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调控法基本原则新论

合集下载

第四讲 宏观调控的原则

第四讲  宏观调控的原则

第四讲宏观调控的原则宏观调控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这样,才能保证宏观调控目标的实现。

从法理的角度讲,宏观调控的原则有:合法原则、合理原则、诚信原则和独立与协调相结合原则。

一、合法原则合法原则,即宏观调控必须要有一定的法律依据,符合法律规定,包括实体合法、程序合法。

合法原则是法治精神在宏观调控领域的体现。

所谓法治精神就是:(1)它是安排国家制度、确立法律与权力比值关系的观念力量;(2)它是一种相对稳定的、为保持法的崇高地位而要求人们持有的尚法理念;(3)它反映法律运行的内在规律,对变法具有支配、评价等作用,在遇有权力涉法时能传导公众产生排异意识并最终指导人们认同法律的权威。

(一)实体合法所谓实体合法,就是指宏观调控必须符合实体法规范的要求,包括主体合法和权力内容合法两方面的内容。

实体合法包含下列基本含义:(1)宏观调控必须由法定的国家宏观调控机关行使,除此之外,任何国家机关和社会组织不得为宏观调控行为。

(2)调控主体必须依据宪法、法律规定或者授权行使宏观调控职能。

宏观调控行为不得与法律相抵触,必须以法律为依据,没有法律依据不得进行宏观调控。

(3)调控主体既不能失职,也不可越权,只能行使与其职能相一致的权力。

(4)没有法律依据,调控主体不得为自己或者特定机构设定宏观调控权。

(5)在法律允许调控主体做出自由裁量的情况下,调控主体应当秉持谨慎注意态度,调控措施不应造成重大的社会经济损失。

(6)调控主体的行为违法,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

(二)程序合法程序合法是宏观调控合法的根本保证,只有程序合法,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决策的正确,从而真正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

实践证明,决策正确是人民之福,决策错误是人民之祸。

程序合法的具体要求是:(1)宏观调控要符合法定步骤,比如,宏观调控法律的制定要严格按照宪法和立法法规定的立法程序进行,不能违背法定的立法程序。

国务院及其职能部门出台具体的宏观调控决策也要严格按照程序进行,这是维护法律和宏观调控决策权威的最基本的要求。

宏观调控法的基本原则

宏观调控法的基本原则

宏观调控法的基本原则宏观调控是指政府在经济运行过程中通过采取一系列的经济政策手段,来调节经济总量的规模和结构,以达到宏观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宏观调控法作为现代国家经济管理的重要手段,其基本原则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第一,保持经济稳定。

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是保持经济稳定,防止经济出现过热或陷入衰退的局面。

因此,有效的宏观调控必须在维持经济稳定方面起到根本的作用。

政府应通过逆周期调控等措施,防范经济周期波动和风险,实现经济平稳可持续发展。

第二,促进经济增长。

宏观调控的目的并不是防止经济增长,而在于促进经济增长,让经济保持平稳、健康的发展态势。

为此,政府应通过建立适宜的宏观经济政策框架,精确制定中长期发展目标和计划,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内需等手段,推动经济高速增长。

第三,协调发展。

宏观调控的另一大目标是协调发展,达到各方面发展的平衡,特别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平衡。

政府应该采取一系列综合性的政策措施,推动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领域协调健康发展,避免过度依赖单一领域的发展,促进社会各领域的均衡发展。

第四,依法合规。

宏观调控应该以法律为基础,遵循市场规律和政府法律宏观调控的双重逻辑。

政府对市场的管理要有法律的约束,不能违反法律规定,不能擅自进行干预。

同时,也要根据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采取符合国家经济发展规划的调控措施,保障宏观调控效果的实现。

第五,科学决策。

宏观调控必须具有科学性和针对性,即根据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和数据,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

政府应该通过科学调研和专家论证等形式,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以确保宏观调控决策的正确性和针对性,切实提高宏观调控的效果和水平。

综上所述,宏观调控法的基本原则是保持经济稳定,促进经济增长,协调发展,依法合规,科学决策。

只有遵循这些原则,才能有效地推动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宏观调控法》课件

《宏观调控法》课件

法律手段
通过立法和司法等手段, 规范市场主体行为,维护 市场秩序。
行政手段
通过行政命令和行政指导 等手段,直接干预经济活 动,实现宏观调控目标。
宏观调控法的监督机制
立法监督
通过立法机关对宏观调 控政策进行监督,确保 政策的合法性和合规性

司法监督
通过司法机关对宏观调 控政策进行监督,维护 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
详细描述
2008年金融危机后, 美联储采取了量化宽 松政策,通过购买国 债和抵押支持证券等 手段增加货币供应量 ,降低长期利率,刺 激经济增长。
2015年底,美联储开 始逐步加息,提高利 率水平,以控制通货 膨胀和稳定金融市场 。
这些货币政策调整对 全球经济产生了深远 影响,对各国经济增 长、就业和物价等产 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
案例三:产业政策调整的案例分析
详细描述
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实施了“科 技立国”战略,加大对高新技术 产业的投入和支持。
总结词:产业政策调整是指政府 通过调整产业布局、产业结构、 产业组织等手段来影响经济发展 。
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实施了一系 列产业政策,包括鼓励发展高新 技术产业、支持企业兼并重组等 。
宏观调控法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的特点,可以根据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 进行调整和修改,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和经济形势。
宏观调控法的原则
依法调控原则
科学决策原则
宏观调控法应当依法进行,遵循法律法规 的规定,保障宏观经济管理活动的合法性 和有效性。
宏观调控法应当遵循科学决策的原则,通 过科学的方法和手段进行宏观经济管理, 保障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案例二:财政政策调整的案例分析
总结词:财政政策调整是指政府通过调 整税收、政府支出等手段来影响经济活 动。

宏观调控总结范文

宏观调控总结范文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宏观调控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对于维护经济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我国近年来宏观调控的实践进行总结,以期为今后的宏观调控工作提供借鉴。

一、宏观调控的基本原则1.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宏观调控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在宏观调控中,要把握好稳与进的关系,既要保持经济稳定,又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3. 坚持新发展理念。

在宏观调控中,要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4. 坚持市场化改革。

在宏观调控中,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实现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的有效结合。

二、宏观调控的主要措施1. 货币政策。

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利率等手段,引导金融机构合理配置信贷资源,保持货币供应量适度增长。

2. 财政政策。

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税收政策等手段,优化财政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平稳运行。

3. 产业政策。

通过制定产业规划、引导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4.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通过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等手段,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5. 收入分配政策。

通过调整税收、社会保障等政策,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三、宏观调控的成效1. 经济保持稳定增长。

近年来,我国经济在宏观调控下,保持了平稳增长态势,为世界经济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

2.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通过宏观调控,我国产业结构逐步从高消耗、高污染向低消耗、低污染转变,经济绿色低碳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3. 收入分配差距逐步缩小。

宏观调控政策有利于缩小城乡、区域、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4. 民生福祉持续改善。

宏观调控政策有助于提高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保障水平,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四、展望未来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我国宏观调控工作仍需不断探索和完善。

简述宏观调控法的原则

简述宏观调控法的原则

简述宏观调控法的原则
宏观调控法是指国家通过采取一系列经济政策手段来调节宏观
经济运行状况,以达到稳定经济增长、保持物价稳定、促进就业和改善收入分配的目标。

宏观调控法的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稳定性原则:宏观调控的首要原则是维护经济的稳定。

稳定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和就业稳定是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

通过调节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等手段,以控制通货膨胀、失业率等指标,使经济运行平稳。

2. 均衡性原则:宏观调控的另一个原则是保持经济运行的均衡。

均衡是指经济各个领域之间的协调发展,包括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等。

通过适度调节政策,避免经济出现过热或过冷的局面,保持各个领域之间的相对平衡。

3. 灵活性原则:宏观调控需要具备一定的灵活性,及时调整政策措施以适应经济运行的变化。

经济环境是复杂多变的,政府需要密切关注经济数据的变化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政策方向和措施,以确保宏观调控的有效性和适应性。

4. 可持续发展原则:宏观调控的目标之一是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不损害未来世代满足其需求
的能力。

宏观调控需要考虑生态环境、资源利用和社会稳定等因素,推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社会公平之间的协调发展。

除了以上原则,宏观调控还需要遵循科学性原则,即依据科学的经济理论和实证研究结果来进行决策和制定政策。

同时,宏观调控还需要注意政策的稳定性、透明性和可预测性,以引导市场预期和增强市场信心。

最新第七章 宏观调控法的基本理论与制度1

最新第七章  宏观调控法的基本理论与制度1

本章考核要求:本章需要掌握的重要概念有宏观调控、宏观调控法、宏观 调控权等。本章涉及的五个部分相关问题要掌握。此外,在应用方面还要 结合我国宏观调控运行实践,分析宏观调控法基本原则、宏观调控权的配 置和宏观调控综合协调的必要性。
本章教学重难点:宏观调控关系的特征、原则、调整方法、宏观调控权及 其配置。
四、宏观调控的责任制度
(一)归责基础 (二)责任形式 (三)责任构成 (四)责任竞合
高等教育出版社
四、宏观调控的责任制度
违反宏观调控法的法律责任,是宏观调控法主体违反宏观调控法义务而应承担的不利的法律后果 。 (一)归责基础 违反宏观调控法律义务的主体,之所以承担法律责任,是由于其违法行为所具有的社会危害性。 (二)责任形式 财产性责任和非财产性责任两类,财产责任如财产罚,非财产责任如政治罚,声誉罚,资格罚, 自由罚。 1财产性责任 税率调整,财政转移支付以及利率汇率价格的调整→损害部分市场主体的利益→政策性补偿 经营者违反法定利率汇率→罚款罚金→给其他经营者或消费者造成损害的,赔偿、返还责任
(三)宏观调控法的定位
法的体系
• 整个法体系中,经济 法是第一层次部门法
• 经济法中,宏观调控 法是第一层次部门法
法域归属:公法
与相关法的关系
• 宏观调控法主体:国家— —公主体 →
• 宏观调控法权力——典型 公权力
• 所保护的利益——国家整 体利益
• 所调整的对象——宏观调 控关系是主体地位不平等 的关系
3.原则 宏观调控法规范宏观调控行为应遵循的根本准则。 ①调控法定原则 法律的明确授权,受宏观调控法实体性\程序性规范的约束。 ②调控绩效原则 提高经济运行的宏观效率,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增长。 ③调控公平原则 兼顾效率与公平,增进经济资源配置,在地区产业和国民分配上的公平。 ④调控适度原则 物价指数,就业指数,经济增长指数→总量均衡,结构优化,就业充分,国际收支平衡

宏观经济管理原则和手段

宏观经济管理原则和手段

宏观经济管理原则和手段简介宏观经济管理是指国家对整体经济进行调控和管理的一种手段和原则。

通过宏观经济管理,国家可以稳定经济发展,调节经济周期,促进就业,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从宏观经济管理的角度,介绍了一些管理原则和常用的管理手段。

宏观经济管理原则1. 稳定性原则稳定性是宏观经济管理的首要原则。

稳定的经济环境有助于市场预期的形成和商业信心的增强。

国家通过政策调控,维持经济的稳定运行,减少经济波动对社会造成的不利影响。

稳定性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物价稳定:通货膨胀对经济的不利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通过适当的货币政策,控制物价上涨,维持物价的稳定,可以促进经济的平稳发展。

•金融稳定:金融体系的稳定对于整个经济的稳定具有重要影响。

国家要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运行。

•就业稳定:保持就业市场的稳定,促进充分就业是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目标之一。

国家可以通过政府支出、减税等手段,刺激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机会。

2. 公平性原则公平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原则,也是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国家应该通过宏观经济管理,推动收入分配的公平,减少贫富差距,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公平性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税收公平:国家应通过税收政策,实现收入的公平分配。

适当调整税收结构,减轻中低收入者的税负,增加高收入者的税负,实现税收的公平性。

•社会保障: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权益,是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

•教育公平:教育是公平社会的基石,国家应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的公平性,保障每个人都能享受到良好的教育资源。

3. 可持续性原则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的共同目标,也是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原则之一。

国家应该通过宏观经济管理,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性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环境保护:国家应加强环境保护,控制污染排放,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保护生态环境,为后代子孙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与应对

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与应对

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与应对一、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原则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是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目的是调节国家经济运行,维持经济的稳定和良好发展。

其基本原则有以下几点:1.稳定性原则稳定性原则是指宏观经济政策要保持一定的持续性和稳定性,避免对经济的不必要干扰。

政策的改变和调整应基于长期考虑,而不是过度短视的考虑。

2.适度性原则适度性原则是指政策调整应适度灵活,根据国家经济运行状况和发展需要作出有针对性的改变,使得政策调整符合市场变化和成本压力等实际环境的需要,并且避免波动过大的情况出现。

3.效益性原则效益性原则是指宏观经济政策必须实现经济稳定与发展的双重目标,以保障国家的社会和经济利益。

由于宏观经济政策所涉及的范围及其复杂性,其效果成本应得到及时和充分的评估,以确保政策的整体效益和长期目标的实现。

4.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调节方案基于国家经济运行情况、调节力度和政策影响的综合考虑,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调节和应对方案应基于实际情况来决定。

政策的实施不应受任何毫无根据的干扰。

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常用调节手段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常见调节手段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贸易政策。

它们在不同方面起到了重要的调节作用。

1.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指国家对本国财政收入和支出的组织和调配。

财政政策旨在通过调整政府预算、税收政策、政府采购和补贴等方式,调节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稳定。

在经济衰退期,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增加财政支出和降低税收来刺激经济增长;在经济过热时则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降低财政支出和提高税收水平来遏制经济过热。

2.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国家调节货币供给、利率和货币政策框架,以影响经济增长、就业和通货膨胀等宏观经济目标。

在经济低迷时,中央银行采用宽松的货币政策,包括降低利率、增加货币供应等手段来刺激经济;在经济繁荣时,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包括提高利率、控制货币供应等手段使经济趋于稳定。

3.贸易政策贸易政策是指国家控制对外贸易的政策。

宏观调控法基本原理

宏观调控法基本原理
监管手段
为实现有效监管,宏观调控法采用了多种手段,包括经济手段(如税收、利率、汇率等)、法律手段(如制定法 规、规章等)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如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
宏观调控法实施的评价指标
经济增长率 通货膨胀率 国际收支状况
就业率
反映经济总体增长情况,是评价宏观调控法实施效果的重要指 标。
衡量物价总水平上涨幅度,反映货币购买力的下降程度,是评 价宏观调控法实施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
金融法律制度
金融法的体系
包括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信托法等,构成完整的金融法律 制度。
金融法的调整对象
调整国家在金融活动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如金融监管关系、 金融市场交易关系等。
金融法的基本原则
包括金融安全原则、金融效率原则、金融公平原则等,保障金融市 场的稳定和公正。
计划法律制度
计划法的体系
定。
宏观调控法的历史与发展
宏观调控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但现代意义上的宏观调控法是在20世 纪30年代以后逐渐发展起来的。
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法是国家 对国民经济进行计划管理和综合平衡 的重要手段。
在资本主义国家,宏观调控法经历了 由自由放任到国家干预的发展历程。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宏观调控法 逐渐呈现出国际化、全球化的趋势。
03 宏观调控法的调整对象
宏观调控关系
宏观调控关系定义
宏观调控关系是国家对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运行进行规划、调节 和控制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
宏观调控关系主体
宏观调控关系主体一方为国家, 另一方为经营者。
市场监管关系
市场监管关系定义
市场监管关系是国家在市场管理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社会关 系。
市场监管具体对象

我国宏观调控法基本原则的探讨

我国宏观调控法基本原则的探讨

我国宏观调控法基本原则的探讨宏观调控是指国家对整个经济体系进行有意识的调节和管理,以解决经济发展中的各种问题。

宏观调控法是指国家依法采取措施,对国民经济活动进行宏观调控的法规、规章和决策文件的总称。

它包括了国家在宏观调控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这些原则对于指导宏观调控工作是非常关键的。

本文将对我国宏观调控法的基本原则进行探讨。

一、国家主动调节与市场机制的辩证统一市场经济是以市场竞争为主要手段实施资源配置的经济体制。

虽然市场机制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但市场机制也存在一些弊端,如资源配置不完全、收入分配不公平等问题。

因此,国家需要通过宏观调控来使市场机制与国家意志协调起来,实现国家有扶持、有调节的作用。

同时,国家的宏观调控也需要遵循市场机制的原则,尊重市场经济规律,保持市场的有效性、公正性和公平性。

二、坚持稳定和发展的有机统一稳定和发展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两个关键目标。

稳定是指经济总量、价格、就业等方面的基本稳定,发展是指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

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稳定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稳定的保证。

因此,在实践中,国家需要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坚持稳定和发展的有机统一。

三、内外需结合内需和外需是决定经济增长的两个关键因素。

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内需是经济增长的基础,外需则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国家宏观调控需要综合考虑内外需,根据经济形势调整内外部经济关系,以实现内外需结合、相互促进的目标。

四、改革创新与稳健有序的均衡发展改革创新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稳健有序的发展则需要在改革创新的基础上逐步推进。

过度激进的改革创新可能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也可能导致经济危机,因此国家需要在改革创新和稳健有序发展之间找到均衡点,以促进经济的长期、稳定、持续发展。

五、保护民生与促进社会公平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不仅是经济发展,更是保障人民福祉。

因此,国家需要积极采取措施保障民生,如实施就业政策、医疗保障政策等。

论宏观调控法的基本原则

论宏观调控法的基本原则

论宏观调控法的基本原则摘要:“宏观调控法”的称谓及其理论概括是中国经济法的独创;无论是大陆法系还是英美法系均无类似的概念。

我国大部分学者将宏观调控法作为经济法的组成部分之一;经济法的体系包括宏观调控法和市场管理法是经济法学界比较一致的观点。

经济法作为政府经济职能的法律表现,相应的体系构造必然也应当对政府职能的转换做出反映;将经济法的主要内容界定为宏观调控法和市场管理法,有利于确认和规范政府的行为,保障政府经济职能的实现。

宏观调控作为政府的两大主要职能之一,相应地,宏观调控法作为经济法的两翼之一,其地位和作用日渐凸现,相关的理论也亟待深入研究。

宏观调控法的基本原则是宏观调控法重要的理论问题,本文将对此展开论述。

关键词:基本原则;宏观调控;协调;优化配置;宏观经济利益一、宏观调控法基本原则概述(一)、宏观调控法调整原则的涵义宏观调控法的原则是宏观调控法制定、实施以及主体参加宏观调控活动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

宏观调控法的原则既是宏观调控立法的指导方针,同时也是宏观调控关系主体的行为准则。

宏观调控法的基本原则应指最能体现宏观调控法立法宗旨和实现宏观调控法价值并贯穿于宏观调控立法和执法之全部的一般原则。

宏观调控法基本原则的科学确立和阐释,对于宏观调控立法和法学研究,都是十分重要的。

其基本涵义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1、宏观调控法基本原则是一种具有法律意义的制度规则。

(1)、调整原则首先必须涉及到宏观利益层面等法律问题。

法律与经济之重大区别在于,经济学所关注的重点是市场经济中有形的生产要素和经济资源配置的效益,它是市场利益初级层面的分配问题。

而法律所涉及是由于生产要素配置和使用状态生产的利益归属及利益再分配的公平问题,其利益涉及的层面及其广泛程度远远高于经济学所关注的资源配置和效益问题,因而,法律调整原则,只能从法律调整和关注的重心入手,才能求得正解。

(2)、调整原则所涉及的环节,还在许多与资源配置、效益最大化无关的权力分配与程序运行等问题,它远不能被个别化的经济目标原则所包括。

简述宏观调控法的基本原则

简述宏观调控法的基本原则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宏观调控应遵循下列基本原则:
(1)宏观间接调控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实现三个方面的转变:①由直接管理为主转向间接管理为主。

②由微观管理为主转向宏观管理为主。

③由管项目审批、管钱、管物转向搞规划、协调、监督和服务。

(2)计划指导原则。

以经济为基础,抓好社会经济发展的预测,确定国民经济发展的方向和重大战略,及时为微观经济决策和政府制定政策提供信息。

通过信息交流、计划发布等方法,为微观经济决策和政府制定政策提供重要依据,保证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3)集中和重点性原则。

宏观调控要着重控制国民经济中的重点部门和关系国计民生的部门、产业,如农业,交通、能源和重工业。

(4)以经济手段为主的综合配套调控原则。

坚持以经济手段为主,其他手段配合执行宏观调控的基本方法。

宏观调控法的基本原则:
(1)总量平衡与结构优化原则:即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价值总量平衡,国民经济各组成要素相互作用的方式达到最优化。

(2)政府调控法定原则:即政府的宏观调控应控制在法律允许的范围之内。

基本要求(三个“法定”):调控主体资格法定、宏观调控权力法定、政府调控方式与程序法定
(3)政府调控适度原则:A、政府调控不得冲击和削弱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应当促进和保护市场调节功能的充分发挥。

B、政府调控必须尊重客观经济规律,依法进行干预。

C、政府调控一般不得直接干预经济组织的具体生产经营活动。

(4)注重调控效益原则:即宏观调控法通过调整宏观调控关系,目的就是要激励、促进和保护宏观经济利益的提高。

政府进行宏观调控有哪些基本原则?

政府进行宏观调控有哪些基本原则?

政府进行宏观调控有哪些基本原则?
佚名
【期刊名称】《中国质量》
【年(卷),期】1994(000)003
【摘要】市场本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决定了在市场经济中必须加强并逐步完善政府对市场的调控。

一般说来,政府对市场的调控要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宏观间接调控原则。

政府在对市场进行调控时,要遵循宏观间接调控原则。

具体说来,这一原则要求实现以下三方面的转变: 1.由原来的直接管理为主转向间接管理为主。

在传统的集中计划经济体制中,政府下
【总页数】1页(P36-3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3.16
【相关文献】
1.论政府对大学进行宏观调控的新向度--以治理理论为视角 [J], 许杰
2.我国《区域产业结构调控法》的立法讨论——一个基于政府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应该解决的问题 [J], 巫文勇
3.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政府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政策运用 [J], 冯丽玲
4.论政府对大学进行宏观调控的新向度——以治理理论为视角 [J], 许杰
5.土地政策:我国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 [J], 周柏春;孔凡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简述宏观调控法的原则

简述宏观调控法的原则

宏观调控法的原则引言宏观调控是指通过政府采取一系列政策手段,调整经济总量、结构和分配,以达到维持经济运行平稳、促进经济增长、稳定物价水平、保持就业稳定等宏观调控目标的过程。

它是国家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宏观经济调节功能。

为了确保宏观调控的有效性和准确性,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宏观调控法的原则宏观调控法的原则是指宏观调控过程中应遵循的一些基本准则,以确保调控政策的顺利实施和较好的效果。

下面是宏观调控法的原则:1. 稳定性原则稳定性原则是宏观调控的基本原则之一。

稳定性原则要求宏观调控政策应该稳定经济运行,保持经济的平稳增长。

具体而言,要保持经济增长的稳定性,防止经济波动过大,避免经济过热或过冷的情况出现。

稳定性原则的实现需要政府在调控过程中预测和应对各种风险,提前制定应对措施,防止经济出现过度波动。

2. 灵活性原则灵活性原则是宏观调控法的另一个重要原则。

它要求调控政策应具有灵活性,能够根据经济运行状况的变化及时做出相应调整。

经济环境有时会发生突变,需要政府能够迅速做出反应,调整调控政策以适应新的经济形势。

灵活性原则的实现需要政府建立完善的监测和预警机制,及时获取并分析经济数据,制定相应的调控政策。

3. 持续性原则持续性原则是指宏观调控政策应该持续有效地实施。

宏观调控不是一次性的行为,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经济运行状况会随时间不断变化,需要政府不断地进行监测和分析,及时修正和完善调控政策,以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

持续性原则的实现需要政府建立健全的宏观调控体系和政策框架,确保宏观调控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4. 预防性原则预防性原则是指宏观调控政策应具有预测和预防风险的能力。

经济运行中存在着各种不确定性和风险,需要政府能够提前预测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预防。

预防性原则的实现需要政府进行风险评估和预测,建立风险防控机制,避免潜在的经济风险的发生。

宏观调控法的具体措施为了实现宏观调控法的原则,政府可以采取一系列具体措施。

宏观调控权运行的基本原则

宏观调控权运行的基本原则

自计划和 制定政 策 的过 程 中相 互 磋 商 协 调 不够 ,甚 至 信息 资料 都 事先 不 沟
通 ,非要 到 国务 院会 议 才见 ;另一 方
面 ,三者 有 时又 相互 “ 配合 制 约 ”过
密 , 事 无 巨 细 都 要 三 者 行 文 会 签 ,在
宏 观调控活动都必须 以法律为依据 ,严 格遵守法 律 中宏 观调控 权 的有 关规定 ,
主体 中有不少是从 事宏观经济监察 、监
督 的 ,如 国 家 的财 务 部 门 、 审 计 部 门 、 统 计 部 门 、质 量 监 督 部 门 、 物 价 部 门 、 工 商 行 政 管 理部 门等 。这 些 部 门在 履 行 经 济 职 能 时 ,必 须 从 主 体 上 、 内容 上 、 方 式 上 遵 守 法 定 化 的要 求 。
主体根据 国民经济运行 的具体状 况 ,审
就外部失调来说 ,主要体现为未能
较好理 顺 “ ” “ ” “ ”的关 调 、 管 、 放 系 。 国 家 的调 控 行 为 出现 “ 管 就 死 , 一

宏观 调控权 的独 立化运 行
什 么是宏 观 调控 权 的独 立化 运行
调节权必须在 中央宏观调控权 的总体框
与 市 场 机 制 的协 调 ,即外 部 协 调 。
有 效性 提供 保 证 。
宏 观 调 控 运 行 程 序 与 手段 的 法 定 化
但我 国当前诸种 “ 失调 ”现象依然 严重 。就 内部 “ 失调 ”来讲 ,它主要体
现为 :
前者是形式上的要求 ,后者是实质上的要
求 ,而合 理 调控 实 际 上 是 宏 观 调 控 权 协 调化 与独立 化运作 的辩证统 一 ,因此 ,

论述宏观调控法的原则

论述宏观调控法的原则

论述宏观调控法的原则宏观调控法是指国家通过调整经济总量和结构,以达到促进经济增长、稳定物价、调整收入分配、改善就业状况等宏观经济目标的一种手段。

宏观调控法的实施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下面就来详细阐述一下。

一、稳定性原则稳定性原则是宏观调控法的基本原则之一。

稳定性原则要求宏观调控政策必须具有稳定性,即政策的实施不能引起经济波动,不能使经济出现过度波动或过度波动的情况。

稳定性原则的实现需要政策制定者在制定政策时,充分考虑政策的长期影响,避免短期行为对经济的不良影响。

二、适度性原则适度性原则是宏观调控法的另一个基本原则。

适度性原则要求宏观调控政策必须适度,即政策的实施不能过度干预市场,不能使市场失去自我调节的能力。

适度性原则的实现需要政策制定者在制定政策时,充分考虑市场的自我调节能力,避免政策过度干预市场。

三、灵活性原则灵活性原则是宏观调控法的另一个重要原则。

灵活性原则要求宏观调控政策必须具有灵活性,即政策的实施必须能够随时调整,以适应经济发展的变化。

灵活性原则的实现需要政策制定者在制定政策时,充分考虑经济发展的变化,及时调整政策,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四、协调性原则协调性原则是宏观调控法的另一个重要原则。

协调性原则要求宏观调控政策必须具有协调性,即政策的实施必须能够协调各个经济部门之间的关系,以达到整体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协调性原则的实现需要政策制定者在制定政策时,充分考虑各个经济部门之间的关系,协调各个经济部门之间的利益,以达到整体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五、可持续性原则可持续性原则是宏观调控法的另一个重要原则。

可持续性原则要求宏观调控政策必须具有可持续性,即政策的实施必须能够长期维持经济发展的稳定和可持续性。

可持续性原则的实现需要政策制定者在制定政策时,充分考虑经济发展的长期性和可持续性,避免政策的短视性和不可持续性。

宏观调控法的实施需要遵循稳定性、适度性、灵活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等原则。

只有在遵循这些原则的基础上,才能够实现宏观调控的目标,促进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宏观调控法

宏观调控法
根据我国现行体制,财政调控权主要由财政部行使;税收调控 权主要由财政部、税务总局行使;金融调控权主要由中国人民银行 行使;计划调控权主要由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行使。
• .根据权力的强制性程度不同,可以分为指令性调控权(具有强 制性)和指导性调控权(强制性更弱)。
• 例: • 商务部对进出口业务中的一般性贸易结构调整文件的审批权 • ————指令性调控权 • 产业调控部门对房地产行业发布政策指导 • ————指导性调控权
2021/4/6
6
二、宏观调控法的体系构成
核心: “行为—关系—法律规范”的分析范式
宏观调控行 为-关系-法
财政调控行 为-关系-法
金融调控行 为-关系-法
计划行为关系-法
财政收入行 为-关系-法
财政支出行 为-关系-法
财政管理行 为-关系-法
2021/4/6
7
三、宏观调控法的调整方式 (一)一般禁止式的调整方法 (二)积极义务式的调整方式 (三)有条件的允许式调整方式
• (3)纵向配置 • 中央——地方 • 国务院——各行政部门
• 注意:不是所有的宏观调控权都可以进行纵向配置。 • 例如: • 1.重要税种的新设与取消的权力,属于全国人大及常委 • 2.金融调控权集中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不享有
3.宏观调控的程序制度
(1)不同手段的调控程序制度 财政调控程序制度、税收调控程序制度、金融调控程序制度 (2)不同环节的调控程序制度 宏观调控决策程序制度:信息搜集整理、方案拟议、权衡抉择;
• B.调控法定原则
• C.调控适度原则
B
• D.调控公平原则
2.宏观调控权配置制度
• (1)概念 • 根据国家机关的性质、职能和地位,赋予不同类型和层级的宏观调

宏观调控权运行的基本原则

宏观调控权运行的基本原则

宏观调控权运行的基本原则宏观调控是指国家在宏观经济层面上对经济发展进行计划、调整和引导,以实现稳定经济增长、优化结构、保持物价稳定等目标。

宏观调控权是国家政府的重要权力,其运行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本文将介绍宏观调控权运行的基本原则。

一、全面稳定全面稳定是宏观调控权运行的基本原则之一。

全面稳定包括稳定经济增长、保持物价稳定、促进就业稳定等方面。

经济增长是国家发展的基础,稳定经济增长可以提供就业机会,促进居民收入增长,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物价稳定是保持经济运行良好态势的基础,只有物价稳定才能保证人民币的购买力不受损失。

就业稳定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只有有就业,人民才能稳定生活,社会安定和谐。

二、适度调节适度调节是宏观调控权运行的基本原则之二。

适度调节是指根据经济形势的需要,通过调整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手段,对经济运行进行合理的引导和调整。

调节力度要适度,不过分扩张或过度收缩,既要避免经济过热引起通胀压力,也要避免经济过冷造成失业率上升。

适度调节还需要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之间的差异性,因地制宜地采取相应的政策和措施。

三、结构优化结构优化是宏观调控权运行的基本原则之三。

结构优化是指通过政府政策的引导和调整,推动经济结构向着效益更好、结构更合理的方向发展。

结构优化需要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培育新兴产业,提升国家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结构优化还需要加强相关产业的创新能力,突破技术瓶颈,提升产业链水平,实现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

四、风险防范风险防范是宏观调控权运行的基本原则之四。

在经济运行中,存在着各种风险和不确定性因素,如通货膨胀风险、金融风险等。

风险防范需要加强监管和管理,防范系统性风险对经济的冲击。

同时,还需要完善风险应对机制,健全危机预警体系,及时发现和应对潜在风险,保持经济运行的稳定。

五、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宏观调控权运行的基本原则之五。

改革开放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实现稳定增长的根本途径。

宏观调控法

宏观调控法

宏观调控法论纲发布时间:2004年5月18日王全兴管斌点击次数:589 [关键词]:摘要:宏观调控在经济法中具有特定内涵。

宏观调控法应当坚持尊重市场机制、社会公益、可持续发展和经济民主的原则,按照宏观调控基本法、专项法和相关法的框架构建其体系,围绕主体、对象、方式、法律责任等要素进行具体制度设计。

当前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宏观调控法》尤为必要。

关键词:宏观调控;原则;体系;基本法;制度要素一、宏观调控的法学界定在我国,“宏观调控”是经济改革中新出现的概念。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类似的提法是“国民经济综合平衡。

”[1]1979年编政治经济学词典时,涉及到要不要把宏观、微观的提法写进去,争议很大,没人能写。

1984《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出现了“宏观调节”的提法。

市场化改革开始后,特别是1992年正式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改革的目标模式,1993年宪法修正案作出“完善宏观调控”的明文规定,“宏观调控”才成为使用频率越来越高的概念。

“宏观调控”作为经济学范畴和经济法学范畴,内涵有所不同。

在经济学中,“宏观调控”几乎可与“国家干预”、“政府调节”等通用,政府为弥补市场缺陷对国民经济进行“调节”(adjustment)和“控制”(control)的各种措施都可归纳为“宏观调控”,其中包括经济法学中所称的“市场规制”。

例如,李鹏在1995年全国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会议上指出:“工商行政管理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国家要通过工商行政管理加强宏观调控”。

而在经济法学中,“宏观调控”则与“市场规制”并列。

所以有必要对“宏观调控”与“市场规制”进行法学界定。

在各种市场规制行为中,工商行政管理最为典型,故将其与宏观调控比较,以期界定“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是指调控主体从社会公共利益出发,实现宏观经济变量的基本平衡和经济结构的优化,引导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对国民经济所进行的总体调节和控制。

而工商行政管理是特定行政机关,为维护市场秩序,对市场主体及其市场行为所进行的监督管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宏观调控法基本原则新论
一、引言
“宏观调控法”的称谓及其理论概括是中国经济法的独创;无论是大陆法系还是英美法系均无类似的概念。

我国大部分学者将宏观调控法作为经济法的组成部分之一;经济法的体系包括宏观调控法和市场规制法是经济法学界比较一致的观点。

值得关注的是,国家立法机关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①]已经将政府的主要职能定位为“搞好宏观调控和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笔者认为,这是构造经济法体系的重要依据。

经济法作为政府经济职能的法律表现,相应的体系构造必然也应当对政府职能的转换作出反映;将经济法的主要内容界定为宏观调控法和市场规制法,有利于确认和规范政府的行为,保障政府经济职能的实现。

宏观调控作为政府的两大主要职能之一;相应的,宏观调控法作为经济法的两翼之一,其地位和作用日渐凸现;相关的理论也亟待深入研究。

宏观调控法的基本原则是宏观调控法重要的理论问题,本文将对此展开论述。

二、确定宏观调控法基本原则的标准和方法
在立法和法学中,原则是指“法律的根本真理或准则,构成其他法律规则或者准则的总括性原理或者准则”。

[②]美国法学家弗里德曼在其著作《法律制度》描述了不同学者对法律原则不同内涵的揭示:“有些学者把原则和规则划分开。

原则是高级规则,是制造其他规则的规则,换句话说,是规则模式或模型。

有些人以略为不同的意义使用‘原则’这词。

‘原则’起标准作用,即是人们用来衡量比它次要的规则的价值
或效力的规则。

‘原则’还有一个意思是指归纳出的抽象东西。

从这个意义上讲,原则是总结许多更小的具体规则的广泛的和一般的规则”。

[③]这些对原则不同内涵的描述亦有共同之处。

首先,原则是一种规则;其次,原则是一种高级的规则或者一般的规则,是规则的模式或者规则的标准或总结;即法律原则表述了具体规则所没有的道德准则和法的价值追求。

法律原则的功能主要表现在:法律原则是立法的基本依据和指导思想,是保障法律体系内部和谐统一的基础;法律原则是法律解释和法律推理的基准;法律原则在一定场合可以直接成为司法裁判的准则以及司法人员自由裁量的合理界限;[④]同时,法律原则也是主体应遵守的行为准则。

宏观调控法的原则是宏观调控法制定、实施以及主体参加宏观调控活动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

宏观调控法的原则既是宏观调控立法的指导方针,同时也是宏观调控关系主体的行为准则。

宏观调控法的基本原则应指最能体现宏观调控法立法宗旨和实现宏观调控法价值并贯穿于宏观调控立法和实施之全部的一般原则。

宏观调控法基本原则的抽象和总结有利于构造宏观调控法的理论和相应的实在法体系,将宏观调控的规范和制度有机统一于宏观调控法这个经济法的亚部门之下。

宏观调控法基本原则的科学确立和阐释,对于宏观调控立法和法学研究,都是十分重要的。

关于宏观调控法的基本原则,学者们的表述各有不同。

典型的观点主要有:
六原则说,认为宏观调控的原则为:间接调控原则、计划指导原则、公开原则、合法原则、适度性原则、稳定性与灵活性结合原则。

[⑤]
五原则说,认为宏观调控法的原则为总量控制原则、间接调控为主原则、协同调控原则、集中统一调控权原则、政府的调控行为规范化和约束原则;[⑥]另一五原则说,认为宏观调控法的原则为资源优化配置、总量平衡、间接调控、统一协调和宏观效益五大原则。

[⑦] 四原则说,认为宏观调控法的原则为平衡优化原则、有限干预原则、宏观效益原则和统分结合原则。

[⑧]
笔者认为这些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也存在商榷的余地。

宏观调控法基本原则的确定应当注意如下的标准或者方法:
第一,宏观调控法基本原则应当具有法律规范的特性。

换言之,宏观调控法基本原则应当是宏观调控关系参加者的行为准则,是宏观调控法的原则性规范;不能将宏观调控法的指导思想、特征或者宏观调控的任务或者目标作为宏观调控法的基本原则。

因为,法律原则在法律和法学中具有特定的含义和功能,将法的指导思想、特征或者法之外的原则作为法的原则,会损害法的原则存在的价值,也会造成理论上的混乱。

上文中提到的诸多原则中,资源优化配置、总量平衡、平衡优化、宏观效益,宜作为宏观调控的任务或者目标而不宜为宏观调控法的基本原则。

由于宏观调控法中当事人的地位,并不如民商法为平等主体,宏观调控主体和受调控主体的地位有很大的不同;因此,确认具有行为准则性的宏观调控法的基本原则就必须考虑这些原则所要规范的主体。

宏观调控法就其主要方面而言,乃在为政府的宏观调控树立行为的准则,虽调整调控主体和受控主体之间的宏观调控关系,但其着眼点主要是确认和规范政府的宏观调控权及权力行使程序。

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