂直的直线l1, l 2,若 l1交 l1轴于A, l2交 y 轴于 B ,求线段 AB 中点 M 的轨迹方程.解:连接 PM ,设M x,y,则 A 2x,0,yB 0,2 y .BP ∵l1l 2∴PAB为直角三角形.M由直角三角形性质知O A x1ABPM2图2即x 2 2y 4 214x2 4 y 2化简得 M 的轨迹方程为2x 2 y 5 0说明:本题也能够用勾股定理求解,还能够用斜率关系求解,所以本题可有三种解法.用斜率求解的过程要麻烦一些.典型例题十例 10222( k 是常数)的动点P 的轨迹方程.求与两定点 A 、 B 知足 PA PB k剖析:按求曲线方程的方法步骤求解.解法一:如图甲,取两定点 A 和 B 的连线为x轴,过 AB 的中点且与 AB 垂直的直线为 y 轴成立坐标系.2( x a)2y22a)2y2设 A( a , 0) , B(a , 0) , P( x , y) ,则:PA, PB ( x.据题意,222,有 ( x a)2y2( x a) 2y2k 2得 4ax k 2.PA PB k因为 k 是常数,且 a0 ,所以x k2P 的轨迹是一条平为动点的轨迹方程,即动点4a行于y 轴的直线.解法二:如图乙,取 A 与B 两点连线为x 轴,过 A 点且与AB 垂直的直线为y 轴成立坐标系.设 A(0,0) , B( a , 0), P(x , y) ,则:2x22(x a)2y 2.PA y 2, PB据题意,22k 2,有x2y 2( x a) 2y2k2,PA PBa2k 2a2k2,它是平行于y 轴的一条直线.得 x2a,即动点 P 的轨迹方程为x2a解法三:如图丙成立坐标系,设 A(x1, y1 ) , B( x2 , y2 ) , P( x , y) ,则2(x x1 ) 22( x x2 )( y y2 ) 2.PA( y y1 )2, PB2据题意, PA 2PB2k 2,有( x x1) 2( y y1 ) 2(x x2 ) 2( y y2 ) 2k2,整理后获得点P 的轨迹方程为:2( x2x1 ) x2( y2y1) y x12y12x22y22k20 ,它是一条直线.说明:由上边介绍的三种解法,能够看到对于同一条直线,在不一样的坐标系中,方程不同,合适成立坐标系如解法一、解法二,获得的方程形式简单、特征明显,一看便知是直线.而解法三获得的方程烦杂、冗长,若以此为基础研究其余问题,会惹起不用要的麻烦.所以,在求曲线方程时,依据详细状况适入选用坐标系十分重要.此外,也要注意到本题所求的是轨迹的方程,在作解答表述时应重申曲线的方程,而不是曲线.典型例题十一例 11 两直线分别绕着定点 A 和 B ( AB2a )在平面内转动,且转动时保持相互垂直,求两直线的交点P 的轨迹方程.剖析:成立合适的直角坐标系,利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列出动点所知足的等式.解:取直线 AB 为x轴,取线段AB 的中点 O 为原点成立直角坐标系,则:A( a , 0) , B(a , 0) ,P属于会合 C P22AB2PA PB.设 P(x , y) ,则 ( x a)2y2( x a) 2y2( 2a) 2,化简得 x2y2a2.这就是两直线的交点P 的轨迹方程.说明:本题易出现以下解答错误:取直线 AB 为x轴,取线段 AB 的中点 O 为原点成立直角坐标系,则:A( a , 0), B(a , 0) ,交点P属于会合C P PA PB P k PA k PB1 .设 P(x , y) ,则k PAy( x a) ,k PBy( x a) ,x a x ay y 故a 1,即x2y2 a 2(x a ).x a x要知道,当 PA x 轴且另向来线与x 轴重合时,仍有两直线相互垂直,此时两直线交点为 A .相同 PB x 轴重合时,且另向来线与x 轴仍有两直线相互垂直,此时两直线交点为 B .因此,A( a , 0) 与 B(a , 0) 应为所求方程的解.纠正的方法是:当PA 或 PB 的斜率不存在时,即x a 时,A(a , 0)和 B( a , 0) 也在曲线上,故所求的点P 的轨迹方程是x2y2 a 2.求出曲线上的点所合适的方程后,不过形式上的曲线方程,还一定对以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作观察,既要剔除不合适的部分,也不要遗漏知足条件的部分.典型例题十二例12如图, Rt ABC 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 a 和b( a b) ,A与B 两点分别在x 轴的正半轴和y 轴的正半轴上滑动,求直角极点 C 的轨迹方程.剖析: 由已知ACB 是直角, A 和 B 两点在座标轴上滑动时, AOB 也是直角,由平面几何知识, A 、 C 、 B 、 O 四点共圆,则有 ABC AOC ,这就是点 C 知足的几 何条件.由此列出极点 C 的坐标合适的方程.解:设点 C 的坐标为 ( x , y) ,连接 CO ,由ACB AOB 90 ,所以 A 、O 、B 、C 四点共圆.b,tan AOCy ,有 y b ,即 ybx .从而 AOCABC .由 tan ABCax x aa注意到方程表示的是过原点、斜率为b的一条直线,而题目中的A 与B 均在两坐标轴bC a点的轨迹不会是一条直线, 而是直线的一部分. 我的正半轴上滑动, 因为 a 、 为常数, 故们可观察 A 与 B 两点在座标轴上的极端地点,确立C 点坐标的范围.以下列图,当点A 与原点重合时,SABC1AB x1 a2 b 2 x ,所以 xab .22a 2b 2以下列图,当点B 与原点重合时,C 点的横坐标 x BD .由射影定理, BC2BD AB ,即 a 2xa 2b 2 ,有 xa 2 .由已知 ab ,ab a2.所以b2a2a2b2故 C 点的轨迹方程为:y bx (ab x a 2).a a2b2 a 2b2说明:求出曲线上的点所合适的方程后,不过形式上的曲线方程,还一定对以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作观察,剔除不合适的部分.典型例题十三例 13 过点P(3 , 2)作两条相互垂直的直线l1、l2,若 l1交 x 轴于A, l2交y轴于B,M 在线段 AB 上,且 AM : BM1: 3,求 M 点的轨迹方程.剖析:如图,设 M ( x , y) ,题中几何条件是 l1l 2,在分析几何中要表示垂直关系的代数关系式就是斜率乘积为-1,所以要求M的轨迹方程即x 、y之间的关系,第一要把 l 1、l 2的斜率用 x 、y表示出来,而表示斜率的重点是用x 、y表示A、B两点的坐标,由题可知 M 是 A 、 B 的定比分点,由定比分点坐标公式即可找出 A 、 B 、 M 坐标之间的关系,从而表示出 A 、 B 两点的坐标,并求出 M 点的轨迹方程.解:设 M (x , y) , A(a , 0) , B(0 , b)∵ M 在线段 AB 上,且 AM : BM 1:3.∴ M 分AB所成的比是 1 ,3xa1143a x ,由1,得3bb4y y3113∴ A(4x , 0) 、 B(0 , 4 y) 3又∵ P(3 , 2) , ∴ l 1 的斜率 k 12, l 2 的斜率 k 24 y2 4 .3 x3324 y 2∵ l 11.l 2 ,∴34x33化简得: 4x 8y 130 .说明: 本题的上述解题过程其实不严实,因为 k 1 需在 x9x9时才能成立,而当时,44 A(3 , 0) , l 1 的方程为 x 3 .所以 l 2 的方程是 y2.故 B(0, 2),可求得 M (9 1 , ) ,而( 9 , 1) 也知足方程 4x4 28 y 13 0 .故所求轨迹的方程是4x 8 y 13 0 .这种题在解4 2答时应注意考虑齐备性和纯粹性.典型例题十四例14如图,已知两点 P( 2 , 2) ,Q(0 , 2)以及向来线l :yx,设长为2 的线段AB在直线l 上挪动.求直线PA 和 QB 的交点M 的轨迹方程.剖析 1:设 M ( x , y) ,题中的几何条件是 AB2 ,所以只要用 ( x , y) 表示出 A 、 B两点的坐标,即可求出曲线的方程,而要表示A 点坐标可先找出 A 、 M 两点坐标的关系,明显 P 、 A 、 M 三点共线. 这样即可找出 A 、 M 坐标之间的关系,从而表示出 A 的坐标, 同理即可表示出 B 的坐标,问题便能够水到渠成.解法一: 设 M ( x , y) 、 A( a , a) 、 B(b , b) (b a) .由 P 、 A 、M 三点共线可得:a2 y2(利用 PA 与 MP 斜率相等获得)a2 x 22x 2 y∴ a.x y 4由 Q 、B、M三点共线可得b2 y 2 .b x2x∴ b.x y 2又由 AB 2 得2(a b)2 2 .∴ b a 1,∴2x2x 2 y 1 .y2x y4x化简和所求轨迹方程为:x2y2 2 x 2 y 8 0 .剖析 2:本题也能够先用P 、 A 、 M 三点共线表示出 A 点坐标,再依据 AB 2 表示出 B 点坐标,而后利用Q 、B、M三点共线也可求得轨迹方程.解法二:设 M ( x , y) , A( a , a)由 AB 2 且 B 在直线 y x 上且 B 在 A 的上方可得:B( a 1 , a 1)由解法一知2x 2 y ay,x4∴B(3x y 4 , 3x y 4 )x y 4 x y 4又由 Q 、B、M三点共线可得:3x y4 x y 2y 24.3x y4xx y4化简得所求轨迹方程为:x2y2 2 x 2 y 8 0 .解法三:因为 AB 2 且 AB 在直线 y x 上所以可设 A(a , a), B(a 1 , a1) .则直线 AP 的方程为:(a2)( y 2) (a 2)( x 2)直线 BQ 的方程为: (a 1)( y 2) (a 1)xx21 a由上述两式解得a( a0)2y1aa( x1) 2a244∴a 2422( y1)a a24∴ ( x 1)2( y 1)28 ,即 x 2y 22x 2 y8 0 .而当 a0 时,直线 AP 与BQ平行,没有交点.∴所求轨迹方程为x2y 22x 2 y 8 0 .说明:本题的前两种方法属于直接法,相对较繁,尔后一种方法,事实上它波及到参数的思想 ( a为参数 ),利用交点求轨迹方程.一般先把交点表示为对于参数的坐标,而后消去参数,这也反应出运动的看法.。

2023届高三第七次百校大联考数学试题(新高考) (2)

2023届高三第七次百校大联考数学试题(新高考) (2)

一、单选题二、多选题1. 如图,在中,分别为的中点,为上一点,且满足,则()A.B .1C.D.2. 如图,在棱长为1的正方体中,P 为正方形内(包括边界)的一动点,E ,F 分别为棱的中点,若直线与平面无公共点,则线段的长度的最小值是()A.B.C.D .13. 已知是定义在R 上的且以2为周期的偶函数,当时,,如果直线与曲线恰有两个不同的交点,则实数的值为A.B.C .0D.4. 已知抛物线C:的焦点为F ,点M 在C 上,O为坐标原点,若,,则p =( )A .2B .4C .2或D .2或5. 已知,(为自然对数的底数),则a ,b ,的大小关系为( )A.B.C.D.6.已知,则( )A.B.C.D.7. 已知i是虚数单位,若,则( )A .1B.C.D .38. 在锐角中,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已知,则的取值范围是( )A.B.C.D.9. 已知随机变量的概率密度函数为,且的极大值点为,记,,则( )A.B.C.D.2023届高三第七次百校大联考数学试题(新高考) (2)2023届高三第七次百校大联考数学试题(新高考) (2)三、填空题四、解答题10.设函数的定义域为,且是奇函数,当时,;当时,.当变化时,函数的所有零点从小到大记为,则的值可以为( )A .3B .5C .7D .91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若随机变量,则B.若随机变量,且,则C .一组数据11,12,12,13,14,15,16,18,20,22的第80百分位数为19D .若,,,则事件与事件相互独立12. 下列等式中正确的是( )A.B.C.D.13.已知集合,,则____________.14. 在空间直角坐标系Oxyz 中,已知点,,,若平面轴,且,则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的正弦值为___________.15. 已知,则______.______.16.设,化简:.17. 如图,在四棱锥中,,且.(1)证明:平面平面;(2)若,,且四棱锥的体积为,求该四棱锥的侧面积.18. 为调查高中生的数学成绩与学生自主学习时间之间的相关关系,长郡中学数学教师对新入学的45名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其中每周自主做数学题的时间不少于15小时的有19人,余下的人中,在高三模拟考试中数学平均成绩不足120分的占,统计成绩后,得到如下的列联表:分数大于等于120分分数不足120分合计周做题时间不少于15小时419周做题时间不足15小时合计45(1)请完成上面的列联表,并判断能否在犯错误的概率不超过0.01的前提下认为“高中生的数学成绩与学生自主学习时间有关”;(2)(ⅰ)按照分层抽样的方法,在上述样本中,从分数大于等于120分和分数不足120分两组学生中抽取9名学生,设抽到的不足120分且周做题时间不足15小时的人数是,求的分布列(概率用组合数算式表示);(ⅱ)若将频率视为概率,从全校大于等于120分的学生中随机抽取20人,求这些人中周做题时间不少于15小时的人数的期望和方差.附:19. 已知平面四边形的对角线分别为,,其中.(1)探究:是否为直角三角形;若是.请说明哪个角为直角,若不是,请给出相关理由;(2)记平面四边形的面积为S,若,且恒有,求实数λ的取值范围.20. 已知等差数列的前项和为,,.(1)求数列的通项公式;(2)求数列的前项和.21. 在数列中存在三项,按一定次序排列构成等比数列,则称为“等比源数列”.(1)已知数列中,,,求数列的通项公式;(2)在(1)的结论下,试判断数列是否为“等比源数列”,并证明你的结论;(3)已知数列为等差数列,且0,,求证:为“等比源数列”.。

(完整word)高考数学经典例题汇总一(含解析),推荐文档

(完整word)高考数学经典例题汇总一(含解析),推荐文档

两平面的平行判定和性质(含解析) 例1:已知正方体ABCD・人3匸4・求证:平面AB\DJI平面C】BD. 证明:・・・ABCD 为正方体,・•・ D\A〃C\B,又<7/<2平面(7少/),故QA//平面C、BD . 同理DQ 〃平面C.BD・又DjAI DD = D、,:.平面ABPJ/平面C\BD・说明:上述证明是根据判定定理1实现的.本题也町根据判定定理2证明,只需连接4C 即可,此法还可以求出这两个平行平面的距离.典型例题二例2:如图,己知allp , Aea , Aea a!/p.典型例题一例1己知A(0”),3(-1.0), C(3,0),求D点的坐标,使四边形ABCD为等腰梯形.分析:利用等腰梯形所具备的性质“两底互相平行且两腰长相等”进行解题.解:如图,设若 AB〃CD.贝ij k AK = k rn• \AD\ = \BC\.即铢磐 ① X 2+()«-3)2=|3 + 1|2=16.②由①、②解得D(y,|).[护 ③[(x-3)2 + y 2 = l 2 + 32.④由③、④式解得0(2.3).故D 点的坐标为(y,| )或(2,3).说明:(1)把哪两条边作为梯形的底是讨论的标准,解此题时注意不要漏解.(2)在遇到 两直线平行问题时,一定要注意直线斜率不存在的情况.此题中AB 、BC 的斜率都存在, 故不可能出现斜率不存在的情况.典型例题二例 2 当a 为何值时,直线/]:(a + 2)x + (l-a)y-l = 0 与直线L :(“一l)x + (2a + 3)y + 2 = 0互相垂直?分析:分类讨论,利用两直线垂直的充要*件进行求解.或利用结论“设直线厶和厶的 方程分别是A :A N +B J ,+ G=O,厶:A H +B * + G =O ,则厶丄厶的充要条件是 人4 +坊坊=0”(其证明可借助向量知识完成)解题.解法一:由题意,直线厶丄厶・(1) 若1一° = 0,即0 = 1,此时直线厶:3x-l = 0,厶:5y + 2 = 0显然垂直:⑵若加+ —‘即“弓时,直线小5”2 =。

高考数学百大经典例题 平面 新课标版

高考数学百大经典例题 平面 新课标版

典型例题一例1 三条直线两两相交,由这三条直线所确定平面的个数是( ).A .1B .2C .3D .1或3分析:本题显然是要应用推论2判断所能确定平面的个数,需要在空间想象出这三条直线所有不同位置的图形,有如下图的三种情况(如图):答案:D .说明:本题启发我们考虑问题不要只局限于平面图形,应养成在三维空间考虑问题的习惯.典型例题二例2 一条直线与三条平行直线都相交,求证这四条直线共面.分析:先将已知和求证改写成符号语言.证明诸线共面,可先由其中的两条直线确定一个平面,然后证明其余的直线均在此平面内.也可先由其中两条确定一个平面α,另两条确定平面β,再证平面α,β重合.已知:c b a ////,A a l = ,B b l = ,C c l = .求证:直线a ,b ,c ,l 共面.证明: ∵ b a //,∴ a ,b 确定一个平面α.∵ A a l = ,B b l = ,∴ α∈A ,α∈B ,故α⊂l .又 ∵ c a //, ∴ a ,c 确定一个平面β.同理可证β⊂l .∴ a =βα ,且l =βα .∵ 过两条相交直线a ,l 有且只有一个平面,故α与β重合即直线a ,b ,c ,l 共面.说明:本例是新教材第9页第9题的一个简单推广,还可推广到更一般的情形.本例证明既采用了归一法,同时又采用了同一法.这两种方法是证明线共面问题的常用方法.在证明α⊂c 时,也可以用如下反证法证明:假设直线α⊄c ,则c 一定与α相交,此时直线c 与a 内的所有直线都不会平行,这显然与c a //矛盾.故α⊂c .典型例题三例3 已知ABC ∆在平面α外,它的三边所在的直线分别交平面α于P ,Q ,R 三点,证明P ,Q ,R 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分析:如图所示,欲证P ,Q ,R 三点共线,只须证P ,Q ,R 在平面α和平面ABC ∆的交线上,由P ,Q ,R 都是两平面的公共点而得证.证明:∵ P AB =α ,Q BC =α ,∴ PQ 是平面α与平面ABC 的交线.又 ∵ R AC =α ,∴ α∈R 且∈R 平面ABC ,∴ PQ R ∈,∴ P ,Q ,R 三点共线.说明:证明点共线的一般方法是证明这些点是某两个平面的公共点,由公理2,这些点都在这两平面的交线上.典型例题四例4 如图所示,ABC ∆与111C B A ∆不在同一个平面内,如果三直线1AA 、1BB 、1CC 两两相交,证明:三直线1AA 、1BB 、1CC 交于一点.分析:证明三线共点的一般思路是:先证明两条直线交于一点,再证明该点在第三条直线上即可.证明:由推论2,可设1BB 与1CC ,1CC 与1AA ,1AA 与1BB 分别确定平面α,β,γ.取P BB AA =11 ,则1AA P ∈,1BB P ∈.又因1CC =βα ,则1CC P ∈(公理2),于是P CC BB AA =111 ,故三直线1AA 、1BB 、1CC 共点.说明:空间中证三线共点有如下两种方法:(1)先确定两直线交于一点,再证该点是这两条直线所在两个平面的公共点,第三条直线是这两个平面的交线,由公理2,该点在它们的交线上,从而得三线共点.(2)先将其中一条直线看做是某两个平面的交线,证明该交线与另两直线分别交于两点,再证这两点重合.从而得三线共点.典型例题五(1)不共面的四点可以确定几个平面?(2)三条直线两两平行但不共面,它们可以确定几个平面?(3)共点的三条直线可以确定几个平面?分析:(1)可利用公里3判定。

2011届高考数学一轮复习百大经典例题之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新课标)

2011届高考数学一轮复习百大经典例题之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新课标)

典型例题一例1 已知R c b a ∈,,,求证.222ca bc ab c b a ++≥++ 证明:∵ ab b a 222≥+, bc c b 222≥+,ca a c 222≥+, 三式相加,得)(2)(2222ca bc ab c b a ++≥++,即.222ca bc ab c b a ++≥++说明:这是一个重要的不等式,要熟练掌握.典型例题二例2 已知c b a 、、是互不相等的正数,求证:abc b a c c a b c b a 6)()()(222222>+++++ 证明:∵0222>>+a bc c b ,, ∴abc c b a 2)(22>+同理可得:abc b a c abc c a b 2)(2)(2222>+>+,. 三个同向不等式相加,得abc b a c c a b c b a 6)()()(222222>+++++ ①说明:此题中c b a 、、互不相等,故应用基本不等式时,等号不成立.特别地,b a =,c b ≠时,所得不等式①仍不取等号.典型例题三例3 求证)(2222222c b a a c c b b a ++≥+++++.分析:此问题的关键是“灵活运用重要基本不等式ab b a 222≥+,并能由)(2c b a ++这一特征,思索如何将ab b a 222≥+进行变形,进行创造”.证明:∵ab b a 222≥+,两边同加22b a +得222)()(2b a b a +≥+.即2)(222b a b a +≥+.∴)(222122b a b a b a +≥+≥+.同理可得:)(2222c b c b +≥+,)(2222a c a c +≥+. 三式相加即得)(2222222c b a a c c b b a ++≥+++++.典型例题四例4 若正数a 、b 满足3++=b a ab ,则ab 的取值范围是 . 解:∵+∈R b a ,, ∴323+≥++=ab b a ab ,令ab y =,得0322≥--y y ,∴3≥y ,或1-≤y (舍去).∴92≥=ab y ,∴ ab 的取值范围是[).,9+∞说明:本题的常见错误有二.一是没有舍去1-≤y ;二是忘了还原,得出[)+∞∈,3ab .前者和后者的问题根源都是对ab 的理解,前者忽视了.0≥ab 后者错误地将2y 视为ab .因此,解题过程中若用换元法,一定要对所设“元”的取值范围有所了解,并注意还原之.典型例题五例5 (1)求41622++=x x y 的最大值. (2)求函数1422++=x x y 的最小值,并求出取得最小值时的x 值. (3)若0,0>>y x ,且2=+y x ,求22y x +的最小值.解:(1)41622++=x x y 13163)1(162222+++=+++=x x x x .3326=≤即y 的最大值为.3当且仅当13122+=+x x 时,即22=x 2±=x 时,取得此最大值.(2)1141142222-+++=++=x x x x y 3142=-⋅≥ ∴ y 的最小值为3,当且仅当11422+=+x x ,即4)1(22=+x ,212=+x ,1±=x 时取得此最小值.(3)∴ xy y x 222≥+ ∴222)()(2y x y x +≥+即2)(222y x y x +≥+∵2=+y x ∴222≥+y x 即22y x +的最小值为2. 当且仅当4==y x 时取得此最小值.说明:解这类最值,要选好常用不等式,特别注意等号成立的条件.典型例题六例6 求函数xx y 321--=的最值. 分析:本例的各小题都可用最值定理求函数的最值,但是应注意满足相应条件.如:0≠x ,应分别对0,0<>x x 两种情况讨论,如果忽视+∈R x 的条件,就会发生如下错误:∵ 6213221)32(1321-=⋅-≤+-=--=xx x x x x y ,.621max -=y 解:当0>x 时,03,02>>x x ,又632=⋅xx , 当且仅当x x 32=,即26=x 时,函数x x 32+有最小值.62 ∴ .621max -=y 当0<x 时,03,02>->-x x ,又6)3()2(=-⋅-xx , 当且仅当x x 32-=-,即26+=x 时,函数)32(x x +-最小值.62 ∴ .621min +=y典型例题七例7 求函数91022++=x x y 的最值.分析:291991)9(2222≥+++=+++=x x x x y .但等号成立时82-=x ,这是矛盾的!于是我们运用函数xx y 1+=在1≥x 时单调递增这一性质,求函数)3(1≥+=t tt y 的最值.解:设392≥+=x t ,∴t t x x y 191022+=++=.当3≥t 时,函数tt y 1+=递增. 故原函数的最小值为310313=+,无最大值.典型例题八例8 求函数4522++=x x y 的最小值.分析:用换元法,设242≥+=x t ,原函数变形为)2(1≥+=t tt y ,再利用函数)2(1≥+=t tt y 的单调性可得结果.或用函数方程思想求解.解:解法一: 设242≥+=x t ,故).2(14522≥+=++=t t t x x y212121212121121)()11()(2t t t t t t t t t t y y t t --=-+-=-≥>,设. 由202121><-t t t t ,,得:0121>-t t ,故:21y y <. ∴函数)2(1≥+=t t t y 为增函数,从而25212=+≥y . 解法二: 设242≥=+t x ,知)2(1≥+=t tt y ,可得关于t 的二次方程012=+-yt t ,由根与系数的关系,得:121=t t .又2≥t ,故有一个根大于或等于2,设函数1)(2+-=yt t t f ,则0)2(≤f ,即0124≤+-y ,故25≥y .说明:本题易出现如下错解:2414452222≥+++=++=x x x x y .要知道,41422+=+x x 无实数解,即2≠y ,所以原函数的最小值不是2.错误原因是忽视了等号成立的条件.当a 、b 为常数,且ab 为定值,b a ≠时,ab ba >+2,不能直接求最大(小)值,可以利用恒等变形ab b a b a 4)(2+-=+,当b a -之差最小时,再求原函数的最大(小)值.典型例题九例9 ,4,0,0=+>>b a b a 求2211⎪⎭⎫ ⎝⎛++⎪⎭⎫ ⎝⎛+b b a a 的最小值.分析:此题出现加的形式和平方,考虑利用重要不等式求最小值. 解:由,4=+b a ,得.2162)(222ab ab b a b a -=-+=+ 又,222ab b a ≥+得ab ab 2216≥-,即4≤ab .21111222⎪⎭⎫ ⎝⎛+++≥⎪⎭⎫ ⎝⎛++⎪⎭⎫ ⎝⎛+∴b b a a b b a a .225244444422=⎪⎭⎫ ⎝⎛+≥⎪⎭⎫ ⎝⎛+=ab 故2211⎪⎭⎫ ⎝⎛++⎪⎭⎫ ⎝⎛+b b a a 的最小值是225.说明:本题易出现如下错解:8441212112222=+=⎪⎪⎭⎫ ⎝⎛⋅+⎪⎪⎭⎫ ⎝⎛⋅≥⎪⎭⎫ ⎝⎛++⎪⎭⎫ ⎝⎛+∴b b a a b b a a ,故2211⎪⎭⎫ ⎝⎛++⎪⎭⎫ ⎝⎛+b b a a 的最小值是8.错误的原因是,在两次用到重要不等式当等号成立时,有1=a 和1=b ,但在4=+b a 的条件下,这两个式子不会同时取等号(31==b a 时,).排除错误的办法是看都取等号时,与题设是否有矛盾.典型例题十例10 已知:+∈R c b a ,,,求证:c b a cab b ac a bc ++≥++. 分析:根据题设,可想到利用重要不等式进行证明.证明:.2,222c bac a bc c ab abc b ac a bc ≥+=≥+即同理:a cab b ac b c ab a bc 2,2≥+≥+ ).(22c b a c ab b ac a bc ++≥⎪⎭⎫⎝⎛++∴.c b a cab b ac a bc ++≥++∴说明:证明本题易出现的思维障碍是:(1)想利用三元重要不等式解决问题;(2)不会利用重要不等式ab ba ≥+2的变式;(3)不熟练证明轮换对称不等式的常用方法.因此,在证明不等式时,应根据求证式两边的结构,合理地选择重要不等式.另外,本题的证明方法在证轮换对称不等式时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典型例题十一例11设R e d c b a ∈、、、、,且8=++++e d c b a ,1622222=++++e d c b a ,求e 的最大值.分析:如何将22b a +与b a +用不等式的形式联系起来,是本题获解的关键.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定理ab b a 222≥+两边同加22b a +之后得222)(21b a b a +≥+. 解:由222)(21b a b a +≥+,则有 ,)(41])()[(212222222d c b a d c b a d c b a +++≥+++≥+++.5160)8(411622≤≤⇒-≥-∴e e e.51656=时,当最大值e d c b a ====说明:常有以下错解:abcd cd ab d c b a e 4)(21622222≥+≥+++=-, 448abcd d c b a e ≥+++=-.故abcd e abcd e ≥-≥-4222)48(,4)16(. 两式相除且开方得516014)8(1622≤≤⇒≥--e e e .错因是两不等式相除,如211,12>>,相除则有22>. 不等式222)(21b a b a +≥+是解决从“和”到“积”的形式.从“和”到“积”怎么办呢?有以下变形:222)(21b a b a +≥+或)(21222b a b a +≥+.典型例题十二例12 已知:0>y x >,且:1=xy ,求证:2222≥-+yx y x ,并且求等号成立的条件.分析:由已知条件+∈R y x ,,可以考虑使用均值不等式,但所求证的式子中有y x -,无法利用xy y x 2≥+,故猜想先将所求证的式子进行变形,看能否出现)(1)(y x y x -+-型,再行论证.证明:,1.0,0=>-∴>>xy y x y x 又yx xyy x y x y x -+-=-+∴2)(222 yx y x -+-=2)( .22)(2)(2=-⋅-≥y x y x等号成立,当且仅当)(2)(y x y x -=-时..4,2,2)(222=+=-=-∴y x y x y x ,6)(,12=+∴=y x xy.6=+∴y x由以上得226,226-=+=y x 即当226,226-=+=y x 时等号成立.说明:本题是基本题型的变形题.在基本题型中,大量的是整式中直接使用的均值不等式,这容易形成思维定式.本题中是利用条件将所求证的式子化成分式后再使用均值不等式.要注意灵活运用均值不等式.典型例题十三例13 已知00>>y x ,,且302=++xy y x ,求xy 的最大值. 分析:由302=++xy y x ,可得,)300(230<<+-=x xxy , 故)300(2302<<+-=x x x x xy ,令xx x t +-=2302.利用判别式法可求得t (即xy )的最大值,但因为x 有范围300<<x 的限制,还必须综合韦达定理展开讨论.仅用判别式是不够的,因而有一定的麻烦,下面转用基本不等式求解.解法一:由302=++xy y x ,可得,)300(230<<+-=x xxy . xx x x x x xy +-+++-=+-=264)2(34)2(23022⎥⎦⎤⎢⎣⎡+++-=264)2(34x x 注意到16264)2(2264)2(=+⋅+≥+++x x x x . 可得,18≤xy . 当且仅当2642+=+x x ,即6=x 时等号成立,代入302=++xy y x 中得3=y ,故xy 的最大值为18.解法二:+∈R y x , ,xy xy y x ⋅=≥+∴22222, 代入302=++xy y x 中得:3022≤+⋅xy xy 解此不等式得180≤≤xy .下面解法见解法一,下略.说明:解法一的变形是具有通用效能的方法,值得注意:而解法二则是抓住了问题的本质,所以解得更为简捷.典型例题十四例14 若+∈R c b a 、、,且1=++c b a ,求证:8111111≥⎪⎭⎫ ⎝⎛-⎪⎭⎫ ⎝⎛-⎪⎭⎫ ⎝⎛-c b a .分析:不等式右边的数字“8”使我们联想到可能是左边三个因式分别使用基本不等式所得三个“2”连乘而来,而abca cb a a a 2111≥+=-=-. 证明:acb a a a +=-=-111,又0>a ,0>b ,0>c , a bc a c b 2≥+∴,即a bca a 21≥-. 同理b ca b 211≥-,cab c 211≥-, 8111111≥⎪⎭⎫⎝⎛-⎪⎭⎫ ⎝⎛-⎪⎭⎫ ⎝⎛-∴c b a .当且仅当31===c b a 时,等号成立. 说明:本题巧妙利用1=++c b a 的条件,同时要注意此不等式是关于c b a 、、的轮换式.典型例题十五例15 设+∈R c b a 、、,求证:)(2222222c b a a c c b b a ++≥+++++.分析:本题的难点在于222222a c c b b a +++、、不易处理,如能找出22b a +与b a +之间的关系,问题可得到解决,注意到:b a b a b a b a ab b a +≥+⇒+≥+⇒≥+)(2)()(222222222,则容易得到证明.证明:2222222)(2)(22b a ab b a b a ab b a +≥++≥+∴≥+, ,于是.)(222222b a b a b a +=+≥+ 同理:)(2222c b c b +≥+,)(2222a c a c +≥+. 三式相加即得:)(2222222c b a a c c b b a ++≥+++++.说明:注意观察所给不等式的结构,此不等式是关于c b a 、、的轮换式.因此只需抓住一个根号进行研究,其余同理可得,然后利用同向不等式的可加性.典型例题十六例16 已知:+∈R b a 、(其中+R 表示正实数)求证:.ba ab b a b a b a 112222222+≥≥⎪⎪⎭⎫ ⎝⎛+≥+≥+ 分析:要证明的这一串不等式非常重要,222b a +称为平方根,2b a +称为算术平均数,ab 称为几何平均数,ba 112+称为调和平均数.证明:().0412222222≥-=⎪⎭⎫ ⎝⎛+-⎪⎪⎭⎫⎝⎛+b a b a b a .222222⎪⎭⎫ ⎝⎛+≥⎪⎪⎭⎫ ⎝⎛+∴b a b a +∈R b a 、∴2222ba b a +≥+,当且仅当“b a =”时等号成立. .0)(412222≥-=⎪⎪⎭⎫ ⎝⎛+-+b a b a b a ∴222⎪⎪⎭⎫⎝⎛+≥+b a b a ,等号成立条件是“b a =” ,0)(41222≥-=-⎪⎪⎭⎫ ⎝⎛+b a ab b a ∴ab b a ≥⎪⎪⎭⎫⎝⎛+22,等号成立条件是“b a =”.ba abab b a b a ab ab ba ab +-+=+-=+-2)(2112 .0)()2(2≥+-=+-+=ba b a ab b a ab b a ab∴ba ab 112+≥,等号成立条件是“b a =”.说明:本题可以作为均值不等式推论,熟记以上结论有利于处理某些复杂不等式的证明问题.本例证明过程说明,不等式性质中的比较法是证明不等式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典型例题十七例17 设实数1a ,1b ,1c ,2a ,2b ,2c 满足021>a a ,2111b c a ≥,2222b c a ≥,求证2212121)())((b b c c a a +≥++.分析:由条件可得到1a ,2a ,1c , 2c 同号.为方便,不妨都设为正.将求证式子的左边展开后可看出有交叉项21c a 和12c a 无法利用条件,但使用均值不等式变成乘积后,重新搭配,可利用条件求证.证明:同号.2121,,0a a a a ∴>同理,由22222111b c a b c a ≥≥,知1a 与1c 同号,2a 与2c 同号 ∴1a ,1c ,2a ,2c 同号.不妨都设为正.122122112121))((c a c a c a c a c c a a +++=++∴122122212c a c a b b ⋅++≥221122212c a c a b b ⋅++=222122212b b b b ⋅++≥||2212221b b b b ++=221212221)(2b b b b b b +=++≥,即2212121)())((b b c c a a +≥++.说明:本题是根据题意分析得1a ,1c ,2a ,2c 同号,然后利用均值不等式变形得证.换一个角度,由条件的特点我们还会联想到使用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可能会有另一类证法.实际上,由条件可知1a ,1c ,2a ,2c 为同号,不妨设同为正.又∵2111b c a ≥,2222b c a ≥,∴211144b c a ≥,222244b c a ≥.不等式021121≥++c x b x a ,022222≥++c x b x a 对任意实数x 恒成立(根据二次三项式恒为正的充要条件),两式相加得0)()(2)(2121221≥+++++c c x b b x a a ,它对任意实数x 恒成立.同上可得:2212121)())((b b c c a a +≥++.典型例题十八例18 如下图所示,某畜牧基地要围成相同面积的羊圈4间,一面可利用原有的墙壁,其余各面用篱笆围成,篱笆总长为36m .问每间羊圈的长和宽各为多少时,羊圈面积最大?分析:可先设出羊圈的长和宽分别为x ,y ,即求xy 的最大值.注意条件3664=+y x 的利用.解:设每间羊圈的长、宽分别为x ,y ,则有3664=+y x ,即1832=+y x .设xy S =,623223218xy y x y x =⋅≥+=227,227≤≤∴S xy 即 上式当且仅当y x 32=时取“=”.此时⎩⎨⎧===,1832,32y x y x ⎪⎩⎪⎨⎧==∴.3,29y x ∴羊圈长、宽分别为29m ,3m 时面积最大. 说明:(1)首先应设出变量(此处是长和宽),将题中条件数学化(即建立数学模型)才能利用数学知识求解;(2)注意在条件1832=+y x 之下求积xy 的最大值的方法:直接用不等式y x y x 3223218⋅≥+=,即可出现积xy .当然,也可用“减少变量”的方法:22218261)218(261)218(31)218(31⎪⎭⎫ ⎝⎛-+⋅≤-⋅⋅=-⋅==→-=x x x x x x xy S x y ,当且仅当x x 2182-=时取“=”.典型例题十九例19 某单位建造一间地面面积为12m 2的背面靠墙的矩形小房,房屋正面的造价为1200元/m 2,房屋侧面的造价为800 元/m 2,屋顶的造价为5800元.如果墙高为3m ,且不计房屋背面的费用,问怎样设计房屋能使总造价最低,最低总造价是多少元?分析:这是一个求函数最小值的问题,关键的问题是设未知数,建立函数关系.从已知条件看,矩形地面面积为12m 2,但长和宽不知道,故考虑设宽为x m ,则长为x12m ,再设总造价为y .由题意就可以建立函数关系了.解:设矩形地面的正面宽为x m ,则长为x12m ;设房屋的总造价为y .根据题意,可得: 5800280012312003+⨯⋅⋅+⋅=x x y 5800576003600++=xx580016236005800)16(3600+⋅⨯≥++=xx x x )(34600580028800元=+=当xx 16=,即4=x 时,y 有最小值34600元. 因此,当矩形地面宽为4m 时,房屋的总造价最低,最低总造价是34600元.说明:本题是函数最小值的应用题,这类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有求最小值的问题,也有求最大值的问题,这类题都是利用函数式搭桥,用均值不等式解决,解决的关键是等号是否成立,因此,在解这类题时,要注意验证等号的成立.典型例题二十例20 某单位决定投资3200元建一仓库(长方体状),高度恒定,它的后墙利用旧墙不花钱,正面用铁栅,每1m 长造价40元,两侧墙砌砖,每1m 长造价45元,顶部每1m 2造价20元.计算:(1)仓库底面积S的最大允许值是多少?(2)为使S达到最大,而实际投资又不超过预算,那么正面铁栅应设计为多长? 分析:用字母分别表示铁栅长和一堵砖墙长,再由题意翻译数量关系.解:设铁栅长为x m ,一堵砖墙长为y m ,则有xy S =.由题意得(*).32002045240=+⨯+xy y x应用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定理,得,201202012020904023200S S xy xy xyy x +=+=+⋅≥,1606≤+∴S S即:.0)10)(10(≤--S S,010,016≤-∴>+S S从而:.100≤S因此S 的最大允许值是2100m ,取得此最大值的条件是y x 9040=,而100=xy ,由此求得15=x ,即铁栅的长应是m 15. 说明:本题也可将xSy =代入(*)式,导出关于x 的二次方程,利用判别式法求解. 典型例题二十一例21 甲、乙两地相距km s ,汽车从甲地匀速行驶到乙地,速度不超过km/h c ,已知汽车每小时的运输成本........(以元为单位)由可变部分和固定部分组成:可变部分与速度km/h v 的平方成正比,且比例系数为b ;固定部分为a 元.(1)把全程运输成本y 元表示为速度km/h v 的函数,并指出这个函数的定义域; (2)为了使全程运输成本最小,汽车应以多大速度行驶?分析:这是1997年的全国高考试题,主要考查建立函数关系式、不等式性质(公式)的应用.也是综合应用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一道优秀试题.解:(1)依题意知汽车从甲地匀速行驶到乙地所用的时间为h vs,全程运输成本为 )(2bv vas v s bv v s a y +=⋅+⋅=.故所求函数为)(bv bas y +=,定义域为)0(c v ,∈.(2)由于v b a s 、、、都为正数,故有bv bas bv v a s ⋅⋅≥+2)(, 即ab s bv va s 2)(≥+.当且仅当bv v a =,即ba v =时上式中等号成立. 若c b a ≤时,则bav =时,全程运输成本y 最小; 当c ba≤,易证c v <<0,函数)()(bv v a s v f y +==单调递减,即c v =时,)(m i n bc cas y +=.综上可知,为使全程运输成本y 最小,在c b a ≤时,行驶速度应为b av =; 在c ba≤时,行驶速度应为c v =.。

高考数学真题专题分类汇编专题十 平面解析几何(学生版)

高考数学真题专题分类汇编专题十 平面解析几何(学生版)

专题十平面解析几何真题卷题号考点考向2023新课标1卷5 椭圆的性质已知椭圆离心率求参6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求过圆外一点作圆的两条切线所成角16 双曲线的性质求双曲线的离心率22 抛物线的方程、直线与抛物线的位置关系求轨迹方程、四边形的周长的最值问题(求弦长)2023新课标2卷5 直线与椭圆的位置关系直线与椭圆相交时的面积问题10 抛物线的方程与性质求抛物线的方程、焦点弦问题15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直线与圆相交的弦长问题21 双曲线的方程、直线与双曲线的位置关系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求动点的轨迹2022新高考1卷11 抛物线的标准方程、性质抛物线的性质、直线与抛物线的位置关系14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求两圆的公切线方程16 直线与椭圆位置关系椭圆的定义的应用、求椭圆中的弦长21 双曲线的标准方程、直线与双曲线位置关系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交线的斜率,三角形的面积2022新高考2卷3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求直线的斜率10 抛物线的定义与性质、直线与抛物线位置关系求交线的斜率、抛物线定义与性质的应用15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求直线方程、已知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求参16 直线与椭圆的位置关系求与椭圆相交的直线方程21 双曲线的标准方程、直线与双曲线的位置关系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求点的轨迹方程、判断直线的位置关系2021新高考1卷 5 椭圆的定义求椭圆上的点到两焦点距离积的最值11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求点到直线的距离、直线与圆相切的位置关系中的最值问题 14 抛物线的定义与性质 求抛物线的准线方程 21 双曲线的标准方程、直线与双曲线的位置关系 求点的轨迹方程、直线与双曲线位置关系中的定值问题(斜率之和为定值)2021新高考2卷3 抛物线的性质、点到直线的距离求抛物线焦点坐标11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13 双曲线的性质求双曲线的渐近线方程 20 椭圆的标准方程、直线与椭圆的位置关系求椭圆的标准方程、求椭圆的弦与圆相切时的弦长 2020新高考1卷9圆锥曲线的方程与性质 由参数范围判断圆锥曲线的类型及相关性质13 直线与抛物线的位置关系 求抛物线的弦长 22 椭圆的标准方程、直线与椭圆的位置关系求椭圆的方程、直线与椭圆位置关系中的定点问题 2020新高考2卷10圆锥曲线的方程与性质 由参数范围判断圆锥曲线的类型及相关性质14直线与抛物线的位置关系求抛物线的弦长【2023年真题】1.(2023·新课标I 卷 第5题)设椭圆2212:1(1)x C y a a +=>,222:14x C y +=的离心率分别为1e ,2.e 若21e =,则a =( ) A.B.C.D.2. (2023·新课标I 卷 第6题)过点(02)−与圆22410x y x +−−=相切的两条直线的夹角为α则sin α=( ) A. 1B.C.D.3 (2023·新课标II 卷 第5题)已知椭圆22:13x C y +=的左、右焦点分别为1F ,2F ,直线y x m=+与C 交于A ,B 两点,若1F AB 面积是2F AB 面积的2倍,则m =( )A.23B.C. D.234. (2023·新课标II 卷 第10题)(多选)设O 为坐标原点,直线1)y x −过抛物线2:2(0)C y px p =>的焦点,且与C 交于M ,N 两点,l 为C 的准线,则( ) A. 2p =B. 8||3MN =C. 以MN 为直径的圆与l 相切D. OMN 为等腰三角形5. (2023·新课标I 卷 第16题)已知双曲线2222:1(0,0)x y C a b a b−=>>的左右焦点分别为12,F F ,点A在C 上,点B 在y 轴上,11F A F B ⊥ ,222=-3F A F B,则C 的离心率为__________.6. (2023·新课标II 卷 第15题)已知直线10x my −+=与22:(1)4C x y −+= 交于A 、B 两点,写出满足“ABC 面积为85”的m 的一个值__________ 7. (2023·新课标I 卷 第22题)在直角坐标系xOy 中,点P 到x 轴的距离等于点P 到点的距离,记动点P 的轨迹为.W(1)求W 的方程;(2)已知矩形ABCD 有三个顶点在W 上,证明:矩形ABCD 的周长大于8. (2023·新课标II 卷 第21题)已知双曲线C 的中心为坐标原点,左焦点为(−(1)求C 的方程:(2)记C 的左、右顶点分别为1A ,2A ,过点(4,0)−的直线与C 的左支交于M ,N 两点,M 在第二象限,直线1MA 与2NA 交于点P ,证明:点P 在定直线上.【2022年真题】9.(2022·新高考II 卷 第3题)图1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举架结构,AA ′,BB ′,CC ′,DD ′是桁,相邻桁的水平距离称为步,垂直距离称为举,图2是某古代建筑屋顶截面的示意图.其中1DD ,1CC ,1BB ,1AA 是举,1OD ,1DC ,1CB ,1BA 是相等的步,相邻桁的举步之比分别为110.5DD OD =,111CC k DC =,121BBk CB =,131AA k BA =,已知1k ,2k ,3k 成公差为0.1的等差数列,且直线OA 的斜率为0.725,则3k =( )A. 0.75B. 0.8C. 0.85D. 0.910.(2022·新高考I 卷 第11题)(多选)已知O 为坐标原点,点(1,1)A 在抛物线2:2(0)C x py p =>上,过点(0,1)B −的直线交C 于P ,Q 两点,则( ) A. C 的准线为1y =− B. 直线AB 与C 相切 C.D. 2||||||BP BQ BA ⋅>11.(2022·新高考II 卷 第10题)(多选)已知O 为坐标原点,过抛物线2:2(0)C y px p =>的焦点F 的直线与C 交于A ,B 两点,点A 在第一象限,点(,0)M p ,若||||AF AM =,则( ) A. 直线AB的斜率为 B. ||||OB OF =C. ||4||AB OF >D. 180OAM OBM ∠+∠<°12.(2022·新高考I 卷 第14题)写出与圆221x y +=和22(3)(4)16x y −+−=都相切的一条直线的方程__________.13.(2022·新高考I 卷 第16题)已知椭圆2222:1(0)x y C a b a b +=>>,C 的上顶点为A ,两个焦点为1F ,2F ,离心率为12,过1F 且垂直于2AF 的直线与C 交于D ,E 两点,||6DE =,则ADE 的周长是__________.14.(2022·新高考II 卷 第15题)设点(2,3)A −,(0,)B a ,直线 AB 关于直线y a =的对称直线为l ,已知l 与圆22:(3)(2)1C x y +++=有公共点,则a 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__.15.(2022·新高考II 卷 第16题)已知直线l 与椭圆22163x y +=在第一象限交于A ,B 两点,l 与x 轴y轴分别相交于M ,N 两点,且||||MA NB =,||MN =l 的方程为__________.16.(2022·新高考I 卷 第21题)已知点(2,1)A 在双曲线2222:1(1)1x yC a a a −=>−上,直线l 交C 于P ,Q 两点,直线,AP AQ 的斜率之和为0.(1)求l 的斜率;(2)若tan PAQ ∠,求PAQ的面积.17.(2022·新高考II 卷 第21题)设双曲线2222:1(0,0)x y C a b a b−=>>的右焦点为(2,0)F ,渐近线方程为.y =(1)求C 的方程;(2)经过F 的直线与C 的渐近线分别交于A ,B 两点,点11(,)P x y ,22(,)Q x y 在C 上,且120x x >>,10.y >过P 且斜率为的直线与过Q M ,从下面三个条件①②③中选择两个条件,证明另一个条件成立:①M 在AB 上;②//;PQ AB ③||||.AM BM =【2021年真题】18.(2021· 新高考I 卷 第5题)已知1F ,2F 是椭圆C :22194x y +=的两个焦点,点M 在C 上,则12||||MF MF ⋅的最大值为( )A. 13B. 12C. 9D. 619.(2021·新高考II 卷 第3题)抛物线22(0)y px p =>的焦点到直线1y x =+,则p =( ) A. 1B. 2C.D. 420.(2021·新高考I 卷 第11题)(多选)已知点P 在圆22(5)(5)16x y −+−=上,点(4,0)A ,(0,2)B ,则( )A. 点P 到直线AB 的距离小于10B. 点P 到直线AB 的距离大于2C. 当PBA ∠最小时,||PB =D. 当PBA ∠最大时,||PB =21.(2021·新高考II 卷 第11题)(多选)已知直线2:0l ax by r +−=与圆222:C x y r +=,点(,)A a b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若点A 在圆C 上,则直线l 与圆C 相切B. 若点A 在圆C 内,则直线l 与圆C 相离C. 若点A 在圆C 外,则直线l 与圆C 相离D. 若点A 在直线l 上,则直线l 与圆C 相切22.(2021·新高考I 卷 第14题)已知O 为坐标原点,抛物线2:2(0)C y px p =>的焦点为F ,P 为C 上一点,PF 与x 轴垂直,Q 为x 轴上一点,且.PQ OP ⊥若||6FQ =,则C 的准线方程为__________.23.(2021·新高考II 卷 第13题)已知双曲线22221(0,0)x y a b a b−=>>的离心率为2,则该双曲线的渐近线方程为__________.24.(2021·新高考I 卷 第21题)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已知点1(F ,2F ,点M 满足12|||| 2.MF MF −=记M 的轨迹为.C (1)求C 的方程;(2)设点T 在直线12x =上,过T 的两条直线分别交C 于A ,B 两点和P ,Q 两点,且||||||||TA TB TP TQ ⋅=⋅,求直线AB 的斜率与直线PQ 的斜率之和.25.(2021·新高考II 卷 第20题)已知椭圆C 的方程为22221(0)x y a b a b+=>>,右焦点为F ,且(1)求椭圆C 的方程;(2)设M ,N 是椭圆C 上的两点,直线MN 与曲线222(0)x y b x +=>相切.证明:M ,N ,F 三点共线的充要条件是||MN =【2020年真题】26.(2020·新高考I 卷 第9题、 II 卷 第10题)(多选)已知曲线22:1C mx ny +=,则( ) A. 若0m n >>,则C 是椭圆,其焦点在y 轴上 B. 若0m n =>,则CC. 若0mn <,则C 是双曲线,其渐近线方程为y =D. 若0m =,0n >,则C 是两条直线27.(2020·新高考I 卷 第13题、II 卷 第14题)的直线过抛物线:C 2y 4x =的焦点,且与C 交于A ,B 两点,则||AB =__________.28.(2020·新高考I 卷 第22题)已知椭圆2222:1(0)x y C a b a b +=>>,且过点(2,1).A(1)求C 的方程;(2)点M ,N 在C 上,且AM AN ⊥,AD MN ⊥,D 为垂足.证明:存在定点Q ,使得||DQ 为定值.29.(2020·新高考II 卷 第21题)已知椭圆C :22221(0)x y a b a b+=>>过点(2,3)M ,点A 为其左顶点,且AM 的斜率为1.2(1)求C 的方程;(2)点N 为椭圆上任意一点,求AMN 的面积的最大值.【答案解析】1.(2023·新课标I 卷 第5题)解:易得,1e =,2e =12=,解得a =故选.A 2. (2023·新课标I 卷 第6题)解:22(2)5x y −+=,故圆心(2,0)B ,记(0,2)A −,设切点为M ,.N,,故,,,sin 2sin cos22ααα==B 3 (2023·新课标II 卷 第5题)解:1F 到AB 的距离1d ,2F 到AB 距离2d,1d =2d =122F AB F AB S S =,m ∴−,又 直线与椭圆相交,消y 可得2246330x mx m ++−=,0∆>,24m ∴<,m ∴.C 4. (2023·新课标II 卷 第10题)(多选)解:因为1)y x −过抛物线22y px =的焦点,则焦点(1,0)F ,2p =,A 选项正确;抛物线24y x =,MN 的倾斜角23πα=,224163sin 34p MN α===,B 选项错误;以MN 为直径的圆一定与准线相切,C 选项正确;联立,解得,设1(3M N ,OM =ON =,163MN =,所以OMN 不是等腰三角形,D 选项错误; 故选:.AC5.(2023·新课标I 卷 第16题)解:222=-3F A F B,设22||2,||3(0)F A t F B t t ==>,||5.AB t ∴= 由对称性知21||||3.F B F B t ==又11F A F B ⊥,故1||4F A t =,4cos .5A = 由双曲线的定义知,,故.t a =在12F AF 中,22216444cos 2425a a c A a a +−==⋅⋅ 解得:29()5c a =,故C6. (2023·新课标II 卷 第15题)解:由题知22:(1)4C x y −+= 的圆心为(1,0),半径为2, 设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为d,则||AB ,于是,118||225ABC S AB d d =⋅=×= ,得2165d =或245d =, 若取2165d =,则d ==,解得1122m m ==−或, 若取245d =,则d ==22m m ==−或, 故答案为:1(2答案不唯一). 7. (2023·新课标I 卷 第22题) 解:(1)设点P 的坐标为(,)x y ,由题意得,整理,得214y x =+, 故W 的方程为:21.4y x =+ (2)设矩形的三个顶点,,在轨迹W 上,且a b c <<,1AB BC k k =−, 令0AB k a b m =+=<,0BC k b c n =+=>,则1mn =−, 设矩形的周长为C ,由对称性不妨设||||m n …,1c a n m n n−=−=+, 则当且仅当时等号成立),令221()()(1),0,f x x x x x =++> 则令()0,f x ′=得x =当x >时,()0f x ′>;当0x <<时,()0f x ′<, 所以,所以12C =C …当且仅当n m ==).等号不能同时成立,所以C >【解析】本题考查轨迹方程的求解,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弦长的求解,利用导数求最值,属于压轴题.(1)设出点P 的坐标,由距离公式即可求解;(2)由轨迹方程设出三点坐标,由对称性结合弦长公式表示出矩形的周长,利用导数求最值即可求解. 8. (2023·新课标II 卷 第21题)解:(1)由题意可得c =,cea==,则2a =,4b,故C 的方程为221.416x y −=(2)设直线:4MN x my =−,00(,)P x y ,11(,)M x y ,22(,)N x y由(1)知12(2,0)(2,0)A A −,则111:(2)2y MA y x x =++,222:(2)2y NA y x x =−− 联立得:012121220121222(6)6()6(*)2(2)2x y my my y y y y x my y my y y −⋅−−++==+−⋅−, 将4x my =−代入221416x y −=得22(41)32480m y my −−+=,则0∆>,且248041m <−,得11.22m −<< 则有1223241my y m +=−,1224841y y m =−; 代入(*)式可得2222022022248192621446(41)41413482482(41)241m my x m y m m m m x m y m y m −+−−+−−−===−+−−−−, 解得01x =−,故点P 在定直线1x =−上.【解析】本题考查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双曲线的离心率、双曲线的定直线问题,计算量较大,属于较难题.(1)根据题意得出a ,b 的值,即可求出结果;(2)先设出直线:4MN x my =−,00(,)P x y ,11(,)M x y ,22(,)N x y ,,可得到1MA ,2NA ,联立可得(*)式.再将将4x my =−代入双曲线方程,由韦达定理可得12y y +,12.y y 再结合(*)式,即可得定直线.即可证明点P 在定直线上.9.(2022·新高考II 卷 第3题)解:设11111OD DC CB BA ====,则11CC k =,12BB k =,13AA k =′ 由题意得310.2k k =+,320.1k k =+, 且111111110.725DD CC BB AA OD DC CB BA +++=+++, 解得30.9.k =10.(2022·新高考I 卷 第11题)(多选)解:点(1,1)A 在抛物线2:2(0)C x py p =>上, 即212:p C x y =⇒=,所以准线为14y =−,所以A 错; 直线:21AB y x =−代入2x y =, 得:22210(1)01x x x x −+=⇒−=⇒=,0∆=, 所以AB 与C 相切,故B 正确.由题知直线PQ 的斜率一定存在,则可设直线:1PQ y kx =−,11(,)P x y ,22(,)Q x y ,则22110y kx x kx y x=− ⇒−+== ,2402k k ∆=−>⇒<−或2k >, 此时12121x x k x x += = ,222212121212221212()221y y x x x x x x k y y x x +=+=+−=− == ,||||OP OQ ⋅==,故C 正确;12|||||0||0|BP BQ x x ⋅−−22212(1)||(1)5||k x x k BA =+=+>=,故D 正确.11.(2022·新高考II 卷 第10题)(多选) 解:选项:A 设FM 中点为N ,则3224A Nppx x p +===,所以 223322(0)42A A A y px p p p y ==⋅=>,所以A y p =,故AB k = 选项1121125:||3||||||62342B B p p B BF p X X p AF BF p BF p p +=⇒+=⇒==+⇒=+所以 2222.33Bp p y p =⋅=所以22222227||.9394B B p p p p OB x y =+=+=≠选项325:||24||.4312p C AB p p p p OF =++=>= 选项:D 由选项A ,B知3()4A p p,(,)3p B p ,所以22233()(,)04344p pOA OB p p p p p⋅==−=−<,所以AOB∠为钝角;又211().(,04312p pMA MB p p⋅=−−=−<,所以AMB∠为钝角,所以180.OAM OBM∠+∠<°12.(2022·新高考I卷第14题)解:方法1:显然直线的斜率不为0,不妨设直线方程为0x by c++=,1=化简得221c b=+①,4.=化简得,|34||4|b c c++=,于是344b c c++=或344b c c++=−,再结合①解得1bc==或247257bc=−=−或4353bc==−,所以直线方程有三条,分别为10x+=,724250x y−−=,3450.(x y+−=填一条即可)方法2:设圆221x y+=的圆心(0,0)O,半径为11r=,圆22(3)(4)16x y−+−=的圆心(3,4)C,半径24r=,则12||5OC r r==+,因此两圆外切,由图像可知,共有三条直线符合条件,显然10x+=符合题意;又由方程22(3)(4)16x y−+−=和221x y+=相减可得方程3450x y+−=,即为过两圆公共切点的切线方程,又易知两圆圆心所在直线OC 的方程为430x y −=, 直线OC 与直线10x +=的交点为4(1,)3−−,设过该点的直线为4(1)3y k x +=+,则,解得724k =, 从而该切线的方程为724250.(x y −−=填一条即可) 13.(2022·新高考I 卷 第16题)解:由椭圆离心率为12,可得2a c =,则b =,则椭圆C :2222143x y c c+=,)A ,1(,0)F c −,2(,0)F c ,易得2AF l :y +,ED l :)y x c +,可解得2AF 与DE 的交点(2c M ,故直线DE 垂直平分2AF ,即,,又,213||||6()4278D E D E D E DE x x x x x x c ∴=−=⇒+−=⇒=, 所以ADE 的周长14.(2022·新高考II 卷 第15题) 解:因为32AB a k −=,所以AB 关于直线y a =的对称直线为(3)220a x y a −−+=,所以,整理可得261130,a a −+…解得13.32a 剟15.(2022·新高考II 卷 第16题)解:取AB 的中点为E ,因为||||MA NB =,所以||||ME NE =,设11(,)A x y ,22(,)B x y可得1212121212y y y y x x x x +−×=−+−,即1..2OE AB k k =−设直线:AB y kx m =+,0k <,0m >, 令0x =,y m =,令0y =,m x k =−,所以(,)22m mE k −, 所以212m k k m k×=−=−−,k =, 22212m m +=,2m =,所以直线:2AB y x +,即0.x −= 16.(2022·新高考I 卷 第21题) 解:(1)将点A 代入双曲线方程得224111a a −=−,化简得42440a a −+=得: 22a =,故双曲线方程为221;2x y −= 由题显然直线l 的斜率存在,设:l y kx m =+,设11(,)P x y ,22(,)Q x y ,则联立直线与双曲线得: 222(21)4220k x kmx m −+++=,0> ,故122421km x x k +=−−,21222221m x x k +=−, 12121212111102222AP AQ y y kx m kx m k k x x x x −−+−+−+=+=+=−−−−,化简得:12122(12)()4(1)0kx x m k x x m +−−+−−=, 故2222(22)4(12)()4(1)02121k m kmm k m k k ++−−−−−=−−, 即(1)(21)0k m k ++−=,而直线l 不过A 点, 故l 的斜率 1.k =−(2)设直线AP 的倾斜角为α,由tan PAQ ∠,得tan2PAQ ∠=, 由2PAQ απ+∠=,得tan AP k α==,即1112y x −=−,联立1112y x −=−,及221112x y −=得1x =,1y =,同理,2x =,2y =, 故12203x x +=,12689x x =而1|||2|AP x =−,2|||2|AQ x =−,由tan PAQ ∠,得sin PAQ ∠,故12121||||sin |2()4|2PAQS AP AQ PAQ x x x x =∠=−++= 17.(2022·新高考II 卷 第21题) 解:(1)由题意可得ba=2=,故1a =,b = 因此C 的方程为221.3y x −=(2)设直线PQ 的方程为(0)y kx m k =+≠,将直线PQ 的方程代入C 的方程得222(3)230k x kmx m −−−−=,则12223km x x k +=−,212233m x x k +=−−,12x x−=设点M的坐标为(,)M Mx y,则两式相减,得1212)My y x x−=−+,而121212()()()y y kx m kx m k x x−+−+−,故1212())Mk x x x x−++,解得Mx=两式相加,得12122())My y y x x−+=−,而121212()()()2y y kx m kx m k x x m++++++,故12122())2My k x x x x m+−+,解得3M My xk=⋅因此,点M的轨迹为直线3y xk=,其中k为直线PQ的斜率.若选择①②:设直线AB的方程为(2)y k x=−,并设A的坐标为(,)A Ax y,B的坐标为(,).B Bx y则,解得A x=,Ay=同理可得B x=,By=此时2243A Bkx xk+=−,212.3A Bky yk+=−而点M的坐标满足(2)3M MM My k xy xk=−=,解得22232A BMx xkxk+==−,2632A BMy ykyk+==−,故M为AB的中点,即||||.MA MB=若选择①③:当直线AB的斜率不存在时,点M即为点(2,0)F,此时M不在直线3y xk=上,矛盾.故直线AB的斜率存在,设直线AB的方程为(2)(0)y p x p=−≠,并设A 的坐标为(,)A A x y ,B 的坐标为(,).B B x y则,解得A x =,A y =同理可得B x =B y = 此时22223A B M x x p x p +==−,26.23A B M y y p y p +==− 由于点M 同时在直线3y x k =上,故2362p p k=⋅,解得.k p =因此//.PQ AB 若选择②③:设直线AB 的方程为(2)y k x =−,并设A 的坐标为(,)A A x y ,B 的坐标为(,).B B x y则解得A x =,A y =同理可得B x =,B y =,设AB 的中点为(,)C C C x y ,则22223A B C x x k x k +==−,26.23A B C y y k y k +==− 由于||||MA MB =,故M 在AB 的垂直平分线上,即点M 在直线1()C C y y x x k−=−−上. 将该直线与3y x k =联立,解得2223M C k x x k ==−,263M C k y y k ==−, 即点M 恰为AB 中点,故点而在直线AB 上. 18.(2021· 新高考I 卷 第5题)解:由1F ,2F 是椭圆22:194x y C +=的两个焦点,点M 在C 上,得12||||23 6.MF MF +=×=所以当且仅当12||||3MF MF ==时,取等号,即12||||MF MF ⋅有最大值9.故选.C19.(2021·新高考II 卷 第3题)解:抛物线的焦点坐标为,02p, 其到直线10x y −+=的距离为d=解得2(6p p ==−舍去). 故选.B20.(2021·新高考I 卷 第11题)(多选) 解:由点(4,0)A ,(0,2)B ,可得直线AB 的方程为240.x y +−=则圆心(5,5)=故P 到直线AB410<42<,所以A 正确,B 错误. 由题意可知,当直线PB 与圆相切时,PBA ∠最大或最小, 由于圆心到B 的距离为,此时,故C ,D 都正确.故选.ACD21.(2021·新高考II 卷 第11题)(多选) 解:圆心到直线l的距离d =,若点在圆C 上,则222a b r +=,所以|d r =,则直线l 与圆C 相切,故A 正确;若点在圆C 内,则222a b r +<,所以||d r >,则直线l 与圆C 相离,故B 正确;若点在圆C 外,则222a b r +>,所以||dr <,(,)A a b (,)A a b (,)A a b则直线l 与圆C 相交,故C 错误;若点在直线l 上,则2220a b r +−=即222=a b r +,所以,直线l 与圆C 相切,故D 正确.故选.ABD22.(2021·新高考I 卷 第14题)解:PF 与x 轴垂直,设点P 在第一象限,∴点P 坐标为,又OP PQ ⊥ ,POF ∴ ∽QPF ,,2p PF p OF ==, 则FQPF 2PF OF ==, 6FQ = ,即62p =,故3p =,则准线方程为32x =−, 故答案为3.2x =−23.(2021·新高考II 卷 第13题)解:因为双曲线的离心率为2, 所以2e =, 所以223b a=, 所以该双曲线的渐近线方程为.b y x a =± 故答案为:.y =24.(2021·新高考I 卷 第21题)解:(1)由题意知点 M 的轨迹 C 是焦点在 x 轴上的双曲线的右支,且1a =,c =, 22216b c a ∴=−=,(,)A a b |d r =22221(0,0)x y a b a b −=>>C ∴的方程为221(1).16y x x −=… (2)设1(,)2T m ,设直线AB 的方程为,11(,)A x y ,22(,)B x y , 由,得, 整理得,2111221216k m k x x k −∴+=−,22111221116416k m k m x x k −−−=−,22221122111212(1)(1)1616m m k k k k −−+=+⋅=+⋅−−, 设2PQ k k =,同理可得, 由||||||||TA TB TP TQ ⋅=⋅,得,222221121616k k k k ∴−=−,2212=k k ∴,12k k ≠ ,12=k k ∴−,120.k k ∴+=25.(2021·新高考II 卷 第20题)(1)解:由题意,椭圆半焦距c =c e a==,所以a = 又2221b a c =−=,所以椭圆方程为2213x y +=; (2)证明:由(1)得,曲线为221(0)x y x +=>,当直线MN 的斜率不存在时,直线:1MN x =,不满足M ,N ,F 三点共线; 当直线MN 的斜率存在时,设()()1122,,,M x y N x y ,必要性:若M ,N ,F 三点共线,可设直线(:MN y k x =即0kx y −−=,由直线MN 与曲线221(0)x y x +=>相切可得,解得1k =±,联立可得2430x −+=,0∆>,所以121234x x x x +=⋅=, 所以,所以必要性成立;充分性:设直线即0kx y b −+=, 由直线MN 与曲线221(0)x y x +=>相切可得,所以221b k =+,联立可得,22212(31)240k b k ∆=−+=>, 所以2121222633,1313kb b x x x x k k−+=−⋅=++, 所以==, 化简得,所以1k =±,所以或,所以直线:MN y x =−或y x =−,所以直线MN过点F ,M ,N ,F 三点共线,充分性成立;所以M ,N ,F三点共线的充要条件是||MN =【2020年真题】26.(2020·新高考I 卷 第9题、 II 卷 第10题)(多选)解:当,0m n ≠时,221mx ny +=可化为22111x y m n+=, 若0m n >>,则11m n <,故22111x y m n+=表示焦点在y 轴的椭圆,故A 正确; 若0m n =>,221mx ny +=可化为221x y n +=的圆,故B 错误; 若0mn <,则C 是双曲线,令220,mx ny +=故其渐近线方程为y =,故C 正确; 若0m =,0n >,221mx ny +=可化为21y n =,即y =,表示两条直线,故D 正确. 故选.ACD 27.(2020·新高考I 卷 第13题、II 卷 第14题)解:抛物线2:4C y x =的焦点为, 则直线AB的方程为1)y x =−,联立得231030x x −+=, 所以12103x x +=,从而 121016||233AB x x p =++=+=, 故答案为:16.328.(2020·新高考I 卷 第22题)(1)解:由题意可知c a =,22411a b +=,222a b c =+, 解得26a =,23b =,所以椭圆方程为221.63x y += (2)证明:设点11(,)M x y ,22(,)N x y , 因为AM AN ⊥,所以121211122y y x x −−⋅=−−−, 所以12121212()12()4y y y y x x x x −++=−++−,① 当k 存在的情况下,设:MN y kx m =+, 联立得222(12)4260k x kmx m +++−=, 由0∆>,得22630k m −+>, 由根与系数的关系得122412km x x k +=−+,21222612m x x k−=+, 所以121222()212m y y k x x m k +=++=+, 222212121226()12m k y y k x x km x x m k−=+++=+, 代入①式化简可得248(1)(31)0k km m m ++−+=,即(21)(231)0k m k m +−++=, 所以12m k =−或213k m +=−, 所以直线方程为12y kx k =+−或213k y kx +=−, 所以直线过定点(2,1)或21(,)33−,又因为(2,1)和A 点重合,故舍去, 所以直线过定点21(,)33E −, 所以AE 为定值,又因为AED 为直角三角形,AE 为斜边,所以AE 中点Q 满足||QD ,此时41(,).33Q 29.(2020·新高考II 卷 第21题)解:(1)由题意可知直线AM 的方程为:13(2)2y x −=−,即24x y −=−, 当0y =时,解得4x =−,所以4a =,椭圆C :22221(0)x y a b a b +=>>过点(2,3)M , 可得249116b+=,解得212b =, 所以C 的方程:221.1612x y += (2)设与直线AM 平行的直线方程为:2x y m −=,当直线与椭圆相切时,与AM 距离比较远的直线与椭圆的切点为N ,此时AMN 的面积取得最大值.将2x y m −=与椭圆方程:2211612x y +=联立, 化简可得:2216123480y my m ++−=, 所以22144416(348)0m m =−×−= , 即264m =,解得8m =±,与AM 距离比较远的直线方程为:28x y −=,利用平行线之间的距离为:d ,又(4,0)A −,(2,3)M ,所以||AM =所以AMN 的面积的最大值:118.2×=。

高考数学百大经典例题 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课标 试题

高考数学百大经典例题 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课标 试题

高考数学百大经典例题——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新课标)例若<<,则不等式--<的解是1 0a 1(x a)(x )01a[ ]A a xB x a.<<.<<11aaC x aD x x a.>或<.<或>x aa11分析比较与的大小后写出答案. a 1a解∵<<,∴<,解应当在“两根之间”,得<<.选.0a 1a a x A 11a a例有意义,则的取值范围是.2 x x 2--x 6分析 求算术根,被开方数必须是非负数.解 据题意有,x 2-x -6≥0,即(x -3)(x +2)≥0,解在“两根之外〞,所以x ≥3或者x ≤-2.例3 假设ax 2+bx -1<0的解集为{x|-1<x <2},那么a =________,b =________.分析 根据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公式可知,-1和2是方程ax 2+bx -1=0的两个根,考虑韦达定理.解 根据题意,-1,2应为方程ax 2+bx -1=0的两根,那么由韦达定理知-=-+=-=-=-⎧⎨⎪⎪⎩⎪⎪baa()()1211122×得 a b ==-1212,. 例4 解以下不等式 (1)(x -1)(3-x)<5-2x (2)x(x +11)≥3(x +1)2 (3)(2x +1)(x -3)>3(x 2+2)(4)3x 2-+--+-31325113122x x x x x x >>()()分析 将不等式适当化简变为ax 2+bx +c >0(<0)形式,然后根据“解公式〞给出答案(过程请同学们自己完成).答 (1){x|x <2或者x >4}(2){x|1x }≤≤32(3)∅(4)R (5)R说明:不能使用解公式的时候要先变形成HY 形式.例不等式+>的解集为5 1x 11-x[ ]A .{x|x >0}B .{x|x ≥1}C .{x|x >1}D .{x|x >1或者x =0}分析 直接去分母需要考虑分母的符号,所以通常是采用移项后通分.解不等式化为+->,通分得>,即>,1x 000111122----xx x x x∵x 2>0,∴x -1>0,即x >1.选C .说明:此题也可以通过对分母的符号进展讨论求解.例与不等式≥同解的不等式是6 0x x--32 [ ]A .(x -3)(2-x)≥0B .0<x -2≤1C .≥230--xx D .(x -3)(2-x)≤0解法一原不等式的同解不等式组为≥,≠.()()x x x ---⎧⎨⎩32020故排除A 、C 、D ,选B .解法二≥化为=或-->即<≤ x 320x 3(x 3)(2x)02x 3--x两边同减去2得0<x -2≤1.选B . 说明:注意“零〞.例不等式<的解为<或>,则的值为7 1{x|x 1x 2}a axx -1[ ]A aB aC aD a .<.>.=.=-12121212分析可以先将不等式整理为<,转化为 0()a x x -+-111[(a -1)x +1](x -1)<0,根据其解集为{x|x <1或者x >2}可知-<,即<,且-=,∴=.a 10a 12a 1112a -答 选C .说明:注意此题中化“商〞为“积〞的技巧.例解不等式≥.8 237232x x x -+-解 先将原不等式转化为3723202x x x -+--≥即≥,所以≤.由于++=++>,---+-+++-2123212314782222x x x x x x x x 002x x 12(x )022∴不等式进一步转化为同解不等式x 2+2x -3<0,即(x +3)(x -1)<0,解之得-3<x <1.解集为{x|-3<x <1}. 说明:解不等式就是逐步转化,将生疏问题化归为熟悉问题. 例9 集合A ={x|x 2-5x +4≤0}与B ={x|x 2-2ax +a +2≤,若,求的范围.0}B A a ⊆分析 先确定A 集合,然后根据一元二次不等式和二次函数图像关系,结合,利用数形结合,建立关于的不等式.B A a ⊆解 易得A ={x|1≤x ≤4} 设y =x 2-2ax +a +2(*)(1)B B A 0若=,则显然,由Δ<得∅⊆4a 2-4(a +2)<0,解得-1<a <2.(2)B (*)116若≠,则抛物线的图像必须具有图-特征:∅ 应有≤≤≤≤从而{x|x x x }{x|1x 4}12⊆12a 12042a 4a 201412a 22-·++≥-·++≥≤≤解得≤≤a a--⎧⎨⎪⎪⎩⎪⎪22187综上所述得的范围为-<≤.a 1a 187说明:二次函数问题可以借助它的图像求解. 例10 解关于x 的不等式(x -2)(ax -2)>0.分析 不等式的解及其构造与a 相关,所以必须分类讨论. 解 1° 当a =0时,原不等式化为 x -2<0其解集为{x|x <2};2 a 02(x 2)(x )0°当<时,由于>,原不等式化为--<,其解集为22a a{x|2ax 2}<<; 3 0a 12(x 2)(x )0°当<<时,因<,原不等式化为-->,其解集为22a a{x|x 2x }<或>;2a4° 当a =1时,原不等式化为(x -2)2>0,其解集是{x|x ≠2};5 a 12(x 2)(x )0°当>时,由于>,原不等式化为-->,其解集是22a a{x|x x 2}<或>.2a从而可以写出不等式的解集为: a =0时,{x|x <2};a 0{x|2ax 2<时,<<};0a 1{x|x 2x }<<时,<或>;2aa =1时,{x|x ≠2};a 1{x|x x 2}>时,<或>.2a说明:讨论时分类要合理,不添不漏.例11 假设不等式ax 2+bx +c >0的解集为{x|α<x <β}(0<α<β),求cx 2+bx +a <0的解集.分析 由一元二次函数、方程、不等式之间关系,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本质上是用根来构造的,这就使“解集〞通过“根〞实现了与“系数〞之间的联络.考虑使用韦达定理:解法一 由解集的特点可知a <0,根据韦达定理知:-=α+β,=α·β.bac a⎧⎨⎪⎪⎩⎪⎪ 即=-α+β<,=α·β>.ba c a()00⎧⎨⎪⎪⎩⎪⎪∵a <0,∴b >0,c <0.又×,b a a c b c= ∴=-α+β①由=α·β,∴=α·β②b c c a a c (1)111对++<化为++>,cx bx a 0x x 022b c ac由①②得α,β是++=两个根且α>β>,1111x x 002b c a c ∴++>即++<的解集为>α或<β.x x 0cx bx a 0{x|x x }22b c a c 11解法二 ∵cx 2+bx +a =0是ax 2+bx +a =0的倒数方程. 且ax 2+bx +c >0解为α<x <β,∴++<的解集为>α或<β.cx bx a 0{x|x x } 211说明:要在一题多解中锻炼自己的发散思维.例解关于的不等式:<-∈.12 x 1a(a R)xx -1分析 将一边化为零后,对参数进展讨论.解原不等式变为--<,即<, (1a)00x x ax ax -+--111进一步化为(ax +1-a)(x -1)<0. (1)当a >0时,不等式化为(x )(x 1)01{x|a 1a x 1}--<,易见<,所以不等式解集为<<;a a a a ---11(2)a =0时,不等式化为x -1<0,即x <1,所以不等式解集为{x|x <1};(3)a 0(x )(x 1)01{x|x 1x }<时,不等式化为-·->,易见>,所以不等式解集为<或>.a a a aa a---111综上所述,原不等式解集为:当>时,<<;当=时,<;当<时,>或<.a 0{x|a 1ax 1}a 0{x|x 1}a 0{x|x x 1}--a a1例13 (2021年全国高考题)不等式|x 2-3x|>4的解集是________. 分析 可转化为(1)x 2-3x >4或者(2)x 2-3x <-4两个一元二次不等式.由可解得<-或>,.(1)x 1x 4(2)∅答 填{x|x <-1或者x >4}.例14 (1998年高考题)设全集U =R ,A ={x|x 2-5x -6>0},B ={x||x -5|<a}(a 是常数),且11∈B ,那么[ ]A .(U A)∩B =RB .A ∪(U B)=RC .(U A)∪(U B)=RD .A ∪B =R分析 由x 2-5x -6>0得x <-1或者x >6,即A ={x|x <-1或者x >6}由|x -5|<a 得5-a <x <5+a ,即B ={x|5-a <x <5+a} ∵11∈B ,∴|11-5|<a 得a >6 ∴5-a <-1,5+a >11 ∴A ∪B =R .答选D.说明:此题是一个综合题,涉及内容很广泛,集合、绝对值不等式、一元二次不等式等内容都得到了考察。

2011届高考数学一轮复习百大经典例题之直线与平面的垂直判定和性质(新课标)

2011届高考数学一轮复习百大经典例题之直线与平面的垂直判定和性质(新课标)

典型例题一例1下列图形中,满足唯一性的是().A.过直线外一点作与该直线垂直的直线B.过直线外一点与该直线平行的平面C.过平面外一点与平面平行的直线D.过一点作已知平面的垂线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空间线线关系和线面关系,对定义的准确理解是解本题的关键.要注意空间垂直并非一定相关.解:A.过直线外一点作与这条直线垂直的直线,由于并没有强调相交,所以这样的垂线可以作无数条.事实上这无数条直线还在同一个平面内,这个平面为该直线的一个垂面.B.过直线外一点可以作一条而且仅能作一条直线与该直线平行,但可以作无数个平面和该直线平行.C.过此点作平面内任一直线的平行线,这条平行线都平行于平面.所以过平面外一点与平面平行的直线应有无数条.D.过一点作已知平面的垂线是有且仅有一条.假设空间点A、平面α,过点A有两条直线AB、AC都垂直于α,由于AB、AC为相交直线,不妨设AB、AC所确定的平面为β,α与β的交线为l,则必有lAC⊥,又由于AB、AC、l都在平面βAB⊥,l内,这样在β内经过A点就有两条直线和直线l垂直,与平面几何中经过一点有县仅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相矛盾.故选D.说明:有关“唯一性”结论的问题,常用反证法,或者借助于其它已证明过的唯一性命题来证明.在本书中,过一点作已知平面的垂线有且仅有一条,同时,过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面也是有且仅有一个.它们都是“唯一性”命题,在空间作图题中常常用到.典型例题二例2已知下列命题:(1)若一直线垂直于一个平面的一条斜线,则该直线必垂直于斜线在这个平面内的射影;(2)平面内与这个平面的一条斜线垂直的直线互相平行;(3)若平面外的两条直线,在这个平面上的射影互相垂直,则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4)若两条直线互相垂直,且其中的一条平行一个平面,另一条是这个平面的斜线,则这两条直线在这个平面上的射影互相垂直.上述命题正确的是().A.(1)、(2)B.(2)、(3)C.(3)、(4)D.(2)、(4)分析:本题考查的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的简单应用.应用这两个定理时要特别注意“平面内”这一条件,同时要注意各种不同位置的两定理的基本图形及其变式图形.解:(1)已知直线不一定在平面内,所以不能用三垂线逆定理来判断垂直关系;(2)平面内与这个平面的一条斜线垂直的直线必定与斜线在平面内的射影垂直,所以它们之间也平行;(3)根据三垂线定理可证明直线与另一直线的射影垂直,但不能进一步说明直线和直线垂直;(4)根据三垂线定理的逆定理和空间两直线所成角的概念,不难证明此命题的正确性. 故选D . 说明:(3)中若一直线与另一直线的射影垂直,则有另一直线必与这一直线的射影垂直.如在正方体1111D C B A ABCD -中,F E 、分别为棱1AA 和1BB 上的点,G 为棱BC 上的点,且1BB EF ⊥,EG FC ⊥1,求FG D 1∠.典型例题三例3 如图,在正方体1111D C B A ABCD -中,E 是1BB 的中点,O 是底面正方形ABCD 的中心,求证:⊥OE 平面1ACD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线面垂直的判定方法.根据线面垂直的判定方法,要证明⊥OE 平面1ACD ,只要在平面1ACD 内找两条相交直线与OE 垂直.证明:连结D B 1、D A 1、BD ,在△BD B 1中, ∵O E 、分别是B B 1和DB 的中点, ∴D B EO 1//. ∵⊥11A B 面D D AA 11,∴1DA 为1DB 在面D D AA 11内的射影. 又∵D A AD 11⊥, ∴11DB AD ⊥.同理可证,C D D B 11⊥.又∵111D CD AD = ,1AD 、⊂C D 1面1ACD , ∴⊥D B 1平面1ACD . ∵EO D B //1, ∴⊥EO 平面1ACD .另证:连结CE AE 、,O D 1,设正方体1DB 的棱长为a ,易证CE AE =. 又∵OC AO =, ∴AC OE ⊥.在正方体1DB 中易求出:a a a DODD O D 2622222211=⎪⎪⎭⎫ ⎝⎛+=+=,a a a OBBEOE 232222222=⎪⎪⎭⎫ ⎝⎛+⎪⎭⎫⎝⎛=+=, ()a a aEB B D E D 232222212111=⎪⎭⎫⎝⎛+=+=.∵21221E D OE O D =+,∴OE O D ⊥1.∵O AC O D = 1,O D 1、⊂AC 平面1ACD , ∴⊥OE 平面1ACD .说明:要证线面垂直可找线线垂直,这是立体几何证明线面垂直时常用的转化方法.在证明线线垂直时既要注意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应用,也要注意有时是从数量关系方面找垂直,即勾股定理或余弦定理的应用.典型例题四例4 如图,在△ABC 中,90=∠B ,⊥SA 平面ABC ,点A 在SB 和SC 上的射影分别为N M 、,求证:SC MN ⊥.分析:本题考查的仍是线面垂直的判定和性质定理,以及线线垂直和线面垂直相互转化思想.欲证MN SC ⊥,可证⊥SC 面AMN ,为此须证AN SC ⊥,进而可转化为证明⊥AN 平面SBC ,而已知SB AN ⊥,所以只要证BC AN ⊥即可.由于图中线线垂直、线面垂直关系较多,所以本题也可以利用三垂线定理和逆定理来证线线垂直.证明:∵⊥SA 面ABC ,⊂BC 平面ABC , ∴BC SA ⊥.∵90=∠B ,即BC AB ⊥,A SA BA = , ∴⊥BC 平面SAB . ∵⊂AN 平面SAB .∴AN BC ⊥.又∵SB AN ⊥,B BC SB = , ∴⊥AN 平面SBC . ∵⊂SC 平面SBC , ∴SC AN ⊥,又∵SC AM ⊥,A AN AM = ,∴⊥SC 平面AMN . ∵⊂MN 平面AMN . ∴MN SC ⊥.另证:由上面可证⊥AN 平面SBC . ∴MN 为AM 在平面SBC 内的射影. ∵SC AM ⊥, ∴SC MN ⊥.说明:在上面的证题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证明线线垂直常转化为证明线面垂直,而证明线面垂直又转化为证明线线垂直.立体几何中的证明常常是在这种相互转化的过程中实现的.本题若改为下题,想想如何证:已知⊥SA ⊙O 所在平面,AB 为⊙O 的直径,C 为⊙O 上任意一点(C 与B A 、不重合).过点A 作SB 的垂面交SB 、SC 于点N M 、,求证:SC AN ⊥.典型例题五例5 如图,AB 为平面α的斜线,B 为斜足,AH 垂直平面α于H 点,BC 为平面α内的直线,θ=∠ABH ,α=∠HBC ,β=∠ABC ,求证:θαβcos cos cos ⋅=.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线面角的定义和计算.要证明三个角余弦值之间关系,可考虑构造直角三角形,在直角三角形中求出三个角的余弦值,再代入验证证明,其中构造直角三角形则需要用三垂线定理或逆定理.证明:过H 点作HD 垂直BC 于D 点,连AD . ∵α⊥AH ,∴AD 在平面α内射影为HD . ∵HD BC ⊥,α⊂BC , ∴AD BC ⊥.在Rt △ABH 中有:BA BH =θcos ① 在Rt △BHD 中有:BH BD =αcos ② 在Rt △ABD 中有:BABD =βcos ③由①、②、③可得:αθβcos cos cos ⋅=.说明:由此题结论易知:斜线与平面所成的角,是这条斜线和这个平面内的直线所成的一切角中最小的角.若平面的斜线与平面所成角为θ,则斜线与平面内其它直线所成角β的范围为⎥⎦⎤⎢⎣⎡2πθ,.典型例题六例6 如图,已知正方形ABCD 边长为4,⊥CG 平面ABCD ,2=CG ,F E 、分别是AD AB 、中点,求点B 到平面GEF 的距离.分析:此题是1991年高考题,考查了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等位置关系以及逻辑推理和空间想像能力.本题是求平面外一点到平面的距离,可用转移法将该点到平面的距离转化为求另一点到该平面的距离.为此要寻找过点B 与平面GEF 平行的直线,因为与平面平行的直线上所有点到平面的距离相等.证明:连结AC BD 、,EF 和BD 分别交AC 于O H 、,连GH ,作GH OK ⊥于K .∵ABCD 为正方形,F E 、分别为AD AB 、的中点,∴BD EF //,H 为AO 中点. ∵EF BD //,⊄BD 平面GFE , ∴//BD 平面GFE .∴BD 与平面GFE 的距离就是O 点到平面EFG 的距离. ∵AC BD ⊥,∴AC EF ⊥.∵⊥GC 面ABCD ,∴EF GC ⊥. ∵C AC GC = ,∴⊥EF 平面GCH . ∵⊂OK 平面GCH , ∴OK EF ⊥.又∵GH OK ⊥,H EF GH = , ∴⊥OK 平面GEF .即OK 长就是点B 到平面GEF 的距离. ∵正方形边长为4,2=CG , ∴24=AC ,2=HO ,23=HC .在Rt △HCG 中,2222=+=CGHCHG .在Rt △GCH 中,11112=⋅=HGGC HO OK .说明:求点到平面的距离常用三种方法:一是直接法.由该点向平面引垂线,直接计算垂线段的长.用此法的关键在于准确找到垂足位置.如本题可用下列证法:延长CB 交FE 的延长线于M ,连结GM ,作ME BP ⊥于P ,作CG BN //交MG 于N ,连结PN ,再作PNBH平面GFE,BH长即为B点到平面EFG的距离.二是转BH⊥于H,可得⊥移法.将该点到平面的距离转化为直线到平面的距离.三是体积法.已知棱锥的体积和底面的面积.求顶点到底面的距离,可逆用体积公式.典型例题七例7如图所示,直角ABC∆所在平面外一点S,且SCSA==.SB(1)求证:点S与斜边AC中点D的连线SD⊥面ABC;(2)若直角边BCBA=,求证:BD⊥面SAC.分析:由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线得到线线垂直,从而得到线面垂直.证明:(1)在等腰SACSD⊥.∆中,D为AC中点,∴AC取AB中点E,连DE、SE.∵BCDE⊥.BC⊥,∴ABED//,AB又ABAB⊥.SE⊥,∴AB⊥面SED,∴SD∴SD⊥面ABC(AB、AC是面ABC内两相交直线).(2)∵BCBD⊥.BA=,∴AC又∵SD⊥面ABC,∴BDSD⊥.∵D,∴BD⊥面SAC.SD=AC说明:证明线面垂直的关键在于寻找直线与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垂直.寻找途径可由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线与底边垂直,可由勾股定理进行计算,可由线面垂直得线线垂直等.典型例题八例8如果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垂直于一个平面,那么另一条也垂直于这个平面.已知:b⊥b.a.求证:α⊥a//,α分析:由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知,只需在α内找到两条相交直线与b垂直即可.证明:如图所示,在平面α内作两条相交直线m、n.∵αa⊥.a⊥,n⊥a,∴m又∵ab⊥.b//,从而有mb⊥,n由作图知m 、n 为α内两条相交直线. ∴α⊥b . 说明:本题的结论可以作为判定线面垂直的依据,即当要证的直线与平面的垂直关系不明确或不易证出时,可以考虑证明与已知直线平行的直线与平面垂直.典型例题九例9 如图所示,已知平面α 平面β=EF ,A 为α、β外一点,α⊥AB 于B ,β⊥AC 于C ,α⊥CD 于D .证明:EF BD ⊥.分析:先证A 、B 、C 、D 四点共面,再证明EF ⊥平面ABCD ,从而得到EF BD ⊥. 证明:∵α⊥AB ,α⊥CD ,∴CD AB //. ∴A 、B 、C 、D 四点共面.∵α⊥AB ,β⊥AC ,EF =βα ,∴EF AB ⊥,EF AC ⊥.又A AC AB = ,∴EF ⊥平面ABCD . ∴BD EF ⊥.说明:与线面平行和线线平行交替使用一样,线面垂直和线线垂直也常互为条件和结论.即要证线面垂直,先找线线垂直;要证线线垂直,先找线面垂直.本题证明“A 、B 、C 、D 四点共面”非常重要,仅由EF ⊥平面ABC ,就断定BD EF ⊥,则证明是无效的.典型例题十例10 平面α内有一半圆,直径AB ,过A 作SA ⊥平面α,在半圆上任取一点M ,连SM 、SB ,且N 、H 分别是A 在SM 、SB 上的射影.(1)求证:SB NH ⊥;(2)这个图形中有多少个线面垂直关系? (3)这个图形中有多少个直角三角形? (4)这个图形中有多少对相互垂直的直线?分析:注意利用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有关知识进行判断.(1)证明:连AM 、BM .如上图所示,∵AB 为已知圆的直径,∴BM AM ⊥. ∵SA ⊥平面α,α⊂BM ,∴MB SA ⊥. ∵A SA AM = ,∴BM ⊥平面SAM .∵AN ⊂平面SAM ,∴AN BM ⊥.∵SM AN ⊥于N ,M SM BM = ,∴AN ⊥平面SMB .∵SB AH ⊥于H ,且NH 是AH 在平面SMB 的射影,∴SB NH ⊥.解(2):由(1)知,SA ⊥平面AMB ,BM ⊥平面SAM ,AN ⊥平面SMB . ∵AH SB ⊥且HN SB ⊥,∴SB ⊥平面ANH , ∴图中共有4个线面垂直关系.(3)∵SA ⊥平面AMB ,∴SAB ∆、SAM ∆均为直角三角形. ∵BM ⊥平面SAM ,∴BAM ∆、BMS ∆均为直角三角形.∵AN ⊥平面SMB ,∴ANS ∆、ANM ∆、ANH ∆均为直角三角形.∵SB ⊥平面ANH ,∴SHA ∆、BHA ∆、SHN ∆、BHN ∆均为直角三角形. 综上,图中共有11个直角三角形.(4)由SA ⊥平面AMB 知,AM SA ⊥,AB SA ⊥,BM SA ⊥. 由BM ⊥平面SAM 知,AM BM ⊥,SM BM ⊥,AN BM ⊥. 由AN ⊥平面SMB 知,SM AN ⊥,SB AN ⊥,NH AN ⊥. 由SB ⊥平面ANH 知,AH SB ⊥,HN SB ⊥. 综上,图中共有11对互相垂直的直线.说明:为了保证(2)(3)(4)答案不出错,首先应找准(2)的答案,由“线⊥面”可得到“线⊥面内线”,当“线⊥面内线”且相交时,可得到直角三角形;当“线⊥面内线”且不相交时,可得到异面且垂直的一对直线.典型例题十一例11 如图所示,︒=∠90BAC .在平面α内,PA 是α的斜线,︒=∠=∠60PAC PAB .求PA 与平面α所成的角.分析:求PA 与平面α所成角,关键是确定PA 在平面α上射影AO 的位置.由PAC PAB ∠=∠,可考虑通过构造直角三角形,通过全等三角形来确定AO 位置,构造直角三角形则需用三垂线定理.解:如图所示,过P 作α⊥PO 于O .连结AO ,则AO 为AP 在面α上的射影,PAO ∠为PA 与平面α所成的角. 作AC OM ⊥,由三重线定理可得AC PM ⊥. 作AB ON ⊥,同理可得AB PN ⊥.由PAC PAB ∠=∠,︒=∠=∠90PNA PMA ,PA PA =, 可得PMA ∆≌PNA ∆,∴PN PM =.∵OM 、ON 分别为PM 、PN 在α内射影,∴ON OM =. 所以点O 在BAC ∠的平分线上.设a PA =,又︒=∠60PAM ,∴a AM 21=,︒=∠45OAM ,∴a AM AO 222==.在POA ∆中,22cos ==∠PAAO PAO ,∴︒=∠45PAO ,即PA 与α所成角为︒45. 说明:(1)本题在得出PA 在面α上的射影为BAC ∠的平分线后,可由公式βαθcos cos cos ⋅=来计算PA 与平面α所成的角,此时︒==∠60θPAC ,α=∠PAO ,︒==∠45βCAO .(2)由PA 与平面α上射影为BAC ∠平分线还可推出下面结论:四面体ABC P -中,若PAC PAB ∠=∠,PBC PBA ∠=∠,则点A 在面ABC 上的射影为ABC ∆的内心.典型例题十二例12 如图所示,在平面β内有ABC ∆,在平面β外有点S ,斜线AC SA ⊥,BC SB ⊥,且斜线SA 、SB 分别与平面β所成的角相等,设点S 与平面β的距离为cm 4,BC AC ⊥,且cm AB 6=.求点S 与直线AB 的距离.分析:由点S 向平面β引垂线,考查垂足D 的位置,连DB 、DA ,推得AC DA ⊥,BC DB ⊥,又︒=∠90ACB ,故A 、B 、C 、D 为矩形的四个顶点.解:作SD ⊥平面β,垂足为D ,连DA 、DB .∵AC SA ⊥,BC DB ⊥,∴由三垂线定理的逆定理,有:AC DA ⊥,BC DB ⊥, 又BC AC ⊥,∴ACBD 为矩形.又∵SB SA =,∴DB DA =,∴ACBD 为正方形, ∴AB 、CD 互相垂直平分.设O 为AB 、CD 的交点,连结SO ,根据三垂线定理,有AB SO ⊥,则SO 为S 到AB 的距离.在SOD Rt ∆中,cm SD 4=,cm AB DO 321==,∴cm SO 5=.因此,点S 到AB 的距离为cm 5.说明:由本例可得到点到直线距离的作法:(1)若点、直线在确定平面内,可直接由点向直线引垂线,这点和垂足的距离即为所求. (2)若点在直线所在平面外,可由三垂线定理确定:由这点向平面引垂线得垂足,由垂足引直线的垂线得斜足,则这点与斜足的距离为点到直线的距离.(3)处理距离问题的基本步骤是:作、证、算,即作出符合要求的辅助线,然后证明所作距离符合定义,再通过解直角三角形进行计算.典型例题十三例13 如图,ABCD 是正方形,SA 垂直于平面ABCD ,过A 且垂直于SC 的平面交SB 、SC 、SD 分别于点E 、F 、G ,求证:SB AE ⊥,SD AG ⊥.分析:本题考查线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定理,以及线线垂直和线面垂直相互转化的思想.由于图形的对称性,所以两个结论只需证一个即可.欲证SB AE ⊥,可证⊥AE 平面SBC ,为此须证BC AE ⊥、SC AE ⊥,进而转化证明⊥BC 平面SAB 、⊥SC 平面AEFG .证明:∵SA ⊥平面ABCD ,⊂BC 平面ABCD , ∴BC SA ⊥.又∵ABCD 为正方形, ∴AB BC ⊥.∴⊥BC 平面ASB . ∵⊂AE 平面ASB , ∴AE BC ⊥.又∵⊥SC 平面AEFG , ∴AE SC ⊥.∴⊥AE 平面SBC . 又∵⊂SB 平面SBC ,∴SB AE ⊥,同理可证SD AG ⊥.说明:(1)证明线线垂直,常用的方法有:同一平面内线线垂直、线面垂直的性质定理,三垂线定理与它的逆定理,以及与两条平行线中一条垂直就与另一条垂直.(2)本题的证明过程中反复交替使用“线线垂直”与“线面垂直”的相互联系,充分体现了数学化思想的优越性.典型例题十四例14 如图,求证:如果一个角所在平面外一点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那么这一点在平面内的射影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已知:BAC ∠在平面α内,点α∉P ,AB PE ⊥,AC PF ⊥,α⊥PO ,垂足分别是E 、F 、O ,PF PE =.求证:CAO BAO ∠=∠.证明:∵α⊥PO ,∴OE 为PE 在α内的射影. ∵PE AB ⊥,α平面⊂AB ,∴OE AB ⊥.同理可证:OF AC ⊥.又∵α⊥PO ,PF PE =,OF OE =, ∴CAO BAO ∠=∠.说明:本题是一个较为典型的题目,与此题类似的有下面命题:从一个角的顶点引这个角所在平面的斜射线,使斜射线和这个角两边的夹角相等,则斜射线在平面内的射影,是这个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由此结论和上一个例题很容易求解下面这道题:已知︒=∠90ACB ,S 为平面ACB 外一点,︒=∠=∠60SCB SCA ,求SC 与平面ACB 所成角.典型例题十五例15 判断题:正确的在括号内打“√”号,不正确的打“×”号. (1)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它就和这个平面内的任何直线平行.( ) (2)如果一条直线垂直于平面内的无数条直线,那么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垂直.( ) (3)垂直于三角形两边的直线必垂直于第三边.( )(4)过点A 垂直于直线a 的所有直线都在过点A 垂直于α的平面内.( )(5)如果三条共点直线两两垂直,那么其中一条直线垂直于另两条直线确定的平面.( )解:(1)直线与平面平行,则直线与平面内的直线的位置关系不外乎有两种①平行 ②异面,因此应打“×”号(2)该命题的关键是这无数条直线具有怎样的位置关系.①若为平行,则该命题应打“×”号;若为相交,则该命题应打“√”,正是因为这两种情况可能同时具备,因此,不说明面内无这数条线的位置关系,则该命题应打“×”号.(3)垂直于三角形两边的直线必垂直于三角形所在的平面,由线面垂直定义的逆用,则该直线必垂直于三角形的第三边,∴该命题应打“√”.(4)前面介绍了两个命题,①过一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与已知直线垂直,②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平面垂直,根据第一个命题知:过点A 垂直于直线a 的平面惟一,因此,过点A 且与直线a 垂直的直线都在过点A 且与直线a 垂直的平面内,∴该命题应打“√”号.(5)三条共点直线两两垂直,设为a ,b ,c 且a ,b ,c 共点于O ,∵b a ⊥,c a ⊥,0=c b ,且b ,c 确定一平面,设为α,则α⊥a ,同理可知b 垂直于由a ,c 确定的平面,c 垂直于由了确定的平面, ∴该命题应打“√”号. 说明:本题是利用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定义及判定定理等知识来解答的问题.解答此类问题必须作到:概念清楚、问题理解透彻、相关知识能灵活运用.典型例题十六例16 如图,已知空间四边形ABCD 的边AC BC =,BD AD =,引CD BE ⊥,E 为垂足,作BE AH ⊥于H ,求证:BCD AH 平面⊥.分析:若证BCD AH 平面⊥,只须利用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证AH 垂直平面BCD 中两条相交直线即可.证明:取AB 中点F ,连CF 、DF , ∵BC AC =,∴AB CF ⊥.又∵BD AD =,∴AB DF ⊥,∴CDF AB 平面⊥, 又CDF CD 平面⊂,∴AB CD ⊥又BE CD ⊥,∴ABE CD 平面⊥,AH CD ⊥, 又BE AH ⊥,∴BCD AH 平面⊥.典型例题十七例17 如果平面α与α外一条直线a 都垂直b ,那么α//a . 已知:直线α⊄a ,b a 直线⊥,α⊥b .求证:α//a .分析:若证线面平行,只须设法在平面α内找到一条直线'a ,使得'//a a ,由线面平行判定定理得证.证明:(1)如图,若a 与b 相交,则由a 、b 确定平面β,设'a =αβ .αααβαα////,,'''''a a a a a ab a a b ab a b ⇒⎪⎭⎪⎬⎫⊄⊂⇒⎪⎭⎪⎬⎫⊂⊥⊥⇒⎭⎬⎫⊂⊥又∵. (2)如图,若a 与b 不相交,则在a 上任取一点A ,过A 作b b //',a 、'b 确定平面β,设'a =αβ .αααβααα////,,////'''''''''''a a a a a a ab a b a b b b a b a b b b b ⇒⎪⎭⎪⎬⎫⊄⊂⇒⎪⎪⎭⎪⎪⎬⎫⊂⊥⇒⎭⎬⎫⊥⊥⇒⎪⎭⎪⎬⎫⊂⊥⇒⎭⎬⎫⊥又又∵又∵. 典型例题十八例18 如图,已知在ABC ∆中,︒=∠60BAC ,线段A B C AD 平面⊥,DBC AH 平面⊥,H 为垂足.求证:H 不可能是DBC ∆的垂心.分析:根据本题所证结论,可采用反证法予以证明.证明:如图所示,假设H 是DBC ∆的垂心,则DC BH ⊥. ∵DBC AH 平面⊥,∴AH DC ⊥,∴ABH DC 平面⊥,∴DC AB ⊥. 又∵ABC DA 平面⊥,∴DA AB ⊥, ∴DAC AB 平面⊥,∴AC AB ⊥,这与已知︒=∠60BAC 矛盾, ∴假设不成立,故H 不可能是DBC ∆的垂心.说明:本题只要满足︒≠∠90BAC ,此题的结论总成立.不妨给予证明.典型例题十九例19 在空间,下列哪些命题是正确的( ). ①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②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③平行于同一个平面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④垂直于不一个平面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A .仅②不正确 B .仅①、④正确 C .仅①正确 D .四个命题都正确分析:①该命题就是平行公理,即课本中的公理4,因此该命题是正确的;②如图,直线a ⊥平面α,α⊂b ,α⊂c ,且A c b = ,则b a ⊥,c a ⊥,即平面α内两条直交直线b ,c 都垂直于同一条直线a ,但b ,c 的位置关系并不是平行.另外,b ,c 的位置关系也可以是异面,如果把直线b 平移到平面α外,此时与a 的位置关系仍是垂直,但此时,b ,c 的位置关系是异面.③如图,在正方体1111D C B A ABCD -中,易知A B C D B A 平面//11,ABCD D A 平面//11,但11111A D A B A = ,因此该命题是错误的.④该命题是线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因此是正确的. 综上可知①、④正确. ∴应选B .典型例题二十例20 设a ,b 为异面直线,AB 为它们的公垂线 (1)若a ,b 都平行于平面α,则α⊥AB ;(2)若a ,b 分别垂直于平面α、β,且c =βα ,则c AB //.分析:依据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证明α⊥AB ;证明线与线的平行,由于此时垂直的关系较多,因此可以考虑利用线面垂直的性质证明c AB //.图1 图2证明:(1)如图1,在α内任取一点P ,设直线a 与点P 确定的平面与平面α的交线为'a , 设直线b 与点P 确定的平面与平面α的交线为'b∵α//a ,α//b ,∴'//a a ,'//b b又∵a AB ⊥,b AB ⊥,∴'a AB ⊥,'b AB ⊥, ∴α⊥AB .(2)如图2,过B 作α⊥'BB ,则a BB //', 则'BB AB ⊥又∵b AB ⊥,∴AB 垂直于由b 和'BB 确定的平面.∵β⊥b ,∴c b ⊥,α⊥'BB ,∴c BB ⊥'.∴c 也垂直于由'BB 和b 确定的平面.故AB c //.说明:由第(2)问的证明可以看出:利用线面垂直的性质证明线与线的平行,其关键是构造出平面,使所证线皆与该平面垂直.如题中,通过作出辅助线'BB ,构造出平面,即由相交直线b 与'BB 确定的平面.然后借助于题目中的其他垂直关系证得.典型例题二十一例21 如图,在正方体1111D C B A ABCD -中,EF 为异面直线D A 1与AC 的公垂线,求证:1//BD EF .分析:证明1//BD EF ,构造与EF 、1BD 都垂直的平面是关键.由于EF 是AC 和D A 1的公垂线,这一条件对构造线面垂直十分有用.证明:连结11C A ,由于11//C A AC ,AC EF ⊥, ∴11C A EF ⊥.又D A EF 1⊥,1111A C A D A = , ∴D C A EF 11平面⊥. ①∵11111D C B A BB 平面⊥,111111D C B A C A 平面⊂, ∴111C A BB ⊥.∵四边形1111D C B A 为正方形, ∴1111D B C A ⊥,1111B BB D B = , ∴D D BB C A 1111平面⊥,而D D BB BD 111平面⊂,∴111BD C A ⊥. 同理11BD DC ⊥,1111C C A DC = , ∴D C A BD 111平面⊥. ② 由①、②可知:1//BD EF .典型例题二十二例22 如图,已知P 为ABC ∆外一点,PA 、PB 、PC 两两垂直,a PC PB PA ===,求P 点到平面ABC 的距离.分析:欲求点到平面的距离,可先过点作平面的垂线,进一步求出垂线段的长. 解:过P 作ABC PO 平面⊥于O 点,连AO 、BO 、CO , ∴AO PO ⊥,BO PO ⊥,CO PO ⊥ ∵a PC PB PA ===,∴PAO ∆≌PBO ∆≌PCO ∆, ∴OC OB OA ==, ∴O 为ABC ∆的外心.∵PA 、PB 、PC 两两垂直, ∴a CA BC AB 2===,ABC ∆为正三角形,∴a AB AO 3633==,∴a AOPA PO 3322=-=.因此点P 到平面ABC 的距离a 33.说明:(1)求点到平面距离的基本程序是:首先找到或作出要求的距离;然后使所求距离在某一个三角形中;最后在三角形中根据三角形的边角关系求出距离.(2)求距离问题转化到解三角形有关问题后,在三角形中求距离常常用到勾股定理、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及有关三角函数知识.(3)点到平面距离是立体几何中一个重要内容,高考命题中出现较多,应充分注意,除了上面提到方法之外,还有其他一些方法,比如以后学习的等积法,希望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不断总结.典型例题二十三例23 如图,已知在长方体1111D C B A ABCD -中,棱51=AA ,12=AB ,求直线11C B 和平面11BCD A 的距离.分析:求线面距离,其基本方法是在线上选一点,作出点面距,距离然后根据求点面距的有关方法求解.解:如图,∵BC C B //11,且1111BCD A C B 平面⊄,11BCD A BC 平面⊂, ∴1111//BCD A C B 平面.从而点1B 到平面11BCD A 的距离即为所求. 过点1B 作B A E B 11⊥于E ,∵11ABB A BC 平面⊥,且B B AA E B 111平面⊂, ∴E B BC 1⊥. 又B B A BC =1 , ∴111BCD A E B 平面⊥. 即线段E B 1的长即为所求, 在B B A Rt 11∆中,13601251252211111=+⨯=⋅=BA BB B A E B ,∴直线11C B 到平面11BCD A 的距离为1360.说明:本题考查长方体的性质,线面距离的概念等基础知识以及计算能力和转化的数学思想,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把线面距离转化为点面距离,进而转化为点线距离,再通过解三角形求解,这种转化的思想非常重要,数学解题的过程就是将复杂转化为简单,将未知转化为已知,从而求解.典型例题二十四例24 AD 、BC 分别为两条异面直线上的两条线段,已知这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为︒30,cm AD 8=,BC AB ⊥,BC DC ⊥.求线段BC 的长.分析:首先依据题意,画出图形,利用平移,将异面直线AD 、BC 所成的角、垂直关系转化到某一个或某几个平面内,应用平面几何有关知识计算出BC 之长.解:如图,在平面α内,过A 作BC AE //,过C 作AB CE //,两线交于E . ∵BC AE //,∴DAE ∠就是AD 、BC 所成的角, ︒=∠30DAE .∵BC AB ⊥,∴四边形ABCE 是矩形.连DE ,∵CD BC ⊥,CE BC ⊥,且C CE CD = , ∴CDE BC 平面⊥.∵BC AE //,∴CDE AE 平面⊥.∵CDE DE 平面⊂,∴DE AE ⊥. 在AED Rt ∆中,得34=AE ,∴)(34cm AE BC ==.说明:解决空间问题,常常将空间关系转化一个或几个平面上来,只有将空间问题归化到平面上来,才能应用平面几何知识解题,而平移变换是转化的重要手段.。

(完整版)新高考真题平面解析几何大题专题训练最新

(完整版)新高考真题平面解析几何大题专题训练最新

平面解析几何1.【2021·北京高考真题】已知椭圆2222:1(0)x y E a b a b+=>>过点(0,2)A -,以四个顶点围成的四边形面积为(1)求椭圆E 的标准方程;(2)过点P (0,-3)的直线l 斜率为k ,交椭圆E 于不同的两点B ,C ,直线AB ,AC 交y =-3于点M 、N ,直线AC 交y =-3于点N ,若|PM |+|PN |≤15,求k 的取值范围.2.【2021·全国高考真题】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已知点()1F 、)2122F MF MF -=,,点M 的轨迹为C .(1)求C 的方程;(2)设点T 在直线12x =上,过T 的两条直线分别交C 于A 、B 两点和P ,Q 两点,且TA TB TP TQ ⋅=⋅,求直线AB 的斜率与直线PQ 的斜率之和.3.【2021·浙江高考真题】如图,已知F 是抛物线()220y px p =>的焦点,M 是抛物线的准线与x 轴的交点,且2MF =,(1)求抛物线的方程;(2)设过点F 的直线交抛物线与A 、B 两点,斜率为2的直线l 与直线,,MA MB AB ,x 轴依次交于点P ,Q ,R ,N ,且2RN PN QN =⋅,求直线l 在x 轴上截距的范围.4.【2021·全国高考真题(理)】在直角坐标系xOy 中,C 的圆心为()2,1C ,半径为1.(1)写出C 的一个参数方程;(2)过点()4,1F 作C 的两条切线.以坐标原点为极点,x 轴正半轴为极轴建立极坐标系,求这两条切线的极坐标方程.5.【2021·全国高考真题(理)】已知抛物线()2:20C x py p =>的焦点为F ,且F与圆22:(4)1M x y ++=上点的距离的最小值为4.(1)求p ;(2)若点P 在M 上,,PA PB 是C 的两条切线,,A B 是切点,求PAB △面积的最大值.6.【2020年高考全国Ⅰ卷理数】已知A 、B 分别为椭圆E :2221x y a+=(a >1)的左、右顶点,G 为E 的上顶点,8AG GB ⋅=,P 为直线x =6上的动点,PA 与E 的另一交点为C ,PB 与E 的另一交点为D .(1)求E 的方程;(2)证明:直线CD 过定点.7.【2020年高考全国Ⅱ卷理数】已知椭圆C 1:22221x y a b+=(a >b >0)的右焦点F 与抛物线C 2的焦点重合,C 1的中心与C 2的顶点重合.过F 且与x 轴垂直的直线交C 1于A ,B 两点,交C 2于C ,D 两点,且43CD AB =.(1)求C 1的离心率;(2)设M 是C 1与C 2的公共点,若|MF |=5,求C 1与C 2的标准方程.8.【2020年高考全国Ⅲ卷理数】已知椭圆222:1(05)25x y C m m +=<<A ,B 分别为C 的左、右顶点.(1)求C 的方程;(2)若点P 在C 上,点Q 在直线6x =上,且||||BP BQ =,BP BQ ⊥,求APQ △的面积.9.【2020年高考北京】已知椭圆2222:1x y C a b+=过点(2,1)A --,且2a b =.(Ⅰ)求椭圆C 的方程:(Ⅱ)过点(4,0)B -的直线l 交椭圆C 于点,M N ,直线,MA NA 分别交直线4x =-于点,P Q .求||||PB BQ 的值.10.【2020年高考浙江】如图,已知椭圆221:12x C y +=,抛物线22:2(0)C y px p =>,点A 是椭圆1C 与抛物线2C 的交点,过点A 的直线l 交椭圆1C 于点B ,交抛物线2C 于点M (B ,M 不同于A ).(Ⅰ)若116p =,求抛物线2C 的焦点坐标;(Ⅱ)若存在不过原点的直线l 使M 为线段AB 的中点,求p 的最大值.11.【2020年高考江苏】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已知椭圆22:143x y E +=的左、右焦点分别为F 1,F 2,点A 在椭圆E 上且在第一象限内,AF 2⊥F 1F 2,直线AF 1与椭圆E 相交于另一点B .(1)求12AF F △的周长;(2)在x 轴上任取一点P ,直线AP 与椭圆E 的右准线相交于点Q ,求OP QP⋅的最小值;(3)设点M 在椭圆E 上,记OAB △与MAB △的面积分别为S 1,S 2,若213S S =,求点M 的坐标.12.【2020年新高考全国Ⅰ卷】已知椭圆C :22221(0)x y a b a b +=>>的离心率为22,且过点A (2,1).(1)求C 的方程:(2)点M ,N 在C 上,且AM ⊥AN ,AD ⊥MN ,D 为垂足.证明:存在定点Q ,使得|DQ |为定值.13.【2020年新高考全国Ⅱ卷】已知椭圆C :22221(0)x y a b a b+=>>过点M (2,3),点A 为其左顶点,且AM 的斜率为12,(1)求C 的方程;(2)点N 为椭圆上任意一点,求△AMN 的面积的最大值.14.【2019年高考全国Ⅰ卷理数】已知抛物线C :y 2=3x 的焦点为F ,斜率为32的直线l 与C 的交点为A ,B ,与x 轴的交点为P .(1)若|AF |+|BF |=4,求l 的方程;(2)若3AP PB =,求|AB |.15.【2019年高考全国Ⅱ卷理数】已知点A (−2,0),B (2,0),动点M (x ,y )满足直线AM 与BM 的斜率之积为−12.记M 的轨迹为曲线C .(1)求C 的方程,并说明C 是什么曲线;(2)过坐标原点的直线交C 于P ,Q 两点,点P 在第一象限,PE ⊥x 轴,垂足为E ,连结QE 并延长交C 于点G .(i )证明:PQG △是直角三角形;(ii )求PQG △面积的最大值.16.【2019年高考全国Ⅲ卷理数】已知曲线C :y =22x ,D 为直线y =12-上的动点,过D 作C 的两条切线,切点分别为A ,B .(1)证明:直线AB 过定点:(2)若以E (0,52)为圆心的圆与直线AB 相切,且切点为线段AB 的中点,求四边形ADBE 的面积.17.【2019年高考北京卷理数】已知抛物线C :x 2=−2py 经过点(2,−1).(1)求抛物线C 的方程及其准线方程;(2)设O 为原点,过抛物线C 的焦点作斜率不为0的直线l 交抛物线C 于两点M ,N ,直线y =−1分别交直线OM ,ON 于点A 和点B .求证:以AB 为直径的圆经过y 轴上的两个定点.18.【2019年高考天津卷理数】设椭圆22221(0)x y a b a b+=>>的左焦点为F ,上顶点为B .已知椭圆的短轴长为4,离心率为55.(1)求椭圆的方程;(2)设点P 在椭圆上,且异于椭圆的上、下顶点,点M 为直线PB 与x 轴的交点,点N 在y 轴的负半轴上.若||||ON OF =(O 为原点),且OP MN ⊥,求直线PB 的斜率.19.【2019年高考江苏卷】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椭圆C :22221(0)x y a b a b+=>>的焦点为F 1(–1、0),F 2(1,0).过F 2作x 轴的垂线l ,在x 轴的上方,l 与圆F 2:222(1)4x y a -+=交于点A ,与椭圆C 交于点D .连结AF 1并延长交圆F 2于点B ,连结BF 2交椭圆C 于点E ,连结DF 1.已知DF 1=52.(1)求椭圆C 的标准方程;(2)求点E 的坐标.20.【2019年高考浙江卷】如图,已知点(10)F ,为抛物线22(0)y px p =>的焦点,过点F 的直线交抛物线于A 、B 两点,点C 在抛物线上,使得ABC △的重心G 在x 轴上,直线AC 交x 轴于点Q ,且Q 在点F 的右侧.记,AFG CQG △△的面积分别为12,S S .(1)求p 的值及抛物线的准线方程;(2)求12S S 的最小值及此时点G的坐标.。

高中数学经典例题100道

高中数学经典例题100道

例1 判定以下关系是否正确 (1){a}{a}⊆(2){1,2,3}={3,2,1}(3){0}∅⊂≠(4)0∈{0}(5){0}(6){0}∅∅∈=分析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解 根据子集、真子集以及集合相等的概念知①②③④是正确的,后两个都是错误的.说明:含元素0的集合非空.例2 列举集合{1,2,3}的所有子集.分析 子集中分别含1,2,3三个元素中的0个,1个,2个或者3个.解含有个元素的子集有:; 0∅含有1个元素的子集有{1},{2},{3};含有2个元素的子集有{1,2},{1,3},{2,3}; 含有3个元素的子集有{1,2,3}.共有子集8个.说明:对于集合,我们把和叫做它的平凡子集.A A ∅例已知,,,,,则满足条件集合的个数为≠3 {a b}A {a b c d}A ⊆⊂________.分析 A 中必含有元素a ,b ,又A 是{a ,b ,c ,d}真子集,所以满足条件的A 有:{a ,b},{a ,b ,c}{a ,b ,d}.答 共3个.说明:必须考虑A 中元素受到的所有约束.例设为全集,集合、,且,则≠4 U M N U N M ⊂⊆[ ]分析 作出4图形. 答 选C .说明:考虑集合之间的关系,用图形解决比较方便.点击思维例5 设集合A ={x|x =5-4a +a 2,a ∈R},B ={y|y =4b 2+4b +2,b ∈R},则下列关系式中正确的是[ ]A AB B A BC A BD A B .=...≠≠⊇⊂⊃分析 问题转化为求两个二次函数的值域问题,事实上x =5-4a +a 2=(2-a)2+1≥1,y =4b 2+4b +2=(2b +1)2+1≥1,所以它们的值域是相同的,因此A =B . 答 选A .说明:要注意集合中谁是元素.M 与P 的关系是[ ]A .M =U PB .M =PC M PD M P ..≠⊃⊆分析 可以有多种方法来思考,一是利用逐个验证(排除)的方法;二是利用补集的性质:M =U N =U (U P)=P ;三是利用画图的方法.答 选B .说明:一题多解可以锻炼发散思维. 例7 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 ]A .U (U A)={A}B A B B A BC A {1{2}}{2}A.若∩=,则.若=,,,则≠⊆⊂ϕD A {123}B {x|x A}A B .若=,,,=,则∈⊆分析 D 选择项中A ∈B 似乎不合常规,而这恰恰是惟一正确的选择支.∵选择支中,中的元素,,即是集合的子集,而的子D B x A x A A ⊆集有,,,,,,,,,,,,,而∅{1}{2}{3}{12}{13}{23}{123}B是由这所有子集组成的集合,集合A 是其中的一个元素. ∴A ∈B . 答 选D .说明:选择题中的选项有时具有某种误导性,做题时应加以注意.例8 已知集合A ={2,4,6,8,9},B ={1,2,3,5,8},又知非空集合C 是这样一个集合:其各元素都加2后,就变为A 的一个子集;若各元素都减2后,则变为B 的一个子集,求集合C .分析 逆向操作:A 中元素减2得0,2,4,6,7,则C 中元素必在其中;B 中元素加2得3,4,5,7,10,则C 中元素必在其中;所以C 中元素只能是4或7.答 C ={4}或{7}或{4,7}.说明:逆向思维能力在解题中起重要作用.例9 设S ={1,2,3,4},且M ={x ∈S|x 2-5x +p =0},若S M ={1,4},则p=________.分析 本题渗透了方程的根与系数关系理论,由于S M ={1,4},且,≠M S ⊂ ∴M ={2,3}则由韦达定理可解. 答 p =2×3=6.说明:集合问题常常与方程问题相结合.例10 已知集合S ={2,3,a 2+2a -3},A ={|a +1|,2},S A ={a +3},求a的值.S 这个集合是集合A 与集合S A的元素合在一起“补成”的,此外,对这类字母的集合问题,需要注意元素的互异性及分类讨论思想方法的应用.解 由补集概念及集合中元素互异性知a 应满足()1a 3 3 |a 1|a 2a 3 a 2a 3 2 a 2a 3 3 222+=①+=+-②+-≠③+-≠④⎧⎨⎪⎪⎩⎪⎪或+=+-①+=②+-≠③+-≠④(2)a 3a 2a 3 |a 1| 3 a 2a 3 2 a 2a 3 3 222⎧⎨⎪⎪⎩⎪⎪ 在(1)中,由①得a =0依次代入②③④检验,不合②,故舍去.在(2)中,由①得a =-3,a =2,分别代入②③④检验,a =-3不合②,故舍去,a =2能满足②③④.故a =2符合题意.说明:分类要做到不重不漏.例年北京高考题集合==π+π,∈,=11 (1993)M {x|x k Z}N {k 24x|x k Z}=π+π,∈则k 42[ ]A .M =NB M NC M N..≠≠⊃⊂D .M 与N 没有相同元素分析 分别令k =…,-1,0,1,2,3,…得M {}N {}M N =…,-π,π,π,π,π,…,=…,π,π,π,π,π,…易见,.≠44345474423454⊂ 答 选C .说明:判断两个集合的包含或者相等关系要注意集合元素的无序性典型例题一例1下列图形中,满足唯一性的是().A.过直线外一点作与该直线垂直的直线B.过直线外一点与该直线平行的平面C.过平面外一点与平面平行的直线D.过一点作已知平面的垂线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空间线线关系和线面关系,对定义的准确理解是解本题的关键.要注意空间垂直并非一定相关.解:A.过直线外一点作与这条直线垂直的直线,由于并没有强调相交,所以这样的垂线可以作无数条.事实上这无数条直线还在同一个平面内,这个平面为该直线的一个垂面.B.过直线外一点可以作一条而且仅能作一条直线与该直线平行,但可以作无数个平面和该直线平行.C.过此点作平面内任一直线的平行线,这条平行线都平行于平面.所以过平面外一点与平面平行的直线应有无数条.D.过一点作已知平面的垂线是有且仅有一条.假设空间点A、平面α,过点A有两条直线AB、AC都垂直于α,由于AB、AC为相交直线,不妨设AB、AC所确定的平面为β,α与β的交线为l,则必有lAC⊥,又由于AB、AC、l都在平面β内,AB⊥,l这样在β内经过A点就有两条直线和直线l垂直,与平面几何中经过一点有县仅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相矛盾.故选D.说明:有关“唯一性”结论的问题,常用反证法,或者借助于其它已证明过的唯一性命题来证明.在本书中,过一点作已知平面的垂线有且仅有一条,同时,过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面也是有且仅有一个.它们都是“唯一性”命题,在空间作图题中常常用到.典型例题二例2已知下列命题:(1)若一直线垂直于一个平面的一条斜线,则该直线必垂直于斜线在这个平面内的射影;(2)平面内与这个平面的一条斜线垂直的直线互相平行;(3)若平面外的两条直线,在这个平面上的射影互相垂直,则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4)若两条直线互相垂直,且其中的一条平行一个平面,另一条是这个平面的斜线,则这两条直线在这个平面上的射影互相垂直.上述命题正确的是().A.(1)、(2)B.(2)、(3)C.(3)、(4)D.(2)、(4)分析:本题考查的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的简单应用.应用这两个定理时要特别注意“平面内”这一条件,同时要注意各种不同位置的两定理的基本图形及其变式图形.解:(1)已知直线不一定在平面内,所以不能用三垂线逆定理来判断垂直关系;(2)平面内与这个平面的一条斜线垂直的直线必定与斜线在平面内的射影垂直,所以它们之间也平行;(3)根据三垂线定理可证明直线与另一直线的射影垂直,但不能进一步说明直线和直线垂直;(4)根据三垂线定理的逆定理和空间两直线所成角的概念,不难证明此命题的正确性. 故选D . 说明:(3)中若一直线与另一直线的射影垂直,则有另一直线必与这一直线的射影垂直.如在正方体1111D C B A ABCD -中,F E 、分别为棱1AA 和1BB 上的点,G 为棱BC 上的点,且1BB EF ⊥,EG FC ⊥1,求FG D 1∠.典型例题三例3 如图,在正方体1111D C B A ABCD -中,E 是1BB 的中点,O 是底面正方形ABCD 的中心,求证:⊥OE 平面1ACD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线面垂直的判定方法.根据线面垂直的判定方法,要证明⊥OE 平面1ACD ,只要在平面1ACD 内找两条相交直线与OE 垂直.证明:连结D B 1、D A 1、BD ,在△BD B 1中, ∵O E 、分别是B B 1和DB 的中点, ∴D B EO 1//. ∵⊥11A B 面D D AA 11,∴1DA 为1DB 在面D D AA 11内的射影. 又∵D A AD 11⊥, ∴11DB AD ⊥.同理可证,C D D B 11⊥.又∵111D CD AD = ,1AD 、⊂C D 1面1ACD , ∴⊥D B 1平面1ACD . ∵EO D B //1, ∴⊥EO 平面1ACD .另证:连结CE AE 、,O D 1,设正方体1DB 的棱长为a ,易证CE AE =.又∵OC AO =, ∴AC OE ⊥.在正方体1DB 中易求出:a a a DO DD O D 2622222211=⎪⎪⎭⎫ ⎝⎛+=+=,a a a OB BE OE 232222222=⎪⎪⎭⎫ ⎝⎛+⎪⎭⎫ ⎝⎛=+=,()a a a E B B D E D 232222212111=⎪⎭⎫⎝⎛+=+=.∵21221E D OE O D =+, ∴OE O D ⊥1.∵O AC O D = 1,O D 1、⊂AC 平面1ACD , ∴⊥OE 平面1ACD .说明:要证线面垂直可找线线垂直,这是立体几何证明线面垂直时常用的转化方法.在证明线线垂直时既要注意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应用,也要注意有时是从数量关系方面找垂直,即勾股定理或余弦定理的应用.典型例题四例4 如图,在△ABC 中,90=∠B ,⊥SA 平面ABC ,点A 在SB 和SC 上的射影分别为N M 、,求证:SC MN ⊥.分析:本题考查的仍是线面垂直的判定和性质定理,以及线线垂直和线面垂直相互转化思想.欲证MN SC ⊥,可证⊥SC 面AMN ,为此须证AN SC ⊥,进而可转化为证明⊥AN 平面SBC ,而已知SB AN ⊥,所以只要证BC AN ⊥即可.由于图中线线垂直、线面垂直关系较多,所以本题也可以利用三垂线定理和逆定理来证线线垂直.证明:∵⊥SA 面ABC ,⊂BC 平面ABC , ∴BC SA ⊥.∵90=∠B ,即BC AB ⊥,A SA BA = , ∴⊥BC 平面SAB . ∵⊂AN 平面SAB . ∴AN BC ⊥.又∵SB AN ⊥,B BC SB = , ∴⊥AN 平面SBC . ∵⊂SC 平面SBC , ∴SC AN ⊥,又∵SC AM ⊥,A AN AM = ,∴⊥SC 平面AMN . ∵⊂MN 平面AMN . ∴MN SC ⊥.另证:由上面可证⊥AN 平面SBC . ∴MN 为AM 在平面SBC 内的射影. ∵SC AM ⊥, ∴SC MN ⊥.说明:在上面的证题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证明线线垂直常转化为证明线面垂直,而证明线面垂直又转化为证明线线垂直.立体几何中的证明常常是在这种相互转化的过程中实现的.本题若改为下题,想想如何证:已知⊥SA ⊙O 所在平面,AB 为⊙O 的直径,C 为⊙O 上任意一点(C 与B A 、不重合).过点A 作SB 的垂面交SB 、SC 于点N M 、,求证:SC AN ⊥.典型例题五例5 如图,AB 为平面α的斜线,B 为斜足,AH 垂直平面α于H 点,BC 为平面α内的直线,θ=∠ABH ,α=∠HBC ,β=∠ABC ,求证:θαβcos cos cos ⋅=.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线面角的定义和计算.要证明三个角余弦值之间关系,可考虑构造直角三角形,在直角三角形中求出三个角的余弦值,再代入验证证明,其中构造直角三角形则需要用三垂线定理或逆定理.证明:过H 点作HD 垂直BC 于D 点,连AD . ∵α⊥AH ,∴AD 在平面α内射影为HD . ∵HD BC ⊥,α⊂BC , ∴AD BC ⊥.在Rt △ABH 中有:BA BH=θcos ① 在Rt △BHD 中有:BH BD=αcos ②在Rt △ABD 中有:BABD=βcos ③由①、②、③可得:αθβcos cos cos ⋅=.说明:由此题结论易知:斜线与平面所成的角,是这条斜线和这个平面内的直线所成的一切角中最小的角.若平面的斜线与平面所成角为θ,则斜线与平面内其它直线所成角β的范围为⎥⎦⎤⎢⎣⎡2πθ,.典型例题六例6 如图,已知正方形ABCD 边长为4,⊥CG 平面ABCD ,2=CG ,F E 、分别是AD AB 、中点,求点B 到平面GEF 的距离.分析:此题是1991年高考题,考查了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等位置关系以及逻辑推理和空间想像能力.本题是求平面外一点到平面的距离,可用转移法将该点到平面的距离转化为求另一点到该平面的距离.为此要寻找过点B 与平面GEF 平行的直线,因为与平面平行的直线上所有点到平面的距离相等.证明:连结AC BD 、,EF 和BD 分别交AC 于O H 、,连GH ,作GH OK ⊥于K .∵ABCD 为正方形,F E 、分别为AD AB 、的中点,∴BD EF //,H 为AO 中点. ∵EF BD //,⊄BD 平面GFE , ∴//BD 平面GFE .∴BD 与平面GFE 的距离就是O 点到平面EFG 的距离. ∵AC BD ⊥,∴AC EF ⊥.∵⊥GC 面ABCD ,∴EF GC ⊥. ∵C AC GC = ,∴⊥EF 平面GCH . ∵⊂OK 平面GCH , ∴OK EF ⊥.又∵GH OK ⊥,H EF GH = , ∴⊥OK 平面GEF .即OK 长就是点B 到平面GEF 的距离. ∵正方形边长为4,2=CG , ∴24=AC ,2=HO ,23=HC .在Rt △HCG 中,2222=+=CG HC HG .在Rt △GCH 中,11112=⋅=HG GC HO OK .说明:求点到平面的距离常用三种方法:一是直接法.由该点向平面引垂线,直接计算垂线段的长.用此法的关键在于准确找到垂足位置.如本题可用下列证法:延长CB 交FE 的延长线于M ,连结GM ,作ME BP ⊥于P ,作CG BN //交MG 于N ,连结PN ,再作PN BH ⊥于H ,可得⊥BH 平面GFE ,BH 长即为B 点到平面EFG 的距离.二是转移法.将该点到平面的距离转化为直线到平面的距离.三是体积法.已知棱锥的体积和底面的面积.求顶点到底面的距离,可逆用体积公式.典型例题七例7 如图所示,直角ABC ∆所在平面外一点S ,且SC SB SA ==. (1)求证:点S 与斜边AC 中点D 的连线SD ⊥面ABC ; (2)若直角边BC BA =,求证:BD ⊥面SAC .分析:由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线得到线线垂直,从而得到线面垂直. 证明:(1)在等腰SAC ∆中,D 为AC 中点,∴AC SD ⊥. 取AB 中点E ,连DE 、SE .∵BC ED //,AB BC ⊥,∴AB DE ⊥.又AB SE ⊥,∴AB ⊥面SED ,∴SD AB ⊥.∴SD ⊥面ABC (AB 、AC 是面ABC 内两相交直线). (2)∵BC BA =,∴AC BD ⊥. 又∵SD ⊥面ABC ,∴BD SD ⊥. ∵D AC SD = ,∴BD ⊥面SAC .说明:证明线面垂直的关键在于寻找直线与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垂直.寻找途径可由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线与底边垂直,可由勾股定理进行计算,可由线面垂直得线线垂直等.典型例题八例8 如果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垂直于一个平面,那么另一条也垂直于这个平面. 已知:b a //,α⊥a .求证:α⊥b .分析:由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知,只需在α内找到两条相交直线与b 垂直即可.证明:如图所示,在平面α内作两条相交直线m 、n . ∵α⊥a ,∴m a ⊥,n a ⊥.又∵a b //,从而有m b ⊥,n b ⊥. 由作图知m 、n 为α内两条相交直线. ∴α⊥b .说明:本题的结论可以作为判定线面垂直的依据,即当要证的直线与平面的垂直关系不明确或不易证出时,可以考虑证明与已知直线平行的直线与平面垂直.典型例题九例9 如图所示,已知平面α 平面β=EF ,A 为α、β外一点,α⊥AB 于B ,β⊥AC 于C ,α⊥CD 于D .证明:EF BD ⊥.分析:先证A 、B 、C 、D 四点共面,再证明EF ⊥平面ABCD ,从而得到EF BD ⊥. 证明:∵α⊥AB ,α⊥CD ,∴CD AB //.∴A 、B 、C 、D 四点共面.∵α⊥AB ,β⊥AC ,EF =βα ,∴EF AB ⊥,EF AC ⊥.又A AC AB = ,∴EF ⊥平面ABCD .∴BD EF ⊥.说明:与线面平行和线线平行交替使用一样,线面垂直和线线垂直也常互为条件和结论.即要证线面垂直,先找线线垂直;要证线线垂直,先找线面垂直.本题证明“A 、B 、C 、D 四点共面”非常重要,仅由EF ⊥平面ABC ,就断定BD EF ⊥,则证明是无效的.典型例题十例10 平面α内有一半圆,直径AB ,过A 作SA ⊥平面α,在半圆上任取一点M ,连SM 、SB ,且N 、H 分别是A 在SM 、SB 上的射影.(1)求证:SB NH ⊥;(2)这个图形中有多少个线面垂直关系?(3)这个图形中有多少个直角三角形?(4)这个图形中有多少对相互垂直的直线?分析:注意利用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有关知识进行判断.(1)证明:连AM 、BM .如上图所示,∵AB 为已知圆的直径,∴BM AM ⊥.∵SA ⊥平面α,α⊂BM ,∴MB SA ⊥.∵A SA AM = ,∴BM ⊥平面SAM .∵AN ⊂平面SAM ,∴AN BM ⊥.∵SM AN ⊥于N ,M SM BM = ,∴AN ⊥平面SMB .∵SB AH ⊥于H ,且NH 是AH 在平面SMB 的射影,∴SB NH ⊥.解(2):由(1)知,SA ⊥平面AMB ,BM ⊥平面SAM ,AN ⊥平面SMB .∵AH SB ⊥且HN SB ⊥,∴SB ⊥平面ANH ,∴图中共有4个线面垂直关系.(3)∵SA ⊥平面AMB ,∴SAB ∆、SAM ∆均为直角三角形.∵BM ⊥平面SAM ,∴BAM ∆、BMS ∆均为直角三角形.∵AN ⊥平面SMB ,∴ANS ∆、ANM ∆、ANH ∆均为直角三角形.∵SB ⊥平面ANH ,∴SHA ∆、BHA ∆、SHN ∆、BHN ∆均为直角三角形.综上,图中共有11个直角三角形.(4)由SA ⊥平面AMB 知,AM SA ⊥,AB SA ⊥,BM SA ⊥.由BM ⊥平面SAM 知,AM BM ⊥,SM BM ⊥,AN BM ⊥.由AN ⊥平面SMB 知,SM AN ⊥,SB AN ⊥,NH AN ⊥.由SB ⊥平面ANH 知,AH SB ⊥,HN SB ⊥.综上,图中共有11对互相垂直的直线.说明:为了保证(2)(3)(4)答案不出错,首先应找准(2)的答案,由“线⊥面”可得到“线⊥面内线”,当“线⊥面内线”且相交时,可得到直角三角形;当“线⊥面内线”且不相交时,可得到异面且垂直的一对直线.典型例题十一例11 如图所示,︒=∠90BAC .在平面α内,PA 是α的斜线,︒=∠=∠60PAC PAB .求PA 与平面α所成的角.分析:求PA 与平面α所成角,关键是确定PA 在平面α上射影AO 的位置.由PAC PAB ∠=∠,可考虑通过构造直角三角形,通过全等三角形来确定AO 位置,构造直角三角形则需用三垂线定理.解:如图所示,过P 作α⊥PO 于O .连结AO ,则AO 为AP 在面α上的射影,PAO ∠为PA 与平面α所成的角.作AC OM ⊥,由三重线定理可得AC PM ⊥.作AB ON ⊥,同理可得AB PN ⊥.由PAC PAB ∠=∠,︒=∠=∠90PNA PMA ,PA PA =,可得PMA ∆≌PNA ∆,∴PN PM =.∵OM 、ON 分别为PM 、PN 在α内射影,∴ON OM =.所以点O 在BAC ∠的平分线上.设a PA =,又︒=∠60PAM ,∴a AM 21=,︒=∠45OAM ,∴a AM AO 222==. 在POA ∆中,22cos ==∠PA AO PAO , ∴︒=∠45PAO ,即PA 与α所成角为︒45.说明:(1)本题在得出PA 在面α上的射影为BAC ∠的平分线后,可由公式βαθcos cos cos ⋅=来计算PA 与平面α所成的角,此时︒==∠60θPAC ,α=∠PAO ,︒==∠45βCAO .(2)由PA 与平面α上射影为BAC ∠平分线还可推出下面结论:四面体ABC P -中,若PAC PAB ∠=∠,PBC PBA ∠=∠,则点A 在面ABC 上的射影为ABC ∆的内心.典型例题十二例12 如图所示,在平面β内有ABC ∆,在平面β外有点S ,斜线AC SA ⊥,BC SB ⊥,且斜线SA 、SB 分别与平面β所成的角相等,设点S 与平面β的距离为cm 4,BC AC ⊥,且cm AB 6=.求点S 与直线AB 的距离.分析:由点S 向平面β引垂线,考查垂足D 的位置,连DB 、DA ,推得AC DA ⊥,BC DB ⊥,又︒=∠90ACB ,故A 、B 、C 、D 为矩形的四个顶点.解:作SD ⊥平面β,垂足为D ,连DA 、DB .∵AC SA ⊥,BC DB ⊥,∴由三垂线定理的逆定理,有:AC DA ⊥,BC DB ⊥,又BC AC ⊥,∴ACBD 为矩形.又∵SB SA =,∴DB DA =,∴ACBD 为正方形,∴AB 、CD 互相垂直平分.设O 为AB 、CD 的交点,连结SO ,根据三垂线定理,有AB SO ⊥,则SO 为S 到AB 的距离.在SOD Rt ∆中,cm SD 4=,cm AB DO 321==, ∴cm SO 5=.因此,点S 到AB 的距离为cm 5.说明:由本例可得到点到直线距离的作法:(1)若点、直线在确定平面内,可直接由点向直线引垂线,这点和垂足的距离即为所求.(2)若点在直线所在平面外,可由三垂线定理确定:由这点向平面引垂线得垂足,由垂足引直线的垂线得斜足,则这点与斜足的距离为点到直线的距离.(3)处理距离问题的基本步骤是:作、证、算,即作出符合要求的辅助线,然后证明所作距离符合定义,再通过解直角三角形进行计算.典型例题十三例13 如图,ABCD 是正方形,SA 垂直于平面ABCD ,过A 且垂直于SC 的平面交SB 、SC 、SD 分别于点E 、F 、G ,求证:SB AE ⊥,SD AG ⊥.分析:本题考查线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定理,以及线线垂直和线面垂直相互转化的思想.由于图形的对称性,所以两个结论只需证一个即可.欲证SB AE ⊥,可证⊥AE 平面SBC ,为此须证BC AE ⊥、SC AE ⊥,进而转化证明⊥BC 平面SAB 、⊥SC 平面AEFG .证明:∵SA ⊥平面ABCD ,⊂BC 平面ABCD ,∴BC SA ⊥.又∵ABCD 为正方形,∴AB BC ⊥.∴⊥BC 平面ASB .∵⊂AE 平面ASB ,∴AE BC ⊥.又∵⊥SC 平面AEFG ,∴AE SC ⊥.∴⊥AE 平面SBC .又∵⊂SB 平面SBC ,∴SB AE ⊥,同理可证SD AG ⊥.说明:(1)证明线线垂直,常用的方法有:同一平面内线线垂直、线面垂直的性质定理,三垂线定理与它的逆定理,以及与两条平行线中一条垂直就与另一条垂直.(2)本题的证明过程中反复交替使用“线线垂直”与“线面垂直”的相互联系,充分体现了数学化思想的优越性.典型例题十四例14 如图,求证:如果一个角所在平面外一点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那么这一点在平面内的射影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已知:BAC ∠在平面α内,点α∉P ,AB PE ⊥,AC PF ⊥,α⊥PO ,垂足分别是E 、F 、O ,PF PE =.求证:CAO BAO ∠=∠.证明:∵α⊥PO ,∴OE 为PE 在α内的射影.∵PE AB ⊥,α平面⊂AB ,∴OE AB ⊥.同理可证:OF AC ⊥.又∵α⊥PO ,PF PE =,OF OE =,∴CAO BAO ∠=∠.说明:本题是一个较为典型的题目,与此题类似的有下面命题:从一个角的顶点引这个角所在平面的斜射线,使斜射线和这个角两边的夹角相等,则斜射线在平面内的射影,是这个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由此结论和上一个例题很容易求解下面这道题:已知︒=∠90ACB ,S 为平面ACB 外一点,︒=∠=∠60SCB SCA ,求SC 与平面ACB 所成角.典型例题十五例15 判断题:正确的在括号内打“√”号,不正确的打“×”号.(1)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它就和这个平面内的任何直线平行.( )(2)如果一条直线垂直于平面内的无数条直线,那么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垂直.( )(3)垂直于三角形两边的直线必垂直于第三边.( )(4)过点A 垂直于直线a 的所有直线都在过点A 垂直于α的平面内.( )(5)如果三条共点直线两两垂直,那么其中一条直线垂直于另两条直线确定的平面.( )解:(1)直线与平面平行,则直线与平面内的直线的位置关系不外乎有两种①平行 ②异面,因此应打“×”号(2)该命题的关键是这无数条直线具有怎样的位置关系.①若为平行,则该命题应打“×”号;若为相交,则该命题应打“√”,正是因为这两种情况可能同时具备,因此,不说明面内无这数条线的位置关系,则该命题应打“×”号.(3)垂直于三角形两边的直线必垂直于三角形所在的平面,由线面垂直定义的逆用,则该直线必垂直于三角形的第三边,∴该命题应打“√”.(4)前面介绍了两个命题,①过一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与已知直线垂直,②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平面垂直,根据第一个命题知:过点A 垂直于直线a 的平面惟一,因此,过点A 且与直线a 垂直的直线都在过点A 且与直线a 垂直的平面内,∴该命题应打“√”号.(5)三条共点直线两两垂直,设为a ,b ,c 且a ,b ,c 共点于O ,∵b a ⊥,c a ⊥,0=c b ,且b ,c 确定一平面,设为α,则α⊥a ,同理可知b 垂直于由a ,c 确定的平面,c 垂直于由了确定的平面,∴该命题应打“√”号.说明:本题是利用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定义及判定定理等知识来解答的问题.解答此类问题必须作到:概念清楚、问题理解透彻、相关知识能灵活运用.典型例题十六例16 如图,已知空间四边形ABCD 的边AC BC =,BD AD =,引CD BE ⊥,E 为垂足,作BE AH ⊥于H ,求证:BCD AH 平面⊥.分析:若证BCD AH 平面⊥,只须利用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证AH 垂直平面BCD 中两条相交直线即可.证明:取AB 中点F ,连CF 、DF ,∵BC AC =,∴AB CF ⊥.又∵BD AD =,∴AB DF ⊥,∴CDF AB 平面⊥,又CDF CD 平面⊂,∴AB CD ⊥又BE CD ⊥,∴ABE CD 平面⊥,AH CD ⊥,又BE AH ⊥,∴BCD AH 平面⊥.典型例题十七例17 如果平面α与α外一条直线a 都垂直b ,那么α//a .已知:直线α⊄a ,b a 直线⊥,α⊥b .求证:α//a .分析:若证线面平行,只须设法在平面α内找到一条直线'a ,使得'//a a ,由线面平行判定定理得证.证明:(1)如图,若a 与b 相交,则由a 、b 确定平面β,设'a =αβ .αααβαα////,,'''''a a a a a a b a a b ab a b ⇒⎪⎭⎪⎬⎫⊄⊂⇒⎪⎭⎪⎬⎫⊂⊥⊥⇒⎭⎬⎫⊂⊥又∵. (2)如图,若a 与b 不相交, 则在a 上任取一点A ,过A 作b b //',a 、'b 确定平面β,设'a =αβ .αααβααα////,,////'''''''''''a a a a a a a b a b a b b b a b a b b b b ⇒⎪⎭⎪⎬⎫⊄⊂⇒⎪⎪⎭⎪⎪⎬⎫⊂⊥⇒⎭⎬⎫⊥⊥⇒⎪⎭⎪⎬⎫⊂⊥⇒⎭⎬⎫⊥又又∵又∵. 典型例题十八例18 如图,已知在ABC ∆中,︒=∠60BAC ,线段ABC AD 平面⊥,DBC AH 平面⊥,H 为垂足.求证:H 不可能是DBC ∆的垂心.分析:根据本题所证结论,可采用反证法予以证明.证明:如图所示,假设H 是DBC ∆的垂心,则DC BH ⊥.∵DBC AH 平面⊥,∴AH DC ⊥,∴ABH DC 平面⊥,∴DC AB ⊥.又∵ABC DA 平面⊥,∴DA AB ⊥,∴DAC AB 平面⊥,∴AC AB ⊥,这与已知︒=∠60BAC 矛盾,∴假设不成立,故H 不可能是DBC ∆的垂心.说明:本题只要满足︒≠∠90BAC ,此题的结论总成立.不妨给予证明.典型例题十九例19 在空间,下列哪些命题是正确的( ).①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②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③平行于同一个平面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④垂直于不一个平面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A .仅②不正确B .仅①、④正确C .仅①正确D .四个命题都正确分析:①该命题就是平行公理,即课本中的公理4,因此该命题是正确的;②如图,直线a ⊥平面α,α⊂b ,α⊂c ,且A c b = ,则b a ⊥,c a ⊥,即平面α内两条直交直线b ,c 都垂直于同一条直线a ,但b ,c 的位置关系并不是平行.另外,b ,c 的位置关系也可以是异面,如果把直线b 平移到平面α外,此时与a 的位置关系仍是垂直,但此时,b ,c 的位置关系是异面.③如图,在正方体1111D C B A ABCD -中,易知ABCD B A 平面//11,ABCD D A 平面//11,但11111A D A B A = ,因此该命题是错误的.④该命题是线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因此是正确的.综上可知①、④正确.∴应选B .典型例题二十例20 设a ,b 为异面直线,AB 为它们的公垂线(1)若a ,b 都平行于平面α,则α⊥AB ;(2)若a ,b 分别垂直于平面α、β,且c =βα ,则c AB //.分析:依据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证明α⊥AB ;证明线与线的平行,由于此时垂直的关系较多,因此可以考虑利用线面垂直的性质证明c AB //.图1 图2 证明:(1)如图1,在α内任取一点P ,设直线a 与点P 确定的平面与平面α的交线为'a , 设直线b 与点P 确定的平面与平面α的交线为'b∵α//a ,α//b ,∴'//a a ,'//b b又∵a AB ⊥,b AB ⊥,∴'a AB ⊥,'b AB ⊥,∴α⊥AB .(2)如图2,过B 作α⊥'BB ,则a BB //',则'BB AB ⊥又∵b AB ⊥,∴AB 垂直于由b 和'BB 确定的平面.∵β⊥b ,∴c b ⊥,α⊥'BB ,∴c BB ⊥'.∴c 也垂直于由'BB 和b 确定的平面.故AB c //.说明:由第(2)问的证明可以看出:利用线面垂直的性质证明线与线的平行,其关键是构造出平面,使所证线皆与该平面垂直.如题中,通过作出辅助线'BB ,构造出平面,即由相交直线b 与'BB 确定的平面.然后借助于题目中的其他垂直关系证得. 典型例题二十一例21 如图,在正方体1111D C B A ABCD -中,EF 为异面直线D A 1与AC 的公垂线,求证:1//BD EF .分析:证明1//BD EF ,构造与EF 、1BD 都垂直的平面是关键.由于EF 是AC 和D A 1的公垂线,这一条件对构造线面垂直十分有用.证明:连结11C A ,由于11//C A AC ,AC EF ⊥,∴11C A EF ⊥.又D A EF 1⊥,1111A C A D A = ,∴D C A EF 11平面⊥. ①∵11111D C B A BB 平面⊥,111111D C B A C A 平面⊂,∴111C A BB ⊥.∵四边形1111D C B A 为正方形,∴1111D B C A ⊥,1111B BB D B = ,∴D D BB C A 1111平面⊥,而D D BB BD 111平面⊂,∴111BD C A ⊥.同理11BD DC ⊥,1111C C A DC = ,∴D C A BD 111平面⊥. ②由①、②可知:1//BD EF .典型例题二十二例22 如图,已知P 为ABC ∆外一点,PA 、PB 、PC 两两垂直,a PC PB PA ===,求P 点到平面ABC 的距离.分析:欲求点到平面的距离,可先过点作平面的垂线,进一步求出垂线段的长. 解:过P 作ABC PO 平面⊥于O 点,连AO 、BO 、CO , ∴AO PO ⊥,BO PO ⊥,CO PO ⊥ ∵a PC PB PA ===,∴PAO ∆≌PBO ∆≌PCO ∆, ∴OC OB OA ==, ∴O 为ABC ∆的外心.∵PA 、PB 、PC 两两垂直, ∴a CA BC AB 2===,ABC ∆为正三角形,∴a AB AO 3633==,∴a AO PA PO 3322=-=. 因此点P 到平面ABC 的距离a 33. 说明:(1)求点到平面距离的基本程序是:首先找到或作出要求的距离;然后使所求距离在某一个三角形中;最后在三角形中根据三角形的边角关系求出距离.(2)求距离问题转化到解三角形有关问题后,在三角形中求距离常常用到勾股定理、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及有关三角函数知识.(3)点到平面距离是立体几何中一个重要内容,高考命题中出现较多,应充分注意,除了上面提到方法之外,还有其他一些方法,比如以后学习的等积法,希望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不断总结.典型例题二十三例23 如图,已知在长方体1111D C B A ABCD -中,棱51=AA ,12=AB ,求直线11C B 和平面11BCD A 的距离.分析:求线面距离,其基本方法是在线上选一点,作出点面距,距离然后根据求点面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典型例题一例1 三条直线两两相交,由这三条直线所确定平面的个数是( ).A .1B .2C .3D .1或3分析:本题显然是要应用推论2判断所能确定平面的个数,需要在空间想象出这三条直线所有不同位置的图形,有如下图的三种情况(如图):答案:D .说明:本题启发我们考虑问题不要只局限于平面图形,应养成在三维空间考虑问题的习惯.典型例题二例2 一条直线与三条平行直线都相交,求证这四条直线共面.分析:先将已知和求证改写成符号语言.证明诸线共面,可先由其中的两条直线确定一个平面,然后证明其余的直线均在此平面内.也可先由其中两条确定一个平面α,另两条确定平面β,再证平面α,β重合.已知:c b a ////,A a l =I ,B b l =I ,C c l =I .求证:直线a ,b ,c ,l 共面.证明: ∵ b a //,∴ a ,b 确定一个平面α.∵ A a l =I ,B b l =I ,∴ α∈A ,α∈B ,故α⊂l .又 ∵ c a //, ∴ a ,c 确定一个平面β.同理可证β⊂l .∴ a =βαI ,且l =βαI .∵ 过两条相交直线a ,l 有且只有一个平面,故α与β重合即直线a ,b ,c ,l 共面.说明:本例是新教材第9页第9题的一个简单推广,还可推广到更一般的情形.本例证明既采用了归一法,同时又采用了同一法.这两种方法是证明线共面问题的常用方法.在证明α⊂c 时,也可以用如下反证法证明:假设直线α⊄c ,则c 一定与α相交,此时直线c 与a 内的所有直线都不会平行,这显然与c a //矛盾.故α⊂c .典型例题三例3 已知ABC ∆在平面α外,它的三边所在的直线分别交平面α于P ,Q ,R 三点,证明P ,Q ,R 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分析:如图所示,欲证P ,Q ,R 三点共线,只须证P ,Q ,R 在平面α和平面ABC ∆的交线上,由P ,Q ,R 都是两平面的公共点而得证.证明:∵ P AB =αI ,Q BC =αI ,∴ PQ 是平面α与平面ABC 的交线.又 ∵ R AC =αI,∴ α∈R 且∈R 平面ABC , ∴ PQ R ∈,∴ P ,Q ,R 三点共线.说明:证明点共线的一般方法是证明这些点是某两个平面的公共点,由公理2,这些点都在这两平面的交线上.典型例题四例4 如图所示,ABC ∆与111C B A ∆不在同一个平面内,如果三直线1AA 、1BB 、1CC 两两相交,证明:三直线1AA 、1BB 、1CC 交于一点.分析:证明三线共点的一般思路是:先证明两条直线交于一点,再证明该点在第三条直线上即可.证明:由推论2,可设1BB 与1CC ,1CC 与1AA ,1AA 与1BB 分别确定平面α,β,γ.取P BB AA =11I ,则1AA P ∈,1BB P ∈.又因1CC =βαI ,则1CC P ∈(公理2),于是P CC BB AA =111I I ,故三直线1AA 、1BB 、1CC 共点.说明:空间中证三线共点有如下两种方法:(1)先确定两直线交于一点,再证该点是这两条直线所在两个平面的公共点,第三条直线是这两个平面的交线,由公理2,该点在它们的交线上,从而得三线共点.(2)先将其中一条直线看做是某两个平面的交线,证明该交线与另两直线分别交于两点,再证这两点重合.从而得三线共点.典型例题五(1)不共面的四点可以确定几个平面?(2)三条直线两两平行但不共面,它们可以确定几个平面?(3)共点的三条直线可以确定几个平面?分析:(1)可利用公里3判定。

(2)可利用公里3的推论3判定。

(3)需进行分类讨论判定。

解:(1)不共面的四点可以确定四个平面。

(2)三条直线两两平行但不共面,它们可以确定3个平面。

(3)共点的三条直线可以确定1个或3个平面。

说明:判定平面的个数问题关键是要紧紧地抓住已知条件,要做到不重不漏。

平面的确定问题主要是根据已知条件和公里3及其3个推论来判定平面的个数。

典型例题六例6 A 、B 、C 为空间三点,经过这三点:A .能确定一个平面B .能确定无数个平面C .能确定一个或无数个平面D .能确定一个平面或不能确定平面分析:本题考查空间确定平面的方法,解题的主要依据是公理3及三个推论.解:由于题设中所给的三点A 、B 、C 并没有指明这三点之间的位置关系,所以在应用公理3时要注意条件“不共线的三点”.当A 、B 、C 三点共线时,经过这三点就不能确定平面,当A 、B 、C 三点不共线时,经过这三点就可以确定一个平面,故选D .说明:空间确定一平面的方法有多种,既可以根据不共线的三点来确定一个平面,又可以根据空间两相交直线或两平行直线来确定一个平面.典型例题七例7 判断题(答案正确的在括号内打“√”号,不正确的在括号内打“×”号).(1)两条直线确定一个平面;( )(2)经过一点的三条直线可以确定一个平面;( )(3)两两相交的三条直线不共面;( )(4)不共面的四点中,任何三点不共线.( )分析:(1)两条直线能否确定平面,应注意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不给出位置关系则要分情况讨论,才可得出结论.两条相交直线可确定一个平面,两条平行直线可确定一个平面,除此以外的任何两条直线不能确定平面;(2)经过一点的两条直线可确定一个平面,三条直线不一定能确定平面;(3)三条直线两两相交,若不共点时这三条直线必共面;(4)如果有三点共线,则此三点所在直线与第四点必同在某一平面内,即四点共面. 解:(1)× (2)× (3)× (4)√.说明:由(3)题的分析过程可知:两两相交的三条直线有时共面有时不共面.那么对于空间四条直线何时共面何时不共面呢?典型例题八例8 如图,在正方体1111D C B A ABCD 中,点E 、F 分别是棱1AA 、1CC 的中点,试画出过点1D 、E 、F 三点的截面.分析:本题考查作多面体截面的能力,主要依据是公理1和公理2欲画出所要求的截面与正方体各个侧面的交线.解:连F D 1并延长F D 1与DC 的延长线交于点H ,连结E D 1与DA 的延长线交于点G ,连结GH 与AB 、BC 两条棱交于点B ,连结BE 、BF ,则F BED 1就是过点1D 、E 、F 三点的截面.说明:本题亦可以证明点B 、E 、1D 、F 四点共面.若E 、F 不是棱A A 1与C C 1的中点,则作图过程中GH 不一定过点B ,所画的截面多边形可能是五边形.典型例题九例9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1)平行四边形是一个平面.(2)任何一个平面图形都是一个平面.(3)空间图形中先画的线是实线,后画的线是虚线.解:(1)不正确.平行四边形它仅是平面上四条线段构成的图形,它是不能无限延伸的. 说明:在立体几何中,我们通常用平行四边形表示平面,但绝不是说平行四边形就是平面.(2)不正确.平面图形和平面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平面图形是有大小,它是不可能无限延展的.说明:要严格区分“平面图形”和“平面”这两个概念.(3)不正确.在空间图形中,我们一般是把能够看得见的线画成实线,把被平面遮住看不见的线画成虚线(无论是题中原有的,还是后引的辅助线).说明:在平面几何中,凡是后引的辅助线都画成虚线;在立体几何中却不然.有的同学在学习立体几何时,对此点没有认识,必将影响空间立体感的形成,削弱或阻断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典型例题十例10按照给出的要求,完成下面两个相交平面的作图,如下图的(1)、(2)、(3)、(4)、(5)、(6)中的线段AB,分别是两个平面的交线.解:由两个相交平面的画法:本题只须过线段的端点画出与交线AB平行且相等的线段,即可得到相关的平行四边形,注意被平面遮住的部分应画成虚线或者不画,然后在相关的平面上标上表示平面的字母即可如下图所示.说明:(1)画好两个相交平面的图形,是画好一切立体图形的基础.(2)画空间图形的过程,是培养我们空间想象能力的过程,一定要认真对待,决不可以掉以轻心.典型例题十一例11(1)一个平面将空间分成几部分?(2)两个平面将空间分成几部分?(3)三个平面将空间分成几部分?画出图形,(要求:至少有两种情况有画法过程) 解:(1)一个平面将空间分成两部分.(2)两个平面平行时,将空间分成三部分,两个平面相交时,将空间分成四部分.(3)本小题情况比较复杂,须分类予以处理.情况1:当平面α、平面β、平面γ互相平行(即γβα////),将空间分成四个部分,其图形如右图.情况2:当平面α与平面β平行,平面γ与它们相交(即βα//,γ与其相交),将空间分成六部分,其图形如下图.画法是:情况3:当平面α、平面β、平面γ都相交,且三条交线重合(即l =βαI 且l =γαI ) 将空间分成六部分,其图形如下图.说明:本种情况给出两种图形,一种是将交线画成水平状态,一种是将交线画成竖直状态.情况4:平面α、平面β、平面γ都相交且三条交线共点,但互不重合.(即l =γαI ,且γ与α、β都相交,三条交线共点).将空间分成八部分,其图形如下图.画法是:情况5:平面α、平面β、平面γ两两相交且三条交线平行(即l =βαI ,γ与α、β都相交且三条交线平行).将空间分成七部分,其图形如下图.说明:1.本小题(3),在解答过程中,采用了简单到复杂递进的处理方法,首先对两个平面在空间的位置分类讨论,再让第三个平面以不同情况介入,然后分类解决.2.通过此题的解答,要学会处理问题的思维方法,注意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高.3.本题是一个基础性很强的问题,无论是对立体图形的画法以及空间想象能力的形成都大有裨益.典型例题十二例12下图中表示两个相交平面,其中画法正确的是().解:对于A,图中没有画出平面α与平面β的交线,另外图中的实、虚线也没有按照画法原则去画,因此A的画法不正确.同样的道理,也可知B、C图形的画法不正确.D的图形画法正确.∴应选D.说明:对空间图形的准确辨识,是培养空间想象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定要注意这方面能力的锻炼.典型例题十三例13观察下图,说明图形中的不同之处.解:上面的图形都是由九条线段构成的图形、外形似乎相似.仔细观察,由于图中的实、虚线的画法不同,则反映了不同的几何体.A图是一个簸箕形图形;B图是体,是三棱柱;C图也是体,也是三棱柱.B图如果看作是从三棱柱的正面观察,C图则可看作是从三棱柱的后面观察.说明:在立体几何中,一定要明确画图过程中哪条线画实线,哪条线画虚线.要记住:能够看得到的线一定画成实线,被挡住的看不到的线画成虚线.下面再给出两组图形如下图所示,请同学们予以辨识,指出它们有什么不同.典型例题十四例14 若点Q 在直线b 上,b 在平面β内,则Q 、b 、β之间的关系可记作(). A .β∈∈b Q B .β⊂∈b Q C .β⊂⊂b Q D .β∈⊂b Q解法1:(直接法)∵点Q 在直线b 上,∴b Q ∈,∵直线b 在平面β内,∴β⊂b ,∴β⊂∈b Q .∴应选B .解法2:(排除法)∵点Q 与直线b 之间的关系是元素与集合之间的关系,∴只能用符号“∈”或“∉”表示,∴C 、D 应予排除.∵直线b 与平面β之间是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只能用符号“⊂”或“⊄”表示,∴A 应予以排除.综上可知应选B .说明:要能正确地使用点、直线、平面之间关系的符号语言.典型例题十五例15 用符号语言表示下列语句(1)点A 在平面α内,但在平面β外;(2)直线a 经过平面α外一点M ;(3)直线a 在平面α内,又在平面β内,即平面α和β相交于直线a .解:(1)α∈A 但β∉A .(2)α∉M ,a M ∈.(3)α⊂a 且β⊂a ,即a =βαI .说明:符号语言比较简洁、严谨,可大大的缩短文字语言表达的长度,有利于推理、计算.典型例题十六例16 将下面用符号语言表示的关系改用文字语言予以叙述,并用用图形语言予以表示.βαβα⊂⊂∈=AC AB l A l ,,,I .分析:本题实质是数学三种语言——符号语言、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的互译.解:文字语言叙述为:点A 在平面α与平面β的交线l 上,AB 、AC 分别在α、β内.图形语言表示为如图:说明:文字语言比较自然、生动,它能将问题所研究的对象的含义更加明白地叙述出来,我们教科书上的概念、定理等多以文字语言叙述.图形语言,易引起清晰的视觉形象,它能直观地表达概念、定理的本质以及相互关系,在抽象的数学思维面前起着具体化和加深理解的作用.各种数学语言间的互译可为我们在更广阔的思维领域里寻找问题解决的途径提供方便.有利于培养我们思维的广阔性.典型例题十七例17 如下图中ABC ∆,若AB 、BC 在平面α内,判断AC 是否在平面α内.解:∵AB 在平面α内,∴A 点一定在平面α内.∵BC 在平面α内,∴C 点一定在平面α内.∴点A 、点C 都在平面α内.∴直线AC 在平面内(公理1).说明:公理1可以用来判断直线是否在平面内.典型例题十八例18 如下图,在正方体1111D C B A ABCD -中,E 、F 分别为1CC 和1AA 上的中点,画出平面F BED 1与平面ABCD 的交线.分析:可根据公理2,如果两个平面有一个公共点,它们就有过这点的一条直线,也只有这一条直线;这条直线的位置还须借助于另一个条件来确定.解:在平面D D AA 11内,延长F D 1,∵F D 1与DA 不平行,因此F D 1与DA 必相交于一点,设为P则1FD P ∈,DA P ∈.又∵⊂1FD 平面F BED 1,⊂AD 平面ABCD 内,∴∈P 平面F BED 1,∈P 平面ABCD .又B 为平面ABCD 与平面F BED 1的公共点,∴连结PB ,PB 即为平面F BED 1与平面ABCD 的交线.说明:公理2是两个平面相交的性质,它说明两个平面相交,交线是一条直线.要注意理解两个平面不存在只有一个公共点的情形,如果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必定有无数多个公共点,且这些点恰好组成一条直线.同时要注意,找到两个平面的一个公共点,交线的具体位置还无法判定,只有找到两个公共点,才确定这两个平面的交线.这是做几何体截面时确定交线经常用到的方法.典型例题十九例19 已知E 、F 、G 、H 分别是空间四边形ABCD (四条线段首尾相接,且连接点不在同一平面内.所组成的空间图形叫空间四边形.)各边AB 、AD 、CB 、CD 上的点,且直线EF 和HG 交于点P ,如下图,求证:点B 、D 、P 在同一条直线上.证明:如图HG=,∵直线EF I直线P∴P∈直线EF,而EF⊂平面ABD,∴P∈平面ABD.同理,P∈平面CBD,即点P是平面ABD和平面CBD的公共点.显然,点B、D也是平面ABD和平面CBD的公共点,由公理2知,点B、D、P都在平面ABD和平面CBD 的交线上,即点B、D、P在同一条直线上.说明:证明三点共线通常采用如下方法:方法1是首先找出两个平面,然后证明这三点都是这两个平面的公共点,根据公理2知,这些点都在交线上.方法2是选择其中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然后证明另一点在其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