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中内镜检查
内镜术的名词解释

内镜术的名词解释在当代医学领域中,内镜术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的诊疗方法,逐渐成为许多疾病的首选治疗方式。
内镜术利用显微镜和光传导系统,通过将一根柔软的、可弯曲的管道(内镜)插入人体腔道或组织内部,从而实现病变的观察、诊断、治疗甚至微创手术等多种目的。
本文将为读者详细解释内镜术中一些重要的名词和技术。
1. 内镜:内镜是进行内窥镜检查和治疗的主要器械,分为各个部位的特定类型。
比如,胃镜用于检查和治疗胃内疾病,肠镜用于肠道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腹腔镜用于腹腔内疾病的显微观察与手术操作。
内镜由光纤和摄像头组成,光纤传输光线,摄像头将显微图像传输到显示器上,供医生观察。
2. 柔性内窥镜:柔性内窥镜是内镜的一种特殊类型,其主要特点是具有灵活性和可曲性,能够适应不同部位的解剖结构复杂性。
柔性内窥镜通过弯曲的操纵杆和可控制的弯曲部分,可以精确地导航到目标区域,最大程度减少患者的不适感。
柔性内窥镜广泛应用于胃肠道、鼻咽、气道等部位的检查与治疗。
3. 幕上内镜:幕上内镜是一种结合虚拟现实技术的新型内镜系统。
幕上内镜在外部显像设备上形成了一个虚拟视野,从而提供了更加宽广和立体的视野,使医生能够更加准确地进行操作。
幕上内镜可以用在胃镜、肠镜、鼻喉镜等多种内窥镜中,大大提高了操作的精确性和安全性。
4. 双向刷内窥镜:双向刷内窥镜是用于消化道疾病的一种特殊内窥镜,也称为"幽门扩张器"。
该内窥镜可以通过一个阀门同时注入气体和液体,从而扩张幽门,使医生得以更好地进行检查和治疗。
双向刷内窥镜对于胆总管结石、消化道出血等疾病的治疗具有独特的效果。
5. 内镜超声:内镜超声是将超声探头嵌入内窥镜的一种技术,可以用来观察内脏器官如胃、肠和肝脏等的实时图像,并辅助发现和诊断一些病变。
内镜超声可以提供更准确的病变定位、大小测量和深度判断,对于肿瘤、肝硬化等疾病的检测和分析有很高的价值。
6.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EMR是内镜下消化道黏膜病变切除的一种微创技术。
术中内镜在隐源性小肠出血中的临床价值

u a.n e ftMes sr 2 0 2 S 6-5 . p ftItJOb sRea tb Diod,0 2, 6: 4 ¥ 7
( 收稿 日期 :0 11 . 2 1-2 1 4)
[ ] N bl V, liA,a eaN, ta. o ih w ih a dcthu — 7 oi Ai P nr e 1L w br e t n a -p i s t g c
I i u z G, g K, z e , ta . o gt d n l h g s i n u i 1 e i f g e On Ba a sR e L n i i a a e n i s l i 1 u cn n. k g o h fc o - ,n u i e st i , n e rto o b rh t g h e rwt a tr I i s l s n i vt a d s c e in f m it o a e t r e n i y r
y asi malfrg sain -g hlrn. C i dc io t . er n s l— -ett a a e c i e J l En o rn lMea o ol d n b
2 06, 4 45 4 49 0 91: 6 - 6 .
D l oA T rt eeg t oi a hu rwht jcoe ul G. h f n r me lm i ct -pgo a tr so o iy y a s n c b t re i t
4例 , i lo 2例 , D e a y病 uf 小肠间质瘤 3例 , 肠腺瘤 性息 肉 4例 , 小 回肠 淋 巴瘤 3例 , 回肠 末段 非特 异性 溃疡 4
例, 小肠海绵状 血管瘤 1 , 0例 小肠动静脉 畸形 1 例 , 1 胆肠吻合 口曲张静脉 出血 2例 , 胰肠 吻合 口溃疡 出血 1
内窥镜技术在手术中的应用

内窥镜技术在手术中的应用内窥镜技术是一种高度精密的手术技术,已经在现代医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该技术不仅可以为外科手术和内科治疗提供更精准的手段,而且可以将手术的创伤和恢复时间减少至最低限度。
内窥镜手术技术主要用于检查和治疗身体内部器官的疾病。
它通过在患者身体内部进行微创手术,使用内部摄像头来提供视觉反馈。
这种技术不需要大型手术切口,而只需要进行小型切口或者穿刺。
这种治疗方式不仅使内镜手术过程更加精确定位,还减少了手术创伤,病人术后恢复时间也更短。
内窥镜技术在外科手术中的应用越来越多。
目前,内窥镜手术在泌尿系统、耳鼻喉科、妇科、胃肠道、神经系统等多个领域应用广泛。
例如,微创胆囊切除术已经成为常见的内窥镜手术,取代了传统的腹腔镜手术。
除了胆囊切除术,内窥镜技术在结肠息肉切除、胃部手术、尿路系统手术等方面的应用也十分广泛。
内窥镜手术技术的主要优点是避免了传统手术中需要进行大型手术切口的问题。
微创手术的好处在于,一方面可以减少术中出血量和术后的疼痛感,另一方面术后的恢复期更短,减少了病人的压力和疼痛,提高了手术质量。
微创手术还可以避免许多手术后遗症的出现,比如肝、肾等器官的酒精结节,以及心肌梗塞等问题。
内窥镜手术不仅可以在外科手术中应用,还可以在内科治疗中使用。
内窥镜技术在心脏血管疾病的治疗和疾病诊断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通过使用小型穿刺或小型切口,医务人员可以通过内部摄像机来诊断心脏、动脉和静脉疾病,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这种技术在心内窥镜和血管内窥镜中应用最为广泛,其优势体现在手术创伤小、恢复时间短、治疗效果明显等方面。
虽然内窥镜技术已经逐渐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仍然存在一些限制。
其中一个最大的限制是医学技术和设备的限制,以及对内窥镜手术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和并发症的不足认识。
此外,像腔镜手术和心脏血管疾病治疗等高风险手术依然需要特别注意。
总之,随着内窥镜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改进,它正在成为越来越多生病患者的首选治疗手段。
内镜检查操作流程

内镜检查操作流程一、准备工作1. 患者准备:患者需要空腹进行内镜检查,通常要求患者在检查前6至8小时内禁食。
医生会提前告知患者具体的禁食时间要求。
2. 仪器准备:医生和护士需要准备好内窥镜、光源、摄像设备等必要的仪器设备,并确保其正常工作。
二、术前准备1. 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医生会向患者说明内镜检查的目的、风险和可能的并发症,并征得患者的同意。
2. 患者更衣:患者需要脱去上衣,并穿上医院提供的病号服。
3. 体征监测:医生会对患者进行体温、脉搏、血压等基本体征的监测,确保患者身体状况适宜进行内镜检查。
三、麻醉与镇静1. 局部麻醉:医生会在内镜检查部位进行局部麻醉,以减轻患者的不适感。
2. 静脉麻醉:对于某些需要较长时间的内镜检查,医生可能会给患者注射静脉麻醉药物,以保证患者的舒适度和合作度。
四、内镜插入1. 内镜插入:医生会将预先消毒和润滑的内镜插入患者的体腔,如口腔、食管、胃等。
2. 观察和拍摄:医生通过内镜的视窗观察患者体腔内的病变情况,并可以进行必要的拍摄。
五、内镜检查1. 检查过程:医生会根据需要对患者的体腔进行全面检查,包括观察黏膜的颜色、形态、血管分布等,并记录下来。
2. 洗胃或灌肠:在内镜检查过程中,有时医生需要进行洗胃或灌肠操作,以清洁体腔或增加可视度。
六、检查结束1. 内镜拔出:内镜检查结束后,医生会将内镜缓慢、轻柔地拔出患者体腔。
2. 观察和记录:医生会再次观察和记录患者体腔内的病变情况,并与之前的观察结果进行比对。
3. 安全观察:医生会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确保患者在检查过程中是否出现了不适或并发症。
七、术后处理1. 患者观察:医生会对患者进行一定时间的观察,以确保患者的身体状况稳定。
2. 术后指导:医生会向患者提供术后注意事项,如饮食、用药等方面的指导。
通过以上的操作流程,内镜检查可以高效地观察和诊断患者体腔内的病变情况。
内镜检查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医学检查方法,对于早期发现和诊断疾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内镜检查的技术和临床应用

内镜检查的技术和临床应用内镜检查是一种现代的医疗技术,它使用光纤内镜和高清成像系统在人体内部直接观察、检测和治疗疾病的工具。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内镜检查已经成为了医学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临床应用中,内镜检查不仅具有高度的安全性和准确性,而且还可以为诊断疾病、治疗疾病和评估治疗效果提供关键信息。
在此,本文将对内镜检查的技术和临床应用进行深入探讨。
一、内镜检查技术的发展1. 胃镜胃镜检查是指将一根长长的、细长的光纤内镜插入患者口腔直接进入胃部,通过将患者翻身或调整夹角等方法,可以将整个胃部内部颜色、形状、大小等进行清晰观察,从而检测胃壁病变、肿瘤、异物等情况。
胃镜检查技术不断发展,目前引入了高清晰成像,血管造影和荧光技术等多项进步。
2. 结肠镜结肠镜是指将一根长长的、细长的光纤检查插入患者的直肠并进入直肠相应位置,逐渐推进到结肠,通过对结肠粘膜颜色、形状、大小等的观察,以及生物组织切片等方法,可以及时、准确地发现肿瘤、息肉、炎症等病变。
目前,结肠镜检查技术也在不断更新换代,引入了超高清成像、荧光内镜等技术。
3. 胰鳞膜镜胰鳞膜镜是指将一根细长的光纤检查插入患者口腔,通过输送工具及高清触顶摄影器具,可以直接对胰腺进行表层管道、分支、包囊的检查。
通过准确发现闺蜜炎症、癌变、肿瘤等疾病,及时提供依据,帮助医师制定最佳治疗方案。
二、内镜检查临床应用的探讨1. 诊断内镜检查可以检测多次征象、解决不保守基础诊察方式的诊断问题。
用内镜检查诊断出的疾病包括但不限于:(1)溃疡和腐蚀表面病变(2)结肠癌(3)幽门嵴(或肠道间质)肿瘤(4)消化不良(5)便血、腹泻等消化道症状2. 治疗(1)埋入式内镜下结肠切除术(TEP)是一项新的立体手术方法,结合超声图像和索拉菲射频刀切割技术,可以在保留肠道完整的前提下清除肿瘤。
(2)内窥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是一种无创操作的治疗(包括早期结肠癌和黏膜病变)的方法。
(3)内窥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在短时间内可以切除较大的病变。
内镜检查

胶囊内镜术前准备:检查前一天进食无渣流质,下午4:00~5:00服用聚乙二醇电解质散1000ml。检查当日 晨4:00服用聚乙二醇电解质散1000ml。术前6小时起只能服用必需的药物及送服药物所需的水,术前2小时起禁 食禁水。吞食胶囊4小时后可正常进餐。
感谢观看
优点
与其他影像学检查方法(如消化道造影、腹部超声、CT、MR、核医学等)相比,内镜诊断具有能够获取标本 进一步做病理检查的明显优势。
种类
消化系统的内镜种类,目前有:①能完成咽喉部、食管、胃和十二指肠检查和治疗的电子胃镜;②能完成整 个大肠和20厘米末段回肠检查和治疗的电子肠镜;③专门检查和治疗十二指肠乳头以及胆管、胰管疾病的胆道镜 以及十二指肠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④针对小肠疾病诊断的胶囊内镜和小肠镜;⑤可测定病变深度的 小探头超声内镜以及集检查和治疗胃肠道本身和附近脏器如胰腺的疾病为一体的内镜下超声;⑥能完成对腹腔内 脏器直接检查和手术治疗的腹腔镜;⑦针对消化道肿瘤早期诊断的色素内镜、放大内镜、共聚焦内镜、窄带成像 技术与放大内镜联用等。
手术室神经内镜操作规程

神经内镜操作规程神经内镜又称脑室镜,是10余年发展起来的一种用于神经外科的内窥镜。
整套的神经内镜设备包括摄像系统,光源系统,冲洗系统,各种专用神经内镜(包括硬镜和软镜)以及配套器械和设备。
不同类型的内镜的成像原理各不相同,硬性内镜主要靠多个柱状凸透镜成像,而纤维内镜和电子内镜成像原理相对复杂。
【技术优势】⑴手术视角广,可多角度观察,显示某些手术显微镜无法到达的盲区和死角,内镜可以把外科医生的“眼睛”带到使用显微镜无法清晰地看到的手术区域,经过同样的手术通道,其观察及手术操作范围明显扩大。
⑵在较深的术野,手术显微镜的光亮度可能出现衰减,神经内镜可以近距离观察病变,不受术野深度影响,为深部术野提供更好的观察质量,分辨清晰度优于显微镜,更有利于精细手术。
⑶内镜神经外科技术减少了手术中对脑和重要神经结构的强力牵拉,大大减小了手术创伤。
【操作流程】⑴检查各仪器电源插头以及仪器之间是否连接完好。
(2)开启无菌设备附件及辅助器械,洗手护士妥善固定无菌神经内镜摄像头数据线、导光束、吸引管和电凝线。
⑶洗手护士将仪器端递给巡回护士,插入设备对应插口。
⑷依次打开监视器、摄像机、光源等电源开关,调节好亮度备用。
⑸连接单、双极电凝线,先检查负极板是否正确黏贴好,连接电凝线,再打开双极电凝和电刀电源开关。
根据需要调节好输出功率备用。
(6)待“十”字切开硬脑膜后,置穿刺鞘;置入内镜检查脑内,安装固定架,进行镜下操作。
⑺手术结束后,将光源亮度、电凝的功率调到最小,然后依次关闭光源、摄像主机、监视器、电刀、电凝等仪器的电源开关。
⑻拔出摄像头数据线、导光束、电凝线等附件。
(9)清洁、整理仪器设备。
(10)按规范要求处理内镜、摄像头数据线、导光束、显微剪、抓钳、电凝钳、双极电凝线等。
【注意事项】⑴摄像导线,窥镜接头,冷光源线①等离子消毒或使用无菌保护套。
②表面有污迹,可用镜头纸或纱布蘸清水或乙醇擦拭外面,去除污迹。
③不要拉伸或过度弯曲,防止折断内部电缆,使用后盘旋(直径大于15Cm)存放。
其他内镜检查或手术的麻醉

其他内镜检查或手术的麻醉一、纵隔镜检查(一)术前准备纵隔镜检查的目的主要是诊断纵隔内病变的范围和淋巴结活检,胸腺瘤切除也可应用纵隔镜。
纵隔镜多是通过颈部插入胸骨柄后,沿气管前壁和侧壁钝性分离,进入主动脉弓后方,到达气管隆突。
既往有纵隔镜检查病史者为绝对禁忌,其他相对禁忌证包括上腔静脉综合征、气管严重移位、脑血管病变、胸主动脉瘤等。
由于CT和MRI诊断技术的发展,纵隔镜在诊断方面的使用已逐步减少。
纵隔病变的患者可有不同的临床表现,术前访视应全面了解。
可能无症状,仅于常规胸部X线检查时发现纵隔内肿块;可能存在呼吸困难,近来有所加重,可出现呼吸及平卧困难;上腔静脉阻塞,面部肿胀发绀;干咳及喘鸣提示病变可能累及气管;肌无力提示可能合并胸腺瘤及肌无力综合征。
(二)麻醉注意事项纵隔镜检查常压迫大血管,特别是以右颈部入路多见,可导致静脉回流障碍和动脉受压,颈总动脉及锁骨下动脉血流降低,其中以右侧头臂干受压最多见,采用右上肢测量血压和血氧饱和度可及时了解动脉受压情况,但此时右上肢的血压变化或脉搏波改变不能完全反映全身情况,所以主张左侧肢体同时测量血压,以监测全身情况。
因有大量出血需紧急剖胸解除压迫及快速输血的可能,术前宜开通两条大静脉通路。
由于上腔静脉有受压可能,开放的静脉应有一条在下肢。
纵隔镜检查有引起气管压迫的可能,术中宜持续监测气道压力,及时了解气道是否受压,同时要以较低的压力达到氧合及正常二氧化碳排出,降低胸内压力有利于静脉回流。
纵隔镜检查可在镇静及局麻下进行,但一般都选用全身麻醉控制呼吸。
全麻既能抑制喉与气管的反射,防止体动和呛咳,减少静脉损伤后气栓的可能性,并有利于及时处理严重并发症如大出血等。
无症状的患者,先给氧,继而静注丙泊酚诱导,气管内喷给利多卡因作表面麻醉或静脉利多卡因减轻应激反应,给予短效肌松药,气管内插入弹簧加固的加强型气管导管,控制呼吸,也可应用短效阿片类药。
静脉压已显著升高的患者,机械通气时应尽量控制气道压,以免过高的气道压气进一步减少静脉回心血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术中内镜检查
术中内镜通常指在开腹手术中为进一步明确诊断而进行的软性内镜检查。
随着腹腔镜手术的普及,在腹腔镜手术中进行软性内镜检查或治疗,即软硬镜结合的检查治疗技术,也列为术中内镜范畴,此为广义的术中内镜。
本节叙述开腹术中的内镜检查治疗。
[适应证]
1.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经胃镜、结肠镜、血管造影、核素扫描等影像诊断仍无法确诊者。
2.胆管结石胆总管切开取石后,疑有胆总管或肝内胆管结石残留,应进行术中胆道镜检查,明确有无结石残留。
3.其他溃疡性结肠炎及克罗恩病术中肠镜检查,可更精确了解病变范围,决定肠段切除范围。
[术前准备]
1.内镜准备内镜如拟从腹部切口进入,应进行灭菌处理。
为便于内镜操作者与外科手术者共同观察病变,最好选用电子内镜。
2.配件准备活检钳、取石篮应进行灭菌处理,根据病变情况准备高频电发生器、碎石器、胆管支架等。
[操作方法及程序]
1.经口胃镜检查检查方法与常规胃镜检查相同。
2.经肛门肠镜检查检查方法与常规肠镜检查相同
3.经腹部手术切口胃肠镜检查对疑有小肠病变者,术中小肠检查可轻松进行全程小肠镜检查,方法是在小肠中部切开一个可容胃镜通过的小口,将内镜从该切口送入肠管中,术者操纵内镜,助手帮助插入内镜,向口侧和肛侧两个方向进行检查,发现病变时可在病变处缝一针作为标记,待全部小肠检查完毕后再行治疗处理。
如病变处有活动性出血,也可先处理完毕再继续完成小肠检查。
4.术中食管镜检查可从胃体前壁切一小口,送入胃镜,逆行向上检查食管。
[注意事项]
1.内镜及配件的消毒灭菌务必严格按照相关的消毒规范进行。
2.术中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发现生命体征不稳时,应暂停内镜检查并积极进
行相应处理,待生命体征平稳后再进行内镜检查。
3.最好配备内镜图像记录设备,对检查过程及阳性发现进行记录,以备术后查阅。
[并发症]
术中内镜检查多在全身麻醉状态下进行,在开腹状态下用人工的方法将内镜送达检查部位,故并发症不多见。
内镜检查中如发生出血、穿孔,可直接进行外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