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常谈》第九《史记》《汉书》要点梳理
初中语文名著导读《经典常谈》知识点整理+笔记+练习
《经典常谈》知识点整理一、名著概览作者简介:朱自清,原名自华,号实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内容梗概:《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在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
全书共13篇,介绍了《说文解字》《周易》《史记》等经典著作,并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以此展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
写作目的:朱自清在《经典常谈》的序言里说,他写这部书,是为了给希望读些经典的中学生做个向导,指点阅读门径,让他们面对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不至于茫然无措。
艺术特色:①内容精辟通俗。
全书不夸奇炫博,不故作高深,读起来明快利落。
朱自清的传统文化研究,不只注意到学术的高度和深度,更注意到大众所能接受的广度。
他时时留意《经典常谈》是一本写给中学生看的书,格外重视这本书的普及性和通俗性。
②语言流利畅达,娓娓道来,常有引人人胜之处。
读经典的意义:①了解古代社会状况:古代典籍中记载着我国文明的发展轨迹,通过阅读古代典籍,我们可以走近千年文明,了解我国古代社会现实。
②充实精神内涵:通过阅读古代典籍,我们可以汲取先贤的智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③学习语文相关知识:古代典籍中包含了数千年的知识汇总,运用了多种写作手法,体现了语言艺术之美,例如通过《说文解字》可知造字之经过,通过《诗经》可知诗歌艺术之美。
④提升个人修养:古代典籍中记载了许多先贤的言论,从学习、交往、心志等多方面进行了阐述,阅读古代典籍,我们可以用先人之美德指导自身之修养。
二、章节梳理《说文解字》第一秦以前:战国末期,由于文字统一的需要,出现了“仓造字”的传说。
秦以后:始皇时,小篆成为国书,不久便有了隶书;汉末,字体由椭圆变为扁方,形成了标准的隶书;魏晋之际,变为“今草”;魏代将隶书去了挑笔,变为“正书”;晋代称为“楷书”,宋代又改称为“真书”。
《周易》第二战国末期道家学说、阴阳家的学说盛行,儒家借卦爻辞发扬儒家哲学,留存下来的便是《易传》;此外还有《文言》《系辞》两传;到了汉代,又新发现了《说卦》《序卦》《杂卦》三种传,后称这三种传为《逸易》。
专题13 《经典常谈》之《汉书》第九内容简介+习题+原文
《经典常谈》之《史记》《汉书》第九——《汉书》内容简介+习题+原文内容简介说起《史记》、《汉书》,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一是因为这两部书是最早的有系统的历史,可称为正史的源头;二是因为这两部书都成了文学的古典。
《汉书》是一本记录汉朝各项大事的断代史,起于汉高祖,终于平帝时王莽之诛。
记录范围更为广大,涉及天地、鬼神、人事、政治、道德、艺术、文章,包罗万象。
虽然两部书内容不同,但其博大精深和精彩绝伦确实相通的,并称为良史也绝不是偶然。
习题演练一、语言表达1.素养升华“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意思是虽然身份低微,仍然不忘担忧国事。
曹刿一介平民,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为国解忧。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简要说明“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在弦高和卜式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材料一:秦穆公兴兵袭①郑,过周而东。
郑贾人②弦高将西贩牛,道遇秦师于周、郑之间,乃矫③郑伯之命,犒④以十二牛,宾⑤秦师而却之⑥,以存郑国。
(取材于《淮南子·氾论训》) 材料二:时汉方事⑦匈奴,式⑧上书,愿输⑨家财半助边⑩。
上使使问式:“欲为官乎?”式曰:“自小牧羊,不习仕宦,不愿也。
”使者曰:“子何欲?”式曰:“天子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
”(取材于《汉书·公孙弘卜式兒宽传》) [注]①袭:偷袭。
②贾人:商人,在当时社会地位不高。
③矫:假托。
④犒:犒劳。
⑤宾:以客礼对待。
⑥却之:使秦军撤退。
⑦事:这里指抵抗。
⑧式:卜式。
人名。
⑨输:交纳。
⑩边:边防。
2.请对下面这段文字进行压缩。
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70个字。
狮舞,又称“狮子舞”“狮灯”“舞狮”“舞狮子”,多在年节和喜庆活动中表演。
狮子在中华各族人民心目中为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从而在舞狮活动中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
狮舞历史久远,《汉书·礼乐志》中记载的“象人”便是狮舞的前身;唐宋诗文中多有对狮舞的生动描写。
现存狮舞分为南狮、北狮两大类,南狮具有较多的武功高难技巧,神态矫健凶猛;北狮娇憨可爱,多以嬉戏玩耍为表演内容;根据狮子假型制作材料和扎制方法的不同,各地的狮舞种类繁多,异彩纷呈。
《史记》《汉书》第九(梗概+练习)
《史记》《汉书》第九内容概述《史记》:《史记》首尾三千多年,《汉书》二百三十年。
《史记》在魏晋间才定名。
①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
初任郎中,奉使西南。
二十八岁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
后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调任口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
他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汉人称为《太史公书》。
②《史记》虽然窃比《春秋》,却并不用那咬文嚼字的书法,只据事实录,使善恶自见。
书里时有著者牢骚之辞,却增加了书的情韵。
后世论文的人也因此推尊《史记》。
③《史记》体例有五:十二本纪,记帝王政迹,是编年的。
十表,以分年略记世代为主。
八书,记典章制度的沿革。
三十世家,记侯国世代存亡。
七十列传,类记各方面人物。
《汉书》:①《史记》以后,续作很多,但不是偏私,就是鄙俗;班彪加以整理补充,著了六十五篇《后传》。
他详论《史记》的得失,大体确当不移。
这部书没有流传下来,但他的儿子班固的《汉书》是用它作底本的。
班固著《汉书》未完成而卒,其妹班昭奉汉和帝命与马续参考皇家藏书,续写班固遗作。
②班超、班昭皆有功于《汉书》,其《艺文志》底本是刘歆的《七略》。
《汉书》表、志由曹大家和马续补成,纪、传从昭帝至平帝有班彪《后传》作底本,高帝至武帝多用《史记》文字。
班马优劣论起于王充《论衡》。
③汉代是个辞赋的时代,所谓“华”,便是辞赋化《史记》。
当时还用散行文字;到了《汉书》,便弘丽精整,多用排偶,句子也长了。
这正是辞赋的影响。
④班固首创断代史,删润旧文,“述而不作”他删润的地方,颇有别裁,决非率尔下笔。
有阙略的,有隐晦的,经他润色,便变得详明。
⑤刘珍等所撰《东观汉记》都是班固述诸功臣事迹的奏。
异同:①《史记》“文直而事核”,《汉书》“文瞻而事详”。
《史记》文字趋向散体,《汉书》趋向骈体。
司马迁感慨多,微情妙旨,时在文字蹊径之外;《汉书》却一览之余,情词俱尽。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经典常谈》名著导读+章节梳理+内容速读+真题+读后感
名著概览章节梳理《〈说文解字〉第一》秦以前:战国末期,由于文字统一的需要,进而出现了仓颉造字的传说。
秦以后:始皇时,文字统一为小篆,又形成隶书;汉末时,隶书由椭圆变为扁方,称作“汉隶”;魏晋之际,隶书变为“正书”;晋至唐朝,又称为“隶书”,称“汉隶”为“八分书”;晋代正书简化形成“行书”,晋代也称为“楷书”,宋代又改称为“真书”。
2《〈周易〉第二》战国末期道家、阴阳学说盛行,儒家借卦爻辞发扬儒家哲学,留存下来的便是《易传》;此外还有《文言》《系辞》两传;到了汉代,又新发现了《说卦》《序卦》《杂卦》三种传,后称为《逸易》。
3《〈尚书〉第三》《尚书》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
也有记事的,大都是战国末年人制作。
4《〈诗经〉第四》春秋时通行赋诗;孔子时代,用《诗》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理;孔子以后,“《诗》三百”成为儒家的“六经”之一。
5《三礼第五》汉代学者所传习的有三种经和无数的“记”,三种经是《仪礼》《礼古经》《周礼》;“记”是儒家杂述礼制、礼制变迁的历史,或礼述之作。
汉代的“记”很多,流传到现在的只有三十八篇《大戴记》和四十九篇《小戴记》。
6《〈春秋〉三传第六(〈国语〉附)》三传为《左传》《公羊传》《穀梁传》,三传特别注重《春秋》的劝惩作用。
三传解释经文时,常常不顾上下文穿凿附会起来;三传之中,公羊穀梁均以解经为主,左氏却以叙事为主,参考群籍,详述史事。
7《四书第七》《四书》按照普通的顺序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是《易》《书》《诗》《礼》《春秋》。
《礼记》里的《大学》,本是一篇东西,朱子给分成经一章,传十章,传是解释经的。
《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书,是子思记下来传给孟子的。
书中所述的人生哲理,意味深长。
《论语》是孔子弟子们记的,能够让读者学习许多做学问做人的道理:如“君子”“仁”“忠恕”,如“时习”“阙疑”“好古”“隅反”“择善”“困学”等,都是可以终身应用的。
史经典常谈中史记汉书第九读后感
史经典常谈中史记汉书第九读后感篇一史经典常谈中史记汉书第九读后感读了《史经典常谈中史记汉书第九》,我这心里啊,就跟那波涛汹涌的大海似的,翻腾个不停。
我觉得吧,《史记》和《汉书》那可真是历史长河中的两颗璀璨明珠!也许有人会说,不就是两本史书嘛,有啥特别的?嘿,您可别小瞧了它们!就拿《史记》来说,司马迁那老爷子,人家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还能坚持写出这么一部巨著,这得多大的毅力和决心啊!我不禁想问,要是换做我,能行吗?可能我早就在困难面前打退堂鼓啦!《汉书》呢,也是牛得很!班固这老兄,把历史梳理得那叫一个清晰明了。
我读的时候就在想,他们咋就能把那么多复杂的事儿写得这么有条有理呢?也许是人家天生就有这本事,也许是人家下了苦功夫。
不过,说实在的,读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我也有犯迷糊的时候。
那些个生僻的人名、地名,还有复杂的历史事件,真让我头疼!有时候我都怀疑自己的脑子是不是不够用了。
但是,转念一想,这不是正好能锻炼我的思维能力吗?读着读着,我仿佛穿越回了古代,看到了那些英雄豪杰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看到了那些文人墨客在书房里挥笔疾书。
这感觉,难道不爽吗?总之,读了这部分内容,我是收获满满。
但我也知道,这只是历史海洋中的一滴水,还有更多的知识等着我去探索呢!我就不信,我搞不定它!篇二史经典常谈中史记汉书第九读后感哎呀妈呀,读完《史经典常谈中史记汉书第九》,我整个人都不好了!不是说这书不好,而是它太让我震撼了!我一开始读的时候,心里还犯嘀咕:“这能有多精彩?”结果呢,啪啪打脸!《史记》里的那些故事,就像一部部精彩的大片,在我眼前轮番上演。
比如说项羽那家伙,力拔山兮气盖世,多牛啊!可最后还是落得个乌江自刎的下场,难道这就是所谓的“英雄末路”?我不禁感叹,命运这玩意儿,可真会捉弄人!再说说《汉书》,班固这大哥也是厉害得不要不要的。
他把汉朝的历史写得那叫一个详细,我读着读着,都觉得自己好像成了汉朝的一份子。
不过,我觉得吧,这些史书里的人物有时候也挺让我纠结的。
《经典常谈》第九章《史记》《汉书》练习题及答案
《史记》《汉书》第九内容要点梳理《史记》:①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
初任郎中,奉使西南。
二十八岁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
后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调任口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
他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汉人称为《太史公书》。
②《史记》虽然窃比《春秋》,却并不用那咬文嚼字的书法,只据事实录,使善恶自见。
书里时有著者牢骚之辞,却增加了书的情韵。
后世论文的人也因此推尊《史记》。
③《史记》体例有五:十二本纪,记帝王政迹,是编年的。
十表,以分年略记世代为主。
八书,记典章制度的沿革。
三十世家,记侯国世代存亡。
七十列传,类记各方面人物。
《汉书》:①《史记》以后,续作很多,但不是偏私,就是鄙俗;班彪加以整理补充,著了六十五篇《后传》。
他详论《史记》的得失,大体确当不移。
这部书没有流传下来,但他的儿子班固的《汉书》是用它作底本的。
班固著《汉书》未完成而卒,其妹班昭奉汉和帝命与马续参考皇家藏书,续写班固遗作。
②汉代是个辞赋的时代,所谓“华”,便是辞赋化《史记》。
当时还用散行文字;到了《汉书》,便弘丽精整,多用排偶,句子也长了。
这正是辞赋的影响。
③班固首创断代史,删润旧文,“述而不作”他删润的地方,颇有别裁,决非率尔下笔。
有阙略的,有隐晦的,经他润色,便变得详明。
异同:①《史记》“文直而事核”,《汉书》“文瞻而事详”。
司马迁感慨多,微情妙旨,时在文字蹊径之外;《汉书》却一览之余,情词俱尽。
但是就史论史,班固也许比较客观些,比较合体些。
②《史记》《汉书》二书,文质和繁省虽然各不相同,而所采者博,所择者精,却是一样;组织的弘大,描写的曲达,也同工异曲。
二书并称良史,决不是偶然的。
地位:《史记》创了“纪传体”,叙事自黄帝以来到著者当世,就是汉武帝的时候,首尾三千多年。
《汉书》采用了《史记》的体制,却以汉事为断,从高祖到王莽,只二百三十年。
《史记》《汉书》第九-名著《经典常谈》思维导图+导语阐述+原文批注+阅读导引+阅读训练
《经典常谈》思维导图+导语阐述+原文+批注+阅读导引+阅读训练《史记》《汉书》第九——司马迁、班固那些事儿【思维导图】【导语阐述】《史记》,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汉书》,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地位颇高,影响之甚,自不言说。
毕竟两者凝聚着父子乃至家族的巨大心血。
可细细探究,两书作者的生平亦是如此相似,良好的家学熏陶,饱受无边的苦难与孤寂……但他们却发愤著书。
“二史”的巨大身影之下是两位作者的身影,渺小却伟大。
那到底孰优孰劣,各有评判。
而你怎么看呢?【内容概括】本章开篇从总体概述了《史记》相《汉书》的内容、体例、地位价值,然后分别介绍了两部著作的作者和具体内容,总后再把二者放在一起,进行总的评价,采用了总分总的格式,阅读起来很轻松。
主要内容:司马迁的身世——《史记》——班固的身世——《汉书》【原文+批注】说起中国的史书,《史记》、《汉书》,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这有两个原因。
一则这两部书是最早的有系统的历史,再早虽然还有《尚书》、《鲁春秋》、《国语》、《春秋左氏传》、《战国策》等,但《尚书》、《国语》、《战国策》,都是记言的史,不是记事的史。
【批注: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来形容史记、汉书实在毫不为过。
】《春秋》和《左传》是记事的史了,可是《春秋》太简短,《左氏传》虽够铺排的,而跟着《春秋》编年的系统,所记的事还不免散碎。
《史记》创了“纪传体”,叙事自黄帝以来到著者当世,就是汉武帝的时候,首尾三千多年。
《汉书》采用了《史记》的体制,却以汉事为断,从高祖到王莽,只二百三十年。
后来的史书全用《汉书》的体制,断代成书;二十四史里,《史记》、《汉书》以外的二十二史都如此。
这称为“正史”。
《史记》、《汉书》,可以说都是“正史”的源头。
二则,这两部书都成了文学的古典,两书有许多相同处,虽然也有许多相异处。
【批注:史记、汉书最早的有系统的历史、纪传体、正史之源、】大概东汉、魏、晋到唐,喜欢《汉书》的多,唐以后喜欢《史记》的多,而明、清两代尤然。
《经典常谈》概览与章节梳理
《经典常谈》概览与章节梳理作者简介:朱自清,原名自华,号实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内容梗概:《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在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
全书共13篇,介绍了《说文解字》《周易》《史记》等经典著作,并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以此展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
写作目的:朱自清在《经典常谈》的序言里说,他写这部书,是为了给希望读些经典的中学生做个向导,指点阅读门径,让他们面对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不至于茫然无措。
艺术特色:①内容精辟通俗。
全书不夸奇炫博,不故作高深,读起来明快利落。
朱自清的传统文化研究,不只注意到学术的高度和深度,更注意到大众所能接受的广度。
他时时留意《经典常谈》是一本写给中学生看的书,格外重视这本书的普及性和通俗性。
②语言流利畅达,娓娓道来,常有引人人胜之处。
读经典的意义:①了解古代社会状况:古代典籍中记载着我国文明的发展轨迹,通过阅读古代典籍,我们可以走近千年文明,了解我国古代社会现实。
②充实精神内涵:通过阅读古代典籍,我们可以汲取先贤的智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③学习语文相关知识:古代典籍中包含了数千年的知识汇总,运用了多种写作手法,体现了语言艺术之美,例如通过《说文解字》可知造字之经过,通过《诗经》可知诗歌艺术之美。
④提升个人修养:古代典籍中记载了许多先贤的言论,从学习、交往、心志等多方面进行了阐述,阅读古代典籍,我们可以用先人之美德指导自身之修养。
章节梳理(文字版)《说文解字》第一秦以前:战国末期,由于文字统一的需要,出现了“仓造字”的传说。
秦以后:始皇时,小篆成为国书,不久便有了隶书;汉末,字体由椭圆变为扁方,形成了标准的隶书;魏晋之际,变为“今草”;魏代将隶书去了挑笔,变为“正书”;晋代称为“楷书”,宋代又改称为“真书”。
《周易》第二战国末期道家学说、阴阳家的学说盛行,儒家借卦爻辞发扬儒家哲学,留存下来的便是《易传》;此外还有《文言》《系辞》两传;到了汉代,又新发现了《说卦》《序卦》《杂卦》三种传,后称这三种传为《逸易》。
史记汉书第九主要内容
史记汉书第九主要内容《史记汉书第九主要内容》《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由司马迁撰写完成,共分为十二篇。
其中第九篇主要内容涵盖了中国历史上的汉朝时期,是关于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一个时代。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大一统王朝,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新纪元,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九篇主要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刘邦及其后代、文景时期、汉武帝时期。
刘邦及其后代是汉朝的创始人,他是汉朝的开国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
他在战乱的时代,凭借着智谋和勇气,最终推翻了秦朝的暴政,建立了汉朝,被后人称为“汉高祖”。
刘邦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人民的改革政策,缓和了社会矛盾,恢复了社会秩序,开创了汉朝的繁荣时期。
文景时期是汉朝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是汉朝文化的高峰,以汉武帝的叔父文帝和其子景帝为代表。
在文景时期,汉朝的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展。
文帝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人民的政策,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景帝在位期间,继续实行了文帝的政策,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汉朝的统治能力,为汉武帝的治国思想奠定了基础。
汉武帝时期是汉朝的又一个鼎盛时期,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政治家和军事家,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帝王之一。
在汉武帝的统治下,汉朝的疆土不断扩大,对外的战争胜利连连,实现了中国的统一。
在内政上,汉武帝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政府的效率,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汉武帝还推行了“铸五铢,治一国”的货币制度,统一了全国的货币,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实现了国家的繁荣。
总的来说,第九篇的主要内容涵盖了汉朝的整个历史,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一个时期,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辉煌的篇章。
专题 《史记》《汉书》第九-2023年八年级寒假新名著《经典常谈》阅读+练习
《史记》《汉书》第九原文阅读(限时30分钟)说起中国的史书,《史记》、《汉书》,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这有两个原因。
一则这两部书是最早的有系统的历史,再早虽然还有《尚书》、《鲁春秋》、《国语》、《春秋左氏传》、《战国策》等,但《尚书》、《国语》、《战国策》,都是记言的史,不是记事的史。
《春秋》和《左传》是记事的史了,可是《春秋》太简短,《左氏传》虽够铺排的,而跟着《春秋》编年的系统,所记的事还不免散碎。
《史记》创了“纪传体”,叙事自黄帝以来到著者当世,就是汉武帝的时候,首尾三千多年。
《汉书》采用了《史记》的体制,却以汉事为断,从高祖到王莽,只二百三十年。
后来的史书全用《汉书》的体制,断代成书;二十四史里,《史记》、《汉书》以外的二十二史都如此。
这称为“正史”。
《史记》、《汉书》,可以说都是“正史”的源头。
二则,这两部书都成了文学的古典,两书有许多相同处,虽然也有许多相异处。
大概东汉、魏、晋到唐,喜欢《汉书》的多,唐以后喜欢《史记》的多,而明、清两代尤然。
这是两书文体各有所胜的缘故。
但历来班、马并称,《史》、《汉》连举,它们叙事写人的技术,毕竟是大同的。
《史记》,汉司马迁著。
司马迁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景帝中元五年——西元前一四五——生,卒年不详)。
他是太史令司马谈的儿子。
小时候在本乡只帮人家耕耕田、放放牛玩儿。
司马谈作了太史令,才将他带到京师(今西安)读书。
他十岁的时候,便认识“古文”的书了。
二十岁以后,到处游历,真是足迹遍天下。
他东边到过现在的河北、山东及江、浙沿海,南边到过湖南、江西、云南、贵州,西边到过陕、甘、西康等处,北边到过长城等处;当时的“大汉帝国”,除了朝鲜、河西(今宁夏一带)、岭南几个新开郡外,他都走到了。
他的出游,相传是父亲命他搜求史料去的;但也有些处是因公去的。
他搜得了多少写的史料,没有明文,不能知道。
可是他却看到了好些古代的遗迹,听到了好些古代的轶闻;这些都是活史料,他用来印证并补充他所读的书。
专题14 《经典常谈》之《史记》第九内容简介习题原文
《经典常谈》之《史记》《汉书》第九——《史记》内容简介+习题+原文内容简介说起《史记》、《汉书》,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一是因为这两部书是最早的有系统的历史,可称为正史的源头;二是因为这两部书都成了文学的古典。
《史记》共一百三十篇,有十二本纪,记帝王政迹、列传,但列传占了全书的过半数。
司马迁的史观是以人物为中心的。
他最长于描写,靠了他的笔,古代许多重要人物的面形,至今还活现在纸上,实称得上“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习题演练一、语言表达1.阅读下面三则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成语“狐假虎威”出自《战国策·楚策》,“完璧归赵”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破釜沉舟”出自《史记·项羽本纪》,“水落石出”出自苏轼《后赤壁赋》,“萍水相逢”出自唐代王勃《滕王阁序》……【材料二】成语“见风使舵”原意为根据风向来操纵船舵,今多比喻看势头或看别人的眼色行事。
“阳春白雪”本指高雅的音乐,后指包括音乐在内的一切高雅艺术。
“出尔反尔”原意是你怎么做就会得到怎样的结果,今多指说了又反悔或说了不照着做,表示言行不一,反复无常。
【材料三】我们经常见到这样一些广告用语:“乐在骑中”“默默无蚊”“食全食美”等等,这种现象随着商业宣传的无孔不入,影响越来越大。
(1)从【材料一】和【材料二】中你发现了什么?(2)请根据【材料三】从成语运用的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3)请你向这些广告制作者提一条建议。
2.语文课上,老师讲到“如何让材料支撑观点”的问题时,出示了以下材料。
请结合材料内容,完成学习任务。
【幻灯片出示】拥有一颗平常心①平常心往往能成不凡事。
②汉代的史官司马迁因惹怒汉武帝而遭受腐刑。
常人受此大辱自是悲愤欲绝。
而司马迁却能怀着一颗平常心,继续他的工作,完成了“史家之绝唱”《史记》。
正是司马迁的平常心使得《史记》没有成为一本谤书而丧失其价值,也正是他的平常心使得他自己也被刻入丹青名传后世。
新教材必读名著《经典常谈》重点知识梳理
新教材必读名著《经典常谈》重点知识梳理1《〈说文解字〉第一》秦以前:战国末期,由于文字统一的需要,进而出现了仓颉造字的传说。
秦以后:始皇时,文字统一为小篆,又形成隶书;汉末时,隶书由椭圆变为扁方,称作“汉隶”;魏晋之际,隶书变为“正书”;晋至唐朝,又称为“隶书”,称“汉隶”为“八分书”;晋代正书简化形成“行书”,晋代也称为“楷书”,宋代又改称为“真书”。
2《〈周易〉第二》战国末期道家、阴阳学说盛行,儒家借卦爻辞发扬儒家哲学,留存下来的便是《易传》;此外还有《文言》《系辞》两传;到了汉代,又新发现了《说卦》《序卦》《杂卦》三种传,后称为《逸易》。
3《〈尚书〉第三》《尚书》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
也有记事的,大都是战国末年人制作。
4《〈诗经〉第四》春秋时通行赋诗;孔子时代,用《诗》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理;孔子以后,“《诗》三百”成为儒家的“六经”之一。
5《三礼第五》汉代学者所传习的有三种经和无数的“记”,三种经是《仪礼》《礼古经》《周礼》;“记”是儒家杂述礼制、礼制变迁的历史,或礼述之作。
汉代的“记”很多,流传到现在的只有三十八篇《大戴记》和四十九篇《小戴记》。
6《〈春秋〉三传第六(〈国语〉附)》三传为《左传》《公羊传》《穀梁传》,三传特别注重《春秋》的劝惩作用。
三传解释经文时,常常不顾上下文穿凿附会起来;三传之中,公羊穀梁均以解经为主,左氏却以叙事为主,参考群籍,详述史事。
7《四书第七》《四书》按照普通的顺序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是《易》《书》《诗》《礼》《春秋》。
《礼记》里的《大学》,本是一篇东西,朱子给分成经一章,传十章,传是解释经的。
《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书,是子思记下来传给孟子的。
书中所述的人生哲理,意味深长。
《论语》是孔子弟子们记的,能够让读者学习许多做学问做人的道理:如“君子”“仁”“忠恕”,如“时习”“阙疑”“好古”“隅反”“择善”“困学”等,都是可以终身应用的。
中考语文八年级下册名著复习——09.史记、汉书《经典常谈》知识清单+内容解读+专题练习
《经典常谈》解读+练习09. 《史记》《汉书》·第九一.全文思路 本文从《史记》《汉书》两史被世人所熟知的原因开始讲起,赞叹它们在史学上的崇高地位。
其后,作者话起两头。
他先谈及了《史记》作者司马迁,在对其生平内容介绍的过程中,作者特别关注其经历与《史记》创作之间的关系。
接着,作者将司马迁类比于孔子,强调二者保存文献方法不同,但用心一致,从而引出司马迁崇尚“礼治”之本质,以及《史记》本身所具有顺时修德的特点。
作者又将《春秋》“咬文嚼字”写法与《史记》“据事实录”对比,结合司马迁身废名裂的经历,点明《史记》中具有之“天道无常”之叹和“悲天悯人”之慨!最后对《史记》中体例和特点进行了介绍。
在介绍了《史记》的相应内容后,作者开始介绍《汉书》。
其先从作者班固的家境和生平说起。
因《汉书》成书之特殊性,除介绍班固人生经历外,也谈及了其父班彪、其弟班超和其妹班昭。
这些人在《汉书》的成书过程中,或直接或间接地产生了重要影响。
此后,作【内容提要】 1.全文思路 2.知识梳理 3.内容概括 4.思维导图 5.内容解读 6.真题演练者明确了《汉书》的体例(断代史),以及它在撰写素材、艺术特色上与《史记》的差异。
作者以这种“差异”自然引出了班、马优劣论,并在此基础上列出了各个朝代的名士对于两书的优劣评价,而作者以一个现代人的视角给出了自己的理性见解。
在上文这番“优劣论”的辨析品评后,作者做出了“《史》、《汉》二书,文质和繁省虽然各不相同,而所采者博,所择者精,却是一样;组织的弘大,描写的曲达,也同工异曲。
二书并称良史,决不是偶然的。
”的结论。
二. 知识梳理1.《史记》的成书过程:司马迁早年受教于董仲舒等人。
二十岁以后,其到处游历,增广见闻,开阔视野,搜集了许多史料见闻。
二十八岁,司马迁承父亲衣钵,担任太史令。
后来,因替好友李陵辩解,惨遭宫刑。
调任中书令后,发奋著书,完成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汉人称之为《太史公书》。
经典常谈第九章史书汉书读后感
经典常谈第九章史书汉书读后感篇一经典常谈第九章史书汉书读后感嘿,朋友们!最近我读了朱自清先生《经典常谈》的第九章——史书《汉书》,这感觉啊,真可谓是五味杂陈。
说起《汉书》,也许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哇,好高大上的史书”。
但当我真正深入去读的时候,我发现它就像是一个藏着无数秘密的宝藏盒子。
我觉得吧,《汉书》的编写方式挺特别的。
它不像我们平常读的那种流水账似的记录,而是有着自己独特的条理和逻辑。
这可能让一些人觉得有点头疼,可我却觉得这正是它的魅力所在。
就好比走在一条崎岖的小路上,虽然有点难走,但沿途的风景却让你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不过呢,读的过程中我也有过疑惑。
比如说,那些复杂的人物关系和繁琐的历史事件,真的让我有点晕头转向。
我就在想,也许古代的人脑子比我们好使?不然怎么能把这些东西记得那么清楚,还能写成书呢?但话说回来,《汉书》也让我对历史有了新的认识。
以前总觉得历史就是一堆枯燥的年份和事件,现在才发现,原来每一个事件背后都有着那么多的故事和情感。
也许这就是读史书的乐趣所在吧,能让你穿越时空,去感受那些早已远去的岁月。
我觉得我们现在读《汉书》,不仅仅是为了了解过去,更是为了从中学到些什么。
比如古人的智慧、勇气,还有他们面对困难时的抉择。
这对于我们自己的人生,说不定也有着很大的启发呢!你们说,是不是这样?篇二经典常谈第九章史书汉书读后感哇塞!读完朱自清先生《经典常谈》的第九章关于史书《汉书》的部分,我这心里头那叫一个波涛汹涌啊!一开始,我以为《汉书》这种高大上的史书会特别枯燥,说不定读着读着我就睡着了。
可真读起来,我发现我错得离谱!《汉书》就像是一个古老的时光机,带着我穿越回了那个遥远的时代。
我看到了各种各样的人物,有英勇的将军,有聪明的谋士,还有那些为了理想而不懈努力的普通人。
不过,读的过程中我也有犯迷糊的时候。
那些密密麻麻的文字,有时候让我觉得自己就像在迷雾中摸索,不知道该往哪儿走。
我就不禁问自己:“我能读懂吗?我是不是太自不量力了?” 也许是我太着急了,想要一下子把所有的东西都装进脑袋里。
经典常谈《史记》《汉书》9
司马迁的身世·发愤著书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 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 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 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 愤之所为作也”。
——司马迁《报任安书》
《史记》
1. 作者:西汉·司马迁 2. 体例:纪传体 3. 内容:黄帝时代至汉武帝时期,共三千多 年历史 (1)十二本纪,记帝王政迹,是编年的。 (2)十表,以分年略记世代为主。 (3)八书,记典章制度的沿革。 (4)三十世家,记侯国世代存亡。 (5)七十列传,类记各方面人物。 4. 又名:《太史公书》 5. 地位: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二十四史”之首
天汉二年(西元前九九),李陵奉了贰师将军李广利的命,领 了五千兵,出塞打匈奴。匈奴八万人围着他们;他们杀伤了匈 奴一万多,可是自己的人也死了一大半。箭完了,又没吃的, 耗了八天,等贰师将军派救兵。救兵竟没有影子。匈奴却派人 来招降。李陵想着回去也没有脸,就降了。武帝听了这个消息, 又急又气。朝廷里纷纷说李陵的坏话……第二年,武帝杀了李 陵全家,处司马迁宫刑。
第9专题
《史记》《汉书》
《史记》《汉书》
一、司马迁的身世 二、《史记》 三、班固的身世 四、《汉书》
正史
……但《尚书》《国语》《战国策》,都是 记言的史,不是记事的史。《春秋》和《左 传》是记事的史了,可是《春秋》太简短, 《左氏传》虽够铺排的,而跟着《春秋》编 年的系统,所记的事还不免散碎。 《史记》创了“纪传体”,叙事自黄帝以来 到著者当世,就是汉武帝的时候,首尾三千 多年。 《汉书》采用了《史记》的体制,却以汉事 为断,从高祖到王莽,只二百三十年。 后来的史书全用《汉书》的体制,断代成书; 二十四史里,《史记》《汉书》以外的二十 二史都如此。这称为“正史”。
经典常谈《史记》《汉书》第九读书笔记
经典常谈《史记》《汉书》第九读书笔记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珍宝,史书在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史记》和《汉书》作为中国古代史学的两大经典,不仅保存了大量的历史资料,而且对于后世的历史研究和文化传承也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以《经典常谈《史记》《汉书》第九读书笔记》为主题,探讨这两部经典史书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一、《史记》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史记》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史书之一,它由司马迁在公元前109年至前91年期间所撰写,共分为十二本,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的历史。
《史记》不仅是中国古代史学的经典之作,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保存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史记》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的历史,其中包括了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历史资料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发展和变化,而且对于后世的历史研究也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例如,在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文化传承方面,《史记》都提供了很多珍贵的资料和见解,对于我们认识古代中国的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帮助。
2. 丰富了中国文化《史记》不仅是一部史书,更是一部文化经典。
它不仅记录了历史事件,而且透过历史事件反映了古代中国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
例如,《史记》中的《太史公自序》就表达了司马迁对于历史和文化的看法,他认为“文章盛衰,与国运息息相关”,并强调了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性。
这种观念在中国文化中一直有着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彰显了史学的价值和意义《史记》是中国古代史学的经典之作,它代表了古代中国史学的最高水平。
在《史记》中,司马迁不仅注重历史事实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而且注重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和历史人物的思想、性格等方面的描写。
这种史学观念和方法在中国古代史学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对于后世的历史研究和史学理论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汉书》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汉书》是中国古代史书之一,它由班固在公元82年至92年期间所撰写,共分为十四卷,记述了西汉的历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典常谈》第九《史记》《汉书》要点梳理《经典常谈》第九《史记》《汉书》要点梳理《史记》《汉书》介绍:1、《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品中撰写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
《史记》共130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比《淮南子》多三十九万五千余字,比《吕氏春秋》多二十八万八千余字。
《史记》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皆采用这种体裁撰写。
《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2、《汉书》,又称《前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
由东汉时期史学家班固编撰,前后历时二十余年,于建初年中基本修成,后唐朝颜师古为之释注。
其中《汉书》八表由班固之妹班昭补写而成,《汉书》天文志由班昭弟子马续补写而成。
《汉书》是继《史记》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全书共有八十万字。
内容要点梳理《史记》:①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
初任郎中,奉使西南。
二十八岁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
后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调任口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
他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汉人称为《太史公书》。
②《史记》虽然窃比《春秋》,却并不用那咬文嚼字的书法,只据事实录,使善恶自见。
书里时有著者牢骚之辞,却增加了书的情韵。
后世论文的人也因此推尊《史记》。
③《史记》体例有五:十二本纪,记帝王政迹,是编年的。
十表,以分年略记世代为主。
八书,记典章制度的沿革。
三十世家,记侯国世代存亡。
七十列传,类记各方面人物。
《汉书》:①《史记》以后,续作很多,但不是偏私,就是鄙俗;班彪加以整理补充,著了六十五篇《后传》。
他详论《史记》的得失,大体确当不移。
这部书没有流传下来,但他的儿子班固的《汉书》是用它作底本的。
班固著《汉书》未完成而卒,其妹班昭奉汉和帝命与马续参考皇家藏书,续写班固遗作。
②汉代是个辞赋的时代,所谓“华”,便是辞赋化《史记》。
当时还用散行文字;到了《汉书》,便弘丽精整,多用排偶,句子也长了。
这正是辞赋的影响。
③班固首创断代史,删润旧文,“述而不作”他删润的地方,颇有别裁,决非率尔下笔。
有阙略的,有隐晦的,经他润色,便变得详明。
异同:①《史记》“文直而事核”,《汉书》“文瞻而事详”。
司马迁感慨多,微情妙旨,时在文字蹊径之外;《汉书》却一览之余,情词俱尽。
但是就史论史,班固也许比较客观些,比较合体些。
②《史记》《汉书》二书,文质和繁省虽然各不相同,而所采者博,所择者精,却是一样;组织的弘大,描写的曲达,也同工异曲。
二书并称良史,决不是偶然的。
地位:《史记》创了“纪传体”,叙事自黄帝以来到著者当世,就是汉武帝的时候,首尾三千多年。
《汉书》采用了《史记》的体制,却以汉事为断,从高祖到王莽,只二百三十年。
后来的史书全用《汉书》的体制,断代成书;二十四史里,《史记》《汉书》以外的二十二史都如此。
这些也都被称为“正史”。
《史记》《汉书》,可以说都是“正史”的源头。
一、填空。
1.《史记》由汉朝所著,它是我国第一部体通史;《汉书》由班固所著,是我国第一部体通史O2.《史记》记述了从传说中的到共三千多年的史事,全书共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
3.《史记》、《汉书》,可以说都是“"的源头,这两部书都成了文学的古典。
4.唐朝以后喜欢《史记》的多,而两代尤然。
5.《史记》最初被汉人称为《太史公书》、《》等,间才简称为《史记》,《史记》便成了定名。
6.《史记》记较详,固然是史料多,也是司马迁意主尊汉的缘故。
7.《史记》虽然窃比《》,却并不用那的书法,只据事实录,使善恶自见。
8.《史记》体例有五:十二本纪,记帝王政迹,是的。
十,以分年略记世代为主。
八书,记典章制度的沿革。
三十,记侯国世代存亡。
七十,类记各方面人物。
9.《史记》以后,加以整理补充,著了六十五篇《后传》。
10.班固的《汉书》是用《》作底本的。
I1班固著《汉书》未完成而卒,其妹奉汉和帝命与参考皇家藏书,续写班固遗作。
12.所谓“华”是指汉代是个的时代,便是辞赋化《史记》。
当时还用文字;到了《汉书》,便弘丽精整,多用,句子也长了。
这正是辞赋的影响。
13.《史记》、《汉书》可以说是各自成家。
就史论史,(人名)也许比较客观些,比较合体些。
14.《汉书》采用了《》的体制,却以为断,后来的史书全用《》的体制,断代成书。
【答案】1司马迁纪传断代2.黄帝汉武帝1303.正史4•明、清5,太史公魏、晋6.汉事7.春秋咬文嚼字8.编年表世家列传9.班彪10.《后传》11.班昭马续12.辞赋散行排偶13.班固14.史记汉事汉书―*44b⅛S1一、理停。
15.下面对《史记》的陈述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C)A.司马迁早期的游历不但增扩了他的见闻,也增扩了他的胸襟;他在《史记》中的叙述和描写往往特别亲切有味,行文又极其抑扬变化之致,都有这方面的原因。
B.司马迁以其“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史记》,被公认为中国史书的典范。
C.《史记》里有议论,是著者牢骚之辞,与司马迁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入狱有关,这也贬低了这部著作的价值和影响力。
D.司马迁的史观是以人物为中心的。
他最长于描写;古代许多重要人物的面形,至今还活现在纸上。
解析:《史记》里也有议论,那不过是著者牢骚之辞,与大体是无关的,这增加了他的书的情韵。
后世论文的人推尊《史记》,一个原因便在这里。
故选C.16.下面对《史记》与《汉书》的陈述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B)A.《史记》成于一人之手,《汉书》成于四人之手。
B.《史记》“文赡而事详”,《汉书》“文直而事核”。
C.班固删润旧文,正是所谓“述而不作”。
史书叙汉事,有阙略的,有隐晦的,经他润色,便变得详明,这是他的独到处。
D.司马迁感慨多,微情妙旨,时在文字蹊径之外;《汉书》却一览之余,情词俱尽。
解析:《史》《汉》可以说是各自成家。
《史记》“文直而事核”,《汉书》“文赡而事详”。
故选B。
三、问答题班级正开展《经典常谈》阅读交流会,请根据要求完成问题。
17.“《墨子》里只讲守的器械和方法,攻的方面,特意不讲”的原因是什么?结合《诸子第十》篇回答。
18.唐代以前,一般文人多偏爱《汉书》,唐代以后则偏爱《史记》。
原因是什么?19.朱自清说:“司马迁的史观是以人物为中心的。
他最长于描写;靠了他的笔,古代许多重要人物的面形,至今还活现在纸上”,请你结合《周亚夫军细柳》中对将军周亚夫的描写,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上自劳军。
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
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毂弓弩,持满。
天子先驱至,不得入。
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
”亚夫乃传言开壁门。
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J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
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天子为动,改容式车。
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
”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
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选自《史记》)20.《史记》《汉书》这两部书都是文学的古典,两书有许多相同处,虽然也有许多相异处,请你简要概括二者的异同。
【答案】17.因为墨家坚守〃非攻〃主义,反对侵略的打仗,只帮助被侵略的弱小国家做防卫的工。
18.在文辞上,《汉书》比《史记》更华丽整齐。
唐代以前的人崇尚文,唐代以后崇尚散文,所以才有了这种现象。
(大意对即可)19.本文着重运用对比、侧面描写来刻画周亚夫这个人物形象,但直接描写周亚夫的地方并不多,而是把大量笔墨用在霸上、棘门军与细柳军的对比上,用在描写细柳军的严明军纪上。
这些侧面描写有力地烘托了周亚夫这个人物形象,如:细柳军将土言必称“将军令日”“将军约”,人物虽未出场,却已令人感受到其“真将军”的威严和风范。
两处对周亚夫的正面描写虽着墨不多,却如画龙点睛,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20.①《史记》“文直而事核”,《汉书》“文瞻而事详”。
司马迁感慨多,微情妙旨,时在文字蹊径之外;《汉书》却一览之余,情词俱尽。
但是就史论史,班固也许比较客观些,比较合体些。
②《史记》《汉书》二书,文质和繁省虽然各不相同,而所采者博,所择者精,却是一样;组织的弘大,描写的曲达,也同工异曲。
二书并称良史,决不是偶然的。
拓展阅读(一)【甲】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日:“苟富贵,无相忘。
”佣者笑而应日:“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日:“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遹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
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吴广以为然。
乃行卜。
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
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日:“此教我先威众耳。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譬鱼腹中。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