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分_德育和师德教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部分 德育和师德教育

第一章 德育范畴、功能、目标与内容
第一节 德育范畴
一、 大德育与小德育
大德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1995由原国家教委在《中学教育大纲中》规定)
小德育:道德教育
二、我国“大德育”形成的历程
1.政治教育一枝独秀(1949-1981年 中国的德育就是政治教育,德育课就是讲阶级斗争)
2.思想教育被突出(1981年 教育部把小学政治课改为思想品德课,德育从单纯的“政治教育”转变成“政治教育与思想教育并列”的教育)
3.品德教育被强调(1993年2月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德育即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
1995年11月 《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指出“德育即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
4.德育“四大板块”的形成(1995年2月27日 《中国德育大纲》和1998年 《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指出“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的教育”)
三、我国大德育出现的原因
1.中国有着政治、道德、法律等不分的传统
2.受前苏联教育的影响(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对我国影响最大)
3.中国革命的特殊历史轨迹使然
4.实践发展的需要
第二节 德育功能
一、 德育的个体性功能
1. 生存性功能
2. 发展性功能:德育对个体品德发展能够产生积极的作用。(品德的三个维度:品德内容、形式、能力)
3. 享用性功能:德育可以使个体实现某种愿望、需要,从中体验到快乐、幸福、满足,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二、德育的社会性功能
1.德育的政治功能(表现在三个方面)
①德育对现存的社会政治制度具有维系作用
②德育具有培养政治人才的功效
③德育对于促进国家的政治民主化具有重要作用
2.德育的经济功能
①宏观层次
②微观层次
4. 德育的文化功能(表现在二个方面)
① 德育具有传递与选择文化的功能
② 德育具有更新与创新文化的功能
第三节 德育目标
一、 德育目标及其分类
德育目标:对德育培养学生的何种品质的设想与规定。
德育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分目标。总目标较之分目标具有唯一性或统一性特征。
德育总目标是学校德育的根本指针,是德育的总方向。
1. 德育目标的内容分层
① 政治教育目标:爱国主义教育目标、党和国家政治路线方面的教育目标、民主教育目标
② 思想教育目标:世界观教育目标、人生观教育目标
③ 道德教育目标:公德教育目标、私德教育目标、职业道德教育目标
④ 心理教育目标:青春期心理教育目标、健全人格心理教育目标
2. 德育目标的学段分层:
学段分层:是指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制定

出适合学生这些方面发展特征的学校德育目标。
我国德育目标的学段分层是:小学德育目标、初中德育目标、高中德育目标、大学德育目标。
二、新时期我国中小学的德育目标
(一)新时期我国中小学的德育目标规定
直接依据:原国家教委关于中小学阶段德育目标的规定
1993 《小学德育纲要》
1998 《中学德育纲要》
(二)对我国新时期中小学的德育目标的解读
1.德育目标更趋完整性:①更加重视基本道德品质和文明习惯方面的教育
②增加了心理道德品质
②增加了发展道德能力的目标
2.注意了德育的层次性
3.注意了社会要求和个人发展的统一
4.注重了稳定性和变革性
第四节 德育内容
一、 爱国主义教育(中小学德育大纲的核心)(四个方面)
①爱国主义教育要把爱“祖国”和爱“国家”区分开来
②爱国主义要把民主自豪感和危机感结合起来
③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要把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际主义教育联系起来
④爱国主义要体现层次性(按层次推进爱国主义教育)
二、集体主义教育(社会道德原则的核心)(三个方面)
①要从理论上明确集体主义教育中的“集体”是“真集体”,而非“假集体”
②集体主义不排斥个人利益
③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我们要肯定个人主义的价值
三、德目教育:即德育条目,如正直、诚实、亲切、勇敢、善良等。
①让学生在不同的情景中,赋予德育不用的含义。
②提升学生德行的动机和意图。
四、民主与法制教育:是指运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基础知识来教育学生,使他们成为具有当家作主和参与政治生活的民主意识与能力。
民主与法制教育的主要内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教育、宪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教育、学校纪律与规章制度的教育。
①反对极端民主化和无政府主义。
②发展学生批判和反思的意识和能力
③重视学校纪律教育
五、理想教育(生活理想、社会理想、职业理想)(二个方面)
①避免对三大理想作分裂式教育
②理想教育要注重理想的层次性(近期、远期)
六、心理品质教育:心理品质教育是德育的基础
①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人格。
主要通过:心理辅导、心理训练、心理咨询
学生所具有的不健康的心理品质主要表现为:
① 情绪方面的不稳定
② 意志上缺乏对挫败的承受力
③ 性格上狭隘自私、孤独自卑、偏执
④ 自我意识上缺乏自信心和自尊心
⑤ 社会适应方面较任性与不合群
第二章 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品德的要素发展(知、情、行)
一、 道德认识的发展:

对社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及执行意义的认知
道德思维能力包括:道德推理和道德判断
代表人物:科尔伯格道德认知理论(三水平、六阶段)
两个方面:①要向学生提出道德两难问题,而不想传统教育一样,只提供一种“正确答案”
②起相邻发展阶段的学生进行讨论
二、 道德情感的发展:个体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引起的内心体验。
代表人物:诺丁斯关怀理论,强调爱、关怀和关系在德育中的重要作用。
三个方面:①让德育过程变成是教师与学生心灵交流与沟通的过程
②德育中要重视学生的体验与感受
关怀关系满足两个条件:①教师关怀学生②学生承认教师关怀自己
③德育中要动之以情,以情感人。
三、 道德行为的发展:在道德意识的支配下和道德情感的激励下,表现出来一系列道德评价意义的行为方式和习惯。(占据品德的核心地位,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
代表人物: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替代强化)
三个方面:①德育要为学生提供一片“净化的环境”
②德育过程中要注意引进成人榜样
③促使学生在道德行为上经常练习、并适时加以强化和使其道德行为成为一种习惯
第二节 品德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 个体品德发展是诸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注意二个方面:①注重品德发展的全面性
②注重品德发展的针对性
二、 品德发展是个体在主动参与活动的实践过程中实现的
注意三个方面:①让活动具有“发展效应”
(1) 活动提出的要求与个体身心发展相适应。
(2) 要让学生了解活动的目的与意义
②提供内容和形式多样的活动
(1) 课堂中的道德教育活动
(2) 课堂之外的社会实践活动
③激发学生积极自主创造活动
活动态度(低到高)(1) 被动应答
(2) 自觉适应
(3) 自主创造
三、 心理内部矛盾是个体品德发展的动力
注意三个方面:①教师对学生提外在道德要求时应注意学生现有道德发展水平
②采取各种方式激起学生的心理内部矛盾运动
③促进学生进行自我道德教育
四、 个体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长期性与反复性
概念:个体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结果,而是长期积累、从量变到质变的结果。
注意二个方面:①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特点,有针对性地逐步发展他们的品德。
②善于在德育中反复抓,抓反复,锲而不舍。
第三章 德育的原则与方法
第一节 德育原则
一、 课程与生活相结合原则
二个要求:①结合学生

生活实际进行道德理论教育,切实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②注重实践,培养道德行为习惯
二、 疏导性原则
三个要求:①讲明道理、疏通思想
②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③以表扬、激励为主
三、 长善救失原则
概念:在德育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学生的积极因素去克服消极因素,促进学生道德成长。
三个要求:①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
②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③引导学生进行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稳定
四、 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原则
二个要求:①要尊重学生
②对学生提出合理而严格的要求
五、 灵活施教原则
三个要求:①德育的要求和方法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个人特点、现有的道德状况
②德育要考虑到施教的最佳时间
③要考虑学习情境
六、 集体教育与个体教育相结合原则(马可连柯)
二个要求:①要组织和建设好集体
②通过集体教育学生个人,通过学生个人的力量影响和转变集体
七、 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相结合原则
三个要求:①建立教师德育共同体,使校内德育影响一致和连贯
②对学生个体的连贯性和前后一致性
③做好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协调工作,使各方面德育对个体的影响尽可能达到最佳状态。
第二节 德育方法
一、 说服法: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明辨是、非,提高道德认识,形成正确的道德观点的方法。
说服法分成两类:语言文字说服、事实说服
要求:①说服要有明确的针对性
②说服要注重差异性和时机
③说服要具有趣味性
二、 陶冶法: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潜移默化、自然而然地进行感化和熏陶,使他们道德情 感和心灵得到完善的一种方法。
三个方面:人格感化、环境熏陶、艺术侵染
注意:①创设良好的情境 ②启发与引导相结合
三、 榜样法:以他人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成就影响学生的方法。
三个方面:典范、示范、典型
注意:①选好榜样 ②真实性
四、 锻炼法: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形成学生良好的德行习惯的方法。
四个方面:①行为训练②娱乐或休闲活动③社会实践④委托任务
五、 奖惩法(奖励、惩罚)
1. 奖励,原则①将物质奖励因素和精神奖励因素统一起来
②将即时奖励和延时奖励统一起来
③将外界的奖励和内在自我奖励统一起来
④将目的性奖励和过程性奖励统一

起来
⑤将奖励当事人和激励其他人统一起来
2.惩罚(报应性惩罚、惩戒性惩罚),原则①尊重性②伦理性③延时性④捣源性⑤确定性⑥最少性⑦灵活性
根本目的:挽救过失学生
第四章 师德与师德规范
第一节 师德概念
一、 师德是教师职业道德
二、 教师职业道德与师德的区别
1. 师德即教师职业道德
2. 教师道德是一种职业道德

第二节 师德规范
一、 师德规范的基本范畴
2008年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我国中小学职业道德规范的蓝本。
六大内容: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二、 师德规范的核心内容及解析
(一) 师德规范的核心内容: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二) 师德规范的核心内容解析
1. 爱岗敬业:“爱岗”是指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敬业”是指尽心竭力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要求:①尽心尽力,忠于职守②献身教育,甘为人梯
处理好三个关系:①正确看待教师的作用、地位和待遇,从而增强作为教师的使命感、责任感、光荣感
②树立正确的苦乐观
③正确认识奉献与索取的关系
2. 教书育人:“教书”是指教师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育人”是指教师教学生如何做人。前者是讲知识传授,后者是讲道德发展。
要求:①钻研业务,勇于创新②严谨治学,一丝不苟
3.为人师表:“师表”是指表率、榜样的意思。为人师表:教师以自己的言行举止向学生做榜样,成为他们学习和效仿的楷模和表率。
三、 我国师德规范存在的问题
1. 缺乏教师职业的特点
2. 过于抽象空泛
3. 存在着“不当”现象
4. 师德规范的罗列上存在着重叠现象

第五章 师德教育
第一节 加强师德教育的必要性
一、 教师职业特性要求:道德性
二、 教师劳动特点的要求
1. 从劳动目的上看,教师的劳动不是表达他自己的目的,而是反映社会对学生的要求。
2. 教师的劳动过程具有集体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3. 教师劳动成果的显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三、 当代教育变革的要求
1.教育网络化 2.教育全民化 3.教育终身化(要求教师教会学生学习,而不是学习特定的知识)
四、 来自师德现状的要求(物、权、名、情)
失范1.物欲膨胀导致师德堕落
2.权欲膨胀导致师德丧失
3.名欲膨胀导致师德丧失
4.情欲膨胀导致师德堕落
第二节 师德教育的方式与途径
一、 职前教育中的师德教育
1.通过大学“入学教育课”强化教师的专业思想
2.设置专门的师德教育课程(当前大学课程:专业学科、社会文化学科、教育学科)
我国教育学科课程:教

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老三篇)
3.在思想政治品德教育中渗透师德教育
4.在教育实习中加入师德教育内容
二、 职后教育中的师德教育
1. 实践
2. 拜师
3. 自我修养(反省、慎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